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4: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政产学研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政产学研一体化;高职;模式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推进区域政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区域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在这一进程中,政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呈现出不同的模式。本文从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主体、合作目的、合作方式三个维度分析高职区域政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分类,同时对一体化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高职区域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分类
(一)基于合作主体的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分类
1.政府主导型一体化模式
政府可以将学研与企业合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国家计划或地方发展计划,对合作项目给予经费、税收等多种优惠,目的是促进项目尽快产业化。政府主导型又分为政府指令型合作模式和政府推动型合作模式。其中前者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即由政府直接指令产学研各方形成合作,曾经是我国产学研初期的主要形式;后者在政府的推动下,由政府提供政策导向和市场服务,高校和科研机构发挥核心作用,企业积极参与。
2.企业主导型一体化模式
该模式下企业同时作为科学技术的研发参与者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者,即企业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生产的主体。在该模式下,企业为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一方面致力于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一方面以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共建研究机构和企业兼并科研机构等形式寻找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咨询和服务。企业处于主导地位,并承担相应的研发和成果转化风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活动围绕企业的需要进行,其研发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范围由企业决定,处于参与者的角色。
3.学研机构主导型一体化模式
高校和科研机构凭借技术和人才优势从事技术创新,成果成熟后以技术转让、专利出售等形式向需要该技术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或者通过自己创办科技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技术成果转化。在该模式下,高校和科研机构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研发内容和合作对象,并独立承担研发风险
(二)基于合作目标的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分类
1.人才培养型合作模式
这一模式的主要目的是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和科研机构则是为了培养面向市场、面向技术开发的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它以合作教育为主要手段,通常采取定向委培招生、联合办学、共建基地、互相兼职等合作形式。
2.研究开发型合作模式
这一模式的宗旨为提高合作各方创新能力,将学研方的科研能力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快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通常的形式有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联合承担重大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共同参与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共建研发实体如工程研究中心等。
3.生产经营型合作模式
它是高校与企业或科研院所与企业围绕研发生产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大的新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企业效益为目标而开展的合作。在这一合作模式中,高校和科研机构一般以技术作价入股,参与企业技术开发、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有的在技术入股的同时注入少量资金,使合作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关系更加紧密。
4.主体综合型合作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产学研各方合作的目的具有多向性,通过多方位、深层次的合作,达到既培养人才又提升创新能力,同时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目的。其形式主要有共建高新技术开发区或高校科技园;建立松散或紧密型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等。
(三)基于技术支撑的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分类
1.技术转让模式
技术转让模式一般是指高职院校或科研机构把科技成果,主要是产品的制造工艺或配方转让给企业后,企业一次性支付费用给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形式。这种模式的特点主要是由学研机构做前期投入,在完成了技术原理的可靠性研究后由业接着进行中试、工业化生产及市场开发。因此技术转让属于接力式开发,而且具有技术推动型的特征。技术转让模式是产学研合作中比较通行的模式之一,通过产学研结合,企业可以直接把大学的科研成果拿过来为己所用,这样既减少的企业的前期科研投入,也加快了技术投入市场的速度;对大学而言,通过技术转让可以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风险相对小。通过这种方式两方达到双赢,所以可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方式。
2.合作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保持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各自拥有原来体制的条件下利用各自的要素占有优势分工协作共同实现一项技术创新过程。学研方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或对某个项目联合攻关,企业向学研方提出开发计划并注入一定的风险投资,学研方可以选择以技术入股或只是在技术开发上的合作。这种模式更强烈地表现为功能互补的优势。无论是学、研还是企业都很难承担起技术创新转化的风险。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科研组织与经济组织的合作成为了一条必然的可行之路。
二、高职区域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选择
虽然高职区域政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存在诸多模式类型,但这些模式往往都是相互补充、相互交叉的。每个类型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与机制都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和适用性,在产学研结合实践中需要根据一系列的现实影响因素进行相应的选择。因此,高职区域政产学研一体化工作既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又要结合各地具体的实情慎重选择适合发展的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一)高职区域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选择遵循的原则
高职区域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选择中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指有利于企业及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科技进步、有利于教育水平提高。政产学研一体化是社会经济、科技、教育相结合,发挥协同效应的重要途径,因此,其模式的选择必然要能使三者利益实现最大化,并充分发挥这种协同效应。
(二)高职区域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选择是各主体根据客观资源与条件进行的,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政产学研一体化的规模。规模不同,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如参与主体的数量较大,往往适合采用合作开发的模式,而规模较小的政产学研一体化,则可以采用内部一体化模式。
2.政府的意志。政府在产学研联盟建立与运行的过程中,在许多方面都拥有话语权,这就使得产学研联盟在模式选择方面受到政府意志的影响。当然,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推进以及中介机构的完善,政府的这种决定权将会越来越小。
3.联盟主体利益与目标的一致性。在政产学研一体化建立与运行的过程中,各主体也存在着利益与目标的冲突,甚至出现对立的现象。如果各主体利益与目标高度一致,则适合采用共建实体或者联合开发等模式,反之,则采取委托开发或者技术转让等模式效果更好。
4.技术创新的难度。不同的技术创新难度,对于一体化的模式要求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技术创新难度大的适于采用联合攻关、组建研发实体等模式,而技术创新难度较小的则适合采取委托研究、一体化、共建科研基地等模式。
(三)高职区域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选择
1.高职院校应以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目标根据自身类型合理分工,各有侧重选择合作对象
地方高职院校参与产学研联盟的构建中,应始终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将获得的经济利益投入到学科建设、人才引进上,从而改善高职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更好地参与政产学研一体化。地方高校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力争创造最大的科研辐射效应。地方高职拥有其独特优势,与区域经济、区域产业界有着天然的联系,更容易与区域产业实现产学研合作。因此,地方高职要主动将“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作为其办学宗旨,把争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与当地中小企业的结合上,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依托其学科、人才和智力优势,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和科研成效,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促进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2.企业在政产学研合作中要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有长远的目光,坚持双赢原则
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建立,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政产学研一体化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导,实现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最佳组合,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最终的目的是解决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企业应该具有长远的目光,把产学研结合作为自己的战略来研究,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方式逐步深入,最终使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灵活性通过其他更快捷的方式获得技术支持:没有能力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发新技术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直接引进现阶段所需的技术成果,实现技术转移;未走在技术前沿的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已存在的但并没有被使用的失效专利或者已经不再受产权保护的准公共产品进行二次创新和研发。
3.强化政府、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对政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作用
政府在政产学研一体化中主要充当三种角色:引导者,政府通过舆论宣传倡导、运用经济、法律、政策手段来引导产、学、研合作;推动者,运用政策法规影响,利用财政资助,设立科研基金,对一些科研项目重点资助;协调者,主要提供数据咨询,政策咨询、技术咨询。政府对政产学研一体化起宏观调控作用,优化各种资源在合作过程中的配置。中介公司提供市场需求的信息和渠道,细化分工,构筑企业与高职院校、科研院所的沟通桥梁,更加细致地研究产学研联盟的可行性,起到“”和“搭接”的作用。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保障产学研联盟的顺利、持续进行。随着政府、中介公司和金融机构加入到产学研联盟中,产学研合作越来越具有生机和潜力,产学研联盟正逐步朝运作规范化、目标市场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炜.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
[2]王洪才,朱如龙.政产学研合作:高职发展的新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2011.9
[3]蒋朝霞.政产学研一体化政策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
[4]刘光辉,后小仙.区域产学研联盟模式选择中应注意的问题[J].商业经济,2009.7
[5]孔祥浩,宋迎东,熊克.政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1.7
【关键词】政产学研用;专业硕士;材料工程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之下,政府c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性。贯彻落实专硕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更偏向于工程实践,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往往由于培养单位条件所限制等种种原因,其中最关键的是缺乏与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行之有效的实践环节[1],因此进一步探索材料工程专硕的培养模式,以实现预定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政府引导,创造条件,积极搭台
通过“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院校为依托,各方面联动”的政产学研用合作思路,充分考虑政府政策的指导作用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作用,更好地推动产学研合作,开创各方面共赢的局面[2]。由江苏省政府牵线搭台、企业创造条件、高校参与合作来设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由高校或科研院所等单位与企业联合申报工作站;政府经甄选后批准挂牌;专硕研究生在站期间,实行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在结并对在站研究生有所反馈并对其培养提出建议;运行一段时间后经考核合格的工作站,由政府给予经费支持或奖励,为专硕研究生长达一年的实践训练环节提高了硬件保障。
除此之外,江苏省双创人才项目中有一类“科技副总”项目,明确由高校或科研院所派出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科技人才,由企业聘任为非全职技术副总或副总工程师,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该人才项目中对企业资质限定在高新技术企业,或研究生工作站等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的范围内,这一政策促进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了科技人才与企业的对接,在客观上对专硕研究生的实践培养又提供了契机。
2 学校有针对性配置导师
以江苏科技大学材料工程领域为例,对于专硕导师的招生资格会定期进行评估,除了具备高级职称和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外,对于一些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或者主持在研工程项目的中级职称教师,同样可破格聘任为专硕导师,以体现专硕研究生贴近工程实践应用的培养特点,有效提高了培养质量。
3 多方合作共赢,推进实践基地建设
在政府积极牵线搭桥下,高校与江苏省企业合作申办研究生工作站等,并“以评促建”,加快推进此类实践基地建设,从而为材料工程专硕的工程研究课题提供保障,也完成了培养中要求的在生产一线实践一年的要求,而此需要多方长期合作。对于企业而言,建设好研究生工作站是其与高校等科研单位建立实质性合作的一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指派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担任专硕在实践基地的导师,指导学生就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问题进行技术攻关[3]。除此之外,这对于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或联合申报企业创新基金、科技进步奖等都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各方都取得感兴趣成果的前提下,推进实践基地建设并彻底解决专硕研究生的实践培养难题才得以实现。
4 总结
本文分析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原因。针对这些问题,介绍了江苏地区政产学研用背景对高校材料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带来的契机,由政府创造条件、高校与企业响应号召,合作申办研究生工作站、科技副总等项目,加快推进实践基地建设,从而为材料工程专硕的工程研究课题提供保障,同时实现多方合作共赢。该成功经验不仅可适用于材料工程专硕培养,还对其它领域专硕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海,王茗.广西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视界,2016(8):28.
关键词:产学研 地方高校 英语 模式
一、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全球化经济全面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注重学生实践动手的创新能力。但是,有很长一段时间,高校的人才培养是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的,学校教育离实际的社会需要很远,因而造成学生缺乏实践训练。可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学校只靠自身的力量已经难以胜任了。于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了一种高校与社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目前有很多有关“产学研”方面的研究,然而,一方面,以往的研究都集中在理工科专业,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对英语专业在产学研相结合方面,尚需要做深入细致的探索;另一方面,以往研究大多集中在重点院校,随着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地方高校在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实践中具有鲜明的特色,但此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因此,本文试图探索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从而实现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相关概念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
高等院校最初的职能是传播知识、培养专门人才,直到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创始人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大学开始有了发展科学的职能。随着高校为社会服务职能的加强,高校的职能由人才培养扩展到科学研究,再扩展到服务社会。产学研就是高等院校职能扩展的必然结果。产学研合作本意是指行业、企业、学校和科研院所有相互融合和协调发展的一条龙体系。它是一个经济学范畴,而产学研合作教育属于教育学范畴。产学研合作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二)地方高校
高等学校是指隶属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别行政区,大多数靠地方财政供养,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院校。地方院校占了我国高校总数的绝大多数,承担着为区域培养人才以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任务。它们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中坚力量,值得关注。地方高校按照规格,可以分为:1.省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2.地方重点院校;3.地方普通院校;4.地方新兴院校;5.地方高等专科学校。本文使用的“地方高校”主要侧重于第三类,这类高校最主要的特点有四个:第一,大多是经高校合并组建于八九十年代;第二,这类高校大都以当地城市名称命名;第三,学校大多为综合性大学;第四,学校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
三、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产学研现状和存在问题
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道路已成为共识,不论是广大教师、学生还是用人单位,都认为产学研合作教育能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实践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学校和用人单位没有找到长期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因此双方都缺乏动力和积极性。
(一)高校和教师的动力不足
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院校的考核大多针对校内的科研和教学,考核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比重很小,因此高校普遍缺乏动力和积极性。高等院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主要集中在教学和科研两大方面,尤其注重科研成果。教师职称晋升的主要途径为发表学术论文、出书立著。广大教师在授课之余,将精力主要投放在学术研究上。校企合作的绩效长期以来一直未纳入教师的职称晋升和业务考核的指标体系。因而,高等院校和高校的教师普遍缺乏重视,没有充足的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效果。
(二)用人单位缺乏积极性
学校遵循教学规律,希望学生在短时间内到实习基地进行集中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这样既方便管理,又保证安全。而用人单位,尤其是大部分遵循市场规律的企业,则希望学生能有较长的、稳定的时间来实习,能够真正定岗并且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如果高等院校不能为其解决现实问题,甚至反而因为学生实习影响正常的运行,他们就会缺乏积极性。因此,虽然一些用人单位接收了合作教育的学生,但因担心影响正常秩序,尤其怕泄漏商业机密而拒绝安排学生参加一线的实际工作,因此合作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四、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面对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诸多困难,我们不能照搬理工科的成功做法,英语专业必须结合自身的特征。作为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英语专业主要有英语教育方向和商务英语方向。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教学资源,探索产学研新途径。地方本科院校是教学服务型高校,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地区相关产业为导向。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三位一体”新模式――培训模块,实习模块,研究模块。
(一)培训模块
地方院校对教师队伍的培训主要是引进兼职教师和选派有潜力的教师进行培训。由于兼职教师的流动性较大,所以培养本校的师资队伍才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关键,才能保证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质量。当前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大多是语言文学背景,对于英语教育这个专业比较轻车熟路,但是却制约了商务英语方向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因此,学校可以一方面安排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实习,了解真实的工作情景,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挑选一些具有潜力的年轻教师或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到外省、国家重点高校学习进修。
为了提高英语教育方向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弥补教育实习期间实战教学经验的不足,可以让学生在实习之前演练试讲试教、说课工作,同时加强英汉语板书训练、英语教学课件制作、英语教案编写等基本功。为了使商务英语方向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学校可以从翻译公司、旅行社、外贸公司等单位聘请相关人士兼任学校的辅导教师,不定期地为学生进行实际工作流程和接待、文秘、管理方面的讲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和认识,完善专业教学内容。
(二)实习模块
为了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校可以让教师到如外资企业、旅游公司、中小学或者外语培训学校等用人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良性沟通,为实现产学研结合建立纽带。教师通过开展用人需求的社会调查,了解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基础教育对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了解外贸类的用人单位目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及时收集用人单位对学生工作表现的反馈信息,以便在教学中及时采用实用的新教材和补充教学内容。学校要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技能证书的考试,力争使更多的教师成为既有教师资格,又有从业资格的教师。学校可以将教师的实习成果纳入职称评定体系,切实加强教师对实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社会实习。对于英语教育方向的学生,在实习中,可以对中小学学习者进行个体差异研究,总结成功的语言学习者的经验和规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商务英语方向的学生,通过在企业实习,可以了解工作流程,学习一定的外事、礼仪等相关技能,增加实战经验,实现教学与企业或行业的深度融合,使理论学习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
(三)研究模块
学校应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鼓励中青年教师围绕英语专业开展系列学术探讨与研究,同时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密切关注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选择本地区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特色领域申请各级各类科研立项,逐步打造服务于地方的一些有特色的学术品牌。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构建评价体系,让部分教学成果通过用人单位来检验,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最终形成以科研论文为支撑、以改革教学实践为基础的,实现科研―教学互动效应的模式,使人才培养步入产学研相结合的轨道。
学校应以“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为原则,吸纳学生参与各种级别的课题和项目,通过学生助研培养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写成论文,择优在期刊上发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鼓励学生达到“一凭多证”,除能拿到英语等级证书外,引导并鼓励学生报考其他职业资格证书,比如教师资格证、涉外文秘证、涉外导游证、BEC证、口译证、笔译证等,为英语专业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多渠道的上岗准备。
五、结语
本文主要站在学校的角度提出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模式,旨在为培养英语专业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探索可行性的途径,并在地方高校推广,为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增添一份实实在在的力量,希望能够对今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但是由于获取资料有限,认识问题不够全面,尤其是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府政策层面分析较少,这些不足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大凤.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视野下的产学研合作[J].群文天地,2011(20):130-131.
[2]芦丽君.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2004.
[3]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值得关注的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大学教育,2001(1):71.
本文为2013年度邢台学院校级科研专项课题“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XTXY13ZX17)的研究成果。
本文为2013年度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提高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编号SZ132156)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Shanxi province is an important birthplace of Chinese clothing culture, he also has rich tourism resourc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to build a reasonable model of industry-university research cooperation (IURC) for Shanxi tourism attire. The author advocates establishing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of market-oriented and government-led model.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开展的多种形式的合作,是优势资源整合的一种先进模式,也是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基本形式。它对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均有着积极的作用。作为旅游大省的山西,挖掘旅游特色服饰潜力,构建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模式,有重要意义。
1 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的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山西省人民政府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依次出台了《山西省推动产学研合作实施办法》、《关于促进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等文件,大大促进了山西省产学研合作的进度。
企业因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渴求科技和人才,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主动性在不断提高;高校研究所为了教学科研工作的良性循环,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政府为了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在不断地为推动产学研合作努力。
2008年,山西省的科技费用支出高达62.56亿元。学术方面,以“旅游服饰(服装)”为主题的论文呈上升趋势,2009年达到顶峰,共发表期刊论文19篇,硕士毕业论文 1 篇。
而针对山西省“旅游服饰(服装)产学研”方面的研究内容至今还是空白。
虽然山西产学研合作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研究,但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依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旅游服饰产学研的合作甚微。一方面,旅游市场对旅游服饰科技成果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高校、科研单位所拥有的大量成果与资源闲置。
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的问题主要包括:
(1)思想认识与观念滞后,对旅游服饰的开发及其产学研合作的认识严重不足;
(2)政府组织乏力,对旅游服饰的开发及其产学研合作关注不够,还没有建立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协调保障机制,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至今还处于随意、盲目、零散小规模的初级状态;
(3)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山西还没有旅游服饰自主品牌。
2 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的意义
我国政府强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山西是中国服饰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历史悠久,特色鲜明,自成一体,效用突出的典型特征,它具有丰富山西旅游内容,提升旅游文化内涵的价值。
2.1 产学研合作是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
从系统论的角度,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是山西旅游服饰科研、教育、生产等不同社会分工系统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其实质是促进旅游服饰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可以充分发挥山西服饰企业、高教和科研院所的资源集成优势。
通过产学研结合,产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模式。产学研的合作作为当前加强技术创新的一种有效途径,无疑对促进山西旅游服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
2.2 产学研合作是知识要素与商业要素的直接结合
推动产学研主动合作重在利益机制的确定和协调,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都有合作的动机和需求,关键在于采用什么样的利益机制、协调机制进行连接,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产业和学科的协同发展必须设计好两者的利益协调机制,不可偏颇。不同产业的技术特性、不同学科的知识特性均对产学研结合的机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利益分配机制的角度,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是将知识要素与商业要素直接结合,通过价值传导中的利益分配机制,统一了企业、高校研究所和国家等三方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利益矛盾,可以充分调动和整合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的效能,最大程度地调动生产力全方位的积极性。国家要富强,科技、教育要发展,都必须依靠企业的发展壮大来提供经济支持。
2.3 产学研合作是创新科技体系建设的突破口
从培养产学研合作主体的竞争力的角度,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既是解决产业科技创新的最佳途径;又是解决高校研究所办学条件、育人方式和就业水平等方面存在问题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解决山西高校服装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一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将有效推动区域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比如就大学而言,大学创一流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与科技前沿;“立地”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解决生产生活中大量的科技问题。产学研结合虽然主要目标是为产业发展服务;但在此过程中,高校也实现了自身发展的目标,也是高校本身发展的需要。
产学研合作作为当前加强技术创新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对创新科技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与最佳选择。
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开放化与协同化的今天,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越来越依附于经济主体的高度互动与合作,开放式的跨组织合作与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产学研合作是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创新发展的最佳模式,也是山西旅游服饰发展的必然选择。
3 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
产学研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一个科学的决策系统,更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动力系统。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必须从企业、高校研究所和政府 3 类技术主体上,全方位建立一套完整的创新模式。
3.1 提高认识,重新思辨产学研合作的战略意义,确
实将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列入议事日程
产学研合作本质上就是产业和学科发展双向需求的整合,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路径。“二战”后美国为了保持其在世界上经济和军事方面的霸主地位,不断强化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从国家战略层面来推动产业和学科的高效整合,以加强基础研究和人才的培养。日本为了赶超美国、在科技方面领导世界,也确立了以科技创新立国战略为核心的官产学合作体系。
我国提倡产学研合作已久,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一直没有把产学研合作放到国家战略层面上来。党的十七大审时度势,把推动产学研合作放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力求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源泉。
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应与企业技术创新紧密结合,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产学研合作,首先就是要依靠政府引导,政府发挥龙头作用,发挥合作工作的主导、引导与协调作用,并通过提供一定的土地、优惠政策及配套资金等一系列行之有效而又实实在在的举措,广泛地吸纳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参与。其次是企业要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主体作用,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企业,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寻觅潜在的合作对象,发现优势互补的战略伙伴,不能坐等政府或主管部门“牵线搭桥”、“包办婚姻”。再次是大学与科研院所要在科学创新中扮主角,在技术创新中则应甘当配角,确实将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列入议事日程。
3.2 统一规划,摸清把握山西旅游文化资源构成特
征,明确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的基本目标
根据不同的产业和学科分别制定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和机制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首先必须由政府与合作机构牵头,企业与院校科研单位参与,在对山西旅游服饰资源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摸清底数,把握特征,确定合作的目标,做出统一的规划。
根据山西旅游服饰资源构成特征,从旅游特色文化角度来看,可以北部的宗教文化旅游服饰、中部的晋商文化旅游服饰、南部的根祖文化旅游服饰与东、西部的红色文化旅游服饰等四大旅游文化特色服饰为目标;以旅游商品服饰、旅游展示服饰与旅游工作服饰等 3 类服饰为范畴;以全省的82家大型服装企业为主导;以太原理工大学以及其他服装研究所为知识与技术支撑,确定合作目标,做出统一的规划,创立特色品牌,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
3.3 创新模式,“政、企、学、研”四方要同心协
力,充分挖掘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的潜能
政府要建立科学基金,制定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计划,把旅游服饰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和工业未来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同时也资助有一定应用前景的科研项目,鼓励大学与产业界联合申请基金项目,并对由企业介入投资开发产品的项目实行重点资助。
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可建立灵活的技术转移及扩散机制。企业人员可以参与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科研院所的人员也可参与企业的技术项目。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可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如建立科技园与创新中心,以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为依托,发挥高新技术的辐射作用。
3.4 齐抓共管,强化政府对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
的组织协调,营造产业和学科协同发展的产学研
合作新环境
推动基于产业和学科协同视角的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发展,必须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产业和学科协同发展的 3 个关键条件:一是产、学、研三者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合理划分与合作;二是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科研考核体制的确立;三是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这也是新视角下产学研合作环境构建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强化政府对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协调,对营造产业和学科协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新环境意义重大,政府可以发挥以下作用:(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协调产学研合作的三方利益关系,大力倡导并积极鼓励实行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2)政府应设立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的组织管理协调机构,为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3)政府应以资金为杠杆,鼓励和引导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4)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促进和保护产学研合作。
3.5 建章立制,不断完善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体
系,充分保障参与各方的合作权益
为了保障参与产学研各方的合作权益,充分调动和保护各方参与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必须坚持走“依法治国”的道路,建章立制,不断完善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体系。
(1)建立健全法规保障体系,要由政府与合作协调机构出台各项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法规,将“产学研”合作工作列入法制的轨道;
(2)建立健全操作规范体系,“政、企、学、研” 四方均要制定“产学研合作操作规范”,将产学研合作的操作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产学研合作的行为,并将“山西旅游服饰产学研合作”列入其中;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政产学研合作;风险控制;技术风险;投资风险;营销风险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6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4-000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4.001
1 概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众多学者证实了政产学研合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很有必要的。满海雁等研究了政府在“政产学研金介”中的作用,明确了政府在不同的合作发展阶段的定位。Marge Seppo等就欧洲情况基于欧洲各国的数据,分析了政府在合作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对支持措施进行了分析。
马宁分析了产学研合作成绩、问题和原因之后,提出了在产学研合作中以企业为主体,最快实现技术突破和实现产业化。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文献,陈昭峰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面对的研究与开发风险、投资风险等,并提出了一些针对风险管理的防范对策。余佳设计了相应的指标衡量与防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张米尔在讨论技术入股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时,给出了针对道德风险的防范对策。钱丹构建产学研博弈模型提出了利益分配机制问题是道德风险问题的本质。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但因其具有高风险性、复杂性、创新性等特点,需要充足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支持,所以通过政产学研合作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有必要的,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攻克技术难关等,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微观方面,新兴产业取得成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产品、技术及工艺,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对大学而言,培育了高端人才、创造了新的知识、完善了理论知识和实践了现有的知识。宏观方面,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实现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性、复杂性,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帮助其发展,仍然面对不小的风险。文章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面对的风险分为四类,分别是道德风险、技术风险、投资风险、营销风险,并对产生原因、表现形式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2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合作风险类型
2.1 技术风险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风险分为两大类别:第一是指技术本身的风险,新兴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在发展时因不具备技术开发的条件、技术决策失误等因素,使得产业发展中断甚至是夭折,这不仅打击政府、企业、学研方的热情,而且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第二是指技术需求方面的风险,产学研合作攻克技术难关后研制出了新产品、新工艺,但这种产品或工艺并不存在市场需求或市场中已有同类产品,这也将导致较大的损失。技术风险的本质来源于技术的不确定性和技术与经济的互动性,是比较特殊的一种风险。
它是发展新兴产业要面对的首要风险和核心风险,是因科技发展现状、政策支持、人才水平、相关技术等因素导致的集成风险。技术风险发生在产业发展的早期,但严重的结果后期才暴露出来。技术风险的发生主体主要是学研方、企业两方,学研方的基础研究水平、前沿技术研发水准等因素都会导致新兴产业凸显技术风险,企业对市场把握不准、资金投入不足等也会导致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一种集成风险,要进行系统的防范和控制。第一,政府目光要长远。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技术创新,政府不要过于注重产业规模,而要关注产业的创新,依据创新现状给予企业“阶梯状”的资金、税收等政策支持;第二,注重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我国中小企业数目众多,产学研合作时,大型企业或重点企业应吸纳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创新意识强的中小企业,共同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开发,有利于新兴产业攻克技术难关、取得技术的进步;第三,针技术风险的第二类――技术发展与市场脱轨,企业要发挥其和市场密切联系的特质,对市场进行调研和预测、分析技术开发的市场潜力,以便及时调整技术发展方向以满足市场的要求;第四,政策合力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搭建良好的政策环境。
2.2 机会主义
产学研合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中必然要防范合作双方的机会主义。产学研已达成合作,所以本节主要分析道德风险。道德风险的产生原因有:第一,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已经签订了合作契约,在合作的过程中由于一方的机会主义导致合作破裂。如企业掌握了学研方的关键技术后终止合作,独立进行技术开发工作,获取超额利润;第二,合作完成后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学研方的研究人员面临着发论文、评职称等压力,科研人员未经企业同意提前把研发的先进技术或核心理念作为自己的创新点发表在论文中。合作过程道德风险的本质是合作双方的诚信问题及利益分配问题,主要发生在技术研发的后期或市场化两个阶段中,产生的后果立即表现出来,发生的主体是企业或是学研方。
本节提出防范道德风险的一些措施:第一,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对于学研方,要选择有高端研究设备、科研人员水平高等综合实力较好的机构。在选择企业方面,应该考虑企业的资金、规模、声誉等因素,声誉是企业无形但宝贵的资产;第二,签订合作契约时,列出违约的一些条款和惩罚措施。如企业违约,应加大惩戒力度,不仅要支付学研方研发投入的人力、设备、技术等资源的一切费用,还要明确规定学研方要占去这项技术市场利润的百分比;第三,合作研发成功后,技术产业的利润分配要合理。利益分配不合理是发生道德风险的主要原因,若新兴产业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取得的利益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利益在企业和学研方之间的合理分配是至关重要的;第四,选择合适的合作方式。企业和学研方共建研发经济实体如成立联合开发的公司是比较好的合作方式,双方依据投入要素相当的股份,合理分配市场收益。
2.3 投资风险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开发工作要求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技术的研发、技术的市场化等。我国R&D研发投入逐年增加,但R&D占GDP的百分比不足,仍然不能跟美国、芬兰等发达国家或新型工业化国家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风险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新兴产业是创新型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第二,新兴产业的投资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才能获得收益。投资风险的本质是高风险,融资比较困难。产业萌芽期,许多投资主体持观望态度,依靠政府的一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吸引投资。投资风险发生在新兴产业的各个阶段,发生的主体主要有政府、企业还有社会上的其他投资主体等。
本节提出降低投资风险的一些建议。第一,政府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尤其是在萌芽时期,政府应投入大量的资金引导企业进行投资,降低企业承担的风险;第二,发展新兴产业要结合时代特点,创新融资模式。正如重庆市通过融资租赁、产业基金、股权投资等模式培植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一定的成效,如应用PPP公私合营的模式进行融资,使得投资主体多元化,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其他投资主体的风险,给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撑;第三,正确地对新兴产业进行投资风险分析。对新兴产业的发展环境、相关产业、资源和能力、市场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2.4 营销风险
政产学研合作把新兴技术产业化投入到消费市觯仍然会面临消费者购买力不足、消费市场无法打开的营销风险,其重要性不可忽视,新兴产业只有通过营销推向市场获得经济效益,参与主体才能获得投资收益,从而更好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文章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营销风险的原因归为:第一,新兴产业形成的新产品没有目标用户或者目标客户定位不清晰;第二,新产品受到用户的消费习惯、消费模式的冲击或现有市场的抵制;第三,对于新兴产品没有合适的营销渠道。营销风险在时间纬度上处于产业的末端,发生的主体是企业方。
本节提出降低营销风险的一些建议。第一,政府拉动需求。新产品的市场购买力不足或者产品价格过高,政府应主动购买这些产品或技术,拉动需求;第二,大学或科研机构对于新兴产业的教育宣传。在大学开设相应的课程或专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人才;第三,企业经常进行市场调研并做好市场营销工作。企业是与市场联系最紧密,面对市场的变化企业应当尽快做出反馈,而且应顺应时代、把握新兴产业的特点创新营销模式。
3 结语
产业的发展总是风险与收益并存的,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这种高风险高收益的产业,文章在搭建政产学研模型的基础上阐述了该产业遇到的四种风险:技术风险、机会主义、道德风险、营销风险,并对四种风险的成因、表现形式、发生主体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针对不同的风险提出相应的措施或建议防范风险,但是控制这四种风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而不是相互独立的。
参考文献
[1] 满海雁,陈明.论政府在“政产学研金介”战略联盟中的角色定位与功效发挥[J].科技管理研究,2011,(11).
[2] Marge Seppo,Kart Roigas,Urmas.Governmental Support Measures for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Comparative View in Europe[J].J Knowl Econ,2014,(5).
[3] 马宁,王立.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分析
[J].科学学研究,2005,23(增刊).
[4] 陈昭峰,江应中.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活动风险类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15(4).
[5] 余佳.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分析及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
[6] 张米尔,武春友.技术入股型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道德风险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13(2).
论文摘要:针对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当前推进产学研结合亟需建立运行主体间的深层次合作关系及长效运行机制。
在当前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形势下,高职高专要发展,要生存,就要正确定位,明确自己的办学目标,培养大批的、符合市场需要的实用人才,走有特色的产学研结合之路。
一、当前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每个学校都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所处的地域,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产学研合作方式与途径。我们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开展产学研结合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产学研合作仍缺乏正确的认识。学校把产学研结合只作为解决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由于企业没有品尝到产学研合作教育带来的甜头,对产学研结合工作缺乏正确认识,把其视为额外负担。
2.没有找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有些学校和企业虽然认识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产学研结合的外部环境、思路不够开阔或自身条件的影响等原因,还没有找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缺乏长效机制。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在产学研结合中缺乏有效的调控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致使目前一些学校的产学研合作还停留在浅表层次。
(二)原因剖析
1.宏观方面:(1)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产学研结合的发展。目前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行业对高职高专教育缺乏有效指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仍处于民间活动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制约了产学研结合深入、持续、健康地发展。(2)缺乏国家在宏观层次上调动包括学校、社会各用人单位以及学生积极性的政策法规。国家对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明确的,但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3)经济发展对产学研结合的内在牵动力不足。产学研结合教育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转型期,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区域间、行业间、企业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岗位仍然被传统性劳动力所占据,企业还没有体验到合作教育带来的好处,因此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我国的就业市场还不规范,人才高消费,高职高专毕业生被一些企业拒之门外,因此,发展高职高专教育还没有成为企业的迫切愿望。
2.微观方面:(1)学校自身实力不足制约了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校企合作必须是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够健康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实验条件不具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使得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途径不畅,从而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同时这也是企业与学校合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2)学校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思路不够开阔。主要表现在:一是把开展产学研结合仅仅作为解决原有模式下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考虑。二是许多学校在寻找产学研结合的工作岗位时跳不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圈子,因而使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越走越窄。三是许多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往往希望把学生安排在少数几个工作单位,由于多方面原因,实际部门不愿意接纳或只能接纳少数人,因而给产学研结合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困难。
二、建立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及问题,推进产学研结合亟需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在目前这种产学研结合的初级阶段,政府应该通过引导、支持产学研的政策,鼓励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当前,政府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1.政府通过设立“产学研结合基金”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在制定有关法律(如《企业法》)时,要有明确的条文规定生产条件先进的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同时,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如对参与了产学研结合的企业,可根据接受学生的数量和消耗企业材料的费用,享受一定的减免税等,吸引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
(二)理顺产学研结合运行主体间的合作关系
产学研合作教育要健康发展,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保证,但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是产学研结合的主体,校企双方建立紧密结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是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的基础。因此,理顺主体间的合作关系,是产学研结合的关键,双方合作层面如何,将决定产学研合作的程度。目前校企双方合作层面主要有以下三种:
1.浅表层面的合作:企业没有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体系设计、科研课题的研究以及教学质量评估等环节,虽在毕业实习方面有一些安排,但也仅仅属于参观性的,只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真正起到职前]练的作用。
2.中层面合作:企业开始关注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要求,同时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初步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设计以及教学质量评估中,而且学生基本能顶岗进行综合训练,有机会在工作中结合实际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真题真做。但这种层面的合作还仍属于比较松散的合作。
3.深层面合作: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的开发,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到毕业生的实习安排,科研课题的合作,再到教学质量评估各个环节,企业都积极参与,把其视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学校也为企业的发展“量身订做”人才。这种合作使校企双方真正建立起紧密的内外结合关系。
浅表层次合作和中层面合作都没有理顺产学研结合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因而产学研结合工作就受到了很大影响;只有建立深层面合作关系,校企双方才能够在双赢的基础上做好产学研结合工作,才能够真正促进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
转贴于
(三)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
1.建立调控机制。高职高专院校自身必须建立一种根据市场、企业变化随时适应、调整的机制,能够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调整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办学规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1)成立由行业主管部门、企业、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组成的“产学研结合指导委员会”。其基本职能是宏观调控产学研结合的发展,统一协调解决产学研结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提供指导、咨询与服务等。(2)成立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学校的专业教师、教育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其基本职能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与变化,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根据岗位职能变化,设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思想,制定专业培养计划等。
2.建立健全保障机制。高等院校与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能否寻找与把握到双方利益平衡点;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的各种保障机制是否健全。为此,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建立合作保障机制。(1)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校企双方建立“三级双轨”模式管理机构,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见图1)。(2)出台相关基础文件。为保障校企合作教育的顺利实施,校企双方应研究出台下列文件:《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
3.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产学研结合开展情况如何,需要对其进行综合检验与评估。由于评价产学研结合的指标极其复杂,包括人才培养的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程度等“软”指标,还包括培养人才的数量、效益,合作企业的成本、产值等“硬”指标。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够检验产学研结合形式是否正确、效率快慢、效果好坏、效益高低及成熟度等。建立这种评价机制,包括政府与高职高专院校两个方面:政府应建立对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评价体系,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规范开展;高职高专院校应制定各专业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情况的具体评价指标,将其纳入学校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以不断检验、改进产学研结合工作。
三、产学研结合实践中应明确和探索的几个问题
1.实施以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教育教学模式,必须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实际业务环节建立切实可行的实践性教学体系,这是产学研结合的关键。
2.必须具有相对固定和一定数量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并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建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使校企双方能够真正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3.必须有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产学研结合模式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的难度,而且只有具备“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素质,才能胜任产学研结合的教学工作。
4.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高职高专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专科接本科等多种层面相互沟通、衔接的重要环节和纽带。因此,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上,既要强化专业岗位技能的训练,又要重视基础教育理论知识的培养;既要考虑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兼顾专科接本科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衔接,更要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都需要高度重视,深入研究。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它的发展不仅要依靠教育部门的努力,还要依靠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更离不开产业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全社会都应该共同关注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为其营造良好的氛围。相信在全社会的努力下,高职高专教育的产学研结合会越办越好,从而推动高职高专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温景文.校企合作办学的认识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2, (1).
[2]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北京: 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2.
[3]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A]. 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产学研 联合培养 导师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35-02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至今,产学研合作教育已经在我国发展了20多年,随着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迅速发展,高校教育资源无法短期内保持同步增长,全国许多高校便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有效利用社会上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在校外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
一、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必要性
在国外,本科教育一般被视为通才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全面的知识结构,而真正体现科研水平、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是研究生教育。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不仅是地方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也是高等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研究生在具有一线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其创新能力可以得到系统培养与锻炼,同时,这也缩短了研究生适应社会的时间,加快了其成长节奏;而企业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资金基础进行技术创新,拓展了企业人才引进的渠道等。可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对于整合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创新性人才,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进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研究生导师聘用、考核标准不规范,双方合作动力不足
一方面,高校对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企业要求较高,一般是要求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并且经营稳定的高科技企业;同时要求企业指导研究生的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论水平,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和较突出的工作业绩。而一般能够符合条件的导师在企业中都承担着比较繁重的科研任务或生产任务,这就造成企业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时间、精力上无法保证,在研究生整个培养阶段作用不明显。另一方面,高校缺乏对企业导师的考核标准,一般是参照校内研究生导师的考核办法,但是这种考核办法对于企业的科研人员不一定合适。另外也缺乏一定的奖励性绩效机制,造成企业科研人员对于担任研究生校外导师热情不高,合作动力不足。
(二)现有课程体系不适应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要求
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对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培养质量起着关键作用。目前高校在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设置上,还是重点面向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缺乏实践性课程。从产学研联合培养的角度看,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偏于基础理论研究,与企业需求脱节,造成学生缺少实践指导,进入企业后动手操作能力差。
(三)企业和大学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信息互通机制
既然是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高校和企业之间就属于双向选择的关系,高校在企业的选择上,需要考察企业的基本情况、技术研发人员的技术水平、研究方向、所涉学科以及与学校学科方向的契合点。同样,企业也要详细了解高校的信息,学校在与产学研联合培养上的相关政策、制度以及以往的培养情况,这样才能在双方互相认可的前提下建立一种长期合作关系。而现实中,企业与高校之间往往缺乏这种长期的信息互通机制,造成合作单位更换频繁、企业导师队伍不稳定。
(四)联合培养研究生所产生成果的知识产权易出现归属问题
当今企业竞争往往聚焦在人才和核心技术上,而项目技术由参与研究的科技人员所掌握。如果研究生参与了其中的工作,如何保证当研究生毕业以后,企业技术不被泄漏?尽管事先可以制定相关协议加以约束,但是,一旦发生类似事件,处理起来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是企业不愿意面对的。所以,企业宁肯让研究生参与一般性的技术项目研发,也不敢轻易冒风险让研究生参与更加需要科研力量攻关的核心技术项目。
三、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一)完善企业研究生导师制度
首先要建立企业导师的遴选、聘用标准,可以由学院根据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来负责本单位的企业导师的遴选初审工作,经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学校研究生院审核批准,遴选工作可以与校内研究生导师同步进行。通过制定企业导师的遴选、聘用标准,明确企业导师的准入标准,切实把好导师质量关。其次要建立企业导师的业绩考核制度,明确企业导师职责。比如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确定研究生所承担的相关科研内容及社会实践计划;为研究生提供相应的社会实践平台及必要的科研试验条件或经费;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创作。
(二)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性质、目的决定了在培养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方面要区别于普通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培养,更要针对企业实际需要,融合一些实践性、前沿性强的课程,提高研究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践中的技术难题,满足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除了调整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外,还要尝试其他培养模式。例如将研究生在企业的课题研究与毕业学位论文密切结合,将课题的成果纳入学位论文,以产品研发、研究报告、规划设计等与实践操作紧密的形式撰写。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进入与专业相近的课题组,这样有助于研究生理论与实践顺利结合。在研究生的指导方面推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理论指导,企业导师重视实践指导,校企互补,这有利于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提升其科研实践能力。
(三)完善合作协议,明晰科研成果归属权
高校和企业之间应该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协议中将涉及的双方权利、义务、责任等事项明确清楚,尤其是对于研究生参与的科研项目的成果归属问题,要予以说明。对于参与企业课题的研究生而言,也要与企业签订相应的保密协议,并由学校承担连带责任,以防学生在离开企业后,将课题中的核心技术泄露出去,造成企业不必要的损失。毕竟研究生在企业的实践时间是有限的,提前将科研成果的产权问题划分清楚,有利于企业放手让学生参与课题,避免产生合作纠纷问题,影响企业与高校的长期合作。
(四)完善校企之间联合培养研究生平台基地建设
高校与企业之间要联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平台基地,一方面,行政主管部门应给予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另一方面,高校也应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积极主动去寻找与企业的契合点,与相关企业进行有效合作。以燕山大学为例,燕山大学在秦皇岛市开发区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及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三个主要方向的产业集群,是名副其实的具有地方经济和传统产业特色的自主创新基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基地,是燕山大学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企业孵化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若能更加合理的利用、整合学校或者科研机构和企业拥有的各个层面的资源,使培养研究生和企业的技术进步达到“双赢”,能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这对秦皇岛市整个经济创新性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郭斌.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黑龙江教育,2008.
[2] 李大胜等.产学研合作办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7.
[3] 吴小芬,杜朝辉.创建产学研基地,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
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的设置是我国进一步完善农业推广硕士学位制度、推进我国农业推广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举措,旨在为农业技术推广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研究“政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有助于解决我国专业学位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该专业依托舟山市政府相关部门,如舟山市港务局、舟山市海洋渔业局、舟山市定海区党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舟山市科技局、舟山市文广局等政府部门,以及浙江正和造船有限公司、舟山市远见旅游发展机构等企业,舟山日报社等媒体单位合作建立“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学校从这些基地选聘导师。
(二)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方法。根据研究目标,制定两类调查问卷,一类针对研究生导师,共51份;一类面向2011、2012级两个年级研究生,共152份。回收问卷198份,回收率是97.5%。通过对问卷的总体筛选,排除无效问卷5份,最终确立有效问卷193份,有效率为95.1%。
二、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培养现状
从2008年起,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主要面向浙江地区开始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制为三年。2009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全日制研究生,学制为两年。截至2013年6月,该专业共招收全日制研究生178名,授予学位人数77名;非全日制招生人数141人,授予学位人数37名。
(二)合作模式
1.联合招生和培养
除了本校招收全日制、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外,近两年浙江海洋学院与温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宁波市教育学院采取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模式。这种方式主要利用了浙江省境内温州、宁波人口相对集中,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也相对较多的优势。授课地点采取就近原则,在温州、宁波异地授课,而授课和导师选择由浙江海洋学院组织,此模式既扩大了招生范围,又为当地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培养了一批高学历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2.采用“双导师制”
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采用“双导师制”模式,实行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的方式。校内导师由该校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副高及以上职称、具有在研科研课题的教师担任,由其具体负责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学位论文指导及日常管理工作。校外导师由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在相关领域有丰富实践经验,同时又取得该领域高级职称或者在该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相关人员担任,由其负责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实践项目研究与技术指导等工作。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有52名专职导师及20余名兼职导师。其共同把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共同确定学生论文选题,确保学生论文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调查显示,目前该专业学生选题集中在经济和政治领域,所研究的课题方向大都结合舟山当地实际,与农、渔业实践相关。该校对受聘的兼职导师采取“请进来和引进来”的方式,导师采取现场授课方式[1]。兼职导师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接触技术前沿,参与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企业自主创新工程之中,增长了见识,拓宽了眼界[2]。
3.初步建立“政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基地
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的实习实践训练。近两年来,浙江海洋学院充分利用建设舟山群岛新区对高技能实用性人才需求旺盛之机,逐步建立起一批“政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基地。2010年,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与浙江正和造船有限公司、舟山市文广局、舟山市定海区党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签订了合作培养协议,建立研究生创新人才合作培养基地,派研究生到这些实习基地接受外聘导师的指导,并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实习。至今,在舟山地区已经建成5个研究生合作培养基地。
(三)存在问题
1.培养目标与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吻合度不高
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这一领域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以及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由于农业推广硕士具有成人性、业余性、对口性、速成性等特点,加之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报考群体小,生源类型多,其专业背景不同,使得培养方案与研究生自身状况吻合度不高。
2.合作单位性质构成不合理
与浙江海洋学院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机构比较单一,绝大多数是政府机构。调查显示,浙江海洋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政产学研”联合培养单位中,政府占63.8%,企业占26.3%,学校占9.9%。说明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企事业单位比例失调。
3.合作培养规模小,合作地域狭窄
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招生量逐年增加,但总体上生源不多,第一志愿报考生源很少。这既与招生宣传力度不够有关,也和学校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合作培养规模不大有关。
浙江海洋学院合作培养研究生地域主要局限于浙江省省域范围内,或仅仅局限于舟山市辖区范围内,与外界对接面相对狭窄,这影响到研究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三、构建新型“政产学研”多样化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一)地方政府应加大对专业硕士合作培养的支持力度
专业学位教育要求把学术性和职业性密切联系起来。地方政府和高校应该设立专项资金对“政产学研”合作给予扶持,并在政策上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搭建人才培养平台;立足学术工作的组合与融通,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在传统研究生教育基层单位和外部系统之间搭建桥梁,构筑新的研究生教育基层单位[3]。
(二)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建立新型的培养基地
采取多种方式激发企业参与政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鼓 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使其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结合学校的科研平台和研究生教学平台建设,在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学校首先要向社会争取办学资源,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应成为首选的合作伙伴;其次,要以企业的生产和实验设备为基础,实行校企合作办学,联合构建实践教学基地;第三,要以高校基础实验室为基础,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并拓展其功能,充分利用高校的基础研究优势,根据企业实际问题确定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对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现场能力实践训练,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以市场为导向,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根据政府公布的农业推广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地方政府“三农”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产业和技术结构的变化以及自身办学条件等,并根据市场、经济结构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浙江海洋学院研究生教学建设项目《农业推广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探索》,主持人:付翠莲)
参考文献:
[1]黄雪,柳建良,张文峰.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J].广东化工,2012(1):160,155.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校际合作;产学研联合培养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扩大规模,在这种快速扩张的形势下,出现了高校研究生教学资源紧张和硕士生就业不如本科生的状况。从高校的教学资源来看,导师人数、科研经费、设备条件等一时无法充分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教育资源短缺成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瓶颈,尤其是师资力量的瓶颈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如何解决规模迅速扩大与资源缓慢增长的矛盾?如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些不仅是研究生教育和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高等教育进入以内涵建设提高质量的发展背景下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是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趋势,它是研究生培养模式自身完善的结果。与此同时,创新型大学的建设对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国内在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开展了较多研究,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提出了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的学术沙龙、产学研合作、课题制、导师组等新型模式。在各种模式探索中,普遍认为采取与行业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不但使研究生教育由高校得以向社会延伸,还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尤其是有利于培养行业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达到产学研三赢目标。产学研联合培养是解决高校研究生培养资源瓶颈的有效方法和必由之路。
目前,国际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主要有以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设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建立经济实体培养研究生、引进企业人才兼任大学研究生导师、校企联合开办专业培养研究生、创业大学科技园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模式。国内在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模式、联合培养复合型研究生的典型模式、校企产学研联动培养机制、培养基地建设、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不少成果和共识。在立体交叉培养新模式中,研究生的纵向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实验研究技能)和横向培养(工程技术创新实践)并举、内涵(道德品质和行为修养)和外延(管理才能和社会应变能力)兼修的综合素质培养。实践证明,在研究生教育超常规发展的新形势下,它对提高研究生培养的综合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保证作用,是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合作培养研究生的一种好模式。
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相关生产和技术领域培养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产学研合作对工科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得到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地方高校在地域上处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联系密切,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在地方经济建设中能起到更直接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对地方高校工科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已由学术型转变为工程应用复合型,以硕士学位作为工程师职业的入门水准已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地方院校由其特点决定,对于优势尚不明显的学科在如何建设和发展上,在如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上面临的困难大、任务重,这些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学改革问题,同时也是事关地方院校全面发展、整体上水平的核心难题。当前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关于校际合作联合培养的研究课题不多,特别是地方院校在这方面的探索较少;多元化培养主要停留在概念层面,可操作层次的研究不多,实践探索很少。因而,立足于应用型工科为主地方院校的特点,基于校际合作进行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一、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的主要任务
笔者承担了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进行了校际合作的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的探索,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学校外部优质资源、缓解校内科研资源不足、探索富有弹性的、多元化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方式。经过论证明确了以下主要任务:结合校际和校企之间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的探索,以具有互补性的地方院校为主要合作对象,初步形成具有应用型工科地方院校特点的校际合作模式;结合教改实践,探索基于校际合作、以项目为依托的工科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和方法;多元化培养的实现过程包括产学研各方互动机制和责任的明确、学研合作指导中多师型的导师团队的建立和协作方式等关键问题和构建研究生的管理和激励办法等。
二、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的实施
1.实施思路
通过实际的大型工程或技术创新研究项目强化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拓宽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拉近校内导师及研究生与优势高校、企业的距离,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辟新路。
产学研联合能够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满足企业对科研人员的需求,这种开放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能够促进合作,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促进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实施中的重点问题
(1)校际合作基础上,以合作发展为核心的产学研联合对地方高校科研条件的改善和科研环境的优化作用。
(2)加强与同层次具有互补性高校的校际合作,形成高校间、校企间、导师组联合的对研究生的多元化培养,激发灵感和创新。
(3)重点研究以项目为依托和培养基地为平台的多元化培养模式,突出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培养的特色。
(4)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工科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5)开展校际合作,进行多元化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
3.以合作发展为核心,以项目为依托的校际合作方式的实施过程
(1)通过校际合作的指导教师进行联系沟通,探索以合作发展为核心、以项目为依托的校际合作方式。
(2)通过与优秀企业进行沟通,不仅把企业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平台,还要为他们提供较好的科技服务,使企业实实在在感觉到研究生的价值,真心实意地参与合作,学校从中获得进一步的研究机会,企业从获益中为校方提供支持,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前景。研究基于校际合作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互动机制,对联合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明确各方责任,形成校企合作互动的办法。
(3)采用“高校课程—基地研究—校基答辩”三段式培养进程,对课程学习、中期检查、开题、论文答辩培养全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探索建立创新奖学金、研究生科研成果突出奖等方式,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4)基于校际合作的产学研联合在合作、交流和实践中研究提高导师专业素质特别是专业实践指导能力的方法。探索改变导师重学术、轻实践的倾向,形成考评对导师专业实践水平和研究生培养水平的评价办法。
(5)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措施,引入质量控制的方法,在联合培养教改实践中对联合培养质量全过程进行跟踪和控制,并对研究生的研究内容进行产学研三方联合评估。
三、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优势和有效性
笔者课题组指导的研究生通过校际合作联合培养的方式进入大型企业,参加和完成了多个工程检(监)测鉴定项目,参加了抗震加固工程设计,与国家大型综合勘察设计单位合作,完成了某大型风洞工程技术攻关中的节点关键技术试验研究。通过初步探索,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是实现地方院校研究出成果、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导师队伍得到建设等多赢目标的有效途径。
加强联合、优势互补是实现科技创新最有效的途径。校际合作能使得高校间优势资源互补;合理利用地方高校的科技资源及地理优势、企业的行业优势,有利于缓解高校资源限制的瓶颈;校际、校企之间的互动可以同时解决“找米下锅”和“有米无锅”的问题,充分利用了高校外部优质资源,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培养规模,通过服务区域经济以体现自身的学科特色。
以项目为依托的联合培养中,通过加强对研究生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并为研究生创造好的研究条件,在完成研究成果的同时又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突破传统的单一导师负责制培养方式,发展导师团队负责制。导师联合指导组就是利用指导教师团队成员间的学缘结构、学术背景的异质性和思想上的差别,发挥导师集体培养研究生的辅助作用,使团队成员共享其团队的智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研究生在团队指导下可以学到不同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利于实现研究生由学习者到创造者的转变。此外,由于企业导师的引入,可以充分融合兼职导师的社会资源,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可能。
有利于面向社会需求培养科研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提高培养质量,获得竞争优势,实现研究生教育、课题研究和就业三过程的顺畅衔接和过渡;有利于研究生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发展;有利于研究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四、结语
目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师资组成及与科研机构的关系等都存在于学校这个“小社会”系统之中,高校在与社会的合作、与同行的交流上呈现出一定的半封闭性。应探索富有弹性的、多元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是本文研究的特色,其主要特点有:
区别于地方高校与强校合作的常见方式,本文重点研究同层次具有互补性的地方高校的校际合作,在校际合作的基础上发挥跨学校导师团队、跨地区产学研的多元耦合作用,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方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