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3: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产管理系统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调度生产管理系统通过对供电运行诸多环节调控、部署,将相关信息传发给企业管理人员,使他们采取一定措施,提高供电效率。以此,调度管理系统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计划管理计划管理通常包括停电计划管理及生产计划管理,其中前者的计划管理主要包括阅读停电管理、周停电计划管理及带点作业计划等。而后者主要包括周生产管理计划、月生产管理计划及每项生产管理计划等。
1.2电网资源管理它是供电管理的核心部分,只要是有关供电企业中的各类电网资源,都归于电网资源管理。主要功能是为其它管理模块提供可靠的信息数据,为提高供电效率提供基础性作用。电网资源管理根据功能,可以分成五大部分,分别为低压、输电、配电、图形资源管理及变电。其中低压主要负责供电系统中低压线路的运行情况,低压线路的维修及护养工作;变电主要负责变电中的维护及统计工作,在供电运行中,很多供电设备如变电站、变电设备、变电单元及基础参数等,由于供电稳定需要,必须给予维护,才能保证供电正常、安全。所以,在实际供电时,要对这都些设备给予维护。输电资源,主要包括供电中有关电能输送相关的设备及材料,如输电电缆、杆塔、架空线路等,对这些材料给予系统管理,才能够保证供电的稳定性。配电资源管理主要包括配电线路查询及统计工作。图形资源管理。在供电运行中,通常包括大量的供电图谱,如输电线路图、变电站二次图、基本图形维护等,将这些图形管理到位,对于供电系统运行管理以及维修护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1.3电网运行管理电网运行管理是供电运行的基础环节,只有对运行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及时处理,才能够保证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设备缺陷管理。在供电中,由于众多原因,导致供电设备出现故障,应采取一定措施,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将设备故障出现原因、处理过程,分类、汇总及统计,制成缺陷汇总统计表格。其次,设备评定管理。为了保证供电运行正常,不出现差错,在每个季度,要对低压、输电、配电及变电进行一次评级,并将评级过程及结果进行详细管理。再次,设备试验管理。在供电运行中,要经常对运行设备的试验周期进行检验,以提供相应的技术参数数据。第四,设备巡视管理。在供电运行中,为了避免出现供电故障,通常要对输电、配电及变电设备进行巡视管理,将巡视中有关信息数据及时存档,为后期的设备检修提供数据依据。第五,设备检修管理。主要负责对供电运行中出现的故障进行记录,包括故障位置、故障原因、故障处理措施等。第六:运行记录管理。主要将供电运行情况进行记录,为日后维修工作提供依据。
1.4综合应用管理首先,它具有自动生成报表的功能,所以,在供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报表生成时,需要各种设备运行情况,如变压器情况统计、全局设备数量统计及配电网基本情况等。生成的报表以words形式输出。其次,查询统计分析功能。综合应用管理系统中包括多个模块,其中查询统计分析功能能够为其它模块提供自定义查询,从而实现了运行信息多样化查询功能。再次,数据接口功能,它能够为供电系统提供接口;通过该接口,可以进行数据采集及对外共享。
2应用效果分析
首先,实现了诸多管理,如流转批审、员工档案归档及作废;能够对供电企业月度停电计划及时上报;调度员通过交接班操作,实现了早中晚三次交接班管理工作。其次,优化了供电企业的运行结构,提高了供电企业的供电效率。再次,提高了供电运行稳定性,并且为供电设备维护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另外,根据供电需要,对供电运行过程进行适度调整。第四,加强了供电运行中的检修工作,同时也增加了短信等业务,以提高供电效率。此外,对供电设备检修申请时间和申请进度进行督促,从而提高了短信提醒的实用性。第五,目前,供电企业在供电数据管理上,通常采用两台服务器,在运行数据备份时,采用Oracle数据库,实现了数据库的逻辑导出,也提升了服务器的运行效率,降低了运行风险。
3结语
1.1有利于发现安全生产管理薄弱环节
通过对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和分析,可以及时地、定量地、确切地、直观地发现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
1.2有利于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
针对安全生产管理中发现的薄弱环节,通过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监督检查等纠正措施进行完善,以期所有工作均有章可循,从而建立健全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
1.3有利于制定各项重要决策
公司在制定公司发展战略、发展目标或重大决策时,在安全管理方面可以将通过对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作为重要参考依据,以此来做出正确的、合理的决策内容。
2统计分析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统计分析的主要数据涉及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现状、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安全生产事件1和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情况。公司在日常安全生产管理中,通过安全生产管理软件信息系统对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数据进行统计,并按季度、年度对收集的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数据进行分析,对分析出的管理薄弱环节,及时采取针对性整改措施。
2.1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数据统计分析
1.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公司对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主要从学历、从事安全管理工作年限、人员流失和新入职人数进行分析。根据公司的人才培养经验,常规情况下培养一个经验较丰富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公司在岗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学历水平较高,但是具有5年以上安全管理经验的人员数量偏少,只有46人,仅仅只占在岗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总数的19%,尤其是既有5年以上安全管理经验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只有30人,仅占在岗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总数的12%。公司流失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以工作在2年以内为主,为210人,占到流失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总数的88%。2009年以来,流失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不管从总数量上还是从各学历分布层级数量上都高于新入职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近年来,由于公司自有员工总体数量控制,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变动状况在可控范围内。
2.安全隐患
根据公司生产经营特点,将安全隐患分为作业环境条件、消防安全、文明施工、危险化学品、施工用电、施工机具、起重作业、高处作业、个人防护、高空落物、环境保护、交通安全和其它共13类。公司对安全隐患主要通过安全隐患种类和20万工时隐患率两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公司近5年的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类型趋势基本一致,隐患数较多的类型为文明施工、作业环境条件、施工用电、高处作业等。文明施工隐患最多反映了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依然存在较大问题,是公司改善施工现场工作环境、提升公司形象的最大障碍。公司近5年的20万工时安全隐患率一直处于公司控制线以下,但是在2012年20万工时安全隐患率达到68,接近公司设置的20万工时安全隐患率控制线。因此,公司应该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和日常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减少安全隐患产生。
3.安全生产事件
根据公司生产经营特点,公司将安全生产事件类型分为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车辆伤害、起重安全、消防安全、职业健康、高处坠落、坍塌、触电、淹溺、灼烫、中毒/窒息和其它伤害共计13类。公司对安全生产事件主要通过事件类型、年度20万工时安全生产事件率进行统计分析。2009年至2013年期间的安全生产事件按事件类型统计。物体打击和机械伤害两种类型占比最大,近五年共发生66起,占安全生产事件总数的54%。该两种类型比重较大与公司主营业务为建筑安装有关。为了加大对易发安全生产事件类型的管控,公司对物体打击和机械伤害两种类型安全生产事件按照起因物进一步进行统计。44起物体打击安全事件中起因物为高空落物的29起,占比66%;22起机械伤害安全事件中起因物为磨光机使用的12起,占比55%。说明公司施工现场高处临边防护不到位、文明施工管理不到位和一线作业员工磨光机安全操作技能不足。公司近5年来20万工时安全生产事件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公司安全管理水平在可控的情况下逐渐好转。
4.安全生产事故
公司的安全生产事故分类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规定执行。公司对安全生产事故主要通过事故类型、发生时间、伤害严重率、严重程度和经济损失进行统计。2009年至2013年期间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37起,其中轻伤28起,伤28人;重伤5起,伤5人;死亡4起,死亡4人。死亡事故均发生在公司使用的专业分包单位。公司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类型有其它伤害、物体打击、起重伤害和高处坠落。公司安全生产事故主要集中在4月、5月、7月、8月和10月。公司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10:00-11:00、14:00-15:00和15:00-16:00,这3个时间段内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8起,占事故总数的49%。上午上班期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4起,下午上班期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8起,下午比上午上班期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数要高出29%。公司并没有发生因临近下班或加班加点而导致事故发生频率增加。公司2011年伤害严重率大幅上涨,达到189.3,超过公司控制线,虽然2011年至2013年以来伤害严重率逐年下降,但相对于2009年、2010年依然上涨明显。公司自2011年以来每年都发生了死亡事故。2009年至2013年期间,公司发生的死亡事故类型分别为高处坠落、起重伤害和车辆伤害。虽然高处坠落、起重伤害和车辆伤害合计占比仅为32%,不管在核电施工项目还是其它施工项目上,发生安全生产死亡事故导致的间接经济损失远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因此公司应加大对高处临边作业、起重作业和场内机动车辆作业的管控力度,减少死亡事故的发生。
2.2采取的主要措施
对于以上安全生产管理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后,针对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公司主要在以下方面采取了纠正预防措施:
1.建立健全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管理体系
通过统一规划实施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养计划,加大安全执业资格取证力度,拓宽安全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待遇水平,建立安全管理人员的考评机制,来建立健全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管理体系。
2.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力度
通过加强员工安全操作技能和安全自我防护意识教育培训,提高员工文明施工水平,减少施工三违现象,确保施工过程中“四不伤害”原则的落实。
3.加强安全监督管控力度
通过加强安全监督力度,重点加强事故高发时间段内和高风险作业的安全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整改,将安全生产事件或事故扼杀在摇篮之中。
4.加大安全生产奖惩力度
通过提高安全生产奖惩标准,以经济为杠杆来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安全管理和惩罚员工的安全违法违规行为。
3结语
1.1网络体系结构
粮食生产功能区管理系统基于省、市、县三级农业电子政务内网(以下简称“政务内网”)运行,采用B/S,C/S结构相结合进行设计,开发平台为VisualStudio2012和.NETFramework4.0,数据库为SQLServer2008。浙江省农业厅负责整个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基础数据配置、用户权限分配和数据审核锁定;各市农业局负责指导所辖县(市、区)农业局进行应用,组织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上图入库;县(市、区)农业局具体负责粮食生产功能区资料整理、地图绘制和数据报送工作。
1.2地图服务平台
由于粮食生产功能区管理系统基于政务内网运行,且农业电子政务内网与因特网实施严格的物理隔离,无法使用天地图等公共地理信息平台,因此,我们通过ArcGIS自行建立地图服务器。基础地理要素包括行政界线、行政驻地、地名要素,以及各等级道路、河流、湖泊、水库等;遥感影像数据包括全省7~18级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图。
2功能栏目设计
2.1总体规划管理
根据国土资源部门提供的标准农田档案资料,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基本农田保护、城乡建设、交通道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等工程规划,编制全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总体规划,对规划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电子地图、规划编号、规划名称、规划年份、规划面积等全部进行入库锁定管理,并分年度进行建设。2.2年度任务下达自2010年起由浙江省农业厅分年度下达11个市、83个县(市、区)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各县(市、区)可将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街道)。
2.3功能区建设管理
2.3.1申报
根据省下达的年度建设任务,由各县(市、区)落实当年拟建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区块,进行网上填报,申报内容主要包括建设起止时间、建设地点、建设等级、复种指数、种植模式等,与粮食生产功能区总体规划有差异的需要说明原因,并附报新的电子地图。
2.3.2审核
浙江省农业厅根据各县(市、区)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区块落实情况,结合年度建设任务,对即将开展建设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区块信息进行审核。
2.3.3创建
审核后,各县(市、区)组织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定期报送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进展状况。
2.3.4验收
各县(市、区)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成后,网上报送验收申请相关材料,与功能区申报情况有差异的需要说明原因,并附报新的电子地图。浙江省农业厅在收到相关验收申请材料后,对建成后的功能区电子地图与建设规划、申报情况等进行技术比对,作为功能区验收的重要依据。
2.3.5锁定
对建成并验收后的粮食生产功能区进行锁定,纳入数据库进行管理,确保在较长时期内粮食生产功能区不被占用。因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省级以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需征占用的土地涉及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按既定流程报批后进行解锁、变更和再次锁定。
2.3.6查询
提供省、市、县(市、区)对建成的粮食生产功能区按编号、名称、建设等级、建设年份等进行组合查询,并可通过快速定位显示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四至范围和建设信息。同时,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审核、验收等过程中,提供电子地图叠加分析功能,包括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总体规划、申报待建、实际建设,标准农田分等定级,以及电子地图和卫星影像等,对面积差异较大的,系统自动进行告警提示。
2.4进展统计报表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提供省、市、县(市、区)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进展情况按年度进行的统计结果,包括总体规划任务和落实情况、已下达任务和落实情况、当年下达任务和实际建设情况等报表。
2.5网络展示平台
提供按建设级别、建设状态、建设面积、建设年份的分类展示。其中,建设级别分为省级、市级、县级;建设状态分为已建、在建、当年拟建、规划待建;建设面积分>66.667hm2,33.333~66.667hm2,13.333~<33.333hm2,<13.333hm2;建设年份分为2010-2018年。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具体展示内容包括规划信息:编号、名称、年份、面积和建设地点等,建设信息:起止时间、粮食复种指数、主要种植模式和建设进展情况等,认定信息:编号、名称、年份、面积和电子地图实测面积等。
2.6县级客户端
为弥补B/S结构的浏览器在图形处理等方面的不足,同时也考虑到电子地图数据野外采集的需要,采用C/S结构开发了可脱离服务器和政务内网使用的县级粮食生产功能区管理客户端,通过客户端进行电子地图分割、拼接等处理,在接入政务内网的情况下,与服务器通信报送电子地图和相关数据。
3建设成效
3.1加强农业生产要素管理
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壤资源、耕地资源、河流水域和道路交通等进行综合管理、组合查询、分类统计,以及网络化、可视化显示,有助于实现对农业生产要素的动态监测、评价和预警分析,确保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2规范农业项目管理活动
通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项目申报、审核、创建、验收、锁定等环节的流程化、精细化管理,实现粮食生产功能区区块精准落地,同时,辅以各环节的电子地图、历年项目、卫星影像等比对功能,能有效堵截粮食生产功能区多报少建、多占少补、重复申报等现象,规范农业项目管理活动。
3.3提高现代农业管理水平
系统以计算机网络通信、地理信息技术等为支撑,实时掌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进度、建设信息和建设成效等信息,改变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完善农业业务管理流程,提高农业行政管理效率,为农业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奠定基础,大大提高现代农业管理水平。
4系统展望
【摘要】浙江省的文化产业近些年飞速发展,为了能够深入分析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影响关系,采用灰色系统理论,选择文化产业及与其相关的七种产业建立灰色关联模型,截取了2008~2013 年的数据,分析其关联程度。分析结果表明,旅游业、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关联度较高,信息业、交通业与文化产业的关联度较低。
关键词 灰色系统;灰色关联度;产业关联度;浙江省;文化产业
【作者简介】聂建超,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与区域发展;陈雄,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人文地理;施诚夏鸣,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地理。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产业的崛起已经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文化产业创造出的经济产值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成就显著,规模处于全国前列,产业优势领域逐渐显现,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为了实现浙江省的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对浙江文化产业与其相关产业的联系水平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浙江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灰色关联度的相关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灰色关联度的相关分析,即用各个要素的联系程度和相关程度来研究彼此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依据2008~2013年的统计数据,建立灰色关联模型,对浙江省文化产业及相关的七种产业进行灰色关联度的分析,得到相互之间的相关度系数,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相关研究。
二、浙江省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一) 数据来源
在筛选出与文化产业相关的7种产业后,利用2008年至2013年的《浙江省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分别整理出2007年至2012年共计6年的文化产业、交通业、信息业、教育业、金融业、旅游业、服务业、文化产品制造业增加值的相关数据。其中信息产业的相关数据由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组成,商贸业的相关数据由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组成,交通运输业的相关数据由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组成。
(二) 灰色关联度的分析
1.确定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以2007~2012年浙江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参考序列X0、以交通业为比较序列X1、以信息业为X2、以教育业为X3、以金融业为X4、以旅游业为X5、以服务业为X6、以文化产品制造业为X7建立关联模型。
2.无量纲化处理。目的是消除各个因素的量纲,加强各个因素之间的接近性,增加可比度。本文采用的方法是初值化法,结果见表1。
3.建立差值序列表,计算出最大值与最小值。
建立差值序列表,求出比较数列和参考数列的绝对差,得到最大值与最小值,见表2。找出序列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Δmax =1.654,Δmin=0.089 。
4.计算关联系数。确定分辨系数0<ρ<1,本文取分辨系数ρ=0.5,并计算出关联系数,得到关联系数,见表3。
5.计算灰色关联度。求出关联度,详见图1。
(三) 数据结果
由图1 的关联度分析得出:X5>X6>X4>X7>X3>X2>X1,即以文化产业为参考序列的灰色关联度为:旅游业>服务业>金融业>文化产品制造业>教育业>信息业>交通业。由表4可以看出,从选出的七种产业中,根据关联度的高低可分为三层:旅游业、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关联度达到0.8以上,属于高关联;金融业、文化产品制造业、教育业与文化产业的关联度在0.7~0.8之间,属于中关联;信息业、交通业与文化产业的关联度低于0.7,属于低关联。
三、结论
基于2007~2012年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七大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联度有着较大的差异。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关联度最高,交通业与文化产业的关联度最低。
(一)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关联度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度排序中最高。浙江省拥有“文化之邦”的盛名,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许多文化资源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业的重要依托。特别是引入资本运作的新型文化旅游商业模式和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休闲旅游业,大大促进了省内各地旅游业的发展,杭州宋城景区和东阳横店影视城就是其中的典范。杭州宋城景区在2004 年引入上海盛大集团,实现了“网络游戏”与旅游的无缝对接;东阳横店影视城则以影视基地为主体,创意性地将“影视”与旅游相结合,通过著名影视作品在全国和全球的影响开发旅游主题,积极创建富有特色的影视主题公园。(二) 文化产业与服务业
2011 年以文化、体育、娱乐等资源为基础,以服务为手段的“浙江省文化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公开,以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等传统意义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为主的“核心层”与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外围层”得到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三) 文化产业与信息业
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文化产业必须要借助于高科技的信息手段进行传播,信息产业也必须以文化精神作为依托。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关联度应该为高关联。而依上文的分析,说明当前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联系还不够密切。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都是伴随着技术进步而来的,是现代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柱产业。未来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人们将进入数字化的生存状态,但目前很多先进的技术都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的手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信息产业才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如果将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割裂开来,势必导致不同地区间悬殊的差距,贫穷地区越来越依赖于发达地区,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和文化优势。因此,建议在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同时,强调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兼顾人文环境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和鼓励文化产业的繁荣。
(四) 文化产业与交通业
摘要]网络经济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由此,也动摇了传统会计理论的框架。本文从网络会计时空观的角度,对当前我国会计假设理论的不足进行剖析,认为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系统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新型的信息处理工具置换了传统的纸张、笔墨和算盘,而这种置换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改变,也不再是手工会计的简单模拟,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对传统会计理念、理论与方法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反思,并由此而引发叉一场会计发展史上的大革命。
[关键词]网络经济会计时空观会计假设缺陷会计系统变化
在我们跨入21世纪之际,由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传统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化、数据化、知识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网络时代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由此,也动摇了传统会计理论的框架,其中,首当其冲的是改变了会计的时空观。
一、网络经济与会计
现代社会经历的信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文明发展的崭新阶段。随着20世纪40年代末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产生,经典理论中关于宇宙\"实体\"和能量要素的观念被物质、能、信息三要素理论所取代。从信息角度对事物客体加以新的描述,已成为现代人的认识和思维方式。[1]目前,微电子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生物工程、人工智能、CI设计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倔起,形成了继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商业)之后的第四产业,从而将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推进到\"信息文明\"。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催化下,全球的网络经济已具雏形,网络己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更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新的场所,开创出一些全新的经济组织(如虚拟企业)和经营方式(如电子商务)。因特网给世界经济上足了发条:以往建立一个公司直到其上市,通常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可是今天的网络公司,从几个人的小作坊摇身一变成为几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只需十个月;电子计算机从50年代开始发展,40多年间,从286到386……到奔腾,芯片的发展速度呈现出每18个月翻一番,同时保持成本基本不变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因特网驱赶着IT业一路狂奔,加紧工作,不断创新,因为18个月后\"不成功便成仁\"。可以说,因特网己渗透到整个世界的每一角落,正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的\"游戏规则\"。[2]
会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作为社会经济计量的支柱,从内容到形式总是体现着各个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风貌,它的不断发展标志着社会文明和经济管理的进步。就信息文明对会计学科的影响而言,它便会计发展史经历了由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两次重大变革。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算账、报账的过程,它的出现是会计技术手段上的一次\"革命\"。会计电算化的到来,把广大会计工作人员从那种日夜埋头于抄写、计算、整理、汇总、核对等繁重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得以腾出精力,逐渐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型\",从而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为整个管理规则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手工会计系统的纸张、笔墨、算盘己被电子计算机所替代,但会计规则(如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并没有因使用计算机而改变。因此,有人将此时的电算化会计系统称之为\"手工会计系统的仿真\"。[3]
近期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预示着会计技术手段由会计电算化进一步跨越到会计信息化阶段。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通过将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对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等多方面均进行全面发展,进而据以建立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因此,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作为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会计信息化是一次\"质\"的飞跃,其意义在于:它不再是会计技术手段的简单替代,或电子计算机的延伸,而是由此引发的对现行会计规则的挑战,以及对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的整合。对此,一些有识之士,适时提出\"网络财务\"[4]或《网络会计\"的全新概念。
二、从网络经济角度重新审视会计的时空观
康德哲学认为,宇宙本体之下,最基本的范畴是时间和空间。经济学意义上的时空观意味着满足人类需求的衡量:农业文明,产品生产者就是自身产品的需求者,没有商品交换,没有产品的社会性,不需要也不可能跨越时间和空间去满足他人需要;工业文明,产品变成商品,扩大了人们的经济交往范围。商品生产者投人资本进行商品生产,资本是一种时间的等待,就是牺牲当前的消费,投资于长远的利益。此外,为实现商品价值,需要通过动力型的生产力,也就是蒸汽机来跨越商品生产者与商品消费者之间的空间距离;信息文明,由于因特网,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此刻,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又变小了。只要在线,发个E@M队IL,瞬间即可沟通信息,与地球另一边的企业距离变得很近。如不上网,与隔壁企业的距离却很远,这完全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时空概念。因特网的本质就在于使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为零,或近似于零,也就是便距离带来的磨擦系数降低,减少科斯所说的交易成本,加速度地实现商品流通。[5]目前,随着信息文明的到来,会计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与工业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现行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仍局限于工业文明的层次,这种过时的思维模式如同机器上的固定齿轮,僵化呆板而又缺乏大局观。如果从网络经济的角度重新审视,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片会计时空的新视野。
(一)网络会计的空间观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和广延性,一定的空间范围对物质运动的发展有制约和影响作用。传统会计的主体假设从空间上限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范围,在这一假设基础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基本要素才有空间的归属。[6]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作为会计主体,其外延不断变化,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1.模糊性。例如,已构成母、子公司关系的企业集团出现后,会计为之服务的主体已具有双重性;再如,基于网络的一种临时性结盟组织(VIRTUALFIRMS虚拟公司)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组织,它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根据工作任务或市场变化的需要,可以迅速地进行分合、重组,即其\"主体\"可能时而膨胀、时而缩小、甚至解散;[7]以及近期出现并快速发展的基金项目。如此,便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一种模糊状况。对于会计主体的这种模糊性,需要重新认识和拓展会计主体假设的空间界限。
2.整合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资木流动的加剧,企业间不断进行分化、重组、兼并,跨地区、跨行业、强弱联合、强强联合,成立企业集团,乃至跨国集团公司,会计主体呈不断整合之势。以往由于受传统方式的空间局限,集团型企业(总公司)对异地机构(子公司、分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在技术难度和管理成本上都是高昂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本的流动和企业的整合。基于互联网的会计系统突破了这一空间局限,无需远行,通过远程报表、远程监控,使物理距离变成鼠标距离,使其管理能力能够轻易地延伸到全球的任何一个结点。从而,也使得\"大企业变小\"、\"复杂机构变得简单明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又缩小了会计为之服务的空间范围。
(二)网络会计的时间观对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时间,是指事物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形式。时间是无限的,但具体事物运动的时间是有限的,它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确立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畴,前者设定会计主体是一个\"健康肌体\",后者的设定是为了便于对会计主体\"健康状况\"的定期诊断。网络会计对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的突破表现在:
1.即时性。持续经营假设设定了企业在未来的一定期间内不会发生解体清算的前提条件,这是进行资产计价和收入配比、费用分配的基础。但现代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随时都可能导致企业解体,比如,按照\"摩尔定律\"IT业企业的生命周朔只有18个月;而短期的基金项目、网络会计的虚拟公司是一种临时性组织,从事的多是一次易,完成后即告解散,生命周期极短,显示出即合即分的\"即时性\"特征。因此而引发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否定,缩短了会计的时间界限。
2.实时性。会计分期假设为定期报告企业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损益提供了前提,同时,它也是权责发生制、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依据。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使手工处理信息高成本的障碍被扫除。如果说PC时代的会计系统主要解决工作量问题,那么网络会计将在此基础上重点突破速度问题。时间上便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只要需要,无需顾及和等待会计期末,击点鼠标即可生成所需的会计信息,丰富了会计信息的内容,提高了信息的质量和价值。由此,可以满足期货业务、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殊需求,满足广大投资者(股民)的投资需求,去年11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就了\"因特网上的会计报告\"的文件。网络会计的实时性便会计分期假设消除了时间的断点。
三、穿越网络时空隧道的会计反思
会计的时空观是构架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哲学。网络环境下,它的重大改变必将引起会计系统的一系列变化:
l.集成化。会计信息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反映,其数据源于业务部门(如,人、财、物、供、产、销)。基于互联网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信息采集点都纳入企业信息网之中,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各个管理子系统(如生产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直接采集,并通过公共接口,与有关外部系统(如银行、税务、经销商等)相联结,便会计系统不再是信息的\"孤岛\",绝大部分的业务信息能够实时转化,直接生成会计信息,会计数据处理呈集成化之势。
2.简捷化。由于电子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系统由计算机来执行从会计凭证到财务报告全过程的信息处理,人工干预大大减少,客观上消除了手工方式下信息处理过程的诸多技术环节,如平行登记、错帐更正、过帐、结帐、对帐、试算平衡等。[8]再者,计算机又承担起存货计价、成本计算和计提折旧等繁杂的核算工作。因此,相对于手工会计而言,会计电算化的技术性及其复杂程度也大幅度降低,传统的手工会计处理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多元化。即:(1)收集与提供信息多元化。在经济社会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会计系统通过对企业内外各个机构、部门的信息接口转换、接收货币形态的信息,同时亦可接收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其信息渠道更加宽敞;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采用,电算系统除了提供数字化信息,也可提供图形化信息(如财务分析、预测的直方图、折线图)以及语音化信息(如有声财务分析报告);(2)处理信息方法多元化。电算化条件下,会计系统在主体认定的计算方法(如固定资产折旧的直线法)的同时,如果需要亦可选用其他备选方法(如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进行计算,比较差异。为加强管理与考核,甚至可以启用手工方式下所不得不放弃的核算方法,例如,零售企业的\"售价数量金额核算法\"、工业企业的\"作业成本法\"等全新的核算方法;此外,由于系统可以接收(或调用)大量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便于系统运用有关数学模型,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3)提供信息空间多元化。借助于信息处理方法多元化的结果,会计系统提供信息的空间非常广阔,根据需要,有货币形态的信息,亦有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如职工的招聘与下岗、社会公益事项),既有历史信息(历史成本),也有现在信息(重置成本、公允价值)和未来信息(预定成本、目标利润),最终的会计信息将摆脱现有模式,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需要,用户可以通过\"菜单\"或\"会计频道\",[9]选择搭配会计信息的\"套餐\"或\"节目\"。
4.电子化。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初级阶段便会计手段由算盘到键盘,从账本到磁盘。而网络会计将便会计介质继续变化,迅速走向电子化,如各种发票、结算单据均以电子化的形式出现,会计数据流动过程中的签字盖章等传统确认手段失去意义。此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货币的\"质地\"也将变化,不再是原来的纸币或硬币。网络会计环境是一个集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用户、银行等机构为一体的网络体系,巴不存在货款的直接交易,而代之以电子货币进行网上结算。计算机信息处理的集中性、自动性,使传统职权分割的控制作用近于消失,信息载体的改变及其共享程度的提高,又使手工系统以记账规则为核心的控制体系失效。[10]对此,现代信息技术给企业的内部控制赋予了新的内涵:如口令控制、数据加密、职能权限管理、访问时间权限管理、操作日志管理等。
5.开放化。基于互联网的会计系统,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是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行、企业的生产部广]、人事部门等)直接采集。特别是企业外部的各个机构、部门(如会计师事务所、财政、审计、税务、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可根据授权,在线访问,通过Intemet进入企业内部,直接调阅会计信息。瞬间沟通便会计信息系统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数据的微观处理逐步登上宏观数据运作的殿堂。对此,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必须注意系统的安全性,加强回叫设备(C/L「一BM旺DEVIC磅)以及防火墙(FI旺WML)等技术,防止网上泄密和恶意攻击。[11]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增强,有效地避免会计处理的\"黑箱\"操作,有利于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
6.智能化。电算化会计系统可以理解为一个由人、电子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及程序等有机结合的应用系统。它不仅具有核算功能,而且更具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因此,它离不开与人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预测与辅助决策的功能必须在管理人员的参与下才能完成。所以,会计信息化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模拟手工方式的\"仿真型\"或\"傻瓜型\"系统,而是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面对已经来临的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浪潮,会计工作加快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重心转移。由此,要求会计系统必须放大功能,而网络会计所表现出来的集成性、简捷性、开放性、多元性、实时性等技术特征,为此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并且,在这种战略性转移的过程中又不断推陈出新,例如,建立以会计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EIP)\"[lz]、\"智能型会计专家系统\"等,从而,又推动会计职能向更深的层次延伸。
综上所述,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系统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新型的信息处理工具置换了传统的纸张、笔墨和算盘。而这种置换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改变,也不再是手工会计的简单模拟,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对传统会计理念、理论与方法前所未有的、强烈的冲击与反思,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潜能,将会引发又一场会计发展史上的大革命。
主要参考文献:
1(美)A沃尔勃特·信息经济学·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2石子强·改变游戏规则·北京晚报,北京:北京晚报社,2000年2月15日
3薛云奎·电算化会计的局限:仿真手工·财会世界,北京:中国财经报社,2000年2月24日
4王文京、胡迸平·网络财务时代扑面而来·会计研究,1999;10:37一41
5奇平;无需远行,无需久等·南方周末,广东:南方周末报社,1999年11月5日
6王世定·论会计假设·见:中国会计学会,1994年会计学论文选,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6:157一169
7雷光勇、黄斌·试论网络公司及其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会计研究,1999;1:24一27
8刘志涛·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影响的研究·见: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学会重点科研课题文集,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33一48
9薛云奎·管理集成与会计频道·会计研究,1999;11:30一36
10王朝磺·计算机的发展将导致会计革命·中国会计电算化,1999B刀一5
[关键词]网络经济会计时空观会计假设缺陷会计系统变化
在我们跨入21世纪之际,由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传统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化、数据化、知识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网络时代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由此,也动摇了传统会计理论的框架,其中,首当其冲的是改变了会计的时空观。
一、网络经济与会计
现代社会经历的信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文明发展的崭新阶段。随着20世纪40年代末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产生,经典理论中关于宇宙"实体"和能量要素的观念被物质、能、信息三要素理论所取代。从信息角度对事物客体加以新的描述,已成为现代人的认识和思维方式。[1]目前,微电子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生物工程、人工智能、CI设计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倔起,形成了继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商业)之后的第四产业,从而将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推进到"信息文明"。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催化下,全球的网络经济已具雏形,网络己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更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新的场所,开创出一些全新的经济组织(如虚拟企业)和经营方式(如电子商务)。因特网给世界经济上足了发条:以往建立一个公司直到其上市,通常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可是今天的网络公司,从几个人的小作坊摇身一变成为几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只需十个月;电子计算机从50年代开始发展,40多年间,从286到386……到奔腾,芯片的发展速度呈现出每18个月翻一番,同时保持成本基本不变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因特网驱赶着IT业一路狂奔,加紧工作,不断创新,因为18个月后"不成功便成仁"。可以说,因特网己渗透到整个世界的每一角落,正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的"游戏规则"。
会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作为社会经济计量的支柱,从内容到形式总是体现着各个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风貌,它的不断发展标志着社会文明和经济管理的进步。就信息文明对会计学科的影响而言,它便会计发展史经历了由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两次重大变革。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算账、报账的过程,它的出现是会计技术手段上的一次"革命"。会计电算化的到来,把广大会计工作人员从那种日夜埋头于抄写、计算、整理、汇总、核对等繁重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得以腾出精力,逐渐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型",从而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为整个管理规则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手工会计系统的纸张、笔墨、算盘己被电子计算机所替代,但会计规则(如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并没有因使用计算机而改变。因此,有人将此时的电算化会计系统称之为"手工会计系统的仿真"。[3]
近期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预示着会计技术手段由会计电算化进一步跨越到会计信息化阶段。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通过将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对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等多方面均进行全面发展,进而据以建立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因此,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作为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会计信息化是一次"质"的飞跃,其意义在于:它不再是会计技术手段的简单替代,或电子计算机的延伸,而是由此引发的对现行会计规则的挑战,以及对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的整合。对此,一些有识之士,适时提出"网络财务"[4]或《网络会计"的全新概念。
二、从网络经济角度重新审视会计的时空观
康德哲学认为,宇宙本体之下,最基本的范畴是时间和空间。经济学意义上的时空观意味着满足人类需求的衡量:农业文明,产品生产者就是自身产品的需求者,没有商品交换,没有产品的社会性,不需要也不可能跨越时间和空间去满足他人需要;工业文明,产品变成商品,扩大了人们的经济交往范围。商品生产者投人资本进行商品生产,资本是一种时间的等待,就是牺牲当前的消费,投资于长远的利益。此外,为实现商品价值,需要通过动力型的生产力,也就是蒸汽机来跨越商品生产者与商品消费者之间的空间距离;信息文明,由于因特网,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此刻,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又变小了。只要在线,发个队IL,瞬间即可沟通信息,与地球另一边的企业距离变得很近。如不上网,与隔壁企业的距离却很远,这完全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时空概念。因特网的本质就在于使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为零,或近似于零,也就是便距离带来的磨擦系数降低,减少科斯所说的交易成本,加速度地实现商品流通。[5]
目前,随着信息文明的到来,会计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与工业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现行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仍局限于工业文明的层次,这种过时的思维模式如同机器上的固定齿轮,僵化呆板而又缺乏大局观。如果从网络经济的角度重新审视,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片会计时空的新视野。
(一)网络会计的空间观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和广延性,一定的空间范围对物质运动的发展有制约和影响作用。传统会计的主体假设从空间上限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范围,在这一假设基础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基本要素才有空间的归属。[6]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作为会计主体,其外延不断变化,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1.模糊性。例如,已构成母、子公司关系的企业集团出现后,会计为之服务的主体已具有双重性;再如,基于网络的一种临时性结盟组织(VIRTUALFIRMS虚拟公司)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组织,它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根据工作任务或市场变化的需要,可以迅速地进行分合、重组,即其"主体"可能时而膨胀、时而缩小、甚至解散;[7]以及近期出现并快速发展的基金项目。如此,便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一种模糊状况。对于会计主体的这种模糊性,需要重新认识和拓展会计主体假设的空间界限。
2.整合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资木流动的加剧,企业间不断进行分化、重组、兼并,跨地区、跨行业、强弱联合、强强联合,成立企业集团,乃至跨国集团公司,会计主体呈不断整合之势。以往由于受传统方式的空间局限,集团型企业(总公司)对异地机构(子公司、分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在技术难度和管理成本上都是高昂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本的流动和企业的整合。基于互联网的会计系统突破了这一空间局限,无需远行,通过远程报表、远程监控,使物理距离变成鼠标距离,使其管理能力能够轻易地延伸到全球的任何一个结点。从而,也使得"大企业变小"、"复杂机构变得简单明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又缩小了会计为之服务的空间范围。
(二)网络会计的时间观对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时间,是指事物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形式。时间是无限的,但具体事物运动的时间是有限的,它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确立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畴,前者设定会计主体是一个"健康肌体",后者的设定是为了便于对会计主体"健康状况"的定期诊断。网络会计对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的突破表现在:
1.即时性。持续经营假设设定了企业在未来的一定期间内不会发生解体清算的前提条件,这是进行资产计价和收入配比、费用分配的基础。但现代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随时都可能导致企业解体,比如,按照"摩尔定律"IT业企业的生命周朔只有18个月;而短期的基金项目、网络会计的虚拟公司是一种临时性组织,从事的多是一次易,完成后即告解散,生命周期极短,显示出即合即分的"即时性"特征。因此而引发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否定,缩短了会计的时间界限。
2.实时性。会计分期假设为定期报告企业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损益提供了前提,同时,它也是权责发生制、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依据。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使手工处理信息高成本的障碍被扫除。如果说PC时代的会计系统主要解决工作量问题,那么网络会计将在此基础上重点突破速度问题。时间上便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只要需要,无需顾及和等待会计期末,击点鼠标即可生成所需的会计信息,丰富了会计信息的内容,提高了信息的质量和价值。由此,可以满足期货业务、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殊需求,满足广大投资者(股民)的投资需求,去年11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就了"因特网上的会计报告"的文件。网络会计的实时性便会计分期假设消除了时间的断点。
三、穿越网络时空隧道的会计反思
会计的时空观是构架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哲学。网络环境下,它的重大改变必将引起会计系统的一系列变化:
l.集成化。会计信息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反映,其数据源于业务部门(如,人、财、物、供、产、销)。基于互联网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信息采集点都纳入企业信息网之中,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各个管理子系统(如生产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直接采集,并通过公共接口,与有关外部系统(如银行、税务、经销商等)相联结,便会计系统不再是信息的"孤岛",绝大部分的业务信息能够实时转化,直接生成会计信息,会计数据处理呈集成化之势。
2.简捷化。由于电子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系统由计算机来执行从会计凭证到财务报告全过程的信息处理,人工干预大大减少,客观上消除了手工方式下信息处理过程的诸多技术环节,如平行登记、错帐更正、过帐、结帐、对帐、试算平衡等。[8]再者,计算机又承担起存货计价、成本计算和计提折旧等繁杂的核算工作。因此,相对于手工会计而言,会计电算化的技术性及其复杂程度也大幅度降低,传统的手工会计处理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多元化。即:(1)收集与提供信息多元化。在经济社会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会计系统通过对企业内外各个机构、部门的信息接口转换、接收货币形态的信息,同时亦可接收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其信息渠道更加宽敞;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采用,电算系统除了提供数字化信息,也可提供图形化信息(如财务分析、预测的直方图、折线图)以及语音化信息(如有声财务分析报告);(2)处理信息方法多元化。电算化条件下,会计系统在主体认定的计算方法(如固定资产折旧的直线法)的同时,如果需要亦可选用其他备选方法(如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进行计算,比较差异。为加强管理与考核,甚至可以启用手工方式下所不得不放弃的核算方法,例如,零售企业的"售价数量金额核算法"、工业企业的"作业成本法"等全新的核算方法;此外,由于系统可以接收(或调用)大量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便于系统运用有关数学模型,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3)提供信息空间多元化。借助于信息处理方法多元化的结果,会计系统提供信息的空间非常广阔,根据需要,有货币形态的信息,亦有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如职工的招聘与下岗、社会公益事项),既有历史信息(历史成本),也有现在信息(重置成本、公允价值)和未来信息(预定成本、目标利润),最终的会计信息将摆脱现有模式,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需要,用户可以通过"菜单"或"会计频道",[9]选择搭配会计信息的"套餐"或"节目"。
4.电子化。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初级阶段便会计手段由算盘到键盘,从账本到磁盘。而网络会计将便会计介质继续变化,迅速走向电子化,如各种发票、结算单据均以电子化的形式出现,会计数据流动过程中的签字盖章等传统确认手段失去意义。此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货币的"质地"也将变化,不再是原来的纸币或硬币。网络会计环境是一个集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用户、银行等机构为一体的网络体系,巴不存在货款的直接交易,而代之以电子货币进行网上结算。计算机信息处理的集中性、自动性,使传统职权分割的控制作用近于消失,信息载体的改变及其共享程度的提高,又使手工系统以记账规则为核心的控制体系失效。[10]对此,现代信息技术给企业的内部控制赋予了新的内涵:如口令控制、数据加密、职能权限管理、访问时间权限管理、操作日志管理等。
5.开放化。基于互联网的会计系统,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是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行、企业的生产部广]、人事部门等)直接采集。特别是企业外部的各个机构、部门(如会计师事务所、财政、审计、税务、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可根据授权,在线访问,通过Intemet进入企业内部,直接调阅会计信息。瞬间沟通便会计信息系统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数据的微观处理逐步登上宏观数据运作的殿堂。对此,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必须注意系统的安全性,加强回叫设备(C/L「一BM旺DEVIC磅)以及防火墙(FI旺WML)等技术,防止网上泄密和恶意攻击。[11]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增强,有效地避免会计处理的"黑箱"操作,有利于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
6.智能化。电算化会计系统可以理解为一个由人、电子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及程序等有机结合的应用系统。它不仅具有核算功能,而且更具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因此,它离不开与人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预测与辅助决策的功能必须在管理人员的参与下才能完成。所以,会计信息化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模拟手工方式的"仿真型"或"傻瓜型"系统,而是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面对已经来临的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浪潮,会计工作加快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重心转移。由此,要求会计系统必须放大功能,而网络会计所表现出来的集成性、简捷性、开放性、多元性、实时性等技术特征,为此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并且,在这种战略性转移的过程中又不断推陈出新,例如,建立以会计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EIP)"[lz]、"智能型会计专家系统"等,从而,又推动会计职能向更深的层次延伸。
综上所述,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系统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新型的信息处理工具置换了传统的纸张、笔墨和算盘。而这种置换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改变,也不再是手工会计的简单模拟,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对传统会计理念、理论与方法前所未有的、强烈的冲击与反思,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潜能,将会引发又一场会计发展史上的大革命。
主要参考文献:
1(美)A沃尔勃特·信息经济学·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2石子强·改变游戏规则·北京晚报,北京:北京晚报社,2000年2月15日
3薛云奎·电算化会计的局限:仿真手工·财会世界,北京:中国财经报社,2000年2月24日
4王文京、胡迸平·网络财务时代扑面而来·会计研究,1999;10:37一41
5奇平;无需远行,无需久等·南方周末,广东:南方周末报社,1999年11月5日
6王世定·论会计假设·见:中国会计学会,1994年会计学论文选,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6:157一169
7雷光勇、黄斌·试论网络公司及其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会计研究,1999;1:24一27
8刘志涛·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影响的研究·见: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学会重点科研课题文集,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33一48
9薛云奎·管理集成与会计频道·会计研究,1999;11:30一36
10王朝磺·计算机的发展将导致会计革命·中国会计电算化,1999B刀一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