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工程策划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2 17:42: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工程策划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工程策划论文

第1篇

作者:杨国栋

设计除必须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执行外,主要还考虑投资者(业主)的设计委托书;但目前的状况是,绝大多数建设者并不能准确的提出拟建设的工程项目的精确定位,仅是提出一些粗线条的要求,其余的由设计院的设计工程师“看着办”。设计院的设计工程师由于没有具体的“需求定位”,也只能按照各自的设计经验或同类工程的设计经验来做。这就形成太多的“类比设计”或“拷贝设计,而非有针对性的“精准设计”。同时,设计院收取设计费的标准是按建筑通用设计来收取设计费的,而“建筑智能化工程”的设计属于专业性更强的“专业设计”,通用设计标准不可能完成专业设计的深度。同时依据建设部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2003年版本)中的相关要求,并没有把“建筑智能化工程”的设计作为一项单独的专业设计来对待,而是将电气(强电)和“弱电”合并为“建筑电气”这一个专业。同时对于“施工图纸”的设计深度也仅要求两点:一是完成各子系统的系统框图;二是说明各设备定位安装、线路型号及敷设要求。其余用一句“配合系统承包方了解相应系统的情况和要求,审查系统承包方提供的深化设计图纸”而了事。但“施工图纸”又是招标过程中用来编制“工程量清单”的依据;仅依据“系统框图”和设备定位安装及线路敷设就能编制出实施准确的“工程量清单”吗?显然不行。目前很多建筑工程将“智能化工程”置于“建筑工程交易中心的二级劳务市场”上去完成招标工作。建筑智能化工程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专业工程,将智能化工程作为简单的“劳务分包”工程对待,显然是不合适的,这也是很多工程项目建筑智能化工程建成后不理想的原因之一。换一个思路讲,即使可行,也必须事先编制出合理、准确的“工程量清单”才行;依据深度不够的“施工图纸”(甚至是初步设计图纸),由仅具有资格资质而没有任何工程实践经验的人员来编制的错误百出的“工程量清单”用于招标;中标后在实施中再“东补西补”的完成施工,能确保智能化工程系统的完整性和可用性吗?再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人也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另外,不同的设计院出图的水平也不尽相同;图纸是工程的语言,施工图就是“要用工程的语言,将工程中要干的事全部表述清楚”,不管什么人中标,什么人干活,只需依据施工图纸就能将工程中要求的设备安装到位、连接齐全、调试完整,直至交付使用。但目前的施工图除了“深度”有问题外,很多图示的画法、图形图例、项目代号和位置代号的标注、安装方式的标注、相关专业的配合要求等存在很多问题,是只有画图者自己明白,没有设计者亲自解释就已看不明白的施工图。对“电气制图”我国有很多标准和规范,如《电气技术用文件的编制》(GB/T6988)、《电气简图用图形符号》(GB/T4728)、《电气设备用图形符号基本规则》(GB/T23371)、《电气设备用图形符号》(GB/T5465)、《技术产品及技术产品文件结构原则字母代码按项目用途和任务划分的主类和子类》(GB/T20939-2007)、《工业系统、装置与设备以及工业产品结构原则与参照代号》(GB/T5094)、《电气工程CAD制图规则》(GB/T18135-2008)、《工业系统、装置与设备以及工业产品系统内端子的标识》(GB/T18656-2002)《、工业自动化仪表接线端子的排列和标志》(GB/T22112-2008)等都是设计者(或绘图者)应该熟知的规范。遗憾的是,曾与很多设计院的设计工程师交流过,了解并熟练掌握的寥寥无几,大部分都是“师傅带徒弟式的类比方法”。我国很多建筑主管部门也曾组织技术人员编制“XX工程的设计标准画法图集”,有国家级的(如标准院),也有省市级的(如北京、上海、江苏、四川、深圳等)或行业级的(原机械部、建设部、电子部、轻工部等),由于主编的院所不同、所在区域不同、习惯表达方式不同等诸多原因,相互之间存在相互矛盾或不协调之处。能绘制出符合工程要求,满足工程语言,真正能指导施工过程的施工图,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素质,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工程经验。目前很多设计院因工程设计任务繁重,毕业2~3年的大学生就能成为CAD制图的主力军,显然这些大学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工程是一门实践性科学,讲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没有工程实践的设计是不可能不存在问题的。设计院工程师要深入到工程实施现场,特别要做到工程项目投入使用后的“回访”、验证设计思路、总结设计经验。由于我国目前处于大建设时代,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大建筑工地,新建的工程项目多如牛毛,很多设计院根本“忙不过来”,有些设计院为了片面的追求产值,大搞“类比设计”或“专业设计分包”或由某些集成商(或产品供应商)配合设计,对出图前的审查程序把关不严,结果造成图纸的错误、漏洞偏多,只能在工程实施中边修改边施工,造成智能化工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差强人意。工程实施不到位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工程项目的“招标投标制”,用不到位的“施工图”和不准确的“工程量清单”招标,再采用“低价中标”的招标办法。

如何能保证工程实施质量?智能化工程本身的高科技性、高技术含量等因素,更需要确保系统工程的完整性和可用性。招标文件中技术规格书的编制亦存在诸多问题。完全把某制造商的样本数据作为招标技术参数的技术规格书的大有人在。我们不反对以某制造商的某产品的技术参数作为设计或招标时的技术要求,但还应兼顾行业内的实际情况和本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提出合理的、适合的技术参数;否则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将引起很多岐义或产生不可执行性的因素。例如:某工程项目中的布线工程,在入围品牌中推荐了6个国际著名品牌(其中3个北美的,3个欧洲的),但在技术参数和技术要求中完全参照北美的某品牌样本抄录,并强调,在满足某些性能指标的前提下,还需满足TIA/EIA、UL等各种标准中的相关要求。须知,国际上有国际标准,北美有北美的标准,欧洲有欧洲的标准,其中虽有大量相似相通之处(等效采用部分),也有依据不同区域的习惯用法做出的一些特定的要求;让欧洲的产品完全符合北美的标准显然是不合理的,而工程项目的实施又在我国境内,我国又有我国的规范和标准,虽也等效采用了大量的国际标准和规范中的要求,也有一些本国的特色和最适于国情的东西。故笔者的意见是:不管哪国的产品,在我国境内都必须要符合我国的标准和规范要求。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由于时间排序、工程进度等关系,有些工程项目的智能化工程的招标投标工作可能比较延后(例如,建筑物已经封顶),工期进度又比较急,特别是一些从工程任务变为政治任务的工程,招标文件编制仓促,错误的认为招标文件中技术规格书的编制只要能完成招标任务就行。其实不然,很多业主到最后才明白,完全不是这回事。一旦开始招标程序并中标以后,其招标文件中的技术规格书将是工程合同文件的一部分,其中的性能参数要求不仅要服务于招标过程,还要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作为工程质量监督、监理、检测、验收、审计和决算的依据,这在很多工程项目中有过深刻的教训。由于招标文件对技术规格书中的技术性能参数要求不严或不全,或要求过严、过高,在投标时的技术应答中,基本都是“符合”、“满足”等语句;但在最终验收或工程移交中核查某些性能要求时,则发现有很多不符合而不能如愿交付的工程,或在交付过程中发生推诿、扯皮、工程验收不通过、工程审计不过关,不能如期支付工程款等的工程并不在少数。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监管和测试不到位笔者一直认为:工程质量是靠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施工工艺来保障的,严格的施工工艺是靠严格的工艺纪律来保障的,“严格执行施工工艺”是靠严格的施工监管来实现的。实施工程过程监管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工程承包商的项目经理部的监管人员,一种是业主的委托代表监理工程师。前者是站在中标方项目实施和管理的角度,后者是站在建设(投资)方的角度。目前工程实际中“集成商中标,签约施工队干活,产品供应商做技术支持”的现象比较普遍。当然,由“签约的施工队干活”并不是说不行,但必须要对签约施工队中的实施者做专业技术培训和技术交底,考核后上岗;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还需加强执行施工工艺纪律的监管。放松监管,任由施工人员随意处置的工程不在少数;监理工程师是实施工程过程质量监管的另一条防线,受业主委托,站在公正者的角度实施专业监管,并督导工程承包者的持续改进。但目前工程现状是:“智能化工程”(弱电工程)的专业监理工程师并不存在,大部分由“机电安装”或“建筑电气”监理工程师来兼顾,其监理工程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亟待提高,大部分监理工程师更多的职责是完成建设过程中工序的监管,对工程质量不是不监管,而是不知道如何监管,不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应该做到什么样才是符合标准和规范的。目前建筑智能化工程中的很多子项仍然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技术再好,操作再熟练的技工也不可能保证准确无误的操作,需要用工程检测和测试手段来验证其工作结果的可用性;故实时操作后,工程交验前,检测和测试是必不缺少的工序环节之一。笔者参与过很多工程项目的验收工作,在很多工程中,当工程实施(中标)方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后,按照工程监管流程,首先需要进行自检自测,以便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然后将自检自测的结果报请监理工程师,由监理工程师进行核查或抽检(该过程目前大部分流于形式化),再由四方(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和工程实施方)进行工程验收,该阶段需要组成验收小组,除检查必要的过程文件、检测记录、试运行报告外,也需要再次进行核查和抽检,以验证过程文件和记录的时效性和可追溯性。最后才是工程项目的终验,一般是待系统运行一年后,由该工程项目的建设行政主管单位组织行业验收。在这自检自验、四方验收、行业终验中,对于检测的手段、检测结果的判定等方面,缺乏可遵循的标准和规范,同时并未引起建设(投资)方足够的重视;业内智能化工程项目的强制第三方检测机制尚未形成,编制预算时也没有这一块费用;特别是某些工程项目在一定时间内变成“政治任务”时,不要说第三方检测,就是自检自测都变得“十分苍白”。目前很多工程项目智能化工程的验收流于形式,感观验收的较多。为了确保工程实施质量,希望业内应尽快完善检测手段、检测规范、检测结果的合理评判等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达到真正能指导业内工程实施、确保工程质量之目的。

任何工程项目中的智能化工程都需要进行“深化(细化)设计”,为什么?这是由智能化工程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这也是为什么把“智能化工程”仅作为“劳务分包”工程对待所不合适的理由之一。智能化工程是由很多个子系统互联互通而成,系统若想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需要各子系统“默契配合”,讲究的是系统的可用性和(软/硬件)配置的完整性;由于子系统比较多,其涉及的设备和产品也就十分丰富;不同子系统间,不同设备和产品,可能由于制造商的国别不同、遵循建造的标准不同、硬件接口和通讯协议不同,系统的架构不同、编码协议和规则不同等众多因素,再加上招标过程中,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原则上是各子系统不允许有推荐的设备或产品品牌,即使允许,每个子系统的推荐品牌也不得少于三个。这样,哪一家参与竞标的系统集成商中标,用何种设备或产品,完全是随机的;那么,中标后的工程承包商必须采用满足用户需求、经过专家评审、确认中标的设备和产品,并依据原设计思路和框架做“工程应用的符合性设计”。第一要保证系统的架构不能有太大的变化;第二要保证基本性能参数不能变动,依据中标产品的具体情况来修正招标时的施工图设计,故称为“深化(细化)设计”。深化(细化)设计的图纸水平体现了中标集成商的综合水平;笔者曾参与过多个工程项目深化设计的评审工作,同样存在“深化设计不深、细化设计不细”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设计工程师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不强的问题;深化(细化)设计后的图纸,经过原设计院设计工程师的确认后生效,具有了必要的法理地位,才能用于施工现场。

工程设计无小事、工程实施过程无小事、工程检测和验收无小事,每个环节都“认真”对待,最终的工程建设结果肯定没有问题;若每一步都“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就一定会有问题。“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设计是龙头”,不能掉以轻心,工程项目的成功与否,80%以上取决于设计。工程过程质量保证取决于严格的施工工艺和执行施工工艺纪律。“成功从设计开始,质量从工艺抓起”,期望有更多的优秀设计,质量更高的智能化工程,“相当智能”的建筑智能化工程出现,为社会进步服务,为大众服务。

第2篇

系统分区

多联机空调系统设计中最重要的一步便是系统划分,系统划分的合理与否将会影响到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能耗水平、运行稳定性和管理方便性。

就本工程而言,可以有2种不同的系统划分方案:方案一将每层划分为一个系统;方案二将东向和西向的房间分别设置系统。2个方案的比较结果列于表2。表2中制冷剂管等效长度指最远端室内机至室外机间的气体配管长度与分歧管等效长度(Y型分歧管按0.5m计算)之和(忽略弯头的等效长度)。方案一的制冷剂管等效长度、内外机间高差、室内机间高差等参数明显优于方案二。

《规程》3.4.2条款指出,当室内机组运行工况一致,且负荷变化较为均匀时,多联机空调系统在40%~80%负荷率(部分负荷)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制冷性能系数。即多联机空调系统设计时应进行合理的分区,尽可能保证同一空调分区内各室内负荷变化的均匀一致性,以提高多联机系统的运行性能。尽管从表1可以看出东向房间与西向房间的负荷变化规律有一定差异,理论上方案二更有利于提高多联机系统的运行性能,但是从客房的使用角度考虑,各台室内机开关时间的随机性及参数设定的差异性导致室内机组运行工况并不一致,因此就客房的运行特点而言,方案二比方案一负荷变化均匀的优势并不太明显。综合考虑客房经营管理的方便性,本工程按方案一进行系统分区。

设备选型

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设备选型需要经过试算与校核过程,其具体步骤如下:1)根据各房间室内计算负荷初步确定满足要求的室内机额定制冷量;2)根据同一系统内同时运行的室内机制冷量总和选择相应的室外机额定制冷量(室内机确定不同时使用时,系统内所有室内机与室外机的容量比不宜超过130%);3)按照设计工况对室外机的制冷能力进行温度、配管长度和高度差、融霜(制热工况时)等修正;4)利用室外机修正结果对室内机实际制冷能力采用公式(1)进行校核计算:5)如果由式(1)计算的结果小于房间的计算负荷,则重复上述2)~4)步重新选择室外机容量。

若冬季采用多联机热泵系统进行制热,还需要对其制热工况进行校核计算(步骤同上)。以某多联机品牌的设计选型手册为依据,将选型计算结果列于表3。屋顶冷负荷的存在使顶层的计算负荷加大,因此室内机310~316的选型规格也相应加大。查设计选型手册,系统1~系统3的温度修正系数为1.05(室外空调计算干球温度33.2℃,室内湿球温度20℃工况时),配管修正系数(考虑制冷剂管等效长度和室内外机间高度差综合因素)分别为0.92,0.915和0.90。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虽然是同样规格的室外机,但是随着配管不利因素影响的加剧,修正后室外机制冷量及制冷性能系数也明显减小。实际工程中,设计人员往往忽视了这点,不考虑配管因素的影响而将多套系统的室外机简化选为同样规格的设备,导致系统运行时出现了制冷(热)不足的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步骤中第2)、4)和5)点与传统空调的设计存在较大的差异:传统设计是按整个建筑(空调系统服务区域)逐时负荷的最大值确定冷水主机容量,且不需要对风机盘管进行类似的校核。但是,这一点并没有引起相关人员的足够重视,笔者曾在送审过程中遇到审图人员要求按系统分区的逐时负荷的最大值选择室外机的经历,理由是按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5.1.1条款:必须进行逐时冷负荷计算以避免由于总负荷偏大导致装机容量偏大的现象。

《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08》也提出室外机容量应根据所服务区域逐时负荷的最大值进行选择。显然,这些观点都是受传统空调设计模式的影响而产生的。事实上,基于制冷剂在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四大部件内的耦合作用的前提下,多联机空调系统通过协同控制电子膨胀阀与压缩机使进入室内机的制冷剂流量不仅要适时地满足室内负荷的需求而且要与循环总流量相平衡。与传统中央空调相比,多联机空调系统的集中控制技术要困难得多,目前的技术水平还达不到在制冷循环稳态运行的情况下精准地按需分配制冷剂的程度,因此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设备选型需遵循其自身的独特设计方法。

施工图深化设计

《规程》3.1.6条款指出: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施工图设计可分2个阶段,且应符合《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要求。

然而,《规定》并未针对多联机空调系统的设计特点做特殊的规定。因此,设计、审查人员在具体操作中仍然“无法可依”。建议第一阶段的施工图设计应按系统分区注明制冷剂管等效长度、室内外机高度差、修正后室外机容量(性能系数)等关键参数,并将这些参数作为审查单位进行节能审查的重点考量对象。这样就可以避免第一阶段设计时系统分区过大、设备选型不合理等现象的发生,从而保证第二阶段设备供应方深化设计的正确性。

第3篇

城市公厕生态设计理论阐释

生态设计是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城市环境是市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市公厕生态设计强调综合处理人、建筑、资源之间的关系,构建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的系统,它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公厕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位置.

城市公厕生态设计就是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根据生态设计原则,综合处理人、建筑、资源之间的关系,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适性整合,建立以人、环境、社会等要素的共生关系,为市民创造具有较高文化内涵,合乎人性,健康、轻松的如厕空间.运用生态设计手段,在注重公厕外观与功能的同时,高效利用公厕各种资源,打造与资源、能源、城市景观相协调,健康、舒适的“绿色公厕”,实现社会效益、环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城市绿色公厕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设计原则.该原则视人居环境为一个复杂的生态巨系统,将公厕置于城市整个生态系统中,强调系统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协调共生原则.该原则要求设计应从建立人与自然关系出发,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尽可能少地影响环境;

3)适切技术原则.适切技术原则也称为中等技术或适用技术原则,即正确地利用技术,使用较少的资源、较低的成本,最少地影响环境;

4)因地制宜原则.它也称为“寻根原则”或“地方性原则”,它注重当地的经济、人文、历史、习俗等条件,结合当地材料和施工技术等实际条件,形成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设计、施工方案;

5)减轻负荷原则.也称“节约与保护自然成本”或“高效性原则”,即要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资源,减少资源与环境的制约;

6)人性关爱原则.也叫“健康合适性原则”,强调城市公厕生态设计在协调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必须虑及健康要素,确保人们健康、舒适的生活.城市公厕是城市的特殊建筑类型,它既是为市民、游客配套服务的单体公益建筑物,又是保障城市生活系统有效运转的城市公共卫生工程建筑.

公厕是城市人居环境的组成部分,为追求生活便利与效率而牺牲自然环境(如用淡水冲厕),势必以破坏公厕系统外部环境为代价,因此,我们要从整体角度考虑公厕的可持续发展,从所耗资源、能源的城市系统生态流的角度去研究城市公厕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城市公厕的整体生态设计观要求考虑城市公厕系统布局,同城市的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努力建成更为理想的生态系统.城市公厕是可持续生态建筑,也是全寿命建筑产品,这是城市公厕生态设计必须关注和贯彻的设计原则.为此,我们认为城市公厕生态设计的系统构成由三部分组成:

1)以城市政府为主的城市公厕规划生态设计;

2)以设计师和工程师为主的城市公厕建筑生态设计;

第4篇

施工前各项准备工作质量的检测。施工正式开始前,检测部门和人员要对施工设计进行科学性和标准化审核,对于施工各项指标要予以明确,发现不符合施工标准的地方要及时做出指正和修改。同时要检查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准备工作是否符合施工要求。原料选购环节的质量检测。水利工程施工中主要使用的材料包括水泥和钢筋材料等,检测人员要从原料购进源头进行质量把关,对于进场原料的质量要进行合格性检测,并且明确施工材料确实符合施工要求的标准,方可以允许材料投入到施工环节中。施工过程中各项施工技术和环节的质量检测。在具体施工操作过程中,检测人员主要完成对于施工工序,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的质量检测工作,对于违规操作现象或者不符合施工要求的施工流程有权要求施工人员加以改进。

2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实际意义

2.1水利水电质量检测工作是对工程建设质量的有力保障

工程质量检测工作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企业可以通过企业内部设立检测部门或者聘请外部专业检测企业两种途径来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把关,同时完善工程监理体系和制度,确保在施工环节及时发现施工问题及时解决。对于施工原料的质量检测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步骤。原料质量检验包括出场检验和进场检验两部分,在选择材料时,要对材料本身的质量进行全面了解和检验,在进场环节中,还要对实际运输到现场的原料进行再次的抽样检验,确保各批次原料质量都能够达到施工标准。在检验各项施工操作环节是否符合施工标准时,检测人员可以使用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为质量检测提供有力的帮助,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的选择是否恰当,操作是否符合标准,是检测人员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在工程中进行质量检验时可以有效的将工程质量问题杜绝在源头,为后续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实施全程质量检验,可以为工程竣工后的质量验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所以,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验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在施工中的质量检测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质量检测工作的开展要公平公开,并且要科学合理,在工程验收时要将检测数据和记录进行上报,以备验收部门的参考,一旦发现工程质量问题或者二者之间发生检验结果的不符的情况要及时查明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2.3工程质量检验可以通过企业内部自检和外部监理系统检测来共同完成检测作业

企业自检时施工中日常的常规检测手段,而监理人员多是通过对工程质量进行抽检来实现检测目的的。二者的有效配合可以大幅度提高检测效率,保证检测的完整性。

2.4前期的工程质量检验数据可以为后续的施工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在前期施工检测中发现问题,可以据此改进施工方案,提高施工技术水平,保证后续施工中不会再出现类似的问题,起到事前防范的作用。

2.5工程质量检测的数据和记录可以为以后工程质量出现问题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一旦在工程使用过程中发现质量隐患或出现由于质量问题导致的事故,在事故原因调查和处理环节可以将工程质量检测报告作为重点的参考资料,进而查找出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补救工作。

3如何提高工程管理效果

3.1确保检测机构的合法化,加强对检测法人的管理

拥有众多专业合法的检测机构是保障检测质量的重要前提,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检测必须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重要依据。相关的检测机构必须按照规定取得相应的机构资质,获得国家法定机构的授权,接受国家相关机构的监督管理,在自身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内行使职能,完成一定的质量检测业务。

3.2使检测体系趋于完善化,规范质量检测行为

检测行业具有自身行业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作为一个并不是完全开放的检测市场,再加上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各行政区域的检测市场呈现出独立性强、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特点。正因为检测市场存在着这样的现状,才造成了检测结果的公正性有所偏失,检测行为往往会依附于另外一方,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于检测体系的建设,规范相关的质量检测行为。

3.3强化检测主体建设,提高质量检测的水平

检测单位要加强自身的内部管理,完善质量保证、管理体系。检测单位要在健全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不断的规范检测流程,改进单位相关的奖惩制度,做到赏罚分明,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来确保质量检测工作的科学性与公正性。要不断提升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具备系统的检测知识,强化检测的能力。检测人员要根据国家相关的规定取得从业资格证,不断学习专业的检测知识,完善自身的检测技能。另外,检测单位也要加强对检测人员的专业培训,依靠人才,善用人才,不断的提升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检测单位要积极的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配备的机器设备要依据国家法定计量标准和校准标准,满足检测单位的承检标准与承检能力的要求。检测单位要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不断强化自身的建设水平。要学会借鉴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手段,树立起现代的企业管理理念,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全面树立起质量意识,更好的发挥检测机构的服务,促进检测机构的健康发展。检测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规范要求,完善检测试验的技术方法。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要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的技术质量标准,保证其企业内部技术规程规范的时效性与有效性,根据国家的最新的规范适时的做出调整,淘汰那些落后过时的规程,不断更新企业内部的检测标准与规范。

3.4确保检测费用的充足

第5篇

同济大学测绘学科始建于1932年,之后的80余年间经历了多次院系调整和专业名称修改。为了进一步结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蓬勃发展的形势,以及学校的发展战略与人才培养需求,推动同济大学测绘学科的加速发展,同济大学于2012年5月正式成立测绘学院,同年被列为学校首批两个试点学院之一,在人才培养的政策、模式和质量等方面开展教育试点改革。目前测绘学院共有在编教师48位,其中73%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且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达43位。教师的职称分布合理,现有教授18位,副教授10位,讲师10位,助教及其他职称10位。测绘学院每年按测绘类招收本科生约70名,从第三学期开始分为测绘工程和地理信息系统两个本科专业,其中测绘工程专业约50名。测绘学院一直将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动手能力较强以及实践经验丰富的精英型测绘人才作为其最根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另一方面,卓越计划作为我国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改革措施,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系统的课程体系、深度的校企合作机制,从而培养出一批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强,能够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全面多样化人才。由此可见,在新时代的高等工程教育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必须按照卓越计划的框架,结合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充分利用并改善现有教学条件,对现有的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进一步地深化改革,从而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结合同济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测绘学院提出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改革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加强学生的专业认知:自学生进校开始,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对测绘工程专业的介绍,使得学生对所学专业逐步形成正确的认知,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并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做出合理的规划。

2)确保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在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基础上,适当融入本专业的新技术和新应用,引导学生学会查阅相关参考资料,从而保证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不脱节,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深入学习的途径。

3)深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继续发扬测绘专业注重动手操作实践的传统,同时结合专业发展现状,优化传统测绘手段的实践课程设置,增加测绘新技术的实践部分,加快学生对新时代测绘实践的适应速度。

4)提供多样化工程实践机会:利用测绘学院与相关测绘单位的合作关系,在本科生培养中加入测绘单位的工程实践经验,并提供学生前往测绘单位的工程实践机会,力争实现校内理论学习与校外工程实践的无缝连接。

5)切实执行教学质量保障措施:在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可行的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对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将有价值的反馈意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以保证培养方案的顺利进行。

2培养方案改革的具体实施和落实

在明确了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思路后,同济大学测绘学院于2013年10月开始着手实施2014级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改革。学院首先广泛收集教学一线教师的提议,听取学生的学习体会,之后经过多次教研室内部讨论、各教研室间讨论、学院教务委员会讨论等方式,确定了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改革措施,主要对原有培养方案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修订。

1)加强学生的专业认知为了引导学生能尽早对测绘工程专业有全面正确的认识,一方面从开设的课程入手,如在大学一年级适当加入专业相关的概论型课程,在高年级时开设职业规划相关课程。其中,测绘学概论课程主要借鉴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的开课经验,开设在第一个学期,并且全部从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邀请大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等方向的院士来同济给测绘工程专业的一年级本科生开课,每位院士讲一次课,每次课3~4个小时,一个学期共邀请9位院士讲课,总学时约为34学时。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院士们深入浅出的讲解,迅速对测绘专业有感性认识,并给学生提供与本专业院士沟通交流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得到启迪。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同样开设在第一学期,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测绘知识之前,先树立对地球的宏观认识,通过对地球及其运动的了解,掌握与测绘相关的基本知识,如地球形状、重力、密度、温度等物理性质以及大地水准面等的定义方法。测绘机助测图课程开设在第二学期,主要包括与现代测绘中计算机制图相关的软件应用(如AutoCAD软件),旨在避免学生误以为测绘技术仍是传统的人工测绘方法,了解和掌握现代测绘中的常用制图软件,从而更准确地认识测绘工程专业。职业规划与测绘企业家课堂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在第六学期,主要邀请国内外知名的测绘大师、成功的测绘企业家等来测绘学院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讲课和交流,每次课3~4小时,一个学期共邀请4~5位企业家。通过这种讲坛形式,让学生将已学到的测绘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联系起来,寻求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并对毕业去向形成合理规划。除了在培养计划中加设上述课程,学院还通过一系列辅助措施来帮助学生尽快形成对测绘专业的正确认知。如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即在大一新生进校后便安排学院的部分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本位导师可带3~6位本科生,目的是为学生在正式学习专业知识之前提供一种与专业老师接触和交流的途径,帮助解答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各种疑问。

2)确保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在本科生教学中,测绘学院成立了多门专业课的课程组,每个课程组中均由老、中、青的教学力量组成专业教学梯队。每个学期开课前,每门专业课都要由各自课程组讨论并更新下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进度等,从而确保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另一方面,考虑到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因此进行培养方案改革时,不仅保留了原有方案中部分专业课开设中文和全英语平行班任选的教学方式,还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多门全英语的学术前沿类专业课程供学生选修,并规定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获得两门全英语课程的学分。这样既能让学生紧跟专业发展方向,又使得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得到提高。

3)深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测绘工程专业是一门需要掌握现代测绘仪器操作、空间数据处理、计算机绘图等多方面专业技能的工科类专业,因为新的培养方案仍保留了原有方案中所有的基础测量实习环节,包括水准测量实习、导线测量实习、碎部测量实习、GPS实习、摄影测量实习等实习内容,但对各项实习在内容上进行了整合,同时在时间上进行了调整,力争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所有基础测量的实习内容。最后利用两周时间,通过创新能力拓展项目这一实践环节,开展综合测绘技能竞赛,或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利用所学的测绘知识自拟主题完成一项测绘创新活动。除了基础测绘技能,学生还应具备测绘专业编程能力和本专业新软件的操作使用,因此,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加强了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如在相关的专业课基础上加入对应的上机实验课,通过实验课让学生完成测绘中部分功能的编程实验,或是在实验课中加入测绘新软件的操作练习。

4)提供多样化工程实践机会测绘学院一直十分注重校企联盟建设,现已与多个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校企联盟协议和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学院在这些单位的协助下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开展工程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在第五至第六学期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进行参观;在第八学期增设毕业实习这一实践环节,时间共2周,允许学生选择在校内或校外进行实习;同时,在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中,可由上述单位的工程师设计毕业设计内容,经学院审核后方可提供给学生选题,学生可在上述单位完成整个毕业设计,通过学院统一的毕业答辩后方可拿到毕业设计的学分。

5)切实执行教学质量保障措施为了保障培养方案的顺利进行,测绘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教学质量保障的措施。一方面加强开课前的课程组讨论,并在上课期间借助督导听课制保证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定期召开关于本科生教学情况的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的上课感受和建议,并将这些建议收集起来反馈给相应课程组,再由各课程组组织讨论,将好的建议及时应用到课程教学中。综上,测绘学院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对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和实践。目前已形成具体方案,并已通过同济大学的审核,即将在2014年进校的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实施。

3结束语

第6篇

1.1统筹规划、建立体系

1)多视点思考①测绘视点:常规大型测绘工程分别由地形图图式、内外业测绘规范等现行标准解答测什么、怎么测、如何表达的问题,创新型大型测绘工程为丰富测绘成果的内容和形式,需要进一步解决测什么、如何表达问题,以及为规模化应用新技术须解决怎么测问题。②工作流程试点:大型测绘工程涉及多个专业,一般工作流程按大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外业、内业、数据建库、地图制图等顺序安排,应根据工作流程合理安排标准文件研制和工作进度。③应用视点:标准分为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国家标准规定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行业标准规定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大型测绘工程需根据工程的参加单位、作业工序、涉及的专业制定适用于不同单位及作业环境下共同实施的技术规范。2)忌划分粒度太小标准化对象是标准化的主题,最佳的标准化效果应该是一个标准化对象被一次标准化,如此可能产生的不协调性最小,标准化效果最好[6]。对标准进行科学划分是标准化工作不重复、不遗漏的保障。标准粒度大小是划分的关键问题,标准如被分解得过细将会导致标准数量过多,相互之间产生不一致性。

1.2急用先行、分步研制

标准化工作的理想状态是有较充足时间进行标准化研制工作,按部就班完成各项标准以及小试、中试、新技术新产品定型、宣贯、推广、生产工作。但大型测绘工程的标准化通常比较急迫,部分新技术和新产品是在工程建设中提出或日趋成熟的,因此,研制的标准化文件是在工程建设中逐步提出、研制和完善的。合理规划、急用先行、分步研制、成熟一个、一个、实施一个,这是大型测绘工程、特别是创新型大型测绘工程标准化工作方法之一。标准体系按测什么、怎么测、如何表达视点分类时,测什么标准为最为急需标准,涉及其整个工程成果及进度。按测绘专业工序分类排序一般为大地、数据库、航外、航内、地图制图。

1.3试验验证、及时培训

大型测绘工程的标准化可实行产、研相结合,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单位提出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技术要求,研究并初试后在生产单位中试验共同完成标准的研制工作。设计和生产单位针对生产试验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共同研究、试验,得出较好的工艺流程。技术规范和规程等标准化技术文件在报批过程中或批准后应及时培训,由设计和试验单位共同培训各生产单位主要技术负责人员和实施人员,之后根据需要各实施单位组织单位内的进一步培训,将标准化文件宣贯到每一位技术人员。

1.4重视反馈、适时完善

标准化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组成的一个活动过程,标准化基本过程模式可由制定、实施、反馈三个同等重要的环节构成[2]。测绘行业以严谨著称,测绘标准化工作也是如此,标准化工作程序中的反馈环节往往容易被忽视。大型测绘工程的标准化文件一字、一值之差将有可能影响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在工程实施中,标准化文件的制定者应积极到生产单位收集用户意见,用户应在实施应用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意见,制定者根据反馈意见进行的技术修改应以文件形式快速下发执行。

1.5根据条件升华水平

大型测绘工程后期或验收后,工程中研制的标准化文件经过工程的洗礼已得到广泛应用,部分可推广到全行业,部分可以推广到全国,先进测绘技术和测绘新产品相关的工程标准化文件,已初步具备了上升为行业或国家标准的基本条件。大型测绘工程的设计、实施各方均应积极促进工程标准化文件的升华,及时提出相关国家、行业标准立项建议。

2实践

2.1概述

2006~2011年间,国家测绘局组织完成西部测图工程,其中包括大地、航测、制图、数据库和系统建设测绘的全过程,涉及测绘专业广、参加工程单位多、工程周期长、作业区域大。西部测图工程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大型创新型测绘工程:①采用现有技术方法,同时提出新技术方法,如青藏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等测绘人员难以到达、航空摄影困难区域测图,需广泛应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测图技术;横断山等常年云雾缭绕区域可见光影像获取困难区域测图,局部应用雷达测图技术等。②测制常规测绘产品,同时研制新型测绘产品,如不仅生产1:50000地形图DRG,DEM,DOM,DLG现行的测绘产品,还生产覆盖全测区的地表覆盖数据集和影像地形图、局部晕渲地形图产品。为促使新技术、新产品在工程的各参加单位中全面实施,在执行现行国家、行业标准的同时,制定了十一项适用于全工程的内部标准见表1。

2.2西部测图工程标准体系

西部测图工程须制定全面成套、层次恰当、划分分明的工程标准体系,以规划各标准规范的应用和制订,保持标准化工作的延续性,保证各测区、各参与单位采用协商一致的共同技术文件。西部测图工程标准体系由现行相关标准与工程研制的十一项标准化技术文件共同构成,可从如下视点分解:1)从测绘专业划分视点出发,工程的标准分为三个层次,涉及各专业方面,如《地形图补充要素内容技术规定》涉及航外要调绘、航内要采集、制图要表达;涉及某专业标准,如《1:50000晕渲地形图技术规定》仅涉及制图表达;涉及工程实施具体软硬件环境和具体步骤,该类细则由生产单位自行研制实施,如《卫星影像立体测图作业指导书》等。2)从工序流程视点出发,外业调绘方面研制了《景观图片采集技术规定》,内业数据采集方面研制了《1:50000地形图水系地貌要素采编细则》,地形图产品方面研制了《1:50000影像地形图技术规定》等。3)西部测图工程在已有国家和行业标准基础上,根据我国西部地物、地貌特色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从测什么、怎么测、如何表达为视点归纳为:①进一步规范测什么:对地形图图式内容进行了补充,对地表覆盖分类进行了细化,在外业增加了景观图片采集工作,进一步规定了测什么。②进一步规范如何表达:针对工程测图过程中的问题,通过高分辨率影像和雷达影像测图技术规定、等高线水系采集细则、地名译写规则补充、地表覆盖解译规程等进一步规定了怎么测。③进一步规范如何表达:综合运用测图工程成果研制新产品,通过影像地形图、晕渲地形图技术规定等进一步规定了如何表达。

2.3产研结合、及时培训、适时修订

工程研制的技术规定由工程技术负责单位主持、生产单位试验共同研制,如《1:50000影像地形图技术规定》《1:50000晕渲地形图技术规定》《1:50000地形图水系地貌要素采编细则》分别与四川测绘局制图院与遥感院合作完成。工程的标准化技术文件按《测绘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经过立项、起草、征求意见、提出送审稿、秘书处形式审查、专家审查、报批稿、秘书处复核、国家测绘局审批、实施全过程。为保证工程进度,一般在报批阶段由工程项目部组织规模培训,之后各实施单位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将培训范围扩大到作业人员。工程中的部分标准化技术文件根据实施中遇到的相应技术问题及时弥补,适时修订五项技术规定。

2.4急用先定、分步实施

工程的十一项标准化文件分三步实施,与“测什么”相关的四项技术文件《地表覆盖分类系统》《地形图补充要素内容技术规定》《景观图片采集技术规定》《1:50000地形要素数据技术规定》首批研制、获批、实施;与“怎么测、如何表达”相关的四项技术文件《蒙古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藏语(拉萨话、安多话、德格话)地名译写规则补充要求》《1:50000地形图水系地貌要素采编细则》《1:50000影像地形图技术规定》《1:50000晕渲地形图技术规定》于第二批研制、获批、实施;涉及的“如何测”应用技术相对复杂。试验过程较长的三项技术规定《地表覆盖判译调绘规程》《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测图技术规定》《雷达影像测图技术规定》为最后一批。

2.5成果与展望

国家西部测图工程已验收,对其中的标准化工作做出了应有贡献,十一项文件完成了其在工程中的使命,建议将这些标准化技术文件分为三类,部分可进一步完善提升为国家标准在全国推广,部分进一步完善提升为行业标准在行业推广,部分在相应标准修订时适量纳入到现行国家或行业标准中。《1:50000晕渲地形图技术规定》已通过行业标准申请立项,纳入到2011年测绘地理信息标准项目计划。

3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道路绿化;植物;施工 ;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210-01

1 前言

城市的整体建设是一项基础的公共活动,其是集建筑、社会科学、生物等于一体的综合项目工程,其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全体成员。城市道路是一个城市的构成骨架,是城市景观面貌的直观体现。绿化对于城市的美化作用.就犹如音乐谱上跳动的音符.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面貌和环境质量。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城市环境的破坏却越来越严重。人们渴望拥有一个清新、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城市道路的绿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而道路绿化设计和施工都存在一定问题的。

2 中小城市道路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道路绿地断面布置形式单一,道路绿地率低,道路绿地断面布置形式单调,绿地断面布置形式为一板两带式的道路达60.7%,约有85.7%的道路绿地率达不到《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中对绿地率的规定,而老城区绿地率更低,甚至为零。

2.2 运用植物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配置形式单一尤其是行道树树种应用种类更少,主要集中在国槐和悬铃木、垂柳等几种,植物群落稳定性弱,生态效益差。表现在行道树一般都是单排种植,隔离带内以金叶女贞、红叶小檗、小(水)蜡或圆(刺)柏等修剪构成的组团形式居多,道路植物配置的观赏性不强,景观效果也不突出。

2.3 季相景观不丰富植物是园林中唯一具有生命力的要素,它的四季变化既是其对气候的一种特殊反应表现,又是城市园林景观中人们感受最为直接的景致,也是唯一能使人们感受到生命变化的风景。“春花、夏荫、秋色、冬绿”是对园林植物配置的总体景观效果要求。城市在道路绿化存在的情况是:春季观花乔、灌木较少,秋季观叶树种较少,且彩叶树种少,没有观赏特性,没法显得城市生机和活力。

2.4 地方特色、文化特色表现不足许多

中小城市通过园林植物配置表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方面做得很不够。如牡丹在某种意义上是菏泽的象征,但在菏泽道路绿化和街头绿地中应用较少,不能形成地方文化特色,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 道路绿化施工的几个问题

3.1 道路绿化施工应由具备资质的建设队伍施工

道路绿化施工由具备资质的建设队伍施工,这些队伍技术力量雄厚,施工设备齐全,专业化水平较高,这样的队伍又能够遵守道路绿化招投标相关制度施工质量标准和规范及相应的监理制度,使道路绿化的施工质量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3.2 道路绿化施工前的场地清理

道路绿化在施工前往往绿地内遗留大量的建筑垃圾、碱性灰土等不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或者回填土为地层深处的死板土。这就需要施工前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能,对土壤的理化性能,如酸碱性、有机质及土壤硬度等进行详细测定,以利于改良土壤,有利于绿化植物的成活和生长。增施有机肥、掺砂掺粘;清除绿带内的建筑垃圾;对涂层的死板土采用客土的方法;对土壤酸性的,可采用大水浇灌或在土壤掺人一定比例的石灰予以解决。

3.3 解决好行道树的营养面积和透气铺装问题

城市道路两侧由于埋设有多种市政管线,因此给道路绿化尤其是行道树留的营养面积都较小。按照园林树木营养面积学说“树木的垂直投影面积是树木根系分布区,即营养面积”中年树木根系分布略大于此,老树则不及此面积。解决好这些矛盾,地面铺装应采用透气、渗水材质的铺装材料、嵌草铺装材料或增大树池的面积。为避免行人践踏,如树池略低于路面,可建设略高于路面的池墙,池墙可用铸铁栏杆,简洁美观大方。

3.4 解决好苗木定向培育和新品种引种驯化问题

道路绿化施工中往往需求苗木数量、苗木规格偏大、品种较多。因此可供道路绿化的品种、规格均不足。一条路的苗木往往因为买不到苗木而设计更改。即使有同一品种,也需不同规格、不同苗圃才能凑齐,由于苗木培养方法不同,生长势、颜色、分枝点等也不同,影响整个道路的施工质量和景观效果。解决好上述问题,就是按照城市道路绿化的需要调集科研人员搞好定向育苗,有计划地开发新品种,培养多品种大规格的苗木;并使用新方法搞好苗木储存,保证反季节施工,作到四季植树。同时做好新品种的引种驯化工作,使新品种适应城市道路绿化的新环境,做到品种多样化。

3.5确保道路绿化工程建设资金到位按城市规划的标准,道路中绿化用地通常达30% 以上,而绿化建设资金就大多数城市而言,往往占整条道路建设资金的5%~10%,投入规模显然较少因此确保道路绿化建设资金到位是有效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

4 中小城市道路绿化发展对策

4.1 增加植物种类

丰富季相景观增加适用于行道树的植物种类,避免道路景观雷同;增加观花乔、灌木植物种类和观色叶植物种类,营造丰富的季相景观效果;重视地被植物和攀援植物的应用,利用其形态、花期各异的特点,增加景观效果,提高绿化覆盖率;对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植物种类加大应用范围,协调植物的应用比例。

4.2 加强乔木、灌木、草本花卉的应有研究

丰富园林植物,完善城市道路绿地多层次、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景观城市道路绿地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行道树种植中多用单一树种,问题相当严重,应努力开发城市道路绿化树种,丰富植物多样性及道路景观。应加强城市道路绿地灌木层建设,完善乔灌草等多层次结合的植物生态群落,以增加道路绿地的叶面积系数,发挥较大的生态效益,改善道路环境。

4.3 加强垂直绿化、景观立体绿化、拆墙透绿等绿化延伸城市道路绿化空间,丰富道路整体绿化景观效果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道路交通繁忙,可供道路绿化的空间有限。努力挖掘道路绿化形式,提高绿量,丰富道路绿化景观,成为道路绿地景观发展的挑战。垂直绿化、立体绿化、拆墙透绿延伸了道路绿化空间,将平面绿化发展为立体绿化,将专用绿化、公园绿化等各类绿化景观通过拆墙透绿,融人道路绿地景观中,丰富了道路绿化景观的形式及整体效果。拆墙透绿,使单位专用绿地和道路绿化有机地融为一体,可丰富道路绿化景观,开阔行人视野,减少围墙的压迫感,使整体外部环境的改善,加大了生态群落的生长范围,使群落的物种更加丰富和健全。

4.4 重视乡土植物的应用

乡土植物资源是进行城市园林植物配置的重要基础材料,也是形成地方特色的重要保证。对于乡土植物资源,应该积极开发,合理利用,避免因所谓的档次不高而抛弃不用,造成植物资源的浪费。引入外来植物,必须经过科学地调查和分析,避免带来生物入侵的问题或是盲目追求所谓名贵树种,而超过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4.5 提高全民生态绿化意识,依法治绿,减少人为破坏保护绿化成果由于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属于市政工程。服务的对象是广大市民,因此应将公众参与明确地列入行业法规中。许多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上普遍重视市民参与的作用,往往通过积极主动、深入细致的工作,将规划意图、实施方案等宣传到市民中,广泛听取意见。

第8篇

关键词:市政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包括了城市道路、排水、桥梁、绿化、污水处理、路灯等城市公用事业工程,是城市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5]。而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是市政工程建设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其核心内容。只有工程项目管理恰当,才能更好地实现市政工程项目的人文性、实用性、美观性[2]等要求,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

一、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市政施工质量控制意识薄弱

施工质量的控制是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当前在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有些单位存在着抢进度、抢工期而轻工程质量的现象,这就给施工质量带来了安全隐患。例如,有些施工单位在市政工程建设中为了提前完工,不按照工艺流程操作,在挖排水工程沟时,不开挖坑内的排水沟,排除积水,而带水浇筑混凝土基础;砖石砌筑注浆不饱满,形成较多的空洞[3]。这些都是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极大的影响着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1.2 市政施工不注意进度计划的合理安排

由于市政工程项目涉及到的专业多,项目复杂,好多施工单位,不进行有效的进度计划管理,杂乱无章,做到哪里是哪里。往往一道工序已经完成了好长一段时间,却因另一道工序没有完成,不得不搁浅,而无法完成下一道工序。例如道路工程中,路基施工时,往往与管线施工协调不到位,相关产权单位迟迟不到场施工,致使路基曝晒很长时间,却不能进行基层等施工。

1.3 市政工程中缺少有效的成本管理

市政工程涉及的面比较广,施工场地比较多,对原材料管理不善,铺张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好多周转性材料,如模板等,用完随地堆放,不妥善保管,而遭受日晒雨淋,有的模板仅仅用过一两次,就无法再进行使用。无形中造成了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又片面追求成本的降低,过度使用机械,而不注重日常保养维修,或是安排工人超长时间加班,致使工人流失严重,后期无法组织足够的人工进行作业,造成工程延误等。

1.4 市政工程建设中现场管理及监控力度不到位

由于市政工程项目建设存在工程量大、工期紧的特点,并且施工单位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也不够重视,这就导致施工过程中监控力度不到位[3]。除此之外,由于市政工程建设一般在市区进行施工,使得施工场地狭窄,且车辆行人来回通行,使得施工材料的堆放、机械工程作业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1.5 施工中不注重环保、职业安全、节能等管理

施工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工程本身,仅满足质量合格,不拖延工期,而忽视了现场的污染防治,工人的健康安全及相关的节能措施,造成大量的损失。比如:对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不给工人配备相应的劳保用品,没有相应的防护措施,井道内不排风,运土车不封闭,致使场地内尘土飞扬,高处不作业,不架设安全防护网等,没有相应的应急预案,至使发生安全事故,无从救援,人员伤亡严重,工程损失巨大等。

二、优化市政工程项目管理的对策分析

2.1对市政施工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管理

市政施工项目开始施工之前,要对所有的施工人员进行健全、严格的岗前培训和学习[4]。在保证施工技术人员能对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熟年操作后,才允许到施工现场进行操作施工。除此之外,每个分包的施工单位也要严格施工人员的施工要求,对参与施工的人员进行专业的、科学的安全教育培训,确保市政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另外,除了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外,还需要对重视施工项目的技术管理,管理人员可以将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归档,以便以后参考、查询。

2.2 对市政施工现场资料进行管理

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市政工程项目大约一半左右的成本都来自施工材料的费用和建设过程中使用设备的费用。因此,在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对施工现场材料、设备等进行合理的控制、管理,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市政工程建设的成本(成本的管理控制具体措施见表1)。为了达到对施工成本的控制,市政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就需要提前与施工的技术人员进行沟通、规划。这样就能更好地对施工现场的材料进行选取、设备的运用进行规划,从而可以将现场材料与设备的管理发挥到最佳配置。

表1 市政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控制措施一览表

项目成本控制措施类型 具体实施内容

组织措施 组织措施是从施工成本管理方面采取的措施,是全体施工人员共同的责任。要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狠心的项目控制体系,实

行项目经理负责制[5]。

技术措施 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了最佳施工方案的确定和最有材料的选用。通过对改变配比、使用项目添加剂等方法降低材料消耗的费用,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经济措施 管理人员应该根据施工工程的需求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并对施工成本进行风险分析以及制定防范性对策等等。另外,在经济措施中重要的一点是各种支出应该及时的记录、收集,做好账目的增减,严格控制账目的随意支出。

合同措施 采用合同措施控制施工成本,应该从合同谈判开始到合同终结的整个周期。在合同执行期间,合同管理的措施既要注意对方合同执行的情况,也要自己合同履行合同的情况。

2.3 对市政施工工序进行有效管理

在市政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其关键的要素就是要对市政施工工序进行有效的管理。市政项目施工过程中,其项目的施工工序管理是否恰当对其施工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为了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就需要对市政施工工序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另外,项目管理单位还要定期检查各个工序环节,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在实施阶段,施工工序能够保持灵活性、可控性[4]。

2.4 注重进度计划的安排

针对市政工程专业多,涉及面广,施工段多等特点,在简单的横道图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使用双代号网络图,确定关键线路,分析关键工作,在资源配备上,优先满足关键工作,力保工期不拖延。又能合理安排资源,不造成窝工,机械闲置等。

2.5 注重现场环保、节能、安全生产等措施

不能忽视现场职业健康,环保安全及文明施工的管理,应根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等标准,建立施工企业自己的管理体系。规范施工现场的场容,保持作业环境的整治卫生;科学组织施工,使生产有序进行;减少施工对周围居民和环境的影响;遵守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的规定和要求,保证职工的安全和身体健康。建立安全生产预防措施,建立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施工过程中及时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应立即解除。发生安全事故,第一要务是保障人员安全。及时组织抢救。

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质量、进度、成本还是环保都是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应合理协调上述环节的关系。做到有机协调统一。做到“三控三管一协调”的管理体系。利用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达到投资控制、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的目标。要达到这些目标,最重要的就是组织协调管理工作。采用合理的组织机构及管理模式,在施工过程中参照相关标准及规范,一一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曲龙,李冬冬. 市政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策[J]-青春岁月2013(19)

2、李小林. 谈市政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山西建筑2012,38(26)

3、党升运. 市政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分析[J]-建设科技2014(7)

4、杨海. 论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8)

第9篇

关键词:化工厂;汽轮机;轴承;高温度

在某化工厂,其中一台汽轮机为凝汽式汽轮机,其中机轴系主要包括1个推力轴承和4个径向支撑轴承,根据轴承支撑点位置和负荷,1号为混合式的轴承,2号为圆筒式轴承,3号和4号为可倾式轴承。在运行过程中,维修人员按照化工厂的标准和要求,针对2号轴承不上油的情况,对上瓦油杯采用进油孔为基准,沿着转子的方向,加开油槽,从而有效提升轴承上部油杯进油效果。但是在完成修理重新启动机器以后,在冲转速度不断加快的条件西,其中2号轴承回油温度出现升高的情况,达到75℃,而汽轮机的报警温度为65℃,从而导致汽轮机出现跳机问题;维修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发现,2号瓦块的接触面有磨损和过热灼伤情况。因此,下面就以某化工厂汽轮机轴承高温情况展开论述,找到问题的症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保证化工厂能够正常有效的生产。

1 影响汽轮机轴承温度的因素

在通常情况下,汽轮机轴承温度出现异常,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系统和轴承本身结构。下面就分别展开论述。

1.1 系统

系统在整个汽轮机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外界环境中灰尘、水分进入系统,提升汽轮机的性能,也影响着汽轮机的温度。第一,轴承油,为汽轮机提供和冷却作用。在化工厂汽轮机运行过程中,长期处在循环状态,并且与外界的物质接触。对这组汽轮机,主要采油工32#汽轮机再生油作为油,其中1号和2号油油品粘度都在相应的标准范围内,由此可以得出2号机组轴承温度异常与油品质没有关系。第二,检测仪表安装问题,如果检测仪器安装角度存在问题,就会导致回油不畅通,导致轴承温度过高。但是在实际排查过程中,某化工厂汽轮机的检测仪表完全正常。第三,油回路问题。在汽轮机运行过程中,油的回路会直接影响到轴承的冷却性。在进行检查过程中,检查人员没有发现汽轮机油路存在异物或者阻塞情况,因此,检查人员初步判断轴承的进油量少是导致轴承温度存在异常的原因。

1.2 轴承结构问题

第一,轴承间隙。在汽轮机运行过程中,轴承的油压会受到顶隙、侧隙、油池深度和油楔深度的影响。受到离心力的影响,侧隙不均衡会到最后油腔内压力出现周期性的变化,减低油膜的稳定性,从产生液体内的摩擦。根据2号机组轴承温度过高问题,检测人员发现了机组轴承存在顶隙过大和侧隙过小的问题。第二,节流孔径影响。轴承是节流孔是油流入油腔内的重要通道,并且油的流量与粘度没有很大关系。但是对轴承油膜向外留出的流量就会粘度有着很大关系,因此,为了保证轴承机组正常运行,要求所有孔径要保持相同,控制好油进出流量,避免出现一定的范围。因为油分配不合理,就会使得轴承温度升高。第三,轴系结构。在进行轴系结构检查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检查轴径的椭圆度,因为这对轴承的间隙稳定性会产生周期性的印象,甚至会导致轴系出现剧烈的振动,影响汽轮机的正常运转。其次,大轴与轴承同心问题,如果出现不同心,就会导致轴径与轴瓦相互磨损,从而提升轴瓦的温度。再次,如果对轮连测轴承的相反扬度会导致轴径与轴瓦的损伤。最后,轴承的扬度和轴瓦如果不在统一平面,或者出现偏离,就会增加轴承运行的阻力,通过摩擦产生热量,导致轴承温度升高。

2 相应的解决措施

为了保证化工厂各项生产能够顺利进行,下面针对导致2号轴承机组出现高温的影响因素,采取以下措施。

2.1 下轴瓦的修刮

在进行检查过程中,检查人员发现下瓦后侧的钨金有明显的磨损,然后维修人员进行了补焊,接着测量了轴径的桥规值和扬度以及左右两侧的下侧衬瓦,从而获得下瓦的研刮量。并对瓦的间隙进行测量,保证满足实际运行要求,避免出现磨损情况,实现轴瓦与轴间距形成稳定的油膜,保证受力均匀,有效的消除磨瓦或者烧瓦情况,保证汽轮机温度正常。

2.2 控制好油孔孔径

对投入的汽轮机机组来说,由于轴承的进油口、出油口和油槽已经定型,并且进行扩孔难度比较大,在2号机组中,确实存在孔径不足的问题。因此,检修人员分析节流孔扩孔后对其造成的影响进行,把2号瓦进油节流孔径进行扩大,从根本上改善了轴承的油量进出情况,降低了轴承的温度。

2.3 控制轴承间隙

为了有效的降低轴承问题,检修人员结合专家给出的意见,扩大了2号瓦的间隙,采用浇筑钨金的措施,减小轴承的顶隙,大大提升了转子的稳定性,避免产生过大的振动。

2.4 清洁轴承油腔

在实际检查和维修过程中,要保证全程的清洁,避免轴承内部进入任何杂物,在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白布或者空气吹扫的方法,保证轴承良好的运行状态,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3 化工厂汽轮机轴承养护

为了提升汽轮机的使用效率,需要建立完善轴承养护措施,定期对轴承进行检查好维护,避免出现高温情况,影响到汽轮机的正产运转。下面就如何做好化工厂汽轮机轴承养护展开论述。

3.1 做好定期检查

化工厂检修人员要建立完善的检查制度,重点做好汽轮机偏心、振动、转子位置以及金属温度记录仪等检查,对汽轮机进行清洁,做好日常的检查和维护工作,防止温度过高,造成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3.2 轴承管理

为了防止轴承温度过高,就要做好轴颈及轴瓦的冷却工作。在轴承在运转时,如果轴身的温度过高,就不能保证顶轴油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在汽轮机停机时间,要加强对顶轴油系统的维护工作,防止低速盘车对轴瓦造成的磨损,从而导致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3.3 做好汽轮机的防腐工作

对化工厂汽轮机而言,气缸内部会残存一定的水蒸气,为了有效的防止气缸出现腐蚀的情况,要采取快速冷却的方法,有效排出气缸内的空气,做好基本的除湿工作。如果汽轮机阀门和轴封处出现腐蚀情况,就会缩短汽轮机的寿命,降低金属强度,影响到汽轮机的安全稳定的运行。已草拟,为了化工厂的生产顺利进行,就要做好防腐工作。

3.4 汽轮机的通风冷却保养

在汽轮机停止运行短时间内,依然处在高温阶段,为了有效延长汽轮机寿命,需要在短时间内,降低气缸的温度,做好冷却工作。在通常情况下,维护人员可以采用压缩空气通风强制冷却。维护人员首先要加热空气,通过顺流的方式,把空气输入汽轮机内部,从而实现汽轮机的快速冷却。在冷却过程中,要排出内部水蒸气,加强对各项指标的监视,加快冷却的速度,做好汽轮机的维护工作,有效的延长汽轮机的寿命。

综上所述,在进行化工厂汽轮机轴承温度高问题处理过程中,检修人员要对汽轮机进行全面的检查,分析每一项影响汽轮机轴承温度的因素,从而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作为维护管理人员,要制定完善的养护管理计划,加强对汽轮机整体的维护,保证汽轮机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参考文献

[1]阮圣奇,胡中强,刘庆刚,等.汽轮机轴承金属温度偏高原因分析[J].发电设备,2013,1:24-26.

[2]何军林.汽轮机轴承回油温度超高原因分析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3,3:85.

[3]张广新,冯亮.汽轮机推力轴承温度高原因分析与处理[J].冶金动力,2004,2:36-3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