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3: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民族传统体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
地理生态被破坏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巨大,想要短时间内的实现城镇化是不可能的,农村人口仍旧还会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城镇化进程中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使原本联系密切的村落被隔开,政府规划失控等城市空间布局不规则,许多文化赖以生存的地理生态环境被分割开来,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多个村落或者集体之间紧密联系,共同支撑,地理生态上的分割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失去了空间,现代通信科技并不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此,城镇化导致地理生态格局的改变,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
(二)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今社会上
很少能看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人们喜爱的是篮球、足球、跆拳道等国外的体育竞技项目,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他们所喜欢的体育项目都很少会是太极拳等传统体育活动,随处可见的篮球场、足球场、跆拳道兴趣班让中国本土的民族体育显得十分冷清,武术馆、象棋馆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了。日常生活中只有一些老人会打太极拳健身,而传统武术、摔跤、龙狮等项目则只会出现在一些民族节日的表演中,表演者也都是一些业余团队,他们的演出极具功利性,根本没有领悟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现代竞技体育不断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人们从事的体育项目,大多是出于功利、名誉,就算体育表演也充斥着商业化的气息,没有从根本上继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不到弘扬与发展。
(三)学校教育落后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是传统体育走向规范化、普及化和科学化的必经之路。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学缺乏自己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都是从苏联时期引进过来的,不管是大学体育教育,还是中小学体育,其教学内容主要是西方的现代体育项目,很少涉及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授。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教育改革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了起色,但是还是缺少理论指导,相对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依旧十分缓慢。为了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国家教育改革中将民族体育教学纳入到学校学科建设中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学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且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也得到了完善。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广泛的引入进来,极大的丰富了学校的体育教学的内容。但是,相对其他学科建设,民族传统体育不能严格的按照学科建设的标准进行建设,民族传统体育学也只是初步建立了应有的门类和框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和独立的学科结构,研究方法不明确。此外,外国的体育文化流入对传统体育教学造成冲击,像韩国的跆拳道,已经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热门体育项目。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一)正视发展困境
认知传承的意义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我国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始走向消亡,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和发展困境。在功利思想盛行的今天,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或多或少的带有功利性,这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中变了味,许多传统文化的功能完全消退。而我们强调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指其内容上的保存,更注重的是其蕴含的精神的延续。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我们要正视现在的困境,认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本质意义,端正态度,传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创新传统文化发展途径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保护,更重要的是创新。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必须加快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首先,应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次,要结合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利用国内国际市场来传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现民族体育项目“走出去”和“引进来”,吸引外国人学习民族体育项目,借助外国的成功经验,保护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后,创新体育管理制度,由以前的行政手段向借助市场、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的管理制度转变,切实提高体育文化的管理水平,发展传统体育文化精髓。
(三)重视学校教育
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很多现代竞技体育项目都是通过学校传承发展而来,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中介。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其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使教材具有民族性的特点,这是对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补充。重视理论基础的完善,切实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
三、结束语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变迁;阿细跳月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1-0040-04
Abstract: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In the modern social market economy environment, the "A xi dancing under the moon" traditional inheritance model, such as ritual activities, self entertainment, youth villages of marriage, family influence inevitably happen different degree of variation. In the government's care and the help, "A xi dancing under the moon" inheritance of the main body into middle age by the young, the elderly and the special art display team, and to the need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instrument selection, music layout and action in the commercial and become more market-oriented. In the market economy in order to keep the national commercial tide, "A xi dancing under the moon" in traditional worship still guarantee the continuity and seriousness, in performances emphasized the popularization and living style, make in the modern and traditional tries to find a balance point between and, thereby, to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provides an important way.
Key word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heritance; transition; A xi dancing under the moon
1 前 言
当前,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创建体育强国步伐的跟进,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再次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综观我国30余年的改革开放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在取得了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的困惑。体现在:一方面许多濒临失传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地方政府的重视下以及有识之士的呼吁下得到深度挖掘而获得重生;另一方面又有诸多具有鲜明民族、农牧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显得难以跟上时展的步伐;可以看出,在当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获得一定的发展生机后,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定的发展迷茫。因此,“传承”已经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所谓“传承”,意味着民族传统体育、知识和经验甚至包括历史记忆的跨世代的延展,它既指体育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亦即历史的纵向延续性,也可用来指体育文化的传递方式。在全国林林总总的民族传统体育中,彝族古老的“阿细跳月”,因其独特的民族体育传承方式,重新焕发出的生命力和活力,在当前社会条件下,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借鉴意义。
2 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专家访谈等科研方法,走访了弥勒县西三镇可邑村、凤凰村等地方,以“阿细跳月”为案例,进行了文献梳理和现场考察,并将材料进行归纳、分析与总结。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阿细跳月”是云南彝族重要的民族风俗与体育文化活动,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泸西等地。“阿细跳月”生成于早期人类生产、劳动和生活,之所以经久不衰,就是由于阿细人世世代代的传承。
3.1 传统的传承方式
3.1.1 宗教祭神的神圣传承
“阿细跳月”早期是与祭祀联系在一起的,应该说,它最初是寄寓着阿细人的宗教情感的,这一点从可邑村的钻木取火仪式和凤凰村参与祭火到随祭火仪式的消失而分离出来的过程可以印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娱神到娱人的过程,最后从宗教祭祀中分离出来,发展成娱乐性较强的活动。“归根到底,舞蹈总要追溯到宗教仪式的实际原因上,只是到了后来舞蹈才流入一个完全审美享乐主义的范围内,在那里,它失去了严肃的意义”(鲁道夫•桑纳)。
3.1.2 自我娱乐的自发传承
祭神是人类早期对自然极度依赖的表现,随着人类逐渐摆脱自然的束缚,娱神功能也在不断地退化,相对而言,娱人功能逐渐显现出来,占据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阿细跳月”脱离了祭祀场合,原本在祭祀过程中既娱神又娱人的娱乐功能转化为专娱人的单一娱乐功能。在传统彝族阿细人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阿细跳月”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群众性的体育文化项目,男女老少都参与,参与面广,互动性强。阿细人从小就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学成,“我们阿细人天生就会跳月”的说话并不夸张。
3.1.3 男女婚恋的本能传承
在传统社会里,“阿细跳月”主要是男女青年交际的工具。“阿细跳月”节奏明快,舞姿粗犷奔放,有老人舞和青年舞。老人舞弹的是小三弦,舞步轻慢稳重。青年舞则热情激越,是男女青年沟通感情,选择对象的自娱活动。每当节日或农闲,邻近村寨未婚的成年男女青年先约定聚会的时间地点,届时,如一方失约,另一方则于路中用石头压上树枝,表示“压魂”(魂是彝族对生命的诠释),被压一方须说明原委,道歉并得到谅解,可再订日期。这种约会,甲村来男,乙村只能来女。相会前,女方在林中梳妆打扮,故意磨时间,男方明知女方在梳妆,也故意把短笛吹得短促,把大三弦弹得急迫,一方急,一方缓,别有一番情趣。就在笛悠弦扬时,女方拍着清脆的掌声跳出树林,在草坪上列队与男方欢歌起舞,曲调合着舞步,弦声扣着心声,间或爆发“哦!哦!”的吼声。在载歌载舞中,寻找称心如意的伴侣,然后变换队形,一男一女对舞。由于“阿细跳月”舞蹈强度大,尤其是男青年肩挎四五公斤重的大三弦,弹、唱、跳、旋,常常跳得满头大汗,但颇具感召力的“阿细跳月”,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吸引着青年男女尽兴尽情通宵达旦地进行。在男女交往的过程中,“阿细跳月”被潜移默化地传递、传承着。而现在,由于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影响,阿细青年婚恋方式发生改变,传统的靠跳月为中介的婚恋方式逐渐被遗弃,致使“阿细跳月”的主要传承功能也在逐渐消失。
3.1.4 村落家庭的熏陶传承
传承涉及到“传”和“承”两个连续的动作,其主导都是人。无论是传还是承,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传承人是传承的主体,承载和传递了整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人又分为群体传承(村落、家庭等)和个体传承(长辈等)。群体传承人就是整个民族内部所有民众。家庭是“阿细跳月”传承的首要途径,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使他们从祖辈、父母那里得知“阿细跳月”的传说、历史、发展变化,学习相关乐器的弹奏、制作,从而使阿细跳月这一古老文化在家庭中得到直接的传承。凤凰村里 50 多岁的老人都表示,在他们年轻时,也就是上世纪 60、70 年代,父母一定会在孩子,特别是男孩子长到 10 岁以后,就开始着为孩子制作三弦、笛子等乐器,他们自己也会学习做三弦。
3.2 传承方式的变迁
可以说,任何形式的体育文化成果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根植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特有的底色和痕迹,随着时代的变迁,背景和重点的转换,都会使其适用性、针对性和意义价值大打折扣。而通过传承创新,将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要义加以重新阐释,赋予新的时代含义,使它们发生质的飞跃而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达到一种新境界,以便更能深刻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更能强烈反映实践和时代的要求。通过修正、完善和改造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观念、理论和价值体系,实现内容和形式的自我超越,使之能与时偕行,与世界潮流同步,唯有如此,才能保持传统体育文化形态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3.2.1 传承主体的变迁
任何一种民间文化,在流传的过程中,只有符合时展,顺应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才能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并为国家与社会所认可。换言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不仅受民族文化和民众生活的影响和制约,还受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掌控。在现代社会,政府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其扶持与推动作用,往往在短时间内能够使民族文化的发展蒸蒸日上。阿细跳月自然也不例外。
3.2.1.1 政府对“阿细跳月”传承的推进
在文化政策和文化旅游热的带动下,弥勒县政府和文化部门大力宣传“阿细跳月”,特别重视“阿细跳月”的继承和发展。在“阿细跳月”的传播、民族艺人培养和组织、音乐舞蹈的改进和创新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弥勒县文化馆、图书馆以及西一、西二、西三镇相关文化部门收列了有关“阿细跳月”的音乐材料、舞蹈材料,对舞蹈及艺人状况进行了一些整理和研究,编写了相关书籍,还制作刻录了 CD、DVD、VCD 等影视材料。弥勒电视台利用电视媒体的优势,每天定时插播介绍“阿细跳月”的影视片段,让人们从电视中就能领略“阿细跳月”的风采。
3.2.1.2 传承人的变迁
“阿细跳月”是产生并流传于阿细民众中的群体艺术,创作者是群体民众,传承者也是全体民众。它历经数百年不变,完全得力于阿细民众对它的热爱和珍视。一直以来,阿细青年是传承的中坚力量,是手持“接力棒”的大多数。然而,今天的阿细青年却不再是传承的主要群体,扮演传承角色的多是中年人、老年人以及专门的文艺表演队。
“在稍稍发达的社会,文化分层突出,社会文化的整体性时间里在个体文化的特色之上,并由无数个不完整的个体组成。个体的变迁将会导致亚文化的产生或变迁。”
“现在的青年人多向往外边的世界,不屑于整天在家打打跳跳。”可邑村一位老人和年轻人谈起时说。个人本是构成村落的基本元素,也是构建文化的基本要素,个人的行为选择和行为方向将会牵动着村落文化的发展。青年们行为的变化,导致“阿细跳月”传承的变更。由于传承个体的发展变迁,导致“阿细跳月”传承群体的不断流失。在政府及基层村组织的干预下,采取各种方案促进“阿细跳月”的传承,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加强对中年传承人的塑造。传承人的培养是当今保留正在消失和即将消失的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可喜的是,阿西人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因此也积极响应,避免后继无人的困境。
由于少有自发进行的“阿细跳月”娱乐活动,年轻人失去了耳濡目染的条件,传承变为以文艺队、文化室的特别教授方式进行。即由特定的某一个或是几个传承人对部分年轻人进行传授,以前的集体传承已然不复存在。对于青年来说,学习舞蹈的方式不再是在社交活动中的自学实践,而是通过文化室的专门教授和训练。现在的学习,接受的是文艺队对传统“阿细跳月”编排后的动作,目的是适应舞台表演。
3.2.2 传承心态的变迁
阿细跳月是阿西人的文化瑰宝,在阿细的传统社会里,阿细人出于本能的热爱,将“阿细跳月”看成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上个世纪80、90 年代,社会发生了转型,阿细地区与外界经济文化交流增加,当地一部分汉族以有色眼光来看待“阿细跳月”,致使一部分阿细青年对自己的民族舞蹈失去信心,认为是落后的、粗野的,并有意识地放弃了“阿细跳月”,从而致使阿细跳月的“文化认同”受到挑战。“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亨廷顿)。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本世纪以来,国家文化政策有了偏向,重视文化艺术的建设,加之民俗旅游热潮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将眼光投向了民族原生态文化艺术,“阿细跳月”在此之中受到广泛关注,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自此,“阿细跳月”这一传统的歌舞又重新引起了阿细青年人学习的兴趣。只不过,这种兴趣不再完全是为了生活本质的需要,更多趋向于生活需求的功利。
现在的“阿细跳月”,除了每年祭祀时的仪式外,更多时候是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而出现的,参与“阿细跳月”可以有一定的经济收益。如可邑村与文化旅游联系的非常紧密,每周都会为大量的游客进行文化表演,包括进寨时的敬酒和歌舞表演,祭祀地方的钻木取火和阿西表演,会餐时的敬酒等歌舞等,无不体现出鲜明的彝族风格和文化特色,游客不知不觉陶醉其中,甚至流连忘返。再如凤凰村文艺队经常出外表演,每年都会到民族村表演,县上、镇上的任何活动的开幕以及接待外宾事项,凤凰村的“阿细跳月”队都会参加。平时各村有什么喜事,比如建新房、孩子满月、结婚等,也会有人请文艺队去表演。
正是由于存在一定诱惑,外出打工以及赋闲在家的阿细青年又愿意加入到跳月队。最为主要的是,当演出所得到的费用远远超出在家务农及外出打工的收入时,阿细年轻人的热情自然就高涨起来。在这样心态的驱动下,青年人愿意学、而且希望学好“阿细跳月”。凤凰村文艺队长毕仕福也说:“现在村里人不会经常跳了,我们那个时候,从小跟在父母身边,经常在村里跳月,看着看着就会了,不用别人教。现在不行了,由于跳月不经常搞,所以那些小孩都没多少机会学,平时在家父母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教小孩,所以现在的很多阿细年轻人会是会跳,但跳得不是很好,如今村里有专门的文艺队,小伙子们可以跟着学,但有的小伙子还不愿意学呢。”
3.2.3 阿细跳月自身音乐、舞蹈的变迁
在现代社会发展变迁和舞台表演需要的刺激下,为了迎合大部分人的审美需求,“阿细跳月”自身也发生了改变。从舞蹈动作的整体来看,“阿细跳月”分为音乐和舞蹈两个部分。在乐器方面,从最初的小三弦到现在的大三弦,增加了声音的震撼度和影响力,各村寨可自由发挥,只要旋律相似,节奏是 5 拍子,歌词可自由撰写。这样使得“阿细跳月”更具艺术特色和审美倾向,各村寨可根据村民的审美情趣编写歌词。有的地方为了配合现代舞台演出,尤其是大型舞台演出,还以现代电声乐进行配乐,从而取代了表演者的乐器吹奏,另外就是在歌词调子的组合加工上,更加适应舞台表演。在舞蹈表现方面,各村寨文艺队也可以融合、分解百年流传下来的各“阿细跳月”舞蹈动作,使一支舞蹈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组合形式,从而在不同的村落社会中呈现出不同的表演样式。为适应舞台表演,在继承传统集体圆圈舞的基础上,改编成为艺术加工的舞台表演形式;将传统舞蹈的动作加快,手部拍掌、弹跳、转身的方式转变,舞蹈动作更加轻快温柔;再者就是以人数取胜,制造欢乐、气势磅礴的气氛,尤其是在现场的表演过程中,邀请更多的观众和游客加入,进行现场同乐以及即兴演出,使现场的欢乐氛围达到。
如在凤凰村“阿细跳月”的舞台展演中,女演员们已经将拍手、踢脚、转身等这样的动作表现得轻柔、明快,显示出与传统集体性共舞的差别。这样的改编主要为了迎合现代舞台审美的标准和审美视角,与传统靠力量营造欢乐气氛的表现方式迥然不同。
3.3 传承方式变迁的现代审视
在当代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已经步入市场经济中,最明显的特征是民众的消费水平和文化需求在日益提高。当现代社会需要将“阿细跳月”传出村外,而大众传媒又把各种时尚元素带到村里时,村民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大批游客的到来,村民的娱乐方式和内容发生改变,并且形成了新的娱乐习惯,顺应了依靠视听娱乐的当今文化消费的趋势。而为了市场化的需求,取悦于观众和游客,阿细跳月在音乐的配器与选择上、舞蹈动作的编排上都尽可能向舞台化转移,舞美的设计等方面尽可能满足观众。可以说,走向消费市场,成为文化消费品,充当建构地方文化和经济的文化产品,已经使阿细跳月这一文化品牌成为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大力扶持和追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阿细跳月是否可以传承民族文化?
3.3.1 在功利与本能之间如何保持阿细跳月的民族性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阿细跳月的传承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于是,就产生一个问题,当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而进行文化传承时,这种文化的延续会不会因为市场的不景气而产生中断?慢慢舞台化的“阿细跳月”在展演过程中,其文化传承的功能会不会弱化?一旦功利丧失,阿西人是否还有继续传承阿细跳月的热情与动力?也许是认识到这一问题,基层的村组织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如在彝族春节的民俗活动中,村民小组及文化队共同组织的文艺汇演,把外出打工、工作而过年回家的人聚拢在一起,为促进村民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当村民都聚在广场上时,集体意识和共同的民族价值观念必然适情而生。虽然村民站在一起不是“跳月”,但是大家眼里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仍然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舞台化的表演和文化互动体验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彝族民众和村落进行有效整合,凝聚民族情感,激发对阿细跳月的热爱。
3.3.2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如何保持阿细跳月的民族性
不可否认的是,阿细跳月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中断,在于它的民族性和文化性,在于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性,彝族文化始终是阿细跳月的“根”与“源”。为了做到与社会、时展的同步性,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必要进行大胆的革新,从音乐配器到动作编排,大量引进外来的文化因素,在使其符合表演性的同时,更要注意“矫枉过正”,不能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和观众的需要,一味的进行“创新”,传统的内容却是越来越少。如果离开原生态的民间体育文化越远,阿细跳月就有可能迷失方向,在继续发展的道路上难以找到合适的土壤供其养分,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失去群众基础。可喜的是,在彝族庄严的祭祀活动中,阿细跳月传统的舞蹈形式又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在小三弦清亮、优美的配乐下,动作虽然简单朴实无华,但整个祭祀活动显得庄严而肃穆,似乎在那一刻,所有阿西人的心又被重新贴在一起,所有的华丽浮躁的外表都逐渐的退去,原生态的阿细跳月将今天的阿西人与祖先又紧紧的连在一起,成为一种无法割舍的民族情感和纽带。
4 结 语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总是处于不断发展的动态变化之中,它自身的传承和延续并非对传统的简单“复制”,而是处于持续的发展变迁之中。古老的阿细跳月,由于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冲击,传统的祭祀传承模式、娱乐传承模式、婚恋传承模式、家庭村落传承模式都不可避免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在深度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的热潮中,阿细跳月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都发生了改变。而为了达到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要求,政府加大了对阿细跳月传承工作的推进,使得传承的主体由青年人变成了中年人、老年人以及专门的文艺表演队,而为了舞台表演的需要以及迎合观众和游客的口味,阿细跳月在乐器选择、音乐编排和动作改编等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使阿细跳月成为目前民族文化旅游热潮中的一颗奇葩。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过多的现代因素、尤其是市场商业因素被植入进来,在商业利益和功利面前,在传统礼仪与现代创新之间,如何保持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如何在传承过程中保证本民族文化的延续性,也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变迁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而保证民族传统礼仪的延续性和严肃性、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群众化与生活化,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之间,阿细跳月的文化传承无疑在寻找一条平衡点,以此架起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一所桥梁,使古老的彝族文化能够得以跨过商业大潮的冲击,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生,从而也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条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常汗林.“阿细跳月”的传说[J].今日民族,2002,(2).
[2] 姚艳.文化传承的困境――阿细跳月的个案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1).
[3] 克利福德•格尔兹(美).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武术的传承是极其讲究的,它非常重视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可能你的天赋和资质不算很突出,但是你谦虚又好学,尊敬师父和师兄,老师会摒弃一切,还是会收你为徒,传你武艺。这跟祖祖辈辈的武德教育是分不开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和“一日为师,终身为母”的思想在每一位习练武术的孩子心中都是根深蒂固的。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打造了其带有强烈民族文化特点的体育运动模式与修身养性的方法。把武德教育贯穿于武术教学的始终,才能收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最佳效果。并通过武德教育,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汲取中国传统武德之精华,把尊师重道,团结师长的情怀发扬并继承下去,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抛头颅、撒热血。
2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对思想教育的影响
易经中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武德的传承中,这种观点也被推崇到极致的地步。从祖逖为了国家投笔从戎,闻鸡起舞,到民族英雄戚继光、俞大猷,自强不息,率领戚家军抵抗倭寇侵略。无数史实都昭示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最优秀的品质都是在武德教育产生的。武侠小说,武侠电影都为我们勾勒了那个习练武术的人群有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伟大抱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已经从荧幕和书籍中走了出来,并逐渐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努力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发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指导思想,使所有的有志青年成为“武德高尚,武风正派,武礼谦和,武技精湛”的新时代人才和栋梁。
3建功立业、精忠报国对思想教育的影响
无数金庸迷对小说迷恋的原因也许就是在于,在金庸的小说中,它可以为自己勾勒一幅精忠报国、建功立业的伟大场面,其实在武德的教育体育中,老师的言传身教对于这方面也是多有涉及的。传统的武德思想中,要求习练者必须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并且在成长成才以后必须要为自己的国家奉献一切,哪怕是自己的生病。从古代到近代,无数仁人志士,霍元甲、黄麒英、大刀王五等深受武德思想的影响,在祖国、民族危难的时候,毅然而决然地选择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行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书写了大义凛然、精忠报国的高尚情操。在当今大学生中,就应该树立精忠报国、为国为民的思想,通过武德感召他们,摒弃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成为更合格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4武德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消极影响
或许是对于武德认知有偏差,部分从事武术的人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喜欢争勇斗狠,传统武德的门户之见,武人相轻的思想对武术的发展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重视兄弟江湖义气,误入歧途的事迹也屡见不鲜,为此武德的发展似乎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不仅是错误的理解武术的文化内涵,也是对武德思想最大的亵渎。传统武德规范的基本内容说到,生活处世之德,择徒拜师之德,授艺习武之德,用武施武之德。传统武德的当代社会价值体现为,重视群体精神,强调为民族、为社会奋斗的爱国主义思想,提倡见义勇为、舍己助人,主张以匡扶正义为己任,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以武会友”和谐的人际关系及重视人伦价值。
5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哲学。不同国家的文化是不相同的,中西体育文化都是宝贵精神财富,为人类所共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和基础。西方竞技体育侧重于竞争,这同市场竞争理念十分相似,同样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相兼容,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体现出来,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鼓励竞争。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关于对生命的理解、健康的感悟以及养生保健体育的阐述,都包含了深厚的人文科学精神和内容,它强调身心合一、内外兼修、动静结合的辩证思想,对现代体育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体育人。中国与美国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因此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出现分歧是正常的,只要重视双方的核心价值和利益,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和交流,尊重对方的文化理念和发展观念,强化共识、加强沟通与合作,就能够和谐共存。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能凭一己之力来完成。总之,要了解世界,就要先了解自己,只有加强了解,才能够建立互信合作关系,实现共赢。
二、目前体育文化的现实境况
1.传播媒介的“失语”引发的正向偏离行为
竞技比赛的比赛千变万化,任何水平的运动员都可能在比赛中面临困难,因此培养运动员的顽强拼搏心理有着更重要的作用。这是运动员发挥身体能力和运动精神的重要标志,媒体也对这种精神加以积极的赞扬。那些带着重伤参与比赛的运动员,尤其是他们获得优异成绩时会赢得多媒体广泛的宣传,对那些在重大手术后重返赛场的运动员树立为英雄模范。这种价值取向是大多数人接受了这种运动伦理,民众也对这种观念直接支持态度,如为了获得体育竞技的优胜而不惜生命的价值伦理观念得到普遍支持和无条件地服从,表明经济体育面临一个危险的发展趋势。为理想积极拼搏是包括运动员在内的所有社会大众都应该鼓励的精神,但是这种拼搏也要以尊重生命为前提。如果媒体不能对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进行积极的引导,正向价值偏离行为将会伤害运动员身体健康为代价。许多优秀运动员因为带伤坚持比赛中而提前告别了赛场,而在其他社会领域中为了实现目标而不计代价的教训也是屡见不鲜。如果媒体能够对拼搏精神进行正确的引导,这些人的运动生命会得到有效的延长,也会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对他们自身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2.种族主义的“歧视”引发的身体暴力对抗
19世纪的英国在世界各地如果他们的殖民地,而英国男性普遍有一种恐惧,认为女性抚养的孩子不具备坚强的性格,不能胜任战争和资本主义扩张的需求,也无法对殖民地进行强力的通知。对于女性化的恐惧心理刺激了英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他因此传递男性价值观的需求成为为经济体育发展的原动力,竞技活动的初衷是培养男性更加坚强,展示身体生理方面的优越性而开展的体育运动展现出性别差异而带来的暴力观念,这种观念一直在欧美男性占据主导地位。足球、橄榄球和拳击以及其他对抗激烈的运动作为男性优于女性证明,这些运动也在军事训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表明男性在武力、权力和侵略性方面的能力是独有的。如果某一队员在训练中不够硬朗则会被教练和队友嘲笑为娘娘腔。侵略性在竞技体育中表现出极强的性别差异,竞技体育在这种性别逻辑的推动下形成身体暴力哲学。调查结果显示,在连续观看拳击比赛之后,观众在一定程度上有暴力倾向。有学者针对拳击后三天内的犯罪率进行调查,样本数据来源于1973—1978年18次重量级拳王争霸赛,研究结果表明在拳击比赛之后的三天内犯罪率上升了12%(在宣传力度最大的拳王阿里比赛后凶杀增加26起)。
3.泛政治化的“驱使”引发的金牌主义泛滥
泛政治化是政治化有过度倾向,即将非政治领域问题上升到政治层面的一种行为。而竞技体育泛政治化则是有大型国际比赛开展方式的特殊性所造成的。比如在国际比赛中的入场仪式和颁奖仪式中,运动员可以举着国旗出厂或者在颁奖时升国旗奏国歌,这是泛政治化的体现。此外,在集体项目中国家的归属也会吸引观众的注意。运动员在比赛中不仅代表个人,同时也承担了国家荣誉。全国民众无论其宗族、、职业、教育背景和社会地位都会共同为本国运动员加油助威。民众国家归属感在竞技比赛的欣赏过程中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奥运会的成绩关乎未来的国际地位。如果能在竞技体育中战胜未来的竞争对手会觉得扬眉吐气,觉得综合国力强大。因此,泛政治化使竞技体育表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本位主义。此外,由泛政治化引发的金牌主义思想也极为盛行。这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金牌主义思想的泛滥,如在重大体育赛事中兴奋剂问题屡禁不止、为了争夺“冠军”不惜采用暴力手段等。总之,如何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推向世界,如何向各国人民展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何在国际体育节奠定中华武术的地位,这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当前,我国武术比赛严重缺乏公平的比赛规则,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脱节的地方。
三、新时期构建我国体育文化价值体系的途径
1.强化思想认识,建立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体系
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遵循“全球体育与中国体育和谐共存发展”的价值理念。在日益强大的西方体育面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方面要树立忧患意识,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国人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树立一套能够包容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价值体系。既要看到体育文化的差异点,也要从不同民族文化中寻找到体育文化的共同处,还要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需要,打造一个多功能的发展平台,明确中国体育未来发展道路和方向。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不同国家文化交流和碰撞的频率不断增大。首先,要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如儒家文化坚持和谐、慈善、希望,即使在新世纪同样具有道德建设指引作用。其次,中庸态度,“和为贵”为解决各种争端和纠纷提供了正确的思路。中国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堪称世界之最。只有坚守民族文化的阵地,才能够不断增强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中华文化辐射到更多的国家和人们。
2.立足国际视野,审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地位
当人们将注意力全部放在金牌榜上时,大家往往容易忽视体育精神。例如我国传统的舞龙舞狮、赛龙舟这种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它们都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其娱乐性、参与性都是其他竞技体育项目难以企及的。因此,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休闲生活来推广和普及传统体育。
(1)开发与大众体育联系密切的传统体育项目。围绕“满足民族休闲娱乐需求”为出发点,让它们成为人们群众喜爱的休闲娱乐项目。例如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赛龙舟、拔河,这些体育项目都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每年都会隆重举行,吸引了大量海外人士参与。奥运不能单重视竞技体育,只有全民都能参与的体育才是体育的全部。
(2)传统是现代化的力量源泉,提高传统体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将宣传传统文化、保护民族非物质遗产作为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融合点。美国社会和学校都比较重视向青少年灌输本国价值观和文化理念,让其从小形成与本国文化一直的世界观。中国应该学习这种做法,从小培养青少年的传统文化观念和意识,不断拓宽传统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发展途径,增强其的国际存在感。
(3)要避免急功近利、浅尝辄止的心态。不要生硬地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和做法,要有针对性地吸收和学习。日本将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品牌来推广,采用商业手段来运作,为传统文化赢得了巨大的国际空间。我们要借鉴外域经验,长远规划,科学推广。
3.创新体育项目,丰富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发展
一、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旅游业开始与19世纪40年代,20世纪60年代,世界旅游业加快了发展速度,一跃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从旅游的方式来讲,人们将更加重视精神疲劳的消除和放松,要求更多地发展着眼于调节精神的积极性的旅游,过去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览,将逐渐为多元化的旅游项目所代替。日益增多的旅游者要求旅行生活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运动的内容乃至冒险的刺激,要求参与其中,而不是从旁观赏。所以,那些单调、机械、使人置身起外的旅游方式已经使游客失去了兴趣,代之而起的是那些富有活力、兴趣、参与性强、特色鲜明的活动类型。在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渴望能亲身体验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直接感受异域的风土人情。希望通过参与和交流得到感情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旅游者喜欢那些轻松活泼、丰富多彩、娱游于乐、游乐结合的旅游方式。云南的西双版纳、楚雄等地州每逢傣族的“泼水节”、黎族的“火把节”游客数量大增,就是这种情况的良好反映。
二、民族体育旅游业现状
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以参与或体育活动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是体育与旅游的结合。民族体育集音乐、舞蹈、娱乐于一体,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参与性,能使旅游者娱乐休息、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因此,民族体育旅游的价值受到有关国家旅游部门的重视,民族体育旅游以其独特的风采进入旅游市场。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边陲地区,良好的旅游环境和引人入胜的体育文化极大地顺应了目前旅游业的发展方向,这也为民族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在体育旅游迅猛发展的同时,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成为人们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部门为了满足和吸引旅游者,纷纷推出一些特色鲜明的民俗风情专项旅游产品。例如东北地区的一些旅行社把鄂温克族的滑雪、狩猎等体育活动纳入自己的旅游项目中。或是让游客参加蒙古族的赛马、摔跤、射箭等。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体育活动项目繁多的优势,开展民族体育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旅游方式。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一方面,注意保护、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另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旅游活动,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例如,在云南的迪庆、怒江、西双版纳和楚雄等地,各族人民经常利用节庆活动来开展民族体育旅游并以此来吸引旅客,从而使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成为无数游客感受浓郁民族风情、体验新异神奇,健身娱乐的一些旅游活动。同时,也为当地政府和企业创造了巨大的成效,体育旅游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引起了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重视。但我国民族体育旅游的总体规模仍然偏小,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在开发民族体育旅游时,只把它作为民族风情旅游的补充或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旅游项目或旅游产业来抓,以至使民族体育旅游业的规模仍然较小,在整个旅游业中还处于从属地位。
三、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
我国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突出地表现在文物古迹、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等三个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景观也具有这三个方面的优势,与汉族相比,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就更为绚丽多彩。少数民族风情是反映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55个少数民族的风情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服饰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民族建筑五花八门,令人咋舌称奇;数以千计的民族节日,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宝藏;民族饮食千姿百态,反映出悠久的农业特色;民族艺术百花齐放,呈现出乐观向上的民族性格;民族宗教历史悠久,许多民族文化中都反映出宗教文化的深刻印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各种民族风情相融,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展现民族风情的重要方式。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是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重要资源。它们内容繁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这些体育项目,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出了各民族的生活环境、民族特征、审美、生产劳动、生活习惯、宗教祭祀、节庆娱乐、婚葬习俗等一系列民族文化特征,使其具有浓郁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节庆性的民族体育竞赛活动是我国各民族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每逢节庆日,各族群众都要进行物质交易,开展民族特色浓郁的传统文体活动。民族的情感、民族的性格、民族的文化特征都会在节庆期间最为真实、强烈、鲜明地表现出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个民族的节庆活动都是了解这个民族的最好时机。每逢过节,各地区、各民族都要举行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纵观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它们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健身价值;愉悦身心的娱乐价值;惊心动魄、耳目一新的观赏价值;融入其中的参与价值;体现民族风情的文化价值;体现社会、经济、文化的科考价值;民族品质的教育价值;反映历史的史学价值;赏心悦目的审美价值等。这些都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四、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必要性
少数民族旅游包含着浓郁的民风民俗,有着很强的观赏性,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通过民族体育文化的欣赏和参与,增强了旅游项目,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吸引了游客延滞了游客的逗留时间,促进了游客的消费,满足了游客,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民族体育旅游消费市场。
体育旅游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健身性。通过体育旅游,能更好地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缓解和消除疲劳、增强体质、防范“文明病”。同时,通过观摩和参与,进一步了解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通过大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可以极大地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旅游产业体系的完善;可以带动少数民族群众的广泛参与,增进文化信息的交流,提高他们的收入,振奋民族精神,增进民族自豪感;可以进一步落实旅游开发与民族地区的扶贫相结合的方针,促进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可以促进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使民族体育研究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模化,有利于民族体育的继承和发扬。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体现民族风情的重要方式,只有将风光旅游和风情旅游结合起来,才能使人们沉醉于山光水色的同时,领略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以及丰富的特色文化,少数民族旅游产业化的发展,可以使用赚取的资金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掘、整理、研究等工作提供资金及支持。
2.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可行性
我国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为其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民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心理等,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种独特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无疑会对现有的民族旅游资源、内容、形式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更新、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喜爱寻奇猎胜,。地区、民族间强烈差异是激发旅游者动机的重要因子,差异性越大,其吸引力越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集竞技、健身、艺术、科考、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广泛的民俗性、良好的健身性、强烈的娱乐性和观赏性等。可通过让旅游者参与其中,达到健身、享受、了解民族风情风俗的目的。同时,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游客的各种心理和生理需要,起到增长知识、延年益寿的功效。良好的旅游环境和客源是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的根本保障。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民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民族众多,风情各异,到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进行风光旅游,贪图那里的湖光山色,民俗风情,极富诗情画意,令人流连忘返。而作为人文旅游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体育,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让游客亲身体验民族体育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和激情。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一个产业部门要得到生存和发展,它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必须有市场,必须能够销售出去。对旅游业来说,其市场就是客源,游客是旅游业的生命线,没有游客就没有旅游业。现在“求新”、“求变”、“求乐”是人们外出旅游的重要动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则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这种获取新感受、新体验、愉悦身心的需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同时又多与娱乐相结合,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游客的喜爱。广阔的客源市场,旺盛的需求,将会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的不断扩大、产业化进程日益加快。
参考文献:
[1]云南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论[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2]韦晓康等:民族传统体育教材[M].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3]徐玉良方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通论[M].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
[4]饶远:云南体育产业发展研究[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
以丝绸之路而闻名於世的新疆,很早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如今总人口1600多万,包括47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是主体民族;而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12个民族在新疆也有较长的居住历史。此外,东乡、壮、撒拉、藏、苗、彝、布依、朝鲜等34个民族8万多人,则是上世纪50年代前后从中国内地及其它边陲地区迁徙而来。新疆各民族团结地生活在一起,新疆少数民族的体育运动与长期劳动生活联系密切,每种运动都与本民族的特点紧密联系,民族体育丰富多彩.仅哈萨克族运动就有叼羊、姑娘追、赛马、套马、马上摔跤、跑马射击、飞马捡手绢、马上拔河等多种形式,还有荡秋千、两人顶脚技巧、两人翻跟头等十多种项目,富有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下面就介绍几种少数民族的体育运动:
一、维吾尔族体育运动:
高空走绳,维吾尔语称之为“达瓦孜”,它是维吾尔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之一。“达瓦孜”起源于神话传说:古时空中出现了一种飞怪,呼风唤雨,残害黎民。
为了上天灭怪,有一位英武少年在地上竖起了一根30多米高的长竿,用一根60多米长的粗绳连接竿顶和地面,然后缘绳上天,与飞怪在天空决头,将怪诛杀。人民为了感戴这位青年,就开展了“达瓦孜”这项体育活动。
现在的高空走绳,表演起来惊心动魄,已兼有体育和杂技的双重特点。表演者手持长杆,不系保险带,在唢呐,羯鼓声中表演走绳;做侧身走绳、蒙眼走绳、倒立走绳、踩碟走绳、飞身跳绳等惊险动作。当他走到绳索最高处,突然,他身子一歪,从高空倒栽……,不禁使人“啊哟”一声,大惊失色,吓得赶紧闭上双眼。待等再睁眼看时,表演者却含笑继续在绳上表演。原来是他施展绝招,故意制造一场虚惊!
二、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是一个热爱马的民族,在长期的牧区生活中,形成了许多与马相关联的有趣习俗。他们除进行赛马、叼羊、姑娘追等游戏外,还开展在马背上摔跤的活动,这不仅是一场精彩、激烈的角逐,而且也是蛮有风趣的表演。
每逢节假日或是喜事,草原上的哈萨克族牧民便在宽阔平坦的草原上摆开阵式,许多剽悍骏勇的骑手云集在一起,比赛是以打擂台的方式进行,本领强的先跳出来,寻找对手。有的“雄鹰”在马背上犹如在平地上灵活自如,连胜数人以至十几人也不被对手摔下马。但更多的时候却是棋逢对手难分胜负。比赛开始时,允许从不同角度出场,有时乘对方不备,迅速冲L—前去搂住后腰,将对方抱离马鞍,摔倒在地上。但经验丰富的赛手,警惕性极高,敏捷地转过身来,双脚紧紧地勾住马肚子上的肚带,顺着惯性将对方摔倒在地。选手在比赛时不仅自身的素质要好,而且选择坐骑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场精彩的比赛,选手们个个汗流浃背,而那骏马也像被雨淋过似的。
马背上的摔跤,不仅显示他们润熟的骑马本领,而且还展示他们的力量,这种力量的来源和技巧,与他们长期从事牧业生产有关,有的选手为了比赛时取得好成绩,从小抱羊羔、牛犊进行锻炼。据说,有的牧民抱起一二百公斤的小牛都不在话下,可以想像他们在马背上摔跤时将会何等威风。
“姑娘追”,哈萨克语称“克孜库瓦尔”,它是哈萨克青年们最喜爱的一种马上体育游戏,也是男女青年相互表白爱情的一种别致方式,常在喜庆时举行。关于“姑娘追”,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只白天鹅化为女子,和一位猎人结为夫妻,成为哈萨克人的始祖。他俩结婚那天,骑着两匹白色的骏马,象白天鹅一样,飞来飞去,互相追逐。据说这就是姑娘追最早的由来。
“姑娘追”一般在夏秋季节繁花争艳的草原上举行,远近牧民都骑马前来参观。活动一开始一对对未婚青年男女向指定地点并辔慢行。去时,小伙子可向姑娘任意笑谑或求爱,姑娘只能默默倾听,不能生气;返程,小伙子必须策马急驰,姑娘则在后挥鞭追打。姑娘若追上小伙子可任意鞭打,有时还将帽子抽落在地,惹得观众一阵哄笑。如果姑娘对小伙有情,则会鞭下留情,只见鞭子在小伙子头上转圈虚晃,却不见鞭梢落身,或姑娘故意将鞭抽打到小伙子坐骑的马屁股上。场面热列,妙趣横生。
三、锡伯族:
射箭是锡伯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古代的锡伯人曾是“打牲部落”,以“渔猎为主”。锡伯人从小就练用绳吊膀子。膀子吊好后,就练射箭。同时配合训练的方法还有举重,托砖、吊沙袋、抬石滚等,以增加臂力。在训练中先练近射,后远射,先固定目标,后射活动目标,先步射,后骑射。现在,每当农历正月十五时还要举行射箭比赛,为优胜者颁发弓箭、袍和靴等奖品。现在每逢中秋节、春节、“四一八”节时,都要举行射箭表演和比赛。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
四、此外,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和维吾尔等民族,都喜爱赛马,尤其是世代生长的天山、阿尔泰山草原上的哈萨克牧民,更是酷爱赛马运动,其竟赛技艺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在元、明、清史料中,多处记载赛马和兵役制度相结合,成为当时国家的一项制度。那时的赛马运动还是王族,显贵们的重要娱乐项目之一,一般都在节庆之日举行。解放后,哈萨克草原上这种民族传统体育有了很大发展,盛大节日里,常举行群众性的赛马大会。优胜的马匹被誉为“拜盖阿特”(最好的马),优秀的骑手则受到奖赏。
近年来,赛马又增添了许多新疆项目:障碍赛马、越野赛马、马球、马上射击、劈剌、盛装舞步赛,以及马车驾驭赛等,十分惊险精彩。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时代背景;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7)05-0665-03
本文试图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分析探讨影响该学科发 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以期夯实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的基石。
1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产生的时代背景
1.1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的必然趋势 民族传统体育几千年来在我国一直广泛地生存与发展着,几乎与我国的文明史一样长久。然 而人们自觉地意识到“民族传统体育”这个概念,或者说开始自觉地对“民族传统体育”进 行研究,却始于之后。以前,中国只有土生土长的体育形态,可以说,近 代体育史之前的中国体育史就是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史。因为“民族”并不是自然拥有的, 在出现‘西方’之前,人们并不看重它,甚至对它相当漠视。“民族”这个概念是随着“西 方”的出现而出现的。[1]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如果没有“西方”出现的历史景观 ,也不 会有“民族”产生的历史契机,于是当然也就不会有“民族传统体育”意识的自觉。“民族 传统体育”正是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与起源于希腊、发展成熟于西方文化 氛围中的现代体育相区别而提出的[2]。因此,该学科也就在上个世纪初的“新旧 体育”和“土洋体育”的论争中而萌芽。
由于历史的原因,自开始到我国的“”结束,我国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的 理论研究几乎没有进展。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兴盛起来的。在此之前,武 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前身,已经经历了多年的研究与发展,成果颇丰。而且,武术作 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1990年代中期已基本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然而,随 着我国教育、体育等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武术毕竟只是我国众多民族传统体育 项目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已,它并不能代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全部,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和 广袤的大地上,还有许多闪闪发光的体育项目,也还有许多可以经过改造和发展有可能成为 优秀体育运动的项目。这些体育项目都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发生发展的,他们有着共 同的文化根脉,而这些项目却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像武术那样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有些甚至濒临失传。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我国整个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也有必要、有可 能在共同的文化基础上对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和发展。于是,民族传 统体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或者说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 首先,198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对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挖掘整理工作(包括武 术运动的专项挖掘整理工作),为该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其次,建立了一批 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室,一些体育学院如成都体院等组建了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室,中国体育博 物馆还专门组建了民 族民间体育研究室,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国民族体育的研究工作。另外,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 各种学术研讨会也纷纷开展起来,如1991年在上海体育学院举办的“亚 洲民族体育的现状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年在湖南吉首大学召开的“东方传统体育 学术研讨会”和每4年一次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还有我国 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武术运动自80年代末开始的每年一次的学术研讨会等,加之国内一 些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如《浙江体育科学》等还曾开辟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专栏,为广大研究 者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了研究的繁荣和深入。这些活动为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 个研究领域向一门学科迈进做好了内部力量的集聚。
1.2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进入1990年代之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以及在举国体 制下我国竞技体育在世界体坛业已取得的骄人成就,我国已不再满足于“竞技体育强国”的 发展模式,有关部门意识到必须走“体育强国”(既是竞技体育强国,又是体育发达国家, 如美国、澳大利亚等)[3]的发展道路。因此,我国政府于1990年代中期提出了“ 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
由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多样性和具有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特点,可以在全民健身计 划中发挥现代竞技体育无法取代的作用;由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国际地位的迅 速崛起,而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却在西方现代体育的冲击下举步为艰,与我国的社会发展极 不适应和协调;又由于19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剧,这种全球化又在相当程度上表 现为西方化,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在日益增长的西方文化的压力下出现了发展的危机 ,而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可以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认同感;另外,鉴 于学术界在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和民族传统体育与源于西方的竞技体育体系 具有深刻不同的理论基础和价值观念等差异,研究和振兴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就逐渐受到普 遍重视。于是应运而生,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就在体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立 了民族传统体育二级学科,并于1998年列入了教育部颁布修订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自此,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或专业)便正式诞生了。
2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是基于一定的时代背景而产生的,因此,该学科就具有极强的时代 性特点。那么,关于该学科建设的诸多基本理论问题也应基于这一时代特性而进行研究和探 讨。
众所周知,每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一门学科只有确定了它的研究对象,才能有效 地进行研究,探讨其发展规律,形成其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同志曾说:“对于某一 现象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显然,民族传统体育学 的研究对象就是民族传统体育在理论上与实践中的基本矛盾问题。由此引出了该门学科建设 中的两个基本问题:1) 该学科的研究范畴是什么?2) 该学科在理论上与实践中所要解决的 基本矛盾问题是什么?
2.1关于学科的研究范畴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研究范畴集中表现为对“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界定。它是关于该学科 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逻辑起点,也是该学科的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概念界定的准确与 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认识程度。
在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阐释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但大致有四种说法:1) 是 长期流传在各民族民间的以锻炼身心和娱乐为目的的各种活动(或游戏)的总称;2) 是历代 产生并大多流传至今和由外族传入并在我国生根发展的一切体育活动;3) 是某一个民族或 几个民族在一定范围内所开展的传统体育活动,它是相对于外民族传入的、现代体育项目而 言的;4) 是在中国人居住的地方开展的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活动的总称。[4 ]
如果从词性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偏正词组,它首先应该是“体育”,其次用“民 族传统”来限定这种体育。显然,它不是“民族体育”和“传统体育”的简单相加。“民族 ”是用来表示其空间特征的,“传统”是用来表示其时间特征的。它应该是一个既具有时间 特征又具有空间特征的集合,即:既是民族的又是传统的,是“民族的”和“传统的”复合 相加。
那么,何谓“民族的”?是世界上一切民族的还是特指中华民族的?是特指少数民族的,还 是包括汉民族在内的所有中华民族的?如果不考虑该学科产生的时代背景,仅从广义的角度 来看,它应该是指包括世界上所有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然而,参考该学科产生的时代背景 ,从狭义的角度理解,该学科的研究视域应该是既包括汉民族也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传统 体育,而不应仅仅指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当然,在具体的研究中也不应排除世界其它 民族的传统体育,但在操作时其主流应该是采用比较体育学的方法,目的是为解决我国的传 统体育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存在的矛盾问题。
何谓“传统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传”是“由一方交给另一方;由上代交给下代 。”“统”是指“事物彼此之间连续的关系。”“传统”是指“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 因素。”那么,“传统体育”就是指在历史上得以形成经世代相传并延续至今的体育活动。 显然,它不是指过去发生过、曾经有过的活动,更不包括已经死亡、消失了的“过去”,如 投壶、蹴鞠等已消亡的活动,而是指今天仍然“活在”人们生活之中的传统体育活动,如武 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仍在开展的体育活动。[5]当然,在具体的研究中不排除历 史上曾经 有过但现今已消亡的体育活动,但在操作时也同样应该采用比较体育学的方法,目的是为解 决仍在开展的传统体育在当今时期存在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综上所述,“民族传统体育”特指包括汉民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 渐形成、继承和延续的富有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体育活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的民 族传统体育产生于天然经济时代或自然经济时代,它们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广大农村地区和民 族地区的经济、科学、文化相对落后,许多体育活动仍然没有摆脱其原生形态或次生形态的 烙印,还带有浓郁的文娱色彩,与杂技、舞蹈、民俗活动和宗教活动浑为一体。因此,在具 体研究时应注意“体育”与其它活动的区别,避免研究领域的泛化。
2.2关于学科的基本任务 一门学科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解决该学科在理论上与实践中存在的基本矛盾问题。它是该门学 科展开系统研究的基点,其它问题都围绕该主要矛盾问题而展开。显然,在民族传统体育学 科的初创时期,必须明确该学科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问题。而这个问题正依赖于它所产生的 时代背景。
前已所述,该学科的产生是在我国综合国力蒸蒸日上,社会环境急剧变革,竞技体育强国的 地位逐步确立,全民健身大势所趋。与此同时,在以西方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浪潮下,西 方现代体育成为国际体育的主流,在强大的西方文化的压力下,各发展中国家倍感本民族文 化的生存和发展危机,迫切需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时代对民族传统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其价值、挖掘其功能,使它不 仅在全民健身中发挥独到的作用,而且在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以及振奋民族精神等 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它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因素。然而,我国民族传统 体育发展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目前,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在其健身的科学性、竞技的规 范性等方面亟待整理、研究和发展,在人文精神的内涵和其社会属性的研究方面也缺乏系统 而深入的研究,缺乏广泛的探讨,因而它即不能在宏观层面给人们以更多的指导,也无法在 微观层面使人们恰当地行动。也就是说,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人们 对它的期望与需求。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问题,就是社会历史发展 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提出的要求和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需求与民族传统体育本身的发 展状况不相适应的矛盾问题。该学科的基本任务也正是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问题。无论是对 民族传统体育客观规律的研究,还是对其功能、特点、价值的研究,无论是对其理论知识原 理的研究,还是对其活动方式、方法的研究等等,都是基于这一主要矛盾问题而展开的。这 一基本任务就是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门学科赖以成立的逻辑基石。
3结束语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体育教学内容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双重传承,一方面锻炼学生体魄,另一方面可以得到学生内心的文化熏陶。具体操作上需要正视现存教学模式问题,积极的做出教学模式的改良,注重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价值,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与氛围,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化传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构建
当下我国大力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则是一种相对中国特色与民族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改良,有效的让体育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构建我国特色化的体育教学,明确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定位。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培养更具特色的高校大学生。
1.当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常见问题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本身在师资力量、教学硬件条件、教学方案上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积淀,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组成部分。但是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上,对于传统民族体育教学在实际的落实还缺乏重视程度。首先,在常规的体育教学工作中,缺乏从意识层面去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价值,更多的依赖与非民族体育内容教学,甚至导致传统民族体育内容教学缺乏特色性,也无法达到有效提升。教学方式相对单一,缺乏创新扩展,也无法有效的吸引学生投入足够的热情参与,不能有效的吸纳传统体育内容的精髓,相关民族文化无法得到展示。在教学方式上,更多的注重理论性研究,缺乏实践的大量积累与操作,更多的学生进行形式的模仿,缺乏对体育项目内容核心精髓的探索,久而久之让学生缺失相关体育学习的热情,体育项目的要领也无法有效掌握。甚至部分教师自身在教学上都缺乏深入的探究,缺乏专业经验与技术的积累,或者在教学传授上缺乏技巧,无法有效的运用语言与行为去阐述体育技巧与文化。或者部分教师更多的集中在理论层面的积累,缺乏实践操作上的提升。特别是长久的教学模式呆板化模式下,教师缺乏专业上的精进,教学内容陈旧,不符合时展所需。在传统民族体育教学内容上,缺乏多样化的选择,学生选择空间少,提供的教学内容学生兴趣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却没有对应提供,教学与学生诉求不匹配。
2.基于文化传承视野下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1)革新教学理念
在体育教学上需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要提升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挖掘其文化价值。需要在教学方面管理上设定对应的评估要求标准,让教学理念能够落实到制度层面,提升对教师教学的促进激励作用。同时在配套的教学资源上提供支持,例如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教学材料工具的配备,同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与改良,对于教学改良建议积极的吸纳并投入实践运行,做好实践评估工作的汇总报告,积极的总结教学经验,做好教学情况反馈评估。
(2)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
对于我国高校适宜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4个类别:武术、养生功法、少数民族体育与民俗体育等不同类型。武术类在各高校运用广泛,主要集中在长拳、简化太极拳与有关器械套路操作等;养生功法则集中在五禽戏、八段锦等;少数民族体育类活动主要集中在毽球、木球与珍珠球等活动;民族体育则集中在舞狮、舞龙与赛龙舟等情况。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充分的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底蕴,不仅要教学生套路与技法,更需要说明相关套路与技法背后的原因与文化内涵。例如,武术领域有不同的门派,不同的风格特色,同时注重习武要尊师重道,需要通过武术修为来提升个人品德,而后是个人的武术水准。而养生功法则是更注重人们通过一定科学方式达到身体的锻炼与养生效果,其中有较多的医学与养生理论知识,甚至会涉及到人们生活饮食起居各方面的知识。同时需要积极的吸纳中西体育技巧,对传统民俗体育内容进行对应的分析,提升教学的科学理论内涵。这种文化的传播不仅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同的内容安排上需要做好优化配置,可以依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群体需求、不同时代特色进行对应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安排。可以依据不同年级开设对应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硬性学习任务,让核心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有效的传承推广,其他的非核心体育内容可以通过兴趣小组的形式组队学习,或者纳入到选修课当中。总体来说,要树立核心普及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联合兴趣选修的形式相结合,让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能够得到延续。
(3)优化教学形式与方法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相对传统,但是可以运用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来让教学内容焕发生机。如果单一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缺乏有效的互动性与趣味性,教学内容呆板枯燥,学生无法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会极大的下滑。在教学形式上要注重师生互动性,@样可以减少师生矛盾与冲突,让教学更加清晰明确,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针对性的教学安排,提升教学有效性。可以多采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做有效的烘托展现,提升教学指导的明确性。教师更多的在技术辅助下,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做旁观与纠正,这样有效的降低教师的教学压力,同时提升了教学因材施教的效果。传统一般由教师表现,学生模仿,教师需要花较多的精力去展现具体细节,从而没有更充分的时间去观察学生与指导学生。而借助于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很轻松的获得教学有关信息与技巧知识,同时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通过相关素材来与学生具体沟通交流。其次,可以在教学中纳入更多的游戏化教学,让教学过程趣味化,增加一定竞赛元素,提升学生参与兴趣,有强烈的学习目标感。
(4)科学化教学评价
对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工作,需确保其科学性。例如要展开教师随堂测试,测试学生体育操作演练掌握状态,主要是体育项目的实际演练实操能力,非体育专业学生不进行笔试理论部分;其次,可以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状况做评价,让师生做双向互评,这样可以达到双向监督的效果。此外,需要有第三方评价渠道存在,主要是指派专业人员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做随堂听课,对教师教学情况做观察,同时接收学生的反馈情况。还可以对教师做额外的教学评估,包括学术研究、课程创新建设、学生社会性体育活动成绩等都可以纳入到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中。评价体系中要丰富性、多面性,这样才能有效的对教学情况做全方位的监督评价,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同时在评价上需要放宽一定尺度,避免过于严苛或者过于的上纲上线而抑制了教师的创新能力与教学改革热情,让教师有充分宽松的教学环境,对其教学创新与优化提升的行为应该给予对应的鼓励。
3.结束语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配合,要积极吸纳中外教学新理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做改革创新。要多了解学生需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形式与内容,从而有效的达到教学模式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刘娟.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建构[J].体育时空,2015,(19):45.
关键词:文化部落 文化帝国 民族传统体育 国际对话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87―03
在文化交流与社会变迁的时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统与现代双维时空中不断完善与发展。文化的传统性和自我坚守与外界文化的冲击与影响,始终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主线与脉络。由强势文化所代表的文化帝国与弱势文化意义上的文化部落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所表现出的张力越来越明显。本文从文化冲突的视角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进行审视,并认为:植根民族文化传统,加强体育文化间的对话会通,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克服“文化部落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的束缚,找回文化依托、实现国际对话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现阶段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在的问题
1.1主体文化依托的缺失
中国的当代的“体育理论”似乎很丰富,貌似科学和现代化,一经接触到实际应用,特别是面对民族传统体育,顿时显得苍白无力。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缺乏主体文化观念一它既缺乏西方文明中人文精神的滋养,也缺乏东方文明中养生观念的传承,没有文化依托和继承的根基Ⅲ。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以家庭宗法血缘为社会纽带、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不仅以一种经验和理性综合的直观体验呈现出宽厚平和的价值取向,而且注重对人身体的保养、讲究人内在的体验和外在的锻炼,体现了和谐与内外合一的价值追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民族传统体育大会给予世人精彩的呈现,促进了民族体育的迅速发展,而此后民族体育的发展热衷于赛事,以奥运机制的模式来作为参考,以致造成了我们原汁原味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难以传承。在长期的“土洋体育”之争中,西方近代体育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作为支撑手段,不断的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入侵,弱化我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追求,同时在弘扬民族文化的背后,又不情愿让西方体育价值观在民族文化观上占主导。这样,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缺乏文化依托和继承的根基,使其既不能完全涵养于东方文明的传统之中,又难以汲取西方文明中人类大多数认同的人文精神。
1.2体育政治功用的失衡
在《S与P的宿缘》一文里有这样的分析:长期以来我们对“sports”与“Physical-Education”的认识存在偏差,其结果是使我们在体育建设的过程里,对“大体育”的性质、任务与目标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探索,长期处于一种偏颇的状态。在此背景下,“竞技”形式的“Sports”就成为我国体育发展的主旋律。由时期的“体操”到而今中国的竞技体育,事实上,我们一直还是把“Sports”作为中国体育发展所追寻的目标。
在随后对体育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许多学者对体育这门学科的属性、概念、本质功能做了较深入的探讨,并认为体育的发展要走多元化、本质化、整体化的路线。但是仍然还是以竞赛、竞争作为体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唯一标志,并认为:竞赛、竞争是彰显其生命力的要素,没有竞赛,竞争体育就将失去活力,也没有存在的价值。事实上,是我们对体育的认识侧重于竞技体育的理解,导致我们的体育事业发展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追求竞技体育的优先发展。结果是属于人民大众的传统体育的传统性和人文性的流失,本来参与人数不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社会发展中失去了生命力。
1.3“文化部落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的双重文化对话
所谓文化部落主义是指某一人类共同体过分强调自身文化的独特性,错误地认为不同文明或文化传统之间必然发生“文明的冲突”,或者坚持不同文明类型或文化传统之间在社会基本理念和文化价值立场上的不可通融性。文化帝国,通常是指拥有雄厚经济和科技实力、在国际关系中处于优势地位的某一文化体,自以为是地认为其文化具有广泛的普世性(universalism)和特殊地位,在文化交往中轻慢其他文化,甚至蛮横地干涉别国文化,无视他国弘扬本国文化往(往是某一主体民族的文化)、自主地进行文化选择与文化建设的权力。
我们可以认为“文化部落主义”是狭隘地讲民族化,“文化帝国主义”是单纯地强调民族文化的世界化。对于民族体育而言,其结果可能是前者会导致民族体育局限在一个小的空间里,最终在其他强大文化的势力下被取代和消灭,丧失发展和新生的时机,后者带来的局面会是丧失民族体育存在的根基和发展的平台。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现代科学与传统理念的碰撞加剧,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被世人以狭隘地讲民族化和单纯地讲民族体育的世界化的思路所操纵着,而出现的局面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之路维艰。这样的处境出现,是众多因素所致,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其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缺乏文化依托和继承的根基,同时在体育建设的过程中以“竞赛、竞争是彰显其生命力的要素”为标准,遮蔽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性与传统性。其二,是我们没有对“文化部落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加以甄别,造成了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文明社会传承中“民族性”的日趋式微和与世界文化发展的不同步。
2 文化语境下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
2.1植根传统,把握精髓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身份象征体现在文化价值上是民俗的原点回归,民俗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母体,有着自己稳定的思维体系。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对民族的东西,必须强调和保持它的个性,因为这是它存在的理由。你把它完全普遍化了,它存在的理由也就失掉了凹。所以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时一定要注重体育活动中的民俗化,这不仅是区别于其它体育文化的明显标志也是彰显其自身个性的魅力体现。
民族传统体育属于世界体育的范畴,它当然就具备了体育价值功能的一般属性,也必然具有健身的一般要求。在国际体育交流频繁的今天,世界体育的发展趋势出现两个分支:一是以竞技化为目标的极端发展,二是人文体育社会体育价值化下的全民健身。其实无论体育以何种趋势发展都必须以健身性作为其价值标准,这是民族传统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时,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中,一定要避免“冒进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任何急于与国际接轨而丧失或有损其民族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任何过度地强调科学精神而抛弃或削弱其人文精神的做法,都是偏激的。全球化并非同质化,而是民族国家间的相互依赖加强,互通有无的交往增多目。在我国体育事业向体育大国崛起的同时,也应该正视我们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植根传统,把握精髓,让世界认识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
2.2对话会通和谐共存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和认知方式,反映了双方在价值观念上互斥互补的显著特征。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其投射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上所表现的价值观也是迥异的,中国传统体育的核心在于:将人的身体和精神连同客观自然界视为锻炼过程中三位一体的整体要素加以考虑,强调个人身心的同步发展,着眼于直接深入人的心里意识和内部生理功能的全面提高。不仅仅人的身体活动是运动的,当人处于静态时内在的生理由于意念的作用而发生变化也是运动。而西方的体育核心却是展示一种力量和速度之美,追求眼球刺激带来的美感,注重挖掘人的极限为目的,强调的是以动为美的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文化和体育观的融合,中国这一古老的体育体系越来越凸显出高度的科学价值。在当今展示国际实力背后的体育运动里,体育暴力、兴奋剂事件、体育赌博层出不穷,在以个人修复、追求宁静致远、自我发展为特色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就显示出自己独有的价值。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要在保持自我个性的基础上走向世界舞台,除了中西体育的互斥互补外,还要通过中西体育间的多重对话到多元的会通,找出民族体育与国际体育文化的差异。其实我们早已看到在全球化的序列里文化与民族的互动明显增强,民族传统体育在自觉吸收市场经济和竞技体育元素的过程中,也在由封闭走向开放。目前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面临着一个难题,即怎么去处理与西方体育文化间的对话会通。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对话需要我们寻找一个双方都感兴趣,共同存在的话题,从不同文化立场和角度进行讨论,保持一种平等的心态。如果说我们不能把握这点原则,那么,大量最具本土特色和独创性的,活的文化就会因为不能符合这套模式而被摒除在外,则所谓的对话只能是同一文化的对话,无非补充了一些异域资料而已。
2.3“文化部落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的束缚与解脱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空维度里,“文化部落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的存在是伴随时代的脚步的,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社会体育的发展。世界体育文化的传播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深入到世界的每个角落。然而文化间的差异毕竟是“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正式文化间的差异和倡导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已经成为社会和谐的呼声,世界体育文化只有保持其多样性、丰富性和充分的民族性,才可以称之为真正的体育文化。所以,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如果说要实现传承和创新,那么一定要正式“文化部落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带来的负面效应,努力克服“文化部落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的束缚,以积极地心态塑造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绝不能为迎合当今主流的西方竞技体育,而丧失和抛弃民族体育的精髓,只有保持民族性和走丰富多元的文化策略之路才能在国际对话中凸显自己的身份也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