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手机消费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1 17:15: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手机消费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生手机消费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62-02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手机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手机除了用于和亲人、同学联系外,更是获取外界信息、娱乐休闲的必备产品。然而,手机在为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显露出许多弊端。通过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的差异性研究,使大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手机成瘾的危害性,从而健康使用手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随机选取上海6所高校的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13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26份,回收率为92.8%。运用spss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分析,得出KMO值为0.915>0.7,说明结构效度较好。采用再测信度的方法,测得问卷信度系数为0.896>0.800,表明问卷信度较高,稳定性较好,符合统计研究的要求。

对于手机成瘾的界定采用由熊婕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该量表共16个项目。根据问卷统计分析,16个项目的总体平均数M为44.4,标准差s为14.1,根据统计学标准将总分大于M+S的组定义为手机成瘾组;将总分小于M-S的组定义为非手机成瘾组;M-S~M+S之间定义为手机依赖组。进一步分析得出,调查者中13.8%的大学生为手机成瘾者,66%的大学生为手机依赖者,20.2%的大学生为非手机成瘾者。由此可见,近80%的大学生都对手机有依赖感。

二、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与在校情况的比较分析

1.手机成瘾程度在学习情况上有显著差异。数据显示,在学习成绩方面成瘾组、依赖组、非成瘾组平均绩点在3.5以上的分别占19.5%、20.5%、31.0%;3.0―3.5的分别占37.3%、37.0%、38.3%;2.5―3.0的分别为22.5%、26.6%、22.6%。可见,平均绩点3.5以上的高分生在非成瘾组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平均绩点2.5以上的成瘾组只占到79.3%,而非成瘾组却占到了91.9%。经卡方检验P=0.001

2.手机成瘾程度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情况上有显著差异。在是否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方面,表示“有去过”和“偶尔会去”的各组并未有太大差异;表示“从来不去”的,成瘾组为13%,依赖组为4.6%,非成瘾组为2.8%;有41.4%的成瘾者表示“每次都去”或“一般都去”,依赖组的比例为37.9%,而非成瘾组的比例为52.9%。可见非成瘾组的大学生更愿意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但在是否在各部门任职上并无显著差异(P=0.410>0.05)。

3.手机成瘾程度在是否谈恋爱上有显著差异。在手机成瘾者组中,有52.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正在谈恋爱;在手机依赖者组中,有41.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正在谈恋爱;而在非成瘾者组中,仅有27.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谈恋爱。可见大学生谈恋爱提高了手机的利用率,对手机成瘾会起促进作用。

三、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与家庭情况的比较分析

1.手机成瘾程度在家庭所在地上有显著差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中有18.2%的学生为手机成瘾者,高于来自城市和乡镇的12.5%与12.8%;来自乡镇的大学生中有71.2%的学生为手机依赖者,高于来自城市和农村的64.5%与64.8%;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中有23%的学生为非手机成瘾者,高于乡镇和农村的16%与17%。经卡方检验P=0.015

2.手机成瘾程度在家庭背景上有显著差异。在对家庭背景的调查中,选择“和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的占82.7%,选择“只和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占11.4%,选择“父母都不在身边,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自己一个人生活”的比例较少。“和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的有12.2%为成瘾者,67%为依赖者,20.8%为非成瘾者;“只和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则有27.1%为成瘾者,56.4%为依赖者,16.4%榉浅神者。因此,父母离异的家庭更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手机成瘾。

3.手机成瘾程度在与父母的关系上有显著差异。在与父母关系很好的受访者中,成瘾组占12.1%,非成瘾组占22.7%;在与父母关系一般的受访者中,成瘾组占20.4%,非成瘾组占12.4%。由此可见,父母与子女的亲疏显著影响了手机成瘾的程度。

四、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与手机消费习惯的比较分析

1.手机成瘾程度与所用手机的价位有显著差异。大学生所用手机价位主要集中在1000―3000元,占44.5%;3000―5000元占23.3%。手机成瘾程度随手机价位升高而不断变化。随着手机价位的升高,成瘾组所占比例先升后降,非成瘾组所占比例先降后升,在1000―3000元时达到成瘾组最高和非成瘾组最低,而依赖组所占比例却是一直在升高。经卡方检验P=0.007

2.手机成瘾程度与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有显著差异。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长集中在3―6小时占41.1%,1―3小时占23.7%,6―9小时占22.3%。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随每天使用手机时长而变,每天使用手机时长越长,其在成瘾组所占比例就越高,在非成瘾组所占比例就越低,而在依赖组所占比例则是先增后减。如每天使用手机时长1―3小时的,其在成瘾组占比为7.2%,依赖组占比为65.3%,非成瘾组占比为27.5%;6―9小时的,在成瘾组占比16.8%,依赖组占比66.7%,非成瘾组占比16.5%;大于12小时的,在成瘾组占比30.9%,依赖组占比60%,非成瘾组占比9.1%,显然存在显著差异(P=0.00

3.手机成瘾程度与平均每月手机直接消费价格区间有显著差异。大学生每月手机的直接消费价格主要集中在150元以下,占94.3%。随着手机直接消费价格的升高,大学生手机成瘾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而非成瘾者人数却在不断下降,因此手机成瘾程度与平均每月手机直接消费价格存在显著差异(P=0.00

五、结论与分析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总结大学生使用手机成瘾的程度与在校情况、家庭情况及手机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关系。总体来看,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较严重,近80%的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了依赖。在学习情况、校园文化活动、是否谈恋爱、家庭所在地、家庭背景、与父母的关系、所用手机价位、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平均每月手机直接消费价格等维度中,手机成瘾程度均有显著差异:手机成瘾程度越深,学习成绩越弱,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比例越少,谈恋爱的可能性越大,与父母的关系越疏远,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越长,平均每月手机直接消费的价格越高。

参考文献:

[1]熊婕,周宗奎,陈武.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2012,26(3).

第2篇

关键词:手机依赖;人格

引言

科技发展带来了电子产品成本的不断降低和功能的不断丰富,而智能手机正是目前电子产品消费中最热门的类别之一。目前看来,智能手机的使用已经完全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原因是除了最基本的通信功能之外,智能手机还具备上网、游戏、实时支付等多种功能。这些特点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伴随着智能手机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率的不断升高,也出现了一系列过度使用手机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往往是手机依赖的危险信号,可能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功能造成损害。

目前,青年人大都使用手机,这不是某个国家所特有的现象,而是全球性的。不同国家的许多研究均表明,青少年的手机依赖或成瘾比例超过30%。发生手机依赖比率的不同与调查研究所使用的调查工具以及诊断标准的差异有直接关系,而不可否认的是青年人发生手机依赖的概率较高。逐渐地,手机变成了人们的一种的生活方式,手机功能的不断发展在某些方面便利了我们的生产生活,然而,换个角度来看,手机依赖现象正在扩散,其过度使用势必对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课堂上,手机扰乱了课堂秩序,影响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手机沟通也慢慢替代了面对面的言语交流。

手机使用过度不利身心健康,并造成很多的心理问题,影响个体的社会功能。手机依赖已是需要社会群体广泛了解的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之一。

一、手机依赖的概念界定

关于手机依赖,现在世界各国都没有形成一致的概念界定与诊断标准,许多国内外研究人员从各个方面界定了手机依赖的概念。

国外的研究中,一部分研究人员强调其心理特征。Lee发现,约有73%被调查者表示手机不在或是手机关机都会使他们躁动不安;还有Katherine的研究表明,超过一半受访者表示心情会因手机没电关机变得焦虑不安;这些强调的是依赖的戒断症状。另一部分研究者则更加重视其行为特征,Bianchi与Phillips表示大部分手机依赖者在使用手机时一般都很难自控,在工作时常会因为手机而不能集中精力,也因此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争吵;Merlo 认为,手机依赖者往往会重复查看短信和语音信箱,每过一会就想翻看手机有无未接电话和新消息。

英国相关的研究机构 You Gov在2008年对手机用户展开一次实验,研究显示部分用户会在信号不好的的情况下产生恐惧心理,他们用“无手机焦虑症”来对这类人进行描述。自此,手机依赖不仅仅只是一种过度行为,而开始关注其造成的不良后果。

Toda等人(2009)进行了行为依赖(Behavioral Dependence)与身体依赖(Physical Dependence)的相关研究,对手机依赖定义为过于沉溺于手机以及简短的渴望使用移动电话。

Sanjay等人(2010)从无手机状态来对其进行定义。他们认为手机依赖是指无手机状态的焦虑症,害怕没有手机来获得与他人的联系。如果一个人在没有手机信号或者手机没电的情况下,变得焦虑不安,严重影响了个体的生活,那就表明他可能有手机依赖症。

国内研究人员在对手机依赖的定义界定上存在两种不一样观点:

第一种观点表示,手机依赖就是一类在行动上的“过度使用”。有精神科医生认为,由于手机的使用造成的人们生活和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的现象就可以叫做“手机依赖”。此种观点侧重于滥用手机会带来的消极后果。

第二种观点则表示,依赖属于一类“成瘾行为”。从心理学上来看,成瘾行为(addictive behaviors)是指对通过刺激中枢神经进而产生的的爱好以及习惯。成瘾的定义源于药物成瘾,表示人们无法控制自己对某类行为或药物的需要,即使清楚这种药物或行为会严重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却还是不能自制,这是心理疾病的一类[1]。

手机依赖其实就是一种技术成瘾,是人机交互的行为成瘾,它既可能是有负面影响的,也可能是正面的,而且其还可以促进成瘾的形成以及加强成瘾性。师建国等将手机依赖定义为某个个体由于手机的使用而产生的行动上无法自控,并且身心与社会功能都被破坏的痴迷状态[2]。韩登亮与齐志斐则这样界定手机依赖,因使用手机过度而使得使用者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极不舒服的病状叫做手机依赖[3]。手机成瘾是手机使用者在行为上的表现,而在心理上,他们会因此出现不适,表现为焦虑或者不安,在生理反应上严重者还会出现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胃肠功能失调等症状。

二、手机依赖的测量

在国外的研究当中,对手机依赖的测量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并取得一些成果。Woong 在Horvath的电视成瘾量表的基础上对手机成瘾相关的心理理论加以探索,其表示手机依赖主要有下面这些维度:无节制行为、耐久性、耗费时间、戒断性、减少行为、取代其它活动和继续使用情况[4]。

Phillips同Bianchi于社会控制方面来对手机依赖加以探索,建构出包含无法自控的需要、焦虑、戒断反应、工作效率低下这四个维度的理论。Billieu与 Rochat则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表示之前所编的量表中手机问题的说明并不全面,而且正常使用与问题使用之间没有很明显的界限;为此他们编制了一份《手机问题使用问卷》(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Questionnaire,PMPUQ),该问卷包含30个项目,通过对手机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验证剖析之后总结出此问题的4个维度:超限使用、危险使用、财经问题和依赖症状。

Louis Leung(2007)编制了成瘾指数量表(Cell phone addiction index scale)包含失控性、戒断性、退避性、低效性,量表共包含17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Koo编制的《手机依赖量表》以韩国青少年为被试群体(Cell Phone Addiction Scale),共有20个项目,此量表的三个维度分别是:强迫性、戒断反应和社会功能失调。由此按照量表的分值把青少年由轻到重分为普通使用者、过分使用者和依赖者。

虽然国外研究已经编制了不少关于手机依赖的量表以用于其测量,但因为社会环境及文化的不同,大多不能直接应用于我国国内的研究,因此,许多研究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手机依赖测量的本土化研究。

依据现有的行为成瘾与物质依赖性的有关资料,徐华与吴玄娜等(2008)在个案访谈与前测的基础上,调查了300名在校大学生后编制了《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其涵盖了生理反应、戒断性、耐受性、社会功能这4个维度[5]。师建国根据临床经历,以《网络成瘾量表》(Internet Addiction Test)为基石制作一份关于手机依赖的分析诊断量表,其涵盖了九个方面,当表现达到5个方面或更多时表示为依赖(师建国,2009)[2]。而韩文娟等人(2011),通过访谈和发放开放式调查问卷获得大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结合国内高校生的心理及生活发展情况,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使用自编项目及改编量表中相关的项目完成了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6]。

三、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

1.人格

国内外关于手机依赖的研究均表明人格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Igarashi,Takait和Yoshida认为外向性和神经质可能是理解病理性手机使用的重要途径。外向的个体是由于强烈的与同伴交流或建立新的潜在关系的渴望而不断使用导致手机依赖,而高神经质的个体是在害怕被拒绝或者对关系维持感到的焦虑的推动下,选择通过使用手机获得其寻找安全感的诉求。Phillips和Butt相关研究说明低严谨性的个人倾向于发更多的短信,会造成使用手机的频率增加。其他一些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

黄海与余莉研究表明,手机依赖组在神经质及开放性的得分比非依赖组的高,而在宜人性同严谨性方面得到的结果正好相反,并且研究表明人格因子同手机依赖之间有相当明显的相关性。肖小琴、洪艳萍表示人格特质同手机依赖两者有着直接的关联,经研究确实表明精神质同手机依赖是成正比的;经过回归线性分析,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手机依赖能够预测精神质[7]。刘勇等的相关探究发现,尽责性、外倾性、神经质对手机依赖同有促进作用,研究还发现个体的神经质与外倾性可以预测个体对手机依赖的程度。王欢的研究发现手机依赖者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与严谨性得分要显着低于无手机依赖者,手机依赖与神经质有显著正相关关系[8]。

2.心理社会因素

相关探索表明青少年运用手机主要目的是为得到3方面的满足:社会、自我以及现实满足。Walsh,White,Cox与Young在2008年的研究发现,自我认同、内群体规范、归属的需要以及自尊都会对青少年手机依赖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手机者的年龄越小,越有可能会产生行为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经济窘迫、不安全驾驶等。青少年往往通过外在符号来表现自身的特性以获得自我认同,比如用手机铃音来展示自身的与众不同,用手机的品牌来表现自身的经济地位或者把手机使用频率当做展现社交能力的表现等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自我认同高的人在手机使用水平上更高。当手机使用者通过手机建立及加深人际交往时,那些没有手机的人会自动化的使用手机以获得进入内群体的权利。

社交焦虑在手机依赖影响因素当中扮演者一个很重要的的变量。患有社交焦虑症状的

个体对人际关系更敏感。这类患者在与他人交往时会常常对社交情况及社交行为产生焦虑,潜意识地认为自身的言行会让自身难堪,他们可能更愿将手机作为面对面情境的一种替代品来与他人联系从而减轻焦虑。如果焦虑症状得不到控制的话,他们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手机上并形成依赖。Ha,Chin和Park 等(2008)研究表明,过度使用手机的个体有更高的人际性焦虑或社交孤立感。王欢等研究表明,有手机依赖的个体的神经质、社交焦虑得分显著高于无手机依赖的个体。

四、小结

根据上文所提及的种种研究能够发现,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得出了许多丰富的研究结论。可从另一方面看来,关于手机依赖还有很多方面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第一,手机依赖的概念界定与诊断并未有一致标准。第二,从手机依赖的测量来看,大部分的测量工具是按照物质成瘾的理论来进行问卷设计,没有从手机依赖的独特性出发,所以其测量效度可能值得商榷。第三,有关人格特质这个因素在手机依赖这一问题上的影响大小也仅仅限于相关研究的层面,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同时缺少实验研究的证据支持。第四,研究对象比较单一,以往的研究大多以青少年做为被研究人群,缺少其他年龄段的相关对比研究。最后,未来研究方向应侧重于手机这个依赖介质的独特性,即手机与其他的依赖介质的区别,这正是现有研究的不足。

综上所述,未来的手机依赖研究可以从手机依赖的独特性出发,进一步探讨不同年龄群体的手机依赖状况与特点,进一步丰富手机依赖领域的相关研究,建立完善的手机依赖理论,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矫正建议。

参考文献:

[1]陈彦君.手机依赖的研究进程及构想.[J].社会心理学.2013,28(7),790~793.

[2]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2):138~139

[3]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34~38

[4]Woong Ki Park.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mong Korean college students[J].Korean society Journalism&Communication Studies,2003,47:250-281

[5]徐华,吴玄娜,兰彦婷,陈英和(2008):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6(1),26~27.

[6]韩文娟.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D].山西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文化消费 差异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117-02

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互联网、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们日常了解信息的主要方式。为了解武汉地区大学生在文化消费方面的行为特点,我们对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美术学院等学校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以下分析报告。

一、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差异性

我们对355名男性大学生和397名女性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此男女性别比例较为平衡,故在此基础上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

1.男女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差异

1.1男女大学生手机文化消费偏好不同

在使用手机进行文化产品选择的选项(多选)中,男生选择使用手机看电子书的占比38.6%,选择使用手机刷微博和朋友圈的占比37.2%,x择使用手机进行QQ、微信聊天的占比12.4%,选择使用手机淘宝的占比7.3%,使用手机查资料的占比3.4%,选择使用手机看电视剧、电影、动漫的占比1.1%。因此男生使用手机主要会选择以下文化产品:看电子书、刷微博朋友圈以及QQ、微信聊天。用手机淘宝,查资料和看电视剧、电影、动漫讯占比极少,不爱用手看新闻资讯。

然而女生选择使用手机看电子书的占比35.8%,选择使用手机刷微博朋友圈的占比46.9%,选择使用手机淘宝的占8.3%,选择使用手机进行QQ、微信聊天的占比7.1%,选择使用手机查资料的占比1.0%,选择使用手机看电视剧、电影、动漫的占比0.8%,选择使用手机看新闻资讯的占比0.3%。因此女生使用手机主要会选择以下文化产品:刷微博朋友圈、看电子书以及淘宝。用手机聊天,查资料和看电视剧、电影、动漫以及看新闻资讯占比极少。

1.2男女大学生电脑文化消费偏好不同

在使用电脑进行文化产品选择的选项(多选)中,男生选择使用电脑完成作业的占比43.3%,选择使用电脑查资料的占比34.6%,选择使用电脑进行自我学习的占比7.6%,选择使用电脑看电视剧、电脑、动漫的占比10.7%,选择使用电脑玩网游的占比2.8%,选择使用电脑看新闻资讯的占0.3%。因此男生使用电脑主要会选择进行以下选择:完成作业、查资料、以及看电视剧、电影、动漫。用电脑进行自我学习、网游、看新闻资讯的占比较少,不爱使用电脑淘宝。

然而女生选择使用电脑完成作业的占比72.8%,选择使用电脑查资料的占比19.4%,选择使用电脑进行自我学习的占比2.8%,选择使用电脑看电视剧、电脑、动漫的占比3.5%,选择使用电脑玩网游的占比0.3%,选择使用电脑淘宝的占比0.3%,选择使用电脑看新闻资讯的占比0.3%。因此女生使用电脑主要会选择进行以下选择:完成作业、查资料、以及看电视剧、电影、动漫。用电脑进行自我学习、网游、淘宝、看新闻资讯的占比较少。

1.3男女大学生书籍文化消费的偏好分析

在喜欢看哪一类书或杂志的选项(多选)中,男生选择与专业有关的书籍或杂志的占比30.4%,选择看经典著作的占比34.1%,选择看娱乐时尚类的占比12.1%,选择言情的占比2.5%,选择悬疑推理的占比8.7%,选择武侠奇幻的占比4.5%,选择艺术的占比2.8%,选择动漫幽默的占比2.0%,选择旅游地理的占比1.4%,选择生活类的占比1.1%,选择外文原版的占比0.3%。因此男生主要会选择以下类型的书或杂志:与专业有关的书籍或杂志、经典著作、娱乐时尚、悬疑推理。选择言情、武侠奇幻、艺术、动漫幽默、旅游地理、生活及外文原版类书籍或杂志的占比较少。

然而女生选择与专业有关的书籍或杂志的占比31.5%,选择看经典著作的占比30.7%,选择看娱乐时尚类的占比22.2%,选择言情的占比4.3%,选择悬疑推理的占比5.0%,选择武侠奇幻的占比1.0%,选择艺术的占比2.5%,选择动漫幽默的占比1.3%,选择旅游地理的占比1.0%,选择外文原版的占比0.5%。因此女生主要会选择以下类型的书或杂志:与专业有关的书籍或杂志、经典著作、娱乐时尚、悬疑推理。选择言情、武侠奇幻、艺术、动漫幽默、旅游地理外文原版类书籍或杂志的占比较少,不爱看生活类书籍。

2.不同级别大学的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差异

我们对233名一本大学的大学生,283名二本大学的大学生以及234名三本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不同级别大学的大学生在文化消费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2.1关于手机文化消费时间的差异

调查发现,在使用手机的时间上,一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20.2%,二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11.0%,三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5.9%。一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5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6.5%,二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5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6.7%,三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5小时的大学生占比44.1%。一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比43.3%,二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比52.3%,三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比50.0%。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的级别越低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越长,大学级别越高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越短。

2.2关于电脑文化消费时间的差异

在使用电脑的时间方面,一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40.1%,二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4.6%,三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4.7%。一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3―5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5.8%,二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3―5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8.1%,三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3―5小时的大学生占比28.0%。一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比16.8%,二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比18.7%,三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比8.5%。一本院校一天不使用电脑的大学生占比7.3%,二本院校一天不使用电脑的大学生占比9.5%,三本院校一天不使用电脑的大学生占比28.8%。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的级别越低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越短,大学级别越高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越长。

二、造成差异性的原因

1.男女差异性的原因

我们随机采访了50名男性大学生和50名女性大学生。女生认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说,微博使女性的话语权增强,并且赋予了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平等的表达空间,提高了女大学生的地位。所以,女生可以通过微博自由发表言论,享受与男生平等的权利。此外,分享明星状态,可以追赶潮流也是女生喜欢微博的原因。而男生觉得微博信息具有浅显性、破碎性以及不完整性,缺乏理性和辑思维,因此整体上来说,男生没有女生爱刷微博。

从消费心理上分析,女生淘宝多为满足自己的对时尚、美感等的精神追求,就算不买东西看看也很开心。然而男生消费时目标明确、果断,他们淘宝就是为了买东西,所以男生不如女生频繁使用淘宝。

2.不同级别大学大学生文化消费差异的原因

2.1校园文化氛围影响大学生文化消费

一本院校,特别是特别是985工程或211工程大学,大多拥有较长的历史文化积淀,自然环境秀美,文化气息浓郁。这些大学专任教师总人数较多,有的甚至超过新生人数。不仅如此,专任教师大多拥有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具有较强的应用型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此外,一本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生的教育资源丰富。这类高校,学术气息浓郁,大学生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教育,学习最新或最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受到优良文化氛围的影响,大学生会潜移默化地进行发展型的文化消费。

而三本大学办学时间较短,文化气息欠缺。此外,受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的影响,为学生提供的课程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落后于一二本院校,学生的教育资源有限。由于欠缺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教学引导,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娱乐性强。

2.2学生自身素质影响大学生文化消费

一本大学的大学生是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入大学的,这些学生大多勤奋好学,学习自主性强,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们大多拥有明确的目标,学习能力强,做事持之以恒,他们会按照目标规划自己的大学时光,合理的进行发展文化消费。根据凡勃仑的炫耀性消费理论,齐奥尔格・齐美尔的流行是阶级的产物以及洛文塔尔的“消费偶像观”的论述,均体现了文化消费是一种带有模仿性质的消费形式。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大学生文化消费具有模仿性。所以一本大学的大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周围的同学,进行优质的文化消费。而二本、三本大学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弱于一本大学,学生的自觉性也较差,娱乐又是人的天性,所以这些大学的学生文化消费娱乐性较强。

参考文献

第4篇

闪盘个头虽小但用处大,价格便宜量又足

推荐理由:凭借优秀的便携性、抗震性、闪盘也成为了大学生用于穆动存储的首选产品,和MP3播放器,PMP播放器等兼具移动存储功能的产品相比,闪盘不但个头小而且使用简单无需数据线转接即插即用、关键是价格便宜、几乎人人都买得起。

闪盘虽小、但选购也讲究技巧。首先,十分廉价的产品万万买不得偷工减料或者以次充好等问题往往就出在这类产品上、数据安全又怎能得到保障。其次,检查产品的外壳结台处是否严实、用指甲轻轻刮外壳漆面做工差的产品常常会出现掉漆现象。虽然几乎所有市售闪盘都自称符合usB 2.0规范实际传输速度相差悬殊,建议大家使用Easyspeed等软件进行测试,平均写入速度低于10MB/s不宜选用,入闪盘的特色功能虽不是越多越好,但有些是不可少的如启动、分匡等功能。若还具备加密、杀毒或压缩等功能性价比自然更高,总体来看,价格在200元以内容量2G8的品牌闪盘拥有较高性价比适台大学生购买。

MP3播放器听歌、学习两不误、还能当饰品

推荐理由:对于不少大学生来说,MP3播放器简直就是一台全能的“学习机”,比如,将MP3格式的英语听力资料拷贝至MP3播放器中,利用A-B循环功能反复练:习利用录音功能,将教授讲座的内容一字不差地记下来:将MP3播放器当作闪盘使用,把从机房下载的论文资料拷贝到宿舍的电脑中:将英文单词整理成T×T文档,利用电子书功能随时背诵及查阅。

如今MP3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建议大家选择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产品,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更有保证,同时,功能方面不宜一味贪多。如果用户只是需要听歌,录音功能则绝大多数MP3播放器都能应付。若看重电子书功能,建议选择屏幕尺寸在1.5英寸以上或字体太小可以调节的产品,能虽然不少MP3播放器还支持视频播放或游戏但实用性较差,不宜作为选购MP3产品的必要条件。对于不少新生来说在高中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MP3播放器,如今需要升级换代,因此对产品的外观设计以及音质表现的要求较高.包括索尼三星等知名品牌都推出了以音质为卖点的MP3产品,不仅音质出众,还拥有漂亮的外观和精细的做工。至于客量,目前来看容量2GB的MP3播放器的性价比最高基本上能满足大学生的移动存储需求。

数码相机 记录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理应人手必备

推荐理由:大学生活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用数码相机记录下这段时期学习以厦生活的点点滴滴是非常温譬的事。

对于不少学生而言,数码相机不仅仅是拍照工具,还被用于展示与众不同的个性。因此,便携性好,外观酷炫的消费级数码相机更适合没有摄影基础的学生。选购时不能只看数码相机的有效像素,更应注重相机的实际成像质量,以及是否具备电子防抖等比较实用的功能。有一定摄影基础的学生则可以考虑购买采用大变焦镜头的数码相机,这类产品不但可提供更高的变焦倍率而且在手动模式以及操控性方面有很多独特设计可玩性很强。另外,便宜的数码单反相机也被不少学生列入了选购清单。考虑到后期的器材花费巨大,而学生大多无经济来源因此除非酷爱摄影,否则不建议购买数码单反相机。为防止买到水货,大家最好到规模较大的专卖店去购买,切记要开发票。

PMP播放器随时随地看电影,想不酷都难

推荐理由:“三点一线”的大学生活有时也会让人感觉有些枯燥,而PMP播放器可随时随地欣赏大片,大大丰富了课余生活。即便是外出游玩以及朋友聚会,PMP产品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使用乐趣。

尽管不少MP3产品也支持视频播放功能,但在屏幕尺寸以及硬件性能上,PMP播放器的优势明显,不过,目前PMP播放器还不能通吃各种片源,通过软件转换或重新压缩视频文件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硬件性能显得特别重要,一般地PMP播放器至少应支持采用Dlvx或XviD编码的AVl视频文件,码率不低于320×240@25fps。总体来看,硬盘式PMP比闪存式PMP的解码能力更强,且支持的视频格式更多。如果用户没有大容量存储的需求,且资金有限,闪存式PMP橘放器也是不错的选择。在众多闪存式PMP播放器中,首选采用飞思卡尔解码方案的产品,优点是支持RMRMvB格式以及NES模拟器游戏等。至于容量,自然是越大越好,但价格往往成正比增加,因此,只要容量满足需求即可不宜过分图大。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闪存式PMP还支持GPs导航功能,这对新生尤为适用,帮助你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比如,通过周边环境检索功能迅速了解学校四周的环境,逛街时无需担心迷路,至还能省下不少打的费用。

智能手机 掌上电脑与手机的完美结合、绝对是众人的焦点

推荐理由:虽然不少宿舍都安装了座机,然而存在多人使用,每次拨号需要拨打较长卡 号,不能随时接听等诸多不便,而用手机则没有这些烦恼。如今手机已经成为了通信必备品,除 了平时向父母问候外,学校的许多重要信息都是通过短信平台发送到学生手机里的。而智能手 机良好的扩展性,可实现比普通手机更多的功能。比如用智能手机编辑Word文档,管理日程安 排、上网并非难事、这对学习不无帮助。

第5篇

【摘 要】 本文从消费社会学的角度,以调查研究的方式,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购物的显功能与潜功能、正功能和负功能,同时探究了大学生网络消费与大学生群体中的认同感、生活方式、情感和大学生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最后对大学生网络消费提出了理性建议,以期解决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特征;影响;建议

一、引言

网络购物在大学生中的兴起和普及,对整个经济、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对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研究一般侧重于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角度。这些研究大多只重视了大学生网络购物对经济的影响,而忽视了网络购物对大学生群体本身的作用和改变。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经济、社会、政治、心理和文化现象。本文主要研究杭州某大学的大学生网购行为与认同、生活方式等的联系,以及大学生网购存在的问题。对杭州大学生网络购物用户的总体情况需要准确地把握,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分析网购的过程、影响因素、个体差异和群体特征。本章节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杭州某大学的部分网购用户进行调查,同时访谈法,对个案进行深入访谈,做定性分析。

二、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调查

本篇论文主要研究杭州某大学的大学生网购行为与认同、生活方式等的联系,以及大学生网购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查以“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为主体,共设计18了个问题。大体分为三个部分:个人基本信息、对网购的认可程度和网购对其个人生活影响。本次调查采用系统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杭州H大学随机抽取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出去预调查问卷共计发放150份,收回142份,回收率94.7%。

从调查显示来看,本次调查男生63人,女生76人,男女比例45.3:54.7。其中,年级分布为,大四学生最多,占总体的50.4%,共70人。大二、大三各16人最少,占总体的11.5%。大一学生共计37人,占总体的26.6%。

1、大学生网购商品类型

大学学生网购选择的物品,最为突出的是对服装饰品的选择。通常认为服装饰品一般是女性偏好。但这次调查来看,在大学生群体中,男女生对服装饰品并没有明显的偏好,这一是由于大学生本身对服装需求较高,大学生正处在一个青春时期,对个性的表达和对时尚的追求,都显得格外突出。服装、鞋子可以凸显出每个人的风格,服装更具符号化的意义,将人们塑造成一个他们想要扮演的角色。其余最多的是购票、学习用品、食品等。

2、大学生网购类型

大学生进行网络购物消费的情况,物品缺失性消费、季节性消费和冲动性消费分别占60.4%、15.1%、12.9%。相差很是比较显著,网站促销消费占到了8.6%,节日消费则只有2.9%。

物品缺失性消费、季节性消费和节日消费可以认为是有意消费,即因为主观某种需要、已有购物的意愿而实行的购买,而冲动性消费和网站促销消费则可以定义为无意消费,即由于外在客观因素的刺激而产生的购物行为,无意消费更多表现为对商品的实际利用低。

3、大学生网购忠诚度

对于大学生的网购忠诚度的调查,本题着重考察,大学生在网购过程中,忠诚度在哪里体现最高?问卷显示,选择网购平台的有52人,占37.4%最高,选择商家店铺的有25人,占18.0%,选择商品品牌的有41人,占29.5%,没什么明显忠诚度的有21人,占15.1%。

4、大学生线上线下购物商品差异性

网购在给人们对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购物习惯。对商品类型的选择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4人选择没有明显区别,占总体的31.7%,而有79人选择对线上线下商品类型的选择有一定倾向性,16人表示出强烈的倾向性。共计68.3%的大学生,在购买商品类型上,线下与线上呈现区别。

5、大学生网购满意度

在大学生满意度调查意向中,选择基本满意选项的最高,共有66人,占47.5%。很不满意的最少,只有2人,占1.4%。随着整个网购平台的不断成熟,对商家的监督越来越完善,网购流程也变得更加简单可靠,大学生对网络购物的体验还是比较良好的。

三、网购对大学生的影响

1、网购对大学生的消费刺激

在接触网购后,大学生的消费支出是怎么样的呢?有51人选择了没有什么变化,6人选择消费支出减少,82人选择消费支出增加。从消费金额的支出上来看,有近6成的大学生因网购而增加了消费金额。但我们知道,网购的一大优势就是减去了商品销售过程中的许多环节,减少了许多额外成本,这样商品的价格就低了下来。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相同数额的金钱,在线上会比线下购买更多的商品。选择消费支出没有明显变化的同学实际上购买的商品是增多的,网购也是刺激了他们的购物欲望。

2、网购的影响程度

客观上,从之前大学生的购物习惯、每天浏览购物网站时长和消费支出等方面,都反映出网购其实对大学生的生活有影响。大学生主观上对网购对其生活影响程度的总体判定,选择影响一般的有54人最多,占31.7%。选择影响很大的有11人最少,占7.9%。有78.4%的人选择一般程度及以上,说明网购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很深刻了。不仅是大学生的经济消费方面,对其生活方式等都有很大影响。

3、大学生对网购主观评价

认为网购利大于弊的同学有68人,占48.9%。认为弊大于利的同学只有7人,占5.0%。还有44人选择了利弊差不多。这说明大学生整体上还是认可网购行为的,这也是由于大学生对网购满意度的提高。

四、大学生网购行为分析

1、大学生网购行为与群体认同分析

“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人,当我们被所在的群体接受和认同的时候,才会产生一种归属感和成就感。而想融入一个群体的生活,必须具备共同的群体特征和价值认同点,这是一种集体意识。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将集体意识定义为: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总和,构成了他们自身明确的生活体现,称之为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1]

消费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消费社会中的人为了进入到这一生活共同体中,就需要满足消费方式和消费选择上的群体内部一致性,即将个体的我转化为集体的我。在今天数字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群体作为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被贴上消费大军的标签。人们的消费归属由群体的消费价值决定,大学生通过选择与自己观念和行为相同的群体来满足自己在购买中的需求。

人们的消费是与其所处的阶层地位相关的,所处的阶层地位不同的人,他的消费水平也自然有所差异。除了维持或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人们的消费也是为了维护和再生产与自己的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认同。[2]在传统消费社会中,“名牌”商品的打造需要极高的成本,在有限的空间的商场内,各个商品陈列的位置就是一种规则和秩序,将商品的等级划分出来,也将不同的阶层人群区分开来。

不同的社会阶层在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上存在着显著不同。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自己还没办法脱离家庭独立发展,他的家庭社会结构和社会地位就代表了他自身的社会阶层,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消费水平不平等的大学生在实际购买上的差异。“潮牌”是一块“遮羞布”,它可以掩盖大学生想追求品牌但却又被自身经济条件局限的尴尬,给大众化的商品贴上个性化的标签,网购一定程度上将大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距转化为了个性,有效消除了大学生群体内部由于消费水平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2、大学生网购行为与生活方式的分析

网购对大学生对生活方式改变巨大,这首先与整体网络环境的改善有关,网速不断的提高,3G、4G网络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兴起,都使人们对网络的使用率提高了。

以前,上网受空间的限制,人们只能呆在电脑面前,固定在某一处上网。但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升级,移动端足以满足人们上网的需求,再加上3G、4G网络的高速传输速度,人们对移动端的使用越来越频繁。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增加的新网民主要上网设备是手机,使用率为64.1%。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

移动端的优势就是将人们从空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人们可以将平时的“碎片化”时间都利用起来。浏览购物网站就是其中一种不错的选择。上课时、吃饭时、走路时,同学低头玩手机的现象在大学校园内屡见不鲜。很多大学生就是将这些时间花在浏览购物网站上,根据本次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每天都有浏览购物网站的习惯,且女生的整体的浏览时间高于男生,个别大学生甚至每天花去3个小时以上的时间用来浏览购物网站。

3、大学生网购行为与“御宅”消费文化分析

“御宅”一词最早源自于日本的御宅族,而“御宅文化”则是指对于ACG(动画、漫画、游戏)等次文化产品极度痴迷的某一社会群体。[3]

大学生愈来愈多的成为其中的一员,在寝室上网一呆就是一整天,只通过电脑和外界交流,这在大学中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网络演化出了一个全新的人类之前都未曾见过或者敢于想象的消费空间,这也为宅男宅女进行网络购物提供了重要的环境。现有的商业体系和运行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御宅经济的影响,御宅族们人口基数庞大,这也为网络经济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市场。

不过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御宅族的负面影响,网络购物市场导致了许多御宅族的诞生,而他们不愿意面对现实生活,上网购物花去了他们一天中绝大部分时间,就算是没有要买的商品,御宅族们也会黏在网上,毫无节制地浏览各种网络信息,而不管这样的信息是否对他有用。传统的生活模式被打破,随之取代的是以网络为核心的崭新的生活方式,网络世界成了当代年轻人的心灵归属。当然,最为直接的影响是,御宅文化直接导致了许多御宅族们长期处于亚健康的生活状态之中。

五、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网络购物的出现和兴起,不仅仅是对市场经济的繁荣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导致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形成,并且同时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首先我们要承认其值得肯定的一面,新的互联网媒体文化就是从网络购物消费之中诞生的,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文化世界,像“淘宝体”这样的网络语就是一种网络消费文化。新生事物既会带来好处,同样也必然有其弊端。正如现在大学校园里所呈现的状态,大学生长时间的沉迷上网,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进行购物,而这种购物的目的已经偏离了自身的需求,而只是为了消磨时间,寻求在网上的所得到的依赖感。

另外,无节制地追求商品品牌和社会标签,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名牌狂热,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这给其生活无疑增添了巨大的负担,从而因个人生活开销无法负担,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这些新出现的问题都需要我们面对和思考。

对大学生网络购物问题的解决,要从社会、家庭、学校、大众媒体和个人这五个方面出发,针对大学生网购中存在的盲目跟风和从众现象提出解决方法。

从社会方面来说,社会主流应该大力提倡文明消费和理性消费,坚决摒弃奢侈消费和攀比性消费。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说“不”,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从家庭方面来看,家长要与自己的孩子做好沟通交流工作,指导孩子理性消费,从行动上约束大学生们的不当消费习惯,给他们灌输正确积极的消费观念。学校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理论的教育,多开设一些专门的常识性课程,传授一些理财知识。在生活方面,多加强思想方面的教育工作,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大学生自己要对自己有一个很好的管理,包括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和健康管理。只有真正能将自己管理好,才能有效的执行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大学生也要学习和增加网络购物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谨防在网络购物过程中上当受骗。

总之,大学生养成理性购物的习惯绝非一朝一夕,也不能仅仅依靠其个人的力量。我们既需要宏观层面上政府的调控,也需要社会各个阶层共同出力,再有例如学校、家庭和大众媒体等社会组织的积极引导,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最终切实帮助大学生群体养成理性的消费习惯,健康地进行网络购物。

【注 释】

[1] 姚建平.消费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3-113.

[2] 王宁.消费社会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 郑笑梅、张歌.网络社会中“御宅文化”现状及影响探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参考文献】

[1] 夏永林.大学生网络购物感知风险评价体系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 安晓.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实证研究[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14.

[3] 谭江伟.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调查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9).

[4] 胡发刚.大学生网络购物消费行为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4(5).

[5] 肖风桢.大学生网络购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

[6] 黄飞.大学生网络消费偏好识别及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作者简介】

杨 青(1993-)男,江苏盐城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社会学专业学生.

第6篇

论文摘要: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消费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部分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也表现出了非理性的倾向。通过以问卷调查为主的调查方式,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既有其合理性和特殊性,同时又明显存在着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的误区,需要来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引导和帮助。

一、导言

大学生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方式将可能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风气和思想。因此,选取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消费行为和方式,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消费趋势。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特点和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具体涉及到的问题有大学生平时消费资金的来源、月消费状况、消费支出分布情况及其对消费方面的感受等。调查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对C大学2004-2006级150名在校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9份(男生67份,女生72份),有效率为92.67%。其次,通过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对其中15名学生进行了个案调查,从而提供了比较具体的资料。在以上两方面情况把握的基础上,结合网络上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

(一)理性消费

1.合理计划。问卷调查显示,在费用开支上,16.6%的学生有详尽的计划,67.7%的学生稍有计划,只有15.7%的学生没有计划,随心花费;81.3%的学生没有或偶尔有透支情况,经常出现透支情况的只占到18.3%。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消费时都是精打细算,消费的盲目性并不能够用来形容大学生整体,当前社会上普遍关注的大学生超前消费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少数现象。

2.理性消费。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有关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比较重视商品的质量和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可见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主流是理性的。

通过访谈我们得知,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选择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二)追求潮流和品牌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喜欢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而且大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全国学生联合会、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中国青年校园先锋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公布的《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显示,诺基亚、联想、索尼、TOM、汇源、阿迪达斯等成为中国大学生心目中的首批先锋品牌。此次调查也清晰地反映出,在23类先锋品牌中,非内地品牌占了近一半。在我们针对性地访问中,发现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商品消费上,基本都是外国品牌的天下。对C大学学生的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根据《报告》,排在大学生购买首位是“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57.7%)”,其次就是“单纯追求流行时髦与新奇的东西(30.4%)”。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三)导向性较强

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其中也包括新的消费方式。很多商家都将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目标顾客进行市场销售,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针对此种情况商家纷纷推出面向大学校园的促销活动。例如中国移动,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其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这些追“新”族。同样,金融机构也逐渐将业务延伸到大学校园,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作为新业务的推动,逐步拓宽市场。前些时,国内首张专门面向大学生的双币信用卡——Young卡由招商银行推出,不论专业、家庭经济条件,全国近220所著名高校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均可申办,最高可透支额度,在读本科生为3000元、在读硕士生5000元、在读博士生8000元;如急用现金,只需打个电话就可将透支额临时调高30%。几个月招行在全国就发放Young卡约8万张。这个数目相当可观,也证实了大学生对于信贷消费这种区别于传统的新型消费方式的认可和接受。对C大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也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一)所处消费层次与消费水平的矛盾

大学生是消费群落的一个特殊构成部分,他们不参与生产,是纯粹的消费者。这点对于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以下是通过问卷得到的数据:大学生消费主要来源,有83.45%来源于父母资助、8.7%来自奖学金和助学贷款,6.8%是个人兼职收入。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经济来源仍然是依赖于父母、家庭。这种依赖性,使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家庭经济状况直接挂钩。这种消费水平,完全决定于其家庭经济状况。至于家庭经济宽裕的,在必要的生活消费外,还有另外一笔钱可用于其它。从这一点看来,经济来源对于消费水平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是更甚于大学生本身的消费观的。在有限的消费宽度内,不论出于自觉与否,他们都必须严格地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使之与经济状况相适应。所以中国大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理应与我国居民的平均水平相一致。然而事实并不同于公众一般的认知:大学生们每学期的平均收入为4919元,支出为4819元,同时,目前大学生每学期自筹收入平均491元、奖学金374元,即自身获得的总收入为865元,仅占每学期支出的18%。同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人的年度可支配收入在8000元至9000元之间。而将大学生在两个假期的支出计算在内,我国大学生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已经在一万元以上。大部分几乎没有创造收入的大学生,每年的消费都要高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收入与支出存在严重的反差。大学生们既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却享受着高档次的生活,且消费水平和质量往往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呈现出不合理的畸形消费现象。这个特殊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与他们所处的消费层次不甚协调。

(二)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两极分化分明

大学生的消费,基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生活消费,如吃饭、购置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休闲消费,如娱乐、购物及其他;学习消费,如购买与专业相关的工具或书籍等。在这三个部分中,第一和第三部分的水平都比较平均,比如吃饭,大多数同学每月都用200元至300元左右。调查数据表现出,每月消费水平在600元~1000元的学生中,饮食支出与生活费月支出(680元)平均比率是31.9%,这可视为他们的“恩格尔系数”,这一水平已经低于我国城市居民2005年的恩格尔系数,女生相对更低一些。这说明大学生们的消费趋向已经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消费。学生之间比较消费落差较大的,是第二部分,即休闲消费部分。低的在50元左右,高的则达到1500元,这些高消费包括电子产品、穿着打扮、交朋会友、文化消费等等。部分高价值消费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他们的“消费地图”:6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27%拥有个人电脑、19%拥有PDA、12%拥有MP3、6.6%拥有数码相机。旅游、电脑、手机、恋爱被称为大学生的四大消费。对于能体现社会年轻人时尚、前卫等特征的高消费,如通信、旅游等,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较之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体现的更明显。追求品位、高雅、时尚、情调的文化消费,是大学生的又一特点。调查结果显示,68.9%的被访者去过酒吧、茶楼、咖啡屋等休闲场所。与这些新出现的消费热点增长迅速相比,学习消费所占比重要小得多。

(三)消费心理易受外界影响走进消费误区

追求高消费、炫耀消费、享乐主义和超前消费诠释了后现代性的消费主义消费方式,也极大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追求时尚、潮流和高消费已渐成大学生的消费趋势。虽然在前面关于大学生消费的理性化分析中我们看到,大学生普遍持有理性的消费方式,但消费品的品牌和时尚特质仍然普遍受到大学生的重视。而且在事实上,“阿迪达斯”、“苹果”、“卡尔登”、“耐克”之类的世界名牌在大学生中的拥有者也不乏其人。当代大学生现有的消费误区具体表现有:庸俗性消费,突出表现是人情消费;超前消费,消费远远脱离了实际;炫耀消费和攀比消费,以追求高档、名贵商品为荣。同时,根据资料显示,大学生的对未来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期望,远远超出当前社会能够提供的标准。许多大学生在没有考虑自身情况的前提下,还抱着年薪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求职念头。而事实是,近日在广州举办的一次招聘会上,很多企业提供给大学生的月工资水平仅为700元~800元。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期望消费水平不仅远远高于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普遍初始工资水平,而且也脱离了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可见大学生群体虽然由于经济来源的限制,在校阶段的现实消费方式是理性的、有计划性的,但在他们心中所期望的仍然是一种消费主义的消费方式,而一旦时机成熟,这种对高消费的诉求就将导致他们的消费理性的颠覆和解构。

四、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群体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宽阔的文化视野以及对新事物敏锐的反应能力,所以其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都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肯定其合理的一面,也不能忽略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方式在未来社会中会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大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力量与作用,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采取必要的、合理的、科学的措施,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消费与金钱、精力之间的关系,树立理性的消费生活观和科学的消费方式。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这里对大学生消费的引导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希望老师在思想理论教学中,使用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老师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家长应该教育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子女明确自己的消费定位,不能过于纵容,尤其应该让大学生们清楚自身所处的消费层次和现在所能创造财富之间本来就存在着明显差距。其次,家长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这样看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就更为重要。同时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的关注不能只是一味的批评和指责,尤其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比较突出,单纯的说教效果不甚明显,对其应采用结合现状的引导,用事实来帮助大学生建立自己合理的消费定位,摆正消费心态。

第二,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专家指出,财商的概念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话题。可以这样理解,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财商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建议培养大学生合理的消费观,可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具体操作型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第三,通过良好的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校园内各种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其消费观和消费行为也是如此。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高校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和校风的建设诱导学生主动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消费行为。因此,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与优良学风和校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德琦,张新国,严学军.青年与现代消费[C].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美]迈克尔·R·所罗门.消费者行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韩璐.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4)

4.倪瑞华.可持续消费:对消费主义的批判[J].理论月刊,2003(5)

5.陆汉文.大学生:消费与现代性.青年研究[J].1999(6)

6.陈沙麦.对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3)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营销;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27日

现今,市场经济和精神文明在不断进步中,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也有着深刻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代,在学校期间的消费是一个很大的数目。消费群体的数量和理念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消费特征变化,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影响,已成为一个主要的组件来引导消费趋势的本质,同时给很多企业带来了重要机会,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关注目标转向这一肥沃的领域。因此,企业需要多关注在校大学生的消费趋势,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因素进行调查与讨论,并探讨符合这个目标市场的影响策略,对于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消费需要,对企业的发展将会有重大意义。

一、研究大学生消费现状的意义

消费,是在所有人身边无时无刻存在的行为方式,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行为、消费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大学生目前的生活情况和价值取向。站在企业的角度,高校大学生的购买力也是极其可观的。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消费大军,大学生将成就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通过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可以为各大商家制定出营销规划、产品设计方案、市场细分、营销策划提供意见和依据。同时,可以使企业所提供的产品质量、样式、包装、价格水平以及产品的宣传活动更加符合大学生消费群体,把握消费市场情况,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满足大学生的消费需要,这对企业进一步开拓大学生消费市场,增加企业自身的地位和产品的竞争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消费现状

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存在许多问题,如他们的攀比心理很强,强烈的消费欲望与理性消费的矛盾,从而形成了消费不均衡、两极分化的现象。这样就使一些大学生消费行为出现一些偏颇,容易盲目冲动,缺乏理性。因而可知,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将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细微而严谨的考查分析。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受个人消费心理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在现在的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能够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以及实际情况做到理性消费。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往往很难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日俱增,无论是大学生的年龄段还是他们在社会中的独特角色以及他们如今的心理变化特征,这些种种因素都决定着他们的消费行为与消费观。笔者总结起来,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理性消费是主流。在校大学生属于经济未独立群体,他们的生活来源绝大部分是父母的供给,并且主要用来支付日常的饮食和生活必需品。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的大学生消费都十分谨慎,他们在购买商品时,主要考虑的方面是价格与品质,最重要的购买因素是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考虑商品的安全耐用、外观美好、经济合算。在消费行为中体现出较为理性的消费特点。大学生在购买像手机这种价格较为高的产品时,会思考再三,呈现理性消费。他们面对新鲜事物产生的购买欲望会因为资金的不足而选择可承受范围内价格的商品。总而言之,大学生经济能力较低,自己做兼职赚的钱越来越少,每月可支配收入是有限的。由此可见,大学生理性消费是主流。

(二)消费层次比较分明。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条件与消费领域各有不同,所以大学生的消费还有一定的层次性。

1、在男女比例均衡的院校来说,女生所占的比重较大。虽然在生活、学习和饮食费用上男女的比例差不多,但调查显示,女生对于服饰、休闲娱乐方面所需的花费更大一些。由于消费心理的不同,消费的自觉性存在差异,女生对外在和满足其心理的需求更加强烈。

2、大学生经济实力存在差异。根据现实情况,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父母,于是家庭的经济状况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家庭较为富裕的大学生的日常开销和消费层次相对普通条件大学生高一些。与此同时,父母教育理念的差异也是大学生消费受限的一部分因素,很多父母对于自己孩子的溺爱往往是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范围,也有一部分父母从小就教育孩子简朴务实的生活习惯。

3、个人的专业与爱好导致消费层次分明。大家都会把钱花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专注于理论文化的大学生更注重书籍材料、书本笔记上,而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更关注于乐器、颜料、服装等消费领域。

(三)大学生消费追求时尚、品牌与享受。当代大学生都是受到过高水平教育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的一般人士还是不同的,他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仅想得到认可,更强烈地想要得到自身被尊重。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对于娱乐、休闲方面的需求处于旺盛阶段,社会发展越快,这种消费需求越高,他们的消费价值观也会产生改变,具有多元化趋势。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发生的最新、最时尚的信息,手机消费与网络消费已经占据了大学生消费的大部分。对于受到高教育水平的大学生而言,未来的收入将会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在以后将会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大学时代消费行为与观念的影响,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存在。大学生消费的潮流趋势也受到社会的重视,一项新研发的产品在大学校园的推广,不但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能相对影响到社会群体消费。

(四)消费行为多元化,已进入网络时代。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大环境生活方式多样化,消费结构也呈现多样化。当今大学生渐渐演变成了刷卡一族,学校图书馆图书卡、缴纳学费和宿舍费的银联卡,还有很多大学生没有收入就有可透支的信用卡。网络消费也越来越多的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现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消费方式。中国人口众多,使用手机的消费群也成为了一个巨大市场,然而大学生就是最主要的手机消费群之一,早已成为手机消费市场的重头戏。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消费的主力军,无疑对网络营销以及消费行为多元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对企业营销的几点建议

基于当代大学生市场的独特之处,立足于企业的角度,要想牢牢地抓住这一目标市场,抢在重要地位,得到最大的收益,就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调研活动,分析了解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与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选定好潜在的目标市场,把握市场方向,力求产品的适应需求与新颖独特,激发大学生的消费欲望。

(一)企业产品开发针对性策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具有明显的特点,不同的是,企业根据市场营销的特点是值得思考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所关联的产品情况、经济实力与经营特点,找到目标对象群体,开发出不同层次和不同特色的产品,用来满足不同消费档次的在校大学生的消费需求。

1、娱乐消费与物质消费将成为主要的消费内容。大学生更注重健康的饮食条件、注重娱乐健身、电影、旅游等健康自由的消费,这样在购买食品、保健品、健身锻炼方面的支出随之增大。随着运动时尚潮流,当代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内涵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对运动器械都要追求个性。不但要在使用上舒适得当,还要有充分享受的体验,使内心和精神上都得到满足。

2、大学生在穿着打扮方面要求也在提高。他们追求时尚和档次,要穿的舒适、有品位。因此,大学生体育、服饰等消费将成为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具有不可小视的商业发展前景。当然,产品开发的不同及企业的经营特点,也构成了影响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因素。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购买力进行深入的研究,掌握消费特点和生活习惯,并在调查与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产品创新,不断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元素。比如,联通推出的“宽带年包套餐”、“假日计划”等套餐服务。

3、在产品服务消费领域也要注意有针对性的开发。大学生日常必需的洗衣、熨烫、缝补等服务行业也要积极开发,可以采用自助与24小时形式,这样不但有利于大学生日常的突发状况,也可以带来很大程度的方便,更加有利于企业针对大学生市场服务行业的发展。还有校内的理发、洗浴、小餐馆等,都是大学生的日常需求范围,都是要看重的领域。同时,企业还应把营销思路带到产品服务的售后、建议等方面,让大学生来提意见,问问他们的想法,不但能带来尊重感,还能给服务的效果带来很大的好感。

(二)企业产品价格满意策略。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产品价格的关系极为相关,他们对价格的定向也是极其敏感的,消费来源的特殊依赖性也让大学生的消费欲望与购买力都有了不可忽视的限制。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不是赚多少和花多少的问题,他们的消费行为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关系,包含了许多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因此,每个企业都需要对这一特殊群体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给商品制定一个对他们来说合理的价格。

1、采用逆向定价的办法。先通过市场调查得到的数据结果,来了解大学生愿意承受的心理价位,并且考虑成本与产品的因素,以此方向,制定出符合大学生消费的产品价格,这样既避免了价格定位的盲目性,也可以制定出绝大多数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满意目标价格,获得最大的利润。

2、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扩大的不是产品的单个价钱,而是产品的市场份额,扩大的是企业的规模,以此来降低成本,采用薄利多销的营销模式,从而保证了价格也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可谓一举两得。

3、采用差别定价法。根据大学生消费实力的不同生产出层次分明的商品,这样就可以制定出同类产品不同档次的价格,满足更多层次的消费,商家还可以根据自身实力采用多种方式的付款,现金、网银、刷卡,也可分期付款。

4、采用弹性定价法。在大学生消费市场领域确定价格时,企业可以通过观察产品销售价格变化引起销售量变化的程度来对产品进行价格的确定,这样就可以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提高产品的价格可以增加销售额以及什么情况下应该降低产品的价格,能够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满意价位,从而增加销售收入。

(三)企业产品营销创新策略。现如今,在校大学生的消费群体在不断扩张,成为各企业必争之地的大学生消费群因受到高等教育,具有较强的独特创新信息接受能力。在追求时尚消费的大学生时代,购买和使用商品作为一个“群”的心理上的满足以及一个群体的认同和情感的表达。因此,商家可以开发出一些创新独特、新颖可观的营销策略,时刻掌握大学生消费行为发展趋势。采用有效的创新营销策略,才能在大学生中树立可信赖的品牌形象。

1、电子文化、网络娱乐营销:现已进入网络时代,企业大量的从实体店的营销模式扩展成网络消费的营销模式,对于商家而言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修改商品信息,给大学生带来个性需求的满足感,也让自身的产品更加快速地适应大学生日益变化的消费趋势。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网络营销可以让他们获得方便,因为网络上不存在节假日休息,或者营业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购买并对所选购的商品进行查看信息,方便快捷。在一些网络娱乐和特殊产品的购买中的优势极为突出。

2、促销式营销:大学生喜欢新颖独特的促销方式,比如开展以产品命名的歌唱、舞蹈、歌颂比赛等,发放传单,传单样式新奇,内容有吸引力,具有惊喜感等都是不错的促销方式。在促销过程中不要太注重商业化,大学生的心理都是感性的,乐于尝试新鲜事物的群体,所以这样才能更加贴近于大学生的心理,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当代大学生越来越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与内涵,所以促销形式越具有个性就越会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

3、体验式营销:基于大学生追求新奇的消费行为特点,可知新颖别致的产品比较容易吸引在校大学生。通过广告的宣传与推销活动,可以让大学生了解产品的性质与特点,产生购买欲望,进而进行购买。通过现场参与游戏获得免费体验产品的机会,不但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参与度,也是让企业产品快速传播的有效途径。也可以发放赠品,使用体验等营销方式让大学生体验产品的性能,增加购买欲望,产生购买行为。

(四)企业品牌营销策略。大学生的素质普遍较高,追求的品质也相对较高,在购买上也是倾向于高端品牌,追求时尚。这就预示着品牌追求将是大学生追求的新潮流。但是,大学生的购买力毕竟是有限的,所以他们的消费领域处于一个尴尬的阶段。这就需要企业把营销策略的思路放在打造自己的品牌上,开展自身的产品和品牌推广,迎合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满足其需求。在打造自身品牌的同时,企业要注意观察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时尚潮流的走向,全面分析定位目标市场,开展别具一格的宣传活动,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大学生的品牌忠诚度,建立品牌信赖感,树立产品形象,在大学生当中树立品牌知名度。

四、小结

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代大学生消费市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与内涵,这正提醒了我们一定要抓住营销的主要方向,要采取各种措施与办法,更加深入地了解与更好地发现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大学生是现今社会的特殊消费群,也是日前很多企业商家激烈竞争的热点。经过市场调查,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哪个商家能够采用更加适时的营销策略,以最大的限度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得到更多大学生的认可与信赖,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强而有力的位置,成为大学生消费市场最大的赢家。

主要参考文献:

[1]黄雪园.大学生消费现状的调查及合理化消费的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3.14.

[2]张玮文,丁尚,裴莉,刘欣,王诗雨.北京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研究[N].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

[3]金春敏.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电子商务,2014.4.

[4]王晓晨.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第8篇

关键词 移动阅读 阅读服务 电子书

分类号 G252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on E-book Service in the University Library

Wang Wanqi, Zhao Peiyun, Hu Xiaodan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paper library service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so libraries should employ modern technology means to expand the electronic literature service.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employment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starting from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utilization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to improve the basic strategy, and constantly perfect the construction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thus to give the best service to the readers.

Keywords Mobile reading. Reading service. E-books.

高校图书馆馆藏中的电子书比例逐年增加,数字化特征愈趋明显。2012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指出:2006至2011年期间,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的采购保持稳定,采购电子资源的经费持续走高,电子资源经费建设平均占到全馆文献建设经费的40%以上,并且增长趋势明显,按此增长速度,预计到2015年与纸质资源购置经费持平[1]。然而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利用却喜忧参半,普遍存在电子期刊利用率很高,纸质期刊阅览室鲜有人问津,但同属于电子资源的电子书利用率却相对很低的现象。因此,探索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服务模式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1 电子书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1.1 电子书专属阅读器限制了电子书的利用

国内高校图书馆订购的中文电子书一般均有专属自己的电子书阅读器,并强制要求下载安装,电子书必须在各自专属的阅读器上才能使用。当前此类数字阅读产品种类繁多,每一种都要下载一个阅读器,让数字阅读越来越沉重,人为给电子书的利用造成障碍。一些没有耐心的读者会绕道而行,无形之中就降低了电子书的利用率。相对而言,利用率比较高的中文电子期刊则不同,各个数据商除提供自己的文件格式外还提供PDF文件格式或者只提供PDF文件格式的文献,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读者使用比较方便。PDF格式的电子资源可以不依赖操作系统的语言和字体及显示设备,阅读起来很方便。

理论上数字图书馆的使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但是由于受到著作权法的限制,数字图书资源供应商选择“防止拷贝”方式保护自己的权益。目前高校图书馆订购的电子书,一般只能在校园IP地址范围内在线阅读,电子资源便于携带的特性不能体现,给读者使用造成诸多不便。目前超星数字图书馆还稍有些放松,超星4.0版本阅读器已支持下载图书离线换机阅读功能,但是步骤繁杂,并且下载的图书只能进行一次迁移。

1.2 电子书检索的便利性不够

许多大学生网上看免费的电子书,而却不知道同样内容的电子书图书馆也有,或者尽管知道图书馆有电子书,但是具体有哪些书却了解不深。高校图书馆近年来虽然购买的电子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与日俱增,然而由于数字图书资源供应商为了各自利益,设置了层层壁垒,以至于每个数据库都成为一个信息孤岛,星罗棋布的信息孤岛彼此之间缺乏连接与沟通,读者利用时主要还是采取各个数据库逐个点击、登陆、查找。因此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对纷杂的电子书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组织、揭示,以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找到所需的资源。

1.3 移动阅读服务不够完善

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更新换代和3G 技术的发展普及,移动阅读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移动阅读作为一种不受地点、不受时间限制的新型阅读方式,其读者群体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盛大云中书城的2012年度中文数字阅读数据报告显示,在云中书城1 600万阅读人群中,有62%的用户选择使用手机阅读,16%的用户选择使用纯电子书阅读器阅读,12%的用户选择使用平板电脑阅读,整体上有超过90%的用户使用移动设备进行阅读[2]。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阅读书籍,但这种潮流与图书馆电子书利用率低形成鲜明的反差。其主要是因为智能机的操作系统与PC机不同,PC机上的软件在智能机上不能兼容。智能手机、PAD等移动终端无法安装电子书阅读器。目前各个数据库公司没有推出自己的基于大众移动设备的客户端软件,图书馆电子书不能通过智能手机、PAD阅读,无形之中就拒绝了喜欢移动阅读的读者。

目前从高校图书馆提供的移动服务内容上看,还仅仅是提供检索、预约、续借等传统服务项目的延伸。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读者在移动终端上阅读电子文献资源需求正在日益扩大,提供深层次的电子书阅读服务将成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2 对提升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服务的建议

2.1 完善电子书的建设途径

电子资源建设不能局限于购买数据库使用权,毕竟这些资源不属于图书馆拥有。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就曾说过,“拥有才是硬道理,能拥有,绝不获取”。所以图书馆应该自建部分电子资源,在知识产权许可范围内对本馆馆藏纸质资源进行数字化,把电子书作为纸质图书的有益补充。另外,还应积极收集网上大量的免费资源和开放获取资源,以保证学校办学需求和重点学科、专业的科研需求。网上开放获取类电子书日益增多,已经成为读者可以利用的最重要的文献来源之一,并且此类资源多为PDF格式,下载方便,直接利用,图书馆应该将此类免费电子书扩充到本馆文献资源建设体系中。

2.2 完善统一检索功能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已不仅仅是文献资源的收藏机构,更是信息服务的提供者和传递者。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引导读者进行有效的阅读,发现真正有用的信息资源,并提高资源使用率是图书馆阅读服务的研究方向之一[3]。

由于图书馆所订购的电子资源的登录地址各不相同,读者需要逐一登录才能够使用相应的电子资源,这样使得读者不胜其烦。高校图书馆为方便读者查询馆藏书目,应该把电子书的书目同馆藏的其他纸质图书的书目进行整合,使读者通过OPAC可以检索到图书的不同馆藏形式,不仅可以查检到纸质图书,还可以检索到电子书。同时,高校图书馆为充分揭示电子资源,也应对不同类型、不同数据库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电子书检索平台,将检索结果集成在同一Web页面上,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使读者觉得就像在使用单一库的检索界面一样,避免读者逐个登录数据库、输入检索条件的麻烦,这样读者才会全面了解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电子书被读者了解的机会大大增多,可以极大地提高电子书资源的利用率。

近年来国家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等资金和人才比较雄厚的图书馆自建了文献资源统一检索系统,整体性揭示了本馆订购的数据库和自建的特色数据库资源。读者通过统一的检索界面,一次性输入检索词,不仅可以检索本地纸质资源馆藏,还可以对多个网络数据库同时进行检索,一次性得到馆藏纸本资源和多个网络数据库资源的检索结果,大大节省检索时间。

对于普通高校而言,虽然基本上没有自行建设统计检索平台的实力,但可借助于读秀和CALIS提供的统一检索系统,实现对图书馆订购资源的统一检索。读秀和CALIS都采用基于元数据的检索技术,能够对分布在本地和异地的各种异构资源提供统一的检索,实现电子资源与图书馆原有的查询终端界面进行整合。查询纸质书本的同时,会同步出现电子资源副本的状态,而不是将纸质书和电子书分离在两个界面上。读秀的优点是能够提供图书的知识单元,CALIS的优点是能对其组织的集团订购的所有数据库进行检索,即使本馆未订购的资源,也能通过CALIS知道那个图书馆能够获取到,充分体现了CALIS的共建共享思想。

2.3 加大移动阅读服务力度

随着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为阅读平台的移动阅读渐渐成为当下数字化阅读的主流。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加强建设移动数字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推广服务。目前已有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十几家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移动服务。从总量上看,目前国内提供移动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在全部图书馆中所占比例很低,用户较少,使用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频率也低。可以说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从长远来看,移动图书馆服务,将是图书馆的发展方向。美国大学与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在其发表的报告《2010大学图书馆十大发展趋势》中指出,移动设备以及应用技术的爆炸性发展推动图书馆拓展新的服务模式[4]。

2.3.1 引进电子阅读器,提高电子书的利用率

随着阅读方式的改变,图书馆界敏锐的意识到电子书阅读器服务将会成为图书馆一种全新的服务方式。在美国,开展电子书阅读器借阅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占多数,其在电子书阅读器使用上的投入也超过公共图书馆[5]。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先后推出电子书阅读器外借服务,运行后的外借率达到100%。提供电子书阅读器服务既方便了读者阅读图书馆订购的电子书,而且使更多人体验到移动阅读的快乐。据统计,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自从开展电子书阅读器外借服务以来,电子书的利用率大幅提高[6]。电子书阅读器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图书馆推广电子书资源服务提供了新的契机,高校图书馆应在借鉴公共图书馆电子书阅读器服务基础上,购买电子书资源时应考虑捆绑购买资源提供商的手持阅读器,或者向电子书阅读器厂家定制适合自己使用的电子书阅读器,通过安装不同的阅读软件来支持更多的馆藏数字资源[7]。

2.3.2 开发APP,开辟移动阅读服务方式新途径

APP是第三方应用程序Application Program的简称。相比传统的WAP手机网站,APP 在功能上具有资源的有效挖掘与集成、个性化定制与推送、方便易获取及迅速广泛传播、功能丰富及形式有趣等优势。移动阅读正经历着从WAP(手机访问平台)到SMS(手机短信服务)到APP的转变,更多读者开始利用各种手机、电子书阅读器等移动设备进行阅读,APP成为推动读者阅读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8]。近来,盛大文学、龙源期刊网、超星数字图书馆等众多新媒体公司纷纷推出APP应用。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提供的APP在智能手机上实现了查询、预约、续借、新书通报、荐购等功能,支持快速扫描条码查询、续借功能,实现评论和提供关注图书评论互动,包括通过短信和邮件分享给好友。国内高校图书馆的一项研究也指出,从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智能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手机客户端方式正逐渐取代WAP和手机浏览器方式而成为主流,高校图书馆应该顺应趋势,主动开发手机应用服务[9]。

2.3.3 加大WLAN的建设力度

CNNIC的最新数据显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超越使用台式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手机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且数量仍在继续增长[10]。智能手机在查询、娱乐、休闲等方面的功能有其他移动终端无法比拟的优势。据艾瑞咨询调查,手机上网群体中有64.7%表示每天都在进行手机阅读[11]。目前高校内拥有智能手机的人在50%以上,WLAN成为手机上网的主要方式。WLAN具有低成本、高带宽的接入优势,当前的802.11a/g可以提供54Mbps的接入速率,未来可以平滑地过渡到802.11n,实现超过300Mbps的真正高速接入,这是现阶段3G技术无法比拟的。高校应与通信商展开深度合作,加大校园WLAN的建设,让WLAN遍布校园每个角落。允许通信公司通过同城互联技术实现WLAN高速连接教育网,实现WLAN网络与原有的LAN校园网互通和统一认证接入,这样高校的广大师生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WLAN访问图书馆订购的电子资源,同时也可以为高校节省自建无线网络的经费投资。

2.4 重视电子资源的宣传和使用培训

电子书利用率低的影响因素除了使用障碍外,用户对图书馆订购的电子书资源不甚了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网站、微博等网络平台,以及传统的橱窗、海报、宣传小册子等多种途径、多种载体、多种形式及时电子书资源订购信息,并做好电子书的内容提要、核心关键词等信息的加工;另外还要通过开设检索课,用系统化的讲解培训中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介绍图书馆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服务,定期举办数据库使用的讲座,提高师生利用电子资源的能力。

3 结语

2013年公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8至70周岁国民的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40.3%,其中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阅读的文献类型中电子书的阅读量增幅较为明显[12]。数字阅读已经深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环节中,未来的阅读是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相结合,电子书使阅读内容更加丰富。所以,高校图书馆应该继续增加电子书种类和数量,同时消除用户使用障碍,加强宣传和引导电子书利用等促进措施,使得用户能够方便、快捷使用电子书。

参考文献:

[ 1 ] 王波,吴汉华,姚晓霞,等.2011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R].北京: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2012.

[ 2 ] 邱.电子书,靠什么赢得消费者?[N].光明日报,2013-03-14(15).

[ 3 ] 袁曦临,王骏,孙雅楠.基于PAD的移动阅读行为及阅读体验实证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3(3):22-27.

[ 4 ] ACRL Research Planning and Review Committee.

2010 Top ten trends in academic libraries:A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J/OL].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News,2010,7(6):286-292[2010-06-20].http:///content/71/6/286.full.pdf_html.

[ 5 ] 叶兰.电子书阅读器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影响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3(1):86-90.

[ 6 ] 蹇瑞卿,胡海燕,崔恒燕.图书馆引进电子书阅读器的思考[J].图书馆杂志,2011(8):29-32.

[ 7 ] 郑文晖.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服务现状的调查与建议:以“211工程”院校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2):40-44.

[ 8 ] 蹇瑞卿,刘亚.期刊APP化与图书馆电子期刊创新服务的构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2):97-100.

[ 9 ] 谢蓉,金武刚.高校图书馆如何推广手机阅读:基于对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的调查结果[J].图书情报工作,2011(14):20-23.

[1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3-01-05].http:///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3012260039

9530412.pdf_html.

[11] 艾瑞咨询集团.2011-2012年中国手机阅读用户行为研究报告简版[R].北京:艾瑞咨询集团,2013.

[12] 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EB/OL].[2013-04-20].http://chuban.cc/yw/201304/t20130419_140027.

html.

王万起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图书馆馆员。辽宁阜新,123099。

赵培云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辽宁阜新,:12309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