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生说明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15 09:09: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生说明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生说明文

第1篇

小学生文明礼仪演说稿 篇【1】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礼仪在校园》。礼仪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它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在这阳春三月,春意浓浓、生机勃勃,意味着我们该有一个崭新面貌。那么怎样才能使小学生礼仪洋溢在美丽的校园里呢?

我们小学生要着装得体,符合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篷勃向上的风采,因为仪表、仪容、仪态可以让人一看便知道你的修养。

升旗仪式,最为庄严。这凝聚了文明与热血的国旗,在礼仪的包围中更显得鲜艳。此时此刻,国旗下的我们要严肃认真、精神饱满、高唱国歌,不负于“礼仪之邦”这个美誉。

课堂礼仪对老师的教学影响很大,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一个班的荣誉与凝聚力,体现了这个班的班风班貌。校园礼仪就更重要了,下课后的休息时间,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不拿粉笔头玩、上下楼梯一律右行、见老师和客人要用普通话主动问好。我们还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和一切设施,不穿越绿化带,爱护清洁卫生,服从老师管理和接受值周学生的批评劝阻。受到老师的帮助,应主动诚恳地说谢谢。

同学之间也离不开礼仪,它就像油,使粗糙的磨擦消迹,如果有矛盾,多进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宽容待人。培养较强的协作精神,这样使班级更团结、友谊更深厚。

在3月这个文明礼貌月,全中国都弥漫着文明礼貌的芳香。而这些芳香正来自于各种花朵,你,便是他们中的一份子,相信自己,我们一定能行。我们将挑起传承礼仪的使命,无负于未来,无负于这教育我们的美丽校园。

小学生文明礼仪演说稿 篇【2】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当代的青少年有理想,有热情,他们向社会寻求理解和信任,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然而在这变革和迅猛发展的时代,真正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青年,毕竟是少数的。为什么许多青年还在理想与现实的十字路口上失意徘徊,落伍为生活的弱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能正确地认识礼仪与形象的重要。

浑圆瑰丽的梦想,固然充满了鲜活的诱惑,但创造精彩的过程,更会滋养你不屈不挠的创造情怀。一个商人靠着自己坚韧的毅力而取得的成就,他的成功与礼仪、形象紧紧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人生最幸福最壮美最起伏跌宕的动人乐章。

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还记得俄国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赫尔岑曾经说过:“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有礼仪,它比最高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正确认识形象的重要是获得成功的基石,想想那些事业上的成功者,哪个没有自己的“光辉形象”?世界球王贝利,开始踢球时,有一次上台自我介绍,由于衣服穿戴搭配不得体,人家骂他“黑货色搞不出什么名堂,连最基本的形象也处理不好”,这句话给了他很大打击。但他毫不气馁,一边刻苦训练,一边美化自己的形象,即使走在街上看到镜子也要把衣装整理一番。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了驰骋五大洲的世界超级球星,成为人们崇拜的足球英雄。可见礼仪和形象是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同学们,激烈的社会竞争不允许我们停留于顾影自怜之中,让我们“学好礼仪,美化形象”,努力用双臂构建自己的人生大厦。

小学生文明礼仪演说稿 篇【3】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她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也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小学是××市的重点学校,(……荣誉)。我们一贯引导学生学习“规范”,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个好少年。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我校已经有××年的历史了,(……开展的活动);从而达到以人为本,提高师生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育人兴校的目的。

一、学习“规范”,让“规范”深入人心。

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就必须首先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只有让“规范”深入人心,才可能实施“规范”。为此我就”规范”向学生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深入的学习。 一是在开学典礼上,利用“开学动员”和大幅标语对“学规范,学做人”这一教育中心进行宣传,营造教育气氛。 二是每周升旗仪式利用国旗下讲演时间,有计划地进行”学习规范”的系列讲演,让学生学习礼仪常规和待人接物的原则,使“规范”深入人心。 三是各班级根据学校的周教育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每周分重点、分专题对学生进行“规范”的学习教育,使“学规范”更细致,更深入。

二、从常规训练入手,使文明具体化。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规范”学习后,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规范”的内容,运用“规范”待人接物,我们还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了严格训练。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优美环境的好处,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号召各班成立“义务清扫突击队”,对校园的清洁卫生天天坚持清扫,让学生人人参与义务清扫,人人分享劳动成果,人人从劳动中受到教育,人人都不忍破坏自己亲手创造的干净环境,人人都不允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劳动成果。使维护环境卫生,成为自己的事。 同时,学校德育处还实行了教室卫生、过道卫生、公地卫生各班责任包干的办法。各班负责清扫、维护、保洁。除红领巾监督岗每天两次检查外,德育处还每周不定期突击检查,发现问题取消本周卫生流动红旗。

三、争当文明小卫士,形成良好的文明竞争风气。

在整个“学做文明礼貌小学生”活动中,“争当文明小卫士” 一直贯穿始终。 “文明小卫士”的争当,必须是通过自荐、班级核实、大队部批准三个程序。也就只要自己认为自己符合一个“文明小卫士”的标准就可自己到大队部自己推荐自己当文明小卫士,不必要同学选举,不需老师推荐,只要大队部到班级核实,文明行为基本属实,即可当上文明小卫士,然后担任红领巾监督岗执法工作。

第2篇

1名著无国界,无论作者是什么国的人,只要他的作品有价值且众所周知,就称得上名著。

2名著穿越古今,也就说一部作品的名著与否,和它的成书时间没有关系。

名著已经被证明是全人类共同的宝库文化,它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底蕴,健全我们的人格,是我们不至于成为“文明的野蛮人”。青春时期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一个人在这一时期如果没有读过有价值的书籍,那就是一种遗憾,以后再去弥补是很难有所成效的。

网络小说的独辟蹊径与异军突起,是文化多元素中的生力军,是文化景观中新添的芳园,但它与文化的“正规军”的分野不可能、也不必要形成挤压空间的较量和一争高下的抗衡。事实上,谁也不可能取代谁。你可以巨树参天,我可以灌木葱茏;你可以花团锦簇,我可以淡姿轻摇;你可以典雅高贵,我可以朴实清新……如此“面向未来”,才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多元化和多层次,才符合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经典文学的互补交流、相得益彰相比,多元并举、相映生辉是网络小说的正确取向,也是其走向成熟与繁荣的最佳选择。我们要好的网络小说,以帮助我们成长,反映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们不能沉迷于其中,以致贻误学业。

作为一个处于新世纪与旧世纪交替时期的初中生,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教育体制的变化,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大它对课外书的容纳度。那么怎样读好书呢?

正如饮食一样,读书需要人们的细细品尝,有些东西看起来不好吃,可是很有营养。有些呢?看起来美味诱人,可是只不过是垃圾食品。还有一些色香味俱全。那么,我们也应当且必须在意识到课外书的重要性的同时,克服新世纪相应产生的浮华的新生事物的诱惑,争取在这个还不需徒悲伤的少壮时期,获得更多的可用一生的知识与才能,并完善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在今后能更适应人生的起伏与时代的变迁。

第3篇

这是我们互联网的普及,也可以用手机看各种各样的书,不用专门再去实体店购买或者是图书馆借阅,然而这些书是各式各样的,有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就是中学生该不该去看武侠小说,我认为中学生的学习负担是比较重的,特别是高中生,所以咱们会有很少的时间去透露一些课外书在我高中的学校里面,学校是不允许在课外书到学校里面的,所以在我们学校读那些小说是明令禁止的。但是我觉得其实不如下小说,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比如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就非常有文学色彩。

读武侠小说有时候可以培养学生的情义,可以开拓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如果他可以证明我家少说,就会陷入在里面无法自拔,甚至会去雪里面一些人会给学习生活带来困扰和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我觉得如果非要读武侠小说,就可以在周六周末的时候把作业完成了之后再开始读这些书,不会影响学习,而且也要控制自己读书的时间,有时候太过投入,甚至会在上课的时候总是去想这些,书里面的内容会影响到学习,作为学生最主要的还是学习,所以要先完成学习任务,然后再去考虑要不要读武侠小说。

还有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就是中学生要不要读名著,我觉得读名著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这些名著之所以被称为名著,就是因为他们有非常高的文学性,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所以我认为读屏主持很重要的,而且这些名著的内容也可以运用在我们的写作当中,给写作提供更多的素材。但是我们在读名著的时候,也要确保自己不会这些受影响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成绩,耽误自己太多的时间。

所以我认为无论是读武侠小说还是名著,都要先保证在不影响自己学习生活的前提下再去考虑。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说明文教学

说明文作为语文教材中科普面广、知识性强、应用全面的知识载体,在语文教材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说明文以严密规范的科学语言,具有实用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学生在严谨规范的文章中科学的认识事物的特征属性。纵观小学六年语文教材中文章类型比例,科普类说明文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每一册书籍中都有知科普性强、知识性强的说明文教学单元,这对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世界的热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学习,感知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充分汲取科学内容知识,促使其准确灵活地运用语言等,教师需充分地了解说明文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了解说明文章的内容脉络,加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拓展课外知识等。由于说明文本身所具有的静态文体特征,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片面传递科学知识、灌输思想教育、混淆不同文体特征的文章教学方式,从而使得学生的知识差异、关注重点、质疑问难等问题愈演愈烈,教师难以取得预设的教学效果。本文认为在说明文教学中读、思、行极为关键,对提升说明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读为基础

语文知识是在灵活的课堂教学中被学生认知、吸收的,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阅读感知能力是教学的关键。由于小学生对科普知识具有较大的认知差异,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读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对于各个学段的教学都极为重要。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文语言较之文学作品语言客观严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普遍反映科学术语较为拗口,难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存在断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地引导学生通过读体会规范言语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读懂科学知识,读准科学语言,读透科学感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多种读的方式充分认知文本。初读整体感知文章大致内容,理清文章行文逻辑顺序,如质疑―举例论证―总结,精读时引导学生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所使用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在整体回顾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品味语言准确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理解其“管中窥豹”的表达效果。

如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如何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孪生兄弟”的意思,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就火星和地球之间相似的地方进行比较,以科学证据来肯定科学家的推断,教师要注意进一步加深其对文本的语言的准确性和内容的生动性,如能否将说明文中作者所使用的“大多”、“很少”、“大概”等词语删去,引导学生说出原因,体会删去后文本意思的改变,从而加深学生对说明文用词严谨规范性的。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使用,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析文中语句,形象地感知文中的说明方法。

二.思为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将说明文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或者引导学生直接通过文本阅读获得知识,忽视学生在文本感知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思考,可能进一步导致师生之间的知识落差。“所谓知识落差是指教师传授的知识量与学生可能接受的知识量之间的比差。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优化教学过程,追求课堂教学容量,使学生在听课中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另一方面要通过客观分析学生的基础现状及接受能力,来确定恰当的知识落差。”[1]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语言较为形象简明,教师应当在引导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如根据说明文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记叙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实用性说明文,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多以事物说明文、科普说明文为主,学生通过严谨规范的语言获得对说明形象的认知,学生在品读具有文学趣味的说明语言的同时,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当学生把握说明语言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对课外知识内容进行重新分解组合,从而提出其他问题,这就是动态教学中教师所面临的生成问题。说明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容易生成各种临时性的动态问题,这种问题的生成恰巧是学生个性化思考的结果。教师应当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及时补充科学知识,与学生进行平等互动的交流,让学生能将文本教学中的疑惑充分化解。

在小学说明文教学中,师生的思考极为关键,教师的思考能够为预设教学提供基础,学生的思考能够为教师的及时总结反思提供基础,两者之间互为因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当进一步将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课堂学习中获得感性知识,与自身的背景知识进行双向结合,真正地激发学生自身向往科学、热爱科学的内部情感。

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地预设说明文教学。关注于传授科学知识和培养创新技能,有效地联系三维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的质疑,敢于正面教学目标的落差。另一方面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带领学生探究说明文中的科学价值,分清主次、重难点教授知识,切勿将说明文文本的字词篇章知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一锅烩,进而偏离说明文教学的初衷。再者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以课堂互动对话的方式,进行平等对话沟通,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在说明文教学中真正地改变自身的角色定位,成为科学知识探究的小主人,教师成为启发点拨作用的引路人,合理引导教学活动。

三.行为反馈

说明文以科学知识为基本内容,教学时具有自身的规律,教师不仅要抓住文本中的知识重点,带领学生学习表达方法和语言文字,还应当将课内文本知识拓展迁移到课外,让学生通过掌握的学习方法,一方面能举一反三地对同类型的科普文章进行有效地解读,为自身的写作技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转变已习得的知识为实践技能,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向壁垒中积极课外观察、实验操作、记录数据、科学反馈的方式,开发利用说明文文本中所涉及的知识。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小学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

在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地变革自身的教学观念,拓展课堂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与文本、学生进行合理正确的对话,寻求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学习,创设说明文教学的创新平台。

注 释

第5篇

一、抓住课文的线索,理清文字的层次

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线索,理清层次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

1.理清整篇课文的层次结构

说明文的层次结构是有规律的。说明某一事物构造的文章,常常按照事物的构成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说明。教学时,指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参观线索,就理清了课文的层次结构。一般说来,说明某一事物作用的文章,常常按照先主要,后次要的顺序组织材料;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的文章,常常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说明比较复杂事物的文章,常将要说明的事物分成几个方面,再按一定顺序组织材料。掌握各类说明结构的特点,就掌握了理清说明文层次结构的方法。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结构,还可以采用抓文题的方法。

2.理清段落的说明层次

说明文中段与段之间的构成也是有规律的。说明文在结构上注重每段集中说明一个问题,总是在这一段的首句提出说明重点,然后再进行具体说明。抓住说明文的特点,也能帮助清理自然段的结构层次。

二、学习课文的语言,了解说明事物的方法

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简洁、周密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并体会说明文中根据被说明事物的具体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说明的方法。

1.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周密性

用比较方法,训练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周密性的特点,可采用加、换、去词语的方式进行。

2.学习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把说明的事物说具体

说明文中常常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进行说明,不仅清楚、具体,同时还有很强的说服力。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作者运用这些具体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理清例子同被说明事物间的关系,学习说明的方法。

3.学习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把说明的事物说准确

运用准确、具体的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进行说明文教学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很重要。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既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又可以把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发展思维能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说明文同记叙文相比,语言比较枯燥,形象性不强。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2.利用电教媒体,解决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说明文中的有些现象单凭教师的讲和学生的阅读是很难弄明白的,运用电教媒体就可以解决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简笔画;象形文字;情境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需要对已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使其更好地适应时展趋势。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阶段,将简笔画教学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还能将抽象的语言直观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简笔画在汉语拼音及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1.拼音发音与简笔画

当小学生刚开始接触课堂学习时,对一些汉字认识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此时就需要教师结合简笔画的特点,对小学生进行拼音发音与简笔画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汉字的拼音,例如,在进行小学一年级语文S版第一单元《汉语拼音》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几个汉语拼音字母的简笔画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进行观看,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汉语拼音的掌握,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结合象形文字识字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阶段,教师要对文字的起源进行分析,告知小学生可以通过象形文字联想的方法来进行汉字的记忆。教师在进行汉字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简笔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够独自结合象形文字来进行汉字的学习和记忆。例如,在语文S版一年级第五单元《形象的汉字》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课文中的山和雨图片借助幻灯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而加强学生对文字的认识和掌握。

二、简笔画在课文重点、难点教学中的运用

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往往是通过教师讲、学生读的方式对课堂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教学,但是学生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而借助简笔画教学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部分课文章节涉及的知识比较生僻,大部分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入简笔画教学,将难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教学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教师可以从最初的“外洞”发展到“孔隙”然后到“内洞”,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课堂的重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简笔画在古诗与说明文中的运用

1.情境、意境与背诵

小学生对外界事物比较好奇,所以我们要创新教学手段,以更好的教法吸引学会的注意力。在进行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简笔画的教学方式将古诗的情景内容描绘出来,从而更好地表达古诗的形象美,提高古诗的渲染力,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体会到古诗词的巨大魅力,提升自身的古文化素养。例如,在进行语文S版二年级第二单元《朝发白帝城》一诗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借助简笔画的形式将古诗发生的主要背景、时间和所要表达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他们对作者内心思想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说明文难点的理解

在小学说明文教学阶段,其主要思想就是借助一定的方式将说明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启发学生的日常生活。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说明文涉及的内容比较多,通过说明文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认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但是在说明文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点,此时就可以借助简笔画的方式将相关内容呈现给学生,以便学生对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理念有所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进行《赵州桥》一文的教W时,教师可以借助简笔画的形式将赵州桥进行直观的描绘,从而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并使他们掌握一些方法以更好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简笔画在寓言故事和童话教学中的运用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寓言故事和童话内容占据了一定的比例,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寓言故事和童话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对《水滴石穿》一文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简笔画的形式描述一滴水是如何日积月累地滴在石头上,然后将石头滴出一个洞,从而告诉学生任何事情只要长期坚持,就可以获得最终的胜利。

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教师可以将简笔画应用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其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提高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设计出与教学大纲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简笔画,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说明文;趣味教学

《小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了说明文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说明文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也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致使许多的老师和学生都不喜欢说明文的课堂,造成课堂死气沉沉,单调枯燥之现状,怎么也寻觅不出几分“趣味”。如何让说明文教学走出教和学的低谷,如何让说明文教学也充满情趣,让学生爱学、乐学呢?我在上完几篇西师版教材的说明文后,个人认为只要抓住一个“趣”字,说明文也能上出滋味,充满情趣。

一、开篇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种新知的时候,他们便会体验到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教师在说明文的教学活动中,倘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努力强化科学真知的吸引力,积极诱导、扶植学生的这种愿望,借助有效的专门方法,让学生得以实现他们的愿望,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得到激发。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更好。我在教《有趣的生命时钟》一课时,采用了设疑导入的方式,首先出示挂图,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提问:一幅海边招潮蟹图上添画一个钟面,你不觉得奇怪吗?对此,你有什么猜想?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是测试招潮蟹的活动时间,有的说是为了告诉我们潮涨潮落的时间,还有的居然说招潮蟹是一种感性动物,他们有自己的活动计划会自己看时间,更多的说法倒是科学家们在海边做招潮蟹实验,同学们各抒己见,就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纷纷议论开了,课堂顿时变得轻松活跃起来了。结合平时上课的经验,我认为除设疑导入外,采用想象、猜谜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二、点拨品趣

以实用为目的的说明文,运用的是一种科学的语言,它的最大特征是准确而贴切,应该说这也是一种美。但是小学生对鲜明、生动的语言有一定的欣赏能力,而对“准确”之美他们因缺乏情感体验,往往会孰视无睹,以至于不屑一顾。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理论上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实践中带领学生进行反复体味,学生们才能体会出说明文用词的妙处。如:我在教学《送你一片绿荫》一文时,文中有这样几句话:“我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目前,城市房屋毗连,空地减少,开辟庭院的可能性变小。如果注意发挥我的作用,就能增大绿色的空间。我只需利用围墙一角,便能生根发芽,攀墙生长。”学生读过之后,我问:假如我们把关联词“如果…就…”词语“只需”“便能”去掉或换成别的词语,句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学生们挖空心思,动了不少脑筋,比过来比过去,总找不到一个更妥贴,更到位的词来突出爬山虎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的特点,于是从心底佩服作者用词之妙。

苏轼曾经说过,为文“须求物之妙”,要“了然于心”已非易事,“而况了然于口与手者乎”?在上述比较练习中,同学们似乎才发现,原来这“平淡”之中包含着不平淡的功力,他们对说明文语言的妙趣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可对教学细节进行精雕细刻,从行文思路,说明方法,语言特点入手,做到依托语言,活化语言,并相机融入必要的听说读写训练,让学生体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当,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到说明文的科学性,培养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

三、活化求趣

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叙述方式,叙述方式的改变让积累与运用浑然一体。求趣就是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趣因素,并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核心。例如《送你一片绿荫》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以爬山虎的自述绘声绘色地为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文章亲切自然有趣。学习时,我叫学生反复读全文,深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然后抓住本课特殊的叙述方式――自述,让学生把自己当作爬山虎来介绍。为了照顾所有学生,我告诉他们可以是文中的一段话,可以是爬山虎的几个特点,还可以是爬山虎的作用,也可以是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还鼓励成绩好的把特点和作用综合起来介绍。这样一提示,每个同学都把自己当成了爬山虎,在下面精心准备,交流表演时,学生积极性十分高,兴趣很浓,效果非常好。如果说《有趣的生命时钟》是老师讲懂的,那么这篇课文则是他们自己读懂,演懂的,真可谓是无师自通。作为教师,教学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何乐而不为?同样,课文《采访周博士手记》是以记者采访的形式来写的,我便让学生自己当记者,自由组合采访人员,模拟电视上记者的采访形式,课堂上现场采访。任务布置下去,学生兴趣很高,都为自己的采访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后,学生对文章中的提到的几种水的优点、缺点简直是了如指掌。这样的说明文上起来轻松,课堂气氛活跃。我们教师只要善于抓住课文特色,相机灵活运用,就能让教学“活”起来,让说明文“趣”起来。

四、图表出趣

运用图表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教学,并不是陌生的手段,但它对于说明文来说,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利用图表进行提问,以检测学生思维的严密程度,可以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这种富有挑战性的训练更能激起高年级学生的兴奋。

《燃料的家庭》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学会思索,学会质疑:为什么要以燃料的家庭为题目?燃料的家庭有哪些成员?这些家庭成员有哪些特点?它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燃料家庭的?让学生用画树状图的方式拟清文章脉络。这样的设计既可提炼出课文知识内容的骨架,便于学生记忆,又可以显示课文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便于学生理解。可谓是一“图”在手,成“文”在胸。又如《有趣的生命时钟》一文的教学中,学生觉得“节律”不太好理解。让大家读第1段,联系课文,揣测一下这个词的意思。指名交流后,请学生查查词典,说说词典上的意思。再读第1段,列出课文所述动物、植物的活动时间表。

交流,小结:课文采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了什么是生命时钟,同时指出了像这些动植物一样,活动周期接近一昼夜(24小时)的就是昼夜节律。然后再请同学分读一二句,齐读第三句,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先分别举例,然后总结规律。),这样既突破了难点又掌握了重点,教学效果自然就出来了。

只有更好地运用好兴趣教学这个手段,有了导入的激情,有了学习的好奇心,有了情与心的交汇,才使语文的说明文教学和生活贴得更近,使孩子们因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而欢乐,为获取新知而流连忘返。

第8篇

笔者借用潘文的“共能”“异能”术语,表达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笔者赞同潘文提出的中小学作文教学以“共能”为主、以“异能”为辅的作文教学观,但对“共能”“异能”的内容认定不同于潘文。笔者认为:中小学作文教学所要培养的“共能”,不仅仅是议论类文体的写作能力,还应包括记叙类文体与说明类文体乃至常见应用文的写作能力;所要培养的“异能”,可以因人而异——擅长记叙类文体者可培养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方面的写作能力,擅长说明类文体者可培养说明书、解说词、科普小品等方面的写作能力,擅长议论类文体者可培养随笔、杂文、社会评论等方面的写作能力;“共能”是“异能”的基础与前提,“共能”缺少基本的构成要素,就不能为“异能”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前提。

一、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化繁为简的真文体

为突出其培养“议论体式”写作的“共能”观,潘文将记叙文、说明文排除在“共能”之外,并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作了“伪文体”定性:“学生按部就班学的这些‘文体’还不是‘真文体’,非但不是‘共能’,而且还是‘伪能’。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相沿成习专用于教学、考试的虚拟文体,是一些‘四不像’文体——‘伪文体’。……在真实写作中,没有哪一种文章体式称为记叙文,只有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叙事散文、小说等特点不一的叙事体式,记叙文与其中的哪一种都不靠谱。……说明文、议论文也是如此,与真实写作的哪一种体式都不同:说明文不是说明书、介绍信、解说词、科普小品中的某一种,议论文也不是随笔、杂文、思想评论、文艺评论、社会评论、论文(按:“论文”与“思想评论”等是属种关系,似不能并列)中的某一种。这就使学生学了12年的语文、写作,绕了一大圈,到头来什么实际的写作体式也没学会。……显然,‘伪能’是严重违背教学规律的。”潘文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定性为“伪文体”的理由分别是:没有哪一种文章体式称为记叙文,只有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叙事散文等叙事体式;没有哪一种文章体式称为说明文,只有说明书、介绍信、解说词、科普小品等说明体式;没有哪一种文章体式称为议论文,只有随笔、杂文、思想评论、文艺评论、社会评论等议论体式。我觉得,这些理由不成立,因为:相对于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叙事散文等,记叙文是上位概念;相对于说明书、介绍信、解说词、科普小品等,说明文是上位概念;相对于随笔、杂文、思想评论、文艺评论、社会评论等,议论文是上位概念。上位概念各包含若干下位概念,这正如“马”包含“白马”“黑马”等,我们不能据此认定“白马非马”抑或“黑马非马”。

“叙事体式”及“议论体式”是潘文使用的术语,“说明体式”是笔者依据潘文用法仿拟的术语;既然“叙事体式”、“议论体式”的说法成立,那么,“说明体式”的说法也成立。这三种说法成立,毫无疑问,它们使用的依据是表达方式:叙事体式文章主要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说明体式的文章主要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议论体式的文章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既然可按表达方式将文体分为叙事体式、说明体式、议论体式,那么,将文体按表达方式分为表达简洁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有何不可?想必,表达方式的说法还成立吧。而如果成立,按表达方式划分出来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也就成立;而如果不成立,按表达方式划分出来的叙事体式、说明体式、议论体式也不成立。在笔者看来,所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与记叙体式、说明体式、议论体式以及记叙类文章、说明类文章、议论类文章的内涵外延差不多,而使用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比另外的叫法更简洁方便。何况,这样的叫法已约定俗成;再则,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等也都使用这些术语来指称和区分文体。记叙文是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叙事散文等叙事体式的概括指称,是其上位概念;说明文是说明书、介绍信、解说词、科普小品等说明体式的概括指称,是其上位概念;议论文是随笔、杂文、思想评论、文艺评论、社会评论等议论体式的概括指称,是其上位概念。总之,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不是“伪文体”,而是化繁为简的真文体。

潘文关于用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伪文体”不能培养写作能力的说法也不符合客观事实。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些术语长期使用,大纲及教科书非但未将其看作“伪文体”,而且还长时间将这些文体安排为写作训练的内容。试想:我们国家现在还算有一批一般意义上的人才或者写作人才吧,而他们不正是用这些“伪文体”、按这样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吗?因为,据笔者所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并未抛弃这些文体训练而另搞一套。虽然不排除这些人才出学校后会自己进修提高,但恐怕不能认定他们全都将学校所学抛弃不用而另起炉灶,相反可以肯定,正是学校所学为他们进修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构成“共能”的基本要素

既然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不是伪文体而是化繁为简的真文体,既然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培养中小学生的最为基本的、比较全面的写作能力有作用且舍此别无它途,那么,这些文体必然是构成“共能”的不可或缺的要素,进行这些文体的写作训练必然是培养“共能”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因为中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而打基础是需要打下这些写作基础的。潘新和教授认为,“一个人可以拙于叙事,但不能不精于议论”“(《写作教学应以议论文为重点——试论写作教学的文体次序》,《语文学习》2010年第10期。注意:潘教授在这里使用的术语是“议论文”),因而主张中学生作文最应该进行议论文的写作训练。潘教授加强议论文写作训练的理论与主张自有其合理性,因为学生能写好议论文的确是件大好事。但笔者认为,“精于议论”还不够,“拙于叙事”更不行,中学生作文最好是“各体都会”,实用类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能比较熟练地写作,文艺类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指剧本)等也能略会一二,因为中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而打基础的阶段是需要打下各种基础的。如果中小学只将议论文写作作为“共能”训练,他们也就没有练习记叙文、说明文的机会,也就缺少写作记叙文、说明文的能力,也就缺少构成“共能”的基本要素。况且,三种能力互相促进,如记叙中要议论、说明,议论中要记叙、说明,说明中要记叙、议论,而只练一种,效果未必会好。再说,“共能”是“异能”的基础,“异能”以“共能”为前提,不具备记叙、说明、议论的基本能力,就不能培养和发展更高档次的展现特长的“异能”。

三、作文教学要由易到难、由简而繁有序进行

作文训练是否有序?如果有序,是怎样的序?对这些问题,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在笔者的印象中,长时间以来,大纲及教材的要求及安排是:小学高年级进行简单的看图写话(说明性质)及记人记事(记叙性质)练习,初一着重进行记叙文的写作练习,初二着重进行说明文的写作练习,初三着重进行议论文的写作练习,高一着重进行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如人物通讯、报告文学)写作练习,高二着重进新比较复杂的说明文写作练习(如科普小品、试验报告),高三着重进行比较复杂的议论文(如思想评论、社会评论)写作练习。从这些安排可以看出,大纲及教材是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作为“共能”要求的,也大致体现了由叙到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序”。大纲及教材经专家编写而成,其要求及安排想必不是轻率之举,肯定有其充分依据。现在的课程标准及各种教材与先前的要求和做法有所不同,但大体上还是有序的——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易到繁难、由记叙到议论,要求是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的——都要求培养记叙、说明、议论等能力,有的还要求写简单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并非只将议论文体作“共能”写作训练。当然,大纲拟定及教材编写是科学,而科学没有穷尽,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或许都做得不够科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写作教学同其他教学一样,必须由简到繁,先易后难。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都不能写,肯定不能写这些文体类别下的复杂的东西。比如:简单的记人记事都不会,肯定不能写调查报告、人物通讯、人物传记;简单的看图写话都不会,肯定不能写说明书、实验报考、科普小品;简单的一事一议都不会,肯定不能写思想评论、社会评论、文艺评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说记叙文不是真文体,而要求学生写“真文体”人物通讯,学生肯定不知道人物通讯为何物;同理,如果你说议论文不是真文体,而要求学生写“真文体”思想评论,学生肯定不知道思想评论为何物。能写人物通讯、科普小品、思想评论等那是“异能”,而“异能”的写作及培养要以“共能”为基础为前提。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文教学不仅要由简到繁,而且要化繁为简,而使用化繁为简的术语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十分必要。

四、在疯狂应试的氛围中不应只重议论文体

多年来,中高考作文都允许“自选文体”且考材料作文,这一做法导致极为严重的新问题出现。一方面,多年允许“自选文体”使教学大多不搞文体训练。允许“自选文体”本来是极富人性化的举措,其初衷是最大限度地为考生提供写作空间,让各类考生都能发挥特长。但“自选”是把双刃剑,有其利也有其弊,而目前已演变为“弊”多于“利”。多年允许“自选文体”使教学“熟悉”了中高考作文的“规律”:会写一种文体就可对付(捞个不错的分数),擅长一种文体就可“优胜”(获取高分满分)!这种“一招鲜,吃遍天”,不必担忧“文体变天”的心理,必然会导致教学急功近利,不愿“浪费时间”去搞扎实的文体训练。试想:既然有直奔目标的“捷径”,谁愿走迂回曲折的“弯路”?既然有省时省力的“好事”,谁愿做费时费力的“坏事”?另一方面,多年考材料作文使学生作文大多为议论文。材料作文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合理性。材料作文的主要功能是防止猜题押题,也具有设置情境、激活思维的作用。但材料也是把双刃剑,有其利也有其弊。相对于无材料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包括材料话题作文、材料命题作文、材料自拟题作文)的审题难度大得多,它要求读懂材料,在材料的含义及范围内立意;否则离题。为避免离题,学生往往使用议论语言点明材料的含义,选择议论文体表达自己的立意,而不大用相对含蓄的记叙文体。因为记叙文体表达不够直接,往往写了相当多的篇幅还没有表达出吻合材料含义的意思,甚至所叙述的故事完全偏离材料含义,导致离题。无论是考试作文还是平时作文,符合题意是“基础等级”最基本的要求,作文一旦离题,即便内容充实、构思严谨、语言通畅,得分也都只能在及格分以下。故平时作文,只要是材料作文且允许“自选文体”,学生一般都写议论文。但即便如此,每次考试(月考、周考),总会有相当多的离题作文,且离题者未必只是差生,常常有年级前10名之内的优生。专家们对这一情况未必了解,但一线教师对此感受深刻。

第9篇

说明文具有实用性,常常可见,也正因其实用性和常见性,使许多教师在教学说明文时强调的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或归纳其主要内容,上成了理论分析。然而,选入课文的每篇说明文都文质兼美,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那么,如何才能让说明文的教学彰显“语文味”?笔者以常识性说明文《鲸》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发挥说明文特有的优势,让说明文也姓“语”。

【案例描述】

一、充分朗读中悟出“语”

第一是读。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思考。《鲸》这篇课文只要认真朗读,就能读出里面包含着的作者情感,因此在教学中着力去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再通过朗读获取作者透过文字想要表达的情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出示多媒体课件(在一望无际的大海里,风平浪静,一艘渔轮从天际驶来。镜头随着渔轮前行,这时渔轮边出现了一块巨大的黑影,渐渐地,一只庞大的蓝鲸浮出海面。)

2.师: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与别的动物相比有什么不同或相同的地方?(在诗一般的画面中,在教师娓娓动听的讲述中,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表达,不知不觉中进入了预设的情境。)

3.听课文录音,录音的朗读让学生神游于鲸的世界。随着配乐朗读。此时此刻,不需要老师多费唇舌,不需要作过多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在优美的配乐中,学生把作者对鲸的喜爱之情都读了出来。

4.当学生读完 “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时,教师这样引导:这一句提出疑问,声调要往上提,速度要变快,让人产生好奇;当学生读到“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这一句时,教师再次引导读出惊讶。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不仅要读出文字表面意,也要悟出文字背后的意思,更要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合理的推敲、揣摩、品味,并进行适当的想象。这样,学生读的不再是静态的“文”,而是有生命力的“语”。

二、积极表达中显出“语”

(一)拟人自述,合理归纳

第二是说。吕叔湘老师讲过“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所以,学习说明文不能局限在文本里,应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部分,进行适当的想象。如课文第2自然段进行的自述,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这个环节采取的是小组内交流的方式。学生在交流中各有侧重,涉及了进化过程、形状、生活习性等。

(二)领悟写法,体会妙处

本文结构简单,脉络清晰。全文写了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我主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

如教学“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时,不仅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数字来体会鲸的大,还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再联系生活经验,用学生的体重来想象鲸的重量,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具体的表象,使鲸的巨大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有了感悟后,在总结学生发言时,指出他们刚才说的列数字、作比较就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克服了机械训练的做法。这样,学生不仅记住了“列数字、作比较”,还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运用这些说明方法写作的好处。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悟得、习得说明方法,这样的说明文教学科学、形象、有趣,不乏语文味。

【案例反思】

说明文也应该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

一、“语”在读中

本堂课的设计以多种形式的朗读为主。说明文不同于诗歌,没有押韵,它不能让人读来朗朗上口,说明文也不同于散文,没有美丽的辞藻,不能让人一读就爱。说明文一般是通过各种说明方法来介绍事物,通俗易懂,并且文中表示数量、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词句都非常精确。对于思维还处在形象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在多次有声有色地朗读中,能唤起学生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让说明文的“语”存在于有所得,有所思的朗读中。

二、“语”在迁移

说明文的教学,一定要讲说明方法。但是如果把“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概念直接强加给学生,课文的文字就缺失了魅力,文本就丧失了活力,学习过程也将变得枯燥乏味。本课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请以“鲸,我们的朋友”为主题,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采用表演,画画,朗诵,演讲,写作等方法中的一项,让更多的人了解鲸,参与到鲸的保护中,进行德育的渗透。这样就有机地将教材与其他文本资源紧密交融,化抽象为形象,真正体味鲸的内涵,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度、深度上得到拓宽。在语文和科学学科之间进行迁移,让学生既学得语文的知识,也得到科学的知识;在理性和感性之间进行迁移,让学生除了理性的分析鲸的特点,课文的篇章布局外,也对鲸这种动物产生喜爱之情;在读文和写作之间进行迁移,让学生掌握住科学的语言,养成严谨的说话习惯。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