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质检员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1 17:13: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质检员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质检员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制度建设;文化塑造;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

在实际工作中,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重点问题之一。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是维系和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组织机构的社会服务活动以及制度框架和运行程序的一种综合管理制度。在高职院校发展规模、管理体制发生变化的同时,如何实现内部治理优化成其为必要。创新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优化管理资源配置,挖掘内部潜能,实现管理改革是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的重要内容。如何结合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工作需要,深入研究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内部治理优化中,为有效提高改革工作的效率,应充分重视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这一工作的开展实效。

一、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内涵分析

当前,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提出新要求,指出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并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为高职战线树立起创新改革的“新标杆”。为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治理结构,推进高职院校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依法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等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切实将各项制度与改革教育、提升治理实现融合。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需综合评估自身发展现状,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及内部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以便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案,促进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工作顺利开展。

二、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的必要性

目前,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办学条件的改善,其教育教学改革与治理能力的提升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内部治理优化是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的重要前提。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来看,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由于办学历史短,其治理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包括高职院校内部权力配置、机构设立及运行规则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发展有密切关系。高职院校进行内部结构治理的改革与完善,是适应外部教育环境变化的一种现实需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需立足于工作的实际需求,对内部权力主体之间的权责配置进行合理分配,不断促进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内部优化工作目标的实现。

三、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导致其自身的管理工作效率较低,对于其自身的教学管理工作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对如何解决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成为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发展的重要内容。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顶层制度设计”滞后,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提升;内部治理结构“泛行政化”消解了高职院校发展的精神和基本使命;内部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衡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一)顶层制度设计滞后,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提升。在高职院校发展的过程中,顶层制度设计滞后,不但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提升,不利于高职院校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结合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并响应教育部对高职院校制度建设提出的要求及战略部署,深入分析顶层制度设计滞后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提升这一问题,成为学校内部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问题。高职院校的制度建设与文化发展,一直与高等院校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顶层制度设计滞后,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提升,也阻碍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工作的开展。长此以往地发展下去,一定会对其自身的战略部署及发展目标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应重视顶层制度设计滞后制约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提升这一问题的解决。(二)内部治理结构“泛行政化”消解了高职院。校发展的精神和基本使命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趋势严重,学校管理普遍存在行政化、行政行为偏职权化等问题。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泛行政化”消解了高职院校发展的精神和基本使命,已逐渐成为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问题之一。针对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工作的开展,分析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泛行政化”消解了高职院校发展的精神和基本使命问题存在的原因,并通过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的方式加以改善,将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工作的开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就自身内部治理工作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究如何解决内部治理结构“泛行政化”问题。(三)高职院校内部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衡。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内部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衡。从高职院校的权力分布来看,行政权力的逐渐扩大化趋势,学术权力处于虚位状态,教师和学生的监督权力、参与权力几乎处于无位的状态。这一问题已经影响了高职院校内部结构的平衡发展,对其自身的管理工作及教育教学工作都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为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应重视内部权力集中、监督与制衡缺失这一问题的解决,并制定完善的管理对策,这将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的完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应注重内部权力这一发展问题。(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过于封闭,陷入缺乏职责界限的治理困境。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中,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过于封闭,陷入缺乏职责界限的治理困境,这也是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的重要因素。内部治理结构封闭,无法厘清职责界限,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设置与职权的明确划分,加之行业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参与和发展,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工作的优化埋下了问题和隐患。此外,社会主体参与度低、相关利益主体缺位等,都是造成内部治理结构封闭,职责界限不清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为有效地推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发展,应充分重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封闭、职责界限不清这一问题。

四、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措施

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结合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深入探究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措施,是完善内部管理工作的重点。一般情况下,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内部治理优化措施,主要涉及: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章程;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建立开放式的治理结构体系;强化对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建立分权制衡机制;建立竞争型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和谐型文化管理平台等内容。(一)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章程。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业型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优秀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结合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工作的发展需求,其重要的举措是做好高职院校的顶层制度设计,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章程。制度建设是内部治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职教育符合现代高等院校发展的需求。为进一步提升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能力,做好高职院校的顶层制度设计,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章程,体现顶层制度设计特色与优势,可以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发展。因此,在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中,做好高职院校的顶层制度设计,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章程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发展措施。(二)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建立开放式的治理结构体系。在内部治理工作中,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建立开放式的治理体系是内部治理优化措施之一,也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在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优化工作中,通过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建立开放式的治理结构体系的方式,可以有效改善以往权力结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减少权力问题不良影响。同时,建立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权力结构,是高职教育适应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有效推进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建立开放式的治理结构体系这一问题,对于提高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三)强化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建立分权制衡机制。为促进制度下内部治理优化工作的开展,强化对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建立分权制衡机制是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工作中,除了需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还需结合深化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理念,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方案,建立分权制衡机制,确保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强化对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促进分权制衡机制的实施,也是打破以往以行政为主导的内部治理结构。因此,在内部治理优化工作中,应强化对高职院校内部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促进建立分权制衡机制这一措施的实施。(四)建立竞争型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在实际工作中,建立竞争型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也是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措施之一。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是内部治理和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有效推进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工作,建立竞争型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高职院校进行公开招聘,通过公平竞争、严格考核的方式,逐步实现人事管理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聘用关系转变,完善人才培养及竞争的管理方案,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断优化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工作,为高职院校实现战略化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五)建立和谐型文化管理平台。在实践工作中,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措施,还包括建立和谐型文化管理平台。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最高层次是文化管理。因此建立和谐型文化管理平台,能够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的生命力、创造力以及感召力,可以促使教职工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本职工作中,不断促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工作的开展。因此,在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中,建立和谐型文化管理平台,也是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的主要措施之一。综上所述,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工作的重点内容。在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结合自身发展规模及管理体制需求等,深入研究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的重要性及相关措施,对完善其内部管理工作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高职院校需根据内部治理优化的原则及措施,定期进行工作管理的考核,尽最大努力优化内部管理资源的配置,促使内部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为有效开展各个专业的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的发展,应充分重视制度建设与文化塑造下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工作。

作者:宋庆梅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彬.高职院校章程制定及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以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98-102.

[2]徐元俊,徐洁.对创新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4):21-23.

[3]杨建国.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对我国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启示[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1-5.

[4]吴尚忠.现代治理视域下高职院校内部治理重心下移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41-43.

第2篇

一、制度的制订过程也是大家形成认同感的一个过程。

一所学校,要想有活力,要想有发展,就要让成员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就必须具备“兼容并包”的方针。所以,学校制度的制订必须无条件地遵守“最大限度解放人的精神和制度最大限度严格”原则。在此原则下,尽可能地挑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在不与国家政策法规相违背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自下而上,充分酝酿讨论,让大家尽可能地参与进来,对意见的不合理部分,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到最后形成全体成员认同的一种制度。这是一个制订过程,也是对大家的一个教育过程。

另外,制度的制订不应该仅仅涵盖对师生的“控制”,还要体现学校的传统和历史,让大家知道学校的历史与现在,自觉去思考学校的未来;还要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让大家可以感受到制订不是为了“限制”;同时还要体现与时代相和谐的价值观,调整学校的教育方向。.最后,制度要注重协调各方利益。学校的管理层,必须也应该持中立的、公正的立场,密切关注各个利益群体的实际生活状况,切实维护所有员工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各利益群体之间才能在一个公认的秩序下,通过协调和妥协而达成和谐共存,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制度的宣传。

制度制订之后,必须加强宣传力度。让大家明白制度制订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公正,是为了维护了大家的合理权利,是解放人的活力,更确切地说,制度通过约束人而解放人。制度制订的出发点是让学校走一条依法治校之路,走一条明主治校之路,它可以保障学校朝着正确方向健康有序发展,避免个人在管理中的情绪化和随意性,制度可以引导大家的力量朝着共同的目标出击,使所发生的一切良好的变化持续下去。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大家明白违反制度的后果是严重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家共同制订出来的制度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去违背。从而使大家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得到提高。

三、制度的执行

订出一套相对完整的书面制度,其难度不见得有多么的高,而制度的执行才是最难得一件事情。那是因为“人情与原则”、“职责与利益”等东西交错不清。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215-02

培育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为了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我们选择了长株潭地区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了调研,发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一)大部分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认可校园文化的功能与作用

从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知情况看,学生对校园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他们认为校园文化是大学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他们觉得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校园文化文化的功能与作用,大部分学生表示校园文化具有激励、引导、规范和凝聚功能。对校园文化功能的认知情况如表1。

表1 校园文化功能的认知情况

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认识上,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学生”是最主要的建设主体,占了56%,其次是教师,最后是职工。这说明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有强烈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二)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整体呈现积极向上,彼此间处理矛盾的方式恰当,关系和谐融洽

大学生拥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87%的学生表示自己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大学生能够相互帮助和关心,人际关系也很和谐融洽。调查显示,有高达86.7%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所在班级的同学关系融洽。大学生对彼此间的矛盾处理也比较合情合理。调查表明,当同学间发生矛盾时,61.3%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以“事后说,但态度温和”的方式进行处理,20.7%的学生选择“冷处理,忍着不说”的方式来处理,只有5%的学生选择“据理力争、争吵”来解决矛盾。

(三)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大学生的能力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拓展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从形式来看,校园文化活动类型众多,大致可以分为思想道德类、文体娱乐类、科技竞赛类、社会实践类和创新创业类等,形式多样,如讲座、竞赛、演讲、志愿服务等。从调查结果看,高职院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类型最多的依次是思想教育类和社会实践类,分别占到72.6%、54.6%。从内容来看,文化活动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学、电子、网络、英语等各门学科知识。校园文化活动大多数是由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的,这些活动对参与者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问及“校园文化活动对提高自己能力的影响”时,32.4%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对自己的组织策划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15.3%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14.7%的学生认为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人际适应能力;14.4%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还有13%的学生认为对于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有增强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对参与者的具体影响如下表2。

表2 学校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你的能力提高情况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院规章制度虽然比较健全但不够合理,且制度执行效果不太好

在这次调查中,大学生反映学院规则制度比较健全,但是内容不尽合理,还存在不够人性化的地方,没有完全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在被调查学生中,有21.3%的学生认为制度不合理。在对“学生遵守制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还有21%的被调查学生遵守情况不太好。问及制度执行不好的原因时,35%的学生认为是执行过程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居所有原因中的第一位;其次的原因是“大学生自觉性差”,占29%;“制度内容不合理”和“执行力度不够”也是造成制度执行不好的原因。调查结果如下表3。

表3 如果这些规章制度执行得不好,你认为原因是

(二)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性不高,文娱体育类活动过多,而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活动比较少

从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次数不多,积极性不高。在调查中,约有50.4%的学生选择“偶尔参与”,有34.2%的学生选择“很少参与”或者“从不参加”,只有15.4%的学生选择“经常参与”。在各类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文娱体育类活动最多,占了72.6%。这说明大多数校园文化活动娱乐了学生身心,但在促进学生思想进步和技能提高的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通过调查发现,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最希望开展的活动。在调查“你希望学院多举办哪类活动”时,有高达64.7%的学生选择了“创新创业类”活动。这反映出学生希望通过参加创新创业类活动来提高的创新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

(三)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较多,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消极影响

吸烟、通宵上网等不良行为习惯经常发生在学生身上,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60%的被调查学生在学校吸过烟,其中15%的学生经常吸烟。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坏影响,也违反了教育部和学院的相关规章制度。另外,有40%的被调查学生通宵上过网,其中还有8.6%的学生经常在外通宵上网。这种行为既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也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厌学情绪增加。具体调查结果如下表4、表5。

表4 你在学校吸烟吗?

表5 你通宵上网吗?

三、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健全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完备的管理制度体系

调查的结果显示,56%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学院对学生的管理应该以学生为本,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健全必须坚持民主化和科学化相结合,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制度的制定与完善过程中,学生管理部门要深入学生中去,做详细的调查研究,倾听学生的声音、体察学生的情况,针对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和新问题,及时制定相应的新制度并修改和完善已经不大适应新形势的规章制度,使其行之有效;要多方征求不同职能部门、系部的意见,进行科学论证,尽量做到制度科学合理;要在制度中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系部和管理人员的职责与义务,确定不同岗位的不同考核办法,使之量化,以便让他们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二)加大学生管理制度执行力度,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学生管理制度如果执行不到位,等于没有制度,收效甚微。从我们对“管理制度执行不好的原因”调查情况来看,3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学院管理制度执行不好的原因是管理过程不到位,居所列举原因的首位。因此,学生管理人员必须要采取措施增强制度执行力,保证管理到位。首先,学生管理部门在任何学生管理制度出台之后都应该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就制度内容、程序等方面向大学生进行相关的释疑和说明,让他们真正理解这些制度的内涵和意义,以便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不道德、不文明的举止发生。其次,学生管理部门要在制度实施前对所有管理人员进行制度执行方面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制度的内容和实质,掌握制度执行的程序,使管理人员在执行过程中既能够坚持原则性又能体现灵活性;再次,学生管理人员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在管理过程中应注重思想教育,通过细心、周到的服务来感化学生、教育学生,把教育、服务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最后,学生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管理人员工作的检查和监督。通过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可以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及时进行补救;要对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表现出色、让学生满意的管理人员进行及时的奖励和宣传,以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EB/OL].[2004-12-13].

[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3]张璇.高职校园文化引进的企业文化[J].企业文化,2011(3).

第4篇

(一)引导学生关注认知家乡的民间艺术,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培养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先生就提倡美育教育,认为美育问题不仅限于学校、学生范围之内,而是从学校的美育出发,扩展到全社会的美育问题;从学生阶段出发,扩展到整个人生。这种美育实施的方法,与20世纪初的以“歌谣运动”作为标志的中国民俗研究与民间艺术的复兴是有联系的。乡土民间艺术最具地方性。四川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乡一品,一地一特色,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地域之一,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文化艺术宝库。但是,当今的高职院校学生不少脱离了自己的乡土乡音,对本土民间艺术知之甚少,甚至对“民间艺术”这一概念都十分陌生。引导他们关注和认知家乡的民间艺术、中国的民间艺术,离不开教师。以四川商务职业学院为例。2013年,该院在省内高职院校中率先开设了《民间艺术》院级公共选修课程。在第一堂课中,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介绍、提问与互动,唤起学生的记忆:竹编、剪纸、糖画、皮影、年画、面人(面塑)......一个个民艺代表门类,激发起他们对家乡民间艺术的文化认同感和亲近感。在民艺教学的初期阶段,教师设计以“家乡的民间艺术”为主题,安排学生利用国庆假期进行家乡民艺采风,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自己查询搜集,制作出丰富多彩的介绍家乡乡土民间艺术的视频、幻灯片等。在讲解民间艺术理论的同时,引导学生展示家乡特色民间艺术的种类、工艺特点、产品特色、文化价值和市场现状、传承人故事、影响力等,并辅之以教师点评和学生讨论,不仅在教学互动中实现乡土民间艺术资源共享,而且在通识教育、素质培养方面,唤起高职学生对于祖国、家乡的民间艺术的热爱,有助于培养他们对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等,并对年青一代建立本民族文化自信也将大有裨益。

(二)将民艺地域元素与学生所学专业有机融合,提升其就业与创业能力

高职院校民间艺术教育研究从文化产业的视野看,将着重探讨培养高职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现代文化产业的转化与应用能力,诸如传统与现代的工艺制作、采用民间艺术元素进行现代创意设计等,以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因此,除了充分利用学生家乡的乡土民间艺术资源外,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进行教学实践,是民间艺术教育的又一种有益方式。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开设的《民间艺术》课程,选课学生涉及多个系别、多种专业。在民间艺术教学中,教师特别注重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启发学生将传统与现代的工艺制作融合、采用民间艺术元素进行现代创意设计。比如应用技术系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民间艺术的年画、皮影、剪纸、中国结等元素运用到网页设计中,设计出独具风格的网页作品;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一位学生,抓住了民艺内涵中的两大精髓——审美与实用,将民艺“剪纸”融合到高跟鞋的立体造型设计中,剪纸和高跟鞋的结合,以剪纸的镂空为主要表现形式,将鞋的透气性这一实用功能充分展示,空间感体现得颇为贴切,高贵、现代,同时又赋予了浓郁的民族特色;环境艺术专业、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利用极具本土特色的元素,制作了年画、熊猫剪纸等民艺作品;而烹饪与营养专业的学生,则启发他们利用民艺元素设计餐厅的布置。民间艺术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极富趣味和挑战,极大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民间艺术内涵的理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民间艺术与生活日用融合在一起的审美与实用的精神体现在高校艺术教育中,民间艺术可能会获得研究与应用的新生,同时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对于民间艺术在现代文化产业方面的创新与应用能力,这将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

(三)教师先行,引领学生开展区域民艺田

野调查①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在《民俗》发刊辞上呼吁:“我们要探险各种民众的生活,民众的欲求,来认识整个社会!我们自己就是民众,应该个个体验自己的生活!”②实地体验各种存在于乡野的民间艺术,是民艺教学教研的重要路径,尤其需要调研区域民间艺术资源。而高职院校所在地方区域的民间艺术资源,作为民艺的教学资源,既具有田野调查的交通的便利性,也有建立校外民间艺术教学实训基地的可行性、优势性与长期性。所谓的区域民间艺术资源,我们认为存在于两种场所,一是存在于地方的民间艺术,二是存在于文化机构。以四川为例,它的民间艺术资源丰富,这源自它是一个人口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大省。各民族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资源。四川深藏着不少民间艺术技艺和人才,一些民族民间工艺品在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相当地位。可以说,四川的每个市县乡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艺术。四川区域民间艺术资源存在于地方的民间艺术,如泸州分水的油纸伞、甘孜州的巴塘弦子、绵竹的木版年画、成都的糖画等;存在于文化机构,如成都金沙博物馆里的中国最古老的黄金剪纸“太阳神鸟”、四川大学博物馆的皮影等。这两种场所的民间艺术,在作为教学资源共享上,可以互为文本,相互补充。获取地方区域性民间艺术资源,“教师先行”十分必要。所谓教师先行,就是通过先期田野调查,为学生“探路”,事先掌握有关民艺的亮点特色、文化价值,搜集第一手鲜活资料,联系接洽学生田野调查的有关事务,从而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进行田野调查,设计田野调查的计划、线路和程序。例如四川商务职业学院《高职院校民间艺术教育研究》课题组在开展民艺教育研究和教法探索的同时,先于学生积极进行区域民艺田野调查,先后走进实地,调查访问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郫县安靖蜀绣村,参加绵竹年画文化节活动,采访了绵竹年画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州分水油纸伞厂等重要民间艺术圣地,访问非遗传承人,考察地域民艺演变历史,了解原料特点和工艺特色,探寻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调查生产规模和市场现状,询问保护传承措施等。先于学生的田野调查,可以让教师胸有成竹地拟定教学重点和主要教学环节;落实到民间艺术教学中,则充分利用成都的区域民艺资源,采用教师给出田野调查或参观考察的题目,以班级统一安排校车出行(或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前往)的组织方式,学生分别参观、考察、调研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郫县安靖蜀绣村、温江陈家桅杆、成都文殊坊藏羌织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都锦里、宽窄巷子等地。需要指出的是,对初次从事田野调查的学生来说,教师应当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地指导学生学习田野调查方法。除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社交礼仪和禁忌,入乡随俗,尊重当地人,锻炼社交能力之外,我们重点培养学生的田野调查计划写作能力、现场观察能力、收集资料与实物标本的能力、详细记录有关工艺流程的能力、人物访谈技巧等。田野调查结束后,指导学生完成以田野调查报告为主的各项访谈与写作的作业,并且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讨论,延伸提交有关民间艺术的抢救保护、整理发掘、利用开发的方案、创意等成果。在民艺田野调查课程进行过程中,还应指导学生撰写调查计划书、设计调查问卷表等一系列文案,通过实地访谈、录音、拍摄、资料整理,再到调查报告的完成,全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读”、“问”、“听”、“写”、“图片拍摄”、“资料查询”等各项综合能力,使民艺田野调查成为学生最有收获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

二、民艺课程教学设想

在持续的民间艺术教学中,通过对于高职院校民间艺术课程特色的提炼,结合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探索一种适合于高职学生实际情况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民艺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一)专职教学与兼职教学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上,安排聘请民间艺人走上大学讲台,走到师生之间,用其本色语言讲述自己的创作甘苦,弥补学院与书本教学之不足。在这方面,天津职业学院的做法值得借鉴。该院在艺术专业上,设置了年画方向,专门骋请天津杨柳青年画传人,走上讲台为大学生传授年画工艺。而艺术专业的师生走出校园,走向民间,走向原生态的民间艺术,通过田野调查,既为区域地方文化建设做一些具体工作,同时增进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知,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二)建立民间艺术教学基地

民间艺术是一项传授性极强的艺术活动,一项民间艺术往往是家传或以师徒相传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与民间艺人合作建立传习所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民间艺术的做法,是建立校外民间艺术教学基地的好方式。在民间艺术的考察调研中,我们发现民间艺人在地方政府扶持下,已经走在了前面。比如,郫县安靖镇的蜀绣传习所、泸州分水油纸伞传习所,都是政府出资,民间艺人出技艺办起来的民间艺术学习基地。因为这些民间艺术的传习所一般都是免费的、对外开放的,高职学院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地方的民间艺术资源,建立民间艺术教学基地。这样既可以作为教学的实训基地,也可以作为学生寒暑假自愿学习的基地。

三、结语

第5篇

在职教园艺实践教学上,我们可以根据要实践的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让职教学生带着问题,并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利用课本、图书馆、网络等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可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他们所学知识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针对某一问题有效展开讨论,构建师生互动教学。这样既能够巩固理论知识,使课堂新知掌握得更好,又能够促进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最后我们再给出答案,并进行有效的强调。现在在职教园艺实践课上我校园艺专业采用了创新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提高了职教学习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掌握。

2.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建立现代化、设施完善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

积极协调各部门和园艺企业,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人,创建一个现代化的、设施齐全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高效的实践平台。我们还要与一些园艺企业、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办学关系,使职教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这样有利于他们将来就业和创业。可以积极组织以“责任田”为中心的园艺实践教学,让学生从花卉的种植开始到收获全程由自己栽培管理,并进行小组比赛,小组成员可以互相合作。这样能够使教学和生产有机结合,虽然工作量增大了,教学任务重了,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实干进取、团结互助的精神,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实践、探究和创新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建立现代化、设施完善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

3.深入调查研究园艺市场现状,与相关园艺企业建立广泛的行业联系

实践教学时,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去园艺市场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现在园艺市场现状和流通情况,这样能够有效地开阔职教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自主创业的能力。从现在园艺行业发展情况和企业现状来看,需要我们职教毕业生积极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人才要求。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适应新时期园艺业的发展,有效实现自主创新,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在职教园艺实践课中我们要带领学生多走出去,多了解园艺行业发展状况,与相关园艺企业建立广泛的行业联系,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师安排方面,应严格把关,让那些具有实践经验、专业技能强的骨干教师担任实践课教学工作。青年教师入职之前一定要组织实践技能的培训,并且通过见习、助教、一帮一、实地考察等方式,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园艺业发展趋势的了解能力。不仅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还要定期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使我们教师队伍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以保证我们有一支业务娴熟、素质高、技能强的园艺师资队伍。

5.开展职教园艺专业实践教学考核方法改革

第6篇

(一)从自发创建到组织协调

发掘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提高参与志愿服务的自觉意识丰泽第七中心小学(以下简称“七小”)和群石小学位于普贤路旁,路通复杂,小学生放学出行存在安全隐患。2008年10月中旬,细心的学院学生发现因为七小校门口没有红绿灯,小学生放学过马路时得避让一辆辆疾驰而过的车辆,于是志愿者们自发地在路口维持交通秩序,护送小学生过马路。学院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于2009年发出“守护小学生安全回家路”的倡议,组织志愿者在七小和群石小学两所学校校门口维持交通秩序,护送小学生们过马路。“马路天使”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五年来,每到周一至周五下午放学时,在七小和群石小学路口,都能看到我院青年志愿者维持交通秩序、护送小学生过马路的忙碌身影。

(二)从独立组织到三向联动

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开拓志愿服务的广阔平台实践教育需要学校、政府、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需要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投入,需要各部门紧密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学院在推广志愿服务的同时对外积极联系小学、社区、企业、街道等各级企事业单位,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力促校地共建、校企联合、校校联创,形成“三向联动”。“马路天使”活动开展后,学院积极推进与街道、社区的共建工作,加强与两所小学的联创,努力收集他们对志愿服务的满意度及对志愿服务种类的需求,调研各方的意见与建议。通过及时沟通与协作,搜集志愿服务对象的需求,针对两所小学农民工、外来工子女较多的情况,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进社区、进企业开展课后学习辅导,开发出了后续的志愿服务项目———“爱心课堂”义务家教志愿服务品牌等。通过良好的沟通和宣传,学院“马路天使”志愿服务品牌这个平台取得了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认可和支持,企业和社区不仅提供免费的家教场地,还供应防暑降温的茶水,有效整合了各类资源。

(三)从默默无闻到品牌创建

提炼亮点宣传推广,扩大志愿服务的社会关注度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注意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工作亮点的提炼,注重典型人物的选树和典型事迹的宣传。从校园海报到网络宣传,营造“以我为马路天使为荣”的志愿服务氛围,一时之间“大手牵小手,争当马路天使”在校园里蔚然成风,学院广大青年学生参与“马路天使”行动的热情高涨,五年来已有2万多人次参与此项活动。学院的“马路天使”行动不仅受到了两所小学师生、家长及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而且受到了新华网、国家电网报、文明风、福建电力报、海峡都市报、泉州晚报、泉州电视台等中央、省、市主流媒体的关注。学院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也因此先后荣获了“福建省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优秀志愿服务团队”、丰泽区第三届“道德模范”、“泉州市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优秀组织奖”、“泉州市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奖”等荣誉称号。“马路天使”的案例先后被省公司团委《青年思想引导手册》及泉州团市委《“跟党走,增才干,作奉献”基层团建100例》收录。现在,“马路天使”已成为学院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的一张名片。

(四)从品牌带动到持续拓展

拓宽志愿服务范围,促进志愿服务的连续性通过“马路天使”志愿服务品牌创建,将志愿服务的范围拓展延伸,不断丰富活动形式,从“守护小学生安全回家路”到“大手牵小手,争当马路天使”再到“爱心课堂”和爱心会演等各类主题活动。学院志愿者还积极参与到两所学校的德育教育中,组织志愿者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开展“争当环保小卫士”、“大手牵小手,走进敬老院”、“手工制作比赛”、“节约,从身边做起”等形式各样的主题活动,引导小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关爱他人,养成勤俭文明的好习惯。

二、志愿服务品牌建设的成效

(一)志愿服务成为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

实现了志愿服务与核心价值观之间的理念融合从自发到有组织地进行,学院领导敏感地意识到这项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的志愿服务形式,同时又能让学生感受奉献、学会奉献。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初衷从“要我参加”转变为“我要参加”,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的选择上做到了“顺其所思,予其所需,同其所感,投其所好,助其所为,促其所成”,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让志愿活动成为大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实践、自我教育的方式。通过这些平凡中见伟大、细节中透精神的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价值目标和道德规范化身为行动事实,从而实现了志愿服务与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有机融合。

(二)志愿服务成为公德教育的社会课堂

实现了志愿服务与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行动统一“马路天使”志愿服务活动增强了学生们服务与沟通的意识,在进行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受到了爱与奉献的公德教育,既培养了学生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又在校园里营造了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良好风气。大学生们通过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志愿服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价值理念,传播着文明和谐之音。他们的行为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

三、对于依托志愿服务品牌

发挥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一)以志愿服务品牌为核心

加强组织引导,发挥志愿服务的保证功能学院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领导,成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全院学生的志愿服务工作,学院团委及各系团学组织具体负责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同时,树立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理念,为“马路天使”、“爱心课堂”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配置专门的组织管理人员(以学生为主),使得爱心接力棒在老生与新生志愿者之间流畅地传递,保证志愿服务品牌的质量。

(二)以志愿服务品牌为抓手

持续深入推进,发挥志愿服务的导向功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大学生在争当志愿者帮扶身边人的同时,也帮助自己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传递正能量,增强凝聚力,激发精神动力,指导自身行为,发挥了志愿服务的理想信念导向功能。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弘扬传统美德,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从而引导广大青年及全社会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挥志愿服务的道德导向功能。

(三)以志愿服务品牌为平台

挖掘先进典型,产生志愿服务“名人效应”在品牌宣传过程中,注意点面结合,树立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起到“品牌代言人”式的引领作用,不仅能够使志愿服务品牌形象更加鲜活,同时也营造了“好人名利双收”的社会氛围,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培养人、凝聚人的功用,让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感悟、感动和成长。

(四)以志愿服务品牌为契机

第7篇

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较高层次,它所培养的建设行业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应当具备较高的职业综合素养和丰富的专业技能。高职教育的对象为高中毕业生或者具有高中同等学力的学生群体,属于高中后教育形式。针对高职院校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原有《建筑材料》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大纲编写力求: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突出认真细致、创新意识,强调动手能力,内容翔实,实例丰富,实现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同时,应及时地了解有关用人单位对往届毕业生的要求以及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信息反馈,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调整《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对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前《建筑材料》这门课程仍然采用课堂讲解与课外实验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之上,缺乏感性认识。导致学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建筑材料》课程是一门与社会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这就要求任教《建筑材料》课程的我们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调整课程设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少讲些,学生要做到多做些。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练,在练中熟。目前《建筑材料》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材中高新技术含量低,尤其是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新工艺不断出现的今天,建筑材料品种多达几十类上百种。材料的性能特点和施工中的工艺各不相同,高职院校的教师应根据《建筑材料》教材的内容,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对教材中的材料的基本性能部分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2)对教材中的传统材料与新材料部分采用讲授、参观和实验相结合教学方法;(3)对教材中的材料检测手段采用实验考核的教学方法。总的来说,任教于《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师要以市场为导向,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信息的变化,在教学中重视以市场需求和实用性为主,及时向学生传导新信息、传授新工艺,拓宽知识面。

3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培养建设行业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专门人才为己任,这已成为高职教育界同仁的共识。针对《建筑材料》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庞杂且散、涉及方面多,缺乏系统性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1)教材的选择方面,教材的选择要有专业针对性,要选择一本好的、适合高职教育层次的教材。我们不能为了贪图方便,而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选用一本同样的《建筑材料》教材。(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突出重点内容,在重点内容讲解透彻的同时,简单介绍其他一般内容。(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大部分是生产一线的施工员、试验员、质量员和材料员。因此,结构材料知识的学习应以强度为主,墙体材料的功用以维护功能为主。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新工艺等发展速度快,而教材的编写与更新往往滞后于高新科技的发展,不能适应建筑产业及技术的不断调整和发展需要。为此,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需求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来选择教学内容。内容要体现建筑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法,反映现行规范(规程)、标准及工程技术发展动态,使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4考核方式的改革

第8篇

[关键词]文化自觉 高职院校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022-03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而今普遍迈入了深入内涵建设、全面质量提升的新阶段。文化是大学的核心与灵魂,文化追求是大学的一个本质特征。但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不应局限于建设有文化的校园氛围,更不能成为已有高校文化的抄袭者,而应该通过逐步实现学校的战略规划,形成各自学校的校内文化自觉,用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文化引领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

一、文化自觉的概念及意义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源,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从而增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能力,并获得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文化选择的能力和地位。此外,应具有世界眼光,能够理解别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增强与不同文化之间接触、对话和相处的能力”。[1]

文化自觉包括了对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反思,对自身的反思往往有助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因为世界上不论哪种文明,无不由多个族群的不同文化融会而成。我们在这些族群的远古神话里,可以看到他们不约而同地在强调自己文化的纯正性。一旦失去了固有的文化自觉,将会使人失去方向和目标,甚至会走向愚蛮。总之,能够尊重并汲取优秀的文化,从而建构全新的固有文化环境,即为意义上的文化自觉。

二、高职院校文化自觉的重要性

文化自觉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不竭动力和保证。在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中重视文化建设,其核心就是在其教育研究、教育探索和教育实践中形成文化的自觉。

(一)加强文化自觉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

回首走过的发展之路,在我们国家单独设置办学的高职院来看,大部分走过了升格、合并的路子。在发展前期,重点建设在于学校的硬件设施,而缺乏对文化自觉层面的理性思考和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规划,如对存在的价值、办学的路径、发展的方向等目标的反思与探索。在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系统中,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但是所有的发展只有上升到文化发展的层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涵发展,才具有科学性和特色性。反而言之,高职院校在其高层次的高等性和职业性中,如果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特色的高职文化,就很难保证其科学的发展,就更难屹立于高等教育之林。

(二)加强文化自觉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

在任何时候高职院校都不能成为一个技能、技术的训练场,而要努力建设成一个培养人、塑造人、锻炼人、发展人为一体的学习、实践场所。“高职教育的高等性既体现在专业技能上,又体现在文化道德修养上。从目前生源来看,高职学生属于应试教育的弱者,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底蕴不足、人生目标不明、自卑心理较重、自律意识不强、人文素养薄弱等共性。如果高职教育再一味强调技能教育而忽视文化育人,高职学生的人格养成就会产生不足,学生走入社会时可能难以立足。”[2]所以,以塑造人、培养人为高职院校发展宗旨的“文化自觉”,其客观存在性不可回避的成为了其价值重建的必然选择。不管哪一所高职院校,要想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各有千秋,决定因素就在于该高职院校独特而又深厚的文化氛围和积淀。

(三)加强文化自觉是高职院校引导主流文化的渠道

当前,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影响了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中华文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自信,这部分学生反而对一些西方鼓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顶礼膜拜。长期受到这种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对长知识、学文化的黄金时期的学生来说,很容易扭曲他们的理想信念、人格品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因此,有步骤的推进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有效的文化自觉培养,在学生的观念中形成一种主流的文化去引领多元文化,能对高职院的学生起到有陶冶情操、净化思想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依旧存在着内涵不足、功能不完备、机制不合理的弊端,对高职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文化的自信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文化育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理念不科学

在高职院校的文化理念形成过程中,大部分是基于学校的工作或管理人员对文化的理解而形成的,师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工作和学习。但是,目前人们常常回避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重要的核心问题,对文化的理解有一种浅显的片面认识,甚至把对文化的理解看作是一些符号、一种形象设计、一种娱乐活动,简单地把校园中的一些建筑、草坪、雕塑视作文化的象征,甚至把一些日常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和常规讲座当成是在建设高职院校文化。

这些对高职院校文化片面而又肤浅的理解,将使高职院校文化丢失其原有的本真意义,而且这些片面的观点和思想还会各自为政,互不相容,影响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使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缺乏一种主导。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种对高职文化的肤浅理念,已经毁坏了文化的真正面目,是一种伪文化。

(二)制度不健全

不少高职院校一味追求规模的扩大,却忽视了内涵的建设,导致两者没有并驾齐驱的发展。许多高职院校在发展上指导思想不清晰,发展方向不明确,部分高职院校在文化的建设上,出现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模仿和复制其他高校校园文化的模式,甚至有些高职院校之间照搬照抄,相互模仿。

(三)主体不明确

高职院校的主体大致可以分为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和后勤服务人员这四大类。由于工作的差异性,每一类主体对学校的期望、追求是不同的,甚至在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上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每个主体之间存在的这些观念、利益上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某方面的冲突。高职院校文化冲突的主体是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其他主体而展开的,需要明确的是学生是中心,主体是学生。

(四)追求急于求成

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不按照发展规律,不遵循市场导向作用的思想依旧存在。不少高职院校急于求成,过度强调学生的职业性,把学校看成培训中心,把高职教育当成“就业”教育,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引导和培养。“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存在着相对重视专业学科的系统性而忽视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性;相对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道德伦理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相对重视企业职场文化的营造而忽视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涵养。长此以往,可能造成高职学生成为有技能没信仰、有知识没智慧、有规范没道德、有欲望没理想的‘单向度人’。”[5]

四、以文化自觉为前提加强高职院文化建设

(一)在对高职院校文化地位的认识上要形成高度自觉

高职文化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灵魂,换言之,高职院校在工作和活动中开展的各项工作和活动,无不是在追求一种特定价值取向和精神需求的文化建设。从战略意义上讲,高职院校要想把文化育人提升到学校的发展规划上来,增强文化自觉,必须从高职教育的根本特点谋划、探索和研究目前高职院校的文化现状和困境,注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促进质量提升,培养优秀人才就是文化建设的理念,从战略的高度设计和规划好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

(二)在高职院校文化的育人使命上要形成高度自觉

一所高校的建立,归根到底其根本任务和使命是育人,是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高职教育在育人过程中要实现高职教育双重自觉,也就是让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懂得技术又要有严谨的工作责任感和崇高的人生追求,把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始终确定为学校坚定不移的使命,使得培养出的学生技能和素质都得到全面提升,为走向社会和将来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把每位高职学生都培养成为既有知识、有技能、有智慧,又有责任、有精神、有境界的文化人,使每一位教师都树立‘技高为师’的专业自觉、‘身正为范’的道德自觉、‘关爱学生’的育人自觉,真正成为文化自觉的积极推动者。”[2]

(三)在高职院校文化的科学把握上要形成高度自觉

高职院校的文化自觉建设不能是一时的头脑发热和激情,更需要的是摸清规律,科学把握,循序渐进的稳妥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必定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文化的创新和积淀。在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学校的方针、理念、办学特色的凝练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实践而形成的。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思路上,“必须进一步凸显以‘服务为本、职业情怀、经世致用、崇德尚能、创新创业’等为核心价值的精神文化;以‘刚性标准、弹性过程、柔性管理’等为核心架构的制度文化;以‘德高为范、技高为师、爱岗敬业、分工合作’为核心特征的行为文化;以‘和谐型校园环境、互补型“双师”团队、共建型实训基地、共享型教学资源、公共型服务平台’等为核心载体的物质文化”;[6]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措施上,要结合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不断将企业文化、专业文化、地方区域文化的优秀传统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有机的协调融合,形成高职院校发展的特色和亮点,最终实现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自有文化。

[ 参 考 文 献 ]

[1] .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2(8).

[2] 沈楚.文化自觉视野中的高职文化建构[J].江苏高教,2013(2).

[3] 许黎英,平静.文化自觉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价值[J].职教论坛,2012(28).

[4] 石中英.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05(8).

[5] 田建国.现代大学新理念[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5.

第9篇

中职院校校园网络的发展比较迅速,也在与时俱进,但是作为中职院校网络建设的主体-人的素质的提高时相对比较缓慢的。中职院校对网络建设方面人才的引进比较落后,跟不上时展的潮流,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职院校网络的建设与发展。

二、中职校园网络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网络建设规模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中职校园网络建设规模与中职院校的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职校园网络的建设规模较小,实际需求增长的速度比较快。二是中职校园网络的建设规模较大,实际需求较小,导致购进的设备闲置。前者造成的结果是网络资源的紧缺,后者造成的后果是网络资源的浪费,这都不利于中职院校自身的发展。

(二)校园网络建设的资金有限

中职校园网络建设的的资金有限主要是因为院校的思路不活,没有考虑到从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校园网络,首先就要自筹资金;其次就要以网养网,因为有投入就有产出;最后,中职院校要努力争取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三)国家和中职院校对校园网络建设的重视程度不一

国家对中职院校校园网络的重视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对中职院校校园网络的重视之上,地方政府对中职院校校园网络建设程度更多取决于本地区中职院校的数量,通常情况下,中职院校数量越多,政府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这里所说的重视程度不一主要是指不同地方政府对中职院校网络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同,而各大中职院校对校园网络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是有所不同的。

三、加强中职校园网络建设的对策

(一)促进全国中职院校校园网络一体化

针对目前很多中职院校都自主建设校园网络,而且发展速度很快,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全面研究中职校园网络的建设,力求将全国中职院校的校园网络整合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让各个中职院校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真正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共享,解决中职院校各自为政的问题,使得我国中职院校的教育跟上时展的潮流。

(二)加强建设中职院校的内外部信息资源

中职院校的校园网的内部信息资源主要有内部网站、电子图书馆、网上管理系统、网上办公系统等等,新一代的校园网不仅要具有以上功能,还要具有远程教育系统、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资源库、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等等,以适应新时展的潮流和师生的需求。中职院校的外部信息资源主要有对外的学校网站、internet访问、电子邮件系统等等,新一代的校园网除了要具有以上的服务功能和交流功能,还应该具备可共享的数字图书馆、满足新时代学生需求的校园电子商务、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为原则的跨校选课等功能。

(三)中职院校从多渠道引进校园网络投资

中职院校进行校园网络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筹集集资需要院校领导拓宽思路,从多种渠道筹集资金。首先,中职院校领导要自筹资金,将用于学校建设的资金分出一部分作为校园网络建设的资金;其次,院校领导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资金中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的一部分;第三,中职院校领导要与社会合作,以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吸引民间投资,让民间团体与本院校共同发展、共同获利。因为民间投资是一个“潜力股”;最后,中职院校要有以网养网的意识,可以在校园网络上将教学网和商业网融合在一起,这也是新一代校园网的发展趋势,是一种混合型网络。也就是说,将学区内的校园网作为教学网,为教工区和学生宿舍区提供相应的需求服务,也就是所谓的商业网。教学网与商业网的不同之处就是教学网是免费的,而商业网是付费的,这需要中职院校具备性价比比较高的网络运行设备。

(四)政府应重视中职校园网络建设

中职院校校园网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这种支持既包括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还包括资金上的支持。中职院校校园网络的建设不仅对院校本身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还间接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政府要从资金和精神两个方面支持中职院校校园网络的建设。

四、结束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