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1: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学地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概念类:这类题主要针对学生的模糊概念或容易混淆的概念而编制。要求考生正确理解地理概念的内 涵和外延,并能运用地理概念作出地理判断,还要把握概念之间的差异。
例1.国土资源是指一个国家的:A、领土上的全部土地资源 B、主权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 C、自然 资源和社会资源 D、全部自然资源 (BC)
例2.下列概念中,属于地质构造的是:A、褶曲 B、地震 C、断层 D、地壳运动
(AC)
二、成因类:针对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设置选项。要求对自然地理各要素(地形、气候、河湖水文、植被等 )和人文地理各要素(资源、能源、工业、农业、人口、城市等)的形成过程掌握准确,并能分析判断。
例3.城市地面大面积下沉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加重 B、酸雨侵蚀地表 C、全球增温使海平面上升D 、过量抽取地下水
(D)
例4.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形成季风洋流,原因是:A、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 B、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 C、 冬季盛行东北风 D、冬季受西风影响(BC)
三、分布类:这类题要求考生掌握各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要求学生能结合地图掌握并理解其空间联系。
例5.关于我国能源资源分布的正确叙述:
A、天然气资源和水能源资源以西南最为集中 B、内蒙古拥有霍林河、伊敏河、元宝山、准格尔、平朔等 大型露天煤矿 C、湘、浙、赣、甘四省的有色金属资源相当丰富 D、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与能源地域分布基 本一致(A)
例6.位于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山脉是:
A、昆仑山脉、阿尔泰山脉 B、冈底斯山脉、落基山脉 C、阿特拉斯山脉、兴都库什山脉 D、唐古拉山 脉、台湾山脉 (BC)
四、特征类:针对地理规律和特征中的关键词而编制,要求考生正确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原理和主要特征 ,并运用其对地理区域知识进行分析,它包括形成特征、分布特征及其它特征。
例7.下列关于降水的正确叙述是:
A、赤道低压带的降水主要是对流雨 B、常年受下沉气流控制的地区降雨稀少 C、信风影响下的地区必然 少雨 D、面对海岸的山坡都是多雨区 (AB)
例8.下列湖泊:A、里海──世界最大的咸水湖 B、贝加尔湖──世界最深的咸水湖 C、死海──世界海 拔最低的咸水湖 D、红海──世界盐度最高的咸水湖
(AC)
五、计算类:它包括地理数据的记忆,地理各种计算(比例尺、区时、昼夜长短、气温、太阳高度角等) 的演算技巧,要求原理明晰,换算准确迅速。设问或文字或图形。
例9.下面各图,中心是极点,箭头指示地球自转方向。当斜线区为3月21日,北京为3月22日晨6时,正确的 是
(附图 {图})
例10.大同附近的恒山海拔2017米,海拔1000米的山麓某地气温为-5℃,该地有一矿井深700米,其常温层 温度为3℃,该矿井底部与山顶的温差为:A、31.2℃ B、26.2℃ C、18.1℃ D、34.2℃
(D)
六、推理类:这类题要求考生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逻辑推理过程,能区分出考生反应速度、应变能 力、判断推理能力。它要求考生掌握知识扎实、熟练、规范。
例11.某人从赤道以北40千米处出发,依次向正南、正东、正北、正西各走100千米,最后它位于:A、出发 点 B、出发点以西 C、出发点东北 D、出发点以东
(D)
例12.在世界等温线分布图上等温线向南凸出,可能在下列哪些情况下出现:
A、北半球七月的海洋 B、南半球七月的海洋 C、北半球一月的大陆 D、南半球一月的大陆
地理课外活动,是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大纲和调整后 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都明确指出:为了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话动。这 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地理课外活动是在教育大纲范围以内的,学生自愿参加,旨在培养学生智能和特长的,具有吸引力的校内 各外种教育活动。
在地理教育系统中,地理课外活动是与课内教学相互渗透,各有侧重的子系统。从信息时代对人才需要, 从当前教改的高度看,特别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地理课外活动就有其十分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理论依据
1.培养目标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文 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四有”人才 。
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不但要通过课堂去贯彻,而且还要通过课外活动去贯彻。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 起来,才能切实有效地贯彻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
课外活动的全过程就是运用知识,开发智力的过程,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同时发挥作用同时进展的过程。因 此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起着明显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培养人,培养一代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只有在活动中把德智体美劳统一起来,才 能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2.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开展课外活动与学校的课堂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课外活动则是课堂 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能获得课堂中口授笔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同时对推进教改和发现培养热爱科学的人才 幼苗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是不可相互代替的两个方面,它们 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前者是课堂小天地,具有偏重理性(书本),有系统性、稳定性和间接性的 特点,是知识的基础。而后者是社会自然大天地,具有偏重感性(实践),有适应性,灵活性和直接性的特点 ,是知识的深化。前者对学生强调统一,后者强调个性。
课堂教学是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打下基础,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起着巩固、补充等辅助作用;也起着扩展 、深化、强化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特别关注这种课外活动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课堂打基础 ,课外出人才”。
我县气象台和水利局的几位专业人员都在中学时代参加过地理课外活动小组,都喜欢地理课。可见,地理 课外活动对学生今后专业方向的选择起着巨大作用。
3.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旺盛时期,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正常发育,课外 活动以感性认识为主,这正适合青少年学生认识事物偏重感性的特点。经常为他们开展形象化的课外活动、并 加以启发引导,就是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
中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经常为他们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符合他们这一心 理愿望。
中学生还具有兴趣广泛,喜欢模仿和探索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培 养和发展,就能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为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打下基础。
4.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的需要
教改重要目标就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从单纯传授知识向知识能力并重转变;变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 教学转变;从教师单向传递向师生间多向交流转变;从单一目标向多层次(全面发展与注重个性发展)转变, 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这种转变的核心。而目前教学上存在读死书(死记硬背),集中思 维模式不利于人才培养。课外活动在实现这些转变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就指出:要 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晨以及大社会中士农工商,三教九流 ,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他认为:课内获得的知识是“闻知”“说知”,课外实践获得的知识是“ 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因此,课外活动小组 ,不应把它们看成学科的附属物,或者作为提高及效率的手段。它是智力生活的策源地。这也说明了课外教育 实践对发展智能的重要性,而地理课外活动正是使学生成为“真知”的“亲知”场地和智力生活的策源地。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都只能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标 准。不能顾及学生客观存在的能力差异,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而地理课外活动的教学则不然。它可以根据学 生不同年龄、不同程度,不同智力等心理特征实行因材施教。选择适宜的课外活动方式、类型和内容,分别组 织他们参加不同的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发展,从而促进了学生各方面发展。
二、开展原则
1.积极引导与坚持自愿相结合
由于中学生年龄、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完全自发地,独立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许多困难, 因而中学一般采取新学期开始,由学校领导动员,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专门的某项活动;也 可组织全校性或班级性的地理课外活动。前者一般为长时间定期,后者为短期不定期的活动。前者为地理课外 科技活动;后者为地理课外教学活动。一般前者为10多人的小型活动;后者人数可达数百人。因此,无论什么 类型的课外活动,应尊重学生选择,贯彻自愿参加的原则。这是搞好各类地理课外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学 生自己动手,调动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激发学生活动兴趣的可靠保证。
2.学生为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对任何地理课外活动,教师都要加强领导,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但在具体的 活动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大胆让他们去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去创造;不要怕出错,不要怕反复, 让他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不断进取。教师要耐心加以启发指导;而不要包办太多,更不 能包办代替。在指导过程中多一些耐心、表场和鼓励;少一些急躁、批评和责怪,以免损害学生的积极性。要 使活动真正体现学生为主、还必须在组织活动中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好可能出现的问题、方能调动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
3.精心组织与形式多样相结合
组织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应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环境条件和可能提供的条件,选择开展 适当形式的地理课外活动,按活动范围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
校内活动主要有: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地震观测与预报、天文观测、教具制作、地理课外阅读、地理墙 报、地理竞赛、地理专题讲座或报告会,地理游戏等等。
校外活动有野外观测、乡土地理调查(包括自然、经济、人文、环保等)地理旅行、地理参观,测量与地 形图绘制采集标本(包括岩矿、动植物,土壤等)。
活动可以是大型的(全校或班级性的),也可以是小型的(课外活动少数人)。可以是长期的如气象观测 ,地震预报等,也可是短期的如:地理展览、地理调查、地理报告会,主题班会等。
活动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单项内容的等等。无论那一种形式的活动,都要力求内容丰富多彩,都要 求教师做到每一过程步骤方法妥当和所达到的目标明确。这是确保课外活动胜利完成的重要环节。我校开展10 多年地理课外活动形式达16种,结合本县实际,小型课外活动常年坚持,如气象小组,教具制作(10~20人) ,全校大型课外活动如野外考察(佘山、淀山湖),各种地理专题报告等吸引了无数学生。
4.内容有趣与富有吸引力相结合
地理课外活动应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这是搞好地理课外活动成败的关键。
选择活动内容时,要力求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三者很好结合起来,活动内容的思想性要寓于知识性之 中,要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同时还应考虑中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特征,以及活动内容与课内知识的联系。
内容的选择宜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相适应。经过老师的点拔,或学生动脑后,只要稍为跳一跳就可做到。 其中老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示范作用,往往能起到吸引同学全心投入,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这是组织好活 动、扩大地理课外活动影响,使地理课外活动深深扎根在同学之中的关键。
三、实施的步骤
1.列出计划表
制订学期地理课外活动计划表(活动序列表)。每一次活动前由指导老师布置工作任务,提出目的要求方 法。有材料,物品工具的准备工作。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每次活动后要及时加以总结,要找出成功原 因及失败的地方。当然有的活动内容应有老师作出必要的示范。因此,无论是短期的或长期的地理课外活动, 都必须列出计划表,包括目的、任务、方法及所需的场地材料等等。活动计划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2.组织与确定活动量
地理课外活动组织,一般由学生自愿报名、学校、班主任与指导老师商量同意而确定,每周安排1到2课时 的活动量。小型活动人数一般10到20人为宜,大型活动可视情况而定,分若干小组,选出组长,以后在活动中 由各组长实际负责工作。师生共同配合有利活动开展。
3.活动过程中督促与指导
地理课外活动除实施方法得当以外,指导教师为了达到活动目的,完成活动任务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途径 ,如在调查我县乡镇企业污染源时,强调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在参观佘山天文台和地震站时要做好笔记, 要提出疑问,在宣传地震科普知识时提醒学生要注意科学性、严肃性、不能信口开河,否则适得其反。制作地 理剪报汇编应讲究排版、文字书写、图文搭配,既要反映地理特征;又要对资料做一定的加工提炼。凡是活动 准备充分,教师督促与指导得当,活动率就高,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就大大提高。
目前,中国的中学地理教学正面临着几方面的严峻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整个中学地理教育处于危机之 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
1、教材内容问题
主要的问题是:现行地理教材内容过于浓缩,流于从概念到概念,没有大量的事实作基础;自然地理和人 文地理的结合不够,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不够;现行教材结论过多,启疑太少;封闭式问题多,开放式问题少; 代替学生思维的现象严重;缺乏学生实际操作的内容,基本技能的训练也很不充分。
2、教学手段问题
对于地理教学来说,教学手段的主要问题在于表现地理内容时无力。
地理教学内容有直观性强,综合性强,信息量大,信息源种类繁多,研究尺度范围变化大等特点,这就要 求教学手段的表达力强,运用灵活。而现有的电化教学手段有的有声无影,有的有影无声,有的画面静止,无 法进行动态演示。即使如录像、电影这样有声有影能动的教学手段,由于只能显示某一特定的过程,画面不能 实现分段、选择、修改、缩放、分割,而且一般不能做多次的重复,速度也是固定的,所以在表现地理教学内 容时表达力和灵活性还是较差,显得乏力。这些局限性大大降低了现有的电化教学手段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 用。
3、学生的接受问题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他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目前的问题是:
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目前的课堂教学造成的心理氛围不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传统的教学过程不利于 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提高学习兴趣;现有教学学生参与程度低,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针对上述问题,虽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但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有着独特的优越性。一般 来说,计算机应用于地理教学可有以下的功能:
1、计算机有很强的信息储存功能,可以储存大量的地理事实材料,并快速检索和提取,方便地实现信息 的比较、叠加。这些事实材料可以大大充实教材的概念和有关结论,促进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2、计算机有很强的显示功能,可以清晰地显示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及其分布;可以对不同区域的信息进 行比较、组合,将抽象信息形象化,将平面信息立体化。对局部进行放大或缩小,通过多种表现方式,突出大 量信息中的主要信息。
3、计算机有很强的模拟仿真功能,可以形象直观地演示地理过程。无论空间演变还是时间演变,计算机 都能形象生动地模拟,把长时间,大尺度的地理过程从大自然“搬到”室内,使这些本来很抽象的过程能够被 学生直观地了解。而且许多危险或昂贵的地理实验也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无限重复。可以由学生亲手操作, 获得与实际动手类似的训练效果。
4、计算机有很强的逻辑分析功能,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分析问题,形成条理分明有序的思维方法。地理 问题是综合性的问题,各因子间联系复杂。计算机在分析这些问题时清晰的逻辑性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它还可 以提供大量的开放性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5、计算机可以在无教师的情况下教学,能较好地实现个别教学,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6、计算机可以通过友好的交互方式,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在基本没有思想 压力的环境中学习,并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学习的成功可能性大大提高。
7、计算机存储的信息具有可变性和可管理性,可以方便地更新和修改,为学生提供搜集整理地理资料的 训练。
8、计算机弥补了大部分电化手段的不足,还能把各种电化手段以计算机为核心组织起来,形成多媒体的 教学系统,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9、计算机可以提供有趣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地理 为主动学习地理。
总的来说,计算机对地理教学而言,表达力最强,学习者参与性最强,并能接受反馈的交互式教学媒体。 它对教材内容的传播和学生的接受起着有益的作用。但是,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计算机功能的发挥,必须有 一个优秀的中学地理辅助教学软件来支持。也正是有一个优秀的中学地理辅助教学软件,计算机才能真正在中 学地理教学中发挥上述的优越性。
二、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的历史回顾及评述
计算机辅助教学始于美国,最早是IBM公司于1958年设计的一个向小学生教授二进制的计算机教学 系统。此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陆续开发了许多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我国是从1978年科学大会后开始 提出计算机辅助教育项目的。80年代以来,我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差距仍相当大。
中学地理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与整个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的发展是一致的。在这一领域,西方国家 仍然占据着领先地位。在那里,已经产生了智能型的地理教学系统(如美国的SCHOLAR、WHY等), 并且建立了实用的计算机教学网络(如美国的PLATO)。他们的软件已经摆脱了单一模式,形成了各种模 式综合的综合模式。智能型的学习环境(Microworld)、智能型的专家教学系统等人工智能教学软件是他们开 发的热点。在中国,中学地理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由一些高等师范院校和重点中学来研究进行的,开发水平还 很低。虽然数量很可观,但总的来说,目前出现的软件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
1、软件模式简单,功能单一。主要是练习和操练模式、模拟仿真模式,高级的智能模式或综合模式的软 件基本上没有。
2、软件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特有功能。仅仅用计算机显示简单的地理分布知识,用以替代挂图、幻灯 、投影仪的作用。
3、软件设计技术水平不高。声音、文字、图形配合不协调,多静止画面,画面可观性较差,甚至存在科 学性错误;缺乏使用的操作提示,软件结构不利维护。
我国目前的中学地理教学软件并不能充分满足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的作用有限,没有充 分体现出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的优越性。因此,设计一个高质量的地理教学软件势在必行。中学地理教学软件 应当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信息要有鲜明的地理性,且要从中学地理教学的要求出发;信息量要充分,精度、难 度要适宜;信息表现形式要丰富、形象、生动;内容编排既有以区域为中心的内容,也有以专题为中心的内容 ;使用方便,符合软件设计的一般原则;既有助于教师教学,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越性, 体现计算机的特点。
三、关于中学地理教学软件的构想
1、软件设计目的
这一软件应当是为中国的中学地理教学而设计,适用于初中和高中的地理教师用于辅助课堂教学,也适用 于初高学生个别学习地理。是一个功能全面的综合性实用软件。
2、软件设计原则
为达到设计目的,系统设计应有如下原则:
以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为标准选取基本内容,但有提高的余地;具有模块化的结构,且有一定的开放性;用 户界面汉化,操作简便;易于维护和更新。
3、软件结构和功能
系统的核心应当是一个内部数据库,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属性数据库,包括各类数值型数据的集合 ;另一部分是图形数据库,包括各类地图、图件、景观图、画面的集合。这两部分数据库构成了系统的基本数 据库。
总的来说,系统功能可分解为输入/输出功能、模拟与仿真功能、练习与测验功能、计算与分析功能、数 据管理功能、教学游戏功能,这些功能都是独立的。由此,系统功能可划分为如下一些模块来执行,有系统管 理模块,输入处理模块,输出处理模块,教学模块,系统维护模块,模拟与仿真模块,练习与测验模块,计算 与分析模块,数据管理模块,教学游戏模块。各模块可能还有一些小模块或下属子模块。可用下面的模块层次 结构图来表示。
模块层次结构图清楚地表示了各模块的层次、范围和联系。其中,系统管理模块是系统的最上层模块,所 有的模块共享内容数据库(包括属性数据库和图型数据库)。
四、中学地理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模式
以上对教学软件设计的初步讨论只给出了教学软件的大致轮廓,但它在教学中的作用还不甚明了。不同用 户在不同的硬件环境中,对软件应用的要求不尽相同,则软件的作用也不同。辅助教学软件主要用于辅助教师 的课堂教学,但亦有不同的应用模式。
系统模块结构层次图
(附图 {图})
1、面向学生的多机教学模式
在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个别学习为主,教师的个别辅导为辅。这样要求每个学生或每两个学 生使用一台单独的微机,或者可选择另外两种配置:即多终端单主机的多用户系统或多机联网的网络系统。
课前学生可运用软件进行预习,教师也可以利用软件进行课前资料准备,并把自己想让学生了解的东西输 入计算机。
上课时教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软件提供的功能去解答问题,以达到教学目的。最后可指定学生 完成软件提供的练习,由计算机判答。教师在课堂上起一个指导、管理、辅助的作用,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个别 处理。
2、面向教师的单机教学
面向教师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主要仍是传统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计 算机辅助,学生基本上不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只需一台供教师使用的微机即可,但显示屏幕必须足够大,以使 教室里的学生都能看清楚屏幕上的文字。这一问题也可以采用大屏幕投影与计算机的联结来解决,即将计算机 屏幕的输出转换到投影屏幕上。
课前教师可利用“编制教学程序”的功能把软件中提供的材料和自己需要补充的材料按自己的授课意图组 织起来,形成一个教学程序,供课上使用。
上课时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计算机按预定的程序根据教师的需要随时显示图形、数据或文字材料,或者 模拟过程。最后可由计算机提供练习,由学生课上完成,或将练习打印出来,由学生课后完成。
纵观教学软件应用于课堂的两种模式,多机教学更能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越性。并贯彻因材施教、个 别教学的原则,符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未来教育改革的潮流,将会是未来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的主 流。但单机教学模式经济简便,就中国目前的中学地理教育的现状来看更易于推广应用。在当前中国教育地区 差异大的情况下,恐怕应当由低到高,由点到面地逐步提高应用水平,使教学软件能充分发挥它在地理教学中 的应有作用。
五、软件应用的阻力及其前景
本文试图通过阐述元认知理论、元学习理论和能力,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对学生元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些初浅的探讨。
一、元认知的基本内容
元认知(mdtacogition)是最近一二十年才开始出现的最新研究课题。弗拉维尔最早进行元记忆的研究,后来于1978年提出元认知这一术语。弗拉维尔指出:元认知是“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也就是说,元认知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自我调节。
二、元学习理论
元学习是元认知研究的带动下,最近在学习心理学领域出现的一个崭新课题。传统的学习理论研究人学到了什么和如何去学习,而元学习则研究人是如何意识和控制自己学习的。元学习理论相信人是积极主动的机体,人能够计划未来,监视现在,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
正因为人有元学习的潜力,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元学习能力是十分可行的。元学习能力包括如下几种能力:会激励自己勤奋学习;会确立学习目标;善于选择能达到目标的最恰当的学习方式方法;善于检测达标情况,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善于总结自己达到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元学习能力的培养
元认知理论对中学地理教学一个新的启示:即教师要善于系统地传授地理学习的各种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元学习能力,从而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元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帮助学习自我激励从序言课开始,教师就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确认学习地理的价值(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涉及信息量很多的知识就是地理),并坚定他们学好地理的信念。
2.学会确立学习目标无目标的行为,是盲目的行为;无目标的学习,是一种偶然学习,而不是有意义的学习。解决问题时,目标不明确,只能是“尝试错误”式的行为,而不能达到“顿悟”水平。因而在学习地理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有意”让学生把握教材内容中:哪些是泛泛了解(许多例子和解释性的句子);哪些是必须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如气旋、反气旋等);哪些需要记忆(如地名、重要的地理数据等);哪些学会初步运用(如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哪些要综合运用与创造性运用(如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等)。
3.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帮助学生学会确立学习目标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选择达到目标最恰当的学习方法:(1)对于应该“了解”的知识,应采用“提要”方法去加以筛选和浓缩,使知识更凝炼。如对内蒙古高原一段文字的叙述“提炼”出四个字——坦荡开阔。(2)对于要“理解”的知识,可将它们与自己熟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结合具体的例子去理解它们。如太阳高度角与获得热量多少,可和生活中手电筒直射与斜射光的明暗来理解。(3)对于要“记忆”的知识,可以采取一系列“记忆术”来提高记忆效果。如谐音串联法、歌谣口诀法、形象直观记忆法等。(4)为了初步学会对所学基础知识的运用,就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并多读图、用图、绘图。(5)为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就要采取各种适当的“纲要法”来组织所学知识,善于前后联系,综合分析。
4.善于在检测目标的基础上采取调控措施在地理学习中,要善于运用所确定的目标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下一步学习。例如:若发现知识上“预备度”不足,就要查漏补缺;如果熟练度不够,就要补充练习;如果“知识面”不够,就要博览群书;如果策略上效果不佳,就要不失时机地及时改进;如果是目标本身不恰当(如过高或过低),就要调节目标。
(一)利用古诗进行教学古诗词读起来有朗朗上口,并且很多诗词中也生动地描绘了地理环境,假如教师将古诗词同地理教学结合起来,则可以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理风光。例如,教师在讲解“长江三峡”课程时,就可以引入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再如,教师在讲解有关“黄河”的内容时,就可以引入“将进酒”、“凉州词”等,让学生们朗诵古诗词,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应的理知识点,提高教学质量。
(二)利用谜语进行教学对于高中学生来讲,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逻辑思维,教师可以利用猜谜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不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储备。例如,教师在讲解“苏州”时,就可以为学生设定谜面:春风又绿江南岸。或者教师在讲解“太原”等地理知识时,就可以设定谜面“用圆规画圆”。通过谜语的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为学生以后发展夯实基础。
(三)利用民谣、顺口溜进行教学顺口溜、民谣等趣味性较强,并且通俗易懂,如果将其同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可以极大程度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掌握相关知识点,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例如,俗语“小暑大暑、灌死老鼠”。该俗语就表明在小暑与大暑两个季节,我国普遍降雨较为集中,甚至连洞里的老鼠也可以灌死,从而加深学生们的记忆。再如,教师在讲解“长江”相应知识点时,因为其包含的内容很多,学生记忆起来十分困难,教师就可以为学生编制顺口溜:长江源头沱沱河,源自各拉丹东山,宜昌湖口上中下,黄金水道六千三。通过此种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学生们可以在玩耍的过程中记忆相应地理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高备课质量,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作为高中地理老师,在准备课程时,应为学生精心设定教学情境,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为学生预留想象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及创新能力。教师的备课应具有针对性,例如,针对一些地理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在备课期间,应细致思考,自创一些容易记忆的顺口溜、短语、诗词等,突出地理的趣味性;针对地理基础较好的学生,备课时应多引入一些课外的地理知识,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另外,教师还应善于利用挂画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及发展夯实基础。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地理知识点中一些抽象、复杂、模糊的内容直观、简单、形象地展示出来,方便学生理解,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例如,教师在讲解“GPS的应用与发展”课程时,就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放映一些GPS的图片,让学生对其有初步的了解,之后再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教师在讲解“自然界的水循环”课程时,就可以为学生放映自制的Flas软件,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水循环的相应知识点,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播放一些关于地理知识的视频,丰富学生们的见识,拓宽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并且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期间,应给予学生尊重,如果学生产生一些较为新奇的想法,教师不应急于否定,而应认真聆听,待学生表述结束后同学生一起针对其想法进行探讨,从而获取正确结论,加深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
四、总结
(一)基础太差,底子薄弱
由于此前陕西初中阶段地理并不纳入中考,所以好多初中生就没下工夫去学地理,基本的知识体系、解题能力都比较欠缺。如很多初中毕业生搞不清经线、纬线,不知道地球上有几大洲和几大洋。进入高中阶段,由于知识难度陡然加大,他们学起来就很费力,课堂上听不懂,自然就不会做题,成绩如何能考好?
(二)学习习惯不好
有些学生很聪明,课堂上思维也很活跃,但课后不注意及时复习,不积极完成作业,导致成绩不佳。还有些学生课堂上爱做小动作,没有做到专心致志地听讲,这必然也影响学习成绩。
(三)学习兴趣不大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生的问题。有些学生对学习本身就没有多大兴趣,或者对地理学科不感兴趣,导致学习地理时劲头不足,成绩很差。二是教师的问题。如教师教学时缺乏饱满的激情,不能很好地感染学生;教学方法简单,不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觉得学习地理用处不大等。
(四)学习方法单一,只重视死记硬背,没有真正理解相关知识
很多学生,尤其是刚上高一的新生,认为地理学习就是记一记、背一背。其实不然,很多地理问题必须先理解了才能解答,如计算某一点的地方时或正午太阳高度角等。
(五)忽视了地图的作用,读图能力差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在实际学习中不少学生忽视了地图的重要作用,不注意读图、析图,导致很多信息没有被挖掘出来。再者,很多学生的读图能力很差,即使认真读了,还是不能获取图中蕴含的信息,这也会影响到对地理知识的掌握。
二、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这些原因,我经过深入的思考,结合教学实践,特提出如下解决措施。
(一)通过复习导课和课后辅导等措施,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学困生往往课堂听讲时不够专心,对当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那么,下节课开始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复习上节的重点就很必要了。这有利于他们及时补上上节课的漏洞。值得说明的是,不是每节课都得采用复习导课法去导课。高中地理有些知识紧密联系初中,所以我们在开讲每个与初中有联系的新知识之前,也应有意地去复习,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串联知识,使后续的学习更容易;另一方面是为了照顾学困生,帮他们查漏补缺。如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运动》一节是整本书的重点和难点,这一节知识点很多,教师在正式讲授之前,就应先复习初中的经线、纬线等知识,不能为了赶进度就忽略此项,否则一些学生会越学越吃力,严重影响后续的学习。在平时的上课和作业批改中,我们也能发现学困生存在的问题,这时,要耐心地帮他们解决。如课堂上某个学困生回答不了教师的提问时,我们可以一步步提示,推动他的思维向前,直到解决问题;还可以在课后单独给他辅导,再配合几道题目让他练习,考查他是否真正将知识融会贯通。
(二)通过耐心教育和严加管理,使学生改掉不良学习习惯
“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这是巴金的一句名言,很有道理。习惯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为人处世的方式等。坏的习惯会让学生越来越差,所以急需摒弃,而这就需要教师的配合和引导。我们可以首先从思想上对其进行教育,可以引经据典,也可以分析现状,总之,让其认识到不良习惯的危害,从内心深处激发出正能量,努力改掉不良习惯。其次,应严格要求学生。如果发现他们一如既往,就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惩罚(当然不是指体罚),如罚背课文、罚重做作业、罚打扫卫生等,总之要让他们知道犯错要付出代价。
(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学,快乐地去学。如何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课的有用性。这就要求教师讲课时经常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如探究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问题、探究桂林喀斯特地貌的成因问题。其次,教师上课要精心设计,导入材料新颖,自学问题清晰,合作探究有力,课堂练习充分,课后作业典型。同时教师应幽默风趣、和蔼可亲,或适时展示某一方面的才能,如偶尔在课堂上说句英语,唱几句反映地理问题的歌词如《黄土高坡》等,让学生认可,让学生喜欢。爱屋及乌,那么学生也会把对教师的喜欢延伸到知识的学习上去。
(四)教会他们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地理学习方法很多,有记忆法、联系法、比较法、总结归纳法、作图法、查阅资料法等,我们应让学困生掌握多种学法,并灵活运用。如讲完“地球自转与公转”后,可设计作业,让学生从方向、周期、速度、产生的地理意义等方面比较自转和公转,还可让他们手绘地球在二分二至日的光照图。遇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可让其查阅资料,书写地理小论文等。通过有意引导,可以让学困生学会驾驭这些方法。
(五)提高他们的读图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读图方法,还要让他们知道一些特殊图的读法。教师在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多训练学生读图,如可以上专题读图课,提前找到很多典型地图并归类,在课堂上一一讲解各类图的读法,并配合有效的训练使学生掌握。
(六)课堂内外多关心鼓励他们,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一、组织行为理论与地理教学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是近二十多年管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立的新学科,它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 等原理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属于多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实践证明,加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应用, 对于调动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 作用。
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地理教学活动)人的(学生个体)心理和行为的规 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地理教师)预测、引导和控制人(学生)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地理教学)既 定目标的科学。它的任务就是使管理者(地理教师)能够掌握劳动者(学生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的规 律性,提高对劳动者(学生个体)心理和行为的预测能力和引导与控制能力,以便及时协调学生、集体、地理 教学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与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关系,更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探索并做出最优的教学组织设计,以保证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地理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提高准备阶段动态质量的方法
提高准备阶段动态质量的理论基础是组织行为学的激励理论。下面是按照其主要激励理论来设计的方案。
1.根据需要理论来设计
需要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提出的。需要是客观存在,并且有层次,因而教师要:
(1)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教师要找出学生相应的激励因素,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以引导和控制学生的行为 ,实现组织目标。具体地讲,就是把课本知识点按需要层次分类、组合。例如:高中地理中这样的知识点组合 结构有利于学生掌握。
A.(空 气) 低 层 大 气 气 候
CO[,2]的温室效应 人口
< 酸雨危害 工业<
臭氧层空洞 城市
B.(食物)粮食种类分布粮食问题农业状况。
对于作为教学的客体——教师来说,在地理教学内容设计上应体现出对地理教材内容(包括基本知识、技 能)处理的层次性。
(2)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因而可将学生按不同要素进行分类,设计提问的题目时,要考虑不同分类的学生。 如:学生学完高中地理第一章后,可设计以下不同难度的题目:
极昼是地球自转形成的吗?(难度较低)
某地8时日出,昼长为多少小时?(难度中等)
当西半球全部为昼半球时,太阳直射点在哪里?(难度较高)
2.根据强化理论来设计
强化理论是操作条件反射的核心,它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的实用范围很广 ,这里仅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1)积极强化
积极强化的主要方式有:①精神强化。给学生创造、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环境。如在上高中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三节:月球和地月系(自学教材)时,要求学生自己看,然后写出对月球的认识,体裁可用故事、 寓言、童话、散文、论文、诗歌等多种形式,写成后,叫学生自愿到讲台前朗诵,结果学生活动积极,激励水 平较高,教材知识掌握较好。②物质强化。如利用部分班费或勤工俭学收入购买课外读物、学习用具等在阶段 性考试、检测、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者进行奖励。③联合强化。如会考得A者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暑期近地观光 旅游等。
(2)适当“惩罚”
适时适度的“惩罚”可以树正压邪,鞭策后进。如对学习偷懒者明令规定要背诵四大洋的面积、深度、温 度等;会考不过关者可在植树节时,要求比别人多栽5棵树等。
(3)消极强化
如果把会考成绩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全省统考会考成绩,占80%;一部分是教师平时考查考试成绩,占 20%。这样,即使一些对这门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为了“过关”,也会按要求强迫自己完成地理学习任务。
3.根据期望理论来设计
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罗斯提出的。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M(motivation)=(exp ectency)×(valenc)。
比如两个参加地理会考的学生,一个学生估计他能够过关的可能性为30%,概率为0.3;另一个估计能过关 的可能性为80%,概率为0.8;前一个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效价可算为3,后一个十分重视, 效价可算为 10,代入上面的公式,则得出激励水平是不相同的。
前一个学生M=0.3×3=0.9,
后一个学生M=0.8×10=8。
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将学生的心理动态摸清,然后及时下药,正确指导,分灶吃饭,才能取得较高的 激励值,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准备阶段动态质量的提高,很重要的一环是常规性的备课,包括教案的编写等。
高中地理教材在新课程标准下出现了较大的改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高中的地理教材资源并不是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提供的有些案例虽然学生都很熟悉,但是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激活教材内容,是新课程标准教师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正是因为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材中的案例可以与生活中的案例结合起来,对教材进行有效处理,教学会变得更加有效。例如,在学习地震成因及预防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在2012年日本海底发生大地震的时候,给周围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结合地震在日常生活、交通供水、供电、生态环境等方面带来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震灾成因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在学习洋流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喊暖流交汇带来的丰富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位置出发,分析此处的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渔场等,这样一来,学生结合实际,在遇到其他洋流流经处也能够结合具置分析原因,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了。
二、生活解释教材,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
地理学科的学习是枯燥的,再加上高中地理知识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词语、谚语、歇后语、生活例子等来对地理教材中的专业术语进行解释,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传统工业区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伦敦这个例子为学生讲解工业区地理位置的选址因素,让学生尝试着分析伦敦的区位因素,区位因素中很多抽象的术语就能够具体起来,学生能够对工业区知识更加了解,也就自然而然地懂得地理知识,也能够学以致用起来。再如,在学习气候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早穿棉袄晚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这一谚语来为学生分析西北气候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此外还有“春城昆明”“避暑之都贵阳”等,通过这些形象的比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再带领学生利用专业的地理知识分析谚语中的科学合理性,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也提高了。
三、借助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地理课堂如果做到“教有趣、以趣促学”,那教学效果是事半功倍的。笔者在讲七年级下册《美国》时,发现有很多学生喜欢看美国的NBA比赛,课前布置学生任务,要求课中展示,让学生根据NBA的30支球队的分布,做一个球队的分布图,并且观察各个球队所在城市的位置,了解其名称的由来。如姚明以前所效力的休斯顿火箭队,为什么叫“火箭队”?因为该市是美国的航天城,是美国航天局所在地;而底特律活塞队的由来是因为以前的汽车城,老板是从事活塞制造业的。通过在地图找出这些城市的位置,学生比较感兴趣,这有利于加强教材的直观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又如笔者在绪言“与同学谈地理”一课中,启发学生思考: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男子100米、200米的双料冠军是拉丁美洲牙买加的博尔特,为什么美洲和非洲高原的黑人选手,在国际中长跑中,常能取得好的成绩?学生积极思考,得到结论:“高原上的选手,因为适应了缺氧的环境,在缺氧耐受力方面有优势。”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那么我国的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能不能仿效美洲和非洲高原运动员的做法呢?让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通过创设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和学习,教学效率提高了。
二、引图识图,获取新知
学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作物、交通、城市等内容,利用地图学习,要比读课文更直观、形象,更容易形成空间概念,学生更能感知和理解知识。比如,笔者在讲八年级《疆域》中的中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时,就以课本插图为核心,让学生结合文字读图,让学生找出纬线读出,我国位于52°N~4°N之间,判断出我国位于赤道以北的北半球,大部分在北温带,一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这样的纬度位置导致我国热量充足,跨纬度大,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还通过经线读出,我国位于70°E~135°E之间,判断出我国位于在20°W以东、160°E以西的东半球。然后让学生熟悉图中注记,读出我国是位于亚洲东部和太平洋西岸,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再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俄罗斯、加拿大和巴西等国家的位置,加以比较,说明我国地理位置更加优越的原因。
三、图文转换,巩固知识
课本中有许多地图是配合课文内容而设计的,可以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也可以对课文内容加以补充和拓展的,文字用于解释地图,地图又为文字作注释。地图是文字的载体,单独掌握文字部分忽略了地图,掌握的知识是片面的、枯燥的。课本中有许多地图是直接表达地理事物,特别是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地理事物。笔者在讲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单位时,让学生按照方位“东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北部边疆省区”,结合地图,按空间方位找到和记忆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然后为学生提供一组顺口溜“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渝,内蒙台海福吉安”,进一步在地图上找到这些省区的位置。这样充分利用地图,图文结合,学生掌握知识更牢固,记忆更扎实,效果更明显。
四、创绘地图,增强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