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会计专硕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1 17:15: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会计专硕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会计专硕论文

第1篇

传统上日本博士课程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研究生教育由博士前期、后期两个阶段组成,将硕士课程称为“博士前期”,把博士课程称为“博士后期”(经常被误译为欧美的“博士后”)。硕士课程一般为2年(最短1年,最长4年),博士课程为3年(最短2年,最长6年)。日本对取得硕士学位有严格的规定,必须修满硕士学分,并接受论文指导及通过论文审查后,可授予硕士学位。会计学一般要修满40个学分,但要求其中8学分为自身导师的课程,包括4学分的“研究班”导师课,4学分为论文指导。一门课程每周2课时,一学期16周,32课时为2学分(日本大学课程大都是1课时90分钟连续上,1课时大体相当于我们2学时)。专题讲座2学分(泛用课程),如:信息披露、物价变动会计、合并报表、金融工具会计等。

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主管教育的政府机构为文部省相当于我国的教育部,2001年文部省改名为文部科学省)《专业学位研究生院设置基准》中规定,从2003年起在现行研究生教育体制外可创设“专业学位研究生院”,与现行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平行。由此,2006年后日本研究生学位体系由单一的“硕士——博士”模式转为在硕士层面分为学术型的普通硕士(以下简称为“学硕”)与应用型的专业学位(以下简称为“专硕”),整个研究生学位体系由“学硕”、“专硕”及博士构成。至2010年,日本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院有17所。日本的研究生院称为大学院,一般不是一个大学只设立一个研究生院(部),而是大学的各院系分别设置各自的研究生院,如综合类大学有医学研究生院、法学研究生院、工程学研究生院、信息学研究生院、经济学研究生院等。会计学硕士课程既有设在经济学研究生院的,也有设在管理学研究生院的。

二、日本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色

培养目标明确具体。日本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无论是“学硕”还是“专硕”原本都是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日本经济社会中担负重要的使命。其目标层次分明,硕士教育倾向于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强调专业性,不同于本科生的通识教育。生源既有应届本科生,也有社会从业人员,有很强的职业教育性。不同于博士教育(重点突出对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学术研究)。无论是“学硕”还是“专硕”,培养的不是只有会计专业技能的“熟练工”,而是培养“综合职”即管理人才。在明确的各层次培养目标体系下课程名称也有所体现。如本科为“XX学”,“XX论”,硕士多数课程都冠以“XXX研究”“XXX特论”,博士课程“XXX特殊研究”“XXX理论研究”。“学硕”以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为主,具体实施以博士入学资格为目标,必须提交学位论文,强调文献资料价值,是博士前期的准备,如果不准备读博士,上学硕没有意义。“专硕”以特定行业的人才培养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主,可不提交学位论文,而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工作报告、调研报告所替代。

与社会执业资格挂钩。我国高校一直存在是否支持财经类学生考CPA、CFA等执业资格证书的争议。如果支持,势必影响现行较完整的理论与实务的体系性教育,如果不支持,可能会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缓解此矛盾方面日本比较实际。很早以前,财务会计及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就可以获得执业资格的若干考试科目的减免,如注册会计师及税理事等,有些学生上几个专业的硕士课程,主要为了多减免一些考试科目。会计学领域“专硕”制度确立后在会计专业研究生院毕业的考生可以免注册会计师考试第一阶段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和商法四门考试的前三门。这样老师在上课时不论是否照顾学生考执业资格证,实际客观上也都对“取证”给予了支持。

负责任的硕士生导师“研究班”指导制度。为使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全程得到导师的指导,日本研究生院给导师与研究生提供时间、场所固定的指导机会,把其时间纳入教学体系。一般每周一次研究班课(两学时),学生算学分,导师算工作量。其称呼与本科生一样称为Seminar,本来是德语“讨论会”或“研究班”的意思,研究生阶段翻译成“研究班”更恰当些。“研究班”名称不是以专业方向,而是以教授名称命名,如铃木研究班、长谷川研究班等。“研究班”课程主要有本导师师门的各年级学生,也可以有少量的其他师门学生参加,本师门学生除必须参加导师的“研究班”课程外,可以在导师的推荐下选择其他“研究班”课程。日本大学院的选修课程一般比较多,大都没有必选课,必选课就是自己导师的课。“研究班”上课内容首先就是导师指导学生选课,其次,带领或指导参与科研活动(老师授意下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可以顶替上课),还有就是论文指导,指导时也让非该写论文年级的师门学生必须参加,以便提前进入学术研究境界(渠道)。硕士总学分中“研究班”学分以及导师主讲的课比重比较大,一般占到三分之一,这极大地保证了导师的必要指导时间、学校对学生的全程关怀,也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所选导师的研究领域、观点。相比之下,我们的学生往往回答不上来本身导师的研究领域、学术成果乃至学术观点,不能说与我们大多数院校没有固定的“研究班”制度无关。

启发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更应启发、鞭策学生自主学习、研究乃至思考。所以,研究生课程的教师一般不会像本科教学或我们传统的课堂“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讲、学生背”、“老师问、学生答”的陈腐模式,而很明确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职责是“组织教学”不是“讲课”。有不少老师都先分别布置同学预习不同章节内容,采取轮流发表式、讨论式。如每人分工预习一章节,然后自己讲述归纳过的内容梗概和自己的理解(前提是人数不能太多),学生讲述过程中,导师或其他同学在导师的安排下会提相关问题,这迫使每个学生都要看书,查文献,找参考资料(包括网上查询)。此过程促进学生扩展专业知识,迫使学生自主学习,也锻炼了学术研究能力。所以,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课模式已不多见。

三、日本研究生培养特色中我国可借鉴之处

针对上述日本现行会计学研究生教育体系和特色,为总结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及类似院校可借鉴之处,笔者研究团队特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籍硕士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征求对现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看法及意见,总结出以下可以借鉴之处。

研究生培养体系上明确学硕与专硕分别培养。学硕为博士前期,培养目标为满足博士入学资格;专硕的目标直接服务于社会,并与执业资格结合,但不是培养“熟练工”,而是“管理职”,两条线清晰后减少重复与考证的争议。几乎所有教师(97%)都支持学生考取社会资格证书,虽然与学校系统学习有矛盾,但是迫于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为学生就职着想,还是支持的。同时,还有近半老师希望减免资格考试科目。53.77%的学生认为,应该考取一个证书,也有44.34%的学生认为应该考两个以上的证书,98.11%的同学是想拿证书;只有极个别(不足2%)的学生表示自己不准备考证。连带着研究生学习期间对时间的分配方面,我们的调查结果是近六成的受访同学认为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在考证书。可见学生对社会资格证书的需求巨大,我们应该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不能无视”有证容易就业”的现实。目前鼓励增加专硕数量符合这一趋势,但终归还有少数同学不考证,准备读博或系统掌握理论知识。所以从我们大学的系统教授知识和仅就满足学生需求来说,并不能,也不应该“一刀切”取消学硕,只开办专硕。应更大胆走像日本那样的“学硕—考博”(或硕博连读)、“专硕—就业”分离的两套体系,这有利于教学要求与课程设置。

研究生指导体制上借鉴“研究班”制。上述时间、地点固定的,学生算学分,教师算工作量的“研究班”类似我国大学曾经实施过的导师方向课。目前我国大部分财经院校没有“专业方向课”。我们的调查结果是九成以上的研究生对导师的指导表示满意,但其实每年都指导学生选课的导师不多(27%),还有24%的导师从来没有指导过;大部分导师一、两个月(81%)与指导的学生见一次面,甚至有部分教师(9%)没有定期见面指导过学生。因而,半数以上(51%)导师不满意现在的指导方式,认为应该面向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开设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专业方向课。这方面应学习日本的大学院的培养“研究班”方式,学生算学分、导师纳入工作量,按正常安排课那样才能真正起到导师指导学生的作用,使学生接受从选课到毕业论文撰写及就业建议等全程指导。这种面授指导方式很符合我国实际,如受访的研究生中,有近一半的同学没有上过导师的课,不能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对论文选题和其他科研方向选择都十分不利。如果有固定时间的“研究班”课,即使没有其他的导师专业课程,指导课上就能解决上述问题。还有起初有人怀疑当面指导是否落后于时代,不符合学生的生活步伐,学生不愿接受面授指导,但通过调查,尽管社会上已很流行和普及的微博和微信却很少有人用在教学指导上,特别是教师应用的太少。问卷显示学生与自己导师沟通方式上,更多的导师与学生都选择当面沟通的方式,占到六成左右,邮件次之(35%),而选择微博和微信的学生只占少数。可见“研究班”课这种面授指导方式虽然传统,但未来一定时期还应是主要交流方式。

研究生课程教学借鉴自主学习方式。我们的调查问卷在授课方式上设计了四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老师讲授”、“讲授+实业界专家讲座”、“讲授为主+少量学生讨论”、“学生个别发,小组研讨,老师辅助指导、点评”。明显,请实业界讲座高于单纯讲授方式,加上学生讨论也强于单纯讲授,其中最高层次相当于日本会计学硕士课程启发式、探讨式教授方式。遗憾的是我们的调查结论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很少选择最高层次的教学方式,说明我们还停留在较低层次的课堂教学方式阶段。调查问卷中从教师的角度看,目前大部分课程以“老师讲授”和“讲授为主+少量学生讨论”两类讲授方式占压倒优势(占74%),“讲授+实业界专家讲座”和“学生个别发言'/J、组研讨,老师辅助指导、点评”两种方式各占少量比重(13%)。从学生的角度看,“老师讲授”和“讲授为主+少量学生讨论”,“讲授+实业界专家讲座”超过85%最高方式的“学生个别发言,小组研讨,老师辅助指导、点评”也不足15%。这种授课状态的改变或者水平的提升也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采用理想的最高层次方式,要看我们教师的教学习惯、组织教学能力与水平素养,还要看课堂学生的规模,以及依教学监督、检查制度的匹配而循序渐进。如至少可以先要求课堂是教师不能只讲授,应增加外请实业界讲座及学生讨论的比重。

注:

本文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度教改立项“教育管理借鉴:日本财经专业研究生教育”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第2篇

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因此《会计职业道德》也是会计基本从业资格证必考的科目之一。近年来会计专业硕士(MPAcc)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如何培养未来各行各业的中高层财务人员,如何有效开展职业伦理教育,是当前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我国会计专硕职业伦理教育发展现状

1.会计职业伦理课普遍缺失。有数据显示,美国高校开展各行业职业伦理教育已经非常普遍。上世纪80年代,美国商学院的伦理教育非常普遍就已达到90%[2]。当前我国高校会计本专科仅有16.3%的学校开设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或会计伦理课程,且多为选修课。笔者的调研也发现,除高院校较重视职业伦理教育之外,普通高校职,甚至一些名校、重点财经院校本科阶段也无此课程;或曾经为必修课,逐步蜕变为选修或专题讲座形式。本科阶段的缺失,加之跨?R档目忌?,使得到会计专业硕士(简称会计专硕)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更显重要,然而当前针对会计专硕的职业伦理教育的研究论文屈指可数,也显得重视不够。

2.会计专业硕士职业伦理课程发展历程。我国会计专硕发展初期并无职业伦理课,各校以专题讲座、选修课等多种不同形式存在,之后经历了短暂的必修课阶段,课程名称为《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也有部分学校为《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内容上大同小异;目前MPACC教执委将其定位为选修课,课程名称为《会计职业道德》。

该课程内容并无特别统一规定,教师可自行设计,内容从课程名字基本一目了然。相比较而言,职业伦理教育的课程不容易上得精彩,一般被认为就是不做假账。到了硕士生阶段,再上此课,很容易产生疲倦感,难以引起足够重视。会计职业道德的课程内容如不与时俱进的拓新和深入,也较难打动学生。

二、会计专业硕士职业伦理教育内容拓展

1.会计专业硕士职业伦理教育内容拓展必要性。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否继续“老调重弹”?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职业伦理教育需要深入。高校会计硕士培养,与专科、本科培养不同,最终目的不是培养出纳或记账员,或仅仅是熟练操作会计信息系统。这些研究生今后(或已经)直接参与到企业的财务运营,或从事审计、投融资工作,或成为事财务负责人、财务主管及财务总监,成为企业总经理的左膀右臂;作为今后的(或已经是)各行各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参与中高层经营管理工作,需要宏观的视野,遵守其所在的各行各业的运营伦理规范,帮助其所在单位开拓新的领域。因此,硕士阶段,仅仅教育他们“不做假账”、“不偷漏国税”是完全不够的。对其职业伦理培养上,应是在上述基本职业伦理基础上提升和扩展,正确认识财富观,树立社会责任感。

同时,会计职业特点要求其对各行业伦理道德有所了解,需要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营有更深入的领悟。

2.会计专业硕士职业伦理教育拓展内容。会计硕士的培养目标以及会计行业特点,都决定了其职业伦理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入拓展,除了常有的诚信经营、(上市)公司避免财务舞弊等相关内容之外,具体还可从以下几方面扩展。

第一,从不同行业入手的案例型伦理教育。会计工作将深入到各行各业,因此在学习阶段,需要对各行业经营的伦理、投融资的伦理观等都有初步的认识。因此在会计硕士职业伦理的教学中应涵盖不同行业伦理基础及案例分析,从而开拓对职业伦理的理解。本人教学中曾尝试案例围绕民生行业及工程建设行业伦理问题展开,起到较好的效果,亦可让不同行业的在职学生交流其所在行业伦理问题。

第二,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职业伦理要求。在当前重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重视生态文明的背景下,扩展会计专硕的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观念,并进一步学习绿色信贷,绿色金融等政策,才能高瞻远瞩,在国内国际的投融资管理中,游刃有余。

第三,引入中华优秀传统财富观教育。我国自古就有着丰富财富观伦理思想和实践。以《大学》为例,提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古人并不反对爱财,君子可以爱财,只要通过正经的职业,正常的渠道来取得就可以;再如如何看财富与道德的本末关系:“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探究了散财、施财与悭吝与人心的关系。又如财富在流转过程中的规律:“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即,如果是不正当渠道取得的财富,也将以悖理的方式流走。通过中华财富观理论与正反案例结合的教学实践,年轻学子都认识到修身、齐家、经营企业的一脉相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深入发掘探讨。

三、共建全民道德环境,减轻财务人员职业压力

会计是“好找工作的职业”、“越老越吃香”,然而与钱打交道的职业,风险与收益并存。也承受着内外并存的压力与诱惑。在会计的职业生涯中,遭遇相关“难题”并不少见。有统计显示:54%的会计从业人员会主动指出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84.4%的人认为企业的不道德行为常使他们处于两难境地。在一些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单位,财务人员承受各种外在的职业压力,比如,来自上级或客户的压力,帮上司找张发票报销一些不太合规的业务,超标的送礼、吃饭等,亦有在商业零售企业,顾客要求财会人员开出非实际购买商品的发票;还有客户要求的事务所出具“漂亮”的报表审计报告;或为本企业发展争取空间需要尽可能降低税点、税基……有的是上司要求办的,有的是“为了企业经营的需要”,有的是希望留住客户的。

在教学中,我曾让学生们结合案例讨论:当财务人员遇到外界压力,甚至可能“丢饭碗”时,你将会如何?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同学坚决地表示绝不同流合污,不以恶小而为之;有的同学认为先劝说上司,说明后果严重,实在不能达成共识,就辞职,换到正规守法、制度健全的企业去工作;也有同学表示,先是劝说上级,实在不行就是迫于压力照上司要求的做,但要说清楚讲明白自己的本心是不要做假账,立场是分明的,这样做是被迫而为,因而出了问题,自己不承担责任;也有同学表示,工作这么难找,这种事到处都是,领导上司让怎么办就怎么办吧!违心地做这些事,实在是难过,昧良心,但又要生存啊!一些学生表示,实习中接触到一些财务人员,他们已经对这样的事情见怪不怪,令他们惊讶又担忧,也在担心自己日后是否也会这样司空见惯。

当然不能一概而论,财务人员出现问题都是外在环境压力造成,受到诱惑的内因是主要的。当然,个人较难改变大环境。对此,会计专硕的学子们无不认为:伦理教育除了对职业者本身教育之外,还应涵盖整个社会,需要整体共建伦理道德环境。应让全民认识到:造假的恶性循环,进入互害的社会,害人终害己。

四、结论与建议

首先,会计专硕的职业伦理教育内容,从常规不做假账、诚信经营等,应扩展到解各行业经营伦理;并且关注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该拓展思路亦可为经济管理类硕士的职业伦理教育提供参考。

其次,不分专硕和学硕,全面推广硕士生的职业伦理公共必修课教育,这是提高各行业职业伦理、提高全民伦理素养的要求。

第3篇

美使馆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申请美国研究生的人数会比去年有近20%的增长。专家指出,今年还有一个突出表现是,申请者普遍都是高分申请,托福或者雅思成绩比较高,以及更高的GMAT或者GRE。

如果在申硕时想冲击名校,建议有工作实习的经历(商科)或者是实验室经历(理工科),另外学术作品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去年金吉列帮助有工作经历的一个学生很顺利申请到名校并且拿到超过3万美元的奖学金(商科)。还有一个文科类专业(社会学)的申请者因为有论文支持,在提交硕士申请的时候却被学校录取为博士,获得全额奖学金。

目前申请美国读研的主力还是商科,占到近八成。但是如果你想成功申请到奖学金,商科是最难申请的,应该主抓冷门,比如数学、统计学、物理学、基础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工程、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农业科学、哲学、教育学、欧洲历史、人类学、考古学、历史。或者申请一些非热门学校,其实有些非热门学校虽然整体排名不太靠前,但是有些专业很突出,而且地理位置等硬件也都很好。学生应根据自己的情况正确定位名校概念,不仅要参考专业排名,还应根据学校区域、总费用、学校本身的财政资助比例及该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做出综合判断。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时间成本,不要让“名校情结”拖后腿。

现在留学申请激烈程度异常,其实学生的总体水平并没有很大的差别。专家建议,想要自己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有一点是最重要的,就是要与众不同。大部分学校规定的申请材料几乎都是一样的,应力求做到新颖,举例来说:别人都是用打印机打印PS或者推荐信,而你的却是非常漂亮的手写,就会与众不同;其次,在阐述自己社会实践或者实验室经历的时候能够配合视频和图片资料,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英国:申硕人数激增40%上名校不是梦想

英国一直都是申硕的热门国家。今年申请去英国读研的人数更是增加了至少40%,英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留学目的地。专家分析,留英利好因素不断是促成留英人数激增的主要原因。

一是英国从今年的3月31日开始实施新签证制度,实行计点积分制,中国学生只需积满40个积分就能拿到留学签证,其中包括申请就读签证函的30分和维持一年学费及生活费的担保金10分。新签证政策实施以后英国的学生签证几乎达到100%。二是在资金担保方面要求时间只要28天,这极大地免除了家长和学生的后顾之忧。三是英镑对人民币的比率已经由最高时的15.6:1降低到了现在的11.2:1。所以去英国留学的费用基本上降低了1/3,也就是说过去通常需要22到26万人民币去英国读研,现在只要15到18万就足够了。另外英国的打工政策比较人性化,没有像美国只能校内打工的限制。如果中国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强,而且能协调好时间的话,通过打工可以赚出自己的生活费。也就是说中国学生在英国读完研究生可能只要花费10来万人民币就可以了。

英国对国际学生设立的奖学金相对较少,建议学生转变心态,不要对奖学金孜孜以求,可以把重点放在如何申请名校上,毕竟英国一直以拥有1/4全球排名前100的名校为傲。本科段申请英国名校很难,但是研究生阶段只要你具备以下要素,征服名校将不再是梦想。一是最主要的,就是优秀的大学成绩;二是本科就读大学是不是211工程院校;三是雅思成绩;四是大学中的综合表现,比如有没有获得奖学金;五是文案写作水平,就是通过CV,PS,ref-erence Ietter能不能更好的展示自己。

另外,去英国读研的学生专业大都集中在金融、管理等文科专业。理工科的一直不多。从学习角度上来说,建议学生选择本专业或相近专业,这样更容易申请到名校,而且也更易申请到奖学金。英国高校的理工科教育水平是很高的,实验设备很多,学校会传授科技前沿最发达的知识。而且学校也很欢迎中国学生攻读理工科专业,因为中国学生的数理基础牢固已被广泛认可。

澳大利亚:名校门槛越来越高专升硕政策灵活

数据显示,今年申请澳大利亚名校硕士的学生已增加了两成。不过据了解,由于申请澳大利亚名校硕士人数增多,不少热门专业的申请已经截止,如2010年春季悉尼大学会计硕士专业已停招。此外,澳大利亚名校纷纷提高入学门槛,对211工程院校毕业生情有独钟,且要求大学平均分在80分左右。

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含义及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意义

1.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含义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是客观、公正的监督控制活动,它对商业银行经营控制提供评价和咨询活动。同时,内部审计也是银行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尽快与国际商业银行接轨,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地位。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审计理念缺少风险预警机制和内部审计独立性、权威性不足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国际借鉴

1.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特点

(1)合理的审计模式,内审部门有更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内审机构的设置问题对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制度至关重要,西方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总行实施了机构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而在各分支机构则只是设立简单的审计控制办事处,这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实现了“倒金字塔”型。各分支行担任服务窗口的职能,总行执行主要的经营职能。

(2)内部审计职能定位明确

纵观当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已经走在内审领域的前沿:充分发挥了内部审计的咨询和服务职能、更加注重内部审计过程而不是审计结果、对商业银行潜在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提出合理的审计咨询意见和改进措施、协助被审计单位进行内部控制制度

2.国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经验的启示

(1)重视内部审计成本。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银行的经营目标,但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必不可少会出现一些内部控制的问题,所以关于如何评价和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标准和规范必须有章可循。如果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或者内部审计成本高于企业内部审计所实现的价值,那么银行完全可以把内部审计外包给其他审计咨询公司或者会计师事务所。从这个角度来说,内部审计还可能为实现商业银行的效益做出贡献,从而降低商业银行成本。

(2)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并重。进行实地审计检查是传统的审计方式,这有利于更加直观的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在第一时间对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直接的审计证据。当前,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传输系统的发达已经可以满足审计证据和报表数据实时传递。通过对审计对象的业务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有计划的对审计对象进行全方位一体化的审计。因此,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模式发展趋势就是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并重。

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

1.创新内部审计理念

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概念也很旧,仍然在“金融审计”的阶段,在实践中,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主要是真实性审核,这种内部审计理念强调的是针对会计材料和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评价,无法给商业银行带来效益,也不能间接增加银行的价值。内部审计发展的趋势是风险基础审计,把风险评估作为企业经营的必要条件之一。与此同时,内部控制的重点也发生了转移,分析经营风险成了内部审计的焦点。因此,只有从审计风险的思想认识,深化“增值型审计”的概念,以促进审计模式的发展,对审计风险的利益,商业银行的风险规划,全方位多角度一体化的实时动态监督,为商业银行增加效率和效益。

2.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手段、方式和方法

商业银行的电子化进程加快,各项业务的经营和管理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信息科技和电子银行的大力发展使得风险控制问题在当下变得越来越突出,银行业的各项业务也必须面向电子化,网络化。

在审计手段方面,应大力推广使用分析性复核。分析性复核技术能够充分利用数据集中的优势,定义各种问题,在审计软件等现代技术的大力支持下,连续动态地对商业银行各部门会计资料和财务数据进行匹配和分析,对其出现的异常活动实施风险预警,从而缩小审计范围,精确风险审计的领域,科学合理的安排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计划,最终使得审计资源优化配置。

在审计方式方面,改变以往事先预告多的工作方式,增加突击审计力度。按照西方商业银行的惯例,选择不定时的对商业银行各部门进行一次突击审查。

3.加强公司治理,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内部审计独立性对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息相关。只有保证内部审计部门在商业银行各部门中具备较高的地位,才能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也关系到审计任务是否按期完成,是否高质量完成。提高内部审计权威性也是加强公司治理的重要举措,公司在规划法人治理结构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将内部审计定位于董事会或者监事会之下,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向董事长负责,从而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和权威。

五、结语

感谢老师们一路上对我论文的指导和支持,对于我存在的不足及时指出并加以指导,如果没有老师们的帮助,我想也就没有今天的这篇论文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路走下了,经历了许多汗水和挫折,但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在这一刻,将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你们!在我的论文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向各学术界的前辈们致敬!

参考文献:

[1]杨国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8:16-21.

[2]付文燕.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研究.审计之友,2011,6:8-10.

[3]丁卫.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完善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13,6:6-10.

第5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 特色 亮点

一、创新“校企融合,双职多证”课岗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融合”是指学校和企业融为一体;“双职”是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多证”是指“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及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等。“校企融合,双职多证”课岗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会计相关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以仿真的职业环境和业务为载体,按出纳、成本核算、会计主管等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开展岗位项目教学;在课程设计中融入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考试内容,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以及岗位和证书相结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融入会计信息化模拟实训、手工账模拟实训、企业虚拟商业模拟实训。

(一)“校企融合,双职多证”课岗证培养思路

“校企融合”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础。为此,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人数多、岗位多、单位分散”且会计岗位责任性强的特点,提出了“学审结合,校所一体”“学做结合、校企融合”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思路。

(二)“双职多证”的培养目标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根据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情况,提出“双职多证”的培养目标。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还要取得毕业证和相应的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证书和ERP证书等,为毕业后顺利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打下基础。在当今特别重视行业准入的大背景下,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市场就业的通行证,是促进培训与就业有机结合的重要纽带,是劳动者证明自身技术水平和作业能力的一种有力证明,对促进就业,培育规范和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为例,通过课程设置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引导,会计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比例达到95%以上。

二、加强以“双师型”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近几年大量引进高学历教师并积极培养优秀的中青年骨干专业教师。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通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提高教师薪资待遇等,吸引了大批高学历教师以及教授、副教授等,优化了教师学历以及职称结构。2011-2014年期间,大位会计学院共引进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5人,且其中5人通过了注册会计师考试。

三、建立适应“校企融合,双职多证”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根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按照双职多证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会计职业岗位需求,积极改革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创建了“三递进三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所谓“三递进三结合”,是一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突出职业应用技能培养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三递进”,即专业基础技能、专业专项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层层递进培养;“三结合”,即课岗证的有机结合。

第一层,专业基础技能。让学生充分了解会计专业职业的基本要求,着重培养学生专业素养、语言表达、自我学习以及日常经济业务的处理能力,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岗位需要。专业基础能力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应用文写作》等。

第二层,专业专项技能。重点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成本核算能力以及会计信息化处理能力等会计岗位核心操作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中小企业胜任一个部门或某一方面的主管工作。会计手工处理能力的基础课程包括《企业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费核算与申报》等专业课程,通过分岗模拟实训,使学生熟悉每个财务岗位的职责,掌握岗位必备能力,主要内容为课程单元训练等。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的基础课程包括《初级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等课程,主要内容是会计系统程序设计、财务软件基本操作以及ERP等。

第三层,职业综合技能。培养学生的筹资、投资、财务分析等综合管理能力,为学生以后走上管理岗位,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打下基础。通过搭建“一专多能”的VBSE仿真综合实训平台以及大位记账服务公司,把学生放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根据职业院校重视实践能力的需求,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打造两个方面,内外结合,夯实实习实训基地。

在现有的3个会计模拟实训室的基础上,依据新会计准则的变化,我院及时更新会计模拟实训软件,改造校内实训室,提升实训室的教学功能。截止2014年底,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新建立了以下会计实训室:新建ERP沙盘模拟实训室1个,新建多功能综合模拟实训室1个,新成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大位服务记账公司。

我院不仅重视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也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巩固已建立的三十多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与会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等中小企业积极合作,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零距离”对接,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完备的教学资源库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建立了以会计专业为核心,涵盖审计实务、投资与理财、税务、会计(国际会计方向)、保险等专业为支撑的校内教学资源库,实现了资源的快速上传、检索、归档并运用到教学中,并实现资源的多级分布式存储等。

(一)会计专业资料丰富

组织骨干教师每年选购专业理论图书、专业工具书、文献和外文原版专业书,每年征订核心期刊与专业特色期刊,精选优秀博、硕学位论文、会计论文集和专业相关报纸以及地区及行业法律法规等专业图书及电子数据资料,使会计专业拥有国内一流、齐全先进的专业资料,为本专业及专业群的师生科研教研、学习提供充分的条件,有利于师生及时了解本专业前沿知识,同时,为全国同类专业资料建设做出示范。

(二)建设6门网络课程及课程试题库

会计专业按照新会计准则内容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要求,重新修订和建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会计信息化》《税费核算与申报》等6门网络课程,并在师生互动、网上答疑、网上练习、网上测试等方面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系统的功能,以满足不同人员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辐射共享功能,提高会计专业的教学效率与效益,提升会计专业教学的科技品质。

六、以大赛为抓手,以双节(职业技能节和会计文化节)为支撑,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根据职业教育的对象特点,启发学生主动动手实践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关键所在。而技能大赛是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依托安徽省会计技能大赛以及校内组织的出纳岗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演讲比赛等途径,驱动学生主动学习专业技能,有效提升了学生专业学习的能力和质量,而学习质量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学生努力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建新.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8):91-93.

[2]曹志军.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2):168-169.

第6篇

关键词:加拿大;职业教育;现状;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2-0038-03

收稿日期:2015-01-08

作者简介:尹宏宾(1974-),男,原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生,2003年移民加拿大,南亚理工学院(Instructor Macphail School of Energy)终生教师。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交通管理。

陈能(1936-),男,本科,原广州市职工大学电工系主任副教授(现校名改为广州市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电测仪表。

加拿大是西方七大工业国之一,教育事业发达,实行十一至十三年(各省不同)义务免费教育,最新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加拿大的大学本科教育水平很高,每年都有包括中国学生在内的大量海外留学生前往加拿大学习和深造。

加拿大对职业技术教育非常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在加拿大基本上是指高中后的学院教育。笔者过去从事教育,出于职业习惯,对加拿大的职业技术教育进行了调查,希望本文能够对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有帮助。

一、加拿大技术学院概况

加拿大全国有120多所学院,其中每个主要城市都有1到2所大学和理工学院,以卡尔加里市为例,该市有近110万人口,拥有2所大学(卡尔加里大学和皇家山大学),1所理工学院(南亚理工学院),4所文理工商学院。

加拿大的大学主要培养工程师和研究开发人员,而理工学院即职工技术学院则培养技工,助理工程师,工艺师和有关行政管理等人才,理工学院个别专业也培养大学本科生。在人才培养上,大学和理工学院呈现良好的金字塔结构,例如,卡尔加里大学共有24000名学生,其中研究生有3500人, 而南亚理工学院在校学生则有66000人。这种人才培养结构有效地符合了城市对各类人才不同需求。

二、南亚理工学院专业设置

南亚理工学院以其高质量的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而闻名。在2009年作为主办者之一,该学院成功举办了世界技工大赛(Worldskills)。该学院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和工商业紧密合作,确保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该学校教学课程有2300多门,可以授予包括4个学士学位,63个大专学历和短期培训的25个上岗证书在内的各种文凭。至1990年,该学院已经建立了11个世界级技术试验中心。

南亚理工学院共有9个学院:

(1)商科学院。包括会计学,金融学,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等。

(2)建筑学院。包括工程制图,风景建筑,民用工程,室内装修设计,地理工程等专业。

(3)制造和自动化学院。 包括生产过程自动化,,机械工程,空调制冷等专业。

(4)能源学院。包括环境科学,化学工程,石油工程,水和污水处理,地质,电气工程,仪器仪表等专业。

(5)信息工程系。包括电子工程,信息系统,计算机软件,网络工程等专业。

(6)健康科技学院。包括牙科助理, 牙科,急救医疗护理技术等专业课程。

(7)交通运输学院。包括汽车维修,航空机械维修和管理,铁路交通信号控制等专业课程。

(8)食品和旅游学院。包括食品,厨师,酒店管理,旅游等专业。

(9)基础教育学院。重点承担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基础课教学。

南亚理工学院以2年制大专教育为主。而已经拥有大专学历的学生可以通过进一步学习攻读学士学位。学生在校学习2年,每年2个学期,每个学期15周, 每个学期的学费大约3000~6000加元。

南亚理工学院开设上岗证书班, 包括电工,马达维修工,家用电气维修工,房屋建筑工。园林工,玻璃工,室内装修工,工业管道工,厨师,发型师,汽车维修工,停车场管理员,油漆工,仪表工,冲压工,数控机床操作工,重型设备工,模具工等。对于这些技工的培养,都按政府相关的规定。例如,一个电工要经过四年的培养,每年经过8-10周的在校学习。

三、南亚理工学院的仪器仪表专业课程设置

加拿大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能紧密结合生产和工作实际,针对性强,非常重视学习与应用结合,吸引力大,效果好。为了更好地介绍加拿大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情况,我们对南亚理工学院的大专层次的仪器仪表专业课程设置做个介绍。每个学期的课程设置和学分情况如下表所示,其中课程学时数和学分是成比例的。我们对其四个学期课程进行了分类。其中基础课用字母A表示,专业基础课用B表示,专业课用C表示。

我们还对各类课程学分和比例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南亚理工学院仪器仪表专业的基础课只有一门工程数学,比例8.4%,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也不高,只有22.7%,而专业课比例非常高,占68.9%。从这里可以看出专业课是南亚理工学院仪器仪表专业的最重要一环。 另外,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教学中,课堂教学和试验各占50%,而不是片面强调理论学习,这不仅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另外,该学院所有专业都不开设外语课程。

南亚理工学院不仅仅是仪器仪表专业这样设置专业课程教学,几乎所有专业都是这样。在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上,特别注重密切联系实际,工作需要重点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着重技能的培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课程设计收效良好,广泛得到了加拿大工业界的认可和赞同。一位加拿大企业老总说南亚理工学院总是能及时将最新科技传授给学生,这有力地保证了企业人才的知识能够不断更新。

四、加拿大技工培养过程以及技术学院师资队伍的选拔

加拿大各个行业的技工,技师和助理工程师的培养均是在各个理工学院进行的。一个高中毕业生如果想要成为一名技工,必须首先在一所理工学院注册学习(或者是加入一个能够接受技工培养的单位),然后前往各个省的技工管理办公室登记注册。学生在理工学院学习2-3个月后,并通过了学院的各项考核,这时才可以参加由各省组织的学徒考试。通过学徒考试的,才算完成了上岗培训学习阶段。学徒可以到社会上找工作,一旦有用人单位接受,学徒必须到技工管理办公室登记。一个学徒必须工作满1800小时左右,才能返回学院进行第二年的学习。学徒经过四年不断学习和和实践,并通过了技工管理办公室组织的各年度考试后,才能荻得正式的技工证书。一个技工工作1-4年后,可以参加高级技工考试。考试通过,才可以荻得高级技工证书。

加拿大的理工学院,教师中具有博士和硕土学位的人所占比例不大,相当部分教师只有本科学历和高级技师证书,其中培养技工的教师大多是耒自各个行业的高级技师。他们要有10年左右的行业工作经验,实践水平非常高,对本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非常了解。尽管他们的数学等高深理论水平不一定很高,但是他们的工作经验非常丰富,完全能够胜任从学徒到技工培养的需要。例如,南亚理工学院的电工专业的某专业教师在1998年才拿到高级电工证书,2001年被学院录用成为一名教师。

五、对我国电气自动化职业技术培训的启示及改革的意见

1.政治课内容:(1)法制教育;(2)德育教育;(3)敢于做事,善于做事的特例。

2.外语课:外语课改为选修课,培养有专业知识的翻译。

3.物理课:物理课应当作为基础知识在中学阶段学习。 在职业技术培训中不必单独设置。如果需要,专业课教师可以对某一物理知识进行讲解。

4.数学课:我们对毕业生状况进行过调查,他们说高数学时多但很少应用,大多数情况下只应用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应当进行改革,减少学时。注重把数学教学和专业课的需要结合起来。比如,在加拿大的理工学院,他们的电气专业有自己的电气数学课,教科书的例子都是电气工程专业课上用的例子,这样学生即提高了数学水平,又懂得如何把相关数学知识应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

5.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既要讲原理,也要讲实例。例如,讲位移传感器,要讲各种单元电路的原理,也要讲各种型号的传感器,如电感式,电容式,光电式等,它们具体应用的场合。同时要配备相关试验,让学生懂得如何使用。一般课程用3/5时间授课,用2/5时间做实验,通过实验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增设查找资料课,有效学时数10节。安排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资料,阅读和摘抄,评论文献资料,以论文形式编写后交给教师。毕业前实操,时间为半年。

陈能任职工大学电工系主任期间,在1990~1996年,曾经将课程安排调整,提前开设专业基础课,留下最后一个学期搞毕业前实操,其性质类似搞技术革新项目,题目名称有:1KW 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大功率开关电源;温度调节系统;单片机应用等。学生自由组合。3~5人/组。

通过几年实操课程,笔者认为有以下优缺点:

第7篇

在我国将实验引人会计教育领域的十几年中,会计实验教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对会计专业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会计实验教学的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制约着会计实验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为此,西华大学就“会计模拟实验建立与完善”拨专款立项研究。本文对建立会计模拟实验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组建方式进行了分析,并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提出了今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l会计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

1.1现有的培养目标我国目前会计学专业学历教育体系分为四个基本类型。(l)中专(含职高)。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中等财务会计人才。(2)大专。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从事会计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3)本科。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科研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4)研究生(含硕士和博士)。目前,多数高校侧重于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例如,厦门大学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坚实的会计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从事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人才。”

1.2对现有目标定位的基本评价就培养目标本身而言,上述四种类型的培养目标长期以来对会计人才培养及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会计教育的发展,现有会计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缺陷已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l)各层次目标界限模糊,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别不够清楚。如:中专与大专之间,目标表述上的差别仅体现在“中等”与“高等”的差别上;本科与研究生都是“三位一体”(实际工作、教学和科研)的人才模式。(2)中、高级会计人才的界定不尽合理。20世纪so年代前,会计教育的层次结构主要是中专、大专和本科,研究生教育几乎空缺。在当时条件下,这样定义中高级会计人才有其合理性。然而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一方面,会计教育层次结构日益多元化和高级化;另一方面,经过十多年的会计教育发展,会计人员队伍中有学历者比重显著提高,而且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学历层次要求明显提高。面对新情况,中、高级会计教育的含义应当重新界定。(3)目标定位偏离现实环境。如今,研究生教育已有了很大发展,学校及科研机构的学历层次要求也明显提高。新形势下,培养教学型和科研型会计人才的任务,应向研究生教育层次转变。因此,把本科会计教育的方向定位于“三位一体”显然已不合适。综上所述,现行的会计教育目标必须做出改变,以适应21世纪会计教育的需要。

1.3今后一定时期内会计教育目标的层次差异描述为了探索会计教育目标,我们经过三年努力研究,完成了四川省教育厅下达的重点社科课题《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教育目标研究》。由于影响会计教育目标的因素众多且复杂,限于篇幅,在此不作指述,仅就其结论呈述如下:高等工科院校的会计教育培养模式为“厚基础+显特色+重个性”。厚基础是指具有深厚的技术基础和专业基础,实行大管理学科平台教学(其中,学科基础课程占48%左右),所有管理类专业前两年教学计划相同(只有个别课程的学时数、内容深度存在差异);显特色是指突出各院校的特点,使之在人才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充分利用工科院校的技术优势,突出数理模型建立及在管理上的应用;重个性是指尊重学生个人发展,大量开设全系、全校选修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适时补充管理学知识及最新研究成果。根据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的“血缘”关系,我们注重与财务管理相结合,体现出与其他兄弟院校不同的特点,培养“有技术、懂管理、会核算、普经营、强操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突出特色是:(l)工科背景。要求学生了解、掌握一定的工业技术,灵活运用计算机、数学知识。(2)管理学科基础。全面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方法、技术。(3)会计学能力。要求学生有过硬的会计实践能力: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的理论、方法、技能;突出会计实际操作能力训练,实施“工业技术实习、企业生产工艺参观实习、课程实习、系统仿真模拟实习、毕业实习”全方位实践。其中,会计实验有:手工模拟实验、电算化模拟实验、证券投资实验、审计实验。我们认为,会计教育目标应分层次确立,不能一律定为“高级专门人才”。具体建议是:会计专科(含高中起点中专)培养一般会计人才,会计本科培养会计专门人才(具有创新意识),会计硕士培养会计创造人才(具有创新能力),会计博士培养会计创新人才(具有创新成果)。其中,会计本科业务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知识经济要求,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通晓国际适用会计准则和现代会计管理原理与方法,基础扎实、专业面宽、综合能力强,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会计中介机构从事会计实务及科研工作的复合型工商管理学科会计专门人才。

2现行会计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

现行会计实验教学尚处于模式单

一、内容简单、手段落后的层次和水平,具体表现在:

2.1只有验证性实验一种模式即只是对某一主体一定时期的实际经济业务进行的模拟实验。首先由老师编成实验习题,然后由学生对实验习题进行模拟操作。分为“全程综合模拟”和“分阶段或分项模拟”两种。前者从填制凭证、登记账薄、计算成本、编制报表直到证、账、表的装订这一完整会计工作流程的模拟操作;后者则选取某一阶段或某一项会计实务模型进行实验操作,比如学完会计凭证相关内容后,让学生按提供的实务模型进行会计凭证的填制操作。无论综合模拟或分阶段模拟,虽然对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互相协作精神都有帮助。但是,由于实验内容、步骤、方法等均由老师事先设计,学生只需按部就班操作,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加之只有一种实验模式,中专、大专、本科都用同一模式教学,无法体现会计教育目标的层次特征。事实上,不同学历层次的会计教育,毕业生的流向不同、教育功能不同、教育等级不同、能力要求不同,理应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层次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

2.2会计实验教学目标停留在核算型会计人员的培养上实验内容停留在记账、算账和报账,属于典型的“核算型”实验教学。对会计预测、决策、控制、考核与分析等内容的实验,无法通过现行模拟实验完成。2.3教学手段主要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不利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在我国,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是黑板加粉笔的教学,实验教学环节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这样既不利于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普及,也不利于我国的会计实务走向国际化,更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总之,现有会计

实验教学未能全面体现会计教育目标的要求,不利于各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进行相应改革,以促进我国会计实验教学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3建立会计模拟实验体系

3.1建立会计模拟实验的必要性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大批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实干家。会计学作为管理学科中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而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做法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某些实务课程后,安排一个时期到实际部门“见习”或操作,即课程实习。待到毕业前夕,再集中一段时间到对口部门进行综合性的毕业实习,由此完成技能培训任务。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这种传统做法愈来愈不尽如人意。(l)实习经费的制约。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地方性高校的教育经费一直处于捉襟见肘的境地,学生每年的实习经费多年一贯维持在100元左右的水平上。而同期的车船、住宿等费用则在不断上涨。由于实习经费紧张,不得不把本该分阶段进行的课程实习内容一律删减,以保证最后阶段的毕业实习。即使是这样,毕业实习的时间还不得不一再缩短。为了节省经费,本该教师驻点指导的也改为跑点检查,实习效果大打折扣。(2)实习场所和岗位的制约。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企业与公司的商业秘密也日益增多。许多单位都视接受大学生实习为包袱,一些勉强接收了也不让学生接触其核心部门和有关的管理事务。由此产生了会计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实习见不了适时的原始账单、账簿、报表,更不能亲自“操刀”做账,实习难以达到预期目的。(3)实习项目单一性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行业界限已被打破,经营领域的拓宽,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学会计学的还要懂得金融、外贸、营销、管理、财务、公关等业务。

此外高校毕业生分配的双向选择模式也使得学生择业的自由度大大增强,学生们亦要求拓宽基础,多掌握一些实用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需要。这种内外两方面的要求,推动着管理学科各专业日益融合,通才教育正成为高教改革的努力方向。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使学生真正多方位地掌握会计实务技能和管理技巧,单靠那种传统的只看过时账单的实习方式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为缓解上述制约因素对实习教学的影响,我们也曾尝试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办法来解决。但实践结果表明,校外实习基地也只起到了一个保证实习场所的作用。那些涉及商业秘密而又是实习所必须接触的关键问题学生仍无法介人,而且一个实习基地所能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内容也仍然停留在有限的层面上。因此这种办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传统实习方式的缺陷。由此必须改换思路,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形式以及内容设置来一个大的变革。

3.2建立会计模拟实验的可能性受国外商学院案例教学的经验启发,可以采用把与专业教学有关的企业经济活动搬到实验室仿真模拟,将案例教学实证化、动态化的办法来构建一种新型的实习教学模式,以便有效地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本专业的业务流程和操作实务。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弥补传统实习方式中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缺陷。将企业经济活动搬到实验室仿真模拟的做法与传统的实习方式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优点:①有利于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及时消化和验证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的场所,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组织阶段性实习。②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传统的实习方式中,学生是跟着看的配角,而在模拟实习中,学生成了自己动手做的主角。

通过亲自实践,既可验证理论,又可发现自己的不足,必将大大调动学习的欲望和热情。③有利于打破旧的专业界限,为学生提供实践多种角色的机会。非财经院校的管理院(系),往往都将管理类多个本科专业教学集于一体,所建的模拟实验室都是综合仿真经济运行系统,包容了生产、营销、会计、财务、金融、外贸、工程项目等多个部门的业务流程。不同专业的学生可在模拟实验过程中轮换不同的岗位,从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了解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增强上岗后的适应性,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需要。把现实经济活动搬到实验室加以模拟,过去是完全不可为的事情,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却是完全可以实现的。(l)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经济活动仿真系统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前提。在传统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的秩序由自上而下的计划来维持,企业、银行等经济单位仅仅是计划实施的工具而不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这时的经济运行是一种简单的线性模式,学生只要到有关单位看一看即可较自如地从事“经济活动”,所以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去建立一种模仿计划运行的模拟系统。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的秩序主要由市场来维持,企业之间的经济往来和联系日趋复杂,企业内部的经营机制也不断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按市场经济活动规律建立一个仿真模拟系统不仅有必要而且也有了可能。(2)计算机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经济活动的仿真模拟提供了物质条件。例如生产企业中的车间生产线、制造单元、管理流程等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出来;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也由大量的信函往来变成了计算机可识读的数据,通过一个网络就可使几台计算机扮演起远隔重洋的不同国家的贸易角色,这些都使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变得相对简单化、小型化,可以浓缩到一个实验室的有限空间和有限的实习时间中完成;许多应用型财务软件的开发,如清华同方开发的(企业运营监控暨预测系统》,为会计核算、分析、控制提供方便。(3)大量的上市公司定期在专业报刊上公告财务信息,为收集财务、会计资料提供了方便。而且,有许多高校有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型企业(公司),有技术人股参股的公司,有定点技术支持地区或部门等,这些都为收集、设计原始凭证提供了条件。(4)已建立的会计模拟实验室提供可取经验。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在探索、建立管理学科仿真模拟实验室,积累了丰富经验。西华大学管理系近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会计手工模拟、会计电算化模拟、证券交易模拟、市场营销模拟、生产运营模拟等实验室,并投人运行使用,效果良好。不仅更好地完成了实验教学任务,而且还大大节约了实验经费,同时积累了建立模拟实验室的宝贵经验。

当然,建立经济活动的模拟实验室,并不是要全盘否定传统的直接通过接触社会达到实习目的的做法。事实上,校内的仿真模拟实验环境的建立需要通过对现实经济生活进行深人调研,以便从中选取适当的案例和模拟系统启动运行的数据材料,同时在校内进行模拟实习以后,也还需要安排一个时间让学生到实际部门进一步的体会和验证。所以,校内的模拟实验和校外的实习这两者应该是整个实习教学环节中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它们的优势互补,必将推动应用经济学科实习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3建立会计模拟实验系统的基本思路社会经济运行是个复杂的系统,从最基本的来看,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是由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可以按这四个环节进行分类。但是目前要在实验室建立起一个包含这四个环节

的庞大系统则是力不能及的。根据现有条件和实习需要,我们可以先设计一个相对简化了的经济活动仿真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主要设置生产性公司、商贸公司(含外贸进出口公司)和银行这三类相对独立的基本经济单位。.三类经济单位之间的经济往来构成一个经济运行的母系统。生产公司、贸易公司、银行这三类经济单位内部各自又有自己的小循环,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母系统承担专业实习任务,子系统则承担课程实习的任务。其中会计模拟实验系统,以生产公司为核心设计。生产公司内部的子系统由供应、生产、营销和研发五个子系统组成。供应系统负责资金的筹措与运用、人力资源的开发、物资供应与管理。生产系统负责生产过程的组织、生产成本的控制、全面质盆管理、动时研究、价值工程、川管理。营销系统负责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细分与定位、营销策划、商务谈判、产品销售与服务等。

研发系统则主要负责经营战略分析与决策,项目评估与分析。通过这五个子系统的运行,将生产性公司的生产、技术、财务、营销等经营管理业务仿真模拟出来。上述公司内部子系统的运行,可以由供应科、生产科、财务科、销售科、技术科等业务科、室承担。每个科、室设若干个职位,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担任,通过在生产公司的实习,能解决“企业技术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学”、“项目评估与分析”、“企业财务会计”、“审计学”、“企业财务分析”等专业课程的实习需要。在组成经济活动仿真系统的生产公司、商贸(进出口)公司和银行中,都需要设置会计机构,即财务科。会计是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分类、分析的部门,它本身也有其运行系统。例如作为会计业务最复杂的工业企业,其会计业务就包含了财务结算、工资会计、固定资产会计、材料会计、成本会计、销售和利润会计、资金会计等等。为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实习的要求,在每一大类模拟经济单位中,都应根据业务要求细设相应的会计岗位,使每个会计岗位之间相互联系,进一步构成一个会计活动的子系统,使学生从中掌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学”等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实务知识。为了满足扩招后会计专业每位学生实践操作的需要,至少应设置ro个不同生产公司或商贸公司经济活动仿真系统。

4会计模拟实验的改革与发展

4.1拓展会计实验教学模式除验证性实验外,应深人开展设计性实验、超前性实验,并按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差异,选择适合各层次会计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具体地讲,初级会计人才的培养(中专、大专层次)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中级会计人才的培养(本科层次)则验证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并重,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硕土士层次)以超前性实验为主。至于博士研究生层次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学习过程本身就是科研过程,学生本身素质已较高,因此不必也不适合开展会计实验教学。所谓超前性实验是指不拘泥于学生现有的知识与能力,实验内容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一些超前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应用和掌握的实验。因而需要学生在现有知识基础上,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去探索未知领域。在教学实践中,可结合一些科研课题进行安排。如利用学生已掌握的财务会计知识及相关的会计准则,探索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人力资源会计处理等。

4.2深化会计实验教学内容拓展模式是会计实验教学的横向发展,深化内容则是其纵向推进。无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还是超前性实验,其内容都有简单与复杂之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会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核算型”会计已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职能转变已成必然。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摇篮”,学校必须充分认识会计教育所面临的这一挑战,把握时机,将“核算型”会计实验提升为“管理型”会计实验。在简单的记账、算账、报账基础上,全面开展成本管理、筹资管理、收益管理、资产管理、预测决策、财务分析、审计监督等内容较复杂的会计实验,并根据会计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差异,选择相应内容的会计实验教学。

4.3提高会计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为使会计人才的培养符合信息时代的需求,当务之急是在会计实验教学领域引进电算化及电脑多媒体教学。通过开发会计应用软件及多媒体教学软件,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信息的处理,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从而提高会计实验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可以预见,这将是今后会计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题。

第8篇

[关键词]保险业;保险市场;保险专业学位硕士;新“国十条”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消费模式日趋个性化、多样化,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企业升级换代、重组兼并趋势方兴未艾,经济增速的下调使传统的隐性风险显性化,要将其化解尚须时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保险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国十条”),进一步明确了保险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对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新形势下,保险业迫切需要高层次的人才,率领行业应对新形势、开拓新领域、带来新突破,保险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已成为现代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保险行业发展面临的人才瓶颈

保险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保险需求、社会环境、经济形势、科技发展水平、国家政策以及国际环境等,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保险从业者的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人才是保险市场的主体,也是制约经济新常态下保险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总体来看,当前保险业的人力资源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保险业的发展需求。(一)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专业化程度不够。新形势下,无论是化解以高杠杆、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应对质量化、差异化为主的市场竞争,还是投资中的创新驱动,都需要保险行业推出具备精算、业务管理、风险合规等知识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同时,人们的保险需求档次不断提高,并且日益个性化、多样化,需要进一步创新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这些工作由于其性质和类型的特殊性,对学历和专业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当前我国保险业人才队伍的情况如何呢?中保协的《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人力资源报告》显示,当前我国保险业人才队伍总量不大,质量不高。保险行业大专及以下学历者占从业者的49%,硕士及以上学历者仅占3%,保险行业较高学历背景人才仍比较稀缺。同时,高校本科保险专业的培养定位缺乏鲜明的特色,多是作为金融学的分支,专业知识较为泛化。这种状况难以满足新形势下保险业的发展需要。(二)偏重于学术型人才培养偏重于学术型人才培养,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现代保险市场的发展,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拥有较强的研判、沟通和决策能力,以及比较丰富的保险行业实践经验,能够应对数字化时代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处理各类突发事件。但是,现有的保险本科教育和学术硕士教育,都存在着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一方面,教学方式仍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实践训练不足;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往往比较陈旧,与当下保险市场需求发展脱节,学生缺乏对保险实际业务操作的了解,更不用说大数据、网络化的市场研判和风险管理了。高职、高专教育虽然侧重于实践能力培养,但是学制短、起点较低,难以培养出理论基础坚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三)知识结构单一知识结构单一,驾驭能力弱。目前的保险专业本专科教育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方面,教学内容主要局限于保险专业传统知识领域,与当代金融业密切相关的金融、经济、管理、投资、统计、心理、保健等领域的知识涉猎不够;另一方面,对学生风险管理与精算专业知识的培养依旧薄弱。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使保险从业者很难应对保险业转型的挑战,更不能引领数字化时代市场经济保险产品创新服务的潮流。上述这些状况,严重制约了保险业的发展,而保险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恰恰是打破保险行业人才瓶颈、满足保险业深入发展需求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部分高校开始招收保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但人数较少,并且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其在人才定位和培养方向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总结。

二、保险专业学位硕士的鲜明特色

保险专业学位硕士作为一种新型的培养对象,是适应保险业发展新形势、新需求而量身定制的,它不同于传统的保险专业本专科教育,也不同于侧重于学术研究的保险学硕士培养。这不仅表现在培养的水平和方向上,更表现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上。(一)培养定位——高层次。。”[1]保险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目标是高档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不同于普通保险专业本科教育,保险专业学位硕士一方面在专业知识深度、广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培养要求,另一方面在能力、视野和素质方面也有着更高的标准,这样才能胜任现代保险业不断创新发展的需要。这样的人才面对复杂数据资料能研判,能预见保险市场的发展潮流,面对多重利益冲突能果断决策,遇到困难挫折能坚韧不拔,有开放胸襟、全球目光和创新能力。(二)培养重点——应用型。保险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直接面对保险市场。针对目前保险市场对业务经营、保险中介人才的大量需求,尤其是对风险管理、精算、核保、理赔等专业人员的需求,保险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不仅对专业基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以鲜明的应用型为特色。吸取近年来各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经验,保险专业学位硕士采取“学校学习与企业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聚焦创新与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教改模式[2]。紧密结合保险实务,注重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与产品项目研发,同时提倡学生采用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和业务设计等形式完成课程论文。以保险实训基地为依托,保险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打破学习和见习的界限,学生学业完成即融入行业,“零过渡期”使其成为保险业的行家里手。(三)专业背景——复合型。当前的经济运行和保险业的运营实践都表明,传统的单一知识结构培养出的保险专业学生,已经不能满足保险市场的发展需要。无论从维护社会安定、保障经济秩序,还是从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愿望来看,保险行业都需要复合型人才。可见,必须提倡高校根据培养方向和院校特色,打造不同类型的复合型保险人才。如“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复合型理财核保人才、复合型保险金融工程师、复合型投资管理人才”等[3]。保险专业学位硕士在招生时,可以通过鼓励跨专业报考,吸纳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进入保险行业。例如,具有金融、经济、法律、会计、医学等背景,到了保险专业学位硕士阶段,都具有各自的独特优势和可塑性。可见,保险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定位具有复合型的特色。

三、新形势下保险专硕培养方向

围绕着“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保险业领军人才”这个培养目标,保险专业学位硕士在培养方向和途径上也有着特殊的要求。笔者主要从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与品行操守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一)专业技能。保险专业知识、保险业务能力任何时候都是保险从业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但是在新形势下,有了这些基本知识技能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经济新常态下新“国十条”的要求来审视保险专业学位硕士的专业技能培养。1.掌握风险管理与精算技能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市场经济是一个风险聚散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近年来,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在业内积聚了不少局部性风险;同时,经济新常态和保险科技时代的来临,产业融合、互联网+、险资运用等因素的冲击,催生了行业新的风险点。上述种种来自多方面的风险挑战,一方面要求保险公司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健全体制机制,保证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对保险公司精算人才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防范化解风险需要以精算为手段。诸如保险产品的设计、相关费率的计算、保费和保额调整等,没有精算寸步难行。新“国十条”将“坚持完善监管、防范风险”列入基本原则,《上海金融领域“十三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中,将风险管理、精算人才列为紧缺人才。这些领域专业性强、难度大,需要高层次学历教育进行专门培养,保险专业学位硕士正是上述紧缺人才的重要培养渠道。2.“一专多能”的知识架构“一专”当然指的是保险领域的专业知识。但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保险公司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保险业与其他金融行业以及保险业跨界融合,使保险行业的经营管理日益复杂。在新形势下,高层次保险人才不仅应当精通保险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相关领域的综合知识技能,这就是“多能”。保险专业本身就是综合性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使保险学学科融通进一步强化,学科边界更加模糊。必须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除了保险学概论等核心课程外,还应包括经济管理、统计学、法学、数理基础、财务会计等相关课程,商业银行经营、证券投资、金融理财等通识课,以及医疗健康、心理学、社会人口、气象灾害等方面的拓展课程[4]。有了“一专多能”的知识架构,才能抓住机遇,适应保险市场发展的潮流,创新保险产品,推进保险业发展,有效监管经济社会风险,服务于国计民生。(二)综合素质。这里的综合素质,指未来保险业高端人才信念操守、方法手段、情感态度以及视野胸襟等品格,它制约着专业技能的发挥。在未来保险市场的广袤空间里,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如鸟之双翼。因此,保险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还必须重视综合素质的养成。1.强化创新能力,培养能够推动行业发展的高端人才新“国十条”明确提出,要增强保险产品、服务、管理UniversityEducation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市场主体差异化竞争,个性化服务。保险市场主体的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这要求从业者具备根据市场需求创新保险产品的能力,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发出各类更具有竞争力的保险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随着人们的消费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从业者要创新服务理念,将市场需求进一步深化、细化,为市场主体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创新保险产品、创新服务理念,其内核是思维方式的创新。创新教育对于保险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来说必不可少,可以通过案例领悟,哲学、心理学方法启迪等进行思维方式的优化。创新教育还可以通过创新空间和平台的设置,如建立保险产品创新虚拟实验室、选定保险服务创新试验基地等。根据近年来国内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经验,通过校企联合、产学研相结合组成人才孵化基地——“协同创新中心”,这也是一个好的选择。它“提供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外部条件支持,如学校制度、师资、创新平台、资源环境等”[5]。2.注重科技引领,培养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的高端人才近年来,中国的保险科技快速发展,这给整个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保险行业逐步向数字化转型,保险产品设计、保险流程管理、保险服务提供、保险营销方式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化趋势日益明显,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正在使行业面貌焕然一新。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使保险业的运行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也为保险科技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我们需要培育的是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及网络应用,具有一定信息处理能力的新型保险人才:一方面,这是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保险市场的需要,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通过保险专业学位硕士对保险科技的研究,形成产学研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可以推动行业改革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3.开拓国际视野,培养适应保险业改革开放的高端人才新“国十条”明确指出,要提升保险业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一方面,外资保险公司正在大规模“引进来”。截至2018年底,中国共有59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374个,共吸纳6万余名从业者[6]。另一方面,中资保险公司正在逐渐“走出去”。在政策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保险公司通过多种渠道进入海外市场,行业竞争日益国际化。同时,区域性、国际性合作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也需要保险业作为重要支撑。在新形势下,需要大批具有全球视野、精通国际保险业务的领军人才进入这些领域,带动保险行业进一步扩大开放,从而更好地提高我国保险行业的规模与影响力。要培养国际胸襟和开放视野,学生需学习世界历史、文化和语言,学校应开设世界经济和政治等选修课,和国外名校进行培养交流。4.凸显实践能力,培养面对市场经济的高端应用人才应用性特色决定了保险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不能以课堂教学作为单一渠道。学生入学后就要由学校和导师在相关实验基地安排见习岗位,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导师的遴选,资深保险业务专家应占一定的比例。实践导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创新平台”“有利于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是传统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创新”[7]。毕业考核方式,可以以保险产品创新报告、保险服务个性化创新报告的形式出现,并辅之以实绩考核。这样一方面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纸上谈兵,另一方面能缩短从学生到保险从业者的转化时间,及时有效推动保险事业的发展。(三)品行操守。职业道德是任何一个行业的行为底线,保险业也是如此。近年来,随着监管部门逐渐加强监督和管理,保险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行业内不正当竞争、误导销售等问题仍存在,影响了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新形势下,我国要从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迈进,这意味着我国保险业不再追求数量上的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提质增效的内涵式发展。人人努力,诚信造福于民,塑造良好的行业形象,打造行业品牌,是保险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保险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是未来团队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行业中处于核心位置,可以对其他的从业者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强保险专业学位硕士职业道德的培养,有利于为其他保险从业者做出表率,提高行业的社会亲和力和社会吸引力。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角色心理转换和增强使命担当。要让受教育者从“卖产品、卖人情、卖服务”的“跑街先生”角色意识,真正转化到发挥社会稳定支柱、服务社会民生的时代担当上来。在道德修养上,导师必须躬亲垂范,通过课程思政等渠道,教育保险专业学位硕士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

[参考文献]

[1][3]许飞琼.中国保险人才战略:现状、目标与关键措施[J].保险研究,2011(12):108-112.

[2]尤嘉阳.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9(12):157-159.

[4]崔惠贤.新“国十条”颁布后上海高校保险人才培养改革探析[J].上海保险,2014(11):52-57.

[5]盛守照,叶冯超.基于协同创新中心改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究[J].大学教育,2015(7):10-12.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第9篇

关键词:高职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2004年4月《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学制改革,加快高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现在情况怎样,在此仅以高职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进行初步考察。

一、高职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1.高职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环境背景

《世界人权宣言》宣告:“人人都有休息、消遣、周期性带薪休息日,利用假期进行旅行和在本国或国外旅游中获益的权力。”世界旅游组织也预言:“2015年,世界发达国家将全面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我国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和大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旅游和休闲也日益成为普通人民大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我国的国际入境旅游市场、国际出境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全面发展。为顺应21世纪国际国内旅游业迅猛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发展中国的现代旅游业,早在2000年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便确定了建设“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世界旅游组织也预言: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输出国。从而预见了中国国际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2.高职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背景

旅游强国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旅游强才,强才需要一流的旅游教育作保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便成为培养旅游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教育部基于对这种形势的判断,适时地提出了积极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的改革,加快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的举措,并明确提出“为推动高职院校正确定位,加快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要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向三年逐步过渡为两年;今后,凡新批准设立的高职院校原则上都实行两年学制”(教高〔2004〕1号)。从而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两年制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改革的目标及其政策保障。

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参与两年制的试点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部署,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参加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工程的院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相关专业,要从2004年入学的新生开始,实施两年制试点。据此,经教育部批准的两年制试点学校全国有216所,涉及数控、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当然也有部分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但经过一段时期的试点实践之后,意见并不完全认同。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从学院招生情况、教学效果、就业率、学生家长反映、社会认可等因素考察,认为“操作类专业比较适合二年制教学改革”(张建,2007),在其认可名单中便不包括旅游管理专业。而根据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试点实践认为,社会急需、专业性强且校内实训条件很配套的专业能推行两年制,而且在其认可的名单中就包括了旅游管理专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进行两年制教学模式试点的旅游管理专业,纷纷又改回三年制,宣告改革失败,但其中也有成功的范例。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三改二”的困惑

1.旅游管理人才需求市场大,但替代性很强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新型的旅游饭店等企业大量涌现,特别是旅游业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旅游接待工作中,许多工作都必经员工手工操作,而且需要面对客人提供富有人情味的直接服务,因而这方面劳动力需求市场很大。但旅游业就业岗位层次多,特别是旅游业很多服务岗位并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可为广大家庭妇女和尚不具备技术专长的青年提供就业岗位。一般来说,上述人员只需接受较长时间的培训便可胜任工作[1] 。因此,一般旅游人才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实际上工作中甚至中专毕业生比高职毕业生更受欢迎。目前不少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即为一般中专生甚至短期培训生的就业岗位。由此判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市场需求并不像数控技术、电子技术与维修、交通运输、软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电脑艺术设计等专业那么急迫,两年制或三年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2.学生家长有疑虑,学校领导不积极

受中国“望子成龙”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家长一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起码能读一个本科,甚至读硕、攻博,将来能谋一个好点的职业,无奈自己的子女分数只在高职高专分数线之内,即使如此仍希望能搞一个“专升本”,也就希望能到一个各方面条件都较好的三年制高职院校或专业学习。至于两年制的高职课堂理论教学相对薄弱,“升本”难度较大,后续发展困难多。两年制教学模式难以吸引大多数学生的症结即在此,尤其是家长和学生普遍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吃的是“青春饭”,无疑增加了学校招生的难度。从规模效益而论,两年制的办学规模和效益确实不如三年制的规模和效益,这就是目前包括旅游管理专业在内的高职两年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普遍实施难的奥秘。

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2+1”人才培养模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不是两年制人才培养模式,亦非真正的三年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是有改革特色的“2+1”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学生在学期间,2年在校内进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为背景,根据社会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对学生进行包括模拟导游实训、旅游资源调查实习、旅游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普通话等级考试实训、毕业论文训练和毕业设计等在内的理论教学;1年在校外实训基地(企业)顶岗实习,以实现理论和实践、学习到就业乃至于创业的平稳过渡”的人才培养培训[2]。这种模式真正落实了工学结合,使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加强和提高,学生和家长都可以接受。同时,也不影响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效益,故而为大家所接受,发展迅速。

三、高职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成功范例原因分析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2004年之前所实施的是三年制人才培养模式。2004年以来一直致力于两年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现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素质和培养质量明显提高,近三年来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100%,先后被遴选为学校重点专业和广州市示范建设专业,初步构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工学结合的两年制人才培养模式。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1.本阜人才需求市场旺盛,专业定位准确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位处珠三角的核心部位。而珠三角地区向来是劳动密集区域,简单制造业、服务性企业占据半壁江山,与之相匹配的人才不需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而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动手能力。两年制高职教育恰好契合这样的实际需要,培养出一批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充实到生产与服务的第一线。这批人才充实到了生产与服务第一线,既具备一般劳动工人缺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也比本科生更熟悉生产、服务的环节,这才是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市场最紧缺的人才[3]。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即属于此例。转贴于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审时度势,依托珠三角地区旺盛的旅游需求市场,将原三年制旅游管理专业一分为二,变成两年制的“导游服务与旅行社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专业。前者定位为主要面向旅行社及相关旅游企业,重点培养导游员、景点讲解员、计调员、门市接待与销售人员[4];后者定位为面向高星级酒店、餐饮企业,培养能够从事酒店餐饮、前厅、客房等一线接待服务与相应的中、基层管理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技能人才[5]。由于以市场为导向的准确定位,其相应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命力便可想而知。

2.强化实践教学,全面推行工学结合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两年制的“导游服务与旅行社管理”及“酒店管理”专业遵循教育部2006年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高等职业院校要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文件精神,进行了一系列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良好效果。首先,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三段式的传统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为主线,以理实一体化课程为核心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课—职业能力课—拓展能力课”等模块组成的课程新体系。并明确要求,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50%以上,而且要求“职业能力课模块”的每门课程的50%学时为实践学时,还特意安排学生第四学期到校外实训基地(企业)顶岗实习一个学期[6]。其次,大力推行“双证”制度。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互沟通和衔接,做到课程内容能够覆盖国家职业资格的标准[7],并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第三,工学交融,全真实训。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校内实训、校内实习和校外顶岗实习。校内实训即校内通过仿真实训室进行技能培训,并按照技能鉴定的标准进行考核;校内实习是指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专项实训;顶岗实习即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在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顶替某一具体岗位的全真实习,能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双休日和节假日到附近相关企业进行有报酬的打工实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水平。

3.先进的教学设备,优质的教学团队

真实的职业环境有赖于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在这方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是下了大本钱的。如“酒店管理”专业,学校投资400万元建起了青年旅馆、中西餐服务实训室、调酒实训室、茶艺实训室、机房等5个主要实训室,还有11个运行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导游服务与旅行社管理”实训专业同样耗巨资建立起了功能完善、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的旅游实训中心,下设旅行社实训室、导游实训室、旅游交通实训室和旅游开发实训室等4个校内实训室。其中,旅行社实训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室,配备了复印机、传真机、电脑销售和旅行社信息管理系统等设施设备,还可以开展旅游咨询、旅游接待、线路设计、线路销售、门票车票销售等生产性实训,可以开展旅游门市接待、外联销售、计划调度财务控制等实训项目,从而保证了实训的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学团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这也是他们的强项。如“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总共12人,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各占50%。专任教师中50%具备高级职称,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与具有“双师型”素质教师的比例已达90%,企业兼职教师中50%具有技师职称,故而近三年内其教学团队具有公开发展论文38篇、出版相关教材12部的业绩,从而为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的教师基础。

四、结论

高职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并非一帆风顺,造成的原因有多种,但成功的经验具有示范性,值得重视。总体而论,不可操之过急。在旅游人才需求市场很旺的区域,以及经济实力雄厚、教学条件优越、教师队伍素质优良的区域或学校,可以继续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其成功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五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2] 奚敏.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56-58.

[3] 顾洁,彭如海.广东高职院校二年制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8(3):189-19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