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4: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学技能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论文摘要:众所周知,职工培训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已得到了大家的共识,但在职工培训中加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的同时,不能脱离理论教学,应把二者融为一体。
一、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二者的含义
1、理论教学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基础知识是指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从一般意义上讲,知识是从业人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文化素质,是技能形成的准备和基础。通过学习,知识转化为体验(经验)而形成技能。因此,在职工培训过程中学习书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专业知识是指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知识。确定专业知识范围最重要的标准:一是岗位必备;二是可以接受。具体地说,就是要帮助培养对象掌握那些做好岗位工作所必备的,并符合自身基础和学习条件的知识。
2、技能培养
技能培养指在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活动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技能培养仅为动做(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动做技能是指在完成一项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一系列动做,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组合起来,并顺利地进行。如操作设备,拆装阀门等;心智技能主要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认识活动,如记忆、想象和思维等。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模块式技能培养(MES)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能系统地传授给学员完整的知识,给学员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弊端:(1)它以知识作为教师的教学重点,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2)它忽视了学员的主体作用及个性发展,过分追求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3)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以现有教材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以课堂教学形式居多,难以克服传统教材多年不变以及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现象致使教学严重滞后于生产实践,因此必须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MES(模块式技能培养)的学习和研讨,我们发现通过建立模块教学模式,能够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讲练一体化,在教学上可以实现以下几个突破:(1)解决长期以来理论教学偏多,技能训练偏少,实习与生产结合不紧密的问题;(2)注重实际需要,建立起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内容实践性这个中心环节;(3)模块式教材打破了固有的学科体系,理论知识根据实际需要融化在模块中,是以技能类学习单元为一体组成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4)以技能训练场地作为课堂,以学员为中心,充分发挥学员的为主体作用,按技能形成规律组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了新突破;(5)模块教学在实施后,可以及时评估反馈,这种评估与反馈教师围绕企业岗位劳动者的需要展开的,保证了学以致用。
因此,强化实践教学,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调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是培养学员技能的重要途径。
三、需解决的问题
1、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工培训学校教师资源大体分为三个渠道:一是普通院校分配的毕业生,这部分人员由于他们缺少与专业一线生产实际接触了解的机会,对本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知之甚少,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力不从心,尤其难以解答学员的实际问题与困惑,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二是由普通院校调转来的教师。这部分人员由于长期进行普通院校的教学,他们在教学中往往是擅长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显出不足和薄弱。另外由于对学员的学习特点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他们往往不能做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对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难以应付,所以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三是基层一线抽调上来的技术人员。这部分人员,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对弥补以上两部分教师的实践教学不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这部分人员未经过专业的正规师范训练,教学基本功较弱,因此在教学中往往擅长操作,而对其原理的应用则缺乏符合教学规律的讲授,使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以上三种情形都不适合职工教育,因此必须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所谓“双师型”,一方面是指教师不仅要有本科、专科学历证书,还要有相关技术等级、职业证书,即不仅仅是个合格的教师,同时也是合格的工程师、经济师等等。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就内部结构而言,应根据教师个体的具体情况,缺啥补啥,就教师队伍的外部结构来说,应依靠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优秀人员,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以弥补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中的基础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学教师比例失调的问题。同时,这些来自一线的兼职教师也会将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动态反馈给学校,使学校在设置专业、设计课程结构时,更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关键。2、教学内容以应用为主,教学方法要适应成人学习的特点。
到目前为止,职工培训还未有一套适合成人特点的权威性的教材,因此各校在选择教材时,或组织本校教师编写讲义、教材,或借鉴使用糍普通院校高职教材。组织本校教师编写讲义、教材,可充分考虑到本校专业特点、软硬件条件和学员的接受能力,但各教师力量有限,教师编写教材的能力参差有别,很难整体上保证教材编写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在教学方法上,很多教师还习惯于灌输式教学,照搬照抄普通学校传统的教学方式,抑制了成人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职工培训中,教学内容要以应用为主,教学方法要适应成人学员学习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以应用为主旨,体现能力本位的思想,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度。在教材编写上,充分考虑成人的学习特点,具有可操作性,避免空洞无物,理论脱离实际。要以必要的实验材料和详实的案例分析,充实教学内容,满足成人学员立足本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需求。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调动发挥成人学员生活阅历丰富,实践经验多的优势,把以课堂为中心,教师单向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变成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结合,以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与企业联合,创建稳定的实践基地
实践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实习条件,职工培训应根据培训工种、培训任务、培训目标的不同,设置一定数量的实习项目,配备性能比较先进的、种类比较齐全的、数量充足的实习设备和模具进行模拟训练,提高操作技能,单纯靠学校本身建设一个封闭的校内实践教学场所,是很难满足职工培训教学需要的。因此,必须同企业、厂矿、集团联姻,使其成为学校进行实践教学的坚强后盾和稳定基地,从根本上解决不能按职工培训要求组织实习和实践教学问题。
4、改革考核模式,注重实际操作能力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学习环境
1引言
英语视听说教学是高师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型的视听说技能训练方式,是听、说能力培养的提高阶段。英语视听说教学借助多媒体平台,创建了教师一学生一教材—媒体互动的学习链,采用了语言真实度较高的各类影像资料对高师生进行以视、听、说为主线的综合技能培养,使学生在视听说过程中完成语言输入与输出,提高理解与表达的能力。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与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该模式下学生是认知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与促进者。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使学生最大限度参与教学实践过程;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与意义建构四要素有利于学习环境的建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为推动认知结构发展与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培养综合语言技能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创造了条件。
2建构主义理论基础
心理学家皮亚杰是最早提出建构主义(eonstrucifvism)观点的代表人物。作为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19r72)从认识的发生与发展角度指出了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在该过程中逐步建构起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两个基本过程是“同化”与“顺应”。“同化”(assimiktion)指个体将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accomodation)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顺应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同化”与“顺应”使儿童的认知结构得到逐步的建构,在平衡一不平衡—新的平衡中不断调整、提高与发展。
在皮亚杰“认知结构说”的基础上维果斯基关注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作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了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以维果斯基为核心的维列鲁学派还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维特洛克(M.S.Wittrock1988)研究了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式;乔纳生(Jonassen.Marra,R.&DJonassen,1992)等人提出了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建构主义的研究与发展为建构主义理论实际应用于英语教学提供了条件。
3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
3.1视听说教学
视听说教学是一种语言技能训练方式,是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阶段。视听说教学以语言视听材料对学习者进行视、听、说综合技能训练,培养学习者视听过程中的认知、理解、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视听说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环境与丰富的影象资料,为学习者创设一个认知、实践、交流、合作的平台,使学习者在视听过程中完成语言材料的视听、了解、理解、探索与创新,促进综合语言技能的提高。
视听说教学是视、听、说实践的有机结合,其目的是培养高师生综合语言技能,使之在视听过程中完成语言能力的发展。视听说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英语听、说教学。传统意义下英语听、说教学形式单一,很大程度上依赖词汇或句型反复操练;听、说材料的选择受教学方式的影响存在一定局限性,词汇量小,知识信息含量满足不了学习需要,内容与学生的理解之间存在着差距,甚至远离学生生活而降低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教与学双方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视听说教学改变了听、说课单调、枯燥的局面,教学环境中融合了图、文、声、光、色,教师通过影像资料实施教学,有利于师生、生生互动学习。
3.2教学模式
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的《教学模式》奠定了“教学模式”系统研究的基础。乔伊斯等人分析与研究了流行的教学模式,提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教材选择、指导在教室与其它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稳定的结构形式。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研究提出了“教学模式”是教学实践中基于教学形式和方法的系统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性的形式。中国学者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教学客观规律,为完成特定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所形成的系统简明的稳定结构形式;有具体可操作的教学实践过程。传统意义下英语教学实践过程由教师、教材、学生组成。三者的作用形成了课堂教学结构即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赋予了教学实践过程新的内容,将教师一教材一学生一媒体连接在一起,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
3.3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
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习个体,重视学习环境的构建,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作用与地位。有以下几个方面:
3.3.1学习环境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高师英语视听说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了优化学习(认知发展与意义建构)的平台。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借助丰富的媒体影像资料,以教师一学生一媒体一教材互动作用实现学习目标。教师一学生一媒体一教材的互动使学习环境成为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有以下环节:
3.3.1.1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或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取的。理想学习情境的创设对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发展认知与意义建构有很大的帮助。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下学习环境的建构以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与意义建构为出发点,将情境创设纳人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通过教师一学生一教材一媒体的互动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人、机对话引领学生走进经典英美电影,“身临其境”,“活学活用”。电影欣赏的过程成为“authenticEnglish”语言环境建构的过程,学生在电影的播放与故事情节的拓展中进入真实的英语生活场景,在娱乐与观赏的动感中培养起电影视听的兴趣和爱好,获得语言表达和运用语言的语感。同时,电影的精听与泛听训练使学生有机会区别英式发音与美式发音,熟悉与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学习各种经典的语句、对白与话语,并积累大量常用短语和句型,以提高英语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环境理想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融合、探寻新知识的机会,是实现认知结构发展与意义主动建构的有效途径。
3-3.1.2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认知个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协作学习有助于学习资料的搜集、分析,对假设的提出、验证,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及意义的最终建构。协作学习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是实现意义构建的重要环节。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下的协作学习指视听实践涉及的方方面面;情景融人、问题展示、小组协商、小组讨论与结果评价;还包括视听资料收集、分析、假设、验证与学习反馈。协作学习过程是视、听、说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学生综合语言技能提高的有效途径。协作学习中学习群体(师生、生生)在教师的组织带领下融人视听实践中,了解语言知识,创设问答、对话、讨论、辩论、协商与交流。协作学习培养学习群体对协作学习环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到心中有数,对涉及的学习信息进行协商、讨论,共享思维与智慧,最终实现并共享学习群体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多媒体辅助下的协作学习改变了传统听说教学从教师到学生的单一学习方式,转为通过多媒体传递教学信息、实现人机对话的交互式与多功能立体学习方式,师生一媒体—教材一语言信息输入语言信息输出语言交际实践的学习链创设了一个综合语言技能提高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实践与创新。
3.3.1.3会话交流
会话交流是协作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环境建构不可缺少的内容。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为师生、生生协作学习、会话交流提供了实践平台。在协作学习的平台上,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交流进行协商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与帮助,以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合作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群体中每个成员的想法为大家所共享,有利于推进学习进程与意义建构。英语视听教学环境的构建促进了学习者语言输入与输出,有利于激发兴趣、培养自信心、提高学习水平并发展综合语言技能。同时,多媒体声、光、图、色的优点为会话交流提供生动、直观的立体画面,创设真实语言学习场景,营造出丰富多彩、充满信息交流、活泼生动、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语言环境。学生是媒体语言教学的参与者与语言知识的接受者,也是语言活动交流者与意义建构的实施者。学生与媒体信息的交流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习自信心,培养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
3.3.1.4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是学习的最终目标,需要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教师与外部环境的作用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英语视听说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指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筛选,确定视听“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帮助学生对视听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如:在视听中能看懂或理解所选电影资料,基本掌握电影的主要语言表达,听懂电影人物词语、对话并积极参与视昕后的语言实践并能在交际实践中对视听内容用流利、连贯的英语交流。学生在视听中获得视听材料信息的多少或视听质量的高低不是靠记或背诵,而是取决于学生自身经验与建构相关知识意义的能力。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3.2教与学的角色
3.3.2.1教师角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组织者、指导者、及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最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为教师提供了组织、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意义主动建构的机会,让视听说实践成为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同时,教师在视听说实践活动中给学生安排更多的机会和充分的时间去参与探究、发现、评价与修正,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与学习规律,诱发学习兴趣,培养反思并通过反思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此发展创造性思维。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引导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引进自身的实际经历与生活经验进行点评、总结、提升,引领学生走向成功。同时,要引导学生建立视听知识与实际经验的对比体系,找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将视听知识与经验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新的知识体系与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忠实支持者。要努力创设多元平等的课堂学习实践,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导学生独立探究、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指导,使之朝着主动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3.2.2学生角色
英语视听说学习环境的建构为学生综合语言技能的提高创设了实践平台。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要求创设符合教学内容、促进认知结构发展的学习环境以帮助学生主动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使学生成为视听说的积极参与者与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理想的视听环境使学生融人情景、参与协作、合作交流、主动实现意义建构。与传统听说教学相比,视听说教学的优越性赋予了意义建构新的内容;学生不再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对象,学生也不再是一张任由教师画图的白纸。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在教师的组织、促进与指导下能动地借助各种有利条件实现意义建构。同时,教师一学生一教材一媒体的互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完成探索、发现与意义建构。
4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的意义
4.1推动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研究成果有助于教师了解建构主义的内涵,认清教与学的中心与关系,在指导教师寻求、建构更加有效的英语教学模式方面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突破了传统听说教学围城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不受课堂、教材、教师话语、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在多媒体的学习环境中按教师的指引朝所需的目标互动学习。课程设置的创新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单一与陈旧;情景创设、协作学习、合作交流推动学生主动地意义建构,发展探究、分析、归纳与总结的能力,有助于综合语言技能的提高。
探究式与讨论式的教学优于传统语言教与学的方式,创造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型教学为主导的新型人机对话教学模式。师生与生生问的交流有利于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实践效率,是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发展认知结构的有效途径。多媒体技术实现了媒体语言学习环境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化、多视角、多功能的学习平台,改变了传统听说教学一个中心(教师)的局面,使学生在平等、宽容、和谐与合作的氛围中认知、探究与创新。因此,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对推动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赋予了实际意义。
4.2培养综合语言技能
综合语言技能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培养语言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是一个积极、动态、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发展自我认知结构与主动建构意义为目的,在学习环境的建构、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创新等方面都紧紧围绕学生需要而实施。学生的学习成为改变方法、提高效率的过程。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也是完成语言技能培养,语言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视听说教学实施与教材选用应关注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途径。视听材料全部采用英美电影影象资料,其优势在于内容丰富、展示现实生活场景、贴近生活、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学生直观的语言学习、模仿,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培养综合语言技能。
4.3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下学习环境的建构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发展自我认知结构与实现主动意义建构的平台。语言学习的过程不是孤立的,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国家、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视听说教学教师一学生一教材一媒体的互动是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交融点。视听模式下教师引导学生在学语言的同时学习、了解、探究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另一方面,教学过程充分利用了英语教材目的语文化知识及文化信息量大的优势,教学实践设计关注语言与文化的比重,以文化“渗透”与“旁白”的形式引导学生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学习、熟悉语言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涵义,对比并找出异同,提高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语言素质。语言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转变“语言教学只教语言”的传统教学观与教学方式,为高师英语教学提供—个“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步实施的借鉴,为语言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创新途径。
(一)备课:分项过关。
备课即在进行正式的课堂教学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内容包括课标研读、文本解读、学情了解、目标设定、重点确立、难点挖掘、过程设计、方法选择、课时安排、课件准备、板书设计等,最终落实到教案编写。课堂如同战场,教案如同作战计划,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对课堂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既体现出师范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情况,也体现出他们的专业综合能力,难度较大,可以采取分项过关的方式。可以先过文本解读关,然后练习目标设计,初步掌握目标确定的方法,能够运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表述教学目标。如:“学生(行为主体)在课堂讨论中(行为情境),至少能够比较(行为动词)两种(行为标准)课文所用修辞手法(行为对象)的异同。”之后进行教学过程设计的训练,在对程翔的“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四步单元教学过程模式、钟德赣的“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以及潘凤湘的“八步教读法”、魏书生的“六步法”、钱梦龙的“导读法”、余映潮的“板块式”等单篇课文教学过程设计及依据了解的基础上模仿总体教学过程设计,再根据课堂教学过程所需技能分项训练,如导入、提问、讲解、结课、板书等。这样一步一步逐项训练,最后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修正,相对会减轻备课的难度,而且比较扎实。
(二)说课:开口论辩。
说课是既要说出课上什么、如何上,又要说出为何要这样上,既考察教师的实践能力,又考察其理论素养,是进行教学研究、培训师资的重要活动形式,可放在课前,也可放在课后。课前说课,主要说为何这样设计,可起到对课堂教学矫正的作用,增强上课的理性;课后说课,主要说为何这样设计及课堂教学实效,可起到检验教学设计的作用,反思意味浓厚。说课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理论素养,撰写好说课稿。说课稿一般要涉及五个方面: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其核心应是说出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独特理解及教学设计的思想、思路,力求达到既具备科学性,又具备理论性、可操作性。二是多开口练习。稿子过关后读熟,直至脱稿,把握好说课的时间,提高说课的逻辑性与艺术性,力求语言表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字正腔圆,悦耳动听。三是在论辩中提升说课水平。一般训练把说课仅仅作为了一种形式,师范生说课完毕后辅导教师点评一下说课就结束,忽视了说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与同行及专家交流。所以说课训练除了让师范生准备好说课稿,自己多开口练习外,应有重要的一环,即提问与答辩。教师与其他师范生在说课结束后可模仿专家与同行,针对教材内容、目标设置、教学思路、方法选择、重难点突破等提问,使说课者在与专家及同行的对话交流中进一步明晰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升说课水平。
(三)讲课:自讲合作。
自讲即按照教案设计,自己在空教室或其他地方反复演练,进一步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发现疏漏,及时修改。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为下一步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打下基础。试讲中的合作学习主要体现为小组活动及班内交流,在个人讲熟之后把全班师范生编为小组,在小组内试讲,进一步发现问题,使教案更加科学,教学更加有效。还可结合年轻人精力旺盛、争胜好强的特点,在组内展开比赛,以赛促讲。小组试讲之后,组内选拔代表进行班内交流。讲课要求抓住重点,突出重点,让学生掌握重点,透彻理解重点,能够结合运用,转化为能力最好。因为师范生的试讲没有真实的教学对象,缺乏真实的体验,讲课易出现两个问题:其一是忽视学生的学,以个人讲解为主。讲课中要培养师范生一种教学生学,引导学生喜爱、理解、欣赏、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而不是当知识的“掮客”。其二是贪多,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结果每个问题都是走马观花,要引导师范生学会一节课着重解决一两个问题。这些都要在师范生自讲与合作学习的反复练习中加以解决。
(四)评课:先写后评。
评课实际属于教学研究范畴,评课训练不仅使师范生具备评课能力,更重要的是起到如何导引教学的作用。从以往师范生的评课来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多关注外在的东西,如教师的仪容仪表、语言表达等,对教学内容是否适切、教学方法是否灵活、课堂结构安排是否合理、学生接受是否难易等涉及较少。还有的要么全评优点,看不到问题;要么全评缺点,一概否定,抹杀授课者的创造,严重打击授课者的自信。作为师范生的能力弱项,不妨先练习写较详细的评课稿,慢慢明确评课的原则、内容、方法后,再写较简略的评课稿,直至最后列出要点评课甚至打好腹稿脱稿评课。评课稿主要包括评课的内容与思路。评课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效果、教师素质等方面。评课思路可以有两个:一是按照上述内容逐项点评;二是抓住一项或几项内容点评,先说优点,再提出问题,最后提出建议。评课稿必须有理有据,不能只有论点。评课可培养师范生的反思意识,自我反思有利于师范生专业发展,因此在他评前应该先自评,进行自我剖析。
二、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策略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文教学能力的高低,除了与师范生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理论高度相关外,其自身具备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听说读写能力本身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师范生的重要标志,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底气、看家本领,可称为专业核心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始于小学一年级,直至大学四年级,本文着重探讨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课学习中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听:课例讲座。
教师要对学生的答问做出反应,具备良好听力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对语文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对话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而对话的基础是理解与尊重,其表现则是倾听能力。现在的大学生,个性都比较强,善于自我表现,对别人缺乏应有的尊重与理解,可借助师范生课堂试讲、见习、听讲座等机会,对其进行听的能力的培养。一是善于倾听,在别人讲课解说时尽量不交头接耳、嘀嘀咕咕地说,有问题记下来,可在小组互动、师生互动环节进行表达。二是听课、听讲座要专心听,记录要点。三是边听边思,记录自己的感想、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师范生听的能力会有所提高。
(二)说:备课讲课。
说课就是说备课,是面对同行专家介绍说明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设计依据的教学研究活动,是培训师范生的重要方式,也是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说的能力的良机。说课前要求其撰写好说课稿,自己课下反复练习,直至脱稿,然后小组内说课,借助微格训练,调出录像反复查看比对,查漏补缺,提升说课的逻辑性、艺术性,从而提升说的能力。讲课中的讲授技能训练、课堂引导及课例观看后的反思评课,也是提升说话能力的机会,可组织师范生辩论研讨,一方面增加了开口说话的机会,另一方面加深了对教学的理解。比如针对案例发表自己观点的即席讲演,考察了师范生多方面的知识储备,特别是训练了师范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三)读:教育名著。
读书,应该是语文教师的一种生活状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凭借是教材及语文教育名著。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文学名著读的较多,语文教育名著阅读量较少,对语文教材的阅读也比较忽视,不明白语文教材阅读与一般阅读不同,一是不管喜欢与否都应细读,二是阅读中不仅有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还有教师与作者、教师与编者、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从而把语文教材阅读简单化。针对上述情况,可在课程开设之初,向学生开列语文教育名著书单,推荐语文教育名著,如《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导读的艺术》、《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思想录•中学语文卷》等,以及语文教育报刊杂志《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国教育报》、《语文报》等,要求做好笔记,在合适的时机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进行交流。语文教材的阅读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如朗读、诵读、细读、读书报告会等。
(四)写:教学论文。
研究,也是教师的生存状态,是未来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要素。教师需要对教育教学进行创新,如果认为其只是技能的叠加,则教学活动就会很快陷入满足,继而无趣,行而不远,体验不到职业的幸福感、愉悦感。目前,语文教育科研的训练欠缺,毕业后能够写出教研论文者寥寥。只有认真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教学的规律,更好地运用技能传授知识。要学会在调查中了解,在实践中反思,在研讨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要结合教材分析、教案设计、说课稿撰写、评课稿撰写、读书笔记、调查等常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把探讨的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并在写作中创新。写作是思维的利器,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教师只有写,才会写,如果能够把其中优秀的文章修改发表,对师范生会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一方面在写作中提高了写作能力,保留了精神作品;另一方面也体验到了问题解决的喜悦,增加了对原有问题的认知与解决能力。
三、结语
一、从思维科学入手,从职业规划做起,讲述人才与成功的不同类型,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
随着学习的深入,慢慢发现一些学生渐入佳境,他们似乎本来心灵手巧。这时我从思维的类型突破他们一直以来的自卑感。多少年来,人们在学习中、工作中,无论是机械记忆还是理解记忆,大多数情况靠左半脑负责;右半脑或闲着,或只起被动辅助和衬托作用。人的左右半脑是不平衡发展的,统计显示,绝大多数人是左脑发达(其中大约一半的人比较均衡)。而左右脑发育的程度不同,隐含了很多特质和天赋的秘密。早在1956年,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发现,美国学校的测试题95%以上是在考学生的记忆。于是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学问分类法,即影响了两代美国人的“布鲁姆学问分类法”。该分类法把高技能学问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几个类别。右脑是创造脑,在今天更加重要,而动手能力强则是右脑的优势。也就是说,我们很多同学曾经学得不好,是思维类型与考试不匹配,而不是不聪明,更不是没用。讲职业规划,要他们坚持、坚守,要有扎根意识,要等到开花结果。要想成为一名高级技工,也许不需要专业高深的理论知识,但最基层的摸爬滚打是必须的,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几年。熟能生巧,经验出真知。同时技术性强,工作专注率高,有较强的质量意识和责任观念,不需要被监督也能很好地完成工作。
二、讲发展大势,以面向未来的心态培养学生成才
鲁迅说: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在中国当前,确实存在着坐机关的优越感及优越性,存在着蓝领社会地位低下、待遇不稳定的状况,但是,这个情况已经开始改变了。最近,经济学家龙永图在一次公开论坛上建议,国家应该加快实施让技工富起来的“蓝领战略”,以应对世界性新产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变革,在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换之中,造就以技工为主体的中产阶层。从欧美国家的历史来看,在完成初级工业化后,经济富裕效应在制造了一大批企业精英后,由于企业对技工需求的不可替代性,企业必须拿出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与技工人才分享,这种溢出效率造成了财富分配开始向产业工人中具有高技能的技术工人等群体扩散。由于产业工人数量庞大,他们收入的增加和社会地位的改善,使欧美社会的中产阶级化具有了规模意义,也是欧美国家能够形成“橄榄型社会”中产阶层占大头的主要原因。今天,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开始步入造就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富裕型社会新阶段。由于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有机调动,技工、高级技工成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香饽饽”。随着稀缺性的逐步增加,社会对蓝领阶层的认知度越来越高。江苏昆山28万元年薪难以聘请到高级电焊工;浙江杭州月薪6000元招不到合适的数控机床操作工;河北唐山月薪5000元招高级电焊工却无人应聘。据统计,目前我国高级技工仅占工人总数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40%的比例相差甚远,高级技工的缺口达数十万人。沈阳鼓风机厂的徐强和杨占华,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享受国务院专家待遇的典型。这一系列的市场信号表明了我国在下一步发展过程中,高技能、高技术人才和操作性人才将成为社会长期的宠儿。一个合理的分析总是会打动学生的内心,一份美好的期待总是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基于学生的实际,只有这样才可以启动学生内在的动力,这是我一直坚持做的,也是一直有所收益的。
作者:王俊杰单位:呼和浩特市机械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一)运算技能:有基本运算技能,还包括平时称为方法的一些技能(基本方法或技能方法).
(二)识图技能:识别几何图形中各图形要素特征及其关系,识别立体几何图形中各图形要素特征及其关系,识别重要的函数图像,识别有助于解释或证明某些数学事实与关系的图形.
(三)作图技能:其主要功能在于为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建立直观形象的思维支柱.
(四)推理论证技能:中学数学中的推理主要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三种形式.推理论证技能主要包括如下一些基本技能:明确这三种推理形式的基本属性.如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若推理过程正确则所得结论一定正确,因而是一种严格的数学推理.而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则均为合情推理,其结果有待检验.懂得三种推理形式各自的推理格式及其在数学活动中的实际应用格式.在数学解题与数学证明中能熟练、灵活地运用各种推理形式.
(五)数学语言表述技能,包括以下几项基本技能:能掌握中学数学中数学语言及符号的意义与书写形式和格式.能熟练进行表述数学知识与数学问题的几种不同表达方式之间的翻译转换.能运用数学语言正确、迅速、规范地将解题过程表述出来.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
二、数学技能的特点与作用
可操作性:经过一定的练习就能熟练掌握,甚至可以形成技巧.可模仿性:有时学生即使对与技能有关知识理解不深刻,但仍能够“照猫画虎”完成.工具性:数学技能往往是解决一种或几种数学问题的“专用”工具.
三、技能课设计策略
(一)整体把握,构造有利于数学训练的练习系统:注重新知识在运用中出现的频率.注重局部分解训练的分量.注意适当的重复和前后的衔接.重视解题过程的思路分析训练.增加练习的弹性.
(二)加强学生课内技能训练:突出练习的技能与相应知识的联系.重视解题思路的分析.处理好分解练习和连贯练习的关系.处理好示范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落实课内学生全员参与技能训练:确保全员参与.注意练习的个别指导.注意及时了解反馈信息.允许学生出错,注意引导学生从尝试矫正中形成技能.
(四)数学技能课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结构设计一节课中,要把握课堂节奏,进行课堂结构设计,包括教师的示范讲解,学生的针对性训练,围绕所训练的技能进行教学和讨论.教学内容设计包括构建知识网络,精选典型例题,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不在一些细枝末节处浪费时间,要紧紧围绕“所学技能”为主题,在这方面用足时间.问题的设计注重对问题的设计,根据学生差异,设计不同层次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让每名学生都参与进来,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欲望.再生资源的利用在对问题的讨论中,使学生暴露错误并引导学生寻找原因,让学生从根本上改正错误.
四、技能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一)技能课应关注什么关注技能产生的背景及功能,关注学生的差异,关注训练的量,关注训练的难度,关注学生的及时反馈,关注学生技能优化.
(二)技能课的核心是什么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操作演练.
(一)明确教学目标
2010年之前,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专业名称不是学前教育专业,而是幼儿教育专业,这一改变意味着教育部门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及其思维变化。幼儿文学作为专业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幼儿文学的教育人才,其应该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和文化底蕴,以便向幼儿传递文化思想,具备深厚的幼儿文学素养,以便向幼儿传达文学知识,具备执着的探究精神,以便更加清晰有效的教育幼儿。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幼儿文学教学应努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学感悟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幼儿文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幼儿文学的发展状况,学会从现实的文学作品和教学中发现新的研究的课题。
(二)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其他学科及课程的教学模式相同
幼儿文学的课堂里,教师仍是以教为主,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一味地以满堂的言语进行授课,然而这与现代教育理论是相悖的,教师是教的主体,而学生是学的中心,教师教的目的在于学生的学,因此必须转变思维,认识并理解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将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的激发、学生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提高上面来,协助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模式。此外,教师在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学生学习的目的,形成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而学生以未来实用性为指导的学习模式,教导学生认识到幼儿文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组织以幼儿为主体的文学活动,并进行适当的教学与学习。
(三)突出语言训练
强化口语技能口语专业水平对于幼儿文学的学习也是十分重要与关键的,因为幼儿文学需要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同时,还要进行听说表演与诵读、故事的表演,而学生的口语专业技能在此就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口语能力越好,其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也就会越好。因此,为适应幼儿园实践的这个需要,在对学生进行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时,必须加强学生对于语言能力的训练,强化学生的口语技能水平。在幼儿文学教学的儿歌单元,可以让学生分别进行儿歌的表演,让其自主自由地进行编组,选取曲目,并进行一定的串联和主题编排,进行有准备的表演,既能提高他们对于儿歌的乐趣领会,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加强口语技能的锻炼与学习。
(四)模糊学科界线
渗透幼教内容幼儿文学和语言教学法在幼师专业的教学当中是两个不同的课程,两者之间完全独立设置,毫无交叉。因此,我们需要将幼儿文学与语言教学法之间的限制打破,模糊他们的科学界线,使幼儿文学与语言教学法更加紧密配合,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幼儿文学教学里,儿歌和幼儿诗分别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在教材设置上面也是分开为不同的章节,并进行详细介绍、学习和创作,而在语言教学法里,儿歌和幼儿诗则统称为幼儿诗歌,是一体化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幼儿文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学习并了解文体特点,训练写作技能,强化作品鉴赏能力,而语言教学法的教学重点则是培养学生利用幼儿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掌握整个组织活动的流程,从作品选材到过程设计再到案例分析,因此二者是天生的合作者,老师应充分发挥这种合作的作用。
二、结语
1技能大赛的意义
1.1推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高等院校的技能大赛是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技能大赛可以考察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考察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应用所掌握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考察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次测试,也是对团队协作精神的一次考验.经过大赛,学生可有效地将知识体系融会贯通,把握整个知识体系,寻找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之处,明确今后努力方向.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充分的展现自我、提高自我,促进自身发展,增强自信心,提高职业素质.
1.2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学生在技能大赛中所展示的能力,从一定层面上也反映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2〕.在技能竞赛准备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熟知生产一线对本专业技术技能的需求,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实验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及发展动态〔3〕,调整并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基本职业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大胆创新、大胆探索,常规与现代科学的教学方法、手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展示自我教学水平,对学生进行技能强化训练和知识补充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在参赛过程中,可检验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能及时发现临床技能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为规范临床技能操作标准起到推动作用〔4〕.同时,通过比赛,教师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寻找自己与同行之间的差距,发现自身的不足,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对自身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1.3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借鉴
技能大赛的规则,进一步规范教学要求,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引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在现有的实验、实训的条件下,增强实践教学内容的生产实用性与实践操作性,努力营造实用教学环境,将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融入其中,从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赋予专业教学新的内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将行业要求融入专业教学中,使人才培养更具应用性、实用性.通过全国性技能大赛的比拼,教师可以博采他人之长,借鉴别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5〕,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结合自身教学条件,拓展教学思路,对未来的教学设计与创新做出新的规划.
2我院技能大赛现状
2.1组织与管理
目前我院技能大赛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组织与管理体系,只是每1~2年,学生办公室作为“科技文化节”活动的一项,举行课程实验技能比赛,学院教学管理机构和各教研室均未参加,参与的老师、学生均很少,投入的精力和财力也有限.还未参加过全国性技能大赛,没有把握大赛的定位和方向,没有受到学院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没有充分利用全国性技能大赛这个重要平台,来展示我校的管理水平、师资力量、专业技能水平.
2.2校内技能竞赛状况
以往的校内技能大赛往往以某一课程为单位,知识赛点多是单一的一些基本技能,缺乏难度,各学科之间没有交叉和综合.而学生毕业后,在实践中往往用到的是专业综合技能,即需要多门课程基本技能的融会贯通,体现的是专业整体实践动手能力.在校期间,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机会很少,各学科之间存在断层现象,没有机会将其串并起来,实践教学整体水平没有得到提升.因此,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不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适应社会能力较差.如何改进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实践结合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专业技能,使之成为能够尽快适应生产一线各项工作的高级人才,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3设想与建议
3.1完善组织与管理
为鼓励更多教师和学生参加校内外专业技能大赛,学院应制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具体内容包括组织机构的建立及其职责、竞赛管理、奖励办法(包括学生、指导教师、集体表彰)、资金来源及管理等;建立稳定的大赛培训教师队伍,负责参赛选手的选拔、培训;争取学院、学校对技能大赛的支持力度,设专门的经费来保障参赛所需;每年要求指导老师上报大学生技能竞赛工作计划和立项申请,以此作为组织和参加校内外大赛的依据;形成规范的技能大赛组织体系,由学院统筹、教研室协调、教务办公室和学生办公室具体实施.
3.2竞赛内容体系建设
改变以往以单学科、单一实验项目为技能大赛内容的现象,组织各学科老师总结出本学科应该掌握的和生产实践中所需要的本学科实践技能,分门别类统计,要点串并、汇总形成可操作的“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技能模块”,包括动物疾病实验室诊断模块、动物疾病临床诊断模块、动物疾病治疗技术模块、动物疾病防控技术模块〔6〕.该模块与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有所不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在日常教学中实施,而“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技能模块”是将实践教学目标与不同用人单位对专业实践技能的要求和毕业生在工作中最常用、最适用、最需要的技能,集合而成.借助大赛形式,利用一定时间集中进行强化训练,能使学生对主要技能的操作、应用更加熟练.技能大赛将以生产一线直接顶岗实践综合技能为根本,设计参赛内容,考核学生专业综合实力.考虑不同年级所学课程不同,根据各模块内容,提炼出可操作、实践性强、考核学生能力的内容,建立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试题库.该试题库分为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两部分.专业基本技能包括动物的保定术;临床检查技术;尸体解剖技术;组织切片制作观察、血涂片的观察、显微镜的使用;病料的采取、保存及送检技术;细菌的分离、培养、标本片制备、染色、鉴定技术;血、尿、粪常规检查;常见寄生虫检查技术等等.该部分试题用于低年级学生大赛.专业综合技能包括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常见疫病血清学快速诊断及畜禽免疫、抗体水平检测技术;不同动物的给药方法;各种穿刺术、冲洗术;公畜术;动物助产手术;疝的外科处理;牛的瘤胃切开术;肠管吻合术;皱胃变位矫正术;畜禽舍消毒技术及病死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动物隔离检疫、产地检疫、市场检疫、屠宰检疫;疫情报告、控制程序等〔7〕.该部分试题用于高年级学生大赛.试题库形成文本,分发给学生,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学校实践技能大赛提供参考,为参加全国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技能大赛做准备.即使无训练过程,学生通过学习,头脑中会形成一定的技能系统,在实践中也会做有所依,为毕业实习、走向生产一线奠定基础.
要求古筝教师要把乐曲所含有的情感教育放在首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所谓德育,即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的教育,是教师“运用道德倡议形式激励学生的高尚行为”。因此,作为古筝教师要在教授乐曲时,要“德”与“技”并施,统筹兼顾。既要注重对乐曲指法和谱面音准等问题的指导,同时也要将乐曲内在的思想感情,作为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指导学生正确地表达、体会和理解,以陶冶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如筝曲《战台风》,这首乐曲以其丰富多样的技法,热烈奔放的旋律,成为学生学筝考级的必弹曲目,全曲五个段落,而每一个段落都有其深刻地思想内涵,在乐曲开始时,所表现出的是繁忙的码头景象,以及台风阵阵袭来时的情境,全曲的中心段落表现了码头工人顽强不屈的与台风搏斗的情景,到最后雨过天晴,码头又恢复了一片欢腾场面。所以,当代学院道德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因而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一定的事件(诸如码头工人顽强不屈的与台风搏斗的情景)或行为,进行对与错、爱与憎的判断能力的熏陶和感知,提高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为本文作者在讲授这首筝曲时,除讲解示范乐曲基本技巧外,重点向学生讲述码头工人与台风搏斗的奋斗精神;讲述码头工人不畏艰难、勇敢豪迈的气魄;讲述码头工人对未来必胜的信念,使学生在学习本曲之前,对码头工人大无畏的精神和压倒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有所了解,也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本曲目的思想内涵,寓“道德教育”与学习曲目之中,从而激发起更高的学习信心和热情,为圆满完成古筝技能课堂教学计划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总之在大学古筝技能课堂教学上,应该技术性与思想性并重,应该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技能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一举两得,实现“双益”,不仅要求学生勤学苦练,提高演奏水平,而且还要结合曲目情节,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教化”作用,也为学生将来从事教师职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所以,古筝教学必须教之有型,言之成理,论之有情,由浅人深,由简到繁,有效渗透,才能取得丰硕的教学效果。
二、“学之有思”与“学以致用”
在当今古筝教学领域,长期以来,存在一个约定俗成的定式,即:模仿,更具体来说,就是教者要求学生仿声、仿动作,每位弹筝者弹琴的一招一式,古筝行内人一眼就能看出他是谁的学生。本人在古筝教学中,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简单地模仿,而是要求学生在古筝专业学习中做到“三思”,即:一要“学有所思”;二要“学后再思”;三要“课后多思”,尤其是对古筝专业术语的理解,要求学生多加记忆和学习,定会使学生学有所成,圆满地完成学业。孔子曾言道“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有所思”,这是本人对学生课堂学习提出的要求,其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心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遇到难解的演奏指法问题时,能够自主处理。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古筝教师王莹认为,“学有所思”,“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学后要思,要能够从教师教学语言中思考相应的关系,以及能够为之受用的道理。思而后进,进以学之,把学到的教学语言艺术精华,凝练出具有自己特色并能够为之所用的新语言形态”。从本人学习古筝曲目的实践规律得知,学习任何一首古筝曲目,哪怕是一首练习曲,都要注重对思维的启动,在弹奏和练习时,多动脑子,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曾记得画家齐白石有一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画如此,他道出了技能教学的真谛。他告诉人们:任何一种器乐演奏学习,都是一种技艺才能的学习和掌握,只有多思、多想,才会少走许多弯路,才会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不断提高创新与创造能力。笔者也曾学习过大量传统筝曲,也曾得到古筝老艺人传授技艺,如在大学期间,作为我国客家筝派传承人饶宁新教授的学生,对于古筝技艺学习也曾有过亲身体验和教诲,从而得知,早期的老艺人在教受乐曲时,往往教授的是乐曲的骨干音,要求学生在骨干音的基础上,进行自由的加花或变奏。资深的老艺人强调演奏者在原始谱基础上创造旋律的重要性,强调旋律的优美与否,取决于演奏者的音乐素养与自身气质,而且,还要求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发挥自主创作能力和技巧,以充分体现和地方风韵。
本人在古筝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课堂上“学之有思”,而且,还要做到“学以致用”,以检验学生的而接受能力.”学有所思”这一环节,检验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的是兴趣问题,“学以致用”则是解决学生的接受能力,将学习内容化为演奏实践.所以,为了提高学生演奏实践能力水平,本人在教授各流派筝曲时,通常以乐曲的“骨干音”为基础,将“颤”、“按”、“滑”、“揉”等技巧、各筝派不同的演奏风格和“加花”、“变奏”特点,以及“古筝摇指的点、面、角、速、力、气等所构成的不同音色的几个要素”,作为重点进行讲解和示范,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各筝派的演奏特点和技巧,在基本的乐曲框架内,让学生能动的自由发挥,使演奏的乐曲不仅具有地方性的风韵,同时也具有演奏者自身独具的特色,特别是古筝的“摇指”,技法和种类很多,不仅有“摇指”,还有“轮指”,仅就摇指古筝“摇指”而言,就有“大指摇”、“食指摇”、“中指摇”等技法[6],由此看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从教师教学语言中思考相应的关系,以及能够为之受用的道理。思而后进,进以学之,进而将知识融会贯通,理解透彻。“学以致用”,是师者的期望,也是学者的追求.每一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后,以至能够登台演奏,这是学习古筝曲目的最终结果。学习最终目的是能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而谈到学以致用,则必然要提及教学实践的过程,古筝也是一门专业艺术,学生学筝是为了有“用武之地”,以便日后言传身授,为己所用,为社会服务,这是每位高等院校教学工作者所期望的。
三、“音乐之美”与“欣赏之美”
一般来说,音乐教育的核心是以审美体验为尺度,衡量音乐所带来的美的感受,古筝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古筝艺术教学中,作为民族器乐专业学习,本人通常也将美感教育,放在技能教学的突出位置,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古筝的学习和演奏中,尽情滴享受旋律之美、音色之美。为了让学生对古筝演奏的姿态之美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感受古筝这一古老乐器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学生习筝的兴趣,本人通常是将美育教育注入古筝曲目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美,欣赏美。比如在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的教学中,就是如此。《渔舟唱晚》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筝曲。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这是一首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筝独奏曲。乐曲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万顷碧波的画面,十分优美动听,确有“唱晚”之趣,《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全曲分为三段,而每一段都表现出了独特魅力的音乐之美。如:第一段的慢板,深刻滴表现了柔情似水音乐之美,悠扬如歌,平稳流畅,极富有抒情性。在右手弹奏时,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整段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展现了迷人的景象: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它带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人们对美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乐曲第二段的音乐,虽然速度有所加快,但仍描绘出幽美美的意境。这段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波浪前进的欢乐情绪,以及进入第三段快板以后,音乐旋律虽有变化,但在演奏过程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美好景象。在乐曲进入突然切住之后,乐曲尾声缓缓流出,所展现的出人意外的音乐之美,使人沉浸在美丽的景象里,流连忘返,回味无穷。笔者认为,在对学生讲授古筝演奏基本技能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传授乐曲中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将会使得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古筝演奏美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古筝的兴趣,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审美能力,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从而提高学生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这是古筝艺术教育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四、“导入教学”与“交流互动”
在古筝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心弦;采用交流互动教学方式,能唤起学习动机。一般情况下,学生都喜欢学习新曲子,它类似于工科开设新学科,或进入新单元和新段落的教学过程。在学生寻求新鲜感之前,有目的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导入,定会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渴望。而古筝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在黑板上书写文字符号、绘图或列表,以辅助知识信息传输等形式,因此讲授是十分必要的。在古筝课堂教学中,讲授是以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输知识的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启迪学生心智、指导学生学习和调控课堂活动的一类教学行为。导入教学与交流互动,是技能课堂教学取得成效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注重学习方法,更缺乏学习的目的性。我们都本能的知道,有些学生用一种方法会学的很好,而有些学生则用另一种方法可能会更有效。一方面,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因为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需要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拓展新思维与新的教学观,都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组织能力,才能够给学生提供源源不断地理论依据和专业技能的新成果,在理论上,即是“教学相长”。倘若教师只停留在现有的某一阶段,那么,若干时间以后,你的教学语言就必将会失色,缺乏生动和激情,缺失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艺术魅力和潜在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实践教学体验的过程。
在课堂上,在教师导入、启发性语言,使学生激发灵感,敢于评论,敢于表明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学生只有在教师面前积极的进行语言锻炼,积极参与教学,彼此观摩,互相评价,交流互动,才能够更大的进步,形成“在学中教、在教中学”的良性循环,实现“教与学”的真正统一。以筝曲《浏阳河》为例,《浏阳河》原本是根据湖南民歌旋律创作于1951年的一首歌曲,后由古筝演奏家高燕老师讲其改编为古筝独奏曲,乐曲在原有旋律的基础上,进行加花变奏的处理,并加入了双手快速演奏和左手快速琶音等技巧,增加了乐曲的难度,使之成为一首经久不衰的经典曲目。旋律中有浓郁的湘西风格,演奏这首筝曲是由于大量旋律音是由左手滑出来的,所以对于左手上下滑音音准的准确掌握是演奏好这首筝曲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学习乐曲之前,首先以《浏阳河》这首歌曲导入,让学生细细体会旋律线条中百转千回的韵味,并要求学生学习演唱这首歌曲,感受歌曲中每个字的拖腔及地方性的音乐特点,然后再开始学习演奏乐曲,由于对乐曲旋律的前期准备,因此避免左手滑音音不准的问题,有助于更好的表达音乐,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讲授必须运用语言,通过教师讲授能与古筝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生衔接,并相互作用,与之相连的就是课堂提问。在古筝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一个最好方式。古筝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它的最常用的行为方式,就是师生之间的问与答。从教学的实践看,课堂中的问答大致表现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比如:学习各古筝流派曲目,教师应该向学生提问:古筝流派有几种?古筝各流派乐曲的特点?某一古筝流派曲目表现的意境等等。还有就是学生自发地提问,由老师予以解答。“导入教学”与“交流互动”,是当前大学课堂技能教学常见的一种模式,其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启发式”教育。作为大学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这种教学方法,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课堂提问的技巧和水平,也就是提问的技能水平。而提问技能作为启发式教学的一个方面,是指教师提出问题,或诱导学生质疑发问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理解和应用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最常用的方法和手段之一。本人古筝教学的实践证明,提问式教学不仅能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还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提问,达到了理解,思维也得到开拓,激发想象与联想,培养创造性或灵感,在古筝教学上,定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古筝艺术教育人才。
五、结语
中职会计教学存在的多种问题,使中职会计教学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而会计技能大赛为会计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职业学校的老师要以技能大赛为风向标,切实加强会计教学改革,真正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推进中职会计教学改革。
1.1以技能大赛为导向,创建灵活的教学模式技能大赛的内容和主题主要体现了社会会计岗位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中职学校应该根据技能大赛的主题和内容,改革以往死板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创设学习情境,分解工作任务,建立多个学习小组,充分利用多样化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具有较高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能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有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1.2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整体水平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属于应用型学科,必须要学以致用。这就要求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改革,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的水平,而不能使“双师型”教师流于形式。会计也是一门发展很快的学科,税法制度、会计法规都会不断在变化,经济业务处理也会有些变化,这就要求老师要经常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会计知识。同时,要想在学校保留“双师型”教师,必须要引入竞争机制。这些教师除了日常教学,还要有大量的实践投入到知识更新中,有些还担负技能大赛的任务,压力之大,难以想象。这就要求学校要给这些教师较高的肯定和待遇,以平衡其消耗投入。除此之外,学校可以经常请一些会计专业机构的高级会计人员到学校开讲座,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最前沿的会计讯息,也可以使校内教师和高级会计人员进行交流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1.3完善实训设施建设,加强实践教学要想进行好的会计实践教学,除了才软件上提高,还要完善实训设施的建设。会计技能大赛是在仿真财务、会计、税务、银行、供应商等环境中进行的,,那么学校的实践教学建设可以以技能大赛为进行建设。学校可以和技能大赛的设备、软件供应商合作,创建接近大赛和企业实际的实训实验室。按照会计的不同流程创立不同功能的实验室,采用企业真实案例,让学生真账真做,让学生在仿真的会计环境中熟悉会计的不同岗位的职责和工作内容,使学生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得到强化。同时,在会计课程设置上采用日常实训和专项实训相结合的方法。技能大赛对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训练方式相当重要。电算化软件在日常上课时可按照模块分步练习,点钞需要在平时强化不同方法的训练,数字录入需要强化指法的练习。基本方法掌握后,就需要强化练习,不仅要求准确度,更要求熟练度。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