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学政治职称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1 17:14: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学政治职称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学政治职称论文

第1篇

1.教学观念分析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对教学观念进行更新,转换教学思路来适应新需要。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教学问题。比如教学观念的更新不够快,教师容易忽略基础薄弱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学生们的潜在能力没有得到挖掘,缺乏关注,长期下来会使这部分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而且教师没有深入理解教学大纲和新课程,即使高中政治课程进行了新课程改革,也没有真正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其教学方法依然没有完全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师的大部分精力都用来应付统考与高考,没有太多精力学习新理论。也有的教师固步自封,没有跟随时代变化的脚步去更新教育理论知识,没有对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给予足够的关注。另外,有些教师的权威意识过强,都习惯在课堂上将标准答案给学生,没有摆脱定势思维。

2.教学方法分析教师要对教学观念进行革新,还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转变。

而依然沿袭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师无法对课堂进行有效控制。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即使以学生为中心,也依然过于注重课堂讲解,学生的被动地位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而且教师们注重教材的理论讲解,教学理念的使用缺乏创造性,没有对新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3.教材理解分析

高中政治新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但是却没有对知识与知识之间进行良好的过渡,缺乏紧密联系与较强的逻辑性、严谨性。教学中的图案、案例等没能清晰地表达一些理论。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去对有限的文字表达的知识进行透彻的讲解。但是新课程的内容太简单、太理想,虽然有创新意义,却没有考虑到高中学生们有限的学习时间,无法进行太多的探究活动设计等方面的学习。

4.教学反思分析

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们缺乏对教学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没能对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进行全面性的审视与总结,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

二、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困惑解决对策分析

第一,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建立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式。高中政治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教师应该将政治学科、社会实践与其他学科知识等方面进行有机联系,也可以增强知识综合性。新课程要引导学生们去多想、多记忆与回忆、多动手,多讨论,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去对政治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从而培养其良好的解题习惯与解题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进。第二,教师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使得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比如互动式、讨论式等。教师的教学思维不能定势,要灵活变通,引导学生们去积极主动地探索政治问题,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要改变将标准答案给学生的习惯,尽可能让学生多讨论,多思考,多实践。第三,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争取做一个更加优秀的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对新理论进行不断学习,从而对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与学生心理学等方面进行掌握,保证教学质量。而在学校方面,应该为教师们的学习提供条件与机会,对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进修等。第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们去转变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去自主思考、探索、学习,从而发现新问题。当学生们发现新问题时,教师们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解决,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也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第2篇

1.就业观念有待更新。

有些学生热衷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用人单位,缺乏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就业、择业及创业的积极性。有些学生不从自身条件和现实情况出发,就业期望值过高。有些学生过分看重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忽视了就业岗位对自身发展空间的影响。

2.诚信道德缺失。

有些学生在求职简历中弄虚作假,伪造荣誉证书、等级证书、学历证书,虚报成绩,盲目签约,随意毁约。有些学生毕业后不及时偿还国家助学贷款。

3.不遵守校规校纪。

有些学生不注意文明自律,面临就业,开始放松对自身的要求。有些学生以求职应聘为名随意旷课、迟到,有的宿舍卫生脏乱差,有些学生吸烟喝酒等现象严重。

4.心情浮燥、焦虑。

有些学生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前的学习生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下降。忙于求职应聘,不能合理安排求职应聘与上课学习的时间,导致其毕业前挂科,影响了毕业和就业。以上情形极大影响了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以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

二、大学生就业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业工作

加强大学生在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引导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教育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中,要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课是和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核心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其教学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为就业后更好的工作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基础。为指导好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课应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尤其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观念渗透到教学中去。

3.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思想政治理论,培育学生职业理想

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要全面客观介绍本专业特点、专业发展前景、社会需求及时代需要,激发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教育学生将自身的职业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和时代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专业课教学还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多渠道为学生搭建课内外实践平台,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让学生充分了解基层、了解西部、了解企事业单位、了解社会的发展现状,从而树立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决心。

4.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确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目标

应教育学生在确立职业目标时,做到两个符合。一是要符合自身情况,二是要符合社会需要。学生首先要做好自我评估,充分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从而对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合理的抉择。其次,还要充分了解社会,评估周边各种社会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以便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5.校团委要指导与就业有关的社团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就业主题教育活动

各社团可通过演讲赛、辩论赛、知识竞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模拟招聘会、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开展世情、国情和社情的教育,大力宣传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预期及就业心态。

6.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可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一对一咨询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就业中的心理困惑及实际困难。通过解读就业政策及法规,引导学生树立投身基层、西部的信心。

7.心理咨询室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第3篇

1.1教学方法、方式不够丰富教学的形式上,依然局限于传统的板书,即使有多媒体教学,形式也相对单一,照本宣科的灌输型的教学方式居多,在理论层面讲解得较为详细和全面,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技能方面有严重欠缺,使得学生成为“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导致了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提不起兴趣,没有把理论变成实际的技能。

1.2教材陈旧,未与时俱进脱胎于大学专科教育的高职高专教材,没有从中提炼出适合高职高专院校本身特点的实际应用性,仅是换汤不换药地延续着大学专科教育的理论性的东西,金融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一些教材还停留在相当落后的时期,一些新的金融事物没有出现在教材中,与社会的实际发展严重脱节,这导致了学生在踏入社会进行实际操作时,会感到现实与理论的巨大差距。不利于学生快速融入就业环境。

1.3学校内外实际操作的空间仍需扩展作为应用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证券投资》的教学一直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由于种种原因,比如资金、软硬件等问题,导致学校内部的金融模拟实验室的建设进展迟缓或者干脆中止,学生的实践机会减少,学校外部的实践基地,大多不成规模,零零散散,仅靠一些老师业余时间的开拓或洽谈,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容乐观,学生的锻炼机会减少,无形中受到了限制。

2《证券投资基金》教学改革初探

2.1因材施教,分类施教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将理论型知识和实际应用型知识分门别类,两者并重,根据理论和实践的不同特点,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因为此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两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2.1.1基础理论教学概述目前,此学科的理论知识方面主要囊括了证券投资基金的定义、特点、种类、投资操作、绩效评价等,作为此课程的基础性理论,老师在课堂上的授课至关重要,占总课时的六成左右,在课堂上,授课者应让学生透彻了解、理解此课程的基础性知识,讲解相关理论的运作原理,锻炼思维方式,从课程的学习中,增强对基础性理论知识的掌握,升华到理念和思维方法上来,加强职业道德观念,为以后在此行业安身立命打下良好基础。

2.1.2实践内容教学概述通过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协商,让学生有机会与金融机构零距离接触,切身感受实际的业务的操作流程,通过社会实践,切实感受到本课程的魅力,通过岗位职责的学习加强责任心,从过实际操作加强课程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从而更积极地学习。基金的交易方式(发行、申购、赎回)基金上市交易、基金的监管、营销和关于信息披露的法律规定等都会在此过程中得到极大的“直观性教育”。

2.2创新教学模式、改革陈旧教学方法如果现有的教学模式不足以支撑学科的良性发展,必须探索现时代背景下新的教学模式,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课堂不只局限于教室内,“三个课堂”的教学手段值得积极尝试和探索。

2.2.1课堂教学:“第一课堂”培养是理论根基课堂教学是最传统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在课堂学习中,也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除了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校内外的实践活动。理论教学以鲜活的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校内的模拟主要以学校内的实验室为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一些证券投资理论知识的模拟操作,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外的实践基地以证券公司、银行等机构为主,通过参观和参与实际操作,加深对基金认购、申购和赎回的办理过程的理解,增强实务能力,第一课堂实行开放式办学,不仅能整合资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能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和化理论为技能的能力。

2.2.2重视新媒体作用,开辟第二课堂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重要工具,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给金融教学带来了良好机遇,通过互联网、公共微信帐号、QQ群、微博、博客等一系列的新媒体工具,师生之间可以方便地进行交流探讨,不断吸取最新的课程资讯和前沿知识,极大地提高了课程的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和先进性。

2.2.3通过模拟实践,以“第三课堂”提高技能模拟交易大赛,以接近实际操作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一些学校举办的模拟金融操作大赛、校内外联合举办的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和金融有关的模拟大赛等,都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良好的促进和锻炼作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才是知识的最终目的,在各种形式的实践中,学生对本课程的知识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不再只是纸上谈兵。

3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第4篇

论文关键词:诚信;政治;教育

一、高中生诚信现状及表现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生的诚信或道德问题,这其中包括普通百姓、专家学者甚至政府官员,当然学生本身、家长以及教师对这个问题也都尤为关注,由此凸显出学生诚信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人们对学生诚信或道德问题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业中的诚信问题。在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高考的压力迫使学生不得不注重对学习成绩的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自身的各项利益都有着紧密关联。成绩好的学生能够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得到比较积极的评价或反馈;而成绩不好的学生所得到的评价或反馈中则以消极的居多。这些也迫使学生不得不重视自己的学习成绩,也促使他们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好的成绩,从而能够得到更多正向的评价或反馈。一些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每到作业和考试的时候只有试图去抄袭别人的答案;尤其是在比较重要的考试时,作弊现象可谓是屡禁不止,一些学生为了得到较好的成绩,采取夹带、偷看、收买别人的答案甚至偷盗试卷等不诚实的手段这不仅会影响到他们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还会妨碍整个青少年群体的健康发展。

(二)日常行为中的诚信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所表现出来的诚信与否,也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能够做到诚信就可以了,但事实恰好与此相反,要想提高自己的诚信水平,需要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同时还要持之以恒。“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只有从一些看似“小”的事情上做到诚信,才有可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诚信水平。但在实际生活中,仍有不少人不能做到这一点,比如乱闯红灯、随地吐痰等。除此之外,学生在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表现也不尽人意。不少学生为了获取较多的零用钱,不惜欺骗自己的父母,甚至老师和同学。在人际关系上,主要是同学彼此之间不很信任,不愿意说真话。学业诚信确实很重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其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诚信也不容忽视,因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人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人在德智体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思想品德中的诚信问题。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必不可少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年轻一代要在扬弃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品德观。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强调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敢于奉献的精神和作风仍然必不可少。如今,不少中小学生都不完全具备或养成上述优秀的品质。在学校,铺张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至于艰苦朴素的作风,更是很少学生能够养成了。

二、高中生诚信问题存在的原因

1、高中生自身的特点。高中生一般处于16-19的年龄阶段,正在向成熟的青年期迈进,因而思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朝气蓬勃,易于接受新事物,接触的社会面不断拓宽,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很感兴趣,心理上呈现一种社会化趋势。同时又受自身学识和社会阅历所限,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思想容易走向片面和极端化,感情容易冲动,如果不能用正确的认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也可能因一时的冲动而导致盲目的不理智的行为,因而需要及时的引导。

2、思想政治课教学对诚信教育重视不够。教师在诚信道德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责任重大。由于升学率的压力和主观认识上的偏差,很多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对思想政治课的文化功能情有独钟,而忽视诚信教育,特别是自从高考3+x改革后,政史地三科综合,思想政治课的地位有所下降,家长、学校、学生本人都越来越不重视思想政治课,这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积极性大大受挫,他们很少再去研究德育工作的效率,而更关心的是本学科在高考中名次、成绩。这种认识上的错位其结果必然损坏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工作乃至整个学校德育的运转。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强化诚信教育的主要对策

1、挖掘教材中有关诚信教育的内容,强化诚信教育。教材是学习诚信道德的主要材料,是落实诚信教育的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是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科学文化知识在教育行为中的表现,它包括了教师教育过程中所利用的主要素材和基本手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教师与学生开展诚信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本知识源,可以说,教材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组成部分。

2、高中政治课教师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诚信道德素质。首先,教师要用自己的诚信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其次,教师要树立学生是诚信教育主体的观念。再次,教师要讲究教学艺术,提高诚信教育的效果。最后、教师与学生在合作交往中平等交流。

第5篇

论文摘要:加强对高中学生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思想政治课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阵地,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感受、体验和实践,提高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荣辱观是指人们作为个体或者集体成员在荣誉和耻辱问题上的基本观念,是关于光荣与耻辱的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系统阐述。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道德基石,是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纽带,是培养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在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上狠下功夫,引领学生认知、体验和实践。

(一)坚持教育原则

1.坚持主体性原则,积极开掘教育材料。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校教育应当人性化,应当以情意教育和人格培养为主,以知识教育为副。正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一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懂得自己不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更是人格发展的主体。利用教材中许多个性化的荣辱观教育材料,既不挤占教学时间,又体现了教材使用中的创造性。思想政治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关注每一个学生,解决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这样才能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发展具有较高人格修养的人才、教师应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做荣辱观教育的“有心人”,把教材中包含的情意教育和人格培养的内容挖掘出来,摸索出渗透的规律,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对学生的不良习气和错误认知给一千疏导和纠正,将正确的思想和人生观“渗”、“润”到学生的灵魂中去

2.坚持指向性原则,增强教育的目的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荣辱观教育,不同于专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课程,不能作系统的荣辱观教育。每次教育要有的放矢,切实解决存在中的实际问题,不能泛泛而谈

3.坚持随机性原则,保证思想政治课的本色。成功的教育是让受教育者感觉不到教育的教育。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只要有机会就进行荣辱观教育,不能牵强附会,把思想政治课变成专业的荣辱观教育课,从而失去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重心、

4.坚持活动性原则,提供情绪释放染道学生错误的认知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们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因此,荣辱观教育必须回归到实践中,只有从实践中获得的真切的心理体验,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矫治和提高思想认识,并外化为学生的行为。思想政治课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思想政治学习活动来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是荣辱观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5.坚持理喻性原则,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特点。思想政治学习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此利用正面形象来影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形象的熏陶中受到感染,比教师直接说教的效果更好。

6.坚持发展性原则,及时进行动态教育、学生的错误认知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和动态性,因而教师应该学会善于察颜观色,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并正确疏导学生的人格障碍问题。还可以从学生的文字资料上,如日记、周记、名言摘抄上可以看出学生的荣辱观状况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人格,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

(二)科学设计内容

思想政治课是德育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它有自己的逻辑体系和知识框架。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状况,精心设计教育内容,使荣辱观教育与教材、课标相衔接相照应,而不是将它们人为地强行捆绑在一起,牵强附会地进行荣辱观教育,那样是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日的的

1.充分挖掘教材,找准荣辱观教育的切人点。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内容突显“八荣八耻”荣辱观,如“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生产劳动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市场交易原则”、“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找准了这些切人点,我们就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比如热爱祖国的教育,内容太多,教师应该抓住在当代中国热爱祖国最根本的任务是要落实到爱国主义的实践行动中去这一关键点。为此,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在自主创新中实现国家富强;在与世界合作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坚持“三贴近”原则,增强荣辱观教育的针一对性即荣辱观教育的内容设计应贴近社会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有针一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创设教学情境

皮亚杰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将外部刺激内化为主体感受的心理体验过程。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是一种教学刺激,它可以诱发理想的学习行为。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通过创设何荣何耻的情境,引领学生体验,从而自觉行荣拒耻。例如在讲宗教和封建迷信的区别时,教师可以这样导人新课: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两组画面,一组是穆斯林在清真寺举行礼拜活动,一组是算命先生用电脑给人算命、结合两组画面,提出以下问题vE:学生思考:什么是正常的宗教活动?什么是封建迷信活动?两者有何特征?国家对待他们的政策相同吗?为什么?学''''1=..通过自学教材,教师适当点拨,就能弄清正常的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活动的区别。在讲封建迷信的危害时,笔者首先指导学生讲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说明封建迷信活动对人们的危害,然后设计了一个《油锅洗手》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辩论:油锅洗手和电脑算命是不是科学?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正而教育学生坚持科学精神,对违背基本科学事实和规律,借“科学”之名招摇过市的欺骗行为必须坚决反对和抵制。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当前高中生中十分流行网络算命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揭示网络算命不过是高科技外衣掩护下的原先“巫婆”、“神汉”式算命的“与时俱进”而已,只不过是一只披着高科技合法外衣的“狼”,它对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四)优化教学方法

社会主义荣观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一样,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春风化雨式的细致人微的养成教育,不仅应知,而且应会,诉诸行动更重要。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找准学生认识的盲点和误区,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学习、讨论、对比、辩论、评价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育,避免空洞说教。

1.组织辩论比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谁荣谁辱,主动提出“是不是”、“值不值”、“对不对”、“能不能”、“该不该”等问题,使学生经历比较、辨析、评估、质疑、权衡等自主判断的思维活动,明辨道德是非,增强荣辱意识,提高行为的自控性,构建行为控制的防火墙。例如在学习市场交易的原则时,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在市场经济中,诚实守信赚不赚钱”这一命题,分为正方和反方开展辩论。在辩论过程中,教师要提供鲜明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引导,引导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基本事实出发,弄清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一部分社会成员的价值观扭曲,诚信缺失的原因,明确诚信缺失的行为表现及其危害。教师必须旗帜鲜明地教育学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人都可以追求合理的正当的个人利益,但不能忘记基本的道义。教育学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诚信约束自己,如考试不作弊,承诺必须兑现,做一个守信、有正义感的人等。

2.安排专题讨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在荣辱观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共同探讨,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荣辱观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如针对少数学生看不起劳动人民,轻视“农民工”的体力劳动的问题,可以通过“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这一内容的教学,组织学生围绕“为什么要服务人民”“怎样服务人民”这两个问题进行专题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要教育学生从小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到对人民群众的事业有热爱感,对人民群众有亲近感,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有同情感。想问题,办事情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最高目标,切实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并且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第6篇

【论文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提问艺术”的运用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问题教学为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本文拟通过结合平时教学实践,对“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浅见。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借鉴早期新课改实验学校成功的教学经验,对“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浅见。

一、“提问艺术”的重要性

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究、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可见,这种“问题教学法”具有三大鲜明而独特的基本教学特征: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问题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必须重视“问题的设置”,通过运用“问题教学法”和“提问艺术”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从而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课改理念,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问艺术”的运用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教师的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有效提问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问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和开放性。有效性提问方式多种多样,如检查式、固设悬念式、抛砖引玉式、引导式、创设情境式、反问式、扩展式、层递式、联想启智式。有效性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他们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适度性原则

提问的适度性大致包括三个方面:首先,问题难度要适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应注意在不同的环节上设置问题的难度要有所差别,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而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提问应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提问时机要适度。教师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多用疏导性、铺垫性提问,注意知识的梳理性,因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每一框都有它的逻辑思路。再次,问题数量要适度,提问要适量,要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因此,教师要抓住知识关键点、学生的兴趣点,注重突破重点难点,击破考点疑点,能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道插主旨的就不绕弯子,坚决克服“问题战”“满堂问”的形式。

(三)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就是说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即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多向后进生提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多向尖子生提一些发展思维的问题,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四)鼓励性评价原则

鼓励,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它对一个学生的积极成长,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教师鼓励要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实事求是,一定要做到公正、合理,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心灵最敏感的地方,即自尊心。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对那种“你真棒”“你太聪明了”之类的廉价而空泛的表扬并不领情,他们更想要的是充满真诚的、艺术化的鼓励。

(五)生活性原则

教学提问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生活,新课程教学要求教育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或以耳闻目睹身边发生的事件导人,或以社会热点话题铺垫,或以具有轰动效应的国际爆炸新闻烘托,领悟生活,进人社会,感受现实,引发思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身受感染,激发心灵震撼。

三、“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创建活跃的答问氛围

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会形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共鸣。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意味着教师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并提出相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感悟。课堂提问贴近生活,有利于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积极回答教师们的提问。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性学习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正如西方古代哲人所说的: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得;我做,我学到;我教,我掌握。又如中国古代哲人所说:实践出真知。体验性学习使学生重新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莫大的乐趣,体验性学习使教学效果因体验而更有成效。陶行知先生说:“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尽量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原理。

(二)把握提问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必须关注教学中学生不断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创新,及时关注反馈信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做“文章”,调整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当前在判断是否是有效教学时,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考虑教学是否完成预定的目标,而应在此基础上更重视教学的“生成性”,把教学看成是一个一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审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

(三)用启发提问实现“撑杆跳”

孔子的“不愤发不启,不徘不发”告诉教师提问要具有启发性,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瓤一在上个学期必修4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中,先是提出问题:“田忌是怎样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赢得比赛的最终胜利?”然后层层诱导启发学生思考“田忌不在意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是统筹全局”、“注重整体目标根据对方的部署,调整马匹的出场次序”、“通过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统结构出现优化调整”,最后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必须做到三点: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三个和尚没水喝”与“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的不同结果,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强化。

(四)“金口”少开,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教师要学会反主为客,答疑解惑,调节学生“待问”的被动学习状态,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将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一)强化问题意识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育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创新始于问题,提出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往往导致新的问题发现与突破。所以强化教师新的问题意识及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成功问题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教师要保护、引导并激发学生对新情况、新变化的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要容忍学生对既有的、权威的观点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由继承然后创新。

首先,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如果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问题性水平低,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备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高,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问题性水平高也必须有一个限度,否则,学生的思维难以启动跳跃,到头来徒劳无益。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坚决避免“果子”挂得太高或太低,或学生怎么“跳”也摘不到或不用思考就可以脱口而出,减少“无用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适时转到以学生发现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最重要的是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就是他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因此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景,鼓励提问,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这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认知内驱力,调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摆脱接受知识时思维的羞涩与定势,在探究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有效提问,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己,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加工、组合,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且让学生真正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是一个需要经过反复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毗而就。为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教师应该事先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如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问题的表述要尽可能清楚明白。

再次,认真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寻求最佳解决途径。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教师要用婉转的语言告知学生,因为与上课内容联系不紧密,建议在课外帮助他解决;第二类,与教学内容有关,但没有切中要害的问题,教师可以自己解答,也可请同学帮助解答;第三类,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教师要着重对提问的学生加以鼓励,甚至可以把问题公布出来,让全班同学共享,作为学习的重点。

(二)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习心理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是感觉一思维一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二是感受、情绪一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感情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称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而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也是和他们一起分享、理解生命的价值以及体现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的发言权,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人到学生中去,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达欲望。这正如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同时,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二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7篇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生成性问题 应对策略

一、生成性问题的涵义

生成性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正如雅思贝尔所说,它是一门由历史积累与自身的不断重复努力而形成的一种教学价值观。生成性教学法不仅指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教学知识,而且包括通过教授知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而生成性教学主要以学生的生存发展作为基本的认识论,它将教学的认识论与学生的生存发展结合在一起,强调学生通过形成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作为首要的教学目的。

二、生成性问题带来的困惑

生成性问题在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生成性问题在教学中常常被忽略。课堂中发现问题的机遇都是随机的,所以要把握这一时机非常重要,需要教师及时有效地做出反应,捕捉这一信息,然后将其延伸,但是在教学中往往都被教师忽略。如高中政治教学“文化生活”一节,教师让大家回顾我国传统的文化习俗,有一学生大声回答:“划龙舟。”因为声音过大,回答过急,引起了大家的哄笑,这时教师也没有理睬。而这就是一个有利时机,教师未能抓住这一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时机深入分析与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所以造成了课堂沉闷的现象。第二,对生成性问题的简单否定。这是教师容易犯错的地方。高中生处在青春期,思想新颖、想法特别,所以学生对很多观点都持不同看法,而这些想法难免会有失妥当,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正确分析与引导,让学生逐步接受正确观点,而不是简单否定学生的观点,失去生成问题的时机。最后,生成性问题生搬硬套,在教学的过程中,问题的生成会因为时间、条件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犯生搬硬套的错误,让生成遇到阻碍。

三、解决生成性问题的策略

面对生成性问题存在的种种困惑,教师要具备有效利用生成性问题,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发现与预留生成空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对教学的有效性具有深刻影响,同时,教学设计的质量影响到问题的生成,决定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预留生成空间,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可生成性内容的亮点。如:教学“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中的“违法必究”时,有学生提出未成年人保护法与违法必究的矛盾冲突,这是这一问题的矛盾所在,学生能够对此问题提出疑惑,并期望得到解决,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得到了激发,这时候提问:“制定好了法律,难道就是法制社会了吗?”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法治社会的建设。教师应抓住这一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精心设计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思考:“法制社会的建设包括哪些方面?”“法制建设能否一蹴而就,为什么?”在引导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讨论与比较,从而学会思考,学会辩证思维,消除疑惑。这节课中,教师就敏锐而机智地抓住并运用了生成性问题,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使学生对法治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是本节课的亮点。

2.巧妙利用生成问题,使生成教学顺理成章。

高中的政治课具有极强的时政性,因此也就更具有发展性,需要教师灵活掌控课堂,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教学的闪光点。如教学内容中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融合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的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随着教师的教学设计一起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还能有效避免生成问题的生搬硬套。比如,在学习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时,我利用之前热播的《功夫熊猫》进行教学导入,引出生成问题:“就网上有关‘抵制’与‘不抵制’《功夫熊猫》的讨论,你是如何看待的?”学生就此问题进行讨论并回答,可能只会抓住为什么要抵制与不抵制这两个方面,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讨论的焦点其实是“如何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这里已经将问题引进课本,学生很容易就了解到:“如何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其实是国家、民族的文化创新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一生成问题。抓住这一生成点,继续提问:“同学们能不能举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呢?”通过学生的讨论与解惑,就能在这一点上拓展开来,讲述文化创新的三种途径。并让学生了解到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注意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让学生了解到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应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总之,要巧妙地利用生成问题,使教学的发展变得顺理成章。

3.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拓展生成的内在张力。

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是以国家意识形态与公民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因此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应该朝着政治本身的发展方向前进是政治课的主要表现形式。总之,教师要深化开放式教学,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这样才能将获得的信息有效重组,使生成性问题得到拓展,使教学资源得到转化与创造开发。如:教师在教学“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这一哲学原理时,面对阳光照在教室中的多媒体屏幕上,导致学生看不清显示在大屏幕上的字这一课堂实际情况,为遮住阳光,转身拉上教室的窗帘之后,抓住这一时机,手臂一挥,风趣幽默地对学生说:同学们,我现在的这个行为应该算是哲学家的行为吧?并借机要求学生就这一举动说说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使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发现隐藏的哲学问题,并联系自身情况,举例说明。由于教师本身根据课堂情境和需要提供了生成性问题产生的条件和示范,并从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这时候学生的生成性问题源源不断,有的从自身学习的实际状况,讲自己喜欢看韩剧的原因;有的从自己平常的习惯出发;有的从生活实际出发。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和动态深入的生成过程中实现了教学目标。这种临场发挥的教学场景设计,是最有效的创新教学设计,比预先设计的教案更有效,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目的。

4.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强化生成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生能够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而在生成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被调动来,所以生成了很多教师闻所未闻的问题。这样,教师就要善于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总结出一节课的生成知识与情感价值。让学生理清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总结有效知识,使一节课的知识得到深化与升华。如:通过对量变与质变的学习,呈现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A同学说:“只要有量的变化,就一定会引起质变,因为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同学说:“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所以量变比质变更为重要。”学生讨论总结得出: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同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这时候,堂课的总结就做好了,学生也就明白了“做好量的积累,实现事物的发展”的教学内容。接着教师要对课题进行升华,使教学的情感价值目标得到体现。这时候教师就要利用“情感互动放飞理想”引入讨论,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远大理想,只要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胜不骄、败不馁,在德、智、体诸方面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相信同学们的理想一定会实现,同学们的明天会更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教学的升华也就达到了,而情感活动这一生成问题,也使学生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

总之,教学过程是一个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过程,只要你能发现教学中的闪光点,师生所获得的知识就是无穷尽的。教与学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吕敏霞.生成性教学探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第8篇

一、征文对象

本次论文征集活动面向全国范围内色彩领域科技工作者,邀请中国流行色协会会员、基地企业、理事单位科技工作者参与,欢迎广大色彩科技人员和色彩应用人员踊跃投稿。

二、征文类型

本次征文面向尚未公开发表或在三年内公开发表的原创性论文(2009年1月1日后正式发表的论文),已请注明出处。

三、征文内容

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领域的各类研究及应用成果。内容包括:纺织品、服装及服饰、工业设计、汽车工程、城市规划、城市建筑与环境色彩、室内装饰、光学、照明设计、数码设计、印刷技术、色彩文化、艺术研究、色彩教育、家居设计、个人形象设计等。

四、征文要求

(一)内容

立意新颖、色彩应用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意识、围绕主题、理论或方法创新务实、观点明确、资料翔实、文献引注规范。

(二)篇幅

论文正文字数不超过5000字、摘要不超过300字。 (三)格式

论文采用Word文挡,页面按A4纸排版,正文字体为宋体五号字,单倍行距。主要框架包括:(1)题目;(2)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3)中文摘要;(4)英文摘要(5)中文关键词:(6)正文;(7)参考文献;(8)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工作单位、职称职务、研究领域和成就、通信地址、电话、传真和E-mail。请在参考文献之后附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请用五号黑字体左起顶格排,后空一格,接排。作者简介在200字以内。论文中图片黑白和彩色均可。

(四)其他

所提交论文应为作者原创,尊重知识产权,不得抄袭剽窃他人学术论文和学术观点及图片,无侵权或版权纠纷,组委会不承担核实义务以及因此引起的任何责任。

五、论文提交

请于2012年9月30日前将论文和论文征集登记表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到组委会电子信箱,并将报名表传真至组委会。论文征集登记表请登陆.cn下载。

六、其他

(一)经评审,入选的优秀论文将由国家正规出版社公开出版,为论文作者颁发优秀论文证书,并择优在《流行色》、《色彩中国》和中国流行色协会网站等媒体刊登。论文集将被中国知网“中国重要会议论文集全文数据库”收录。

(二)部分入选优秀论文将推荐在11月30日召开“纪念中国流行色协会成立三十周年”学术报告会上宣读及做学术交流。

(三)本次论文征集和出版不收取任何费用。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秦爱梅

电话:010-85229522 85229582

传真:010-8522953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