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4: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制度不完善。
高校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归属国家,使用权和管理权分散归属于学校的不同部门,国资处、财务处、后勤处,图书馆和各教学院系等都具有相应的管理和使用权。从调查结果来看,河南省大部分高校,管理机构的设立都比较规范,符合内部控制的需要。但由于缺乏权威的领导管理部门,容易导致多头管理、管理机构和部门重叠的现象,致使国有资产管理组织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在管理制度方面,现有的制度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准则》等,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各种经济业务,制度观念略显滞后。管理制度中存在“重购置轻管理”“、重钱轻物”的现象,对资产信息管理不重视,信息化程度不高。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校的国资处、财务处和各教学院系之间缺乏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同高校之间的制度更是千差万别,制度不完善的现象较为普遍。
2.国有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
河南省部分高校的国有资产配置并不是严格依照按需分配的原则,导致购置的资产无法被充分利用。一方面,由于高校校内各部门的资产管理具有相对封闭性,资产的购置又缺乏严格的购置标准和预算规制,造成资产重复购置;另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部门之间特别是高校之间的资产缺乏统一协调机制,资源难以共享。这反过来又使得各部门愈发强调对资产的绝对占有和存储。
3.国有资产核算和评估不足,账实不符。
从河南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整体来看,未能实现与财务管理的紧密结合,缺乏日常性的核算和检查,导致账实不符的现象出现。例如,部分高校的相关部门利用本部门有偿服务取得的资产,未办理入账验收手续,使这些资产排除在学校国有资产账目之外;类似的还有高校接受捐赠的资产,入账不及时也造成一定的帐外资产;有的资产已经被使用部门报废了,但并未及时履行财务报废手续,造成账实不符。
4.无形资产管理环节薄弱。
河南省高校普遍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存在管理盲点。实际上,高校是无形资产的富集之地,河南省高校的科研成果也相当丰富,但高校的无形资产管理缺乏科学严格的规章制度,造成无形资产的总体价值不清,管理混乱。例如,部分高校教师将科研成果据为己有,而且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擅自将科研成果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高校在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没有进行准确的评估,或未能严格履行财务程序,转让收入未及时入账,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
二、河南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管理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高校对国有资产的地位、作用和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国有资产权益保护的主动意识。从表面上来看,这是由于高校的资产管理仍然沿袭着传统的管理理念,“重人轻物,重购置轻管理”,在思想上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加强学校资产管理,发挥资产的最佳效益,不仅是保障教学和科研的基本要求,也是谋求高校长远发展的题中之义。但从本质上来看,高校的双层委托设置导致国有资产主体缺位,对二级者高校管理者的监督不力才是高校管理者管理意识单薄最根本的原因。
2.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从体制上看,河南省许多高校尚未建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就由各教学院系、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等进行监督和管理,缺乏一个权威的机构进行统一协调和整合;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专职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但该部门和资产使用单位没有很好地对接,无法实行有效的控制、检查和监督的职能。由于高校管理体制不健全,使得学校的资产管理各个环节衔接不紧密,从购置、使用、维护到报废的各环节相互脱节,有的环节出现无人管理,而有的又出现交叉管理的状态。国有资产多头管理的模式,削弱了资产管理的权威性。
3.监督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
高校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对闲置浪费、随意挪用、资产流失等现象的处置不够严格。由于没有建立系统的规章制度和约束机制,资产管理没有建立单位或个人责任制,造成管理责任无法追究,资产的效益和价值难以提升。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不科学,奖惩机制不合理等现象比较普遍,容易造成国有资产闲置和流失。
4.风险控制管理体系不到位。
河南省高校对国有资产浪费和流失等风险控制管理不到位。尽管高校建立了资产评估、监督核查、财务和审计等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但并未从风险控制方法、风险控制内容和风险控制指标等方面建立完整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高校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仅仅停留在实物对账层面,现行会计账面不计提折旧,导致资产存在隐性风险;由于缺乏资产定期清查制度,导致国有资产提前进入待报废状态;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产权模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的制约,带来很大的资产流失的风险。另外,对国有资产监管者和使用者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也缺乏有效的控制防范措施。
三、强化河南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1.增强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树立现代资产管理理念。
作为内陆欠发达省份,河南省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和理念相对滞后。强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首先是要增强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广大师生和员工要明确各自的权责意识,严格遵守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法规和制度,树立产权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和动态观念;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等现代资产管理理念,把风险意识根植于每位教职员工的脑海中,使他们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风险、预测风险、评估风险和应对风险,使风险降至最低。具体而言,高校各级领导和职工要形成重视国有资产管理的共识,遵循把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和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价值管理、绩效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原则,将国有资产管理作为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国有资产管理的校园文化。在资产购置、使用等管理过程中,注重遵循市场竞争的规律,树立投入产出的效益理念;在校办产业经营和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促进国有资产管理效益的提升。
2.创新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完善资产管理体制与制度建设。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财政部综合管理,教育部监督管理,高校具体管理”的管理体制。河南省高校应根据国家政策,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创新。比如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促使国有资产管理由原来的行政管理向产权管理转变,资产管理机构以产权管理为中心行使资产的监督权、投资权和处置权等;促进国有资产管理由“归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设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协调和监督。与此同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具体来说,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资产配置制度、资产使用制度、资产处置制度、资产评估与资产清查制度、资产信息管理与报告制度、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资产监督管理制度等。制度建设始终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
3.升级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
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国有资产数据库建设,实现资产的网络化和电子化,是实现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利于及时掌握资产的数量,价值、分布和经营状况,为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和清查提供决策依据。首先,由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在教育部对高校资产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国有资产信息管理数据库,并使其能够包括学校资产的全部内容。其次,基于校园网的硬件和技术基础,建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或购买适用于校园网的资产管理软件,并使学校各部门领导和员工可以根据权限了解到自己的相关资产信息。再次,将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对接和信息共享,如财务部门、预算部门、审计部门等,实现资产从购置到报废的全过程的动态信息管理。不断升级与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及各项功能,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4.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建立无形资产评估核算体系。
针对河南省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薄弱的现状,应当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建立科学的资产评估和核算体系,防止无形资产流失,提高资产管理效率。第一,提高无形资产的管理意识,认识到无形资产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并在国资管理部门中设置专职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第二,建立并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如产权制度、财务制度、对外合作转化制度、开发利用制度、资产收益分配制度等。第三,建立无形资产评估核算体系,将高校无形资产要素纳入财务核算范围,确保高校会计信息真实完整,重视无形资产投资转让时的评估工作,保障学校无形资产的权益。
5.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评价,建立风险控制管理体系。
高校资产规模在不断壮大,其传统的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取而代之的将会是类似于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这样的新型管理模式。但从客观上分析,这种新资产管理模式在推广和应用方面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
1、管理职能分散,资产预算管理职责范围不明确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需要高校多职能部门相互配合才能充分发挥效用。然而高校往往由于组织体系庞大、结构层次过于复杂,而很难形成明细的管理分工,导致资产预算管理人员职权不清、基础工作不规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新型资产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发展。
2、高校资产管理意识薄弱,资产配置标准不完善
高校对资产管理的认识和重视不够,很多高层管理人员对资产管理的理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对资产管理设定的范围过窄,长期以来没有形成完整的资产配置标准,或受“重钱不重物”的思想误导,对一些闲置的固定资产没有加以利用和保护,造成资源浪费。
3、预算编制体系不健全,预算执行缺乏科学性
高校预算分配不合理或预算控制不力均会造成预算管理失调,从而难以形成科学完整的预算编制体系。一方面,受传统预算管理模式影响,在预算编制和执行时,对资产存量考虑不足,并且容易把重点偏向即将发生的支出或收入方面,而忽略过去事项中产生的资源差异。另一方面,部门之间往往缺乏合作,而是自顾自地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完全置现有学校资产存量于不顾。
4、配套制度和工作机制尚未建立,管理工作可靠性低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念虽得到一些高校重视,但在执行上仍流于形式,没有建立具体可行的工作机制和配套制度。在资产管理上缺乏相关联的预算控制和评价体系制约,则容易导致资产处置和使用的任意性和盲目性,造成高校资产流失、浪费,甚至滋生腐败。
二、促进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途径与措施
高校资产的有效管理应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才能从源头上消除资产管理中的隐患,这要求各层级的财务部门相互协调、一起努力,同时需要全校师生共同监督和执行。促进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完善资产管理工作制度,规范基础工作
高校管理层要强化资产管理意识,根据高校自身发展特点和不足来加强资产管理制度的细化和完善。从资产清查开始,不管是钱还是物,都要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并对所有资产的数量、规格、价值、年限、保管人等信息作详细记录和归纳,力求完整、准确、真实反映出学校现有资产的具体情况,便于下一步分配、预算、管理等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为建立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动态管理体系提供基础依据。此外,学校要结合国家颁发的相关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对现有的资产管理工作制度进行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从而确保资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强化预算管理意识,健全预算编制体系
健全预算编制体系是实现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前提。预算编制不单是财务金额方面的收支预计,高校管理层应鼓励各单位、各层级人员共同参与预算分配、控制、实施的全过程,树立全员管理资产预算观念。预算编制要具有全局性和合理性,不仅要重视投入控制,也要将资产存量纳入编制范围。做预算编制前要对物资财产进行全面盘查,确保账实相符;编制过程要坚持实事求是,剔除虚假、夸大成分,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预算编制完成后,要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对预算执行进行全程实时监控,确保预算编制体系落到实处。
3、健全管理评价机制,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科学完善的管理评价机制能够对资产使用率及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实时考核,是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能充分发挥效用的有力保障。高校的预算执行结果评价机制应以资产使用情况为基础,将预算形成的资产使用情况与预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预算管理及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但切不可过度追求细化,以至于事倍功半。通过评价机制的全方位监测,还可以促进高校预算编制、资源配置、成本控制等财务管理手段的高效率执行。此外,高校还应结合相关资产预算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体系,以提高相关人员的执行力和积极性,进而促进资产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
4、推进信息化管理的实施,促进资源共享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已趋于成熟,但在学校这种营利性较低的事业机构中应用还不是很普遍。就目前形势来看,高校不断在扩招,办学规模加大,导致资产数量急剧增多、构成愈加复杂,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已不足以应付庞大的数据量。因此,积极引入计算机技术以推进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共享资源、共同监督,进而促进资产分配更加公平合理化、预算编制更加完整精细化,从而为实行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创新管理模式奠定扎实基础。
三、结语
1.高校在对资产管理比较忽视
由于高校将精力都关注了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而对资产管理的意识比较差。特别是在高校资产每年都以很大数量增加,这些资产种类繁杂,高校还有不同的校区,对资产进行统一管理确实存在着困难。财务部门对资金管理比较重视。高校对实物资产的管理上,应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但是,由于高校资产管理的组织机构与制度还不健全,对资产管理意识淡薄,使得对于资产的管理责任不清,资产管理的责任与权力分配不匹配,这样使得高校的固定资产闲置、浪费以及损毁比较严重。
2.高校资产管理缺乏统筹规划
由于高校在固定资产购置方面缺乏有效规划,使得固定资产在保管和使用方面的效率比较低,不能发挥固定资产效用。这些闲置的固定资产浪费了高校的资源。随着高校的发展,高校在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而投资的渠道也增多,这些都为高校的固定资产规划购置提出了要求。高校必须杜绝盲目购置固定资产。针对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管理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采购计划,忽视了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保养,高校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发挥互联网信息化的积极作用。
3.高校的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比较滞后
由于一些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还不成熟,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在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方面比较滞后。这些都抑制了高校资产的管理效率,不能有效发挥资产的价值,也容易造成了资产的流失和损毁。一些高校在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不足,没有购置资产管理软件,对资产管理的计算机硬件和仪器设备投入也少,这些不能满足资产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资产管理仍然使用人工进行记录和管理,那么这种管理方式会由于资产管理的庞大工作量所淘汰,高校资产管理就处于被动和滞后的局面。
二、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为资产的管理提供系统化的服务,也为资产管理人员提供工作便利的操作平台。
1.信息化管理平台具有智能化
高校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覆盖率资产管理的内容,能够及时和准确地处理大量的资产数据,对资产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并对其进行分析,为高校资产管理节约了成本,提高了资产管理的效率。
2.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资产管理信息共享
通过高校的校园网络,能够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各部门的信息共享。资产管理部门与相关人员能够及时获得所需要的资产使用情况和购置情况,这样能够有效杜绝资产的重复购置和资源浪费。
3.信息化管理平台促进了资产管理的实时动态管理由于高校不断地发展,这样就需要持续地增加固定资产,资产信息的变化就显得很频繁,通过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动态地进行数据更新,实现高校对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这样能够为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提供有效数据,作为科学管理和决策的依据。高校的资产信息管理平台还可以进行系统管理各类资产,加强校内各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提供资产的配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发挥资产的价值。
三、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措施
1.要设置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功能模块
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应包括各种类别的固定资产功能模块,包括仪器设备管理模块、房屋土地管理模块、网络系统维护模块等等。这些功能模块又有很细的资产内容,例如,仪器设备管理模块包括了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设备等;房屋土地管理模块包括了教学楼、行政办公大楼、学生宿舍、图书馆、体育场馆等。设备采购管理模块包括高校各部门资产的购置申请、审核、采购以及合同管理、验收管理等等流程和环境,这使得资产管理的部门能够将资产采购与管理进行有机整合,也很好地协调了资产审批和管理。
2.要增强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意识
高校建立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还不能实现信息管理平台的良好运行,必须要增强资产管理人员与相关人员的资产管理信息化意识。要对高校各部门与相关人员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培训,重视对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信息化经营与管理。高校要对资产管理数据进行共享,方便相关人员的查询、操作与管理。高校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应该与资产管理体制进行有机融合,实现资产管理的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通过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更好地实现对资产使用与调配的沟通与监督。
3.要对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不断完善
(一)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有利于高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高校管理中,固定资产的管理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也是高校顺利发展的基础。高等学校中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需要管理者具备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才能够保证资金的合理分配与利用,才能发挥资产的最大作用,才能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证。同时,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与高校其他各个方面的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的良性管理,才能够促进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有利于高校资产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高校的教育事业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基础,国家和政府对于高校投入的资金有限,因此,要想保证高校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行,必须在有限的资金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使用,从而使现有的资产能发挥最大的作用。高校固定资产得到良好的管理,就能够使资产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和最大限度的使用,从而有利于保障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正常运行。
(三)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是保证高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在高校教育事业中,资金耗费最大的事项包括教学仪器设备的增添、维修、更新,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对高校教育事业要求的提高,都需要高校能够及时地更换陈旧的教学设施,建设更为先进的教学环境,因此,高校在该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多,高校固定资产也在不断地增加。另外,高校教育事业的改革要求教育模式不断地进行创新,因此,高校固定资产的种类也不断地增加,一方面加大了高校教育设备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高校固定资产也进一步得到增加。而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就能够使这些固定资产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
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缺乏灵活性,大多数情况下过于看重资金的投入而忽略了资产的管理,虽然在预算方面做出较为合理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却忽略了固定资产的管理。而高校的资金来源过于依赖于向国家和政府争取,却未能利用现有的资产,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使用,未能充分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许多高校并未设置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来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这也就导致了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许多具有较高价值的固定资产都被闲置,而未能充分运用到高校教育、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效果较差。
(二)固定资产结构不合理。
随着高校教育科研事业发展对资金需求的增加,国家和政府已经认识到了资金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并且为高校投入了更多的资金。然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资产结构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重点建设过于偏重某一方面,导致了某一方面的设施齐全甚至过剩,而其他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了高校教育设施建设不平衡;二是教学设施的投入中没有抓住重点,未能分清轻重缓急,急需改善的方面未能得到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共享性较差,利用效率低。
高校中设立有多个院系,而各个院系为了满足自身教学需求,就会向学校提出申请来购置相应的教学科研设备,由于学校的资金是无偿使用,且管理不善,由此导致许多人员对于学校的资金与固定资产的使用不够珍惜,院系之间会重复购置大量的设备,从而导致其使用的频率非常低,难以实现院系之间的资源共享,这就使得这些固定资产的价值被大打折扣,造成了固定资产的严重浪费。
(四)固定资产未按规定进行清查盘点、账实不符、家底不清。
高校固定资产普遍存在账实不符、家底不清的情况。《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四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清查盘点。年度终了前,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保证账、卡、物相符。对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应当按照规定处理。”大部分高校都未能按照相关规定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实物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也没有开展经常性的对账工作,导致会计账面资产金额与资产管理部门的资产金额不相符。
(五)重采购轻管理,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
目前许多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中都存在重采购轻管理的现象,对固定资产的采购都能按照有关程序进行,但采购回来的固定资产如何管理却没有落实到位。由于固定资产分别归属各职能部门管理,而占有和使用又主要集中在各教学、科研和行政部门,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与其实物流动、占用使用相互脱节。加之各分管职能部门管理职责不明,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出现“谁都管,谁都管不了,谁都不负责”的无序状态。
(六)高校资产管理人员欠缺且素质不高。
高校作为教育部门,由于其中心工作是教学和科研,因此高校领导对非教学部门的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数量不足,人员素质不高,很多都是转行从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至于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更是少之又少,本来科班出身就不多,加上又很少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因此导致了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三、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要做好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首先,要从加强学校领导的管理意识开始抓起,只有领导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和重视程度提高了,管理制度才能建立和得到不断的完善,管理措施才能落实到位。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把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目标,重视资产管理工作,把制度、规定落到实处,克服“重购轻管”的思想;其次,要让学校每个教职员工都认识到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高校教学、科研和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和客观要求,也是每个教职员工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应树立齐抓共管、资源共享、节约资源的现代资产管理观念,形成共同维护学校固定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的新风尚。
(二)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各项管理制度
1、实行问责制管理制度。
问责制是指高等学校对固定资产管理负责人在工作范围内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工作职责,以致影响或者损害学校的合法权益,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而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问责制的实行对于加强和改善固定资产的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责任制度,明确管理人员的相关责任,确保资产按规定用途合理使用,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对随意侵占、挪用、毁坏、丢失固定资产的违法和失职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对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相关的法律责任。
2、落实固定资产定期清查管理制度。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于年度终了前,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保证账、卡、物相符。但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高校没有按照规定执行,有的高校甚至好几年都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严重不符。鉴于此,高校必须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认真落实固定资产定期清查盘点制度,每年年末组织相关部门共同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理,对清理结果及时作出相关处理。确保固定资产做到账实、账账、账卡相符。
3、建立离任核查制管理制度。
高校内部中层部门领导或资产管理人、使用人离任或者调离原岗位时,资产管理部门要组织相关人员对离任或调离人员进行核查,办理资产移交手续后方能离岗,确保人走账清、物清,防止资产流失。
(三)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手段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脚步。因此,为了让固定资产的管理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应借助网络技术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引进信息管理系统,结合高校自身情况,逐步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固定资产的信息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
(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本文所指的高校资产包括无形资产、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等。这些资产都属于国有资产,国家针对国有资产的管理,颁布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文件,要求各事业单位包括高等学校根据相关文件做好资产管理工作。高校资产是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和生产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衡量高校办学规模和办学实力的重要指标。更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向前发展的基础。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制度,强化高校资产管理意识,提高资产使用率,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目前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部分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对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及工作任务重视度不足,而且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协调能力不强,导致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申请购置环节:
国家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强调“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相结合的原则”。但由于资产购置经费来源广、种类多,使用人和使用单位根据自身需要申请采购,而学校的审计部门并不了解申请人已采购的相关设备的多少,甚至不了解申请人或申请单位所掌握的经费预算,与预算脱离的资产申请,不能从源头上控制资产采购的数量和种类。这将为学校资产管理的后续工作带来重重困难。
(2)招标采购环节:
针对招标采购工作,从国家到地方,都出台有相当严格的法律法规文件,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各个单位的招投标工作能有序进行,杜绝腐败行为的发生,保证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公正、透明。但部分高校的资产采购部门,无视法律法规的存在,没有按照严格的采购程序进行,违背了作为资产采购人员的职业道德,不但损害了申请者的切身利益,而且有损学校形象。
(3)资产使用环节:
由于没有从源头控制好资产的申请采购,导致资产的盲目购置,而且采购的部分设备都是多功能性的。申购者没有考虑资产在实际中的使用效率,相关部门没有做好评估论证工作,一些设备在功能性方面都有重叠,致使其平时利用率就不高。再加上寒、暑假期间闲置设备、缺少维护保养,导致资产使用率低下、资产闲置浪费的现象严重。这样不但降低了资产设备的实际寿命,而且大大降低了其使用价值。为了避免或减少高校资产管理中所呈现出的种种问题,采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对高校资产管理工作实施实时可控的动态化信息化管理,设计和优化业务流程,使校内各部门之间信息流畅传输,不仅可以从源头控制资产盲目采购,提高资产的管理效率,也能使资产采购工作更加透明化、公开化,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校内资源共享,提高资产使用率和管理水平。下面主要从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的工作原理来分析和探讨其在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3B/S结构模式与高校资产管理
3.1B/S结构的工作原理
B/S结构是随着Internet技术兴起的,是对C/S(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应用的扩展。在B/S结构下,用户可以通过www浏览器访问Internet上的文本、数据、图像、动画、视频点播和声音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由许许多多的Web服务器产生的,而每一个Web服务器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数据库服务器连接,大量的数据实际存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中。客户端除了www浏览器,一般无须任何用户程序,只需从Web服务器上下载程序到本地来执行,在下载过程中若遇到与数据库有关的指令,由Web服务器交给数据库服务器解释执行,并返回给Web服务器,Web服务器又返回给用户。
3.2B/S结构的资产管理系统的基本构建
正如B/S结构工作原理中所提到的,在B/S结构下,只要各客户端电脑具有网络环境,都可以通过浏览器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访问资产管理系统,而不需要安装资产管理的相关软件。对于学校来说,每个教职工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账号和密码访问资产管理系统,只是每个人的权限或角色不同。为了能使B/S结构的资产管理系统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教职工,其基本结构须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用户层:各个具有不同权限的用户用来输入数据,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实时更新。比如申请人录入需要采购的设备的规格、型号和数量等信息,等待审批。处理层:用来处理用户层的数据请求,并把处理好的数据反馈给用户层。例如负责采购的工作人员把招投标信息及过程输入系统,供用户浏览。服务层:是系统管理员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增加、删减、维护系统稳定性的层次。
3.3B/S结构应用于资产管理系统中的优势
与传统的单机版资产管理模式和C/S结构的资产管理模式相比,B/S结构更适合应用在大量资产的管理工作中,而且有部分高校已经在资产管理工作中使用了B/S结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提高资产管理工作效率。
B/S结构从性能方面来说,最大的优势是其异地浏览和信息采集的灵活性。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系统,只要可以使用浏览器上网,就可以使用B/S结构的终端。无论是申请资产采购还是招投标工作,无论是申请意见审批还是资产使用情况登记,每个教职工通过自己的账号和密码,都可以进行相应权限的网络操作。这样不但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节约了纸张,而且缩短了从一个环节到下一环节所花费的时间,提高了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
(2)实现数据与资源共享。
高校资产管理的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资产的使用率,充分发挥资产的使用价值,尤其是在部分科研为主的高校,采购较多的先进、专业的贵重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做好资产使用登记。一是方便学校对资产的利用进行评估,二是方便其他有需要使用此设备的单位申请使用,从而达到数据的共享、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和校外的科研单位约定资产共享条款,有偿使用校内资产,不仅实现了资产使用效益的最大化,而且提高了资产的经济效益。
(3)开发简单,维护和升级方便。
以C/S结构为基础的资产管理模式,系统中的某一个模块升级或变动,与其相关联的其他模块都要变动,使系统升级成本比较大。对于B/S结构而言,系统开发和维护等几乎所有的工作都集中在服务器端,当学校需要对资产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时,只需更新服务器端的软件就可以,极大地减轻了异地用户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尤其是在高校,客户端分散,且应用简单,只需进行简单地浏览和少量信息的录入,B/S结构的资产管理模式的实际使用价值更明显。
(4)防范风险。
B/S结构的资产管理系统根据不同的功能分为不同的模块,不同权限的教职工根据自己的账号和密码进入,进行相应的操作,对自己没有操作权限的项目,只可以浏览。学校资产管理人员要对校内人员的变更,及时做出其相应权限的调整和变更,不同环节的权限设置必须能够相互牵制,不得由一人拥有资产管理的全流程权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系统数据库的安全,防范财务风险。
4对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展望
4.1加强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
高校资产管理工作固然重要,但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责任心和管理水平更是重中之重。高校应当与时俱进,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从事资产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包括资产管理的先进技术、财务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为资产管理工作打造良好的管理队伍。
4.2利用先进技术进行资产管理
近几年新兴的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应用到资产管理系统中,可以自动识别设备实时信息,给管理者提供准确的数据,并能实现快速定位查找,能更进一步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及安全性能。
4.3积极探索高校资产有偿使用理念
1.教育性资产的来源及特其特征。
教育性资产即为开展教育活动,所必须的教育教学设备、设施主要以固定资产为主,涉及房产、设备仪器,软件、实验器材等专用设备。近些年,由于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国家也加大了对高职院校建设的投入,这些资金的投入的具体表现也就是在教育性资产的逐年追加上来体现的。与之对应的是社会各阶层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积极性也有稳步提高,校企合作项目比比皆是,捐赠的专业设备也成为教育性资产的一个不可小视的组成部分。这样的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方式,造就了教育性资产的多元化特征,迫使管理者要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管理模式来适应其发展。
2.精密仪器设备比重增加改变教育性资产格局。
在教育性资产多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高精尖技术专用设备、大型精密仪器、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等设备加入到其行列之中。这也打破了之前教学用房屋、桌椅、板凳等基础设施作为教育性资源主体的格局,但是这些资产归根到底还是包含在固定资产的范畴内。由此说明教育性资产的关注点仍然应该在各个高校的固定资产上。
3.教育性资产以使用价值为主发挥效能。
教育性资产属于教育资源,它不像一般企业的厂房、机械和设备,它一般不对计提折旧进行专门的核算,它所产生的价值是无形的转化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上的,这样的价值无法转移变现,而对其价值的管理也只是流于形式,对高等院校与职业院校来说更值得关注的是教育性资产的使用价值,所以其有用性管理就成为教育性资产发挥效能的关键。
二、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性资产管理的漏洞和缺陷
教育性资产种类繁多,价值不等,分布位置复杂,对其进行统一管理难度较大。当前高职院校资产管理还未实现精细化管理,也为建立资产与财务结合,预算与管理结合的管理模式,其教育性资产管理的主要缺陷和漏洞如下:
1.管理意识淡薄,经营理念落后。
由高职院校资产管理部门缺乏对教育性资产保值增值的正确认识,使得诸多教育性资产闲置、浪费的怪现象与日俱增。从思想意识上分析,管理者认为这种教育性资产是无偿的、是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设施,所以不需要重视它的使用价值,主要表现在只重视购买不重视管理,只重视使用不重视维修等思想,是的诸多教育性资产闲置、浪费、损坏不维修,造成其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效能的事实。
2.权责不明,职能部门推诿扯皮。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性资产管理中,一般是根据资产的类型划拨给相关部门分头管理的,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调节机制,这样分散的管理无法根据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进行调整和预判,也无法对已有资产进行合理配置或是统筹调节,更没法做到精细化管理。各部门分管的教育性资产往往也存在交叉的中间地带,如果没有统一的管理,势必会造成管理的混乱,相互推诿。
3.制度不健全,无约束力、无执行力。
合理健全的管理制度是管好教育性资产的前提,“国无法则人无矩,法不公则国不稳”拥有好的资产管理制度也是一样的,资产管理制度的健全是对权责的落实和对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约束力、执行力等问题最好的回答。有了健全的制度还要有配套的考核办法,来规范管理。而制定一些科学准确的资产管理技术指标,也是提升资产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目前,能够反映学院资产总量、及其结构的技术指标内容上尚不完善,如资产利用合理比例和资产闲置存在问题都还没有相应的指标。而这些考核指标的不健全,也势必会影响到管理者的进一步决策。
4.配置不合理,效能低下。
高职院校的规划与建设多是以二级系、部,以及下属专业实验实训场所而建设的,较为分散,各自力求全面,导致一些基础性设备仪器大量的重复性购买,降低了教育性资产使用率的整体水平。据估算,大型设备仪器的年运行费用与维护费用至少要占到该设备总投入的8%,再加上设备的物理损耗和经费损耗,大型设备仪器的年均成本将在总投入资产的25%左右。如果这些设备闲置或者未能充分利用,则会对大量不易资产,产生的资源浪费。
5.缺乏奖罚机制,造成资产流失。
资产管得好不好都要有一个评价和奖罚,没有明确的区分是不能调动资产管理者的积极性的。一旦有了“老好人”、或者“不作为”的人出现,将会影响到整个资产管理的进程,最终会导致资产的流失。
6.专业技术水平较低,管理方式落后。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互联网已经能够在各行业帮助人类想要完成的许多事情,特别是在辅助办公等方面有了较为突出的表现,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高校还沿用早期的手工管理模式,这使得其数据更新数度慢,不能及时上报资产的存量及动态,使得归口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无法满足其协调性,最终导致卡帐不符、账实不符。
三、加强人员配置,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在经济体制改革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高职教育也随大潮向高精尖技术领域拓展,这势必加大对教育性资产的投入,对资产管理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从原来的简单房产、桌椅、板凳,到如今一些专业性强的专业设备,都需要资产管理人员对其性能、用途,及使用效果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资产的使用效能。而具备这样的素质,单薄的资产管理队伍是办不到的,应当有专业性的技术型人才补充到资产管理的队伍当中来,再加上具有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技术型人才进行指导。使得整个资产管理的团队变得日趋规范和科学。不间断的参加资产管理培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也是管好资产的必要条件。
1.提高认识,增强管理意识。
开展资产管理的前提,是提高资产管理人员对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资产管理重要性的宣传,主要在于如何深入到资产使用者、监管者全方位思考的意识中来。摒弃资产管理只是决策者、管理者的事情的思想,激发资产使用者、保管者的潜力,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科学合理的使用资产发挥其效能。最终达到资产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双重管理的效果,把资产管理提高到关系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顺利开展的高度来认识。
2.统一规划,统筹管理。
设立统一管理的资产管理机构是确保政令畅通、规章制度执行力的良好方法。对时展高职院校教育性资产多元化发展已成定局,把实物、产权、效益相结合的统一性管理机制有效的应用于各部门教育性资产的管理中去,才能彻底解决各部门自成系统、重复建设、低效运行的现象。
四、信息化导向高效、快速、实时监控资产状况
采用信息化技术开展管理资产工作,是实现高效、快速、实时监控资产状态的必然趋势。由于信息化在数据运算、处理方面存在的优势和高效性,我们可以把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反应的数据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资产的使用状况和利用程度,最终实现对资产效能的常态化评价和分析,从而提供足够的管理经验,为管理者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处置方案。最终实现以信息化为向导,高速快捷管理教育性资产。
五、配套制度建设,有据可依,有理可循
在教育性资产的管理过程中建立一套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是保障资产管理执行力的最好手段,能够根据国标分类建立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制度也有利于推进资产精细化管理的进程。所以,我们应从教育性资产的购买、使用、处置、核查等四个方面来建立相关制度,提纲挈领,以点带面投射到各类资产的管理当中去。
六、结语
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问题讨论
2006年5月30财政部颁布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适用于各类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活动。”而现阶段我国的高校除了少数部分是私立性质外,绝大多数都是由国家直接投资或直管的,性质属于事业单位,所以高校的资产理所当然是国有资产,毫无疑问地应纳入国有资产监管范围,也应严格遵守《办法》的相关规定。然而,目前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还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各项管理制度尚在探索和转轨时期,所以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方面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探讨、改进和完善的问题,有必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资产使用效率低,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我国高校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大量扩招,通过兼并、土地置换、改扩建等方法,均不同程度上扩大了学校规模,增加了资产。高校在改扩建同时,也力求上档次,办公楼、教学楼装修要豪华、体育馆设施要先进,同时,各单位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盲目的上项目,上设备,盲目攀比,要求不断增加投入购置设备,还要求设备必须是最先进的,并且在几年之内不能淘汰的,功能要多多益善。但这些设备实际上无论是从经济功能还是实体功能使用效率都极为低下。许多高校各院、系、部占有使用的资产,很难做到资产在全校范围内调剂,加之高校每年的寒暑假,在此期间设备闲置、无人维护,减少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了资产的使用效率。
3、“家底不清”,账实不符,管理松散,基础工作薄弱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的深入,国有资产的种类、数量不断增加,金额日益扩大,国家拨付的或高校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归高校占有资产以及赞助、捐赠的资产,有的院校的院、系、部对此类资产没有及时的、全部的进账,一部分放在部门内部使用,形成了无人管理的真空状态,资产的具体使用部门在处置资产时也不经过单位领导和资产管理部门,单位不按规定期限进行资产清查,因长期闲置造成功能退化、毁损、报废而得不到及时清理、保养,资产公购私用或为私有财产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造成了资产的严重账实不符。要管理好这些资产,就必须对这些部门的资产按种类、用途、形态进行全面的清理核实。但是目前高校所面临的局面是:管理部门多头化,管理标准多重化,管理权限复杂化,一些已经报废淘汰的资产未按规定的文件执行报废,已经竣工使用的基建工程未及时办理竣工结算和验收。资产确认不及时,计量不准确,记录不完整等管理上的问题,这显然与当初国有资产投入的预期目的有较大差距。
4、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我国高校资产购置大多都是国家拨款,在使用中不用计提折旧,也不用计算盈亏,只把人才培养、科研、教学放在首要的位置上。高校的一些领导及教职员工在国有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大多都存在意识不到位的偏差。一些院校只注重向上级打报告要钱购置资产,却不重视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一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力量薄弱,以对资产的购置、入账、领用、归还等手续不全,国有资产被个人或其他单位无偿使用,这些问题都造成了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纰漏。
5、国有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困难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一个通病,就是预算是一回事,而实际支出是另一回事。这不仅影响着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制约了公共预算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1)预算安排缺乏详实的基础信息。多年来,由于资产管理信息体系的不健全,使资产的增量配置与存量管理之间信息不对称,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高校之间资产信息渠道不畅,致使预算安排缺乏准确的基础信息,难以有效的控制资产的重复购置和超标准购置。
(2)公用经费预算不够科学。
(3)国有资产收益管理不到位,部门预算编制无法体现国有资产收益。
(4)对与资产配置相关的预算执行情况缺乏必要的跟踪监督,不按预算规定的用途和标准配置资产。
二、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应对思路
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过程
针对高校目前国有资产多头管理的现状,要建立一套“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三级管理体制。国有资产一级管理机构是党委领导下国有资产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的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国有资产二级管理机构为国有资产管理处和财务处分别从产权和价值两方面管理全校的的国有资产。国有资产三级管理机构为资产的使用部门,学校的二级财务机构及校办产业的财务机构受校一级财务部门的监督指导。高校既要有完善的宏观管理体制,又要有适合各高校实际情况的科学的、严谨的内部规章制度,只有这校样才能确保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良性运转,使国有资产处于全方位的有效监控之中。还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完善国有资产从购置、验收到保管、使用全过程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 定期开展清产核资工作
清核资产是高校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重要措施,通过开展清产核资,可以全面摸清学校各个部门资产入账情况,资产取得方式,新旧程度,以及利用效率等情况,这样才能全面掌握学校财政资产使用效益及资产管理的真实情况,为加强和促进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奠定了基础。
4、 加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 ,实施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
当今时代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建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网络,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在管理方式和手段上的发展方向。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技术工作,必须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严格执行经费支出管理办法和财产管理制度,加强对财产使用情况和效益情况的监督检查。并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借助校园网、局域网等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以便高校各部门及时登记,掌握财产变动状况,避免重复购置,合理组织闲置资产的调剂使用。
5、 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办法》总则第四条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进实物费用定额制度,促进事业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紧密统一”,所以高校申请用财政资金购置资产,必须先编资产购置计划,并将资产购置计划纳入部门预算。单位应严格按预算和政府采购办法来购置资产,并建立预算监督机构监督预算执行情况。财政部门安排资产购置资金必须根据单位资产存量、资产配置标准、单位工作需要等情况综合考虑。
6、 强化资产配置优先从现有资产中调剂
《办法》第七条规定“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配置资产的调剂工作,优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推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共享、共用”。所以对于高校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准配置的资产,财政厅和主管部门有权进行调剂,高校提出的所有资产配置申请,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应首先考虑调剂解决,只有在不能调剂的情况下,才允许购置。强化调剂优先,旨在充分提高在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率,减少资产闲置、浪费现象。
7、规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严格按照配置标准进行资产购置。
高校进行资产配置时,要严格按照配置标准进行配置,没有规定配置标准的,要从严控制,合理配置。中央和省政府已制定了资产配置标准的,按规定标准执行;中央和省政府没有制定的,由省财政厅和主管部门制定。相关部门制定的资产配置标准应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标准,将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价格变化等因素,每年作适当的更新调整。通过建立和完善资产配置标准,强化增量资产按标准配置,逐步解决单位之间资产配置不均问题。
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基本模式;改革进程
一、高校资产管理的内容和任务
从高校产权主体的角度来看,高校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资产的产权登记、界定、处置和对外投资与经营性资产管理、资产收益管理等内容。从内容看,高校资产管理既有价值管理,也有实物管理,和高校财务管理关系密切。怎样把握好高校资产资本化的度和量,实现高校资金的有效使用,也是和资产管理密切相关的一个领域。尽管高校资产具有不同于企业资产的特点,但高校资产同样具有价值增值的追求。因此,如何实现高校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高校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
二、我国高校资产管理的传统模式
1997年以前,我国高校资产管理采用的是以政府控制为主的管理模式,称为传统模式。从国家对资产管理的要求和高校自身的运作方式来看,高校资产的管理和运作权限局限于固定资产。高校货币资金的使用局限于内部管理和业务活动的范围,高校资金不得参与任何形式的金融活动,也不得用于业务活动之外的其他活动。高校资产受国家政策的强制约束,在经济性能方面存有明显的计划性和限制性的特征。
按照资产分类,高校资产管理采用按资产性能管理的模式。其中,财务部门主管流动资产,负责学校货币资金的会计核算以及银行账户、会计科目设置以及与货币资金相关的财务管理业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的管理,管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审批;教学管理部门及各个学院管与学院相关的资产购置的可行性研究。基建部门负责学校的基本建设和在建及维修工程的管理。
其中,固定资产由于数量庞大,种类繁杂,根据管理需要,建立了由职能部门统管、使用部门专管、领用单位(人)保管的三级管理体制和管理责任体系。所谓三级管理体系主要是指资产处代表学校负责对全校实物资产的入库、建帐、建卡、出库、配置、调剂、核查和处置的综合管理。使用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实物资产帐卡的管理,使用单位领用人负责资产的日常管理,也就是实物的管理。
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责设计与上级主管部门相似,在业务上接受教育部的指导和管理。在校本级,校内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之间管理地位平行、各自受主管校长领导。高校的资产管理模式采用的是中国特色的行政制约。
在1997年之前,高校的教育资源一直比较稀缺。和日益增长的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的需求相比,教育经费的供求矛盾比较突出。高校设备和资源的投入,一直由国家专项投放,高校资产全部是国家财产。高校自身既没有关于资产投入审批的权限,也没有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对于高校资产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所取得的效益,一直也缺乏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其经济价值往往和学科建设目标相结合,不能在财务核算和财务目标中来体现,更多的体现为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三、我国高校资产管理的改革进程
高校资产和投入、资产、资金的使用关系密切。可以说理财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资产的价值含量,决定着资产主体创造财富的能力。具体来看,我国高校资产管理改革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部分学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仍然采用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工作量大,信息滞后,数据不准确给资产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各自为政,学校二级单位将购置的固定资产作为部门专用物品,资源共享率低。有的学校固定资产配备、存放位置不合理,存在经常搬运的现象,许多固定资产在搬运的过程中损坏严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部门之间协调不力,采购与使用环节存在脱节的现象。采购部门往往只按照使用部门的技术要求采用低价格方式采购,很少考虑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成本,结果出现购置价格低、运行维护费用高的现象,固定资产整个寿命期内运行总费用较高,增加了学校的支出。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建有新校区,新校区设施设备齐全,学校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大部分设施设备不对社会开放,使用率极低,资源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二、改善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领导重视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学校领导要加强对固定资产工作的领导,充分认识固定资产管理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学校要组建固定资产管理领导班子,负责固定资产重大事项的决策。定期召开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会议,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固定资产管理不只是职能部门的事,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与每位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教职工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将固定资产管理与节约型校园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固定资产管理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网络,健全制度
完善管理网络是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应明确各职能部门在资产管理中的职权和义务,条件成熟时可设立资产管理专门机构,负责固定资产采购、入账、保管、使用、处置等环节的管理与协调,逐步形成由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各职能部门、资产管理员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以专职人员主、兼职人员为辅的资产管理员队伍。健全规章制度是提升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学校要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完善固定资产的采购、保管、使用、处置等管理制度,制订定期核查、维护保养、考核奖惩等制度,进一步明确职责,做到有章可循,奖惩分明。
(三)强化管理,抓好落实
强化管理、抓好落实是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的有力手段。1.加强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根据校情合理配备资产管理人员,定期对专兼职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2.严格大宗固定资产采购审批管理,对购置的必要性和产品可靠性进行充分论证,防止购置后闲置或无法使用的现象发生。3.完善资产管理台账,对固定资产进行动态管理,对管理人员和资产发生变动的要及时进行更新,防止工作脱节造成资产流失。4.定期开展资产清查和抽查工作,及时了解并掌握资产的使用、维护保养以及盘盈盘亏等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并加以改进,对造成固定资产流失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追责。5.加强对出租、发包、借出固定资产的管理,明确责任;要规范固定资产的报废流程,防止,低价出让、变卖国有资产,给学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改善手段,提高效益
1.加大投入,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将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纳入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改变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提高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完善固定资产信息数据库,对固定资产实行动态化、信息化管理。2.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固定资产的价值大小、使用频率、可移动性等因素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根据固定资产的类别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做好重点固定资产的维保工作,确保在寿命期内的正常使用,提高使用效益。3.加强固定资产的二级管理,明确固定资产二级管理的责任主体地位,将固定资产管理的成效列入部门负责人的考核内容。完善资产交接手续,推行大型固定资产属地管理,无特殊情况,不易经常搬迁的固定资产分配到二级单位后,位置应相对固定,不得因人员的变更而搬迁,减少固定资产的损耗。完善校内固定资产的调拨与管理,不同二级部门之间的固定资产要充分共享,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4.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成本核算。固定资产要合理配置,有效使用,杜绝盲目求大、求全,造成资源浪费。寿命期内的采购、使用、维修保养等成本要综合考虑,对使用频率较低的固定资产可尝试通过租、借等形式得以满足,减少投入,降低综合成本。逐步淘汰高耗能的固定资产,使用清洁、高效、节能产品,降低学校运行成本,提高资产使用效益。5.扩大校内公共资源对社会公众开放程度,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率,发挥应有的使用效益。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