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4 01:09: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生语文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根据班级中学生的平均水平来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结果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兼顾学生的差异性,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满足全体学生的发展要求。例如,在教学《海伦•凯勒》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主人公不屈不挠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制定如下差异性目标:1.基础目标:明白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人,了解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海伦•凯勒;2.高级目标:仔细揣摩课文中哪些词语用的比较好,对反映人物的品质有怎样的作用?3.发展目标: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尝试对课文进行改写。这样的教学目标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不但层次分明,而且联系紧密,前一个目标是后一个目标的基础。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起到了定位、激励和导向的作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主选择目标任务,不但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吃得饱,而且能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得了。只有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才能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把握学生差异,创新教学方式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无论是性格还是特长都有所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出发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教学生字和生词时,应考虑到有些学生的拼音基础较差,对于生字语音的掌握存在困难,于是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加强示范,在学生面前多停留一会,照顾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关键教学环节的关注,因为学生此时的特殊需求一定要得到满足,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登鹳雀楼》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古诗,了解古诗内容,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让生字在古诗原来位置上,并引导学生继续练读,之后再去掉拼音练读,打乱顺序练读,最后再放到古诗当中练读,通过以上一系列的生字练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生字的记忆能力,改进学生拼音基础较差的情况。如果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教师都无法满足学生,那么又怎样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和探究呢?因此,当教师发现,在这一环节中,有学生出现读错、读不顺的现象,教师应有意识加强关注,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同桌互助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读音,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从而促使学生轻松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另外,教师性格的不同也会造成教学方式的差异性,比如喜爱乐器的教师擅长用高雅的音乐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喜欢舞蹈的老师擅长用优美舞蹈来展现大自然的美好,喜欢做课件的教师擅长使用背景音乐和多彩画面实现情景再现,组织能力比较强的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学习。
三、正视学生差异,尊重不同体验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表演,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进行规范的文字训练和语言训练之外,还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活动。例如,在教学《世界多美呀》这篇童话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又如,在教学《世界多美呀》第三自然段时,教师要紧扣其中的“撑、叫、站”等几个动词,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假如你现在就是那只小鸡,自己做做动作,感受一下小鸡高兴的样子。学生们纷纷兴高采烈地做出以上几个动作,加上课文中文字语言的支撑,这些词语在学生心中已经变得生动鲜活起来,真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差异性,比如,有的胆小羞怯、有的落落大方,还有的在模仿别人的动作,但是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学生参与活动的喜悦之情。通过角色体验的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将本文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并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不但充分张扬了学生个性,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阅读和感受中,获得丰富的实践体验,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对于刚刚迈入学校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一切事物只是有一个极其模糊的认识,他们渴望去探索一切新奇的事物。但是,他们对每件事物的兴趣都是短暂的,他们缺乏执之以恒的毅力。然而,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心态。而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仅仅是让他们去简单的阅读文章,久而久之,便会将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都消除掉。因此,我们应在课堂上给与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能够完全投入到文章的情景中,让他们自己去研究并且掌握文章的要领和内容。同时,我们可以开展课堂讨论活动,让小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最后达成一致。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强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而且能够更好地去开发他们的潜能。
二、举办课后实践活动
语文的知识都是源于生活的,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体现出语文知识。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所遵守的教学准则仅仅是基于考试制度。他们的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被迫地去接受语文知识,上课仅仅就是单一的传授课本知识,课后进行大量的做题训练,只是为了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正是由于这种教学方式的存在,才使得学生们渐渐地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更将语文视为魔鬼科目。为了增强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不定时地开展一些课后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可以尽情地去体会生活,去了解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大量语文知识,并且将语文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语文内容去广泛的收集各种信息,还可以去图书馆查阅各种资料,我们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去征求其他人的意见,最后,我们可以将所收集的所有资料和我们的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小学语文教育迈向生活化的重要性
(一)增加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是我们每个人所必须掌握的一门科目,语文的教学过程可以开发我们的潜能,同时也能增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就是单一的理解、掌握文章大意,课后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阶段性地进行考试测试,这种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使小学生渐渐地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使得语文学习过程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让我们从日常生活中了解并且掌握语文知识,同时也能从学习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强烈的兴趣,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去改变以前那种单一古板的教学模式,从而能使得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不会消失。
(二)有利于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壮大
小学生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希望和花朵,他们肩负着发展和壮大我们国家的历史使命。对于刚步入小学的他们而言,他们对于社会的理解仅仅处在一个初级阶段,他们的潜能还没有完全地激发出来,他们的进步需要老师的指导,因此,老师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学习语文能激发我们的潜能、能开阔我们的视眼,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同时也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活。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能够增强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能够使他们成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进而能够使我们国家更好地立足于世界之林,能够使我们的国家发展的更加强大,有利于我们国家更快地向发达国家发展。
四、结语
1.需求层次理论概要。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形式,此需求的满足是其他需求发展的基础,生理需求在得到满足后,其激励性会逐步弱化;安全需求是其他需求得以发展的保障,无论是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还是科学技术和人生观,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则反映为人们对于彼此间良性的人际关系与关怀的企及与渴望,与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具有直接的关联;而自我实现则是需求的最高层次,能够有效地促进人对其自身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实现,是以自我实现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原动力的,而这种原动力伴随着自我实现目标的不断提高,将对人一生的发展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2.兴趣的概念。兴趣是人们对于事物所持有的喜好或关切的情绪,是一种较为积极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在选择某件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时,所显现出的心理认可及情绪的积极趋向。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维系与保持对实践活动具有较为强烈参与意识的重要基础。关于兴趣的含义,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释,即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包括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两种,而兴趣隶属于精神需要的范畴。当人们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产生需要心理时,就会对事物产生主动的接触与观察,对活动产生自主的参与意识,并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对事物或活动的内在含义进行探索与研究。兴趣的产生与认识和情感具有极为密切的相关,只有对事物或活动达成足够的认识,才能够付诸情感,进而产生兴趣。兴趣对人的认识发展和行为取向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有利于提高实践活动的整体质量和效果。兴趣的产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兴趣具有不同的特点。
二、体育学习兴趣是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确立的基础
新形势下的学校体育教学,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切实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为其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提供保障。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是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正确择取学习动机、规范学习的行为方式、建立起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体育学习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同时对于提高学生体育的认识能力,提高其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主意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丰富其知识构成体系、拓宽其思维界限与理论视角;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使之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对驱动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有效地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坚持持久性参与体育运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期的相关行为能为满足下一环节的需求提供保障。终身体育思想是通过对体育运动不间断地参与、体验与感悟,对感性认知与实践经验不断地总结与积累,最终达成理性认知的升华而形成的。其形成的过程亦是需求层次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具有极其重要的维系与促进作用。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能够有效地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参与体育学习的自觉性,有效地促进其自身体育技能与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进而为其今后的体育实践行为提供有利的条件。体育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好奇心理,促使其通过不断地参与、体验与思考,探求体育的真谛,明晰体育深邃的内涵,进而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知的有机转变,使其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有效的促进与发展,使之自觉地形成参与体育锻炼的恒久意识。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强化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并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加以维护与保障,使之能够持久性地发挥驱动与促进作用,是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确立的重要基础。
三、需求层次理论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
需求层次理论的实质是一种激励机制,引导人们从原始的生存需求到安全需求、再到情感归属需求、最终实现自我表现需求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人的思维方式、行为理念、价值观、人生观实现逐步的提高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需求层次理论在促进社会整体与社会个体实现完美进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与促进作用。学校体育教学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引入需求层次理论,合理地运用其激励机能,将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1.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原理。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形成,遵循好奇体验兴趣的发展原则。依据需求层次理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体育兴趣形成的不同阶段与环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进行不同层次的唤醒与激发,最终形成体育学习兴趣。首先,通过对体育运动机理及作用的讲解,培养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好奇心,使之初步形成参与的欲望。在此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融入体坛风云人物的事迹介绍,经典传奇故事的讲解等,充分发挥名人效应的吸引与榜样作用,使学生在充满好奇的状况下,对亲身参与体育运动形成强烈的期盼,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其次,在学生好奇心理被有效地唤起后,应通过有效的组织手段,加以有机引导,促使学生参与到体育实践活动当中,通过亲身的体验来满足其好奇心理。这种基于好奇心理驱动的体验活动,具有较为明显的主动性,是学生自主意识的有效发挥,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体验的理解,进而产生进一步体验的愿望。第三,在学生由好奇心理驱使而进行亲身体验后,再运用需求层次理论对学生进行深层次激励,使之能够及时地对体验进行感悟与理解,形成理性化的认知发展,切实理解与体会体育运动对于人体健康发展所具备的特殊功效,使之形成更为强烈的参与意识,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需求层次理论对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影响。学习动机能够凸显学生学习行为的价值取向,是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的重要导向。在体育学习伊始,其学习行为完全是在好奇心驱使下进行的,此时的学习动机以满足好奇心为目的。而促使学生深入学习的手段是激励机制的导入与运用,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需求层次理论的核心理念是激励与促进,其作用机理在于循序渐进、层层导入。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引入马斯洛理论,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有效的激励与促进,使其实现由初级的满足好奇向不断满足自主发展需求的转变,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有效地修正与调整学习目标,实现由学习初期的了解向理解、掌握、运用等不同层次逐步发展。这对于学生理解与认知体育运动的机理、内涵、功效,进而实现自主地从事与参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需求层次理论对学生体育学习理念的影响。学习理念是在学习过程中所持的观念或观点,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指导作用,学习理念的形成是学习兴趣下的参与、体验与感悟。学生的体育学习理念的建立同样也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全新的教育理念得以形成与发展,学生的学习理念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需要学生对教育改革理念由浅表的感官认识逐步转变为理性的感悟,进而达成学习理念适用性的有机转变。学生在建立体育学习理念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正确的理论发挥强力的支撑与引导作用,避免盲目与盲从。而需求层次理论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理念由初级阶段逐步引导为适应体育教学发展、满足学生自身需求、迎合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具有适用性的全新的学习理念。在此转变与发展的过程中,需求层次理论的激励机制具有主导性的作用。
4.需求层次理论对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影响。学习效果是对学生学习行为价值最直接的体现,而学习效果的优劣则表现为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掌握与理解程度的高低。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学习的最佳效果不仅表现为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而且还在于他们是否切实体会与理解体育运动所蕴含的深厚内涵。因此,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来切实把握体育运动实质、感悟体育运动精髓的信心。基于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建立有机的激励机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刺激,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可见,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有效地引入需求层次理论,切实发挥其机理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理性的启发、规范与引导,促进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由表层的感官认识有机地转变为理性的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激励学生不断地探求体育运动的内涵,进而提高其学习成效。
根据于俊平介绍,通州法院法官会深入校园,在共建院校担任诉前调解协调员,指导学校妥善处理校园纠,这在北京各地区法院中是一项新的尝试。在学校发生的纠纷中,少年庭法官提前介入,案件双方都会对作为有司法权威的中立第三方产生信任,从而调解工作也方便展开。除了法律知识的耐心讲解,法官们设身处地地站在双方角度为其考虑,积极促进双方和解。例如学生与学校发生矛盾,如果学生及家长与校方彻底闹翻,可能会导致学生转学,而学生再适应新的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从而会影响学生学习,学校则可能被诉至法庭,影响校方声誉,这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另外,如果双方调解不成,走诉讼程序,也会将案件归于少年庭审理,力求保证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于俊平说,法官介入调解的成功率很高,但有时也会有不成功的例子,原因是部分学校投了校方责任险,保险公司不接受调解,学校顾虑不能保险理赔,选择诉讼判决方式。
2在校安置缓刑考验期学生
缓刑考验期的在校学生安置是法制共建协议的重要内容。部分高年级已经完成义务教育,学生犯罪后,一旦判处刑罚,学校一般按照校规校纪开除处分,将这类学生推向社会,如果不加管理,极易再犯罪或自暴自弃。缓刑考验期学生应当接受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也就是司法局社区矫正人员定期管理。但作为审判机关的法院,在不影响学生学业并保护其隐私的情况下,也会定期回访,和学校、社区矫正机关共同做好帮扶、教育工作,对于存在生活等困难的,法院也会予以救助。成年后步入社会的,法院也会对有些学生进行适时跟踪,但本人拒绝的,法院不会强行教育或督导。
3增强法制教育团队专业力量
作为法制教育工作力量的重要一环,法院承担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与学校的法治共建,更承担着对其他教育力量的督促与指导。严格培养教师的法制教育素养通州法院对全区新入职教师、小学德育校长德育主任及幼儿园公招人员进行过法制教育讲座。于俊平表示,这三类人员均需学习必要的校园纠纷案件应对和法律知识,需要了解法律对学校和老师的责任要求。他认为,一些教师确实存在着法律知识匮乏的情况。针对这三个实施法制教育工作的群体,培训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针对新入职教师,会通过讲解一些违法犯罪预防的知识和案例,尤其是本辖区教师违法以及犯罪的案例,以接近性和生动性感染老师,提升他们的守法意识。针对小学德育校长、德育主任,重点在未成年被害预防讲解,并强调法制教育的大局观。针对幼儿园公招人员,主要从他们的具体工作入手,如饮食安全、校园安全事故等。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培训的不同点还需参照侵权法38条至40条,因为分别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做了不同规定,前者责任要求更高,故要求和注意的问题也更多。促进家校联合,建立有效地未成年人权利保障和救济机制通州法院会定期与学校协商,利用召开家长会的机会,由法院的法制副校长到校授课,以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提高家长的监护意识和守法意识,促使其承担起监护责任。组织涉事家长到法院开展系统、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指导家长用合理方式教育孩子,强化对孩子的保护意识。同时,将未成年学生被侵权、被侵害案件情况及时通报校方,提高学校法制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另外,法院也会向相关部门建议或进行联合发文的方式,建立有效地未成年人权利保障和救济机制,关注来京务工人员的生活境况;同时,针对刑事案件多发问题,建议治安重点地区的派出所、治安巡防部门做好警务防范工作,堵塞社会管理漏洞。
4多方联合创新法制教育形式
【关键词】行为习惯;养成;现状;问题;原因;对策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好习惯,就会使你受益终身。学校工作的中心是教育教学工作,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又是学生的德育工作。德育工作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思想的,所以要用正确的思想去引领,用严格的训练去规范,用良好的环境去陶冶。小学是人生的基础阶段,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发展至关重要。
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索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竹料第五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
我在竹料第五小学任教多年,竹料第五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观察到,竹料第五小学的学生在学习上,有近四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学习主动,认真踏实;另有二分之一的学生习惯表现一般,其特征是管理到位,他们的表现就较好,一旦管理疏忽,表现就差;还有四分之一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其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不积极思考,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整体平均水平。而在学生的家庭教育方面,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了解到,学校大约二分之一的学生家长存在着自身要求你不严格的现象,在有关利益分配上吃不得半点亏;一年到头从不看书读报,几乎天天沉迷于玩手机、打麻将,看到孩子在公共场合撒野,无故欺负同学,损坏公物等严重品行问题时,家长也是不闻不问,睁只眼闭只眼,更有为自己小孩一时占了便宜而自鸣得意的家长……。而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家长素质较高,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坚持以正面教育去引导自己的孩子,而这部分家长的孩子大多是班中的优等生。
三、竹料第五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学校的学生在卫生习惯、品德行为等都存在着问题。部分学生品德行为、学习、卫生习惯较差,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和别人交流中还没形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没养成卫生习惯,和同学发生冲突时不能谦让,做错事不承认,自我主动学习意识薄弱,没有养成自学复习习惯。(二)问题存在的原因。学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与下列因素有一定关系。1.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与家庭教育相关。农村家庭成员文化素质偏低,他们既缺乏对知识的更新,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受和学习新的知识信息,去观察指导孩子的道德行为表现、学习态度、方法等,这便造成了孩子的行为习惯等的养成教育在家出现了真空状态,因而也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养成教育的环境和时机。2.学生习惯养成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校常规教育相关。学校教师中或多或少存在着重视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忽视学生习惯的培养,重视优生评价,忽视差生评价的现象。而学校在进行矫正教育中也往往是堵的多,疏导的少;说教批评多,引导少。长此以往,导致学生说谎话,不诚实,做错事不承认,自我约束能力差。3.学生习惯养成与社会环境相关。如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的传输量大,速度快。社会上的信息好坏参半,甚至有些不良信息以极快的速度影响了学生,使学生的可塑性发生偏差。
四、竹料第五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对策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是乌申斯基的一句名言。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我们应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一)营造氛围,利于养成。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校园内可设置文明习惯标语、英雄画像简介、墙头板报、花园警示语、人文景观雕塑、德育教育专栏、法制教育专栏,评选“每月一星”树立榜样等,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二)积极评价,引导养成。评价不仅是明辨是非的教育,对小学生而言,评价既是“规矩”,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学校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举行“做文明人”签字仪式,设立了“小红帽”卫生监督岗,评比文明班,颁发流动红旗等,对班级进行激励性奖励。对于小学生而言,老师的肯定和表扬是莫大的荣耀和奖励,必将激发起争取更大进步的巨大动力。因此在运用评价手段时,注意保护小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众实施的以肯定表扬为主,纠错批评的以个别进行为宜。(三)言传身教,带动养成。教育工作者孙敬修曾形象地说:“孩子的眼睛是录象机,耳朵是收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在电子计算机里储存起来,然后指导他的行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他们在行为习惯及思想道德观念形成过程中,直观地影响远远胜过言语的教导,因此教师对学生不仅要很好地实施言传,更应肩负并完成好身教的重要职责。俗话说:“师者,人之模范也。”作为教师在注重身教作用的同时,我更注意从自己的一言一行、细微之处给学生以好的影响和带动。例如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遇到师长要主动打招呼,那么教师就应该注意文明礼貌,对学生使用“请进来”、“请稍等”、“抱歉”等礼貌语言。当学生向我问候时,我都认真应答,报以微笑,用自身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的养成。(四)家校社区配合,巩固养成。现在有种说法:“5+2=0”。说的是小学生在校接受了五天教育,经过周末两天,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全都抵消了。此种说法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影响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确存在着差距。因此,学校、教师可以利用召开家长会、家长学校开展宣传教育,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动员家长积极参与到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之中,利用电话交流、请家长到校面谈、家访等多种形式,共同研究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而学校也是处于一定的社区环境中,社区环境对学校的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社会是个大染缸、大舞台,它无限地提供给孩子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教育力量,创建“家—校—社区,三维一体”的教育网络,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要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由“外化———内化———外化”的教育过程。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必须持之以恒,长抓不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要认真总结以前的经验和做法,根据新时期的要求和学校实际,进一步发展完善教育方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杨雄图 单位:广州市白云区竹料第五小学
参考文献:
1.1小学生性格发展趋势
小学生群体性格特征是发展速度参差不齐,有的快有的慢。在小学生当中,高年级的学生的性格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是一个人社会性格发展的核心时期,一个人成年以后的观念和处世态度受其孩提时期的影响非常大。所以说,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项教学活动的实施对于孩子的成长的深远影响,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2语文课堂与德育教育
所以如何引导学生自我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内容,从一定程度上说对于小学生品性的培养要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反过来说,语文学科本就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来说,除了基础知识以外,阅读理解和作文等的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说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德育教育,有利于小学生自我健康成长,有利于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当学生自我发现语文课是他的人生导师的时候,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随之增长。另外,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会显著提高,这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非常有利。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思想的正向引导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学校德育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2.1由5+2=0引发的思考
Y同学的妈妈打电话给我说,孩子,整天捧着电视看,也不学习,以前学会的也都忘了。我非常吃惊,吃惊后是仔细地分析与思考,为什么孩子在家、在校判若两人。我想这种结果要归咎教育方式,在学校有小竞赛竞争,孩子生性好胜,像小狼一样所向披靡。但是回到家里,有宠爱自己的姥姥姥爷,有疼爱自己的爸爸妈妈,还有比他大很多又很爱她的长姐,哇,家里都供着他,没有竞争了,没有了斗志的“小狼”就变成了“慵懒的狗狗”。另外,孩子总想在老师面前留下好印象,这也是他在家、在校判若两人的原因之一。对此,我在班级,把他的表现真实地讲给大家,要他跟大家保证:“在教室认真听讲不捣蛋,周末回家认真做作业,只看半个小时的动画片。”我告诉他,我会和妈妈通电话,如果做不到,就取消小组长的职位。(他非常在乎这个职位)周一班会课上,我当着他和其他同学的面,拨通了Y妈妈的电话,询问了他在家的表现,妈妈说,“还是看电视,确实没以前那么厉害了,我还奇怪呢,咋一回家就说今天不看电视了呢。老师,你再给他个机会吧。”结合家长意见,我把他降为副组织,考察一周。第二次通话,Y妈妈说那个周末表现不错。学校5天的教育和学习成果,周末放假2天,一切努力就都付诸东流了。这个结果归因两点:①家长把教育基本完全推向学校,自身缺少教育孩子的观念或者缺少有效的教育方法。②学校和家庭的沟通不够多,不够有效。
2.2加强家校沟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形成。因此,德育教育应该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在家长的配合下,使思想品德教育贯彻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学校需要及时通家长沟通交流,使家长了解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也了解到自己子女在学校的品德表现情况。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教育活动,让家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缺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种形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优势与长处,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解决当前学校教育所面临的许多棘手问题,促使青少年一代更好的发展。
2.3加强综合实践活动
进行德育教育,单纯地靠外界的说服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要不断地开拓创新,努力寻找德育的新方法,让大家在实践活动中提高道德修养。只有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们真正领会到品德教育带来的益处。小学生的生活环境比较简单,而他们却憧憬比较丰富多彩的生活,希望能更多的同这个社会和大自然接触,因此,学校老师应该多安排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满足孩子们的意愿;另一方面,可以把品德教育渗透到实实在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应该定期地组织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去养老院探望老年人,这样既可以给老年人带来温暖,又能让学生们在同老年人的接触中得到思想品德的提升。再就是带领大家到大自然中,进行环境观察记录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切身体会到乱扔垃圾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
2.4学校要抓住“幼—小”衔接
作为教育思想与方式的一种,生本教育理念强调以生命和学生为本。在小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就是语文,该科目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就是作文教学。因为我国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限制,在小学作文教学中通常以考试中的给题作文为主,经常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与新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的要求并不适应。生本教育并不提倡不断加重学生的课业与考试负担,反而要求尽量不干扰学生的成长,使其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应将生本教育理念贯彻于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2.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行生本教育的策略
2.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许多学者都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就说明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必须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体会写作过程中的乐趣,能够乐于写作、享受写作。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爱好、喜欢的事物,而培养兴趣的重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即教师需秉持生本教育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布置手抄报任务、将学生优秀作文选登在黑板报中、让学生对比自己修改前后的作文、在课堂中评点课文等。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写、愿意写。
2.2联系学生的生活
小学生写出的作文大部分只是平淡的流水话,没有融入创新因素,而且组织语言时还经常十分混乱。另外,一些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时过于片面,只让学生以范文为样本“生搬硬套”,希望其写作水平在模仿中提高,没有做到将学生作为主体。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其思维与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观察生活,领略自然的美感,体会周围的人和事,这样才能写出真实的作文。比如在写《美丽的春天》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下时间去公园、家中的庭院、街道旁等观察春天的美景,蒙蒙的细雨、发芽的柳枝、绿油油的小草等等,并将这些景色生动、形象的描绘在作文之中。这种与生活相贴近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快速融入学习,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细心观察社会和生活,写出生动丰富的作文。
2.3在作文教学中结合阅读训练
阅读训练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多阅读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在文化熏陶下提高其审美情趣,从而储备大量知识,提高其作文写作能力,它也是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将生本教育引入作文教学中,需要教师以学生的个性为依据,选择与其年龄阶段和兴趣相符合的范文,并鼓励其阅读。阅读不仅启发学生的智慧,还可以启迪其心灵,引导其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学生没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就意味着没有完全发育的心理知识,对作文也很难产生兴趣。缺乏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学生就很难顺利完成写作,只有具备了阅读能力、欣赏能力,才能逐渐培养表现能力。小学生通常没有条件和能力来阅读大量古今中外的名著,不过通过教师的帮助和引导能够使学生获得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的机会,在丰富知识、拓宽视野的同时,写作欲望也会更加强烈,鉴赏能力提高,积累大量美词佳句,写作时也会更加规律。例如为学生挑选《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爱的教育》等书籍,首先让学生模仿文章的语言或格式、结构等,但只是为了拓宽其写作思路,而不是单纯的抄袭,掌握相关方法后应鼓励学生创新,采用多个角度去描写自己的故事。例如,本来是“顺序”的文章,可经过修改采用“倒叙”来叙述,又或者进行“插叙”,通过不断练习,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
2.4鼓励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古今中外数不胜数的著名作家虽然都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与很高的写作能力,但是仍然会反复修改、推敲自己的文章,从而保证文章质量。例如《棠棣之花》的完成花费了郭沫若二十五年的时间,而《安娜•卡列尼娜》也用了托尔斯泰五年的时间,一些章节的稿本甚至多达十几种。如今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在实行生本教育时需要引导学生对作文进行修改,养成良好习惯。为了有效培养学生,教师应使学生形成习惯,自行修改作文,并持之以恒。因此教师应秉持生本教育理念,告知学生修改作文的重要性,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多夸奖学生,避免学生感觉受到强迫,出现逆反心理。学生修改作文后,教师需加以肯定与鼓励,使学生自信心增强,逐渐形成自我修改的习惯,作文能力提高。
3.结语
刚接手新的班级,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严格训练学生正确的读写姿势;要求他们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教育学生学会思考等等。这些办法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后,课堂秩序必然会有明显好转。
二、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养成
教师要教育每个学生树立主人翁责任感,时时处处为学校、为班级、为社会着想,不在校园以及其他公共场所吃零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看到纸屑等废弃物随手捡起,见到破坏校园环境卫生公共环境的不良行为及时加以制止。倡导学生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群体的关系上,考虑个人利益时应不违背道德原则,不伤害社会和他人利益。以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心灵受到感染,激发出内心潜在的激情,时时刻刻鞭策自己,激励自己,以典型为榜样,做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
三、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教师要时时注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学生的文明习惯必然要体现在文明的交往中,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和老师、团结同学、行为文明、言语礼貌,这些都是文明交往的基本要求。要明确要求学生见到老师、父母及长辈要主动问候;每天上学时要跟父母道别,说声“再见”;放学回家要向父母问好;睡觉前道声“晚安”;使用好微笑、鞠躬、握手、招手、鼓掌、礼让、起立等体态语言。
四、学生良好上网习惯的养成
学生如何健康上网并正确使用网络一直是困扰家长的难题。我认为,首先应端正家长对上网的认识,加强与家长的配合,进行家庭教育。大部分家长由于自身对网络不甚了解,过多干预子女上网,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甚至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应该与家长进行沟通,端正家长的看法,使家长能够辩证地看待孩子上网问题。另外,要向家长们推荐反黄软件,以防止在家上网的学生浏览黄色网站。面对中小学生上网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有“网络恐惧症”,不应只看到它负面的影响而忽视了它的积极作用。网络能够引导学生走入一个空前丰富的信息世界,进行交流与学习,不再固步自封,然而我们应该正确地利用,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要端正学生的上网态度,科学地探索中小学生上网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在网络里翱翔,涉猎丰富而健康的信息和科学知识。
五、结语
(一)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厌学情绪
职业院校学生在入校时的专业选择上,听从他人意见或者盲目跟风,没有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专业及技能,由此导致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甚满意,在专业课程学习上积极性不高,进而产生厌学思想,突出表现在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及时完成课后作业,在专业考试中成绩不合格或出现作弊行为。
(二)专业素质方面,存在水平不均的现象
职业院校为扩大生源,一般在录取分数线设置上较低,学生群体中的大多数在学习能力上都相对薄弱,导致职业院校学生在专业素质上呈现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职业院校学生在分析问题及处理问题上,存在分辨能力及适应能力较差的缺陷,使职业院校德育教育难以有效推进。
(三)道德及价值观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功利思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功利意识极易被高校学生接收消化,现阶段高校学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现实主义及功利主义思想趋向。随着90后群体逐渐成为高校及职业院校的主流群体,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他们在价值观上偏向于个人主义,出现了诸如社会责任感不强、集体意识缺失、自私自利思想较严重等各种问题。
二、现阶段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德育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对德育教育工作基于职业院校教育的地位及作用加以充分认识,只是简单地将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及专业技能水平作为评价教学质量效果的标准。此外,职业院校本身对德育工作也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在德育教师配备及德育课程开设上,都存在数量不足的现象,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亟需得到重视。
(二)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教学模式单一化
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上过度单一,没有紧密结合时展趋势实现突破及创新。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从业者在德育教育讲授内容上较为陈旧,没有与职业教育、社会现实情况相结合,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使学生将德育教育与空话,教条主义划等号,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德育教学产生抵触心理。
(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评价机制不健全
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评价,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相比,具有量化标准不固定,评价方式较灵活的特点。基于德育教育工作评价的特殊性,现阶段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尚没有建立起科学、完整、高效实用的评价体系。此外,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在评价主体上也过于单一,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评价机制不健全。
三、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方法措施
(一)加强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营造学校、社会及家庭相结合的德育教育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职业院校人才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形势下,职业院校要提高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德育教师配备及德育课程开设上加大投入,切实培养出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及思想品质皆优的技术型人才。此外,国家相关法规中指出要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三者齐抓共管的高效局面。作为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来说,也要贯彻落实这一指导思想,在做好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寻求社会及家庭的辅助教育,通过三方合力,营造出学校、社会及家庭相结合的高效德育教育氛围。
(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发挥职业院校教师的示范作用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作为民族教育得以发展的基石,教师在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具体到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中,更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实施中,教师的思想水平及道德品质直接影响学生德育教育学习的效果,因此,职业院校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注重用自身的言行引导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从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特征入手,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
专业教育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状况涉及较少,而德育教育是通过了解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素质品质存在缺陷及不足的某一方面,因此,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把握学生群体的心理动态,在理论以及实践操作中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着重对一些学习能力较薄弱,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避免其步入思想“误区”,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四)对德育教育的内容及教学方法加以创新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要适时对德育教育的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创新。首先,要对德育教育的理论知识加以完善,在传统的思想教育基础上,立足于职业院校学生实际,结合新时期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能力的新需求,着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加以培养,并增加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比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也要着力进行创新,可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德育理论教学,通过具体可感的视频、音频及图片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传统大班教学的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开辟德育教育新平台,一方面能够有效扩大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时性和互动性,深化德育教育教学效果。
(五)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
德育教育要取得实效性,应探索建立激励机制,以完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首先,对职业院校优秀学生群体进行表扬及奖励,以此带动学生参与德育教育,寻求自身发展进步。其次,要侧重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情感认知等方面进行鼓励及引导,肯定学生优点,增强学生的自信意识。第三,在德育教育评价中,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看到学生的阶段性进步,不断激发学生积极进取,达到以阶段促长远的效果。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