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育和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1 17:12: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育和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教育和教学论文

第1篇

一等奖

董 影 《“教学工厂模式”给技工学校的启示》

许小颖 《携手构筑青少年网络道德防火墙》

谌绍贞 《浅谈网络信息化形势下技校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

林颖童 《校企合作的创新运行模式》

赖海萍 《工学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叶静怡 《浅谈如何依托行业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胡韵琴 《微课助力课程改革》(单位:福建技师学院)

黄丽辉 陈 宇 林艳娇 《浅谈电子一体化课程的教学组织和策略》

林 鑫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探讨》

二等奖

吴里熹 《校企合作中职业道德课程实训教学调查》

黄雅琳 《基于就业视角下〈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

卢 欣 《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

庄蕙菱 《试探在微课支持下技校语文的教学获得》

安梦华 《浅谈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能力综合化》

陈荷盈 《利用中英文绕口令充实航空服务高级工专业课程教学》

薛世升 《寻求技工院校德育教学新途径》

蔡雄彬 《技工院校园林工程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教学改革探讨》

黄丽娥 《利用微课提高中职英语教学的研究》

黄志元 《汲取木偶造型艺术培养学生动画原创设计能力》

林圣侠 《技工院校开展建筑业农民业培训的困难与建议》

张文模 《SSCC法则在汽车专业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解 欢 《浅析职业技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周伯晨 《在技校机械CAD中应用项目教学法》

三等奖

巫吉顺 《技师学院烹饪专业市场教学法探析》

杨 龙 《CAXA电子图板在数控编程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郑晓燕 《浅析项目教学法在OA培训教学中的应用》

罗志成 《〈AutoCAD〉参与实训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探讨》

方 婧 《技校〈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傅仙玉 《浅谈中职院校市场营销学的几点教学体会》

林明江 《梳理利害寻得失,因症开方促提升》

纪港盛 《分模块开展一体化教学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探索》

陈 宇 《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器》

林流芳 《扎根技能才会枝繁叶茂》

陈霜霞 《案例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茅飞珠 《寻找心灵的阳光》

翁锦华 《互动体验式教学法在电子技术课堂的实践与创新》

吴婷婷 《技工院校纯女生班管理之我见》

郑丽香 《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

陈发凤 《浅谈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与课程改革》

邓正雄 《浅谈“串联型可调稳压电源”的教学过程设计与实践》

洪丽颖 《一体化模式下基于任务驱动的高数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林 莉 《中职学校〈财经法规〉教学方法革新》

温 慧 《浅谈技校财会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金奕 《技工院校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探讨》

第2篇

《课外语文》杂志创刊于2002年,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辽宁出版集团主管,辽宁人民出版社主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教育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二五科研规划课题“经典美文与语文课堂读写教学研究”课题组、“学校教育最优化变革研究”课题组权威学术指导,《课外语文》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全国优秀教育期刊。本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21-1479/G,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0490。邮发代号:8-35。

栏目设置:

语文论坛、教学随笔、教材教法、课改研究、教案选粹、阅读与作文、命题与解题、汉语研究、文艺评论、德育与党建、治校方略、素质教育、名校巡礼、语林学人

来稿要求:

1.为尊重作品版权、维护本刊权威性及作品质量,作者保证论文无抄袭、不涉及保密、署名排序等争议,请勿一稿多投,来稿文责自负。凡向本刊所投稿件,本刊即认定作者将该文的复制权、发行权、信息化网络传播权、翻译权、汇编权等权力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如作者有异议,请在投稿时声明。

2.欢迎广大教师和教育研究工作者投稿。论文应论点明确,材料翔实,行文流畅,文字简练。篇幅一般在2100-7000字符数为宜。

3.本刊实行无纸化办公,来稿WORD文档投稿。凡给本刊来稿者,必须符合以下规范:文题一般不超过18个汉字,必要时可以加副标题;标题下注有作者姓名及单位全称;正文前放置摘要和关键词;文尾注明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工作单位、职称、研究方向)、通讯(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来稿如果是基金项目,请注明项目名称、来源和批准文号。

4.本刊为加强学风建设,维护学术尊严,借助“社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所有文稿进行检测,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课后我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我最爱上科学课,因为我的疑问在我一步步的实验中得到了答案”、“我喜欢上科学课,它让我有成功的喜悦”、“我喜欢上科学课,我的课堂我作主”。一堂课能得到这样的评价我想我的教学效果也就显现出来了,因为科学教学不等同于语文、数学课那样,把道理讲清楚,把一道题解答出来就可以了,它是当学生有疑问的时候都需要动手操作来得到自己的答案。在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验教学中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那么,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合理的分组分工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前提

合作探究就是以小组为形式,利用教学中各个因素的关系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小组成绩为评价的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其中,恰当的分组分工是合作探究的前提条件。

首先是学生自愿分组与教师指定相结合。学生要明确分成几个合作探究小组,一般是分为8个探究小组,每个小组是以5~7人组成的。让学生自愿组合,目的是便于学生选择与自已兴趣相同且喜欢的学习伙伴,为合作探究奠定感情基础。但这样做可能会出现小组优势悬殊过大的可能,这时教师必须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做适当的调整,为一下步合作探究学习打下基础。事实上每一个小组的构成在性别比例,兴趣指向、成绩水准、性格特点、交往意愿、言语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守纪状况等方面综合考虑的,合理分组,使之组成一个在组内异质且又相互依赖的功能团体。

其次是小组内的分工也是合作探究顺利进行的条件。小组内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一个成员都担当一定的角色,并且角色是唯一的,就象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这样每一个成员不仅明确了各自的任务,而且看到了自己的价值,避免了个别人无所事事的情况。如果成员没有明确责任,就会出现成员不参与,甚至成为避风港,为了让所有成员参加活动,必须进行有效的分工。分工有一个过程教育教学论文,刚开始可以由教师确定好角色种类,然后可以过渡到学生自己协商分工。分工时必须让小组成员意识到每个人所承担的责任都关系到共同体的任务完成质量的好坏。要让每个人都能最大限时地发挥自己的长处:“能使枪的用枪,会耍刀的耍刀”,“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实践证明:学生自己分工是合作探究学习发展的必然,分工协作又是保证任务顺利完成的基础。

例如,教《热水变冷》一课时,这个实验就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可以在小组内安排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小组的探究活动,安排一名测温员,负责测量热水在不同时间的温度变化,安排一名画线员,负责画出热水降温的曲线图,安排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每次测试的温度,安排一名保安员,负责小组的安全工作,安排一名发言人,负责在班上交流合作探究的成果。此外,教师还尽量引导学生尝试担任不同的角色,感受不同的探究快乐,得到各种能力的培养。

二、内容的选择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基石

小学生合作探究的培养是要以一定内容为载体的,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合作收集、比较、分析和处理信息来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生活、学会学习,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培养合作能力,逐步形成合作意识。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之前,一定要精心选择探究的内容。

首先是合作探究的内容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的第一美德,他们对周围的世界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选择贴近小学生的探究内容,使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刺激小学生的探究欲望。如:“观察鱼的特征”,“对家乡水资源的调查”,“如何减小摩擦力”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学生探究起来比较容易论文开题报告。

其次是合作探究的内容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兴趣又是小学生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动力。教师在选择学生合作探究内容时,要尽量选择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究。如:探究怎样才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探究小车运动速度与载重量的关系”等,这样的内容都能使学生怀着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合作探究之中。但要注意一点,选择探究内容时,既不能要求过高,影响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不能降低要求,使探究缺乏深度,达不到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教师的相应指导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关键

科学课程教学中倡导把探究当作一个过程,一项实践来对待,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大自然的秘密,通过生动具体的活动去发现,学生在切身体验的过程中,逐渐领悟什么是科学,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如何应用科学知识,科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小组在探究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什么呢?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而是深入到小组讨论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探究的焦点,认识的进程等,并及时指导学生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开展合作探究,一步一步把学生引向成功。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的结论虽然不十分科学,但毕竟是他们自己探究的结果教育教学论文,其中蕴含着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即使有一点可取之处,也是难能可贵的,教师应给予鼓励。如果对了就能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

四、交流成果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继续

不同的感受、理解、认识、必然会出现不同的探究成果,这就需要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为学生搭起交流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平台,是科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通过交流能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克服自己思维的狭隘与不足,能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观点。通过交流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思维水平,让学生学会与人分享探究成果的快乐,能够让学生倾心倾听别人的探究成果,尊重别人的探究成果。通过交流能够刺激合作探究小组的集体竞争意识,有助于凝聚小组合作共事的能力。如教《小车的运动》一课时,也可以让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如:小车从斜坡上滑下来,冲出去的距离与斜坡的长度有关;小车从斜坡上滑下来,冲出去的距离与斜坡的角度有关;小车从斜坡上滑下来,冲出去的距离与斜坡的光滑程度有关……。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探究成果中取长补短,分享合作的快乐,同时在交流中集体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五、全面互动评价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激励

对学生的评价,会对他们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评价可以是教师评价学生,也可以是小组自评等方式。适时,恰当的评价能够进一步刺激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采取积极性的评价手段来激励学生成长。也就是要从学生的纵向发展,及时肯定成绩,鼓励学生不断进步,超越自我,提升自我。为了保持小组学习的有效性,合作小组必须评价小组成员的学习活动情况。自评的目的是为了找到问题进行有效的合作。此外,要让学生把小组合作成功的经验具体表述出来,在不同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为以后各小组活动提供指导。还要小组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4篇

论文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轻度”,网络应用

 

一、引言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1]。对于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已经有很多人做出了探索性的尝试。比较多的是采用多媒体课件[2]、建设网络开放实验室[3,4]等“重度”依赖软件或网络的方法,优点是形象生动、时间灵活等等,不过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无论多媒体课件还是网络实验室,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这一点对于很多的改革尝试无疑是最大的障碍,尤其是作为基础的大学物理实验教育。而大学普通物理实验课是大学生接受系统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5],也是学生日后进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基础[6]。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轻度”结合网络应用,改进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

二、传统的实验教学

传统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式通常由下面的几个步骤组成[7]:

1、教师布置准备实验;

2、学生在课前根据教材完成实验的预习部分;

3、上课时教师先把实验原理步骤等细讲一遍;

4、学生根据指定的实验方案按部就班地进行;

5、学生在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并提交;

6、教师根据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给出实验成绩。

上述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弊端是,在很大程度上拘束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使得本来可以做得非常有趣的实验变得枯燥无味,不能达到培养能力,锻炼思维和增强创新意识的要求。而且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限制于课堂上较短的时间内和书面的实验报告有限的空间里教育教学论文,师生之间往往不能进行较有深度的交流,以至学生对掌握的实践技巧理解不深,不能很好的融会贯通,往往是这个仪器的操作会了,下次碰到类似的仪器还要重新学。

三、改进的教学方式

1、网络资源基础

目前,高校校园的网络普及率是非常高的,新生代的学生对于网络已经像对自己的手掌般熟悉,而互联网络上的资源无疑是极其丰富的。大学物理实验的大多数实验项目在经过过去许多年的改进之后,已经完全成熟,尽管使用的实验仪器有所差异,不过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而且很多的高等院校都将一些实验讲义甚至是多媒体课件放在网上[8]。所有这些,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网络资源基础。

2、师生互动方式

网络互动方式主要有IM(Instant Messaging:即时通信)、BBS(论坛)、Email(电子邮件)等方式。通过下表比较这几种互动方式的优缺点。

 

互动方式

优点

缺点

IM(即时通信)

速度快,即时响应

内容形式比较单一

BBS(论坛)

互动性强

技术门槛较高

维护需要较多的人力

Email(电子邮件)

内容形式丰富

第5篇

1.1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性

形成教育合力,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合作、协调一致,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教育功能。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及专业的从业人员,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高效性,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方位培养人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最早接受的教育,具有启蒙性和基础性,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因材施教。社会教育具有信息量大、形式灵活等特点,且具有时空的延展性。只有三者优势互补,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实现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从时空上看,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庭中度过,生活空间相对固定。学生与社会的接触主要通过与邻里之间的人际交往、参加社区活动以及网络的形式进行。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能够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教育作用,以良好的教育活动占据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就能使学生始终处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1.2教育合力形成的条件

要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必须要坚持正面教育,发挥积极的影响作用。首先,学校教育要坚强有力。学校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最主要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基本的构成因素。学校教育在国家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教育教学活动组织严密、内容科学,有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教师,这些都是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比拟的。学校教育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有力地教育和引导。其次,家庭教育要科学合理。家庭教育为青少年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家庭教育的科学性,特别是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活中,虽然每位家长都非常重视子女的培养,但家庭教育毕竟不像学校教育那样系统科学,存在诸多问题,这也是家庭教育不能成为学生主导教育方式的原因之一。最后,社会教育要积极健康。社会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大环境,社会环境对学生既可以产生积极影响,也可以产生消极影响。社会教育要注意消除各种不利因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对学生施以积极的教育和影响。

2学校教育在教育合力中主导作用的形成

2.1学校教育在形成教育合力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德育工作居于首位。学校通过系统地向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认识,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奠定基础。学校在各科教学中均渗透思想教育,寓教于各门课程之中,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社团活动等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另外,学校教育遵循科学的教育原则和正确的教育方向,能对复杂的社会影响作出分析和判断,抵制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

2.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形成教育合力中的主导作用

2.2.1学校要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大力提倡三维的培养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利于改变传统的“重智轻德”现象,有利于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做人的根本。学校教育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扎实推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学生,以社会主流文化占据学生的空间,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为此,学校要重视德育工作,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宣传。

2.2.2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向家长普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一般而言,父母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对子女的培养,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孩子。但同时,家庭教育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望子成龙的心态导致对孩子过分苛求、片面的人才观导致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全面发展等。因此,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向家长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包括成立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微信群、举办观摩活动、电话访问等。

第6篇

(一)学生对选修内容难以提起兴趣

现在的学生学习都存在着一种功利性,也就是这份功利性使然,让很多学生都不喜欢去学了必修外的其他知识,而只是去注重必修知识的学习,即使他们学习选修知识也会相当的马虎。从平时的观察中能够发现,因为学生们有着很重的学习负担,使得他们只能够去一心的专注必须课文与知识的学习,而这也是同学们不喜欢选修的原因之一。同时学生们之间的交流也太少,作用不大,使得他们不愿去主动学习选修知识。

(二)选修的对象较为单一

有着升学的压力,这也就使得他们在学习选修知识时,将是否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成绩放在了首位,对选修知识的选择也是围绕着提升成绩这个前提。这样的现象对于不能说不好,但是教师们却应该积极的引导他们去学习更多的选修知识,尽量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三)缺乏有效的引导

在选修教育教学中,教师对他们的引导十分的的重要,如果教师引导的比较好的班级,选修教育教学的效果也比较好,不管是学习的习惯、范围等都要比那些教师引导的不好的班级要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可以经常的去引导学生学习各种选修知识,让学生可以有目的、有选择的进行选修学习,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更好的去完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经常急功近利,放弃了对选修教育教学的指导,这样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的狭窄。

(四)没有创造出一个有效的选修教育教学环境

这里的教学环境并不仅仅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的各种教学情景在内的教学环境,还包括了在外部的一些环境,例如来自家长与学校的支持,如果家长不支持学生学习考纲要求以外的知识,势必会影响到学生选修课的学习效果。在一个家庭环境中,如果家庭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宽广的知识面的重要性,势必会让学生重视选修课内容的学习。

二、运用“教学做合一”来改善语文选修教育教学

(一)利用“教学做合一”构建多向对话,提高选修教育教学效果

学习就是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从文字中去建构意义的过程。而这个体验、交流的过程就是对话,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们的一个学、做合一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将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表达出来,与他人进行交流。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去对学生们的理解到什么程度了进行一个准确的判断,同时决定自己要怎样的去进行引导,这个引导的过程这是“教”。在进行选修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长期的引导学生进入台上台下、组内组际互相呼应的对话状态,可以帮助学生逐渐的建立起一个互动式的对话网络,通过这个网络之间的交流来促进他们的对选修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做合一”,将选修与生活相关联

生活是一本没有能够读完的无字的书,语文中的各种素材都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因此,加强学生对生活与知识的积累是整个语文选修教育教学的核心。要加强语文选修教育教学,就要让生活进入学生们的学习中,让选修内容去主动的亲近生活,将学生已经拥有的生活经营引入到选修教育教学中来,以此来帮助学生解决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学内容的抽象性、概念性之间所产生的各种矛盾。让学生自己学会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对文本进行感受,从而对获取自己独特的体验与见解。

第7篇

一、语文教学与心理教学整合的重要性

语文是一门重点的学科,它在所有学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是具有研究性、科学性的一种教学理念,它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在语文学科中,有效地将心理教学融入其中,并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因此,在新时期里,心理教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备的一项专业。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作为教学者来说利用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对教育者进行教学。通过多方面的教育教学,更好地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使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有效提高。从心理教学上讲,能够影响一个人心理的原因有很多种。所以,不能单纯地靠建造咨询室来解决,要通过在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的方式进行解决,这样的整合方法,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从当前的教学状况来看,心理教师比较少,对于心理教育的展开是不容乐观的。因此,必须将心理教育整合到语文教育中,不然学生的心理健康得不到保障。

2.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发展

在教育教学中,教学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所以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心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多开展一些与心理活动有关的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去培养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能力。其实初中语文教学就是学生心理的组织过程,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而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懂得去思考、去探索、去学习、去创造等。利用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德,更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能力。所以,心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是学生心理教学的重要途径。而且有效地开展心理教育,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让教学者以朋友的方式被学生接纳。在日常的学习中,更要注重学生本身的心理需求,从人性化的角度去教育和理解学生。所以,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整合,更有效地改变了师生关系,进一步提升了学习能力。

二、语文教学与心理教学整合的方法

首先,要明白心理教育不是单纯的心理辅导,而是将语文教学渗透到心理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良好发展。

1.确立教学目标,将心理教育融入其中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根据目标的确立,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而教学目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本身。所以,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将本学科的知识融入进去,更要将心理教育融入其中。通常在以往的教学中,只注重教学知识本身,而忽略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等心理活动。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之初,教学目标的确立更要注重学生的内心,将学生放在首位,进一步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和独特的个性。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将教学目标设计为:学习文章的朴实情感;从父亲“背影”表现出作者对父辈的爱,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带领学生体会对家人的感情,让学生懂得同父母相处、珍惜亲情等。通过这种教学目标的确立,把心理教学融入其中,在课堂上根据教育目标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丰富教学形式,将心理教育融入其中

第8篇

一、按人数分组

1.一对一互助合作。两人合作是让学生两人一组,交替作为观察者和练习者,相互指导,相互帮助,共同学习运动技能的分组策略。采用一对一分组策略时,教师可先向学生讲解、示范动作要领,然后让学生一对一互助练习,一人练习动作,另一人则根据要领仔细观察,提供反馈和帮助;反之,当一人能正确掌握动作时,他就转变为观察者和帮助者,另一名学生则变成练习者进行练习,直到两人都正确掌握技能为止。这种分组策略适用于广播操、武术、球类等项目。2.4至6人小组合作4至6人合作在合作教学中是较为常见和科学的分组形式。学生小组由4至6人组成,选出一人作为小组长,起到组织、领导、监督、帮助的作用,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共同尝试、探索,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进而获得成功。具体实施时,教师先抛出问题让小组自主讨论,尝试探索技术动作,然后再进行讲解示范,小组依照正确的动作技术进行练习,组内成员相互评价,互相纠正错误动作,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这种分组策略适用于投掷、体操等技巧类项目。3.多人合作。常见的多人合作是按照四列横队分组,将学生平均分成四组进行练习或游戏。在体育教学中,这种方式大多用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和对抗上,通过游戏比赛,让学生把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在实战中得以展示和演练,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提高运动技能和技术。这种分组策略适用于跑、体育游戏等项目。

二、按功能分组

1.帮教型分组。帮教型分组就是教师将运动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和相对掌握不好的学生进行互补式绑定,其形式可以是一帮一,也可以是一帮多,或者是多帮一。这种分组策略充分发挥了合作学习的德育渗透性,即小组合作的互帮互。例如:在体育教材“排球双手正面垫球”单元教学过程中,首先,我将排球双手正面垫球的技能教授给学生,通过几堂课的练习,60%的学生基本掌握了自抛自垫的技能,但是仍有40%的学生因为球感较差而掌握较差。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排球两人对垫教学时采用了帮教型分组,垫球技术掌握较好的学生帮助较差的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掌握较好的学生能纠正同伴的垫球手型和垫球部位,同时在对垫时能较好地控制球的高度和方向,进而帮助同伴共同提高。通过“一帮一”的合作模式,学生们都得到了收获,掌握较差的通过合作垫球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小老师”在帮教中获得了成就感。分析: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都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基本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常常会出现两级分化的现象,掌握得较好的学生越来越好,而掌握得较差的学生则停滞不前,甚至渐渐产生抵触情绪。而帮教型分组合作则有效地避免了这一现象,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做“小老师”帮助指导“学困生”,形成“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合作小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小老师”为了帮助“学困生”会想尽各种办法指导和督促他们练习;“学困生”则热情高涨,在“小老师”的监督下努力练习。而教师,则扮演着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无法解决的困难,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启发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孩子获得成功感与喜悦感。2.友伴型分组。友伴型分组就是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自由组合,分组前教师只需说明练习是几人为一组。这种分组往往是在日常学习中志趣相投的学生组成练习小组,这就有利于增加小组团队的凝聚力,意见容易达成一致。例如:在体育教材“健美操基本步伐”教研课上,我通过游戏“石头、剪刀、布”导入本课内容,即健美操的基本步伐:并腿跳、弓步跳、开合跳。在基本步伐集体教授后,我让学生按自主意愿进行友伴型分组,规定6人一组,自由结伴。分组完成后,各小组先积极讨论,达成共识,然后迅速投身于练习之中:有的小组集体边喊口令边练习基本步伐;有的小组选出较好的同伴在前面带领组员们练习基本步伐。在课的最后,我请各小组展示表演,每个小组都踊跃举手,热情高涨,各个小组在音乐的伴奏下步伐一致,动作规范,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分析: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通常会采用固定的分组策略进行练习,这样常常会因为学生之间性格差异和爱好不同而出现小组凝聚力差、组内意见难以统一、组员积极性不高的现象。而友伴型分组则恰好避免了以上问题,志趣相投的好朋友组成小组,组内默契度大大提高,同伴们的练习热情也大有增长。小组成员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要求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达成一致,并能有效地开展练习,练习效果较固定分组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友伴型分组在分组时常常会出现有些学生被孤立的情况,这样很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时,就需要教师的介入,开导那些被孤立的学生,同时劝说小组成员接纳他们,进而帮助他们加入适合自己的小组,促使每个小组达到最优化。3.合作型分组。合作型分组就是教师将学生按相同人数、男女相同比例进行分组,分组后,组内学生发挥各自特长,相互合作,最后共同掌握运动技能。这种分组策略在男女均等的情况下将组内成员的特长最大化,组员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任务或掌握技能。例如:在体育游戏“四人五足走”教研课上,我将“合作”二字贯穿始终。在课的开始部分,我用“火车与司机”的小游戏代替了传统的慢跑,并通过“合作操”让学生活动关节。在课的基本部分,我将学生前后四人(两男两女)分成一组,我让小组成员带着问题(“四个人怎样配合才能走得更默契?”)自主尝试四人五足走。各个小组通过讨论、尝试、探索,找出了问题的答案,进而得出了四人五足走的方法:相互配合,男生迁就女生的步伐,做到步伐一致。在练习过程中,男同学为了迁就女同学尽量控制步伐和速度,他们大声喊着口号“一二,一二”或“左右,左右”,大家齐心协力,步伐一致地走向终点线。分析: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有些老师常常把男女生分开分组,这种分组策略其实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合作”。因为男女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采用男女生分开分组的方法,常常会产生男、女生技能达成度存在明显差距的现象。因此在我看来,真正的合作就应该男女合作,在合作中男生女生相互互补、迁就,发挥各自特点和特长,共同完成任务或掌握技能。这种分组策略将大大缩小男生与女生掌握技能的差距。而教师在合作过程中,应细心留意各个小组的情况,用言语引导男生要有绅士风度,要学会迁就、谦让组内的女生,同时也要鼓励女生向男生看齐,学习男生们的勇敢和拼搏精神,进而彼此互补,共同进步,最后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第9篇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供了弥合医学学科间、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间的裂痕,改革医学教育的理论依据,建立以人为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融会贯通,人文科学和医学交叉的开放式医学教育体系。医学教育是促进整合医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医学院校教育阶段开展整合教学,是对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课题,必须围绕整合医学的核心理念,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积极探索整合医学教育模式。

2.整合学习的理论基础与时代背景

通过课程整合,实现了教学计划的整合,但学生学习模式是整合的还是非整合,要靠学生自己构建。学生能否构建整合学习模式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讲,计划和实施整合课程,不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帮助学生形成整合学习的能力才是开展整合课程教学的目的所在。

2.1整合学习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提出统觉的概念: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表象就通过感官进入意识阈中;若其具有足够强度能唤起意识阈下已有的相似观念的活动,那么,由此获得的力量就将驱逐此前在意识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心,新的感觉表象与现有的观念结合,形成统觉团。由此看来,统觉具有整合的作用。他认为,要获得新观念,只有新观念和头脑中已存在的其他观念比较后才会获得,这种通过联系旧观念而获得新观念的过程称为统觉过程。实现统觉有3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他的课程理论是建立在其心理学基础之上的,赫尔巴特学派提出了其课程理论的三原则:历史原则、集中原则、相关原则。认为如果各门知识是孤立互不关联的,那这种知识会导致学习受阻;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美国认知心理学家雷格汉和诺曼从认知心理学研究出发,提出“情景特异性”概念认为:在相识的环境下更容易学习知识,孤立的获取信息无助于有效记忆,必须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主动地接收新的信息与之前学习过的信息联系起来,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强调综合。新的教育观念的产生,为整合学习奠定了教育学的基础,新的教育观提出了如下观点: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过程是探究式的;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学生通过自身经验构建意义;为理解而教学,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鼓励合作学习,学习和社会相联系;即时评价与反馈为学生学习的工具;知识是混沌的、非线性的、开放的;重视生活与工作的技能,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包含于课程评价中;课程内容的组织打破学科的界限等。

2.2整合思维与创新教育

整合思维是加拿大多罗特曼管理学院院长罗杰•马丁教授提出来的创新性思想。他认为,领导者制胜的关键在于整合思维,即头脑中同时处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并从中得出汇集两方优势的解决方案的能力。整合思维是指面对相互冲突甚至对立的模式时不是简单地进行选择,而是能够建设性的思考,创造性地解决它们之间的冲突,形成一个既包含已有模式的某些成分但又优于已有模式的新模式。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整合,即还器官为患者.还症状为疾病,从检验到临床,从药师到医师.身心并重、医护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并重。医学与人文学科、医学各学科之间本身具有内在联系,在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时,不单纯是将相关知识按照经验主义进行编排,而是在整合思维的引导下,充分思考酝酿,融入人文科学,设计出最佳的课程解决方案。整合思维是医学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个能够适应医学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必备的思维方式。创新教育的实质是更加注重人的主体精神,更加注重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创新教育是为了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未来国际竞争的需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础上提出来的。创新教育的理念主要是指通过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的唤醒和满足学生主体充分发展的教育。整合学习建立在整合思维的基础之上,整合亦是医学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整合学习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

2.3整合思维与整合学习

医学科学发展正发生方向性转折,采用微观与宏观并举的思路、以学科交叉整合为手段,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乃至群体来研究生命现象及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将是今后基础生命科学与临床医学研究发展的主流与方向。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领域,一方面把握好整合学习的促进因素,不断促进学生进行整合学习;另一方面,在思维方式的培养上,有计划地开展整合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这种能力可称之为整合学习能力。整合思维的训练对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工作以及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有促进作用,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才能适应医学发展的主流及方向。

3.整合学习的促进因素

3.1教学组织

建立健全教学组织机构及有关制度是开展整合教学的前提,换言之,就是做好教学组织的顶层设计。成立统筹学校和医院的课程委员会及各课程教学团队,明确整合目标、原则和一般步骤。课程委员会负责组织审核各课程教学团队的课程计划。整合能否有效实施,课程委员会的决策权和各课程教学团队的执行力至关重要。

3.2课程计划

赫尔巴特的统觉理论对整合课程实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整合课程计划要以赫尔巴特的理论为基础,根据其集中性和相关性原则设置课程计划。课程计划由各课程教学团队遵循课程委员会制定的整合目标、原则和一般步骤,结合本校医学教育工作实际,并借鉴国内外医学院校整合方案,具体讨论整合的方式、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教学手段与方法、评价方式等。课程团队的负责人应由临床教师担任,并享有课程委员会授予的一定决策权力,这符合以结果为基础的教学需要,整合目的也在于最终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或减轻患者痛苦。

3.3整合课程

整合课程是整合医学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医学教育工作者通过专门的手段或通过特定的内容,有目的的构建教学计划,组织和促进围绕主题或问题的跨学科教学。在医学教育中有两种课程整合的主要方法:横向整合法和纵向整合法。一些医学院校在课程整合时,将两种方法穿插使用,采用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方法将课程整合为人体结构与功能、临床医学导论、诊断学总论、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在内容设计上,打破基础-临床的常规,首先开展床旁教学,让学生接触真实患者,将各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直观展现给学生,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无限的遐想来学习,并在学习基础和临床知识学习的同时,开展临床技能模拟教学;最终回归到床旁教学。

3.4教学手段和方法

以问题或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为整合学习提供了坚实基础。问题和病例一般都是通过综合或复杂性的表观展现,患者之所以得病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的积极性,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整合学习的过程。在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学习分析问题或病例,整合结果,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质疑、批判精神亦可得到锻炼。

3.5教学评价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