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职称晋升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1 17:15: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职称晋升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职称晋升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人文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250-01

农村城镇化是指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由农民的身份逐步过渡到城镇居民身份的过程。良好的人文素质是农村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没有人文素质的提升,人类社会就不可能进步。因此,提升农民的人文素质是农村城镇化的题中之义,必须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各类文化和教育活动,着力提升农民的人文素质。

一、农民人文素质的提升是城镇化进程的题中之义

城镇化是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必经过程,也是我国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城镇化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统一,其中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文化的影响、凝聚、规范人们行为习惯的功能和振奋人们精神的作用是其他要素无法替代的。可以说,文化建设的好差直接影响着城镇新居民人文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城镇化的发展水平。

首先,农村城镇化需要高素质的城镇新居民。城镇化不简单是城镇人口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不仅是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城镇化,而是建设有较高素质居民的精神家园和生态优美的生活家园。什么才是高素质的城镇新居民?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2)有较高的文明意识;(3)受到一定层次的教育;(4)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5)有一定文化消费能力;(6)能主动参与社区群众文化活动。

其次,农村城镇化需要新居民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城镇进程中,农民变为城镇居民,文化素质、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都有一个和旧习俗决裂和告别的适应过程。农民和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目标和价值观等领域有一些共性的地方,也有差异。必须注意到这个差距,做好城镇新居民的素质提升工作,这是一项长期任务。居民素质提升了能够反过来促进他们的就业、生存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城镇化的品质。

再次,新居民人文素质影响着城镇“软环境”的形成。一个城镇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状况虽有历史、投入、管理等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与居民的文明素质紧密相关。建设一个良好的“软环境”,需要居民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相适应。一个地方城镇居民的人文素质提升了,就能促进人与城镇、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协调发展,提高和改善一个城镇的“软环境”。

二、当今条件下的农民人文素质与城镇化进程存在较大距离

农村城镇化作为一种发展趋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城镇的发展还难以吸纳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经济增长将有一个缓慢的周期。同时,农民变居民也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转型期,特别是当今条件下,新居民的人文素质难以跟上城镇化的要求,因此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在所难免。

第一,农民变为居民后居住条件改善了,但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严重短缺,环境脏、乱、差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有的地方农民有了集中居住的小区,有的甚至是高层建筑,但由于公共服务设施还没有完全配套,物业管理也没有及时到位,农民虽然变成了城镇新居民,但他们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还停留在过去分散居住的水平上,乱抛乱扔、乱搭乱建、毁坏绿化的的现象时有发生,既影响城镇市容,也影响了城镇的对外形象和人居环境治理。

第二,农民居住虽然相对集中了,但相应的社区组织还没有建立起来,对新居民的管理还处于空白状态。过去居住虽然分散,但还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对农民进行社会化的管理,集中居住后,由于居民来自不同的村居,而居住小区还没有建立相应的社区组织,居民基本上处无政府状态,不但户籍管理混乱,其他社会管理也无从下手,尤其是对于提升居民的人文素质更是找不到的路径。

第三,城镇虽然有了一定规模,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新居民根本无法分享城镇化的给他们带来的文化成果,下班以后照样过着以前的农民生活,喜欢小来来的人很快就能凑到一起玩牌赌博钱,有些封建迷信活动也很快就在小区漫延,新居民既缺少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雨露,也缺少大众文化的各种活动设施,还处在城镇文化的边缘。

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农民变成居民后仅仅是居住地点发生了变化,人文素质并没有得到提高和改善,无疑给加快城镇化进程带来许多不利因素。必须正视这些存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三、必须把提升人文素质作为加速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农村城镇化是对现有生产生活的一次质的提升,这迫切需要“新居民”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素养等方面与产业相适应、与环境相协调、与发展相同步。要实现“新居民”人文素质的提升,基层政府和文化部门要精心组织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帮助新型农村社区居民掌握生产技能、提升科学人文素质,为实现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奠定基础。

一是要加强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规划。镇政府在做城镇规划设计时,首先要将文化建设作为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化预留出发展的空间,要规划出居民文化生活的场地。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加强文化市场的培育和文化产业的开发,满足城镇居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二是加强对城镇和本地的文化传承。没有考虑到文化传承的城镇化,一定会出现和乡土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断裂。一个城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不断积累、沉淀形成一套属于本区域的、完整的文化价值体系,它们不仅为当地提供生活规范、德行操守,支撑起社会的伦理关系,而且深刻影响着当地政治、经济制度的建设和政策的施行。这种文化价值理念是城镇居民的精神家园,千百年来在心灵稳定、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做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就是延续城镇的文脉,延续地域文化精神。

三是切实提高农民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是一个人接受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学习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民能否成为真正的城镇居民,不取决于有没有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还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新居民”文明素质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原有的科学知识的肤浅,甚至是愚昧无知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提高“新居民”的文明素质,必须先提高“新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提升“新居民”的文明素质的重要前提。

第2篇

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医生是医改大军中的主力军,把这些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积极参加医改才能取得效果。此外,很多医务工作者在晋升问题上面临困境。

比如现在医生考评制度要求既重视临床,又重视科研和学术文章。在各大医院,一些医生在临床实践方面得到患者和同行认可,但是由于缺乏科研成果和足够的学术论文数量就很难晋升。

“所以,现在在医院出现了不会做手术的外科博士,不会看病的内科专家。”范利说,他们靠大量的科研论文获得各种职务头衔,但是一进病房面对病人和具体的临床问题他们却不会看。

在范利看来,现在医疗机构对医生的晋升职称考核体系是一种以医疗和科研并重的考核体系,但实际上逐渐演变成了“唯科研、唯论文”论。很多医院把论文、科研成果作为医师晋升的必备条件,而缺乏临床能力的量化指标。

范利认为,医师的职称应该反映的是临床工作能力,主要看其处理疾病的娴熟程度,诊断救治的技术水平,对待病人认真负责的态度。一个胜任工作、深受病人欢迎、具有敬业精神的医师,其能力不能单用外语、论文、科研成果来证实。

如果医生的职称评审脱离临床实际,将严重挫伤医生临床工作的积极性。其结果是逼迫临床医生忙于从事科研写论文而导致医疗质量滑坡、科研急功近利、论文造假泛滥、医生队伍不稳等严重危害。

与此同时,由于一部分医务工作者过于倾向科研而忽略临床,导致近年来我国医疗安全形势不乐观,医患矛盾非常突出,“从某种程度上与医生没有足够的心思和精力对患者进行精心诊疗和人文关怀及沟通有关。”范利说。

范利建议,临床医师职称晋升考评,总体思路应该是大大增加临床能力考核的权重,以临床能力为主,科研学历为辅,侧重实际工作的能力,即处理疾病的能力,看其是否能够胜任相应的职称要求,完善对医生实际临床水平的考察标准,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

另外,临床医生并不是不重视科研,好的临床医生必须懂基础、善思考,在临床工作中搞科研,在科研中指导临床工作。

范利建议采取单位聘任和职称晋升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不同岗位的医务工作者,套用不同的职称晋升制度,更实用,更易操作。职称作为医生临床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其标准首先是看得好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主任温建民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应用性科研成果和基础性科研成果意义不同,有些科研成果对普通百姓看病没有什么价值。“所以给病人看好病才是实实在在的。”

第3篇

关键词: 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弊端建议

教师职称是教师的任职资格与能力的凭证,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实际水平的凭证及物化体现。客观地说,教师职称的晋升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积极性提高的源动力之一,这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现行的职称晋升制度凸显出很多弊端和不足。

一、现行职称晋升制度的弊端

1.高职称人员数量急剧增加导致职业怠倦现象加剧

近几年,我国高校高职称人员数量不断增长,其间年轻的高职称教师也迅速增加,出现了副教授、教授数量膨胀现象。然而,高校的综合科研能力和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并没有因此而增长。究其本质原因不是政策制定的疏忽,也不是控制监督的主要问题,而是高校的定位。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高职称人员紧缺,高等院校的师资矛盾是供给不足。而高职称教师的供给不足又是由一定的历史原因和现实的学术科研水平有限造成的。[1]不少教师进行科研只是为了晋级,这就容易与生产实际脱钩,研究出一些无用的成果,或者评上职称后就将论文成果束之高阁,不去推广转化为生产力。高校教师一评上教授,就会终身受益,主观上不必为晋升而奋斗,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都达到了满足。很多人四十多岁就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倚老卖老,反正终身享用国家的教授待遇。这种不合理的职称评审制度扼杀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束缚了一大批本可以成为发明家、创造家人士的手脚,造成了人才的普遍平庸化、功利化,严重阻碍了教师专业队伍的发展与建设。

2.高校各学科间职称晋升标准无专业区别

评定标准的不一致更多地反映在高校学科间。不同的院系,因为设立标准不同,评审的结果千差万别。理工与艺术专业,重在实际操作与表演,它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尽管它不同于理论体系的研究与建树。两者体系不同,并无高低之分,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实际操作的要求不应被贬低。顺应市场经济变革,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如果没有一支动手能力强、技艺精湛的教师队伍,是不可能实现的。盲目追求学术,轻视技能,不仅会挫伤许多优秀教师进取的心,埋没人才,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当前在评定高级职称时,要制定合理的标准,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专业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结合其各自情况制定分类的任职标准,而不能笼而统之。

3.职称评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严重

教师最本职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是把先进的教育理论运用于学生教育的实际操作者,把学生培养成国家的有用之才。但现行职称评定的导向,却不可避免地使得教师认为教学无所谓,只搞科研,坦率地说就是写论文,通行的做法是把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或出版的学术专著作为一个“硬指标”。如果论文数量达不到规定要求,无论这名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得如何好,无论其论文质量多么高,都无法得以晋升。尤其对于搞科研的教师来说,认真踏实地搞科研也许几年完不成一个成果,完不成成果怎能评职称?而相同的时间东拼西凑几篇论文却可以评上最高的职称。于是很多人无奈地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捷径上去,也使得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用的精力非常有限。教师摆不正自身工作的重点,教学的质量工程就不可能落到实处。仅仅依靠“评聘分离”并不能彻底解决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职业追求问题,唯有在职称评定这个源头纠正高校教师的定位,方能使教师回归教育工作的本质。

二、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近几年我国高校职称改革的经验和今后的改革方向谈几点个人建议。

1.建立多元化的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体系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职称晋升体系,即要符合教育的规律、科学的规律、人才的规律。高等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综合性的,既要有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业绩的定量考核,又要有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定性分析。应该把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客观地评价教授真实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晋升体系;在晋级中要兼顾短期与长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鼓励教师通过较长时期的艰苦劳动创造出高质量、高水平、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对人才的成长要有引导、激励和约束机制,要为教授们的继续发展创造条件。

2.提高高校教师的学术权威和学术自由

大学的管理中存在着国家权力、市场力量和学术权威三种力量,三股力量相互作用表现为一个三角形的协调模式。[2]在我国的大学管理中国家的行政权力一直占主导作用,市场力量和学术权威的作用总体上微不足道,尤其表现为学术权威和行政力严重失衡。然而,实践证明大学的行政主导模式不利于学术自由,国家权力应为大学的自由创造保障条件,而不是让学术直接服从于国家短暂的眼前需求。就整体而言,国家绝不能要求大学直接和完全地为国家服务;而应该确信,只要大学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同时也就实现了,而且是在最高层次上实现了国家的目标,由此而带来的收效之大和影响之广,远非国家之力所及。[3]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涵是以学术自由为支撑的大学自治和教授治学,以学术指导模式管理大学有利于学术自由和学术发展。因此,学术事务应尽可能地交给学术人员处理,学术管理权力应尽可能赋予教师群体。

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

一个制度的实施必然要有相应的法律支撑,面对市场化教师职称晋升问题上的诸多矛盾,应尽快出台《教师职称晋升条例》及实施细则,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该制度的权威性,为教师的法律武器,能够维护教师自身的权益,也为教师职称晋升机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高校教师职称晋升是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我们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着重研究、发现其特有的规律,在学习、借鉴别国的成果经验的同时也要注意条件比较,不可盲从。我们要及时研究解决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推动职称晋升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慧.探讨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政策与实践[J].经济师,2006,(7).

第4篇

【关键词】中医医院;职称;量化评分表

职称,源于建国初期“专业技术职务的名称”一词,是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能力与成就的评价以及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统称[1]。职称制度是直接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进行管理和提供评价服务的一项基本制度,是评价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2]。科学的、合理的、公平的评价要素能更加直观和正确的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合理配置和使用人力资源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意义。

一、以浙江省职称改革文件精神为基础,结合中医医院特点,特制定了《申请高级职称岗位等级量化评分表》(以下简称“量化评分表”)以及各岗位的评分细则,具象化得分情况,设置符合我院特色的评价要素。

1、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级职称晋升中的充分重要性。

《量化评分表》一共四个部分,包括基本情况、科研论文情况、医德医风情况、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分别占总分的15%、20%、5%、60%。根据《关于开展2013年度全市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杭卫发〔2013〕161号)文件精神,浙江省从2013年起,为加强对申报对象专业实践的工作数量和质量的考核评价,所有申报对象需提交《主持危急重症抢救或解决疑难病例或关键、重大技术(科研)问题或处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例表》,申报临床类专业人员还须填报《主持危急重症抢救和疑难病症处理或主刀(指导)手术病例一览表》。这从文件层面加强了对卫生技术人员在危急重症、疑难病例以及常规实际操作中的要求,更倾向于体现职称晋升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原有的高级职称评审过分倚重科研、论文、职称、外语等因素,很多人是为了职称晋升而去勉为其难写论文、搞科研,有的甚至找,买论文,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违背了职称晋升考察医护人员实际工作水平的宗旨,所以我院在制定评分表时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占比提高到60%,也充分肯定了该能力对于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来说的重要性。“量化评分表”将这一能力分为三个部分: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新技术、新项目。具体岗位的不同能力标准细分体现在《评判参考意见》(另)中。

2、淡化但不能缺少科研、论文的分量,增加医德医风的关注度。

开展科研课题、在不考虑其来源是否正规的情况下是一种比较直观和客观的量化指标,他能比较清晰的看出个人的实际工作水平以及工作创新能力。这种能力在省市级、县乡级不同等级的医疗单位应该赋予不同的分量。以我单位(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为例,从知识结构来说,除了极少部分护理人员的学历在本科以下,其余的卫技人员均受过高等教育。同时作为三甲综合性医院接触到的病患种类多,常见病广,临床案例相对丰富,医疗技术条件成熟基于这些客观条件给论文的发表以及科研课题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只有将临床实践能力转化为经验分享,实践医疗技术创新,才能更好的提高整体医疗水平的发展。在“量化评分表”中论文分五个级别:二级期刊、一级期刊、论著(编委)、sci收录、论著(主编)得分从2分开始往后依次递加2分。科研分四大块:科研立项、科研成果、专利、荣誉。在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中区分为三个级别市局级、厅局级、省部级;科研立项又细分为立项和完成两块;科研成果市局级、厅局级荣获前三等奖且排名前三的为加分项,省部级荣获前三等奖且排名前五的为加分项。专利分为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两个加分项。荣誉分为政府颁发的省级和市级两个加分项。

如今医患矛盾通过网络的广泛传播变得日益紧张,使医德医风的监督更加透明化。“量化评分表”主要通过医院统计的医疗投诉事件、违反职业道德事件以及各类感谢信、锦旗为量化点进行加减分。使其更关注医德医风的培养和保持。

3、完善个人基本情况,全方位评价个人综合实力。

“量化评分表”中基本情况占15%,其中具体内容包括:年度考核(近三年)等级、职务任职等级、任现职年限、学历情况、表彰奖励、其他加分项这六大块内容。通过这六大块内容,基本将职称晋升个人的其他情况都包含在内,比如:可将参加院级、局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的各种比赛、文体等活动的获奖情况归纳进“表彰奖励”类。在“其他加分项”中包含了同行评价分和领导评价分,通过同级和上级的评价,能更好的从主观的、人性化的角度了解个人的日常情况,更多方位的了解其综合实力。

二、“量化评分表”存在的问题,以及整个职称晋升需要完善的部分。

1、没有相关的政策文件给予明确的指导细则。单位只能参考其他相关文件及结合自身对岗位聘任的要求来制定评价细则。不尽完善的地方需要根据最新的要求及时进行调整,也需要单位继续摸索补充。

2、要认识到“量化评分表”只是一个辅助量化手段,职称聘任是一个系统的工作程序,他还需要更多的辅助方式来全面的衡量职称晋升人员的综合素质。特别在考量职称晋升人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时候,不光要从其所处理的实际病例的效果来衡量他的医疗水平,还要从其在处理病例过程当中的态度、手段以及术后家属及同行对其的评价来合理的全面的评价医生的医疗质量水平。

3、现行的职称评聘制度,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在分级分类管理、评价标准体系、“能上能下”机制建立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3]。特别是在聘期考核中要改变“一聘定终身,能上不能下”的现象。很多人往往晋升上职称以后就觉得万事大吉,不再在学术水平上多花心思,多钻研,一直平步直走甚至医疗水平有走下坡路的。这样的现象从根本上违背了职称晋升激励人员进步的目的。

第5篇

一、需明确的几点政策

(一)申报条件:按照《关于卫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 [2002]101号)执行。

(二)关于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的要求,按照《关于贯彻人事部<关于完善做好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京人发[2013]31号)执行。

(三)关于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的要求,按照《北京市人事局关于职称评聘程序调整有关政策的通知》(京人发[2003]37号)以及《关于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有关规定的通知》(京人发[2000]111号)执行。

(四)关于对2013年城市医生晋升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的要求,按照《关于城市医生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前到基层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卫人字[2003]37号)和《关于城市医生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前到基层服务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京卫人字[2004]38号)精神,要求城市医生晋升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之前必须到基层卫生单位累计工作服务1年(即晋升副主任医师必须到基层农村服务40周或200个工作日,晋升主任医师必须到基层农村服务36周或180个工作日)或到83个边远山区半山区乡镇基层卫生单位累计工作服务8个月。

按照《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京卫医字[2013]45号)要求,各支援医院临床科室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医务人员,每年必须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不少于15天的服务。对无故拒绝到社区服务或没有按时完成规定的每年下社区服务15天任务的人员,不能晋升职称。对积极下社区并按要求圆满完成任务并受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居民好评的人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职称。

城市医生到农村基层服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和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对于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一经核实,将严肃处理,两年内取消其申报资格,并追究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责任。

(五)关于对申报全科医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要求,按《关于印发<北京市全科医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与评审暂行办法>的通知》(京卫人字[2012]6号)执行。

(六)关于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要求,按《关于印发<北京市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的通知》(京卫人字[2012]9号)执行。

(七)关于对传染病防治知识掌握的要求,根据2005年北京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首都所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都要学习掌握重点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每人每年学习不得少于20个学时,在今年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答辩中,各专业答辩组将继续考核申报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并作为职称晋升和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之一。

二、需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对申报人员公示的要求,各单位须对申报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情况(如平均每年参加临床工作的周数、承担的技术工作及工作量、医德医风、论文、到农村或社区基层服务的时间和地点、继续教育情况等)进行公示,时间一周。公示后由本单位推荐委员会进行推荐。在公示期间群众举报申报人有弄虚作假的,由单位推荐委员会责成有关部门或人员进行核查,一经核实,两年内取消其申报资格。

(二)关于对论文的要求:按照人事部、卫生部的有关规定,晋升副主任医师,应在担任主治医师工作期间,至少有2篇第一作者论文(或著作),在专业期刊发表或在省及省以上学术会议的大会上报告;晋升主任医师,应在担任副主任医师工作期间,至少有3篇第一作者论文(或著作),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或在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的大会上报告。各单位推荐委员会负责对申报人提交论文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进行审核。

(三)关于破格的要求:申报中医、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医学技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未达到《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规定的申报条件,但业绩突出的人员,经所在单位推荐委员会同意后,报市卫生局核准,可以破格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破格标准参照临床医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条件执行。

(四)关于网上申报问题:为了使报名工作更加方便、准确、快捷,北京市申报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继续实行计算机网络申报与离线申报相结合的方式。申报人可登陆北京市卫生人员考评中心网站进行网上申报或下载离线录入版(网上填报的内容必须准确、详尽,并与报送的纸质材料一致),各单位人事部门认真审核申报人资料后,按规定时间报送市卫生人员考评中心。

三、答辩评审时间

拟定于10月份,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四、报送材料时间

区县卫生局、市属局(总公司)、各有关单位:月20日—月21日

直属单位:月22日—月24日

五、报送的材料

(一)单位需报送的材料:

1、区县卫生局提交区、县职改(人事)部门出具的本年度可使用的指标或岗位职数证明;市属局(总公司)提交职改(人事)部门出具的本年度可使用的指标或岗位职数证明(评聘分开工作试点单位除外)。中央等非本市所属单位提交委托代评函。

2、申报人员的公示情况。

3、临床科室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不少于15天服务的书面证明(须注明时间、地点以及工作内容,并加盖支援医院、接受支援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其所在区县卫生局的公章)。

(二)个人需报送的材料:

1、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申报表(申报表中评审委员会意见不再填写)一份。

2、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报送《推荐晋升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高级技术资格量化考核表》和《推荐晋升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工作业绩群众评议汇总表》各一份(市卫生人员考评中心统一印制)

西医临床医学以外的专业报送上一年度考核表(可提交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一份

3、申报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须提交执业医师证书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一份

4、城市医生申报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须提交“城市医生到农村服务鉴定表”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一份

5、答辩论文或代表作(必须为第一作者) 一式二份

6、按文件规定,需提交的其他论文或材料 一式一份

7、外语成绩合格证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 一份

8、计算机考试合格证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护理专业除外)一份

9、破格审批表一份

10、学历证书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一份

11、现专业技术职务证书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一份

12、《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培训证书》复印件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一份

六、报送地点

第6篇

关键词:浅谈考绩档案管理

医院职工考绩档案是医院各级各类人员在工作中形成的考试、考核、进修、培训的成绩,撰写的各种学术论文、学术报告、履历表、获奖证书、荣誉证书、技术人员职称晋升以及能反映个人业务水平和政绩方面的、并且按照一定归档案制度集中保管的文字材料。在医院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中,我院把职工考绩档案列入医院档案综合管理,并对其档案收集、归档、利用实行了“三同时”的管理。现在这“三同时”已在档案工作和业务、人事管理工作中形成了制度,业务管理部门和人事部门与综合档案室已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1、职工考绩档案的形成,收集与各类人员的业务管理同时

职工考绩档案是一个新门类的档案,因为它是有档案的基本属性。首先,它是我院职工特别是业务技术人员在科研活动及医疗、教学中的产物,是他们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的结晶。其次,也反映了我院工作人员的素质,是我院在医疗、业务工作上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和真实记录,它是有重要的保存和利用价值。它的形成、收集、归档管理都与各类人员业务活动相联系。如医务科、护理部在开展业务考试、技能竞赛、选派人员外出进修、培训、年度考核、学术交流等工作的同时,档案部门就开始关注各类材料的形成,并在工作结束后及时开展了资料的收集、归档工作。这类档案工作的开展,改变了档案工作与各类人员业务活动相关联的被动局面,并形成了一套机制。与各类人员的业务活动同时进行,从而使档案工作更有效地服务于医疗、科研、管理各项工作。

2、职工考绩档案的利用与各项工作的考核、职工晋升职称工作同时

职工考绩档案由于其属性和利用价值,因此必须与医院的考核、评定等工作同时。

医院各种考核、如职称评定、目标管理、医院上等达标的评审等,都与职工考核档案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个人的业务水平、医疗技术水平、科研能力及其它主要工作究竟有哪些,是优是劣,这类档案就给予了充分的回答。也就是说这类档案对医疗的各项工作能提供科学的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讲,起到了领导的参谋及助手作用。在医院等级评审中,其中就有要看该医院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在职工职称晋升评审中工作中,都是需要档案室提供近三年的职工考绩档案材料。如人事部门要将需晋升职称的职工的近三年的年度考核表复印上报,要利用职工考绩档案中的信息写出职工晋升的综合材料。又如:需要晋升职称的职工要利用本人的考绩档案中过去近几年的学术论文作参考,汇总撰写出更好的论文来发表;要利用自己过去几年的年度总结写出几年任职期间的工作总结。在每年的职称评审工作中,人事部门和有关职工都要在我院综合档案室查借阅材料。因为我们提供的是真实、可靠的依据,既方便了职工、部门,也提高了我们档案室的知名度。同时使职称评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几年来为职称评审提供档案近300卷。从某一方面来说,这类档案工作的开展弥补了人事档案的不足,从而构成了选拔人才资源的信息库。超级秘书网

3、职工考绩档案的形成与竞争态势同时

这里所讲的竞争有两个含义,一是档案工作本身的竞争,二是各级各类业务人员的竞争。由于这类档案参与了院内的许多大事,如医院等级评审,年终考核、职工职称晋升,从而使档案工和走向了更好的运行状态。这种良性循环及有利的大气候,使得我们综合档案室在院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并且多次受到各级部门的表扬。

这种态势的形成,引发了各级各类人员的竞争。他们深知这类档案收集的是他们的工作业绩。各种考核也好,晋升职称也好,都与档案工和有着密切联系。由于我们的显效工作,使医生、护士的档案意识自然得到了加强,都能自觉地把他们个人的材料及时归档。当他们不在,又赶上考核评审时,档案室都能及时提供材料。由于这类档案提供的是可靠的,有力的证据,并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挂钩,从而提高了全院人员的档案意识,激发了他们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竞争意识,都力争多出成果,用实际行动来填写自己的档案。

第7篇

摘要:教师职称晋升制度是高校教育发展的核心之一。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职称晋升制度具有灵活性、综合性、高标准的特点值得我国医学院校在进行晋升制度改革时参考借鉴。本文全面系统分析了哈佛大学医学院职称晋升制度的特点,结合我国医学院校现状,分析其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哈佛医学院;职称晋升制度;晋升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033-02

目前,我国多所高校正在开展人事制度改革,制定新的职称晋升方案,以期提高高校国际竞争力,逐步迈向国际一流大学。医学教育具有职业教育和综合性教育的双重属性,其人才培养目标为医学应用型人才,因而医学教师的职称评估和职称晋升制度与其他理科专业不能趋同,医学院校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时应充分考虑医学教育的目标及特点,发展与医学教育特点相结合的职称晋升体系。哈佛大学医学院职称评价制度是一个整合临床、科研和教W的综合性框架,有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发展,对我国的综合性人事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多角度的晋升途径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发生转变,要求医生从技术和人文多角度提供服务,医学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而近年来越来越被重视的转化医学,则要求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更好的结合,打破基础与临床之间的屏障,更好的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技术与产品,同时通过临床观察与分析帮助实验室更好地认识人体与疾病,形成更优化的实验设计方案来促进基础研究,从而实现医疗水平的提高[1]。医学的发展使得社会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哈佛大学医学院开始使用新的职称晋升方案[2],激励教师充分发挥潜力,全面发展。在申请职称晋升的第一步,申请教师根据自己的工作侧重点,选择自己的杰出领域,可以是临床、科研或教学三者之一,这意味着申请人在此领域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有相对最大量和最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且具有更好的声誉和认可度。申请人需要在选定领域中达到所申请职位的标准和要求。

二、坚持教学为本

哈佛大学医学教育历来处于医学高等教育界的领先地位,在教育思想和教学改革上都为全球高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教师职称评价的第二步,每位申请人都需要提供教学业绩报告,体现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贡献。而教学活动的定义不仅仅指课堂教学,也包括临床带教、科研指导以及管理能力训练,教学活动对象也扩展到了学生、住院医师以及访问学者。哈佛大学自1925年就已开始实施学生评教工作,逐步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评估结果是教师教学业绩报告的主要内容,同时,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教学方面的学术成果、教学管理能力都应包含在教学业绩报告中。

三、注重教师全面发展

在杰出领域和教学业绩报告之外,哈佛大学医学院还为申请人提供了一个可选项,即支持项目。申请人可以从临床服务、科研服务、患者教育及社区医疗服务和管理服务中选择一项以上来阐述申请人对学校及社会做出的多方面贡献。这一规定体现了哈佛大学医学院对学术自由的鼓励,也激励了教师全方位发展自身能力,更多的思考工作中的可扩展性和关联性。支持项目只是表明申请人在杰出领域之外的贡献,更充分体现申请者的工作能力,并不意味着支持项目的丰富能够减少对其在杰出领域的成果的要求。

四、强调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杰出领域的学术成果是职称晋升评价的核心。哈佛大学医学院分别列举了三类杰出领域中相应学衔级别的度量标准。其基本评价方向为业务能力、声誉以及学术成果。业务能力上,以临床领域为例,要求助理教授能够提供多学科的临床服务,具有规避常见医疗失误的能力,善于学习和使用新的手术方法;而对副教授,则要求能够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上有所创新,推广创新型技术或临床模型;要求教授在疾病的治疗手段、临床路径和技术上有优于以往的创新,能够补充和发展疾病治疗指南,为自己所在领域的带头人角色。而在声誉方面,要求助理教授至少在当地享有较强声誉和知名度,要求副教授享有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声誉,教授则应具有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较声誉和知名度。声誉及知名度主要体现在学术演讲、学术组织任职、奖项、杂志审稿人等等。而在学术成果上,主要体现为杰出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或是以合作者身份参与的大型多学科研究等。而在评价方式上,则采用学院审核加专家评审的方式,学院审核认为申请人具备晋升资格后,启动专家评审,专家评审由外部评审和内部评审相结合,要求至少向12名外校专家发送评审信,评估申请人是否达到相应要求,同时向6位本校而非本系,但熟悉申请人所在领域的专家进行内部评审。最终,根据综合意见决定是否予以晋升。

第8篇

医院职称包括几个级别,主要是指正高、副高、中级、初级。从这点上来看,医疗系统职称在设置上跟教育系统是类似。根据专业岗位的不同,又分为医生类、护士类、药师类等。每位新参加工作的本科、研究生都要经过一定年限,在具备了一系列的硬件条件后,必须参加统一的考试,获得审批才能晋升。新时期,医生要面对更为严峻的各种突发疾病的诊疗,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方面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一、职称晋升对于医院人才管理和培养的功能

第一,有利于提高医院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职称在较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拥有职称的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的肯定,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获得职称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求。跟水、食物等低层次的需求相比,这种需求的满足能使人获得更大的更持久的满足。另外,由于职称很多时候也会跟医院人才的经济收入有着较大的联系。职称评定既注重医院人才的实际工作业绩,又注重他们的医风医德,既注重他们的工作质量,也注重他们的科研能力,建立正常的职称晋升制度,必将对提高医院人才的工作积极性起着重大的作用。

第二,有利于提高医院人才的学习热情。

由于职称评定时,晋职对象的学历、科研能力是重要的硬指标。研究生学历的医院人才在获得晋升时硬性资历年限可以缩短,这将激励部分有冲劲的但只拥有本科学历的医院人才参与更高层次学习的进修。而科研能力主要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和撰写学术论文来体现,这将激励医院人员在参加工作后继续学习,积极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去,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并撰写出有独创性看法的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有些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课室,在职称晋升评定时可以要求提交手术视频,并由专家团队对手术中的情况进行询问。

第三,有利于提高医院的整体综合实力。

医院的综合实力是体现在很多方面的,但主要体现在硬件和软件配备上。硬件更多的是指医院拥有的各种设备,各类疾病研究实验室,床位数等等。而软件上主要体现在医院的人才的诊疗水平的高低,医院人才的医德水平的高低,医院的学习研究氛围是否浓厚等。通过合理利用职称晋升这种手段,可以激发医院人才的工作、学习积极性,提高医院人才的综合素质,这对于医院整体综合实力的提高是起着关键性作用的。职称评定中医院既注重医院人才的专业理论,又注重他们的临床技能考核,这些必将成为医生努力的方向标,使得他们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做好医院人才晋升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第一,医院人才晋升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医院人才职称评定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注重晋升对象的工作实效,注重晋升对象对医院的贡献,注重患者对晋升对象的评价。如果没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职称评定不但不能起到提高医院人才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会导致他们把精力放在拉拢关系,讨好上级等上,甚至可能会引发腐败现象。医院可以成立一个由学术造诣深、处事公正的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由委员会对所有晋升人员在科室考评的基础上,针对他们任职期间所表现出的医德医风、业务水平等进行客观评估。

第二,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进行医院人才职称评定中,要根据医院人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制定量化评估体系。对于某些对医院贡献特别大的,在某些领域有突出贡献的青年医护人员,可破格给予认定。但对于获得破格认定人员的基本情况,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公示,在公示期内如果有举报人举报拟破格认定人员存在弄虚作假等情况的,要认真核实,谨慎处理。只有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医院才能留住人才。

第三,“评聘”分开原则。

对于个别业绩突出,但暂时未具备相关技术资格条件的人员,可以获得院内破格聘任,并享受具备相关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同等的待遇。对于个别获得了高级职称但缺乏工作热情,不听从医院工作安排,不遵守医院纪律的医护人才,要降格聘任。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激发医院人才的进取精神,在工作中做到精益求精。

第四,积极主动为医护人才做好职称晋升的指导工作。

为让每位在医院工作的人才都能得到平等的晋升的机会,医院应该主动为他们做好相关的指导工作。如医院可以为他们参加学历提升提供便利,有条件的医院甚至可以提供适当的补助;如医院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医护人才,让他们了解职称晋升的相关管理规定,对他们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如对某些积极上进的医院人才,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到某些科研项目上去,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9篇

尽管如此,王敏已经焦头烂额,恨不得把一天当作两天过,看看我的黑眼圈和白头发,再看看名片上的职称,查查我的银行卡如果不是还有些教育理想、育人情怀,早就另谋出路了。

王敏是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中极为普通但又颇具代表性的一员。在网络上,他们被称作青椒二十几年寒窗苦读修成正果,在大学校园争得一席教职。可未曾料想,职称晋升、教学科研、结婚生子、赚钱养家等人生大课题让他们面临比以往更大的压力。

晋升副高出现职称拥堵 科研领域的马太效应是压力来源

根据团北京市委的调查结果,在接受调查的高校青年教师中,48.0%的受访者表示压力大,其中10.1%表示压力非常大,另外还有38.0%的受访者表示压力适中,仅有4.3%和9.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没有压力或压力较小。

在造成工作压力大的原因中,专业职务晋升困难成为最主要的一项。

王敏是北京一所高校新闻学院的教师。在同事眼中,他是科研和教学双丰收的年轻榜样。然而,尽管达到了学校评定副高职称的标准,可由于排队的优秀者太多,他只好着急地默默等待。

中央民族大学的徐伟也面临和王敏相同的情况。他以自己所在的管理学院为例,目前学院在岗超编的副教授已有8位,符合条件的讲师更有10余位,职称晋升的拥堵现象极其严重,很多优秀的人短时间都无法晋升。

职称晋升是大多数青年教师所面临的困境。根据团市委调研结果,北京高校青年教师以中级职称为主,初级职称为辅。

课题组称,在过去的青年教师评定中,副高级职称主要与工龄及学历相关,存在一定的论资排辈、熬年头现象。以往由副高晋升正高很难,现在不仅评上正高更加困难,由讲师晋升副高也变得越来越不容易,副高职称的评定已经成为青年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瓶颈,第二次职称拥堵或者说双职称瓶颈在青年教师群体中已经逐渐显现。

然而,青椒压力大不仅仅是因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困难(占24.52%),工作负担太重(占17.30%)、教学科研经费不足(占13.66%)也是主要原因。

现在的青年教师早不是从前那种安安稳稳、悠闲自得的教书先生了,既要搞科研,也要抓教学。王敏说,现在不少青年教师身上都压着很重的教学任务,可绝大多数的考核都以科研为主,的数量和期刊等级、申请的课题数量和大小等等都是摆在眼前的难题。

但最大的难题在于,如徐伟所说,越有头衔的教授越能拿到高级别课题,年轻人几乎没机会。另一方面,量化的考核标准让不少急需职称改变生存状况的青年教师写了大量质量很差的文章。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显示,从科研经费的分配和激励上来看,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存在评定不公等问题,41.6%的人认为现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有改进空间。

报告分析认为,从技术职务上来看,依托于掌握丰富资源的学术权威的青年教师更容易获得科研项目和发展机会,进而获得更多提升空间和展示平台,优势资源向优势青年教师集中,使其变得越来越好,而那些缺乏依附关系和相关资源的青年教师,则很难获得机会和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高校内科研资源配置强者越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青年教师根本没有真正独立科研的机会,都得攀着老教授们。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副教授告诉记者,现在不少老师都很忙,忙着编课题申请书,炮制论文,找发票,和老教授、期刊编辑拉关系,谁还有心思好好上课?

不管怎样,青年教师还是得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学者气质和耐心。徐伟说。

期望收入与实际收入反差较大 住房是最主要的困难

尽管青椒面临着职称晋升难、工作负担重等压力,但同时,调查显示,在对工作满意度的测评中,青年教师最认可工作的稳定性。在受访青年教师中,79.0%的受访者为北京非农业户籍。显然,这也为他们在京工作、生活的稳定和子女的照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然而,工资收入成为青年教师工作满意度测评中最不满意的因素。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