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2: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标准化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我国现代社会农业发展现状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口逐年增加,粮食人均每年不足400公斤,而且逐年下降。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摆在我们面前的长期繁重任务则是持续维持每年的人均粮食保持在40Okg以上。例如,黑龙江是全国的农业大省,2010年粮食总产量位居全国第六,专储量以及商品量居全国第一,并且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但是人均粮食也同发达国家有着不小差距。建设农业强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被列为国民经济发展首要位置。建设农业标准化的示范区,并且推广和普及农业的标准化,在建设农业强省过程中,积累宝贵经验。目前,在保证产品的需求总量,产量与质量并重,且着重提高单产,在完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增加农、渔、牧等各行业的优质品种比重。在生产过程中,要在满足客户各方面利益的基本条件下,以目前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为基本依据,制定先进、统一而且可行的产品标准。以农产品的标准为带动力,进行科研育种,借助产品标准提高综合生产技术,同时,完善市场流通与加工企业之间的联系,提高各方面的农业技术。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改进,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标准化体系。逐步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水平,增强农业产品的竞争能力。努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农业,促进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并建设农业强省。
2、如何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国家针对农业标准化目前发展情况制订的发展计划。如何建设好农业标准化区域对当地的支柱产业的建设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1结合当地生产经验制定有关标准。
结合当地的经验,并且按照标准生产,可以有效促进生产,并达到一定的规模,形成农业规模效益。例如,河北省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才和农业负责人员共同协商制定了“黄瓜集约化栽培规程”,“梨树的育苗以及嫁接改良的技术规程”,“青椒综合管理的技术规程”以及“棉花的病虫害防治规程”等农业标准,同时了一些省级地方标准,此外还填补了国内有关领域的空白。体现了不同地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带头作用。
2.2农业产品的深加工要坚持高标准和严要求。
要想局部地区的农业水平,并且提高农业市场的竞争力。早从产,供,销这些主要的环节入手,完善标准化的工作。例如河北省把“集约化栽培的黄瓜”、“梨树的嫁接改良”列入“名牌精品”的战略战术,以树立农业区的名牌效应,扩大先关地区的经济效益。
2.3开展农业标准化培训,宣传,咨询活动。
农业标准化和工厂化生产都有许多有关规定,这些对习惯于依靠经验种田生产的农民来讲,确实有许多的不理解,难以接受。以前,我国的农产品由于农药残留问题导致出口受阻,大多数都是经验和习惯造成的。通过开展培训和宣传提高各地区人民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建立标准化的示范基地。在实践中以点带面,发挥出局部典型示范区的引路辐射作用,这样才能加速标农业准化的示范区发展和建设的进程。
2.4贯彻国家《关于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规定》。
认真贯彻相应国务院号召,实施《关于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规定》。加强对农业标准化工作重视,支持。要建立并健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监测体系和服务体系来确保“农业示范区”的发展和技术保证。
3、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经济收益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成为了农业标准化管理的一种有效模式,并且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与此同时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提供有效的典范和有力的推动。如投资5000多万元的黑龙江省某现代农业示范区在2009年4月开始兴建,用了短短6个月的时间就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了示范园区的一期建设项目。建成后的农业示范区一期工程就完成了4000亩的核心区内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各类示范工作陆续开展,各类技术总共44项,新品种236种,产量效益实现突破。马铃薯的平均亩产达到2720公斤,为全省平均产量2.75倍。其中的膜下滴灌技术的高产玉米平均亩产达到900多公斤,要比常规栽培技术350多公斤,每亩增收360余元。现在已建成国内领先,省内示范的智能的化温室,并且已经发挥了有关作用。农业标准化的示范区对黑龙江省西部和周边地区农业生产带来了动力,产生辐射和带动作用。示范区周边经济和社会效益急剧增大,示范园区当年实现纯收入达到150万元。再如,江苏省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4年被国家农业部批准成为国家级绿色蔬菜的温室栽培和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区域农业标准化就是促进农业的工厂化生产,也就是使农业从一家一户生产,依靠传统种田方式的小农生产进行转变,成为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生产方式。同时,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市场经济中各种风险的能力并且生产效率,这也有利于新技术推广和应用,有利于区域农业发展结构的改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生产基本要求则是建立农产品的监测体系,标准体系,农产品生产和食用安全认证体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且提供生态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公司在国家批准正式成为国家级绿色蔬菜的温室栽培标准区后,结合前几年生产实践经验,开始实现标准化生产先后制定开发了绿色食品甜椒、黄瓜、生菜、西红柿等产品的标准以及温室栽培的生产规范。该产品标准突出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限定了15项对人体有害的农药和重金属的含量。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还以工厂化的生产要求,进一步规定了产品成熟度和统一度。此外,贯彻实行的“全程质量控制”也初见成效,其中生产工具消毒和病虫害的防治都达到了国际标准,确保生产过程无污染和产品的质量。2007年出口的绿色蔬菜达到700多吨,创汇120多万美元。
4、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要不断创新
农业标准化工作不仅仅受到农民的欢迎,而且受到政府重视。在近几年来的坚持和努力下,当地政府以提高农业的效益,提高农民的收人为目标,进行不断创新。步步深入把农业引向市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公司加农户,档案农业,农业信息化都有明显效果和长足进步。例如,河北省某地在实施农业生产,农业档案,农产品信息化的过程中,利用政府影响力,运用网络和数据库等信息平台和技术,采集到土地状况、农技水平、水利条件、历史传统、劳动力分布和资源优势,企业生产的有关动态信息,并输人数据库。并且根据国家产业的政策和市场需求对数据库进行分析。将项目的管理要点、技术要求和产品销售等图表合集成册,分发给各户。各户根据自己实际需求选择项目,在这样的基础上选择种植和养殖项目,以此带动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逐步推进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的区域农业标准化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领当地农业未来。
农机标准化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主要包括五个组成要素:数字信息生成、数字信息组织、数字信息存储、数字信息服务和系统维护管理。五个模块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农机标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其中,数字信息生成模块将各种信息资源通过不同标准或协议转换成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能统一能识别的数字信息资源,即将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形式存贮、以网络化方式交互传递,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获取信息和利用知识的需要。通过分类、主题、分类主题一体化等方式,为数字信息资源提供有序化结构,使之形成一个有机化整体。在有序化的基础上,为数字信息资源提供足够的存储空间和简单快速的存储算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快速利用。图1中,将原始信息资源生成分为现实资源(放置于本地)和虚拟资源(通过网络获取)两部分。现实和虚拟资源的主要获取方式采用:(1)通过对传统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2)自主开发建设标准化文献资源;(3)建立导航网站,链接网上专业网站、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服务中心等虚拟网上资源系统,然后通过信息资源的整编、标识、编码等过程完包括元数据方式、分类法、主题法和分类主题一体化。由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农业机械标准化信息资源数据库,并存贮于网络环境下供用户利用,且在共享的过程中进行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所建平台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库和资源共享平台两个部分。前者重点在建设农业机械标准化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内容包括:农业机械基础标准库、农业机械技术标准库、农业机械管理标准库、综合信息库等。后者主要包括标准化信息采集系统、标准化信息资源库管理和标准化信息三大部分。
2平台设计原则
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科学布局、资源共享”为平台设计原则,以“为农机行业提供科学、高质量综合决策信息服务”为目标,建设一个资源开放、机制创新、社会参与、创新主体受益、实效显著的农业机械标准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农业机械行业各类信息互联互通,促进农机行业标准化信息资源在广东省范围内的共享共建,为农机行业提供及时、高效的数据信息支撑服务。
1)安全性原则。
按照相关规范要求,从网络安全和应用安全两个层面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对系统中的用户权限和角色进行合理规定和划分,对用户身份进行有效审核,对用户行为、基本信息单元的存取进行严格监控和审计。由于系统网络可与Internet对接,因此使用防火墙、防入侵等先进的安全保证技术,切实保证政府网络不受入侵,从而保证工作信息和数据的安全。
2)实用性原则。
考虑到不同文化层次人员的不同需要与使用习惯,将系统设计得简单、实用,让不同用户均可方便使用。
3)先进性原则。
综合利用计算机领域、通信领域、网络领域、信息处理领域的最先进的技术,博采众家之长,在深入地分析和广泛的调查基础之上确定平台建设方案。
4)可扩展性原则。
考虑到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平台设计之初就遵守可扩充性原则,允许用户根据需要简单扩展系统应用。
5)开放性原则。
平台遵循软构件化设计原则,各部分采用标准的规范接口,支持不同部件之间灵活沟通与联系。在统一的安全控制下,实现信息数据的灵活集成和充分共享。
6)稳定性原则。
为了确保各种信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平台在硬件系统、操作系统、开发软件、数据库、应用软件、网络设备等各个环节均保证每个组件乃至整个分系统的稳定性,并在系统集成时严格遵守质量保证体系要求,使系统整体稳定性得到保障。
7)可恢复性原则。
平台设置了可恢复功能,防止因频繁或错误操作给数据资源甚至整个信息系统带来的损害。即使是造成信息不完整、数据资源丢失或整个信息系统崩溃这种毁灭性损害,也能完全恢复。
8)可管理性原则。
农业机械标准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一旦投入运行就涉及管理,即用各种手段来对系统进行监控,减少故障发生率,并形成行之有效的恢复手段,使系统的性能达到最优,从而减少系统维护的费用,保证用户能安全、可靠、正常使用系统服务。
9)事务性原则。
系统可实现事务控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支持将多个数据源更新纳入同一事务中,保证一系列更新操作的事务性,做到所有更新成功或所有更新失败,避免更新导致的数据不一致。
10)人性化原则。
人机界面和交互方式设计充分考虑不同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文化差异,是系统能否成功实施与推动运行的关键。
3平台技术架构
3.1总体设计
为了建成开放、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农业机械标准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本文采用先进的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内置全面而强大的功能模块,实现完整的架构设计。平台在设计上采用面向对象分析和组件式开发方法,平台架构包括基础层、数据服务层、应用支撑层、应用服务层和表现层五个层次、各层次功能。
3.2技术架构
J2EE是一个基于Java语言的服务器端应用结构,支持平立、可移植、多用户、安全和标准的企业级应用,为搭建具有可伸缩性、灵活性、易维护性的应用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机制。J2EE技术为用户提供一种可创建广泛兼容的企业解决方案而无需进行复杂编程的平台,可大大提高系统的易用性、扩展性、安全性和稳定性。利用这一优势可以方便地开发出高质量的、适合企业使用的应用程序,还可极大地减少产品研发上市时间、成本和风险。因此,本平台系统的技术架构采用基于J2EE分布式组件技术的多层应用体系结构,支持INTERNET,在基于J2EE分布式组件技术的多层应用体系结构基础上强调应用组件化。通过技术平台化和应用组件化,实现生产工厂化。采用在J2EE架构下开发,可以跨平台运行,并通过XML技术提供可跨平台交换和移植的业务数据。
4关键技术问题
平台建设需要对平台组成的五项关键要素分别进行系统分析和具体的技术攻关,包括信息资源生成模式、信息资源组织模式、信息资源存储模式、信息资源服务模式和信息资源统一管理模式。
4.1信息资源生成模式
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其一是对原有传统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加工和转化,其二是开发建设新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并对两者进行科学的整合、重组、分类、组织,形成新的数字化资源体系。数字化信息的生成技术包括键盘输入技术及非键盘输入技术。非键盘输入采用手写识别技术、印刷文稿扫描与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所生成的数字化信息符合国际上普遍采用并相对开放的标准。例如最终的生成数据格式采用以下的国际标准。
4.2信息资源组织模式
将处于无序状态的特定信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使其成为有序状态的过程,便于人们利用信息和有效地传递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数字信息资源组织方法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进行选择。语法组织方法是语义组织方法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语用组织方法是从用户检索角度去分析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语义组织方法是对网络环境下数字信息资源内容的揭示。本平台选择分类法、主题法和元数据法用于语义分析。
4.3信息资源存储模式
信息资源存储可分为物理存储和逻辑存储模式两种。传统的以服务器为中心的物理存储模式已难以满足数字信息爆炸式发展速度。本文采用网络附加存储技术(NAS)实现数字信息的快速存取和集中管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后,以多媒体数据库(MDB)的逻辑结构实现存储,并用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系统(MDBMS)实现管理。在网络环境下根据存储信息特点,本文采用MDBMS实现技术中的三种:扩充关系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的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及超文本/超媒体数据库技术,实现数字信息资源的逻辑存储标准模式。其中,扩充关系数据库技术主要用于描述文本信息,她在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系统(RDBMS)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数据类型,以描述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多媒体信息,克服了RDBMS只能描述字符和数字等符号信息的缺点。面向对象的多媒体数据库技术从多媒体的数据模型入手,采用面向对象中对象、方法,属性、对象类的层次结构和继承特点来描述多媒体的数据模型。超文本/超媒体数据库技术采用非线性技术组织和表示块状信息,解决了如何用结点和链接来组织和表达多媒体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实现超媒体的同步和协调等。
4.4信息资源服务模式
网络环境下数字信息资源的基本服务模式采用:用户通过统一检索界面发出不同的服务请求,经过系统分析后发送给服务器中不同的检索策略;服务器根据检索策略在数字信息资源库中找到命中的信息返回给用户;用户在利用命中信息之后会产生新的信息,新信息通过反馈机制收入至数字信息资源库中。
1)浏览检索服务:
建设方便实用的信息机构主页,面向各类网络用户提供开放式服务。利用主页提供的分类栏目,可浏览、查找和下载相关信息;利用全文检索系统,对各类信息机构所有的数据库进行全文检索和下载。
2)个性化服务:
根据用户请求,工作人员利用网上丰富的专题性、学科性信息资源,用信息推送技术直接将信息送至用户桌面。
3)集成化服务:
针对用户需求,将各种载体上的信息进行集成,使之有序化、浓缩化、精细化、专题化、知识化,重组成新的信息资源体系,利用网络或光盘方式提供给用户。
4)信息增值服务:
根据用户提出的请求,搜集本单位和网络上的信息资源,经过综合分析研究和加工处理后,形成信息产品,包括光盘产品、专题信息研究分析报告、定题信息资源库等,实行有偿服务。
5)参考咨询服务:
在网上建立虚拟参考咨询组,及时解答用户提出的有关网络利用、网络资源分布、信息服务、信息检索等方面的提问;开辟参考咨询服务专栏,将最常见的问题和解答编制成文献存入主页,使用户自由访问。
4.5信息资源统一管理模式
采用统一的系统维护管理模式,见图5。广东省农业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作为监督机构,统一制定全省农业机械信息资源建设规范。各地区建立地区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各地区下属的图书系统、信息系统、档案系统和各类商业信息组织(如ICP、数据库开发商)的信息资源建设等。
5结语
新疆新源县实施农业标准化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实现农业标准化工作与经济发展互动共振的良好效应,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新源县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就开展此项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当地政府重视,确保农产品标准体系的顺利实施
农产品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参与和配合。为了加大实施力度、加强领导和管理,充分发挥质量技术监督和农业、科技等部门的职能作用,为此,新源县成立了以分管领导副县长为组长的由农业技术推广站、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局、种子站、农机推广站、供销社相关人员组成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县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技术工作组,办公室设在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技术工作组设在农业技术推广站。
二、围绕当地产业,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新源县大豆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是县里首批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该项目已于2007年7月顺利通过了国家标准委组织的考核验收。从2004年项目立项以来,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每年都制定出新源县大豆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示范区建设工作实行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正确引导、相关部门具体指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积极实施的农业标准化工作方针,按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分阶段、分步骤组织落实。实行乡镇、村队具体抓,相关部门进行业务和技术指导,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领导向,农户实行标准化种植、领导小组组织协调的发展模式。
通过项目标准化的实施管理,保证了大豆品种明显优化、单产和质量明显提高,全县大豆种植面积由2004年的10万亩发展到2006年的12万亩,种植面积增长了20%,示范区单产已由2003年的3600千克/公顷增长到2006年的4100千克/公顷,单产增长了13.9%,示范区农户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建立起了大豆从种植到产品加工的农产品标准体系。
三、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促进农产品标准化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新源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根据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建立起了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产品标准体系,为农民的实际操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民标准化种植的意识普遍增强,示范区农户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明显提高。
论文关键词:特色农业,发展路径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独特的资源条件和产品品质,并且已具备一定的生产传统和产业基础,经过扶持和培育能够迅速在国内、国际形成较强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产业,具有稀缺性、绿色性、区位性(结合WTO就是原产地原则)等特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特色农业特殊品质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可以填补和开发现有和潜在的市场容量;同时,通过标准化生产和质量认证形成的产品差异和质量识别也必然大幅提升农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河南气候条件和地理资源优越,农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特色优势,发挥特色优势,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是河南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发展路径的选择对于特色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一、特色农业的经济学分析
1.推动农民增收
从种植业来看,目前我省农业种植大部分结构单一农业论文,特色不明显;小麦、玉米是主要作物,杂粮和蔬菜的规模种植较少,商品化率不高。按每亩地年产1000斤小麦和1200斤玉米,小麦每斤1元、玉米每斤1元的价格计算,一般种植业每年亩产值在2200元左右。刨除耕地、化肥、农药、机收等投入(每亩地大约需投入300元左右),收益约在1900元;加上每年的农业补贴,农民的传统种植收益一亩地也只有2000元。当前我省农村人地关系属于人多地少型,人均耕种面积不足2亩,传统农业种植对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有限。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挖掘和培育特色农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和效益,能有效推动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怎么写论文。
2.提升农业竞争力
特色农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区域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源,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产品优质性、稀缺性和绿色性,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填补和开发现有和潜在的市场容量;同时,通过标准化生产和质量认证形成产品差异和质量识别,使其特色品质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这必然大幅提升农业的核心竞争力。面临国内国际市场上激烈的农产品贸易竞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能避开产品同质化带来的低效益和弱竞争力;这对于促进河南省由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转变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3.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
在当前公众对绿色无公害食品需求旺盛以及国际农业贸易中技术性壁垒的广泛存在的条件下,特色农业只有通过现代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式,提升和凸显产品自身无可比拟的质量特色优势,才能够在应对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必然要求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改变目前单户生产带来的农户市场参与不足、农业附加值低以及产品质量不稳定等状况,而特色农业发展促进机制体制的创新会进一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
由此,必须充分重视优质特色农业的挖掘和培育,不断拓展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产值,使我省农业“质”“量”齐增。这对于我省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积累了一定的特色优势,但资源优势开发不足
河南省特色资源丰富,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叶、花卉、畜禽、果蔬、木材、药材等在内近70种口碑相传的特色产品,如信阳毛尖、南湾鱼、樱桃谷鸭、杂交水稻、光山麻鸭、新县银杏、商城油菜、淮滨杨木、息县半夏、平桥石榴、固始鸡(鹅);泌阳、西峡香菇;灵宝苹果、宁陵酥梨、孟津梨;河阴、封丘石榴;荥阳柿子;灵宝牛心柿饼;西峡猕猴桃;仰韶杏;灵宝、新郑、内黄的大枣;信阳板栗;卢氏、辉县的核桃;方城烟叶;南召柞蚕;驻马店、南阳芝麻;开封花生;商城油茶;开封西瓜;中牟大蒜;淮阳黄花菜;淅川、永城小辣椒;固始“愣头青”白萝卜;杞县、延津胡萝卜;洛阳牡丹芍药、延陵腊梅、开封、南阳、郑州月季、信阳杜鹃;焦作四大怀药、内乡山茱萸;西峡山茱萸西洋参;南召辛夷;济源冰凌草;封丘金银花;辉县、林县山楂;新县银杏;正阳生猪、三黄鸡;南阳黄牛;郏县红牛;泌阳毛驴;周口槐山羊、沈丘清真牛羊肉;固始土鸡;淇河鲫鱼;原阳大米;确山红薯;道口烧鸡;驻马店小磨油;许昌腐竹;商丘酱菜;兰考泡桐等。以这些特色优势为基础,我省特色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农业论文,各地树立了众多的特色品牌,如华英鸭肉、文新茶叶、商城制鬃品、羚锐中成药、奥龙牌色拉油、安太食品、维维、十三香(调料)、利维康、莲花、宋河、金丝猴、辅仁等。但有些特色优势没有充分挖掘,没有形成特色品牌和产业化经营。
2.农业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发展层次较低
目前,河南省有562家企业被列入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0家企业先后入围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全国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数908相比,只占不到4.5%的比例。从农业企业规模和农业产业链条的发展看,除少数知名企业外,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产业链条较短,品牌意识不强,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大多企业处于农产品初级加工阶段,技术含量低、产业附加值少、产品单一,核心竞争力不足。很多特色产品质量上乘,但由于技术、资金和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工和包装简单,品牌意识缺失,销售半径小,市场潜力和经济价值没有充分挖掘。
3.农户认知不足,组织化程度低,参与意愿与能力不强
在目前我国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单户种植(养殖)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形态;农户是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对沈丘县石槽乡农户调查得知,大部分农民对特色农业的概念表现陌生,缺少品牌意识,没有提升产品质量的内在动力。观念的落后、技能的不足和市场意识的模糊使得大部分农民在农业发展中只能扮演“耕种者”的角色,在产品质量提升、特色提炼、加工和营销等方面严重缺位。同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速度缓慢,这一方面使农业生产停滞在单户耕作的阶段,难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保证农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农业企业和众多农户之间的交易成本,难以在特色农业生产过程中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怎么写论文。
三、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当前促进我省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深化认识、加强引导农业论文,坚持走产业化、标准化发展的战略,并进一步理顺和发挥地方政府职能,围绕特色农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金融、信息、科技、服务等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供应,积极引导农户和农业企业的发展,激发特色农业发展的原生动力,扶持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和农业企业的发展,畅通特色农业发展的生产、加工、营销渠道;这是我省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现实路径选择。
(一)深化认知,理顺职能,加强观念引导和政策扶持
1.把握特色农业发展规律,理顺政府职能
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资源先决、市场导向、规模适度、科技支撑、产业开发。作为主导的一方,政府有关部门应首先深化对特色农业的认知,把握其发展的规律和原则,以更加科学地引导特色农业的发展。其次,通过理顺政府职能,形成特色农业生产的专业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围绕特色农业的项目培育和遴选、扶持体系的构建、特色产品的质量认证、标志和识别,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逐渐形成专门领导部门和专业技术机构并完善其工作机制,实现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垂直、高效引导。动员社会各界尤其是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的力量,发挥其专业优势,推动诸如农民培训、技术推广、产品推介等方面的工作,形成特色农业生产的专业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
2.加强观念引导和政策扶持,提升农户参与意愿与参与能力
从观念上使农户对特色农业的发展前景有所认知,增强其市场经济意识,提升其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参与意愿。对农业劳动力群体进行定期培训,使其具备特色农业发展意识,更新生产组织方式,促其形成专业化的经济合作组织。完善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完善管理组织方式、人员编制、薪酬待遇、服务农户的方式和渠道等,创建发挥农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作用的机制。加强对农民信贷的引导,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还款方式和期限等向特色农业倾斜。
3.做好区域规划,科学布局特色农业
发展特色农业必须考虑地区综合条件,注重比较优势的发挥,寻求最佳的发展方案。我省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厚农业论文,特色产品的发展基础坚实,前景乐观。在特色农业的布局上,应构建机制,综合利用专门机构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对河南农业发展基本情况深入调研,依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生物资源、历史文化、农户已掌握的生产技术,以及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现有种类、质量和规模,制定科学规划;使各地具有明确的优势特色农业发展方向,避免地域不适风险、市场风险、需求不足风险和一哄而上的风险。
(二)坚持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战略
1.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促使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
产业化经营为特色农业的做大做强做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使原来小规模的家庭式生产转变为农业生产部门和关联产业紧密联系的社会化大生产;把传统的家庭为主体的独立经营变成由公司或联合体为主体的企业经营;将原来相互分割的农产品经营环节重新加以有机整合,形成一体化经营的格局。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可使地区潜在的相对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优势,形成有竞争优势和区域特点的主导产业。打造特色农业生产、加工、营销完整的产业链,能提升特色农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会带动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
2.积极推动农业标准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农业标准化生产能有效克服当前农户分散生产带来的随意性,保持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优质性,也有利于避开国际农产品贸易中技术性壁垒的影响怎么写论文。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发展特色农业,应着眼于生产、加工、流通三大环节,着力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水平;同时,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凸显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高收益,促使农业标准化进入良性循环和高水平发展。
(三)构建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1.完善农地制度
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不全使土地分散耕作固化的状况很难打破,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农业企业的发展形成限制。应进一步完善农地制度,一方面,加强集体经济建设,发展和强化其在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中的号召引导功能;另一方面,应健全农地流转制度,保护农户土地使用权权益的同时,通过流转使农业规模用地得到实现和保障。这对于促进特色农业的企业化发展有基础意义。
2.加大财政支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能有效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农业论文,促进农业产区与市场的衔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业市场效率,同时推动农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及其营销网络的完善,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当前我省农业基础薄弱,水利、路网、通讯等不够完善,农业信息化水平低,需要大力改善和提高。另外,围绕特色农业发展所需的技术研发推广、农民培训等都需大量资金支出。应采取税收减免、投资补贴等方法,多方引进资金,多渠道增加对特色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和扶持政策供给。
3.鼓励和扶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中小企业的发展
进一步制定易于操作的扶持政策,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企业是发展特色农业的主体,也是农业企业化生产的重要载体;应继续发展龙头企业的同时,扶持农业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金融支持、人力资源环境优化、相关政策的推介、产品购销平台的搭建,引导各种资源的有效联结,同时在企业品牌打造,相关政策适用等方面提供服务,促进农业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学英.关于发展我国特色农业的探讨[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2.
[2]李八月.加强和改进对特色农业的金融服务[J]. 内蒙古金融研究,2009,2.
[3]岑荣.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增收[J]. 南方农村,2007,3.
[4]齐城.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需求与供给研究[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
今年1月,海南农垦认定乐光、红明、南海、东昌、乌石、南滨6个农场为率先引进GAP示范推广单位,紧接着5月8日在红明农场进行垦区首家引进GAP示范推广挂牌仪式,会上省农垦总局副局长王任飞明确指出要强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给6个率先引进GAP示范推广农场设定了实现示范目标的时间表,要求6个农场2015年农业生产标准化达到100%,示范生产者普及率和安全意识普及率达到100%,这是海南农垦创建以来,在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方面采取的刚性措施,意味着海南农垦农业“三化”进程提速,它的全面实施,必将有力推进海南农垦农业现代化进程。
海南农垦创建60多年来,农业开发规模已经超过40万hm2,成为全国最大的热带农业生产基地。但由于体制和科学技术水平局限等多种原因,传统农业特色非常明显。2012年亩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 302元,这也是海南农垦目前仍处于发展滞后相对贫困的主要成因。同全省地方发展对比,农垦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及地方的45.3%,农垦的地区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的5%,同资源占有比例很不相称。近几年,海南农垦进行体制改革,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农业现代化问题,先后采取了许多旨在加快农业“三化”的重大措施,先是决定建立1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开局良好取得了明显效果,集茶叶、绿橙2个示范生产基地的乌石农场,把原先创立的“白马岭”茶叶品牌,扩大到绿橙、养蜂、活水溪鱼等多个领域,成为垦区第一个一牌多品的创新单位,抢占市场高地,取得了明显的经营效益,茶叶平均售价比创立品牌前提高了20多倍;承担荔枝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红明农场,唱响了“红明红”荔枝品牌,今年生产荔枝2 080万kg,平均每公斤售价7.45元,平均每个种植户收入近5万元,该场今年还同乐光农场签订1 000万kg荔枝购销合同,使品牌优势在统一整合资源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垦区最终实现资源专业整合探明了路子。承担胡椒标准化生产基地的东昌农场,原本就是农业部胡椒生产示范基地,除了设立滴灌示范基地外,还在产品加工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去年就首次开发300 t绿胡椒出口欧美。紧接着就认定为乐光、红明、东昌、乌石、南海、南滨6个农场为率先引进推广GAP的单位,并为实现目标制订出刚性时间表,表明总局领导强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坚强决心。
今年2月18日召开的农垦工作会议上,省农垦总局、省农垦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周公卒在工作报告中强调了如下几个咄咄逼人的观点:“合理布局产业发展,深度整合农垦资源,培养一批具有农垦特点和优势的产业集团”。“举非常之策,兴非常之力,尽非常之责”“只有杀出一条血路,才能造就农垦美好的未来”。上述精辟论点,方向明确,责任重大,困难很多,措施非常。省农垦总局局长吕勇在工作报告中提出率先引进良好农业操作规范,探索“海垦农联”组建工作,为农垦农业“三化”探明了路子和指明了方向。5月25日吕勇局长到东路、南阳农场调研,提出了把田间地头变成大市场的“生产车间”,建立职工卖原料,农场卖产品的双赢机制,这就是对所有农场实现农业“三化”的普遍要求。把田间地头变成大市场的“生产车间”,就是农业生产标准化,把原料变成产品就是国营农场的职责所在,这是对二次创业中难有作为思想的直接鞭挞。上述论述,集中标明2014年是海南农垦改革攻坚年,发展实干年。笔者认为改革攻坚就创新驱动发展在农业“三化”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发展实干不是过去的开荒大会战,而是创新思维把劲使在农业“三化”上面。
5月14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王庆煌同省农垦总局局长吕勇等相关领导,共同探讨了加强合作加快推进科技成果的现实生产力转化,以科技支撑农垦热带现代农业升级,共同建设高水平研发转化平台和产业化载体等问题。笔者认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是中国热带农业的最高学府和技术权威,海南农垦是全国最大的热带农业生产基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王庆煌提出把论文写在海南的大地上,省农垦总局局长吕勇则提出,把田间地头变成大市场的“生产车间”。如果把2位领导的主张放在同一个合作研发平台上,科学院首先应该把论文写在农垦大地上,才能使海南农垦的田间地头变成“生产车间”。就是说海南农垦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应该全方位地争取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科技支撑。
综上所述,海南农垦强力推动农业“三化”并定出明确的实现目标刚性时间表,表明了总局领导攻坚年实干年的坚定信心,同时说明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改革,海南农垦实现农业“三化”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提速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海南农垦已经向社会和百万农垦人郑重宣布,海南农垦农业现代化提速时机已经到来,结束传统低效农业现状的时间已经为时不远了。此时此刻,百万农垦人一定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创新精神,书写好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对策
庆元县是浙南山区的一个农业县,山地面积广大, 自然条件优越,农产品资源丰富,但农产品产销难问题一直制约着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农产品的产、加、销难的问题,而且对推动我县区域经济的发展,活跃新农村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1.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增长较快,运行态势良好
目前,庆元县高效生态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重点发展粮食、畜牧两大战略产业,大力发展食用菌、毛竹、高山蔬菜、茶叶等几大主导产业,鼓励发展吊瓜、中药材、烤烟、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
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县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发展较快的工业产业之一。
2、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和基地不断壮大,加工业框架体系逐步建立
我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发展了竹木、粮食、食用菌、食品、高山蔬菜、茶叶、烤烟和畜禽水产养殖等8大类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形成了行业门类齐全,加工层次多样的农产品加工体系,企业数量和规模日益壮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3、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骨干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按照突出特色、做优做精的要求,一批具有我县山区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布局趋于合理,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原料基础。
食用菌是庆元第一大产业,继续保持全国领先,获全国唯一的“全国食用菌行业特别贡献奖”,“香菇育种新技术的建立与新品种选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庆元香菇”获得全省农产品证明商标十大创牌先锋,建成核心示范基地86个,实现产值上亿元。
毛竹是庆元继香菇之后的又一大产业,全县有毛竹30.7万亩,产值4.5亿元,实现毛竹产值1.64亿元;
高山蔬菜是我县近年根据城市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主导产业,发展蔬菜产业要以发展高山蔬菜为重点,建立和完善蔬菜产业开发体系、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加工销售体系,努力塑造庆元绿色蔬菜的形象,以高山特色和无公害品牌抢占市场是农业部门要做的工作。2008年被列为“浙江省蔬菜生产重点县”。
庆元茶叶,品质一流,多次在国际、国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著名品牌有沁园春、百山等生态有机茶。庆元茶叶产业实现了多元化战略,主攻单产和名优茶,千方百计扩大基地规模,提高生产、加工、包装技术水平,树立品牌、抢占市场。2008年全县茶园投产1.378万亩,其中名优茶416吨,产值2833.8万元。并着重培育了年产值1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6家和户均收入10万元以上茶叶专业户33户。
烤烟是庆元农田种植结构调整比较成功的一个亮点,庆元是浙江省最大的烤烟生产基地县,最高年份种植面积达1.5万亩,产值近4000多万元,有许多农民因此而致富,低海拔地区在烟收后还可再种一季稻并形成烟稻两熟的种植模式,2009年全县种植烤烟3100多亩,预计产值可达1000多万元。
综上所述,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不断增强了我市龙头企业的规模和整体实力。
二、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产品基地重建设轻管理,整体水平还比较低
农产品基地重建设轻管理,产出效益不高。我县大部分基地建设较早,由于受资源、市场、资金、技术、信息等诸多因素制约。论文写作,农产品加工业。。从总体上看,中小企业和家庭作坊较多,产业集中度不高,处于低水平循环。缺乏市场竞争力。从个体上看,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大规模企业比重偏少,已经挂牌的省、市龙头企业对同行业还没有起到引领牵头的作用。一些传统大产业,如稻米、生猪、香菇等支柱产业没有大的龙头企业,没有形成产业优势。
2、没有知名的品牌,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县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品牌多而杂,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尽管我县农产品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但作坊式经营的企业多,规模以上企业所占比例少,企业经营分散,品牌杂、小、弱,缺乏市场竞争能力,难以创建知名品牌和形成整体优势。当前,资金缺乏依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企业加工所需的原料季节性比较强,收购资金缺口大,原料供应不足,企业生产存在着起伏,难以扩大规模,甚至濒临倒闭的危机。论文写作,农产品加工业。。
3、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企业交易成本高
国外农产品加工业之所以发达,除了具有先进的技术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专用的加工原料品种,并且建立固定的原料基地。而我们到目前并没有固定的原料生产基地,收购的原材料也是品种混杂、难以加工出高质量的产品,造成加工企业成本增加,加工产品质量低劣。多数企业与农户还是一种松散的买断关系,承担着原材料和产品双重市场波动的巨大风险。缺乏履行合同的保证机制,农产品价高时农民不愿意出售,价低时企业违约压价收购,双方互不信任。农户之间缺乏组织,企业交易成本很高。企业获得市场信息不足,市场营销渠道不畅。
4、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标准化程度低
我县虽然在标准化体系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了一些农产品生产技术和加工规程,但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主体的农业标准化生产还处在起步阶段,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知识了解不够,基层干部对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内涵和功效缺乏认识,一部分企业负责人、管理者标准化意识薄弱,没有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缺乏具体措施和有效行动,生产出来的产品难以被消费者接受,市场占有率低。论文写作,农产品加工业。。
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对策建议
1、以做大做强为目标,大力培育发展品牌企业
在产业发展上,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精品名牌战略、质量安全战略,围绕本地优势农产品,重点发展精深加工,形成产业特色,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由数量增长向品质效益同步提高转变。重点培育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企业。
2、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
要围绕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突出重点,建设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着力构建农业产业化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区,抓好配套的基地建设。要突出抓好竹木、优质水果、优质粮油、畜牧、高山蔬菜等五大类基地,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设施设备先进的生产基地。大力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加强对现代农产品加工的认识,提升农产品经营理念
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不仅仅是粮食食物加工品的需求,而是向经济动物、经济作物、野生特种动植物和微生物等个性化、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提出更高的需求。这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所以我们必须树立现代农产品的加工概念,用现代工业文明的技术成果、厂房设备、生产组织、经营管理和市场理念,进行“工业形态”的食物生产、组织、管理、经营、销售、技术创新。论文写作,农产品加工业。。改变过去对农产品加工业作坊式的、小规模的、个体劳动的、经验型的、师傅带徒弟式的印象和理解。论文写作,农产品加工业。。
4、借力发展,努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努力引进外来投资,搞开放型农产品加工,借力发展是加快我县总量扩张的重要途径。论文写作,农产品加工业。。一要利用生态优势,搞农产品项目开发及包装工作,建好项目库。二要加大力度组织好各项经贸合作活动,拓宽招商渠道,创新招商形式,采用各种形式的招商活动。三要贯彻好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引进来”主动接受国内外及发达地区的产业辐射和资金、人才、技术的融入。
关键词:绿色农业,科学发展观,发展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与此同时,针对国家在中部崛起思路中提出的“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的建议,湖南正抢抓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而发展绿色农业正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沿点,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此,通过发展绿色农业,做精做大绿色品牌,才能使湖南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经济强省的转变。
1.绿色农业的含义及特点
绿色农业是指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形态与模式。具体地说绿色农业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原则,从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社会长远利益及其长久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产业链条中,以绿色科技创新为依托,并结合传统农业精华技术,生产无公害、无污染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农产品产业。其基本内容包括生物的多样性,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保持人、环境、自然与经济的和谐统一,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各类农产品三个方面。打造绿色农业,不仅要着眼于自身,更要将农业融于社会的整个领域,贯穿于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
绿色农业强调四个良性循环:一是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利用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种养模式,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充分利用资源发展生产。二是农业产业的良性循环。科技论文。农业产业内部协调,结构合理,布局有序;农业与相关产业尤其与环保产业协调。三是农业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农业生产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备,农田沟、路、渠、林配套,用地养地结合,稳产高产的标准农田比重大,综合生产能力强;对土地等要素占用合理;污染少,对环境损害轻或不构成破坏,且农村水体、大气、土地都要符合环保要求。科技论文。四是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要求农业人口结构趋于合理,素质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充分,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增加;农村贫困消除,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第三产业和社会化服务业发达;农民居住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消费健康。因此,绿色农业具有4个鲜明的特征:开放性、持续性、高效性、标准化。
2.湖南推进绿色农业进展情况
2.1形成了鲜明的绿色农业区
一是以长株潭为核心的都市绿色农业区。主要开展城郊结合的环保、观光休闲型农业,妥善处理城市垃圾等废弃物,建立节能减排的高效型设施农业。二是环洞庭湖绿色农业区。着重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合理利用湖区水资源,实现粮、油、麻、渔等农产品优质、高效生产。三是涟邵中部丘陵盆地区。利用该区地势平缓、排水良好、光照充足和交通、城镇、劳动力之便利,大兴油茶、烤烟、猪牛生态养殖,建立了种、养、运一体化流程。四是大湘西绿色农业区。该区自然环境相对洁净,建立了柑橘、有机名茶、猕猴桃、百合、鲜食玉米、无公害草食畜禽产品等名优特色农产品带。五是大湘南绿色农业区。主要以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为重点,开展烤烟、黄花菜、临武鸭、东江鱼等品牌优质农产品种植(养殖),建立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和高效利用的绿色农业。
2.2农业示范县建设初见成效
全省已建成长沙、慈利、南县、浏阳4个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县和桃源、冷水滩、沅江、衡山、邵东、新化6个省级绿色农业示范县,基本实现了管理规范化、建设工程化、工程模式化和生态效益化,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2.3绿色农业技术与复合模式研究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在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农业专家研究并探索出了适合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技术,如丘岗资源保护性开垦利用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等一批实用技术,建立了丘陵区茶园生态系统优化技术体系和生猪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体系,构建了适应湖南绿色农业区新的发展方向。
虽然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湖南绿色农业建设仍旧突出,表现为:农业资源供给不足,农业增长过度依赖农用化学物品的大量投入,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态结构脆弱,农业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绿色农业建设机制不完善、体系不健全等。
3.湖南绿色农业发展对策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选择绿色农业模式,才能做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生产和保护相结合,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相结合。目前,对湖南而言,绿色农业还刚刚起步。绿色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引导,还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
3.1要加大对绿色农业的宣传力度,让绿色农业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要加大绿色农业投资力度和示范区建设的力度,围绕湖南的农业优势产业如水稻、柑橘、生猪、茶叶、水产等,确定重点项目集中攻关。要注意解决从常规农业向绿色农业转换过程中的一些瓶颈性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在绿色农业立项、产品开发、产品营销、信贷、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农民和企业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开拓绿色食品市场。
3.2以实施农业标准化为重点,加大绿色农业标准化体系推广
要依托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优化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用绿色农业的生态意识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用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用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标准生产现代农产品。科技论文。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结合农业信息网络、农技电波入户、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科技下乡等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规程与质量标准的宣传、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绿色生产意识。同时发挥典型示范的推动作用,选择生态环境好、无污染的标准化生产基地,率先向绿色农业转换。
3.3注重调研,做好区划
“十一五”时期,是湖南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种养业绿色食品基地。各地要在原有农业资源调查与区划基础上,采用GIS等现代技术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继续做好绿色农业资源调查,建立绿色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库,对农产品原产地自然条件(土壤、大气、水等)进行科学检测,对产地社会经济条件、耕作习惯、区域优势进行调查,在综合分析、科学研究与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各地绿色农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3.4扶持一批重点产品和龙头企业。
要选择一批质量好、市场潜力大、产品特色突出、附加值高的重点产品和项目,从各方面予以扶持,使生产要素向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集中,扶持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扶持龙头企业的关键是要在项目、资金、技术、政策环境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在加强示范基地建设的同时,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起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对基础好、发展潜力大、资源环境有优势的地区优先安排。依托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通过优惠政策扶持,新建或改建一批大中型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吸引湖南一些名牌企业加入开发绿色农业的行列。
3.5做精品牌,做大市场。
绿色食品是在优良的产地环境,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先进的装备手段生产出来的产品,其品质是一流的。因此,必须大力培育绿色优质品牌,靠优质品牌打开市场,带动产业,增加企业和农民的收入。要坚持质量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加强对“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与管理,确保绿色食品的产品质量,维护绿色食品的精品形象。要充分利用绿色食品的竞争优势,加快绿色产品开发,打造一批绿色食品品牌,开拓国际市场;要采取措施,鼓励和扶持绿色食品企业发展成为外向型企业,同时还要引进国外大公司来湖南投资绿色农业,建立外向型的绿色食品出口创汇基地;可以充分利用展示展销、物流配送、超市服务、连锁经营、电子交易、网上销售等现代营销手段,创新营销方式,拓展营销领域,开辟新的市场。
参考文献:
[1]王秋跃,田艳丽.构建“两型”社会背景下绿色农业发展对策探讨[J].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9).
[2]李祺,刘凌峰. 促进湖南生态农业发展建设农业生态文明[J].农业科技管理,2008,(12).
[3]周洁.关于山西绿色农业发展的思考[J].山西农经,2009(1).
[4]唐安来,蔡雪芳,郑斌.大力发展绿色农业[J].当代江西,2008(5).
关键词: 拉丁学名;标准化; 编排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 国际间学术交流愈发加强。标准、科技论文和科技图书涉及物种名称时,通常在物种名称的中文名后附加拉丁学名[1]。拉丁学名在食品、农业、林业、生物、医学、检验检疫、海洋、地质和考古等方面的标准、科技论文和科技图书中经常出现,但很多出版单位的做法各异, 甚至同一刊、同一出版社的不同编辑处理方式也不尽一致。采用国际公认的、准确的命名方法来规范编排拉丁学名,有利于物种信息的准确表达,避免了同物异名或异物同名现象造成的错乱,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信息共享。
在标准、科技论文和科技图书日趋国际化的形势下,拉丁学名如何表示才是规范的,很有讨论的必要;标准的起草人以及科技论文和科技图书的作者和编辑工作者应关注并重视这一问题,这有利于我国学术和科技走向国际化。
一、拉丁学名标准化的编排要求
为了克服生物名称的混乱现象,生物学家们经过常年不懈的探索,采用一种国际公认的学术语言(即拉丁文),给每种生物取一个相对稳定统一的、国际公认并通用的名称,这便是生物的拉丁学名。
拉丁语是一种源自文艺复兴时期拉丁文及其他古语的古老而稳定的语言,语法不会再发生变化,比较固定,也较容易被各国接受,且语法严谨,不会发生混乱,也不会产生国家或民族的误解或偏见。这是当今科学界依旧推崇采用拉丁语的重要原因。
拉丁学名的命名有双名法和三名法两种。
1. 双名法
双名法由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倡导。双名法为“学名=属名+种加词(种名、种本名) + (首次命名人) +现命名人+命名年份”[2]。后三部分是非强制性的。属名在前,用斜体表示,且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名在后,斜体,全部小写。然后附上首个命名者的名字和命名的年份,这些都用正体字。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sureus Rosenbach 1884。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时,后面的正体字部分可以省略。
随着分类学的不断深入,常会发生种转属的情况。如:Weldin在1927年把原来的猪霍乱杆菌(Bacillus cholerae-suis Smith 1894)这个种由杆菌属转入沙门氏菌属,定名为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suis),这时就要将原命名人的名字置于括号内,放在种名之后,并在其后再附以现命名人的名字和年份,即:Salmonella choleraesuis(Smith)Weldin 1927。
如果是新种,则要在新种名之后加“sp. nov.”(二者均排正体,其中“sp.”为物种species的缩写,“nov.”为novel的缩写)。如:Methanobacterium espanolae sp. nov.,即,埃斯帕诺拉甲烷杆菌,新种。
有时在对某个或某些分离物进行分类鉴定时,属名已确定,但种名由于各种原因一时尚难确定,可在属名后暂加“sp.”或“spp.”(“spp.”是物种复数的简写)。如:Methanobacter sp.,一个尚未确定其种名的甲烷短杆菌物种,即一种甲烷短杆菌;Methanobacter spp.则表示若干未确定种名的甲烷短杆菌物种[3]。
若出现两个命名者,两命名者之间加“et”或“ex”,排正体。“et”是拉丁文“和” 的意思,表示由两个命名者共同命名。如:紫草 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 et Zucc.。“ex”表示“从”或“根据”。如一拉丁学名由甲命名,但尚未正式发表,后经乙描述代为发表,则种名之后加最初命名者甲和后来命名者乙,两命名者之间用 “ex” 连接。如:藏报春 Primula sinensis Sabine ex Lindl.。
2. 三名法
有时, 根据某些特征, 种下又分为亚种(subsp.,为亚种subspecies的缩写,排正体)、变种(var.,为变种varietas的缩写,排正体)、偶然变种、变型(f.,为forma的缩写)等, 这时, 在双名法的基础上种名后还加上亚种、变种、型的名称, 这就是三名法[4]。“亚种、变种、型”等加于属和种名之后,其后再附上亚种的名称(排斜体)。如:苏云金芽孢杆菌蜡螟亚种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galleria;再如钻天杨的学名: PopulusnigraL. var. italiea Koehn.。
二、拉丁学名编排上经常出现的问题
1.拉丁学名中属名第一个字母未大写
属名首字母须大写,种和种以下分类单元的学名首字母须小写,这往往被忽视。如:赤藓糖醇(生产用菌株:解脂假丝酵母,candidali polytica),其中“candidali polytica”应改为“Candidali polytica”。
2.拉丁学名的正斜体问题
(1)属名、种名等拉丁学名没有采用斜体,这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即使是在论述拉丁学名正规写法的论文、图书里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如:大蒜油 Allium sativum L.,其中“Allium sativum”应排斜体;短苞木槿 Hibiscus syriacus var. brevibrac teatus, 其中 “Hibiscus syriacus”、“brevibrac teatus”应排斜体。
(2)人名本应排正体,结果排成了斜体。如:Coydalis remota Fisch. f. uncata Skv.,其中“Fisch”.(命名人缩写)、 “f.”(“变型”的缩写)、 “Skv. ”(命名人缩写)等均应排成正体。
(3)“变种、亚种”等缩略词排成了斜体。如:中国水仙的学名 Narcissus tazetta var. chinensi,其中“var.” 应排成正体;唾液乳杆菌唾液亚种的学名: 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subsp. salivarius,其中“subsp.”应排成正体。
3. 人名的缩写和变种、亚种等缩略词后面没有加“.”
人名的缩写和变种、亚种等缩略词后面均应加“.”,“.”比较小,经常被作者或编辑忽略掉。如:梨 Pyrus communis L,其中“L”应改为“L.”,为林奈Linnaeus的缩写;黄皮树的一变种峨眉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ld var omeiense Huang,其中“var”应改为“var.”。
4.第一次出现某物种的拉丁学名时,属名就采用缩写
通常情况下,应将物种的属名写全,但是,如果在一处有同一属名的多种物种,可将第一个物种的属名全写,后面的属名缩写。如:菜豆Phaseolus vulgaris、小豆P. angularis、绿豆P. radiatus、饭豆P. calcaratus,等等。但有些时候第一次出现某物种的拉丁学名时,属名就采用缩写,这是不正确的做法。
5. 拉丁学名中“&”的误用
有些文献在两个命名者共同命名的拉丁学名中,在两个人名中用“&”。字符“&” 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最早是拉丁语 “et ”的连写,但在拉丁学名中应使用“et”。如:Burtt & Hill,应该改为Burtt et Hill。
三、出现不规范编排问题的原因
(1)有的作者撰稿时只重视自己关注的专业性问题,拉丁学名都附在物种名称的后面,以至于使作者忽略了拉丁学名标准化编排的重要性。
(2)有的作者对拉丁学名表示方法不清楚,往往从网上搜查资料,有些资料中符号本来就不规范,经过拷贝、粘贴,作者也就将错就错;或者录入参考资料时,没有关注拉丁学名的编排格式。
(3)编辑出版部门对拉丁学名的编排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和统一规定。
(4)编辑在自己专业的学习中不涉及拉丁学名,自然也就不了解拉丁学名的规范编排。
(5)编辑未重视拉丁学名的标准化编排,对作者交来的稿件不作相关的修改和规范。
四、建议
(1)区分是不是拉丁文。要做好拉丁学名的编排工作,首先要能区分是不是拉丁文。不要一见到微生物或寄生虫的术语,就用斜体表示,如将Drosophila (果蝇) 排成斜体Drosophila。这个名称并不是拉丁学名,而是英文名称,故应使用正体[5]。如果不能辨别一个名称是否来源于拉丁文,可以在有关词典中查找。
(2)有关部门应对编辑进行拉丁学名编排格式的培训与强化,提高编辑对拉丁学名的认识与关注度,了解并掌握拉丁学名的编排规范。
(3)编辑应注意与重视拉丁学名的规范化加工。
(4)编辑参加标准审定会时,起草期刊征文启事或图书编写要求时均应对拉丁学名的标准化编排提出要求,以引起标准起草人及作者的注意与重视。
(5)建议在修订有关国家标准时,将拉丁学名纳入。
(6)建议将拉丁学名的规范表达纳入标准、科技论文和科技图书审读和评奖内容。
参考文献
[1] 吴伟根,章晓光.中文期刊论文中物种拉丁学名的表述问题[J].编辑学报,2003,15(4):257-259.
[2] 吴伟根,周莉花,章晓光.生物拉丁学名中的符号及用法[J].编辑学报,2008, 20(5):336-338.
[3] 黄秀梨.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摘要:“案例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引进的教学模式,逐渐被高校广大师生认可并且受到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对当前《农业标准化与质量认证》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该课程引进“案例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及教学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该课程引入“案例式”教学模式提出了部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与质量认证;“案例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90-02
《农业标准化与质量认证》是一门新兴的横向学科,是农科类本科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它主要包括农业标准化基本原理、农业标准化与农业质量管理、农业质量认证、农业清洁生产、农业标准化与农业国际贸易等内容,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标准化。农业标准化不仅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需要,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科技兴农的载体和基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业标准化与质量认证》属于交叉学科,教学内容涉及面广、知识量大、抽象概念多、教学难度大。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教改方面的尝试以求增强教学效果,但总是不能尽如人意。为了能够切实改进教学质量,我们尝试把“案例式”教学模式引入该课程的课内教学过程之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农业标准化与质量认证》教学难度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标准化与质量认证》主要热菸农业标准化+质量认证,课程属于较新开设的课程,目前国内尚无适宜的对口教材,有关的少量书籍均是侧重于论述,而该课程属于交叉学科,涉及面广,知识量大,内容牵扯到标准化基本理论、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管理、食品安全、农产品国际贸易等各个方面,信息量极大。另外,该学科发展迅猛,知识更新极快。要想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非易事;另外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如果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解,则课堂气氛往往表现沉闷,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
二、案例教学简介及在本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商学院规定,案例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衡量指标,其MBA学历教育更是明确要求学生在学习年限内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案例分析,并把分析水平与参与分析、质疑的程度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其案例教学的比重高达85%。美国各高校中的部分学院比如工商管理学院、商学院等引入这种教学法后,培养出了大批商业界精英。由此,案例式教学引起了美国及全世界各教育机构的关注和重视并逐步推广开来。目前,案例教学法已普遍应用于医学、法学、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的教学中。所谓“案例式”教学,课堂上相关知识的讲述不再是传统的依据相关章节按部就班地进行知识的单向传输,而是以典型的案例为引导,师生共同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案例分析讨论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占据大部分课内外时间,围绕这一核心工作,要求学生在课内课外“现学现用、现用现学”,认真学习教材和参考文献的相关知识以供分析讨论时所需。“案例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能不能被采用,关键是能否找到大量适宜的案例供师生讨论分析。而《农业标准化与质量认证》课程有大量案例可供选择,例如,在农产品国内国际贸易、清洁农业生产、质量认证重视程度、农产品质量管理等方面,国内外相关案例不胜枚举,引入案例式教学模式,完全可行。
三、案例教学在本课程中的实际运用
1.以案例式教学为核心,调整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一门课程的教学教改必须首先对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修订调整。案例教学并不是“万金油”,放到哪个章节都适用,而应针对每一章节的特点,有选择性的加以应用。农业标准化与质量认证课程中的前半部分章节如农业标准化原理与方法、种类和体系、制定及监督等,并不是很适宜使用案例分析式教学。而后半部分农业质量认证、农业食品安全、农业国际贸易等章节,可搜集到的典型案例很多,运用“案例式”教学则相得益彰。在课时比例分配上,亦须重新调整。在课程中运用案例分析式教学,不可避免的要占用大量课内时间,进一步加大了教学学时紧的压力。解决的办法有三,一是适当压缩课程前半部分的课时,以1/3左右的学时讲授完毕为宜;二是案例式教学要贯穿课内课外,以课后作业、课程论文的形式把部分教学压力转移到课外业余时间中去。这样做,更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提升案例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三是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等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节约板书时间,举例精简典型,讨论分析适当设定范围。
2.教学案例的选择与设计。能否选择并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是案例式教学能否顺利实施和能否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关键和前提。很多热点问题上,可供选择的案例会有很多,不可能都搬到课堂上来讨论,要在广泛搜集相关案例基础上,认真分析整理,根据授课内容和授课时间,认真筛选并进行设计。在选择案例时,可遵循“大、近、新、广”的原则,案例的影响宜大不宜小,要更贴近生活,案例宜新不宜旧,另外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的案例而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选择,让学生意识到食品安全是个全球性问题。
3.“案例式”教学的课堂运用。通过笔者近年来对“案例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宜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此项教学方式改革。一是要在课程一开始就应让学生对本课程将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有所了解,让学生有个心理准备;二是前期先以课后作业形式鼓励学生课后搜集整理和设计与下节课内容相关案例,并在课堂上采取即时讨论,采取鼓励个人主动发言、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可排代表发言)等形式逐步深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活动中。
四、小结
相对于传统式教学手段而言,“案例式”教学以其显著的特色而愈来愈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喜爱。而在《农业标准化与质量认证》课程中案例式教学可借鉴的经验很少,处于起始阶段,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尝试和总结。总体来说,建议如下:
1.要从根本上切实转换教学理念。实践证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为新时代大学生所接受,也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尽快予以革新。因此,应敢于创新,坚决果断地摒弃传统的知识教学单向传输模式,转为教学双向信息传递模式,并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方法切实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将案例式教学落到实处,不可流于形式。案例式教学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一种颠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本课程尚未有多少可借鉴经验的前提下。不能肤浅地把案例教学看成“就是找几个案例弄到课堂上,教师讲讲,学生论论”,更不能把课堂上的举例教学方法等同于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需要教师具备强烈的责任心,要对整门课程深入全面的了解并精心进行授课内容和方式方法的设计,要在教学过程中演好自己的角色。
3.注意课程考核方式的配套改革。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检验,也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学习压力或者是激励作用。课堂内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应配有合理的考核方式方法。建议“案例式教学”考核方式应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考核,加重课堂内案例分析表现成绩和课后作业、课程论文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一般教学成绩构成比例为考勤:课堂表现:期终考试=1:2:7,建议将课堂内表现所占比例提升至40%~50%。通过课程成绩考核方法的改革,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案例式教学”在本课程中的应用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秀,李静波,金晨钟.农学专业农业标准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316-317.
[2]张洪程.农业标准化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冯立民.《护理学导论》案例教学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05,2(3):130-131.
[4]王飞,丁天明,宋伟华.基于案例教学的《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46):149-151.
收稿日期:2016-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