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野外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2 17:42: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野外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野外教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德育;英语教学;渗透

1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身为独生子女的职业院校学生,长期理所当然地享受着家长的呵护和关爱,难以体验社会竞争的激烈与生活的艰辛,更无从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视学习为家长给自己安排的任务,一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便不假思索地向同龄人、朋友、同学求助,却对父母、老师的劝导、学校的管理不以为然。由于他们大多数心理发育尚不成熟,遇事缺乏理性和准确的判断力,一旦受到同龄人负面的影响,就会盲目跟从。

实际上,职业院校学生也有着自身特殊的思维方式,当他们从简单的逆反心理过渡到独立思考理想与现实的时候,就会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当他们发现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很多与理想信念中的公平、合理等原则背道而驰的现象时,就会感到迷惑、不解与失望,导致消极情绪与内心矛盾冲突的产生。此时,用德育教育来浇灌学生的心灵,为他们指明方向是相当关键的。但是,长期以来,“德育教育”这四个字总是给人一种板起面孔、敬而远之的感觉。家长不在乎,学校不重视,衡量没标准,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境遇。德育课没有现成的教材,需要以一系列活动为载体。然而,对于绝大多数面临专业课学习任务或者自学考试,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压力的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参加德育活动是在浪费时间。

2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教学中进行德育是教学具有教育性客观规律的反映。所谓教学具有教育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施教者的主观意愿如何,是否自觉,学生都在客观地接受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一定政治立场、世界观、方法论的影响和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的熏陶感染。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谈到德育的方法时曾经强调通过教学进行德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学本身乃是德育的基本手段和方法,这种教学应该导致自觉信念的形成,导致学生的道德行为熟练技巧和习惯的养成。他正确指出,教育与教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过程,教师以身作则,是道德教育体系中最好的手段和方法。“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因此,进行德育离不开其他各科教学,因为学生大量时间是学习其他各科课程,我们应该把德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性作用。作为英语教师,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语言学习方法,打下牢固的语言基础,培养学生掌握实用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自然也肩负着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任,也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是非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在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英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的新信息及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社会建设需要不同层次的外语人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自觉性。

3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手段

3.1隐蔽德育目标

青年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正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他们强烈的逆反心理则决定了在没有说教色彩和强迫性质的前提下,德育目标才能比较容易实现。过早暴露德育意图,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成功的德育教育,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而应似春雨“润物细无声”。英语学科本身的特点是交际性、实践性和工具性,同时传授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由此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活跃思维,培养辩证思想,培养坚强、进取、豁达、乐观的性格,使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交往等活动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英语教材、课外读物,多以欧美国家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为主要来源这一特殊性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接触到不同的价值理念,会受到西方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的影响这一现实性因素,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寻求客观、合理地看待并解决社会及生活问题。

3.2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求思想教育和知识能力培养的结合点

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绝不能单纯为了“渗透”而进行空洞的说教,必须严格遵循英语教学规律,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潜在的德育因素,让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渗透方式,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首先要使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训练,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并且掌握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话题,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探索话题的精髓,使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思想的启发与心灵的震撼,逐步向教材的思想寓意靠近,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3.3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例如,学习解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时,教师可以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时要求学生就“同情与报复”和“爱情与金钱”这两个贯穿始终的线索为话题进行讨论。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直接或侧面反映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对此,教师有责任给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树立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观,以明辨是非并做遵纪守法的公民。根据学生思想的热点和兴奋点寻找最佳结合点,使德育教育富有真实性和创造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思想的热点、疑点和兴奋点,以及针对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望强烈,对一些现象认识模糊的情况,开展辩论、演讲等活动;再进一步鼓励学生结合实际,书面表达出心得体会,这样学生就会在讨论和思考中得到德育的滋润,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诸如讨论、辩论这样的团队活动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学生学会了如何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以及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彼此激励、互相帮助等团队意识。这样安排听说课,既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达成思想观念上的共识,学生当然会欣然接受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形式。

4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中以辐射的方式,广泛涉猎东西方的文化、历史、哲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并加以比较,既培养中立的学术素养,又增强合理性和适应性判断思辨能力,把德育植根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之中,认识和筛选外国有用的东西,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无疑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就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和培养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既掌握这门语言又使他们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可谓一举两得。总之,中西方文化交融混杂的现实绝不能削弱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工作。相反,英语教师更应该以全面培养人才为出发点,认真备课,深刻领会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内涵,以知识为载体,从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文化意识等方面入手,确立明确的德育目标,变教材为有生命力的德育阵地,从而取得英语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刘济良.德育论教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

[2]李申申.简明外国教育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3]戴国明.教育学教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第2篇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外实践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以二者结合为基础,辅之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为主线,在课外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是以“问题—答案—讨论—新问题—讨论—总结”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需要教师结合专业发展的特点,通过自身学习能力和理论基础去发现专业或者行业相关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摸索与专业相关的问题.以此为线索,学生可以在一个较轻松的氛围下自行查阅资料、文献,也可以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探讨如何解决问题.通过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系列过程是在理论联系实践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教师将理论教学从课堂转移到课外,在实践中或者就业岗位上进行教学讲解,使问题解决于实践之中.这种模式的重大意义在于求解过程,在于学生围绕问题所付出的各种努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同时,作为90后甚至00后的大学生,缺乏的是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很多学生毕业之后进入岗位无法适应工作中的人际交往与合作,通过这种模式恰恰可以增强人际交往和团队之间的协作能力,经过共同努力致力于问题的解决,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在学生求知的过程中,教师慢慢退居幕后,仅在关键时刻对学生的问题起到点拨、支架、教练的作用,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库,而是知识构建的促进者、信息的咨询者.教师并不是游离于教学之外,相反,作为这种模式的主线,问题的设计和实践环境的选择都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同时教师还要具备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创造性问题的能力.显然,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外实践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提出新的要求,重新定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培养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一种现实选择.

2物业管理专业应用“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外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外实践教学模式”含义的了解,该模式正符合目前我国物业管理行业人才需求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

2.1物业管理行业现状的要求

任何专业的设置都是依托于社会和国家的需求而设立,服务于学科行业的发展要求.物业管理行业在众多行业中是较有潜力的行业,有潜力说明物业管理行业还存在诸多的改进空间,也就是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物业管理行业存在的问题可以简单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我国目前物业管理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小区物业收费难的问题、业主和物业公司以及开发商之间的矛盾冲突问题、物业从业者日常管理服务中包括物业法规中所存在的问题等等,需要物业从业人员去解决.这些最为新鲜、现实的问题正是物业管理专业课堂上最真实的案例和教学素材,教师可以直接将课堂转移到物业服务前线,在实践中去亲自体会问题的存在或者教师将问题进行归纳,通过问题将学生带入到岗位的实际操作,二者都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物业管理行业存在的问题.以此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以及自身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此过程就是学生能力、知识水平提高的过程.第二种是在物业管理行业基本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所需要面对的问题,也存在于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高级物业管理当中.由于物业已经达到基本服务水平或者业主要追求更高的服务质量和品质,需求决定市场供给,作为物业从业人员理应提供业主需要的服务.既然是高品质服务就应该突破原有的服务理念,将物业管理分为专业化管理和综合两部分,第一种问题可以归纳到专业化管理领域,理念创新问题则应属于综合领域.在传统服务内容上进行创新和突破,如家政服务、“小饭桌”服务、老年人服务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创新也是对物业服务的增值,而这些创新理念的源泉正适合在校园的物业管理专业学生中挖掘.年轻人思维活跃、天马行空、敢于突破,教师需要将这些想法、思维带入到课外实践教学课堂上,给予学生正确引导,使这些思维更加务实,甚至有可能还未走出校门就已经获得自己创新的专利.只要有成功的教学案例,就会使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外实践教学模式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与物业行业就业形成无缝隙接轨.

2.2物业管理专业的要求

物业管理行业发展尚且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其直接相关的高校物业管理专业更是如此,目前的形势是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输送与社会真正需求相脱节.所以,迫切需要从人才培养模式上予以改进,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外实践教学模式正好与物业管理专业的要求相匹配,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说明.第一,物业管理专业特殊.目前设置物业管理专业的院校,大部分是大专类高职院校,本科层次的物业管理专业还较少,成立时间较晚,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成立.大专类的技术院校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能力强,其教学环节是按照企业要求所设计,也就是所谓的订单式教学,但是这种培养模式的高职学生进入企业大部分局限在基层发展,上升空间较小.随着物业管理行业发展速度加快,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出现了本科、硕士教育,物业管理行业需要大量的中层或者高层次人才,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有实践能力,还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物业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却在实践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众所周知,物业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每个学校的培养方案都设置实习环节,但理论教学大部门还是在课堂之内,实习质量又跟不上,这样对比,培养实践类学生同大专院校有一定差距.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外实践教学模式正好可以改变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大环境,既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又可以发散其专业理论思维,更加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步入岗位,既可以从基层做起,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以拓展其上升空间,这种人才正是企业所偏爱的类型.经过一段时间的基层锻炼以及企业文化熏陶,定会成为企业的可用之才,为学生就业以及进入岗位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第二,物业管理专业学生特殊.本校物业专业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经过调剂的学生,入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上文提出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外实践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而本专业学生恰巧缺乏这种能力,自身惰性较强.笔者并不建议学生欠缺某种能力就规避之,通过教师的日夜备课、详细讲解以弥补.相反,笔者认为应该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方面进行刻意培养,拉近与重点高校学生之间的差距.根据本校学生特点,教师应该提前归纳好问题,将学生带出课堂,通过外界的新鲜事物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专业相关问题探索之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积极讨论,共同将知识融解、消化,完成专业培养目标.

3物业管理专业“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外实践

教学模式”的实现途径物业管理专业在我校成立于2012年,各方面还在探索之中.实行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外实践教学模式单纯依靠专业或者学院内部无法完成目标,需要各方力量搭建平台以保障教学模式的应用,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3.1学校与行政部门共同支持

第一,学校应该提供全真的物业实训平台,例如将中央空调、消防警报、安全防范、家居智能化、电梯、门禁、停车场管理等设施设备移植到电子实训室,可以使物业基础课程在实训室进行,教师可以结合实训软件对课程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学校范围内理解中央空调系统、小区可视对讲及住户报警系统、电梯运行系统、消防报警及灭火喷洒系统、闭路监控及周界防越报警系统、门禁管理系统、小区停车场系统、保安巡检系统、公共设备管理服务系统的具体操作,可以用较少的投入使学生对物业管理基本流程有更深入直观的理解.第二,学校和行政部门联合为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一方面,可以通过行政部门与当地物业公司联系,提供教学环境.甚至可以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使物业公司参与培养方案、教学模式的设计.既为物业公司输送了人才,同时也能帮助物业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又可以为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提供最佳平台,甚至完全可能通过教学模式的改进帮助物业公司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提供一栋教学楼作为实践基地,外聘几位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人员,其他物业人员可以选用本校物业专业学生,提前适应岗位要求.学生在自己管理的物业事务中掌握知识、解决问题,以实际管理服务能力作为就业的最好敲门砖.

3.2培养“双师型”教师以推动教学模式的改进

第3篇

事物的性质,即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原因。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即高等职业教育内在的本质属性,是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原因。

教育类型是由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所决定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探索客观规律,即研究科学原理的人才——学术型、科研型人才;一类是将科学原理应用于实践,从而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物质形态的人才——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前者是培养探索未知的人才,后者培养是应用已知的人才。

不同类型的人才要由不同类型的教育来造就。一般来说,学术型、科研型和工程型人才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培养,而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则由职业教育来造就。其中的技术型、高级技能型人才一般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类型上属于技术应用型教育,而不是学科型、工程型教育。但在现实中,高等职业教育刻意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把技术应用型教育办成学科型、工程型教育的现象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偏离”:

1.专业定位和专业设置偏离了社会的实际需要。不是按照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专业,而是完全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目录,以学科来设置专业。

2.课程设计和组织教学偏离了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而是走高等专科学校的老路,办成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版。

3.教师的激励杠杆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向。特别是在职称评审方面,完全套用普通高校的做法,把教师引导到写理论文章和出专著上去。普通高等院校应该鼓励教师创造学科理论去探索和预测未知,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引导教师创设实践过程去应用已知。

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设置职业化的专业,开发岗位化的课程,实施过程化的教学,推行成果化的考核。

二、职业、岗位的关系

职业是具有一定特征的社会工作类别,它是一组相互关联但又不能相互替代的特定工作的统称。一个社会性的职业本身是一个系统,它是由若干个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个岗位组成,即通常所说的岗位群。它具有集合性、关联性、层次性和目标性等特点。在这个系统中,它是由一个核心岗位支撑起来,将众多的岗位有机集合在一起。比如,教育是一个职业,教师就是一个核心岗位,其他的行政管理、实验实训、后勤服务等岗位都是直接服务于这个核心岗位而存在的。

岗位是企业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工作位置。企业根据劳动岗位的特点对上岗人员提出的综合要求形成岗位规范,它构成企业劳动管理的基础。

职业和岗位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对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要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要对职业进行科学的分类。职业分类客观地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和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阶段社会管理水平。

既然高等职业教育部门要设置职业化的专业,那么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就应该是掌握这个专业所对应所有岗位的操作规程和实践技能,因而,对岗位的科学分类就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无论是一个岗位开发一门课程还是几个岗位整合成一门课程,但专业岗位的科学分类是前提条件。划分出来的职业岗位必须是全面、科学、切合实际,这样既能突出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操作规程,又能针对工作过程融合岗位所需的岗位技能,为教学改革的后续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专业岗位分类的依据

高职对外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并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具体目标应是:

1.以职业资格要求为蓝本划分职业岗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职业资格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资格认定,是经专门机构在综合测试和考察实际工作效果后颁发给个人的能在全国得到承认的一种凭证。它标志被授予人所具有的能力和操作水平,是提供就业的主要参考凭据。每一张“国家职业资格”都对应一个具体的岗位及所需的岗位技能,它由主要职能、能力单元,能力要素及操作上的具体要求和范围等所构成。按照这种思路,我们可以将对外贸易专业划分为外销工作、报关工作、报检工作、单证工作、船务工作等职业岗位。

2.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架职业岗位。岗位工作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按照一定的操作规程和工作程序作用于具体的劳动对象并产生一定工作成果的社会活动。因此,职业岗位都是由技能、过程和劳动对象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岗位都对应了一定的工作过程,能够相对独立的工作过程必然包含一定的岗位。那么在进行岗位分类时,以核心工作过程为主线,着眼于相对独立的的工作过程,逐一进行分解,划分不同类型的岗位工作。以工作过程为标准构架职业岗位,要对整个职业化的专业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和认识,要冲破学科体系的束缚,重新构建行动导向的岗位体系。例如,对外贸易专业从作业过程上划分主要有:商流、物流、资金流、单据流等四种基本作业运动。

3.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归纳职业岗位。上述两种划分方法主要是基于职业岗位内部的工作流程和常规的工作内容进行划分的。但每种职业岗位总难免面临着由于外界的冲击而产生非常规的工作任务。外部环境的变化给职业内部系统带来新的工作任务时,要完成这些工作,就应该有常设岗位或临时岗位来承担这部分工作。因此,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划分职业岗位是对以上两种划分方法的有效补充。例如,对外贸易专业在做好各个岗位的常规工作时,经常遇到反倾销、反补贴、合同危机等非常规事件,而且这些非常规任务对于对外贸易职业而言,发生频率并不少见。那么我们应该划分出仲裁与应诉、的职业岗位,纳入到职业岗位系统当中来。

4.以工作部门为线索划分职业岗位。按涉及的部门进行划分,海关作为代表国家政府而独立行使对国家所有的进出动而进行监管调控的部门,它有自己一套独有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规程,在以上的分类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但是考虑到未来学生报考公务员进入海关部门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岗位并入到对外贸易的岗位体系中是比较合适的,体现了专业设置中的可拓展性。以上四种划分方法不是独立使用,而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再辅助以其他三种分类标准归纳整合成任务明晰、过程突出,相互衔接的职业岗位系统。结论: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那么,对外贸易专业岗位就划分成如下八个方面的内容:外销实务、外贸物流与保险实务、外贸商检实务、报关实务、单证实务、外贸监管与预防、外贸仲裁与应诉实务、海关实务。自然构成了对外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

四、知识技能的重组——课程开发

通过以上划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的课程体系框架已显山露水。让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毕业之后要做哪些事情,怎样做这些事情。就好比学生置身于大河彼岸,清晰地看到对面的风景,可惜的是面前横卧着一条大河,只能远观而不可近赏。要能近赏,技能不可或缺。怎样将知识和技能融合到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中去呢?用一句话概括为:因岗定能,构建职业通用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的课程体系,形成金字塔式的技能和能力体系,职业通用能力是金字塔的最底端,中间则是专业核心技能,而金字塔的塔顶则是专业方向能力。

例如,对外贸易专业的通用技能是外贸英语能力,具体包括外贸领域的口语会话能力、外贸函电的阅读能力、外贸函电的写作能力等。这种能力是以上所有岗位工作共同所需要的技能。专业核心技能是以上七种核心岗位各自所需要的技能。专业方向技能是基于社会变迁产生新岗位后的适应性技能或发展性技能。这种技能可以通过以上两种技能的培养之后着手打造的技能。

外贸英语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通用技能的课程先行讲授。但不能按照现有的教材开展教学。而是紧扣专业核心技能,以工作过程为依据,将对外贸易活动中各个环节所使用到的专业词汇、常用句型和固定表达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编写成听、说、读、写于一体的实用教材。我们打破以往按语言学的结构以章节的方式编写教材,要以工作业务流程为线索,开发模块化学习单元,将那些外贸过程中必须用、反复用的词汇和习惯表达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学生记住了常用词汇,能套用有关的句型,能完成日常的外贸沟通工作,学生就算达标了。

以外贸仲裁与应诉实务这个岗位为例,我们在学科体系中开设的《WTO规则》、《国际商法》、《国际经济法》等有关办事规则的课程,要依据仲裁与应诉的岗位需要,精选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到岗位工作过程中去。在过程中讲授法律知识,在动手中领会办事规则。将那么学术探讨性的漫无边际的理论知识统统删减。

只有过程化或程序化的知识和技能,任何知识只有形成一定的结构,知识才能内化为自身的知识,高职对外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能满足本行业岗位或多岗位转换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并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在注重课程设置现实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动态性和前瞻性,要不断适应我国对外贸易业务发展的趋势,这是当今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OR].教育网.

[2]童宏祥.构建以职业型为特征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初探[J].职教论坛,2006,(12).

[3]杨黎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探索闭[J].职教论坛,2004,(8).

[4]马建富,沙启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建构与技术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3,(3).

[5]胡蒸熬.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6]徐挺.商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编(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4篇

调查共对20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3份,回收率91.5%。结果分析中显示现在高职类院校学生政治观有功利化倾向,学生社会公德有缺失。学生道德价值取向有偏颇。学生的诚信意识缺乏,学生考试作弊,争当“贫困生”骗取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就业中随便毁约等问题屡见不鲜。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效果不佳,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式方法手段落后,内容陈旧,以传统的说教为主,近年来,作为学生德育标本的师德师风也问题频出。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缺失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

现代社会上“读书无用论”、“人情就业”等价值观和社会舆论不同程度地充斥影响着学生。一些反道德观念的不和谐因素侵蚀影响着广大学生,使得本来就缺乏分辨能力的学生感到迷茫,以至在不知不觉中偏移了思想道德规范的正确航线,导致道德行为失范。

2.家庭因素。

当前高职类院校都是“90后”学生,从小在家长的骄生惯养下长大,形成了自私、冷漠的性格特点。

3.学生自身原因。

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共性特点是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对思想教育有逆反抵触心理,缺乏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对道德思想品质提升的内在要求,部分学生的道德行为令人堪忧。

三、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德育功能

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形式,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而更多高职院校只注意到了校外实训基地在教学功能上的作用,而忽视了校外实训基地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育人作用,但无数事实证明校外实训基地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有着共通性,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意识,言行举止随意,作息时间不规律,相对于比较宽松的理论课教学模式,实训课教学更加强调规范性、纪律性,因此在行为养成方面对学生的约束力更强,实践证明效果更加明显。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

在校外实训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与“物”接触,无处“讲人情、拉关系”实训结果具有客观性,不能投机取巧,否则只会自食其果,因此实训教学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形成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

3.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在校外实训教学中,更多的是与教学设备接触,这些设备大多价格昂贵,如果不按规范操作或者不爱惜设备而造成设备器材损坏,不仅要照价赔偿,更严重者会造成安全事故和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法体会到,所以在校外实训教学中,学生更能体会到爱护公物的重要性,养成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学习中更多地与实物接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技能,为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操作提供了平台与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5.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校外实训教学比课堂教学更多涉及到团队合作,例如一项生产、制作项目需要团队配合完成、市场调研需要分工合作等。所以要完成一项实训任务,少则四、五人,多则十几人需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才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在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了参与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的良好品质。

6.培养学生自我约束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第5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 古汉语 文化观照

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语言工具课,主要是系统讲述关于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知识,阐明有关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其“语言科学的理论素养”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对外汉语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这种转变要求我国的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不仅具有教授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中国文化素养。古代汉语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自然也要服务于汉语国际化的国家长远目标。长期以来,由于古代汉语课程内容的繁杂枯燥以及教学时数的不足,导致学生对这门课普遍不感兴趣,教学目的难以实现。如何克服古代汉语教学面临的困难,成为高校古代汉语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汉语教学只有自觉进行文化教学,才能使枯燥的语言文字理论变得富有趣味,使学生产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兴趣。这样做,不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能激发学生课外学习古汉语相关知识的主动性,丰富古汉语课的实践教学内容。

一、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字词意义的理解

汉字是表意文字,通过字形来表现词义。古汉语中,大多数词都是多义词,这些意义之间有着或近或远的引申联系,顺着这些引申线索,我们总能追溯到某个字(词)的本义。词的本义就是汉字据以构形的基础。运用汉字的构形理论分析字形与词本义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古代汉民族的文化,也能更好的理解本义与后世引申义之间的联系,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如“年”,甲骨文作“”,上面是“禾”,下面是“人”,像人头上顶着禾的样子,表示谷物成熟后收割了下来,顶在头上拿回家。因此,“年”的本义为谷物成熟。古代一年种一次庄稼,谷物从这次成熟到下次成熟就是一年的时间,因此,“年”就有了时间单位“年岁”的含义,从“年岁”义引申出“年节”义,也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关于春节还流传有各种民间传说,兹不赘述。年节一过,人也增加了一岁。于是“年”又引申指人的年龄。《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我们通过分析“年”的字形构造知其本义,又进一步结合古代社会生活和有关传说分析其各意义之间的引申联系,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其意义的理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2]。作为汉文化的载体,对汉字中蕴含的古代文化予以阐释,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兴趣,而且促使他们做深入的探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

二、精选语法用例,让学生在掌握语法规律的同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语法是古代汉语教学的重点,内容琐碎而枯燥。各种古汉语句式的不同形式特点,不同词类的虚词的语法功能及与现代汉语虚词之间的对应关系都让学生颇感头疼。如果教师能够精选古代经典中既反映优秀传统文化又具有语法特点的典型例句作为语料,用来分析古汉语的句式和虚词,那么,就会让学生既容易掌握这些句式的形式特点和虚词的功能,又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如“词类的活用”一节就是讲古代汉语叙述句的谓语不仅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形容词,而且作谓语的名词、形容词可以和宾语形成使动、意动等特殊的语义关系。我们以《孟子·尽心上》里面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来说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人的视点越高,视野就越宽广的道理,进而对人生有更深的认识。又如《古代汉语的词序》一节讲宾语前置现象,我们以《论语·学而》中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为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因为该句前半部分符合此规律,后半部分因为宾语是名词“人”就不符合此规律的要求,故不能前置。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知人”的必要性。我们总是说知己难觅,其实,等到我们学会了主动去“知人”,“知己”离我们也就不远了。又如学习“者”字结构,我们以《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例,既让学生掌握“者”字结构的形式和意义,也让学生从圣人言中学习到生活的真谛。这样我们就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枯燥的语法教学结合在一起,学生“爱屋及乌”,教学效果自然会好很多。

三、补充文选阅读所需的古代文化常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文选是古代汉语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文选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为了达到“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的目的,文选教学一般占到古代汉语教学时数的一半左右,可见文选有多么的重要。与文字、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相比,文选更紧密地联系着中华民族广阔的古代生活以及民族的心理、风物、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等,是民族思想、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历史记录与写照。所以,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自然就是学习古代汉语所包容的民族文化精神的过程,是了解民族历史并接受民族思想、情感和精神教育的过程。

文选教学以解释词句为主,只有让学生对文中的词句的意义都懂透了,学生才能举一反三,读懂其它的文言作品。一般而言,只要把文选中重点的词句讲清楚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就差不多了。除了词句的障碍以外,影响学生对文选理解的就是古代文化常识了,这方面内容包括古人的姓氏名号、职官、地理、历法等。在古代汉语课时压缩的情况下,很多高校的古代汉语课都把这一部分通论知识砍掉了,以致这些知识成为了学生文选阅读的真正障碍。基于此,我们认为文选教学不仅要解释词句,也要补充解释文选中有关古代文化的常识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读懂文言作品。如《段于鄢》中称郑武公的妻子为武姜,为什么这样称呼她呢?原来古代姓是用来指婚姻的,女子必须称姓。武公之妻的娘家为姜姓,武是她丈夫的谥号,女子死后常在姓上冠以配偶的谥号来称呼她,所以称她武姜。又庄公的弟弟名段,周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排行,段比庄公小三岁,所以叫叔段。叔段后来失败出奔共国,所以又称“共叔段”。又如《鞌之战》中写“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可见古代战车上一般是三个人,教师就有必要介绍他们在车上的位次。原来古代车战时,尊者在左,御者在中,骖乘居右;但君王或战争时的主帅居中,御者在左。又文章开头写“癸酉,师陈於鞌”,教师就有必要介绍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干”是指十天干,即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支”是指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以十干配十二支,得六十“甲子”,用来纪年。干支纪年法一般认为兴于东汉,西汉以前的逐年干支,是后人逆推附加上去的。这些实例说明古代文化常识对文选阅读的重要性。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对古代汉语教学内容予以文化观照的益处。但是也应认识到,古代汉语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讲授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理论,阐释汉字的文化内涵,精选代表优秀古代文化的典型用例,在文选讲授时补充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都是为了增加古代汉语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不能喧宾夺主,把古代汉语课变成古代文化课。

注释:

[1]王宁:《古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6页。

第6篇

    1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对西方历史知识的掌握古今不均衡,高中世界历史的学习内容主要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文化概论课不是历史课,但是离不开历史知识的基础,学生对于西方古代史和中世纪的历史知识存在着较大缺口,造成教学效率较低;

    第二,从上古时期到当下,西方文化概论课程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长;“西”的概念指向多个民族国家,课程内容涉及的地域跨度大;“文化”既包括精神层面又包括物质层面,知识体系庞大,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取舍困难;

    第三,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不强,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导致教学和学习效果均不理想。

    2 教学目标的确定

    对外汉语专业西方文化概论课的教学目标是立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培养学生运用西方文化知识与和中国文化进行对比,了解西方思维模式、文化特征与中国文化的不同,消除民族间的文化隔阂和差异,更好地进行汉语教学。

    第一,全面掌握西方文化的知识体系,包括体制的演变、宗教、科技、教育、哲学和文学等各方面的发展和特点;

    第二,在了解西方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运用到汉语文化、汉语语言的教学中;

    第三,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避免文化冲突,更好地传播中国语言和传统文化;

    第四,掌握文化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中西文化对比和交流的基本技能,提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 教学内容的选择

    目前,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总课时为36课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3.1 本体知识

    搭建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西方文化概论的知识体系,包括:西方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西方文化发展历史阶段的分期与发展进程;西方的宗教信仰、社会生产与生活状况、科学技术、教育、政治经济与国家制度、文学艺术等相关方面的分析;通过对西方文化的系统学习和研究,揭示西方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文化精神;强调以理性分析的方式来把握西方文化变化的规律,把握西方文化概论这一学科基本原理的分析阐释方法。

    3.2 能力

    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能力培养极其重视,在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一,文化研究的能力,学生在对文化知识体系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度和敏锐度,能够从多个角度对文化现象进行剖析和探究,找寻其本质和规律。第二,文化教学的能力,语言教学即文化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学习,把握西方文化本质、西方思维特征的前提下,在今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进行文化导入、文化渗透和文化传播。第三,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来实现,跨文化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中西两种文化之间差异的理解,并激发他们去了解产生这一差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原因,从而使他们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增强跨文化意识,便于中西交流和教学。

    4 教学方式的改革

    4.1 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相结合

    西方文化概论的本体知识教学要突破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往往只是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方式来进行。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某些教学内容简单、学生熟悉的章节可以安排学生自学,教师只是指出该部分的知识要点、重点和难点,课上课下给予学生答疑。另外,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比如提供学生武汉大学西方文化概论的精品课程网站;针对每个章节,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提供课前预习知识;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提供课下巩固和拓展知识。

    4.2 开展专题介绍和讨论

    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是遵循时间线索、分历史阶段来展开讲授的,突出的是阶段性特点,缺乏对宗教、科技、哲学等专门文化领域进行全面纵向的总结和归纳,缺乏对各文化领域的横向对比;因此,教师可以开设西方宗教、西方科技、西方哲学、西方教育等多个专题,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各选一个专题进行研究,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撰写报告,最后再全部展开讨论。

    4.3 强调中西文化对比

    对外汉语专业学习西方文化的最终目的,在于“知己知彼”,通过“知彼”更好地“知己”,从而减少和消除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隔阂和冲突,更有利地推动对外汉语语言和文化教学。在西方文化概论的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西方文化的知识点与相关的中国文化进行对比,鼓励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和特点。

    5 课程测试

第7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培养

一、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活动的过程。简单说来,我们与外国人的交往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师教授外国学生汉语的过程同样也是跨文化交际。我们知道,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目的是提高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必须克服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中常因交际双方的思维模式、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造成交际误解,也即产生语用失误。一般来说,言语交际中一个语法错误、语音错误、词汇错误,不会触怒对方。然而语言使用规则上出现的错误,却可能造成别人的误解,甚至触怒对方。例如,询问对方年龄或工资会被当做侵犯别人的隐私。非语言交际同样也会造成类似的误解,比如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的手势,在我国文化中是杀头的意义,但是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却表示吃饱了的意思。

对外汉语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对外汉语教师可能接触到具有完全迥异的文化背景的人,甚至可能这些人在同一个班上学习汉语。那么怎么处理与他们进行无误的沟通,怎么样处理班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例如宗教上的冲突、思维模式不同引起的误解,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对外汉语专业作为专门培养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培养该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从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具体的策略谈谈本科院校应如何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提高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高一虹在分析比较了多个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的局限后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以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中心。跨文化意识是思想方面的内容,正确的思想指导实践,对实践起促进作用。因此,培养对外汉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是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一)从认识上提高对外汉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人们大致会经历这样的过程:我们期望对方与自己一样,但是发现他们与自己并不相同,然后,文化冲突出现,我们会感到愤怒、恐惧,从而使得我们向后退缩。认为别人与我们一样的想法十分自然,但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却是有害的。所以,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必须不断提醒他们人们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迥异的习俗。必须学会观察异国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二)理性认识对外国人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对某些个人或群体的属性的先入为主的印象。例如,认为美国人随便,德国人严格等,这些就是一些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不一定是有害的,但从某种程度讲,刻板印象是我们重视某类人或群体的共同之处,忽视个体区别。因而导致我们在与某个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将对于他所属的文化的刻板印象附属在这个人身上。在观察某种文化时候,不要只注意该文化与自己的刻板印象吻合的现象,而忽略其他。在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时,应该在教学中贯彻这样的意识: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外族的文化都是不对的,应该平等看待各族文化,在教学时更多地依附中国文化。

(三)保持的意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严格说来,每个人的文化背景都不会完全相同。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强加给对方,我们可以“和而不同”。培养对外汉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要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指导他们保持的意识,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异域文化,以理性的态度介绍汉文化。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仅依靠一两门课程的理论学习,要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体验,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的情境中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来说,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三、本科院校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开设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课程。大多数本科院校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中涉及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为此开设了一些课程。我们认为,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开设这样一些课程:《跨文化交际》《中外文化差异》《中西文化精神》等,甚至可以让外教全程或部分地进行授课,这样会给学生更直观的印象。另外,也可以经常举办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讲座。

(二)大力开掘隐形课程。“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隐性课程涉及到教科书中的、教学活动中的和教学活动之外三个层面的内容。在教材方面,学校要精心选择教材,最好教材中能涉及他族文化的文化要素,让学生能从中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在课堂教学方面,除了开设显性课程外,还有必要大力挖掘语言类课程的隐性部分,特别是挖掘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要素。另外,将上面谈到的提高跨文化意识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也是隐性课程的内容。在课堂之外,应让学生多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从中获得体验和感悟。例如,可以组织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联谊、晚会。

(三)提供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见习和实践机会。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让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到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听课。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可以丰富自己对外汉语教学技能发面的知识,提高教学技能与水平,而且可以通过观察课堂上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的行为,得到一些直观的知识,这有助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该国家学生上课时的习惯,为自己以后的教学实习积累经验。安排学生的教学实践,让学生有机会一对一、一对多地对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具体来说,学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这样的实践计划,制定选拔、培训及考核的具体办法。

(四)选派学生赴海外进行教学实习。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大一、大二学习和掌握了专业知识之后,最好在大三或者大四期间赴海外进行教学实习,这对于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十分有帮助。学校有条件的话可以多与国外的学校进行联系,互相派遣留学生或实习人员。另外,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考取国家汉办志愿者赴海外的孔子学院实习。

赴海外实习的过程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文化休克”。文化休克包括四个阶段:蜜月期、沮丧期、恢复调整期和适应期。如何克服文化休克?这实际就回到了本文讨论的内容。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目的也可以说是帮助学生克服文化休克。从意识上提高对异文化的敏感度,从实践上进行跨文化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在海外实习中应对各种情况,不至于发生某些严重的后果。

四、结语

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要求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意识上,要能从认知的水平上感到异文化是可以接受的,最好是从感情上感觉异文化是可以接受的。惟其如此,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教学实习中或将来成为对外汉语教师之后,才能够沉着应对各种现象,有利于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更长远地说,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国家汉语推广事业的发展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周磊.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对汉语教学的启示[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3).

[3]李红.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6).

[4]周毅,包镭.汉语国际传播时代对外汉语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1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