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通信电子电路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2 17:44: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通信电子电路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通信电子电路论文

第1篇

一、新实验教学模式构建思路与实践

(一)基础性实验教学为中心以教学实验室为平台,确立量验证性实验组成,用以验证所学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通过测试设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加深对课堂所学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和启发性,同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实验素养。

(二)跨学科课程的“相互融合式”教学验证性实验内容通过对硬件的操作来观察实验现象,不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达到创新能力及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目标。目前全国各高校开设的EDA技术理论课程为电子技术领域带来了一场技术革命[7-13],诸如EWB、LabView、Multisim、SystemView、Protel、Pspice等各类仿真设计软件,能够在有限的学时内实现仿真设计性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克服硬件设计基础实验所存在的问题。跨学科课程为硬件设计基础实验奠定了技术基础。

(三)课程设计的“相互融合式”教学高校开设的各类课程设计已经成为目前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其教学效果良好,现已在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普遍实施。以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为例,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的各类专业课程设计为通信电子线路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项目内容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立足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设计,有效地相互融合通信电子线路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对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教学意义。

(四)课外科技活动的“相互融合式”教学课外电子设计类科技活动充分提高了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调动了大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目前各高校充分意识到各类电子设计科技活动的重要性,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也不例外,各教研室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及校级各类电子设计大赛,并亲自跟踪指导。在电子设计大赛及立项课题内容设计上有机融入综合性、软硬件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拓展了通信电子线路课内实验内容。课外各类大学生科技活动为通信电子线路综合性、软硬件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展提供了新的舞台。

(五)毕业设计的“相互融合式”教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学生毕业设计是综合性实践教学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指导教师依据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为大学生设计毕设题目,选题要体现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可以充分融入通信电子线路的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内容。近年来,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在毕业设计环节中,使通信电子线路实验课程内容与毕业设计内容有机结合,既能达到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大学生毕业设计要求,又使通信电子线路多样化实验内容得到充分开展。

(六)教师科研的“相互融合式”教学德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洪堡在柏林大学办学实践过程中,首次提出了“通过科研进行教学”的思想和“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14],明确了教学与科研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围绕指导教师科研课题,将科研性和创新性实验内容融入到教师科研项目中,通过教师科研项目锻炼大学生实验设备的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洪堡“科学研究促进教学”思想的外在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经过学院专家指导,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学素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结论

第2篇

1、课题来源

本课题来源于试验室建设,研究对象为信号的调制与解调的matlab仿真。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目的

我选择了《信号的调制与解调的MATLAB仿真》这个课题作为毕业设计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此次课程设计进一步学习和巩固通信原理及其相关知识,并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能,在设计过程中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内容,进一步熟悉和掌握MATLAB的使用方法;对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原理及其实现有较深的了解;为即将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收集资料、消化资料和综合资料的能力等等。

2.2、意义

从事电子通信业而不能熟练操作使用MATLAB电子线路设计软件,在工作和学习中将是寸步难行的;在数学、电子、金融等行业,使用MATLAB等计算机软件对产品进行设计、仿真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这类软件的问世也极大地提高了设计人员在通信、电子等行业的产品设计质量与效率;众所周知,实际过程中信号传输都要经过调制与解调这一过程,由于消息传过来的原始信号即调制信号具有频谱较低的频谱分量,这种信号在许多信道中不宜传输。因而,在通信系统的发送端通常需要有调制过程,反之在接收端则需要有解调过程。

3、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3.1、研究现状

MATLAB是由MATHWORKS公司于1984年推出的一种面向科学与工程的计算软件,通过MATLAB和相关工具箱,工程师、科研人员、数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可以在统一的平台下完成相应的科学计算工作。

MATLAB本身包含了600余个用于数学计算、统计和工程处理的函数,这样,就可以迅速完成科学计算任务而不必进行额外的开发。业内领先的工具箱算法极大的扩展了MATLAB的应用领域,所以MATLAB自推出以来就受到广泛的关注,信号处理工具箱就是其中之一,在信号处理工具箱中,MATLAB提供了滤波器分析、滤波器实现、FIR滤波器实现、IIR数字滤波器设计、IIR数字滤波器阶次估计等方面的函数命令。

3.2、发展趋势

由于我们所面对的工程问题越来越复杂,过去所依赖分析的技术已逐渐不敷使用;利用电脑来分析及解决工程问题已是当今工程师的必要工具。使用MATLAB软件进行科学计算,能够极大加快科研人员进行研究开发的进度,减少在编写程序和开发算法方面所消耗的时间和有限的经费,从而获得最大的效能。

4、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设计成果的应用价值

4.1、研究的主要内容

1、信号调制与解调的原理

众所周知,实际过程中信号传输都要经过调制与解调这一过程,由于消息传过来的原始信号即调制信号具有频谱较低的频谱分量,这种信号在许多信道中不宜传输;因而,在通信系统的发送端通常需要有调制过程,反之在接收端则需要有解调过程。但是在计算机中的模拟和实现都是采用数字化的方法的,如果将采样的频率放的高一些,数字的所造成的失真就不容易察觉了,采用计算机对信号进行处理的话,非常的方便,这也是数字代替模拟的的原因之一。

2、信号调制与解调的基本方式

在信号调制中常以一个高频正弦信号作为载波信号;一个正弦信号有幅值、频率、相位三个参数,可以对这三个参数进行调制,分别称为调幅、调频和调相。也可以用脉冲信号作载波信号。可以对脉冲信号的不同特征参数作调制,最常用的是对脉冲的宽度进行调制,称为脉冲调宽。数字信号调制的三种基本方式,有振幅键控(ASK)、频率键控(FSK)和相位键控(PSK)。

在信号的解调中首先已调信号中检出调制信号的过程称为解调或检波。幅值调制就是让已调信号的幅值随调制信号的值变化,因此调幅信号的包络线形状与调制信号一致。只要能检出调幅信号的包络线即能实现解调。这种方法称为包络检波。检波后的信号,再经低通滤波,滤除高频信号,即可获得所需调制信号,实现解调。

3、信号调制与解调的MATLAB教本程序编制

利用MATLAB本身包含了600余个用于数学计算、统计和工程处理的函数,就可以迅速完成科学计算任务而不必进行额外的开发,而且信号与系统,通信系统工具包可以很容易的使用MATLAB开发语言——M语言快速的实现信号调制与解调这一过程的仿真。

4、整个系统的实现过程

首先利用MATLAB编制教本文件,对信号调用相应的函数进行各种调制,产生各类已调波及对其进行解调,同时进行频谱分析,然后利用SIMULINK工具箱对其进行解调仿真,通过改变参数并观测结果为系统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4.2、信号的调制与解调的MATLAB仿真的应用价值

调制与解调是信号处理应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系统的仿真和设计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和必要保证。利用MATLAB可以很方便的进行通信系统的分析和仿真,尤其对于我们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与设计非常有利,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开设《高频电子基础》和《信号与系统》等课程提供模拟信号的调制与解调的计算机虚拟试验。

5、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

(1)、2007年秋季学期第11周前

接受毕业设计任务书,学习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及有关规定。

(2)、2007年秋季学期第12~20周

阅读指定的参考资料及文献(包括10万个印刷符号外文资料),基本完成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等任务。

(3)、2007年春季学期第1周〖您正浏览的文章由实习报告网整理〗

进一步修订完善开题报告、外文翻译,使其在内容及格式上符合毕业设计(论文)规范要求。

(4)、2008年春季学期第82周到第6周

完成各单元电路设计,protel辅助分析。

(5)、第6周至第12周

完成电路制作,调试。

(6)、第13周

完成毕业设计,全部成果交指导老师批阅。

(7)、第14周

毕业答辩

6、最终目标及完成时间

完成硬件设计,提供protel电路原理图及pcb印制版图,最终达到硬件软件能准确无误的应用的目标。

完成时间:第15周

7、现有条件

现有protel软件及制作硬件的必要设备,可以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与设计。

参考文献

1.谢自美等电子电路设计、实验、测试。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二版

2.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奖作品选编2001.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一版

3.孙继平等900MHZDDS|PLL在矿井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煤炭科学技术2001年10期

4.张肃文等高频电子线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4月。三版

5.王正谋PROTEL电路设计实用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一版

6.郭勇等PROTEL99SE印刷电路板设计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6月。一版

7.许自图电子电路彷真平台与教程。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一版

第3篇

1.1模式单一,内容陈旧。通常情况下,实验是按照教学的内容来进行的,在具体的实验当中,应该以实验教学的计划为主,并且有步骤地进行。其中,实验参数被选定之后,学生应该按照任务的要求来连接电路,将实验的数据进行明确,最后写出实验的报告。但是从现如今的电子电路开发研究的实验中可以看出,实验的模式还相对比较单一,实验内容和传统的实验方式之间没有多大的差异。因此,这种情况应该得到改进和完善。

1.2学生缺乏自行设计的机会。在具体的电子电路实验中,很多实验线路都是事先完成的,学生们很少会经过自己的思考来找到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者是对已有的线路进行质疑。可见,学生们自主实验的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电子电路开发实验中,学生们需要对电路的原理以及具体的实验方式等进行改进和完善。深入地掌握实验技能,培养自身的实验能力。

1.3对实验资源的利用率明显不够。为了提升实验的精准性和高效性,对学生实验能力进行高度培养,各大院校都对实验装置和实验资源进行了完善。但是在具体的实验中,很多教师不去应用这些先进的实验器具,仍然采用传统的实验方式。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们仍然表现得很被动。对一些先进仪器的使用方式还不够了解。

1.4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不高。很多学校的实验室并不是随意开放的,有些只有是学校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才可以进入。从实验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很多实验都是局限在教学计划当中。可见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严重地影响到实验的科学性。在电子电路实验中,教师应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研究内容

2.1打破传统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很多院校的实验室,并没有充分地应用实验室的整体功能。事实上,实验室应该变成打造学生技能的重要平台,同时还应该积极地培养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在打破传统实验室管理局限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应该从课题方面入手,做到从简单到复杂,再到创新。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应该符合学生们的发展和学习特点。加强学生们之间的交流。

2.2基础项目研究。电子电路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相对较强,对学生们的专业知识以及操作能力提出较高要求的实验内容。学生们应该掌握各类电子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同时对测量方式以及各类电路的模型等进行明确。根据学生们自身的兴趣和特长来尝试创新实验。提升项目研究的科学性。

2.3创新性项目研究。一般情况下,创新性项目研究又被人们称为创新型教学。主要是对实验的创新性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的教学方式相结合。现如今,创新实验是每个学生和教师遇到的一项重要挑战。在进行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电子专业的特点来完善教学的实践活动。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对PNP以及NPN三极管电流的设计实验,需要涉及到光控传感器,设计成可控性的演示电路,然后设计成COMS集成电路特性,提升电路的仿真实验性。对创新性项目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还可以为实验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3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3.1理念创新。打破以往教学模式,创新地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实验教学资源,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旨在通过少数带动多数,从而带动整个学院的创新氛围。

3.2管理创新。以“学生助理”为主体的管理模式是实验室管理的一大特点。学生助理分为日常管理助理、材料管理助理和仪器管理及教材整理助理。每年的学生助理从学生班级中选拔优秀学员,成立“课题小组”,培养学习骨干,作为教师指导教学的学生助理。通过培养学习助理,相互探讨协作,成为一支具有团结创新特色的学生创新人才队伍。

3.3“活动内容”创新。“小组人员”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活动,活动地点是实验室,每周活动次数由课题教师统一组织和安排。活动内容主要有三项:①课题设计制作:在课题老师指导下,自主开发一些课题设计,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光电传感器及其应用技术、电工和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研究各种物理量和电参量的测量及信号处理方法、掌握数字电路及模拟电路在生产技术中的应用,探索计算机和单片机通信技术在测控系统中的应用等;②调查了解各组所遇到的技术问题、材料问题和仪器工具问题。然后助理们在一起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③正确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负责实验准备,设备维护和维修工作。

4典型实验研究

实验装置可通过声光传感器将声光信号送给功放电路及可控硅导通电路分别将声光传感器的导通特性通过1组发光管进行形象演示,使学生对声光传感器件的特性加深了理解。

第4篇

关键词:项目驱动;习情境;工学结合

作者简介:赵俊英(1981-),女,满族,河北保定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技术系,讲师。(天津 30035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95-02

在高职高专电子、通信类教学中,“数字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是后继专业骨干课程的基础,其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后继课程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1]建设该课程的精品课程,是推进高职电子技术及通信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必要环节。

一、课程设计思路

在课程建设中,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将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将技能用于实践,注重培养学生把技能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本课程的设计思路如下:

1.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原则构建教学内容

本课程融“教、学、做”三者于一体,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法,构建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训练体系。将综合能力分解成若干项小的基本能力,选择能涵盖基本能力要素的训练项目实施基本能力训练。通过模块项目训练,建立对电子电路的整体概念,从而全面掌握电子电路的分析能力,以此提高电子电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产品调研,选取学习情境载体,设计工作任务

该课程共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围绕着真实的实际产品展开,每个情境由若干个任务组成,每个任务都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大步骤实施教学。体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相一致,教学情境与企业工作相一致,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任务相一致。学习内容从“单个到系统”,从“典型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技术复杂程度和学习难度逐渐增加,学生自主完成工作的程度逐渐增加,符合学习和技能的培养规律。

3.课程总体框架

“教学相长”是我们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课程要有可持续发展性也是我们追寻的原则,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学生有学习兴趣、积极性做前提。同样的设计题目可能有不同的实现方案,使用不同的数字电路芯片,设计不同的电路参数,但最终都会实现同样的功能。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为后继的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

1.根据项目和企业需要,分析工作任务,制定课程内容

“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基础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根据市场对人才的专业需求和征求企业对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意见分析,通过与企业专家研讨,并结合工业与信息化部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无线电调试技师职业资格的取证,以电子电路分析与设计流程为主线,提炼出了典型的工作任务。

2.以项目为载体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教学内容选择真实产品作为学习载体,这些产品必须包含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所需的全部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和产品的选择,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2]本课程设置的教学情境如图1所示。

3.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任务模块实训、情境教学实践、开放性课题、学期项目、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教学内容上包括了学习基础(验证)—提高(综合、设计)—创新研究(研究、应用开发)各个阶段,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其中,既有课内内容,也有课外内容;既有指定性实训项目,也有学生自选的实训项目。同时结合学生专业社团活动,引导和指导部分学生进行项目的研发和研究,使得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也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具体的实践环节如下:

(1)实训课。实训课是指随课堂教学的实践课程,包括任务模块实训和情境教学实践。每个实训模块均设有项目参考程序、必须完成的内容和选做的内容,选做部分是为学有余力和感兴趣的学生设计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对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收获,学有所长。

(2)学期项目。学期项目是指学生每学期依据所学知识,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团队为单位,做一相关课题,课题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具体项目,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项目要求和难度不断增加,最终要完成完整的电子电路。

在“数字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开设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同时,学期项目的实施也巩固了该课程所要求的模电、电路基础知识。教师也可以提供给学生参考项目,由学生选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利用VHDL编程语言在PFGA或CPLD上实现电路设计。

(3)专业实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巩固教学成果,在无线电装接和无线电调试实习中,分别安排了电子电路的装接和模块扩展的实习内容。通过课程实习,使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学会获取信息的方法,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无线电调试实习中扩展模块的题目由教师指定或学生自主选题,题目要兼顾基础性、知识性、前沿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等。并将该部分内容纳入无线电调试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

(4)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学生以后更好的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许多校内外顶岗实习课题是关于电子产品分析与开发的,这也更加突出了该课程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为“教、学、做、练、鉴”立体化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学、做一体化”,教师是工作过程的主导,学生是工作过程的主体。因此,学是首要因素。以项目为载体的情境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以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地完成学习过程。

考虑高职教育本身的教育规律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任何单一的教学方法都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本课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过程,综合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引导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各种教学方法交错使用,互相融合。

1.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中注意启发式,[3]杜绝注入式。授课时应注意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循序渐进,接受知识),教师跟着学生的表情走(察言观色,掌握学生听懂、接受的程度)。启发引导以教师为导向,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较高级的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摆脱被动式学习,启发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这也正是教育改革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

2.项目驱动教学法

以工作任务单和计划、实施、评价工作单为引导,通过学习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来完成工作任务,教学任务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地点由传统的先课堂后实验室的模式改为课堂、实验、实训室一体化模式,学习过程在仿真的工厂实训环境中进行,学生可以在学习、实验、实训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实现与企业岗位的零过渡。

3.项目小组教学法

将学生4~5人分为一组,部分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评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程的讲授,其他学生进行补充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在课外开放实训室,小组共同讨论、解决问题,提出方案并共同完成项目。要求学生不断学习、自我完善,构建学习型项目小组团队。

4.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上,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完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拟订方案、方法,自创项目,经指导教师认可后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5.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课堂讨论、课后练习、开放性课题、实验、实训教学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对带有普遍性的难题及时设立适当的习题课予以讲解,不积累问题。并采用课堂交流(提问、讨论)、课间交流、答疑、质疑、作业、辅导学生进行电子制作、电子邮件网上交流、QQ流、电话交流等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

四、师资队伍建设

在本课程建设中,打造一支老中青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必要的、关键的。对教师的要求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

(1)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

(2)所有理论教师均同时兼任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

(3)课题组一半以上教师都有过企业工作经历。

(4)课题组教师均要达到本科学历,其中,研究生学历要达到50%以上。

在实际的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要不断完善,教师应具有紧迫感,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五、总结

本文对高职高专“数字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合实际项目,加强实践环节,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课程改革值得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曹双兰,吴翠娟.高职高专“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3):60.

第5篇

论文摘要:自动化通讯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故障。本文通过介绍如何查找故障及如何检修的具体技术和方法,旨在为电信公司在自动化通信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及处理办法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

0 引言

自动化通信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故障,影响系统的运行,有时甚至还会起到破坏性的后果。我们要及时准确地查明故障所在,并且排除它,就必须对通信设备的故障分类和检修有所了解。

1 故障的分类

1.1 按故障性质分为软故障和硬故障

软故障是指由于软件系统错误而引发的故障。常见的软故障有程序错误、病毒破坏、操作失误,以及设置错误和盲目操作等。

硬故障是指设备硬件的物理损坏:一是人为和环境原因,如环境恶劣、供电不良、静电破坏或违反操作规程等原因造成;二是电器构件原因,如元器件、接触插件、印刷电路等损坏造成。

1.2 按故障影响范围和程度分为全局性、相关性、局部性、独立性故障

全局性故障是指影响到整个系统正常运行的故障;相关性故障是指某一故障与其它故障之间有着因果或关联关系;局部性故障是指故障只影响了系统的某一些项或几项功能;独立性故障特指某一元器件发生的故障。如电源熔丝熔断,使设备不能启动属全局性故障,而造成原因可能是相关的某一部件短路,即故障的相关性。局部性、独立性故障一般是统一的。

1.3 按故障发生的时间、周期分为固定性故障和暂时性故障

固定性故障指故障现象稳定,可重复出现,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开路、短路、机械部件损坏或某一元器件失效引起;暂时性故障是指故障的持续时间短、工作状态不稳定、时好时坏的现象,其造成原因可能是元器件性能下降或接触不良等引起的。

2 检修过程的先后顺序

2.1 先分析思考,后着手检修

引发故障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而故障的现象,发生的时间也可能是不确定的。发现一个故障,首先应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原因,并列出有关范围,寻找相关范围的技术资料作为理论引导。“现在就做”可能并不适合于设备的检修,即按部就班,循而有序是很重要的。

2.2 先外后内

任何时候冒然打开机箱都是不对的。只有在排除外部设备、连线故障等原因之后再着手进行内部的检修,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拆卸。

2.3 先机械部分,后电子部分

应当先检查机械元器件的完好性,再检查电子电路结构以及机电一体的结合部分。

2.4 先静后动

即先在断电情况下检修,然后再接电。这里有一个原则性问题,即安全。

3 检修方法

3.1 直接观察法

直接观察有不接电和接电两种情况。首先应该进行不接电观察,利用人的感觉器官(眼、耳、手、鼻)检查有关插件是否松动、接触不良、虚焊脱焊、断线、短路、元件锈蚀、变焦、变色,电源短路、过流、过压和熔丝熔断等现象。经仔细观察机内外各元器件无误后,接电观察,看机内有无冒烟、打火、异常声响现象,如有赶紧关机,还可轻轻敲击机箱、构件,看有无接触不良,同时可用手触摸怀疑的元器件,看是否有过热现象并根据元器件过热程度以及温度做出相应的判断。

3.2 测量法

这种方法比较简单直接,针对故障的现象,一般能判断出故障所在,借助一些测量工具,能进一步确定故障的原因,帮助分析和解决故障。

常见的测量检查方法有电压检查法、电阻检查法和电流检查法。电压检查法是通过测量元器件工作电压并与正常值进行比较来判断故障;电阻检查法是测量元器件对地或自身电阻值来判断故障的一种方法,它对检修开路、短路故障和确定故障元件有实效;电流检查法是将电流表串入电路中测量工作电流,这种方法检修起来很不方便,亦较少使用。

3.3 插拔法

通过将插件“插入”或“拔出”来寻找故障的方法。此方法虽然简单,却是一种常用的有效方法,能迅速找到故障的原因。具体步骤是:

3.3.1 先将故障设备和所有连接设备的连线打开,再合上故障设备电源开关,若故障消失,查连接设备及连接线是否有短路现象(如碰线、短接、插针相碰等),若有,则排除;若无,则查故障设备本身。

3.3.2 将故障设备所有插件板拔出,若故障现象消失,则故障在某插件板上。若故障现象仍出现,则应仔细检查设备电源有无故障。

3.3.3 仔细检查每块插件板,观察是否有相碰和短路,若有则排除;若无再一块块地插上,开机、关机测试,这样很快就能发现哪块插件板上有故障。

3.3.4 找出故障插件板,再根据故障现象和性质判断是哪一个集成块或电子元器件损坏。

3.4 试探法

试探法是用正常的插件板或好的组件(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替换有故障疑点的插件板或组件来试探故障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调试和检修中经常使用,尤其是一时还搞不清故障在哪儿时,采用此方法更方便、直接。但如果故障很严重,有烧机现象,而又不能明确对象时,可不用此法,因为发生故障的插件板可能是具有破坏性的,随意替换可能会导致替换上的新插件板再损坏。

3.5 其它检修方法

3.5.1 隔离法,也称分段法,即将各部件分隔开来进行局部的检查,以确定故障的位置。

3.5.2 比较法,是用正确的特性与错误的特征相比较来寻找故障的原因。

3.5.3 升温法,就是人为地将环境温度或局部部件温度升高(用电吹风可使局部部件的环境温度升高,注意不可将温度升得太高,以致将正常工作的器件烧坏),加速一些高温参数比较差的元器件“死亡”,来帮助寻找故障的一种方法。有时设备工作较长时间或环境温度升高后会出现故障,而关机检查时却是正常的,再工作一段时间又出现故障,这时可用“升温法”来检查。

3.6 综合法

综合法是指把以上方法统一考虑起来处理故障。这样对处理一些比较复杂的故障,能及时、准确地找出故障原因并且排除它。

4 结束语

判定故障一定要有良好的技术知识作为基础,这样才能准确、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查找故障时,尽量拓宽自己的思路,把各方面能造成故障的因素都想到,仔细地分析和进行排除。

参考文献:

[1]乐光新.数据通信原理.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8.

汪一鸣等.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曹志刚.现代通信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第6篇

论文摘要:自动化通讯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故障。本文通过介绍如何查找故障及如何检修的具体技术和方法,旨在为电信公司在自动化通信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及处理办法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 

0 引言 

自动化通信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故障,影响系统的运行,有时甚至还会起到破坏性的后果。我们要及时准确地查明故障所在,并且排除它,就必须对通信设备的故障分类和检修有所了解。 

1 故障的分类 

1.1 按故障性质分为软故障和硬故障 

软故障是指由于软件系统错误而引发的故障。常见的软故障有程序错误、病毒破坏、操作失误,以及设置错误和盲目操作等。 

硬故障是指设备硬件的物理损坏:一是人为和环境原因,如环境恶劣、供电不良、静电破坏或违反操作规程等原因造成;二是电器构件原因,如元器件、接触插件、印刷电路等损坏造成。 

1.2 按故障影响范围和程度分为全局性、相关性、局部性、独立性故障 

全局性故障是指影响到整个系统正常运行的故障;相关性故障是指某一故障与其它故障之间有着因果或关联关系;局部性故障是指故障只影响了系统的某一些项或几项功能;独立性故障特指某一元器件发生的故障。如电源熔丝熔断,使设备不能启动属全局性故障,而造成原因可能是相关的某一部件短路,即故障的相关性。局部性、独立性故障一般是统一的。 

1.3 按故障发生的时间、周期分为固定性故障和暂时性故障 

固定性故障指故障现象稳定,可重复出现,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开路、短路、机械部件损坏或某一元器件失效引起;暂时性故障是指故障的持续时间短、工作状态不稳定、时好时坏的现象,其造成原因可能是元器件性能下降或接触不良等引起的。 

2 检修过程的先后顺序 

2.1 先分析思考,后着手检修 

引发故障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而故障的现象,发生的时间也可能是不确定的。发现一个故障,首先应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原因,并列出有关范围,寻找相关范围的技术资料作为理论引导。“现在就做”可能并不适合于设备的检修,即按部就班,循而有序是很重要的。 

2.2 先外后内 

任何时候冒然打开机箱都是不对的。只有在排除外部设备、连线故障等原因之后再着手进行内部的检修,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拆卸。 

2.3 先机械部分,后电子部分 

应当先检查机械元器件的完好性,再检查电子电路结构以及机电一体的结合部分。 

2.4 先静后动 

即先在断电情况下检修,然后再接电。这里有一个原则性问题,即安全。 

3 检修方法 

3.1 直接观察法 

直接观察有不接电和接电两种情况。首先应该进行不接电观察,利用人的感觉器官(眼、耳、手、鼻)检查有关插件是否松动、接触不良、虚焊脱焊、断线、短路、元件锈蚀、变焦、变色,电源短路、过流、过压和熔丝熔断等现象。经仔细观察机内外各元器件无误后,接电观察,看机内有无冒烟、打火、异常声响现象,如有赶紧关机,还可轻轻敲击机箱、构件,看有无接触不良,同时可用手触摸怀疑的元器件,看是否有过热现象并根据元器件过热程度以及温度做出相应的判断。 

3.2 测量法 

这种方法比较简单直接,针对故障的现象,一般能判断出故障所在,借助一些测量工具,能进一步确定故障的原因,帮助分析和解决故障。 

常见的测量检查方法有电压检查法、电阻检查法和电流检查法。电压检查法是通过测量元器件工作电压并与正常值进行比较来判断故障;电阻检查法是测量元器件对地或自身电阻值来判断故障的一种方法,它对检修开路、短路故障和确定故障元件有实效;电流检查法是将电流表串入电路中测量工作电流,这种方法检修起来很不方便,亦较少使用。

3.3 插拔法 

通过将插件“插入”或“拔出”来寻找故障的方法。此方法虽然简单,却是一种常用的有效方法,能迅速找到故障的原因。具体步骤是: 

3.3.1 先将故障设备和所有连接设备的连线打开,再合上故障设备电源开关,若故障消失,查连接设备及连接线是否有短路现象(如碰线、短接、插针相碰等),若有,则排除;若无,则查故障设备本身。 

3.3.2 将故障设备所有插件板拔出,若故障现象消失,则故障在某插件板上。若故障现象仍出现,则应仔细检查设备电源有无故障。 

3.3.3 仔细检查每块插件板,观察是否有相碰和短路,若有则排除;若无再一块块地插上,开机、关机测试,这样很快就能发现哪块插件板上有故障。 

3.3.4 找出故障插件板,再根据故障现象和性质判断是哪一个集成块或电子元器件损坏。 

3.4 试探法 

试探法是用正常的插件板或好的组件(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替换有故障疑点的插件板或组件来试探故障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调试和检修中经常使用,尤其是一时还搞不清故障在哪儿时,采用此方法更方便、直接。但如果故障很严重,有烧机现象,而又不能明确对象时,可不用此法,因为发生故障的插件板可能是具有破坏性的,随意替换可能会导致替换上的新插件板再损坏。 

3.5 其它检修方法 

3.5.1 隔离法,也称分段法,即将各部件分隔开来进行局部的检查,以确定故障的位置。 

3.5.2 比较法,是用正确的特性与错误的特征相比较来寻找故障的原因。 

3.5.3 升温法,就是人为地将环境温度或局部部件温度升高(用电吹风可使局部部件的环境温度升高,注意不可将温度升得太高,以致将正常工作的器件烧坏),加速一些高温参数比较差的元器件“死亡”,来帮助寻找故障的一种方法。有时设备工作较长时间或环境温度升高后会出现故障,而关机检查时却是正常的,再工作一段时间又出现故障,这时可用“升温法”来检查。 

3.6 综合法 

综合法是指把以上方法统一考虑起来处理故障。这样对处理一些比较复杂的故障,能及时、准确地找出故障原因并且排除它。 

4 结束语 

判定故障一定要有良好的技术知识作为基础,这样才能准确、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查找故障时,尽量拓宽自己的思路,把各方面能造成故障的因素都想到,仔细地分析和进行排除。 

参考文献: 

[1]乐光新.数据通信原理.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8. 

汪一鸣等.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曹志刚.现代通信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第7篇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结合高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办学实际,分析了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安排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设置、专业特色、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优化该专业课程的方案,从而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

通信工程;课程体系;实践改革

1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和革新,社会和用人单位越来越要求人才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能力并熟练掌握通信技术,所以迅速发展的通信技术对传统的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一些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为例,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中理论课程比较多,前沿技术比较少。教程的内容比较陈旧,更新缓慢,技术滞后,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脱节。另外,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不紧密,学科知识缺乏系统性等等。

1.2实践环节薄弱

在高校教学中“重理论,轻技术”的现象非常的严重,通信工程专业中该现象尤为严重。实践教学内容多数为验证性的实验和课程设计,与通信技术严重脱节。在企业的实习实践短,而且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较少等等问题。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严重的限制了对新型技术性人才的培养,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核心,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所以对通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以就业为指导方向,确立“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教育达到职业化、是实训化的目标。校企双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共同确立课程体系改革遵循以下原则。

(1)以专业基础的深化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目标,注重通信系统的理论分析、设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通信电路的应用能力、计算机与网络通信应用与开发的能力培养。新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和工程素质的培养。

(2)以“通信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为指导制定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其中包括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根据分析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下一代的网络技术、光通信技术和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等几个专业方向予以高度重视。

(3)遵循“理论够用为度,突出应用技能培养”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体现课程内容的“少、新、精”,并要同时兼顾各门课程的交叉衔接。

(4)以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导向。物联网已经成为了国家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之一,在通信技术中具有重要的位置,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注重培养物联网产业所需要的人才,从而使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占据更大的优势。

3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课程体系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核心,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这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涉及到很多的方面,需要从教学内容、实验环节、教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试方法改革几个方面进行。

3.1教学内容改革

对通信工程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更新,重视对不用课程之间知识的衔接,将每章、节的知识进行分析和优化。密切跟踪现代通信新技术的研究成果,使学者可以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对最新技术的发展有足够的了解。要注重通信电子电路在各种功能实用电路中的系统应用,引入数字载波机和中低压电力线通信技术等内容。

3.2实验环节改革

在传统的实验环节中,教师设计好的成题较多,学生自己设计的比较少;验证性的实验比较多,综合性设计的实验比较少,实验缺乏层次感,实验环节薄弱,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所以在对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通信进行改革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革传统实验的弊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独立完成实验任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教学,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保障实验时资源最大化利用。

3.3教材建设

选用国家级精品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教材作为教学用书和教学参考书。并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出版高质量的自编教材,近几年正式出版了《信号与系统基础教程》、《电力系统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系统原理》、《通信电子电路》、《通信电子电路综合实验》等高质量的教材,并编写了十几门课程的实验讲义,教学使用效果显著。

3.4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CDIO教育理念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引入项目和案例及现场教学等方法进行应用理论和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讲授。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课堂参与、课堂反馈、教师传授知识系统性和知识更新性等作为评价标准。通过项目的设计、构思、实施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发现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5改革考核方法

通信技术的发展很迅速,所以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并不断的有新的教学内容添加进来,单纯的传统试卷考核形式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够有效的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考察方式,如开卷、口试、演讲、提交论文等方式。在考察内容上,加强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考察。另外,对于经常无故旷课、迟到、早退、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要严格按照规定管理。使学生严肃对待所学课程,并为下届学生树立榜样。

4结束语

通信技术是我国发展比较迅猛的产业,已参与到了国际竞争当中。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就是培养通信技术人才和相关领域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决定了培养对象将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同时决定着教育思想能否成为现实。本文通过对传统通信工程专业的弊端分析,进一步完善了课程体系的结构等问题,并结合构建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主干课程精品化、专业课群特色化、方向选择自主化、技术讲解前沿化的探索与实践,培养的人才受到社会和企业的普遍好评。

参考文献:

[1]齐兆群,王文博,桑林.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12(2):95-98.

[2]查志琴.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改革[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1).

[3]王慧琴等.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10,(1).

[4]陈海强等.通信工程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B09).

第8篇

中图分类号:TN710文献标识码:A

Physical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 Circuit Comparative Study

CHEN Yuehua, ZHU Ziyi, WAN Fei, KANG Qin, ZHOU Xuelia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Schoo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computer simulation of electronic circuits EWB software features and teaching functions of teaching,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chool students of the circuit for the study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program, carried out physical experimental methods, simulation methods and phys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 Comparison of methods to get the phys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 is one of the best quality to improve the conclusions of several experiments.

Key wordselectronic circuit;computer simulation;EWB;experimental methods

1 实验背景

1.1 电路课程教学的特点

电路课程是电子、通信、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许多学科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课程具有概念多、公式多、定量计算多、图形多、宏观现象的微观分析多和实践性强等特点,教与学难度较大。尤其是实验教学对于实验仪器和元器件的要求较高。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课程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一般由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等环节构成。实验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

图1电路课教学流程图2电路实验教学流程

实物实验主要有以下不足:(1)教学形式、方法与内容的固定。由于受教师、课时、场地、设备、元器件等教学资源的限制,实物实验通常有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人员。学生无论能力大小都按同一个步调做着相同的实验内容,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多表现为帮助完成实验。而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立足于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教学准备工作量大。实验教学中,器材的准备工作量很大,实验中对元器件的消耗大,仪器设备更新换代周期长。这些也是影响设计性实验开设的主要原因。

1.2 EWB仿真实验的特点

EWB(electronics workbench电子工作平台)电子电路仿真软件与其他类似软件(ORCAD、PROTEL)相比,它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图形操作界面模拟一个电子实验台,且仿真实验仪器操作界面与实物仪器相差无几,所有仿真仪器都是数字化、智能化的。安装了EWB的电脑就相当于拥有一个功能强大、设备齐全、元器件丰富的小型“电子电路实验室”。EWB具体特点如下:

(1)界面直观,易学易用。电子元器件和实验仪器均可直接从屏幕上选取。实验仪器面板、操作开关同实物仪器相差无几。提供了数量不限的数字万用表、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等十多种仿真实验仪器。电子元器件、电源、接地等符号都是通用标准符号。EWB7.0以上版本更是采用了3D技术,使实验环境更加逼真。

(2)电子元器件丰富,仿真功能强大。提供了具有标准通用符号的上万种电子元器件,元件参数可实时更改,同时具有模拟元器件开路、短路、漏电等故障的功能;EWB还提供了直流分析、交流分析、温度分析、噪声分析等多种电路性能分析功能;具有强大的在线联机帮助功能,可以随时了解所用电子元器件、实验仪器的性能指标;可在线升级元器件库、仪器库。这些都大大地拓展了实验研究的内容深度与广度。

(3)实验效率和精度高、无消耗。基于EWB的仿真实验排除了实验中的次要因素,如:电子元器件参数的分散性,电路连接不良,电子元器件、实验仪器故障,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影响,因此实验效率高、精度高、成功率高,且无元器件、实验仪器的消耗。

(4)文件容量小。实验电路、数据、波形和实验描述等可以EWB格式文件打包保存,携带、传输方便,并可在EWB平台上直接运行,大大提高了教师批改实验报告的效率,实现了无纸化实验报告。同时由于EWB可上网运行,为远程合作实验研究提供了条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基于EWB仿真实验具有如此多的优势,那么它是否能代替传统的实物实验教学?实物实验与仿真实验结合是否能取得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这些都是我们探究的问题。

2 实验介绍

(1)实验对象:我校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2008级三个班级,各55名学生。

(2)实验目的:通过对实物实验方式、仿真实验方式以及实物实验+仿真实验方式这三种实验方式的比较研究,探究三种实验方式中提高电子电路课程实验教学质量的最佳实验教学方式。

(3)实验时间:

2008.3~2008.7相关内容最新研究情况的调查和资料收集,确定实践教学环节及各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

2008.9~2009.7设计具体实验项目并进行实验研究,并在研究中不断充实、完善。

2009.8~2010.2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完成研究论文。

3 实验过程

3.1 实验条件

为保证实验数据的可信度,除实验形式不同之外,其它变量(理论课教材、实验课教材、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实验设备完好率等)保持一致。参与实验学生为学院08级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1、2、3班的各55名新生。由于学生为同一专业新生,其理论与实验技术基础基本相同。三个班的实验教师为同一人,理论课教师虽有不同,但教学年限、经验和水平基本处在同一水平。

表1实验分组情况

3.2 实验分组

实验分组如表1所示。每组实行一种实验方式,实验内容各组都相同。实物实验两人一组,EWB仿真实验一人一组。

3.3 实验内容

我们选取了三个实验项目来对三组学生做对比研究。选取的实验项目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达到教学预期的目标。实验项目是:(1)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原理。(2)戴维南定理及功率传输最大条件的研究。(3)受控源特性的研究。

对参与实验的学生通过实验教师的讲解,要求做到: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内容明确,了解和掌握实验设备的基本功能和使用。

3.4 时间分配

每个实验3 课时,3个实验共计9课时。仿真实验组和实物实验组每个实验按3个课时完成。实物实验+仿真实验组则需在3个课时内既完成实物实验,又完成仿真实验。其中,实物实验与仿真实验所占用的时间比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决定。

3.5 实验考试

完成3个实验项目后,对三组不同实验方式学生进行了实物实验的操作考试,获得不同组别(实验用时、实验结果正确率等)实验数据。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性,考虑实验室的条件,随机从三个班各抽取20人参加实物实验操作考试。考试时安排多名教师巡考,对每位学生完成实验的时间、完成质量等进行详细记录。三组考查题目是: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原理。考查中涉及电源使用、万用表的使用、电路连接、数据的正确读取与处理等内容,具体如表2所示。

3.6 实验数据分析

通过SPSS分析得出三组的平均成绩(Mean列的值)如表3所示。

表 3各组平均总成绩的简单描述统计量结果

由表3可以得出,第1组平均成绩高于第2组。前两组的平均成绩显著高于第3组。

为了进一步分析第1组和第2组的差异是否显著,对第1组和第2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表中的方差其次性检验(Levene’s Testfor Equality of Variances)结果中,显著性概率P(即:表4中的Sig.)=0.933>0.05,表明两个样本的方差差异不显著,即符合方差其次性检验的假设:两个独立样本的方差相等。因此在后面的t检验中应选择Equalvariances assumed一行的结果。另一行是方差不相等时t检验的结果。因此t=0.594,Sig.(2-tailed)是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本文其概率为0.555>0.05,差值的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 of the Difference)在-10.185-18.612之间,包括0,这两个数据都表明两组均值之差有显著差异。

对第2组和第3组的成绩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其结果如表5所示:

表中的方差其次性检验(Levene’s Testfor Equality of Variances)结果中,显著性概率P(即:表5中的Sig.)=0.337>0.05,表明两个样本的方差差异不显著,即符合方差其次性检验的假设:两个独立样本的方差相等。因此在后面的t检验中应选择Equalvariances assumed一行的结果。即:t=4.263,Sig.(2-tailed)概率为0.000

由实验数据得到结论:第1组 “实物+仿真”组的总体成绩好于第2组“实物”组的总体成绩,而这两组的成绩都显著好于第3组“仿真”组。

同时,我们对各小组的两道题各自的得分进行分析,他们各自的平均分如表6所示。从该表可以看出,尽管三个组的总成绩存在较大差异,但每组的第一题平均得分都显著高于第二题。原因是两道题的难度相差较大(第一题是基础题,按照步骤操作即可,第二题则需要灵活变通,更体现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进一步分析每道题的最高分可以发现,各小组在第一题上面最高分上相差较小,分别为:50分、50分、45分,表明各组在选择所需电源值、正确接入电源和搭接基本电路等方面都较熟练。而第二题中,最高分相差显著,分别为:50分、20分、0分。其中第3组“仿真”组在第二题的得分全部为0分。由于仿真实验组对实物元件和实验台的不熟悉,使得对稍加变化的实验电路,基本不能进行实验,更不能灵活变通。

表 6各组两道题的平均得分的简单描述统计量结果

从三个实验组的分数折线图可以清楚的看出,第一组在第二组、第三组的上方,而第三组在最下方。从不同实验考核项目得分情况分析,第一题的第一项、第二项由于实验项目比较简单三个组的差距不大,第一题的第三项、第二题的第一项、第五项实验项目要求比较高,三个小组的差距明显。实验结果符合预期。

图 3三个小组的实验分数折线图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SPSS数据分析,并结合对各实验组学生的随机访谈,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仿真实验方式的优势与不足:优势主要有:仿真元器件、实验仪器丰富,实验精度高、效率高,无消耗,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潜力,尤其是对基本理论和实验原理的学习。其不足是实验的真实感不够,实验结果近以理想,而实物实验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存在思维的盲点。显然,仿真实验不能替代实物实验。

(2)实物实验方式优势和不足:优势主要有:真实、实验中随机出现的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养成严肃认真、严谨求实的学习和钻研态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不足在于,实验受时间、地点、元器件、实验仪器等客观条件限制。

(3)实物实验方式与仿真实验方式相结合的实验方式:实物实验方式与仿真实验方式二者的结合,既给予了学生很好练习的自由探索学习的环境,又保证了学生对实物实验的感知能力。既发挥实物实验和仿真实验二者的优势,又克服了二者的不足,是一种提高电路课程实验教学质量更有效的实验方式。

4 教学建议

(1)实物实验之前,先进行仿真实验,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主要步骤和关键环节,模拟实物实验中常见的故障,使学生实物实验中遇到类似故障,可更有效的解决,从而提高实验效率。

(2)整个实验中,实物实验应占实验教学的主体部分,仿真实验应作为实物实验的“预热”、“补充”和模拟训练的辅助过程,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物实验能力。

(3)在实验内容上,仿真实验做哪些,实物实验做哪些、他们的交集是哪些,时间如何分配等,教师都应根据实验项目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具体内容来加以确定,以达到教学最优化为目的。

5 结束语

计算机仿真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电子电路实验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改革电子电路实验课程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如何使实物实验与仿真实验有机结合,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以促进电路实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是值得不断研究的课题。

西南大学教学改革支持项目。项目编号:104250――20710107

参考文献

[1]陈跃华,蕾菡.基于仿真技术的电子电路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技术研究,2004(6).

[2]陈跃华,谢利东.电子电路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其仿真教学的比较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6).

[3]陈跃华.改革电子电路实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7).

[4]张克明.EWB仿真系统对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7(总467期).

第9篇

【关键词】 接地技术 实验室 安全 电磁兼容

电子实验室是进行电子实验的办公场所,实验室中既有各种精密的电子电路,也有高压工作的仪器设备,正确良好的接地是办公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实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实践证明,在正确接地技术的指导下,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明显提高。

一、电子实验室中接地的分类

“接地”一个含义是为电路或系统提供一个零电位参考点,另一个含义是为电路或系统与大地之间建立低阻抗通路。按接地的目的可分为安全接地、工作接地和电磁兼容接地。

安全接地就是通过接地线把电子设备与大地连接起来,使它们之间形成一个回路,这样可以把电子设备上存在的一些雷电流、漏电电流、静电等释放出去,防止雷击、防止静电损害、预防火灾,避免人身遭受电击、设备和线路遭受损坏、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安全接地又分为保护接地和防雷接地。

1.保护接地是当前我国低压电力网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保护接地又分为接地保护和接零保护。接地保护的基本原理是限制漏电设备对地的泄露电流,使其不超过某一安全范围,一旦超过某一整定值保护器就能自动切断电源;接零保护的原理是借助接零线路,使设备在绝缘损坏后碰壳形成单相金属性短路时,利用短路电流促使线路上的保护装置迅速动作,避免金属外壳带电。

2.防雷接地是为了泄放因为雷击而产生的瞬间过压,保护设备及人员免受雷击伤害,一般通过建筑内部的钢筋结构将雷电引入地下。

工作接地是将电路连到系统中的共同参考点上,为系统提供稳定的基准电位,提高电路的稳定性。工作接地因为连接方式的不同分为单点接地、多点接地、混合接地和浮地。

1.单点接地是将所有电路的地线接到公共地线的同一点。单点接地相对简单,没有地环路,但是地线往往过长,需要大量导体,成本较高,而且随着频率升高接地阻抗将增大,致使接地不理想。通常在工作频率低(

2.多点接地指电子设备的各电路系统地线分别接至最近的低阻抗地线上,使接地线最短。工作在高频时,主要的阻抗是感性的,而不是电阻,电阻相比与电感可以忽略,通过多点接地,可以有效的减小接地电感。由于接地引线的感抗和地线长度成正比,要求地线的长度尽量短,尽量找最接近的低阻值接地面接地。多点接地的优点是简化电路结构,能有效降低接地阻抗及减少地线间的杂散电感和分布电容造成电路间的相互耦合。缺点是对接地点的要求较高,要求尽量减少接地引线的杂散电感和分布电容,强调良好的连接。工作频率高(>30MHz)时采用多点接地方式。

3.混合接地结合了单点接地和多点接地的特性,将设备低频部分单点接地,高频部分采用就近多点接地。工作频率介于1~30MHz的电路采用混合接地,当接地线的长度小于工作信号波长的1/20时,采用单点接地,否则采用多点接地。

4.浮地式即电路的地与大地无导体连接。优点是该电路不受大地电性能的影响,缺点是该电路易受寄生电容的影响,使该电路的地电位变动和增加了对模拟电路的感应干扰;由于该电路的地与大地无导体连接,易产生静电积累而导致静电放电,可能造成静电击穿或强烈的干扰。因此,浮地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浮地的绝缘电阻的大小,而且取决于浮地的寄生电容的大小和信号的频率。

为了提高电路的抗干扰能力,设计人员会采取屏蔽、滤波、消除静电等电磁兼容措施,相应的就有电磁兼容接地。屏蔽接地是消除电磁场影响的有效措施,对产生磁场的设备设置屏蔽装置,并将屏蔽体接地,不仅可以降低屏蔽体以外的电磁场强度,达到减轻或消除电磁场对人体危害的目的,还可以保护屏蔽体内的设备免受外界电磁场的干扰影响。滤波接地为滤波旁路信号提供回流路径,减少对主电路的影响。为了防止摩擦产生的静电,实验室中还需要对相关的防静电设施进行接地处理,以消除静电影响。

二、地线的选取

地线有电流通量容限的要求,电流通量容限的最大最小值可以参考设备所要耐受的意外泄放电流的数值,但由于泄放电流往往很大,根据经验可以按泄放电流的0.15倍选取。另外,地线的高频感抗往往被忽略,实际上,任何一根导线都是一个传输网络,存在相应的相应带宽,对于不同的频率,所表现出来的阻抗特性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频率越高,阻抗越大。高频信号传输存在趋肤效应:所传输的信号频率越高,信号越是沿着导体的表面传输。因此,可以近似用接地导线的直流电阻和截面总周长和导线的最大电流通量来评价接地线的好坏。

电子实验室中接地设备及方式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设备及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严重影响电子测量的精度和系统的稳定性。因此,电子实验室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接地方式和接地设备。

参 考 文 献

[1]顾海洲,马双武.PCB电磁兼容技术-设计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陈义,张坤.电子实验中的接地问题探索[期刊论文] .实验室科学,2007(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