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2: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家庭教育误区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经过一个寒假的休整,不少学生已经精神抖擞地做好了开学的准备,但是对于已经上初三的洋洋来说,这个寒假可是一点都没歇着,放假前,他妈妈就托人到区里的重点中学找了正在教初三的外语、物理、数学老师,给他“开小灶”。
家教从放假第一天准时开始,3门课每周各上两次,洋洋的寒假缩水为大年三十、正月初一和初二3天。
一位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担任小学校长,现在早已离休在家的老教育工作者痛心地说:“现在某些家长,根本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摧残孩子,当孩子在自己家里找不到家的感觉时,我们的教育就彻底失败了。”
不少教育专家也指出,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但是很多家长却把家当成了教室的延伸,把孩子当成了实验室中的学习机器,“家庭教育的误区正在伤害着我们的孩子”!
误区一:只抓学习
父母们每天都说一句相似的话:要好好学习
一位小学老师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小陆在班里学习中等,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学生,最近老师发现她有小偷小摸的习惯。为了更好地教育小陆,老师请来了她的父母,当这对父母听说小陆偷东西时,没有太多的反应;而当老师提到,小陆的学习成绩这段时间有所下降时,父母一下子急了,说:“小偷小摸的毛病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改正,但是学习不好可是影响一辈子的大事!”
“我们有一个惊人的发现”,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幽默地说:“虽然全国的父母从来没有在一起开过会,但是全国的父母每天却说着非常相似的话:要好好学习,只要学习好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
孩子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家庭生活中的首要任务。据报道,2003年北京市人均教育支出达到了上千元,比1997年增长了1.9倍,平均每年递增19.6%。
但是父母的教育似乎只局限于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追求上。孙云晓介绍,很多父母甚至为了保证孩子成绩好而放弃了孩子的身体健康,一项刚刚完成的全国城市青少年儿童生活习惯调查显示,35.5%的父母认为:“孩子的学习是最重要的,有时间才可以做运动”,还有11.3%的父母认为“为了学习,孩子少睡点没关系”。
“父母的高期望,给孩子带来的往往是无望”,“知心姐姐”卢勤碰到了不少这样的家庭悲剧。
一天,一位母亲给卢勤打电话:“我女儿只差几分未被北大录取,吃了安眠药,现正在医院抢救……”这名女孩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一心想上北大。结果录取通知书发下来才知道,女儿因几分之差被北京另一所重点大学录取。虽然这也是一所相当不错的学校,但这女孩从此便一言不发,借机跑到公园自杀。
她的父母哭着对卢勤说:“我们的心都要碎了。女儿是我们的全部,可女儿的全部是北大……”
“这两个‘全部’就是问题所在”,卢勤说,“父母除了孩子以外还有事业、生活、社会责任等”,正是由于他们把女儿当作生活的全部,女儿的“全部”才变成了北大,“这太绝对了,人生变成了只有一条道儿,很容易把自己逼上绝路。”
误区二:事事包办
家长过度保护会使孩子变得无能
小培老师现在在北京中关村附近一所学校当班主任,她觉得现在带班越来越难了。
一次,小培看到教室地上有一支铅笔,就捡起来问是哪位同学的,结果没有一个同学认领。
“孩子们并不是不想要这支铅笔,而是他们确实不知道那是不是自己的”,小培老师说,现在几乎所有的学生每天都是由父母帮助收拾书包,因此,很多孩子根本不清楚自己都有什么“装备”。小培老师说,现在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事事包办。
“父母的过度保护已经使孩子越来越无能了。”卢勤介绍,一次,她带领几十个城市的孩子到齐齐哈尔市的扎龙自然保护区搞夏令营,第一天早上发鸡蛋,一个二年级的小姑娘眼巴巴地盯着一个煮熟的鸡蛋,不知怎么下手。一问才知道,每天早上都是妈妈给她把鸡蛋剥好了,因此她只见过“白的、软软的鸡蛋”,不知道“黄的、有硬皮的”也是鸡蛋。
家长的这种关照不仅使孩子在生活上变得无能,而且也使他们的思想变得无能。
郭颖小学毕业后就被送到美国,刚到美国时她发现,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国的孩子很有主见而中国的孩子事事都要与老师、同学商量。“这与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很大关系”。郭颖举了一个例子,在美国一个孩子生病了,家长带他上医院前,先要征求他的意见:有两种治病的办法让孩子选择,中医———不打针,但慢;西医———打针,但快。“其实,美国家长的做法不仅是尊重孩子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学会作决定,同时承担所作决定的后果,比如打针的‘疼’和不打针的‘慢’”。在这样的过程中,美国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有主见,他们在作决定的同时也清楚地知道这个决定带来的后果将是什么。但是中国的家长常常事事都为孩子想到了,孩子慢慢地丧失了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即使作了判断也很难为结果负责。
北京某高校做后勤工作的方老师告诉记者,那些被罩都要等着家长来换的学生,在学校里通常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他们无法在一个集体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这样的孩子即使大学毕业了,也只能是块废才”。
误区三:无原则的爱
家长的溺爱使孩子变得冷漠、无情
北京某中学的一次学生与家长互动的专题活动上,一位妈妈在录音中哭着讲述了一件事。元旦前的一天,是这位妈妈的生日,妈妈买了一个蛋糕。
儿子几口就把蛋糕吃了,妈妈看着儿子狼吞虎咽的样子,高兴之余心里多少有些不自在,便对儿子说:“儿子,今天是妈妈的生日。”听了这话,儿子先是一愣,紧接着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录音中,妈妈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未必知道怎么去爱孩子”,卢勤老师说。
去年年底一个刮大风的日子,在轻轨站,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在记者身边转悠。记者和他搭话,他告诉记者,他每天在这里等妈妈一起回城北的家。
大约十几分钟后,这个男孩儿的妈妈来了,手里拿着一盒外卖的“吉野家”鸡肉饭,男孩拿起就吃,快吃完的时候他似乎想起了什么,把饭盒向妈妈面前让了让。妈妈却说:“瞎让什么,我要吃还不会自己买?”儿子吃完饭就向站台跑去,临跑前没有忘把自己的书包扔给已经背了两个包的妈妈。
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曾经说过,父母对孩子过分的爱,不仅不能让孩子学会爱,反而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就是家庭的中心,进而变得自私,甚至变得冷漠、无情。
孙云晓老师说:“教育的核心是心育”,对于家庭来说,对孩子的“心”进行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误区四:不打不骂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
“鼓励孩子是对的,批评孩子同样也是对的。”孙云晓对记者说。
有专家指出,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不善于表扬和鼓励孩子,这使很多孩子缺乏自信,于是有不少教育专家呼吁,要告诉孩子你真棒!
但是,现在又出现了另一种极端:孩子说不得了。
小培老师介绍了这样一件事:一名女生没有完成作业,她的班主任简单地批评了几句,没想到中午这名女生就从学校“出走”了,下午班主任和学校领导陪着家长四处找她。
“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在家里很少挨批评,只要有一点儿不顺心就受不了,他们太脆弱了。”小培老师说。
据了解,很多家长不仅自己在家里很少批评孩子,孩子在学校里受到批评也不答应。小培老师介绍,家长们经常因为孩子在学校里挨了批评找到学校,而且这些家长根本不问孩子到底有什么问题,只是和老师理论为什么欺负孩子。“越是这样,孩子们越是听不得批评”。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在现代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误区。认识和走出这些误区,对于培养好我们的下一代,逐步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种种
1、家庭环境教育的误区
环境教育,是人最主要的后天教育。人不可能离开环境而独立生存,环境给每一个人都会打上深深的思想烙印。而在我国的现代家庭中,环境教育和环境影响正在呈恶化趋势。据调查,我们现代家庭稳定程度越来越低,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放松,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家庭对孩子谈不上有正面的教育,而负面影响却越来越大。
第一,有些家庭父母或其他成员有劣迹,这对青少年有严重的诱导作用。这类家庭的成员尤其是父母的道德品质低劣和有犯罪行为,对孩子起了不良影响。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有的可塑性大,善于模仿,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给子女做出示范。某校一学生的家庭是一个地道的犯罪世家,父亲和母亲因犯行贿罪分别被判有期徒刑8年和7年;哥哥因盗窃罪被判刊5年;姐姐因流氓罪被判刑3年。这样一个腐烂了的家庭,完全丧失了对青少年的教管能力,这个学生无人管束,到处偷到处摸,结果被劳动教养
有的家庭,其主要成员不务正业,整天打牌打麻将,纯正的家风荡然无存。有这样一个家庭,父亲长期在外,母亲带着一个一、二岁的孩子,每天不分早晚打麻将,孩子也就在麻将桌边玩。这个孩子,别的什么都不懂,而对麻将,每个牌都能认识,对麻将“术语”可以随口说出。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可想而知
第二,丧失管教能力,放任自流的家庭,容易使孩子染上恶习。有的家庭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社会、学校,父母从不过问。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事,而自己没有责任,对孩子的缺点和出现的问题,他们不但不加强教育,动辄说:“告诉你老师”,甚至在孩子染上恶习后,竟央求说:“老师,你给我好好地整治一下。”有的家庭基本上丧失了管教能力,使孩子逐渐占据到“驾驭”全家的位置。如此这般迁就和放任自流必然使家庭教育的功能淡化和削弱,严重的还会导致孩子违法犯罪。有个孩子,小时候就是全家的“太上皇”,稍一长大,染上了吸毒的恶习,常常拿出一把刀,对父母说:“你不给我钱,我就杀了你!”为了弄到钱吸毒,他用尽了家里的积蓄,卖掉了电视机和电冰箱。倾家荡产之后,孩子就拿着刀到外公外婆家去要钱,吓得外公外婆躲到外省亲戚家。
第三,娇纵、偏袒子女的家庭,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个性品质。生活在这类家庭环境中的孩子,父母或祖父母的偏袒、娇纵,使他们把老师的教导当作耳边风,甚至无法无天。某校一新生,本来生性聪颖,虽然偶尔有些调皮,但老师的话还能够听。可是,他的母亲说:“凡事不要胆小,我可以给你撑腰。”于是该生照“旨”行事,经常违反纪律,无故殴打同学,事实证明:溺爱教育,只能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扭曲,形成不良的个性品质,以致毁灭一个人。
2、请家教的误区
时下,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不惜花重金为孩子请家庭教师。据调查,绝大多数家教效果并不佳。为什么请家教却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呢?
第一,因为请家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辅导孩子完成当天的作业,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为学生找了个“靠山”。本来有些难题,只要经过孩子自己动脑筋思考或与同学切磋一下是完全可以做出来的,现在有了家庭教师就不用费那份脑筋了。人若长期不动脑筋,脑袋当然不会灵活。人们常说:人不学要落后,脑不用要生锈,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有些孩子有了家庭教师后,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甚至变得懒惰起来。
第二,作为家庭教师很难有个科学的、完整的教学计划,而没有教学计划的教学是不会形成有机的训练系列的,是很难奏效的。再说,即使有个教学计划,也不一定与学校老师的教学计划合拍,这样,学校老师的教学与家庭教师的教学是“两张皮”,学生就无所适从。有个比喻:学校教学是吃正餐,家庭教师教学是吃零食,有吃零食习惯的孩子,吃正餐总是没味道,容易造成营养不良。
第三,中小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他们需要休息,需要娱乐,需要有时间干他们喜欢的事情,在学校的学习任务已经够重了,回家又要被家庭教师管着听课、作业,得不到一点休息,受到了吗?试想,一台机器如果不加保养、维修,要不了多久就会出现故障,何况人呢?
3、家庭教育三部曲的误区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失败甚多,归结起来,差不多都是三部曲造成的。这个三部曲是:
始则娇惯溺爱。有些家长,把孩子顶在头上怕摔了,含在嘴里又怕化了。让子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对孩子,有求必应,不求也乱应,甚至孩子到了读大学的年龄,生活还不能自理。有一位初中学生,每次学校吃鱼的时候,她都盯着饭碗发愁。同学问她,你不喜欢吃鱼吗?她说:“不是”。“那你为什么不动筷子呢?”她说:“我不会把鱼刺弄出来,怕卡住喉咙。”这个同学在家里吃鱼,都是妈妈给她把刺弄出来的。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有些人把它归咎于“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我认为这个结论失之偏颇。照理说,正因为别无选择,更应该优生优育优教,从严要求,怎么能一味地娇生惯养、溺爱过头呢
继则矫枉过正。“娘老子费尽心血关心你,你却只晓得好吃贪玩不求长进,几门功课考试不及格,再这样下去怎么得了?!”于是,以打屁股、拧腮帮取代了以往的娇惯,弄得孩子成天哭腔苦脸,见了爸妈就害怕,成绩不见长进,抗拒心理却与日俱增,这使爸妈越来发火,巴掌变成了拳头。曾不止一次听小学老师讲,有的差生家长把娇纵为爱子与以打代教的现象并存,甚至打得孩子屁股疼得不能落座。结果打,并没起到教育的效果,反而打出个逆反心理来。
终则撒手不管。一些父母眼看儿子还未现出“成龙”之象,却有“成虫”的苗头,不思痛改自己教子无方,对症下药地疗治孩子身上的毛病
;更不懂得真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却无可奈何地以“前世作了孽,今生遭报应”的无稽之谈以自叹。很多表现差,甚至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孩子都是父母撒手不管造成的。有个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说:“你们的父母含辛茹苦把你们养大,又送你们读书,生活上、思想上,各个方面对你们关怀有加,你们难道不应该满腔热情地歌颂母爱、父爱吗?”老师说得很动情,可是,一位女生站起来却说:“歌颂个屁!我的母亲一天到晚热衷于打麻将,回家以后,从不为我做饭,有个母亲和没有母亲一个样……”可见,父母的不良行为给孩子造成多么严重的伤害!4、家庭教育方法上的误区。
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为孩子的成长倾注了全部心血,可是,由于方法不对头,结果却不如所愿,这无疑与家庭教育不当有很大关系。
第一,放任自流。这种情况多见于父母离异或无人管教的家庭。有的家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本着“儿孙自有儿孙福,莫把儿孙远远忧”的教条,对孩子的发展无所要求,让孩子无拘无束地自由发展,这样虽有利于孩子独立的心态和开朗的性格形成,但由于孩子缺乏自制力和是非判断力,很容易误入歧途。
第二,管束苛刻。有家教的孩子有礼貌、遵守纪律,有向上精神,但过分的严格管束,无异于把孩子当成笼中的小鸟、绳索下的宠物,这让孩子变得拘谨、胆怯、缺乏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束缚了孩子自由翱翔的翅膀。
第三,滥施惩戒。孩子犯错误是难免的,作为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并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让犯了错误的孩子接受惩罚,有助于他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但不适当的惩罚或棍棒教育会让孩子因恐惧而变得性格暴躁,甚至对家庭产生厌恶、憎恨的情绪,出现顶撞、离家出走,甚至轻生的现象。某校初二有个学生,其父对其要求苛刻,一有错误或成绩不好就拳脚相加、罚跪,造成孩子逆反性格,他利用交班费之机,带钱外出,身处异乡被贩毒分子所利用,关在地下室,经过二十多天的挣扎,最后才从下水道中爬了出来。正如他的父亲后来所说:“这是我教育不当所致。”
第四,强制学习。有的家长把学习成绩当成衡量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主观地为孩子挑选认为对孩子有用的东西,给孩子购买了各种学习资料、试卷,在家一天一练,一周一考;利用星期天和假期请家教、进奥赛班,学这学那,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培养,抑制了孩子爱玩的天性,使其大脑神经系统早衰。孩子由于失去自我支配空间而出现厌倦学习、厌倦父母的心理,这无异于揠苗助长。
第五,攀比心强。有些家长总是拿自己孩子的不足之处同别的孩子的优点相比,这样孩子虽能感觉到与别人的差距,但也会造成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破罐子破甩,从此一蹶不振。
第六,缺乏交流。成长中的孩子心智脆弱,特别需要别人的爱、关心和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或因为太忙,或因为没有引起重视而忽视了孩子的需求,忽视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认为只要让孩吃饱穿暖就行了,很少与孩子一起进餐,一起聊天,孩子体会不到父母对他的关心、爱护和理解,得不到父母对生活和学习上的正确指导,只会造成父母同孩子之间的隔阂增大。
第七,奖励不当。适当的奖励可以帮助孩子分清是非,但不恰当的奖励不仅不会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有帮助,而且会使孩子失去正确目标而一味追逐物质鼓励。如在学生学习进步或获得荣誉时,多数家长会给大量的钱币作为奖励,缺乏正确的鼓励和引导,使孩子在短期内挥霍、浪费或迷恋网吧、游戏厅等,形成坏习惯,造成坏影响,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第八,逆境锻炼少。许多家庭条件优越,生活富有,孩子一直生活在优越顺利的环境之中,感受不到逆境的锻炼,也经受不了挫折,甚至连老师的批评都接受不了。还有的因为被老师撤了班干部职务,就对老师怀恨在心,故意与老师过不去。
现代家庭教育的误区是客观存在的。造成这种误区的原因有社会的,也有父母本人的。我们必须正视这种事实,分析其原因,最重要的是采取有力的对策。
二、走出家庭教育误区的对策
当今家庭教育的误区既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通过努力可以走出来的。
1、要充分认识当今时代的特点和国家对于人才的要求。当今国家,是一个需要人才,更需要英才的国家。我国正在为建设人才资源强国而努力奋斗。从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过程中,党和政府从宏观和微观上都制订了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这无论对国家还是对每一个家庭,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大有可为,只要所有的家长都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策略、方法就会得到很好的落实,家庭教育的成效就会不断扩大。
2、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班主任是联系学校与家庭的纽带,争取和依靠班主任配合工作是搞好家教的一个重要方法。家长要十分重视班主任的家访、家长会、家庭联系卡等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活动,防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育:(1)尽量地多表扬孩子;(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实际进步程度;(3)经常给孩子制订几个易于达到的小目标;(4)刺激孩子的学习欲望;(5)帮助孩子树立学习信心;(6)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7)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教师;(8)定好家庭学习规矩,并且自始至终地执行,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作息习惯;(9)引导孩子善于提出问题;(10)要使孩子重视上学,重视功课,尽量避免因一些家庭问题导致孩子缺课的情况发生。
3、家庭教育要坚持“七要”。一要重视家长的自我教育。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母能自己教育自己时,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母的榜样,一切关于孩子进行自我教育都将变成空谈。二要创设民主、和谐、学习为主的家庭气氛,优化教育环境,注意家庭的亲和性(情感双向交流,教育和谐有序)。三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从了解入手,倾听他的意见,理解他们的感受,宽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千方百计帮助他成功。四要注意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措施、教育协调一致以及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五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由低而高,由近及远,由表及里,严而有情,严得合理。六要让孩子自立自强,因为家庭越保护越替代,孩子就越依赖越无能。七要进行适量的挫折教育。使孩子日后养成克服困难的勇气。
4、必须遵循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要开展好家庭教育,还必须遵循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按规律施教,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家庭教育的规律性主要是由具体的家庭结构特点所决定的,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家教方法,但以下四个基本规律适用于任何家庭。
一是爱教相融。即家庭教育必须是关爱与教育相结合,只有在爱中施教,教中融爱,两者循环反复,不断升华,才能使家长与子女之间进一步增进了解,缩小距离,加深感情。孩子们才能在爱的氛围里轻松、愉快地学习成长。
二是严慈相济。家长在施教过程中必须做到严格要求与疼爱相结合,对待孩子的行为要是非分明,奖惩有度,在维护家长权威的同时,要体现长辈的仁爱和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权利,使之既规范了孩子的言行举止,又不影响其身心健康。
三是言传身教。儿童行为受暗示性很强,他们特别能够模仿与自己亲近并在自己心目中有威信的长者的言行。因此,家长必须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处处严以律己,身体力行。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凡是不准孩子做的,自己应带头不做,真正成为孩子的师表,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学识来影响和教育孩子,使其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关键词:农村,家庭环境,调查,分析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农村教育正受到广泛关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论文参考,农村。但是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不能仅依靠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农村家庭作为农村孩子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应发挥出特定的教育优势。论文参考,农村。近年来,根据实际情况深入调查,发现农村教育中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中存在“四多”现象
在当前,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思想开放以及城乡经济差距的拉大,在农村教育中出现了以下四种现象。论文参考,农村。
1、单亲家庭子女多。就从我校“特殊生”统计中发现,单亲家庭子女23人,占全校人数的10%,比例较高,根据了解,单亲家庭学生城区高于农村,这与城市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家庭背景有关。
2、父母外出务工家庭学生比例大,隔代监护子女多。
据调查表明,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家庭学生比重较大。我校230多名学生中,有150多人,占全校总人数的65%,并且农村比城市比例更大。
单亲或父母外出务工家庭子女由于缺乏亲情、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易产生任性、倔强、自私、冷漠、忧郁多疑的性格,缺乏热情和爱心,有叛逆心理;也有的性格内向,不太与人交往,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3、独生子女多。由于当前社会环境影响,农村大部分人观念转变,独生子女增多,也有的家庭子女多,仅有一个男孩,对他们,家长往往一味的溺爱骄纵,对其百依百顺,从小就养成任性、娇气、懒惰、胆小、自私、经不起挫折等弱点,最终导致不良人格的形成。
4、不良的家庭环境多。
不良家庭环境主要有三类:一是风暴型家庭。这种家庭大多是父母感情不和,家庭成员互不信任,互为仇敌,孩子成长在不安定的家庭环境中,再加上外界不良影响,导致孩子的性格扭曲变态,从而形成暴躁、蛮横、粗野、冷酷、报复欲极强的攻击型人格,由仇视家庭变为仇视社会,最终毁灭自己的一生;二是专制型家庭。这种家庭的父母往往以暴君形象出现,以家长自居,要求孩子惟命是从,对孩子专制、压服、滥施处罚。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没有自由民主气氛,个性和爱好全被扼杀。这样即使天资聪明也会一事无成;三是放任型家庭。这种家庭往往是父母一方外出,一方忙于家务劳动和种地,顾及不到教育和关心孩子,或是家庭成员有不良习惯(如麻将、酗酒等),对孩子不闻不问,使孩子成为“流浪者“,放任自由,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家庭教育出现真空现象
根据我的调查和了解,首先,由于农村许多家长问哈素质不高,有忙于劳动,所以对孩子关心很少,他们想让孩子学好,但无具体行动,对孩子学习情况很少过问,任其自然,家庭缺少文化氛围,对孩子成长产生负面效应;其次大部分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缺少沟通,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能配合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甚至跟老师找麻烦;再次,一些孩子与父母缺少心灵沟通,缺乏实施家庭教育的基础,许多家长认为他们的责任是提供孩子吃穿,学校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
4、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教育管理责任出现真空。论文参考,农村。为数不少的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放任心态、或相互推诿、或灌输一些不正确思想和行为,离异后再婚,双方埋怨不该带来孩子,因而撒手不管,或将孩子交由隔代抚养,放弃直接监护人管理教育孩子的责任。另一方面,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对子女没有尽到教育责任,孩子自己照顾自己或隔代抚养,或托管给亲戚,这样家庭教育名存实亡,未进到直接监护人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也没有跟老师很好沟通,不参加家长会,不过问孩子学习状况。论文参考,农村。学生在校时抓不住时机对孩子教育,造成真空现象;
5、由于农民外出务工或上学路途远等原因,再加上近年来住宿生领取住宿补贴,一部分家长让孩子在学校周围的农户寄宿,家长只管生活状况,房东只顾收房费,不对学生进行管理,家长更无法管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一周了解一次,甚至一学期了解一次,家庭教育荡然无存,学校很难实行对他们全方位管理,造成学生管理的真空。
三、家庭结构的变迁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婚率上升,离异家庭子女有所增加,也由于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等原因,单亲家庭增多,这些家庭子女由于缺乏亲情、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产生一些问题,一是任性、自私、冷漠的性格,缺乏同情心,叛逆心理重,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现象。二是性格怪癖,不与人交往,合作意识差,合作能力低。三是无上进心,道德品德较差。四是学习成绩低下,作业普遍完成差,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论文参考,农村。五是由于家庭无称职监护人或无监护人,学校和家庭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日趋严重,直接影响成绩下降,产生流失或辍学现象。
四、家长素质的适应性。
在农村,家庭教育存在误区,阻碍着孩子的成长。
1.教育方法不正确、不科学、重抚养、轻教育、重分数、轻能力、重时间、轻效率的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一些家长不以身作则,教育孩子言行不一,重严教,轻身教,自身修养差,很难教育出好孩子;
2.家庭教育观念滞后。有些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教师都教不好,家长会有啥办法?有的家长甚至不懂家教,认为“树大自然直:,当时爹妈都没怎么管我,不也长这么大了,对家教放任自流;
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不能从孩子的天资、年龄、学习基础、有无兴趣特长等实际出发,仅凭主观愿望对孩子提出难以实现的要求,致使孩子压力过大,父母对孩子实行“爱心摧残“,恶性事故时有发生;
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有的家长从来不与学校联系,不参加家长会,不过问学生在校情况,当学生在校时,又抓不住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造成真空教育失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中国教育中家庭因素对孩子成长影响的故事很多。孔子对儿子传授学习方法,孟子的母亲为教育孟子多次搬家,龚自珍从小受到外祖父段玉裁的影响,在文学上造诣很深,这都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为此,我仅对农村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做了粗解的分析,并向社会呼吁:教育在一线的教师及各位家长,对每一位孩子多一份关注、多一份爱,为化解不利因素出谋划策,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欲光饮露,茁壮成长吧!
论文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误区
狭义的家庭教育投资是指家庭为经济尚未独立的子女接受各级各类教育所支出的资金费用。广义的家庭教育投资是指家庭为子女或其他成员接受教育而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总称。本文指的就是这种广义上的概念。
一、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误区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家庭已经逐步成为教育投资的重要主体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当透过旺盛的教育投资热潮来冷静地思考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时,我们不难发现,里面依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问题。
1.投资理念偏斜且较为盲目从众
现阶段,许多农村家庭偏颇地认为,金榜题名、考上名牌大学就是其教育投资的直接目标,而提高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则是其根本目的,家庭教育投资理念偏斜严重。同时,投资盲目单一、从众逐流的问题也十分突出。许多家长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就为其“规划”好了“宏伟蓝图”,抱着“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想法,自己省吃俭用,却为子女报各种学习班,盲目地进行教育投资,一心希望子女上重点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人上人”。
2.重视智力投资而轻视德育投资
作为一种投资,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也追求回报率的最大化。因此,能够带来较大回报的智力投资备受人们的重视,几乎吸纳了农村家庭所有的教育投资。他们为子女请家教、报辅导班、买各种教辅材料,甚至东拼西借地缴纳高昂的择校费,以使子女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他们十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于道德品质、劳动技能等则较为轻视,缺少应有的德育投资。
3.重视物质投资而轻视情感、文化、时间投资
谈起教育投资,大多数家长都会狭义地理解为物质的投入。他们认为,只有为子女提供充裕的资金,让他们学好、吃好、穿好,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目标。因此,大多数农村家长都致力于努力挣钱、挣更多的钱,将眼光放在物质投资上。他们很少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与子女之间的隔阂愈来愈大、代沟愈来愈深、情感愈来愈远,缺乏应有的情感投资。他们希望子女好好学习,然而却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缺乏应有的文化投资。他们忽视与子女的互动交往,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子女玩耍,辅导孩子学习,缺乏应有的时间投资。
4.重视子女投资而轻视自身投资
大多数家长认为,家庭教育投资即是为了让子女成才,这样,作为家庭教育投资中回报率较高的对子女教育的投资,成为大多数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重心。而家长素养对子女的影响,则没有受到起码的重视,许多农村家长平时很少读书看报,更不用说业余进修了,缺少应有的对自身教育的投资。
二、浅析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出现误区的主要原因
致使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出现种种不合理问题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涉及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
1.社会方面
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十分突出,城市与农村差距较大,城市对农村人口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然而,传统的户籍制度却大大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的流动。同时,近几年随着我国就业压力的急剧加大,教育程度越高,选择的范围则越广,就业机会也就越多,工作保险系数也就越大,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也就相对较高。因此,为了拿到城市的“绿卡”,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接受高等教育,以期通过作为高级知识人才来改善家庭生活,实现人生理想。这就致使我国农村家庭不得不大力投资教育,以至于出现不合理问题而不自知。
2.学校方面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现实背景下,升学率成为学校排名的一个重要依据。受“经济杠杆”作用的影响,排名靠前的学校就会获得较多的社会资源与发展机遇。[1]因此,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疯狂地补课,举办各种补习班,农村家长也就不得不投入一些不必要的教育投资。与此相似,学校对教育目标的定位以及对学生的评价也主要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分数来展开的。这也就从侧面迫使家长进行大量的、盲目从众的智育投资,以期使子女的成绩遥遥领先。
3.家庭方面
家庭,是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出现种种问题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它包含许多方面,但从整体上说,可以大致归纳为非经济原因与经济原因。
非经济原因:主要表现为“唯读书论”的传统思想残余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态;爱慕虚荣及攀比炫耀的负面心理;错误的投资动机及不健全的人才观念;家长知识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等。在这些非经济原因的作用下,我国农村家庭逐渐呈现出了一种畸形的教育投资理念,盲目从众的、想当然非科学地将焦点聚集在智力投资、物质投资以及子女的投资上,使得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出现了病态的发展。
经济原因:从纵向来看,近几年我国农村家庭收入逐年增长,为其进行家庭教育投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然而,受上述非经济原因的制约,较为充裕的经济条件却又造成了过度与无效的投资。从横向来看,虽然我国农村家庭经济水平逐渐提高,但与城镇家庭相比,其差距依然很大。因此,为了与城镇子女齐头并进,实现自己的教育目标,大多数农村家庭都会倾向于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子女的智力教育中,而较少对自身的教育、子女的德育进行应有的投入。
三、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走出困境的可行性对策
1.社会:改革户籍制度,缓解就业压力
为了减少农村家庭教育投资中出现的非理性行为,我们必须改革户籍制度,削弱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壁垒。我们要以国际惯例为蓝本,逐步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以及其他派生户口类别的分类,逐渐建立健全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以居住地登记为基本形式、能准确反映我国公民职业现状及居住情况的新型户籍制度。同时,我们也要积极采取措施,缓解就业压力,不断拓宽职业类型,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为不同层次的人才提供多种不同的职业,使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避免农村家庭为了改善生活、实现人生理想而盲目加大教育投资。
2.学校:科学合理定位,提高教育质量
我们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改变目前主要以升学率为学校排名标准、以学生分数为教育目标定位和学生评价依据的现状,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多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学校和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另外,学校也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保障学生在学校获得良好的教育,使其家庭教育投资物有所值,减少农村家庭为子女购买资料、额外报班等一些不必要的投资,从而实现学校教学的丰富多样化,学生发展的全面综合化,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适宜有效化。
3.家庭:自觉主动努力,改善投资质量
第一,我国农村家庭要树立科学的投资理念,拒绝盲目从众的投资。农村家庭要努力克服“唯读书论”的思想束缚,摆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态,逐渐改变以往错误的投资动机,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要充分了解子女,知道其长处,掌握其短处,努力克服爱慕虚荣、攀比炫耀的负面心理,切实做到量力而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投资。
第二,我国农村家庭要注重加大德育投资。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努力突破学习即是接收、积累文化知识这一概念的桎梏,加大德育投资,逐步实现从单纯关注成绩到重视健全人格养成的转变,使子女真正成为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具备学习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经得住挫折考验、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全面人才。
论文摘要: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孩子的行为受到家庭最直接、最连续、最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数量大增,随之而来的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问题使得社会越来越关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本文中笔者着重从独生子女的分享教育谈起,探讨了家长在对待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进而论述了家庭教育中应该具有的分享教育,最后就误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
中国传统社会提倡多子多福,但是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很多父母秉承着“物以稀为贵”的理念,把独生子女放在了无比特殊的地位,以致于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无所适从。同时孩子也承受着周围太多的压力,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下面提出几点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
(一) 甘当“孩奴”,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一方面,在日常的物质生活方面,一切以孩子的需要为中心,无条件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日常生活中,“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在很多父母身上得到了真实的映射。很多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享用着家里最好的资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而父母就像奴隶一样为子女默默奉献一切。久而久之,孩子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牺牲都是理所当然的。当孩子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各种问题就随之而来,懒惰、物质攀比、依赖性差、独立性差、霸道、占有欲强、个人中心主义等等。前一段在网上闹的沸沸扬扬的留日学生汪某刺母事件就真实的反映了父母甘当“孩奴”的恶果。据报道汪某在日本留学期间从来没有打过工,所有的费用仅靠母亲工资支付,最终因为学费问题和母亲发生争执,在机场连刺母亲九刀。
另一方面,在学习生活中,一切以孩子的成绩为中心。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都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奥数班、英语辅导班等就成了孩子生活的重心。同时,父母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引下,择校风、陪读风愈演愈烈,独生子女的压力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另外,独生子女每天奔波于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就随之减少,这使得很多独生子女在步入社会后眼高手低、智商高情商低,甚至出现交往障碍。
(二) 以自己的想法设计孩子的人生,把自己的需求强加给孩子
中国的文化传统使很多父母存在着“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这样一种误区。很多父母打着“为孩子将来好”的旗号,苦口婆心地劝导孩子学习钢琴、学习美术等,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兴趣、忽略了孩子的内心需求。同时,很多父母甚至把自己未完成的职业理想强加给孩子,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愿望的一种载体,而忽略了孩子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主见的人。因此,很多父母会抱怨为什么自己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为什么孩子会厌学、逃学等,其实是父母非理性的要求造就了这样一种结果。
二、 家庭教育中应有的分享教育
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父母过多的从自己的立场行事,没有很好的把分享教育应用在教育独生子女的过程中,这造就了孩子自私自利、不懂分享的性格。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迫切需要分享教育。
(一) 劳动分享
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大包大揽,过分保护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干一点活。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参加家庭劳动、社会劳动。劳动分享可以在很多方面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
1、劳动分享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首先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从而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增强对自己的责任;其次,让孩子帮助父母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一种主人公的意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家庭劳动、家庭事务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最后,适当的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有助于孩子从小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2、劳动分享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比较单一,没有兄弟姐妹,这样的环境容易使独生子女不善于团结协作。父母创造条件让孩子在与自己或者同辈群体的协作中完成一些事情,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使孩子意识到帮助别人和被人帮助是做好事情的必要条件。同时,在与父母或同辈群体合作的过程中,孩子的交往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孩子学会为人处事,学会适应社会。
3、劳动分享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独生子女的超前消费、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行为习惯都是在对“劳动不易”无知的基础上形成了,因此劳动分享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劳动的艰辛和赚钱的不易,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朴实、节俭的优良习惯。
(二)思想分享
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剥夺了孩子的思想独立性,以自己的想法去设计孩子的人生,这种错误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唯唯诺诺、毫无主见,要么叛逆、执拗。因此,加强父母孩子间的思想交流、尊重孩子的想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思想分享有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思维能力。现代社会需要有见解、有决策能力、有执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而思维的独立对于孩子将来适应社会异常重要。同时,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规划自己的事情。因此在孩子遇到选择做决定类的事情时,父母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帮助者和引导着,而不是决定者。
2、思想分享有助于孩子独立行为习惯的形成。很多独生子女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可以归结于父母。因此,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不应该让孩子觉得自己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而应该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平等的决策权、参与权、话语权。这样在提升孩子责任意识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孩子的支配能力,使孩子养成独立的行为习惯。
三、创造条件提升家庭的教育水平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整个人生的后续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面对独生子女特有的家庭环境,家庭中的分享教育更是孩子整个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不管是社会还是家长自身,都要创造条件提升家庭的教育水平。
(一)就社会来说,目前虽然我国已经意识到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就如何提升家教水平,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国家可以集中教育资源,创办教育咨询机构,使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不至于无所适从。另外,完善家长学校。使家长定期地从家长学校接受最新的教育理念,摒弃自己那些不合时宜的教育方式,从理论上提升自己的教育修养,进而指导教育实践。
(二)就家长自身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因此父母应该创造条件提升自己的家教水平。
1、有一种残忍叫呵护备至,有一种爱叫残忍。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吸取老子“无为”的理念,学会“消极教育”。不要大包大揽,适当的放手让孩子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父母在适当的时候要充当兄弟姐妹或同辈群体的角色,创造条件同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事情,让孩子学会合作、学会付出、学会感恩。
2、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孩子的方式,树立全面发展观。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树立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学会成功并幸福的生活,而不是让孩子的成绩如何之高、钢琴弹奏如何出色等。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从孩子的立场出发,顺应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关注孩子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同时,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小事着手,引导孩子学会感受幸福,提升生活质量。
3、在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指引下,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隐私,而不能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一种私有产品。比如有些父母为了了解孩子,就偷看孩子的日记或手机短信,这就犯了家庭教育的大忌。其次,父母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相处,尊重孩子的意见,而不应该时时刻刻以长者自居,以命令式的口吻与孩子交流。最后,对待家庭事务父母可以适当地听取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员,提升孩子的责任意识。
总之,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是提升我国整个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只有社会、家长通力合作,家教水平才会有跨越式的发展,独生子女才会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肖红梅.浅议幼儿期家庭劳动教育【J】.创新教育,2010(13)
[2]冯静.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及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J】.新西部,2010(8)
1、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整体实验要达到的目标是:(1)转变家长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教做法上的偏差,探索学校与家庭协调一致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模式并进行推广。(2)切实转变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培养一批转化后进生的优秀教师,将其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
2、理论基础: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不是只关注“精英”,而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联合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课题的提出
1、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提高教育整体效益的需要。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人的教育过程比喻为雕刻大理石:“有许多力量参与人的教育过程,其中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教师,第三是集体,第四是孩子┉┉如果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活动有始有终,行动得象一个组织很好的交响乐队,那么它产生的将是多么美妙动人的作品。”我国现代家庭主要是由父母、祖父母和独生子女组成,人口少,结构单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家庭活动逐步由开放式(庭院型)走向封闭式(单元型),加上电视节目的泛滥、电脑的普及,几乎淹没了孩子与双亲交流、与亲友交往、与邻居相伴的机会。另外,离婚率升高带来的单亲家庭问题、人口流动带来的隔代抚养问题等等,都使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才能相互交流教育信息,使家长的血缘权威、经济权威与教师的学术权威、榜样力量紧密配合,形成动听的乐章,从而雕塑学生高尚的人格,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2、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需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由于家长的修养、学识、教育水平的高低不等,使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①过分溺爱,重养轻教——捧在手里怕碰着、含在嘴里怕化了,袒护孩子的缺点、纵容孩子的放肆,养成孩子自理能力差而又刁蛮、任性的性格;②望子成龙、重智轻德——只盼孩子将来成“龙”,忽视孩子的眼下成人,造成有的学生成绩优秀而品德较差,难以管教;③期望过高、暴力相加——家长自身没有建树,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由于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没达到目标,就会产生恨铁不成钢的过激行为;④忙于事业、托付他人——现代生活高效率、快节奏,很多事业型的家长(主要是经商者)苦于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老师,自己放心地去干事业,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教育责任推给了别人,结果是得不偿失;⑤自以为是、轻视老师——有些家长自恃有一套安生立命的方法,对学校的教育管理不认同,甚至有对立情绪,并经常在孩子面前流露这种情绪,导致孩子对老师、学校的教育和各项措施持抵触情绪等等。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教育极不合拍,严重制约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可见,向家长推介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宣传现代教育观念,帮助家庭教育走出盲点和误区,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研究的原则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探寻恰当的方法,努力寻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佳切合点,以求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全面性原则:将教育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体会成功的喜悦,用“教育之爱”滋润所有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心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综合性原则:运用多种手段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对学生的教育与转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家教工作的作用。
4、针对性原则:研究不同学生、不同家庭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计划和采用不同的措施,找到家教工作的突破口。
四、研究的方法、措施与过程
1、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为主,配合调查研究法、实验法。
2、研究措施
一是抓教学计划:要求课题研究教师制定家庭教育授课计划,由教务处、政教处核查,报校家长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教学计划包括授课教师、授课对象、授课时间、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
二是抓教材配备:20*年以前,我校家长学校配用经教育部关工委审定,*省关工委、省妇联、省教委组织编写的家长学校系列教材《初中生家长教材》;20*年以来,我校以《成功家教启示录》、《失败家教警示录》为主要教材;20*年,我们又将实验教师和有体会的家长撰写的家庭教育论文汇编成册,作为新阶段家长学校教材。
三是抓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1)成立家长委员会。它代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反映家长的愿望,听取家长的意见,是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联系的畅通渠道,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沟通、协调的纽带。(2)家长开放日:开放日活动一般包括评教评学、分级部对家长开放课堂、学校主题教育活动汇报及获奖作品汇报表演等,使家长了解教师的上课情况和学生在校的成长与发展状况,并以开放日为契机开展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3)请专家给家长授课:家长学校开班期间,聘请从事教育教学研究、青少年心理、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对学生家长集中授课,教给家长有关家教的理论和实践经验。(4)学生、家长、教师恳谈会:围绕某一特定主题,组织三方代表座谈,各抒己见,增进理解,达成共识。(5)召开家长会、家访:我校规定每学期期中考试后各班必须召开家长会,班主任还可根据本班实际自行组织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学校领导或班主任向家长汇报工作,并就学校取得的成绩、改革的重大举措及学校面临的问题向家长宣传、介绍,征求家长意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还可介绍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学校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家访要常抓不懈,走进学生家庭,就能走入学生心灵。(6)以课题研究为前提的跟踪实验:选定具有典型意义的学生和家庭,开展不同形式的指导,进行不同个案之间的横向比较和不同阶段的纵向比较,并对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及时总结和推广。(7)评选优秀家长,进行经验交流:在各班推荐的基础上,认真评选出学校优秀学生家长,召开专门会议,为其颁发证书,进行表彰。并让优秀学生家长做经验介绍,对广大学生家长改进家教方法,提高家教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8)请优秀毕业生返校谈“我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从学生的角度谈他们所期盼的家庭教育,启发家长们易地而思,具有生动的感染力。
3、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我们共经过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年9月——20*年1月,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编写课题实验方案,对研究成员进行理论培训,作好研究前的物质准备和理论准备。
(2)研究阶段:20*年2月——20*年1月,依据方案落实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对老师的培训、家教活动的开展和对学生各种素质的训练,总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有效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效益,促使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3)总结推广阶段:20*年2月——20*年2月,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将老师、家长、学生撰写的有关家教论文进行汇编,整理成书出版,将成功经验在全校进行推广。
五、研究成果
开展现代家庭教育实验的三年中,我校家长学校共开办9期,直接培训家长1800多人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取得的成果如下:
1、建立了家教理论资源库。为便于家长随时请教,及时解决自己遇到的教育难题,我们将有关家庭教育的优秀文章和其他资料都输入网站,形成资源库,使家长在家也能通过网络接受学习。
2、通过家长学校的锤炼,一批经验丰富、育人有方的优秀班主任脱颖而出,并先后于20*年3月、20*年5月和20*年3月成功举行了三次优秀班主任经验介绍,力图把他们的宝贵经验由星星之火变为燎原之势。
3、中考成绩连年捷报频传,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20*年中考一中、六中达线人数为58人、20*年为68人、20*年为77人、20*年省示范高中达线人数为236人;学生在文艺、体育、读书、演讲比赛、科技创新等竞赛中屡获大奖,20*年5月,我校初三(8)班的学生姚跃在科技发明获得全国一等奖并获国家专利后,又作为中国唯一的残疾人代表参加在巴塞罗那举行的全球儿童论坛,阐述了他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20*年我校学生在省级作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竞赛中更是成果辉煌,在瑶海区各学校中是遥遥领先。
4、20*年8月,三十八中被评为“*省家教名校”,唐平生校长代表*省在全国家教工作会议上作了《顺应时展走特色家教之路》的发言。随后,我校又先后获得全国百所示范青少年法律学校、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合肥市德育先进单位、合肥市科普示范学校、合肥市保护未成年人示范学校标兵等一系列荣誉。
5、经过三年的研究,老师、家长都积累了大量的家教经验,20*年5月,我们征集了实验教师、家长和学生写的关于家庭教育的优秀论文四十多篇,将其汇编成册;召开优秀家长表彰会;制作了“家教现代化工作短片”。
六、研究结果的分析与思考
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有困惑与反思。
1、结果分析
(1)转变了家长的教育思想,使很多家长走出了家庭教育的误区。经过多种形式理论培训和与教师的直接交流,使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教育观念发生变化,教育行为趋向合理,很多家长还常常主动将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发生的矛盾和自己的困惑带到学校与老师讨论,向老师求教,寻求老师的帮助与配合。
(2)打造了一批优秀班主任,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效能。家长走进课堂,贴近教育,既是家长学习的机会,也是对老师的鞭策和激励,在改变家长的同时也教育了老师。所以,每一次家教活动的开展,对班主任都是一次极大的锻炼。由于家长的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的效能有了显著提高,并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3)培养了一大批有个性、有特长、有素质的优秀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共同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才。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形势下,家庭合理、温馨的教育氛围,是学生成才的沃土;学校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培养,是学生成才的关键。目前,我校已形成了学校家庭对学生施教的合力,较好地实现了教育模式向社会化、系统化、现代化的转变。
(4)提升了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家庭教育研究的成功,使学校的办学思路更明晰、办学理念更先进、办学模式更成熟。现在,三十八中已是瑶海区窗口学校、合肥市示范学校,成了南淝河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2、我们的思考
在探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模式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
(1)课题研究必须有校领导的真正重视,要有人力、物力、经费、场地诸方面的保障,家教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2)家教工作必须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思路统一不悖,并行发展,才能将家教工作与学校其他育人行为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家教工作的作用。
(3)家教工作必须从学校的校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家长的群体特征与素质层次,因材施教,不可无的放失。
(4)要研究不同学生、不同家庭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措施,是家教工作深入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产生根源的分析,探讨了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与方法,进而探索挖掘了传统家庭教育观的现代价值及对当代家庭教育的现实意义。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重视以“孝悌”、“忠义”、“仁爱”为主要行为规范,以父母兄长的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集中体现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父母、兄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一、传统家庭教育观产生的根源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首先,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传统经济是一种十分典型的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在我国传统社会,生产方式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相对独立的家庭经济体是儿童接受教育及成长发展的主要场所,儿童从父母等长辈那里受到勤劳、俭朴品质的教育,并且学到各种生产劳动技能。可以说,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的决定因素。
其次,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的传统生产方式决定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和消费封闭循环,自给自足。在家庭中,由于生产是第一位的、是家庭存在的保障,生活由生产所支配,并服务于生产。家庭生活和物质生产是直接统一的,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活动是吃、穿、住和劳动。传统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家庭内得以体现。古人传授给儿童一生中所需要掌握的各种生活技能和要领。因此,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传统我国社会家庭教育的直接条件。
第三,传统社会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观念以儒家文化为基础,讲求“忠、孝、义、仁、礼”等伦理纲。传统社会中人们的家庭观念强,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在家庭与个人及社会的关系中,往往把家族视为枢纽和关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服从于“齐家”,“齐家”又是为“治国平天下”之本。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对儿童的教育是首先着眼于“成人”,然后才是“成才”,而且通常将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培养儿童劳动、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文明行为,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与方法
1.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
我国古代的家庭是缩小了的社会,它集生育、生活、生产的功能于一身,整个国家实际上也是以无数个分散的家庭为基础的。可以说,家庭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维护家庭的利益是家庭成员的重要使命。家庭中的每一成员都要有安身立命的责任感,也接受着这种观念的教育。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一直将德育放在首位。讲究儿童的“认识上的笃信、意志上的锻炼与感情上的陶冶”三个环节,把加强“知”、“情”、“意”的修养与锻炼作为儿童德育的主要内容。
2.传统家庭教育的原则
其一,重视早期教育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孔子提出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精辟见解,后来的颜之推提出,在孩子生下来以后,就要用仁孝礼义来要求他们,当儿童知道了颜色,懂得了喜怒之后,便要开始教育他们。这一原则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有深远影响。
其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两种,并且特别重视身教的作用,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它强调家长要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好后代。
其三,维护家庭集体利益的原则。在我国传统家庭中,父母教育儿童要主动地维护家庭与集体的利益,要做一个“仁孝”的人。要志存高远、孝顺长辈,要维护家庭、集体乃至国家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家庭、集体的利益产生不一致的情况时,个人利益要主动地服从整个家庭、社会集体的利益。
3.传统家庭教育的方法
其一,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在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史称康熙皇帝教子严格有方,为家庭教育中的楷模。他要求皇子们“从小就在劳动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并习惯于食用粗糙的肉类”,正是这种严格教导、杜绝溺爱的家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接班人。
其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由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差,易于接受直观形象教育。因此,道德教育不能采取长篇大论的说教,而应“行不言之教”。父母兄长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儿童,这种榜样教育的效果胜过言教。
其三,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在处理家庭教育爱与教的矛盾方面,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古人用“严父”和“家严”来形容父亲,用“慈母”和“家慈”来形容母亲。而司马光说过,“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就是指父母只有慈严结合,才具备了大义和亲情,是完整的家教。
三、传统家庭教育观的现代价值
1.要重视儿童的品德培养
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对儿童良好品格的培养。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其他教育的问题。反观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一些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只是片面的重视智力开发,简单的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孩子将来的发展就好,结果造成有些孩子“高分低能”,有些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眼光狭隘”毛病;还有些孩子因学习压力过大,导致性格孤僻,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加强儿童智力开发的同时,应重视对儿童的品德教育,让他们学会做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和幸福。
2.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父母长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并加以借鉴和利用。对于儿童而言,终日与父母相伴,父母一言一行,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样学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长辈要牢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并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
3.教育儿童应磨练其意志,锤炼其情感
清代名臣身居要职,家庭富足,但其对子女要求却是异常严格,不搞任何特殊。认为,现在让孩子多吃一点苦,多在困境中磨练,能让孩子将来少受点苦。尽管平时常年在外,但他会定期给儿女们写家书,通过家书来教育子女,即著名的《家书》。后来,的子女们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今天,我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大幅提高,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然而,溺爱式的教育,虽然极大的满足了儿童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对儿童意志的磨练。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儿童,意志一般比较薄弱,情感淡泊,遇到困难往往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父母的本意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这样一来反而害了孩子。由此可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在关注其物质条件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儿童意志的磨练和情感锤炼,唯有这样,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长大后顺利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杨鑫辉,汪凤炎.中国传统教育的理念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1998,(6).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家庭教育存在三个误区: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进行智的教育;家长言传多于身教;对孩子物质要求的满足超过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应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即发挥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良好的教养方式的作用和良好的家庭氛围的作用。
实现民族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千千万万、各行各业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所以人们更重视教育问题,家长更希望孩子成才。
一、心理健康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1.心理健康是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近几年来,心理学界提出了一个比较新的观点:对一个人的成功来说,智商影响只占20%,而情商因素则占80%,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它将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首要因素。智商是人的智力水平的指标,用来比较人的聪明程度。情商指人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主要包括认识自身情绪、管理自身情绪、自我激励能力、认知他人情绪及人际关系管理五个方面。情商教育注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乐观进取的性格等对人的影响。情商教育让青少年学会情绪管理,学会为人处世,让他们更加快乐、自信、受欢迎、有爱心和意志力,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情商是人心理健康标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是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2.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这是指要有正确的自我观念,现实地接受自己。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越相符,就越有利于适应环境,表明其心理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
(2)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情绪反应适度。所谓合乎常理地认识客观现实,是指对一些人人皆知的常识性东西的认识不要悖于常理。心理健康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合乎常理的,适度的,该大喜则大喜,该小愠则小愠。
(3)对挫折有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的人遇到挫折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一些自我防御的方法,将由于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紧张情绪消除掉,从而表现出对挫折有较好的耐受力。
(4)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规。社会对各种角色有相应的要求或规范。个体的行为与其充当的角色的规范基本一致,是其心理处在健康正常状态的表现。
(5)正常健康的交往。能够以正常的方式与周围的人交往,没有诸如社交恐惧症和极端的自我中心之类不正常的交往行为。
(6)统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续性。健康的人格是统一的,因此它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二、当前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意义深远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要素。
然而当前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
1.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进行智的教育
家长很舍得教育投资。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除了正常在校学习之外,家长还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特长班,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以后就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自己为人父母的任务就完成了。在他们看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智力教育。而这样做完全忽视了孩子爱玩的天性,使孩子觉得学习不快乐,生活没意思,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和对父母的逆反心理,甚至逃离家庭,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2.家长言传多于身教
有些家长对孩子说教不断,整天对孩子唠叨做人的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不厌其烦。而他们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按不同的原则处理问题。如此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经常使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和立足社会。
3.对孩子物质要求的满足超过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
家长普遍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家长大都有求必应。如果孩子学习进步,成绩提高了,家长更乐于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家长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负面情绪,多表现平淡,只一味督促孩子不要胡思乱想,好好学习,否则会影响成绩。虽然丰衣足食,但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关心和爱护,觉得孤独无助。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有效交流很少,这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情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家长只重视青少年身体的健康、知识的进步,严重忽视了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忽视了要教给孩子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合作,如何为人处世……而这些才是让青少年受益终生的。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家长在与子女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利用家庭的环境氛围,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子女施以影响的活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他们的个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
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关键作用。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攻击反应试验,结果发现孩子倾向于模仿成人动作。这一实验向人们证明了榜样行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品德修养,一言一行,甚至神态表情,动作细节,无不对青少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示范行为会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
2.良好的教养方式的作用
(1)教养方式一般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溺爱型。家长以孩子为中心,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造就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溺爱使孩子自私,任性,骄横,自我中心,缺乏责任心,不懂得尊重、关心和感谢。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家庭,走向社会,会处处碰壁,无所适从。家长的爱恰恰害了孩子。
第二种,专断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严格苛刻,粗暴生硬,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家长的简单粗暴使孩子自卑、懦弱、冷漠、逆反,没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或唯唯诺诺,或冷漠麻木,或无所畏惧,很难与别人友好相处,使孩子身心都受到严重伤害。
第三种,放任型。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家长对孩子不关心,使孩子冷漠、自私,不懂爱和关心,行为放纵,没有责任感和同情心。这样的孩子一旦受外界刺激,容易产生偏激行为,导致违法犯罪。
第四种,民主型。家长对孩子关心、尊重、理解、信任,爱而不惯,严而不苛。对孩子多鼓励和引导。家长的关心和尊重使孩子真诚、自信、自尊,积极进取,有责任感,人际关系融洽,社会适应良好。显然四种教养方式中只有民主型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最有益的。
有研究表明,家长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特征形成及其对生活事件应对方式都有重要影响。家长良好的教养方式使孩子情绪稳定,轻松兴奋,自信开朗,能促进青少年人格特征健康发展和形成,使青少年形成解决问题、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不良的家长教养方式让
孩子或自我中心、骄横任性,或自卑懦弱、敏感多疑,或自私自利、冷漠无情,人际关系差,适应能力差,主观幸福感缺失,导致青少年形成不健康人格特征,使青少年形成自责、幻想、退避、僵化等消极应对方式。
(2)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智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孩子情商的教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要关心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学习如何表达自己,如何关心帮助他人,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会很好地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为孩子的日后成功和一生幸福奠定基础。
3.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作用
家庭氛围主要指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气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这里只讨论夫妻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夫妻感情是否和睦时刻感染着孩子,夫妻关系是否融洽对孩子成长有重大意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乐园。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为了他们的快乐成长和一生幸福,父母应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这是家庭氛围良好的基础。夫妻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给孩子创造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健康快乐成长。夫妻间有矛盾分歧,应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即使夫妻离异,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要让孩子感到父母仍然爱着自己。在爱的氛围中长大,孩子也懂得了爱,学会了爱,变得活泼开朗,积极向上,豁达大度,善解人意。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担负着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青少年健康成长有赖于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与爱护,更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与滋养。
参考文献:
[1]王楠.现代青少年亲子关系产生冲突的原因及解决策略[j].时代教育,2009(1).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俄大学生价值取向对比研究”课题组.中俄大学生价值取向对比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
[3]南怀瑾选集:第10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家庭教育和家长素质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多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和家长素质的提高。94年我校就成立了家长委员会,规模由小到大。从办家长学习班到家长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家教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市区妇联、街道尤其是华一社区的直接领导关心和支持下,为提高家长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我们在创办家长示范学校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加强领导,健全家长学校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发挥社区、学校、家庭教育网络作用,努力争达示范学校标准。
94年以来,学校成立了由校长负责、德育主任具体分管、优秀家长、社区负责人组成的学校、年级、班的三级家长委员会,每年不定期召开会议,开展活动,进行一些研究。去年在家长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了校长、社区负责人、德育主任、家长代表组成的创示范学校领导小组。校长和主任亲自参加了市妇联举办的创市家长示范学校训练班。明确了示范学校达标条件,参观了已达标的市级示范学校,学习了先进经验,增强了我们创市示范学校的决心。领导组成员就示范学校条件结合我校实际进行了学习和研究,一致认为创家长示范学校很有必要,有利于家长学校规范管理,有利于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水平,有利于配合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校整体改革实验的顺利进行。大家统一了认识,明确了指导思想,为办好示范学校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要办好家长示范学校,必须在管理上下功夫,我们建立和完善了家长学校的《家长委员会职责》、《学员考勤制度》、《评好学员条件》、《家长委员会条件》、《学员学习情况记载》(包括考勤、效果)、《家长行为规范》等各种规章制度。每年根据学校实际,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制定了工作计划,定期总结,各种资料收集整理,建立档案,使学校管理逐步迈向规范化、程序化。
二、教学质量的落实,是办好家长学校的保证。
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师是关键,为了保障家长学校的教学质量,我们组织了一个稳定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的专职教师队伍(主要由班主任组成),除校长、主任兼职授课外,还特别聘请了重师心理学教授赵石屏,全国优秀班主任罗达公等进行授课和进行心理咨询。为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办出家长学校特色,我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派专职辅导教师值班负责接受家长和学生的咨询。同时,学校还派出多名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培训,学校已有多名教师获得了心理健康教育中级资格证。对每一个接受咨询的家长和学生建立个案并进行追踪,经过几年的实践,得到家长的好评。
学校德育处在教师队伍素质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强化班主任的基本功,组织班主任学习家教理论知识,改进与家长的沟通方法,提倡班主任主动与家长联系,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家庭教育情况,为学生家庭教育提供帮助。同时,鼓励班主任进行家教方面的研究,大力推广班主任在家教方面的经验和论文。
为保证教学效果,我校在家教资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首先,为各年级段的家长定了不同的教材,其次,我校还利用家长会等各种机会向家长发放家教方面的资料。在学校的橱窗里专门开辟了家教专栏,德育处还创办了《家教园地》专刊,为家长们提供了家教论坛,使家长们有了家教经验的交流,从而提高了家长的家教能力。
三、多种形式的家教活动,为家长学校注入了活力
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家长学校教学。仅靠讲座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禹教于乐,才能使教育落到实处。为配合学校教学改革实验,99年起学校向实验班家长举行“开放日”活动,特邀全班家长到校,参观学生从早读到下午放学的学习生活,他们同学生一起生活,一起听课,一起参加课外活动,一起召开主题班会,让家长亲自了解学校的教育工作和体验孩子的在校生活。完后召开家长研讨会,在会上家长们对一天的学习深有感触。并争先恐后地发言,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对素质教育有了新的认识,纷纷表示了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与学校达成了共识。
每年的“六、一”、“百花节”等是展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成果的节日,我们请来家长一起参加,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各种能力展示。学生书画、文艺节目、烹调技艺、科技作品、集体舞蹈、学生自编操等纷纷登台表演,有家长在场看,孩子们表演得更加起劲,更加投入。这样的活动每展示一次,孩子与家长、教师与家长的距离就更进一步,对学校的了解就更深了一层。
每年,各年级、各班级组织1——2次家长教育经验交流会。在各班家长委员会的支持和组织下,家长们座谈热烈,互相交流孩子近段时间的思想动态,学习上的困难等帮助的方法。尤其是教子成功的家长谈到自己的教子秘方时,均能引起家长们的共鸣,掀起热烈的讨论,从而达成教子共识。
四、开发社区家庭教育,形成学校特色。
我校从99年开始,与华一社区等共同创建社区教育,探索社区教育模式。学校利用周末,为社区学生和社区成员无偿提供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电脑培训、书法绘画培训、舞蹈训练、家教讲座等,丰富了社区学生的闲暇生活,提高了社区成员尤其是社区的家长的素质,营造社区文化氛围。同时,学校与社区共同建立我校学生家长联系制度,学校通过社区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并通过社区领导向学生家长传授家教知识;社区也为学校提供帮助,共同开发社区家庭教育,形成了我校和社区教育的特色。去年4月我校与社区接受了全国“关工委”的视查,受到领导们的高度评价,并于当年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先进示范区。
五、开展理论研究和跟踪调查,使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
由于前几年轰轰烈烈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不少家长在家庭教育上走入了误区,同时,独生子女的诞生又使得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怎样教育子女成了家长们的一个心病。我校在“小班化教学实验班”进行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树立正确的教子观,增强为国教子意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家长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的教子观念,并针对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单独对这一些家长进行讲授,纠正他们的重智轻德的偏差,引导家长加强孩子思想品德教育,重视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处,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发展的人。
学校十分重视对后进生的帮助教育工作,坚持后进生帮教工作记载和随班就读的跟踪教育记录。每年召开这部分家长的专题研究会,针对家长们对孩子失去信心,过分溺爱等思想进行面对面的咨询和辅导,引导他们认识孩子是社会的一员,同样具有独立的人格,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培养他们的自尊和独立的个性,坚强的意志品质,让家长们树立信心,相信这样的孩子同样能培养成人。
我校为了提高家长的理论水平,我们除为家长购买市编的《家长学校系列教材》、《石屏谈家教》等书籍,还组织教师自己编写了家教讲稿,要求家长认真学习,认真掌握,在“用”字上下功夫。积极鼓励家长根据自己的教子经验写心得体会或家教论文,仅去年就收到家教心得体会和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