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幼儿家庭教育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1 17:12: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幼儿家庭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第1篇

(一)幼儿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经常出现一些错误理念,比如说认知错误、虚荣心和情绪心理等。首先,家长在认知方面经常将孩子把孩子“听话与否”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实际上这并不科学;其次,家长对教育孩子有虚荣心,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吃穿的问题上的无限制的给予,这也是欠妥当的;最后,家长在教养孩子时有情绪心理,殊不知家长对待孩子的情绪化是导致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幼儿家长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

据调查当前比较多的家庭教育方法集中在两端,即溺爱和专制。一方面,家长有补偿心理,想将自己童年时代的缺憾,用完整的享用来对自己加以补偿;另一方面,家长自己父辈教育的影响,认为孩子不管不成才,因此时刻管制孩子,使其不能放开自己的手脚。前者容易导致孩子的骄横心理;后者容易导致孩子的懦弱心理。实践证明这两种教育方法都是不科学的。

(三)幼儿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从孩子的身上能找到父母的影子,这不仅指长相及外形,更重要的是行为和心理上,这就是父母烙在孩子心理的痕迹。没有父母愿意让的孩子从的父母的生活中学不好的东西,但不好的东西往往被孩子学的最彻底,且给他们今后的人生带来重大影响。特别是父母关系不和且经常争吵对孩子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因此,作为父母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心理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二.解决幼儿家庭教育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家庭教育中应该有规则

教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幼儿教育中之所以会出现“5+2=0”的现象,从很多程度上说明家庭教育2天的教育,没能为5天的幼儿园教育提供很好的辅助条件。因此幼儿在家也应该制定、执行一个符合科学生活常规或制度,培养幼儿有规律、有规矩的生活,避免其在集体生活中出现问题。

(二)家庭教育中应该体现正面教育

一个人的人格、性格定性就是在其人生的前10年内,而幼儿家庭教育就是这10年的中间阶段。在这个时段中,特别是在饭桌上,父母尽量不要谈论工作带给自己的辛苦、无奈和悲惨的人生,因为这会不经意的刻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直至难以抹去。作为父母要谈就要谈论工作带给我们的成绩感和幸福感,或者要以正面的心态、积极地看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领导对自己的不公正。注意,这不是让家长跟孩子撒谎,而是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坚持正面教育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但这跟孩子一生的影响来比,还不算什么。

(三)家庭教育中应该教育方式一致

第2篇

一个生命从降生的那一刻起,世界就应给予认可和尊重。但实际上,家长习惯于把自己置身于强势的支配地位,他们不会也不愿意倾听幼儿的心声,表现出专制或忽视的行为。这样做可能会导致幼儿的性格在成年后表现为怯懦、冷漠和叛逆。幼儿的心灵世界很单纯,学会尊重他们并不难。比如耐心倾听他们并不清晰、连贯的表达,交流时俯下身去与幼儿平视,使用恰当的肢体语言,等等。

二、示范和模仿是幼儿学习的有效方式

幼儿的学习开始于模仿,周围人的言行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因此,为幼儿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尤为重要。与成人示范相比,年纪相仿者的示范效果会更好。例如:俏巧是个一岁半的小女孩,聪明伶俐,语言表达能力和行走能力发展正常。但是她对上下楼梯十分抵触,无论家长怎样鼓励、劝说和示范,俏巧都拒绝尝试。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她看到一个稍大一点的小姐姐上下楼梯,高兴得乐此不疲时,俏巧一下子有了勇气,要求自己走楼梯。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年龄相仿者的示范作用是十分有效的。

三、给幼儿更多选择的机会

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每个人都要面对无数的选择。有些选择是简单容易的,而有些选择则是艰难痛苦的。选择是一种能力,如何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作出选择并承担选择的结果是很困难的。在生活中,家长应为幼儿营造宽松的生活空间,并有意识创设选择情境,学会尊重幼儿的合理选择。同时,让幼儿在自然氛围中尝试选择,平静接受选择的结果。例如:周末带幼儿出去玩,可以给他提供几个备选地点,让幼儿自己决定去哪里。如果他有了自己的答案,家长就要帮助实现,并让他体验因自己的选择而带来的心理感受。优柔寡断和盲目武断都会给人生带来负面影响,家长应该培养幼儿果敢和担当的品质。

四、父母之爱是不能缺失的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职场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大。一些父母为了家庭、理想和自我价值的体现,终日辛苦奔忙,于是照顾幼儿的重任落在老人的肩上,自己与幼儿的相处时间减少,自然就缺少了对幼儿的关爱。另外一些能自己照顾幼儿的父母即使有时间和幼儿相处,但由于缺少耐心和责任心,或者想有更多属于自己的休闲时间,而忽视幼儿的情感需求,致使幼儿在性格和成长的关键时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从而影响了成长。父母之爱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是物质和他人无法取代的。许多单亲家庭的幼儿在成年后表现出较多的性格和心理问题,即从反面印证了这一观点。幼儿期有许多宝贵的人生第一次,这些美妙的瞬间稍纵即逝,错过就是父母无法弥补的遗憾。因此,父母应尽最大的努力,利用各种方式增加与幼儿相处和心灵沟通的时间,给幼儿更多的爱。

五、尊重个体发展不盲目比较

目前,我国的家庭一般养育1个或2个子女,这种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使幼儿成为家庭的核心和聚焦点。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同龄人中更优秀,起跑线上的较量就此开始:谁的孩子说话早,谁的孩子走路好,谁的孩子吃饭多,谁的孩子个子高,事无大小都成为比较的内容。好的自然高兴,差的就会绞尽脑汁赶超。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存在,他们有自己独有的生命律动,盲目比较会打破幼儿应有的成长节奏,有可能会使幼儿输在起跑线上。

六、挫折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3篇

⒈隔代“亲”

案例1:下午3点3刻的时候,家长们已云集在了学校操场上等待迎接幼儿。4点的放学铃声一响,家长们跑着冲进了教学楼。一位老奶奶的腿脚有些不便,保安在问明老奶奶情况后帮忙将孩子接出来,孩子看到自己的奶奶就哭着说道“:你不是答应第一个来接我的吗?怎么是保安来的?我再也不相信你了。”“是奶奶不好,下次奶奶早点来。”老奶奶忙拿出了切好的苹果和水,孩子很自然地接过来,吃着回家了。分析:幼儿园的孩子都需要家长亲自接送,而接送孩子的大多数是老年人。许多老人将这种爱无限放大成溺爱,导致了很多教育契机的丧失。案例中的幼儿就因为奶奶晚点而责怪奶奶,这说明对幼儿的说理教育如今势在必行,而奶奶只关照孩子吃喝,错失了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机。

2.教育理念扭曲

案例2:午睡的时间到了,妈妈才带着乐乐走进教室,从乐乐的表情可以看出,乐乐不高兴。我随即向乐乐妈妈打听情况,原来上午妈妈带乐乐经过玩具店的时候,乐乐一定要买自己喜欢的变形金刚,而妈妈觉得家中类似的玩具已经很多,不能再买了。就这样,乐乐哭哭啼啼闹了一上午,耽误了上学的时间,到了中午妈妈妥协后才肯来幼儿园。分析:家庭生活富裕了,家长愿意将更多的支出用于孩子的生活、教育,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失去生存能力的幼儿。案例中的乐乐就是典型的被宠溺、娇惯的宝宝,他知道妈妈最终肯定会妥协,所以只管哭闹。妈妈也觉得给孩子买下就少了一件烦心的事,反正花的也是小钱。

二、解决策略

⒈家庭教育,孝字当先家庭是幼儿健康成长最早接触的社会群体,在家庭的呵护下幼儿能够健康成长。随着社会、学校对幼儿健康成长教育目标的不断调整,家庭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走最利于幼儿发展的路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孩子更需要学会爱自己的长辈。学会了爱的孩子能够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可取,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具有宽广的心胸去亲近大自然、适应社会、学习知识和本领。长辈要善于发现隔代抚养、包办代替等现象的弊端,消除不利因素,让家庭成为真正的育儿基地。

第4篇

(一)在自然情景中亲历挫折。生活中幼儿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要学会放手,给幼儿独立空间和接触挫折的机会。如孩子学走路时,家长不要心疼孩子跌倒,要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坚决说不,不要因为孩子哭闹就心软等。对于大一点的幼儿,可以组织爬山比赛、体育运动等,给予活动中赢的幼儿精神和物质奖励,输的幼儿经历失败,不给奖励让其承认失败。这些对于幼儿来说都是在自然情景中简单又实际的磨炼。在自然情景中,家长利用一点一滴的小事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自然情境因为其自然性和真实性,使幼儿充分体验挫折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过程。在这个自然发生过程中,幼儿对挫折的思考和领悟会更成熟。所以利用生活中的挫折情境,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二)在设计的困境中直面挫折。由于父母的呵护,现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机会很少,许多孩子养成了“输不起”的性格,他们由于怕困难、怕失败而不愿尝试,这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他们设计一些困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碰一碰钉子,以增强幼儿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国外幼儿教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尝试。如日本有许多幼儿园,无论春夏秋冬,都让孩子进行裸身锻炼;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尽管身价亿万,却要求子女打工挣钱;印度已规定小孩子的“饥饿日”。这些做法都是让孩子尝试委屈、磨炼,接受挫折教育。为了让孩子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家长应舍得让孩子吃苦,并有意识地给孩子设计一些困境,让孩子遭受失败和挫折。当然,在设计困难时,要有一定的可实施性,难度不能太大,应是幼儿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

二、失败并不可怕———认识挫折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要告诉幼儿挫折其实就是想做某件事,却因为种种阻碍而失败了。如你很小学走路的时候,却重重跌了一跤,这是挫折;当你买玩具而父母不给买时,这是挫折;发热生病、天灾人祸等都是挫折。社会是复杂的、是残酷的,处处有挑战,而每个人不是什么都行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难免会碰到失败和挫折,挫折就像吃饭、喝水一样,是每个人都会有的难过感受。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挫折的态度。”当挫折来临时,告诉幼儿勇敢的做法是向挫折挑战,把挫折作为磨炼意志的砥石,在挫折中前进;告诉幼儿胆小的、消极的做法是懊悔、怨恨、悲观、失望等。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第一时间教会幼儿正确地对待挫折。

三、跨越成长中的“沟沟坎坎”———幼儿抗挫折的方法

(一)提供挫折事例,学习应对挫折的技巧。家长要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观察身边挫折事例的机会,让幼儿感受各种各样的困难,从而为克服困难做出自己的努力,学习应对挫折的技巧。如“在宝宝才艺比赛中,最终只有三个小朋友获奖,他们在台上喜笑颜开,台下没有得奖的孩子默默无语。后来有个女孩小声抽泣,接着所有没得奖的孩子都哭了”。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问幼儿,①想一想,他们三个为什么得奖了,他们平时做了什么呢?②没得奖的小朋友做得怎么样?你如果是他们,你会怎样呢?通过家常式亲子聊天,可以很平等地谈谈他们遇到的困难,分析遭受挫折的原因,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并让幼儿明白“失败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常常向孩子提供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让幼儿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励幼儿勇敢地面对挫折。更要让孩子知道: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的人,才有可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二)坚持原则,纠正孩子的不良行经。家长们对孩子不能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尤其对于一些不合理行为,绝对不能放任自流,要坚持原则、加以遏止。比如,有一次,我家宝宝把他姑妈家的玩具悄悄带回自己家。我严厉批评了孩子,告诉他未经别人的同意就随便拿人家的东西,那不是拿,是偷,从此他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孩子做错事情要让他们承认错误,必要时应该给予适度的惩罚。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合理而恰当的惩罚教育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幼儿成长过程中不良的、不好的东西要及时纠正,好的要保留、鼓励发展。在纠正孩子不良行经的过程中,幼儿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炼中学会如何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困难。同时家长、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这样经受打磨的孩子才能更好地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才。

第5篇

据调查当前比较多的家庭教育方法集中在两端,即溺爱和专制。一方面,家长有补偿心理,想将自己童年时代的缺憾,用完整的享用来对自己加以补偿;另一方面,家长自己父辈教育的影响,认为孩子不管不成才,因此时刻管制孩子,使其不能放开自己的手脚。前者容易导致孩子的骄横心理;后者容易导致孩子的懦弱心理。实践证明这两种教育方法都是不科学的。

二、幼儿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从孩子的身上能找到父母的影子,这不仅指长相及外形,更重要的是行为和心理上,这就是父母烙在孩子心理的痕迹。没有父母愿意让的孩子从的父母的生活中学不好的东西,但不好的东西往往被孩子学的最彻底,且给他们今后的人生带来重大影响。特别是父母关系不和且经常争吵对孩子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因此,作为父母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心理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三、解决幼儿家庭教育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家庭教育中应该有规则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幼儿教育中之所以会出现“5+2=0”的现象,从很多程度上说明家庭教育2天的教育,没能为5天的幼儿园教育提供很好的辅助条件。因此幼儿在家也应该制定、执行一个符合科学生活常规或制度,培养幼儿有规律、有规矩的生活,避免其在集体生活中出现问题。

(二)家庭教育中应该体现正面教育

一个人的人格、性格定性就是在其人生的前10年内,而幼儿家庭教育就是这10年的中间阶段。在这个时段中,特别是在饭桌上,父母尽量不要谈论工作带给自己的辛苦、无奈和悲惨的人生,因为这会不经意的刻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直至难以抹去。作为父母要谈就要谈论工作带给我们的成绩感和幸福感,或者要以正面的心态、积极地看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领导对自己的不公正。注意,这不是让家长跟孩子撒谎,而是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坚持正面教育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但这跟孩子一生的影响来比,还不算什么。

(三)家庭教育中应该教育方式一致

第6篇

托尔斯泰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能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亲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你孝敬老人,子女才能孝敬你;你下岗择业时充满自信,子女才可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

周末,一位年轻的母亲从幼儿园里接她的孩子,发现孩子的脸上有轻微的伤痕,问:“是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抓伤的?”孩子点点头,母亲火了:“为什么不抓他?这星期不给你剪指甲,星期一你去狠狠抓他。”

无独有偶。一位小学生做错事,遭到同学的嘲笑,其父听说后,气冲冲地赶到学校:“打他,打伤了我出医药费!”说完,掏出几张人民币重重的摔在课桌上。

真是可悲啊!在这种近乎病态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吗?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吗?作为家长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你们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位家长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使孩子有良好的品德,就必须从小好好培养。当孩子上幼儿园时,我就要求他把大水果给别的小朋友,自己吃小的,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上小学后,又教育他要关心、帮助他人,不要事事处处总考虑自己的利益等。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时刻注意我们父母自身的一言一行,久而久之,我发现孩子的自私心慢慢地少了。”

家长大多是普普通通的,不会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来感染或教育孩子。这位家长的教育方法虽然不是最科学的,但是他注重从小培养孩子,正确引导、鼓励孩子做人、做事、成材、成长——这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

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作为家长必须重视榜样的作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和教育孩子。

二、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孩子以学为乐

现在,全社会都提倡“创建学习型家庭”,所谓“学习型家庭”指的是在家庭中有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家中有较为丰富的学习材料,并不断充实、更新;有固定的学习场所等。要创建“学习型家庭”,必须有“三优先”: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优先;创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优先;增加教育投资优先。

调查表明,如何创建“学习型家庭”,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见解,但有几点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有固定的学习场所,(场所最好是书房,条件差的也可以是客厅或是各自的卧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有固定的学习时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固定的学习时间内,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交流。

第三、有必要的读物和学习资料。家长要积极创设条件,添置书籍,同时可以引导孩子少买玩具,多买书。

第四、家长要成为家庭学习的主体。“言传身教”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的永恒命题。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实际上都是在以身示范,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不仅要带头学习,成为孩子的表率,还要和孩子一起学习、相互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

三、尊重、信任孩子,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亲子悲剧后,在无数次的从孩子脸上读出压抑、自卑后,我们渐渐明白: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尊重、信任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它意味着爱护孩子纯洁的心灵、支持孩子的决定、放弃权力和优越感;也意味着一种涵养和宽容待人的高尚品格。

孩子的内心世界很丰富,要了解孩子,只能用心换心,用信任赢得信任;更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培养自信,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四、注意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引导孩子和谐发展

每个家庭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既有普遍性,又有社会性。家庭是多个亲情关系的组合,家庭教育也不是单独存在于哪一个人的身上。因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为家长,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达成一致,必须多沟通、交流、互相支持,千万不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把分歧暴露给孩子,其实有分歧没有关系,关键是我们要正确面对,达成一致,这样才能给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五、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孩子的潜能

人的成绩的优劣或成就的大小,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聪明才智和学习能力的强弱,即我们称之的智力因素;二是实践中是否具备了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情绪、坚强的毅力及良好的个性,即我们称之的非智力因素。

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家长们都很重视,但对于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兴趣与自信的培养,则很容易被忽视。

中国家长下班回家,见到孩子会问:“考了多少分?”而美国家长则会说:“宝贝,今天有什么发现?”从诸多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来所具有的天赋所致,而是他们在幼年时期的兴趣和热情的幼芽没有被扼杀,而是得到了顺利成长的结果。

孩子们最怕寂寞无聊、闷着没事,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总想投入到某项最喜爱的活动中去。当孩子们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某种喜好的活动中时,他们的内心就会充满“成就感”,愉悦之情溢于言表。

第7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安全教育;意外伤害

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医学的进步,幼儿因健康问题引发的死亡率下降,意外伤害事件成为导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据相关研究的数据显示,“跌落撞伤、烫伤烧伤、硬物夹伤和宠物咬伤在幼儿日常意外伤害事故中所占比率较高”〔1〕。在生活中,幼儿在家庭中的意外伤害事件频发,已造成一些幼儿伤亡。家庭作为幼儿成长的重要场所对幼儿健康成长具有关键作用,但反思现今幼儿的家庭教育,发现其中的安全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因此,家长需要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便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一、家庭教育中幼儿安全教育存在问题

(一)家庭教育中安全教育的缺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庭保护作了明确规定,强调家庭要有教育意识,保障幼儿安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然而,在现实中发现大多数家长在教育方面更加关注对幼儿智力的开发,忽略对幼儿安全知识及技能方面的培养,这与家庭保护的角色相悖,也是家庭教育中安全教育缺位的重要表现。近几年,我国留守儿童问题凸显,而留守儿童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安全问题,主要包括饮食安全问题、交往安全问题、交通安全问题和游玩安全问题〔2〕,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安全教育缺位,尤其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安全教育问题愈发突出。家庭教育中安全教育的缺位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尤其造成幼儿安全意识的薄弱,而且在学前期的幼儿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增加了其遭遇危险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其不知道日常生活中存在一些潜在危险,也不知道如何避免危险的发生,更不知道当危险来临时自己应该如何做。

(二)家长安全教育内容仅限于书本,缺乏操作技能

部分家长意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会在日常生活中向幼儿渗透一些安全知识,尤其当幼儿出现一些不安全的行为时,家长会告诉其行为的危险性。如,当幼儿要将手放在插线板的孔中并去抠时,家长会立即制止并告知幼儿不能这样做。但仅仅禁止幼儿做这些行为还不行,应该进一步告诉幼儿,这么做会造成怎样的后果,不然有些幼儿会在家长不注意时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再去一探究竟。而且大多数家长对幼儿关于安全方面的教育仅限于绘本或是现实中遇到的情况,缺乏成体系内容的教育,更缺乏一些必备技能的训练,如在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事故中,溺水和交通事故占比较大〔3〕。倘若在幼儿时期就加大对儿童安全意识的教育,加强对其游泳技能的训练、交通知识的普及以及其他应急技能的训练,将会大大降低这些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从而保障儿童的生存权。

(三)家长教育方式存在滞后性与随意性

家长在安全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方式存在滞后性与随意性。如,部分家长会在幼儿发生意外之后再对幼儿进行教育,但有的意外对幼儿造成的伤害已无法弥补;还有的家长对幼儿安全教育具有随意性,家长随意的态度与方式会影响幼儿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使幼儿产生不用重视安全问题的错觉,这也违背了安全教育的目的。这些教育方式反映了家庭中对安全教育的不重视。但是,有的家长认为安全教育就是随机教育,具有偶发性,不用采取正式的教育方式,认为随着幼儿的成长,其对安全问题的认识会随着经验的增加而增加。这些家长忽视了经验的增加有时会付出一些代价。如果家长在这之前就对幼儿进行系统、正式的教育,那么就会大大降低幼儿面对危险的风险性。除此之外,家长安全教育方式的随意性还表现在其对安全问题的讲述方面,部分家长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属于简单粗暴式,是命令式的,如“不可以动”“不可以摸”“停下”等,这样的方式一时能够起到震慑的作用,但有时反而会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二、幼儿安全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家庭教育中关于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家长态度方面,同时也包括其知识层面及技能方面。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家长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技能缺乏以及对安全培训不重视,具体表现如下:

(一)家长安全意识薄弱,存在侥幸心理

家长忽视安全教育,究其根本还是家长对安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这种心理也是造成现今安全问题多出现在家庭中的原因之一。相关研究表明,家长的安全意识与家庭中的安全隐患成负相关〔4〕。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家庭环境中的安全隐患也愈发隐蔽,也就逐渐弱化了家长的安全教育意识。如,现今很多家庭住在高层小区中,一些家长认为高层建筑更安全,防护措施更加严密,从而放松了对幼儿安全的警惕,从而造成幼儿从高层坠落事件频发,且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家长不在场的几分钟之内发生。还有很多交通安全事故是由于家长玩手机而疏忽照看幼儿,从而造成悲剧的发生。这些意外的发生都表明家长不重视对幼儿的安全教育,甚至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安全都有所忽视。

(二)家长安全技能缺乏

目前,不少家长对安全教育的理解仅限于书本知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一些安全问题时更需要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即安全教育“既需要理性传达,还需要动作传达”。〔5〕幼儿家庭安全教育中也存在缺乏相关技能训练的问题,这是因为有的家长自身对安全技能的掌握就有所欠缺。如面对幼儿不慎跌伤或是骨折的情况,有的家长就会移动幼儿,正确的做法是不要移动幼儿,以免造成二次伤害。除此之外,对基本的急救措施,很多家长都是有所欠缺的,如面对异物卡住幼儿的喉咙时家长不知道怎么做;面对幼儿溺水时不知道怎样处置等。这些基本的急救措施都是家长应该学习的,不仅学理论,还要进行相关的实际操作练习,以防万一。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际操作经验更有价值。

(三)家长对园所和社区的安全培训工作不重视

面对幼儿安全问题,幼儿园和社区都高度重视,同时注重向家长传授相关知识,如有的幼儿园定期举行安全培训活动,对容易出现的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问题进行剖析,并就相关措施予以展示或讲解;社区相关部门面对社区家长举行一些讲座或实践活动,向家长宣传相关安全教育知识,比如防火防盗、如何预防幼儿疾病等方面内容。大多数家长都会参加相关活动,但部分家长在讲座或培训现场做其他事情,没有学到相关知识,这体现了家长对幼儿园及社区培训工作的不重视;还有的幼儿的父母不去参加相关活动,让孩子的祖辈去参加,如果发生一些意外,老年人因为年老体弱等原因可能起到的作用不大,甚至弄错了一些急救措施,反而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三、家庭教育中幼儿安全教育策略

(一)家长要提高安全教育意识

安全教育意识是家长进行教育的首要条件,因此家长要认识到安全对幼儿的重要性,提高安全教育意识。首先,家长要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一个对自身安全都不重视的家长,很难意识到幼儿的安全问题;其次,家长要优化安全意识,不应只把眼光放在保障幼儿身体健康发展上,而且对幼儿身心健康尤其是生命安全都要予以关注。不论是家长提升自身安全意识,还是优化安全意识,都是加强家长安全意识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家长才能够在脑中有安全这根弦,从而会有意识地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增加这方面的内容,并成为一种习惯。

(二)家长要增加安全知识和提升安全教育技能

对安全知识的学习是家长提升其安全技能的重要基础,因此,家长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安全知识的学习。首先,家长可以通过书籍或是网络进行学习,尤其是现今网络资源的丰富,使家长可以通过视频对相关急救技能有更直观的感受,便于自己的操作练习;其次,家庭重视与幼儿园合作,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家长要重视园所及社区安排的培训活动,积极参与并有所反馈,切实提升自己在安全方面的能力,同时可以利用这些机会与专业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以解决平时遇到的问题,建立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为一体的综合安全教育。此外,家长可以把一些简易的急救方法教给幼儿,提升幼儿的自救能力,为幼儿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家长要重视园所和社区的安全培训

目前,我国的整个安全教育系统并不完善,应建立从幼儿园到高校、从家庭到教育机构的完整安全教育体系,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同时将国外好的安全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改造,使整个安全教育系统完整而有效。首先,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幼儿园、中小学以及高校教职员工的安全教育;其次,各个教育阶段的相关管理部门应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将安全教育纳入平时教学中,如高校应该将急救这门课定为必修课;再次,卫生防疫部门可以连同医院为准父母提供相关培训,或是倡导产前培训机构增加这门课程。进一步完善安全教育系统,为家长的安全教育提供保障。家长对于园所和社区的安全培训工作一定要重视,配合整个安全教育系统的工作,重视加强自己的安全意识,认真参加各种安全培训,使自己的安全教育技能得到显著提升,为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安全教育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一个人的成长源于家庭教育,安全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幼儿时期就应该加强家庭教育中的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增长幼儿的安全知识,提升幼儿的自救能力,这些都与家长自身安全素质有关。家长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也要注意与幼儿园的配合,从而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慧渊,何敬瑜.在园幼儿家庭安全教育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8(11):47-49.

〔2〕张荻金.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3〕胡涵,郭琳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隐患:溺水、交通事故与被〔EB/OL〕.(2015-07-01)〔2017-03-16〕.

〔4〕来鑫.家庭中幼儿安全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5):40-41.

第8篇

一、幼儿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即出生后的10~12年,人的大脑中主管言语的区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其言语中枢尚未定位,大脑的左右两半球都可以参与语言学习。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言语习得的能力逐渐下降。一些研究成果表明:语言学习宜早不宜晚,12岁以前是人类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对语音在学龄前期最为敏感,其次是对语法的掌握。幼儿时期是儿童习得语言的最佳时期。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Chomsky早在50多年前就提出,人有先天的掌握语言规则的能力,其体现机制就是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Chomsky认为,LAD中潜存着一整套普遍的语言规则,这些规则通过一定的逻辑顺序,就能构成一系列可供选择的转换语法。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断,如果我们同时对幼儿进行两种语言的教学,即对幼儿的LAD装置进行两种语言的输入,LAD会同时将备用的转换语法与输入的结构进行比较和匹配,不断调整直到吻合,也就是说,幼儿的先天语言获得机制会自动进行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不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负担。现有大量研究表明,两种语言都很流利的儿童在分析推理、概念形成以及认知灵活性方面的测试中都比只会一种语言的同龄人做得好,他们的元语言技巧得到了特别好的发展,他们更意识到了词语只是随意的符号,也更了解了语言结构和细节,更擅长于注意到在口头的和书面的作文中语法和意思的错误——这些能力增强了他们的阅读成绩。

也有研究者担心,同时学习母语和外语会使幼儿产生混乱,减缓语言学习速度,甚至无法区分两种语言,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一个相关的研究发现,两种语言家庭的孩子获得两种语言的速度要比他们只学习一种语言的同伴慢得多,然而这种落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消失了,他们在两种语言上的精通最终会使他们达到自如地运用任何一种语言。有关儿童语言理解力的研究十分清晰地表明,儿童可以区分不同语言发出的声音和音素。因此,理解混乱或者不准确并不是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幼儿可以用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词替换另一种语言中的相同意义的词,即反映了延伸原则。同时学习两种语言,不会给儿童带来语言发展障碍,反而会促进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二、家庭英语教育的原则

1.在自然真实的语境中潜移默化

语言只是人类交际和认识世界的工具。全语言理论强调,儿童的语言学习是自然而然的。在家庭中,家长没必要让幼儿进行有意记忆,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实施自然的影响。家长在教幼儿说话时,应注意创造真实的场景,如教幼儿认识“apple”一词,就应该将真实的苹果或者苹果图片摆在幼儿面前,给幼儿以直观的印象,在幼儿潜意识里也会认为这个词是有意义的,值得记忆。

多数家长在教幼儿学习第二语言时,都表现出了急功近利的色彩,一味要求幼儿记忆单词,忽视语言的运用性。在家庭英语的教育中,应着重在语言的意义运用上,强调幼儿对第二语言的理解,可以先不要求幼儿会说。比如,家长可以用英语问幼儿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幼儿用中文回答即可,一段时间以后,再引导幼儿用两种语言表达。

2.遵循母语学习模式

幼儿是通过联想原则经过选择性强化而获得母语的。在这个过程中,词语作为信号,和它所代表的具体事物之间建立的联系,以及语言本身各种成分之间建立的联系,最终形成了幼儿头脑中稳定的语言体系。在英语学习中,家长应鼓励幼儿多看、多读、多说,给幼儿全方位的英语刺激。在学习中,应特别注意学习时间和学习量的积累,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随意中断幼儿的学习,保证幼儿学习的连续性。

3.重视“读写准备”

“读写准备”运用到幼儿身上,就是父母把幼儿最喜欢的故事反复读给他们听,幼儿会在短时间内能够在图片的帮助下根据他们的理解来讲述这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开始将一些特定的声音同特定的书面文字联系在一起,阅读便开始了。在英语的学习中,如果加强读写准备,将很有效地促进幼儿对英语的认知,儿童会轻松地将语音和单词以及词义联系,并了解在什么情境中使用,这比机械地记忆单词好得多。

4.维持幼儿学习兴趣

研究发现,有效的语言学习不是“正确的”或者是“标准的”,而是连接个人生活经验和社会的学习。对幼儿来说,只有当他们的外语学习是有用的,即能够用外语来沟通时,这种学习才能对他们产生意义。

大量的研究表明,儿童对学习失去兴趣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需要完成大量的毫无意义的练习,而进行英语教育的儿童忍受更多,比如重复听写单词,而该单词却并不会在幼儿日常生活中使用。无意义的教学本身没有内在的、本质的意义或目的,不能解决真实情境下的问题,把它们提供给儿童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某种技能进行练习。

如果说幼儿在幼儿园或者学校中已经忍受了大量的无意义联系以至于快要磨光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那么在家庭中,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幼儿维持对学习的兴趣。家长应把学习英语的新鲜的刺激、有趣的故事、丰富的见识、愉快的感受等传递给幼儿,不要让幼儿觉得学英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5.进行家庭学习,注重幼儿与家长的交流互动

“家庭学习”一词所传递的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它是指各种类型的家庭在一切可能环境下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学习。当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同学习时,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在幼儿家庭英语教育中,家长不仅要扮演教育者的角色,还应该扮演学习者的角色,和幼儿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并且,经常进行家庭学习还能有利于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亲子交流,建立良好的情感,对幼儿的人格发展有一定好处。

参考文献:

[1]陈琴.庞丽娟.幼儿双语教育问题探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6(5):27-30.

[2]赵琳.儿童早期语言教育与其后继语文能力发展关系的研究报告——一项早期家庭教育的追溯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3(11):15-18.

[3][美]劳拉·E.贝克著,吴颖等译.儿童发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沐守宽.曹子方.谈谈幼儿的双语学习[J].今日教育:当代幼教,2008(1):17-18.

[5]刘华.习得理论指导下的家庭幼儿英语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3(11):47-48.

第9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重要作用;存在问题;分析原因;解决策略

年轻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问世后,便多了一份欣喜,同时,也多了一份责任——教养孩子。家庭是人生的摇篮,儿童在人生之初从家庭中获得的经验及所受的教育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家庭便是成功孩子的港湾和出发地。〔1〕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作为一名城镇的幼儿教师,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幼儿与家长,我发现很多的家庭教育进入误区。

1.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爷爷、奶奶、父母围着她(他)一个人转。家庭成员之间教育观念不同,就存在了教育步调不一致,常常是父亲这样,母亲那样,或者是父母说该这样做,而奶奶、爷爷都说就不必这样做也行,你说东,我说西,这样要求互相矛盾造成孩子无所适从。头脑里的正确是非观念就不可能形成。〔2〕例如,我的邻居文文小朋友,是个讲卫生的孩子,她每次看到地面上的垃圾都会主动捡起,送到垃圾桶里(她妈妈经常对她这样教育),有一天,她和奶奶在小区里散步时,发现地面有香蕉皮,她刚跑过去准备捡时,奶奶一把拉住她,说别把手弄脏了,手上有细菌会生病的。奶奶的话打消了文文捡垃圾的念头。现在她每次看到地面上有垃圾都很矛盾,不知道该不该去捡。

1.2 片面重视幼儿生理健康,忽视幼儿心理健康。在幼儿园里,经常会听到家长问孩子:”你今天吃什么菜了?你吃饱了吗?你穿的衣服少,冷吗?“……每个家长对孩子衣食照顾得细致入微,认为这样对孩子就够了,殊不知在儿童的教育上同样还需要我们用心与他们交流。一般在家庭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比较重视与亲友的沟通,而缺乏与老师和教育专家的沟通;家长们对孩子的智力培养和身体健康比较关心,而不太重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

例如:我班有一个女孩,各方面表现非常突出,可当别人在夸奖这个孩子的时候,她的父母总是很谦虚地说,自家的孩子很一般,过奖了。诸如此类的话,殊不知他们在无形伤害一个幼小的心灵。孩子认为父母的评价是正确的,在活动中表现不再积极、自信,性格也变得木讷了。

1.3 片面重视智力开发,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品质是人们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独立性、自制力、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毅力等诸方面。任何一个人的认识实践活动都是智力品质的(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非智力品质共同作用的结果。〔3〕可是现在的父母却把智商看得很神圣,认为智商高的孩子长大就能成才,就能有成就,在“智力投资”和“智力开发”上不惜一切代价,而生活上呵护过度、骄纵、溺爱,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差、怕苦、意志不坚强等毛病。另外,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幼儿期就地自己的子女实行定向培养,强化训练,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要孩子学绘画、学舞蹈、学电子琴、钢琴……连星期天,节假日也不让休息。爱子之心可嘉,但往往事与愿违。有一位小姑娘,原来十分活泼可爱,自从她学习电子琴后,每天家长则强迫她弹几小时,加之家长恨铁不成钢,动不动就批评、惩罚,不久,她就失去了往日的天真活泼,变得自卑、怯懦。

1.4 忽视家庭德育教育。德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儿童在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道德突践逐步形成的。〔4〕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可是现实中,许多家庭都忽略这一点。有的家长认为幼儿人小不管事,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追究,任其发展,信奉树大自直。有位教育家说过:“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在摇篮中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的心灵中播下的种子越早越好”。这话一点不假,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不爱惜粮食,包子、馒头满地扔,不尊敬长辈,稍有不顺心,开口就骂,动手就打;有的小男孩子甚至要爷爷爬在地板上当马骑来取乐等。只要“小皇帝”提出来的任何要求,家长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他的要求,可是这些父母及家庭成员就忘记了、忽视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培养。

在现实中常发生这样的现象:孩子在家里打碎了一只碗,父母就大发其火批评孩子不认真,不爱护物品。当孩子打碎邻居家的玻璃,家长却在左、右看看是否有人看见,看无旁人就轻声对孩子说:“别吱声,人家没看见”。接着急急忙忙拉着孩子离开“现场”。这样的教育方法造成的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思想品德,都是正直的对立面。

又如在一个星期一的上午,几个孩子在院子里玩,玮玮不小心踩了宝宝的脚,玮玮连忙说对不起,可宝宝二话没说,抓起玮玮的手狠狠地就是一口,椭圆形的牙印深深地印在玮玮的手上,还洋洋得意地说:“我妈妈告诉我,谁要是欺负了我,我应该回打他,不然我就吃亏了”。

两个孩子的行为表现,充分的体现出两个家庭教育要求不同,在孩子的行为表现和教育效果也就有着根本的区别。

以上四类问题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常见问题,经过长期的观察与探究,我认为原因是多种的,下环节我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归纳。

2.家庭教育问题产生原因 2.1 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指导。一些年轻父母不了解科学的育儿知识,也不了解幼儿生理和心理特征,更没有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不懂得怎么样的教育才能有效地让幼儿全面发展,忽视孩子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培养等等,所以很多家长对幼儿教育时常带有盲目性、随机性和主观性。〔5〕在教育方法上还存在落后不适应幼儿身心特点方法。通过责备、打骂等粗放方法教育还很严重,一些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如暗示法、引导法、心里换位法等谈不上合理运用,加以创新。

2.2 没有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很多家庭中家长十分重视孩子成长,但却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言语上,不大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身体力行地起到学习榜样作用,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没有具体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自由的生活、学习环境。由于家庭经济情况,文化层次等种种原因常会有两个极端:生活条件优越的家庭,往往表现父母娇贯放纵孩子,养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习惯。生活条件较差的家庭,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需求,听之任之。还有家庭父母之间不和睦经常吵闹,晚辈不能尊敬长辈等等。给幼儿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2.3 错误的教养态度、方式和行为。现在的孩子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家长们对于自己的唯一的孩子,难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存在着“独苗思想”,主要折射为以下三方面:

2.3.1 过多的营养,家长们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加健康的身体,拼命地让吃这个吃那个,生怕子女哪方面发育不良或是有所欠缺。结果却适得其反,造成孩子消化不良,身体发育过早,而且还易形成挑食,不爱惜粮食等问题。

2.3.2 过多照顾与保护。家长们对孩子无微不至地关心,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摔了,包办代替孩子所有事情,使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结果养成孩子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等不良习惯。

2.3.3 过多的期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缺乏远见,没有形成明确的培养目标,习惯于从具体问题着眼,急于追求近期效应,一些家长以为发展特殊才能就是子女成才之路,于是不顾子女的素质条件,过早定向拔苗助长,把自己年少时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2.3.4 过分强调学校教育,推卸家庭教育的责任。有许多家长存着这样一种观念:孩子送进学校,教育的任务自然就交给学校和老师了。做家长只要保证他吃好、穿好,供他学习,就尽到父母的义务和责任了。我的孩子习惯不好,能力较差,是老师教育不当造成。这些家长的认识,往往反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严重脱节。

以上的家庭教育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它给幼儿发展产生了消极和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究竟如何引导、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呢?我提出几个对策仅供大家参考。

3.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3.1 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家长和孩子都很重要。良好的家庭里充满着和睦友爱,有利于幼儿的教育和培养。同样,在不良的家庭关系中,幼儿会觉察到令人压抑的、充满恶意的气氛。现已证实,家庭不知睦对幼儿神经系统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

还应记住,整个家庭生活作风,不仅会影响大人们之间和睦关系,简直可以说,它会像掺加在乳汁里的东西一样被孩子吸收。一种是井然有序,另一种是混乱不堪;一种是乐观而富有朝气,另一种是萎靡不振;一种是富于生活情趣,另一种是白白消磨时间;一种是性格开朗,关心他人,另一种是孤僻闭塞,不与他人来往。被“吸收”的行为方式也一定会终生留在他们心目中的。

3.2 教育要全面适度,不求早专。对孩子进行教育既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既要认真抓紧,又要适合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注意孩子健康。早期教育不反对教孩子认字、学画、算算术,但目的是为了开发智力,教会孩子认识活动的一般方法,培养训练思维、记忆、观察、想象等能力。同时通过智力活动来培养孩子行为中意志、情趣、习惯,激发其求知欲。有的家长对幼儿期望过高,往往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想让孩子及早掌握一门专长,这种做法往往事与愿违,半途而废。其实,早期教育不必急于为孩子选择专长,而是应让孩子全面发展,为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等打基础。家长还要不断学习,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水平。

3.3 家长要言传身教,榜样示范。早期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家长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精神风貌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孩子,孩子模仿力强,判别是非的能力低,日常中如果家长言行文明,举止大方,孩子也会文明大方,反之,如果家长满口粗言秽语,孩子也会跟着模防。因此,父母应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好,要孩子不做的,自己也不要做;孩子做错了事,父母应及时教育纠正;要坚持讲道理,使之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帮助孩子逐步学会分清是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4 注重教育合力的形成。家庭成员教育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家庭里,对孩子的要求要做到统一,当然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有分歧和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但家长们应谨记的是必须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即使有争执,也应背着孩子提出,否则,不仅要求无法实现,降低了教育效果,还产生不良副作用。〔6〕此外,家长和学校要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家长要密切配合老师,共同对孩子进行一致性的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才会达到较好效果。据很多家长反映:孩子最听老师话,老师说怎么做,他就怎么做,非常崇拜自己的老师。因此,家庭教育碰到什么问题,及时反映配合老师进行个别教育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如有些孩子在家很懒惰,在学校却很勤劳,在家很任性、自私,但在学校却很有礼貌,乐于助人。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系统性强,周期长,它需要耐心细致的教育诱导,优良的环境熏陶和良好的品质行为的示范。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娇弱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到大硬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7〕因此,我们每一位家长和教师都要抓住孩子的早期教育的良好时机,挖掘教育潜能,努力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 涛.现代教育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8):1082

[2] 现在教育报.中国家庭教育的特点,2003.12

[3] 教育部考试中心 教育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18

[4] 史慧中.谈幼儿园的素质教育.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10):163

[5] 袁 琳.中华现代教育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7):99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