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5: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涂鸦文化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斯图亚特・霍尔;大众文化;编码/解码;意识形态;文化政治学
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作为伯明翰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意识形态理论构成了其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从霍尔解构“大众”,编码懈码,媒体、政治与意识形态三方面论述霍尔对文化研究的理论贡献。
一、霍尔解构“大众”
在霍尔看来,“大众”往往成为社会“改革”的对象,要求其符合统治阶级的最大利益。霍尔围绕“大众”一词,对“大众文化”的不同定义进行了三个层次的解构:其一,是大众文化的市场或商业定义,即成群的人听它们,买它们,读它们,消费它们,似乎也尽情地享受它们。霍尔认为,这一定义与对民众的操纵和贬低联系在一起,民众无异于“群氓”是一群生活在“虚假意识”中的文化傻瓜。其二,大众文化是指大众在做或者曾经做过的一切事情,这接近于大众的“人类学”概念――大众的文化、社会习惯、风俗和民风,即标志特殊生活方式的东西。第三,霍尔指出,建构“大众”所依据的原则是占中心地位的精英或主导文化与“边缘”文化之间的张力和对立,这种张力和对立区分“大众文化”和“非大众文化”。他在考察大众文化时,主要关注的是文化间的关系和霸权问题。
霍尔自觉地坚持用的方法来定义大众文化,强调文化霸权控制和反控制的双向运作。霍尔认为不存在完整的、真正的、自足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必定是存在于文化权力和统治关系网之中,与商业亦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霍尔的编码/解码模式
霍尔提出了信息交流的四阶段理论: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和再生产。这四个环节是信息传播的循环过程,各环节均有联系,但又保持着相对自治。霍尔认为,信息在流通过程中是以符号为载体形式传播意义,这一过程既有赖于技术和物质工具,也取决于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各自的社会关系。事实上,由于信息接收者的社会特征、知识背景不同,他们在接收信息时必定会有各自不同的解读。霍尔以广播为例来说明“信息来源”和“接收者”之间符码的不对称,广播员往往关注的是观众未能按他们(广播员)的意愿理解意义。他们真正想说的是电视观众没有在主导的所选的或符码范围内活动,他们期待完全清晰的传播然而,却不得不面对系统地被扭曲的传播码与解码之间符码的不对称,根源于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文化关系、社会背景和地位利益等结构性差异,其中包蕴着意识形态运作和媒体文化霸权。
三、传媒、政治与意识形态
题目:涂鸦艺术的图式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选题来源
信步于欧洲城市街头,不论是在罗马、巴黎、柏林、马德里等各个文化都市,还是在街头的门窗、墙壁、抑或飞驰的地铁上,都充斥着一种兼具野趣与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涂鸦。上个世纪末,嘻哈文化如泉涌般不断四散,涂鸦艺术这方丽水也开始缓缓流入亚洲大地,这一新生的艺术文化现象相继出现在日本、中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
涂鸦艺术这种生长于草根、丰富于后现代主义风格上的艺术形式,在极短的时间内蓬勃壮大,可谓是影响到了当代生活的各式领域。
笔者在欧洲以及国内各大城市走访时,便被这种开放的艺术形式所震慑。涂鸦艺术家们将自身对世界的体验与感知,透过最质朴、原生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创造出一系列或惊艳怪诞、或趣意童稚的绘画图式与艺术符号。涂鸦艺术纯真朴实、个性时尚的特质和自由的创作精神亦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内核相得益彰,它也开始悄无声息地渗透着视觉传达设计的各个方面,在颠覆与整合中逐渐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视觉元素进入大众息息相关的生活。
从一方面而言,涂鸦艺术尽管看似处于“亚文化”之中,但却是真正来自民间的艺术,其大众性和视觉传达设计实质相同,反映出平民化的审美需求;从另一方面而言,涂鸦的绘画图式、艺术符号及其色彩均是视觉表达的形式之一,与视觉传达设计有种不尽相同但又密不可分的联系。翻阅相关文献资料不难发现,目前对涂鸦艺术的图式和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中,部分是以一种陈旧和静态的观点去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审美“泛化”的时代,如何让视觉传达设计与个性化的涂鸦艺术结合产生新的形式?如何不仅仅停留在涂鸦艺术的表层,而是内外深度剖析寻找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桥梁?在当代语境和新媒体科技下,涂鸦艺术介入设计领域后又会有怎样新的发展?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与思考,笔者立足于涂鸦艺术的图式,开始了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探索,不仅提升涂鸦艺术的社会影响,赋予它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多维度价值;更为此艺术形式的多元和发展添砖加瓦,开启一种与视觉设计联结的跨界新形式,也为今后在此方向研究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参考,增添一份新的探索。
研究背景
涂鸦艺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俨然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这种在争议中发展却又兴盛不绝的图画传统,起源于 60 年代美国城市底层大众的街头文化。西方的涂鸦艺术从违规的街头肆意创作、涂鸦地区划分的合法化、到涂鸦艺术学科的设置和博物馆的诞生,再到如今多元化、多媒体结合的涂鸦艺术形式发展,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演进历史。
文化研究领域上,早在 1983 年,美国便诞生了两部有关涂鸦影像的经典纪录片--Charlie Ahearn拍摄的《野性风格》(Wild Style)与Tony Silver导演的《风格大战》(StyleWars)。片中呈现了对各涂鸦者在家中或街上的创作片段,真实还原了艺术家们涂鸦的构思过程与生活状态,为世人提供了研究涂鸦艺术的宝典与创作的基础范本。同时,也逐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具有影响力的涂鸦艺术家,如Blek Le Rat,Jean-Michel Basquiat,Keith Haring,Banksy,Pure Evil,Faile,The London Police,WK Interact等。笔者在欧洲走访期间,在街头任一书店均能翻阅到大量与涂鸦艺术相关的英文专着,因此不论从历史还是大众渗入度而言,都可见国外对于涂鸦艺术的研究及其所涉猎的领域探索相对更为宽泛,在视觉艺术、图式领域等也都有着诸多论述及相关着作。
就国内而言,涂鸦艺术这股艺术的春风在 20 世纪末开始吹入国土,尽管短短二十年不到的时间,已然成为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长期艺术运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它的踪影。国内涂鸦艺术家不断涌现,涂鸦艺术的创作语言和内容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本土文化元素被纳入其中,成为新的表达形式。如老一辈涂鸦艺术家叶永青,曾灶财,张大力,黑荔枝,李球球;当代青年涂鸦艺术家DEBE,4Get,Candy Brid,黑鸡先生Mr.OGAY等。同时,涂鸦团队遍布中国各大城市,不论是民间的自办活动,还是全国性的大规模比赛或展览,都可见此艺术形式正以其张力迅速走入年轻人的文化圈之中。
涂鸦艺术作为一种鲜活、创新的视觉传达语言,萦绕于大众生活周围,重塑着人们的都市文化,它的发展空间无疑不是广袤且具有潜力的。近年来我国对涂鸦艺术的研究虽与日俱增,但多以“网络涂鸦”盛行。在目前我国所涉猎的各中学术论文中,研究涂鸦艺术与视觉语言特征并将其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之中、科学讨论两者的交融与差异尽管俯拾皆是,但对此课题部分仍是泛泛而谈、观点老旧,且举例的论证大多仍是多年前的案例。笔者在图书馆翻阅中文专着时,国内有对涂鸦艺术作理论研究的专着相对较少,多以图片展示为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多维度去探讨涂鸦艺术和视觉传达设计两者的关系,而不仅局限于对它们外部形式的分析以及往昔案例的陈旧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文试图从涂鸦艺术的历史溯源、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入手,从“外”的具象表达去感知涂鸦艺术,同时以对涂鸦艺术图式的研究角度,剖析其“内”的艺术符号、图像叙事与审美精神,以求对涂鸦艺术有更进一步和深层次的认知。
涂鸦艺术作为一种都市视觉文化符号,出现在大众生活周围,并影响着视觉传达设计。如今以涂鸦为表现风格的视觉艺术设计作品已是恒河沙数。但鉴于涂鸦艺术进入中国时间尚短且无完整的中文理论支持,人们对涂鸦艺术表现语言的应用上大多流于表面与外在的形式。本文将对现有的国内外涂鸦着作及相关文献进行旁征博引,并对来自全球各地的艺术家们的涂鸦或相关结合的视觉设计作品进行分类与解析,观察其在审美与创作手法上的方式和特点,对比涂鸦艺术与视觉传达设计在创作与思维甚至精神内涵上的异同,尝试探索涂鸦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创新方向,为现有的理论做出完善与补充。
同时,在观察对比中融入时间维度--结合当代语境(如当代艺术与现代科技),试图找寻对涂鸦艺术的图式又一崭新认知,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探索,不仅提升涂鸦艺术的社会影响,赋予它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多维度价值;更为此艺术形式的多元和发展添砖加瓦,同时开启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大门,打开一种和视觉设计联结的跨界形式,也为今后在此方向研究的人提供一个新的参考,增添一份新的探索。
三、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阐述涂鸦艺术的图式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研究,所以首先简要介绍了涂鸦的历史发展与创作风格,再通过对涂鸦艺术艺术符号概念以及涂鸦大师作品的剖析,探求涂鸦艺术的内在审美与符号。然后将此与视觉艺术设计结合,在当代的作品案例下,分析两者的表达应用与拓展的可能并进行总结与展望。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 绪论。讨论了选题的来源、背景与目的、意义,及论文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涂鸦艺术综述。阐述了涂鸦的源起、发展与创作手法和表现内容,对涂鸦的历程有一个简要的梳理以及对涂鸦的工具和形式等进行了详解。
第三章 涂鸦艺术的图式研究解析。在本章从“符号学”与“图像学”相关角度,深入分析涂鸦的艺术符号与图式的内在审美。同时结合典型的涂鸦艺术大师的作品作为例证解析其艺术符号的运用。
第四章 涂鸦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表达与应用。将对涂鸦艺术的研究与视觉传达设计联结,通过对当代作品的解析,分析两者的互动与表达。
第五章 设计实践。本章是笔者在对本文进行总结后结合自身兴趣点所作的涂鸦插画设计。
四、提纲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背景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点
第二章 涂鸦艺术综述
第一节 涂鸦艺术的源起与发展
一、涂鸦溯源
二、涂鸦艺术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涂鸦艺术的创作形式演进与表现内容
一、涂鸦艺术的创作手法演进
二、涂鸦艺术的基本表现内容
第三章 涂鸦艺术的图式解析
第一节 涂鸦艺术图形符号简析
一、涂鸦艺术的符号概念
二、涂鸦艺术大师们的艺术符号解析
第二节 涂鸦艺术的图像表达
一、文本与图像的互动转换
二、图像表达的即时性思维
第三节 涂鸦艺术的图式审美
一、表达心灵的幻象之美
二、荒诞世界的童趣之美
第四章 涂鸦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表达与应用
第一节 涂鸦艺术的视觉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表达
一、色彩的情感表现
二、线条的运动性与笔触肌理
三、图形空间的形式与构成
第二节 视觉传达设计中对涂鸦艺术表达语汇的应用
一、字体设计--风格化与情感化的应用
二、海报设计--个性与趣味的相映
三、广告设计--时尚与公众娱乐性的结合
三、插画设计--手绘的自由表达
四、公共艺术--城市空间的点缀
第五章 设计实践-毕业设计
第一节 创作背景
一、灵感来源
二、借鉴资料
第二节 《山海经》手绘涂鸦画作创作
一、草图绘制
二、画作表现
第三节 设计延展应用
总结与展望
参 考 文 献
致 谢
五、创新点
把涂鸦艺术与的图式与视觉传达设计通过跨学科的研究,融合图像学、符号学、心理学、视知觉的方式来探究其多元价值,让对涂鸦艺术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表层,而是进行深度的内外剖析,解析其内在的图式审美。
通过实地调查、文献研究、案例分析、跨学科研究和人物走访的研究方法,将涂鸦艺术的纵向时间发展和多元化价值的横向拓展相交叉结合,对涂鸦艺术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让其风格形式更好地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在涂鸦艺术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它具有更大众、时尚、潮流和个性的特质。
结合当代艺术与现代科技,在当代语境下进行更新的深入研究,不仅给涂鸦艺术带来一种新的扩展可能性,也让涂鸦艺术这种独特的语汇给视觉传达设计带来新的形式。
六、进度安排
20XX年11月01日-11月07日 论文选题、
20XX年11月08日-11月20日 初步收集毕业论文相关材料,填写《任务书》
20XX年11月26日-11月30日 进一步熟悉毕业论文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12月10日-12月19日 确定并上交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04日-02月15日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上交指导老师
20XX年02月16日-02月20日 完成论文修改工作
20XX年02月21日-03月20日 定稿、打印、装订
20XX年03月21日-04月10日 论文答辩
七、参考文献
(一)中文原著[1]陈琦。城市节奏系列:画在墙上的声音--涂鸦文化史[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11:87.
[2]赵毅衡。广义叙述学[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12:211-213.
[3]孟瑾,方二。涂鸦Urban Wallpaper[M].第1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3.
[4]曹方,乔爽。视觉图式[M].第1版。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1:19-42.
(二)中文译著
[1](美)丹尼格雷戈里。手绘的奇思妙想:49位设计师的创意速写簿[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德)Rose Fleck-Bangert着。许玉梅译。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4.
[3](德)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着。朱光潜译。美学[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7:81.
[4](德)瓦尔特·本雅明着。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01:101.
[5](美)鲁道夫·阿恩海姆着。孟沛欣译。艺术与视知觉[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8:228.
[6](美)科德瑞着。陆香,丁硕瑞译。创意城市:百年纽约的时尚、艺术与音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1.
[7](美)苏珊·朗格着。刘大基译。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2.
[8](俄)瓦西里·康定斯基着。吴玛悧译。艺术与艺术家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08:83-136.
[9](英)安娜·瓦克拉维克。赵成清译。全球视野艺术丛书:涂鸦与街头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90-136.
[10](西)吉玛·嘉丝奇,琼瑟·阿什辛着。黄超成等译。西班牙现代绘画教程:色彩[M].第1版。
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12:10
[11]刘隽编。鄢格译。涂鸦变迁Graffiti Now[M].第1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
[12](英)E.H.贡布里希,(美)朱利安·霍赫伯格等着。钱丽娟译。艺术、知觉与现实[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9:62.
(三)期刊论文
[1]林家阳。涂鸦艺术与涂鸦文化[J].中国广告,2006-03: 23.
[2]杨时旸,张大力。我无法脱离底层[J].中国新闻周刊,2009: 3.
[3]李永超。城市中的涂鸦文化:一种空间社会学的解读[J].美与时代·城市,2017.7:109-110.
[4]晓东。概念流利与图式理论[J].山西师大学报,2010.3:150-152.
(四)学位论文
[1]樊清熹。后现代视角下的涂鸦艺术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6:33-35.
[2]周成璐。公共艺术的社会学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3.
[3]王冰冰。涂鸦艺术符号的视觉审美取向研究[D].湖南:湖南工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6:38-39.
关键词:城市、涂鸦、文化
十多年前,随着街头嘻哈文化(HIP-HOP)热潮的涌入,作为街头文化的一部分,涂鸦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里。那时候的涂鸦,是令城市管理者头疼的“小广告”,而随着城市的发展,涂鸦也逐渐艺术化和商业化,它不仅见证着中国城市的变迁,也在成为城市建筑中一道新风景。走在一些城市的街头,你会发现,身边多了不少涂鸦,墙面、井盖、箱子……涂鸦族们在城市里寻找各种“画布”来作画,城市变得越来越可爱了。
现代涂鸦艺术开始于20世纪末,德米特里是美国华盛顿的一个送货小子,他以一种最简单的方式达到了表现自己的目的。他随处涂写自己的绰号“Taki183”,这个举动不仅使自己登上了1971年的《纽约时报》,也使涂鸦(GRAFFITTI),这个来自希腊文“书写”与意大利文“刮痕”的俚语成了一个艺术名词,街头涂鸦就此开始。 涂鸦是一种视觉艺术,其内容包括变形英文字体、卡通人物、政治口号,乃至宗教与神怪形象,近些年还出现了3D写实的涂鸦艺术,让人产生强烈的错觉空间的视觉效果。
常常留意杭州市容的人们会发现,在杭州许多建筑的围墙上会出现抽象的图案,像是恶作剧般随手画出来的作品。据了解,这所谓的“城市涂鸦”是一种时兴的行为艺术,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在西方相当普遍,而且受到尊重和保护。涂鸦者究竟表达什么意思,不少市民表示看不懂,且认为影响城市美观。一些涂鸦者是穿着时尚的年轻人,在半夜的时候将图案喷到墙上的,然后结伴扬长而去。城市涂鸦现象在杭州并不普遍,如果接到市民投诉,城管部门会根据相关条例进行清刷,而也有许多人的则认为,只要这种涂鸦在不影响市容的情况下,是可以容忍的和适当支持的。一些学者表示,这是年轻人独特的宣泄方式,应该尊重他们的情感宣泄,建议在涂鸦行为和市容市貌之间,寻求一个折中办法,由政府部门指定某一区域作为涂鸦者的表达场所,这样不仅不影响市容,还会成为城市的独特景观。不少人认为,就目前杭州存在的这种涂鸦行为,与其把所有的墙交给办假证的或者年轻的老军医,还不如给出一些空间让有兴趣的人去表达自己的感情,发泄自己的情绪。对于喜欢涂鸦的人而言,有这么一道墙就多了一片天空。
又如在星沙文化广场上,10多个原本普普通通的下水道井盖,全都穿上了全新的“外套”:有的井盖旁边趴了几只绿色的忍者神龟,似乎正要掀开井盖钻进它们的下水道世界;有的井盖变身巴黎埃菲尔铁塔款邮戳,颇有些高端大气上档次。在广场一角还有蜘蛛侠。原来这是长沙县城管执法局专门组织聘请专业人员在星沙文化广场下水道井盖绘制蜘蛛侠、忍者神龟、埃菲尔铁塔等卡通形象。他们称“井盖上一画上画,冰冷黑漆的下水井盖立马有了生机,既美化了城市,又很好地提醒了车辆和行人。笔者认为:这一做法不仅美化了城市,还让看似平淡无奇的井盖变得动感可爱,无形之中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 “井盖涂鸦画”让路人眼前一亮,让乏味的路面不再一成不变。对于“井盖画”,市民有不同看法:“井盖的安全是让市民关注,坠井事件曾刺痛着我们的神经,与其在下水道井盖上“绣花”,不如将工夫和资金用在补缺、加装防坠网上。”“这些井盖画被水一冲洗和人踩车压,图案不可能长久保存,如果把长沙的名胜古迹等画在上面,被踩在脚下恐怕也有些失敬吧。”“不要在马路上井盖创作,要不开车的人真还以为爬上个人,一急刹会造成追尾。”其实,下水道“井盖画”国外早有先例。在日本,城市的井盖上几乎都画了各种图案,井盖上面的图案会告诉你这个城市什么最著名,什么最好玩,或者这座城市的历史故事。在日本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小镇都有着独特的井盖,图案设计五花八门。
武汉的涂鸦最早出现于本世纪初,目前在武昌最为集中。走在武昌棋盘街的小巷里,一幅幅色彩明艳、构图大胆的涂鸦绘画在数百米的围墙两侧恣意蔓延,为两边的老房子添了不少活力。离此不远的粮道街、小东门一带,以及青山红钢城和汉阳的龟北路等地,都可以看到大幅的涂鸦作品。这种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东海岸的街头艺术,如今在江城已经拥有了一批忠实的粉丝。在武汉,涂鸦者很少遇到阻挠,甚至不少市民还会站在一旁饶有兴致地观看。如此高的包容度,让武汉的涂鸦创作规模和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在武昌的棋盘街、鼓架坡等地,居民们早已习惯周围墙面上形形的涂鸦。一位临街商户说,“这和牛皮癣广告完全不一样,很好看。” 随着涂鸦艺术的逐渐普及,商业涂鸦快速发展。除了创作含有涂鸦图案的T恤、帆布鞋等,一些俱乐部、酒吧、房地产外墙和户外演出开始邀请业内人创作涂鸦,尤其在武汉光谷地区的这一需求最为旺盛。
所以必须消解掉“阐释的焦虑”。
首先信笔涂鸦,寻找感觉。焦虑时刻,思维必然是杂乱无章的,强行梳理只会忙中添乱,徒增烦恼,不如干脆顺其自然,拿出三五张白纸,随手在纸上写写画画。只要是心中所思所感所悟,不管对错与否,不管有用与否,不必考虑行文章法、语言组织,更不必考虑逻辑推理,尽量把心中想到的一古脑儿地宣泄在纸上。如果心中闪现出佳句好词,也不必考虑是否用得上,先写下来备用。当然,此“信笔涂鸦”并非完全毫无目的,而是指降低思维难度,不必考虑全文的构建把握,只是散乱地考虑某个写作局部,这样可以在比较轻松的写写画画中初步走出焦虑的心境,找到写作的感觉。
其次随便翻阅,触发灵感。如果你平时比较勤奋,注意积累,做过资料卡片,或者写过读书笔记、摘抄之类的,则比较方便,拿出来翻阅,一定会寻找到“阐释”的突破口。当然,大多数人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这问题也不大,我介绍的方法就是随意找一堆书浏览,在翻阅中思索、整理思路,寻找可用之物,快速汲取养分,触发灵感。书的选择很随意,只要思想性较强,语言较精辟的即可。
文化是相通的,许多看似迥异的理论中蕴涵着息息相关的契合点,因此开卷有益,只要翻阅,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时,不能偷懒,应迅速把读书所感记录下来,把那些你觉得可能用上的语句甚至篇章不厌其烦地全部抄录备用。我个人认为:翻阅引用的内容与写作论题没有直接关联,效果更佳。引用内容不是写作论题范围内的,这样你的理论和材料就会与读者产生“疏离”的陌生感,按照“距离产生美”的原理,“疏离”产生新意,这不就是一种创新吗?(当然前提必须是借用的事物合乎写作要求)至少不会有人认为你人云亦云,满篇陈词滥调。
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有了足够的理论与材料储备,对论题的阐释就进入到构思成文阶段。议论文比较实用的构思技法有很多:
箭头标志法。把所写内容,用最简洁的文字,用一句话、一个短语列出来,然后按写作的先后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排列好,再用箭头将它们连接起来。这种方法简便、快捷,便于操作。
板块组装法。先把准备好的材料观点确定归类,形成一个个板块,然后将材料进行组装。组装时可纵式结构,即按时间或逻辑顺序排列;也可横式结构,即把材料并列组合。
冰糖葫芦法。先寻找一根“竹签”,即论题的切入点:文章的主题、行文线索;然后找到一个个的“冰糖葫芦”,即一个个的分论点、论据,把“葫芦”按顺序排好,最后用“竹签”穿起来。当然其中要根据“竹签”的需要,确定“葫芦”的大小与多少。
寻根究底法。从文章立意出发,向纵深发问,自问自答,有层次、有条理地把话题阐释明了。
关键词: 基础文明教育;校园文化;解决措施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020-01基础文明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内容之一,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和交际的各种行为处境中所应有的品行和礼仪。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是智慧和优越的化身,但由于其复杂的生活环境,近几年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持续滑坡,上课迟到、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习惯依然存在。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思想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已成为各大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当代大学生生长环境与以往相比发生很大的差异,这对大学生基础文明素质的养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笔者从我院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与老师走访、学生交流,设计调查问卷,对我院大一到大五1383多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我们总结出大学生基础文明素质存在以下问题:
1.文明礼仪意识淡薄
调查结果显示,我院62%的学生在教室课桌上看到课桌涂鸦,其中包括情感宣泄类、恋爱通告类、异友类、考试答案等;27%的学生曾因觉得"好玩"而参与到课桌涂鸦的行列。79%的学生将垃圾随手放在课桌上,没有将其带走的习惯。"无人灯"、上课睡觉、课堂上吃东西、穿着拖鞋出入公共场所等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这些小学生都知道要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在大学校园里反而变得常见。这反映出大学生基础文明行为出现大幅度滑坡,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淡薄。
2.遵纪意识薄弱
在被调查者中,高达81%的学生在临近考试之际选择长期占用自习室固定的座位备考,由此造成其他同学没有座位可用来复习备考;此外,校园内盗窃事故频发,5%的同学曾有过在校园内被盗窃的经历,包括电脑、手机、自行车、钱包等;大学城以及兄弟高校安全事故亦是频发。
3.勤俭节约意识淡薄
"90后"大学生生活环境优越,家长过分的宠爱往往表现为对其经济上的支持,由此造成大学生勤俭意识淡薄,花钱大手大脚,不计后果。在餐厅里可以看到大量的剩饭剩菜被遗弃。此外,大学生彼此间的生活攀比也时有发生。
4.诚信意识薄弱
我校制定了严格的考生考试行为规范及惩罚条例,一经发现有考试作弊行为,立即取消其毕业学士学位证书及大学期间评优评先资格。即使如此,考试作弊现象依然屡禁不止,更为甚者,部分学生在四六级英语考试中寻找,撰写论文时随意更改实验数据。有的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而伪造病历内容,求职时伪造简历,随意更改成绩,毕业后还贷欠费时有发生。
5.综合素质总体不高
调查结果表明,26%的大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以宅在寝室打游戏、看电影为主,37%的学生表示自己曾参加过一些课外活动。调查发现,学生大一时参加各项校级、院级活动积极性较高,热衷于加入校内各个社团,但大二以后(包括大二)学生们参加各项活动的积极性骤降,更多的则选择宅在寝室。这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十分不利,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管理、团队合作、组织等综合能力便得不到充分的锻炼。
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一文中写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丽至,不为而成。"大学对于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学习氛围浓厚,诚信监督机制明确,校德校风良好的大学必将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下面简要谈谈如何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基础文明综合素质。
5.1利用学生会等各种学生组织团体,举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防止"二八"现象的出现。"二八制"即20%的学生参加80%的活动,这些能力突出的20%的学生积极性高参与校级院级等80%的各项学生活动。而大部分学生能力得不到锻炼,造成"二八"现象。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校学生会、社团、院级学生会等应多举办各种特色活动,组织方在举办活动时可以同时举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活动,增加活动类型,尽可能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得到锻炼。
5.2建立大学校园中的物质文化,营造良好的环境。大学校园的物质文化对学生的行为、心情等都有较大的影响。良好的自然校园环境可以更好地陶冶情操,如在图书馆、教学楼等前面的空地上、广场中布置一些雕塑,它们或具有纪念性意义、或具有象征性意义,使大学校园的"隐形"教育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
5.3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班级和宿舍为重点,具体到个人。发挥班级、宿舍的作用,以班级或宿舍为单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如以宿舍为单位建立学习、科研小组,晚会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出节目,在班级、宿舍形成竞争中合作共赢的良好氛围。
5.4从思想上入手,加强对大学生的精神文明教育。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生在一个校风优异的学校里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的精神浸润到他们的言行中,深入到他们的头脑和心灵,直至影响到他们的一生。我校作为医学院校,一直秉承"明德博学、至爱致用"的校训,旨在培养一批具有严谨求实态度,德才兼备的医学生。老师以身作则,将诚实守信、大医精诚的思想渗入到学生的大脑中,校园中的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激励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大学文化的驱动力作用。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只是一种单纯完成物质功能的活动,更是一种传达信息的文化交流与对话形式,是服务于"人的和谐发展"的通识教育场所。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这种校园文化理念深深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行动中去,影响大学生终身。参考文献:
[1]刘晓萍大学生养成教育刍议[期刊论文]-绥化师专学报 2002(3)
[2]阎华荣大学生养成教育初探[期刊论文]-琊台学院学报 2003(1)
[3]陈体令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07
作者简介:
论文摘要:现实世界处于两难境地,出现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的对立与互补。精神、情感是一种抽象的物资,如何把这种抽象具体化,艺术家采用熟悉的具象的形态的组合来表现抽象的内涵。西方现代美术作品中的抽象元素与具象元素大多难以简单地用概念划分是抽象艺术还是具象艺术,他们处于一种变化的统一的状态。
在西方现代美术的范围中去划分作品的风格,从概念上大多以作品形象与自然对象的相似程度来比较。其中的抽象艺术一般是艺术形象较大幅度的变化或完全偏离自然对象原有外观的艺术:其中的具象艺术一般是艺术形象与自然对象总体上类似或极为类似的艺术。抽象艺术发展自具象艺术,源于具象艺术,抽象的本义是人类对事物非本质元素的舍弃和对本质元素的提取。在美术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中,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共同构成一对相互关联的基本概念。西方现代美术中的抽象和具象发展在不同的阶段,两者之间的对立和互补的关系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一、印象派中主观具象的发展
印象派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西方美术界对艺术的认识,同时对西方现代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印象派画家用科学理论中新发现的新色彩理论,观察到物体本身并没有永远固定的色彩,颜色随着环境与时间而不断变化。作品表现的不单单是物体本身的色彩,而是光线在物体表面呈现出的变化,表现的是画家的主观视觉世界。是在具象的物体基础上发挥主观的视觉感受,作品描绘的是具象事物,但色彩上呈现的更多的是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多少夹杂着抽象的因素。
后印象派不满意印象派过于依赖感觉和自然,流于瞬间,他们认为光靠眼睛是不够的,还必须思考。后印象派的绘画是在大自然的面前长期观察思考的结果,而不是自然中短暂瞬间效果的快速记录。后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再刻意表现光线,而是强调主观感受,主观感受是一种抽象的物资。印象派对二十世纪初期的立体主义、原始主义和表现主义等现代美术流派的观察方法和风格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现代主义艺术中的抽象与具象
在近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西方现代社会,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是越来越强。但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日益复杂和严重。现实世界处于两难境地,出现抽象艺术和其象艺术的对立与互补。象征主义发起于法国,艺术家受高更的影响,反对写实主义,相信艺术是内心的召唤,情感和意念成为他们艺术创作的出发点,随意表现人的精神状态,包括梦中所形成的象征符号。精神、情感是一种抽象的物资,如何把这种抽象具体化,艺术家采用熟悉的具象的形态的组合来表现抽象的内涵。
野兽派是典型的具象和抽象的结合,野兽派发起于法国,最具代表的领军人物是马蒂斯。曾经受到黑非洲雕刻艺术的影响。他们的特点是受梵高影响,反学院派,惯用红、绿、青、黄等原色,喜用大笔触、单纯化的线条,情感真挚外露,富于激情。野兽派的艺术家的作品线条单纯,虽外形没有完全脱离具象,但线条的组合,色彩的搭配,形状的分割,已有抽象的意味了,是介于抽象与具象的完美统一,是抽象与其象互补的完美体现。
立体派是典型的抽象表现形式,立体派和野兽派一样发起于法国,立体派受野兽派及非洲黑人雕塑的影响,将自然的形象还原为几何学的图形,将不同时间、不同角度所获得的景象组合在同一个静止的视觉形象上。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有毕加索,波拉克等,立体派的作品都是经过提炼的几何形,同时又是多空间事物的同一空间组合,虽画面整体是抽象的,但从画面中还是可以找到具象的单个造型形态。
三、二战后美术中抽象艺术的多元化
二战后经济复苏,社会发生了质的变化,科学技术彻底走向了反人本主义的境地,形成了科学与人相互对峙的局面。在这样的生存语境下,构成二十世纪现代人本主义核心的不再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石的理性主义,而是反科学、反理性的非理性主义。艺术作为时代思想的形象表征,具有了浓烈的反现代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出现了与传统艺术流派皆面目全非的后现代艺术。
二战后形成的艺术风格名目繁多,如波普艺术、新达达艺术、新具象艺术、综合艺术、最少派艺术、观念艺术、环境艺术等如潮水般涌来。后现代艺术以反历史、反传统、反宏大叙述作为起点,追求个人言说和标新立异,各说各调,并非追求一定的理论目的,有较大的偶发性,常常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艺术以抽象或具象或抽象与具象的结合的形式来来去去,也反映出抽象与具象既对立又互补的复杂关系。
后现代主义艺术不管形式如何多变,都是以抽象的观念为中心,通过各种具象的形式、行为表现出来,使艺术从单纯的架上发展到更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转贴于
四、后现代美术的新动向
在后现代美术的发展中,观念艺术、波普艺术、环境艺术等流派的艺术家在创作中不断的挑战绘画的固有形式,希望取消架上绘画。但在进入70-80年代后,传统的架上绘画并没有逐步的走向消亡,而是打破原有格局,重新的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西方70-80年代后现代美术的艺术主流。
在这股后现代艺术风潮中产生的重要的新一代艺术家代表就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他们对后现代艺术的风格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流派是70-80年代西方后现代美术中影响最为明显的力量,它撼动了美国在当代艺术发展的中心地位,而且还开创了新的当代艺术精神,给此后十余年的西方美术发展奠定了新的方向。新表现主义是德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中混合构成的,它在核心理论上接受当时流行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念,在创作实践中融合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风格,特别讲究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突发和即兴处理,追求原始的、粗狂的、简单的美学风格,主张绘画要以本来面目出现,探索内容和形式,注重造型和色彩。新表现主义把具象与抽象同时运用,加以表现现实与荒诞的处境,增强绘画本身的感染力。
此外,在80年代以来,涂鸦艺术逐步在美国兴起,成为后现代美术中异军突起的绘画语言。在涂鸦艺术中,涂鸦造型大多是用线表现的象征性语言符号,是具象的形象与抽象的象征结合的语言符号,表现内容非常广泛。创作者通过涂鸦与观众直接交流,涂鸦是典型的底层民众创作出的大众化表现艺术。
五、结束语
我们从历史来看,在丰富的人类美术发展中不断的可以看到具象与抽象的变化与发展,众多的艺术作品不是具有纯粹的抽象艺术风格,就是具有真实的具象艺术风格,更多的艺术作品则是具象与抽象共存,这类艺术作品对特定对象进行大胆的变形和装饰处理,将不同的物体局部特征进行解构和重构,把对象进行程式化的抽象化处理,使对象造型进行变化和发展。西方现代美术作品中的抽象元素与具象元素大多难以简单地用概念划分是抽象艺术还是具象艺术,他们处于一种变化的统一的状态。西方现代美术就在抽象与具象的反反复复的对立与互补中发展与完善。
两方现代美术中的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是辨证的,他们是磁棒的两极。不论是抽象艺术还是具象艺术,都是在人类历史上长久存在和发展出的艺术形式,是人类创造出的伟大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美)阿森纳:《欧美现代艺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
[2]邵大箴:《西方现代美术思潮》四川美术出版社,1990年
关键词:师生,班级文化
大家都知道,庄稼人种树,园丁们育花,都会用心去培植种子,给予它足够的阳光,水分及养料,不久它就会生根开花,甚至结出丰硕的果实。教师育人也是如此。假如我们将学生视为一粒粒种子的话,要使他们能健康地生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就必须给予其足够的“精神滋养”,使之渗透到他们的灵魂深处,寻求学生的心灵秩序,开发其精神资源,引导其追求广阔的精神生活。论文大全,师生。作为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要想建设好班集体,就要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班级环境,用心创建优质和谐的班级文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营造我们优雅的家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我们的教室算不上拥挤,当然也不显得宽敞,所能利用的空间也就十分有限,为了使教室空间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我在教室的两边贴了立志名言,希望学生能从中受到激励、熏陶。后面的学习园地分成“涂鸦”和“练笔”两大块,使之成为展示学生特长的地方。前面的黑板则写上每周一句,或每周一词等,是课堂知识的孕育场,更成为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摇篮,让二年级学生有更多学习的机会。
二、我的活动我作主
1、活动的设计内容要丰富
班级中由于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所以在制定活动
摘要尽可能涉及,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2、活动的设计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
学校开设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例如在“现场制作福娃”比赛中,同学们发挥了聪明才智,有的用毛线剪下来制作福娃,有的是用胡萝卜拼成福娃,有的用塑料泡沫制作,有的用橡皮泥捏,还有的用橘子做福娃,真是给我们太多的惊喜!“巧变废纸”折纸比赛,孩子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变出了动物、花篮……,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3、活动的设计要体现班级的特点
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有差异,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所以设计活动时,要尽量做到扬长避短,活动最好是能够展示本班学生特长的。我们班的学生书法、美术这方面有特长,有机会就可以组织一次书法、绘画比赛,把成果展示在班级中,不仅是对写得好、画得好的同学的一个肯定,也给班上其他的同学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树立了榜样。
三、在童规中成长
1、以个性张扬为取向,进行多元化的岗位设置与管理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能力成为小老师,协助老师管理好班级。
但同时他们刚从一年级上来,所以有些事情他们不太会自觉去完成。所以最好是分工明确,让班上的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的任务,这样老师管理起来比较轻松。论文大全,师生。论文大全,师生。例如做值日这一块,刚开始我只是分配了大组扫,并没有把任务落实到具体的个人。所以学生拿着扫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好,于是出现了扫过的地方重复再扫,没扫过的地方仍旧没人扫的现象,班级卫生一直搞不好。后来学校开展了“青年班主任学习沙龙”的活动,我听取了有经验的老师的介绍,应该把责任落实到个人,每个人只负责一小块地方,但必须要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大全,师生。这样一实行,效果还真不错,教室卫生明显好了很多。
2、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取向,制定班级公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制定班级公约时,要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我班的班级公约制定,尊重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没有枯燥乏味的条条框框,而是用亲切的口吻诉说,学生既容易理解,而且都很乐意背诵。例如“懂得用嘴角微笑,学会用耳朵聆听,知道用小手帮忙,体会用心灵理解。”
四、精神的支柱
1、聚焦于班级凝聚力培养的班级精神文化构建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我在班级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我觉得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只有每个成员都有了集体荣誉感班级才不会涣散地如同散沙,才会有凝聚力,因此我一直努力培养每个成员的集体荣誉感。
2、聚焦于学习氛围培养的班级精神文化构建
现在家里条件比较好,很多学生作业一做完,就忙着看电视,或者上网聊天,很少能静下心来,坚持每天读课外书的良好习惯。针对这个情况,我让孩子每天坚持背两首古诗给爸爸妈妈听,请爸爸妈妈读半小时的书给孩子听。父母与孩子之间互相比较,谁完成的出色。这样坚持下来,不仅孩子在古诗方面有很好的积累,增长了课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加深了与父母之间的感情,真是一举多得啊!
3、聚焦于网络交流的班级精神文化构建
现在随着电脑的普及,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还可以在网上进行。从去年开始,学校为我们开设了班级博客,使之成为了学生、家长网上交流的机会。论文大全,师生。我把平时学生写的比较好的文章、绘画、书法、手工制作等发到班级博客上,一方面是对文章写的好的学生的肯定,调动该生写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个平台,让孩子的家长更多的了解这个班级体,以及自己孩子的特长,效果比较好。论文大全,师生。
如果说学校好比是一只船,它需要一个德高望重的舵手;班级是个大家庭,它需要一位充满爱心,善解人意的家长;那么每一个学生就是一粒粒种子,它需要一位独具匠心,塑造健康灵魂的园艺师,为它们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和学生携手共同营造这个美好的精神家园吧!
论文摘要:家居墙画目前从国内各主要城市流行开来,这种新的装饰形式既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一种反思,又是对个人亲近自然的主观情感的表达,无论是从历史渊源、思想来源,还是整体设计及时代意义来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普通的情感都与中国传统的居室文化思想相吻合。
家居墙面的装饰是现代室内设计重要的构成要素,其中,以自然景致为题材,以手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室内墙饰在如今的装修中出现并逐渐升温,这种体现浓郁的人文风格、充满个性、智慧和创意的彩绘墙面深受人们的青睐。这种新颖的形式不仅满足了现代社会求新求变的消费趋势,而且还体现了当下的现代人对自身精神层面的审美文化渴求。
一、现代家居彩绘墙画的历史渊源
现代家居彩绘墙画,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壁画,如原始洞窟中的洞穴岩画、湿壁画等。伴随着宗教的发展,到封建社会出现了在墙壁上绘制了各类宗教图案类的图案。而这种视觉图式大都取材于宗教,因此,带有明显的宗教教化和象征的意义。而在那个战乱四起,民不聊生的岁月里,饥民对壁饰中隐藏的超自然的“神性”顶礼膜拜。此时,壁饰还往往会作为权利和财富的代表,尤其是皇家宫廷以其奢华、显贵令普通贫民叹为观止。
工业社会大规模的批量生产,壁纸等新型装饰材料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个人的私密空间,改变了平民化空间中单调的墙构材料本色。但是为了适应机器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往往许多本真、质朴的感性设计理念逐渐被统一、机械的工业理性所取代,钢筋水泥“笼子”里的现代人更渴望一种自然的、朴素的人性的回归。而纯手绘则以自然风景、动植物形象为题材、运用具象的和抽象的设计手法来使人们联想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温馨,身心舒逸。它的易亲近性、易感动性恰恰迎合了工业理性下人们“回归自然”的强烈渴求。
二、现代家居彩绘墙画文化的思想来源
以自然景象为题材的家居手绘墙悄然兴起并流传并不偶然,在思想根源上它与我国几千年传统居室文化是相通的。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化,它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这使得千年来木构架建筑成为我国独特的建筑文化构成,庭台楼阁假山池水、室内陈设家具与木雕屏风隔断的相互映衬,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文化趣味。文化的积淀与传承使这一思想一直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大脑,而当下以自然题材的家居彩绘墙的出现其实正是这种文化在现代社会大众意识中的延续。彩绘文化墙这一形式有效地将自然“搬进”私人空间,从而使个体居室回归到传统“天人合一”形态上,这是“推窗见景”的造物观念在个体生活中延续或再现的有效途径。
三、现代家居彩绘墙画的特征及整体设计
手绘墙可以摒弃画框装饰的生硬与造作,将一幅幅流动、立体的画面定格在墙壁上。图案选择的多样性也为家居装饰打上了“个性化标签”。家居彩绘的性价比很高。墙体彩绘价格实惠,而且还可依据主人的审美品位选择丰富的色彩和图案样式。此外,它具有环保且易于清洁修补的特点。
彩绘墙画风格有中华风情、简约、田园、卡通等。一般来讲,家居墙画设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体设计:第一,墙画彩绘之前应该对其设计风格做一选择,以及不同的尺寸、不同的图案和不同的色彩造型。第二,充满创意的彩绘墙画并不局限于家中的某个位置,客厅、卧室、卫生间都可以选择,甚至是开关座、空调管等角落位置都可以用手绘的精致图案加以装饰。第三,选择合适的绘制材料并掌握正确的绘制技法。绘制的墙面需要2-10号的羊毛笔若干支,手绘用的涂料最常见的是丙烯颜料。在绘制时通常是由具有绘画功底的人用铅笔打好底子以后直接绘制,或采用幻灯片,将图案直接投影在墙上再描画。打好草图后,用排笔轻轻拍淡些,接着根据个人喜好进行涂色,即可完成。
四、现代家居彩绘墙画文化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后工业景观;工业遗存;先锋艺术;景观再生;交融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adjustment of the city land, many traditional industrial land into abandoned land. The awakening of the ecological ideas, the value of the industrial aesthetics recognized, and make these functions obsolete but have growth potential, historical value, landscape feature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s taken seriously more and more, the industry after the landscape design was launched. And 20 century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avant-garde art, for the landscape of industrial wasteland provide the design thought regeneration. Art and industrial blending accidental opportunity, so that the industrial landscape become vanguard art and industrial factories of remains the wonderful symphony
Keywords:Post industrial landscape;industrialheritage;Vanguard Art;The regeneration of landscape;Blend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后工业景观概述
后工业景观(Post-Industrial Landscape)是指“工业之后的景观”。可以理解为在废弃的工业用地上,以创造城市公共空间为目的,用景观设计的方法将其改造成为具有全新功能的景观场所,因此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体现着工业文明和记忆,有着独特的场所精神。20世纪60、70年代,后工业景观设计在欧美发达国家开始发起,90 年代进而发展为景观设计领域里的一部分。后工业景观的形成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相关。对自然资源的攫取导致了大量矿区废弃地的产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剧,又产生许多失去功能的城市废弃工厂、工业设施、交通运输设施等。出于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的考量,这些工业厂区遗存渐渐被重视,进而促生了众多城市后工业景观重建设计项目。按照对象的不同,后工业景观设计可分为后工业公园、后工业广场、后工业艺术社区、后工业小区等,例如上海世博会整个就是一个后工业公园,其中的都市最佳实践区广场就是典型的后工业广场,后工业艺术社区在北美的成功案例是加拿大的格兰威尔岛,而天津万科的水晶城是后工业小区的代表。
二、后工业景观设计为何初露锋芒
(一)生态思想的觉醒
大量工业废弃物和工业垃圾造成的经济损失、生态破坏和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们从工业文明的陶醉中逐渐清醒,恢复现有被工业污染的工业废弃地的生态环境,成为公众的呼声。另外,恢复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理论日趋完善,和有赖于生态技术的日趋成熟,对被破坏的区域进行生态重新塑造、设计提供了极大支持。
(二)后工业美学的价值认同
19 世纪末德国工业得以迅速发展,以包豪斯(Bauhaus) 功能主义为核心的工业美学思想,成为现代主义设计的主旨,工业建筑也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主流。工业美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了功能及审美的价值认同,在面对废弃的工业遗存时,人们不再激进,而是肯定工业文明,善意的面对这段历史轨迹。工业废弃地的建筑、构筑物反映了工业活动的结果,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建筑设计风格、流派特征,饱含着技术之美。
三、先锋艺术与工业厂区遗存的交响诗
工业时代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种种潜在的危机,人们开始质疑、反思、争执,引发了20世纪百家争鸣的先锋艺术,文化艺术思潮趋于多元化艺术与工业交融的偶然契机,使后工业景观成为先锋艺术与工业遗存的精彩交响乐诗。
(一)大地艺术与工业废弃地的偶遇
大地艺术将艺术与工业废弃地建立起联系,因而对工业景观有着启蒙性的深远影响。大地艺术家最初借助原生态的自然空间为创造媒介,来表达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以视觉化的艺术形式回应自然。经过不断艺术实验发现,那些因人类生产、生活破坏而废弃的土地所显露的文明逝去后的荒凉孤寂的气氛与大地艺术的主题贴切吻合。1969 年史密斯在意大利罗马的采矿场完成《沥青用尽》(图1),他的另一代表作则是在因石油勘探而遭污染的大盐湖水面上,设计建造了尺度巨大的“螺旋防波堤”,利用水流拦截回收油污,提醒引导人们反思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图2)。2史密斯以工业废弃地为载体,对尺度巨大的大地材料,运用艺术的表现手法,传递艺术观念,与此同时将生态手法引入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更新,做出解决工业废弃地生态恢复和环境景观再生的方法实践。从此,由大地艺术参与的工业废弃地更新实践使废弃地景观再生的手法开始丰富起来。
图1.沥青的倾泻 图2.螺旋防波堤图3.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二)多元艺术主导的后工业景观设计
在后现代多元文化的土壤下滋生出多元的艺术形式,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工业遗存的景观再生上发挥的淋漓尽致。以工业废弃地为载体的大地艺术,以废旧工业厂房及其遗存为表现元素的装置艺术,以及波普艺术、新达达主义、极简艺术、涂鸦艺术、观念艺术等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后工业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源泉。
1、波普艺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代表大众和流行文化的波普艺术,强调艺术要面对生活,正视机械文明和消费文明,他们的口号是,在任何物体中甚至在街头废物中,都可以发现艺术品和艺术的价值,从美学观点来看,所有物体都是美的,没有贫困的物体。在后工业景观设计中,任何遗存元素都可能拿来重新利用,重要的是应具备善于发现再利用价值的眼睛,以及怎样适合新场所的功能及精神诉求。
2、新达达接纳现成品,并发现其中的美,他们通过集合工业废弃现成品、重构综合材料,表达对工业文明的肯定或怀疑、赞美或批判、质疑或反省。新达达主义者认为任何天然和人为的物体都是艺术,艺术可以是令人愉悦的、赏心悦目的,也可以是肮脏粗野的、冰冷破败的…景观设计师哈克在西雅图煤气厂的景观再生中就明显用到了这些观念,(图3)工业设备有区别的保留后,成为标志性的雕塑遗迹;部分机器被改造为游乐设施;一些车间、厂房被改建成体验休闲的活动空间。生锈的高炉、破旧的厂房、停用的设备这些原本被视为丑陋的东西被提升到艺术。
3、极简艺术出现于20 世纪60 年代的美国。作为抽象表现主义的反面论坛,极简艺术趋于简化、去个性化、去情感化,追求理性的逻辑思维和严密的几何秩序;崇尚机械加工,标准化制作,追求光滑平整的表面,体现工业化生产的特点;工业材料也相应进入极简艺术的表达范畴,这种理性、冷漠的姿态在某种程度上与工业弃置地的文化和物质要素相吻合。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设计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金属广场”中(图4),极少主义代表人物唐纳德•贾德的“顺序”理念显山露水。技术手段的营造,凸显了物质存在的重量感和质感。由生铁铸造区遗留的大型铁板铺成“金属广场”,形成一个图形化、秩序感极强的静态空间,给予观者的是宁静、舒展的冥想氛围。
图4.杜伊斯堡风景公园金属广场 图5. 台湾酒厂创意产业园
4、装置艺术。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装置艺术的其中一个分支废品雕塑,扩大了艺术表现的素材,利用工业废料现成品,集合成三维的作品,以表达工业文明的种种内涵,对俯拾之物的集合形成新的雕塑技术,意义深远。出身于大工业背景家庭的戴维•史密斯,将现代雕塑语言与工业时代的基本材料结合在一起,他的很多作品直接由机器零件焊接而成,保留了对原型的暗示。后工业景观的设计者在特定的环境工业废弃地,将工业遗存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使整体环境丰富的富有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台湾酒厂创意产业园的雕塑装置之一,利用废旧的钢铁材料组合成镂空的酒瓶形态,作为原厂址的符号延续场地文脉。(图5)
5、涂鸦艺术。涂鸦文化本身并不是为了艺术,是为反文化的意向而形成的,在电影《上发条的橙子》里,年轻人为反叛成年人,有意专门到一般不可想象的地方作画,如100米高的烟囱、荒凉的铁路两侧、无攀援条件的高楼外墙。内容及形式多样自由,在后工业景观中,涂鸦艺术也是艺术家表达自我的常用形式。(图6)
图6.798艺术中心的涂鸦艺术
此外,还有拼贴艺术、观念艺术都或多或少的介入后工业景观,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相互对比、交融,给予后工业景观的设计形式丰富的设计表达和灵感来源。
四、总结
工业遗产负载着文化使命的景观意义,珍视工业历史遗留的有价值的东西, 化腐朽为神奇, 是后工业时代的新任务。先锋艺术如大地艺术的启蒙性实践,为工业废弃地地表的景观再生引入生态恢复的理念,波普艺术、装置艺术、极简艺术等的观念和手法为工业废弃地的物质构成要素再利用提供了多维的途径。在多元艺术主导的后工业时代,用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挖掘工业遗存的美,用生态的手段去面对工业文明与记忆,使工业废弃地成为融合工业、历史、艺术与现实功能的再生场所。
参考文献
[1].
[2]骆天庆.近代西方景园生态设计思想的发展,中国园林,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