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财务管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1 17:15: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财务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校财务管理论文

第1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财务管理在整个学校管理中的地位日趋明显,并发挥着重要作用。2012年之前我国高校执行的都是1997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下简称旧制度)。旧制度曾一度对规范我国高校的财务行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高校稳定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高校所处的财务管理环境的整体变化,旧制度已经不能够适应新的高校财务管理要求,迫切需要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2012年4月,《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正式施行,与此规则修订相适应,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对《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进行了修订,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旧制度同时废止。新制度共有14章76条,与旧制度的13章54条相比多了1章“成本费用管理”(7条内容),共新增了23条内容,并对旧制度的原有内容也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和完善。二者之间的主要差异见表1。

二、高校财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一)政府财政改革推进要求改革高校财务制度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完善,自2000年以来,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管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多项财政改革陆续实施,对我国高校的预算编制、财务核算、资金支付及财务管理工作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对原有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一系列的修订。(二)高校财务环境变化需要改革高校财务制度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办学自逐步扩大,筹资来源渠道日趋广泛、经济活动也更加频繁复杂,各个学校经费流量迅速增加,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机遇,这就要求高校在新的社会和财务环境下管好、用好每一分教育经费,确保教育经费的规范、安全、有效使用,也需要对旧制度进行一定的改革。(三)高校财务目标实现必须改革高校财务制度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程,财政部门大力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高校的财务工作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记账、核算工作,而是更多地向着分析、预测、理财等财务管理的方向发展。高校财务一方面肩负着计划、核算、报告等工作,另一方面也承担着预测、监督、控制、分析和评价等职能,这就要求高校在细化预算编制、强化预算执行、统筹资金使用、推进绩效评价和加强财务监管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实现这一目标也亟需出台相应的制度保障。

三、新高校财务制度内涵探析

(一)提出总会计师设置权责新制度中不再强调只有符合条件的高校才设置总会计师,而是明确提出了“高等学校应当设置总会计师岗位。”这一制度规定,各高校将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是有一个,而且可能是非专业的分管校(院)长来主管高校的财务,而是必须有一个具有中高级财会专业职称、并且有一定实践工作经验的专业财务人员来管理学校的整体经济活动,并对学校财务管理享有一定的职权和承担相应的职责。主管领导的专业化和职责分工将会有力地加强高校财务工作的领导力量,有助于高校财会工作的优化管理。(二)加强预算管理审核分析目前我国高校的各项收支都是按照部门预算来执行的,但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的编制不够细致、预算监管也缺乏力度。各高校日常工作中很少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即使分析也只是梳理皮毛,而基本不做实质性的调控。新制度完善了单位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这就要求高校进一步重视预算编制,合理核定和统筹安排各项收支。同时,各高校要加强年度决算的审核和分析工作,对预算收支的合理、合法性和预算整体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实质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改进和完善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三)强调教育经费绩效评价新制度中明确规定高校“应当进行支出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高校财务的效益管理是满足国家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新形势要求高校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树立全方位、全过程的理财观念,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综合效益。同时,高校要树立忧患意识,重视对财务风险的度量和评价,建立和完善高校的绩效评价体系,从而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常态化的评估,促使高校的健康有序发展。(四)调整资产管理相关内容资产管理是单位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各项资金的来源最终都反映在了单位的资产中。目前大多高校每年的资产在账面上都是递增的,这与高校实际资产情况并不相符。新制度对各项资产的内容,尤其对固定资产的分类和标准进行了修正,并要求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同时把基建工程也纳入了高校的大财务中,这样就能够真实完整地反映高校资产的整体情况。而且新制度中对高校对外投资和资产处置也增加了一些明确要求,进而保证了高校资产的安全性。(五)新增成本费用核算管理内部成本费用管理是新制度中唯一整章增加的内容,突出强调了高校应正确归集和分配各项教育费用,加强并细化高校办学成本核算,分别学校、院系、专业及科研项目核算各级各类事业成本,而且还要建立起相应的成本费用核对机制及分析报告制度。这一内容的增加有助于促进高校优化教育资源、降低办学成本、合理发展专业、突出重点优势和加强内涵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投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新高校财务制度执行建议

第2篇

(一)财务管理专业亟须清晰定位

由于财务管理和会计学、金融学专业较为接近,因此在专业定位上,既要突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又要与会计学和金融学有所区别。就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的比较,前者重点是理财,着重资金的规划、筹措与运用分析;后者重点则是会计实务,着重企业经营的数据核算。就财务管理专业与金融学专业的比较,前者的重点是企业金融,后者的重点则是面向金融市场。各地方高校在对本专业进行定位的时候,应借鉴成功高校的经验,立足于自身,在充分体现学校特色的基础上,突出企业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省属地方高校应将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为以财务管理专业基础知识为基础,将会计学、金融学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服务于公司理财和企业金融的应用型本科专业。

(二)适应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地方高校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科理论的要求来确定的,重素质、重基础、重知识面的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基础知识和实务技能,力求培养出具备财务管理及财务会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具备会计核算、管理会计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投融资决策、财务报表分析和税收筹划能力,能为各类组织和个人财务决策提供战略方向及工具应用指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作为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做了大量人才需求调查后结合社会对财会类人才技能需要而开设的各门专业基础课程,必须适应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着眼于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积极建设优质课程,并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着重精选出针对能力培养具有实用性的理论知识,增加实务训练的内容。

二、地方高校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改革思路

目前,我国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地方高校越来越多,但由于许多地方高校财管专业建设不成熟,没有突出特色,实践性教学投入不够,甚至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严重制约了财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省属高校财管专业应在提升办学层次、完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建设、开拓实践环节方面下工夫,培养具有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即创新我国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依据社会对财会人才的需求,根据地方高校自身培养人才的类型、地域性特征以及学校办学条件等,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再根据培养目标,构建出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均衡发展的课程体系,并加强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建设,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科理论的要求来确定,其中本科层次教育应重素质、重基础、重知识面的协调发展。省属地方高校应按照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研究应用型人才成长需要的知识结构,强化基础知识和实务技能,着重培养学生财务分析能力、制度设计能力、价值创造能力、风险规避能力和财会工作组织能力等较强实务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合理构建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省属地方高校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着眼于“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形成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功能互补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即以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为框架来设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精选出针对能力培养具有实用性的理论知识,增加实务训练的内容。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应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技能的“双师型”实践性教学师资队伍。一方面可通过让理论知识较系统的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顶岗实习,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需要聘请一部分在企业财会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四)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

加强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实用技能,必须将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省属地方高校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中。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要广泛应用到教学中,加速财务管理知识的传播和更新,使财务管理教育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

(五)狠抓实验室和实训建设

省属地方高校要重视财务管理实验室建设,为实验教学、师生科研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提供良好保障。从“学做分离”转向“工学结合”,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学习情境,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学生在校内通过3D实训平台进行财务经理岗位实训,会计综合实训财务报表分析以及财务沙盘实训,按企业财务和业务部门及真实企业职业环境和岗位设置组成学习小组,扮演不同的职业角色,独立和分工协作完成项目和任务,让学生真刀真枪演练,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方案

近年来有关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研究正在大力开展,一些地方院校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提高社会认可度,进行了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大量研究和大胆尝试。因此,围绕三峡大学应用型本科建设目标,2000年至今,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团队多次到企业进行毕业生的需求量、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人才培养的满意情况、需开设课程的建议等方面的调研,并积极地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讨、论证、改革和实践。

(一)宏观上更新培养理念

明晰本校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依据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与地域特点对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进行明晰定位非常重要。由于人才需求的实际,决定着专业选择、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地方高校必须树立专业建设动态调整的理念,从地方经济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经济的特点及当地财会人员需求的现状,有侧重地进行专业及方向的选择。一是就业区域定位:2009年坐落在宜昌市的三峡大学作为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综合性大学,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为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求索”校训和“双服务”发展战略(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水利、水电行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三峡区域是连接我国东西部经济的重要纽带之一,也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域之一。随着宜昌市建设特大城市以及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需要,宜昌本地各行各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会不断增长。因此,作为省属地方高校的三峡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学生的就业去向应立足宜昌,服务湖北,辐射三峡,面向全国。尤其是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在宜昌本土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有关部门具体从事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税收管理及资产评估等实务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二是就业层次定位: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教育有别于重视理论的基础性与系统性的学术型教育,又有别于注重实操,而缺乏理论根源的技术型教育。三峡大学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教育培养的是既懂财务管理基本知识又懂现代财务管理实操技能的高层次财务管理人才。三是就业岗位定位:三峡大学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于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有关部门财务管理岗位群,包括出纳、核算会计、总账会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投资部经理、投资部助理、理财部经理、理财部助理、融资部经理、融资助理等。因此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符合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岗位的需求。

(二)微观上适应学科发展

第3篇

学校制定的财务制度是针对本学校的,应是“量体裁衣”,同时,学校的财务制度还应随着学校实际情况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学校的财务制度要有可操作性,同时,学校财务制度一旦建立,就是学校的财务管理的“法规”,要做好宣传工作,使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工都知道,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殊群体,任何人必须遵守。

二扩展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内涵

1.要做好高校财务的投资、筹资管理高校筹资,就是指高校为了自身发展来筹措资金。高校筹资是本质目的是为了投资。高校投资,是高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对资金进行使用。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尤其是作为高校管理重头戏的财务管理,应该将高校筹资工作与投资工作联系起来,尽可能开拓多元化筹资渠道,比如成立校友会是一个较好的办法。另外,重点开办校办产业也是增加教育经费来源的有效方法。

2.运用成本效益比较的原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要切实运用“成本效益比较”原理。使向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以成本效益核算为主,以形成综合管理型的高校财务管理。通过以成本核算诸多对象为目标,健全建立起高校的成本核算体系,通过这种有效的管理环节,有效管理资金,杜绝高校存在的资金浪费现象。在成本效益比较原理指导下,高校财务工作有建立起指标体系,指标到各个部门,同时对于成本指标最后达到的效益效果要进行考核。对于超出和浪费的情况,要有监督和惩罚机制。

3.要合理优化高校财务的资金结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得高校由过去单一依靠国家拨款,转变成国家拨款结合自身收费、创收和多渠道融资相结合的资金结构。高校资金结构如果不能得到合理优化,就会严重影响高校的健康发展。所以,高校筹资时,要力求选取成本低、财务调控效果好的融资渠道,来合理安排权益资金和借入资金的比例。同时,在现金持有量方面,一定要决策好长短期资金的比例,以符合本校的实际资金需求情况。高校运行需要一定量的库存物资。对于库存物资的采购,应该在采购成本上争取最低,在储存物资成本上最低以及缺货补货成本的最低。避免物资积压占用资金,造成资金浪费。同时,要依据合理的预算来使用资金,达到资金使用分配优化结构。

三改革创新高校财务工作管理模式

1.营造高校财务工作管理全员化局面高校财务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高校财务管理不是简单的一个管理部门内容的事务,它应该是高校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高校财务部门要在统领整个学校经济活动的高度上,来与本校的各个部门、院系,建立立体化的管理工作体系。同时,要不断加大向广大师生宣讲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从而使全校师生对财务管理形成共识,这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保证。形成全员管理的局面,就能够形成全员为学校管理出谋划策,更可以对学校财务工作进行监督,减少资金浪费,提高资金效率,保障高校资金的健康运转。

2.不断深化财务工作信息化管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客观上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要借助于现代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力量。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与计算机信息化手段相结合,是加强和改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高校主管领导,在高度认识到信息化手段的重要性,财务部门要大力推广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要引进专业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从而彻底突破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全面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通过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立与之相关的辅助支持系统,从而让财务管理工作取得出色的业绩,为高校发展赢得竞争优势。

第4篇

与普通高校相比,民族高校对团结我国各民族、提升我国少数民族的整体素质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民族高校要发挥其作用,必须要先拥有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拥有一个良好的内部财务环境是一个民族高校稳定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与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族高校已经呈现出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趋势,教育经费的来源也开始从单一的财务拨款逐步的发展到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多形式的筹集教育经费。在各个高校的经费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的同时,各高校的财务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任务和新挑战,更是对学校的财务管理核心与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预算管理已经成为当前民族高校财务管理中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民族高校财务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意识不足

虽然我国的民族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已经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仍然是以财务拨款为主。因此,很多民族高校长期以来都只重视核算而对预算缺乏足够的重视;重视部门项目预算和项目控制,却对筹资、投资和经济效益分析不够重视。有很多民族高校中的领导与管理决策者对财务预算随意性很强,花钱方面不考虑经费来源有没有。很多民族高校在资金的使用上缺乏成本管理意识,不注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各种经费都只是考虑短期收益,很少注重长期的规划。如何根据国家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学校发展规划,尝试多渠道筹资,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往往被学校的管理者忽视。

(二)对预算管理不够重视

很多民族高校都没有对预算管理进行重视。资金使用的长期性和连续性的分析在预算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却没有进行过分析。这些高校没有充分调动各方面理财的积极性和各职能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在这些民族高校中财务预算更多的只表现出了一种单纯的计划与控制,让预算管理失去了对民族高校财政行为的宏观导向作用。他们简单的把预算看成就是对上级财务款项的分配使用,把高校仍定位在抽象的事业单位的位置上,缺乏经营理念,无视财务预算作为高校理财的杠杆作用,不能适应现在社会高校向产、学、研联合办学的办学趋势。

民族高校财务基本上由靠国家财政包揽,学校完全根据上级所批准的计划来对预算进行编制,没有能够建立去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和监督机制。首先,许多民族高校缺乏科学理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财务管理需要,最后预算管理只能流于形式;其次,缺乏合理的预算编制,现行预算分配一直沿用“基数加增长”的分配办法,预算目标的确定与实际不能紧密结合;再次,在预算的编制中缺乏长期规划意识,部分民族高校在编制财务预算时仅仅是为了维持年度收支平衡,注重的只是短期目标,很少考虑高校的长期发展规划,导致许多高校虽然有长期发展目标但由于得不到学校财务上的资助,使得这些目标只能停留在战略层面。

(三)对预算的执行不到位

长期以来,民族高校中的部门财政预算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只重视支出预算而忽略了收入预算的现象,因此往往存在着收入预算没有全部实现,支出预算却全部安排的情况,最后往往会出现财政赤字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了预算编制可能还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而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各部门工作衔接不到位,我行我素、缺乏管理、监督与约束。很多部门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预算指标使用不规范、先斩后奏、预算经费指标被挪用或者是出现严重超支的情况,使得对预算执行的控制力度大大降低,预算与预算结果大相径庭。

(四)存在严重的负债办学现象

高校发展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财政拨款与学生收费所得往往都不能满足学校办学的需要,因此,高校只能够选择负债办学这条道路。然而负债办学会为高校带来不可控制的财务风险,这些财务风险将使得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更加的困难。在负债办学的过程中由于贷款论证不够严谨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存在更多的不稳定因素。

三、改善民族高校的财务预算现状的对策

(一)更新财务预算管理观念

在很多时候预算要如何进行处理都只能由领导说了算,下面的财务人员要如何的制定预算计划都只能够按照领导的意图进行,他们没有自主进行预算的权利。同时财务预算管理需要多个部门进行协同,因此,必须要让学校领导对预算进行重视,同时还要下放一些权利给财务人员,让他们能对自主的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财务预算,并能够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只有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才能够让财务预算管理正常的开展下去。

为此,学校的领导能够对财务预算管理给予高度的重视,同时全力的支持相关部门的工作。领导还必须接受相关的财务预算教育,掌握一些基本的财务预算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对财务预算进行管理。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必然会涉及到学校的其他各个部门,如果其他的部门不能够给予支持,那么也只能是泡影。为此还必须让其他的各个部门参与到预算管理的工作中来。为此必须要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和普及高校预算管理的基本知识,让领导与其他部门的人对财务预算管理给予高度的重视。同时还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管理,转变认为高校预算管理就是预算编制、只是财务部门的专项工作的错误观念。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开始逐步实施单位、部门细化经费收支项目预算,各级财政部门对于细化预算各种量化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执行力越来越强,而且预算管理方面也突破了原来的管理模式。同时,对于拨款不足的部分学校还必须通过自筹教育资金予以弥补。

(二)要正视预算的作用,进行专人专项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预算在民族高校的财务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要明确预算的导向作用,提高对预算的重视程度。加强高校预算管理不仅仅是民族高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廉政建设、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的必须,这更是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要求。必须将财务预算工作作为年度工作开始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接下来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由于财务预算在日常工作中占有无可替代的导向作用,应当指定专人专事领导预算的编制和管理。首先,由于预算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必须有专人负责协调沟通,以期年度财务预算能够真实全面的反映在接下来一年的工作的重心。其次,领导的职位高度决定其能够更好的考虑预算和高校长期目标的协调发展。

(三)必须要实行预算绩效管理和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民族高校也必须推行预算绩效管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目前高校各预算执行部门缺乏管理、监督和约束的现状进行改善,同时还可以将各部门自己预算与预算执行相结合,将各部门的责任和绩效进行结合,从而达到奖优罚劣的目的。

每一个部门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都必须尽可能地想到工作中有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冷静的处理,要坚决的杜绝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出现预算指标使用不规范、挪用预算经费指标等情况的出现。要尽可能的防患于未然,避免给后续工作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为了改善对预算执行控制约束力度不够的情况,当预算确定下来后,就不允许进行随意的追加、追减。在支出时要坚持“一支笔”的审批制度,严格的按照预算规定的标准进行控制支出,对于各项工程款支出则必须经过审定。对于超出预算或者无预算的开支,财务部门有权利进行拒绝,从而达到强化预算的执行力度。

(四)加强负债管理

面对高校的负债情况,高校中的财务人员必须要负起责任来,不要把一切责任都往领导上推,要多做宣传,转变领导对对贷款办学的认识。只有领导的态度端正、认识正确、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增强,加强管理的各项措施才能真正落实到位,管理效果才能得到保证。然后是以资金承受力来控制贷款规模,以财务报表中的若干指标分析贷款规模。积极拓宽资金来源,减少负债规模。学校可以利用社会资源,与社会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共同成立共用的实验室、实习场地等,共同承担开发相关项目,服务于学校与社会。最后是通过预算合理安排各种办学支出。

第5篇

21世纪以来,随着宏观市场环境以及校内管理需求发生变化,校院两级财务管理再次被推上历史前沿。李雪梅(2002)、陈小玲(2007)重点分析了目前财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诸如资源使用效率不高、院系办学积极性低下的问题,突出了院校两级改革的必要性。周清明(2006)、楼燕芬等(2008)以职权分配和目标管理为视角,构建了事权与财权相统一、资源配置突出效率的院校两级管理体制理论模型。张影等(2011)、钟雪等(2012)建立了两级管理的预算经费分配改革模式。笔者将进一步分析院系两级改革的重要目的和意义,结合财权下移的财权配置方式,以预算管理、经费分配、支出自主为研究对象,优化院校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模式。

二、校院两级财务管理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1.适应外部宏观环境。

近年来,高校所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愈发激励的市场竞争促使高校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各级主管部门也多次提出创新财务管理体制的要求,发挥资金效益、提高办学水平。

2.配合内部综合改革。

现有高校管理体制已经制约了进一步发展,各个方面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综合改革,作为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财务改革迫在眉睫,而取代“集中管理”的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能够在资源筹划配置、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有效满足新形势的需要。

3.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集中管理”的财务体制虽然有利于高校统筹规划,但也存在着经费分配与学院需求相矛盾,容易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因此只有通过建立财权明晰的二级管理体制,提升院系单位的自,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运作和调配。

4.调动院系办学积极性。

高校财权下移赋予院系单位独立自主财权,院系单位可以根据自身财力状况,合理规划发展目标,制定可实施的措施和政策,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植入院系单位财务管理理念,有利于提高其经营意识与成本观念,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也能得到提高,从而调动院系办学积极性、主动性。

三、校院两级财务管理创新改革措施

(一)构建权责明晰的管理体制

财权下移,势必要求明确校院两级管理职责,通过建立合适的财务管理体制,既要实现集权与分权的有效结合,又要确保院系单位事权与财权的统一。为实现院系教学、科研任务目标,权责明晰的管理体制如下:

1.要根据机构职责职能,建立“院为主体、权责明晰、一级核算、两级管理”的运行机制。

具体来说,财经政策、资金管理、会计核算集中由学校统筹管理,而预算管理、支出管理应由院系自主管理,既扩大院系自主管理权,又加强院系约束监管。

2.要明确校院两级支出责任。

采取目标管理与宏观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将相关经费直接下放到院系,让院系进行自主管理,结合院系发展战略规划,兼顾学科、专业层次与学生教工规模,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统筹掌握使用,实现教学经费资源的有效配置,完成学校安排的目标任务。

3.配套有效的评价机制。

在财权下移授予院系充分自的同时,配套建立相应地评价机制和监控措施。评价环节既包括教学质量评价,还应包括管理水平评价。教学环节评价工作以督导、检查、评估为控制手段,结合院系发展规划与院领导任期考核目标进行;管理水平评价则是要求院系在建立决策约束机制的基础上,健全院长负责、教授治学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通过教代会、学术委员会、党政干部会等民主管理,促进院系发展。

(二)校院两级职责分工明确

对于高校而言,鉴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学校层面上工作是充分发挥人、财、物资源优势,把握战略发展方向、制定年度工作目标规划,通过规章制度建立、经济资源分配、人事组织任命、定期考核评估等行政手段对二级单位进行管理以期完成既定发展目标。对于院系而言,作为办学主体单位,其主要职责是实施高等教育、进行科学研究。由于院系单位是实际工作者,学校把相应地教学、科研职权下放到院系使之自主管理的同时,财权也应相应下移,加强对院系经费财力的支持,为院系各项事业开展提供财力支撑。对于职能部门而言,校院两级管理改革目的就是要简政放权,因此职能部门应当定位于服务功能,工作模式应逐步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从以往财权相对集中转换为财权下移,以服务日常事务、指导专项工作、评价监督检查为主。

(三)预算管理与经费分配模式创新

1.现行预算经费分配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许多高校预算分配模式中,教学相关经费已经直接下拨到院系,比如教学基本运转费用、学生实习实验费用、设备器材购置经费等,但这些经费支持力度难以适应深化改革要求,大部分财力仍然集中在职能部门,在年度执行过程中,一旦职能部门执行不了,到年底就存在突击花钱、紧急划拨院系的情况,不仅造成学校预算执行缓慢、结余资金较大造成经费浪费,同时给院系也带来压力,院系不能全面掌握本单位经费总量而过分依赖职能部门,等、靠、要现象严重。

2.创新预算分配改革模式。

第6篇

目前,从资金来源、内部使用和内外部联合控制三个维度来看,高校财务价值链主要包括资金筹集价值链、资金运用价值链和资金调控价值链。1、资金筹集价值链,也可称为财务筹集价值链资金筹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项最基本的管理内容,筹资决策要求确定最佳资本结构,选择最合适的筹资方式,并在风险和成本之间权衡得失。与企业相比,高校的筹资渠道主要有事业收入、赠与、银行贷款三种方式。由于目前招生规模的迅速增长,大部分高校通过举债投入资金,从而在财务杠杆作用下放大效益,获得快速发展时机,但财务杠杆是把双刃剑,它同时也给高校带来举债不当、净资产潜亏的风险。所以在资金筹集财务价值链环节,高校要加大财务审核分析力度,对偿债各项指标和成本风险进行谨慎分析论证,合理控制贷款规模,确保不超过自身的偿债能力。2、资金运用价值链,也称为财务运用价值链它主要立足于高校内部对资金的合理使用分配上,要求高校在教学、管理、科研、后勤服务等方面,结合财务资源的投入消耗,开展成本分析,控制成本驱动因素,尽可能在定量分析基础上使财务决策科学化,减少主观失误,合理调配资金流向。特别在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方面更要求有科学的管理模式,充分论证其可行性和合理性,力求做好预测和决策,合理运用资金的流动性,提高财务资金流向的配置,避免资源浪费,以降低财务风险,提高收益。3、资金调控价值链,也称为财务控制价值链它着眼于资金监控角度,是联结各项财务活动的枢纽,要求高校强化内外部审计制度,严格控制资金流的管理,保证专款专用,信息公开。资金调控价值链主要通过高校预算管理实现,要严格执行预算,尽可能减小预算调整范围,能有效降低资金筹措的风险。

二、基于价值链的高校财务管理运行构想

根据上述分析,基于价值链的高校财务管理,是收集、加工、存储、提供并利用价值信息,实施对高校价值链的管理,需要形成一个良性流动的长效机制,要求相关各部门的紧密结合,进而提高高校的竞争力,一般而言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运行保障:

(一)加强高校预算编制制度

立足资金使用全过程,针对不同的项目,灵活采用增量预算、滚动预算、定期预算等方法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并实施项目跟踪管理,对预算偏差较大的项目进行及时纠正,保障资金链上游的财务高效有序运行。

(二)建立健全高校内部审计制度

传统财务会计仅局限于各个部门内部的财务审核,更多的风险由财务部门承担,若引入价值链管理模式,各职能部门则都成为高校价值活动的主体,仅靠财务部门监控不够,此时高校应建立专门内部审计组织,对价值活动进行全程监控,把握重点进行全面审计,防范并降低财务风险。

(三)建立现代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高校财务管理引入价值链模式实质上是对高校价值信息的收集及其深层次关系的研究,需要的信息不再局限于财务部门,而是将分布于各部门的数据整合为一套相互联系的价值指标管理体系,所以高校应首先实现校内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其次,引入智能化的财务软件进行财务信息的收集、处理和披露,保证学校各部门及时调取和使用数据,为决策提供最佳依据;第三,利用网络优势保证财务信息公开,并直接对高校外部财务信息进行收集,双向利用数据,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实时、准确和畅通财务信息共享网络。

(四)合理设计财务资源投入效益进行模块化管理

第7篇

理体系的相关研究,观点千差万别、体系纷呈,且它大多是一种概念性的阐述,鲜少有对体系的具体定义以及包含内容的具体研究。财务管理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工作,相比有500年历史的会计学科发展体系,财务学科由于建立时间短、涵盖范围广,因此缺乏一套合理且被公认的概念框架体系。[3]有学者根据财务管理的四大要素,即:“预算、资金、资产、会计”,认为财务管理体系应包括预算管理体系、资金管理体系、资产管理体系、会计管理体系[4];也有学者根据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认为财务管理体系主要包括:财务预算管理、财务控制、监督核查、风险管理、投资决策和财会人员培训等。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高校财务管理体系基本由会计核算体系、预算管理体系、服务管理体系、内部控制体系组成。

二、高校财务管理现状

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进程中,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深层次的改革,高校在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高校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但是离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长期以来,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在观念上存在着重核算轻管理,重部门项目预算和项目控制,轻筹资、投资和经济效益分析的现象,无法及时建立符合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的诸如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机会成本等财务管理新观念。高校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以简单的收支核算为主,不考虑办学成本和效益,未能在高校的重大决策如经营决策、投融资决策、分配政策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5]从会计核算来看,现有的会计核算工作基本等同于财务报销工作,即被动的发票审核与资金支付工作。只要项目中有结余,项目负责人提供票据,财务人员就埋头处理,未充分调动起财务人员对支出结构以及成本费用的分摊进行分析与测算的主观能动性。从预算管理来看,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组织的特性导致高校对投入责任和支出绩效不够重视,预算管理一直停留于制定预算和执行预算,缺乏预算管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未能实现资金的科学投入和合理有效使用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甚至出现盲目投资造成浪费。从内控制度来看,现有高校内部控制的执行大多局限于会计体系,例如:货币资金的盘点、印鉴章的保管、不相容岗位的分离等等具体事项,思想上也狭隘地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对财务人员进行约束管理,没有使高校内部控制机制升华到组织文化建设层面,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也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

三、现代大学制度赋予高校财务管理新内涵

高校财务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现代大学制度的高校财务管理研究已被赋予以下新内涵:首先,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丰富了高校财务管理相关理论,为高校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其次,结合现代大学制度的高校财务管理研究,打破了传统的“就财务论财务”的思维局限性,拓展了理论研究的范围,加深了理论研究的深度,促使高校财务管理理论在更加广阔的研究平台上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再次,现代大学自主办学的特性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具有服务大众、以市场为主导进行资源配置的基本时代特征,它的最终目的和宗旨在于通过自主办学扩大普通民众参与机会和提高大学投入产出效率。[6]现代大学自主办学的特性,决定了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依据自身的自,改变被动的财务管理模式以及财务运作方式,积极地与市场经济大环境相适应;同时,善于运用成本核算、资源配置等财务手段进行资本运营,具备良好的协调反应机制以及高效的资金筹措机制和财务管理体制。最后,现代大学制度从制度的层面提高了财务管理宏观调控能力。现代大学制度是从制度的层面明晰高校内部管理机制进而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与效益,它强调的是一种宏观调控能力。在现代大学制度框架下对高校财务管理体系进行研究,进一步明确了高校财务管理的功能与作用,即在确保会计核算等常规性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的同时,通过资金的科学投入和合理有效使用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积极发挥出宏观调控的作用,紧密围绕学校发展目标,推进并保障学校重大战略的实施。高校财务管理的功能与作用已被提升到服务学校战略的高度。

四、构建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高校财务管理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一)科学管理理念

现代大学科学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管理要素即办学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变革,拓宽资源来源、提升资源品质、优化资源组合,并建立一套高效能的管理系统。高校的财务管理体系构建也应遵循科学管理的理念,使科学化管理贯穿于高校财务管理的全过程。

(二)绩效管理理念

提高大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实施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能促进管理者重视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益,以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高校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引入绩效管理的理念,在收入增长缓慢、教育资源短缺的现状下,运用绩效管理的理论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学校的资源,降低办学成本,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办学效益,以实现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

(三)以人为本理念

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科学民主,其管理体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7]高校财务管理当以科学发展观为工作导向,坚持以人为本,打造“温馨财务”、“服务财务”、“人文财务”的特色管理服务形象,开创和谐财务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四)可持续发展理念

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为高校形成先进的办学理念、准确的办学定位、合理的发展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财务可持续发展是保障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环节,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要从长远发展目标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安全、高效的财务管理体系。

五、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体系架构

(一)构建节约型预算管理体系

节约型预算管理体系是在原有预算管理体系框架下,增加绩效预算的内容,改善原有预算体系管理不到位、不科学造成的教育资源严重浪费、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现象,通过在预算中优化支出结构,整合各种资源,创建节约型校园,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现在全国上下大力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我们更应该在工作中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的理念,运用绩效预算这种手段,实现资源的充分运用。绩效预算是一种更重视产出或结果的“效益预算”,即在预算年度末对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与指标分析,以数据分析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下拨的依据,杜绝物未尽其用的浪费现象。首先应转变财务观念,改变原有的财政性资金无偿使用的习惯性思维,牢固树立勤俭办学理念,通过调整预算安排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公务支出,把有限的资金安排用于学校软实力建设,切实加大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人才队伍等方面的投入,充分发挥出预算“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其次,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全面引入绩效管理的理念,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高校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将预算与部门工作绩效相挂钩,通过一系列奖惩与激励机制以及平衡积分卡等量化指标,促进高校预算向精细化与效益方向转变。最后,高校应通过加强节约理念的宣传,使节约意识贯穿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支出评价的全过程,积极响应“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精神,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获得尽可能大的办学效益。

(二)构建以成本核算为中心的会计核算体系

现代大学理念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更加注重经营意识,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必然要求高校的会计核算体系由传统的“报账型”会计向具有成本核算意识的会计核算体系转变,加强经济效益考核和成本核算。会计核算是高校财务工作的基础环节,是客观准确的进行财务分析、编制年度决算和下一年度会计预算的基础,而高校现行的基于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制度,以支出管理代替成本管理,较难对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各种费用进行归集、分配和计算。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提出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以彻底改变高校成本费用难计算的现状,使高校的成本核算工作上升到制度的层面;同时,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还增加了高校成本费用管理的内容并明确提出高校应当建立成本费用与支出的核对机制,实行成本费用分析报告制度。根据财务制度要求,高校成本费用的归集应按照费用的用途和实际发生情况,采取直接归集或不能直接归集的按照一定原则和标准合理分摊的方法,将其归集为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费用和其他费用[8],相当于设置了成本费用核算对象和项目。财务制度只是从制度层面提出了成本费用管理的要求,为了更清晰地反映高校事业支出的结构,满足高校成本费用核算需要,随后出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将“事业支出”科目拆分为“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5个一级会计科目,分别进行核算和反映,高校的成本核算工作将正式步入实施阶段。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财务服务体系

服务大众、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根基,现代大学制度强化服务功能、淡化行政色彩,其根本指向是为育人服务,为科技创新和学术发展服务。高校财务部门是面向高校和社会的窗口,高校财务管理行为应充分体现人文性与人性化,应始终把全校师生与广大教职员工的利益放在工作首位,牢固树立“微笑以情、服务于心、沟通为要”的工作理念,正确处理高校财务监督与服务两者职能之间的关系,在严格遵守国家财务法律法规和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彻底解放思想、提高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和工作方法,建立起一套高效快捷的财务服务体系。有了发自内心的微笑才能提供真诚的优质服务,优质服务可达成良好的沟通,良好沟通才能产生信任,进而促进高校形成和谐的财务管理环境。当然,从思想上认识到了服务的重要性,仅仅是端正了服务态度,而服务水平的提高才是提供优质服务的保证。高校财务人员要靠加强学习来更新财务知识、更新管理服务手段,提高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同时,善于思考工作中影响工作效率的环节,彻底减少不必要的审批流程,提高财务服务的工作效率。最后,应充分认识到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对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性,积极运用无现金报账系统以及网上预约报账系统等一系列现代化信息手段提高服务水平。

(四)构建安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第8篇

一、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务管理意识薄弱。我国较多高校在办学的过程中都存在只重视办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现象,将学校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教学工作方面,而较大程度的忽视了财务管理。有些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没有对财务工作进行严格管理,财务人员在实际财务工作中仅仅负责了记账、报销明细与工资报表等,其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意识,对于学校资金的支出情况不能真实反映出来。此外,有些高校严重缺乏财务风险意识,在办学决策上贪大求全,一位通过银行贷款与民间融资等渠道增加学校教学设备和学校建设,但却未对其进行科学的财务管理,对于资金的流通与利用未进行有效监控,导致财务风险增加。

2.财务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现阶段,我国高校虽然都建立了其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但其科学性及可行性却较为缺失。有些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缺乏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和专业财务人员,主要由领导管理层负责,其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容易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不按制度办事的情况较为多见。除此之外,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缺陷还表现在有些高校在建设资金与财务上没有明确划分,财务情况不公开及监督不力等,都导致高校的资金利用缺乏有效控制,无法对学校的财务情况综合评价。

3.财务行为不够规范。由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不规范的财务行为发生频繁,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例如,在有些高校的现金管理工作中,并未按财务规定交由出纳,而是寄放在学校领导处;有些收支核算工作都是直接用现金进行,没有实现自动化的转账模式,尤其在产生效益的部门,还出现了坐支行为;有些学校在收取相关费用时,采用的是自制三联收据,导致收入不入账现象严重,导致财税部门审计工作难以开展,也加剧了高校不正当财务行为的发生。

二、管理会计理论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1.管理会计在投资决策中有较大的必要性。在高校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高校需要不断的融资来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然而,在这个利益与风险并存的经济活动中,管理会计理论中的投资决策方法能对其决策制定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能有效规避和防范融资风险,在财务工作的结算、理财及信息反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管理会计在财务预算管理中有较大作用。当前高校资金使用率低、重复购置及财务管理不统一的现象普遍,通过管理会计能建立起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从根本上对各项费用收支的规范性进行控制,打破预算内外资金界限,将高校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中,并在考虑各因素的情况下编制详细的经费预算执行表,为高校决策的制定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责任会计有助于细化高校财务管理。高校财务管理需要在各部门的统一配合下才能提高效率,而责任会计很好的将高校内部各部门的经济往来建立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上,将其划分为不同责任中心,并建立责任监督体系,承担其部门的经济责任。通过责任会计对财务管理的细化,有利于规范高校各部门的财务行为,能有效避免高校各项活动中“吃大锅饭“的问题,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管理会计理论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应用的有效对策

1.建立适应高校发展的管理会计体系。现阶段,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形成主要是从企业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更加适合于企业的财务管理。高校财务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存在较大的差异,高校要想推广并广泛利用管理快进理论,就应该在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为此,高校会计工作者应该积极配合管理人员,综合利用现有的管理会计理论与工具,在管理会计的战略基础上确立高校长远的发展规划。重要要以责任会计为监督框架,落实高校各部门的责任,从全面预算与成本管理的角度实施高校财务管理,进而促进高校的发展。

2.转变观念,改进财务管理方法。高校实施管理会计,涉及到思想、方法及体质的改革,这必然要求高校领导更新观念,提高管理会计的意识。因此,高校领导应该改变传统的墨守成规的定式写的财务管理观念,充分认识管理会计理论的必要性与意义,切实将管理会计实施作为重点工作。高校领导要引导各级管理人员运用新的财务管理方法,将管理会计理论运用于财务管理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过程,以更好的促进高校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3.加强高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中,针对当前高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相对滞后的问题,高校有必要加强对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化。高校应该加强对信息查询平台与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以此保证信息数据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促进高校相关负责人及时查询和了解学校收支情况,并有效监控资金的使用,发现不合理的资金使用行为,及时上报并处理。同时,软件开发商要集中力量研究和开发管理会计的软件,并尽快推广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以促进高校实时控制财务管理工作,提高预决算的合理性,科学考评各部门业绩,从而有效发挥出管理会计的促进作用。

4.加强专业管理会计队伍建设。高校财务部门是重要的管理部门,其财务人员充当着关键性的角色。与财务部门中财务会计人员相比,管理会计人员在思维方式及知识层面上有更高的要求。其不仅要精通财务会计原理与方法,还要全面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知识与高校财务状况,拥有对经济活动趋势预测与规划的能力。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还较低,高校应该加强对管理会计的教育与培训,对其会计工作进行必要的培训与指导、对其信息化操作的技能进行培训,并优化管理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管理会计的理论水平。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再教育,提高高校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从而建设强有力的专业管理会计队伍。

四、结语

第9篇

(一)不同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雷同

从现在各民办高校的专业培养模式上看,大多数民办高校在借鉴公办高校的办学模式,重视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20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第四次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制定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系统掌握财务管理、会计、法律、金融、投资等方面的专业理论与知识,具备较强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能在工商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商务贸易服务等行业从事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投资分析咨询、财务规划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上都选择了高级专门人才,表述笼统,特色不突出。如西京学院的培养目标为“财务管理专业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在企业、金融、证券、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财务管理领域或工作岗位,从事财务管理和税务管理实务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仰恩大学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能在工商、金融、涉外等部门从事财务管理、金融管理工作,并能用英语直接进行交际的高级专门人才”;安徽新华学院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高,具备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各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对学生素质的提升以及培养学生应对复杂环境的灵活变动能力,专业目标雷同,定位无特色。

(二)课程体系设置与会计学、金融学雷同

通过调查全国13所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发现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雷同。在这三个专业16门专业必修课程中,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学专业有14门课程一致,财务管理专业和金融学专业有11门课程一致,这还不包括教育部规定的必须公共基础课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仅有: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中级、高级财务管理与国际财务管理等课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其他专业雷同,人才培养模式无特色。

(三)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弱化

财务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对实践教学要求较高。而目前很多民办高校仍然采取传统的理论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环节弱化,流于形式。

1.缺少校外实践环节。

由于涉及到商业机密,财务管理专业很难联系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即使少数民办高校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因为企业的融资、投资、营运资金、收益与分配管理等经济活动程序复杂、责任重大,学生在实习中无法胜任,学生的实习内容也仅仅是看凭证和账簿,做些简单账务处理。

2.校内实践环节缺乏。

多数民办高校仍采取灌输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理论课时所占比重较高,缺少实践课时。即使部分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课时比重安排较合理,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实验室,实践课程都是在会计模拟实验室完成,只是学到有关会计核算的实践内容。

(四)师资队伍的质量和结构滞后

民办高校由于其办学历史较短,办学条件有限,师资队伍建设仍然处在发展的阶段,财务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还满足不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要求。

1.缺乏双师型教师。

民办高校的办学重点在于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民办高校应按照自己的办学定位,合理配备师资力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聘用和培养“双师型”教师。由于民办高校办学时间较短,其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很多是刚从高校毕业就进入民办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对实践教学了解的少,缺乏实践教学的能力。同时,民办高校的教师教学任务较重,疲于应付日常教学,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一线,很难参加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师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导致“双师型”教师缺乏。

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专职教师队伍以青年教师为主,年龄偏轻,兼职教师队伍基本上是老年教师,年龄偏大。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以老年、青年教师居多,中年教师偏少,整体结构呈“两头大、中间小”,没有形成合理有效的高校教学科研梯队。“两头大、中间小”的师资队伍结构存在很大的弊端:首先,不利于教师相互交流,新老更替不衔接。其次,青年教师工作量较大,任务重,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最后,缺少中年骨干教师,很难带动整个教师团队的发展。

(五)缺少适合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材

目前,很多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选用的教材偏重理论知识,教材选用参照公办高校的教材,教材的内容没有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满足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证书”制度,与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市场上也缺乏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导致教师上课时,按照教材讲解的理论知识非常专业,侧重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没有考虑到民办高校生源的质量。

二、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对策

(一)优化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各民办高校应该在教育部制定的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下,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自身发展,打造有鲜明特色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安徽新华学院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积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根据学院的培养目标结合市场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紧密结合安徽省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分析、财务核算、资金管理能力,有较强的财务管理专业技能和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专业方向具体分为四方面:投资理财、纳税筹划、资产评估、信用管理方向。

(二)优化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金融学这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不同的。财务管理专业重点培养能为各单位进行财务预测、控制、分析和决策的财务管理人才;会计学专业重点培养能为各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的会计人才;金融学专业重点培养能为各金融机构从事金融管理工作的人才。各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应该为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所服务,这三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各有特色。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学三个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结构情况见表2。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财务管理、税法、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资产评估等;会计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成本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等;金融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货币银行学、金融理论与实务、保险学、国际结算、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证券投资等。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也有不少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共享,但是这三个专业的课程各有特色,不是简单的雷同,共享的一些课程只是为专业知识学习的需要。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财务管理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各民办高校都应该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因为财务管理可能涉及到企业的相关财务秘密,属于企业高层次管理岗位,很难让实习生参与到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因此,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只能学到会计核算的过程,难以接触到实际财务管理问题,必须通过加强校内的实习来弥补,具体方式有:案例教学法和ERP沙盘模拟实验。这两种方式如果能很好的得到实施的话,能够达到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的效果。丰富的案例教学能让学生接触到各行业各类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工作,学生可以扮演财务管理角色对案例分析,提出自己的意见,解决相应的问题,并可以相互间进行讨论,取长补短。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锻炼学生在面对复杂的财务管理问题,能综合运用自身的知识,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同时,大量丰富的案例可以使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汲取教训,避免将来工作中重蹈覆辙,也能帮助学生学习到成功的财务管理经验,更好地为将来的工作服务。各民办高校要加大经费的投入,建立财务管理专业的实验室,不能简单的把财务管理专业的实验课程安排到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ERP沙盘仿真实验通过模拟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创建仿真的企业氛围,将实物沙盘和ERP软件全面结合运用,在这样的实验教学中,让学生直接运用ERP软件对仿真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全面的控制,ERP软件将仿真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融为一体,实现全过程动态管理,实现企业财务与经济业务的一体化,实现企业资金、人才、物流和信息的有效配置。整个实验是从财务方面透视企业的运营过程,更加生动形象的让学生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

(四)打造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教学艺术,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民办高校迫切需求“双师型”教师,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民办高校保障教学质量的需要,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

1.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民办高校应建立良好的培训制度,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进行“双师型”人才培养,每年可选派教师参加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选派教师去进修学习,聘请高素质高层次的实践人才为教师开讲座或者授课,也可通过科研、技术服务、产学结合等方式组织教师参与工作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2.实施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或者挂职锻炼,积累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学校应规范相应的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规章制度,形成长期的良性的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机制。学校每年可以利用暑假、寒假等时间,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可以到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财务公司等兼职,这样能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强化实践技能,打造“双师型”教师。

3.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积极从企事业单位引进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

民办高校应拓宽专业教师的引进渠道,可以从有关学校引进“双师型”教师,同时更应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有实际经验,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根据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可以多与各单位的财务部门联系,加大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的联系力度,引入优秀人才。同时,也可以聘请这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可以优化教师结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培养自己的中年骨干教师。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两头大、中间小”,缺乏中年骨干教师。伴随着各民办高校成长的这批教师,现在基本上已经是教学的中坚力量,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学校要加以重任。同时,在引进兼职教师的时候,可以多引入有丰富经验的中年教师。中年教师既有教学经验,又有良好的体力和精神状态,充分发挥中年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主体作用。

(五)加强民办高校的教材建设

民办高校的教材选用要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在选用时务必由一线教学老师自选,并组织专家审核,避免选用侧重于理论研究的教材。针对目前市场上适合民办高校的教材比较少的情况,各民办高校要加大与出版社的联系力度,搭建教师与出版社之间的桥梁,搜集关于应用型教材的信息,积极组织自己的教师编写教材,民办高校的教师由于长期从事教学,与学生打交道,所以更能了解民办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民办高校的教材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各民办高校要高度重视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建设,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结论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