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3:0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技能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考分数较低的学生,是目前中职学校的主要生源,一般都有着相对薄弱的英语基础。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多数学生课前不预习,课中不认真,课后不复习,作业敷衍了事,没有早晚读,少开口,难开口,怕开口,不开口,英语口语差,学习英语动机严重缺乏。特别是这两年听说中高考制度英语改革对学生英语学习更是雪上加霜。这些学生,因为较差的英语基础,所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种习得性无助感。因此,在中职学校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畏惧英语考试,进而不愿意参与英语技能大赛。只有那些英语基础好,并有浓厚兴趣学习英语的人,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技能大赛。所以,如何将技能大赛真正地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成为目前中职英语教育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职英语技能大赛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1.对教学理念的影响
我们通过分析英语技能大赛的典型题目,能够对中职英语教学要求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诸如能力在线、情境交流、职场应用、职业风采等都是考查英语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是其共同的特征。而对于教师而言,应善于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然而受条件所限,尽管现在很多中职英语教师能用不同的多元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还是无法与时代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主观需求充分重视,建立学生能力本位教学观念,并能博采众长,采取有效教学方式,有机的结合英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与学生的特点相结合,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近几年,中职英语技能比赛的方式对教学理念还是有很大的促动作用的。
2.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单单是对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习知识方法的传授。新课改对教学设计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在英语技能大赛中,采用情景交流、职场应用、职业风采等形式,密切联系职业教育的内容。在中职英语教学设计中,应将传统的以语言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模式进行改变,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一些英语技能大赛中,比赛模式常常采用“分组对抗”,这样既能将参赛选手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激发出来,同时,还能对中职英语教学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启发的作用。在课堂上可组建学习团队,在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中,师生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3.对教材设计的影响
和行业密切相关的主题,是英语技能大赛的考核内容,如市场变化、产品介绍、日常或商业会务安排等。同时,来自一线的代表、国内外专家等,组成了技能大赛的评委。因此,中职英语教学应以专业为背景,突破教科书的形式,帮助学生建立活页夹式教材和活动教材。着重积累动态教材,可随时的更新、补充和抽取知识,密切联系专业主流职业内容,与学生未来岗位相关联,真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中职英语技能大赛对英语教学的促进
1.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
技能竞赛内容的安排,是依据就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能够指导各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在选择教学内容、建立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可将新内容、新方法和新技术大胆引进,并将那些晦涩难懂和陈旧过时的内容摒弃。理论教学体系的目的是应用,不必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过于苛求。而应依照职业岗位的需求,对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精选,将实践性和实用性突出出来,这样在使技能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也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而且由于每年的技能大赛都和市场实际相结合,对内容不断更新,这样也对中职英语教学内容的改革,起到了一定得促进作用。
2.促进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
对于英语教学评价,英语技能大赛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作用。尽管目前对于每一个中职学生而言,并没有强制要求参与英语技能大赛,但技能大赛的目的却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这种形式,整体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素质。和传统的利用考试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模式相比,这种方式是通过听、说、读、写、译等多种方式,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学生的成绩,它的优点和成效是非常显著的。中职英语教师应紧密结合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日常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学生的互评和自评几种方式,对学生日常的监督和管理进行强化,突出对听、说、读、写能力的考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在全面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中职英语教学质量。
3.促进“多能型”教师队伍
英语技能大赛有着较强的综合性和全新的内容、涉猎非常广泛、拥有众多的知识点。所以,目前尽管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师比较熟悉自己所授课的内容,但仅仅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比较关注,却没有涉及过多的其它专业课程内容,这样综合应用能力欠缺。而教师仅仅利用专业知识,去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根本就不够用。就拿我们珠海市卫生学校为例,在参加英语技能“职业风采”项目比赛中,我们英语老师在专业指导上就需要医学临床组的老师协助才能更好完成。所以我们教师更应涉猎各方面知识尤其是学生所读的专业,就如我们卫校,英语教师也应该知道多些关于护理医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教育指导我们的学生,提高我们教育教学水平。总之通过开展技能大赛,促使我们意识到“多能型”教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有效结合中职英语技能大赛与英语教学的策略
通过分析以上中职英语技能比赛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及促进作用,本文立足于中职学校英语教学基础,通过对相关的经验的研究和借鉴,提出了中职英语技能竞赛与有效教学相结合的措施。
1.进行有效教学设计,充分挖掘教材特色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公共英语教材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出版的《英语》基础模块,该套教材的编写,与CBI的教学理念相符合,和学生今后的工作及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该书图文并茂、生动形象,适用于各种以“交际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为了更好的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单项技能,还可利用各种工作场景、生活场景和主体图所配的插图,进行英文听打训练及情景描述和看图说话等,所遵循的原则是“因材施教、由易到难”。例如,可将各种形式、各种难度的“brainstorming”任务穿插在教材中,通过组合加工和直接拍摄教材中的内容,放到投影仪上,加深同学的印象。或者是编出有联系的句子和短文。由学生分组或者独立完成。最后,由老师评价任务完成的情况。同时,还可利用教材中的特色栏目,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并巧妙的穿插现场问答、情景描述和主题演讲等项目的训练。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了学生临场应变的能力。另外,中职教师还应根据技能竞赛的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改革,利用网络开展互动教学,举行各种特色课型说课比赛和游戏设计比赛等。
2.营造英语学习氛围,为技能竞赛与日常教学有效结合创造条件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英语技能大赛的动机和兴趣,教师不单单要进行课内外的教学,还应努力营造英语学习氛围,可通过以下的途径开展:首先,可在各种重大场合设立双语主持人,并尝试举行英语主题晚会,激发同学综合运用英语的热情。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规律有计划的开展校园英语角活动,由学生轮流或者分组担任主持、策划和组织活动。为了鼓励学生练习英语并进一步提高成就感,应紧密结合日常教学内容和英语角的话题。其次,还可开展和组织各种与英语有关的竞赛和课外活动,如英语写作比赛和演讲比赛,围绕主题开展的手抄报比赛等,通过这些比赛,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的氛围。不仅使学生的业余生活得到了丰富,同时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训练素材,训练了学生情境描述和主题演讲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大范围参赛,并将相应的项目设立在校内技能竞赛项目中。如医药英语、看图说话和英语演讲等项目。通过这种不同难度比赛项目的设置,不仅可以使日常教学效果得到检验,还利于选拔高等级技能的人才。最后,在全校范围内,宣传和表彰那些在各类技能比赛中获奖的同学,发挥榜样的作用,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
3.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为英语技能竞赛与日常教学的结合打下基础
建立多元评价标准,纳入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完成的各项课内外拓展任务的表现,以及学生参加技能竞赛的获奖情况,参加的各种与英语有关的课外活动的表现等。同时,还可评估学生参与技能大赛的态度和积极性,为英语技能大赛和日常有效教学的结合,夯实基础。
五、结论
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由音乐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四大要素构成。在音乐技能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歌唱、器乐、舞蹈、欣赏等方式进行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及理解能力,使他们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心理体验,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样获得的音乐技能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自然真实,也是音乐审美心理要素培养的价值所在。
音乐审美感知是一切音乐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们把感觉到的美通过知觉反映、评价做出的情感判断。音乐审美想象是人们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由感知到的事物(声音、图像等)通过高级神经活动对以往知识、经验的重新排列组合而产生的联想和创造。如果说感知是眼前形象的呈现,想象则是运用这种形象思维来设计音乐语言。丰富的音乐审美想象力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大大激发人的审美感受力。学生在努力探求和挖掘自身亮点的同时,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接受了德育、美育教育,所以“感知与想象”这两个心理要素应作为教学的基础阶段,使学前幼师教育培养目标得到初步体现。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不仅进行认识,还会对它产生一定的态度和体验。音乐审美理解是人们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用某种感性形式对审美活动意蕴进行直接的整体把握和领会。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是在聆听、体验、观察、欣赏某种事物产生情感之后才去活动的,审美情感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活动、组织活动。审美理解是审美活动的理性因素,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象等整个过程中。学前专业音乐教师在音乐技能教学中,应运用以情感为主线的感染教学法,通过挖掘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行为、语言等要素来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对音乐某种审美情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材施教,使学生向个体素质多元化的理性高度发展。所以,“情感与理解”这两个心理要素能够健全学前专业学生的人格品格,通过发展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开发自身的智育功能,具备适应幼儿园音乐教学设计和需要的职业技能,从而成为优秀的幼儿教育者,这是培养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作用所在。
二、德育功能——学会做人是前提
学前幼师教育是一个集综合性、实用性、职业性为一体的专业教育,学生除了要掌握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外,学会怎样做人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教师应善于在教学中挖掘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德育功能,通过倾听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音乐作品来进行教学,这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中十分重视的音乐审美心理的教化作用。孔子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就强调了音乐在人格塑造中的作用。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人深也。”意思就是通过音乐学习完善审美心理培养品德,道德情操最终得到升华,这是沟通人类情感的桥梁,也是培养幼教人才的前提。
近几年,我国适龄人口中大学生的比例在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但随之带来的是一些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所下降,特别是现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一些学生的入学水平,大致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中等教育的学生入学水平。一些学生素质差,也是导致职业技能教育起点低、培养难等问题出现的原因。这些学生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有的是孤儿、有的认识问题容易偏激、有的人际关系差、有的人格发展不健全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关注和认识。音乐技能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特点。通过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综合课教学,改善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格取向问题,使学生的音乐技能素质和心理素养得到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挖掘德育功能之学会做人的前提所在。
三、美育功能——学会学习是条件
美育功能具有启迪智慧,激发创造力,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是音乐技能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手段。学前专业的音乐技能教育以声乐、钢琴、舞蹈等常用技能学习为主,丰富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感受力和创造力,这对培养未来高素质、高技能的幼师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用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美育功能来评价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有前瞻性眼光和科学意义的。
在几年的音乐技能课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正是由于教师对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引导教育认识不够,才使得学生对该课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例如,对钢琴小乐曲中旋律形象和风格的想象力,对声乐演唱中音乐旋律线条的运用力,对儿歌即兴伴奏弹唱中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对舞蹈中肢体语言的表达力等,这些音乐技能的掌握都需要开发音乐审美心理的美育功能教育才能实现。那么针对学前专业学生多、技能基础薄的实际特点,应对音乐技能学科采取综合性训练和集体性教学,比如,在教学形式上各种技能相互渗透,在教学内容上开设风格各异的欣赏课、电子钢琴集体课、合唱课、指挥课、创编课等,把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审美经验在“时间上贯穿、空间上拓展、课程中渗透”,启迪学生的智慧,张扬学生的个性特色,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不会学到会学习”。所以,挖掘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美育功能是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音乐技能快速而有效提高的必要条件。
四、智育功能——学会实践是准备
音乐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中之重,而目前学前专业音乐技能课从教法上在全国的很多学校都强调“专业性和技术性”,对“师范性、基础性、多元性”和学前特色“认识不透,突出不够”,这就直接导致学生的智育功能得不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也很难适应当前幼师职业能力素质全面提高的需要。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以规划职业生涯为目标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课和实训基地,以音乐审美心理引导为核心进行知识结构的提取、分析、整合、运用,使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在理论学习阶段得到加强和巩固。
创新能力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学前专业音乐技能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音乐教师要特别注重在教育过程中利用审美心理引导教育手段、方法的艺术性,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音乐技能学科(演唱、演奏、舞蹈、和声伴奏)的学习中,使学生运用丰富的感知力、想象力来表达即兴伴奏、歌曲弹唱、舞蹈的表现风格;运用情感力、理解力来进行儿歌、舞蹈、音乐活动的创编;运用音乐教育手段开启幼儿智力及初步的科研能力等,而学前专业音乐技能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多变的教学导入方式,重视简单节奏、童谣曲调以及给歌曲填词的简单创作教学;通过创设钢琴、声乐、音乐综合技能比赛、综合性的文艺汇演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运用多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方法组织学前儿童参与各种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课是集艺术性、实践性、创造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学生要在表演、塑造、鉴赏的过程中运用学到的音乐技能知识,通过接受艺术熏陶创设更多有价值的实践机会来完成人格品格的塑造,全面培养自身的音乐素质,使音乐技能得到综合运用。同时,音乐技能教育也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充满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教育形式,将音乐审美心理要素引入到音乐技能教育中发展学生的德育、美育、智育,这将对学前幼师教育的培养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但菲.关于学前教育本科生艺术教育改革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1(4).
[3]钟武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现状与培训策略[J].继续教育,2006(9).
[4]胡松.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及实现探讨[J].重庆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06(7).
会计教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会计教育,指的是通过相关的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人们的会计知识、技能,这些均可以称为会计教育;狭义的会计教育,则指的是根据社会对会计人才提出的各项要求,学校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会计教育活动,教育内容包括实务教育、会计理论知识教育等,提高学生的会计知识和技能,从而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指的是狭义的会计教育。
二、技能应用对会计教育的影响
(一)技能应用下的会计教育弊端
在形势下,会计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传统的会计教育的弊端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模式单一落后
在新形势下,会计教育要想培养学生的技能应用水平,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目前高职教学中,老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采用的是“你听我讲”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对会计学习的兴趣不浓,不利于学生技能应用水平的提升。
2.不重视实践教育
会计教育是很多学校的专业之一,旨在为社会培养出会计人才。所谓技能应用,即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会计技能并应用于实际中。但是,受传统教育、学校师资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会计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一味理论教学,即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会计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往往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这样的会计教育方式下,没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有余,实践能力有限,大多数学生处于一种“纸上谈兵”的状态,缺乏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技能应用,既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同时又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但是,在学校的会计教育中,大多重视会计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因为会计老师认为这是学校政治教员或是班主任的事情,没有认识到“教书育人”的真正含义。因此,在会计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最终演变成单纯地会计知识传授,最终使得学生的财务法规、会计责任与义务等职业道德方面的了解甚少,不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利益关系。
4.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不强
在技能应用角度下,要求会计教育的教学内容符合社会需要,可以跟实际工作内容接轨。但是,从目前学校的会计教育内容来看,教材内容与企业操作之间不符,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应用水平。因此,从技能应用角度来看,目前会计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的吻合度较低,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应用水平。
(二)技能应用下的会计教育改革措施
目前会计教育中存在的多种弊端,严重阻碍了学生技能应用水平的提升。因此,必须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全面提升学生的会计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以及拥有崇高职业道德的会计人才。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会计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转变角色。在会计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识到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主体,老师不能代替学生来学习。因此,这就要求老师转变自身角色,从之前的主导者逐渐转变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相信学生、启发学生,多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在思考中理解会计知识。第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新形势下,老师在会计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会计知识。比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因其具有多样化的图文信息、丰富的动画资料等,可以将相关的会计知识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比如会计中运用到的各种图表、数据以及需要掌握的会计业务流程等知识,都可以直接制作成教学课件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多媒体教学还能将静态的知识转变成动态的学习,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与学生交流,与学生朋友,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亲近老师,才会相信老师所讲的内容。因此,在会计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老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2.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在技能应用前提下,需要老师在会计教育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技能型和应用型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第一,提高老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以及实践水平。在会计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首要环节就是提升老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与此同时,老师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学校要派遣老师深入社会,了解企业对会计人才提出的各项要求,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保障课堂实践教学效果。第二,走校企合作之路。在会计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积极与社会企业联系,形成良好的合作方式,建立企业实习基地,让学生到企业中实习。一方面,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增加实践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毕业后的工作打好基础,可以马上适应工作岗位。第三,采用角色扮演法。在会计教育的教学中,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某一个案例为中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解决多种会计问题。比如会计主管、出纳、成本核算等,然后让学生置于某一个模拟的环境中,运用所学的会计知识来解决各种会计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技能应用角度下的会计教育,不仅需要加强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还要加强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将学生培养成爱岗敬业、知法守法的会计人才。第一,教师自身要以身作则。在会计教学的职业道德教育中,首先需要老师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诚实守信,注意自己平时的一言一行,从而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具备良好思想品德的会计人才。与此同时,老师还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当发现学生有不好的思想时,要及时与之沟通和疏导,让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思想。第二,坚持以德为先。在当今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知识技能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在会计教育的教学中,需要坚持以德为先,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会计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会计教育的教学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并不是集中于某一堂课或是某一个阶段,而是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因为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因此,在会计教育中,老师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意识,让学生成为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知法守法的会计人才,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才。
4.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哎会计教育的教学中,需要根据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使会计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保障会计教育的教学效果。第一,加强教材的选用。在学校的会计教学中,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托。因此,学校在选用教材时,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根据社会需要来选择教材,或者是根据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让企业参与到教材的选用中,从而加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针对性,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第二,适当补充教学内容。在会计教学中,老师还要根据现行企业操作的相关要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课堂上适当补充教材之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当下企业对会计人才提出的各项要求,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从而加强会计教育内容的实用性,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三,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动态。老师在补充会计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关注会计领域的发展动态,学会运用互联网,掌握关于会计领域的最新知识,并让学生之间加强沟通和交流,互相增长知识。
三、结束语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中小学教育就围绕高考进行设计和执行。从英语教育来看,长期以来,从小学到大学对英语非常重视,学生花费大量时间从事英语学习,而实际的社会需求与投入的学习时间不成正比。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开始自上而下开展一系列改革,英语退出高考统考,实行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等,其目的就是要规范管理英语教育。与此同时,学校教育对于生存技能和生活情趣的培养重视不足。生存能力是指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当代社会的生活能力。例如:驾驶、做饭、理财等方面的能力培养。生活情趣是指人们在工作或学习之余的兴趣、爱好、玩赏、消遣,这些活动贯注着人们的热情、向往、志趣与寄托。例如:茶道、美容、桥牌等情趣的培养。
二、生活技能和生活情趣培养纳入学校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整体上来看,现代教育的宗旨可以概述为:培养既具有广博知识又具有处世智慧的人才,兼顾通识教育,拓宽学生视野,培养综合思考能力,使学生在社会中能内省外顾,能够为社会做贡献。大学毕业后应该达到的人才规格是:在专业知识方面,广泛涉猎各个知识领域,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在心理素质方面,能够与他人有效合作,有认识自我的能力,能够理解不同群体的文化和价值观,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能够进行批判性思维,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那么,是否应该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和高雅的生活情趣?答案是肯定的。
但遗憾的是,生活能力及情趣培养和传授,没有体现在各级各类的教学计划或培养方案中,也没有对此做出任何要求。以驾驶技术为例,当代毕业生具备驾驶技术是现代生活必备的技能,那么为什么不纳入学校正规教育呢?为什么要让社会来承担这一重大教育职责和任务呢?酒驾、违章肇事频发的原因之一就是学习者没有接受正规驾驶教育,安全守法驾驶是需要通过一定阶段正规学校培训才能养成的。再者,学校教育缺失的是独立生活能力。最为显著的标志就是不会做饭,食材的搭配,如菠菜不能与豆制品搭配,鸡肉不能与芹菜搭配,味精要在食品温度降至120℃以下才能安全食用,如何进行营养配餐等,都是一门学问,都是需要学校教师来讲授的,是需要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学习的。就生活情趣而言,如中国人素有饮茶的习惯,怎么饮茶,什么季节、什么时段饮什么茶,中国以及世界的茶文化有哪些;再如,怎样美容化妆才得体,才安全?难道这些不是培养学生生活情趣很好的课程吗?学校教育要与社会连接,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树立,都要基于学生适应社会这一实际。因此,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是关键。
三、结语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1.参赛选手。参加大赛的全国13所高职类院校,6所中职类院校,76名学生(高职组52名,中职组24名)分别来自华北、西南、东北等7个不同地区。参赛情况见表1。2.比赛项目。比赛包括画经点穴、针灸技术、推拿手法、保健按摩、推拿练功5大项,每大项下面又包含具体的小项。具体的比赛项目及分值比见表2。[1]3.裁决与评判。裁判委员会下设命题组和评委组,命题组由业内知名专家担任,专门负责命题和建立题库工作,保证了竞赛命题的有效性和保密性;评委组由组委会商请各参赛学校,推荐作风好、技术精、经验丰富的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出任。其中每个比赛项目设5个裁判员,由每个参赛学校推荐的裁判员担任,从而保证了竞赛裁判的公正性。由于推拿手法和保健按摩项目操作类似,所以两个比赛项目由同一组裁判员评分。评分采用裁判员现场观察评判,不同性别、不同组别及不同地区的评判标准是统一的,每个项目的裁判人员也是固定的,最后的平均分就是该选手在此项目上的最终得分。
(二)研究方法
第一,样本所在总体,即全国高、中职院校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在针灸推拿各项技能的掌握情况可认为近似服从正态分布,而且不同性别、不同组别的比赛得分可认为是两个独立的样本,故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不同性别、不同组别在5项技能上的差异显著性进行检验。第二,由于对全国各地区高、中职院校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没有把握,因此采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本研究涉及全国7个地区的独立样本,故采用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的方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三)统计软件
运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假设的提出
H1:高职组样本所在总体不同性别间在针灸推拿5项技能上无显著性差异。H2:中职组样本所在总体不同性别间在针灸推拿5项技能上无显著性差异。H3:样本所在总体不同组别间在针灸推拿5项技能上无显著性差异。H4:高职组样本所在总体不同地区间在针灸推拿5项技能上无显著性差异。H5:中职组样本所在总体不同地区间在针灸推拿5项技能上无显著性差异。
(二)假设的检验
1.高职组不同性别间在各项技能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从表3的描述统计可以看出,高职组不同性别学生在5项比赛得分中,除针灸技术外,其他4项男生得分均略高于女生,但样本所在总体男生是否优于女生,还需进行显著性检验。对显著性进行检验(见表4),在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之前,先要通过两总体方差相等的F检验,根据F检验结果,选择两样本等方差T检验还是两样本异方差T检验。[2]从表4中可以看到,除针灸技术外,其他4项对应的概率P值均通过P>0.05的Levene方差齐性检验(置信区间95%),因此应看第一行(Equalvari-ancesassumed)T检验结果,其中推拿手法T统计量的观测值为3.284,对应的双尾概率P值为0.002,由于显著性水平为0.05,得出P<0.05,说明两样本所在总体在推拿手法上有显著性差异。而画经点穴、保健按摩、推拿练功对应概率P>0.05,说明两样本所在总体在以上3项技能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另外,由于针灸技术F统计量的观察值为13.416,对应的概率P值为0.001,小于0.05,所以两总体方差不齐,应看第二行(Equalvariancesnotassumed)T值及伴随概率P值,[3]由表4可知对应概率P值为0.087,大于0.05,说明两样本所在总体在针灸技术上也没有显著性差异,部分支持假设H1。2.中职组不同性别间在各项技能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从表5的描述统计可以看出,中职组不同性别学生在5项比赛得分中,除画经点穴男生得分略高于女生外,其他4项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但样本所在总体女生是否优于男生,还需进行显著性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见表6),在总体方差F检验的基础上,5个比赛项目双尾概率P值均大于0.05,说明两样本所在总体在以上5项技能上没有显著性差异,支持假设H2。3.不同组别间在各项技能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从表7的描述统计可以看出,除保健按摩得分高职组明显高于中职组外,其他4项得分都是中职组略高于高职组,但样本所在总体中职组是否优于高职组,还需进行显著性检验。对显著性进行检验(表8),在总体方差F检验的基础上,只有画经点穴、针灸技术、推拿手法双尾概率P值大于0.05,说明两样本所在总体在以上3项技能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保健按摩、推拿练功的双尾概率P值小于0.05,说明两样本所在总体在以上2项技能上有显著性差异,部分支持假设H3。4.高职组不同地区间在各项技能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以华东、华中、西南、西北、东北5个地区的16所高职类院校52名学生在5个项目上的比赛得分为样本,分析5个地区的高职组院校学生在各项技能上的显著性差异。由于对全国各地区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没有把握,因此采用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该方法主要包括中位数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在两种检验方法中,前者比较适合观测值数量较多的情况,[3]根据本研究需要,选择Kruskal-Wallis检验。从表9中可以看出,华中地区的学生在画经点穴、针灸技术、保健按摩3个比赛项目中得分最高。西北地区的学生在画经点穴、推拿手法、保健按摩3个比赛项目中得分最低。对显著性进行检验(表10),针灸技术、保健按摩、推拿练功项目对应概率P值分别为0.029、0.007、0.013,如果显著性水平为0.05,由于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认为高职组不同地区间在以上3项技能上有显著性差异,部分支持假设H4。5.中职组不同地区间在各项技能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以华东、华南、华北、西北4个地区的6所中职类院校24名学生在5个项目上的比赛得分为样本,分析4个地区的中职组院校学生在各项技能上的显著性差异。同样选择Kruskal-Wallis检验来进行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从表11中可以看出,各地区学生在5个比赛项目上得分差距甚微。对显著性进行检验(表12),只有针灸技术项目得分对应概率P值为0.020,小于显著性水平,认为中职组不同地区间在针灸技术上有显著性差异,部分支持假设H5。
三、讨论
(一)样本所在总体不同性别间在针灸推拿各项技能的差异分析
从表4和表6中可以看出,不同性别间,无论高职组还是中职组,5项技能中除在推拿手法上有显著性差异外,在另外4项技能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认为推拿手法主要包括一指禅推法、衮法、搓法、抖法、振法等手法,对力量及力量的持久性的要求比较高,而男性力量相对要比女性要好,所以在实际操作中,高职组男生的推拿手法平均得分为23.718,较高于女生的平均得分23.306,且有显著性差异。而中职组的学生年龄偏小,男女学生正值发育期,在身体力量上没有太大差距,在比赛中女生平均得分为23.700,略高于男生的平均得分23.631,但没有显著性差异。
(二)样本所在总体不同组别间在针灸推拿各项技能的差异分析
从表8可以看出,不同组别之间在保健按摩、推拿练功上有显著性差异,在另外3项技能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认为由于高职组和中职组院校生源文化素质的差异,以及对针灸推拿专业重视程度的差异,所以在教学成果上难免会出现差距,这在比赛成绩上也得到验证,高职组在保健按摩上的平均得分为19.726,明显高于中职组的平均得分18.547,且有显著性差异。而在推拿练功上,中职组平均得分高于高职组,研究认为可能是因为中职组在推拿练功比赛中只有太极拳项目,没有易筋经项目的原因,所以出现分值的差异。
(三)样本所在总体不同地区间在针灸推拿各项技能的差异分析
从表10、12中可以看出,高职组不同地区之间,在针灸技术、保健按摩、推拿练功上有显著性差异,在另外2项技能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中职组不同地区之间在针灸技术上有显著性差异,在另外4项技能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认为由于全国高、中职类院校的学制都是三年,针灸推拿专业的教材基本上也是全国统一,差异的是全国不同地区的手法特点,如南派北派等划分,并不能说哪一派更好,但整体的手法类型还是大致相同的,所以全国各地区在针灸推拿各项技能上出现差异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四、结论
大学扩招催使高职自我定位。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急剧增加,高职学院数量也在此时激增。新世纪后,国家取消了包分配,包就业的老模式,改为学生自谋生路,毕业生和企业双向选择。这批扩招的大学生膨胀式涌入社会,一时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这时的高职认识到要培养“建设、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让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走出象牙塔,走进国家建设最需要的地方。此时教育部也提出了“坚定不移走‘产学研’的教学模式”,面向市场化的教育理念初步形成。经济结构转型带动高职人才培养转变。经历了十几年的粗放式发展方式,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的现实问题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老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持续,不科学,所以转型迫在眉睫。经济的转型要求高职毕业生除了具备高技术技能外,还要有着开阔的视野,技术革新的能力,技术应用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等等。实现培养这些人才的目标就要求高职学院创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对于人才的分类,不同的学术观点有着不同的认识。“人才四分说”是国内目前认可度最高的一种分类方式。具体说来这四类人才就是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以及技能型人才。而后两种人才都是通过高职教育这条途径培养形成。这两类人才大多工作在社会生产的一线上,用着自己的劳动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报酬。技术型人才大多在工程型人才的策划,设计等转变为实际产品的过程中,应用管理和所学专业技能进行生产。技能型人才主要在工程型人才的策划,设计等转变为实际产品的过程中,凭借自己专业所长,操作现代机器来生产。例如:制药厂里的管理人员,药品生产车间的生产组长他们都属于技术型人才;而药剂的添加,催化剂的添加人员则属于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指综合能力强,有着较高职业素养,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较高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学些能力。他们大多工作在生产、销售、服务的一线上,在实现中他们常常被俗称为“蓝领”。高素质强调的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情商方面;而技术技能则强调的是他们的专业技能,强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指的是智商方面。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上,对于高职生来说找准自己的定位很重要。要明白有些岗位有着研究生,本科生,所以他们要扬长避短,在技术技能上提升自己。具备了高技术技能,高素质的学生现实点说可以更容易就业,他们往往能够更好的把握自己的方向,把握自己的机会。进入职场后有很强的目的性,能够迅速融入工作环境中。所以,高素质技术技能的高职生对于自身而言就是保证就业,对于学校而言就是提高声誉,保证生源,社会而言稳定社会就业率,降低失业率,对于国家而言就是为经济建设提供持续动力。
三、我国高职教育现在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落后
2000年的高校扩招后,之前的中专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借着这次春风升级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但是档次升上来了,教学方法却没有跟上来,很多课程,很多专业依然沿袭着中专的那套模式,这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是很不足的。不能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的学生眼高手低现象很普遍,无法适应社会对他们的要求。
(二)专业设置不合理
盲目跟风现在严重,例如,之前IT行业火爆,众高职学校纷纷开设IT专业,现在物流有热门,这些学校又大开物流专业。学校的决策仅仅依据一时的社会需要,为了满足生源盲目设定专业,殊不知就是因为大多数学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导致社会用工的起伏的变化。物流是偏文的,IT是偏理的,学校都没清楚自己的定位,混淆一谈,这样培养的毕业生质量怎么能高。
(三)社会实践少
很多高职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化学实验条件差,设备不全,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将理论转化为自己动手能力的需要。指导老师自身的实践技能缺乏,因为学校政策的原因,对于实践不够重视,化学指导老师工作积极性也不高。据了解,一些高职学院,安排给化学实践课指导老师的课酬还不及理论课老师的三分之二,基于这些种种原因,实践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学到的只是老师照本宣科的空洞内容,动手能力差,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
(四)投入经费不足
培养学生的能力越强,就需要学校投入越高的经费,而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周期,高成本的过程。若学校没有强有力的支持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现如今,高职学校由于科研力量弱,科研经费少,主要的资金来源于政府专项拨款和学生学费,而高额的设备,教学楼,实验室等基础建设能很快消耗这部分资金。所以直接阻碍着高职学校的发展。
(五)生源少、生源质量差
在职场中,专科生和本科生有着无形的区别看待,这种区别看待既来自企业也来自同事。所以高考学生在选择院校时能上本科院校都去本科院校了,没人愿意去高职。加之其他原因,导致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大多很低,生源质量不高。这种影响也带到了他们入学后的教育中,由于基础差,底子薄,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差,他们没有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另外一方面,高职院校不能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没有对他们进行学前的专业培训。两方面原因致使高职学院在培养人才中,困难重重。
四、实现我国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依照市场需求合理设定专业
生源紧张,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些高职学院还在盲目设定新专业。先不讨论他们在设定新专业时有没有进行市场调研,社会调查,就他们设定的专业而言,新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都不明确,甚至在学院内部个系之间在设定这些专业时都有重叠的只是在名字上不同罢了。例如,有的高职学院里《材料构成》这个专业课在化学学院里面开设了,而在材料学院里又有一门叫做《材料分析》的课程,两者名字不同,但是教授内容大同小异,严重浪费学院资源。因此,高职学院在开设专业时,不能紧盯着眼前利益不放,要在开设这些专业前实实在在地考察市场,深入社会调研,增加专家研讨,对专业的教学方式,培养模式以及以后的就业前景综合考量,形成科学的可行性报告分析,在上报学校党代会讨论。
(二)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和改革专业培养模式
专业培养对于高职学院建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一,专业培养是一所高校生存的前提,是其他工作的基础,是学校生命线,只有有了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其他的教学设备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教室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才有方向。其他的各项工作要仅仅围绕专业建设来发展、来规划。第二,专业培养要依据社会需求不断的调整,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对于人才需求量也是不对变化的,对于专业的需求也是变化的。例如,之前IT行业需求量大,而现在随着电商的不断壮大发展,物流迅速崛起,并且已经收到国家层面的关注。所以,及时调整,革新专业培养模式很重要,还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如企业,毕业生是产品,产品质量是学院长足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加强实习实训
如今的大多数高职都是自己关起门来建设专业,这样不行,要敞开大门,积极了解企业需要。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综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帮助高职学院提高人才的能力。政府方面也要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到高职的发展中来,共同合作,可以采取定向培养的方法,一方面既保证了自己的用人需求,也解决了岗前培训的时间和经费。另一方面,高职也培养了能适应公司需要的人才,提高就业率。早在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模式。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育人这些方式实现了校企之间的双赢。
(四)加大资金投入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
一、前言
当代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就是指当代大学生“发现和捕捉商机,将各种资源组合起来,并创造出更大价值的能力”。[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强调:“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 [2] 我国也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因此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素质教育论文,引导大学生走创业之路,把大学生培养成未来职业的创造者,为一个新世纪培养有创业能力的新人,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活动中,许多大学生的创业举步维艰,往往因创业能力不足和缺乏管理知识而以失败告终。创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其创业能力的提升,而创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发展。1989年11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
二、我国创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于1990年下半年,由当时的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劳技处牵头,在北京、江苏、四川等地开始进行创业教育的实验和研究。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虽然确定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九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但综合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尤其是中西部高校的创业教育普遍缺失,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还相当薄弱。突出表现在:
1.思想观念陈旧,认识不到位。对于创业教育,部分高校还缺乏明确的认识,更没有从行动上重视起来,无非是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重新包装。
2.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分离。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中的创业教育开展得还不普遍,对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没有统一的要求。我国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没有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的体系之中,与学科专业教育的开展并未形成有机联系。
3.教育形式单一,创业教育师资匮乏。我国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缺乏多样性、系统性,教学模式局限于知识传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是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基于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体制
1.树立新的人才教育观
传统的教育是以它的知识观作为理论基础的,在教育教学中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的练习。建立在这种知识观点之上的传统教育,是束缚和压抑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3]传统的人才教育观已经不能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时代要求。教育要向学生提供创业的知识和机会素质教育论文,教育要强调培养创业能力,这种能力无论对工资形式的就业还是自谋职业都是极其重要的教育理念,已为所有发达国家普遍认同。为此,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育理念。“从教育观念上看,器具型教育应被智慧创造型教育所取代;从教育目标上看,知识型、专才型应被复合型、创造型、发展型和国际型培养目标所取代;从教育过程看,知识灌输式和知识习得式教育应被知识激发式和知识识得式教育所取代。” [4]
2. 建立教育服务的管理思想
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也是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在应试教育中成长的大学生和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教师,不容易树立创造、创业、创新等观念。因此,特别要加强对教师创业教育观念的培养,使之建立教育服务的管理思想。要从观念上改变仅仅为创业而进行创业教育的思想,而要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高校的各方面教育中,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中。
3.改革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全球经济和科学技术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期,我国高校办学要改革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可实行开放办学,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沟通,为学校培养人才服务,比如,高校可以根据实用化、共性化教学的要求,聘请创办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也可请工商税务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专家,解答创业政策问题。同时,学校内部加强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资源共享。
(二)整合校内资源,构建创业教育的实现机制
1.加强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
高校要在自身的特色定位中推动创业教育,与传统应用型专业和新办应用型专业学科教学的融合,形成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创业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特色人才。
首先,依据创业型人才培养标准来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素质教育论文,就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将创业教育内容纳入到整个教学计划之中。大力推动适应创业教育的新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开设专业课程、创业案例课、模拟创业过程的活动课、实践课程。
其次,要根据创业培养要求,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创建符合创业能力要求的培养体系。要把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到培养体系中来,加强课程融合,形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的创业课程体系。
2.建设适应创业教育的师资
高校必须尽力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使教师得到深造和实践,以提高他们的水平和素质,并通过教学、科研、实习和技术开发、企业挂职锻练、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创业教育教师。应从当前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出发,打破传统封闭的格局,积极进行创业师资的培训,不断提高创业教育指导的科学性。
3.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认真讲课、学生认真听认真记笔记,教师主要是传授知识。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教师应主动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体现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等,并充分表现出其创业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少讲结论,多讲过程,多讲方法,多提问题,让学生多思考,多争论,多实践。
4.加强社会实践环节的训练
社会实践环节是培养创业人才不可缺少的措施。高校要改变以往刻板单一、学用分离、简单管理的传统,要让学生利用见习、专业实习、岗位实习、社会调查等各种方式,直接参与广泛的社会实践,通过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发展学生谋生的真本领。
此外,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计划比赛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实践训练方式。通过参与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开拓了知识视野素质教育论文,锻炼了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分析和研究能力,学习积累了创业知识, 提高了创业的思想素养,培养了创业能力。
5.积极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创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应积极搭建实践活动平台。一方面,学校积极创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场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业实践氛围。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有前景的创意融入到校办企业中去,从事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商务活动。
四、结语
着力打造提升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是时展的新要求,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创业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只要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加强创业教育,措施到位,当代大学生一定会激发创业热情,迅速提升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郁义鸿等.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9.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3]蔡志勇.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培养持续创新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0,(1):14.
[4]邓和平:从就业型教育到创业型教育[N]光明日报,2004-03-24(C).
关键词:技能;说课;说理
在当今教育模式不断进步和完善的大背景下,要求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不断地与时俱进,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说课就是老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
说课是在我国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进行教学研究的有效形式。最初的说课主要是指授课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提出改进意见,再由教师修改,完善教学设计的活动。随着说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语文教学这样一个有着自由创作的学科,赋予教师和学生多的自由性,这样就要求老师说课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基础性的说课要更加深入发展,说课的形式和内容及设计也要更加吸引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深刻研究教材,熟悉课程标准,研究和丰富教学方法。我认为,说课的过程不是教案的简单重现,而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也就说明说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技能。在教学中老师要明白说课的重点是“为什么这样做”,要把教学构思、教学效果及其理论依据说清楚。说课不是宣讲教案,不是浓缩课堂教学的过程。说课在于说理,在于说清“为什么这样做”。在说课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说清怎样教,而且要说出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根据,力求做到言之有理有据。教师要明白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关键是要改变课堂教学形式,而说课在改变课堂教学形式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说课这种教学技能,在不断的研讨中,我相信会使老师的教学能力有一个大的飞跃,可以更加自如地应对各种教学材料和教学问题,大大提高老师的教育成果。说课就是借助于语言把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呈现出来,在我的语文说课中,我认为这就是老师对自身的教学情境和经验作出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可以发现和澄清自身的隐性教育观念和思想,并在说课中发现新的教学理念,进而转化为老师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在不断的说课中使老师不断成长。语文说课中老师可以运用无限的想象力和自由创造力,这样就更加保证了在语文说课中不像理性学科中有那么多的限制,可以让老师之间的交流更加有深度,更加有针对性,使老师得以在更大范围内共享。在传统的学校文化里,老师长期奉行“个人主义”,这样使老师的学习和教学与其他老师相互隔离,有时还会使老师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由此我也发现在教学中能使老师解决许多问题,在和参与说课的老师们通过对课堂内容分析、阐述、讨论,表达自己对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思路,就会让我学到很多知识,老师们各自分享想法,相互解答疑问,争辩、评价解决各种问题,从而可以使老师更好地改进课堂。
在语文说课这种形式下,我相信会对老师自身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在说课这样的教学技能下,通过沟通不断地反思、虚心求教,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老师的对话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老师能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老师的创造性。
说课,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肖峰.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实践经验证明,技能、技术的形成和提高,大致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即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改进、提高动作阶段;动作趋于巩固、运用自如阶段。这三个阶段既反映了人们认识的逐步提高和深化过程,也反映出人们的体质机能能力不断提高过程。
1.动作技术的粗略掌握阶段
这个阶段一般是通过讲解、示范、尝试练习,建立动作的概念,体会动作的过程和要领,从而粗略地掌握动作。其特点是大脑皮层的条件联系处于泛化阶段,动作表现紧张、牵强、不连贯,缺乏控制能力,并伴随着一些多余的动作。因此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动作的能力,并利用各种方法,如徒手或各种教具给予保护、助力、阻力,以及固定和限制动作的方向、路线幅度、速率等,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动作。
2.动作技术的改进提高阶段
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以及深入动作的示范,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的质量,逐渐消除动作的紧张、牵强,以及多余的或错误的因素。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条件联系处于分化阶段,动作逐渐变得连贯、准确和轻快起来。教练应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不倦地钻研,掌握动作的内在联系,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例如:拳击,不仅要求会出拳,而且要求出拳好;不仅要求懂得出拳的一般技术要领,而且要懂得手臂幅度、速度、出手角度,以及全身的有关部位的动作与提高拳击成绩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采用比较对照、分析、综合的方法对于改进提高动作的质量有积极意义。例如:摆拳动作中,对各种刺拳、直拳、冲拳的技术作对比;技巧运动中对鱼跃前滚翻与前滚翻作对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精密更准确地掌握动作。在完成技术教学与训练中,通过动作各个部分、各个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能使学生清晰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局部动作与整体动作之间、动作的这一要素与另一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在练习过程中更自觉地掌握和完成动作。
3.动作技术趋于巩固和动作自如阶段
通过反复练习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质量,使动作趋于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这一个阶段的特点是动作定型,已经形成和巩固。能高度准确熟练和省力地完成动作并能随机应变、轻快自如地加以运用。动作到了自动化阶段,活动技能和运动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没有完结,而是将不断趋于更加完善的地步。其提高和完善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学生的健康状况、训练水平以及教学与训练的质量等条件。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对于自动化的动作,仍然是要注意反复练习和经常运用,以便不断提高动作自动化程度和机体的能力。因为练习长期中断会使自动化的动作逐渐消退。在运动训练中创造各种条件(如利用电化及各种科学仪器进行教学)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改进技术某些细节问题,以便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成绩。技能、技术的形成和提高的三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着的,也是相对而言的。教学与训练工作,应从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这个规律,以加速掌握和提高技能、技术。
二、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渊源
体育教学与训练是统一和有机联系的,但也有区别。教学、训练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具体任务和方法不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运动员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技术、战术等;而训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技能、技术、战术等身体训练水平。由于任务不同,采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教学和训练是在统一的教育过程中进行的,两者不能截然分开,而只是各有所侧重而已。进行教学时虽然是以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战术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训练的因素;进行训练时虽然是以提高技能、技术、战术和身体训练水平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教学的因素。无论是进行教学或是训练,都应贯穿一定的思想教育,教练员应经常注意在教学与训练工作中加强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使之渗透到知识、技能、技术、战术教学和身体训练的各个方面。因此,对体育教学与训练进行探讨显得尤为必要。
三、小结
体育教学与训练是一对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统一体,在实际的教学训练中要充分的利用二者的优势互补特点进行教学与训练,在动作技术形成的三个阶段科学合理地处理好教学与训练各自的任务和重点。只有把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教学训练的最佳效果。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体育教学与训练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几个阶段的特点和任务以及教学训练的重点等,旨在提高对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认识,为研究和探讨体育教学与训练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训练;技术技能
【参考文献】
[1]王波.我对体育技能教学的感悟[J].科学大众,2008,(10).
[2]左茜颖.反馈原理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运用[J].许昌学院学报,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