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1: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一物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学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因为高中物理知识面比较广,涉及的理论比较多,所以学生一般都有畏难情绪,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效果。作为高中物理教师,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通过信息技术较强的直观性来丰富知识的表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畅游在高中物理的海洋中。例如,在学习平抛运动时,教师可以事先制作这样的fLas:一只青蛙蹲在荷叶上,发现同一高度的另一片荷叶上落着一只水蜘蛛,青蛙张开嘴巴,用长长的舌头去抓水蜘蛛,水蜘蛛在青蛙伸出舌头的瞬间从荷叶上落向水面,这一过程可以被视作自由落体运动,但是水蜘蛛还是没有逃脱青蛙的捕捉。生动有趣的动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顺势提出问题,青蛙为什么还是捕捉到了水蜘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去发现动画里隐藏的物理知识,即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通过利用fLas,先让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动画情境,教师再结合动画内容引入相应的物理知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实验教学,提升理解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各种实验仪器,去验证物理中各种经典的理论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种形式受实验时间和实验地点的影响,学生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和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实验操作,教学效果不能得到保障。此时,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比如fLash或者虚拟实验室等软件,制作出各种物理实验,让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进行实验,完全由学生自己控制实验的进度和次数,保证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例如,在进行让“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的实验教学时,为开阔学生的思路,达到预定的实验目的,笔者收集了大量的实验视频,并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便于学生可以运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并把每组学生动手探究的实验环节拍摄下来,挂到学习网页上,让学生相互点击观看。这种搭建平台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了成为焦点的乐趣,进而达到督促实验的目的。在接下来的环节,笔者让学生自己总结实验规律,先点击规律按钮,里面有一个演示动画,是一个做平抛运动的小球。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分别计算出物体在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大小和方向及位移的大小和方向。然后再要求学生把推导过程写在纸上。通过将课堂笔记、公式推导落实在笔头上,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容量。同时,通过摄像机与投影仪的切换,把部分学生的推导过程呈现在大屏幕上,全班一起分析出现的问题。这样的方式可有有效减轻学生到黑板前做题的压力,也能为教学的课堂教学节省时间,可以展示更多学生的思路。
3充分挖掘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没有计算机网络的时代,人们掌握的知识量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而计算机网络的诞生和迅速发展,拉近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之间的距离,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高中物理教学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改变以往资料收集困难而且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的局面。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师要引导学生搜寻和高中物理相关的历史、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与课本相比,学生更愿意接受这些通过自己努力收集来的知识。经过这样的体验,学生的主动性会大大加强。例如,在学习“激光”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中提到的重点,如激光的定义、特点和应用等内容挂在网上,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学习。在互联网上,师生之间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畅所欲言,实现相互学习与交流,最大程度的实现资源共享。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由选择一些著名网站的试题来进行课外练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搜集自己想要的学习资源,如:激光的起源、发展、规律,以及军事上提到的各种最新型的激光武器等,通过网络“冲浪”来扩展自己感兴趣的物理知识。可见,互联网有着强大的资源优势,不仅能搭建师生交流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以网上“冲浪”弥补教材的不足和空白,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外部利益相关者也主要包括三方。首先是政府,其次是社会公众,再有就是银行。①政府。国家鼓励和支持民办高校的发展,希望民办高校能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国家同时也对民办高校起着监督的作用。民办高校要想健康有序的发展是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的。尤其是民办高校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更离不开政府的资助,缺少政府的财政资助,民办高校很难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所以民办高校应该多和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和联系,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②社会公众。在民办教育当中社会公众属于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当下我国已经进入大众教育阶段,民办高校只有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民办高校应满足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③银行。在民办高校当中银行等一些金融机构也属于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因为这些金融机构可以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资金,在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民办高校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这些金融机构的利益,要建立合作同盟。
2民办高校的财务风险
2.1筹资风险。在我国民办教育政策还不够完善,社会缺乏捐赠的意识。民办高校的筹资渠道比较单一,筹资比较困难。我国的资本市场发育的还不够健全,尤其是举债过度,银行贷款失控等现象严重。本来进行合理的举债能够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能够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添加动力。但是向银行进行贷款加大了学校的财务负担,学校为了还债可能会出现教育资金投入不够的现象。因此民办高校应该充分准确的进行收入预期,对自身的能力进行估计,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筹资风险,如果不加以重视任其发展可能会造成办学资金缺乏,陷入财务危机最后导致学校破产。
2.2资本运营风险。民办高校的财务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风险,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最近几年全球经济发展缓慢,通货膨胀日益严重,这就导致民办高校的生源日渐减少,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学校的收入大为减少,学校缺少办学启动资金。第二,许多民办高校盲目追求办学规模,因此采用一些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扩大招生规模,这就使得学校把有限的资金全部用来进行招生和修建校舍上,对于教育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这些民办高校为了吸引学生前来就读,不惜进行价格战,允许学生拖欠学费,这就使得学校的资金周转出现问题。第三,国家对于民办高校的监管力度不足,一些民办高校存在乱收费,提前收费和挪用教学费用的现象。第四,大部分的民办高校都属于家族企业,所以普遍存在着假公济私的现象,学校不能将学校资金用在学生教育上。比如,学校的投资者将亲属安排到学校的非教学岗位上,增加了学校的财政负担,导致学校办学效益降低。
3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民办高校管理策略
3.1明确财务管理目标。民办高校虽然属于私人举办的学校,但也应该坚持非营利性本质。我国的民办高校在制定财务目标的时候,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坚持公益,把握好国家的“扶持与奖励”原则,要先想到能够产生的社会效益,而不是首先想到学校办学所能够产生的结余,民办高校应该努力保证教育成本支出,提高教育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得到社会的认可。
3.2扩宽资金来源。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实际上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因此学校应努力争取政府支持,获得资金补助。我国的公立学校办学所需要的经费大多来自于政府拨款,而大约80%的民办高校却没有得到政府一点的财政支持,即使有的民办高校获得了财政支持,也仅限于减免税收和土地优惠等。政府不提供直接的财政支持使得民办高校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这就限制了学校的招生规模,限制了教师待遇的提高,限制了学生的助学贷款。阻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民办高校应尽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政府财政的直接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办学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民办高校应当重视广大师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发挥教师的监督作用。学校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校未来的发展前途,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离不开这些教师的参与,民办高校应该对教师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学费是民办高校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学生素质的高低代表了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所以教师和学生在民办高校当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学校应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对学校的监督行动中来,赋予学生会和工会新的职能,使这些组织能够充分反应师生的真实意愿。
4结语
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的知识不能要求学生一次到位,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放慢速度,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一章的教学中,为使学生较好掌握定律中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及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应先将有关概念作为预备知识总结归纳,如力的概念、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加速度概念及牛顿第一定律等,以扫除定律学习中的障碍,再进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讨论。在安排学生练习时要注意题型和难度的控制。先练习水平面上的问题,再逐渐深入到斜面问题;先分析物体受一个力的问题,再逐渐深入到物体受两个、三个力的问题;先研究单个物体问题,再逐渐深入分析连接体问题。
二、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做好物理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尽量多安排一些实验,并注意提高实验效果。如在学习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时,拿一段直铁丝,同学们很容易回答出,铁丝的重心在这段铁丝的正中间;再把这段铁丝弯成一个圆环,用悬挂法测出圆环的重心在圆环的中心。通过这个实验使同学们很容易得出物体的重心位置与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结论。
物理教学要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如在讲动量定理时,可先提出人从高处跳下来时为什么要蹲下来,而不是直立。通过分析可知,两种情况下动量的变化量是一定的,而缓慢蹲下来人与地面的作用时间长,地面对人的作用力校通过这个实例使同学们很容易得出,在物体的动量变化一定的情况下,作用时间越长,作用力越校通过介绍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就是根据牛顿运动定律人为地控制卫星的运动速度将卫星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人们可通过卫星探测地下资源,进行军事侦察,传送无线电波。
通过介绍物理学家的事迹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毅力。如讲牛顿是怎样勤奋学习、废寝忘食工作、为人类做出非凡成就的;伽利略是怎样为追求真理与教会作斗争的;法拉弟是怎样把人类带入电的世界的通过讨论会、辩论会等活动,渗透物理知识。在学习每一章后都安排讨论课,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澄清是非,从而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如在《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一章的讨论上,学生对波明显衍射的条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部分学生认为,不论波长比障碍物的尺寸大还是小,只要二者相差越小,衍射现象就越明显。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波长比障碍物的尺寸大的情况下,二者之差越大,衍射越明显,波长比障碍的尺寸小的情况下,二者之差越小,衍射越明显。此时教师从中引导,我们把波长看作人,把障碍物看作墙,把衍射看作人翻墙,从而很容易断定后一部分学生对波衍射条件的理解是正确的。
除此之外,还通过阅读科普读物、编制理论联系实际的习题等扩大学生的视野,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三、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培养能力首先要讲清讲透概念和规律。对每一个概念和规律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来龙去脉,弄清规律的性质、单位、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如:静力学中的合成和分解、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动量和冲量、理想气体与真实气体等,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其次,要重视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的教学。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现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的建立都是如此。
另外,教学中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并逐步介绍中学物理中常用的类比法、等效法、对称法、估算法、假设法、设直法等解题方法。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如在学习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有些学生认为合力一定大于分力。教学中可引入三角形法则,使学生认识到矢量三角形中表示合力的也是三角形的一个边;根据三角形中的三边之间的关系可知,合力大于或等于两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两分力之和,其与三角形中三边边长之间的关系相似。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阅读物理课本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图象、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不放过。更重要的是阅读教材时,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在差异化教学前,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基于其自身的思维能力、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学习能力等的不同,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在理解与接受上很可能会难度不一样。有的学生觉得很简单的内容,对于另一个部分学生而言理解上却有诸多障碍,这便是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最为直观的体现。因此,教师要真实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了解每一个层面的学生对于某一教学内容在理解与掌握上的障碍。这样才能够让教师为后续的教学过程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并且结合差异化的教学指导确保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例如,在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让小组长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来分配大家的学习任务,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连接实验器材,计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计算打点计时器上某点的瞬时速度,以及初末位置的动能,成绩较好、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指导其他学生有效展开实验,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观察学习,这样就很容易完成实验。实验完成后,每个小组内部的成员针对整个实验过程来相互交流经验,讲解实验过程,最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到相应的知识。差异化教学展开的一个重要前提,便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清晰的认识,并且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有意识地给予学生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才会看到每一个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不足,进而让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培养与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二、优化教学模式
要想让差异化教学得以进行,教师就要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一方面,教学中要充分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性,要创设更多引发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在教学活动的创设上,应当设计梯度性的学习任务,这样才能够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并且透过小组合作有效地完成整个任务。此外,在教学提问时,教师要注重提问内容与提问方式的合理选择,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让他们思考难易不同的问题,这既是差异化教学的直观体现,也能够给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促进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收获与进步。例如,在讲。动能定理时,教师可以让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什么是动能定理,动能定理的基本公式;中等层次的学生,解决一个力做功情况下动能定理的应用;较高层次的学生,解决分析多个力做功情况下动能定理的题目。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提高,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教师只有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差异化教学的基本理念,进而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在课堂中得到应有的重视,让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升。
三、差异化教学评价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化、信息数字化等技术在众多领域已进行了普及,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也不例外.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中被广泛应用,由于其具有的高效、技术性特征,一般的工作人员无法进行实际操作,因此专业的技术人员必不可少,但是就目前大多数高校而言,它们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无法将档案管理工作的知识理论与计算机网络等技术进行完美融合,拖慢档案管理工作的进程,阻碍其进行有效发展.
2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在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足
2.1服务意识不够
服务意识不够是当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在服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就目前大部分高校而言,它们仍处于被动服务状态,浪费服务对象们的时间、精力.没有做到“以服务对象为主”的原则,无法体现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价值.这类问题的成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工作人员缺乏基本工作素养,工作意识不足,导致其态度马虎,行为懒散;服务意识不够,无法遵守服务原则,缺乏主动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不足,对工作不负责任,对自己不负责任,没有体现自身的工作价值
(2)高校领导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需求不清晰,造成工作人员无法顺利开展服务工作
(3)高校师生不及时给予有效建议,助长工作人员懒散的气焰.
2.2服务管理不够完善
服务管理,即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服务对象提供的服务进行管理,其中包括对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效率等的管理.由于档案管理工作不被重视,造成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管理不到位、不完善,具体体现在:
(1)缺乏一套完整的服务管理体系.原本的服务管理体系无法支撑目前的管理,缺乏针对性,导致整个管理流程不够规范,影响在服务过程中,对工作人员的管理
(2)服务管理缺乏具体化.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管理太过形式化,缺乏具体的管理模式,平常太过简单化,抱着草草了事的心态,仅仅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监督检查,而稍稍重视,之后又维持现状
(3)服务思路不清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自身服务思路不清晰,影响工作的正常落实,缺乏主动意识性,无法给予服务工作有效性建议.使得服务管理工作无法进行具体落实,缺乏具体化.
2.3服务方法不全面,太过单一
就目前现状而言,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方法,以人工服务为主,以信息搜索、查询为辅,但这仅仅针对于网络设备完善、基本网络服务已启动、高校档案资料已完整入库的高校,少数无法适应社会变化、没有及时进行资料更新的高校就只能依靠单一的服务方法进行服务管理工作的开展.然而,由于纸质档案种类数量繁多且信息量过大,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人数和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无法给予服务对象优质的服务,无法确保服务质量,达不到服务对象的目的,无法满足其需求,造成服务管理工作的失职.
2.4未开展服务研究
服务工作本身就需要不断进行研究,使之不断优化和进步,然而部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仍然没有为其开展服务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提升其服务管理水平,无法促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造成这种情形出现的原因如下:
(1)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2)服务管理不到位
(3)工作人员工作意识不够.因此,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研究需要高校的每一个人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在完善服务方式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的培养,同时,也要对服务管理进行更深层次地研究,为促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作贡献.
3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服务方面的有效措施
3.1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
为了让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进行,第一个需要强化提升的就是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其中包括责任认知意识和工作意识.首先工作人员应明白自身所肩负的职责所在,明白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改变原本懒散的工作度,提高主动积极的服务意识,然后用最大工作热忱去创造自我价值,为服务对象提供最全面的服务.最终达到促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目的.
3.2建立健全的服务管理制度
为了方便高效管理工作中服务管理的有效进行,应建立一套完整的服务管理制度,方便档案管理人员在有效开展服务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服务意识,以达到促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目的.通过服务管理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同时也可设立合理的奖惩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方便服务管理的有效进行.
3.3创新服务思路,采用多种服务方式
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管理也应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这样才能创新服务思路,运用不同的服务方式进行工作
(1)提高工作人员对服务管理的相关认知
(2)引进外校先进的服务方式
(3)强化、完善工作人员的服务思路
(4)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进行服务创新.
3.4引进国外高校先进的服务管理方式,时常进行人才交流
国内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远不如国外的先进,导致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因素是国外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比国内高,他们将高校档案管理作为学校的荣誉体现和办学成果体现,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档案管理氛围.且国外的档案管理人才充足,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因此,时常与国外尽心个人才交流必不可少,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取长补短,引进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完善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管理制度,同时,促进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3.5增加基础设备方面的资金投入结合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升自身的基础设备水平,不断进行更新.用最全面的基础设备结合理论知识,将高校档案管理中的服务管理做到最好,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
4高校档案管理服务方面的创新
4.1高校档案管理服务意识的创新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与进步,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了与时俱进,迎合现代化的教育潮流,就必须对高校档案管理进行不断创新,而意识创新作为管理创新的基础,因此只有通过对高校档案管理服务意识进行创新,才能实现高校档案管理服务的创新.为此,应将创新精神贯穿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加强工作的创新性和主动性,从行为认知上改变人们对档案工作的了解,将原本被动的服务意识变成主动,对档案信息资料进行不断完善和更新,不断强化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意识,促进高校档案管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2高校档案管理服务内容的创新
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跟上时代变化的脚步,不断地进行档案资料和信息的更新,并加入全新的档案内容和信息,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和全面性,有计划地对档案资源进行实时收集和更新,使其更实时、高效地为服务对象提供需求和服务.
4.3高校档案管理服务方式的创新
改变原先传统的服务形式,进行改革创新,充分发掘高校自身的潜能,结合自身所有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理论,不断进行完善、创新,采用多种多样的服务方式去满足用户的需求,将服务内容提升等级,以达到促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快速发展的目标.
4.4高校档案管理服务手段的创新
4.4.1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健全的现代化管理机构充分利用高校原有的有利因素,应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建立健全的现代化管理机构,将最全面、完整的高校档案资料信息上传到自身的局域网内,设置网络查询系统,方便用户快速及时地进行信息查询,让网络变成档案管理服务的重要方式.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另外还需加强网络的安全建设,确保高校资源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运营管理过程中,重点工作就是对人的管理。具体来说,高速公路服务区以人为本运营管理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以人为本的业务管理,即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通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努力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以实现人与服务区的共同发展。其二,以人为本的服务管理,即通过改进服务手段和服务内容,广泛开展各类人性化服务,不断提高服务区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服务区过往车辆、人员的实际需求。
2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管理水平难以满足实际发展
对于高速公路服务区而言,其经营管理主要涉及到多个领域,如餐饮、商场、汽修、加油、保安、保洁等这就对服务区的管理队伍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方面,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要了解熟识涉及的各类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具备较强的管理知识、管理经验和经济意识。但从当前各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实际来看,却不尽如人意。各服务区的整体管理水平普遍偏低,服务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低下,这是目前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出现的普遍现象之一。在对管理人员招聘时,往往缺乏科学的考核制度,招聘来的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在长期的管理工作中,缺乏对管理人员的长效培训机制。管理人员自身能力的不足和后天工作中管理水平的停滞成为制约目前服务区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2.2服务队伍整体素质偏弱
由于各服务区的服务人员主要来自于社会招聘人员,人员构成比较复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总体而言,综合素质普遍偏弱,这与服务区的实际工作需求很难匹配,与各服务岗位的实际要求难以适应。同时,由于用人体制、待遇等多方面原因,各服务区的服务队伍普遍存在着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的问题。一些新录用人员在完成招聘培训后,在上岗时间不长、业务刚熟练的状况下,选择了辞职离岗,使得服务区不得不重复性支付较高的培训费用。这些人对于自身的技能评价普遍较高,而对于自身得到的工资待遇又普遍缺乏正确认识,更向往工作轻松、环境舒适、待遇优厚的工作岗位。同时,由于类似的服务区之间存在挖墙脚的现象,一些业务骨干,如厨师、领班等,普遍存在着流动性大,隐性成本高的现象。而当下大部分服务区工作的人员大都属于短期合同制,经济效益好的服务区能为他们交纳各类保险金,经济效益不好的最多也就发放基本工资,不能为其交纳各类保险。再者,服务区所处地理位置也眼中影响着队伍的稳定。一般而言,各高速公路服务区大都远离市区,出行不便。无论是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还是成家立业的中年人,常常会由于工作环境的不方便而选择离岗。上述原因,成为制约和影响服务区人员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
2.3信息保障难以满足多样性的实际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信息的依赖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信息渠道是否畅通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处于全封闭状态的高速公路而言,过往车辆和人员需要可靠、准确、到位的各类信息资讯。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高速公路服务区尚不能满足这些信息需求的变化,不能充分利用高速公路现有的条件建立起有效的信息交互平台,从一定意义上这大大的限制了现代高速公路功能的发挥。
2.4基础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高速公路服务承担着为过往车辆、人员提供生活保障和车辆运行安全保障的基本职能。一般来说,各类型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基础服务都提供有住宿、餐饮、汽修、加油等服务项目。对于这些基础,很多服务区也动了一些心思,增加了一些如特色小吃、休闲服务等项目。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往往还是会得到顾客的诸多牢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服务的细节和服务内容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和改进。高速公路作为运输交通的重要形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出行选择。因此,顾客群的变化与丰富要求服务区的各项基础服务必须不断深化改革。
3高速公路服务区以人为本经营管理对策
3.1用创新理念构建新型服务区
创新理念是保持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础。用创新理念构建新型服务区,就是要紧密结合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不断提高服务区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努力构建节能、环保、高效、人性化的新型高速公路服务区。在服务区的总体建设和管理运营过程中,可以通过制定、实施“绿色运输”策略,优化运输路线,提高往返载货率,消除交错运输、迂回运输,减少车辆运行,提高配送效率;全面规划服务区的各项业务,为过往人员提供优质、舒适的服务内容;以环保节能开展配套设备设施建设,满足低碳、环保、节能的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构建生态友好型、能源节约型现代化新型高速服务器。
3.2以人为本加强人员管理,提高业务素质
人的管理是关健性的工作,如何做到让工作人员有成就感、归属感,也是提高他们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内容。可以定期组织对员工的服务规范进行考核,建立比较完善的面向不同层次、不同岗位长效业务培训机制,使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理念、方法、技巧、手段等始终保持新鲜活力,对管理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保持创新的理念,使餐厅、商场的服务人员、保安人员及保洁员等通过科学培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长期的、持续的培训和教育,使服务区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都能在自己岗位上学中练、练中干、干中学,不断增强服务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竞争实力。为增强工作人员的团队精神,可在服务区内部开展各类娱乐活动,并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开展户外活动,如,拓展训练、户外行走等,加强员工间的交流沟通,增强彼此的理解与信任,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3完善用人制度,建立激励机制
服务区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人才。因此,要努力建设一支思想稳定、业务过硬的管理与服务队伍,通过不断完善相关用人制度,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按照国家劳动法规定,保障临时用工人员的各项权利和待遇,通过建立奖惩机制,激励、促进工作人员的服务热情,使人员队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同时推行激励机制,在经营管理中实行绩效挂钩,按劳取酬,使企业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激励机制可采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
3.4加强文化建设,改善服务区内部环境
服务区管理应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和工作条件环境,让所有员工在欢畅、快乐的心境中工作和生活,不仅会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也会促进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通过各类例会,宣传本服务区的服务理念、行为标准和企业文化,通过各种业务竞赛梳理典型员工形象,从而带动服务区爱岗敬业的整体氛围。通过长期的文化氛围建设,营造良好的服务区内部环境,使得员工在愉悦的氛围中为顾客开展服务。
3.5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区整体水平
关键词:问题讨论;高中物理;有效教学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基础概念和规律,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而以问题讨论式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物理教学内容。因此,分析以问题讨论式为导向的高中物理教学实施方法,对实现高中物理的有效性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实施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前的准备
1.明确教学目标
在实施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前,高中物理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并以此作为评判教学效果的依据。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2.选择讨论问题
高中物理教师在选择讨论问题时,需要依据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能力水平,把握好讨论问题的难度,注重讨论问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物理问题。例如,高中物理教师在讲解“圆周运动”时,可以让学生讨论自行车转动与变速问题,这样的讨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3.制定讨论规则
在问题讨论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发言不均衡、组织不力和讨论无序等问题,所以高中物理教师需要围绕这些问题制定一些讨论规则,以保证问题讨论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明确小组成员在讨论时的责任,有条不紊开展问题讨论;明确讨论的内容,指导学生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观念等。
二、以问题讨论为导向教学方法需要遵循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
2.互动性原则
3.合作性原则
三、以问题讨论式为导向的高中物理有效性教学措施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讨论兴趣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2.加强小组合作,组织有效讨论
很多学生由于学习较差或者性格内向,不愿意在讨论问题时发表看法,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多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讨论,以提升问题讨论学习的效果。例如,高中物理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电磁感应现象”实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讨论分析问题:①哪些方法可以产生感应电流?
②如何知道是否存在感电流?③感应电流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这样会减轻学生的紧张感,自由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从而使讨论学习更有成效。
3.交流讨论成果,重视信息反馈
在问题讨论学习结束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成果,彼此分享问题解决的思路与方法,对讨论问题的成果进行总结归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构建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同时,高中物理教师需要重视课堂教学信息反馈,如学生在讨论问题时的表现,学生在讨论问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学生归纳总结的讨论成果等,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依据信息反馈的结果设置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对分析讨论的成果进行回顾,从而将物理知识进行内化吸收,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注重评价考核,强化教学效果
对于学生在问题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生讨论交流的成果,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且以正面积极的鼓励为主,这样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同时,教师需要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评价和学生互评等,并且将课堂评价与书面测验相结合,这样可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让学生认可评价的结果。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采用以问题讨论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成果,对学生的表现给出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赖佳颖.高中物理讨论式教学实施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读者服务;一体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信息赖以贮存的载体和传播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人类知识信息的保存和服务主体,现代图书馆的资源形态正日益多元化,图书馆的馆藏已由传统的以印刷型为主要载体发展到由印刷型、数据库、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资源共同构成的多元化文献资源体系。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图书馆旧的书刊泾渭分明的分离式服务方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变化的读者需求,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管理方式必须变革。
1传统文献服务模式分析
印刷型文献资源是我国图书馆传统馆藏的主体,图书和期刊是传统图书馆两种最主要的馆藏资源。因此,图书馆一般按文献的载体类型、文种、服务对象来区别和组织馆藏文献,图书和期刊、纸制与电子资源分离布局。这种传统服务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重藏轻用“,注重对信息的收集、整理与保存,而轻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难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传统图书馆对文献资源的管理是以载体类型为主体进行馆藏布局的。由于图书、期刊在业务流程上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因此,从方便管理的角度,传统服务理所当然地将图书和期刊分为了两大部分,实行各自独立的管理体制。这种功能布局不能集中地反映学科专业知识的整体性,同一学科、同一专业的各类载体文献被分散在图书馆不同的楼层、区域,破坏了知识的完整性;即使是同类文献,也彼此割裂,形成了中文与外文文献分离,现刊与过刊分离的服务体系。当电子资源出现以后,图书馆在管理和服务上又将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分开管理。这种将图书与期刊、现刊与过刊、印刷型与电子资源等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源分散布局于各个分割空间的服务模式,使得图书馆内形成一个个相互独立的信息孤岛,给读者带来很大的困惑。例如:当读者查某一个概念时,需要使用工具书;需要了解某一基本知识时,需要查阅相关教材;需要了解某项研究的最新进展时,需要翻阅最新的学术期刊;当需要的文献没有印刷型馆藏时就需要查阅电子资源,等等。这样,读者就必须以中断连贯思考为代价,不停地来往于自己不熟悉的图书馆各个区域之间,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种体系在管理上比较便利,责任明晰,但是不符合读者的思维规律,人为地把知识体系割裂、分散开来,不利于读者获取不同载体和跨专业学科的知识,读者难以持续、连贯地思考和阅读。
第二,在读者服务部门设置上,图书馆通常以传统的外借、阅览、咨询、检索自成一体的服务结构为主。,有些图书馆还把书刊外借、阅览等服务按读者类型、文献类型、学科种类和语言种类等标准划分成多个小服务部门,将文献的阅览、咨询、外借服务完全分离,书目查询、电子阅览、报刊服务、图书借还、室内阅览、文献复制等服务功能相互割裂,藏、借、阅、咨四大服务功能彼此分隔。由于工作岗位的限制,工作人员一般只对自己分管区域的某一类载体形式的馆藏比较熟悉,对其它区域、其它类型的文献则很少了解,更不要说能把握相应学科的整体馆藏情况、为读者提供针对性强的高水平服务了。因此,长期以来管理工作一般只能停留在日常性的借阅操作和事务性工作上,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馆员们难以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无法开展专业领域的高层次服务,造成服务管理与文献开发利用的严重脱节,不利于开展学科层次的定向服务。
2基于知识管理的读者服务思想
文献所记载的知识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就期刊而言,各学科专业文献在期刊上的载文率既相对集中又高度分散,呈现出分布有序的规律。其中,相当数量的专业论文相对集中刊载在少数专业期刊中,形成核心区.其余数量的论文高度分散在大量非专业期刊中。事实上,各学科专业文献除了在期刊中以论文形式发表外,每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总是以多种文献形式传播的。
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办馆理念已由重藏轻用转向以人为本,藏以致用为中心。以满足读者多方而、多层次的需求为出发点,各类图书馆都在资源建设、馆藏布局、服务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改革。但是,传统图书馆以文献类型为单元所构建的文献服务体系与广大读者利用文献的知识学习和研究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障碍。人们有了问题需要某方面参考资料时,总是以所需信息的学科主题为主线,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种文献中的相关信息,通过对别人不同观点、不同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充分比较和研究,提取自己有用的信息。因此,打破图书馆传统业务流程与文献布局和服务体系的束缚,营造以知识体系为核心的图书馆资源布局及服务体系,以文献间知识关联为主线,构建按文献的知识属性组织馆藏文献及服务功能的管理体系。使得同一知识领域的书、刊一体化,印刷型与电子资源一体化,形成适应读者思维认识规律的知识服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3文献资源一体化的知识服务体系构建
高校的读者,无论足研究人员、教师,还是各类学生,都是围绕特定学科展开学术研究、完成学习任务的,读者查阅文献信息时,其所要的信息内容总是围绕一定的学科领域展开。因此,义献一体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是:
3.1以文献知识的学科体系为核心,构建多类型文献融为一体的学科知识服务体系
在馆藏布局上,打破网书与期刊、纸质与电子、藏书区与借阅区、读者区与工作区相分离的界限,在一个开放通透的大空间范围内,根据室内面积容量,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将与一定学科领域相关的古今与中外、图书与期刊、纸质与数字等各类相同专业文献集中排列,并配备相应的计算机查询、电子阅览设备和网络通讯环境,使读者可以便利使用各种资源,形成一个不同载体形式和不同文种文献集成的综合知识库。在一个借阅区内,既有该领域古今中外的图书,又有期刊、报纸、学位论文、工具书等各类文献;既是书库,所有该领域馆藏集中在一起,又是全开放的阅览室,读者可以自由流畅地交互使用各类文献阅读学习;既有纸质资源,又有电子资源;既有当前最新的文献,又有其他年代的本学科系统性馆藏;既可阅览,也可外借,极大地方便读者,从而为读者营造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研究环境,实现“以减为主”向“藏用结合、重在利用”的转变。
3.2以藏、借、阅、咨一体化服务为目标,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
文献服务一一体化的基本思想是,打破传统服务模式中戡、借、阅、咨等读者服务功能各自为政、按业务部门和文献类别划分读者、分段服务的桎梏,以方便读者利用为中心,通过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的开放化服务,让读者用最少的时问、最少的精力、最少的环节,获得最大量的文献资源信息。
在服务功能上,文献资源一体化服务模式是一种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应该取消传统的期刊部、流通部、阅览部、咨询部等机构建制,以知识学科体系为单位,构建全新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既可以提供传统纸本书刊的借阅、复制等服务,又可以提供光盘查阅刻录、数据库访问浏览、网上资源查询下载、FAQ及虚拟参考咨询等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形成集浏览、咨询、检索、借阅、复制、下载等服务于一体的全新模式。读者在同一区域内就可以通过“无缝链接的信息服务”,按照自己认识思维的习惯流畅地阅览、相互参照、取长补短,使图书馆信息资源集成为一个真正完整的体系旱现在读者面前.实现“藏、借、阅、咨一体化”一站式开放服务。
3.3以图书馆员学科知识为支撑。深化学科专业化服务
高校读者需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对文献信息需求的专业要求特别强烈。传统馆藏布局下,无论是在书库还是阅览室,收藏的义献都同时涉及众多学科领域;而每位图书馆员的知识总足特定的专业,他们对所管理的众多学科很难做到深入了解,对一些专业文献信息的了解和利用能力甚至还不如有关读者熟练,只能停留在保持架位整齐有序和一般的借还服务层面,无力为读者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服务。
在以文献知识的学科体系组织馆藏的前提下,图书馆的一个楼层或区域内,同一个学科或学科性质相近的若干学科的各类文献集中在一起,图书馆可以安排具有相关专业学科背景的图书馆员负责馆藏的服务工作,这些图书馆员十分熟悉所管理文献的知识内容与读者的专业需要,因此,他们对读者的需求心理、文献的适用性和该领域的各类馆藏文献了如指掌,就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大大提高服务的学科化、专业化能力,只要读者提出要求,他们就知道该为读者推荐什么文献、馆藏有没有、从哪找到、如何使用,等等,使图书馆员真正成为读者利用文献的得力助手和情报分析专家。
4基于知识管理的文献资源一体化服务模式的特点
4.1有利于系统把握和优化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学科结构和建设方向
在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实践中,各馆均制定了馆藏发展战略,就馆藏总量与年度发展目标、各类文献的比例、馆藏特色、品种与复本关系等提出建议原则。然而,已有的这些规划内容,依然侧重从优化义献结构体系的角度讨论问题.一舣会从中文与外文、图书馆与期刊、纸质与电子文献之间的火系考虑制定发展目标,却较少或难以围绕学校义献信息需求的学科文献结构来进行科学设计,也无法以学科为单位系统评价馆藏质量和服务保障能力。
在以文献知识的学科体系为核心建的多类型文献融为一体的全新服务体系中,相同学科专业的各类文献集中在一起,依靠完整、准确且整合了各类资源的资源导航和目录系统,我们就完全可以从直观评价到目录控制准确分析和掌握某一学科相关文献资源的数量、品种、结构、读者的需求与利用强度.从而对文献的学科保障水平作出科学、客观、准确的评价,进而经费安排、采访计划中作出必要的调整和优化,避免肓目采购,减少遗漏重复,使每个学科专业的文献体系更加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真正体现了服务教学、服务科研的高校图书馆办馆宗旨。
4.2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类文献的互补性,有效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
在高校,客观上存在着专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不同学科的办学历史、办学层次、学术研究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对文献信息的需求程度也有不同差别。因此,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规划中,可以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建设目标:在学科建设启动阶段,通常选择那些最急需的、专业信息含量大、内容新颖实用、容易获得的文献,如与学科相关的核心专业期刊、课程建设所必要的专业教材、教学参考书等;同时,新专业文献资源建设也以新版文献、国内文献为主。对于普及和学习方面的文献,则一般以纸质文献建设为主,特别是适合大学生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素质教育需要,利用频率高的中文图书文献都给予充分保证;而对于学术性强,适合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需要的专业性文献,则主要通过数字资源建设,尤其是期刊文献建设来满足。对于馆藏薄弱的领域和学校新增的学科领域,一般通过数字资源建设来填补空白,以快速补充和积累;对于受制于经费压力难以形成规模的纸质外文文献则主要通过引进外文数据库加以解决。
基于知识管理的现代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一体化服务模式,十分有利于发挥各类资源对同一学科不同阶段、不同层次需求的优势互补作用,形成各类资源有机配合的学科文献保障系统,不以某类文献多寡论成败,而是着眼于不同类型文献在读者需求中综合作用的发挥。这样的服务体系就像现代商业中的大超市一样,在一个区域内,把相同学科文献集于一体。面对这样系统、多样化的丰富学科文献,读者在使用自己以往熟悉的文献时,会同时注意到那些平常不关注、不习惯使用或根本不了解的文献,从而激发他们对这些文献的潜在需求,带动这些文献的有效利用.养成综合利用各类文献资源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各类文献资源利用价值。
4.3有利于充分发挥图书馆人才的专业优势。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的学科服务
在现有的服务管理体制下,由于读者服务停留在对文献的管理层次上,工作人员常年从事着繁重而单一的事务性操作,只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假以时日,服务工作似乎什么人都能做好,很少需要用到多少学科专业知识。因此,在图书馆,具有一定学历层次的人员通常首先考虑安排在采编、技术、咨询等部门,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本科、硕士学历的人员很少在服务一线从事读者服务工作。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和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图书馆本科毕业人数已占全馆人员的绝大部分,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也越来越多。然而,在现行的服务管理体系下,大量图书馆员学非所用,大材小用成为普遍现象,许多人觉得有劲无处使,优秀的人才不愿来,来了又留不住,图书馆成了“人才交流基地”。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039-0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从王文章教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涵盖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统及其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地方理工类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一般以通识教育为主要途径,课程设置以开设单一的通识公共选修课程为主,教学形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赏析为主,课程名称多以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赏析、民间文学艺术赏析、民族地区手工艺制作技艺赏析等民俗学和民间文艺为主,教学内容涉及以下四个方面:1)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史诗、故事、传说、谣谚;2)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民间表演艺术;3)广大民众世代传承的节庆礼仪、民间体育、竞技等;4)蜡染、刺绣、雕刻、首饰等民间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赏析等。教学理念也部分触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中蕴涵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对于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有利于调动理工类高校大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而且还能够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
一、地方理工类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高等教育肩负着传播文化的责任和传授知识的义务,是文化知识传承的重要渠道。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拥有独特的教育文化资源,聚集着大量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把高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传承、教育的基地,对于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文化教育的优势,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为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传承提供理论依据和知识基础。
2.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因而对该领域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既要培养高素质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又要培养优秀的文化传承人,同时也要通过培育一大批关心、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文化新人,扩大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为此,高校需要加快学科专业建设,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以便更好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服务。
2.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是科学研究的需要
高校应发挥科研和人才的优势,创造出更多的优秀科研成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体制更加健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加丰富,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为更多的受众群体服务。为此,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到一定的学术带动作用,把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付诸实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更高的台阶。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
1.确立课程的教学目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括华夏灿烂的汉文化遗产,也包括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遗产,因而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使用科学的方法来搜集、整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养更多、更年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和管理者,使其参与到遗产保护活动中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达到上述要求,使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原则、目录分类和保护技术等,增强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鼓励大学生勇于肩负起传承保护华夏传统文化的重担,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2.构建课程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技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职业素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辨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类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问题等。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现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现状、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等。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形成深刻的保护理念和意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职业素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世界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介绍、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介绍、地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介绍以及部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技巧、技术辨析(非商业机密类)等。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学习,实现了间接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对接,有利于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