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审美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2 17:44: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审美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审美教学论文

第1篇

作者:肖朗

在这种自由和审美之境中,最根本的特征是解放了人自身的束缚,亦即人的身体和心灵的束缚,人克服身心的分裂,而成为身心和谐的人。“我们在美中看到了人与万物的相互生成。美的存在境界不仅带来了人与人的和解,而且也带来了人与万物的和解,人与精神的和解。它们不是美的游戏着而是参与美的游戏。这是因为美作为自由不仅让人自身去存在,而是让他物也去存在。于是不仅人自身生成,而且万物也自身生成。由此形成了人与万物的交互生成。”[2]如果将上面的审美境界归结为一种“道”的境界,那么它必然要经过一个“技”的阶段的积累。艺术和技术的联系本身就比较紧密,无论何种艺术,首先都是一个技术性的活动,都是从最基本的技术开始的。但是艺术和技术还是有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艺术的目的不是技术,技术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艺术最终的目的反倒是摆脱技术的阶段,达到一种自由之境,特别是摆脱技术的机械性从而实现一种身心的自由。另外,技术和艺术的差别还在于,技术一方面是将物作为手段,另一方面是消耗物。而艺术却是展现物的多样性,艺术的物不是作为材料,而是成为作品本身,物没有被消耗,而是在作品敞开自身。正如大自然的景色,古今中外多少艺术品去展现它,从而使它的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不断地向人显现出来。虽然艺术和技术区别很大,但是艺术也是从技术开始的,问题在于艺术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阶段,因此,艺术本身的审美性也要辩证看待。

艺术在技术的阶段并不一定美,在道的阶段才能达到真正的审美阶段。因此,艺术和审美可以看作“技”与“道”关系,在通达道的过程中,技术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艺术的目标是“道”。这里就要处理好“技”与“道”的关系,一方面要有系统的技术性训练,另一方面要用“道”而非功利来指导艺术训练。1997年5月20日,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有助于发展人的全面思维,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陶冶高尚情操;有助于加强德育工作。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人性,促进其全面发展。”[3]这一方面,古人已经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比如中国古代孔子以六艺教人:礼、乐、射、御、书、数,现代人容易将其看作实用技能培训项目。其实不然:“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郑玄:《礼记正义注》)“‘射’在此与狩猎或战斗并无关系,而只是一种类似今人练气功一样的身心修养。藉此修养,射者才在礼仪秩序中怡然得体,而且培养出立身立国、尽职尽志的道德。”

通过网络和各种新闻媒体,每年都有大量青年去挤“艺考”的独木桥,这里便折射出学校、家长和孩子的很多认识误区,似乎考上了就能做艺术家,不但能轻松赚大钱而且职业很高贵,让人羡慕。而实际上他们不懂即便在艺术繁荣的时代,真正的大艺术家大多都是穷困潦倒。有些人把艺术当成职业和通向成功的终南捷径,但并不一定懂得真正的艺术是什么,也不能区分艺术和技术,并不能真正推动艺术的发展。与这些盲目冲动相伴随的,是目前的艺术教育偏重于技术和技巧的训练,违背了审美的初衷。究其原因从大的方面来说是时代的转变,现代社会已经由艺术的时代转变为科学技术的时代。但是从小的方面来说,是社会和家长的功利性太强,为获奖加分,早日出人头地。如此功利化的艺术教育不但与审美教育脱离,甚至完全背离了审美教育,导致艺术教育不但不是培养完美的人性,反倒压抑了人性。孩子虽然有了一技之长,但是并不热爱,甚至心灵扭曲,逆反心理突出,这种艺术教育的现状无疑与审美教育的本性背道而驰了。即便在高校艺术专业的的教学中,也是侧重于技法、技巧的传授和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格、性情等方面的培养,因此很难实现审美教育培养完满人格的目标。而且过于强调技术训练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的艺术教育体系,还禁锢了艺术的自主性和自由性,难以培养伟大的艺术家,使得艺术创作没有内在精神的支撑,而沦为一种意识流的表达,或一种无声的呐喊、无病,而缺乏真正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原创性,缺乏艺术应有的张力。因此,我们要时时把握好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辩证关系,要做到二者兼顾,既要有严格的技术训练,又要立足于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和人格精神的培养,这对于我国当前艺术教育重技巧,轻视传统审美精神和文化,以及艺术商品化的困境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2篇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形象来反映生活的社会意识形态。众所周知,要读懂、读透文学作品,离开了审美想象是不可能的。为此,笔者以为要提高学生素质,就必须从培养学生审美想象能力入手。审美想象是“人在反映客观事物时,不仅感知当时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新的形象,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有的想象,没有明确的目的,如见白云而将之想象成巨龙,这是无意想象。有的想象,则带有明确的目的,如把自己想象为英雄,这是有意想象。有意想象由于内容的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不同,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类。再造想象是主体在经验记忆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再现出客观事物的表象;创造想象是不单再现,而且能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能力。审美想象是审美反映的枢纽,同时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枢纽。

文学创作和教学流程可以有这样一个公式:“情志(思想)形象(思想)语言”。“情动而辞发”是创作过程;“披文以入情”,是文学欣赏和文学教学的过程。两者是反向的,但都不能超越审美想象这必经的桥梁和枢纽。若收起审美想象的翅膀,就无法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绝句字面并不艰深。但须知诗歌鉴赏有两个层次“,晓着文义是一重,识得意思好处是一重。”诗歌讲究余味曲包,弦外之音,要想学生领会诗中言外之意,就必须经由审美想象这个枢纽,再造出阳春三月,繁花似锦,李白送别好友,却不忍归去,呆立江边,当去远了,又登楼、远眺,只见长江如带,一泻千里,朋友越去越远,越远越小,渐渐地只能在东方水天交接处,看到一点白帆,最后,连这点“孤帆远影”也终于消失了,但见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天际的情形,由此,进而生发出思念之“情志”。读者所以能如此,正因为审美想象调动了学生诸如登楼、远眺、亲朋送别等生活经验和已有表象,与眼前的艺术形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新的“生活的幻觉”,使学生置身其中,成了这个艺术世界的参加者和创造者。审美想象在文学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不可置疑的。可以说,文学作品的教学处处离不开审美想象。

同时,文学作品在表现形象时,不像绘画那样以整体的形式,一次性地表现在欣赏者的面前,而是通过先后承接的方式,将形象的“细节”一件接一件地呈现出来,要将这种被拆开来的形象重新还原成“整体的”文学教学也必须借助审美想象这个“桥梁”。且看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鉴赏诗的过程:“我(指香菱)看他《塞外》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看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当香菱尚未运用想象将这些拆开的“细节”还原成“整体的”画面时,便难免犯“盲人摸象”的错误,纠缠于“细节”的评价,而当她“合上书一想”把“一系列形形的事物统摄于一个完整的形象里,而且在想象中把握住这个形象而对它进行欣赏时”,就“倒像是见了这景的”,感受就大不一样,能理解到“圆”字和“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浩瀚无边的景象,而且将诗人孤寂的心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这正是审美想象的妙用。还有,文学作品常常“就美的效果来描写美”,从而“避免对物体美作细节的描绘”。让读者在特定“效果”的激发下感受,运用审美想象去创造“美本身”。例如,《陌上桑》描写美丽的采桑姑娘罗敷,就既没有搜罗类似“美丽”的字眼来形容她美丽的容貌和姿态,也不描写她的眉目嘴鼻生得如何,却以耕者、行者、挑者见了罗敷都出神伫望,流连忘返来作侧面的烘托,给读者留下审美想象的广阔天地。这就如绘画中精心设置的“艺术空白”一样,需要审美想象去丰富去补足,从而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美的形象。

总之,高明的作家总是善于给读者留下广阔审美想象的天地。审美想象是文学教学的枢纽,是金钥匙,是点金术。它能使知识活化,能进行创造,而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审美对象(文学作品)和学生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开辟一条审美想象的通道,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图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性”,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从而在有限的形象中,领会到它所表现的更广阔、更丰富、更深远的内容和意义,完成从有限到无限的过渡。因此,可以说离开了审美想象文学教学就无法完成任务。

作者:杨双燕单位:德宏职业学院公共基础部

第3篇

1.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

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不仅为了使学生对世界有个更全面的认识,最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众所周知,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触美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因为这种能力需要经过后期的培养,而美术教学可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发现美、探索美的热情。因此,师范美术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在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提高学生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学生生活阅历不足,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有待加强,稍有不慎容易误入歧途,而在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总之,师范美术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应结合美术教育实际情况,将审美教育当做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加以落实,以充分发挥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综合审美素养的作用。

二、师范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途径

在师范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包括很多内容,要求教育工作者结合教学实际,寻找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大量实践表明,采用以下方法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因此,美术教师可结合自身状况加以灵活的应用,为审美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1.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

学生学习美术时,最先接触的是美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美术的肌理、质感、色彩、线条等基础元素。但如没有美术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很难对上述形式美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成为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组成内容。师范美术教学中,线条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基础美术元素,线条的疏密、干湿、浓淡、粗细等可表现质感不同、形式多样的事物。因此,教师应从线条入手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即,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要求学生加以认真的分析与欣赏,并要求学生进行白描训练,以对其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加深对线条表现力的感受。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师范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首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析研究著名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与认识。同时,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表象的认识;其次,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临摹课,通过实际动手促使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最后,根据课时情况,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写生,一方面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另一方面通过写生,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美术之美与社会、自然间的联系,无形之中实现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

无论是感受事物之美还是由此引发的情感反应均是审美活动的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上受审美理想的约束。同时考虑到青少年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对是非标准的把握不够准确,因此,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法,例如学生讨论法,进行相关题目的创作等,实现培养学生审美理想和观点的目的。另外,美术教师讲解作品时,应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探讨空间,而不是凭借自己的权威,认为自己的说的都是正确的。例如,教师表达对某美术作品的看法时,应注意使用“我认为……”“我觉得……”等,使学生认识到教师的理解与认识并非不可改变,以引导学生积极发言,通过与其他学生交流观点,加深对美术作品深层次理解,以及全面的认识。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可确保学生理性的分析、评价美术作品,避免评价的盲目性。

4.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师范美术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不能忽略对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一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因此,美术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运用肌理、质感、构图等知识,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另外,美术作为一项与生活联系密切的艺术,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引导和鼓励其去认识生活中的美,并加以想象去创造美。例如,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选择典型的美术作品,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的美,从而激起他们创作的热情与欲望,逐步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

三、总结

第4篇

在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中音乐教学目标并非是将音乐课本上的知识生搬硬套到脑中,音乐教师在教授音乐时应降低对于音乐专业技能的掌握,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情况。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让学生亲自去体验音乐的魅力,进而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充分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无形美,音乐教师无论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目的都不仅仅是单纯的讲授,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亲身去感受、体验音乐自身的魅力,这样他们自身才会感受到各种风格的音乐会给他们带来的不一样感受,这才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

2.音乐审美教育的开展

2.1提高音乐审美认识程度

要在音乐课堂上体现出音乐审美的特征。从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音乐随处都在,小到未出生婴儿的胎教音乐,大到老年人听得经典歌曲,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音乐审美关,就中学音乐教学来说,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进而增加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和认知,从音乐中发现生活的另一种美。

2.2提高审美认识能力

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增强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审美的兴趣。要加强学生审美认识的能力,就要让他们亲身去感受,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自己听音乐、老师在课堂上教或是受家人影响,无论哪种方式,都能加强对音乐认识的能力。

3.音乐审美的研究对策

3.1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

不同风格的音乐给人们带来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轻快的音乐给人带来放松的感觉,沉闷的音乐给人带来压抑的感觉,音乐节拍的快慢、节奏的强弱都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注意提高学生对于音乐审美的感知能力。所谓的音乐感知能力,是人对于音乐中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调试、音区、音色、和声等音乐要素在听觉上能做出相应的心理反应。人对“音乐语言”的理解能力即音乐的感知能力,这也是音乐审美能力的先决条件。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就离不开音乐语言的学习。多听、听不同风格的音乐,而非听那些稍纵即逝肤浅的流行音乐,多去用心感知音乐,进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3.2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兴趣

第5篇

所谓音乐审美,简单来说就是鉴赏音乐,感受音乐中蕴藏的内涵和真谛。匈牙利著名的钢琴家李斯特曾经说过:“音乐可以称作是人类的万能语言,人的感情用这种语言能够向任何心灵说话和被一切人所理解。”只有在真正的鉴赏中才会发现音乐的真谛。音乐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与认知。在此基础上,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审美教育不仅仅局限在听觉享受和音乐的外在形式,更应该重视学生内心对音乐的共鸣与认同,产生审美愉悦。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审美意识,丰富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念,进而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工作刻不容缓。

二、当前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不足

随着教育事业的进步与教育制度的完善,音乐审美教育得到了部分高校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是仍存在些许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校对音乐审美教育的意识比较薄弱

一些地区高校的音乐教育观念比较落后,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把音乐的教学重点放在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讲述,把音乐教学简单地看作是一门学习乐谱、唱歌、传授音乐技能和技巧的娱乐性课程,而忽略了音乐审美价值的发掘。这种落后的片面的思想与现在倡导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不适应,阻碍了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

(二)教师资源短缺,无法全面开展审美教育

由于部分高校不重视音乐审美教育,仅把其看成是一种调节性质的课程,所能安排的教师资源缺乏,甚至已有的一些老师的音乐素养已经与现在音乐审美教育脱轨,专业知识不足,无法给学生提供较好的、先进的音乐审美教育,致使无法全面开展音乐审美教育。

(三)学生对于审美教育缺乏认识与兴趣

音乐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然而这些学生对音乐审美教育缺乏认识,从而没有形成对音乐审美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引领,即使拥有最好的教学资源,审美教育也难以开展。学生已经形成了传统的“师灌生受”的教学模式,同时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对于音乐审美的理解,使他们仅有的兴趣也埋没了。

三、提高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针对以上提到的不足,为提高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主要的策略如下:

(一)深化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从根本思想上重视审美教育

思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所以要深化音乐审美教育,最根本的是改变原有的传统片面的音乐教学的思想。各高等学校有关部门要提高对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认知。音乐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音乐审美教学中的基础,而进一步对音乐教育的审美理解是对音乐的深化。在音乐鉴赏中,通过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在节奏、旋律等方面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者产生认同与共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的情感深入音乐,随着每一个音符而动,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享受到其中的乐趣,从而在思想上改变教师和学生们对于音乐审美教育的认识,自然会在音乐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审美素养。

(二)创新音乐审美教育方法,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传统音乐教育的方法已不适应现在的音乐审美教育,必须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要让学生理解到音乐的内涵,感受到音乐所蕴含的美,除了欣赏音乐之外,还要亲身参与实践,即表演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考虑到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拥有不同的习俗和人生经历,对于同一音乐有不同的见解,老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应该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技巧培训,为更好地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做好铺垫,而不是作为教育工作的重心。

(三)教师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

,在教学中起引领作用音乐教师是音乐审美教育中的主要引领人,所以音乐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拥有较强的表演示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传授音乐的审美价值,分享对音乐的感知,引导学生在学习和音乐鉴赏过程中领悟音乐的真谛,陶冶情操,树立积极的音乐审美价值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音乐教师要定期培训,以及时更新自己的音乐审美知识储备,与最新的音乐审美接轨。同时,音乐教师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比如:在音乐欣赏课上,老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我发挥的空间,指引学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讲解,让学生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开展审美教育。

四、结语

第6篇

语文审美化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在审美中进行教学,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创造,学生同样需要创造。教师在备课时要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强调主观上师生的自主和谐,这样主体和客体就会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我教育和教师的超我教育两种力量交汇在一起。教师的教育作用促进了学生的自觉、自动、自主、自由,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永恒的、持久的兴趣。语文学科本身具有极强的形象性、人文性、情感性。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应该是美的感性显现,是美的象征。教师应该用美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去感受书中的美,感受“形式中的意味”与“意味中的形式”,由此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感受生活中灿烂的阳光,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健康的人(心理、精神、人体)。这一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用知识育人,还应用文章的情思启迪人、陶冶人,铸造优秀的人格。字、词、句、篇、章、语、修、逻只是工具,只是美的载体,关键是把由此构成的美文用审美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自主地追求美的生活、优秀的文化、独特的精神,选择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奠定终身学习、发展和生活的基础。

二、语文审美化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主体性潜能是主体性范畴之一。人的主体性包括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三个部分,表现为具有主体意识的人通过发挥全部能动性以实现自己存在价值的过程。主体潜能虽然有体能和智能两个方面,但通常只指智能。因为表现体能的体力劳动在文明发展中的相对价值在降低,而以科学技术为标志的智慧活动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源泉。智能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基本的表征是创造力,创造力又主要隐藏在人的潜能里,语文审美化教学方式就是全面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正因这样,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尽量地发掘学生的才能,实则就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创造怎样的教学环境、氛围、条件。语文审美化教学的民主性、宽容性、激励性、讨论性、研究性、成功性、乐趣性是实现此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审美化教学是要通过美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体现自己的主体性,备课须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方式、接受能力。在语文审美化教学的方法里面,已深刻地印上了教师的本质力量。语文审美化教学是教师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例如,笔者在讲课文《春》时,先用各种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绘几幅画:“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春草图”,学生以文字欣赏画面,不用教师多讲解,就可以体验和感受。学生在自在自为中联想、体验,自然输入识记系统。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得到培养,并在感受美的画面中学习,主体也体现了出来。在互动中,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主客体彼此交流,共同寻到了创造的活力。

三、语文审美化教学实现的方式

语文审美化教学主要是以情动人,以形诱人,通过教师艺术化的设计、创造的各种形态,渗入真实情感,在课堂中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主体(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观照到了主体的自我,并感到了无限的乐趣。

(一)教师必须有美的教学理念

没有美的理念也就创造不出来美的形式。语文教师除了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社会见闻、丰富的情感体验、娴熟的表达技巧外,还需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某些固定的思维模式挑战,意识独立,做精神的主人,决不做别人意识的奴隶,创造全新的教学境界,吸收世界上先进的教学理念(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情感性学习、讨论式学习),加上自己的智慧,用美的形式进行教学。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审美教育

提倡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渗入,是近年来小学语文改革的内容之一,但由于教师专业水平的差异,对语文审美的把握各不相同,也缺乏相应的教学指导,很难将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或者在实际教学中教难体现出语文的美感。特别是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育中,教师过分强调记忆学习,重背诵、轻理解,重考试成绩,轻人文培养,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对语言美的感受性,语文审美能力的缺失无论对语文学习还是个人修养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在写作文时对人物情感的描写可能就会不够精准、不够细腻,对景物的描写语句使用上可能就不够优美、用词匮乏。在个人修养上表现为言谈举止不够得体,内心浮躁,缺少一双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所以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认真研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将审美教育渗透进去。

1培养学生对语文美的感知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鲜活化”处理,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形象美、意境美。1.1感受语言之美语文课中的课文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工具,教材中的散文、诗歌等各种文学载体无不蕴含着语言美,作者运用各种写作技巧使文章生动形象,通过文字形式向阅读者传达了自己的情感,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语句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品味文字的美感,感受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让学生宛如置身其中,并通过品味学习,将这些美的元素转化为语文知识,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比如在学习《可爱的草塘》这篇散文时,教师先富有感情的示范朗读一遍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中优美的、喜爱的词句,并划出来,示范朗读一遍后请学生大声朗读一遍,在朗读过程中展开想象力根据作者的语句对课文情景展开想象,通过文字进行场景重建。有的学生说课文中将草塘比喻成大海,脑海中马上浮现碧波随着风翻滚,无边无际的景象,令人感觉心旷神怡;有的学生说作者在描写草塘的绿时使用了鲜绿、碧绿、墨绿等词汇,让人感受到草塘颜色的变化之美,犹如置身于一幅绿色的画卷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细品,感受到了语言的动态美。1.2感受形象之美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在于它的形象性,用于语言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让人物形象生动饱满起来,同时文章中所塑造的美好向上的形象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发展,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情操。比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一段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情景,其中对鲁迅动作的描写,“扶、蹲、半跪、拿、夹、洗、敷、扎”连用九个动作,刻画出鲁迅先生助人为乐的感人形象,而后又通过“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叹了口气”等动作表情的描写让学生体会到鲁迅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穷苦百姓的怜悯之情。课文通过对鲁迅高尚品质的形象刻画,让学生洗涤心灵,感受真善美。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的形象之美,教师可让学生模仿表演课文中的对话情境,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表现出人物的表情、说话语气等,让学生有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

2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审美情感

小学生因为相对缺乏生活和情感经验,仅通过文字描写往往较难感受到文章的美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提点,“投其所好”运用更多的课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对语言美有更直观的感受。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学习完《蒲公英》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对描写蒲公英使用的语句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相互引导、共同感受蒲公英的美。还可以通过绘画、唱歌、创编等延伸活动把抽象的语言美具象化,在学生的动手、动口的实践中将语言文字中的美更好的显现出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审美情感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

3利用多媒体强化审美的渗透

将教学内容高度还原化对强化审美渗透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可巧妙利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复活”,重新注入生命,让学生在“有声、有色、会动”的学习情境中提高对语言的审美能力。比如在学生《月光曲》时,中间穿插播放音乐《月光曲》,让学生在欣赏完后发挥想象力用语言描述所想象的场景,进行美的想象。

4在生活中体现语文的美感

在课堂中培养出来的审美能力最终要应用到生活中,反过来通过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能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比如在学习完《看雪》后,适逢碰上下雪天,教师就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体验课文中对下雪天的描写,打雪仗、堆雪人,感受雪的美态、感受作者对下雪天的美好的情感。总之,如何将审美教育和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有机融合,相互渗透,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也是对语文教师的一大考验。教师要研究出更多的教学方法,利用更多元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升对语文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绪,将语文的学科性和人文性进行完美融合。

作者:肖鲜宇 李秋英 刘玉婷 单位: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严塘镇严塘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大学教育;文学教学;审美教育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使得我国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文化体系,给我国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艺术条件支持。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性来源于创作者的审美意识,当读者在品味文学作品时,也是在感悟创作者的艺术审美。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学在对文学教学的过程中比较忽略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使得大学文学教学忽视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影响我国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

一、当代大学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现状

我国历史悠久,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使得我国传统文学作品呈现出多样化以及多层次化的优势特点,继承和弘扬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着大量的专业性知识人才,给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力量。大学文学教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对大学生开展文学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我国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文学素养。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学在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采用传统固化的教学模式“填鸭式”“灌输式”等,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文学教学,压迫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大学生对文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从本质上影响着文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使得大学生的审美意识没有得到显著激发,影响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同时有些大学教师有着错误的教学理念,将自己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用理论知识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艺术思维,在影响学生兴趣的同时,制约着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

二、当代大学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审美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在大学文学教育中对大学生开展审美教育,可以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感染大学生的情感世界,丰富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得大学生在实际学习的环节,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轻松愉快地学习需要掌握的知识,并能够提升自己的判断能力以及对事物的识别能力。大学文学教学对学生鉴赏能力的要求较高,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得大学生在文学教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从而形成美的道德素质。同时在大学文学教学环节,实施审美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发展,帮助大学生形成抽象思维,提高大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观察能力,优化大学生的智力,使得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三、当代大学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展开

(一)挖掘文学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大学教学相比较其他教学体系,更具有成熟性和理智性,这就使得大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合适的平衡点,均衡愉快与严肃之间的关系,大学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枯燥的文学素材进行深加工,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大学生对文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大学生能够深入认识到我国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比如大学教师要从固化的理论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改变传统文学教学集中对写作手法、环境分析以及背景分析的理论教学,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艺术以及情感刻画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引导大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艺术鉴赏学习,让大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够从发现美的环节里,体会到作者的思想理念,最后能够感知到该文学作品的整体艺术美。这种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得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集中提升,并且在学生对多种文学作品进行分析鉴赏的时刻,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美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品位。(二)形象分析塑造心灵美。在实际的大学文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适时地对文学作品中包含的具体信息进行分析,从而逐步地将文学作品中隐含的形象美展现出来,激发大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美感产生一种向往之情,使得大学生注重自身心灵美的塑造。比如教师在讲述某文学作品时,可以先将文学作品中涵盖的文学素养进行提炼,从而引导大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深入研究,帮助大学生走入文学作品中人物角色的内心,最后教师设计作品模拟情境,让大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与人物对话,帮助大学生深入感知作品的情感艺术。(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兴趣。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显著的提高,在兴趣的刺激下,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趣味性较强烈的文学作品,使得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显著地激发出来,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索阅读的兴趣,使得教师可以更好地展示作品中的艺术美,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艺术魅力,形成较为强烈的阅读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结语

在大学文学教学中,对大学生加强审美教育,可以显著地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文学素养,使得大学生塑造心灵美,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李静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倩.浅谈当代大学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亚太教育,2016(15):79.

第9篇

审美教育要达到应有的功效,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气质精神,使审美情感内化;同时全面发展学生的人格情感,达到审美素养的外化功能。

1.联系现实,辨别美丑

审美教育,文本细读是基础。反映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带领学生细读课本内容。但鉴于学生心理、情感和见识的不成熟,语文教师尚须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联系现实环境中的事物和现象,以其为参照,辨别文本形象的美丑,经过积累,便可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教读《阿Q正传》时,可以从罗曼・罗兰“我在巴黎也看到了阿Q”的感叹出发,启发学生:阿Q精神只有阿Q这样的农民才有吗?我们周围的人、我们自己身上有没有阿Q的影子?阿Q精神只会出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吗?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没有阿Q精神的影子?学生联想到现实生活和自我实际后会发现阿Q精神顽强的生命力,从而审视自己的言行,提高自我警觉。然后回归小说文本,从阿Q姓名无法确定,推知其精神的普遍性和深刻性。这样,在对阿Q形象审美的愉悦中学生获得了自己言行的审视和规范。

2.延伸阅读,丰富感知

延伸阅读,即在课本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泛读涉猎的方式阅读相关内容,以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延伸阅读的内容,可以是学生接触过的,也可以是学生尚未接触到的;可以是名家名作,也可以是同龄人习作;可以是文学作品,也可以是科学论文……总之,只要是有助于学生丰富审美感知的文字,都属于延伸阅读的范围。在具体的教学中则应精选视角,注意层次,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读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时,要是采用“以诗证词”的方式来鉴赏这首词所蕴含的历史沧桑感和丰富的文化信息,就能通过艺术的熏陶和鉴赏,使创新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读到“千里澄江似练”时学生可能会联想到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名句;读到“背西风,洒旗斜矗”时,学生自然会联想起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同时“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继”还会使学生联想到陈后主灭亡史实来。这时教师可以随机点拨,补充出杜牧《台城曲》中“门外韩擒虎,城头张丽华”的句子加以印证。读到全词末名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时,不妨师生重温杜牧的《泊秦淮》绝句。通过互证,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艺术创作的相融相通,明白“不胜古人不足以与人并”的道理。

3.引发体验,以展个性

审美创造有利于获取亲身体验,有利于审美能力的整体提高。写作是审美创造的重要形式,也是语文教学中学生体验审美创造,形成个性人格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情绪变化及时引导他们主动写作,使学生释放情感,调整身心,养成个性人格。教师引导时机的把握,是这一策略成功的关键。

教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时,如果学生觉得课文中“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二十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无穷。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段话特别美,教师便应因势利导,分析该段应用了那些修辞手法,突出北国之秋的什么特点。接着引导学生认识这段话的思维流程:作者由南国之秋的著名景点,然后又展开对比联想,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突出北国之秋的浓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比喻、排比不仅使文段语言流畅,形象鲜明,而且充分展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沉情感和文化意蕴。再让学生用比喻、排比的修辞写出另一段文字,表达自己故乡风土人情的独特感受。这类训练,不仅检验了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和联想的方向感,培养了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感情,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应该指出的是中学语文课有其自身的目的性要求,因而也不可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审美教育与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由点滴入手,见“缝”插针,从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中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美的事物,什么是丑的事物,什么是积极健康的情感内容。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王松泉,董白芷.教育艺术论新编[M].海南:海南出版 社,2002,12.

[2]李哲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3.

[3]高万祥.语文的诗意[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