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3: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顶层设计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顶层设计源于系统工程学的概念,强调一项大工程的完成,要以一致的理念、协调的功能、统一的结构和标准化的部件,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十二五”规划中,该理念被首次引入改革领域,站在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点对制约我国未来改革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进行顶层判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再度引发关于诸多领域“顶层设计”的畅想,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所关注的焦点。凝练地讲,顶层设计是从全局的角度,以有效的资源,系统地统筹和规划某项任务,从任务的各个方面、层次、要素进行全方位、深层次、战略性设计。
2.校园文化活动顶层思维。
本文论述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教学的狭义概念的行为文化。校园文化活动的激励引导、规范约束等功能,既体现在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方面,也体现在技能提升、素质拓展等方面。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者,要站在顶层高度,以顶层思维设计校园文化活动,确保每一项校园文化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有方向、有目标、有成效,消除校园文化活动中的自发性、盲目性、随意性和偶然性,便于形成长期的文化积淀,成为团结和凝聚广大青年的重要阵地。
二、威海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校园文化活动现状分析
1.我院的有益做法。
一是强化思想引领,以主流价值观树立学生高远价值追求。面临校园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和各种非主流文化的冲击,我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开展“我的中国梦”“、与信仰对话”、“三观三热爱”、“忠孝雅诚”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激励广大青年励志修身,成长成才。二是注重素质培养,以品牌文化活动推动学生综合发展。我院注重将文化活动和专业特色相结合,积极探索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将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月、资助文化月、公寓文化节等文化科技活动打造成颇具影响力的校园活动品牌。三是重视能力培养,以社会实践活动促推学生成长成才。我院以大学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志愿者活动为实践平台,引导团员青年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将个人成长与社会担当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
2.我院的突出问题。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但也存在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对校园文化活动“润物无声”的功能重视不足。在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下,我院团委结合省市和学院党委的指示精神制定了校园文化活动方案。但各系部在落实过程中只是单纯地为了活动而活动,未将开展活动所需的工作理念、指导思想乃至学科优势、媒体支持等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忽略了文化活动“润物无声”的涵养功能。二是对文化活动整体系统性培育不够。我院校园文化活动的功能单位设在院团委,从活动的规划、选拔、培育和实践等方面均由团委包办,校园文化活动过多地被视为学生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而要完成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则需要整合教育渠道,将其放置在整体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和培养人才目标的大背景下来实施操作,将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校内资源有机整合,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立意的高度,扩大学生的受益面。三是活动项目培育的质量不高。目前,我院对活动项目的培育手段和方法较为单一,缺乏战略规划和精心培育,代表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活动较少,品牌活动和精品活动缺乏。四是活动中产生资源浪费、疲于应付现象。由于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管理,存在多个部门重复组织一项活动的现象,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也会导致一段时间内活动过于密集,而各系部执行起来疲于应付,影响活动质量。
三、我院校园文化活动顶层设计路径
1.高度重视,全员参与,明晰校园文化活动定位。
校园文化活动的准确定位,是校园文化活动制定者结合学校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经过科学调研而形成清晰的校园文化目标性要求,进而构建校园文化核心竞争力。校园文化活动定位需要学院各部门全员参与,加强优势项目挖掘,发挥地域、学科专业、传统积淀等比较优势,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尤其是高职院校,要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更应紧扣职业素养教育这一目标,争取学院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在经费支持、物质保障上提供有力支撑;争取专业教师的参与、配合与指导,引导更多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为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创造良好条件。
2.分层设计、分类指导,凸显校园文化活动特色性。谈
到“珞珈文化”大家就会想到武汉大学,提及“未名湖畔宜聆教”大家就会想到北京大学,说起“清华园”就会想到清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特色,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活动也要具有自己的特色。学校应在分层、分类指导的原则下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坚持多元化与全方位建设相结合,探索符合我院校园文化特点和学生文化活动规律的文化活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建筑行业“祖师”鲁班的历史渊源为依托,打造以求实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具有行业特色的“鲁班文化”。通过研究和挖掘鲁班传统文化,以建筑技能节、“鲁班传人”、“鲁班之星”等系列主题活动教育青年形成“不畏艰辛、刻苦学艺、勇于实践、敬业创新”的时代精神。学院在设计学生活动的内容、形式上也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年龄、思想、心理、学习任务、认识水平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不仅根据校级、院级、年级、班级分出层次,还根据不同层次的组织团体整合学生活动,体现出各具特色的阶段性,最大程度地锻炼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参与学生活动的能力,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覆盖、影响全体青年的作用。
3.打造精品、树立品牌,扩大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力。
校园文化活动充分体现着文化育人的功能,而文化育人是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的核心价值,学生在组织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因此,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和层次就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突出特点,彰显特色,对优势文化活动项目进行品牌建设和维护。山东建筑大学的黄河源协会成立于2005年。协会的志愿者们连续9年赴黄河源头,资助沿黄九省的贫困孩子1000多人,并建起全国第一所大学生希望小学———“长燕大学生希望小学”。他们的事迹曾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山东电视台、齐鲁晚报等媒体报道上万次,黄河源协会曾获得全国优秀大学生社团、山东省十大新闻人物、全国十大社会责任博客等荣誉,协会发起人王聿珩被评为感动山东优秀人物、山东省道德模范、济南市杰出志愿者、全国大学生优秀人物等。近期,学校又在协会的基础上创新志愿服务模式,成立全国首个大学生励志公益社团,建立企业家、大学生、受助对象三位一体的公益平台,实现大学生助人自助。山东建筑大学的成功经验在于根据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类型,统筹学年学期不同的阶段特点及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设计实践活动项目。要形成完善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致力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态化和品牌化。好的项目坚持做、持续做,在做的过程中总结特点,提炼特色,形成了长效机制,品牌自然就形成了。由此,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要求我们在整体规划、梳理整合、宣传推广上下功夫,使活动品牌在全院师生中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共同建设和维护品牌的活动中。
4.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推进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运作。
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组织管理方法,在众多领域内已经有了成功的应用。校园文化活动的项目化运作,其实质就是有限资源约束下的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形式对项目的申报、审批、运作、检查和验收等程序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成本、保证工作质量。较优秀的项目在认真审核后脱颖而出,项目执行者在明确的项目目标驱动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各种资源,策划和组织出新颖而有意义的活动,把活动办成精品;在充分尊重各基层团组织创造性的同时,也能较好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育人过程的实践者和实施者。
四、结语
问题一:为什么要引入“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作为一种战略思路被引入到改革话语体系中是有其宏观背景和具体情境的。关于当前要进一步深化的改革,其中有三点是已经基本达成共识的:第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渐进式的改革已经遭遇挑战。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当前的改革已经涉入“深水”区,之所以要在重点领域推进改革其根本目的固然在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还在于重点领域目前的利益格局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制症结,已经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越来越突出的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这些问题已经不是“渐进式”和“修补式”措施能够解决得了的。第二,伴随着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诸领域的体制建设和运行模式已经逐渐明朗,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整体布局已经日渐清晰,制度建设积累的结果以及可供借鉴的发展经验都表明,“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深化改革的需要,科学系统的整体设计已经迫在眉睫。第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到今天,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诸领域的体制运行和要素互动已经系统化和网络化,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接下来的改革就越来越像一项系统的“网络工程”,要实现整体的良性运行,必须要有能够贯彻总体战略价值和理念的“蓝图”,能够实现“自上而下”的整体的、系统的、把控全局的设计,用以指导实践,这就是“顶层设计”之所以被引入高端战略构思的主要原因。从中央的视角来看,“顶层设计”意味着一种态度和理念:从态度上讲,“顶层设计”意味着改革势在必行,政府责无旁贷,要担负起“总设计师”的角色;从理念上讲,“顶层设计”意味着科学发展观在治国方略上的具体呈现,那就是在尊重基层创新的基础上,科学地设计改革的蓝图要高瞻远瞩并从全局着眼。
问题二:“顶层设计”到底要设计什么?
尽管我们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揣测国家和政府对改革的基本方略,但关于什么是“顶层设计”,实际上官方文献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这也就导致了在后续的学界讨论中形成了莫衷一是和众说纷纭的局面。实际上,“顶层设计”指的并不是具体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案,而是在于对设计的全局观和系统观以及科学性的强调,其实质是一种科学的工程设计理念。
在此理念下,“顶层设计”强调来自高端的总控全局的价值观和理念的主导,以及由此产生的针对改革攻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自上而下的总体设计。这一理解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强调全局观和系统观,也即强调设计的“高端性”—政府主导。政府主导改革的合法性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得到证明:历史层面,30年来的改革开放经验表明,政府主导的改革基本上是成功的,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奇迹般”的增长,而且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方面形成了日趋成熟的体制框架和运行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实层面,改革事关全局,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在我国尚未形成较为发达的公民社会的前提下,由政府把控全局,协调各领域利益关系,积极推进各项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变革和完善是最稳妥也是最现实的选择。同时需要明确的是,“顶层设计”不是“设计顶层”,也不是“自上而下”的灌输,“顶层设计”不仅不排斥和忽视基层创新,同时还会将基层创新以及诸层面的互动纳入到设计中。
第二,“顶层设计”理念下,改革的最基本框架和最核心问题在重点领域的推进要通过科学系统地设计来实现,这才是设计的主要内容,其最核心的设计应该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政治体制改革。也即进一步加快步伐,建立一整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文化各项事业的民主政体,使政治体制成为推进各领域发展的“推进器”,全面胜任新时期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角色要求。其次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任务和目标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在人口红利逐渐衰退的前提下,由“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再次是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设计要求来自于对长期以来重经济轻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种纠正和补偿,以及对上述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深化趋势的一种应对。社会管理体制究其本质是政治体制的延伸,也即如何设计与当前政治体制相匹配的多元参与管理体制。“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倡导,本身就是“顶层设计”理念的一种体现。最后是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在进一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其重点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和振兴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多方面的综合。
上述四个方面的“顶层设计”不仅要体现在理念上,也即要由中央统一认识,在全局层面设计改革的宏观战略和整体蓝图,实现一种“自上而下”的系统设计思路;同时也要具体体现在对四个领域的整体把握和具体的系统设计层面,包括对其目标和核心任务以及当前面临的主要障碍因素的整体认知和把控,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政策和制度设计、资源整合以及整体过程监控和评估机制的确立。
关键词:水泥,碎石基层,配合比设计理论、施工质量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对面层的技术要求都较为严格,如要求采用玄武岩集料、优质改性沥青、SMA路面等,然而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则还应当重视基层质量的提高,否则可能造成更大的浪费。半刚性基层作为主要的承重层,其材料性质和整体质量,对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只有在优质基层的前提下,优质面层才能充分体现优越性。
一、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质量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的使用经验表明,半刚性基层的设计,从设计厚度来看,特别是近10年来往往都具有较大安全储备。然而,我国高速公路的现状却是早期破坏现象严重,这当中,由半刚性基层引起的荷载型裂缝和非荷载裂缝是重要原因之一。荷载型裂缝表现为局部路面产生网裂、形变,以及在行车道的轮迹带上出现坑洞等:非荷载行裂缝则在最初往往形式上表现为单独、较为规则,并且不影响承载能力。荷载型裂缝与基层整体性不好、不均匀性有关,而非荷载型裂缝则与基层材料的温湿度变化有关,两者都受施工质量的显著影响。
反射裂缝,由于水分的渗透,降低基层与土基的承载力,从而加剧路面破坏,进而严重影响路面的使用性能,缩短使用寿命,这已成为半刚性基层路面结构的主要缺陷,也是造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通过实例对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及施工对基层的质量的影响进行阐述。
二、工程概况
本项目全长38 km , 整体线路走向呈东西走向,途经微丘、重丘区, 地层以亚粘土、泥质岩、砂岩和粉砂岩为主。设计为双向4 车道, 宽26 m , 路面结构20cm底基层+40cm基层+8 cmSUP-25 粗粒式沥青下面层+6 cm SUP-20 中粒式中面层+4 cm SMA-13上面层。
三、配合比设计理论
1、本项目提出了全新的配合比设计方法:振动形型法,其是利用振动压实仪,在与现场压实机械相匹配的固定配重,振动频率、振幅和振实时间条件下的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材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1.1、振动成型法改变了现行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设计方法对基层抗裂性能考虑不足,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重型击实法不能有效模拟基层实际施工环境,从而造成设计出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水泥剂量偏高,干密度偏小的缺点。
1.2、振动成型法包括“振动压实试验方法”和“振动压实成型试验方法”,前者主要对给定水泥剂量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在不同含水量时进行成型试验,用于测算最大干密度及最佳含水量。后者主要用于对给定含水量和水泥剂量的水泥混定碎石混合料进行试件成型并进行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各项性能检测。
2、振动成型法对集料的要求
2.1 碎石质量如下:
(1)压碎值不大于25%;
(2)粗集料针片状含量不大于15%
(3)水洗法集料中小于0.075含量粗集料不大于2%,细集料不大于15%
2.2 水泥
初凝大于3小时,终凝大于6小时,42.5水泥3天强度大于17mpa,
28天强度大于42.5mpa.
2.3 集料分档
具体规格如下:
0~2.36mm、2.36~4.75,4.75~19mm、19~31.5mm,将细集料分成两档主要原因有:
2.3.1细料和粉料对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质量有显著影响,若细料和粉料含量控制不严,那么基层的开裂几率大大增加。
2.3.2水稳混合料中0.6mm以下粉料含量较高时,基层收缩裂缝明显增加。
2.3.3 2.36mm和4.75mm是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设计中的关健筛孔,对混合料合成级配及整体性能影响较大,将4.75以下分成两档有利于控制细集料和粉料含量,同时也有利于优化混合料级配。
3、混合料级配
振动成型方将混合料设计成骨架密实型结构,减少细集料用量。
四、原材料质量控制
1、水泥。水泥作为集合料的一种稳定剂, 其质量对集料质量是十分重要, 施工时选用终凝时间较长, 标号较低的水泥。为使稳定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拌和、运输、摊铺、碾压以及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 不应使用快凝水泥、早强水泥。按合同要求本标段使用425#普通硅酸盐海螺缓凝水泥。
2、碎石。
材料出厂地:浏阳市南方矿业有限公司(官渡矿场)
材料规格、质量:
1)、具体规格如下:
0~2.36mm、2.36~4.75,4.75~19mm、19~31.5mm
2)、碎石质量如下:
(1)压碎值23%;
(2)粗集料针片状含量12%;
(3)0.6以下颗粒的液限24,塑限指数8。
(4)0~4.75集料中小于0.075含量为9%。
五、施工过程控制
1、厂拌设备的选型。拌和设备的质量直接影响混合料拌和质量, 而拌和设备好坏的关键要看骨料、粉料、水等各种物料的配合比精度是否能够得到保证, 本标段选用WBC600 型水稳拌和楼,该设备采用电磁调速控制系统, 能较好的保证各种物料的配合比, 且拌和均匀, 性能稳定。
2、严格控制水泥剂量。水泥剂量太小, 不能保证水泥稳定土的施工质量;而剂量太大, 既不经济, 还会使基层的裂缝增多、增宽, 从而引起沥青面层相对应的反射裂缝。所以, 必须严格控制水泥用量, 做到经济合理, 精益求精, 以确保工程质量。
3、混合料的含水量控制。厂拌混合料现场, 每天由后场专职试验人员在早上、中午、下午时间分别测定各种集料的含水量, 根据施工配合比设计的最佳含水量指标, 结合当天的气温、湿度、运距情况确定混合料拌和时的用水量。前场负责检测压实度的专职试验人员, 在混合料摊铺整型过程中应及时测定混合料的含水量, 及时指挥压路机碾压, 力求在最佳含水量条件下碾压, 尽量避免由于含水量过大而出现“ 弹软” 、“波浪” 等现象, 影响混合料可能达到的密度和强度,增大混合料的干缩性, 使结构层容易产生干缩裂缝;或由于含水量偏小使混合料容易松散, 不易碾压成型, 也会影响混合料可能达到的密度和强度。所以只有严格按规范施工, 加强每一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 才能保证施工质量。
4、混合料的运输应避免车辆的颠簸, 以减少混合料的离析。在气温较高、运距较远时要加盖毡布, 以防止水分过量损失。
5、混合料摊铺接缝的处理。接缝有纵向接缝和横向接缝两种, 当摊铺机宽度足够时, 整幅摊铺时不存在纵缝接缝问题。当摊铺机的摊铺宽度不足时, 采用2 台摊铺机一前一后同步向前摊铺混合料, 并一起进行碾压, 这样也可以避免纵向接缝。由于本标段结构物较多, 一般情况下都以两结构物间为一施工段落, 避免了横向接缝, 如有特殊情况需设置横向接缝, 其处理方法是将摊铺机附近及其下面未经压实的混合料铲除, 将已碾压密实且高程和平整度符合要求的末端挖成一横向垂直向下的断面, 摊铺机返回到压实层的端部,用木垫板垫至虚铺高度, 再摊铺新的混合料, 继续下一步施工。
6、混合料的压实。混合料经摊铺机摊铺成型后, 即可用压路机碾压, 碾压长度需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 如果实测混合料的含水量高于最佳含水量, 且气温较低时可适当延长碾压长度, 如果混合料已接近最佳含水量且温度较高蒸发快时, 应缩短碾压长度, 确保在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压实机械配制3台30t振动压路机,1台27t轮胎压路机。
7、混合料的养生。对已完成碾压并经压实度检测合格后应立即进行养生, 不能延误。养生可用不透水的塑料薄膜覆盖或用湿砂覆盖进行养生, 也可用沥青乳液进行养生, 还可以在完成的基层上即时做下封层, 利用下封层进行养生,同时也可在已完成的混合料中直接洒水养生。按技术规范的规定养生期应不小于7 d , 在养生期间应由专人负责限制车辆行驶, 除洒水车外, 绝对禁止重型车辆行驶。本标段采用两种方法养生, 加盖塑料薄膜和洒水车进行养生。
结束语
根据振动成型设计出的水稳基层混合料,和以往混合料最大的区别在于粗集料用量增加,细集料明显减少。并通过施工过程及原材料的控制,本项目水稳基层横向裂缝几乎没有,项目完工通车两年,沥青路面几乎没有横向裂缝,达到了最初的设计预期。
通过本项目,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利用先进合理的配合比设计理论,严格按照规范组织施工,规范拌和、运输、摊铺、碾压、养生等各个环节,保证组织管理到位,路面早期破坏还是可以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孙勇,鞠昌兵.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的质量控制和检测[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7(02)
[2] 潘兆平,黄晓明.水泥稳定碎石路面基层材料水泥剂量范围试验[J].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8(04)
关键词:合成塔,更换第一层催化剂,效果评介
赤天化集团公司30万吨合成氨装置合成塔于1988年大修期间,采用瑞士卡萨利公司的专利技术,对塔内件进行了较大的改造。由轴向塔改为轴径向塔,催化剂采用1.5---3.0mm的小颗粒型,到1998年其上层催化剂有衰老和失活的现象。因此,我们利用99年大修的机会对其进行了更换,通过两年的运行情况来看,达到预期效果。为同类型合成氨装置合成塔触媒的使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 催化剂失活的原因
合成塔催化剂,受热后衰老和毒物中毒是造成失活的主要因素。(1)热衰老:主要是由于活性组份的金属晶粒受热后迁移,聚集长大烧结使其表面结构及物相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活性哀退。在实际生产中,合成塔顶层催化剂床温始终处在最高,而且也较容易超温,因此,顶层催化剂中铁晶粒受热衰老,甚至失活就不可避免了。在99年卸触媒时就发现有结块现象。免费论文参考网。(2)毒物中毒:合成氨催化剂的毒物主要是工艺气中的氧化物(如H2O、CO、CO2等) 、油等等。一般来说氧化物的中毒是暂时性的中毒,它们的主要来源是从补充气(新鲜气)中带来,积聚在合成塔入口,使其催化剂暂时性中毒,经过长久累积,也会变成永久性中毒,再者就是油对触媒的活性的影响,油进入触媒层后,首先造成部分催化剂微孔堵塞,或覆盖其表面而降低触媒活性,还有就是油中的硫也会毒害触媒,使其永久性中毒。免费论文参考网。
2实际使用情况
合成气进入合成塔后,首先在顶层触媒中进行激烈的化学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顶层催化剂最先与工艺气接触,而且是温度最高的地方,并且有超温的历史。因此,它是最先受热衰老及中毒失活的敏感区域。免费论文参考网。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触媒的使用时间的推移,各工艺参数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我公司96年6月对合成氨装置进行了节能增产大改造后,合成回路由塔前分氨改为塔后分氨。工艺气经103-J增压后,通过油分离器再进入合成塔。因油分器在设备设计和制作上存在的缺陷(投用时压差达0.3MPa以上),一直无法正常投用,工艺气中的油不可避免的带入合成塔,使其顶层触媒活性逐渐降低。到98年底热点温度下移至第二层。因此,公司决定利用1999年6月大修时,将其第一层触媒更换,触媒型号为南化公司生产的A110-1-H。
88年6月-99年6月合成塔参数 表1
3 效果评价
3.1从这两年情况来看,更换顶层触媒后,各项技术指标较佳见表2。通过只更换顶层催化剂,提高了氨净值,延长了整炉触媒的使用周期,降低了合成氨的综合能耗。
3.2实现了合成塔只更换顶层触媒后,使整炉触媒活性得到恢复。目前热点温度在第一层,并控制在480℃左右.MC0013开度在75%以上.氨净值13.6%。从各项技术指标来看,更换第一层催化剂后,整个合成塔反应良好,系统运行稳定。
3.3顶层触媒更换后,整个合成回路工艺状况,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回路的差压由1.05MPa降到了现在的0.85MPa,氨净值达到了13.6%以上,为合成氨装置99年—2001年超负荷(110%)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合成回路工艺参数表2
关键词:ASIC;设计流程;数字集成电路
中图分类号:TN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028-02
进入21世纪以后,通信技术的发展与人民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导致集成电路的需求出现井喷式的增长。集成电路分为专用集成电路和通用集成电路。相比通用集成电路,专用集成电路面向特定用户,品种多,批量少,需求设计和生产周期短,同时功耗更低,重量更轻,体积更小,性能更好,成本更低等优点。因此涌现出来一大批数字集成电路(简称ASIC)设计公司。其中,北京的微电子集成产业园和上海的张江微电子园集中了国内很多的芯片设计(简称IC设计)公司和国外顶尖IC设计公司驻中国研发部。而专用集成电路是现在集成电路设计的研究热点。包含有数字集成电路(简称ASIC)设计、模拟ASIC设计、数模混合ASIC设计、射频ASIC设计等类型。本论文研究集成电路中最为广泛的数字ASIC设计。ASIC设计过程总共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项目策划、总体设计、详细设计与可测性设计、时序验证与版图设计、流片与整理。这5个阶段以文档的递交作为完成阶段性完成任务的分界点。本论文也将以此5个阶段为主线进行研究和讨论。
一、项目策划
在集成电路设计的第一个阶段是项目策划。这就需要开发团队在正式进入是实质性研发阶段之前,需要对该产品潜在的市场需求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的结果,做出可行性报告。将此可行性报告提交市场和研发部门进行论证,讨论该产品研发的正确性与否。如果可行,则写项目任务书,用以给出明确的产品性能的大致说明,项目进度、研发周期管理等的。
二、总体设计
第二阶段是总体设计。总体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分析市场的需求,确定设计对象以及设计目标。在原先第一阶段给出的项目任务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芯片的功能确定,内外部性能的要求,芯片验收的参数指标。同时要积极组织各方面的人员论证各种实现可行的系统实现方案,选择最佳的实现方案,敲定最终的系统实现方案,以及加工工程,工艺水平。在系统实现方案完成之后,需要是使用仿真软件进行系统设计,并进行仿真,进行可行性验证。通过仿真结果,来初步估计产品的最终性能。这一阶段所做的工作,最终以系统规范化说明书为任务完成的标准。在系统规范化说明书中,主要包含有晶片面积的估计;.产品研发预算估计;初始的产品系统结构设计;风险分析;设立产品的目标、可行性和里程碑;设计路线和开发工具的选定。其中需要指出的是进行系统设计以及系统仿真的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是第二阶段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对该项目的利润模型、开发周期和风险性的分析。一方面,该ASIC开发项目的最终产品是替代目前的一个成功产品,则成本降低与功能增强是项目最突出的任务。另一方面,该ASIC开发项目旨在开辟新的市场或者替代目前尚未成功的产品,研发时间将是项目中首先关心的文图。由于项目的研发策略会对整个项目的结构设计、开发等产生巨大的影响,项目规划者需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在正式研发阶段开始之前对项目的这些驱动因素进行归纳分析,以制定项目的研发策略。
三、详细设计与可测性设计
数字研发流程走到此,如果前面的任务全部走完,那么研发将进入实质性的开发阶段。这一个过程又拆分为如下的模块:
(一)顶层模块划分
顶层设计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定义产品的顶层架构。许多经典的工程折中问题都需要在这个阶段做出决定。产品的开销、设计的开销、产品上市时间、资源需求和风险之间的对比也是顶层结构设计过程中的一部分。这个阶段中的创造性思维对于产品的成功有着极大的影响。创造性可以体现在产品的创意、顶层架构设计创意和设计流程的创意等方面。这个阶段的工作主要由少数具有结构设计和系统设计才能的高级工程师参与。这一阶段的具体任务是:讨论几个顶层结构备选项;分析这几个顶层结构选项——需要考虑技术灵活性、资源需求及开发周期等;完成顶层结构设计说明;确定关键的模块(如果需要,这些模块可以尽早开始);确定需要使用的第三方IP模块;选择开发组成员;确定新的工具;确定开发路线/流程;讨论风险;预估硅片面积、输入输出引脚、开销和功耗等。这个阶段需要递交的文档则是这个阶段需要递交的文档:结构设计文档与ASIC开发计划文档。在结构设计文档中,设计者需要清楚地描述电路板、软件和ASIC的划分。通常ASIC作为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功能需要在顶层结构设计说明中详细的描述。ASIC开发计划:这个计划必须经过项目管理人员的验收通过。同时,还需要完成设计线路描述文档。这个文档要再次定义项目开发中所需要的工具、技术和方法。
(二)模块级详细设计
模块级详细设计,顾名思义,则是将顶层结构合理地划分成一些更小的模块。各个小设计模块间需认真细致的合理划分。划分着需要确定功能功能,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联系等等。为了明了给对方展示划分结果,ASIC的层次化结构一般以图示方式表示。
本阶段的任务分别为:将顶层架构分解成更小的模块;定义模块的功能和接口;回顾上一阶段完成的初始项目开发计划和顶层结构设计文档;风险进一步分析;开发规范(代码编写风格,开发环境的目录结构);检查芯片设计规则(晶片温度,封装,引脚,供电等);还需要做的工作是重新估计芯片的门数。本阶段输出的则是各个模块的设计文档,以及准确的项目研发计划。同时,从该阶段开始,需要设计人员将ASIC的生产商必须确定下来。项目管理者必须与ASIC生产商建立例会制度,在这些例会中需要讨论ASIC的结构和设计路线。因为ASIC生产商有他们的一套生产流程和他们自己的技术特点,设计也需要遵循他们的设计规则。以免设计走不必要的弯路,耽误设计进度。
(三)模块实现
模块设计阶段,则是以文档引导设计。主要任务为:模块及设计、编码、测试和综合;芯片级的测试环境设计、编码和测试;给出一个更准确的芯片面积估计。在这个阶段,编码的测试一般使用VCS或者是modelsim软件。代码综合使用的综合器包括Synopsys公司的DesignCompiler或者SynplifyPro,Candence公司的BuilderGates等。这个阶段输出所有的模块设计、代码和模块织的测试;初始的模块级综合;最终决定的芯片引脚。
(四)系统仿真,综合和版图设计前门级仿真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撰写系统测试文档;编写测试伪代码;进行RTL(硬件描述语言)级与门级仿真;记录跟踪问题的解决过程,如可能,使用错误自动报告系统进行错误的反馈和修改;检查芯片设计是否满足设计规范;开始撰写芯片的使用指南;自行编写综合脚本,进行设计综合(这个时候就需要掌握TCL脚本的简单写法);依据芯片特性,大致画出芯片内模块摆放的方法成功地完成第这个阶段输出的条目如下:验收过的系统仿真;所有的RTL级仿真和门级仿真完成及测试报告;综合后的网表。
四、时序验证和版图设计
ASIC设计的第四部分是时序验证和版图设计。这个阶段是通过时序分析来指导版图设计。主要的流程如图1所示。
这个阶段需要多次进行预布局布线,从整个电路中提取出所有时序路径并计算信号沿在路径上的延迟传播,进而找出违背时序约束的错误(主要是SetupTime和HoldTime),这些信息添加进入下一轮布局布线方案,尽最大可能的合理布局布线,通过一次次的仿真确定最终的版图信息,并将最终版布局布线之后的版图进行后仿真。这些工作进行完毕以后需要输出物理设计与设计验证两个文档。物理设计(PhysicalDesign)是VLSI设计中最消耗时间的一步.他的工作是将电路设计中的每一个元器件(包括电阻、电容、晶体管、电感等)以及这些元器件之间的连线转换成集成电路制造所需要的版图信。而在版图设
计完成以后,非常重要的一步工作是版图验证。版图验证主要包括有设计规则检查(DRC),版图的电路提取(NE),电学规则检查(ERC)和寄生参数提取(PE)。对版图进行布局与布线不仅不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更需要很多模拟电子以及布线的经验。布局布线使用的工具一般为SocEncounter。SOCEncounter采用层次化设计功能将芯片分割成多个小块,以便单独进行设计,再重新进行组装。SOCEncounter首先读入RTL或门级网表,并快速构建可准确代表最终芯片(包括时序、布线、芯片大小,功耗和信号完整性)的芯片“虚拟原型”。通过使用物理虚拟原型功能,设计师可以快速验证物理可行性并在逻辑上进行必要更改。在布局布线的时候,需要首先指定IO,电源和地的布置,制定平面布置、插入时钟树等工作之后,才可以进行开始使用工具进行自动的布局布线。最后得到的布局布线的结果仍然需要手工调整,才可以得到合理的设计版图。
五、流片与整理阶段
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的最后阶段为流片与整理阶段。在完成版图设计之后的仿真和综合之后,网表被送去生产。生产签字文档将作为设计者和生产厂商之间的ASIC生产签字的根据。这个文档清楚地描述了网表的版本号、ASIC生产商所需要的测试向量、质量意向和商业上的问题等。签字之前,ASIC生产厂商需要仔细检查设计者提供的网表文件、版图设计结果和测试向量。通常ASIC生产厂商要求测试向量在签字之前是经过仿真的,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样片返回设计公司以后,仍然需要测试芯片;用错误报告数据库跟踪测试中出现的错误;分析失败的测试例;对ASIC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定位;针对ASIC中出现的错误,确定在网表中的改动;评估芯片的工作电压范围和温度范围(环境测试);进行与其他已有产品的互通性测试。确保生产的集成电路达到最初规定的性能与设计指标。
综上所述,由于底层工艺技术的不断变化,以及新工具厂商的出现,ASIC设计流程会出现一些流程上的调整,这个流程也不是一层不变。本论文所讲述的是现在各个IC设计公司通用的设计流程。
参考文献:
[1]我国数字频率合成芯片获突破性进展. /news_show.asp.
关键词:砌体结构裂缝控制措施,建议
根据工程实践和统计资料显示,砌体结构常见裂缝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温度裂缝、一类是干燥裂缝也称干缩裂缝以及两者共同作用产生的裂缝和其它裂缝。
1.裂缝产生的原因、部位、特征
1.1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部位及特征
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材料的热胀冷缩,当约束条件下温度变形引起的温度应力足够大时,会对墙体产生温度裂缝,由于混凝土顶板的温度比其下墙体温度高得多,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又比砌体大得多,故混凝土顶板与墙体之间存在温度变形差,变形差在砌体中产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剪应力在墙体内分布为两端附近较大,中间渐小,顶层大,下部小使墙体产生裂缝。其常见部位是混凝土平屋面下两端的墙体上,门窗洞口边的正八字斜裂缝、顶层纵横墙交接处的阶梯形裂缝、混凝土屋面与墙体交接处或顶层圈梁与墙体间沿灰缝的水平裂缝、以及水平包角裂缝、屋顶女儿墙的不平裂缝。这些裂缝经过一个冬夏这后,会渐渐稳定不再继续发展,但仍会随着温度变化而略有变化。
1.2干缩裂缝产生的原因、部位及特征
对于混凝土砌块、灰砂砖、粉煤灰砖等砌体,随着含水量的降低,材料会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例如混凝土小型砌块是由碎石或卵石为粗骨料制做而成的,本身就具有混凝土的脆性,同时又存在着干缩的重要特性,在自然养护28天后,其干缩只能完成50%左右,干缩率为0.3—0.45mm/m,相当于25——40℃的温度变形,可见干缩变形的影响很大。对于轻骨料砌块来说干缩变形更大。免费论文。干缩变形的特征早期发展很快,以后渐渐减慢,几年后才能完成。但干缩后的材料受潮后仍会发生膨胀,脱水后会再次发生干缩变形,只是较第一次干缩变形小,约为第一次的80%左右,但仍会产生干缩裂缝。免费论文。烧结粘土砖及其它材料的烧结制品,其干缩变形虽然很小且变形完成也比较快,但在潮湿环境下会产生较大的湿胀,而且这种湿胀是不可逆的变形,其产生的裂缝同样属于干缩裂缝。干缩变形引起的裂缝在建筑上分布较广,数量较多。裂缝的程度也比较严重,如房屋内外纵墙中间对称的倒八字裂缝,建筑底部一至二层窗台过的斜裂缝或竖向裂缝,在屋顶圈梁下的水平裂缝和水平包角裂缝,各楼层的窗过梁两端裂缝,窗台两角斜裂缝,大片墙面上的底部重,上部轻的竖向裂缝,不同材料结合处的裂缝等。
1.3温度、干缩共同作用引起的裂缝及其它裂缝
无论是烧结类砌体还是非烧结类砌体,在建筑物上都存在着温度、干缩共同作用下的裂缝。这两种裂缝的组合因具体条件不同而呈现的裂缝也不同,其裂缝较单一因素裂缝更为严重。另外,设计上的疏忽,材料质量不合格,施工质量差,操作的过于简单,砌体强度不足等因素而产生的裂缝也是裂缝的重要因素。对于新型墙体材料没有针对性的构造措施,砌体表面杂物清理不彻底,材料堆放没有相应的技术措施,工人技术水平差,都会造成墙体水平裂缝。
2砌体裂缝的控制
2.1设计方面控制
提高设计者的设计理论水平,实践、实验能力。根据裂缝的性质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做出预防和控制裂缝的措施,在重视强度的同时增加抗裂构造措施,将多发裂缝区域抗裂措施加以说明,并明确交底,细化设计说明 ,提供相应的抗裂节点详图,尽可能的将可避免的裂缝消灭在设计当中。
2.2施工方面控制
施工前技术人员应仔细阅读图纸,做好施工前交底,砌筑工人持证上岗,加强学习,提高砌筑工人技术水平。所用材料必须提供进场合格证、准用证及复试报告。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施工配制砂桨。原材料必须符合要求。施工配合比必须计量准确,拌制砂桨的和易性良好,稠度控制在50—70mm。建立工序交接检查,质量专检,报检制度,杜绝野蛮施工,偷工减料现象,确保砌体质量。
3控制砌体裂缝的具体措施建议
3.1在控制裂缝观念上引入“防”、“放”、“抗”相结合的思想观念,使设计者在重视强度的同时, 同样重视抗裂构造措施,将先进的切实可行的构造作法编入《砌体规范》。
3.2控制混凝土屋面的温度变化与砌体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裂缝,应在屋面放置保温隔热层,在屋面设置排气道,将潮汽有效排出,找平层上设置控制缝,其间距不应大于6m,在挑檐板长度方向设置不大于10m的分隔缝,缝宽不小于20mm,用弹性油膏嵌缝,除温度伸缩缝外,宜在墙体适当部位设设置控制缝,其间距不宜大于30m。
3.3控制主要由墙体材料的干缩引起的裂缝应在砌体上设置竖向控制缝
控制缝位置宜设在建筑物的一、二层和顶层;按墙体的高度、厚度有变化处;门窗口的一侧或两侧;距相交墙转角墙允许接缝距离的一半处。控制缝应作成隐式,与墙体灰缝一致,其宽度不大于12mm,内嵌弹性密封材料,控制缝间距不应大于8m或墙高的三倍; (无洞墙体)不应大于6m, (有洞墙体)不应大于4.5m
3.4在楼盖和屋盖处、墙体的顶部、窗台的下部设置直径不小于2ψ16,间距不大于2400mm也不小800mm的配筋带。在墙洞口上、下第一道和第二道灰缝;楼盖标高以上;屋盖标高以一的第二或第三道灰缝设置纵筋,直径不小于25,横筋间距不大于200mm的钢筋焊接网片,间距不大于600mm,伸入洞口每侧长度不小于600mm的灰缝钢筋。免费论文。配筋带及灰缝钢筋应通长设置,锚固在相交墙或转角墙内,其锚固长度不小于400mm,保护层上下不小于3mm,外侧不小于15mm,并应进行防腐处理。
参考文献:
1 肖亚明,砌体结构裂缝与控制问题研究综述,第三届全国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1994
2 范振方,砌体结构的局部配筋对裂缝控制和伸缩缝间距影响的讨论,《工程建议标准化》,1996
3 配置灰缝钢筋砌体的裂缝控制,第10届国际砌体会议论文集,1994
4 《砌体设计规范》
5 《砌体结构施工技术操作规程》DB211900.4—2005J10514-—2005
论文摘要:在建筑工程中,多层建筑基本上采用砖混结构较多,而砖混结构易出现窗台八字裂缝、混凝土楼面裂缝及顶层墙体裂缝等现象,既影响美观又造成墙面渗漏影响使用,本文主要针对砖混结构墙体、楼面裂缝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
论文关键词:砖混结构;墙体;混凝土楼面;裂缝;措施。
砖混结构通常出现窗台八字裂缝、楼面裂缝及顶层墙体裂缝等现象现分述有关质量通病如下:
1 斜裂缝及现浇混凝土楼面的裂缝
1.1原因分析
引起窗台下墙体斜裂缝及现浇混凝土楼面裂缝的原因,可归结以下几个方面:
1.1.1 由于混凝土本身收缩引起裂缝:因为混凝土在空气中凝结硬化时体积缩小,当其四周固结不能自由收缩时,会产生拉应力而引起裂缝。
1.1.2 由于墙体风度相对较大,而楼层现浇面厚度一般在8-10cm之间,尽管强度满足要求,但楼面对于墙体的刚度减小,因此一些薄弱部位,如截面突变处、施工缝处、穿线管处往往首先表现出来,在那里发生裂缝。
1.1.3 窗台下墙体斜裂缝的主要原因是地基不均匀沉降,其次由于纵墙门窗洞口开洞较大(有的工程洞口超过2M以上也不设过梁,基础也未做相应处理),该部位刚度明显削弱,在窗洞口四角产生应力集中,引起墙体开裂。另外窗台下八字裂缝往往是朝阳面(南墙)多于背阴面(北墙),因此,也不能排除温度变化应力的影响。
1.1.4 由于目前住宅楼结构形式基本一致,没有太大的变化,设计人员往往只重视强度而忽视了变形,在该设伸缩缝的地方不设缝,地基处理也不细致,往往使住宅工程沉降变形过大,引起墙体及楼面开裂。
1.1.5 因为施工周期太短,在地基、主体结构尚未沉实的情况下工程就交付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地基、地体变形继续变形,致使一些工程在交付时无裂缝,而使用一段时间后,裂缝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常发生地基经过人工处理的工程中。
1.1.6 有些施工单位为赶工期,在混凝土未达到强度要求时就拆模,施工荷载也加的过早、过大,使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就发生内部裂缝,也是造成楼面裂缝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1.2 防治措施
1.2.1 设计人员在进行住宅工程设计时,尽可能减少原因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上部主体开裂。
1.2.2 外墙窗台下可以考虑增加一道腰梁,梁截面高120mm,宽同墙厚,内配4Φ12纵筋,6@250箍筋。
1.2.3 对超过5层的砖混结构(含越层不超过7层),2层以下墙厚改为370mm。外墙及楼地面外形设计应尽量减少突变,在突变处应适当加强。
1.2.4 伸缩缝长度可适当缩短,规范规定50M一道伸缩缝,能否改为40-45M。
1.2.5 构造柱及圈梁的设置应严格按规范;墙宽、墙高厚比及窗间墙宽度应按规范要求进行计算。
1.2.6 现浇楼面施工缝应留设在分户墙上,不设置于房间跨中1/3处。
1.2.7 合理安排施工工期,不能盲目求快,尤其经人工处理过的地基,必须严格控制施工进度,以防上部主体结构完成后出现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
1.2.8 主体工程施工时应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尤其现浇楼面在施工时混凝土必须达到规定强度后才能拆模,上部施工荷载也不加得过早、过大和过于集中,并严禁吊装物件的冲击;浇筑混凝土时管线预埋应深浅适当,当板厚≤80mm,管径≥25jf,可在板底及板面加一层宽500mm与管同长的钢丝网。
2 顶层墙体裂缝
2.1 墙体裂缝的原因
2.1.1 温度影响
屋面由于受太阳长时间的照射,与墙体获得的热量相差较大,且在相同温度情况下,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比砖墙大1倍,屋盖变形比砖墙大得多,因此,墙体与屋盖的接触面处便产生了剪力,当温度应力与荷载应力组成的主拉应力大于砖砌体的抗拉强度时,墙体就会出现裂缝,剪应力沿建筑物墙体的分布情况是两端大于中部,故在墙体端部有最大剪应力,引起墙体水平裂缝和竖向裂缝。
2.1.2 施工方面的问题
砖砌体的砖、砂浆强度等级低于设计规定,砌体灰浆不饱满,混凝土圈梁在丁字墙处接槎较差,圈梁与砖墙的整体约束大削弱,墙体的拉结筋漏放或少放,构造柱伸入墙体的钢筋不按规定埋放,使墙体抗剪力减小,屋面保温层不按设计要求施工,厚度不足或湿度过大,直接影响保温隔热的效果。
2.1.3 设计方面的的问题
屋顶混凝土挑檐过去多为预制,目前多为现浇,与顶层屋面圈梁组成L形刚度很大的梁,而现浇挑檐板上无保温层,易受温度变化影响产生变形,屋面保温层厚度较薄,且有时用保温层找坡,故难以抵抗较大的剪力,易在此处产生裂缝。
⒉2 墙体裂缝的防治
2.2.1 屋顶以设女儿墙为宜,如顶层为外挑檐,应尽可能采用预制。如为现浇,应沿纵墙长度方向每隔一单元在挑檐板上设温度缝。顶层如为连续现浇板,也应每隔一单元设温度缝,缝内嵌入防水油膏或麻丝沥青。
2.2.2 混凝土顶圈梁,如有条件四周应做成暗圈梁,如370mm墙,圈梁可设计为240mm宽,外120mm砖,这样可使圈梁免受阳光直接照射。
2.2.3 为使屋面保温层厚度均匀,一般应采用石灰焦渣找坡,在找坡层再做保温层,保温层宜适当加厚。
2.2.4 建议顶层墙体采用的砖不低于MU7.5、砂浆不低于M5。
2.2.5 内外纵横墙交接处加设构造柱,可有效地控制山墙内第一间墙体的裂缝。
2.3 墙体裂缝的处理
对于顶层墙体裂缝,首先要查清原因。有些裂缝经过一段时间可逐渐趋于稳定,在不影响结构安全的情况下,只需嵌缝即可。小缝可刮腻子,重新刷浆;对于较大的裂缝和影响结构安全的裂缝,应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
2.3.1 在墙体裂缝范围内,根据裂缝严重程度,采取在墙内外侧加双面钢筋网片,用高强度等级水泥砂浆分层抹实。
[关键词]高职生 毕业论文写作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110-02
毕业论文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环节中重要的一环,是学业成绩考核和评定的一种重要方式。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写作,可以检验高职教学水平,同时也是衡量整个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具。因此,提高高职生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对于改进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适切性,促进高职教育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针对目前高职生毕业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以促进毕业论文质量提升,从而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一、当前高职生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
1.在学院层面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够重视。、对毕业论文没有像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技能大赛及其他实践教学环节那样明确和重视,没有明确的课时要求,只是笼统规定毕业论文的起始和结束时间,至于论文的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和要求则含糊不清,只要求按时提交即可。
2.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往往抱着侥幸心理,希望能从网络上寻找现成的论文。因此,毕业论文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抄袭现象,复制粘贴网上现成的文章,或照搬照抄刊物和教材,没有自己的思考。拼凑而成的文章自然是思路混乱、条理不清,没有观点、论据,不符合论文格式规范要求。
3.教师方面不重视。教师客观上存在一人指导多人,甚至十几个人的情况也司空见惯,加上其他教学任务繁重,从而放松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同时教师主观上不够重视,认为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就业,完成毕业论文,无非是一种形式,走个过场。因此,有些教师仅仅匆忙看过一遍提纲和初稿,平时缺乏面对面的指导,沟通不够,不能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最后交付定稿草草了事。
(二)问题意识匮乏
撰写毕业论文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本学科的某些问题,从而掌握正确地提出问题、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科学地解决问题的方法。目前,毕业论文的问题意识匮乏,不能从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教师拟好题目,指定学生从中选择某一方面来写,但所拟定的题目要么比较陈旧,还停留在学科体系的桎梏;要么脱离专业背景和真实环境,学非所用,学生根本没有兴趣。二是学生也希望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大多数题目虽然和实际联系紧密,但学生平时缺乏真实工作经历,因此难免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夸夸其谈。
(三)写作欠规范,语言表达能力差
1.对论文的基本格式和逻辑框架不够了解。主要是平时没有开展过与毕业论文相关的写作与训练,反映出课程体系存在设计缺陷,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
2.论文中心主题不够突出。有些论文大量堆积各种案例,
但对这些案例没有进一步分析;有些文章整体凌乱,整体的贯通性差,文章前后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表述不知所云;有些论文段落划分不清,过渡生硬,更有甚者整页文字不分段,读起来云里雾里。
3.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大多数学生论文基本都能做到规范正确地使用语言文字,但少数论文也存在语句不通顺、语法错误、乱标标点符号、错别字连篇等问题,反映出语言文字水平缺乏基本功。
(四)时间安排欠考虑
毕业论文撰写的时间主要安排在实习和就业为主要任务的第五、六学期,容易与毕业实习、顶岗预就业等形成冲突,孤立或游离于整个课程体系之外,因为这个时候很多学生已经落实好工作单位,毕业论文的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已经无足轻重了,消极对待毕业论文写作,不愿意再投入精力来撰写论文。
(五)管理环节存在漏洞
1.缺乏规范要求。尽管不少高职院校制定了“毕业论文环节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但在现实执行中要求不严格、不够规范,很难做到全程化管理,特别是对教师的监督力度明显不够,进而毕业论文的质量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2.论文成绩评定程序要求不严格。虽然从学院到系部都对毕业论文的管理环节有明文规定,但对于论文需要完成的各个环节却难以按时检查和指导,论文的答辩等重要环节却流于形式,从而导致了毕业论文无论是处于什么等级,最后都可以顺利毕业。毕业论文成绩通常由指导老师一个人判定,有些缺乏责任心的老师对于在网上抄袭的毕业论文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学生中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给人留下了毕业论文根本不当一回事,只要稍为敷衍一下就可以通过,反而认为严格要求的老师是在故意刁难他们。
二、提高高职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策略
(一)重视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培养生产、管理、建设等领域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课程体系设计需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就业岗位同时顾及职业成长,努力做到满足职业岗位和学生个人发展需求两方面的要求,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毕业论文设计需要检测出整个学习过程的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技能,要有机融合到教学各个环节,作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抓手之一,使学生既能运用已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综合专业问题,又能通过撰写毕业论文,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论文答辩,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训练心理素质,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在真实项目中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创新活力
1.为了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学生入学开始,让其了解本专业的基本情况、行业技术发展前沿知识及要求,了解本专业、行业著名企业网站,初步构思问题。
2.专业教学团队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实训设施设备、校内外实训基地,了解各级技能大赛要求等;同时邀请企业、行业专家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对企业用人的任职资格进行宣讲;同时让各专业优秀毕业生主要谈如何充分利用三年在校时间,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养成综合职业能力。
3.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将三年来学习的知识、技能、素质等要求体现其中,让学生设计出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作为毕业论文。
(三)加强写作训练,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1.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语文除了培养必备的语言文学常识外,更应根据具体专业的情况增加专业应用文的教学内容,倡导学生撰写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论文,以锻炼其日后工作所需的写作能力。
2.专业课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工作过程能力,在课堂活动中有意识地设计真实或虚拟项目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在课后,给学生提供小课题科研训练的机会和方法指导,增加写作课程论文、调查报告等课后作业,改革考试、考核方式,通过采用开放型的主观题目给学生练笔机会。
3.公共选修课中要开设好文献检索、论文撰写指导等课程或者讲座。
(四)合理安排时间,兼顾顶岗实习、预就业
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时间需要合理分配。高职院校学制基本上都是三年,通常来说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都会安排在第六学期,但而此时学生正处于毕业实习、面试、找工作的关键时期,所以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投入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就归根于此。因此,要处理好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写作和预就业这三者关系,最理想的结果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内容是顶岗实习的工作内容,顶岗实习的工作是以后就业的真实岗位。高职毕业论文应该按照“单个项目一复杂项目一综合项目”的模式逐步增加难度,一步一步地实施。由于第三学年学生需要到企业、行业进行顶岗实习,因此可以增加企业、行业的指导教师作为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这样可以保证指导的及时到位,一方面可以弥补专业教师在专业技术方面的缺陷,使毕业论文更贴近企业、行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也缩短了与企业、行业的差距,真正做到“零距离”就业。
(五)严格执行毕业论文规范,防止走过场
1.建立完善的管理和监控机制,学校与系部均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使毕业论文从选题、写作、答辩等环节均有章可循,考核标准细化可行,坚决杜绝个别教师不负责任的行为,切实抓好毕业论文撰写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树立毕业论文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全程性的论文写作,是检验学生三年学习成效的“试金石”,而不是短短几周的教学活动的观念。
2.设立论文指导小组,实现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有机结合。在指导小组的确定上,可以新老教师、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教师相搭配,实现以老带新,对小组内的学生实行统一管理与指导。这样既可解决教师数量不足,又可发挥群体优势,有效避免论文成绩由一个人说了算、或是因公务繁忙及其他临时有事的教师指导的学生而处于放任自流的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小组指导可以使其接触更多的思考模式,相互之间又可互相借鉴,对于拓展思维,提高毕业论文水平以及今后的科研能力都是大有裨益。
关键词: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粘结率,锚栓
0.概况
ESP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被广泛应用于100m以下的建筑工程,外保温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从设计、采购、施工各个环节入手,对整个外保温体系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解决关键点,从而确保外保温施工的整体质量,为简化起见,本文仅针对涂料饰面的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作阐述,常规做法及节点不再赘述。科技论文。
1.设计方案的优化调整
设计的材料种类应力求统一,为方便施工创造条件,可参考下表采用。
序号 部 位 采用材料 材料要求 备 注 1 外墙面(含女儿墙外侧) 聚苯板 密度:22kg/m3 厚度由设计定 2 女儿墙内侧、顶部及外挑边 保温颗粒
厚度由设计定 3 门窗洞口室外侧 保温颗粒
厚度由设计定 4 开敞阳台、空调板下表面 保温颗粒 密度:20kg/m3 厚度由设计定 5 空调位墙、立面装饰线条 保温颗粒 密度:30kg/m3 厚度由设计定 6 开敞阳台、空调板上表面 挤塑板 密度:30kg/m3 厚度由设计定 7 飘窗上下表面、外墙 同外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