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6: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职业转换中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由于职业发生了变化,工作内容与所学知识往往关系不大,有的甚至毫不相干。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要想顺利地从一个职业变为另一个职业,必须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能够较快地掌握新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并且能够不断地深入下去,持之以恒,不断进步,最终成为新的职业领域中的能手和专家。
2.专业素质。
有人说,既然已经改变了职业,原来的专业就没有了用武之地,不需要再强调专业素质了。其实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也是不明智的。一个人虽然不再从事他所熟悉的专业,但专业知识仍然是其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从事其它职业的立足点和基本依据。任何一个专业都有一套科学的体系和方法,可以很好地培养和锻炼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学好学精一门专业所收获的财富要远远大于专业知识本身,掌握学习方法、锻炼思维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专业素质也是职业转化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职业转换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
1.教学方式落后。
当前,高职农学专业的教学存在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教师习惯“一言堂”,课堂上教师讲,学生记,老师是权威,学生只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对象,整个课堂缺少师生互动,没有考虑到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往往表现为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似懂非懂,而当现实问题摆在面前需要动手解决的时候却感到无从下手。美国教育家赫钦斯认为:“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思维能力的养成来源于实践,思维能力在职业转换能力方面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当前的教育模式只能把学生培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机器,不懂得如何去学习,更不知道如何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
2.重智商,轻情商。
我国中职农学专业教育多数以传授专业知识为首要任务,重视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这种教育模式虽然有助于学生打牢专业知识基础,但由于忽视了学生情商的培养,学生在思想情感方面缺乏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为适应能力差、不敢直面挑战、在压力面前容易退缩、心灵脆弱、经受不住打击等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往往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前文中我们已经了解到,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都是学生职业转换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当前中职农学专业重智商、轻情商培养的现状阻碍了学生职业转换能力的养成。
3.课程内容不合理。
目前,我国中职农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思维模式,过分注重本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农学专业的课程安排存在过分追求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设置复杂,造成学生学习负担重而且抓不住要点。许多边缘知识占据了大量的课时,一些晦涩、过时的理论知识依然被纳入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设置脱离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
4.课程单一,视野狭窄。
我国中职农学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较大问题,课程内容十分单一,课程体系中基本上只有农学方面的课程,对于许多重要的知识根本没有涉及。我们知道农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管理学、养殖等方面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在目前的中职农学课程中很少涉及,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不仅不利于学生职业转换能力的培养,而且连自身的专业素质也受到影响。
三、增强学生职业转换能力的措施
1.改革课程体系。
中职农业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根据课程的不同重要程度进行划分,把最为核心的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要求他们认真学习,期中期末进行闭卷考试,必修课程的目的是夯实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次重要的课程可以作为考察课,要求本专业学生都要学习,可以适当降低考试要求,以开卷或者让学生提交论文的方式进行考察。第三种课程是选修课。例如职业规划课、就业指导课等,要求学生有所了解,其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及时了解就业形势。这种按层次划分不同课程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找到学习的重点,可以把学生从以前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解脱出来,从而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专业能力的培养上。另外,设置大量选修课,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既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提高学习热情。后两种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为职业转换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丰富的课程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转换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
职业转换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这些能力很难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获得,必须让学生亲身投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得到磨练和提升。因此,中职农学专业的教学应该转变过去的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形式,特别是要增加社会实践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其素质高低也会影响学生职业转换能力的培养。中职农学专业的教师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能够根据行业发展的要求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转变教学观念。从学校方面来说,要为农学专业的教师提供深造的条件,主要是让广大教师深入农业产业第一线,丰富他们的实践经历,努力让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为学校培养一支基础知识扎实,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能够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2]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转换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
4.建立毕业后培养体系。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 农学类论文 英译分析
一、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功能对等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尤金・奈达在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初探》中提出来的,他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翻译概念。
奈达的对等功能强调的是相对意义的对等,翻译的本质还是对文本信息内涵的传递,通过相对的对等,可以避免翻译过程中一些过分关注原文而造成译文难以理解的缺陷。
二、农学类论文界定及其特点
(一)农学专业的定义
农学专业是研究作物生产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专业。
(二)农学类论文英译的文本特色
与其他英语类型相比,农学类翻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客观性、精准性、简明性。
1. 客观简明的阐述。
要尊重原文的客观性,译文要尽量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客观观点,符合所涉及的科学技术及其科学领域的专业行文表达;译者必须要全面理解原文的表述内容,包括原文词汇、语法、逻辑关系和科学相关内容的理解。
2. 言简意赅的措辞。
科技英语中频频出现大量的专业术语,其词意比较稳定和单一,在表达上需要简练的措辞;译文要简短精练,一目了然,文理通顺,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译文简洁明晰,应是专业英语翻译的理想呈现。
三、常见错误类别
本文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库中随机抽取了20篇农学类期刊论文,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对该类论文的标题、关键词和摘要进行了英译分析,发现概论论文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错误。
(一)标题的翻译
论文的标题是整篇文章的浓缩和缩影,根据论文的标题,读者能直接知晓论文大旨。本研究显示这些篇论文标题的英译存在以下问题。
1. 选词错误。
农学类论文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客观性以及科学性,在选择用词上要求作者区分出普通词和专业词,尤其是英译成英文标题的对应表述。其中,容易忽略的还有缩写的规范性错误,对于专有名词的惯用拼写,还要考虑“同拼异指”的现象,即同一缩写对应指代两个不同的专业用语。
例1:原文:转抗虫基因棉花和玉米花粉对家蚕生长发育影响的评价。
译文:Evaluation of Impact of Pollen Grains of BT,BT/CPTI Transgenic Cotton and BT Corn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ulberry Silkworm,Bombyx mori Linnaeus.
分析:该论文标题英译的结构是合理的,其中对于专有名词的英译采用的是专业术语直接表述的形式,对于相关专业读者的理解是没有偏差的。这也突出了农学类论文专业性、科学性的特征。
2. 句式结构错误。
标题通常以短语或短语词组的形式拟定,多采用并列结构和偏正结构的形式。并列结构即阐述并列关系,偏正结构通常采用中心词前置、中心词后置等。由于中英表达的思维惯式的差异,在标题英译的过程中,需要{整对应语序,达到表达意义上的对应。作者应根据原论文的侧重点来选择相对应的标题组成结构。
例2:原文:非洲农业产量对气候变化响应与适应研究进展。
译文:Climate Chang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frica: A Review of Impacts and Adaptations.
分析:该论文的中文标题结构是偏正结构,即农业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但英译标题采用的是并列关系,即非洲的气候变化和农业产量,缺失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效应。在英译这类标题时,应将研究的类型前置,以偏正结构或包含结构采用后置说明的表达形式。
3. 曲解原义。
标题英译过程中,容易出现曲解原义、词不达意的问题。逐词逐句英译,刻板英译是造成这一错误的主要原因。只根据中文标题的字面意义,并未对论文的深意进行深层理解、分析,虽字、词、句英译都一一对应,但表达意义相差甚远。
例3:原文: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肥料问题。
译文:Fertilizer use and food security in China.
分析:不难看出,该标题的英译和原标题所表述的研究侧重点不一致。究其原因在于,作者未找准该论文的研究问题中心,理解有偏差,以致译文中并未体现出“保障”之义,使得读者在读题时容易产生误解,有曲解原义之嫌。
(二)关键词的翻译
关键词是论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文章的检索。根据关键词能够更直接、更精准地检索,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实效性和精准性。在选取关键词时,应少而精,精而准。本研究发现论文的关键词翻译存在用词不当、书写格式不规范两个典型问题。
1. 用词不当。
关键词的个数直接限制了用词的精准度和规范性。这里所指的精准性是其概括性以及实效性,简而言之,少而精,精而准。关键词应多用实词,以名词或名词词组为主,少用动词或动宾结构。
例4:原文:土壤功能性状。
译文:soil functionalities.
分析:该原文关键词由三个名词构成,分别是“土壤”“功能”“性状”,作者缺失了“性状”的翻译。在农学类论文关键词中,绝大多数是专有名词,而“功能性状”这一词,在农学类英文词汇表述中有“functional traits”专业名词。因此,对于专业名词,要选取相对应的惯用词汇,以免造成读者的陌生化。
2. 书写格式。
关键词的英译书写格式,应按顺序与原中文关键词一一对应,且各英文关键词用分号隔开,除最后一个关键词后无需注标点符号;英文关键词须首字母大写,专有名词或名词词组各实词均大写首字母,关键词中出现的介词、连词等虚词不大写首字母。
例5:原文:水稻;高产;株型;栽培;技术。
英译:rice; high yield; plant typ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分析:该篇论文的关键词英译,首字母均没有大写,不符合论文的书写格式。
(三)摘要的翻译
论文摘要是对正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应该简洁明了,含义明确,表达清楚,不仅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原文的主要内容,而且也为科技情报人员编制摘要型索引提供依据。本次研究发现了以下摘要音译错误。
1. 时态错误。
摘要部分的英译,通常以现在时和过去时为主,少用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等。农学类论文音译时,应该注重各时态的表现功能。
例6:原文:【目的】建立一种……的高精度非线性多维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方法】耦合支持向量机回归(SVR)和带受控项的自回归模型(CAR),……【结果】3个农业科学实例验证表明,……【结论】SVR―CAR是一种……序列分析方法,……有广泛应用前景。
译文:[Objective] To construct a nove1 nonlinear multidimensional time series approach ... [Method] Integrated controlled autoregressive (CAR)into support vector machine regression(SVR), ... [Result] The prediction results of the agricultural sample set showed that ... [Conclusion] As a novel nonlinear multidimensional time series analysis approach integrated CAR into SVR,... SVR-CAR,Can be widely used in the prediction area of agriculture,ecology an d economics.
分析:该论文摘要部分,采取的是分点阐述的方式,清晰明了,分为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个方面,并且在阐述目的和结论部分时用一般时,阐述方法和研究结果部分用过去时。条理清晰,表达时态与方式正确无误,为正确的论文摘要撰写范例。
2. 语法结构错误。
中英两种语言本身就具有其语法、句法结构,因此在摘要英译过程中要适当地调整句式结构。例如,中英文中的主谓宾位置大w相同,除开起强调作用的偏正、倒装结构,而定状补的句法结构则大相径庭。为了言简意赅地表达出实意,需适当地调整句式结构。
例7:原文:提高气候变化对非洲作物产量影响的理解,揭示非洲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是及时、正确和有效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
译文:We need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frica, and to know the responses of climate change to African agriculture. These are critical keys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for agriculture in time.
分析:该句摘要的英译在翻译表述上没有问题,但没有考虑中英两种语言表达的习惯差异。汉语表达上,习惯把关键词、关键点后置,而英文中则习惯中心词前置。因此,在英译摘要的过程中要适当地调整句式结构,以适应英文表述习惯。
四、结束语
本文对相对典型的20篇农学类论文的标题、关键词和摘要进行了相对应的错误分析,并总结归纳出了农学类论文英译中常见的错误类型,结合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其论文的英译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提高农学类论文汉译英的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胡莘.浅谈科技英语翻译与功能对等理论[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5(02):124.
1.1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推行“2+1+1”的新型培养模式,前两年用来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第三年学习专业技能,最后一年进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实训。同时,地方院校可以针对当地的农业主导产品来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比如承德可以围绕食用菌业和蔬菜业等培养出具有特色的专业人才。
1.2加强思想教育
学生如果对自己的专业没有兴趣,那么自然也不会有动力学习,所以学校要致力于学生的专业思想方面的建设。但是,很长时间里农学专业都没能完全解决专业思想问题,究其原因是专业思想教育方面形式过于单一,用时没有实质性的材料来证明。所以想要改变这一现状,仅仅依靠各种讲话是不够的,可以请一些从农学专业毕业后在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的专家,或者实业家来学校开讲座,将自己的创业经历等分享给学生们。并且可以组织学生去那些生产经营状况较好的农业企业等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看到农学专业的前景所在,从而立志于农业努力学习。
1.3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缺陷就是重理论而轻实践,不管是课程设置还是资金投入方面都不重视实践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通常基础理论掌握较好,但是欠缺动手能力,生产实践中的动手能力甚至不如中专生。所以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加强实践性教学,一方面对于实验室和其他实践基地多投入资金和精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另一方面规范实践能力的考核,严格执行实践教学考核制度,那些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学生要补考或者重修。
1.4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专业型人才
在大三的课程结束后,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特长以及发展潜力来对其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专业培养,比如专业成绩优异的可以考研继续深造,擅长行政管理的就多为其开设管理方面的选修课,擅长经营贸易的就多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等,不同类型学生都可以配备相关的教师进行专业指导,这样才可以培养出优点更加明显的高素质人才。
1.5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对于高校的专业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如今竞争激烈,所以更应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可以成立专门的教学质量督查小组,对教师课程设置进行听课和监督,以起到监督作用,帮助学校建设精品课程;其次是教师之间多进行互相听课,以便取长补短、交流经验;最后是可以安排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在教学交流中总结教学经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结语
(一)突出学生的主题学习地位。
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对象,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作出反馈,且该种反馈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学活动过程,教师会把放在一边,不去考虑他们的自主观念、学习兴趣、思考习惯及接受能力等,而是将学生当成知识装载容器,不断地向其灌输各种知识,学生虽然可以获得一堆知识,但是并未因此而得到能力、素质的提升,该种灌输方式属于一种“假高效”。所以,在构建高效课堂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鼓励他们主动地参与教学各环节,看展探究式活动、教学等,以发挥学生的潜能及主观能动性。
(二)更新教师思想观念。
教师要不断地更细自己的教学观念,并用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来武装自己,以引导课堂教学及支撑课改,并让教师通过实践与创新、反思与重建、学习与思考来构建教学观念与自己教学行为之间的联系,自觉地将高效课堂作为对自己的要求。另外,要想更好地构建高效课堂,就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知道者和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教师还应彻底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
(三)拓展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下,课堂教学较为单一,通常将静止的课本作为课程,教师只盯着课本、教材,逐字逐句地讲解与分析,不涉及其他,致使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这样既背离了学生的需求,也弱化了学生学习农学的兴趣,收效甚微,无法达到预定目标。新课程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可以照本宣科,应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发展、学生实际及社会发展,适时、适度、有效的进行课堂拓展。
(四)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做好发展创新工作:教师应依托教材,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引导、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发现,永远给予学生新的刺激,不断激活学生的大脑,开启他们的思维之门;不断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做到举一反三,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结合实例讨论、讲解:课堂教学通常枯燥乏味,应结合针对性的案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快速接受所学新知识;另外教师还应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广泛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及看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借助多媒体手段:多媒体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可以生动地显示教学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得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给传统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培养其主动探索的能力及精神;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形、声、景、情集于一体,具有现场效应、近距效应、声形并茂等优点,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评价、讨论、交流等活动,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
(五)重视课后的反思。
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师的成长是经验加课后反思”。者说明课后反思非常重要,因此在每节课结束后,教师都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情况、教学目标实现情况及学生的学习结果等教学活动,通过课后对上述问题的反思,教师可以及时地对课堂教学的不足及经验进行总结,并以此来调节下节课的教学活动。通过一次次的反思,教师会获得更多的收获就进步,长期下去,教师的教学水平会获得极大地提升,进而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支撑。
二、结语
1.主观上的问题
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有其特殊性,可能会面对烈日炎炎、满身泥水,因此会有同学对这一行业忘而却步,特别是现在的一些独身子女,吃苦精神不够,专业思想不牢,甚至对农业有排斥的心态。这种专业思想不牢固会造成学生对毕业实习与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参与积极性不高,不能以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作风来对待。另外,有的同学可能认为毕业实习就是干活,甚至有的同学觉得自己的文学功底很好,写作没有问题,不需要锻炼,这些都是误区。毕业实习的科研工作肯定会有一定的工作量,农学类专业还会需要田间操作,可能会有比较苦、比较累,但要认清正是在这些实践工作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的写作与平时的散文等写作存在较大区别,更需要逻辑思维和科学严谨的试验依据,是需要一个系统的锻炼过程的。对于这些要有清楚的认知,才能得到很好的实习锻炼效果。
2.客观上的问题
(1)考研热给毕业实习带来了一定的难题由于就业观念趋向的变化和大学生扩招带来就业压力增大的影响,报考研究生的同学越来越多,这些同学在大三到大四这段时间里一心投入在考研的学习冲刺上,争分夺秒,忽视了毕业实习工作。导致毕业实习投入的精力不够,花的时间较少,严重影响了毕业实习质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2)就业压力带来的影响本科生的毕业实习多数集中在最后一学期,这半年里是毕业实习的关键时期,也是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关键时期。现在就业压力较大,特别是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压力尤其突出,而且现在的就业是双向选择,都需要一个考察选择的过程。所以很多同学在四年级就开始到有就业意向的单位实习,严格按照单位的作息制度上下班,而且为了更好的展现自己,一般不会请假。这就使同学没有时间参加毕业论文的试验研究工作。(3)毕业论文内容、效果上存在一定偏差现在的本科生毕业论文都是以做老师的科研课题为主,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很多同学的论的太尖、太深、面太窄,这对于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有较好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本科生同学毕业后是面向基层,或是到企业上班,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比例并不是很大。这些太尖、太深、面太窄的研究内容毕业后用的较少,甚至根本用不上。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一般作物是一年一个周期,现在的多数同学毕业实习和论文试验工作只能是作物生长的某个阶段,不能跨整个生长季节,这使实习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对于本科生的毕业实习最好是能经历整个作物生长周期,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实践。
二、提升农学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1.巩固专业思想,提高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与参与积极性
专业思想的培养与巩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一是学科的发展前景与重要性;二是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与意志;三是人生职业规划的引导;四是教师和班主任队伍与学生的沟通与谈心。学校要求班主任老师与学生谈心时,把“学农爱农、立志务农”的专业思想教育作为谈心的重要主题。通过专业思想教育,大大增强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信心与决心。
2.研究如何更好地处理考研同学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问题
总体原则是采取把毕业论文课题内容与考研方向结合起来的方式,如果导师的研究内容与学生考研方向差异较大,可以考虑转导师,转到研究内容与考研内容相近的导师。尽量探索一条两全齐美的办法。另外,毕业实习对考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参加与考研学科相近内容的毕业实习,可以增加对研领域的深入了解,增强本领域知识的系统性,对考研题目的答题有一定的帮助,因为现在的考研试题一般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需要应试同学对学科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3.研究如何对待提前到就业单位上班的问题
针对当前就业压力大的形势,对于毕业生提前到就业单位边实习边进行双方选择的问题不能一律禁止,对待这个问题的原则是要从方法上着手,尝试在就业单位设立导师,探索一条学校导师与就业单位导师联合共同指导模式,即要求有就业意向的单位安排一位指导教师,与校方的指导老师共同拟定与工作内容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由双方导师共同指导实施。特别是加强就业单位导师与学校导师的对接模式,论文选题的思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与创新,共同联手来提高农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实习效果与毕业论文质量。
4.鼓励和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应用性内容研究
选题内容向应用理论或应用技术研究转型,探索拓宽知识面、增加系统性的选题思路,避免太深、面太窄、实践应用性不强的的选题内容,提高学生毕业后应对实际工作的能力。在这方面,本研究团队在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上也做了新的尝试,以应用研究为主,注重设计系统性强、内容涉及面较宽的题目。通过尝试,感觉学生在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在已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把这些想法与创新的方法进行总结集成,使其系统化、规范化,并在本科生实习中进行新一轮的实践。另外,考虑到作物生长的周期性问题,已尝试从三年级升四年级的暑假期间开始安排学生利用暑假期间提前进行毕业论文的内容实施,在第七学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参与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这样同学在毕业实习中可经历作物的全生长周期,使实习内容做到系统化。
5.加强毕业生实习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建立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评价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要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需要尽可能多地参加生产实践、实验实训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会使学生参加专业实习实训的时间延长,与产业生产一线接触的机会增加,进入实验室参加导师课题研究的机会增加,参与产业一线生产过程中,劳动强度较高,且农科类专业的公司基本多数位于农村,位置相对偏僻,交通多数不太方便,信息相对闭塞,人文环境和基础配套相对落后,这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当代大学生们来说是一种考验,对学风的建设是阻力还是动力,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二大学生学风现状
课题组对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三个本科专业(水产养殖学、海洋资源与环境、水族科学与技术)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中主要包括对目前学风的认可度、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学习态度、大学目标定位和专业满意度、纪律状况、学习动力及影响学习的因素、学习方法、对待学习的态度、专业认识、最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和改善学风的措施等多个方面。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反映出,目前农学类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学风表现出了诸多特点或趋势,具体包括:第一,缺乏专业意识,学习动力不足。在调查的学生中,对所学专业很满意的学生比例不足50%,且有近20%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约有85%的同学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不超过7小时。第二,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且学风有随年级升高而减弱的趋势。大约1/3的学生认为旷课、迟到或早退,课堂上打瞌睡、玩手机、做其他事情等现象严重或普遍存在。只有约1/3的学生能坚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有约50%的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于毕业后找一份好的工作。第三,对目前学风满意度不高。认为目前学校整体学风很好的学生比例仅为60%左右,认为学生所在班级学风很好的比例仅为40%左右。说明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志趣、创建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
如何创建适应新形势的优良学风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师风范、学习风气和学术文化氛围三个方面考虑学风建设的思路。(一)专业志趣培养尽早培养。学生的专业志趣,对于学生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志趣培养。1入学初的专业教育邀请校内外专家、企业相关人员、知名校友进行产业现状,发展前景及创业经验和学生成长建议等介绍和指导。2“大一”开设专业介绍相关课程根据专业特点,由领域内知名专家教授面向一年级本科新生开设至少一门专业导论课或概论课,内容包括学科前沿、行业发展趋势、职业发展规划、知识结构等,旨在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专业教育渗透融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元素,同时加强学生的专业志趣培养。3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尽早接触产业在专业老师的引荐和指导下,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入行业相关企业,切身体验专业实践,早接触专业,早融入专业,有利于后期的专业学习和学风建设。4为学生配备导航师围绕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按照个人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学院从大二开始为学生配备校内导航师,为部分学生配备校外导航师(对学生进行创业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尽早确立科研型、创业型、就业型人才的成长方向,引导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尽早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创新活动,接受良好的实验技能、科研素质训练、创业技能训练,从而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展示个性,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指导学生科研训练、科研论文的写作、社会实践报告的写作、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知识竞赛和科技发明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高水平是指高的学术科研水平和高的师德师风及教书育人水平。拥有国内外知名学者和科研团队,具备良好的教学和研究平台,是增强学生专业学习吸引力,提高学风的重要因素。学校和学院应加大力度引进或培养高水平教师,创建高水平师资队伍。国内外诸多现行的方法可以借鉴,如新教师第一年助教制度、年轻教师进入产业一线挂职锻炼或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所访学和学术交流、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学校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教学能力培训等。通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创建大学精神,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优化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师德师风管理体制,激励教师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等。(三)教学实验实践平台建设,加强校企、校校、校所联合培养。改善校内办学条件,成立院级科研实践平台,形成院级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进入开放实验室从事科研创新创业活动;创建校内实训基地,做到基本专业实践和小规模生产实习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和种苗基地完成,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加强校外联合培养,实习基地建设、校校联合培养、校所联合培养,目前学院已经与中国海洋大学、美国苏必利尔湖大学和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签署了本科生联合培养协议,与美国奥本大学农学院签署了“3+2”本硕联合培养协议;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等科研所建立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联合培养,为学生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是指学校与学生接触的相关人员、家庭成员、社会各界相关人士、周围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学校相关人员主要包括政治辅导员、学院党政领导干部、班主任、教师(包括通识课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验指导教师及学校的其他教师)、图书馆工作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家庭成员主要是指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兄弟姐妹及亲戚等;社会各界相关人士主要是指校外知名校友、企业家、业内成功人士等;周围学生主要是指在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与其频繁接触的同学或学长、学弟(妹)等,对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学生;全过程育人是指从学生一踏进校门一直到毕业,从每天的清晨起床到晚上入睡,从每个学期的开始到假期,都要精心安排学生的学风建设和人生规划指导;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各种教育载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将学生的教育融入学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每个环节,如学生的综合测评、评优、奖学金评选、入党、贫困生资助与勤工助学、学生干部的选任、学生会的组建、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将学风建设寓于其中。总之,学风建设是关乎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各高校应充分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学风建设。
作者:李玉全 张海艳 单位: 青岛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省重点大学”将成历史,山东省属高校将分三类办学[OL]./news/201211783241.htm.2012.11.7
纵观人类发展史,农业各个子系统界面群集的交互关联正是人类社会发育的生长点。人类社会从这里成长。人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组分之一,从自然生态系统内部来驱动自然生态系统发展。人类在推动自然生态系统农业化过程中,深刻影响着它所依存的生态系统。人既改变着农业生态系统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影响着人类自身。我们体察到人类在驯化野生植物为农作物,驯化野生动物为饲养动物时,也接受了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驯化”。我们称为系统协同进化。由此类推,人类文明不论进入怎样发达的时代,我们都在与环境协同进化之中。这个环境包含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农业伦理学为我们做出人类对其自身行为和对所在的生存系统关联的解读。中国对农业和环境的关系的认知源自远古。最初对环境的认知是“天”,此为茫茫宇宙的总称。对天的理解大体分三个层次逐步开展。第一个层次是对天的敬畏。远在殷商时期,社会在泛神论的基础上,综合为天的概念。《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2](P217)《尚书•益稷》记载“:敕天之命,惟时惟几。”[2](P223)古代的“时”是指人在适当地地点和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时”是人的行为与时空环境的美好协和。用“时”概括天、地与人的关系,表达了人类脱胎并延伸了原始文明的对天的敬畏之心。由此衍生了生民与天时之伦理观。是为天人和合。对天人和合的论述可以管子为代表,他把天人关系归纳为“:得天之时而为经。得人之心而为纪。”[3](P291)所谓“得天之时”就是适应环境的时空特征的各类活动。所谓“得人之心”就是社会群体适应对社会时空特征的各类活动,也就是对所处环境的共同认知,即今天所说的思想认同。后起的古代思想家对此多有深刻的论述。荀子更进一步把这一观念扣紧与农业活动的关系。他说:“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4](P105)这就是说动物饲养、植物繁殖、行政管理都要符合“时”的要求。孟子说“:不违农时,穀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穀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5](P41)这些论断都表达了农业社会人与天的时空机缘密不可分的伦理关系。第二个层次是人与天的交流。古人认为天人是有意志的,天人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即所谓天人感应。春秋时期的《国语•周语上》记载“天道赏善而罚”,并对天人感应的伦理效应给以较为明晰的表述“:夫亡者岂繄无宠?皆黄、炎之後也。唯不帅天地之度,不顺四时之序,不度民神之义,不仪生物之则,以殄灭无胤,至于今不祀。及其得之也,必有忠信之心间之。度于天地而顺于时动,和于民神而仪于物则,故高朗令终,显融昭明,命姓受氏,而附之以令名。”[6](P51)这里举出一系列不善之举:“不帅天地之度”,“不顺四时之序”,“不度民神之义”,“不仪生物之则”,而受上天谴责,部族则湮灭。族人的“绝后”是天降最重的惩罚。相反,心怀忠信顺势而动,则系统耦合完善,上天赐予福祉。周秦之际《洪范》出,以五行、征兆、五福六极①等比附天道。早期如墨子说;“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菑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7]至于汉代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集其大成,以五行演绎世界万象。这类思想一直延续至近代,例如遇灾害年景,皇帝下罪己诏,以祈求天的宽恕。至今仍流行拜佛祈福,遇旱祈雨②等。这里所说的天人感应,其实质则是人对天的认知和祈求。当然这是一种主观的单向“交流”,是人本思想的无奈流露。第三个层次是依照客观规律对天的适应性利用。认知天的客观存在,管子说:“如地如天,何私何亲”(《管子•牧民》)。“天不易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易其节”(《管子•形势》)。荀子更进一步,“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8](P209-210)对天有了比较客观的认知。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纣亡”(《荀子•天论》)。天的异象是自然规律。荀子说“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荀子回答“:无何也。而畏之非也。”“夫星之坠,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荀子•天论》)是“可怪而不可畏”的。然后他列举了一系列农事的、政令的、人伦的三类乱象称为“人祆”,都是人的行为与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之间的系统相悖[9](P292)的结果。这个观点至今仍不过时。
中华古文化天地人息息相关如此慎密,故常以天地人并称为“三才”③。儒家的《易•传》“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10](P91)表达天地人“三才”共兴衰的伦理关联,其实质是以人为原点来诠释世界。老子对天地人的关系做了更深一层的探求,他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老子》第25章)把天、地、人和道并称为“四大”。老子道的概念或与管子有所渊源。管子多处谈到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名之曰道”(《管子•内业》)。“道者,成人之生也,非在人也。”(《管子•君臣上》)。“藏之无形,天之道也”(《管子•形势》)[11](P5)。老子更进一步阐释“四大”的依存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老子认为人的存在受“地”的规范,地的存在受“天”的规范,天的存在受“道”的规范,而道最后受“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自然”的规范[12](P56)。值得关注的是老子对“四大”的论述是以人为原点逐层推论,由人而地,而天,而道,而自然,四个阶梯。老子从人的生存出发探讨宇宙的运行规律,契合农业伦理的人本思想。他把道这个自然规律置于伦理结构的最高层,将中华文化的伦理系统推上历史的高峰。中华农耕文明,遂在上述关于人、地、天、道的思维熏陶下逐步衍发而成。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主要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受东南季风区控制。虽常因季风到达的迟早、强弱,而致旱涝不均,冷热不调,但不失其变中不变基本规律。在变与不变之中,更加丰富扩展了伦理学思维。其生物的繁衍,物候的变化,以及以此为依存的人文表达,成为中华农耕文化构成的本初元素。这类文献记载最早出现在黄河流域的《礼记•月令》④,详尽记录了这一地区的农事物候和人文景观。人依据气候的变化,时序的更替,做艰苦细致的管理,力求生存安全。凡属地块的划分,作物的选育、种植与倒茬,畜禽的种类和数量,年景的估测等等,进行季节的、年际的,甚至年代际的精心设计,寄以“耕读传家久”的期盼。中华民族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由此形成。
二、农业伦理学的多维结构
在如此广袤和生态多样性的国土上,把众多的个体农户组织为中央集权的大帝国,需要有宽严适度、灵活有效的政事管理系统,其核心就是周延“天下”的伦理构架。以儒家三纲五常的伦理系统为主轴,附以法家的策术,佛、道两家的内省修持,构建了“内法外儒”,和“在朝为儒、为法,在野为道、为佛”的伦理模式,统御天下而卓有成效。这是社会上层收获的农业伦理学异化之果,属社会伦理学范畴。农业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农业伦理系统非异化部分的基底,此乃农业伦理学构建的基石,亦即农业伦理学本体。新时代的农业伦理学核心应聚焦于农业生态系统生存权与发展权。农业系统的生存权体现为农业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是为经;农业系统的发展权体现为农业系统开放延伸,是为纬。在这个农业伦理学经纬结构的基础上,构建农业伦理学的多维结构。任何知识系统都有其多维结构[13]。其中的维性知识贯穿伦理系统存在的全时空,具有规范、联通伦理系统的功能。笔者以为农业伦理系统的多维结构应由时、地、度、法四者构成。谨试做简约诠释。其一,时。敬畏天时以应时宜。不违农时是中华民族对农业伦理的本初认知。从周礼的《秋官•司寇》、《礼记•月令》,到诸子百家的宏富论述,更推及坊间杂籍,与时宜有关的论述浩如烟海。其基本原理为生态系统内部各个组分都以其物候节律因时而动。农业生态系统系统本身由多界面的复杂作用协调运行,其时序之精微慎密,为现代科学所难以穷尽。现代农业系统趋于全球一体化,直至涉及生物圈整体,其时序之繁复更远甚于以往,对天时的遵循敬畏之情为农业伦理之首要。我们应切忌本末倒置,淆乱时序,陷农业系统于失控之中。其二,地。施德于地以应地德。土地为万物滋生的载体。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⑤无不仰赖于土地。土地既是农业生物的载体,也是农业生物的产物⑥。农业系统的盛衰优劣,土地肥瘠可为表征。华夏族群从诗经时代起,即对土地多有歌颂⑦。《易经》给以理论升华,称为“地势坤,厚德载物”。周代已有“地官司徒”之专职官吏。管子《地员篇》对土地类型学已有系统论述。中华民俗常以土地为神祗而顶礼膜拜,对厚德载物的土地自应厚养以德。我们应切忌对土地掠夺刮削,竭泽而渔,使其日趋瘠薄,甚至施加毒害,失其载物之德。其三,度。帅天地之度以定取予。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即农业系统有物质输出与输入的功能。农业活动从而有付出与收获。其中取予之道,应使农业系统营养物质在一定阈限内涨落,保持相对平衡,以维持系统健康,即所谓取予有度,以实现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的合理循环。一旦农业系统营养物质入不敷出,突破涨落阈限,农业系统的生机即趋于衰败。中国小农经济时期,依靠农民的精耕细作,农业系统具有较为完善的自组织能力,农业系统的生机历久不衰。进入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以后,此种自组织能力丧失,农业系统的生机陷于迅速衰败之中。我们应切忌取予无度,而致系统的能流、物流、信息流、枯竭窒息,使农业系统陷于无序的绝境。其四,法。依自然之法精慎管理。
农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提升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试验研究与写作是重要的必修实践课程,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四年的学习进行一次系统的实践应用、总结和检阅,学分较多,持续的时间较长。毕业实习也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也是评价本科毕业生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重要标尺。
一、农学类本科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1.毕业论文研究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测试训练,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锤炼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是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的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具有了良好的理论知识,也有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但是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差距,未能得到实际工作的训练,缺乏解决问题的胆略和经验,找不到将基础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切入点。面对实际问题,感觉很茫然,无从下手。
大学生毕业实习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平台和必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老师指点、自己调研与思索,制定出可行的方案。毕业实习包括多个环节,有开题报告、任务计划书、试验的设计与试验操作、试验结果分析、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这些内容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完成的系统,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检验和训练,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重要作用。
2.毕业论文试验与论文写作可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态度与作风
科研试验需要系统严谨的设计,试验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与偏差,这都需要学生以严谨的科研态度对待,不得有半点马虎,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做事风格有重要作用。
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千锤百炼,多一次修改就多一次认识,多一次修改就前进一步。修改培养学生严格地认真思考,反复推敲,使论文进一步趋于成熟和完美。修改论文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学风的需要。
3.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是学生从学习到工作的一些个过渡时期,是学生的角色转变、心理转变的一个过渡时期
毕业论文(设计)是老师指导下的系统工作与锻炼,是大学生上岗前一次综合训练,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及综合能力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对大学生成长及适应社会需要有着深刻影响。有时候学生刚走上工作,面对实际问题,感觉很茫然,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实践太少,对生产和科研都感到很神秘,甚至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毕业实习正是学生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是心理逐步转变的过渡时期,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神秘感和恐惧心理慢慢消除,增强独立处理问题的胆略和经验。
4.毕业实习可以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毕业实习的试验研究工作往往不是一个人独立进行,一般是几个同学共同协作,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试验操作、结果分析总结和论文撰写,在此过程需要很多的沟通与协作,这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很好作用。
二、近年来农学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实习存在的诸多问题
1.主观上的问题
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有其特殊性,可能会面对烈日炎炎、满身泥水,因此会有同学对这一行业忘而却步,特别是现在的一些独身子女,吃苦精神不够,专业思想不牢,甚至对农业有排斥的心态。这种专业思想不牢固会造成学生对毕业实习与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参与积极性不高,不能以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作风来对待。
另外,有的同学可能认为毕业实习就是干活,甚至有的同学觉得自己的文学功底很好,写作没有问题,不需要锻炼,这些都是误区。毕业实习的科研工作肯定会有一定的工作量,农学类专业还会需要田间操作,可能会有比较苦、比较累,但要认清正是在这些实践工作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的写作与平时的散文等写作存在较大区别,更需要逻辑思维和科学严谨的试验依据,是需要一个系统的锻炼过程的。对于这些要有清楚的认知,才能得到很好的实习锻炼效果。
2.客观上的问题
(1)考研热给毕业实习带来了一定的难题
由于就业观念趋向的变化和大学生扩招带来就业压力增大的影响,报考研究生的同学越来越多,这些同学在大三到大四这段时间里一心投入在考研的学习冲刺上,争分夺秒,忽视了毕业实习工作。导致毕业实习投入的精力不够,花的时间较少,严重影响了毕业实习质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
(2)就业压力带来的影响
本科生的毕业实习多数集中在最后一学期,这半年里是毕业实习的关键时期,也是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关键时期。现在就业压力较大,特别是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压力尤其突出,而且现在的就业是双向选择,都需要一个考察选择的过程。所以很多同学在四年级就开始到有就业意向的单位实习,严格按照单位的作息制度上下班,而且为了更好的展现自己,一般不会请假。这就使同学没有时间参加毕业论文的试验研究工作。
(3)毕业论文内容、效果上存在一定偏差
现在的本科生毕业论文都是以做老师的科研课题为主,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很多同学的论的太尖、太深、面太窄,这对于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有较好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本科生同学毕业后是面向基层,或是到企业上班,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比例并不是很大。这些太尖、太深、面太窄的研究内容毕业后用的较少,甚至根本用不上。
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一般作物是一年一个周期,现在的多数同学毕业实习和论文试验工作只能是作物生长的某个阶段,不能跨整个生长季节,这使实习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对于本科生的毕业实习最好是能经历整个作物生长周期,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实践。
三、提升农学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1.巩固专业思想,提高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与参与积极性
专业思想的培养与巩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一是学科的发展前景与重要性;二是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与意志;三是人生职业规划的引导;四是教师和班主任队伍与学生的沟通与谈心。学校要求班主任老师与学生谈心时,把“学农爱农、立志务农”的专业思想教育作为谈心的重要主题。通过专业思想教育,大大增强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信心与决心。
2.研究如何更好地处理考研同学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问题
总体原则是采取把毕业论文课题内容与考研方向结合起来的方式,如果导师的研究内容与学生考研方向差异较大,可以考虑转导师,转到研究内容与考研内容相近的导师。尽量探索一条两全齐美的办法。另外,毕业实习对考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参加与考研学科相近内容的毕业实习,可以增加对研领域的深入了解,增强本领域知识的系统性,对考研题目的答题有一定的帮助,因为现在的考研试题一般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需要应试同学对学科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3.研究如何对待提前到就业单位上班的问题
针对当前就业压力大的形势,对于毕业生提前到就业单位边实习边进行双方选择的问题不能一律禁止,对待这个问题的原则是要从方法上着手,尝试在就业单位设立导师,探索一条学校导师与就业单位导师联合共同指导模式,即要求有就业意向的单位安排一位指导教师,与校方的指导老师共同拟定与工作内容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由双方导师共同指导实施。特别是加强就业单位导师与学校导师的对接模式,论文选题的思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与创新,共同联手来提高农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实习效果与毕业论文质量。
4.鼓励和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应用性内容研究
选题内容向应用理论或应用技术研究转型,探索拓宽知识面、增加系统性的选题思路,避免太深、面太窄、实践应用性不强的的选题内容,提高学生毕业后应对实际工作的能力。
在这方面,本研究团队在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上也做了新的尝试,以应用研究为主,注重设计系统性强、内容涉及面较宽的题目。通过尝试,感觉学生在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在已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把这些想法与创新的方法进行总结集成,使其系统化、规范化,并在本科生实习中进行新一轮的实践。
另外,考虑到作物生长的周期性问题,已尝试从三年级升四年级的暑假期间开始安排学生利用暑假期间提前进行毕业论文的内容实施,在第七学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参与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这样同学在毕业实习中可经历作物的全生长周期,使实习内容做到系统化。
5.加强毕业生实习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建立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评价体系
要做好毕业论文质量的把关,重要的做好毕业论文试验研究过程的监控与管理,使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切实学到知识、学到技能、学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要求学生写好开题报告、任务书、毕业论文等内容以外,增加实习过程的详细记录、心得体会(经验与问题分析),并成立毕业实习督导小组,对毕业实习过程的主要环节进行跟踪检查指导。
现在各个院校基本上都有毕业论文的监控与评价体系,但过去的这些评价方法主要是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各种材料是否齐全等形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本研究小组正在探索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体系,通过学生对整个实习过程的所做所学的效果、毕业论文的发表情况与应用情况、毕业后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突出实习内容的应用性和学生主体地位,对持续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必荣.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07,(24).
[2]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9).
[3]蔺万煌,王华,魏宝阳,苏益.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2).
[4]李英贵.关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探计[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学习目的要与实践紧密结合,就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明确参与学习的目的。教师对学习目标的设计,语言要准确合理,要符合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水平,叙述要简单明了,不能含糊其辞,要能够充分调动师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二、参与式教学的活动内容设计要适合不同文化水平的学生,不能流于形式,简单地“一刀切”
内容设计难易程度要有梯度,方法要多样,能够督促每个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教学之中。内容设计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预想到学生参与前后的自我主张,尊重和理解他们,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看法予以肯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情境的设计要轻松愉悦,适应学生参与教学的心理活动,培养他们的情感意识
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要能够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能够使学生的心理活动进一步展开和深入。农村学校要根据当地情况与文化特点来采用合适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用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感觉到参与活动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并愿意去参与其中。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学习效果自然就会不错。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觉得: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的高涨能够促使他们大脑兴奋,理解能力与记忆能力随之增强,促使他们对知识的消化与灵活运用。作为教师,不要过于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该给予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并进行有效的角色承担,这对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四、参与式教学要关注学生智力、情感、态度、身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让学生学会生活,关注现代社会,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积累优秀的学习经验,为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新课标“参与式教学”强调了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本节课的知识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而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相对薄弱,如多媒体电教室、图书室、实验室等配置还不完善,学生自主学习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团队协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形式更为重要。同样,老师对学生提供的指导、帮助和点拨作用也不容忽视。教师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自主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开发智力、增强情感、端正态度、强健身体等。
五、参与式教学必须关注育人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