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1: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护理服务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首先在护理人员中形成共有的理想情感、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教育着手,通过上课、报告会、大型座谈讨论会、演讲等系列活动,大大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使大家统一了认识,确立了"让病人满意,使病人健康"是我们护士永恒追求的目标。
二、护理服务文化建设具体内容
1、制定护理理念:仁人之心,关爱病人;济世之术,服务病人,人人健康是护士执着的追求;
2、讲究护理服务艺术: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服务外,提倡微笑服务、礼貌服务、舒适服务。积极开展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录音、录像、音乐、宣教等各种措施和方法。
3、狠抓护理服务质量:修订了护士考核条例,制定各项规范操作章程,强化了由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共同参与的三级质控体系。99年全院出院病人满意率达98%。开展整体护理病房达50%。
4、提高护理服务效率:手术室打开"瓶颈",做到“来者不拒”开放周六全日手术,与98年8月同期相比,手术率增加了21%。急症科开设绿色通道,与市救护大队联网首创开设"311"急救专线,做到畅通、安全、高效。急症就诊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0%。
三、服务文化研究试点与成效
1、手术室开展围术期病人系列化心理护理的研究内容包括:(1)术前出室访视(2)术中播放背景音乐(3)建立信息窗口(4)术后认真随访满意率100%,需要率100%。
2、急诊室开展绿色通道护理服务的研究具体措施为(1)建立鲜明识别系统(2)建立急救呼叫系统(3)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抢救护士队(4)设立绿袖章专职服务员(5)开展共青团示范群体竟赛(6)急诊观察室病房化(7)开设本市第一条急救专线电话急诊室绿色通道服务开展以来,深受群众欢迎,受到社会广泛好评。电台、电视台及全市各报刊先后七次报道。急诊病人满意率达98%以上。急诊护理组荣获上海市医院文化创意大赛金奖。
3、心内科开展规范化健康教育的研究采用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方法,达到普及化、板报化、书面化、辐射化、连续化、扩大化、及时化、灵活化、实用化,每天对住院病人进行集体或个别健康教育时间达30分钟左右。使病人的满意率从原来的90%上升到98.5%。此项工作还延伸到社会与家庭,组织了"起搏器之友联谊会"为健康教育开阔了前景。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儿科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108例,其中男71例,女37例,年龄8个月~7岁,平均年龄为(3.9±3.3)岁。病程为:5d~1个月。将所有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其中观察组男31例,女23例,年龄8个月~6.5岁,平均年龄为(3.8±3.1)岁;对照组男29例,女25例,年龄9个月~7岁,平均年龄为(3.9±3.4)岁;所有患者均需在儿科住院治疗,排除其他重大脏器及基础性疾病。所有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症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于对照组的患儿实施常规的护理方法,及时安置患儿床位,观察患儿病症,对患儿及家属进行用药叮嘱及护理宣导。而对于观察组的患者在实行常规护理的情况下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实行方法如下:
1.2.1营造和谐温馨的住院环境
根据儿科病房的患者特点,结合患儿的心理及日常行为活动为其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病区环境,如为患儿设立活动室,在活动室为患儿提供不同种类发散思维的儿童玩具,在病房的墙壁上为其粘贴上可爱的图画或者可爱的小动物图片,病房装饰的电视机为患儿播放喜爱的动画片等,病房的的窗帘与被褥要打破传统的白色以温馨的卡通温暖的花色为主,特别是护理人员的工作服装更要打破传统的白色,以消除患儿的紧张与恐惧心理,适应儿童的心理发育特征,从而积极的配合治疗。同时,在病房设立快捷方便的传呼设置,以确保患者可以随时得到护理人员的帮助。在病区的走廊上设立信息栏,在走廊墙壁上贴有温馨提示、爱心语、祝福语等,不仅可以为其营造和谐温馨的住院环境更容易拉近患儿与家属的距离,减轻患儿的痛苦积极配合治疗。
1.2.2加强对患者家属健康宣导
医护人员要为患者家属进行全面的健康指导,从入院、住院指导出院后均要进行健康指导。内容大致包括:患儿的合理饮食、用药指导及疾病防治等。在病房为其摆放各种关于健康教育的书籍资料,在病区走廊的墙壁上粘贴并摆放常见疾病的预防常识及健康知识,配有图文画面活泼生动,从而有效吸引患儿及家属的注意力,每月要定时进行更新。根据儿童与家属的先有认知水平采用适当的宣导方式,可以对其进行口头教育、文字教育、师范教育等,在进行健康宣导时,要注重互动性,对于讲解的重点要及时给予讲解与演示,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宣导加强记忆。同时,定期与患者家属举行交流活动,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为医院与患儿及其家属之间建造信息交流平台,促建医院的进步。
1.2.3优化护理服务基本流程
对常规的护理流程进行优化,改变护理工作功能制的护理模式,实行责任制,将其落实到整体的护理流程,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整体护理。例如,新入院患者接诊、检查、输液等流程进行对接,践行无缝隙的优质服务:热心接待—耐心讲解—细心观察—诚心帮助—温暖出院—爱心回访;一系列的护理模式。同时,将科内的护士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由1名责任组长,1名副组长,2名主要责任护士与2名基础护士组成。其中,组长与责任护士主要负责每个人均要负责护理一定数量的患者,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包括:日常生活护理、基本护理、病症观察、沟通、治疗、健康指导等,基础护士则承担床位分管的生活与基础护理,从而确保患者需要进行的各项护理落实到位。
1.2.4提高团队内部建设
护理人员要加强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团队内部建设,规范优化护理服务。医院定期对医护人员组织学习,学习医院的礼仪文化知识,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严格恪守自尊、自爱、自重、自强的职业道德。由于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会给患者及家属带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坚决禁止护士“冷淡、推脱、顶撞、强硬、拖拉”等现象的发生。对护理人员的仪容、仪表、言语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均要按照宾馆式的礼仪服务,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微笑服务的同时还要做到“六声”:来有迎声、走有送声、护理治疗有请声、医患合作有谢声、病房巡视有问声、工作不足有歉声。还要积极主动的关心患儿,与患儿多接触、夸奖、拥抱,与患儿家属多沟通,请家属多配合,从而创建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
1.2.5完善护理制度
对护士进行绩效考核建立完善合理护理制度是确保优质护理工作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在制定护理管理制度时一定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从而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是护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提供护理质量,同时还要结合临床护理工作的实际性,对患儿护理管理手册、儿科护理流程、儿科护理标准等制度进行量化、细化,为提高临床儿科护理质量提供科学合理的管理依据。同时,对护士进行绩效考核,改变以前的奖金分配制度,按照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工作质量、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考核。并且定期开展考核比赛,设立考核项目,加、减分项,奖励先进员工,督促后进员工,以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1.2.6完善后勤部门的保障系统
对儿科后勤部门进行完善使其工作社会化。在科室内除了配备基础的护理设施以外,增加小方凳、桶、沐浴盆、婴儿推车、电吹风、微波炉等生活必须设施,以方便患儿各个环节使用。同时,患者陪检、领取医疗物品、送医疗标本等非护理类的工作都可以由相关部门完成,从而有效的保证护士为患者进行心理辅导与健康宣导的时间,有效提高护理效率。
1.3评定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患儿及家属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对于患儿在入院,住院,出院期间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采用不急实名制,收集每个月的护理质量考核表,对两组的护理质量患者评分进行对比,将其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等级,平均满意率=(很满意+满意)/总抽查数×100%
1.4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方差(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及家属满意度对比发现:观察组的平均满意率为(87.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两组患者满意率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由于儿童自身机体功能尚未成熟,自身免疫力较差,一般病情变化较快,病情较为复杂,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如何有效提高儿科护理质量,避免各种不必要因素的发生,提高患儿与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已然成为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是当今护理新模式,要求临床护理工作者要以患者为核心,以爱护、尊重患者为原则,全面落实颁布政策顺应时代潮流,从而有效的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全面推动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的进步。本实验表明:实施优质护理的观察组患儿及家属的平均满意率为(87.03%);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儿及家属平均满意率为(66.67%),两组患者满意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大量临床资料显示对于患儿实施优化护理要比实施常规护理更有助于患儿尽早康复,促进医患之间的关系,同时提升医院在医学界的地位。
4结语
1.1一般资料
120名即将在2015年6月份毕业护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年龄19~23岁,其中男生在各组中占10例。
1.2方法
对照组则按照我校传统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实验组通过诸多干预措施强化优质护理服务理念。
①首先在实验组学生当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专题讲座,以卫生部在2010年颁布的关于“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文件、《护士条例》《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和《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的要求等作为行动纲领指导文件,并邀请校领导、以及学校周边实习医院护士长及具有丰富临床护理经验的护士参加讲座并现场指导[2]。
②强化护生“一切以病患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学生当中开设电子信箱,以国家卫计委开展的2014~2017年为期3年的优质护理服务评价标准准则为指导,开展问卷调查,征集学生意见,在学生自己所认为的“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意见中,筛选优质意见。
③开设优质护理服务课堂,现场模拟优质护理服务,分组进行比赛,并由授课教师进行裁判,评选“优质护理服务之星”等活动。
④找出护生在模拟课堂上出现的常见问题,加以改正,并拟写问题及解决方案。
⑤端正学生在学习当中的态度、心理以及各方面出现的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
⑥由于我校教学资源以及各方面师资力量的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先知先觉,尽量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多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和关心学习能力差、以及模拟测试成绩较弱的学生,做到“多关心、多帮助、多发现、多解决”等教学措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交流之后,通过笔试及现场模拟测试进行评分,总分100分,60分为及格分。
2结果
实验组笔试及现场模拟测试60分以上占98%,对照组为67%,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
3讨论
居家护理发展不均衡,管理制度不规范:我国大陆地区的居家护理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地市都处于对居家护理的探索状态,尚未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家庭护理服务市场比较混乱。目前大陆地区开展的居家护理服务主要有2种方式:①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为患者提供一般常见病的居家护理服务;②通过医院为出院患者提供延续性的护理服务,包括饮食、运动、药物及专科护理指导,但惠及人群有限,患者仍需定期到医院[2]。中国港台地区的居家护理服务受国外影响,发展较为完善。中国台湾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居家护理,目前已形成由政府、非营利机构、营利机构和社区共同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多元化服务体系[8]。中国台湾的居家护理是由专业的医师及居家护师构成有组织、有系统的医疗服务团队,为个体提供合适与阶段性的居家护理。服务对象包括出院后仍需继续照顾的患者,长期患病需居家医疗的患者,病情稳定能在家中进行医疗措施者。在中国香港,有庞大的社工、义务团体作为后盾,保证医院延伸(居家)护理工作的顺利运作[2]。医疗保险体系不完善:我国尚未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居家护理的费用没有纳入社会保险报销范畴。出院后医保支付比例比住院时低,特别是一些慢性病患者需要的护理项目没有被覆盖,使得患者选择居家护理的意向降低。且三级医院尚无居家护理的规范收费项目。居家护理人才缺乏:居家护理要求护士不仅要掌握相关的医疗护理保健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敬业精神。在我国,居家护理主要由社区护士承担。面对迅速增长的居家护理需求,护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我国社区护理人员大多未受过专门的居家护理培训,普遍存在知识老化、能力欠缺的问题。社会对社区护士的不信任:长期以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使得大多数人对社区护士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从而影响社区家庭护理工作的开展。
2在我国发展居家护理的必要性
我国人口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的态势。与此同时,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四二一”模式已经非常普遍,独生子女婚后要同时照顾老人和孩子,负担很重,导致家庭护理功能下降。三级医院虽然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但由于病房床位紧张和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很多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不能很好地享受到有效和有限的医疗资源。加之医疗报销制度的改革和有些家庭因经济困难对医院住院的费用难以支付,有些老年病、慢性病患者希望能在家庭中得到治疗和护理。因此实施老年患者居家护理,为其提供安全而熟悉的环境,更有助于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减轻其经济负担和家庭压力[2]。
3在我国发展居家护理的建议
3.1加大政府对于居家护理的政策支持:在英国和日本,政府在居家护理服务发挥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居家护理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得居家护理队伍得以壮大,居家护理模式渐趋完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需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开展长期护理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居家护理服务体系。表明我国政府已开始重视居家护理的发展。
3.2建立健全我国的居家护理的相关法律体系:可借鉴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形成和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护理需求和社会问题。建立居家护理服务相关的规范和相关法律政策。包括居家护理服务功能与执业范围、机构设置与执业登记、人员配备与管理、执业规则与业务管理、执业监管等,在保护患者权益的同时保障护士安全,保证居家护理服务顺利进行[9]。
3.3规范居家护理管理,健全制度:所有居家护理服务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后持证上岗,以保证居家护理的服务质量,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健全居家护理各项制度,如访视制度、入户安全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与患者或家属)、消毒制度、护理文件书写制度、查房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10]。
3.4成立由医院与社区共同组成的居家服务互助指导小组:从大中型公立医院选拔具有5年以上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营养师、康复师和护士及社区医生、护士组成居家护理服务团队,为出院患者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并由大医院医护人员对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关键技术指导。大中型公立医院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建居家护理的优势在于可为社区居民提供延续性、便捷性、实效性的护理服务。既有利于医护人员及时了解出院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调整护理方案。也使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专业的护理服务,既节省了时间,节约了医疗费用,也减轻了家属的负担。同时还可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提高病床周转率,帮助患者监测疾病相关指标,提高患者出院后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减少疾病的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高品质服务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节约国家医疗资源[11]。
3.5重视对居家护理人才的培养:各级护理院校应借鉴国外经验,开设居家护理、老年护理学等必修课程,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居家护理人才。政府还应通过提高社区居家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减轻其工作压力等措施,吸引更多的护理学生选择社区居家护理。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护理人员的培训,通过正规、系统的护理培训,使居家护理人员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使其能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居家护理服务。
3.6合理调整居家护理收费价格:合理的居家护理收费是保证“居家护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借鉴德国的经验,根据每天需要护理的时间来划分护理的等级标准,根据护理等级确定护理费用。同时,为充分调动居家护理服务人员积极性,可适当提高居家护理的收费价格。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居家护理的合理经济补偿机制,拉开居家护理与医疗机构护理的自费承担比例,让更多老人接受居家护理[12]。
3.7对居家护理效果进行监督评价:可通过电话随访和问卷调查等形式,由居家护理人员和患者实行互评机制,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居家护理报酬的支付考核范围,以提高居家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服务水平。
3.8加大居家护理宣传,增强人们对居家护理的认识: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向社会介绍居家护理的优势,提高人们对居家护理的认识,转变人们的传统健康观念,提高人们的防病、保健意识,从而促进居家护理更好地发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本院妇产科收治的124例孕产妇,年龄19~38岁,平均年龄(27.6±3.4)岁,孕周36~42周,男64例,女60例,新生儿体质量为2700~4800g,平均体质量(3108±510)g。将本组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新生儿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产妇均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产妇在此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内容如下。
1.2.1心理护理
给产妇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有助于缓解产妇的紧张情绪,同时,护理人员也要亲切的与孕产妇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产妇消除因即将分娩而产生的恐惧、烦躁、紧张等不良情绪,使产妇树立信心能够积极的配合分娩。
1.2.2分娩护理
分娩前要进行外阴冲洗、阴道填塞,并进行心理疏导,减少外界对产妇的刺激,保护好产妇身体暴露部位。对产妇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生突然状况,及时进行处理。护理人员应保证产妇全程处于舒适安全的状态,避免手术室环境及创伤影响产妇的情绪及生命体征。护理人员要根据产妇选择的分娩方式,讲解相关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配合分娩,对于剖宫产产妇应检测心电,护理早与婴儿接触,早吸吮,保证新生儿摄入充足的水分和热量。
1.2.3分娩后护理
告知患者禁止盆浴,注意口腔清洁以及外阴护理,避免发生生殖道感染,并指导产妇正确的喂养方式,出院后也要给予随访,对错误的哺乳姿势进行纠正,同时,进行护理。全面掌握患者会阴切口及手术切口情况,预防感染且告知患者不可随意用药,以免影响新生儿。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以及母婴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以供对比分析。产妇护理满意度评定标准为:通过向孕妇发放护理满意度自制调查表的方式,统计患者对护理满意情况。调查表包括20项内容,4个等级,总分100分,0~40分为不满意,40~80分为满意,80~100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情况比较
研究组产妇对护理非常满意24例,满意36例,不满意2例,护理满意度为96.8%;对照组产妇对护理非常满意18例,满意29例,不满意15例,护理满意度为75.8%;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经护理,研究组产妇剖宫产率为11.3%(7/62),产后出血发生率为6.5%(4/62),产后抑郁发生率为6.5%(4/62),无一例新生儿窘迫发生;对照组产妇剖宫产率为19.4%(12/62),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4.5%(9/62),产后抑郁发生率为17.7%(11/62),新生儿窘迫发生率为11.3%(7/62);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2000年3月,全院32个病区,777位出院病人,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在病人出院时填写,病人无法完成则由家属填写,最后一个问题用文字形式表示,项目完成不全则以实际例数计算。
2.结果:问卷从6个方面,共设立18条问题进行调查,(1)作息时间(2)病区环境(3)文化氛围;(4)病人权利;(5)注射技术;(6)评价护士;(7)
3.讨论:
2.1以病人为中心,改变作息时间,从每天早晨开始。
99年6月上海市卫生局为保证病人充足的休息睡眠时间,要求全市医院晨间护理在6:00以后进行,扭转了晨间护理越做越早的局面。我院曾率先执行,获得病人好评。以后随着天气转热,早起床病人增多,但护士仍坚持6:00后进病房,病人对此项措施究竟持何种意见?通过调查证明88.3%的病人持赞同意见,11.6%的病人认为还太早,只有一位病人认为太晚,由此证明,6:00后进病房做晨间护理得到绝大多数病人的赞同,晨间护理宁晚勿早。
3.2在争创文明医院过程中,十分重视医院文化建设,其中为保证病房舒适化,做到病区环境顺序良好、整洁、安静、舒适,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病人及其家属是否能接受?如床边桌台面只能放3样以下物品,并放置有序,生活用品必须定位放置,控制陪客,查房时间家属不得进入病区,病情内不准晾衣服,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病人及家属表示很好或可以接受。其中9.7%和3.1%的病人对桌面放3样以下物品和要求放置物品认为不方便,27.5%的病人家属要求开放陪客,8%的病人认为查房时间家属不得进入病房不放心,6.9%的家属对病区内不准晾衣服表示不能接受,60.2%的家属表示接受衣服集中由洗衣房收费服务(详见表1)。数据说明大多数病人对病房环境要求表示赞同接受,体现出病人对病房整体环境舒适、安静、整洁的重视程度,当然,这样会对卧床、活动受阻的病人带来不便。因此,护理必须以高品质的服务满足病人的需求,加强巡回,力求做到服务于开口病人之前,让病人称心,让家属放心。
3.3医院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要重视、尊重病人的各项权利。病人入院后,在整个医疗服务中,病人享有被尊重的权利,如对病情的了解程度,各项检查的目的、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等。调查结果尚有14.6%的病人对病人对化验结果不了解,18.2%的病人没有得到完整的健康教育,4.8%的病人对检查目的不了解,2.2%的病人对病情不了解,可能与保护性医疗措施有关(详见表3),在用文字表达项目表中,病人要求了解病情\u25163手术效果\u26816检查结果及出院后的健康指导等心情十分迫切。
3.4在医院服务文化中,除保证病房环境安静、舒适、安全外,还应充分重视病人的精神需求文化氛围,在调查中病人对病区内提供一定数量的报刊、杂志、宣传资料,表示非常需要,希望及时了解时事新闻,增加文化娱乐。另外医疗设施、仪器设备,病房生活设施的完好,直接关系到病人住院期间正常医疗秩序及生活质量调查证实,病房设施、设备完好率达64%,由此可见,后勤保障同样贯穿于整个医疗服务之中,对保障医疗工作惯性运行有重要作用,也是医院物态服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调查中,病人对护士静脉注射的技术的评价,一次穿刺成功率达83.6%,其中包括长期住院的血液、免疫、肿瘤病人。由此说明,护士必须加强训练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的痛苦。(详见表1、2、5)
4.体会
4.1重视尊重病人的各项权利。在研究医院服务文化过程中,尊重病人在就医过程中的各项权利,必须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享有以下权利:(1)维持生命,享受医疗的权利;(2)自主同意的权利;(3)监督自己医疗权利实现的权利;(4)获得有关信息的权利;(5)要求保护隐私的权利;(6)因病免除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权利。在医疗过程中,通常医务人员处于主导地位,而病人则处于被动地位。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病人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舒适的环境,更需要被理解、被关心、被尊重。[2]有位病人要求每天能与护士作3-5分钟的交谈、沟通,及时了解病情,了解病区和医院的情况。可见病人除了关心自己的病情外,还十分关心医院的整体水平。医院的服务对象是人,一切应“以人为本”,如何注重了解病人的心理,理解、关心、尊重病人,如何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品质,重视维护病人的权力,已成了当务之急,因此,首先必须在医务人员中加强宣传,广泛开展尊重病人权利的教育,其次,设立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让病人了解应享有的权利,医患护患间相互尊重,营造良好的就医氛围,提高护理服务品质。
4、2提供优质、特色的护理服务
护理服务在构建医院服务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医院服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院护理部开展研究医院护理服务文化,两年多年,取得显著效果。此次调查对护士总体评价满意率达100%。有位病人是这样写道“护理小姐甜甜的微笑,柔柔的声音,让病人听了倍感亲切,也让重病中的我感到欣慰”。还有位病人写道“最希望院领导对护士小姐们给予表扬,因为她们太热情、工作态度太好,使我们很快恢复”。从中也充分说明,护士的态度、护士的微笑对病人是多么重要。因此开展有情服务、微笑服务、超前服务、细微服务,服务于病人开口之前,给病人家的感觉…已成为每位护理工作者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在开展特色护理的研究中,护理部组织各科开展特色护理及规范化,健康教育的研究,以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扩展和完善。
4、3创造良好的医院环境
在研究医院服务文化建设中,必须充分重视硬件设施的改造,打破长期延续的模式化。如(1)背景音乐,播放优美、舒畅的轻音乐营造一种宁静、优雅的氛围。我院在浦东分院建设中充分重视并设立了全院背景音乐系统,以提高医院文化建设的品位。(2)为解决外地病人洗衣、晾衣的困难。医院可设立洗衣房,开设承接病人衣裤洗涤项目,确保病房环境整洁,保证病人住院期间的生活方便。(3)在病房家具设计中,尽量达到合理、便捷、安全。如多功能盐水架,床边可移式迷你电视,全自动、多角度防褥疮床,一次性可充气加热被等等。创造舒适、方便温馨的住院环境。
5.小结
1.1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
服务是医院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出医院的价值和信誉。护理服务不仅体现护理学科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医院赢得患者信赖的基础。“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是一种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整体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其目的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及精神上处于满足而舒适的状态,减少和降低不适的程度,使服务对象感到人性化的关怀和照顾,使其接受“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使妇科患者不再因为没有家人的陪伴而一筹莫展,使产妇更加感受到了家庭式的温暖。我们对正常产产妇实行助产士“一对一”导乐分娩,向产妇介绍产程发动各个时期,消除因知识缺乏带来的恐惧心理,不限制产妇的自由活动,分散其对疼痛的注意力,满足产妇的生理需求,鼓励随时进食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产妇可采取自由一站位、坐位、卧位,一切以产妇舒适为前提。指导丈夫积极参与,使产妇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
1.2营造人性化的住院环境
温馨的住院环境可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其对疾病的心理压力,因此要为她们提供温馨、和谐而且有家庭氛围的住院环境,这样可以使她们保持一种宽松、健康的心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我们将病房粉刷成淡粉色,在病房的窗户上挂上了卡通图案的淡粉色的窗帘,少了病房的感觉,多了一份温暖愉悦的感觉和家庭的温暖。在病区的走廊中挂上全科医护人员的照片及科室介绍以及母婴知识的宣教板,既美化了环境,也使患者对科室建设有个大致的了解,同时对母乳喂养的好处进行了宣教,使患者认识到母乳喂养的好处,能够正确地哺乳。
1.3创新护患沟通方式,赋予日常工作人性化的内涵
创新护患沟通方式,显示人性关爱精心制作各种温馨卡如告知卡、祝福卡、联络卡、便民提示卡等,是护患双方沟通交流的桥梁。如“手术病人祝福卡”,进行术前准备时放置于病人床头。“分娩贺卡”,产科给刚出生的新生儿父母送上设计精致的祝贺卡,与其分享喜悦。“温馨提示卡”,如服药提示卡,对药物流产病人,提示用冷开水服药等。这些创新的沟通方式以物化的形式和温馨的语言传达给病人,拉近了与病人的距离。同时推行了助产士与产妇全程“一对一”陪伴分娩,护士为每一位来诊患者送上“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杯开水,一束鲜花及一张联系卡”,实行了“一条龙”全程陪伴延伸服务。即从患者走进医院大门,办理入院手续开始,直到患者康复,走出医院大门为止,每个环节都有护士全程陪伴,并做到温馨服务延伸到家,出院患者一进家门,医院的跟踪电话随后就到,为她们提供咨询服务和康复指导。同时,还推出温馨输液、温馨导尿、温馨冲洗和温馨备皮等温馨护理系列,使得患者满意程度大大提高。只有随时了解和掌握病人的需要,才能根据他们的要求,实现连续不断的服务创新,赋予护理工作更多、更丰富的人性化内涵。
1.4注重心理护理,提高服务质量
妇产科护理是对妇女妊娠、分娩、产褥和生殖系统疾病的护理,病人心理问题比其他科的病人复杂得多,为使病人身心健康,我们要注重病人的心理护理,根据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帮助她们减轻心理压力,使他们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治疗。如妇科手术病人,顾虑手术的预后及并发症;未婚患者担心术后影响生育、婚姻;老年病人担心能否耐受手术;待产的产妇顾虑能否正常分娩、害怕疼痛;产褥期的产妇顾虑产后能否有足够的乳汁喂养婴儿,如何做好卫生保健;针对以上不同年龄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我们要给予产妇耐心解释与指导,指导育婴知识,指导产妇喂哺、对病人进行入院评估、住院评估、出院评估,对病人的身心实施整体护理,使病人对护士产生信赖感和亲切感,减轻恐惧情绪,配合治疗,使妇产科服务质量的更上一层楼。
2“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模式
2.1提高护士满意度,增强归属感
由于妇产科工作的特殊性,使得护理工作有量大、急诊多、责任重、风险性高,而且有时候关系到母婴两者生命安全的特点,所以护理工作者肩负的责任非同寻常。所以在管理中应该积极引导,做好思想工作,人性化管理本科室的护士工作,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管理者应切实把自己置身于护士群体中,与护士换位思考,从护士的角度想问题做事情,时刻关心护士的需要,满足她们的合理要求,时刻为她们着想,替她们办实事,做到服务育人。特别是对家庭和个人有困难的同志要给予照顾和关心,如及时看望生病的同志,节假日慰问值班人员,真正作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帮助,精神上支持。经常开展谈心活动,通过相互交谈,管理者可了解工作中的问题及护士对工作的意见,同时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可使下属感到领导对自己的信任、关心,从而缩短相互间的心理距离,加深感情。丰富护士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可以缓解工作紧张的情绪。护士长应注意对护士的人性化举措,护士偶尔出现的工作失误,应选择适当的场合给予严肃批评指正并对其耐心帮助,对业务技术不全面的护士倡导人文关爱,为她们创造一个和谐愉悦的工作环境使她们切实感受到人性化的关爱。努力创造条件,满足广大护理人员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激发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创造性。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护士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以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增强其责任感,这是促进护理质量提高的关键。
2.2强化护士仪表仪容,提倡微笑服务
护士的白衣天使形象是由护士去建立的,只有言行举止做得符合人民护士的标准才会得到人们的理解、尊敬和赞扬。保持护士的专业形象是我们每个护理人员的基本责任。护士的仪表仪容也是增强护理者和患者之间沟通的一个重要环节,面带笑容、着装整洁、庄重大方、情绪乐观、气质优雅的护士,才会让患者产生安全、信任的感觉,从而为下面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前提,在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中才会更顺畅。特别是妇产科这个科室的特殊性,患者、孕妇和新生儿更需要护士的微笑服务,往往整洁的护士服,亲切的话语会让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疗。
2.3加强妇产科护理队伍建设,培养和使用专业护士
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决定人性化护理服务质量的关键,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改进,职业素质才会不断得到提升,护理质量也随着不断提高。一方面要做好带教工作。对于新毕业护士,要制订培训及轮训计划,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强化专业思想,设立导师负责导教。妇产科的护理技术操作独具特色,在带教中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专科操作如四步触诊、骨盆外测量、胎心音听诊技术、会阴消毒技术、脐部护理技术、新生儿沐浴、接种卡介苗及乙肝疫苗等,带教老师首先讲解操作方法、要求、目的、注意事项,然后带教老师示范操作过程,传授最新的操作经验,同时注意保护患者的权益,减少患者的痛苦。每一项操作让护生先看,掌握要领,待时机成熟时先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尽量让护生独立操作并及时指点,针对本科室的常见病、专科急症,督促护生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启发护生的主动思维、积极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另一个方面,要强化各类护理人员的培训,进行在职教育,提高职业素养和技术水平。对于年青护士有计划地安排轮换各病区,使她们能掌握妇产科各病区的业务技术,并根据她们的素质特点,业务特长,相对固定一病房,发挥骨干作用对于老年资的护士。医院要根据个人特长,充分创造条件,为其提供一个开阔的平台,鼓励护理人员学习,安排在各病区,着重把好质量关,进行业务指导,充分发挥各人所长,调动每个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帮助护士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争取做到最好.
1.1病人的护理需求人们患病时,从自己熟悉的社会环境走进陌生的医院,从家庭社会的多种角色变为病人。住院后,病人非常关注自己的诊治医生、责任护士、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希望尽快进行检查治疗并知道自己的检查结果;希望了解疾病的治疗效果;希望知道治疗疾病所需的总费用;希望亲人的陪护以及与护理人员沟通交流;希望护士的技术娴熟;希望住院的环境安全舒适等。
1.2病人的心理需求人们患病后,心理方面会产生焦虑、恐惧、孤独等心理问题,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需求。
1.2.1焦虑恐惧心理害怕疾病不能治愈,经常处于惊恐不安的紧张状态,有的甚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精神压力很大。这时,他们希望医务人员多关心他们,给他们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指导他们如何配合治疗。
1.2.2孤独心理人们患病后进入医院这个新的环境,这里的环境及医护人员对他们而言都是陌生的,他们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很容易产生失落感,他们希望有亲人的陪护,希望医务人员多与他们谈心,尽量缩短与医务人员之间的距离。
2满足病人的需求
2.1营造人性化的环境医院和病房应努力营造一种充满人情味的、尽可能体现家庭式的温馨和舒适的环境。一切本着方便病人,从细微之处入手。
2.2将人性化融入护理过程我们的医疗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因此我们首先要尊重、理解、关怀病人。从入院那一刻起,我们就要把病人当作一个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来关注,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及周围的人;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多与他们沟通交流,给予他们足够的心理支持与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刻苦学习,提高专业水平,以娴熟的技术服务病人。
3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方法和措施
3.1确立服务质量标准根据人文精神和健康新概念来调整、确定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强化对护理人员服务主动性和体现人文关怀等内容的评价指标,建立住院病人需求分析制度,出院病人跟踪随访调查制度以及护理服务质量讲评分析制度,将病人对服务是否满意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将病人的需要和期望转化为质量要求和质量标准。
3.2培养人文精神、强化礼仪修养培养人文精神,除了丰富专业知识外,还要不断丰富社会学、人文学、伦理学、心理学、公共关系、行为科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养成良好的性格,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以人文精神推动人文服务。强化礼仪修养,打造礼仪化的护理服务。护士礼仪是指护士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2]。优雅的外在形象、过硬的护理技术、负责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做好礼仪化的护理服务内在要求。一是基本礼仪,包括言谈、举止、仪容、服饰、个人和公共卫生等,做到语言文明、举止得当、行为规范、仪容整洁、服饰得体、庄重大方、和蔼可亲;二是职业礼仪,主要指掌握医学知识、遵守规章制度、制定工作计划、了解患者病情、加强护患沟通、保护患者隐私、注重心理治疗等。
3.3营造人文氛围,优化就医环境努力营造医院的人文氛围,使患者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人性化服务。一是营造人文化的医院环境,医院建设生态化、园林化,让患者有亲临大自然的感觉;二是建设人性化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以方便、舒适、美观、实用为准则,让患者在诊疗期间既有舒适感,又有亲切归属感;三是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温馨化、艺术化、人性化的布局和装饰,根据就诊人群的不同彰显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出对患者的热情和关注;四是就医流程人性化,通过导医、分诊、全程、便民及特色服务,营造舒适、温馨、便捷的就医环境,良好的就医秩序,科学的就医流程,最大限度地缩短患者就医时间,提供优质的、人性化诊疗服务。
3.4努力提高护理艺术水平护理艺术的核心是研究和掌握病人的心理,做到因人而思、因人而护,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3]。我们不但要充分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知识,还要学习心理学、人文学科、社会学、操作技能,获得专科护理的专门技术和方法,成为一个有道德素养和艺术修养的护理人员,能够掌握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用高超的护理艺术完成不同的特色护理。
3.5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服务行为一是要热爱本职工作,忠诚护理事业,倡导奉献精神;二是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对病人尽职尽责;三是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为病人服务的自觉性,对诊治工作密切配合,对患者的生活精心照料;四是工作严谨,认真观察病情,防范差错事故;五是严格规章制度,遵守操作规程,规范服务行为。牢固树立制度、规程就是质量和生命的理念,严格规范服务行为;六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3.6健康教育人性化、个性化每个人不仅存在身体和心理的不同,更有年龄、职业、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等不同[4]。要针对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法,不仅要讲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还要针对其存在的心理和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开导,使患者得到及时、科学的健康指导,能够在疾病的各个阶段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并逐步培养、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方式及健康的心理状态,在获得良好治疗的同时,运用相关健康和卫生知识去更好地维护健康。
3.7服务方法多样化、服务内容层次化一是开展全程服务,将服务过程涵盖院前、院中、院后的全过程;二是坚持服务内容层次化,能够对有着不同服务需求的病人提供不同的服务;三是推行非专业服务后勤化、市场化,使医务人员全身心地投入专业服务;四是努力使服务质量最优化,强化人员素质培养、技能提高,不断完善质量监控和质量评价体系;五是推进服务方式亲情化,对病员做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使病人感到亲人般的温暖;六是坚持服务过程公开化,强化服务的监督作用,增强服务内容的透明度。
4评价
医院通过大力倡导人文关怀服务模式,一是大力推进了医院文化建设,全面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形象,势必赢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社会效益;二是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提高医院的信誉度,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三是有利于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氛围,有利于人性、爱心、亲情的体现,有利于弘扬社会美德,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四是使人与社会的适应性不断增强,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健康知识不断丰富,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五是强化了护士的人文观念,提高了护士的思想道德水准、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使护士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有助于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和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周君.未来趋势——护理人性化服务[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12):48.
[2]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9-110.
[3]施卫星.人文精神:整体护理发展的内在动力[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391-393.
[4]吴春容.医院的人性化服务[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2(3):113.
关键词:护理服务优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质量和服务有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值,因此,提升护理质量,势在必行,而且,市场的竞争促使我们改变护理观念,探索新的护理方法,去适应市场的需求我科与时俱进,在院领导和护理部的支持、督导下,遵循“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宗旨率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工作,从中得到一些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改善服务态度
良好的服务态度及行为是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最佳服务的关键。首先,从群体形象入手,要求护士着装标准整洁,精神饱满,表情亲切,态度和蔼,言语轻柔,动作轻稳。做到接待病人要有问候声,操作配合要有感谢声,不足之处要有道歉声,巡视病房要有咨询声,我科以老年患者为主,更加需要温馨、体贴、亲情般的关怀,经常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服药情况,生活上是否需要帮助等,不但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也提高了护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二、提升技术水平
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是优质护理的核心内容,知识全面、技术过硬、工作认真负责为首要的护理指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不断更新,我科以糖尿病人为主,健康教育不仅是宣教的形式,更是一种治疗的手段,护士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健康教育实施的成效,从而影响到疾病的治疗、预后。遵守操作规程,不要随意简化操作流程,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和消毒隔离原则,不要存有侥幸的心理,抢救病人做到忙而不乱,仔细观察病人和全面分析病情。
要求各班护士工作认真负责,不怕苦不怕累,比如,治疗班除了进行各项治疗外,还要做好治疗室内部的清洁工作,护理班除了观察病人的病情,还要做好基础护理,尤其是一级护理和危重病人的生活护理。执行医嘱及时准确,操作熟练到位。
三、提高管理水平
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基石,是优质服务的关键,也是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及纠纷的重要环节,既是管理的要求又是管理的目标之一。每月集中护士学习,加强护理安全教育,增强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内容包括病情观察,医嘱查对,护理文件的书写以及卫生条例、法规的学习。加强质量监控,保证防范到位,每天检查各班工作落实情况,对发现的各类隐患,要及时纠正,并予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可行的防范措施,比如,糖尿病人凌晨易发生低血糖,要加强夜间巡视;病人视力差,输液时护士多巡视,并且要保持地面的干燥;危重病人要做到服药到口;神志不清的病人,要使用床栏,等等。加强护患沟通,履行告知义务,可以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进行阶段总结,包括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培养集体荣誉感,对做得好的护士表扬和鼓励,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听取意见和建议,边整改边提高。在工作中对护士给予人性化关怀,了解个人的感受,对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满足。
四、存在问题
护理量增多,护理人员配备不足,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服务质量升级,报酬没有相应提高。后勤辅助力度不够,护士花在非护理工作的时间过多。个别护士没有转变服务观念,工作比较松懈。以上因素会制约护理人员积极性的发挥以及阻碍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我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病房后,,病房变得整齐卫生,一级护理和危重患者的生活护理做得很到位,病人非常满意,护理质量得到了提高,也提高了科室的社会效益,但与经济发达地区比,我们起步较晚,而且硬件、软件设施相对落后,只能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努力工作,边评估,边改进,边完善,不断总结经验,力争护理质量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桂慧华,骆秋芳.特需病房护理服务文化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7,7(2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