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5: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持续发展研究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经济学的术语,在企业发展研究中,其含义是:作为宏观经济的微观主体,既要科学管理,保持自身快速、健康地成长,又要保持其发展目标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抓大放小”的方针,积极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同时放开搞活小企业。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有:所有制结构以非国有经济为主;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地区分布不平衡,沿海开放城市中小企业较发达,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滞后,中部地区中小企业创业快,退出也快;投入产出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竞争力弱,倒闭频繁;与社会、环境的持续发展存在矛盾,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严重。
阻碍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影响中小企业持续成长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因素,包括企业面临的市场,宏观环境,微观环境(竞争对手的情况、顾客的需求、供应商的信息等)。二是内部因素,这是最本质的,具体包括: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比较低中小企业经营观念陈旧,常常只注重眼前利益;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利润增长缓慢;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监控力度不够,资产流失严重。
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负担重,自有资金少,筹资困难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渠道十分有限,而在自身利润率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内部积累又十分辛苦而缓慢。
中小企业缺乏人才、信息、技术在“家族式”基础上创建的中小企业,人才任用多以关系为基础,管理者素质较低。技术装备水平低下。
中小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分布散乱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很难树立企业和产品形象,企业集中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高科技领域进入不足。
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目前乡村集体在自己的土地上兴办企业,缺少有效的控制占用耕地的机制,造成工业用地的空前浪费,且布点多,投入大,产出低,资金、物资浪费严重,污染恶化了生态与居民生活环境。
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规模经济论解释了中小企业存在的原因: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管理费用会不断上升,信息传递效率会降低或失真,企业规模不是越大越好。企业的成功应以成本优势为中心,以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经济价值。产业分工论认为大企业有规模经济优势,但规模经济引起自然垄断会造成内部的,管理低效率;小企业经营灵活,决策果断,但物质基础薄弱,人才短缺,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所以大小企业之间有必要进行合作,优势互补,这符合当今世界分工合作、专业化生产的趋势。中小企业在现实中的贡献:繁荣市场,满足日益变化的个性及多样化需求;配合协助大企业生产,增加出口;吸收大量剩余劳动力,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我国就业难的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了技术创新。
另外,企业在产品开发、污染治理等方面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小企业在保持与社会、环境、资源发展的一致性方面有重要作用,社会、政府、企业界应高度重视。
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更新观念,勇于开拓市场,重新评价、定位企业目标。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企业利润率。
引进人才与技术,提高自身的研究开发能力。只有引进高素质人才,才能进行先进的管理。企业不仅提高一般员工的素质,还要引进管理人才,善于留人、用人,提高企业竞争力。
加强中小企业之间以及与大企业的合作与分工。中小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加强沟通,形成中小企业集群,增强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减少重复建设,降低成本,缓和内部竞争。大中小企业协作,发挥各自优势,稳定中小企业市场份额。
协调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小企业要肩负起其对社会与自然环境的责任,维护生态环境与居民生活环境的可持续性,这应该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因为企业本身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
从外部因素考虑,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与社会的支持。我国2003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从法律角度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政府要提供信息与咨询服务;鼓励大中院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创业;审计企业内部经营情况,监控企业与环境的长期稳定、共存与发展。
参考资料:
1.[美]劳伦斯•G•温齐默著,北乔译,快速成长—如何获得并保持快速成长[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城市化;市场化
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增长有力推动了浙江省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但是,如何保持浙江现代服务业快速持续发展,继续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值得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影响浙江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从而为浙江省及沿海发达地区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影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李江帆认为影响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服务产品的输出状况.①程大中发现在影响目前中国服务业增长的诸因素中,人均GDP水平、城市化水平是最为重要的促进变量.②江小涓、李辉分析了人均收入、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和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的相关关系.③顾乃华利用省际截面数据实证研究了起点规模、地理位置、政策倾斜对服务业发展速度的影响.④雷小清发现服务需求总量对服务业增长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其他因素.⑤陈银娥,魏君英发现服务业内部行业的发展是服务业发展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消费业对服务业的影响显着大于生产业.⑥
纵览已有文献,国内学者的研究已达到相当的理论深度,研究范围广泛,研究方法多样,提出的对策也可行有效,但当前理论界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中国服务业比重低的总体性研究上,而对于服务业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较少,尤其对浙江省服务业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更少.此外,总体层面直接采用计量模型的方法,可能造成同类影响力量反方向的相互抵消,难以发现深层原因.
影响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从服务业内部主要行业来看,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为主的生产业和以批发零售餐饮业为主的消费业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生产的增长主要与工业化水平相关,一般而言,工业化程度越高,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越高,生产的需求就越大.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人均收入是服务业增长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收人水平的变动会引起需求结构的变动,而需求具有引导生产的作用,这会进一步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恩格尔定律,随着收人的增长,人们会逐步把增加的收人用来购买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服务品,从而加速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器,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越高,聚集效应越明显,服务业的需求越大.服务业发展与市场化水平之间有天然的联系,一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部门垄断越少,政府干预越少,服务业就越发展.
分析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在于找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综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浙江经济特点并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可得出度量生产业发展水平、消费业发展水平、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市场化程度五大因素对浙江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影响作用.
模型的构建与参数估计
我们以服务业增加值为被解释变量Y,表示服务业发展水平,并根据区域服务业的发展理论构建了经验模型,以待实证检验.对影响浙江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构建经验模型为:
式中,X1为生产服务占GDP的比重,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占GDP的比重代表生产发展的程度;X2为批发零售餐饮业占GDP的比重,代表消费发展的程度;X3为非农业人口比重,表示城市化水平;X4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代表经济发展水平;X5为个体私人企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例,表示市场化程度;μ为随机扰动项.
根据《浙江统计年鉴》采集1991~2008年度相关数据,其中:Y以服务业增加值指数表示,以1978年=100价格计算;1991~2005年的X1、X2是根据2005年浙江统计年鉴中表1~16"全省生产总值构成"数据所得,2006~2008年的X1、X2是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取得;X4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1978年=100价格计算;X5以个体私人企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例表示,其中1978~2000年按户籍统计,2001~2008年按所在地统计;X1、、X2、X3、、X4均以百分比表示.利用EVIEWS6.0软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SL)进行回归,分别估计出服务业发展模型的参数值.估计结果如下:
T检验:回归结果中变量X2、X3、X4三个因素T值的绝对值均大于显着性水平为5%时的T值2.064,说明在5%显着性水平下,这三个因素对Y的影响在统计上是显着的,变量X1、X5的T值的绝对值均小于显着性水平为5%时的T值2.064,说明在5%显着性水平下,这个因素对Y的影响在统计上是不显着的.
F检验:F=1329.362,远大于显着性水平为5%时的F值2.51,则认为该方程通过方程显着性检验.
R2=0.999868,R2-adj=0.999836,均大于0.9,说明该方程有很好的拟合优度.自相关性检验:D.W=2.8532,在n=18,k=5显着性水平为5%时,dL=0.71,dU=2.06,dU<1.622690=D.W<4-dU,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通过检验.
结论与对策
根据模型回归的结果,对浙江现代服务业持续增长影响相关因素的分析如下:影响浙江省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是市场化程度,市场化程度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额指数增加30.96122点.生产业占GDP的比重、人均GDP与浙江省现代服务业增加额呈正相关关系;在GDP总额中生产业所占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额指数增加26.01170点,对服务业增长有较大的带动作用;人均GDP每增加一个单位,会带来现代服务业指数1.87580点的增加.消费发展的程度、城市化程度与现代服务业增加额呈负相关关系,批发零售餐饮业占GDP的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带来服务业增加额指数下降74.95757点,这与实际经济发展经验不相符,也与产业正向关联的理论相悖,可能是由于浙江省近年来房价上涨过快导致服务业消费的挤出效应;城市化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额指数将下降85.9992点,城市化的发展给服务业带来负数的增长,这也与产业正向相关的理论相反,这可能的原因是与城市化水平标准统计方法不科学有关,即城市化统计中只是按照人口数量来衡量的,只注重城市化人口数量的增加,没有体现城市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化质量要求经济、城市功能与社会协调发展.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通过如下途径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一、服务业能否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经济增长速度,因此要加快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二、优化服务业市场发展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消除部门、行业的进入壁垒,降低金融、电信、民航、铁路等行业非公资本进入的前置准入条件,改变歧视性政策,激活市场主体,鼓励和支持在服务业领域创业创新.三、加快城市化建设,不仅注重城市化人口数量的增加,更注重城市化建设的内涵,包括经济实力、产业结构文化卫生、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等各方面的建设,是保持浙江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四、控制房价过快增长,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注释
①李江帆:"第三产业的产业性质、评估依据和衡量指标",《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②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地区与部门特征",《财贸经济》,2003年第8期.
③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与加快增长的潜力",《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④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发展状况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4年第9期.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中间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可持续发展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三者相互影响的结合体。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发展与环境、现实需求与未来需求、量性发展与质性发展”三大基本关系为支撑,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三大关系才能真正解决发展的可持续问题。不过,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该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金融作为经济的重要部分。其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成为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业务,中间业务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西方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目前基本上保持在40%以上,有的银行甚至达到80%左右。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近几年也以20%-30%的速度发展,2000年建行湖北省分行中间业务收入较上年增长了174%,而且伴随其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中间业务的持续发展问题就不可避免地提上了研究日程。
何谓中间业务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国内的理论界尚未具体研究。笔者认为,中间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中间业务发展的可持久永续,以及中间业务赖以支撑的资源环境的可持久永续。其内涵在于:中间业务的发展应该包含质的发展和量的发展,二者不可或缺、偏废;中间业务的资源环境是中间业务得以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中间业务的质和量的问题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1、中间业务的发展与环境协调的客观要求。
中间业务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与内外部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这种协调包括多个层面,比如中间业务的发展计划应符合内外部环境两个方面的资源的承载能力,中间业务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适应环境的变化并相应进行经营管理变革创新等。中间业务的内部环境包括:经营指导思想、产品营销战略、内部控制水平、资产负债规模、人力资源状况、科技开发能力、客户资源状况等方面。中间业务的外部环境包括:金融需求环境、法制调控环境、金融竞争环境。科技支撑环境、公民素质环境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必须做到使内外环境相互协调。
首先,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银行对中间业务的设计、开发、营销无一不是从客户的角度和市场需求来思考,研究和处理问题不是银行需要什么,而是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要,为客户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银行就好比一家百货公司,市场需要什么、客户需要什么,银行就卖什么产品,要不断地适应这种变化。有成品的,银行就提供给客户并做好售后服务;没有成品的,则要根据效益原则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只有这样商品才能卖出去,才不会积压。然而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实际上是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互协调运行的过程。
其次,要建立依法经营、规范经营、稳健经营的内部控制机制。银行在制定中间业务计划时要结合本行内部及外部环境,协调内外部关系,计划既不能过高,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但也不能过低,过低则会使现有的环境要素不能充分发挥效用。
2、中间业务的现实需求与未来需求平衡的客观要求。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引入了长期时间概念,即从动态的角度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不仅仅是即期考虑。它是人们经过短视导致的多次失败而总结的教训。可持续发展理论特别强调对未来资源需求的预测,它把发展的资源条件分为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同样需要有一定的资源的投入。从银行内部来看包括管理结构完善、科技支撑力量的提升、员工素质的提高、网点布局优化等,从外部来看包括金融服务的范围扩充、银企合作的方式丰富、金融电子化水平提高、客户信誉的培育等。因此要处理好现实需求与未来需求的关系,才能有效解决发展的后劲问题。首先,要有前瞻性,要加强对未来中间业务发展需求的研究和规划。进行必要的人才储备、科技储备、财力储备,一旦未来需求变成现实需求时,银行可以迅速提供金融服务。其次,要有均衡性,要正确处理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积累与分配的关系。既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利益,也不能不顾当前利益而一味追求未来利益。
3、量性发展与质性发展相统一的客观要求。
中间业务的量的发展是指中间业务在数量上的增长和规模上的扩张。中间业务的质的发展是指中间业务在质的方面的演进。与量的发展相比较,质的发展具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中间业务的发展必须包含一定程度的量性发展,并以量性发展为保证,但不等同于量性发展。中间业务把业务品种、规模、收入大小作为对发展中间业务的量的发展的要求,中间业务的结构、效率、稳定、协调是中间业务的质的发展。人们很容易形成这样一个误区:一谈到西方中间业务如何发展,往往想到的是中间业务量的规模达到了多少,而很少关注别人在中间业务产品的结构上的特点。我们发展中间业务,如果只进行量的发展不进行质的演进,就不能将发展推向新的更高阶段。为此我们必须进行产品技术更新和管理制度的创新。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要实现中间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建立六大体系。
五大关系是:
1、资产、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我国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几十年发展起来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资源。要改变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我国银行偏重于资产、负债业务而忽略中间业务的经营思想,真正把中间业务放在与资产负债业务同等重要的位置。既要充分利用资产负债业务的资源优势拓展中间业务,又要通过开展中间业务扩大资产负债业务总量,优化资产负债业务结构,使资产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建设银行总行的“十五”规划要求逐步建立以公司业务、个人银行业务、中间业务、房地产金融业务为四大支柱业务的营销战略,建行湖北省分行制定的“十五”规划确定,到2005年全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占全行利润的25%,形成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协调发展的鼎立之势。
2、业务发展与效益的关系。我们要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既无直接效益,也无间接效益的中间业务,银行考虑的主要是维持客户的关系及少量的资产、负债业务,开展中间业务是亏损的,一般来讲银行应该放弃。另一种是有很好的间接效益,但直接效益不明显的,我们在签订合同时要算好账,在法律、法规等允许的情况下作出适当让步,但是要留有调整的余地,一旦在间接利益下降时可以随时提高直接效益。比如说保险公司资金清算业务,原来签协议时因保险分公司的存款量较大,少给手续费或不给手续费,银行也能够接受(暂且认为这种做法合乎人民银行规定或同业公会的要求)。但现在保险总公司对各分公司存款余额实行额度控制,划付方式也从按月划付改为每5日划付一次,沉淀在银行的资金很少,银行根本没有多大利益。这种情况就应该考虑重新签订合同,或者实行“业务退出”机制。
3、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因为银行经营的对象是同质的,都是货币与信用,唯有经营方式和程序的标新立异才能吸引顾客,抢占市场。但是,创新就意味着对旧的事物的否定,意味着风险的存在。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较低,但这只是相对于资产负债业务而言,决不是说它没有风险。由于中间业务的品种繁多,个性差异大,业务风险也有多样化的特点。我们既不能因怕风险而墨守成规,也不能不顾风险而追逐创新,关键是要把风险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当然,对那些风险较大的中间业务如承诺固定收入的理财等业务,是绝对不能开办的。
4、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过去我们搞中间业务也没有对某个中间业务品种、某项中间业务进行过认真的评估论证,没有算过细账,不管赚不赚钱,干了再讲,纯粹是一种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发展中间业务应该遵循投入产出法则,有多大的能力,就进行多大的投入,获得多大的产出;另一方面,有多大产出,就给多大的投入,使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效用。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是中间业务的内部转移价格问题。简单地讲,就是指一种、一类或一笔中间业务需要摊入多少支撑部门的费用,为资产、负债业务带来多少间接收入,计算出一个价格出来,这样就可以作出投入产出分析,作为我们决定产品是否可行的依据。
5、发展与结构调整的关系。发展中间业务既要上规模、上品种,提升中间业务在营业总收入中的比重,强化量的积累,同时也要注重中间业务结构问题。中间业务发展哪些产品?哪些区域?哪些行业?哪些客户?应该有个战略安排。比如,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客户资源较差、风险较大、银行内部控制较差的地方,主要发展代收代付等性和结算性中间业务;在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信誉良好的大客户、银行内控比较完善的地方,则可以开办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间业务,如信用证业务、担保业务、财务顾问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保管箱业务、证券清算业务、网上银行业务等。
六大体系是:
1、项目研发组织体系。由于中间业务具有分散性、多样化、非重复性的特点,要将千差万别的客户需求反映出来,向客户提供可用金融产品,则须建立一个贴近市场的项目研发组织体系,可以是专门的组织机构如产品开发部,也可以是新产品委员会,设立处理日常事务的办公室,吸收各部门的专业人员参加。其职能包括对中间业务市场调研、制订中间业务发展规划、进行产品可行性研究、调查评估论证、拟定开发方案并实施开发等方面。
2、产品营销体系。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要建立起像负债业务那样的营销体系,要采取包括柜台营销、客户经理营销、媒体营销(包括报纸、电视、因特网等)等产品营销方式,同时还要建立强大的营销队伍。
3、会计核算体系。建立中间业务会计核算体系是实现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基础。该体系应该包括收入核算、支出核算、内部转移核算、效益核算、目标考核等方面。要进一步细化会计科目设置,改进核算方法,推行责任会计,客观反映中间业务的真实情况。建设银行总行从2001年5月1日起实行新的会计核算体系,科目核算更细,更宜于实行管理会计的要求。但对中间业务收入核算仍然偏粗,还无法满足中间业务按产品分部门考核的要求。同时,对中间业务支出没有进行细化,无法进行中间业务产品的投入产出分析。
4、指标考核体系。中间业务的指标考核体系既要包括量性发展指标,也要包括质性发展指标。该体系可以设置中间业务总收入、中间业务净收入等绝对指标及中间业务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人均中间业务净收入、资产中间业务收入率、负债中间业务收入率、中间业务收入同业市场占有率、主要客户中间业务开发率、中间业务投入产出率等相对指标。
论文摘要:作为我国西部的农业大省,实现甘肃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本文根据农业经济和生态产业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农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农业资金投入、发展节水农业及特色农业等方面给出了甘肃农业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甘肃省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一)农产品产量总体增加
2006年,甘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61.4亿元,占总地区生产总值(2276.7亿元)的24.67%,粮食产量808.1万吨。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加强,2006年粮食产量达到808.05万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2134.05元,与2000年相比增幅高达49.3%;同时城镇化水平达到30%;财政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
(二)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逐步优化,外向型农业发展加快
“十五”期间,甘肃省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4000多项次,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33.3多万HM,良种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建设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基地,累计出品4.4亿美元,促进全省农民增加收入35亿多元,人均达193.65元。目前,基本形成了以苹果汁、干酷素、瓜籽、制种、肠衣、番茄酱、杂豆、苦杏仁等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出品格局,农产品出口98个品种,远销74个国家和地区。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
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2476个,其中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319家,增长11.1%,带动农户162万户;农产品年加工能力达到1047万吨;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订单面积达880万亩,增长3.5%;强化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引导,建立示范点41个;制定了合作组织工商登记和财务管理办法,推进了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233个,带动农户121万户,分别增长7.8%和24.7%;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实现较快的发展。
二、甘肃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甘肃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由于甘肃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还较为突出。
(一)农业发展资金短缺,农业投资不足
甘肃省财政收入相对其他省份较少,且农业综合开发支出相比其他省份更显不足。2006年甘肃省财政总收入为1,412,152亿元,地方财政支出为5,285,946万元,地方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为188,778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3.5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少严重制约了财政对农业的持力度,无资金支持农业的发展。
(二)粗放经营,机械化程度低,土地产出率低
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而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不到10%;许多地方灌溉又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渗漏和流失严重,灌溉水的利用率不到40%;由于栽培技术不配套,土壤水分的利用率不到70%。
(三)总体资源配置不均衡,利用率不高
首先,水资源总量缺乏是甘肃农村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其次,资源利用低效率现象普遍存在。2003年,全省有农村劳动力资源1050.49万人,实际利用760.75万人,占72.4%。甘肃省目前化肥亩施用量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有效利用率只有3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在种子的使用上,大部分地区超量播种20%左右,造成很大浪费。甘肃省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是发展畜牧业的一大优势,但目前的饲用率不到20%。另外,在农产品的收获、运输、储藏、加工过程中也存在利用不高和严重浪费的现象。
三、政策建议
针对目前在甘肃农业整体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一)加快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增加低息农业贷款
高储蓄率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所共有的情况,长期以来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积累了大量的存款,资金的闲置不仅增大了邮政局的机会成本,也忽视了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从2007年开始甘肃省邮政局告别了只存不贷的历史,开始提供小额信贷。为使大量存款能得到有效利用,确实地做到服务农民,邮政局也应为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因此,有必要将农业贷款与一般的商业和工业贷款区分开来。以较低的利率提供农业贷款,并将大量来自农业的存款返回农业才有助于农业的发展。
(二)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发展节水灌溉
解决甘肃农业发展的难题之一就是解决水的问题,因此发展农业首先要加强农建水利投资。应该积极利用当前所有的便利,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将水库所囤积之水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雨水积蓄利用工程”是近两年甘肃省政府为解决农民饮水问题而开始实施的一项工程,目前已解决了陇中缺水的环县、会宁、靖远三县,33个乡(镇)、20.9万人的饮水困难。同时,引进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也是甘肃省应对水资源缺乏这一问题的另一重要解决途径。
(三)结合地域差别,发展特色农业
甘肃省整体农业生产地域差别较大。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是该省的商品粮基地、制种基地和高原夏菜基地;陇中、陇东旱作农业区,是该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洋芋、中药材、小杂粮、羊羔肉及肉牛生产基地;陇南地区是该省重要的特色农业基地;甘南及河西牧区是该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牛羊肉生产基地和细毛羊基地。针对以上优势,政府应该积极扶持,加大资金以及技术投入,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尽快树立本土特色农业品牌,扩大产品的知名度,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以便提升整个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
湘西自治州属于亚热带山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垂直分布差异十分显著,生态旅游资源多种多样,有庞大的植物生态资源和动物资源,整个湘西州可以说是一个初开和尚待开发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宝库。
一、湘西旅游资源状况
(一)自然风光优美
湘西旅游资源独特秀美,境内奇峰独立,山中有山,融秀美与雄奇为一体,这里岩溶地貌分布广泛,石林,石峰拔地而起,如猛洞河、南华山、不二门、坐龙峡、红石林等,光地下溶洞如凤凰的奇良洞、龙山火岩乡,就有地下溶洞200多座,我国著名画家黄永玉游览后曾绘画作诗“龙山二千二百洞,洞洞奇魅不可知”,对地下溶洞作出高度评价。
(二)自然资源丰富
湘西自治州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十分丰富。有维管束植物近4000种,经济林、用材林、药材林、果木林等树种达100余种。仅乔木就有300多种,比整个欧洲的总数还多一倍,裸子植物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左右。永顺小溪有13公顷的原始次森林,林中保存有大量的古第三纪植物种类,是一座古生物基因库。这些古老珍稀植物是湘西宝贵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
(三)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湘西地区不仅有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还有浓郁纯朴的民族风情,都使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异彩纷呈,内涵丰富,并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相互辉映,赋予了湘西旅游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巨大的潜力。
1.湘西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湘西是独具特色的土家族、苗族文化蕴底深厚的旅游区。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苗族织锦、蜡染、民族服饰、金银饰品等都是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的丰富遗产。
2.湘西历史文物古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城内有保存完好的元明清古迹。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芙蓉镇”的有两千余年历史的王村古镇。有千年古都老司城,及湘鄂川黔根据地旧址塔卧纪念馆。
3.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土家族民居吊脚楼,土家族跳摆手舞的摆手堂、土家族婚嫁、土家族原始舞蹈毛谷斯舞、打镏子、梯玛神歌、咚咚喹、哭嫁歌等土家族音乐、民间传说和故事、土家族的民族服饰、工艺织锦、刺绣、挑花、竹藤编织、石木雕刻等。泸溪古老的盘瓠文化、目连戏、花垣苗族的傩文化、苗族工艺蜡染、扎染等,有苗族的四月八、六月六、赶秋等节日文化,苗族风情浓郁古朴。
4.民族民俗风情:苗族村寨如国家级民俗文化景区吉首德夯苗族民俗村、凤凰山江苗族民俗村、还有凤凰的石板寨、勾良苗寨等。这些民族村寨体现了民族的居住、建筑风格,风俗、生活、服饰、饮食、礼仪等,是湘西最有优势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湘西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构想
湘西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自然、文化等旅游资源,如何有效的保护这些资源,并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是我们应该大力研究的问题,主要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旅游资源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注意合理有序的开发旅游资源,以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保护为中心,编制旅游开发的长期规划。要注意科学合理地利用旅游资源,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从自然环境的特征入手,组织各部门结构人员做好旅游资源的全面调查,进行科学论证,制定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管理与保护的总体战略规划。
学习发达地区的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先进理念,切忌盲目开发与扩大规模。各旅游开发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到国内外的旅游先进的开发地,学习自然资源保护的先进理念,多批次,全面的考察学习,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环境保护的某一个细节,而应该注重其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的整体关系层面。
成立旅游环境监测第三方机构,独立于旅游开发部门和政府部门之外,这样才不会受到旅游开发企业部门的利益驱动,才能够保持旅游环境监测的客观性、公正性,做到严格监督旅游资源开发的各个环境,建立健全快速的旅游信息网络,一旦出现旅游环境监测问题,以四级标志给相应的部门反馈旅游环境告警信息,提供给旅游开发部门和政府部门决策,旅游环境监测机构有权利对反馈的结果给予考核,如果反馈不及时,不充分的,按照相应的地方旅游环境监测条例给予处罚。
(二)有效地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为了保证湘西州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当首先充分理解和掌握市场经济的内涵和湘西地区旅游产业特点。市场经济这个概念是为不同社会制度服务的。它首先表现为国家可利用经济的、政治的手段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其次,使市场竞争对价格、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并且产权关系的界限特别明显;再次,各国的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根据的湘西地区市场经济的特点,制定出适合湘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因此,我们应当有效地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实质上就是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合理确定环境和资源的价格,从影响成本和价格,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行为选择,促进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如何合理的利用环境和资源,那么资源环境和服务就会同其他要素一样.在市场上受到同等对待,并因此确保丁要素配置的经济有效性。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改变过去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作法,要“有效地利用经济手段和其他面向市场的方法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多渠道筹集旅游资源开发资金
旅游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高创汇的产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依靠雄厚的经济基础。目前湘西地区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旅游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缺乏资金。为了解决资金不足,一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争取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项目资金和国债的支持。二是组建旅游股份公司,实行资本运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快旅游企业上市的步伐,利用上市增强融资功能,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湘西名副其实的优势支柱产业。三是从现有的旅游收入中提出一定的比例,建立旅游资源开发基金,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促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采取可持续消费方式: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的核心
这是因为不可持续消费方式会引起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引起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玻坏。因此,要想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可持续消费方式。大量事实证明,中国不能重复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绝对不能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重污染为代价。来换取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消费方式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决不能搞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消费资源的高消费。
湘西州本属于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之一。地区消费方式应坚持可持续方式,同时也应注意对到湘西旅游的旅游者传播这种可持续消费方式的观念。鼓励旅游者注意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鼓励健康的消费方式。
(五)提高旅游人才素质,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
湘西要发展旅游业,人才是关键,要提高人才素质,必须培养大量的旅游人才。必须加入更多的旅游投入,建立旅游人才的培养基地,建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
开放型的办学模式。同时对现有旅游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升旅游体验的满意度,提高湘西旅游产业的服务水平。
三、结语
旅游业是依托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开发而进行的服务性产业,发展旅游业目的是促进旅游地经济发展,提高旅游地居民生活福利水平。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但旅游资源开发既要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之内,为后代人保持和增加发展的机会,避免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开发和环境污染,又要满足市场需求,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分析旅游产业和旅游资源的各种关系,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是湘西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坤民.可持续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经济学的术语,在企业发展研究中,其含义是:作为宏观经济的微观主体,既要科学管理,保持自身快速、健康地成长,又要保持其发展目标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抓大放小”的方针,积极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同时放开搞活小企业。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有:所有制结构以非国有经济为主;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地区分布不平衡,沿海开放城市中小企业较发达,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滞后,中部地区中小企业创业快,退出也快;投入产出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竞争力弱,倒闭频繁;与社会、环境的持续发展存在矛盾,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严重。
阻碍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影响中小企业持续成长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因素,包括企业面临的市场,宏观环境,微观环境(竞争对手的情况、顾客的需求、供应商的信息等)。二是内部因素,这是最本质的,具体包括: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比较低中小企业经营观念陈旧,常常只注重眼前利益;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利润增长缓慢;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监控力度不够,资产流失严重。
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负担重,自有资金少,筹资困难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渠道十分有限,而在自身利润率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内部积累又十分辛苦而缓慢。
中小企业缺乏人才、信息、技术在“家族式”基础上创建的中小企业,人才任用多以关系为基础,管理者素质较低。技术装备水平低下。
中小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分布散乱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很难树立企业和产品形象,企业集中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高科技领域进入不足。
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目前乡村集体在自己的土地上兴办企业,缺少有效的控制占用耕地的机制,造成工业用地的空前浪费,且布点多,投入大,产出低,资金、物资浪费严重,污染恶化了生态与居民生活环境。
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规模经济论解释了中小企业存在的原因: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管理费用会不断上升,信息传递效率会降低或失真,企业规模不是越大越好。企业的成功应以成本优势为中心,以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经济价值。产业分工论认为大企业有规模经济优势,但规模经济引起自然垄断会造成内部的,管理低效率;小企业经营灵活,决策果断,但物质基础薄弱,人才短缺,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所以大小企业之间有必要进行合作,优势互补,这符合当今世界分工合作、专业化生产的趋势。中小企业在现实中的贡献:繁荣市场,满足日益变化的个性及多样化需求;配合协助大企业生产,增加出口;吸收大量剩余劳动力,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我国就业难的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了技术创新。
另外,企业在产品开发、污染治理等方面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小企业在保持与社会、环境、资源发展的一致性方面有重要作用,社会、政府、企业界应高度重视。
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更新观念,勇于开拓市场,重新评价、定位企业目标。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企业利润率。
引进人才与技术,提高自身的研究开发能力。只有引进高素质人才,才能进行先进的管理。企业不仅提高一般员工的素质,还要引进管理人才,善于留人、用人,提高企业竞争力。
加强中小企业之间以及与大企业的合作与分工。中小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加强沟通,形成中小企业集群,增强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减少重复建设,降低成本,缓和内部竞争。大中小企业协作,发挥各自优势,稳定中小企业市场份额。
协调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小企业要肩负起其对社会与自然环境的责任,维护生态环境与居民生活环境的可持续性,这应该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因为企业本身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
从外部因素考虑,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与社会的支持。我国2003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从法律角度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政府要提供信息与咨询服务;鼓励大中院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创业;审计企业内部经营情况,监控企业与环境的长期稳定、共存与发展。
参考资料:
1.[美]劳伦斯•G•温齐默著,北乔译,快速成长—如何获得并保持快速成长[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关键词:人造板工业发展结构材料
国外人造板工业发展动态
人造板工业是高效利用木材资源的重要产业,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在当前世界可采森林资源日渐短缺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林业“剩余物”、“次小薪材”和人工速生丰产商品林等资源发展人造板以替代大径级木材产品,对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环境,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林产品的不同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不同国家、不同人造板品种发展情况不同,但从总体上看,近年来中密度纤维板和定向刨花板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在欧洲,中密度纤维板和定向刨花板正部分取代刨花板的市场。定向刨花板,特别是中密度纤维板,继续成为人造板强势产品,但二者的发展速度将下降。
与上年相比,欧洲2002年人造板消费量增长1%,达5790万立方米;俄罗斯人造板消费量增长10.7%,达到470万立方米;北美人造板消费量增长4.7%,达到5960万立方米。其中,主要是建筑业的需求增加。
在欧洲,其目前的政策支持发展木材能源,这构成了人造板行业与能源行业争夺木材原料的局面,致使木材原料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了一些人造板工厂的关闭。因此,欧洲人造板联盟目前正在积极行动,争取使木材先作为原料用于生产优质人造板,待树木生命周期结束时再将其用于能源生产。
由于经济不景气,预计今年年底前欧洲和北美的人造板工业将面临需求不旺、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的局面。但中东欧国家和俄罗斯的国内需求旺盛,人造板工业将继续增长。
欧洲刨花板工业在2002年因有数家工厂关闭而受到影响,刨花板的生产量和消费量都低于2001年的水平。2002年欧洲刨花板产量2990万立方米,比2001年下降0.2%;刨花板消费量2720万立方米,比2001年下降2%。但其出口量有所增加。随着生物能源工业的迅速发展,西欧刨花板工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原料竞争。由于需求不旺,原料供应短缺,西欧刨花板工业重组势在必行。
与上年相比,2002年欧洲定向刨花板继续迅速增长,产量增长17%,达160万立方米;消费量稍有下降,为160万立方米;出口翻番,增加到110万立方米。但定向刨花板工业开工不足,价格也未达到2000年的水平。75%的定向刨花板用于建筑,如墙板、地板、屋顶板、包装和家具等。
2002年,欧洲中密度纤维板产量超过850万立方米,市场需求旺盛,库存减少。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强化木地板工业的拉动。与上年相比,中密度纤维板消费量增长0.7%,达590万立方米;进口量增长9%,出口量增长24%。但中密度纤维板的价格在2003年初有所下降。胶合板产量持续增长,产量达到340万立方米。这主要是欧洲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国芬兰的产量增长了8.8%。2002年芬兰针叶材胶合板生产能力增加,产量占胶合板总产量的58%,但其桦木胶合板却面临爱沙尼亚和俄罗斯的竞争。芬兰也是欧洲最大的胶合板出口国,其产量的90%供出口。其热带材胶合板生产主要集中在法国、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从2002年开始遭遇到来自中国等国胶合板的竞争压力。但今年将生效的欧盟标准EN13986将对热带材贸易产生一定的限制。届时,生产厂家需安装质量控制系统测试其产品,并且必须使用由第三方认证的实验室。
俄罗斯近年来,俄罗斯国内需求旺盛,人造板工业生产刷新了其历史记录。2002年,俄罗斯人造板产量达563.6万立方米,出口量达158.3万立方米,比上年分别增长9.4%和12.4%。目前,俄罗斯没有定向刨花板生产。
1998年~2002年期间,俄罗斯纤维板产量增长了62%,而消费量却增长了925。2002年,其纤维板出口24.20万立方米。目前,俄罗斯中密度纤维板和定向刨花板尚在起步阶段。2002年,俄罗斯中密度纤维板产量为28.6万立方米,目前有数个中密度纤维板厂和定向刨花板厂计划建设。
俄罗斯胶合板生产也高速增长。2002年,俄罗斯胶合板产量达180万立方米,比1998年增长了64%,所生产的胶合板主要供出口,自1998年以来出口量增长了57%。
2003年~2004年,俄罗斯人造板生产、消费、出口量继续增加。预计今年俄罗斯人造板产量将达到708.3万立方米,出口量达到197.4万立方米。今后几年,人造板生产能力将增加100万立方米左右。
北美2001年以后,北美人造板生产厂商面临生产能力增加、需求下降、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进口增加、国内经济恶化的局面,这种情况到2002年才有部分恢复。
北美定向刨花板工业生产能力迅速增加,2002年定向刨花板产量达2040万立方米,占世界定向刨花板总产量的90%。北美也是定向刨花板的主要消费者,需求量达2020万立方米。结构人造板工业的发展减少了胶合板的生产能力,控制了定向刨花板生产能力的进一步增加。该地区面临新的发展和来自进口产品的竞争,爱尔兰、法国、德国2002年共出口201万立方米定向刨花板,市场份额有大幅度增长。
2002年,针叶材胶合板出口,巴西增长1倍,达25万立方米;智利增长60%,达11.5万立方米。中密度纤维板生产形势良好,产量达360万立方米,比2001年增长8%;生产能力增长10%,消费量增长9%,达到400万立方米;从欧洲和南美的进口补充了其产量的不足。2002年,其胶合板产量与2001年的差别不大,为1790万立方米(历史上曾超过2000万立方米),美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国。同年,北美胶合板消费量达2070万立方米,但胶合板面临定向刨花板的竞争,市场份额正不断减少。
2003年~2004年,北美人造板工业发展渐趋缓慢,其国内市场有所回升,出口减少。和西欧一样,北美人造板工业也在重组。刨花板产量和消费量降到了2002年的水平之下。而定向刨花板市场份额不断增加,胶合板也稍有增长。
国外人造板工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外人造板工业的发展有以下趋势:
一、人造板工业是资源高度依赖型产业,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视原料基地建设;
二、来自环境保护组织的压力增大,政府法规趋于严格,环境认证和资源可持续认证趋势增强;
三、人造板产品专业化程度提高,用途不断扩大。由于优质原木供应短缺,人造板产品的用途将日益广泛,不仅用于替代木材制品,也用于替代塑料金属制品;
四、新技术的发展引起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如刨花板和纤维板在家具和木制品领域部分代替了传统的胶合板。而中密度纤维板又在家具等领域部分代替了胶合板和实体木材,定向刨花板在结构用途部分代替了胶合板。虽然上述替代属于木质材料市场领域内部的互相替代,但这些技术进步使木质材料在总体上具有了与其他材料竞争的能力;
五、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和产业集中度,发展规模经营;加强研究开发,改进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木质材料与钢、铝、塑料和混凝土等产品的竞争能力。
我国人造板工业发展对策
我国已成为世界人造板大国。建国55年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造板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保护环境的需要、实现我国木材和木材制品的生产从主要依靠天然林到主要依靠人工林的重大转折、促进木材资源的高效利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成人造板厂3000余家,2003年人造板总产量达4553.36万立方米。其中,胶合板产量2102.35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85.19%;纤维板产量1128.33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7.03%;刨花板产量547.4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8.23%;其他人造板产量775.27万立方米;胶合木产量173.14万立方米,木地板产量8642.46万立方米。我国人造板产量自2000年超过2000万立方米以来一直居于世界第2位,其中纤维板则高居世界榜首。
近3年来,我国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能力每年平均增加217万立方米,新增生产线49条,预计到2005年我国将建成投产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450条,总生产能力达到1850万立方米。
我国人造板工业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木材资源短缺,资源培育、加工利用和流通严重脱节;产品品种少,技术含量低,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品和特殊用途产品比例小,应用范围窄;企业生产规模偏小,多数企业技术水平低,缺乏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及环保标准落后,在产品质量、能耗、劳动生产率、自动化程度及对粉尘、噪音、污水的控制等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缺乏国际竞争能力。
今后,我国人造板工业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一、我国人造板企业应朝着信息化、重组集团化、人员知识化方向发展,不断开发和创新,以更低的成本向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和对海外投资的质量和水平,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坚持以质取胜,扩大出口。
二、建立企业、研究所、高等院校科技合作网络,培养高素质人才,支持创新技术发展。企业、研究所、大学和政府主管部门应考虑合作制定人造板长期研究发展计划,确定优先领域,避免重复研究。设备制造和胶粘剂厂商在技术开发方面可能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研究所和高等院校在从事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提供开发技术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和知识以及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
关键词:循环经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一、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
1、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流通环节,它要求一国通过制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协调的外贸战略与政策,促使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对外贸易的长期、持久、稳定、健康地增长。
2、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重复利用、循环利用、永续利用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而循环经济是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引导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因此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实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
2、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它强调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减轻了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压力,使得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标。可见,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强调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外贸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导下,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
2.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出口结构方面,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五大行业分别为:机械、电子、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采掘业,其产品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3以上,这些行业大都是污染严重的行业,并且,各行业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进口结构方面,进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断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铁矿石、钢材等,这些作为投入品的原料型产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更为可怕的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陆续发生进口工业垃圾和有害废物的事件,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面对我国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种种矛盾以及在循环经济下我国外贸所面临的环境,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面临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的外在约束。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协调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这是正确处理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把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来看,要逐步改进大进大出的粗放式贸易战略,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政策,在重视对外贸易工作的同时,要加快国内贸易和国内市场的建设,加快培育国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出口产品来说,就是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对进口方面来讲,就是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石油、铁矿石等的进口。整体来看,就是要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对外贸易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一是要遏制对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确保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培育环境保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政府要制订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比如政府直接投资、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加大研发投入和鼓励环保科技创新等。
参考文献:
[1]余敏友,左海聪,黄志雄.WTO争端解决机制概论[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改革,2003(6)
论文摘要:图书馆学是一门努力提高客观知识社会记忆能力的实用性科学,它的宗旨是为人们主动获取知识提供最佳工具与方法。图书情报学又是为了人类求知而建立起来的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图书馆情报学理论方面的深层研究,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图书馆情报学的见解,不断把图书馆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所以使得图书情报学得到可持续发展。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式对人们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学是一门努力提高客观知识社会记忆能力的实用性科学,它的宗旨是为人们主动获取知识提供最佳工具与方法。图书情报学是为了人类的求知而建立起来的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当前情报学理论研究正在蓬勃地向前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新的发展动向和新的发展路径。国内外许多情报学家都致力于图书馆情报学理论方面的深层研究,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图书馆情报学的见解,不断把图书馆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就从图书馆情报学的形成,可持续发展和发展途径等基本理论问题做些研究和探讨。
一、图书馆情报学的形成
纵观我国图书馆情报学系统的发展历史,风风雨雨己走过了几百年。如果单从图书馆以保存文献为主要功能这一对象来说,从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就出现了最早的图书情报学系统,只是由于战乱被毁掉了,但从前人留下的史书记载可以得出这一事实确实存在过。到今天图书情报学随着当今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完善和迅猛发展,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离不开的一种文化职能机构。简言之,图书情报学就是在以图书馆为主,包括各种资料室、信息中心、情报中心、信息咨询机构、情报研究所以及培养各种图书情报人才的各大学的图书情报院系、各种类型的出版社、科研机构等当今社会主要的信息机构持续发展过程中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中图书馆是他们的核心和发展源。
二、图书情报学的可持续发展
图书馆情报学在当今时代是如何发展的呢?这是因为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图书情报学也不例外,当学科发展过程中出现自身原有理论无法解决的新问题时,就预示着这一学科面临看重大变革。要实现这一跨越,有两个方法,一是发明新的理论方法。二是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往往是发现新的理论或方法,发明新的技术。在社会科学中,大多为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自然科学中的理论、方法、技术。
过去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借阅全凭手工,费时又费力,效率低,又容易出差错。自从计算机技术被引入图书馆管理后,这一状况彻底改变。借阅管理目录查询都由计算机自动管理,效率高、差错少,使图书馆管理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而现代科学的一大发展趋势是交叉综合,不仅是相似相近的学科之间进一步综合化,甚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由于学科之间的移植而形成交叉学科。现代科学中不存在截然独立的学科。在自然学科研究中参照引入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有关研究成果,反之亦然。综合化趋势促使各个学科的研究人员不仅要了解本学科的系统理论,还要了解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有关理论,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科研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对图书馆情报学的研究、发展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由过去的简单的文献情报学发展到当今的高科技图书情报学的综合学科,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代替了过去的手工操作和半机械化,填补了学科之间的鸿沟,使相近学科,甚至相差很大学科之间研究储存人类有价值的知识及先进的科学资料也能得心应手。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图书馆情报学这一学科人员素质也应相应的有较大的提高,与现代科学发展相适应,由过去的低级操作人员变为今天掌握高科技技术的高级人才,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才能更好的、更高速的为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提供得心应手的高科技信息和高科技情报。才能将图书馆办成为人类知识的公共记忆装置;及提供客观知识服务的公共场所。
图书馆做为人类知识的公共记忆装置,那么图书情报学也在给人们提供客观知识服务的这个公共场所中对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超前的科学价值。这是因为情报学与社会、环境、经济、技术、文化、资源的协调发展是离不开的。
广域图书馆与图书情报学一体化发展是图书情报学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广域图书馆的基本特性包括:是介于书库与数据库之间的多维空间典藏图书馆;是介于各种馆藏内涵之间属于多元内涵与干系的图书馆;是具有执行栓释资料功能,发挥大媒体结构的复合图书馆;是继传统图书馆之后,充分提供资料、信息和知识化多频多元服务的新一代图书馆;是超越过去图书馆服务范畴,组成图书馆服务集成网络,并且创新价值的新世纪图书馆。因此,广域图书馆是集合了技术、政策、管理与经济效益于一个经营模式中的图书馆。总而言之,广域图书馆是图书馆思维与图书馆业务的大集合,也是图书情报学新拓展的坚实基础。将广域图书馆与情报学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形成了切合图书情报学一体化发展的新功能;面向社会的文化教育功能、信息和科研情报集散的枢纽功能、情报加工的增值功能及情报营销的市场功能。同时并能达到:收藏与展示相结合、收藏与研究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今的高科技时代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及途径
图书情报学在一体化结合的发展中,要想得到长足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人才资源、先进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做为有机的结合才能实现这一目标。面对当今科技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如何才能继续保持图书情报学科的现有地位,如何给图书情报事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美好的发展基础,也就是说准备让图书情报学以何种新的服务方式和发展方式面对广大读者及其新的需求,这是图书情报学面临的新课题和必须去迎接的新挑战。尤其是对于我国这种发展中的国家来说,过去的基础比较薄弱,而且各种体制、法规就不健全或者比较单一,那么这种挑战带给我们的困难就更大,尤其是与国外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的时候,将以何种方式弥补上去,还能有所创新,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未来图书情报学的发展方向具有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集成化、智能化等几个明显的特征。
如今有人提出地球村,全球研究村等概念,也就是说到某个时候这个地球村只有一个宏观意义上的运行良好,内部协调的图书情报学系统。到那时侯,图书情报系统将在人类社会化、文明化、信息化的发展中扮演主体的角色,并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就是图书情报学系统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基于人们对未来地球村的构想,我们完全可以构想我们的一体化地球村图书馆。
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是三个重叠性很大的概念,但他们的内涵是逐步深化的,而集成化和智能化则是基于前面三个基础之上提出来的。他们都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层次的应用。当现代图书情报学系统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也标志着人类社会己经发展到了“地球村”时代。可是如果从发展阶段进行比较,我们的平均水平还处于半机械化、机械化时代,而国外具有先进水平的图书情报学系统正在进入电子化、网络化时代,至少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差两代的发展水平。这个差距如何尽快弥补上,并且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图书情报学的发展战略的选择是相当关键的。所以要尽快赶上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必须采用跨越式的和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战略。这就是图书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科技保障。
在有先进生产工具的同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起决定作用的,我们永远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拓展图书情报服务功能,加大情报集散能力、提高文献开发层次、增强决策咨询和情报市场营销力度等一系列工作中,人才建设是重中之重。但人才建设最核心的一点是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环境,做到人尽其才、事业留人。对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应该优先起用和重用,让年轻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担任咨询研究项目和技术开发项目的负责人和骨干,在实践过程得到锻炼和提高,激发青年人才求知识、钻业务、长才干的积极性。对于在图书情报学研究中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人才在精神奖励的同时应给予物质重奖,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情报学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和更为广泛的吸引有用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极大的推动现代图书情报学的迅速发展也就形成了整个图书情报学腾飞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