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4: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普法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经过二十多年的普法教育,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有了明显的增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成效显著,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法治基础。在新的形势下,搞好农村普法教育工作,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法治保障。如何搞好农村普法教育工作,我应当着重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相关部门要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民政部门、农业等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通力协作,共同做好农村普法教育工作,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合力推进的新局面。
二是积极开展“法律六进”和“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财务公开,实现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促进农村民主法治建设。要依法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和保障村民自治组织依法行使职权,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要结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等工作,及时化解农村各种矛盾和纠纷,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是加强农村“两委”干部法律知识培训。要采取集中培训和以会代训等形式,积极组织农村“两委”干部开展法律知识轮训工作,年度集中学法时间不少于天。重点学习与农村生产生活、民主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成为农民学法用法的带头人和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实施者。“六五”普法期间,要努力在每个行政村“两委”干部中培养一名熟悉法律知识的兼职法制干部。
四是加大对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力度。要结合农民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培养农民工遵纪守法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营造尊重和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要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网络,及时掌握农民工学法用法需求和依法维权情况。定期组织法律服务工作者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五是加强农村法制宣传员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法制宣传员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律业务水平和宣传演讲水平。积极组织专业文艺团体、法制宣传志愿者,深入农村田间地头,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法律知识。要进一步发挥基层法律工作者的作用,定期开展针对农民群众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活动。要加强农村基层人民调解员在处理农村矛盾纠纷、促进农民学法用法中的作用。
六是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要加大农村法制宣传阵地建设的投入,提高现有阵地的利用程度,为农民学习法律知识、获取法律服务提供稳定的便利场所。力争在“六五”普法期间,每个乡镇建立一个法制辅导站,每个行政村建立一个法律图书角,为每个村民小组或者自然村建立一个法制宣传栏,每个农民家庭培养一名法律明白人。县级以上电视台、农村广播网、农民夜校要开辟学法专栏,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法制宣传教育,向农民群众普法法律知识,力争推出一批农村法制宣传精品节目与栏目。
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高校的成人学历教育的总规模不断扩大,这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成人学历教育的规模基本上约占到所有高等教育总规模数的30%,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2205.33万人(其中包括普通中等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7.06%。2011年有将近300万高考落榜生,其中大部分人员为了提升自己的学历和技能都接受了成人学历教育,这些成人学历教育部分是由专门的成人高校中开展的,但更多的是由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网络远程教育学院开展。所以,从目前看,成人学历教育对普通学历教育仍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人学历教育仍是一种重要的高等教育形式。然而,与继续教育大发展的形势相悖的是,普通高校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存在一些问题,目前,非学历继续教育已被边沿化,或者沦为部分学校赚取经济效益的工具,或者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非正规军”、“教育次品”。
(一)认识不到位
全日制的本科生、研究生普遍被认为是学校的“正规军”、“核心”,提高他们的质量声誉与学校建设顶尖大学的目标密切相关,目前国家对高校的评估也主要是针对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而言,对继续教育的关注程度是非常小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就更加不受重视。
(二)体制没理顺
根据市场发展规律,非学历继续教育本应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运作模式,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却一方面把非学历继续教育当作学校赚取经济效益的一个工具,另一方面又采取行政措施对其进行全权管理,将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依托于内部员工或专业学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规模化发展和培训质量的提高,也限制了整个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
(三)投入不重视
学校正规的人力、物力、财力、师资、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是非学历继续教育正常发展的基本要素。但是,目前,由于部分高校的不情愿以及担心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的资源会被挤占,继续教育的发展并没有获得充足的资源,这导致非学历继续教育不能在日常教学时间进行,只有在学校正规教育之后借用教室,才能艰难地开展。
二、重视普通高校中继续教育的发展
继续教育是面向普通学校教育的补充,是我国教育体系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具有多样化的类型、灵活的方式等优点,能够有效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多样化人才,并解决其与人民群众对良好教育的期盼、教育和培训能力不足及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继续教育还具有多类型、多层次的教育方式,包括学历补偿教育、岗位技能培训、休闲文化教育等,这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在积极推动广大社会成员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满足了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期望,成为我国建设终身教育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受到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高校根据其区域所在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自身所拥有的学校条件、优势和特点,对开展继续教育实践工作进行科学定位,这是促进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内外著名大学对继续教育进行的改革和创新实践可知,继续教育作为学校为社会提供服务的重要中介和手段,其地位和作用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同样重要,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肩负着高等教育的重任,已经成为学校彰显其综合实力水平的重要力量。同时,继续教育为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搭建了桥梁,亦在更大层次上促进了学校本身的快速发展。可见,只有根植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普通高校可持续发展才能有广阔的生存空间,而在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开展继续教育工作为学校服务地方提供了更大的优势条件。因此,普通高校必须深刻认识到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树立继续教育的重要地位,发挥其对于学校办学的补充作用,使其成为学校的主要使命之一。学校也应不断推进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一体化的办学模式的发展,将继续教育的师资培养、发展策略确定、内容研究等纳入其工作范围,促使广大教师积极承担继续教育的教学任务,以促进我国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推进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为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
普通高校的基本职能是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因此,为社会服务是普通高校办学的三大职能之一。目前,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和社会培训还不是十分发达,因此,普通高校应该努力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凭借自己的人才优势以及资源、环境、信息等各方面优势来为社会服务。为社会服务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可以对当地企业的劳动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以及技术水平。其次还可以对当地社区的居民进行知识传递,活跃居民文化生活,提升幸福指数,减少不和谐的因素。这些都是非常重要并且比较直接的方式。减缓科技人才的供需矛盾也是高校教学和科研职能的延伸。
(二)打造集团化非学历教育优势
打造集团性的教育是未来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趋势。第一方面,从受教育者的需求来分析,非学历继续教育首先是一种继续教育,它的受众群更多的是已经参加工作或者离开学校的人群,这些受教育者来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自身更加完善的发展,或者提高技能来达到对自我的一种超越,因此,他们更希望获得的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能够系统地提供给他们知识是他们最为渴望的。这样就要求,普通高校应该将各个学院的优势统筹安排,形成一种集团化的教育模式,整合教育资源,增加课程的价值与含金量。第二方面,从非学历继续教育本身来分析,说到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产业,产业的发展不能是零散的,单一的,而是要走向系统化,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都知道,任何产业的发展最后都要形成产业链,也就是俗话说的一条龙服务,只有全面发展才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教育也一样,只有全面系统,才能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来接受教育,对于非学历继续教育本身来讲,产业化的发展,利于管理,便于发展。
(三)创建品牌培训项目
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普通高校,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创建好的培训项目,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第一,教师质量的管理。教师的聘用与考核严格与否关系着教师质量的高低,若想在教师质量的把握上做到万无一失,必须严格考核教师聘用的各个环节,无论是从授课方法还是从知识积淀、实践水平等方面都需要认真细致的考核,只有优秀的师资才能保证上课的质量,才有利于打造金牌课程以及特色的培训项目。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也是非常重要的,选择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对于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二,教育资源的挖掘。普通高校由于所处的位置在当地,因此,或多或少都与当地社会特色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自然在高校也保留了一些地方特色,学校内部专业的设置也与当地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找特色培训项目时可以考虑先从考察当地生活开始,可以去了解当地的企业或者百姓的生活,根据人们需求来设置将有利于培训项目的长效性与持久性。
(四)加大网络教育的应用
网络教学是科学技术发达的一种结果,是一种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方便了人们的学习。尤其是对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学习者更是这样,我们有必要重视网络教育带来的优势,在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大力发展网络教育,更好地进行课程传播,也大大节约了成本。现在我国教育资金比较短缺,经费投入又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更要重视省时省力的网络教育来开展非学历教育。也许有的学校会认为,网络教育的投资比较大,比如购买设备,网络应用软件以及各种多媒体设施,聘请网络教师等,但这些投资都是一次性的。假如利用传统的面授教学,面对相对零散的非学历教育群体,由于时间不是很固定,高校为了配合他们的学习时间,就得花费相当大的师资投入来进行教学,既增加教师成本,又增加场地、教学环境的成本,因此,从经济上考虑,网络教育能够大大节约成本,有利于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长久发展。
(五)健全沟通机制
大学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大学科普的主体是老师、学生和公众。“教育即沟通”,教育过程是师生沟通的过程,大学科普活动过程是活动主体师生,生生、师生与公众之间的沟通过程,师、生、公众同时在科普活动中获得或提升知识、技术、经验和能力。教师参与科普活动对自己的专业是一个促进,也是对社会的一次调研。学生直接面向社会参与科普活动,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和展现,并获得自我认识的提高和完善。“就科普的社会功能而言,亦包括其物质功能:改善人类物质生活,具有潜在的经济功能等;以及其精神功能:即教育功能、文化功能和娱乐功能等。而教育功能应是科普最主要的社会功能之一。”“科普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教育资源在促进公民终身学习、促进公民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方面具有现实价值。”科普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教育资源,反作用于大学教育教学,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弥补了专业性的缺陷,让学生了解到非本专业领域的前沿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科技信息和技术或大众化的科普常识等。如果将师、生理解为科普活动的受众,更体现了科普活动反作用于大学教育更宽泛的现实价值。
2大学科普资源和科普活动的自然存在
2.1科普资源自然存在于教育教学资源中
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科普人才资源。教师和学生是科普人才的大群体,且具有科普活动的相对优势:时间上有寒暑假;活动内容和方式上,学校师生可以将科学普及自然融入到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具有开展科普活动的便利性和经济学意义;活动效果上,大学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熟悉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前沿,有自己的见解,更能保证科普活动的价值。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精力充沛,乐意参与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且在活动中更具组织性。教育基础设施———科普平台资源。图书馆、实验室、成果展览室、科技馆、博物馆、标本馆、科普基地等是大学现有的科普资源。适时适度地开放这些实验室和场馆,既是国家资源共享的需要,也是体现大学社会价值和获得社会影响力的需要。教育科技成果———科普媒介资源。师生的科技成果、科技(科普)作品等及时地通过科普活动进行推介普及、转化应用。
2.2科普活动自然融入于教育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既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科普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有意无意地将科普活动融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活动:教育教学、产学研、指导见习和实习、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和研究生论文、指导科技竞赛等。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教学机智,通过课堂教学适时适度跳出教材,合时宜地引入相关科普知识,为学生释疑解惑。产学研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成果推介、服务社会的科普活动。毕业设计、科技竞赛等指导工作包含着对学生科学精神传递、科学思维凝炼、科学方法和技术创新的科普过程。学生活动:见习、实习、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这些活动同样蕴含着科普,其表现在于学生之间及学生与实习所在单位或个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其科普受众面更具广泛性。社会实践是学生要完成的必修环节,除学生的独立实践活动外,各大高校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科普宣传及科普实践活动的大亮点,他们深入社区、乡村、企业,开展针对性的科普主题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科普资源和科普活动存在性现状及问题
科普资源自然存在于教育教学资源中,并一定程度上被利用,科普活动也自然融入教育教学中,并有意无意中产生着效用,但是,大学及师生对教育和科普的融合性认识不足,表现为被动式承受,缺乏“有意识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融合,少有将科普的主观性表现融入到活动的策划中。科普资源主动开发和利用不够。教师和学生作为科普人力资源和活动主体,很少接受科普相关学习和培训,对自身的科普责任意识及自身在科普中的作用认识不够,自觉开展科普活动不多,大学生的科普主体作用还没被充分重视。科普平台资源有一定程度上的开放,但受经费及人员管理等限制,开放日的比例及利用率不高。教育科技成果作为科普媒介资源,大学和师生都会积极主动地推介,并争取转化到社会生产服务中,但少有将科普作为主流意识融入其中。科普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大学很多科普活动有意无意地融入在教育教学及实践活动中,有组织的专题科普活动少,活动缺乏主观导向,其针对性和实效性难于体现,也难于激发浓厚的科普氛围。比如:“教师为企业提供科技咨询或服务、举办科普讲座或培训、利用专业知识为农村服务、为政府部门提供专业咨询、为科普场馆服务、就科技问题接受大众媒体采访”等都是大学教师的科普活动范畴,这些活动中除了“为企业提供咨询或服务”作为教师主动性开展的产学研工作外,其他方面,教师仅是偶尔不自觉或被动地参与。而学生开展科普活动,则还受到权威性的制约。
3大学教育和科普的互动式发展对策
3.1提高对大学教育和科普互动性认识
大学科普是大学自身发展内在需要,表现为科普对教师和学生的提高和成长及对学校科研的作用力。同时,大学科普也是大学及师生被社会认同的外在需求及社会公益活动价值的体现。要做好科普工作,形成大学教育和科普的良性互动,需要加大宣传、组织和激励力度。加强科普宣传。通过营造科普氛围,在校园文化中渗透科学文化,提高师生科普意识,让教师能有意识地将科普工作融入到自身的产学研及成果推介工作之中,并将科普思想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给学生,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科普活动。同时,让大学生自觉参与和主动开展科普活动。加强组织管理。高校科协作为师生科技工作者之家,是大学科普活动的主要组织者,要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并争取学校科技处、教务处、团委、学生科协、学生科技社团多方位联动,将大学科普工作作为学校的一个系统工程,有机融入到学校的相关工作中,以促进教育和科普的互动提升。加强有效激励。出台科普活动场馆和经费等保障的相关政策;要求教师需完成一定的科普工作任务,并将其纳入科研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中;对教师的科普活动和科普创作成果等给予评价和奖励。
3.2有效开发教育科普资源
依托教育环节,加强师生科普能力的培养和培训,有效开发大学科普人力资源。在新进教师岗前培训中,专门设置科普课程,强化教师科普意识,让教师能自觉将科学普及随机融入到课堂教学及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大学和研究生教育中,将科学素养的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增设科普能力和技巧方面的课程,并设立本科生、研究生科普能力提升项目,增强每个学生的科普意识和科普能力。开发和开放各学科领域科普平台资源。定期开放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标本馆及各学科实验室等,并安排学生科普志愿者进行讲解、演示,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增进受众对相关专业知识和科技发展动态的了解和认知,将学生的实验、实践活动与学校的社会公益科普活动有机融合。挖掘科研成果的科普媒介功能。引导科研人员树立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的意识,鼓励他们积极面向社会和学生开展成果宣讲和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3.3充分利用大学科普资源,有效开展特色科普活动
一、地方博物馆免费开放现状
在举国上下重点推进文化民生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免费开放早已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常规内容,包括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也作为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临沂市博物馆是一个地质综合性博物馆,建筑面积2万余平,展厅面积1万余平,馆藏文物3.7万余件/套,是国家二级馆,每年固定的免费开放资金139万元。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除了正常免费开放320天外,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成为博物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窥一豹而知全身”,这是当前中国大多地方公共博物馆的缩影。
打造社会公益服务品牌,是提升博物馆免费开放水平,吸引更多的民众走进博物馆,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和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以临沂市博物馆为例,自2013年开始,博物馆每年举行“带着家乡的历史上大学”暑期实践活动。刚毕业的高中青少年学生走进博物馆,参与博物馆日常公益志愿活动,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作为走进大学校园前最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活动每年吸引大批的青少年踊跃报名参加,他们在这里亲身体验了文化遗产博大精深的魅力,感受到精美的文物藏品带来的震撼,从而激发了对家乡故土的眷恋之情,带着这份对家乡厚重文化的自豪感走进大学校园,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宣传使者,这就是这项活动的最大意义所在。2016年,临沂市博物馆先后启动了“十万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流动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社会公益活动。延伸博物馆开门办馆的传统定位。据统计,一年来全市的11所中小学的7万余名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对弥补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断层”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流动博物馆”更是打破了坐等民众前来参观的服务理念,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带着精美的文物走进社区、校园,上门提供科普宣传教育,很受老百姓的喜爱。这些创新的举措,是提升博物馆免费开放水平的重要探索,从效果来看,值得地方博物馆借鉴学习和推广。
二、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几点思考
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在文化遗产宣传普及教育中的功用,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是有效的载体,不是最终的目的和哗众取宠的手段。尤其是地方博物馆,要重点定位自身的存在价值,切不可在争取免费开放资金中喧宾夺主,误入歧途。
首先,要明确的是博物馆的展陈基础。一个博物馆,首先要做的是展陈的效果,展馆、展厅带给民众的感受和思考。以临沂市博物馆为例,博物馆设从史前时期到近现代的“临沂通史展厅”、“汉画像石展厅”、“历史名人展厅”、“陶器展厅”、“铜镜、古钱币展厅”和“书画展厅”。主展厅与专题展厅遥相呼应,清晰展示了临沂市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以及地方独有的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近年来相继策展了“沂蒙红色文化展”、“临沂望族家规家训展”等专题特色展,引进了“齐鲁瑰宝”巡展等高水准的省级展览,组织了沂蒙六姐妹画像展、“孝文化”漫画展等临时展。综合展陈与专题展陈、固定展厅与临时展厅,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办活了展陈,吸引了民众。
其次,要勇于承担文物内涵研究阐发的职责。就地方博物馆而言,研究力量的薄弱一直是困扰内涵阐发的难题。然而,文物内涵的研究与阐发,是做好博物馆内涵研究,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支撑,不可忽视,更不可废弃。就临沂市博物馆而言,利用文物资源与硬件平台,吸引科研力量入驻,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引进高端人才,推出科研成果,成为可借鉴的成功范例。2016年,在与山东省文物考古所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洗砚池晋墓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公开发行。洗砚池晋墓是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也是建国以来山东省魏晋时期考古的重大的发现,这一重要学术成果为洗砚池晋墓这个沉积了十余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同年,临沂市博物馆还与临沂大学合作完成了课题《沂蒙地区汉画像装饰艺术比较研究》,成功获批国家教育部研究课题立项。
再次,要兼顾文物普查与修复的本职工作。这是很多地方博物馆担负的重要工作之一,一个地区的文物普查,首先从博物馆馆藏文物开始。文物修复也不可能在考古发掘现场草草进行,离不开博物馆的硬件支持,这些基础性工作为丰富馆藏文物提供了大量的支撑。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开展以来,临沂市的文物数量由普查前的4万余件/套,增加到27万余件/套,博物馆在这一过程中功不可没。同时,积极推进临沂文物修复站建设,与山东博物馆合作开展了青铜器修复。修复后的青铜器,以更加精美的姿态陈列在展厅,带给观众更加真实的观赏体验。
一、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思想理念
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次政治学习,并自学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重点学习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关于制定《国家法(草案)》的决议和《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等重要文件。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党在努力提高执政能力;祖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既面临机遇,更面临挑战;当局加紧在教育与文化领域推动“去中国化”活动,祖国的统一大业面临极大的威胁。通过学习,使我更加拥护党的领导,增强了作为人们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了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主动加强业务学习。坚持每周业务学习日,学习研究教育教法理论。作为初三年级的数学课,还没有采用新教材。但我主动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研究其改进的精神实质,用之于指导毕业班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使自己进一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未来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对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严格要求,树立良好自身形象
能够积极完成上级部属的各项工作。认真落实课程计划,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工作积极主动。不论是学校分配的哪一项工作,我都配合同事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
能够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我知道,作为教师,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因此,一年来,我严格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和学校的规定办事,正确处理了学校工作与家务之间的关系,从不迟到早退。虽然我是一名家庭主妇,但由于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工作,所以家务活不是得最多,有很多时候都是由丈夫去干。
能够主动协调处理好人际关系。工作生活中,我十分尊重领导,团结同志,注意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对全体学生,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关心体贴,言教身教并重。对待学生家长热情真挚,尊敬礼貌,能够很好的相互交流学生情况。
三、扎实工作,认真完成教学任务
今年来,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我认真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所任班级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注意搞好教学准备工作。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点、重点。十分注重教学设计。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争取得到最佳课堂效果。针对初三的年级特点和普通班的学生特点,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基础知识教学为重点,设法改善课堂教学气氛和软环境,不搞满堂灌。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成绩基础,尊重不同的兴趣爱好、生活感受,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强求一律,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的发挥。教学中,注重了讲与练结合,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由于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认真搞好课后辅导总结。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无偿为学生补课,成效明显,本学期有数名学生进步达百名有余。
坚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注重研究教学理论和方法,收集整理了多册有关资料。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起讨论教学问题,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多次听其他老师的公开课,本学期外出听课节,在校内听课节。自己执教的公开课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的肯定。同时,通过理解研究他们所提出的宝贵的建议,进一步明确了今后讲课努力的方向和方法。依据理论探讨和实践体会,我写了论文《走近心灵世界,促进后进生转化进步》,获得了洪山区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
做好后进学生转化工作。由于是普通班,我们班的“后进生”数量较多。对“后进生”,大家易于发现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一年来,我非常重视抓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做到“用发展的观点看后进学生,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为做到了以上几点,所以在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上,效果比较好。
四、注重育人,积极改进班级管理
作为三()班的班主任,我深深懂得,班主任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形成合力,抓思想,抓凝聚力,以管促学。共2页,当前第1页1
牢牢抓住思想教育不放松。坚持常抓不懈,经常利用班会、晨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卫生、纪律、安全等天天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本学期来,重点开展了“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活动、中学生普法教育、反吸毒教育和预防艾滋病教育等。学生雷磊上网成瘾,电子海洛因已经俘虏了他。他原本寄宿在他大伯家,月份因为上网与大伯反目成仇,离家出走。得知情况后,我立即与平时和他熟悉的人联系,查找下落,找回后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制定落实措施,使其得到了挽救。
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健康成长。及时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组织常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关心学生身体健康,经常督促学生保护好身体,保护好视力。年月份,我班学生舒晨雪、耿晓雨分别在课堂上突然发病,我及时把学生护送到医院并通知家长,利用晚上时间亲自陪护、补课,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时刻注意增强班级的凝集力。针对班级特点,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组织开展与其它班的篮球赛、乒乓
球赛,培养了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特别是月底的学校秋季运动会,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英雄主义精神,班级始终保持团结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风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平时,注意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其他老师和班干部一起研究制定了《班级管理措施》、《学习成绩奖惩措施》、《促进后进学生转化进步措施》,表扬先进,鞭策后进,整个班级进步明显。
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增强效果。经常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协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刻苦学习的意志,教会学习方法,督促学好各门功课,并掌握协调合理安排学生的课余作业量。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走访了大多数学生家庭,及时召开家长会,互通、了解情况,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大胆放手使用班干部,发挥“小干部”的大作用。
五、存在的问题
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一是由于理想教育针对性不强,个别“后进生”还缺乏进步的信心和动力,转化进步不够明显;二是由于我的管教不够,有的学生的行为习惯还不够规范,有贪玩、学习不努力的现象;三是因为我的教学水平还不够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发展不平衡,有两极分化现象。
一年来,干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决心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扬长进短,争取更大的成绩。
一、加强校本研究,向科研要发展
为加强校本研究,上蔡一高制订了《教师进修培训计划》,采取了相应的培训措施。一是鼓励教师自主进修。学校为教师自主学习提供场所购买书籍,要求每位教师每年读1~2本教育论著,每月写出1~2篇教育教学论文和教学心得体会;鼓励教师进行系列专题研究,承担教科研课题,撰写教科研论文,以及参加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促进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转变。二是指派部分教师外出学习。近年来,该校先后组织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大批优秀骨干教师到上海的育才中学、湖北的黄岗中学等全国20多所名校参观学习30多次,认真组织人员参加全国、省、市骨干教师培训和各种形式的教学研讨会。三是邀请专家学者授课。近年来,学校有计划地邀请清华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世界名牌大学的教授来校传经,开阔了教师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四是教师间相互学习。组织教师开展示范课、公开课、汇报课等活动,找差距,弥不足,共同发展。五是狠抓新上岗教师的岗前培训。对新入校的人员进行师德、师风、教育理论、教学管理及教学经验等岗前培训,与指导教师签订拜师带徒合同。同时,上蔡一高参加了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学院主办的国内七所知名中学共同参与的“中英合作学校改进计划项目”的研究。目前,该校有40余人承担有国家级及省级研究课题。
在重视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上蔡一高还注重校本教材的研究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逐步形成了具有“上高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强队伍建设。为使每一个教职工都能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该校每年都组织开展“树师表形象,创文明新风”活动,引导广大教职员工爱岗敬业,遵守职业道德,以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常务副校长李爱民不仅主持政教和办公室工作,还担任了高三两个班的地理课。副校长任合国分管教务,尽管工作繁忙,担任二年级级主任和化学课的他却没有耽误学生一节课。在校领导班子成员的带动下,全体教职员工心齐、风正、气顺,有力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健康开展。
二、着力课程建设,向教学要质量
“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这是上蔡一高人面对教育改革大趋势提出的一个响亮口号。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以尊重的态度待老师。在上蔡一高,这种以德为先、教改并重的教育管理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打造出了教育教学的“一高模式”。
创新教育方式。在内容上重点抓好了“六个教育”,即以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主要内容的理想教育,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以言而有信、表里如一为主要内容的诚信教育,以热爱生活、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关心他人为主要内容的情感教育,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协作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团队精神教育,以培养学生自信心为主要内容的成功教育。上蔡一高不但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还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法制观念的培养。每学期定期邀请司法局的法律专业人士来校做法制报告,组织开展“法制教育图片展”活动,利用校园网播放普法教育录像片,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上蔡一高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走教改并重的特色教学之路。一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点完成“三个转变”: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由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教学手段转变为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二是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教育中,注重启发式、讨论式、专题研究式、自主探索式等新教学模式的运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推行随机课、探究课、示范课、引领课,效果良好。三是改革教学过程。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改革教学手段。
推进教学实践。为使德育更富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上蔡一高积极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坚持每周一开展升国旗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百部爱国影片,以主题班会、辩论赛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实行“无人监考”制度;重点抓好了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每逢假期为学生布置“为父母洗一次脚”“为长辈端一碗饭”“为五保老人做一件好事”的“亲情作业”,培养了学生尊老爱幼、扶弱济困的美德。成立了“上蔡一高学生家长理事会”,每年召开两次学生家长座谈会,组织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交换意见,建立学校与家长定期沟通、反馈和家访制度,做到全程、全方位和全员育人;开设了艺术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体、音、美辅导班和艺术欣赏课,学校每天都有选择地播放世界经典音乐、中国经典名曲。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他们的个性特长,学校成立了“校园之声”广播电台,组建了学科竞赛、美术活动、足球队、合唱队等课外兴趣小组。为培养学生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勇敢顽强的拼搏意志,上蔡一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每年都系统地组织“我让妈妈露笑脸”“学雷锋、树新风”“争做新时代保尔”等主题演讲比赛活动。这些活动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创新教育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建立规范有序、运转有力的协调工作机制。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上蔡一高制定了《“十一五”时期学校发展规划》,在学校发展、学校规模、教师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出台了配套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形成了完整科学的管理体系。制定了《学校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若干规定》《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岗位职责》《领导班子成员廉洁自律的十项标准》等规章制度,大力倡导不甘落后、不事张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校长陈水献和其他校级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师生携手奋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全面发展,在群众中具有很高的威望。领导班子成员身先士卒,大多担任教学任务,有的还担任班主任工作;他们奋战在教学一线,不怕吃苦,不讲价钱,在全体教职工中树立了良好的整体形象。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及各处室职责明确,教职工实行岗位责任制。学校及各处室都做到了开学有工作计划、落实有具体措施、期末有工作总结,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制定互相监督、公开透明的领导决策机制。实行校长负责制,并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监督保证作用和教代会的民主管理及监督职能,形成了一个以校长为核心的校级决策机构和以年级组管理为主体,以处室指导监督为保障的管理网络。为了提高教职工的参政意识,每学期召开一次教代会,通报学校各项工作完成情况,讨论通过学校各项重大决策。学校重大改革和重大决策均由教代会讨论通过,增强了学校工作的透明度和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实行末位淘汰、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上蔡一高积极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完善了《上蔡一高体制改革方案》《结构工资方案》《教职工量化考核方案》。教师的评先、晋级、聘任直接与考核结果挂钩。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和岗位津贴制,对缺额教师实行公开招聘,定期试用,大大激发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推行社会互动,共同参与的管理机制。为建立起教职工、学生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上蔡一高成立了家长理事会、学生会、团委会,他们按照各自的职能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所有的花坛、苗圃和活动园地,早操、课间操及学生餐厅、校园卫生等均由学生自己管理。通过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的实践能力大为提高。
四、打造校园文化,向文化要动力
“行胜于言”“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勤耕耘、乐奉献、甘为人梯,讲团结、比实绩、争创一流”“勤学,善思,明辨,笃行”。走进上蔡一高,你会被一种浓浓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文明气息所感染。校园内花木葱茏,碧草如茵,道路宽敞平坦,教室窗明几净。安全、文明、昂扬、向上的育人环境和教学氛围,浓缩了上高人“与时俱进、永不言败”的上高精神和上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