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3: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活中的化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1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资料
数学教师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必须根据学生的专业,选择对学生就业有用的数学知识加强教育。教师要在教材中发现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并组织学生认真学习,鼓励学生进行组内讨论、上台演讲等。这些生活化的内容有助于拓展中职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数学的产生与发展,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1.2改编教材内容,使教学生活化
中职教师应该使数学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活动应该从数学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展开。因此,教师应该寻找课本中的数学理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对教材内容作出适当调整,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是与自己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从而培养自己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1.3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从与专业相关的方面或者生活经验方面导入课堂。教师应该留心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资料,例如发现家庭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料、寻找学校中的数学资源。家庭、社会、学校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可以将其中包含的数学资源在课堂内容中加以引用。教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教师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此时,数学教师就应该多与中职学生的专业课教师沟通,了解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在课堂中加强对相关的数学知识的讲解,以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专业课程中运用。
2.教学过程生活化
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数学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够逐渐形成数学思维。可以通过猜测、操作、观察等方式,使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能够更多的接触生产实践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使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生活化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贯穿其中,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背景,结合数学理论知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相互交流讨论、自主解决问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晦涩难懂的数学理论知识,另外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调动学生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实用性。
2.2作业生活化
如今多数数学教材脱离实际,做到数学教学完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非常困难。因此,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与数学理论,将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公式,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讲解,将学生不感兴趣、不易理解的理论做出适当地改变、调整,用贴近学生生活得、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取而代之。现在使用的课本上的习题过于老化,数据资料已经过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密切,旧版的教材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使,要注意发掘现代生活、科技中与数学相关的因素,将课本中的习题进行适当的整理、改编,尽量多布置一些与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数学作业。
2.3以生活情境作为课堂引导
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对于数学问题的提出,如果能结合生活经验或生活实际,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讲到“角”的概念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若学生使机械专业,再引出概念是,可以先拿来一个铁管、螺丝和扳手,在课堂中找一位同学将螺丝拧进铁管,记录拧进和拧出的全出,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圆,得到角的概念。
2.4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中职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越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就越高,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中职学生的这一特点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总结
哲学的原则在于定义,社会学、人类学也是试图从一个部落或族群中寻找出某种规律性的和普遍性的存在。但是,这不是《土地的黄昏》的任务,张柠并不想从中抽取一个类似于《乡土中国》那样的概念总结,相反,他认为,他的首要任务是“拆解”,是还原性的,“将笼罩在乡土之上的一些概念、成见、话语所构成的‘覆盖物’拆除,让它们恢复到‘分子’状态(或者说‘材料’状态)。而所谓的‘编码’,就是将那些重新变回材料的新的乡土文化‘符码’,重新纺织一次,编出来的不再是概念,而是图案。”
在这里,“拆解”并非后现代主义意义下的碎片化或虚无化,也不是或重新论证之前我们已认知的种种概念,张柠避开本源性的抽象理论探讨,而是重回大地深处,去寻找一个个细节和结点,让这些细节和节点鲜活并且富于象征力量,最终,组成一幅完整的“图案”。“黄昏”时刻,大地疲倦、光线减弱,各样事物自在呈现,花的萎顿,露珠的生成,灰尘的下落,房屋的阴影,儿童的奔跑,器物的位置都因“明”与“暗”的临界点的到来而更富意义,更富时间感和结构感。他的目的既是为了判断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和结构,每一种话语、每一个“器物”背后包含着怎样的生活方式、心理机制和控制作用,但同时,又不想因为这一判断而牺牲掉其中每一个的“在”,两者互相彰显,并且处于“均衡”状态。它所写的既是人,个体的活生生的“在”,但又并非这一活生生的“在”本身,而是以其背后的象征性为基本起点。或者说,他把“人”放置于结构之中,但结构却并没有束缚其中人的存在感,这也是他所强调的“用理性捕捉消逝”的根本所在。
张柠强调自己是一位“体验者”,是以强烈的经验色彩去感受这些“体验”。体验,即在内部行走,能够看到内部的纹理,能够感知到那纹理的粗糙、闪亮和灰暗之处,这是纯粹的观察者所无法体会到的。他把自己在小小的竹林垄村生活的20年作为思考和叙事的基本起点。作者毫不避讳自己的经验主义色彩,并且认为,人类文化活动是一种“活的类型”,只能靠经验的“类比”来完成。中国社会正处于急速变化的时期,每一个问题,每一种事物都面临着多样的和复杂的变化,此时,经验主义反而更具有有效性。打开《土地的黄昏》,土地、原野、植物携带着时间、空间和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在这敞开的空间内部,我们看到了各种已经遗失于时间之中的家具、农具、玩具、食物、服装,它们栩栩如生,仍然在某个繁忙的农妇手中,在奔跑的小孩腿间,你几乎可以听到那小孩尖锐的呼喊和汗水迎风而落的滴答。
《土地的黄昏》为我们建构了一个关于乡土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意义空间、生命空间和象征空间。在前六章中,作者从乡村的时间、空间特征开始,对乡村“器物”(家具、农具)、玩具、农民、食物等进行层层分析,深入阐释乡村的认知结构和基本来源。土地的、乡村的时间是一种怎样的时间?张柠对时间类型、时间数字、时间词语等进行详细的文化学意义的解析,把时间分为:“生态时间”(自然的)、结构时间(实践的)、节日时间(反实践的)、机械时间(人为的)、心理时间(体验的)五类。“生态时间”是最初的时间类型,与自然的变化、季节的轮回、生命的循环周期相吻合;“结构时间”则是人类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结果;“节日时间”是对“生态时间”的轮回性的一种绝望的救赎,通过仪式化的时间记忆让时间凝固并缓解焦虑,最终形成相对应的“心理时间”,等等。同时,作者把乡村空间分为“地理空间和血缘空间”“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神圣空间和世俗空间”三组相对应的概念,并认为“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内部空间最稳固、最和谐的状况,就是纯粹地理空间与血缘宗族空间的重叠。”作者以符号学的方法对每一重空间中的符码进行了甄别、剖析和抽象,如对“祠堂”“晒场”“田头”“墓地”的分析都非常新颖、独到,富于启发性。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文化学意义的分析作为已经凝固了的“时间”和“空间”来书写,他敏锐地察觉到,在现代性观念的冲击下,乡村时间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他在书中举了一个非常有意味的例子,“我”回到空虚、破败的村庄,正在打麻将的“族叔”不同于以往的热情接待,而是出现了激烈的姿态矛盾,即在“站立待客”和“坐下摸牌”之间出现了冲突。在这样的身体姿态和表情姿态下,作者意识到了“麻将时间”在乡村的蔓延和控制性,“在麻将(赌博)时间面前,自然时间和生态时间全部都消失了,历史和祖先的记忆时间也消失了……它意味着劳动情感和土地情感的终止。”而乡村的空间也由于处于闲置状态而被抽空意义,变成了抽象的空无内容的空间,“如果土地丧失了增值、保值能力和抵押价值,如果生产丧失持续性,如果空间丧失可再生性,如果共同认可的生产价值准则破裂,乡村会变成一盘散沙——身体活动与土地空间脱节,意图与实践活动脱节,存在与经验脱节。这就是‘家园’即将丧失的征兆。”的确,在现代性的轴心中,乡村的土地已经失去了其本真的存在价值——植物性和生产性,它正被抽离并变为城市资本的一部分。具有生命力的乡村空间正在丧失,它也是我们的“家园”丧失的物理体现和心理体现。
时间和空间是乡村和大地得以在人类文明史和心灵史中存在的总体性图景,而真正使生活得以呈现的是由人而产生的各种“器物”。“它是农民个体器官的延伸部分”,但同时它又不是被动的工具,当它被制造、被使用并在经过时间的洗礼之后,它反过来又“对农民的行为方式进行控制、规训和改造”。从第四章到第七章,作者详尽地讨论了乡村器物与农民的实践和乡土文化的关系。读这几章,一个已被遗忘了的,但又无比丰富芜杂的完整世界慢慢浮出历史地表,堂屋的长条形香几,香几正中央供奉的祖先灵牌,土地神、观音、菩萨、像,坛、缸、仓,八仙桌、马桶、火桶,镰刀、锄头、耙、犁,还有牛、马、驴等“移动的器物”,还有,小孩的铁环、飞镖、弹弓、陀螺等五花八门的玩具,等等,几乎相当于一本博物志。张柠在乡村大地上寻寻觅觅,把丢弃于无名角落的每一个细小的物品都捡拾起来,细细打量,寻找时间和意义。
器物并不只是器物,它承载着的是农民的文化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承载着不同的时间感和精神存在。作者从对农具的形状、力学原则分析看到农民的节约原则和在场原则,而现代化工具却因为便捷和集约而导致了污染和破坏。同样,乡下孩子的玩具往往自己亲手制作,并最终成为他个性和生命的一部分,每一个玩具、每一种游戏都有自己的性别、气质,并且,它背后蕴涵着泥土意象、粪便意象和植物意象,蕴涵着一个小孩的荣誉、幻想和生命成长,而城里孩子的玩具则是可复制的,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消费行为,玩具的独特性和生命性则被取消。
从第八章开始,作者从时空、器物(人的存在的延伸和背景),进入到人的内部研究和社会史的研究,作者花费了七个章节对农民性格、心理,乡村的婚姻、爱情和乡村社会结构进行阐释。在这些章节里,作者从大的层面对乡村的权力结构,如族长制度和权威的生成,乡村秩序的建构,及与现代国家价值体系的差异层层剖解。这些与《乡土中国》的论题有所相同,但张柠选取了完全不同的进入方式。他并没有进行直接的理论表述,以自己的经验观察、体会权力的诞生和表现方式,如在对家乡的几位族长和族长式老人进行考察之后,他认为“族长的力量、智慧和威严不是人为强加的,而是铭刻着宗族、时间和记忆因素的。年纪大的族长都有女性和男性的双重特征,他应该同时具备男性的‘力量’‘智慧’‘经验’,以及女性特有的‘守护’‘养育’‘亲近’等要素。”而现代“平等”观念的强行介入,瓦解了中国农民传统的“平等”观念和意识。作者认为,乡村传统公共领域的萎缩乃至消亡,决定了他们传统的平等观念的消亡。而这些传统,恰恰是建构乡村社会最基本的观念。它们的消失也意味着中国自身所曾经拥有的文化空间的消失。
与此同时,作者从微观层面对乡村各类人物进行准确、精辟又生动的描述和界定。从农民的身体学、姿态学、表情学细致入微地观察、思考他们的性格生成、心理期许、历史逻辑及文化样态。譬如理发匠、郎中等这种乡间边缘人物。张柠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一直是被歧视、被嘲笑的对象,与他们的流动性、不确定性及与身体的接触性相关,而造成这一原因又来自于乡土秩序的深层模式,那些“与身体相关的职业,会消解传统社会的禁忌,破坏稳定的秩序。”而乡村的“二流子”为什么能够在乡村获得某种程度的宽容,恰恰是因为他在替整个宗族执行“休闲”,他实现了其他人也渴望了的奢望。他的存在本身显示了乡土社会的整体压抑。譬如“相好”,这一词语在乡村本身就是暧昧的称呼,未婚或已婚男女、私奔通奸的都可以称为“相好”。在乡村,“相好”几乎是公开的秘密,大家既可以在背后批判、嘲笑他们,但在实际生活中又给予充分的包容。他们的存在样态都体现了中国农村观念中的某种宽松,概念的游离实际上是某种经验的游离。阅读《土地的黄昏》这一部分,你会感觉到,那长期游走于乡村边缘,并被各种话语所遮蔽的人重又从充满泥污的历史中站立起来,他们的面庞重又清晰,他们的眼睛重又睁开,深刻、富于意味。
在今天,大地、乡村和农民有越来越被简单化和问题化的倾向,他们的“黄昏”属性,那植物的、神秘的、温热的,代表着某种时空感和文明方式的属性正在被遗忘。现代都市的迅速发展和乡村的被遗弃都使得这些经验、记忆面临着被遗忘的境地,其意义和价值也随之丧失。但是,这样一种完整的经验世界和象征世界,这诸多在时间长河中闪闪发光的、承载着生命和历史的器物,这乡村种种复杂的人生和人格,是否就此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和必要性?在此意义上,《土地的黄昏》通过对复杂图案的“发现”和“重构”来对抗这种丧失和遗忘。
读《土地的黄昏》,你会时时为作者知识的博杂、理论的繁多、记忆打捞能力和研究方法的繁多所惊叹。作者以知识考古学进入,把关于“乡土中国”的概念重新感性化,并进行新的分类、归纳和叙事;以符号学为基本方法,对乡村“器物”和乡村各类人等进行最详尽的阐释和描述,高度具体,又高度抽象。它包含着大量的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的方法,譬如对农民姿态的分析就可以说是心理学的完美实证,对族长权威生成则很恰当地使用了社会学、人类学的分析方法,“器物”的那几章则是人类学、文化学、符号学和物理学的交叉结合。但是,张柠看重的不是一种“以数据为基础的理性的事实”,而是“一种经验变化的事实”。他特别欣赏涂尔干的话,研究社会事实的准则:“既不包括任何形而上的思想,又不包括任何关于存在的本质的思辨,它只求社会学家保持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学家,在他们的学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时所具有的那种精神状态。社会学家应该在进入社会世界时,意识到自己进入了一个未知世界;他们应该认识到,他们所要处理的事实的规律,和生物学尚未形成以前生命的规律一样是不可猜测的;他们应该随时准备去作会使他们惊讶和困惑的发现。”以面对一个“未知世界”的心态回到即将成为“过去和记忆”的世界,这需要作者清空那些已经成为碎片的记忆和被顽固占领的“现代性”头脑,需要以赤子之心回到大地上,并试图保持历史的连续性和生命的温度。这样,才能使司空见惯的风景重新陌生并产生真正的惊讶和困惑。
总体而言,《土地的黄昏》可以说是一个象征性结构。它整体的结构——时间—空间—器物—人——已经把乡村世界作为一个大的意义体系和生命体系给呈现了出来;它的语言方式更是一种诗性的象征结构,用感性的语言达到理性的穿透,既是一种审美语言,也是一种象征语言和逻辑语言。“农具记忆是一种缓慢而柔性的‘肉体雕刻技术’,这是一种古老的身体记忆形式。在现代世界,它转换成战争、监狱、流放这些激烈的‘肉体毁灭技术’。现代世界的日常书面记忆(阅读和教育)是一种记忆的假象,与传统的农民世界无关。……农具的历史就是惯例、习俗和经验,需要顺从和学习。农具的使用就是对肌肉的挑战和考验,需要支付和忍耐。只有肌肉的疼痛和疲劳才不会被人遗忘,这是古老的心理学原理。农具将记忆镌刻在一代又一代农民的肌肉上。使用农具在肌肉上产生的经验和记忆,是缓慢和恒久的。”这样精彩而富于意味的叙述和充满象征性、生命性、感性的理论表达全书俯拾皆是。
张柠谙熟乡村的语言方式,顺口溜、打油诗、方言、俗语、乡村荤段子等等这些充斥在乡村生活缝隙中的小象征,被随手拿来,运用在文本各处,妥帖异常。作者常有出神入化的比拟,如在谈到“击壤老人”所唱的歌谣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张柠认为王充对老人的批评完全不对(不知道帝王姓名;年老还要玩泥巴),并把老人比作最早的“左翼批评家”。这几乎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味道,正是这样敏慧而机智的比拟,使得《土地的黄昏》机锋不断,引人入胜。书中很多章节的标题本身就让人浮想联翩,“镶牙者或毁容大师”,“配种者或叫春应急中心”,“二流子:替代性休闲者”等等,读起来风趣、幽默,把抽象的理念和思索化入到形象的故事中,但又直中核心。每一节既是某一概念的具象分析,同时,又是一个小故事。你拿起书,掀开任何一页,都会很快被吸引。
在学科归属上,《土地的黄昏》的确是一个异数。如作者所言,这本书在社会学和文学之间流浪了许多年,却始终两不靠,作者本人宣称“一开始就没有打算为某一学科写作”,它是一次自由写作,是一本“充满情感的理智”的矛盾之书。它丰沛、庞杂的气息,多种学科的反复交叉,感性和理性,具象和抽象并在等等特征的确很难用某一学科或某一命名来界定。
但是,试图命名总是理论者的冲动,我想,如果一定要为它寻找一个恰切的叙事伦理的话,那不妨就称之为“黄昏叙事”和一本“文化伦理学”著作。只有拥有对黄昏事物的敏锐体验,只有能够深深地沉浸于黑暗降临大地前那柔和而暧昧的氛围,只有拥有对大地人生深深的爱与理解(那是一种基于自我和本源的爱),才能够有如此庞杂而多义的思绪,才能够对其中的每一种形态给予精确而微妙的叙述。
摘 要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力量,对现代大学生的覆盖和影响越来越广。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体育生活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本文将对主要的影响因素及负面影响因素进行论述分析,对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积极促进良好的体育氛围和传媒文化的形成,进一步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关键词 大众传媒 体育信息 现代大学生 体育生活
在现代社会,体育离不开大众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也离不开体育。社会越发达,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就越密切。可以说,媒体已经成为当代体育存在空间的重要纬度。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思考已经成为当今体育界不可回避的问题。然而,目前现代传媒传递的信息纷繁芜杂,包罗万象,致使很多大学生已接受大众传媒体育信息时丧失了辨别能力,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对大学生体育生活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体育知识方面的影响
随着我国体育热潮的逐年增高,报纸、杂志、电台等宣传媒体中“体育园地”不断扩大,其宣传数量之大、报道类型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大众传媒体育信息的发展,使大学生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丰富的体育知识。比如,一些“贵族”体育运动——高尔夫球,这项体育运动传入我国较晚,在平时体育生活中以大学生的经济生活条件是不可能接触到的。因此,对此项目感兴趣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他们想得到的相关信息,可以了解高尔夫球的比赛规则,从而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生活。
(二)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开始意识到体育运动不尽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品质,还在塑造健全人格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也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的体育价值观形成是有外界因素影响的,特别是自己所处的生活、学习环境、现代传媒都是学校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对他们进行刺激,促使其对体育从感性上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逐步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对于体育课在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上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学校大量扩招后,因受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育课程在内容设置,教学手段方法等方面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会对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态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去认真对待和解决。
(三)偶像崇拜方面的影响
随着现代通讯设备和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体育名星利用大众传媒打造并发展在大众面前具有较高知名度、名誉度的运动员形象越来越多。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重心向高等院校转移,打造学校体育名星,可以促进学校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可以用来吸引人、筹集资金、提升品牌,为学校竞技体育繁荣发展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在偶像的崇拜中,99%以上是影视界和体育界“明星”,他们为自己崇拜的体育明星加油助威,甚至不怕长途跋涉,请明星偶像合影、签名,收集有关明星的生平资料及爱好,穿明星代言的服装,用明星选用的体育器材,甚至打扮成明星模样的发型,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所崇拜的偶像身上,体育明星对大学生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对现代大学生体育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体育暴力方面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心智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若传媒的报道虚假失实,或经常发放含暴力和不道德成分的体育信息时,他们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思想行为受到不良影响。如游行引起的交通阻塞,以及诸如球迷骚乱、烧扫帚、扔瓶子、敲打来往的车辆等行为,都包含着暴力的因素。然而,人们没有注意到,各种偏执的宣传却在不断升级,金牌的价值越来越大,而体育自身的价值却越来越淡漠。过热的宣传把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和运动员的期望带到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并形成极度的感情倾向。
(二)丧失了大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
传播学先驱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曾指出:大众媒体具有麻醉精神的消极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让人们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第二,由此剥夺了人的行动能力。如今的媒体尤其是电视和互联网,画面形象逼真,声色并茂,内容丰富多彩,大学生还处于不能够完全控制放纵自己的能力,因此,在这个阶段大学生如果过分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媒介和网络带他们的虚幻满足,会使他们丧失参与体育的热情,把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观看比赛和节目上。
三、结论与建议
从整体上来说,由于大众传媒的传播作用,体育健身逐步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媒通过传播体育知识、体育比赛、体育娱乐等有关信息,增加大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增强对体育的关注,养成对体育活动的爱好和兴趣,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加强当代大学生体育价值观、行为方式教育,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对于体育媒介工作者,应注意规范体育的专业性宣传。其次使用多种形式的体育教育方式,打造良好的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最后要正面宣传“体育明星”,给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明星榜样。
参考文献:
[1] 陈龙.现代大众传播学[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3.
[2] 林勇虎.体育的社会学探索[M].万卷出版社.2005.5.
为了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注重将生活中的事物融入到教学中,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成绩。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策略。
【关键词】
陶行知理念 生活教育理论 初中语文教学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融入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应用能力。并且,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与生活联系不够紧密
初中语文教学基本以学习教材中课文内容为主,而没有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使教学显得比较空洞。并且,课本中的许多内容与学生平时的生活差距甚远,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二)学生缺乏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而许多初中学生认为语文课程比较枯燥,阅读、写作能力也难以得到提升,从而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的学生虽然在语文科目上所花的时间比较多,但其并不是因为兴趣而学习,而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这样的学习效率其实并不是很高。此外,是否具备学好语文的信心也是影响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有足够的信心能学好语文,那么学习兴趣自然也会逐渐的积累起来。反之,学习兴趣则会降低。
(三)教学中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常是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占据了教学的主体地位。但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被重视起来。只有将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才能使其自学能力得到提升,并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
二、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来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一)将学生的实际生活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
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提升学生理解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这也是陶行知理论所推崇的。语文课本内容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是对生活中的一些理论、道理的升华。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否则语文教学就会失去原有的意义。比如,《秋天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之前不理解母亲的懊悔之情。而生活中,学生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也许并不是那么和谐,也存在学生不理解父母的情况。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将自己与父母的生活细节联系起来,想想自己是否也有不理解父母,让父母伤心的地方,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了这篇课文后,能够对父母多一份理解,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生活场景重现于课堂之上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其优点很多,比如能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将抽象的事物变得形象,能将生活中的场景搬到课堂上等。比如,朱自清的《春》,其中有许多关于春天美景的描述,在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这些美丽的景色呈现出来。早上初升的太阳、刚发芽的嫩绿的小草、各种果树盛开的花朵、飞舞在花朵间的蝴蝶、在田野中嬉戏的孩子等等,都表现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而这些景象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其搬到课堂上来,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春的另一番滋味,从而体会出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基本限于课堂上,而交流的内容也仅限于文化知识。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改善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我的老师》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学生时代遇到的各位老师是怎么样的,自己对这些教师的感情是怎样的。然后,再请学生分享自己眼中的老师又是怎样的,加强课堂上的互动,从而增强师生间的相互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在活动中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做朋友。而情景教学模式能使严肃的课堂气氛得到缓解,使教学变得更加轻松、愉快,从而对教学效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结 语】
综上所述,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理论与生活实际缺乏紧密的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等问题。通过多媒体教学,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加强师生交流等方式,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能蛴行У母纳平萄效果,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田林奎.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8)
1.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应该明确、精练、有概括性。题目的字数一般在25字以内,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2.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
应概括地反映出毕业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以300~350字为宜。外文摘要内容及格式应与中文摘要一致,英文摘要约250个实词。
关键词
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同时有中、英文对照,分别附于中英、文摘要后。
3.目录
目录中的标题要与正文中标题一致,要求标题层次清晰,标明页码。
4.正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部分,一般应包括绪论、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4.1绪论(前言、引言)
绪论(前言、引言)一般作为第一部分,是毕业论文主体的开端。包括毕业论文的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的意义、采用方法、理论依据和具备的条件、毕业论文构成及主要内容等。
4.2本论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实验材料、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实验结果和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本论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对论文中出现的名词术语、物理量、公式、数字、图表、符号、计量单位等一律采用国际、国家通用标准。
4.3结论
毕业论文的结论单独作为一章编写。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总结,是整个论文的归宿。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5.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的撰写应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于参考文献中(15篇左右)。
6.致谢
致谢中主要感谢导师和对毕业论文工作有直接贡献及帮助的人士和单位。
7.附录
对于一些不便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论文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的附录中。
大学医用化学论文范例赏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其对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仍存在较多问题,其影响了我国医学教学的健康发展.为此,本文笔者针对当前中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的实践经验,对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职护理;医用化学;教学改革
1.前言
医用化学作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医化知识、理论及实验的基本技术等,为生化、生理及基护等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随着招生制度的深化改革以及生源素质的逐渐降低,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仍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笔者针对现阶段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进行探讨,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我国中职医用化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2.1中职学生的医化知识不强在读中职护理专业的中专生,有少部分学生成绩优秀,而多大数的学生成绩却相对较差,原因在于这些学生在初中时,文化基础较差,化学成绩不乐观.其在未被普通高中录取的情况下,选择就读中职学校.此外,少数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有些学生是在父母的压力下被迫就读.多数中职学生对医用化学的认识不足,更谈不上认清医学与化学间的联系,闹不懂在读护理专业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学习医用化学知识,未认识到医用化学的重要性.因此,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学习医用化学的进度,导致部分学生的医化知识薄弱.
2.2医用化学教材内容的不足当前,中职护理专业所用的医用化学教材,是经卫生部进行规划的教材,其教学内容较多,而教学课时较少.此外,中职专业护理侧重于化学本身的系统性,缺乏医学联系及未结合医学的实际特点,造成学生未能体会到化学在医学中的实用价值,使其缺乏学习医用化学的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由于中职学校的医学课程较多、时间紧张及学制较短等,这些因素使医用化学的课时缩短.因此,针对上述情况进行分析,应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确保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顺利开展.
2.3医学与化学的联系仍未得到完全理解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中,注重强调医学与化学的联系,化学被作为医学专业课的基础.但目前在实际的医化教学中,多数学生难以理解化学与医学课程的关系,并单纯认为化学只是一门独立课程.学生尚未发现化学已渗透在医学中,既使教师从中做了很大努力,结果仍未显著.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的中职医化教师均毕业于师范类或综合性的学校,虽熟练掌握医用化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但相对医学与化学的关系,也尚未真正理解与掌握.
3.采取有力措施有效改进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
3.1医用化学的准确定位从整体的中职教育系统分析医用化学的科学地位.根据学生的生源情况,对中职医用化学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与完善.提高学生对医化教学的认识,在培养其升学和就业的同时,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就业.科学的准确定位既是学科与专业的统一,也是职教性的体现,唯有明确这一定位问题,才能使中职的医用化学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方向性及目标性.根据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内容为指导,适当调整文化课的教材内容,打破化学知识原本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淡化复杂的计算过程,围绕培养学生的目标,有效开展医用化学教学.因此,应突出医用化学教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密切联系化学和医学,不断加强医用化学学科的定位思想.
3.2深化改革中职医用化学的教学内容医用化学教材内容的选取,是改革中职医化教学的关键点.以往的医化教学大纲,是在有限时间内尽量系统的讲授医化理论知识,这在轻视医化教学服务性的同时,还偏离当代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医化教材的内容应打破常规的系统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够用、必需的原则,努力为医学化学服务.在医学中应用化学知识,将两者相互结合、渗透以及依存等,一同进行讲解.比如,在讲解人体电解质与渗透压;人体体液酸碱性和缓冲溶液时,应通过化学知识的概念讲解,同时更侧重于医学的知识点讲解.本章对胶体与晶体渗透压在维系人体细胞内外水、盐及体液平衡的现象进行分析,使学生从中认识到化学对医学的重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以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的质量.
3.3加强提高学生的医用化学认识在医化教学中,将课程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联系,通过较多例子详细讲解化学及医学的关系,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的认识程度,利于学生掌握医学知识.由于现阶段学生尚未完全了解医学知识,因此,教师的讲解方法应能吸引学生关注,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比如,对于临床医学中常用于大量体内注射用的生理盐水,也就是0.9%氯化钠溶液.教师可对此进行提问,利用其它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代替时,是否可以注射,理由是什么?从中引出等、高、低渗溶液.以提问方式使学生进行思考,后面再根据化学理论,即溶液的渗透压加以讲解,有效说明了化学与其所学专业的联系.这种教学手段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拓展医化教师的知识领域医化教师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受限于化学专业的知识上,应多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阅读一些与医化有关的书籍,并与医学专业的教师保持密切联系,以拓展自身的知识领域,以将医学与化学的密切关联运用到课堂中.教学中多采用临床实例讲解,例如:碘的性质讲解时,多重于缺碘的临床症,生活中如何防缺碘;在讲乙醇时多引临床及医药用途.既激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3.5注重化学的实验教学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课程,利用实验进行教学,将使学生能很好的掌握化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其在培养学生严谨工作态度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这是培养合格护理人员的关键.笔者认为除教学大纲实验内容外,可增加趣味性实验内容,即将性质揉和在实验中同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实用性.例如,趣味实验“鸡蛋变大变小”说明了高、低渗溶液的作用及半透膜的性质,学生乐于接受.
3.6在生活中运用医用化学知识医用化学的理论知识来自于实际生活,教师在具体的医化教学中,应将医化教学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使其返朴归真.与此同时,生活也是学生学习医用化学的根源,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伸展.教师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及再现生活等,稳步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另外,在医化教学中,应密切联系实际,创造生活情景,组织学生参加生活实践,使学生能运用其所学知识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运用生活例子进行教学,例如利用化学法除去衣物上的污迹;淡水鱼和海水鱼交换环境后能生活吗?鱼体的变化?将使学生长期保持对自然与生活的好奇及探索,使其更加了解医化与生活的关系,有效提高其的学习兴趣.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根据当前的情况而言,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是必然之势,其改革过程虽较艰难,但只要根据上述的准确定位医用化学学科、加强提高学生的医用化学认识以及注重化学的实验教学等几个方面的改革措施逐步进行,相信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改革进程将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顾伟.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医用化学的教学策略[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03).
[2]章耀武.中职医用化学教学探讨[J].科技资讯,2008,(35).
[3]尹晓红.增强中职化学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2).
一、课堂内外联系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内渗透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并使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能及时拓展课外知识,使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累赘感,反而觉得所学知识更丰富,实用性更强。例如,在“氮和磷”的教学中,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氮气的包围之中”的现实场景引入氮气的物理性质,说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而引出氮气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也可以讲述在打雷闪电时氮分子与氧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一氧化氮分子的场景,介绍了后续几个反应后,得出谚语——“雷雨发庄稼”的结论。在讲到NO的毒性时,补充NO作为信使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功能,让学生带着惊讶的情绪对NO产生了新的认识。
通过紧密结合教材基础知识或重点知识的应用性知识的补充、讨论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社会中的化学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进行热点渗透教学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情景素材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等,能够强化学生对化学与生活有关、对生活有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人类保护臭氧层的行动”,这既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人文意识”问题,围绕“从电冰箱的普及与换代到臭氧层”开展探究,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访问网站,获得知识。在讲授重金属汞的性质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其危害,讲述汞蒸汽对人体的危害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用行动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样清理破碎的水银温度计、如何处理含汞的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使化学教学更贴近于社会实践,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所学知识富有时代感,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人文关怀,将自然科学融入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分析。
三、进行生活与化学关系专题教学
高中化学专题教学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教学形式可以将生活中的化学与书本中的化学的联系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介绍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介绍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动态与趋势,介绍化学在高新科技领域中的作用,介绍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介绍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如健康、保健、能源、资源、环境等社会问题。例如可以向学生讲解当前化学合成材料的发展概况,人类已经可以制造出可以替代人体多个部位的化学材料。
四、与生活中化学知识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入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以贴近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国民经济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例如选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进行“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等实验。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为实验内容可进行“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试验”等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五、进行与生活有关的论文写作教学
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课题报告,探讨实验中的问题或写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向学生介绍撰写小论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文字能力不做高要求,只要论据能说明论题,条理清楚,说得明白就达到了要求。例如,将“糖类”设计成主题为“糖类与生活”的拓展课,课前充分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他们感兴趣的课题,引导他们提炼成“糖在生活中的分布”、“血液中的葡萄糖”、“糖与糖尿病”、“糖与减肥”、“糖与健康”等小课题。然后把全班学生组合成几个组进行专题研究,同学们查找资料、走访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实验,在组内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课题报告。
一、联系课外内容,增强学生的实用感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内渗透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并使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能及时拓展课外知识,使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累赘感,反而觉得所学知识更丰富,实用性更强。例如,在“氮和磷”的教学中,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氮气的包围之中”的现实场景引入氮气的物理性质,说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而引出氮气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通过紧密结合教材基础知识或重点知识的应用性知识的补充、讨论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社会中的化学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联系生活热点,使化学教学贴近于社会实践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情景素材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等,能够强化学生对化学与生活有关、对生活有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人类保护臭氧层的行动”,这既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人文意识”问题,围绕“从电冰箱的普及与换代到臭氧层”开展探究,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访问网站,获得知识。在讲授重金属汞的性质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其危害,讲述汞蒸汽对人体的危害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用行动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样清理破碎的水银温度计、如何处理含汞的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使化学教学更贴近于社会实践,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所学知识富有时代感,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的人文关怀,将自然科学融入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分析。
三、开展专题教学,介绍化学领域新发展
高中化学专题教学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教学形式可以将生活中的化学与书本中的化学的联系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介绍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介绍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动态与趋势,介绍化学在高新科技领域中的作用,介绍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介绍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如健康、保健、能源、资源、环境等社会问题。例如可以向学生讲解当前化学合成材料的发展概况,人类已经可以制造出可以替代人体多个部位的化学材料。
四、进行生活化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入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以贴近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国民经济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例如选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进行“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等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五、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 地方院校;毕业论文;选题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4)01-19-1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提交的最后一门作业,是为检验学生大学期间学习知识的回顾和总结,以及进一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设置的。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提交的最后一门作业,是为检验学生大学期间学习知识的回顾和总结,以及进一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设置的。毕业论文的题目可以是指导老师提供,也可以自主命题。一个好的选题会使论文有生机,才会有好的内容;若选题不好论文就难以写好。很多综合性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多数是教师的科研课题,有鲜明的创新性和综合性;但对地方性院校,特别是新升本科院校,由于信息不畅、资源匮乏、前沿信息少、基础薄弱,教师科研能力差,科研课题很少,每到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时,学生发愁,老师苦恼,而且教育部要求必须有50%的研究型课题,这就给地方性本科院校的教师带来了选题困难。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学生论文质量水平是普遍关注的问题。我系教师团队十分注重学生的论文工作,多年来对选题的重点及具体做法也有一些探讨与实践,现把我系从07年第一届毕业生至今的一些论文选题工作,整理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1 从专业知识寻找论文课题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做好毕业论文的前提,论文的选题同样要围绕着“巩固专业知识能力”的这个中心。化工行业中的很多前沿性研究是需要建立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的。将专业知识与当前科技发展相联系,不但可巩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也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对于培养学生系统知识的连贯性是大有裨益的。
2 从生活实际中寻找论文课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衣食住行到“神七”升天无不和化学相关。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但要立足于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要关注生活,注重培养从生活实际中寻找论文课题的敏锐能力。如日常生活中食品防腐剂苯甲酸的制备、检测课题;生活用水硬度的测定方法与改进方法研究;以及生物质新能源、太阳板电池的研发技术进展等。
3 从科研项目中寻找论文课题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将自己的科研方向、体会、感受和兴趣,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跟踪教师的科研方向[1]。如教师正在从事水处理方面的研究,上课时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一些科研感受和体会传达给学生、安排或讲解相关科研实验、给学生布置一些综述类小论文,使学生尽早地树立科研、论文写作意识,给学生尽早地提供科研的机会。到了毕业论文选题时,由于有了前期的相关研究背景或相关实验经验积累,教师、学生都“心中有数”,从而可较快地进入论文选题阶段,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动手实践与创新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4 从与企业结合的角度寻找论文课题
地方性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其师资力量、设备条件、经费支持、生源质量均弱于重点大学;但地方院校立足和依托地方,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主线,坚持和体现地方特色,发挥因地域、文化所决定的优势,是其他大学不可比拟的[2]。利用此优势,地方性院校教师可积极与相关企业建立沟通平台、联合开发科研项目,项目中的相关内容可作为学生论文课题。如我系与本地区化工行业建立的联合研究项目,既提高了学校整体的科研能力,又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为学生论文的选题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5 从兴趣出发选择论文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论文的选题中,也可探索开设设计性和创新性综合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和设计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不但保证了论文的质量,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巩固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性教学手段,也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常规性的内容[3]。
参考文献:
[1]江腊生.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跟踪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18-20.
[2]钟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研究[J].江西化工,2007,2:82-84.
[3]钟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实践与探索[J].江西化工,2007,3:101-102.
论文关键词:化学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探究
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强化学生的心里活动调节效能,深化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和探索,从而使其直接有效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这一专题研究已成为了化学教育工作者重要课题之一。
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由此,优质高效的化学教学必须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学论文,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化学学习内化为主观需求,将对非智力因素的探究坚持到底。在此,我从激发兴趣的角度,谈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一、通过化学教师的个人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开发非智力因素。
首先,从人性美的角度,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苏联作家康·巴马斯托夫斯基所说:谁知道一次邂逅,一句记在心中的话、梦,远方传来的声音,一滴水珠里的阳光或者船头的一声汽笛不就是这种刺激。兴趣的激发是平时师生相处的一种无意识的心灵交流的过程。
冬天里的问候、偶遇时的称呼、雨天的小伞、感冒时的热水、考试失败后的慰藉、网上QQ聊天、课堂上适时的鼓励、篮球场上共同PK的身影,等等,或许来自于生活上的关怀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理才能更好地得以贯彻。这是一种大爱,是一种在人性关怀的熏染下激发学生感性认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从情感上亲近了老师,也从感性上亲近了他所教的学科——化学,以此种关系为基点,学习兴趣得以了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更好的开发,化学教学也才能更加顺利有效地开展。
其次化学论文,从知性美的角度,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对于目前处在一个个性张扬的年龄阶段的高中生而言,理性需求是他们对于教学的一种个性体现。他们需要友善的老师,但是他们更需要智慧的老师。由此,富有知性美的老师能更加长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A、提高化学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表达方式的幽默性。拉西曼说:“不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企图教授学生的教师,等于在打冷的铁。”而幽默的语言能够刺激学生产生兴奋区间,撞击平静的思维从而产生求学的欲望。例如:我对爱情化学反应类型的小结
(1)一见钟情型=化合反应 A+B=AB
(2)别人牵线型=催化反应 A+C+B=AB+C
(3)挖人墙角型=置换反应 A+BC=AB+C或A+BC=AC+B
(4)相互挖墙角型=复分解反应 AB+CD=AC+BD或AC+BD=AD+BC
(5)感情破裂型=分解反应 AB=A+B
如此特别而幽默的总结,能够缓解学生对于化学课单一的教学语言的审美疲劳,对大脑皮层产生更为强烈的冲击,记忆的周期更长,程度更深刻。
B、提高化学老师的综合素养,关注跨学科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通过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学得好,动机就能够得到强化。例如:对于侯氏制碱法的讲解和引导。不仅讲了制作的过程,发明创造的意义和价值,还讲了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的三大贡献,以及他的爱国情怀。如此,将历史和化学结合在一起,渗透了德育教学,激起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化学论文,更加有力于学生对于本科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二、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开发非智力因素。
首先、通过老师实验的演示和引导,激发学生探究心理。
A、通过老师实验的误区设置,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在此,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必须提高学生的对实验的注意力和观察力,而对于可能性的实验,设置实验误区却是更能够引导学生的思考、促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加强学生对实验的感悟,避免学生自己实验不必要的麻烦。
例如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这一实验中,可由数个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一定的实验技巧后,先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溶液配制过程,操作过程中动作适当放慢,这期间必然会出现错误的实验操作,由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指出实验中错误操作,并根据实验原理推断错误操作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如何变化。最后由学生吸取演示学生的教训动手改进实验操作配置溶液。通过错误教学,从而达到深刻领会实验要点的目的。
B、通过趣味性实验演示,引发学习的乐趣,探索化学反应现象。化学实验的目的性太强,基于课程内容的安排,实验成为了理论知识的必要补充,和锻炼动手能力的必要手段。但是化学论文,如果抛开功利的因素,摈弃学习的目的,以娱乐的心态来面对一些有趣的现象,或许所谓的实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演示“液体里的星光”的实验。在一支较大的试管中,加入几毫升无水乙醇(或者是90%的乙醇),再慢慢滴入等量的浓硫酸,在试管背面衬一张深蓝色的纸。摇振试管后,关闭电灯,用小匙挑一些高锰酸钾晶体,慢慢撒在液面上,晶粒在溶液中逐渐下落,你就可以看到火星点点,恰似秋夜的星光,还有轻微的炸裂声。那么,高锰酸钾、酒精的混合液里,为什么会发光呢? 如此,这种有趣的实验,更能够让学生轻松而愉悦地面对化学教学。
其次、通过化学实验的模拟,诱发学生解读生活、创造生活的好奇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生活是课堂的外延,寻找生活与化学的契合点化学论文,通过化学实验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生活并创造生活,这是新课改对化学教学的又一指导原则。
A、关注生活中的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I铁锅生锈中就存在原电池的原理;用超强力油烟机洗涤剂洗涤油烟机;炒菜时加碘食盐要最晚放,是为了防止其中的碘的挥发;瓶胆水垢的去除也是碳酸钙与醋酸的复分解反应等。
B、关注来源于生活的简单魔术中存在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鸡蛋入瓶现象、玻棒点火、江南春色。 一吹即燃的蜡烛、清水九变,等简易操作的魔术。
C、关注生活低碳原则和化学反应的关系。低碳生活是目前环保内容的一个重要主题,上海世博会也处处体现低碳节能意识。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1)烧97号汽油(2)烧饭先泡10分钟(3)看电视把电视机开暗一点(4)乘地铁上下班
总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教学和实验中,关注意志、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不但对造就人才有利,而且能够在化学教学中使更多的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能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