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群众艺术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0 16:25: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群众艺术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群众艺术论文

第1篇

(一)群众文化艺术作品质量不高

目前,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质量和水平不高,艺术作品的风格和质量存在着较大差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参与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人员大多是普通群众,他们往往不具备专业的艺术创作知识和创作技能,而且在审美能力、受教育程度、创作思维、文化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这样一来,艺术创作的观念也就存在较大差异,进而造成群众文化艺术作品风格和质量的不同,阻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进一步推进。

(二)群众文化艺术创作人员比较业余

由于人民群众在创作水平、审美水平和文化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所创作的文化艺术作品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就使群众文化艺术作品的专业性大大下降。顾名思义,群众文化艺术创作就是业余群众参与的创作过程,是与专业的文化艺术创作相对应的创作形式。大多数的群众文化艺术的创作者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创作训练,因此,他们的艺术创作来源主要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事件。群众文化艺术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主要是把自己日常生活中听说的事实,或者亲身经历的事件进行收集和整理,然后通过艺术加工展现出来,因此,艺术作品通常带有鲜明的生活痕迹。群众文化艺术的创作者在进行文化艺术的创作时,通常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完成的,创作时间存在不固定性,这就阻碍了文化艺术创作的进一步推进。因此,群众需要付出比专业创作者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

(三)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个人倾向性严重

群众文化艺术创作者大多是人民群众,他们的职业不同,所处区域也不同,而各个区域和职业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特点,因此,人民群众的兴趣爱好和审美能力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在进行文化艺术创作时,创作者通常会把不同的理念和喜好在作品中进行展现,这就导致文化艺术作品中存在严重的个人倾向,不能体现客观事实。

二、提高群众文化艺术创作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对群众艺术文化馆的建设

政府和文化部门要加强对群众艺术文化场馆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加对群众艺术文化馆建设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并指派专业人员对群众艺术文化馆进行监督和管理。针对群众艺术馆存在的资金缺乏、创作人才稀少等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增加对群众艺术文化馆的资金投入,保证场馆建设具备充足的资金;还要积极引进群众艺术文化创作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群众文化艺术作品的质量,让群众艺术文化馆真正为群众服务。

(二)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文化部门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群众的创作积极性。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让群众文化艺术创作者的工作绩效与他们自身的创作水平、创作效率和创作质量挂钩,从而让创作者充分认识到文化艺术创作的重要价值。当创作者创造出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时,要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另外,还要寻求多样的文化艺术创作模式,保证群众文化艺术创作水平,并且为创作者提供良好的创作条件,培养他们对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兴趣。

(三)树立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精品意识

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精品意识对于提高创作质量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有利于品牌形象的塑造,因此,创作者在进行群众文化艺术创作时,要树立精品意识,将作品的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另外,树立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精品意识不仅体现在创作者的个人身上,还体现在整个区域群众文化艺术创作质量的提升,因此,要在提高创作者个人创作水平的同时,提高职整个区域的创作水平。

(四)加强与其他文化艺术部门的合作

文化艺术部门要加强对其他地区部门的交流和合作,吸取其他地区文艺部门的经验和教训,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提高合作意识,从而使自身的视野得到开阔,在相互学习和交流中取得共同进步。

三、结语

第2篇

中国画以其独特的造型特征和表现方法,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和社会哲学,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过程中,往往采取以小见大、以大观小的表现方法来观察认识客观事物,甚至直接参与到客观事物中去,全面的加深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贯穿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使得绘画不仅起到认识客观事物的作用,还能够起到告诫、教育的作用。在对山水、花鸟等自然事物的观察、认识过程中,将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联系起来,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充分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画的创作十分注重构思,讲究形象思维和意识形态,将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起来,在造型方面不拘于表面形式,讲究神似与形似的结合,能够清楚的表现事物的神态情感,传达画家的主观感情和所要表达的主旨。中国画在构图上注重整体经营,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不同时间、空间中的事物按照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手法,进行新的布置,然后构造出画家想要表现出来的时空意境。中国画通过特有的笔墨技巧来表现事物和传达情感,以点、线、面的形式来描绘事物的形态、质地、光暗等。在文人画的创作中,十分重视书画同源,对画家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艺术素养要求较高,讲究诗、书、画、印的相互结合,通过将诗文跋语题写在画面上的方式,来表达画家对艺术、人生、社会的认识。

2、中国画在群众艺术领域中的作用与发展

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其集中体现了画家对人文、社会的一种价值判断,作为画家,艺术从事者,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基本现象或者人的精神追求有着自身的一种判断和思考。画家不能够从当代社会和文化中脱离出来,否则就不会对当代文化的建设起到作用。因此,画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要与当代文化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作品的精神价值。画家要参与到社会的发展中来,关注社会现实,通过作品的创作,传达自身对社会的认识和想要表达的情感。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具有忧国忧民情怀的画家,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丈夫情怀是诸多文人的一种情结,其在创作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赏心悦目,还可能想着干预社会,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发挥出对社会、人类有用的作用。对社会现实关注、对美好理想追求、对人文精神关怀是诸多文人、画家贯穿于中国文化之中的精神寄托。群众艺术不同于文学艺术,其是以得到最多群众的接受与欣赏为主,这就使得群众艺术在艺术的形式上种类十分的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群众艺术在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扩展性,对人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画在审美形态和精神意识上是有高低之分的,由于对文人、画家的人品有着限制,有着仁、义、礼、智、信,就如我们所熟知的“八荣八耻”一样,这种限制使得中国画的品类、审美形态都向着良好的方面发展,在画作中很难看到低俗、丑恶等,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引领群众艺术向着正确的、良好的方向发展。从年代久远的彩陶、岩画中可以看出绘画具有很强的表现性,是原始人类一种直觉上的绘画方式,不是自觉地,缺乏理性的支撑。绘画的表现性是经过中间再现过程后一种理性的把握,对人的精神有着引领作用。这种表现性对当时的人来说是感受不到的,直到魏晋时期,这种对绘画语言的自觉才出现。到了今天,绘画语言的作用还是十分的重要,人文精神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在群众艺术领域中,绘画语言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是人文精神的承载体,通过自身的因素来传达精神情感,传达一种情绪。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绘画中看到表达人们生活状态的丑恶的东西,一些比较前卫的中国画里就有这些东西,如邵波画等。这些画作以直接的方式描绘了都市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人们能够从中感受到都市人对生存状态的质疑,感受到彷徨与无奈,虽然有所感受,但是这种直接进入的方式没有很强的针对性或缺乏批判意识。相对于这种直接进入的方式看来说,林风眠采用了逃避的方式来表现其对文化批判的意识,对现实十分的失望,通过画作来寻求心灵上的安慰,有着一种田园牧歌、世外桃源的情结。无论是直接进入的方式还是逃避的方式都反映出了都市人对当代文化的一种批判。从相反的方向来说,也恰是这种批判,反映出了都市人对当代文化的需求与渴望,体现出了群众艺术领域中,人们对美好理想、精神文明的追求。目前,中国画在群众艺术领域还缺乏理性的把握与分析。因此,要重视中国画在群众领域中的作用与发展,特别是绘画语言方面的开发。

3、结语

第3篇

音乐艺术是广大群众特别是音乐艺术爱好者和参与者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无论他们有无训练过,音乐的基础知识的多与少、演唱的是否受听,都可以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都不会影响演唱者对演唱内容的自我感知,也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自己体验到音乐本身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心情和快乐感受。这恰恰就是群众性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和大众广泛参与的原动力。但是音乐艺术又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在得到内心感受的同时,还能影响更多的听众,吸引更多的爱好者参与进来,进而形成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使群众性音乐艺术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对此,各级文化部门如群艺馆、文化馆、各类文化站以及专业辅导老师,要在群众音乐艺术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肩负起自身的责任,把组织、引导、辅导、培训群众音乐艺术活动纳入到正常的工作日程中,与各社区和群众音乐艺术团体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并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辅导训练规划和具体的训练内容。定时、定点、定内容,由浅到深,由低到高进行系统的训练,为全面提升广大音乐爱好者的音乐艺术修养打好基础。

二、必须从培养音乐艺术爱好者对音乐艺术的学习、兴趣入手

喜欢音乐艺术,但又缺乏对音乐艺术基本知识的学习兴趣,这是制约目前群众音乐艺术水平提高的一个瓶颈。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才能让音乐艺术的爱好者和参与者从音乐艺术的审美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对此,应该引导音乐艺术爱好者和参与者,从对音乐的感性的爱好开始,通过由简到深的一系列普及性的课程,把知识性、趣味性、情感性相结合,进而逐渐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艺术修养,促进音乐素质的提高。一是要通过音乐作品的鉴赏课,由老师对作品的内容、特点进行讲解分析,引导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欣赏和学唱。要以学习者为主体,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为目的,确定学习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形成让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更多地参与实践的授课氛围,进而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要采取基础理论与具体演唱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快乐和兴趣中学习和积累知识。基础理论是音乐艺术爱好者体验审美的基础,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是提高演唱和审美层次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辅导和授课老师对此应该做好具体细致的备课工作。要结合音乐鉴赏课,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融入音乐理论的基础知识,如简谱的识唱、歌唱艺术的基本特征、基本表现手段、作品的基本结构、内容和形式以及人声的分类和组合,聆听音乐作品的角度方法等。这样坚持下去,让广大音乐艺术爱好者学到必要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的审美和歌唱水平,进而从整体上带动群众性音乐艺术水平的提高。

三、培养和引导音乐爱好者热爱和学习、欣赏和演唱本土民族音乐艺术作品

第4篇

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到群众文艺活动中,基层文化工作人员要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加大力度宣传群众文化生活的有益性,提高群众的文化艺术生活意识。在宣传时,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将传统宣传方式与现代媒体宣传相结合,如定时发放群众文化活动手册,及时在宣传栏上张贴一些文化活动的标语以及一些活动照片,运用手机、电视等多媒体科技信息技术来传达一些重大文化活动,以此提高老百姓对群众文化活动的认知度,让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群众文化,尊重群众文化,热爱群众文化。

二、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场地,完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

要让老百姓积极投身到群众新形势文化活动中来,首先要不断完善群众文化活动场地,尤其是要完善基层、社区文化活动场地。当前,现有的一些乡村文化阵地建设落后,设备匮乏,有些甚至长期处在闲置状态,城镇中的群众文化阵地虽然要比乡镇文化阵地条件好,但仍有很多社区周边缺乏配套活动阵地,有些城镇居民虽热衷于群众文化活动,但是苦于离家比较远、出行不方便最后放弃,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流失了很多群众文化活动爱好者。因此,要充分发挥城镇中图书馆、群艺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场地的功能,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文化广场、文化阵地,让老百姓在茶余饭后有地可去,有乐可图。要实现多建立群众文化场地,一是要真正体现齐抓共管。争取上级和政府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并在各级政策制定中增加一些硬性指标和要求,让新形势文化软实力真正硬起来。二是要真正体现齐抓共建。要把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总体规划及新农村建设规划,努力实现文化设施现代化,文化工作制度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的新格局;要加大人员队伍建设的投入,进一步落实编制、人员、经费,特别是要加大基层宣传经费;要创新培养人才模式,通过核定编制,公开选拔等办法,既解决管理人才问题,同时又解决专业艺术人才问题。三是要建立齐抓共享。主要是解决文化成果不能共享的问题。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把文化惠民工程落到实处,让千家万户都能享受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是各级各部门要把送政策、送科技、送卫生、帮扶活动与送文化有机结合。

三、组织群众文化活动下基层,丰富群众文化艺术生活

群众文化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问,组织群众文化活动要加大力度,下工夫创新。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可定期组织当地歌舞艺术团深入农村、社区开展“百姓大舞台”等活动,让群众从中享受文化艺术盛宴,获得文化艺术的熏陶。新形势文化演出活动要坚持既通俗易懂、寓教于乐,又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文艺创作,切实提升演出水平。基层文化主管部门要致力于将高质量的文艺演出活动输送到社区,精心策划,注重原创,确保节目质量,做到将地域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精心打造一批地方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厚的优秀原创文艺节目,彰显地区群众文化魅力。除了政府组织的文化艺术活动,新形势群众文化艺术还包括民间艺术,这些艺术具有科学性,也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及文化遗产,所以在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站在公平的角度上看群众艺术,尊重民间的艺术家,尊重民间的艺术绝活。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将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进行巧妙的结合,也可以让群众自己去创新艺术,充分发挥群体的力量。同时,还可以组织群众文艺爱好者开展各类演出,慰问敬老院等活动,一方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做出正能量的传递。

四、加强群众文化艺术辅导,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水平

文化馆、文化站等要充分发挥文化服务功能,通过定期举办公益性的美术、书法、歌唱、舞蹈等艺术培训班,为广大群众文艺爱好者提供一个专业学习交流的平台,相关组织者还可以每年适当的邀请一些专家或者艺术家指导授课,辅助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同时,还可以组织群众观看一些高层次展览、演出,全面提高群众的文化艺术水平。

第5篇

群众文化是衡量政府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群众感受政府工作的最直接的方式。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使群众在劳动之余有自己快乐的娱乐活动,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群众文化对群众和政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稳定群众文化活动队伍。群众文化活动使得一些基层文艺骨干有了用武之地,使这些文艺骨干凝聚到一起,为群众文化出谋划策,群策群力,体现自己的文艺特长。这些文艺骨干的参与,使得群众文化活动队伍有了凝聚力,推动、促进了群众文化,使一批群众文艺人才脱颖而出,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文艺特长的平台。其次,创新文化载体,构建和谐社会氛围。文化活动时舒缓压力,缓解情绪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对于创设和谐的社会交往氛围至关重要。群众文化活动是沟通政府和群众的媒介和桥梁,群众文化就是破开经济发展坚冰的春风。

2激活群众的艺术梦想,让群众文化活动走向基层的策略

2.1拓展群众文化发展空间,满足基层群众对艺术梦想的追求。群众文化不能仅仅面对城镇群众,还要关注广大农村基层群众的对文化活动的需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要拓展不同的空间,例如适合老年人的戏曲,讲故事、杂谈等,适合中老年的广场舞、快走、韵律操,适合青年人的街舞,歌曲等,适合学生的校园文化,适合儿童的轮滑等。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文化空间,就可以把群众文化推进到基层的方方面面,能够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2.2开展免费文化艺术培训活动,打开基层群众的艺术梦想。群众文化应该是一种政府行为,是政府的一项公益事业,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群众文化的投资力度,完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所需要的设施、设备,加大免费文化艺术活动的培训力度,建立基层群众文化培训网点。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借助每一级政府的文化馆来指导群众文化活动,面向基层群众开办绘画班、音乐班、舞蹈班、刺绣班、剪纸班等。例如喜欢广场舞的群众本来在广场上跳广场舞就是为了强身健体,对于舞技不加考虑,也不能在舞技上有所提高,通过文化馆的舞蹈培训,这些爱好广场舞的群众,既可以锻炼身体,也从舞蹈技巧上得到了提升,把他们对舞蹈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甚至一些群众通过培训和自己的锻炼,参加一些大型的舞蹈比赛也能够获奖。

2.3倡导文化艺术志愿者服务活动,把艺术梦想带到田间地头。要想打开基层群众的艺术梦想,还要有一些文化志愿者来为群众提供更好地文化服务。这些文化志愿者往往是具有艺术专长的人,他们的加入,极大地充实了群众文化队伍。文化馆要精心选取一些代表平常百姓生活的小事,这些小事要取自群众身边,例如婆媳关系,邻里关系等,把这些小事加以提炼,再以歌舞剧、相声、小品、秧歌等群众喜欢的形式进行创作,然后送到老百姓中间,让群众看到艺术不是高不可攀的,艺术就在自己身边,打消群众对艺术的神秘感和畏惧感,用艺术引导群众的思想,用艺术开启群众的梦想。文化馆要积极倡导文化志愿者活动,这些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有着对文艺的共同爱好,他们用自己的特长为群众服务,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送到田间地头,激发了群众对于文艺的热爱。

2.4用通俗带动梦想。群众文化的自我参与,自我创作,自娱自乐决定了群众文化从产生之初就带有一定的通俗性。任何群众文化的艺术形式都只有根植于群众当中,用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加以编创,才能拉近群众与艺术的距离。通俗的艺术作品更能被群众接受,也更能反应群众的情感,不是说通俗的就不是艺术,恰恰相反,通俗更是贴近群众的一种艺术。因此,推动通俗文艺的发展,才更能打开群众的艺术梦想。政府可以组织群众乐于参与的一些比赛活动,例如广场舞比赛,让群众自编自演,无论获不获奖,群众都会乐于参与到活动中。相对于美声来说,流行歌曲是通俗的,美声是艺术,通俗歌曲也是艺术。因为通俗,才更易于传播。政府可以通过举办群众文化节促进群众艺术的发展和推广,使群众艺术深入基层。

2.5培养文艺骨干队伍,把艺术梦想提升水平。梦想是需要人引领的,如果没有专业素养较高的文艺骨干的带动和引领,群众的文化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就会因为动力不足而终结。因此,培养基层文艺骨干队伍,在推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就非常重要。在进行群众文艺免费培训的基础上,要重点打造一支专业素养较高的文艺骨干队伍,例如县文化馆牵头,每个社区或者自然村,定期选拔5~10人的文艺爱好者,进行系统的、专业对口培训,在声乐、舞蹈、器乐、相声、剪纸、书法、棋类等群众喜爱的文化形式上,重点培训和扶持。培训结束后,让这些文艺骨干带领社区、或者农村基层的群众进行系列节目的编排,从而使得群众文化不断得以发展和提高。

第6篇

作者:孙佳琳

我们从事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的同志要树立重在改革的观念,开拓创新,努力探讨管理改革的新思路,以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的需要。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的管理改革要确认正确的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即:在改革、创新、管理、建设上下工夫。要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生机,在管理中求效益,在建设中求繁荣。做到四个着眼于:一是着眼于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充分调动全员的聪明才智;二是着眼于制度建设,使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系统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三是着眼于管理模式的改革,使管理部门成为一个有效的复合体,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群众文化艺术事业的需求;四是着眼于管理手段的更新,要实现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的方向转变。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管理部门工作目标应实行由单一任务向综合任务的转变。如群众文化艺术馆机构设置基本分七个部室,既音乐、舞蹈、美影、戏曲、指导、理论、办公室。作为管理部门的办公室,其构架最大、人员最多,工作任务也最艰巨。行政管理部门需要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努力形成一个有服务意识,明确延伸机构各部门,具有独特风采和多元化、全方位的综合管理部门。我们应该利用经济规律和艺术专业运行规律,导入规范管理模式,各业务部室必须设计本年度业务规划、预算报告等,由办公室汇集、整理,将分散、零碎的材料加以归纳、概括,分门别类。另外,办公室还应承担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组织工作协调,召开业绩成果汇报或问题分析会,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根据自身特点选项或下基层,或专访,将有关信息提供给主管领导作为计划和部署工作的依据。这样,有助于领导统揽全局,研究发展战略,决策群众文化艺术工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定位。同时,也避免了以往各业务部门之间单线管理,相互制肘,管理部门起到了承上启下和纽带连接之作用。

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在管理的诸多因素中,人是第一因素,同时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如果我们的管理离开了人这一重要因素,那么,其它的一切管理都将无从做起。中国目前列入世界500强企业的海尔集团,其管理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人为本,以目标意识为主,把人看作单位发展的根本,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是成功的。因此,在启动管理部门的工作上,应建立一个管理目标,体现一兼多职、一专多能的原则,由多元化转向多元一体化。一方面从感性上理顺工作人员分管其职,人人参与管理,行政管理民主化;另一方面从理性上向复合型工作进程发展,提高行政管理的品质。它通过全员参与管理,调动和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独创精神,从而建立起一种相应的形式,使领导与群众、个人与集体,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同时,还要采取措施提高管理者的管理素质。现代化的管理者应具有较强的综合协调能力,思想开放,勇于开拓。管理就是服务,管理者应当热忱地为全体业务人员服务,取得业务人员的支持和信任,方使部门行政管理达到理想目的。另外,要搞好行政管理改革,我们还必须排除一切思想障碍,克服因循守旧、止步不前思想,勇于创新,开拓进取。

强化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管理手段的建设。现今社会是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要实现行政管理和服务的高水准,利用信息手段是新世纪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网络文化具有包容大、传播速度快、辐射影响广、个性化参与面大,能充分展示文化资源的优势特点。围绕群众文化需要的发展,如何掌握主动性,我们认为应由管理部门成立信息中心,负责网络调查、信息联络、情况收集等,承担与内部(机构内各业务部室)、外部(省内各地市、区、镇及全国)的信息交流,并及时将信息提供给领导者用以运筹战略性的规划和进行决策的实施。实践证明,运用网络化的管理手段,对于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总量和质量具有其现实意义的。综上所述,管理改革是客观形势的需要,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我们要按照同志的要求,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深化对群众文化艺术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工作管理水平,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群众文化艺术事业新局面。

第7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人文;提高

中图分类号:G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219-01

城市人文精神是一个城市的之魂,也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鲜明体现。大力发展城市群众性文化事业弘扬城市人文精神,是对城市文化价值的新认识,也是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相互关系的新宝位。一个城市通过打造城市人文精神,能够提升城市活力、经济实力、文化魅力以及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群众艺术馆是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担负起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任。群众艺术馆通过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群众自发的参加各项文化艺术活动中,提高公民的思想首先素质。我们朝鲜民族艺术馆是全市13万朝鲜族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中心,群众文化活动的指导示范中心,群众文艺创作辅导中心,群众文化理论研究中心。主要职能任务,就是能够很好的完成政府交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任务以外,组织开展朝鲜族群众文化活动辅导基层文化艺术节目,培训各级文化干部和艺术骨干,搜集整理民间文化艺术,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特别要注意创作优秀艺术的艺术作品,打造城市文化精品,培育城市人文精神等。

朝鲜民族艺术馆,发挥民族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各项有民族特色和牡丹江地域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为培育、弘扬、塑牡丹江城市人文精神做出应有贡献。

一、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

技术先进城市人文精神离不开对民俗传统文化的挖掘。因为,优秀的民俗传统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首先风尚、品德修养的沃土,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性”是依托群众文化活动得以充分实现的,没有群众性文化活动谈不到民俗的传承。为此,我们非常注重组织开展群众性民俗传统文化活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弘扬民族的精神,培育城市的人文精神。每年正月十五举办朝鲜族的传统娱乐活动“掷棍比赛”,开展“民俗打击乐比赛”活动,朝鲜族的传统舞蹈“顶水舞”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有朝鲜族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艺术,为打造牡丹江城市人文精神做出了贡献。

二、创新和发展民族艺术

传承是创新的前程,创新是传承的目的。民族文化艺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生存和发展。特别是有朝鲜民族特色的民族舞蹈、民俗活动都要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群众文化市场的多样化的新形势,对民族艺术在保留传统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形式、表演形式的创新,提升民族艺术的吸引力、创造力、使民族艺术在弘扬城市人文精神中发挥积极作用朝艺馆的民俗表演队,已恍如隔世几年活跃在全市各种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近年来,我们把有朝鲜族民族特色的民俗表演附后表演形式、方式和汉族的传统身歌表演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加以创新和艺术升华,形成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强烈时代气息的民俗表演节目,打赞赏了群众文化活动的新品牌,尽情展示了朝鲜族的艺术风采。

三、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

第8篇

一、什么是歌唱的“声情并茂”

在群众歌唱活动中,歌者为了使歌唱产生情感,将思想以歌唱方式表达出来,来说服人、感动人,需要有“声音”这个基础。声音是歌唱存在的先决条件,只有通过声音才能表达情感和思想。而“情”只有建立在声音的基础上,才可能表达出情感或思想的内容。既然情感依附于声音基础,通过优美的声音才能表现丰富的思想,那么,就要求我们运用歌唱的技能技巧,把所理解的内容、所感受的情感用声音表现出来。歌唱的技能和技巧包括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和语言。歌唱技能、技巧的掌握,要靠长时间的训练,树立起良好的发声状态。在歌唱艺术中,我们始终强调歌唱技术要为内容服务,尽管科学的歌唱发声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包含了大众的审美意识和追求,但作为歌唱艺术,歌唱的内容,表现的情感、情绪、情景等,才是歌唱的实质。因此,要求我们将声音和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视听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二、歌唱艺术为什么要“声情并茂”

“声情并茂”是儒家音乐审美观的体现。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孔夫子首先区分了“内容美”与“形式美”,提出了两者的相互统一。“声茂”是一种表层的感官美,“情茂”是一种深层的内涵美。声茂的首要任务是悦耳,尽管好听,但是不能引起人的心理和情感的愉悦。而声音不能使人产生心理和情感上的愉悦,就失去了声乐作为一门艺术存在的意义。只有使人从声音传达出的这些异彩纷呈的“情茂”中获得某种审美愉悦,“声情并茂”才能进入到深层次的审美意境中去,体会感情美以及由此而领悟的思想美、精神美等等。在“声情并茂”中,同时含有反映客观对象的准确、深刻程度与对社会生活、历史、伦理评价的合理程度,因此,“声情并茂”体现了真、善、美的完美统一,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

三、怎样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声”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审美客体,而如歌的声音则有着特定的表现技巧和美学内涵,我们可从不同领域展示自己的审美价值。“声”可以表现感情,也可以表现感情之外的其他内容,所谓“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理想,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中国传统声乐强调“以声传情”,即字正腔圆。字、声、腔美化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情感的表达。所谓“声为情役”,反过来,我们在声音的美化过程中,如果没有情感的介入就不可能有感人的生命的魅力。正如《乐记》所云:“凡音者,生人心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也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入情。”这说明在中国古代的声乐艺术中,情感被认为是声的灵魂。而情之所动,音之所生,有情之声才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

我们把不同时代的声乐实践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将不断引起我们比较的反思。只有通过比较和反思,逐步提高我们对声乐艺术本质的认识,不断追求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我们才能不断地增进了解,提高认识,才能更好地用歌声表达我们的情感,在歌唱中真正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四、“声情并茂”的运用

群众歌唱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形式。通过传达大众思想、情感 、情绪和描绘情景,来感动人、教育人、鼓舞人。无论哪一门艺术,其表现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群众歌唱也必须以声音为基础,首先是训练声音,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表现精神内容。群众歌唱的声音要求本身包含歌唱艺术的审美,但仅仅是声音的美又不能代表声乐的全部艺术含义。在声乐课堂里,歌唱往往会停留或纠缠在声音之中,仿佛追求声音的质量是唯一的目标,而没有认真地意识到声音的追求须以艺术表现和审美的需要为依据,因此需要从一个更高的审美的角度来理解和形成声音。

第9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社会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145-1

完善群众文化艺术服务体系、扩大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增强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势在必行。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从新的高度、以新的视角深刻认识群众文化艺术建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她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社会进步是文化兴盛的条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也必然伴随文化的兴盛和繁荣。

一、群众文化艺术的内涵及其特征

群众文化艺术是人们自娱自乐、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段,植根于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它贯穿于广大群众的劳动生产、生活过程之中。群众文化艺术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娱乐和陶冶情操方式为主要内容,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社会历史现象或是指以广大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反映当地社会生活,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文化或意识形态。

二、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群众文化艺术促进社会发展是由群众文化艺术的三大基本功能即宣传教化作用、普及知识作用、精神调剂作用决定的,并通过三大基本功能的发挥,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目标。群众文化艺术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先进、科学、健康的群众文化艺术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特殊作用,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繁荣群众文化艺术是当今新形势下的一项特殊的任务。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以下作用:

(一)群众文化艺术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社会进步是文化兴盛的条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也必然伴随文化的兴盛和繁荣。

(二)群众文化艺术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群众文化艺术的社会教育效能具有广泛、业余、灵活、方便、普及、实用形式多样的特点,可以为广大群众开辟广阔的学习空间,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群众文化艺术具有寓教于乐的功效,让参与者在轻松活泼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获得知识,增长才智,因而更富有吸引力。群众文化艺术通过参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可以提高社会的整体素养,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三)群众文化艺术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群众文化艺术具有传播和整合效能。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信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树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需要先进文化的引导、整合。通过积极创作弘扬和谐精神的优秀群众文化艺术产品,通过广泛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可以表达和谐社会的理想,宣传社会发展的主张,使社会发展的精神深入人心。

三、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的主导方向

要使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能大有作为,必须明确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主导方向,找准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重点、难点,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一)大力开展与普及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当前的群众基本文化需要,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个性凸显以替代成为活动主题,过去以馆、站组织开展活动为主,转变为群众依靠自身设施开展活动为主。针对此种状况,群众文化单位要改变原有工作模式,实现角色转变。

(二)高度重视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落实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的公共责任,各级政府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保障广大群众的文化基本权益以及社会发展的高度认识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的重要性、紧迫性。特别要明确群众文化艺术事业是公益性事业,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把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群众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三)切实加强群众文化艺术场所建设。一是要真正体现齐抓共管。争取上级和政府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并在各级政策制定中增加一些硬性指标和要求,让文化软实力真正硬起来。二是要真正体现齐抓共建。首先要把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总体规划及新农村建设规划,努力实现文化设施现代化,文化工作制度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的新格局。其次要加大人员队伍建设的投入,进一步落实编制、人员、经费,特别是要加大基层宣传经费。第三是要创新培养人才模式,通过核定编制,公开选拔等办法,既解决管理人才问题,同时又解决专业艺术人才问题。三是要建立齐抓共享。主要是解决文化成果不能共享的问题。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把文化惠民工程落到实处,让千家万户都能享受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是各级各部门要把送政策、送科技、送卫生、帮扶活动与送文化有机结合。

总之,社会发展需要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群众文化艺术蓬勃发展,必定会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10、12、355.

[2]沃林格.抽象与移情[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5,21.

[3]侏儒楚.美育与艺术欣赏[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