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国家社会责任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1 17:14: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国家社会责任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国家社会责任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伴随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社会问题与企业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有着很大的联系。于是人们在关注企业盈利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情况,企业自身也采取了很多方式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披露。然而,缺乏规范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并不能传递给人们公正的信息,有时反成了企业用于标榜自我的工具。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会计信息因为确定性、可验证性等质量特征,无疑能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做出贡献,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纳入会计核算和考核体系已经成为未来会计学发展的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同时,社会责任会计的出现也极大地推动了企业从微观利益目标向宏观利益目标的转移,这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美国作为社会责任会计的发祥地,一直走在研究和实践的前沿。1968年美国会计学家戴维・林诺维斯在《社会经济会计》一文中首创“社会责任会计”一词,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在社会学、政治科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之后,美国会计学教授Sylil Mobley对社会责任会计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整理、衡量和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结果。南卡罗纳州立大学的杰佛里和瑞德堡教授1981年在他们合著的《国际会计与跨国公司》一书中,对社会责任会计的主要内容、计量问题、各国报告形式的差别等作了详细阐述。美国专业会计机构也一直致力于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70年专门成立了“生态环境委员会”和“社会计量委员会”着手社会责任会计方面的研究;1977年社会计量委员会发表了“企业社会业绩计量”的研究报告,报告建议建立一个具有实用性、可发展性的初步计量系统,该系统可用于对企业一些重大社会业绩的反映,如环境、非再生资源、人力资源、商品和劳务的提供和消费。美国会计学会为了加速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先后成立了社会方案绩效衡量委员会、组织行为环境影响委员会、社会成本计量委员会、社会成本委员会和社会业绩会计委员会五个专门组织对社会责任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研究并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报告。

在法国,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作为其主要会计报表之一,其规定是世界上最完整,也是最有特色的。早在1975年,法国在《关于公司法改革的报告》中就建议各家公司每年公布“社会资产负债表”,即“社会报告”。1977年法国政府正式颁布法律,要求雇员超过750人的组织(1982年扩大到300人)必须编报年度社会资产负债表,用货币金额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揭示的信息主要包括:雇员人数、工资、健康和安全保护、其他工作条件、职员培训、行业关系、雇员及其家庭的生活条件等内容,从1984年起,该表必须列示3年的数据,按整个公司和所属行业分别编制,以上各项内容还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报表指标,这在发达国家也处于领先地位。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SC)1980年出版了《公司报告》一书,鼓励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在传统财务报表之外,另外编制增值报告、就业报告、公司前景表、公司目标表等一系列社会报告,以满足股东以外的关心企业的社会各界的信息需要。英国政府颁布法规规定:职工人数达到10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报告工资数据,25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在向公司董事会提供的年度报告中报告有关职工雇佣和培训方面的数据。

德国有20家最大的公司定期公布社会报告,100家公司撰写社会报告供内部经营管理使用。典例之一就是德意志壳牌石油公司发表的“年度社会报告”中将经济和社会数据结合在一起,为公司规定了具体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福利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经费。

加拿大管理会计协会(SMA)创造了一种能更全面地报告社会责任信息的综合方法,它运用目标定位计量法表述企业经营计划中的每一个目标,记录每个目标的具体业绩,尽可能将所有数字信息包含其中以提高报告力度,并提供相关年度的对比分析图,阐述以后年度的规划。多数信息都是以图形或表格的形式列示的,包括详细的培训信息,如课程数、参加人数、人均培训天数;关于职工的升职、调动和招聘的信息;将整个组织劳动力按性别分类的信息;对环境保护组织的资助等有关的财务信息等。

(二)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及其信息报告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直至八十年代末,学术界才对我国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稍许研究。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推行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各种约束企业行为、规范产品社会质量的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必然会影响到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此时,社会责任会计与信息报告的研究才真正被重视,主要表现在会计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1990年“社会责任会计”第一次出现在常勋教授编写的《国际会计学》教材中,其中指出社会责任会计是经济活动对于社会方面所带来影响的计量和报告。之后,宋献中教授于1992年出版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一书,系统地研究了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结构、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报告模式及建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总体构想。

阳秋林教授在社会责任会计领域也是研究比较多的,在她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1)从不同角度,譬如“企业新概念”、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等概念和标准的出台,分析了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必然性与紧迫性;(2)对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进行了研究。依据社会责任会计划分的四个主要核算内容,即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收益,研究了它们的计量方法;(3)对中国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新框架进行了构建。

黄珍文与李云才在《从西部开发谈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依据》一文中及王莉华在《论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会计》一文中强调了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会计的密切关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推动力,我国建立并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具有重要意义。

刘建红与杨亚娥在《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介绍了国际组织、国际政府及会计职业团体在近三十年间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报告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研究和尝试,并指出这些研究和实践对建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机制及提高报告水平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实务领域,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情况研究的文章主要有以下三篇,我们可以借此了解我国的实务现状。

阳秋林、黄珍文、曹钻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会计势在必行――关于我国现行企业实行社会责任会计情况的调查报告》一文中选取了宁波君子兰文具有限公司、衡阳南岳油泵油嘴有限公司、台州飞球缝纫机有限公司、衡阳市金果实业及衡阳市钢管集团五家公司分析它们2000年的年报,分别从人力资源责任(工资水平和培训支出)、职工保障措施(养老金和工会经费的提取)、企业对社会贡献的调查分析(上交所得税)和企业对社区贡献的调查分析(环保支出和公益捐赠)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水平不高,各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不能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日而语;总的来说,经营效益好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要好于效益差的企业,国有企业及集体企业要好于私营企业。

黎精明在《关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一文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六家公司,主要从报告工具和报告形式两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分析,用案例说明了公司可以通过诸如公司网站、定期报告、招股说明书等形式的报告载体报告会计基础型和非会计基础型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结论指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的内容很不全面,零星的散布在会计信息中,缺乏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独立报告的意识,在日常的会计处理过程中,与社会责任有关的问题通常是作为财务会计问题处理,几乎没有企业设置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没有企业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陈玉清等于2005年选择了发展迅速、科技含量大、易接受新思想和新理念的电子通讯行业78家上市公司,查阅了这些公司2003年公开报告的季报、半年报和年报。结果显示,无一家自愿报告定量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自愿报告定性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情况也甚少。

目前国内研究状况表明,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仍处于认识和探索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及其信息报告仍处于学者的研究中,无论政府还是会计职业团体都未对社会责任会计产生多大的兴趣。正因为如此,会计学者的研究得不到政府的支持,进展也较缓慢,仅局限于介绍国外社会责任会计和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的分析及一些简单的设想,没有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并非企业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的表现,而是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福利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任务就是核算反映这项义务的履行情况。该反映应从行为和结果两个方面分别进行:首先以企业为会计主体,反映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所做的努力;其次以整个社会为虚拟的会计主体,反映企业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作者单位:山东高速建设材料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5.11.

[2]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3]郭丽娜.关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C].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0.

[4]黄珍文,李云才.从西部开发谈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依据[J].企业经济,2001.3.

[5]黎精明.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C].武汉理工大学,2003.

[6]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及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07.7.

[7]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2002年~2004年度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6.10.

第2篇

智慧旅游,人才先行

近年,学院聚焦行业发展热点,将智慧旅游研究确立为学院科研创新突破的主攻方向,加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力度,抢占科研创新高地,有力推动了特色鲜明、国内一流旅游学院的建设步伐。

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是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高旅游满意度的重要抓手。学院抓住智慧旅游的契机,加强团队和平台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2014年10月,经国家旅游局批复,国家智慧旅游重点实验室在旅游学院建立。学院将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的作用,汇聚各方人才和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重点围绕我国智慧旅游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智慧旅游发展模式、技术标准以及智慧旅游管理、服务和营销等方面取得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理论及技术成果,为支撑我国智慧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同年11月,学院与IBM公司联合打造的“旅游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正式创立。中心旨在推动中国旅游信息化领域内学术研究、支撑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促进传统旅游产业升级和旅游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四大范畴的共同发展。作为国内首个旅游大数据协同创新平台,中心将应用IBM全球领先的大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整合多方旅游信息及资源、面向国内外及业界开放的大数据平台,切实响应国家旅游局“智慧旅游”的政策导向,加快推进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脚步。

合作寻发展,平台铸未来

目前我国已是旅游大国,是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旅游行业人才的知识、技能、创造力,将继续决定旅游业的质量。

在搭建新平台的同时,学院注重加强已有平台建设。旅游发展研究院持续追踪国内外旅游学术研究前沿和旅游发展热点,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标志性研究成果。研究院与中国旅游研究院合作设立了“旅游学术评价研究基地”;与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社科院和中科院等全国24家科研院所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旅游研究机构联盟”(中国旅游智库)、与全国休闲标准化委员会合作成立了休闲服务标准化科研基地;与北京旅游学会合作成立了北京旅游市场国际化研究中心、北京互联网旅游研究中心。研究院力争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旅游学术研究数据中心。

2010年来以来,学院科研创新能力呈跨越式发展态势: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立项1448项,省部级及其以上项目2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项,实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突破;教师共发表科研论文525篇,论文数量年均增幅达到80%,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和高水平论文年均增幅达到180%。学院2014年到帐科研经费849.1784万元,年均增幅13.6%以上;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1项。

第3篇

【关键词】 旅游饭店 社会责任会计 信息披露

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之一的旅游饭店在旅游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旅游饭店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文明程度。目前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从股东利益最大化转化为社会效益最大化。市场上的竞争也逐渐从纯粹的竞争演化为包括环境和社会责任的全面责任竞争,因此推行旅游饭店社会责任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传统的旅游企业发展模式是一种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率低、废弃物排放量多的粗放型模式。从经济现状来讲,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旅游企业偷税漏税现象屡见不鲜,环境污染严重、服务员工权益得不到保障、旅游者权益屡受侵害等。在此背景下,我国旅游饭店要想赢得生存与取得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因此,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以及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对旅游饭店很有必要。

一、企业社会责任及社会责任会计的相关概念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及理论

所谓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所有者权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保障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和保护弱势群体等等。从本质上讲,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认识到企业开展的活动会给当地社会造成广泛的影响,社会的发展反过来又会影响企业追求成功的能力;二是企业在全球范围的商务活动应在经济、社会、环境和人权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企业的商务活动为其自身和当地社区带来的声誉必然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三是企业应通过与当地社区、公益机构、政府和其他团体、组织的密切合作,获得上述利益。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及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作为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和分支,它是社会责任同会计学的结合,以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术对企业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进行反映和控制的会计。

1.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再综合国际、国内社会责任相关组织和专家学者的研究,认为旅游饭店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企业收益方面的信息;第二,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信息;第三,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第四,提品和售后服务的信息;第五,企业对社会福利贡献方面的信息;第六,其它方面的信息,例如商业道德、公共关系等。

2.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需求者。为便于区分,考虑按企业内部和外部来对所有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者进行划分。对于企业外部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者,大体包括了政府的有关部门、企业的股东和投资者、企业的债权人、企业的供应商、企业的经销商、企业的最终消费者、企业所在地区的居民等。对于企业内部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者,就比较简单,主要包括企业的管理当局、企业的职工和工会等。

3.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目前,我国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来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一是在财务状况说明书中说明;二是设计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表,如社会资产负债表、增值表、环境损益表等;三是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加以反映;四是平衡记分卡。对于旅游饭店来说,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使用者比较广泛且信息需求具有多样性,因此旅游饭店要寻求社会责任会计要素与现行财务项目的接口并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二、旅游饭店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从过去几十年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未对其产生多大的兴趣。因此,无论是理论成果还是实务经验,我国都比较欠缺,虽然随着SAS000认证与企业社会责任联系起来,政府也开始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但是我国在这一方面没有做好扎实准备,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也相对较少。社会责任的履行从法律上来看,属于义务的范畴。无论是在社会责任意识强,还是在社会责任意识弱的国家和地区,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和保障公民和组织履行其义务都是必要的。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单薄的阶段,加强法律制度就显得更加重要。相对于国外社会责任的一系列法律制度,我国还有很多空缺,目前虽已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但仍未全面的规定企业所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内容,以至于实施社会责任会计时没有法律依据。与其他行业相类似,旅游饭店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有以下问题:

1.信息披露意识淡薄。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所采用的一直是传统会计封闭式的思维方式,即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单纯的、完全独立的经济实体,而不是将其视为整个社会的一分子,因而企业的宗旨在于创造最大的经济利润。旅游饭店管理层编制的财务报告几乎并不涉及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有些旅游饭店的高层仍把追求最大利润当作经营目标,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一种负担。即使履行了社会责任的旅游饭店,也缺乏披露的意识,把财务报告的编制理解为财务信息的列报。

2.信息披露水平低,内容不完整,披露体系不健全。集中表现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不充分,可比性差;以非会计信息披露为主,会计信息披露不足。各种社会责任报告以描述性信息为主要披露内容,缺少定量信息。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信息披露的发展。尚未建立完整的社会责任会计指标信息。

3.披露形式单一,披露主体模糊导致无法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在披露方式上,以财务报告披露和社会责任报告为主,缺少社会责任报表,定量信息与指标信息在社会责任报告中难以体现,在财务报告中则难以区分;披露机构与披露主体划分不明确,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成为政府与公共组织的职责,企业消极对待。

4.信息披露的方式多采用非会计基础型,而会计基础型处于次要地位。多数旅游饭店在选择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时往往倾向于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用文字加以说明,而不会选择用会计方法披露。

5.由于缺乏社会责任会计行为规范标准,无法统一规范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对象及披露形式,导致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差。同时,由于缺乏强制性的准则规范,多数企业不会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或者有的企业即使披露了一些相关信息,也无相关标准去衡量其信息质量,不能取信于社会公众,影响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效果。所以,为了使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能够有据可依,制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就成为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三、完善我国旅游饭店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议与对策

1.加强旅游饭店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研究。“理论的存在是为实务服务的。”会计理论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会计实务。由于社会责任会计方法体系的多元化,核算对象的复杂性,尤其是在计量环节上尚未突破,使得当前社会责任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点,其结果是社会责任会计实务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旅游饭店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出现盲点。相比较其他行业,旅游饭店会计方面具有特殊性,因加强该方面的研究。

2.完善和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及其监管部门,加强旅游饭店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政府监管。从业务层面上看,旅游饭店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并不难,国外企业如希尔顿等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从利益层面上看,单靠觉悟还不行,须依靠政府主导强有力的推动和规制,靠教育、靠倡导、靠鼓励有时并不一定起多大作用。

3.制定旅游饭店社会责任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在社会责任会计研究中,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是最早进入实务领域的,但发展至今仍没有共同可接受的专业标准,而会计准则是会计工作的标准和准绳。因此,制定社会责任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对于规范和推广社会责任会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的制定,是处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标准,是进行会计工作的规范和标准,是评价社会责任会计工作质量的准绳,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的确定,可以解决社会责任的确认、计量和列报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规范了披露内容与方式。旅游饭店可以根据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编制出全面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通过会计方法来披露旅游饭店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4.强化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意识,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旅游饭店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信息,最终必须由旅游饭店企业会计人员加以披露和报告。因此,会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报表的质量和社会责任会计作用的发挥。推行社会责任会计要求会计人员必须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从而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传统会计和信息披露工作对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是:在基本掌握经济管理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会计和财务技能,并精通生产经营知识。但是面对社会责任会计问题,会计人员都必须更新其传统的知识结构,学习并掌握社会学、福利经济学、计量学等学科的知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业务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没有这样的一个知识结构,会计人员是无法适应社会责任会计要求的。

参考文献

[1]雷振华,周颖.谈社会责任会计主体、核算内容及信息披露[J].财会月刊.2007(7):21~22

[2]李超.浅议我国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影响因素[J].科学教育家.2007(12):37~38

[3]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07(7):3~11

第4篇

【关键词】企业家;企业社会责任;认知;误区

近几年企业社会责任已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人人都在谈“企业社会责任”,但企业社会责任究竟是什么?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在认识方面仍然没有准确定位。因此,受不同价值观念的影响,不同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目标价值取向也不同,一些错误的社会责任认识随之在企业中蔓延,致使企业在社会责任的边缘徘徊,始终不能走向正确的方向。

一、企业家的企业社会责任认知的九大误区

误区一: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慈善捐款

当今社会,部分民众将企业的正面形象与企业的捐款行为联系在一起,甚至是将两者直接挂钩,通过企业的捐款行为来衡量一个企业的好坏,认为捐款的企业比不捐款的企业好,捐得多的比捐的少的好。事实上一些企业在偷税漏税、造假卖假的同时高调向慈善机构、公益事业大笔捐款,用“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示范行为”掩饰其不法行为从而谋求社会支持;另有一些中小企业迫于舆论压力或自身也想利用捐赠等公益事业来扩大企业知名度,不惜缩减用于研发新技术、改革新工艺、优化企业设备等方面的资金,“节衣缩食”地参与慈善事业,却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这是一种不理性的、畸形的履行社会责任的心理。这些企业利用捐赠或公益事业来沽名钓誉,树立企业社会形象,这样的企业没有真正的扶助弱势群体、回报社会的责任感。但不得不指出的是,人们狭义地将企业社会责任局限于企业捐款、资助等慈善事业,致使企业无法全面的履行社会责任。

将企业社会责任直接等同于企业捐款:原因一,企业错误地、单一地理解企业社会责任,追求虚荣,而不去考虑其他社会责任;原因二,媒体舆论对企业的误导,人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捐款等慈善事业,为了在人们心目中树立好形象,企业是不得以而为之;原因三,为了展现企业家良好的形象;原因四,企业缺乏长期的慈善战略,一部分企业把参与慈善活动视为替政府承办社会事业。因此,一个企业热衷于慈善事业,并不能说明企业已经有了较强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

误区二:企业社会责任就是照章纳税、创造就业

照章纳税是企业依照法律缴纳一定的税款,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创造就业是为失业人群解决就业问题。一些企业的管理者简单地以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照章纳税、创造就业,暴露了一些企业管理者对于社会责任片面肤浅的认识问题。而在当今就业压力大、行业竞争激烈、企业偷税漏税与合理避税现象兼有的社会大背景下,能够正常照章纳税、稳定提供就业的企业也的确是难能可贵。于是一些企业就狭隘地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照章纳税和创造就业,这显然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解不充分的表现。企业对自身的责任意识淡薄,对自身社会责任要求低,是这一类企业不能履行全部社会责任的根本原因。

误区三:企业的社会责任就只是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只是履行了对股东的社会责任,而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包括对政府、消费者、员工、社区、环境等各类社会责任的综合体,它不是单一的责任,而是全方位的责任。在对鄂豫两省502家企业社会责任认知调查中,对管理者进行调查“更好的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仅占3.6%,而“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占42.1%,“更好的创造利润”占9.6%。从这些比较中可以看出,企业将对消费者的关心放在一个很小的比重,而将自身的利益放在较高的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却忘记了质量监督、消费者权益、员工待遇和资源的合理使用。从煤矿矿难事件频频发生到甘肃天定高速公路塌陷和哈尔滨大桥倒塌,从劣质毒奶粉到含超标致癌荧光物质的纸杯,从危楼施工到建筑企业拖欠工人工资,无不暴露了企业片面追求利润而违法生产、制假卖假的严重问题。

这些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却忽视对其他社会责任的履行,原因一,企业管理者没有正确认识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使得经济效益最大化而社会责任效益低下;原因二,执法不严或是惩戒力度不够,没有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导致企业盲目地、短视地追求企业的利润而忽视了企业的合法经营、产品的合格生产、员工的合理待遇;原因三,社会的监督和举报行为少,一些群众或消费者没有足够的维护社会利益和自身利益的意识;原因四、政府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少,普及程度有限。

误区四: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因仅仅是为了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一般人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为了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这个观点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正确的,但是,不顾其他相关者的利益而去纯粹的追求社会效应可以说是没有真正履行到社会责任。根据调研显示,认为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中小企业家占比42.1%,远远高出其他调查题项,“更好的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仅占3.6%,而“应对来自社会舆论压力”为0.7%。可以看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这就使得很多企业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一种推销手段、广告方式。现在的企业社会责任既有强制的法律责任,也有自觉的道德责任,有一些企业“为了受表扬而做好事”,这已经是一种过时的行为。这种没有从意识上去正确理解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想法,使得很多企业只是在用一种作秀的方式去承担着社会责任。

误区五: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减少企业利润

企业管理者认为履行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因此,回避履行社会责任或者故意推托理应承担的各种社会责任。从鄂豫两省的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情况来看,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使企业经营成本增加的平均值最高。许多企业的管理者也坦言,如果让中小企业投资社区建设、环保项目等,就会直接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而且这些投资在短期内无法获得经济效益。这些企业本身资金力量薄弱,短期的利润回报在企业的发展初期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在遇到融资难的问题时,资金周转极为困难,更不愿被动地去承担社会“附加”给企业的责任,这使得许多中小企业错误地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不利于企业发展初期的正常经营,所以消极地应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如果企业用短浅的眼光来管理企业,不注重前期在培养人才、保护环境、合理开发资源等方面的必要投资,致使企业从发展初期就偏离正确、健康的轨道,日后的规模扩大和持续发展又从何谈起?从企业长期的发展着眼,企业只有合理投入必要的资金去履行对员工、消费者、政府、环境等的社会责任,才能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获得消费者和政府的认可,建立与环境和谐持续发展的关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中不断发展壮大,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进而获得长远的利益。

误区六:社会责任是政府的事,与企业无关,否则企业就成了“企业办社会”

“企业办社会”是指企业扮演一个小社会的角色,提供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功能,简言之就是企业承担了原本属于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在我们调查的多家企业中,企业的管理者错误地认为企业的责任就只是生产质量合格的产品、发展壮大企业的规模,社会责任是政府的事与企业无关,否则企业就成了“企业办社会”。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是企业将企业本身从社会整体中生硬地分离出来了,将所有的社会责任都推给政府去承担。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认识,调查中的企业认为社会责任不应该由企业来承担。然而,企业作为处在社会大环境中的一个部分,就不能将企业与社会孤立开来,企业以前让渡给政府的权利正在逐渐实现权利的回归,在回归的过程中无法避免会出现一些“真空”区域,在“真空”区域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互惠交换行为中,出现缺位状况,这就需要企业与政府加强互动,具有明确的计划、专门负责的部门和可操作性强的规范化管理制度,使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明确化、制度化、规范化。

误区七: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大企业的事与小企业无关

一些企业认为他们在发展初期不需要履行社会责任,因为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没有经济实力去履行社会责任,这一观点被人们广泛认同。很多企业家经常会以企业经济实力不足为借口,推辞履行社会责任。

在调查鄂豫两省的309家企业中,有68.6%的企业赞同“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能顾及的”,这一观点被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者所认同。正是因为我们的企业将履行社会责任的起点放到具备一定经济实力之后,导致企业在发展初期忽视了员工的待遇、环境的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等方面的责任。这种错误认识使得企业的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履行不同步,造成社会发展缓慢甚至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企业社会责任执行力更加困难。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内容理解应该具有广泛性和阶段性。不同行业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点不同:化工企业的社会责任就侧重于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而食品生产企业则应该在食品安全和卫生方面投入更多。同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责任内容也不相同:企业在发展初期履行好基本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是最为重要的,其他社会责任为次要;当一个企业正常经营发展到一定规模,在企业能力范围内就可以用更多的方式去回报社会。

在某种程度上,企业能否承担起全部社会责任取决于企业自身是否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但是某些社会责任是企业无论处在何种发展阶段都需要去认真履行的。企业推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做法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企业管理者的责任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作为一个管理者,不仅受托于股东,而且受托于更为广泛的社会,包括对雇员、消费者和大众负有社会责任。一个明智的企业家会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影响企业的发展;第二,不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界限划分不明确,相关制度的不明确,没有规范化、标准化的社会责任细节条例,导致不同的企业都履行同等的社会责任,出现认识上的分歧;第三,在法律、法规的监察上存在严重的执法“缺位”,劳动监察力量配备不足,不能够经常性的对企业进行监察。

误区八: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大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很多企业认为国企应该与民企区别化对待:国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力度更大,因此,国有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上应该有更多的贡献。实地走访的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尤其赞同这个说法,他们说:“国有企业都没有履行好企业社会责任,为什么让我们去履行好社会责任呢?国有企业不用考虑生存问题,而我们时时刻刻在担心企业的倒闭,说起社会责任应该先去问国企的社会责任履行的怎么样?”民营企业的管理者站在企业自身利益的角度看问题,却忽视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国有企业仅占2.4%,而民营企业占90%以上,二者比例不均;第二,国家在不断提升民营企业的待遇,使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各方面的差距逐步缩小。因此,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拥有同样的社会资源,民营企业应履行与国有企业平等的社会责任。

误区九:符合SA8000国际标准就说明企业履行了所有的社会责任

在国内,SA8000的认证被许多企业看作是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认可证明,造成成千上万的企业希望在合理的条件下申请认证SA8000。目前,我国的SA8000认证、咨询和培训机构,有很多是外国公司的国内代表处,这些经营机构在没有被我国的相关机构认可的条件下,进行盈利性的经营,从中赚取巨额利润,在认证过程中对国内企业进行隐瞒包装。

盲目追求SA8000的认证是一种不可取的行为,原因一:SA8000是全球广泛认可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但这一标准只是一个保护劳工权益的国际标准,很少涉及其他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原因二:该国际标准并未被我国的相关机构认可,存在不合法行为;原因三:它是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只适用于发达国家的企业;原因四:SA8000只是全球几百个社会责任守则之一,不能代表社会责任国际管理体系的全部,如果这样一个不全面或不适应于所有行业的标准来评价或管理企业社会责任,必将导致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发生偏差。

二、总结

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九大误区分析来看,目前,我国的企业社会认识误区在短时期内仍然存在,需要政府、新闻媒体等加大力度去宣传正确的社会责任认识,逐渐改变企业错误的社会责任认识,将企业引入正确的轨道,尤其是企业管理者更应全面认识企业社会责任,从而避免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上从一个误区走向另一个误区,使我国企业能够在承担社会责任的道路上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刘莲,王清江.关于我国企业履行慈善责任的思考[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2,13(4):69~71

[2]李金华.德鲁克与张维迎企业社会责任观之辨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9~103

[3]何存英,雷杰,李蕾蕾.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昆明学院学报.2008,30(3):145~146

[4]颜毓洁,任佳保.试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认识误区[J].现代企业文化.2009(32):38~39

[5]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4

[6]黎友焕,叶祥松.改进SA8000认证体系与市场秩序之我见[J].商业时代.2007,(12):59~60

第5篇

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历史溯源

(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20世纪初,伴随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萌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开始出现。20世纪初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形式主要是在传统财务报告中对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进行叙述性披露。笔者把这一阶段称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初生时期。由于传统财务报告主要以投资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并且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处于萌芽阶段,责任意识、披露欲望以及相关标准都严重缺乏,所以这个时期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三大突出特点:披露主要面向投资者;披露的企业较少;年报所承载的责任信息稀少,主要是通过报表附注的形式来披露。

20世纪80年代后期,很多企业在公开企业财务报告的同时,开始独立的环境报告。笔者将这个“环境报告”出现的时期称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主要特点是:披露对象范围扩大,考虑到了除传统财务报告使用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披露的企业明显增多;责任信息在新的载体――环境报告中得到宽泛的披露,但依附传统报表的披露模式仍然盛行;没有统一的编报指南。

进入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获得广大共识,试图全面反映企业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业绩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始出现。2000年GRI了正式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报提供了规范和标准。笔者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出现和快速发展的时期称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繁荣时期,其特点主要表现为:面向利益相关者进行多层次披露;大多数企业积极报告;报告的篇幅和信息量急剧增加,部分企业的报告篇幅达百页之多;依附传统报表的披露模式大幅减少但仍然存在。

(二)社会责任报告的定义与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公开的、向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方描述企业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的状况与活动的报告,起源于企业环境报告。与财务报告的发展相比,披露企业非财务业绩的社会责任报告的历史较短。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直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多西方国家的公司开始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而我国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则在2000年才得以出炉。但近年来,随着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除了另外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有困难的情况下对传统的财务报表加以适当的修正和补充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披露基本都采取单独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

中国石油作为“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中的明星企业公民,在履行社会责任和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方面都表现卓越。因此,本文选取中国石油的相关报告作为案例,对企业年报中的社会责任信息和独立社会责任报告信息的区别和衔接进行分析。

二、企业年报及社会责任报告中社会责任信息的区别与衔接

(一)一般比较 一般而言,财务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不同的编报载体,披露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即分别披露传统会计信息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二者存在不同的特点(见表1)。但是由于社会责任报告是对财务报告中社会责任信息的补充,延展和解释、说明,特别是社会责任报告中的定量信息基本上是以财务报告中的数字为基础,所以二者作为信息载体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上存在不可忽视的衔接(见表2),充分体现了信息披露的可比性。

(二)中国石油2008年年报与社会责任报告比较分析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是一家集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品销售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能源公司。公司所属石化行业是全球环境敏感性行业。中国石油关于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始于其1996年的财务运营年报,报告主要披露了公司关于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面的信息。1999年开始,公司在财务运营年报中逐渐增加关于员工和社会公益方面的信息。2005年,公司第一次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加大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量。2007年2月,中国石油首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2008年中国石油年报中的社会责任信息离散的分布于其各个项目中(见表3),这些信息包含了关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但披露很不全面,信息量非常有限。

2008年中国石油社会责任报告是自其2006年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后的第三份报告,包括了8大部分,分别是:总经理致辞、关于我们、公司治理、利益相关者、正文部分、展望2009、社会评价。2008年报告增加了“数字2008”这一部分,以大量的数字信息总结了2008年公司为担负社会责任所做的努力和成效,体现了责任信息披露的清晰性和可信度。由于20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报告开辟了救灾专题。同时,作为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细述了对绿色奥运的支持和贡献。

(1)年报与社会责任报告的区别。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详细程度。从篇幅和字数上看,年报中的社会责任信息含量明显低于社会责任报告。中国石油2008年社会责任报告总共62页,详细叙述了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突出了信息披露的完整性。按照社会责任信息内容要求,年报中的责任信息详细程度和完整性都大打折扣。2008年中国石油年报仅用246个字对公司的基本情况做出了说明。而其2008年社会责任报告则以2页不少于1700字的篇幅和字数,同时借助图表,披露了公司的概况、战略目标、管理理念、责任理念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等。

第二,系统性。年报中的责任信息除了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中反映的数字信息外,大部分散落在公司基本情况简介,公司治理、业绩回顾、财务状况讨论与分析等非会计信息部分,没有系统而完整的反映公司的社会责任状况。而中国石油的社会责任报告,划分为结构清晰的8大部分,层次分明的传递了完整的社会责任信息。

第三,可读性。相比之下,中国石油2008年年报披露的责任信息可读性不高,主要从以下方面分析:第一,文字风格。年报以投资者和债权人等相对专业的信息使用者为对象,披露的责任信息内容用词比较专业,容易让人产生晦涩的印象。而社会责任报告需求者属于更加大众化的利益相关者,一般是杂志式报告,文字简单通俗、易于理解。第二,传递方式。因为年报要遵循严格的编制和表述标准,因此除了部分数字信息运用表格形式,没有其他更多样化的表达形式。而社会责任报告则运用更多的图片、表格等图示传递信息,使报告内容更直观、生动,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可读性。2008年中国石油社会责任报告包含了43张彩色图片和17个表格及柱状图。第三、案例陈述。2008中国石油社会责任报告引入9个实例,增强报告可读性,使其更具有可信度。第四,印象管理。根据孙蔓莉的研究,年报中存在印象管理行为,以使信息使用者对公司产生良好的印象。年度报告属于强制性披露报告,有严格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督,并经过独立审计,对印象管理行为有一定的遏制。而作为自愿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因为监控力度相对薄弱,更容易操控语言信息的表述方式,使印象管理痕迹更多。中国石油社会责任报告中将取得的责任成果大多数归因于企业本身,以期加强读者对其企业公民形象的认同。从心理学范畴讲,经过修饰的、偏向表述优良业绩的语言信息更吸引读者。

第四,相关性。社会责任报告提供的社会责任信息比年报中的社会责任信息更详细,是对年报中责任信息的补充和进一步说明,包含的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更多,并能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对责任信息的需求。所以,与年报相比,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责任信息相关性较高。

第五,信息需求者。两者的服务对象都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但主要服务对象不同。财务报告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其中投资者是财务报告的首要使用者;社会责任报告的服务对象是范围更广泛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战略合作伙伴、政府、员工、社区、客户、供应商、非政府组织等。大多数企业在确定社会责任报告的框架时都会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

第六,信息来源和编制人员。财务报告一般由财务部门的会计人员独立完成,其中责任信息主要来自会计系统的日常账簿资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一个综合性报告,包含许多无法由企业财务会计部门提供的信息,信息来自于公司各个方面,需要一个跨部门的小组共同配合来完成报告的编制任务。

(2)年报与社会责任报告的衔接。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社会责任报告中的信息是对年报中责任信息的重要补充和说明。因为财务报告信息供给量十分有限,给用户留下了许多“未知信息带”,而社会责任报告能够提供财务报告所欠缺的重要信息,如企业材料、能源等的取得和利用情况,客户健康和安全,对员工的培训以及雇员流动情况等,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进行综合分析,对企业前景做出知情而合理的判断。

第二,社会责任报告与年报相互配合。社会责任报告以年报中的会计数字信息为基础,并与年报中的非会计信息保持一直,体现信息的可比性,即年报为社会责任报告提供财务信息支撑。社会责任报告的一些数据,如,企业创造和分配的直接经济价值,要以审核过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内部管理账目为依据。

第三,审计要求。年报的会计报表数据涵盖了大量的社会责任数字信息,如资产负债表中的物业、厂房及机器设备等环境资产数据以及应交税费等与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有关的数据。但是年报中的社会责任信息主要分布在非财务信息部分。根据《基本审计准则》的要求,独立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财务报表,不包括非财务信息在内。而社会责任报告属于自愿性披露报告,对其审计方面没有正规的强制性要求。所以,不管是年报中的大部分责任信息还是社会责任报告中的信息,都缺乏严格而正式的审计监督。

第四,对责任信息质量的要求一致。我国新会计准则关于财务报告所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而对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的原则有:平衡性、可比性、准确性、时效性、清晰性和可靠性。可见,财务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对披露的信息都强调可靠性、可比性、及时性。

四、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社会责任报告和年报的社会责任信息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责任报告与财务报告的重叠之处大概有10%左右(谢良安,2006)。对于两者,主要出现了“融合论”和“独立论”两种看法。 “融合论”强调二者的联系,认为应该将二者融合在一起,编制成一份报告。 “独立论”强调二者的区别,认为应该将二者各自单独编制。由于企业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经济后果是多种多样的, 既有财务方面的, 也有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因此,笔者认为将社会责任报告和财务报告分别单独编制更为合理。

(二)相关建议综合上述分析,笔者就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报提出以下建议:

其一,信息披露要面向利益相关者。信息使用者更愿意通过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获取社会责任信息。因为与年报相比,它直观、便捷,信息相对详细,文字通俗,更加易于理解。所以,在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过程中,要在遵循相关法规和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提高信息质量,通过清晰、完整、生动的表述,加强责任报告的可读性。

其二,保留必要的重复内容。社会责任报告是对年报中责任信息的细化和延展,有必要且必须保留年报中关于公司简介、公司治理、业务回顾几方面的部分内容,使社会责任报告的编报有源可循。并且对年报中会计数据的引用要客观真实,使两个报告之间保持可比性。这也充分体现了二者的联系。

其三,制定企业独立社会责任报告准则。财务报告的编报以强制性的法规――作为依据和参考,对财务报告的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会计准则》具有普遍约束力,其内容的科学性和指导性程度高。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报,国内外出现了多个版本的规范(SA8000、《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等),但是还没有一个被大家普遍认同的准则。而这些企业社会责任规范的权威性无法与会计准则相比,企业可以自行选择是否遵循和遵循的方式。所以,需要多方合作,参考财务报告准则的成功做法,制定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企业独立社会责任报告准则,促使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蒋顺才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孙蔓莉:《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会计研究》2004年第3期。

[3]谢良安:《论社会责任报告与财务报告的关系》,《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年第5期。

[4]黎精明:《关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

第6篇

    [论文内容提要]本文在分析中国软力量的基础上,探讨国家软力量发展与党报实现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寻一条通过成功地改革党报来提升国家软力量的新途径。

    哈佛大学着名学者约瑟夫·奈最先提出“软力量”一说。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力量不仅是指军事、经济等“硬力量”,也包括“软力量”,即精神、文化、制度、舆论等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就美国而言,民主的旗帜、人权的口号、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娱乐文化和以麦当劳为典型的商业文化构成其软力量的主要内容。与硬力量相比,软力量更具隐蔽性和渗透性,它不仅使美国能够获取丰厚的经济利益,还可使之博得道德与正义的美誉。当然,硬力量是基础,没有硬力量的支持,软力量难以施展,但软力量可以使硬力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软力量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一旦产生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其收益是长期且稳定的。所以,对于国家来说,软力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当下中国的硬力量发展不是很充分,且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就决定了国家应更加重视软力量的发展,以弥补硬力量的欠缺。同时,软力量的发展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全球正迎来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在现实世界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媒体本身就是软力量,其发展有助于软力量的发展。党报是我国的主流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目前,党报正积极思考转型期的改革策略,探索一条更加科学、成熟的发展之路,需要我们在认真分析我国软力量的前提下,将软力量发展纳入转型期党报改革体系中,或者说,转型期党报改革应考虑到软力量发展因素,这无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软力量分析

    中华文明历经5000年的历史沧桑而血脉不断,这足已说明它具有强盛的生命力。虽然自近代以来,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强有力挑战,但它在艰难中仍曲折前行,并借鉴吸取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发展壮大自己。这也是中华文明开放性的体现。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力明显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也大大增加。但实事求是地说,中国软力量有自身优势,但也存在不足。

    首先,我们分析中国软力量的优势所在:

    1、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或者说,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筑就了中国文化牢固的根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这点来说,中国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其影响力是世界性的。另外,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可谓根深叶茂、多彩多姿,这不但丰富了我国文化资源,也突出了我国文化特色。这一切都使中国文化产生了恒久魅力。

    2、高素质的新闻队伍。文化发挥影响,需要一定的载体,而新闻媒介就是快捷有效的载体。中国的新闻媒介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地宣扬主流文化、抵制低级趣味。这就有效地控制了庸俗无聊的低级文化和金钱至上的商业文化,成功地传播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严肃的高雅文化,表达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和国家的发展方向,并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意义之所在。所以,党领导下的新闻队伍有利于软力量的发展。

    3、中国政府对软硬力量的相辅相成地发展有清醒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发展硬力量。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硬力量显着增强,硬力量的发展为发展软力量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党和政府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更加重视对国家软力量的提升。对内,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完善制度、发展民主、尊重人权、重视教育、倡导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对外,中国政府勇于承担国际责任,成为负责任、讲道义的大国,而且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明。这些政策与措施将会促进软力量的发展。

    中国的软力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不足,主要原因如下:

    1、国民经济需进一步发展。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稳步、持续发展,但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基数大,贫富差距明显。只有在经济进一步发展、教育科研投入进一步增加、国民素质全面提高时,我国软力量才能充分发展。

    2、意识形态影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集团在其政治实践中形成的,旨在认识、实现、保护、增进其自身利益。不同意识形态的集团或国家具有不同的认知体系和价值体系,这也决定了它们思想和行为准则的不同。我国和西方国家遵循不同的意识形态,这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两者间的文化交流和价值认同。

    3、部分人对西方文明过分膜拜,对传统文化未充分重视。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硬力量上处于强势地位,其软力量也通过遍布世界的贸易网络和覆盖全球的电波信号渗透到不发达国家社会生活中,使这些国家的人民逐渐认可了西方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导致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漠视。我国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这样的现象,崇洋媚外、自卑自轻思想占据一小部分人的思想,过分膜拜西方文化、理论和制度,而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足够重视,对中国具体国情缺乏深刻认识。

    4、新闻媒介不够发达,中国的声音不够响亮。近年来,我国的新闻传媒取得了长足发展,组建了一些实力强劲的传媒集团。但我们的新闻业不论是实力还是影响力,与西方的跨国传媒集团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媒体的声音在世界舆论中还不够响亮。

    由此可见,处于转型期的党报应抓住自身改革的契机,做好舆论导向,构建和谐社会,并着力于软力量的发展。

    二、党报改革与软力量发展

    党报改革要着力于国家软力量的发展,是源于媒体的社会责任。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变动的社会转型期,党报必定要担负增强国家软力量的社会责任。而且,新闻媒体本身就是软力量,属于战略性资源。“所谓战略性资源,是指媒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进程中,不仅在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作用,而且在参与国际竞争,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信息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党报理应将软力量发展因素纳入其改革进程中。

    1、积极探索经济报道策略。在新闻报道中,经济报道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期,因而经济报道既要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又应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微观经济决策的信息。在经济报道中既要谈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也要谈目前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城乡差别、地区差异等,以便对经济发展做出正确导向。另外,在一些敏感问题上,经济报道还要注重报道策略。如近两年对铁矿石进口的报道,因报道时机不当,使我国企业在贸易谈 判中陷入被动局面。因此,党报的经济报道要从国家利益的高度来审视对外经济交往,要树立国家利益观和竞争情报观,要寻找经济新闻的真实性与报道时机、尺度之间的契合点。从报道手法来说,经济报道要拒绝冰冷数字的堆砌,要彰显人文关怀,关注公众利益;在写作时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2、主动阐述我国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及文化。我国的意识形态与西方国家不同,这会影响中、西间的国际交流。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不谈或“淡化”意识形态,“而是如何使我国的意识形态既符合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传统,为中国民众所广泛认同和接受,同时又要与时俱进,适应世界发展潮流,使意识形态在我国的对外交往中发挥积极作用。”所以,我们的党报要积极主动地向西方国家及人民阐述我们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文化,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促进两国及两国间人民的交流。当然,党报的对外宣传,要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但要考虑受众意识,不适合刊登“宣传味”浓厚的文章,而要从细节人手,用细节化的语言讲述身边的故事,这样才有触动心弦的真实质感与穿透力。这些都是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有效传播手段。

第7篇

1968 年,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david f. l inones) 发表了《会计职业和社会进步》一文,初步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揭开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序幕[1]87。美国著名会计学者贝尔科伊在他所著的《会计史论》一书中,对会计的发展史作出了历史性的划分,将社会责任会计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2] 。此后,一系列对社会责任会计进行系统论述的著作相继问世,英国的特雷佛·干布林著的《社会会计学》一书,除了对社会责任的概念性问题进行探讨之外,还对未来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3] ,这是有关该课题的较权威的一本著作。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述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披露问题进行了研究。如leeburke和jeannem. logsdon (1996)认为,应从战略上重新定位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把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投资,而不是当期的成本或费用,研究旨在更好地评估社会责任活动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可以使企业、社会均受益[4]25-29。近年来,许多学者热衷于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实证研究。carol (1994)使用问卷调查方法,研究了压力集团对于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影响,研究表明,压力集团是社会责任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之一,他们认为企业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非常不足[5]。heledd jenkins和natalia yakovlva(2005)通过对全球十大矿业公司的调查研究发现:尽管报告的模式和内容不一,但披露社会责任和环境信息成为他们的共同举措[6] 。

我国财政部于1995年公布了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其中第九项“社会贡献率”和第十项“社会积累率”是评价企业社会效益的指标,社会责任会计自此受到有关方面重视。2007年12月28日,中国首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南———《国家电网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指南》在北京,为全面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标志着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步入规范化阶段。复旦大学张文贤教授通过向国内知名会计学家进行调查,来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现状。廖洪主编的《会计理论及其应用分析》中,从会计与国际接轨以及企业需求的角度,对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会计问题进行了探讨[ 7 ] 。殷格非从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结合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经验,对报告编制的组织、撰写、设计、等各个环节逐一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论述。这填补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领域的空白,是我国首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撰写指南,对报告编制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8 ] 。

明确社会责任会计的内涵首先应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刘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责任将经济责任视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及慈善责任,这种观点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基本上与企业责任等同起来,导致企业社会责任内涵过于庞大,在一定程度上模糊甚至掩盖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责任可能出现的矛盾;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与企业经济责任相对应的概念,强调企业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必须采取行动以保护和改进公众利益[ 9 ] 。本文采纳狭义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指的是企业在创造物质财富、满足投资人利益的同时,还要承担对企业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阳秋林( 2005)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和手段,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向相关利害关系人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 其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社会效益[10] 。这一定义比较符合我国实际。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分析的理论基础

1.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迫切性

(1) 避免环境进一步恶化要求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经济增长的副产品[ 11 ] 。但是,当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公众意识被普遍唤醒后,那种一味追求利润、不顾社会责任的企业将难容于社会,因此,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兼顾其社会责任,以负责的态度处理企业的社会问题。要反映企业完成社会责任的实际情况,传统会计显然不能胜任,只有尽快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并借此揭示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才能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2) 市场经济呼唤企业社会责任并要求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作为社会和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应通过自身的努力,尽可能多地为公众、为社会尽一份责任,并将自己努力的成本和效益公允地予以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需要社会责任会计,它一方面要求企业如实反映自身履行法律规定的社会责任的情况,另一方面要求反映企业对公共道德、公众利益等社会责任的关注和努力程度。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社会形象,从长远看,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3)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并披露信息是实现会计目标的要求。国际会计准则对会计目标的描述包括: ①作出关于利用有限资源的决策,包括确定重要的决策领域与目标; ②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一个组织内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③ 保护资源,并报告其管理情况; ④有利于履行社会职能和社会控制[12]。显然,第四个目标要求企业促进其社会职能,以使企业的社会目标得以实现;而前三个目标的内涵也包括了社会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利用、环境污染、工作安全等属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可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传统企业会计的逻辑拓展,尤其是在我国目前情况下,要真正实现企业会计目标,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并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已刻不容缓。

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2ponsibility, csr)信息披露分为3个阶段:一是导入阶段(1996—2000年) ,中国企业不得不被动地接受来自国外的csr 要求; 二是观望阶段(2001—2004年) ,中国的学术机构、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开始对csr进行深入的研究,试图促进csr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三是参与阶段(2005年至现在) ,因担心遭受经济制裁、贸易壁垒以及出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愿望,政府放弃了原来被动观望的态度,积极参与到csr 运动中来,至少有了参与的姿态,甚至采取了一定措施[13]。深圳市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制订了《深圳市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也相继自愿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如国家电网公司分别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国石油股份公司也于2007年首次社会责任报告[ 14 ] 。媒体也通过舆论宣传,增加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动力,如《光明日报》通过“公益报告”专栏,全方位报道了跨国公司和我国大型企业的社会责任情况。

由于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企业基本没有单独反映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指标,只有“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两项指标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关:其一,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其二,社会积累率=上缴国家财政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净支出额、应交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所得税等各种税金及附加费和上缴净利润等,但这些仅仅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我国现行用于指导企业会计和报告事务的法规主要是由财政部和。

可见在我国现阶段,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以及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情况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15],因此,了解广大财务信息使用者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到底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就成为会计理论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

(一)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认定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就是那些需要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及其后果作出反应的社会群体。在众多关注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社会群体中,可以把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划分为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大类:企业外部的信息需求者主要包括债权人、政府及相关部门、供应商、潜在投资者、经销商、消费者、企业职工(雇员) 、社区居民和社会公众等;企业内部的信息需求者主要是指企业管理者[ 16 ] 。他们需要以既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作基础来制订财务和社会责任预算,向社会揭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

(二)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调查

本次调查的对象包括机构投资公司、环保组织、政府人事部门、社会福利机构、经销商、消费者、企业职工、社区居民以及社会公众。在本文中,机构征询范围为辽宁省各地机构,个人信息使用者征询范围是沈阳市的社会公众。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形式。对于机构投资者,随机抽取100家机构并将问卷寄给其负责人;对于个人使用者,采用当场发放问卷、当场收回的方式征询意见。对机构投资者共寄出问卷100份,收回37份,其中35份回答有效;对个人投资者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问卷全部有效。

(三)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及调查结论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

1.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情况

投资者是否需要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调查结果表明,有69%的机构和24%的个人投资者表示“非常需要”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而且需要的评价值分别为1131和1179,说明机构投资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程度高于个人投资者(见表1)。

表1 投资者对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情况

投资者 非常需要 需要 不需要 完全不需要 评价值 次数 比重/% 次数 比重/% 次数 比重/% 次数 比重/% 机构 24 69 11 31 0 0 0 0 1.31 个人 24 24 73 73 3 3 0 0 1.79

2.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

目前,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还未制定出严格的标准和固定的披露模式,企业在披露自身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时候比较随意。调查结果表明,有63%的机构和22%的个人投资者认为制定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非常必要”,而且需要的评价值分别为1145和1188 (见表2) 。

表2 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统一模式的需求情况

投资者 非常需要 需要 不需要 完全不需要 评价值 次数 比重/% 次数 比重/% 次数 比重/% 次数 比重/% 机构 22 63 10 29 3 8 0 0 1.45 个人 22 22 68 68 10 10 0 0 1.88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投资者认为企业当前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没有统一的模式,不利于企业报告之间信息的比较,所以非常迫切地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制定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统一模式,其中机构投资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程度高于个人投资者。

3.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内容构成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包括的领域很广,按所属的社会责任类别不同,可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分为5种类型。调查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主要内容的需求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对信息内容的重视程度也异常相似。按机构投资者重视程度,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分别是: ①在产品和服务上对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 ②对企业职工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 ③承担改善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方面的责任而产生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④因违反法律法规的要求,未能履行社会责任而承担罚款支出的会计信息; ⑤承担公益和社会福利方面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个人投资者仅仅对④和⑤的重视程度与机构投资者有差异,其他情况基本相同(见表3) 。

表3 投资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内容及地位的认知情况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内容 机构投资者 个人投资者 次数 比重/% 排序 次数 比重/% 排序 改善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 27 77 3 82 82 3 承担公益和社会福利 21 60 5 78 78 4 对企业职工履行社会责任 29 83 2 88 88 2 在产品和服务上对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 32 91 1 92 92 1 未能履行社会责任而承担罚款支出 25 71 4 73 73 5

4.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从调查结果来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我国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质量并不很满意,大多数人认为企业普遍存在会计信息失真,披露不及时、不充分等现象,具体结果见表4、5。相对来讲,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更认为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存在不真实、不客观的现象,因为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更有能力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故能较客观地评价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表4 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是否存在失真现象的认知情况

投资者 普遍存在 大多数存在 少数存在 不存在 评价值 次数 比重/% 次数 比重/% 次数 比重/% 次数 比重/% 机构 28 28 52 52 16 16 4 4 1.96 个人 5 14 18 51 12 35 0 0 2.21

表5 投资者对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可信任程度的认知情况

投资者 完全可信 基本上可信 部分可信 完全不可信 评价值 次数 比重/% 次数 比重/% 次数 比重/% 次数 比重/% 机构 3 3 24 24 48 48 25 25 2.95 个人 2 6 10 29 22 63 1 2 2.61

企业外部信息的使用者除了投资者之外还有很多,他们虽然不仅仅依靠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报告作出投资决策,但也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为了体现实证研究的客观性和全面性,笔者除了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最大需求者———投资者进行调查分析之外,对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客观地呈现他们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情况。在表6中,笔者把这些利益相关者分为信息的机构使用者和信息的个人使用者,其中机构使用者包括国家人事部门、社会福利机构、环保组织、供应商等,个人使用者包括消费者、公司职员、社区居民和社会公众等。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机构使用者更加关注与自己部门利益相关的企业社会责任,从国家宏观的角度考虑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而个人使用者则更关注有关自身利益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这是和每个受调查者的身份和所处地位有关的,但这两类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都比较感兴趣,只是对某种信息的具体关注程度不同而已。

表6 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内容及地位的认知情况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内容 机构投资者 个人投资者 次数 比重/% 排序 次数 比重/% 排序 改善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 32 91 1 82 82 3 承担公益和社会福利 29 83 2 78 78 4 对企业职工履行社会责任 21 60 5 88 88 2 在产品和服务上对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 25 71 4 92 92 1 未能履行社会责任而承担罚款支出 27 77 3 73 73 5

5.调查结论

(1) 我国的投资者在以往注重企业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的基础上,已经开始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说明企业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重视,相比而言,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更加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2)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缺乏统一的模式,导致各个企业披露信息的内容和形式混乱,使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某种程度上缺乏可比性。

(3) 我国的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内容的需要大致相同,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息息相关,不论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都越来越需要了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4) 除投资者之外,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感兴趣,并且越来越关注这类信息的披露,这对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起到了监督和舆论导向的作用。

四、改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的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我国现阶段,会计信息使用者及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企业本身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状况却不容乐观,这是我国会计理论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1.制度建设层面的建议

(1) 建立、健全与社会责任有关的立法工作,制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准则。应加强立法工作,用法律来规定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应该依法强制企业提供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并对企业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进行处罚,促使企业变被动履行社会责任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2) 大力开展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学习研究。由于社会责任会计方法体系的多元化、核算对象的复杂性,尤其是在计量环节尚未突破,使得当前社会责任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点,其结果是社会责任会计实务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出现盲点。对此,会计理论界应对社会责任会计这门新兴学科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力求解决确认、计量等基本理论问题,以突破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中的障碍。

2.具体执行层面的建议

(1) 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披露制度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和目标相结合。当前,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主要围绕企业已有的信息及管理工具进行,至于这些信息与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战略有什么具体关系,还需要更为清晰的阐述。

(2) 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注重利益相关者对报告的信息需求和反馈意见。根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之前,要通过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反馈,分析他们具体的信息需求,在报告中披露他们参与的过程以及对报告内容的评价等。

(3) 报告的信息披露内容要走向理性化、客观化。随着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报告的读者指出,企业在报告中过多地披露了正面和积极的信息,而对于具有潜在负面影响的或者不好的信息缺乏披露,极大地削弱了信息的可信度。因此,企业报告应体现平衡性原则,要披露存在的负面信息及随后的整治处理成效等。

(4) 社会责任的审计报告要符合国际相关的认证程序和原则。为了增加报告的可比性和可信度,报告机构从最开始的内部信息审核机制转向了独立第三方的审核认证机制。当前国际上两个比较重要的第三方审计认证指南工具,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isae3000担保约定国际标准和社会与道德责任研究所的aa1000保证标准,制定这些国际标准的目的是保证环境和社会业绩的指标能像财务报告中的指标那样具有可核实性、可验证性。

3.社会组织监督层面的建议

“社会责任审计是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工具,它监督企业经营活动的社会后果,提出审计报告并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及管理决策。”[17]61-65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在我国是新生事物,没有严格的标准可供遵循,因此,通过社会责任审计工作可以使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审计,主要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进行审核,包括对社会责任会计要素信息和社会责任绩效信息的审核,重点审计其真实性、正确性和客观性,确保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以满足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由于社会责任范围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进行社会责任审计的人员除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必须拥有社会责任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鉴于此,我国目前实施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只能是政府。

参考文献:

[1] 阳秋林.中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 b otosan c a.disc losure leve l and the cost of equitycap ital[j].the a ccounting review,1997,72(1):68-72.

[3] m cguire j b, sundgren a, schneew eis t. corpora te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rm financialpe rform ance[j]. a cademy of managem ent journa l,1988,31(4):78-81.

[4] s im on z, pe te r p, r ichard e. b uilding corpora te ac2count ability [m]. london: new econom ic founda2tion, 1997.

[5] 陈玉清,马丽丽.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j]. 会计研究, 2005(11):76281.

[6] 郭威.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分析[ j ]. 决策探索, 2006(8):47-48.

[7] 黄静.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j]. 商场现代化,2006(36):332-333.

[8] 贺梅, 崔贤光.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分析[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 (12):119-120.

[9] 刘建红,杨亚娥. 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2):65-67.

[10] 李冬生,阳秋林. 社会责任会计涵义研究[j]. 财会月刊,2005(12):3-5.

[11] 李正,向锐.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 会计研究, 2007(7):3-10.

[12] 刘长翠,孔晓婷.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2002—2004年度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6(10):36-43.

[13] 雷振华,周颖. 谈社会责任会计主体、核算内容及信息披露[j].财会月刊, 2007 (7):21-22.

[14] 中国石油. 中国石油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eb /ol].[2008-12-30]..cn/tnc/4275.html.

[15] 黎精明. 关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04(9):8-13.

第8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质量;影響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7-0069-05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只有切实加强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才能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才能真正发挥研究生教育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到2010年,全国在学研究生已达1538416人,比1999年的233513人增加了约6.6倍。随着这种数量的迅速增长,研究生的培养呈现出许多问题,特别是其学术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欠缺

教育实际中,不少研究生对文献检索系统较陌生,缺乏文献的收集、检索知识,对图书馆、档案馆了解不多,不能有效利用。不熟悉所学学科国内外的主要期刊及有代表性的专著,对研究现状把握不准,不清楚该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缺乏处理文献资料的能力,文献综述能力差,面对众多的资料,有些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分析和探究,难有收获。

2 日常学术训练水平不高

研究生对高校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满意度不高。由于缺乏学术训练,部分学生不会拟定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或者拟定的研究内容过多、过杂,选不准突破口,最后在做学位论文时不会选题,只能依赖导师提供题目,或是论文选题理论与实际意义不大。即便选题后依然有学生对所选题目不了解、不熟悉,开题过后不知道怎么写、写什么,没有自己的观点,论文质量不能保证。学术训练水平不高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缺乏有效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不知道如何准备中期考核、撰写开题报告,不知道如何进行开题汇报,缺少在较短时间内将自己或他人的思想表达清楚的能力。

3 科研能力不足,论文水平令人担忧

近年来,有一定分量和影響的硕士学位论文很难寻觅。李均在对45所高校2001至2008共8年的高等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进行了分析,他发现在这1980篇论文中,普遍存在“重问题、轻理论;重宏观、轻微观;重现实、轻历史:重国内、轻国际;重追随、轻前瞻”的现象,相当一部分选题存在重复和雷同的现象,缺少足够的创新性。所谓“新见解”只能是空中楼阁。另外,最近几年在学术“核心期刊”刊载的由硕士生撰写的学术论文也逐渐减少。如《高等教育研究》杂志2006~2008三年来登载有硕士生参与撰写的学术论文总共只有26篇,仅占全部论文数的3.44%,平均下来每期仅为0.72篇。而且这26篇中,研究生独立完成或作为第一作者的仅有3篇,这些情况说明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在下降。

4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普遍缺乏

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其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当前因多种因素的影響,一些研究生价值观念扭曲,人文素养水平低,功利心重,社会责任感差,缺乏创新能力。从清华大学课题组2006年调查反映的情况来看,创新能力较低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难以适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53%的导师认为“一般”或“差”,47%的管理人员认为“一般”或“差”。从研究生自我评价来看,有51%的学生认为自身创新能力“一般”或“差”。而用人单位对在毕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中,选择“很满意”的仅为5%。“比较满意”的也只有27%。所以说,当今“我国研究生质量最严重的问题并不在于过去优势的丧失,而是长期存在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性不足。”在实际学习中缺少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与分析能力。

二、影響研究生培养质量因素分析

当前研究生培养质量在整体上不尽人意,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还有科学传统形成和积淀不够的原因等,除了学生的自我品质外,主要的影響因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念层面的因素

就高校而言,影響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的自我定位问题,二是研究生培养的理念问题。

(1)关于学校的定位。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缺乏正确的大学理念,自我定位出现偏差,贪大求全、面面俱到的倾向十分突出。专科院校要升格成本科院校,本科院校要争取得到硕士学位授予权,原来具有硕士授予权的要进一步争取得到博士学位授予权:原来各具特色的不同学校合并成大而全的超大型大学后,同质化严重,反而失去了原有的特色。这样盲目地上层次、扩规模,使得其定位不清晰,特色不鲜明,培养目标模糊,师资队伍水平降低,研究力量分散,客观上影響到研究生培养质量。

(2)关于研究生培养理念。研究牛培养理念是指把研究生培养成何种人才的教育观,这个理念源于对于研究生教育现实的思考,包含了学校对研究生教育整体上的应然价值取向,是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对本单位研究生教育进行理性思维深入思考的结果。它是抽象的,如关于研究生培养的思想、信念的价值主张,同时又是直观的,如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要求、原则等等。目前我们还缺乏从实际出发的科学的研究生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大而空,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就难以把握培养方向,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

2 生源质量的因素

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生源质量下降,优秀生源整体数量不足。招生考试特别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忽视其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现在同家在招录研究生的工作中,坚持对考生实行全国统一的入学考试以保证考生成为硕士研究生的基本条件和素质。但在录取时初试成绩考虑的比重太大,录取的部分学生考试分数高而综合素质不高:同时学校对在专业研究上具备一定功底有发展潜力的考生缺少相应的科学考核办法。一些高校及专业为了扩大招生人数,不得不降低录取标准,这就势必会影響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从而影響培养质量。

研究生教育本来是以研究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不少学生并不是为了科学研究而读研。有的是为了获得理想的职位,而将考研作为职场的敲门砖;有的是为了转换专业,跳出自己不感兴趣的本科专业,希望通过考取研究生给自己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还有一些参加了工作的人员因为现有工作岗位的不如意,意图通过读研究生拿学位来改变自己目前的工作环境及待遇;还有一些人见异思迁属于盲目攀比学历,没有什么学术兴趣也去考研读研……考研中的诸多动机和功利性,研究生的学位对他们来说已不再是学术有造诣具备一定科学研究能力的标志了。

这里面,还隐藏着一个基本事实:扩招后,由于教育资源、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发展没有跟上招生规模发展的速度,导致不少学校的本科教育质量与扩招前相比,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本科教育已从原来的重视专业基础教育为主转向了大众化的宽口径素质教育,学校对本科课程的教学做了改革,专业课程数量、教学时数、教学内容乃至教学实习都有所减少,使得学生的专业基础训练不够,导致新人学研究生的质量与扩招前相比下降明显。

3 导师队伍的因素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起着决定性作用:从招生时的命题、评卷到复试、录取;从制定本专业本方向的培养方案到督促其在培养过程中的实施;从指导研究生进行基础学术训练到关心他们成长、引导他们全面发展,直至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答辩等全过程,无不凝聚着导师的辛勤劳动。

总体而言,大部分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高校都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培养经验丰富的导师队伍,但数量有限。研究生规模扩张后,为了适应需要遴选了一批导师,这批导师比较年轻,因为培养研究生的经验不足,加之当前教育领域中过于注重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立竿见影性的评价机制的影響,部分导师工作作风比较浮躁,难以潜心向学,学术功底欠深厚,特别是学术道德与规范的意识淡薄。他们不能很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其学术视野、科研能力、职业道德等素质与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仍有较大差距。还有就是导师指导的学生太多,常常“一个导师最多要带几十个研究生,根本忙不过来,”培养工作难以深入进行。另外,个别导师甚至将研究生当成了自己廉价的劳动力,只允许学生从事与自己课题项目相关的研究,学生失去了学术研究的动力和乐趣,他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还有一些导师为了增加收入忙于在外“走穴”,开办或参与各种培训班、辅导班,一身兼多职,没有履行导师的起码职责。这些状况,导致研究生缺乏有效的指导,进而使其培养质量下降。

4 教学方面的因素

课程教学是学校培养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学术兴趣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出高质量专门人才的主要手段。培养单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也有着积极或者消极的影響。当前不少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培养方案陈旧、难以体现创新素质培养。如设置的课程不合理、脱离社会实际;课程结构不科学、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授课方式本科化、无法启迪学生思维;师生交流少,没有探究式、开放式、批判式的沟通过程,学生思维较为僵化;缺少学术训练环节、学生科研能力难以提高等等。

三、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建议

从教育存在的根本价值和教育质量的根本内涵来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内涵,是所有大学必须首先实现的功能和共同追求的目标。在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今天,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是高校对国家、社会和青年学生应尽的责任。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 明确大学定位,突出各自特色

大学定位是为了确定大学的性质,即明确大学组织的使命和责任。在教育实践中,“高等学校定位不只是高低层次的定位,也不只是学科门类的定位。定位的主要依据应当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职能。”高校的办学定位是高校的决策层根据实际需要及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依据办学的现实条件,确定学校发展的目标、努力的方向、建设的重点学科门类和办学特色,决定把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理想和目标追求。学校的定位深刻影響着决策层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决策理性、制度建设、管理模式和文化理念,进而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巨大影響。首先,它影響高校决策层者决定将发展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哪一层次作为发展重点:其次,影響高校决策层决定把哪些学科门类作为自己的特色学科和学术生长点,即把哪些专业作为重点专业,并将其作为硕士层次专业或博士层次专业的发展对象;第三,影響高校决策层关于研究生培养管理方法、手段的选择:最后,影響高校决策层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文化的培育。因此,我们必须尊重教育规律,充分认识到研究生教育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科学地规划调整学校的研究生培养发展重点,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

2 树立正确的研究生教育观、质量观

“当前要相对独立地进行研究生教育思想研究,逻辑上也就要求首先赋予研究生教育的相对独立。”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研究生教育的独立性不是很明显,因此研究生培养理念被笼统地纳入到高等教育理念当中。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研究生教育的独立性日益明显,因此构建研究生教育理念日渐提上议程,,在我国当今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研究生教育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型同家和高等教育强国紧密联系的时期,我们预先确定的研究生教育目标是要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具备较强业务素质而富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的高层次人才。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研究生培养理念对于研究生教育的影響,在宏观方面,主要影響罔家对于研究生培养的法律、制度、政策的制定;在中观层面,影響市场中介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影響用人单位对于所培养研究牛的期望值和认可度;在微观层面,影響高校对本校研究生培养目标与方案的确立、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遴选与建设、培养模式的选择与培养机制的改革、课程体系的建构和论文质量管理等等一系列行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积极构建新的研究生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等一系列观念,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3 强化导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

研究生是国家有计划培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与科学研究密切相关。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与指导教师的学术功底、专业水平、指导方式、日常要求、负责程度等因素息息相关。导师作为培养研究生的直接责任人,不仅仅体现在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完善,对其学术兴趣、学术研究、学术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更应体现在直接的和经常性的影響所指导的学牛彤成严谨治学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导师对研究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高尚人格魅力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导师的科学精神、学术道德和工作作风都直接影響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高校应切实加强导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严格导师遴选制度,对他们要有较高的学术和政治标准;保持导师队伍数量的稳定,限制每一个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积极引进人才,鼓励年轻教师脱颖而出,保证导师队伍在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层次结构、学缘结构上的科学性;真正使那些有项目、有课题、有科研经费而又坚持在科学研究前沿工作的导师成为指导、培养研究生的主体;积极推行以科研为导向的导师负责制,给予导师充分的信任和灵活的招生自,努力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工作环境和氛围,确定合理的教学工作量,大力支持导师带领研究生结合国家需要和社会实际在学术前沿不断探索;建立竞争机制,实行动态优化,坚持考核,能者上、庸者下,建立退出机制,保持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新任导师的要强化上岗培训,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学术水平和业务素质,明确教书育人的岗位职责。导师应积极支持和鼓励研究生自由大胆地开展学术前沿探索,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宽容学生的失败,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研究氛围,培养挖掘优秀人才。

4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突出学术训练

研究生在培养专业兴趣、形成良好学术技能的过程中,科学的课程体系与授课方式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研究生课程设置应由专家学者根据培养目标,深入调研广泛讨论。最后确定的课程体系既科学合理、又能涵盖到学科专业前沿、满足培养需求,特别是“在课程设置中应充分考虑能够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人文社科管理、文献检索、学术道德规范、科研方法论、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课程”。给研究生授课,重点并不在于教授新知识,教师上课时即使未讲授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作为研究生,也可以而且也应该通过文献检索能力得到相关新知识。因此,给研究生授课,关键在于要帮助他们结合实践了解对学科发展前沿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把握,训练研究生们建立起强烈的理性质疑精神,引导他们提高对问题的观察力,善于发现问题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启发式、研究式、探讨式的教学方法中,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最终提升他们自主创新能力。所以,建立以人为本、关注过程、关注发展,体现创新教育思想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是推进研究生教育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

5 以人为本,加强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第9篇

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改革首先要具有问题意识。一直以来,问题意识薄弱、原创精神匮乏、学术氛围浮躁、人均论文数量低、国际影响力弱等问题困扰着学术界。由于综合性学术期刊的读者比专业性学术期刊更趋大众化,这就要求编辑关注基础学科的发展方向,瞄准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性稿件,分析问题并探寻原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为社会热点难点解决问题服务。注重原创精神是学术期刊办刊的基本原则。当前,各高校在教师职务聘任、研究生导师遴选和各类成果评比中实行学术道德问题一票否决制,以高校学报为典型代表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也应当据此对抄袭剽窃、无偿占有学生成果、低水平重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采取“零容忍”措施,大力倡导在科学研究中百家争鸣,营造生动活泼、真实原创的学术氛围。关注学术前沿是创新的源头活水。综合性学术期刊应当学习专业性学术期刊关注学术前沿的办刊思想,借助高校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的平台,高度重视学术前沿和交叉学科研究成果。比如《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既有传统综合性学术期刊根据一级学科设立的分学科栏目,也有根据武汉大学的研究基础与特色设立的交叉研究栏目。比如哲学板块下的教育部名栏“中国化研究”专栏;经济学板块的“低碳经济”系列研究等突出最前沿成果的前沿专栏。综合性学术期刊还应当依托高校海外学术周以及重要国际学术会议,拓展国际视野。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国际化需要实现从办刊理念到办刊形式的根本性转型,实现作者国际化、编辑国际化、审稿专家国际化,最终达到读者国际化的目标。各编辑部可以通过与SSCI的长期联系和定期座谈,积极按照国际规范改版,与国外数据库公司接洽并免费提供样刊,通过专家学者向国外大学图书馆推介刊物等多种方式,扩大刊物的国际影响力。勇于担当责任,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制作出更具可读性的刊物。营造高校创新的学术环境是实现高校学者追求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学报人不懈的精神追求和使命。综合性学术期刊作为高校科研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应该深刻认识到提升学报的学术质量、服务科研事业发展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敢于承担责任,综合性学术期刊才能在压力和动力的合力中再创佳绩。

(二)以体制创新为保障

依托科研主管机构,创新期刊管理体制是综合性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综合性学术期刊可以发挥其高校背景的优势,依托科研主管部门办刊,挖掘重大科研项目的成果。例如《武汉大学学报》于2010年初挂靠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而该院是秉承“以事务服务为基础,以管理服务为核心,以发展服务为目标”的理念,为学术研究提供管理服务的社会科学研究主管部门。《武汉大学学报》就是在科研主管部门的指导与协助下,依托学科和知名学者与科研项目的优势,发挥学术引领作用,选择重点学科和重点课题作为特色栏目,成功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期刊资助,成为“湖北省十大名刊”,并获得“湖北十大名刊成就奖”。只有完善投审稿制度,保证学术发展规范有序,才能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发展奠定基石。严格的投审稿制度不仅可以保证刊发稿件的质量,还可以提高审稿效率,缩短用稿周期,降低人情关系在稿件刊发过程中的负面影响。综合性学术期刊应当坚持集稿讨论制度,对稿件实行专家双盲审稿,做到编辑自校与互校相结合,采取会议终审等多项措施,细化编辑流程,提高工作实效。专家组稿是提升综合性学术期刊稿件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改进专家组约稿制度,还能借助专家的“火眼金睛”杜绝系统发现不了的、某些隐蔽的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等学术不端行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可以邀请相关领域重大招标项目的首席专家和部分知名学者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组稿,利用专家学者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吸引优秀稿源,刊发系列化的专题研究成果。综合性学术期刊还应当着力提升编辑素养和学术水平,构建学习型组织。编辑专业素养、品格魅力、学术眼光等对吸引优质稿件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编辑的持续学习与不断进步、成长对期刊的办刊质量提升也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全媒体时代,编辑早已不是“剪刀+浆糊”的操作者,而是智能化时代的全媒体人。编辑应当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业务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掌握学术研究前沿动态,掌握新型编辑与推广技术,把握政策方针和正确价值观取向;学术期刊编辑部应当坚持编校费从优,以保障编辑初审与专家外审的质量。另外,当前许多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编辑是执行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的工作时间,即并不是实行行政部门的坐班制。但由于编辑部诸多日常事务需要及时处理,各编辑部可以考虑实行编辑值班、轮班制度,以解决编辑部日常事务性的工作。

(三)以学术创新为核心

综合性学术期刊应当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国家教育部1998年曾发文把高校学报定义为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园地。但在2002年,该定义被修订为“高校学报是高校主办的、发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高层次学术理论刊物”。由此可见,高校学报不应仅仅反映本校的科研成果,而应当是一个面向国内外,面向社会各界平等征集优秀稿件的平台。这样高校学报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科研机构之间、跨省份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也能更加畅通。特色栏目是综合性学术期刊的重要优势所在。综合性学术期刊可以借助高校交叉学科、特色学科的独特资源网罗优秀稿件,创建特色栏目,摆脱综合性学术期刊普遍性的“千刊一面”的尴尬现状。据统计,教育部高校社科类学报第一批“名栏”的17个栏目中近一半是基于各高校优势学科创立的特色栏目,比如《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的“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和《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的“民族音乐研究”等。各综合性学术期刊可以效仿上述学报,根据自身或临近高校的优势学科,创办特色栏目,实现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品牌化。倡导栏目共建是增强综合性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综合性学术期刊受其载文量的限制,在各学科板块的载文数量不及专业性期刊多,栏目共建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期刊界成功的案例有由《求是学刊》《厦门大学学报》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共同创建的综合性栏目“现代性研究”,该栏目持续刊发了跨省份的同类题材作品,受到读者的好评。其他综合性学术期刊可以参照该成功范例,依据地域优势或者各自研究方向的优势强强联合共建栏目。抵制学术不端行为是学术创新的重要保障。当前学术界学术不端行为屡见不鲜,职称评聘、课题考核等因素使得原本纯粹的学术研究变得功利化。期刊界当前检测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工具是中国知网开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该智能化的系统虽然能通过比对查找出送检论文与已刊发作品相似内容的来源,但有些学者利用该系统的检测缺陷,把部分重复内容通过文字上的粉饰来掩盖其抄袭的事实,或者利用知网文献更新的滞后期一稿多发,或者利用书籍未收录知网大库的漏洞实施抄袭行为。《浙江大学学报》编审张月红在美国“国际出版链接协会”年会上的由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资助的项目研究报告——《全球学术期刊编辑对学术剽窃容忍度的研究调查报告》,获得了国际出版界的高度认可。该报告披露的学术期刊剽窃行为令人咋舌。学术创新的学术期刊办刊的首要任务,也是提升期刊影响力的根本源头,因此综合性学术期刊必须把好学术规范的关卡。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