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5: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人事管理系统毕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参考文献
[1] 石美婷.基于ASP网络销售系统的实现管窥[J].科技展望,2015(4):5-6.
[2] 董纪芳.基于ASP的网络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农业网络信息,2012(5):87-90.
[3] 郝瑞君.基于asp的网络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通信,2012(5):102.
[4] 徐振国.基于ASP的网络课程在线报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8):36-38.
[5] 娄月新.基于ASP.NET的网络在线论坛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5):938-941,969.
[6] 杨晨,韩旭.基于ASP的网上图书销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世界,2014(15):119.
[7] 宫业芹.基于ASP.NET的C語言网络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3(2):110-112.
[8] 张娅妮.基于ASP.NET的“数据库原理”网络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3(4):72-74.
[9] 庄新妍,周洪翠.基于ASP.NET网络问卷调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23):112-113.
参考文献:
[1].NETFramework概述[OL].http://msdn.microsoft.com/zh-cn/library/zw4w595w.aspx
[2]刘晓华,张健,周慧贞.ASP.NET应用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3]虞益诚,等.SQLServer2005数据库应用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4]郭靖等.ASP.NET开发技术大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王华章.ASP.NET2.0网络系统开发实用教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6]毛德祥,罗荣阁.基于ASP.NET技术的Web应用程序三层设计模型[J].微型电脑应用,2002(3).
参考文献
[1]陈芳.基于ASP.NET的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2):3176-3179.
[2]雷金,周湘涛.基于ASP.NET技术的人事管理系统的分析[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17-19.
[3]宋传胜.基于ASP.NET的交警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惠茹.学生网上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微型机与应用,2013.4.
[2]王忠政.基于B/S架构的网上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2.
[3]杨晓敏.自动组卷及评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时代,2012.3.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设计专题的主要内容,为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
[实习任务]
对计算机在人事管理方面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并查阅资料为毕业设计作准备.
[实习内容]
计算机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为信息载体的计算机日益显露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社会已步入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导产业。伴随计算机的逐步推广和使用,计算机已在科研、生产、商业、服务等许多方面创造了提高效率的途径,与此同时,单位技术成本也逐年有了明显的下降,然而办公室里的人事费用却不断增加。在国外,花费在专业、管理和行政人员上的成本占了办公室总成本的2/3—4/5,这一现象使人们对办公室自动化的要求与日俱增。我们必须在进行机构改革的同时,尽快使用现代化管理设备、管理手段、管理方法。
计算机在人事部门的广泛使用,改进了统计手段,改革了统计方法,提高了统计工计算机在人事部门的广泛应用,将为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并将为开创人事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创造条件。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中,主要可用来进行报表处理,档案管理,文书编辑,信息查询,综合分析。干部统计作为人事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干部情况的调查,整理和分析,了解干部队伍的发展趋势,为各级领导机关制定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干部管理,改革干部制度提供准确数字的依据。其工作除涉及到干部的基本情况统计之外,还包括干部的工资统计,干部编制情况统计,干部奖惩情况统计,干部安置情况统计,老干部情况统计等方面,其涉及的面之广,数据量之大可想而知,若利用手工进行干部的统计工作,大致要经过干部统计调查,干部统计资料的整理,干部统计分析三个过程,但这种手工统计过程,存在着几个明显的问题,比如说统计资料缺乏准确性,及时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手工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劣势,使人们慢慢意识到管理现代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现代化也势在必行。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手段。科学的管理方法在管理中一般是指数学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论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等科学方法,而先进的科技手段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人事管理现代化服务。
电子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在人事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已经开始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人员工资管理、人事统计和查询、干部考评和人事档案管理以及人才预测和规划等。
管理现代化是汉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近几十年来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综合性越来越强,生产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行业有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更不密切。组织管理日趋复杂;而现代化科学技术也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不断分化,不断综合,全方位地向高又立体的微观、宏观方向进军。这些,要求管理工作对实际问题的反映和决策必须迅速及时,对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手工业式的管理理论、方法、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四化建设的需要。改革、创新,实现管理现代化势在必行。
现代化管理的内容很多,关系很复杂,它包括人、资金、物质、信息和时间等诸要素,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是人。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管理中处于双重地位,且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可见人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人事管理在整个复杂的管理大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抓好了人事管理就为其他管理的优化得到根本的保证。
管理改革必须配套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实施也需要协调发展,人事管理既然在管理系统中占有如此突出的重要地位,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现代化也需同步进行,才能使现代化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起到放大和增产的作用。总而言之,人事管理现代化是管理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它是把现代化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运用到人事工作中,使人事管理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以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使从事管理工作由原来凭个人或少数人的经验作决策,逐步上升到按事物的内在规律的科学高度办事,做到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现状和未来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至于先进的科技手段,除科学地运用原有的生物、化学、物理、机械等手段外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人事管理现代化服务。概括地说,人事管理现代化的内容是包括人事管理思想的现代化、人事管理、组织的现代化、人事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现代化来实现人事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现代化和从事人事管理工作者自身的现代化。
人事来之不易系统化,是人事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点。研究人事管理,必须研究这个系统所处的环境,即研究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法律、科技和文教系统,人物系统和大管理系统对人事管理系统的影响以及人事管理系统的反影响。离开周围的事物,去研究人事管理现代化,是注定要失败的。
所谓系统,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并具有特写功能的有机整体。从一般意义上讲,系统由输入、处理、输出、控制与反馈的四个基本部分组成。
在系统理论中,系统分析是指对系统性能的理解。系统最佳化是系统设计成综合的内容。系统工程即用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或优化,把传统的组织管理工作总结成技术并使之数值化。用系统工程来分析系统问题是比较科学的,利用系统工程这门学科的概念和原则,来进行人事组织管理方面的工作,是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人事管理系统内有多种元素,如:管理人员、管理机构、办公设备、规章制度、各业务环节,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等,都可以看作它的“元素”。各元素之间的联系是否有序,联系的方式和效果是否最优,直接影响着人事管理的水平。在不同条件下,起主导作用的元素是不相同的。人事管理系统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围绕着责任制和考核制,逐步建立起完整配套的干部“进”、“管”、“出”制度。实现系统化,除了要解决制度问题外,还有一个掌握系统方法的问题,即学会应用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法,这对搞好人事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根据我校人事管理的工作的现有材料和工作特点分析来说,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我们认为有如下几方面:
1.确定人事管理的方针政策
2.确定人事管理体制、编制人事规划
3.编制人事计划,设置人事管理机构和岗位
4.制定人事管理的条例办法;
5.教职员工的业务培训;
6.人才选拔、使用、交流(流动);
7.考核、奖惩、任免;
8.工资、福利与保险
9.离休、退休、退职。
作为人事干部(人事管理人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的才能?这是人事管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对这个问题进行个体研究方面,目前是做得不够的。因为个体寓于群体之中,群体对人员才能发挥之影响作用,可利用系统原理去指示。通过群体研究来寻求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来取得令人满意的配合效果等。
过去,在人事管理工作中,人事工作信息滞后,传递慢、“马后炮”,人事管理数据加工不及时。比如:干部考核、人员的工资计算、人事的统计、人事档案的填写,贮存等等。这些人事工作繁琐、耗时费力,准确性差、效率低、手工操作已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有关人事管理现代化的有关理论资料,提高对管理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尝试去利用计算机来实现人事管理的现代化。比如现在有些学校和单位在人事管理这方面所作的努力,由于从事计算机工作人员的技术指导和从事多年人事工作的老同志的帮助,他们:
首先,开发了“中华职专职工档案管理”软件系统。
其次,将学校或单位人员的档案内容的所需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的磁盘里,需要时可以通过计算机方便地进行查询、检索、维护,还可以将有关数据打印出来。
第三,还用计算机进行了日常办公现代化的管理工作的使用。
第四,及时收集、加工、整理、存贮、检索新的变化数据。
使其单位人事管理初步实行计算机化,让计算机在人事管理中得到初步应用。使人事管理者总是根据准确、及时的人事信息来进行决策,实现管理。只有计算机才能将现代化社会中,成倍增长的人事信息量,进行及时收集、加工、整理、贮存、检索、传递、反馈给决策者。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即:(1)对输入的人事数据,进行数值运算和逻辑运算,求解各种问题
(2)对人事信息进行加工来解决各种数据处理问题,为人事决策者在决策时提供依据。
(3)对人事管理的各种资料数据和计算机顺序,具有记忆存贮的能力。
实践证明,当管理的信息量和复杂程度达到某一限度时,即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就必须采用新的管理手段,即用计算机技术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存贮等,可以使用人事基础信息,高效、合理、恰当地管理。这样,人事信息系统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发展而不断完善,计算机在人事信息管理中的地位也就是益重要。
正因为如此,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现代人事工作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保密性越来越强,而且信息的密度不断提高,靠传统的管理方法和人工操作手段已经无法搞好人事管理工作。而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人事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计算机在人事信息系统中的作用有:
(1)计算机能够比人更快地提供有信息价值的人事数据;
(2)计算机能够比人提供更新的人事数据;
(3)计算机能够比人提供更加准确的人事数据;
(4)计算机能够比人处理更多的人事数据等等。
正因为如此,我们利用计算机替代手工操作建立的人事信息系统,即计算机人事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可以高效能、大容量地收集、处理、存贮人事信息,大幅度地提高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是可以及时掌握整个人事管理系统的全面情况,提供系统的准确的人事信息,可以促进人事工作的规范化及各项管理制度与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从而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三是可以提供各种加工处理了的人事信息,以满足人事管理的特殊要求,适应新形势对教职工队伍提出的新要求,帮助选择方案,实现优化决策。
当前,不少单位的人事部门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还仅限于简单的单机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任务的复杂、用户的需求,其应用还会
总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适应了社会经济发的客观要求,是人事管理现代化的一大进步。今天我们运用计算机进行了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初步现代化的开发和使用,它大大提高了人事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它把人事干部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精力从事创造性的管理活动和其它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去;它能使决策、计划和其它管理活动更加科学、精确、灵活。因此,建立计算机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客观发展必然趋势。尽管在人事管理方面还不可能普遍使用计算机,但从长远来说,人事管理现代化和计算机是不分割的。轻视或者拒绝利用计算机技术,就不可能真正地、全面地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的,人才开发管理的加强,我们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促进使用计算机的人事管理现代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实习目的]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设计专题的主要内容,为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
[实习任务]
对计算机在人事管理方面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并查阅资料为毕业设计作准备.
[实习内容]
计算机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为信息载体的计算机日益显露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社会已步入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导产业。伴随计算机的逐步推广和使用,计算机已在科研、生产、商业、服务等许多方面创造了提高效率的途径,与此同时,单位技术成本也逐年有了明显的下降,然而办公室里的人事费用却不断增加。在国外,花费在专业、管理和行政人员上的成本占了办公室总成本的2/3—4/5,这一现象使人们对办公室自动化的要求与日俱增。我们必须在进行机构改革的同时,尽快使用现代化管理设备、管理手段、管理方法。
计算机在人事部门的广泛使用,改进了统计手段,改革了统计方法,提高了统计工计算机在人事部门的广泛应用,将为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并将为开创人事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创造条件。版权所有!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中,主要可用来进行报表处理,档案管理,文书编辑,信息查询,综合分析。干部统计作为人事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干部情况的调查,整理和分析,了解干部队伍的发展趋势,为各级领导机关制定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干部管理,改革干部制度提供准确数字的依据。其工作除涉及到干部的基本情况统计之外,还包括干部的工资统计,干部编制情况统计,干部奖惩情况统计,干部安置情况统计,老干部情况统计等方面,其涉及的面之广,数据量之大可想而知,若利用手工进行干部的统计工作,大致要经过干部统计调查,干部统计资料的整理,干部统计分析三个过程,但这种手工统计过程,存在着几个明显的问题,比如说统计资料缺乏准确性,及时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手工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劣势,使人们慢慢意识到管理现代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现代化也势在必行。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手段。科学的管理方法在管理中一般是指数学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论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等科学方法,而先进的科技手段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人事管理现代化服务。
电子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在人事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已经开始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人员工资管理、人事统计和查询、干部考评和人事档案管理以及人才预测和规划等。
管理现代化是汉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近几十年来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综合性越来越强,生产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行业有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更不密切。组织管理日趋复杂;而现代化科学技术也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不断分化,不断综合,全方位地向高又立体的微观、宏观方向进军。这些,要求管理工作对实际问题的反映和决策必须迅速及时,对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手工业式的管理理论、方法、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四化建设的需要。改革、创新,实现管理现代化势在必行。
现代化管理的内容很多,关系很复杂,它包括人、资金、物质、信息和时间等诸要素,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是人。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管理中处于双重地位,且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可见人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人事管理在整个复杂的管理大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抓好了人事管理就为其他管理的优化得到根本的保证。
管理改革必须配套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实施也需要协调发展,人事管理既然在管理系统中占有如此突出的重要地位,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现代化也需同步进行,才能使现代化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起到放大和增产的作用。总而言之,人事管理现代化是管理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它是把现代化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运用到人事工作中,使人事管理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以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使从事管理工作由原来凭个人或少数人的经验作决策,逐步上升到按事物的内在规律的科学高度办事,做到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现状和未来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至于先进的科技手段,除科学地运用原有的生物、化学、物理、机械等手段外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人事管理现代化服务。概括地说,人事管理现代化的内容是包括人事管理思想的现代化、人事管理、组织的现代化、人事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现代化来实现人事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现代化和从事人事管理工作者自身的现代化。
人事来之不易系统化,是人事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点。研究人事管理,必须研究这个系统所处的环境,即研究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法律、科技和文教系统,人物系统和大管理系统对人事管理系统的影响以及人事管理系统的反影响。离开周围的事物,去研究人事管理现代化,是注定要失败的。
所谓系统,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并具有特写功能的有机整体。从一般意义上讲,系统由输入、处理、输出、控制与反馈的四个基本部分组成。
在系统理论中,系统分析是指对系统性能的理解。系统最佳化是系统设计成综合的内容。系统工程即用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或优化,把传统的组织管理工作总结成技术并使之数值化。用系统工程来分析系统问题是比较科学的,利用系统工程这门学科的概念和原则,来进行人事组织管理方面的工作,是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人事管理系统内有多种元素,如:管理人员、管理机构、办公设备、规章制度、各业务环节,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等,都可以看作它的“元素”。各元素之间的联系是否有序,联系的方式和效果是否最优,直接影响着人事管理的水平。在不同条件下,起主导作用的元素是不相同的。人事管理系统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围绕着责任制和考核制,逐步建立起完整配套的干部“进”、“管”、“出”制度。实现系统化,除了要解决制度问题外,还有一个掌握系统方法的问题,即学会应用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法,这对搞好人事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版权所有!
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根据我校人事管理的工作的现有材料和工作特点分析来说,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我们认为有如下几方面:
1.确定人事管理的方针政策
2.确定人事管理体制、编制人事规划
3.编制人事计划,设置人事管理机构和岗位
4.制定人事管理的条例办法;
5.教职员工的业务培训;
6.人才选拔、使用、交流(流动);
7.考核、奖惩、任免;
8.工资、福利与保险
9.离休、退休、退职。
作为人事干部(人事管理人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的才能?这是人事管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对这个问题进行个体研究方面,目前是做得不够的。因为个体寓于群体之中,群体对人员才能发挥之影响作用,可利用系统原理去指示。通过群体研究来寻求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来取得令人满意的配合效果等。
过去,在人事管理工作中,人事工作信息滞后,传递慢、“马后炮”,人事管理数据加工不及时。比如:干部考核、人员的工资计算、人事的统计、人事档案的填写,贮存等等。这些人事工作繁琐、耗时费力,准确性差、效率低、手工操作已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有关人事管理现代化的有关理论资料,提高对管理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尝试去利用计算机来实现人事管理的现代化。比如现在有些学校和单位在人事管理这方面所作的努力,由于从事计算机工作人员的技术指导和从事多年人事工作的老同志的帮助,他们:
首先,开发了“中华职专职工档案管理”软件系统。
其次,将学校或单位人员的档案内容的所需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的磁盘里,需要时可以通过计算机方便地进行查询、检索、维护,还可以将有关数据打印出来。
第三,还用计算机进行了日常办公现代化的管理工作的使用。
第四,及时收集、加工、整理、存贮、检索新的变化数据。
使其单位人事管理初步实行计算机化,让计算机在人事管理中得到初步应用。使人事管理者总是根据准确、及时的人事信息来进行决策,实现管理。只有计算机才能将现代化社会中,成倍增长的人事信息量,进行及时收集、加工、整理、贮存、检索、传递、反馈给决策者。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即:(1)对输入的人事数据,进行数值运算和逻辑运算,求解各种问题。
(2)对人事信息进行加工来解决各种数据处理问题,为人事决策者在决策时提供依据。
(3)对人事管理的各种资料数据和计算机顺序,具有记忆存贮的能力。
实践证明,当管理的信息量和复杂程度达到某一限度时,即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就必须采用新的管理手段,即用计算机技术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存贮等,可以使用人事基础信息,高效、合理、恰当地管理。这样,人事信息系统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发展而不断完善,计算机在人事信息管理中的地位也就是益重要。
正因为如此,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现代人事工作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保密性越来越强,而且信息的密度不断提高,靠传统的管理方法和人工操作手段已经无法搞好人事管理工作。而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人事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计算机在人事信息系统中的作用有:
(1)计算机能够比人更快地提供有信息价值的人事数据;
(2)计算机能够比人提供更新的人事数据;
(3)计算机能够比人提供更加准确的人事数据;
(4)计算机能够比人处理更多的人事数据等等。
正因为如此,我们利用计算机替代手工操作建立的人事信息系统,即计算机人事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可以高效能、大容量地收集、处理、存贮人事信息,大幅度地提高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是可以及时掌握整个人事管理系统的全面情况,提供系统的准确的人事信息,可以促进人事工作的规范化及各项管理制度与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从而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三是可以提供各种加工处理了的人事信息,以满足人事管理的特殊要求,适应新形势对教职工队伍提出的新要求,帮助选择方案,实现优化决策。
当前,不少单位的人事部门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还仅限于简单的单机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任务的复杂、用户的需求,其应用还会
总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适应了社会经济发的客观要求,是人事管理现代化的一大进步。今天我们运用计算机进行了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初步现代化的开发和使用,它大大提高了人事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它把人事干部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精力从事创造性的管理活动和其它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去;它能使决策、计划和其它管理活动更加科学、精确、灵活。因此,建立计算机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客观发展必然趋势。尽管在人事管理方面还不可能普遍使用计算机,但从长远来说,人事管理现代化和计算机是不分割的。轻视或者拒绝利用计算机技术,就不可能真正地、全面地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的,人才开发管理的加强,我们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促进使用计算机的人事管理现代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设计专题的主要内容,为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
[实习任务]
对计算机在人事管理方面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并查阅资料为毕业设计作准备.
[实习内容]
计算机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为信息载体的计算机日益显露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社会已步入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导产业。伴随计算机的逐步推广和使用,计算机已在科研、生产、商业、服务等许多方面创造了提高效率的途径,与此同时,单位技术成本也逐年有了明显的下降,然而办公室里的人事费用却不断增加。在国外,花费在专业、管理和行政人员上的成本占了办公室总成本的2/3—4/5,这一现象使人们对办公室自动化的要求与日俱增。我们必须在进行机构改革的同时,尽快使用现代化管理设备、管理手段、管理方法。
计算机在人事部门的广泛使用,改进了统计手段,改革了统计方法,提高了统计工计算机在人事部门的广泛应用,将为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并将为开创人事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创造条件。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中,主要可用来进行报表处理,档案管理,文书编辑,信息查询,综合分析。干部统计作为人事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干部情况的调查,整理和分析,了解干部队伍的发展趋势,为各级领导机关制定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干部管理,改革干部制度提供准确数字的依据。其工作除涉及到干部的基本情况统计之外,还包括干部的工资统计,干部编制情况统计,干部奖惩情况统计,干部安置情况统计,老干部情况统计等方面,其涉及的面之广,数据量之大可想而知,若利用手工进行干部的统计工作,大致要经过干部统计调查,干部统计资料的整理,干部统计分析三个过程,但这种手工统计过程,存在着几个明显的问题,比如说统计资料缺乏准确性,及时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手工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劣势,使人们慢慢意识到管理现代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现代化也势在必行。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手段。科学的管理方法在管理中一般是指数学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论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等科学方法,而先进的科技手段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人事管理现代化服务。
电子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在人事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已经开始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人员工资管理、人事统计和查询、干部考评和人事档案管理以及人才预测和规划等。
管理现代化是汉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近几十年来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综合性越来越强,生产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行业有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更不密切。组织管理日趋复杂;而现代化科学技术也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不断分化,不断综合,全方位地向高又立体的微观、宏观方向进军。这些,要求管理工作对实际问题的反映和决策必须迅速及时,对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手工业式的管理理论、方法、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四化建设的需要。改革、创新,实现管理现代化势在必行。
现代化管理的内容很多,关系很复杂,它包括人、资金、物质、信息和时间等诸要素,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是人。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管理中处于双重地位,且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可见人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人事管理在整个复杂的管理大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抓好了人事管理就为其他管理的优化得到根本的保证。
管理改革必须配套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实施也需要协调发展,人事管理既然在管理系统中占有如此突出的重要地位,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现代化也需同步进行,才能使现代化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起到放大和增产的作用。总而言之,人事管理现代化是管理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它是把现代化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运用到人事工作中,使人事管理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以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使从事管理工作,由原来凭个人或少数人的经验作决策,逐步上升到按事物的内在规律的科学高度办事,做到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现状和未来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至于先进的科技手段,除科学地运用原有的生物、化学、物理、机械等手段外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人事管理现代化服务。概括地说,人事管理现代化的内容是包括人事管理思想的现代化、人事管理、组织的现代化、人事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现代化来实现人事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现代化和从事人事管理工作者自身的现代化。
人事来之不易系统化,是人事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点。研究人事管理,必须研究这个系统所处的环境,即研究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法律、科技和文教系统,人物系统和大管理系统对人事管理系统的影响以及人事管理系统的反影响。离开周围的事物,去研究人事管理现代化,是注定要失败的。
所谓系统,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并具有特写功能的有机整体。从一般意义上讲,系统由输入、处理、输出、控制与反馈的四个基本部分组成。
在系统理论中,系统分析是指对系统性能的理解。系统最佳化是系统设计成综合的内容。系统工程即用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或优化,把传统的组织管理工作总结成技术并使之数值化。用系统工程来分析系统问题是比较科学的,利用系统工程这门学科的概念和原则,来进行人事组织管理方面的工作,是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人事管理系统内有多种元素,如:管理人员、管理机构、办公设备、规章制度、各业务环节,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等,都可以看作它的“元素”。各元素之间的联系是否有序,联系的方式和效果是否最优,直接影响着人事管理的水平。在不同条件下,起主导作用的元素是不相同的。人事管理系统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围绕着责任制和考核制,逐步建立起完整配套的干部“进”、“管”、“出”制度。实现系统化,除了要解决制度问题外,还有一个掌握系统方法的问题,即学会应用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法,这对搞好人事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根据我校人事管理的工作的现有材料和工作特点分析来说,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我们认为有如下几方面:
1.确定人事管理的方针政策
2.确定人事管理体制、编制人事规划
3.编制人事计划,设置人事管理机构和岗位
4.制定人事管理的条例办法;
5.教职员工的业务培训;
6.人才选拔、使用、交流(流动);
7.考核、奖惩、任免;
8.工资、福利与保险
9.离休、退休、退职。
作为人事干部(人事管理人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的才能?这是人事管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对这个问题进行个体研究方面,目前是做得不够的。因为个体寓于群体之中,群体对人员才能发挥之影响作用,可利用系统原理去指示。通过群体研究来寻求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来取得令人满意的配合效果等。
过去,在人事管理工作中,人事工作信息滞后,传递慢、“马后炮”,人事管理数据加工不及时。比如:干部考核、人员的工资计算、人事的统计、人事档案的填写,贮存等等。这些人事工作繁琐、耗时费力,准确性差、效率低、手工操作已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有关人事管理现代化的有关理论资料,提高对管理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尝试去利用计算机来实现人事管理的现代化。比如现在有些学校和单位在人事管理这方面所作的努力,由于从事计算机工作人员的技术指导和从事多年人事工作的老同志的帮助,他们:
首先,开发了“中华职专职工档案管理”软件系统。
其次,将学校或单位人员的档案内容的所需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的磁盘里,需要时可以通过计算机方便地进行查询、检索、维护,还可以将有关数据打印出来。
第三,还用计算机进行了日常办公现代化的管理工作的使用。
第四,及时收集、加工、整理、存贮、检索新的变化数据。
使其单位人事管理初步实行计算机化,让计算机在人事管理中得到初步应用。使人事管理者总是根据准确、及时的人事信息来进行决策,实现管理。只有计算机才能将现代化社会中,成倍增长的人事信息量,进行及时收集、加工、整理、贮存、检索、传递、反馈给决策者。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即:(1)对输入的人事数据,进行数值运算和逻辑运算,求解各种问题。
(2)对人事信息进行加工来解决各种数据处理问题,为人事决策者在决策时提供依据。
(3)对人事管理的各种资料数据和计算机顺序,具有记忆存贮的能力。
实践证明,当管理的信息量和复杂程度达到某一限度时,即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就必须采用新的管理手段,即用计算机技术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存贮等,可以使用人事基础信息,高效、合理、恰当地管理。这样,人事信息系统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发展而不断完善,计算机在人事信息管理中的地位也就是益重要。
正因为如此,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现代人事工作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保密性越来越强,而且信息的密度不断提高,靠传统的管理方法和人工操作手段已经无法搞好人事管理工作。而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人事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计算机在人事信息系统中的作用有:
(1)计算机能够比人更快地提供有信息价值的人事数据;
(2)计算机能够比人提供更新的人事数据;
(3)计算机能够比人提供更加准确的人事数据;
(4)计算机能够比人处理更多的人事数据等等。
正因为如此,我们利用计算机替代手工操作建立的人事信息系统,即计算机人事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可以高效能、大容量地收集、处理、存贮人事信息,大幅度地提高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是可以及时掌握整个人事管理系统的全面情况,提供系统的准确的人事信息,可以促进人事工作的规范化及各项管理制度与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从而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三是可以提供各种加工处理了的人事信息,以满足人事管理的特殊要求,适应新形势对教职工队伍提出的新要求,帮助选择方案,实现优化决策。
当前,不少单位的人事部门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还仅限于简单的单机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任务的复杂、用户的需求,其应用还会
总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适应了社会经济发的客观要求,是人事管理现代化的一大进步。今天我们运用计算机进行了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初步现代化的开发和使用,它大大提高了人事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它把人事干部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精力从事创造性的管理活动和其它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去;它能使决策、计划和其它管理活动更加科学、精确、灵活。因此,建立计算机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客观发展必然趋势。尽管在人事管理方面还不可能普遍使用计算机,但从长远来说,人事管理现代化和计算机是不分割的。轻视或者拒绝利用计算机技术,就不可能真正地、全面地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的,人才开发管理的加强,我们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促进使用计算机的人事管理现代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实践任务]
对计算机在人事管理方面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并查阅资料为毕业设计作准备.
[实践内容]
计算机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为信息载体的计算机日益显露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社会已步入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导产业。伴随计算机的逐步推广和使用,计算机已在科研、生产、商业、服务等许多方面创造了提高效率的途径,与此同时,单位技术成本也逐年有了明显的下降,然而办公室里的人事费用却不断增加。在国外,花费在专业、管理和行政人员上的成本占了办公室总成本的2/3—4/5,这一现象使人们对办公室自动化的要求与日俱增。我们必须在进行机构改革的同时,尽快使用现代化管理设备、管理手段、管理方法。
计算机在人事部门的广泛使用,改进了统计手段,改革了统计方法,提高了统计工计算机在人事部门的广泛应用,将为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并将为开创人事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创造条件。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中,主要可用来进行报表处理,档案管理,文书编辑,信息查询,综合分析。干部统计作为人事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干部情况的调查,整理和分析,了解干部队伍的发展趋势,为各级领导机关制定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干部管理,改革干部制度提供准确数字的依据。其工作除涉及到干部的基本情况统计之外,还包括干部的工资统计,干部编制情况统计,干部奖惩情况统计,军转干部安置情况统计,老干部情况统计等方面,其涉及的面之广,数据量之大可想而知,若利用手工进行干部的统计工作,大致要经过干部统计调查,干部统计资料的整理,干部统计分析三个过程,但这种手工统计过程,存在着几个明显的问题,比如说统计资料缺乏准确性,及时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手工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劣势,使人们慢慢意识到管理现代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现代化也势在必行。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手段。科学的管理方法在管理中一般是指数学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论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等科学方法,而先进的科技手段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人事管理现代化服务。
电子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在人事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已经开始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人员工资管理、人事统计和查询、干部考评和人事档案管理以及人才预测和规划等。
管理现代化是汉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近几十年来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综合性越来越强,生产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行业有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更不密切。组织管理日趋复杂;而现代化科学技术也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不断分化,不断综合,全方位地向高又立体的微观、宏观方向进军。这些,要求管理工作对实际问题的反映和决策必须迅速及时,对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手工业式的管理理论、方法、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四化建设的需要。改革、创新,实现管理现代化势在必行。
现代化管理的内容很多,关系很复杂,它包括人、资金、物质、信息和时间等诸要素,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是人。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管理中处于双重地位,且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可见人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 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人事管理在整个复杂的管理大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抓好了人事管理就为其他管理的优化得到根本的保证。
管理改革必须配套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实施也需要协调发展,人事管理既然在管理系统中占有如此突出的重要地位,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现代化也需同步进行,才能使现代化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起到放大和增产的作用。总而言之,人事管理现代化是管理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它是把现代化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运用到人事工作中,使人事管理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以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使从事管理工作由原来凭个人或少数人的经验作决策,逐步上升到按事物的内在规律的科学高度办事,做到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现状和未来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至于先进的科技手段,除科学地运用原有的生物、化学、物理、机械等手段外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人事管理现代化服务。概括地说,人事管理现代化的内容是包括人事管理思想的现代化、人事管理、组织的现代化、人事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现代化来实现人事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现代化和从事人事管理工作者自身的现代化。
人事来之不易系统化,是人事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点。研究人事管理,必须研究这个系统所处的环境,即研究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法律、科技和文教系统,人物系统和大管理系统对人事管理系统的影响以及人事管理系统的反影响。离开周围的事物,去研究人事管理现代化,是注定要失败的。
所谓系统,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并具有特写功能的有机整体。从一般意义上讲,系统由输入、处理、输出、控制与反馈的四个基本部分组成。
在系统理论中,系统分析是指对系统性能的理解。系统最佳化是系统设计成综合的内容。系统工程即用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或优化,把传统的组织管理工作总结成技术并使之数值化。用系统工程来分析系统问题是比较科学的,利用系统工程这门学科的概念和原则,来进行人事组织管理方面的工作,是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人事管理系统内有多种元素,如:管理人员、管理机构、办公设备、规章制度、各业务环节,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等,都可以看作它的“元素”。各元素之间的联系是否有序,联系的方式和效果是否最优,直接影响着人事管理的水平。在不同条件下,起主导作用的元素是不相同的。人事管理系统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围绕着责任制和考核制,逐步建立起完整配套的干部“进”、“管”、“出”制度。实现系统化,除了要解决制度问题外,还有一个掌握系统方法的问题,即学会应用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法,这对搞好人事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根据我校人事管理的工作的现有材料和工作特点分析来说,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我们认为有如下几方面:
1.确定人事管理的方针政策
2.确定人事管理体制、编制人事规划
3.编制人事计划,设置人事管理机构和岗位
4.制定人事管理的条例办法;
5.教职员工的业务培训;
6.人才选拔、使用、交流(流动);
7.考核、奖惩、任免;
8.工资、福利与保险
9.离休、退休、退职。
作为人事干部(人事管理人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的才能?这是人事管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对这个问题进行个体研究方面,目前是做得不够的。因为个体寓于群体之中,群体对人员才能发挥之影响作用,可利用系统原理去指示。通过群体研究来寻求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来取得令人满意的配合效果等。
过去,在人事管理工作中,人事工作信息滞后, 传递慢、“马后炮”,人事管理数据加工不及时。比如:干部考核、人员的工资计算、人事的统计、人事档案的填写,贮存等等。这些人事工作繁琐、耗时费力,准确性差、效率低、手工操作已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有关人事管理现代化的有关理论资料,提高对管理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尝试去利用计算机来实现人事管理的现代化。比如现在有些学校和单位在人事管理这方面所作的努力,由于从事计算机工作人员的技术指导和从事多年人事工作的老同志的帮助,他们:
首先,开发了“中华职专职工档案管理”软件系统。
其次,将学校或单位人员的档案内容的所需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的磁盘里,需要时可以通过计算机方便地进行查询、检索、维护,还可以将有关数据打印出来。
第三,还用计算机进行了日常办公现代化的管理工作的使用。
第四,及时收集、加工、整理、存贮、检索新的变化数据。
使其单位人事管理初步实行计算机化,让计算机在人事管理中得到初步应用。使人事管理者总是根据准确、及时的人事信息来进行决策,实现管理。只有计算机才能将现代化社会中,成倍增长的人事信息量,进行及时收集、加工、整理、贮存、检索、传递、反馈给决策者。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即:(1)对输入的人事数据,进行数值运算和逻辑运算,求解各种问题。
(2)对人事信息进行加工来解决各种数据处理问题,为人事决策者在决策时提供依据。
(3)对人事管理的各种资料数据和计算机顺序,具有记忆存贮的能力。
实践证明,当管理的信息量和复杂程度达到某一限度时,即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就必须采用新的管理手段,即用计算机技术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存贮等,可以使用人事基础信息,高效、合理、恰当地管理。这样,人事信息系统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发展而不断完善,计算机在人事信息管理中的地位也就是益重要。
正因为如此,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现代人事工作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保密性越来越强,而且信息的密度不断提高,靠传统的管理方法和人工操作手段已经无法搞好人事管理工作。而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人事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计算机在人事信息系统中的作用有:
(1)计算机能够比人更快地提供有信息价值的人事数据;
(2)计算机能够比人提供更新的人事数据;
(3)计算机能够比人提供更加准确的人事数据;
(4)计算机能够比人处理更多的人事数据等等。
正因为如此,我们利用计算机替代手工操作建立的人事信息系统,即计算机人事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可以高效能、大容量地收集、处理、存贮人事信息,大幅度地提高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是可以及时掌握整个人事管理系统的全面情况,提供系统的准确的人事信息,可以促进人事工作的规范化及各项管理制度与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从而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三是可以提供各种加工处理了的人事信息,以满足人事管理的特殊要求,适应新形势对教职工队伍提出的新要求,帮助选择方案,实现优化决策。
当前,不少单位的人事部门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还仅限于简单的单机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任务的复杂、用户的需求,其应用还会
总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适应了社会经济发的客观要求,是人事管理现代化的一大进步。今天我们运用计算机进行了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初步现代化的开发和使用,它大大提高了人事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它把人事干部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精力从事创造性的管理活动和其它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去;它能使决策、计划和其它管理活动更加科学、精确、灵活。因此,建立计算机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客观发展必然趋势。尽管在人事管理方面还不可能普遍使用计算机,但从长远来说,人事管理现代化和计算机是不分割的。轻视或者拒绝利用计算机技术,就不可能真正地、全面地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的,人才开发管理的加强,我们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促进使用计算机的人事管理现代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实习目的]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设计专题的主要内容,为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
[实习任务]
对计算机在人事管理方面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并查阅资料为毕业设计作准备.
[实习内容]
计算机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为信息载体的计算机日益显露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社会已步入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导产业。伴随计算机的逐步推广和使用,计算机已在科研、生产、商业、服务等许多方面创造了提高效率的途径,与此同时,单位技术成本也逐年有了明显的下降,然而办公室里的人事费用却不断增加。在国外,花费在专业、管理和行政人员上的成本占了办公室总成本的2/3—4/5,这一现象使人们对办公室自动化的要求与日俱增。我们必须在进行机构改革的同时,尽快使用现代化管理设备、管理手段、管理方法。
计算机在人事部门的广泛使用,改进了统计手段,改革了统计方法,提高了统计工计算机在人事部门的广泛应用,将为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并将为开创人事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创造条件。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的人事管理工作中,主要可用来进行报表处理,档案管理,文书编辑,信息查询,综合分析。干部统计作为人事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干部情况的调查,整理和分析,了解干部队伍的发展趋势,为各级领导机关制定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干部管理,改革干部制度提供准确数字的依据。其工作除涉及到干部的基本情况统计之外,还包括干部的工资统计,干部编制情况统计,干部奖惩情况统计,军转干部安置情况统计,老干部情况统计等方面,其涉及的面之广,数据量之大可想而知,若利用手工进行干部的统计工作,大致要经过干部统计调查,干部统计资料的整理,干部统计分析三个过程,但这种手工统计过程,存在着几个明显的问题,比如说统计资料缺乏准确性,及时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手工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劣势,使人们慢慢意识到管理现代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现代化也势在必行。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手段。科学的管理方法在管理中一般是指数学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论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等科学方法,而先进的科技手段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人事管理现代化服务。
电子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在人事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已经开始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人员工资管理、人事统计和查询、干部考评和人事档案管理以及人才预测和规划等。
管理现代化是汉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近几十年来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综合性越来越强,生产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行业有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更不密切。组织管理日趋复杂;而现代化科学技术也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不断分化,不断综合,全方位地向高又立体的微观、宏观方向进军。这些,要求管理工作对实际问题的反映和决策必须迅速及时,对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手工业式的管理理论、方法、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四化建设的需要。改革、创新,实现管理现代化势在必行。
现代化管理的内容很多,关系很复杂,它包括人、资金、物质、信息和时间等诸要素,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是人。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管理中处于双重地位,且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可见人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人事管理在整个复杂的管理大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抓好了人事管理就为其他管理的优化得到根本的保证。
管理改革必须配套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实施也需要协调发展,人事管理既然在管理系统中占有如此突出的重要地位,在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事管理现代化也需同步进行,才能使现代化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起到放大和增产的作用。总而言之,人事管理现代化是管理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它是把现代化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运用到人事工作中,使人事管理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以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使从事管理工作由原来凭个人或少数人的经验作决策,逐步上升到按事物的内在规律的科学高度办事,做到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现状和未来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至于先进的科技手段,除科学地运用原有的生物、化学、物理、机械等手段外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来为人事管理现代化服务。概括地说,人事管理现代化的内容是包括人事管理思想的现代化、人事管理、组织的现代化、人事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现代化来实现人事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现代化和从事人事管理工作者自身的现代化。
人事来之不易系统化,是人事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点。研究人事管理,必须研究这个系统所处的环境,即研究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法律、科技和文教系统,人物系统和大管理系统对人事管理系统的影响以及人事管理系统的反影响。离开周围的事物,去研究人事管理现代化,是注定要失败的。
所谓系统,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并具有特写功能的有机整体。从一般意义上讲,系统由输入、处理、输出、控制与反馈的四个基本部分组成。
在系统理论中,系统分析是指对系统性能的理解。系统最佳化是系统设计成综合的内容。系统工程即用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或优化,把传统的组织管理工作总结成技术并使之数值化。用系统工程来分析系统问题是比较科学的,利用系统工程这门学科的概念和原则,来进行人事组织管理方面的工作,是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人事管理系统内有多种元素,如:管理人员、管理机构、办公设备、规章制度、各业务环节,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等,都可以看作它的“元素”。各元素之间的联系是否有序,联系的方式和效果是否最优,直接影响着人事管理的水平。在不同条件下,起主导作用的元素是不相同的。人事管理系统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围绕着责任制和考核制,逐步建立起完整配套的干部“进”、“管”、“出”制度。实现系统化,除了要解决制度问题外,还有一个掌握系统方法的问题,即学会应用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法,这对搞好人事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根据我校人事管理的工作的现有材料和工作特点分析来说,人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我们认为有如下几方面:
1.确定人事管理的方针政策
2.确定人事管理体制、编制人事规划
3.编制人事计划,设置人事管理机构和岗位
4.制定人事管理的条例办法;
5.教职员工的业务培训;
6.人才选拔、使用、交流(流动);
7.考核、奖惩、任免;
8.工资、福利与保险
9.离休、退休、退职。
作为人事干部(人事管理人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的才能?这是人事管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对这个问题进行个体研究方面,目前是做得不够的。因为个体寓于群体之中,群体对人员才能发挥之影响作用,可利用系统原理去指示。通过群体研究来寻求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来取得令人满意的配合效果等。
过去,在人事管理工作中,人事工作信息滞后,传递慢、“马后炮”,人事管理数据加工不及时。比如:干部考核、人员的工资计算、人事的统计、人事档案的填写,贮存等等。这些人事工作繁琐、耗时费力,准确性差、效率低、手工操作已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有关人事管理现代化的有关理论资料,提高对管理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尝试去利用计算机来实现人事管理的现代化。比如现在有些学校和单位在人事管理这方面所作的努力,由于从事计算机工作人员的技术指导和从事多年人事工作的老同志的帮助,他们:
首先,开发了“中华职专职工档案管理”软件系统。
其次,将学校或单位人员的档案内容的所需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的磁盘里,需要时可以通过计算机方便地进行查询、检索、维护,还可以将有关数据打印出来。
第三,还用计算机进行了日常办公现代化的管理工作的使用。
第四,及时收集、加工、整理、存贮、检索新的变化数据。
使其单位人事管理初步实行计算机化,让计算机在人事管理中得到初步应用。使人事管理者总是根据准确、及时的人事信息来进行决策,实现管理。只有计算机才能将现代化社会中,成倍增长的人事信息量,进行及时收集、加工、整理、贮存、检索、传递、反馈给决策者。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即:(1)对输入的人事数据,进行数值运算和逻辑运算,求解各种问题。
(2)对人事信息进行加工来解决各种数据处理问题,为人事决策者在决策时提供依据。
(3)对人事管理的各种资料数据和计算机顺序,具有记忆存贮的能力。
实践证明,当管理的信息量和复杂程度达到某一限度时,即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就必须采用新的管理手段,即用计算机技术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存贮等,可以使用人事基础信息,高效、合理、恰当地管理。这样,人事信息系统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发展而不断完善,计算机在人事信息管理中的地位也就是益重要。
正因为如此,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事管理工作效率。现代人事工作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保密性越来越强,而且信息的密度不断提高,靠传统的管理方法和人工操作手段已经无法搞好人事管理工作。而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系统,已逐渐成为人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人事管理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计算机在人事信息系统中的作用有:
(1)计算机能够比人更快地提供有信息价值的人事数据;
(2)计算机能够比人提供更新的人事数据;
(3)计算机能够比人提供更加准确的人事数据;
(4)计算机能够比人处理更多的人事数据等等。
正因为如此,我们利用计算机替代手工操作建立的人事信息系统,即计算机人事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可以高效能、大容量地收集、处理、存贮人事信息,大幅度地提高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是可以及时掌握整个人事管理系统的全面情况,提供系统的准确的人事信息,可以促进人事工作的规范化及各项管理制度与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从而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三是可以提供各种加工处理了的人事信息,以满足人事管理的特殊要求,适应新形势对教职工队伍提出的新要求,帮助选择方案,实现优化决策。
当前,不少单位的人事部门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还仅限于简单的单机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任务的复杂、用户的需求,其应用还会
总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适应了社会经济发的客观要求,是人事管理现代化的一大进步。今天我们运用计算机进行了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初步现代化的开发和使用,它大大提高了人事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它把人事干部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精力从事创造性的管理活动和其它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去;它能使决策、计划和其它管理活动更加科学、精确、灵活。因此,建立计算机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客观发展必然趋势。尽管在人事管理方面还不可能普遍使用计算机,但从长远来说,人事管理现代化和计算机是不分割的。轻视或者拒绝利用计算机技术,就不可能真正地、全面地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的,人才开发管理的加强,我们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促进使用计算机的人事管理现代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实习体会]
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对计算机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实践出真知,唯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期两周的上机实习,我上网查阅了一些计算应用知识并对毕业论文所需的资料进行了粗浅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六周毕业设计作准备,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让我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会继续努力,完善自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对于学校的精心安排和指导老师的用心辅导非常感谢.
初踏社会,心情激动、紧张、难过。激动的是我终于可以长大了,可以开始我真正的人生,紧张的是不知自己是否能适应这个社会,战胜这新环境,难过的是从此我就要告别那纯真的学生时代了,心里矛盾脑子里翻天覆地。
我现在的工作是为公司担任网络管理职务。刚进来公司的时候
经理就和我聊了很多,问我网络方面会不会,组装和维护计算机有过吗?我当时真是出了一把冷汗,不过还好平日在学校都有这方面的动手,自己的电脑被我也折腾过一段时间,还是游刃有余的回答了经理的“逼问”。到现在我工作有两个月了,还记得实习开始的那一天,我是在无聊中度过的,整日无所事事,几乎在办公桌前一坐就是一天,空闲得让我要打瞌睡了,真希望可以有人叫我帮忙做点事情啊!现在可不是这样了,五月一日劳动节是我们搬迁新公司的日子,所有的东西都是新的,我进公司的那天起我就知道,我最大挑战的时刻才刚刚开始,五一全公司员工都有四天假期,我可是天天在加班的哦,因为我就是要趁着假期把新公司的网络弄好——组建局域网。这其实就是我的工作。我当然全力以赴,尽心尽力做到最好。而且时间很紧,对于刚刚出来工作的我觉得压力挺大的,经理还给了我好几点要求,要所建的局域网能够做到:
1.网络类型为:服务器/工作站型;
2.各工作站之间可以互相访问,共享某些目录,就是所谓的资源共享;
3.服务器同时作为邮件服务器,可以在收发互联网的同时使得公司内部员工可以局域网内部自由收
发邮件,统一内部邮箱地址如:xxx@photar.com.而且这个邮箱可以用outlook 等邮件软件自由收发。
4.电脑收发传真。
5.公司最终实现一个无纸办公化的办公场所。
我大学三年里老师好象没教我这上面几点.但这没关系的,我有信心,我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懂就多动手多请教应该很快领悟过来的!劳动节第一天我就开始动手实干了。布线、接水晶头、装机、搞网络和调试;其实除了我,还有一个比较有经验的师傅一起做的,我一边做还可以一边学,他也会在一边指导,很快我对一些一直没接触过的事物了解过来!就这么一搞假期一下子就过去了,每天都是早上忙到晚上,很累,从未那么累!
新的办公楼正式开工了,到最后并没有按时间完成任务,但也不妨碍同事们办公!还好没有被骂。那时的局域网算是勉强通过,那位师傅也就离开了,因为他并不是我们公司的员工,只是一起协助把公司网络弄好。以后的事情都要我一个人去解决了,处理公司的电脑,打印机的故障,不知道是否能够顺利解决,而当真正将故障排除后,心里头有种说不出的高兴,我知道我的能力十分有限,但我始终没怕过,让我自己去摸索自己去解决,就算遇到实在不行的话,我会求助同学和朋友,给我做技术支持。我不怕问题的到来,因为问题总是可以得到解决的!通过这样我学习了许多,成长了不少。
每天的工作的确很累,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宿舍,但是后面也渐渐就习惯了。不断有新的知识学到,心里有一种充实感。经理除了让我维护网络和计算机之外,我还要维护公司一百多部电话(硬件故障维护与电话软件系统控制),以及维护公司的网站。网页制作可是我大学期间最喜欢的一个科目,现在竟然可以让我在工作中实践,我真的很开心。在这两个月里我真的学到了很多,也巩固了以往许多知识.现在工作的每一天几乎都会有大的或小的问题,这样其实我很开心,我也有信心把现在的工作做好!因为我有我的信念:我不怕问题的到来,因为问题总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1.1 教学手段单一和教学方法传统
由于数据库技术的实用性,这门课程需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形式单一,从头到尾采取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缺乏多样化,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在老师“灌”和“压”的模式下形成的,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1.2 软件和硬件设施投入不足
数据库课程实践教学要专业实验室作为支撑,但是目前很多院校在软件和硬件设施方面投入不足,教师授课硬件设备比较落后,不能安装最新版本的数据库开发环境,而机房授课更不现实,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为解决实践资源缺乏的问题,许多三本院校和职校加强了同企业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但是这些实训基地实训模式比较单一,企业只是接受在校学生的毕业实习[1],并不能真正解决岗位技能训练的需要。
1.3 缺乏“双师型”专业师资团队
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需要密切与企业联系在一起,这就需要学校具备实践技能强的双师型师资团队,目前,很多三本院校和职校教师基本大多针对课堂理论教学,真正走进企业的老师很少,教师缺乏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和实践经历,实践指导能力也较为缺乏。而三本院校和高职院校要引进专业型的数据库研发和管理人才,也面临诸多困难,例如教师到企业实践,许多院校并没有相关的支持政策和保障经费,所以院校想在内部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基本上难以落到实处。
2 校企合作的优势
我院是三本独立院校,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主旨。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实现了产学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既能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协作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我们可以把数据库课程学习引进企业,让学生在企业里面亲身体验实战课堂,了解企业对于数据库项目开发的整体流程和最新的开发技术,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有明显的提高[2]。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必定能有效的提高三本院校和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学校也可以把数据库项目开发的精英引进到学校课堂,亲自指导学生们实践课程,将最新的开发前沿知识带到课堂传授给学生,还能让学生与企业精英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了解企业项目开发的工作,可以更加明确大学学习的侧重点,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项目意识的培养。对于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从学生得到一些创新的灵感和方向,同时也提前把项目引入学生的脑海,吸引学生这个潜在的消费群体,对于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职企业,为企业节约培养成本。
3 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方式
3.1 学习环节紧密合作机制
首先,让学生融入企业。学校可以在学生实习环节上与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书本所需的理论基础知识在实习期间为企业所用,让学生早一点进入企业的实训模式。在这样良好的模式下,搭建了一个企业与学生零距离沟通的良好平台,学生既可以学习到数据库的专业技能,同时又在为企业工作,使企业节省了招聘成本开销。通过对学生实习情况的总结和分析,学校针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不同特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模块化组合和更改,充分使得用人单位实习过程中提出的课程模块训练能够嵌入到三本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得培养目标更明确,培养细节更清晰。
3.2 建立专业人员互聘机制
仅仅将学生实习期间带入企业是不够的,学校应该大力聘请企业数据库项目技术开发经验丰富的精英作为兼职教师,直接参与数据库课程建设,并成立一支有企业和学校两方共同组成的开发团队,按项目合作方式完成有关技术攻关项目,带领学生真正完成一些有意义的项目实训,同时也可以通过讲座的方式讲授当前企业使用的一些前沿技术和项目开发经验。我校在此方向上已经做了一些改进,已经在实践性比较强的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将武汉微思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开发3位专家老师引进到数据库课程设计课堂,指导学生进行该公司重要的项目实战训练,让学生与企业正式接轨,充分体现了紧跟市场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教学理念。在毕业设计环节聘请了工作经验丰富,业务水平精湛的企业工程师担任学生的论文导师,与校内导师一起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论文撰写工作,共同考评学生的毕业设计和答辩[3]。
3.3 建立课程共建合作机制
针对企业需求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开设企业的定制课程,形成学校和企业共同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机制。学校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理论课程的知识,掌握实践课程的技能,参加校企合作的项目实训等方式,使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充分提高,使企业获得了所需要的适合本企业的专业人才。
4 校企合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项目改革实施方案
4.1 课程领导小组角色以及任务分工
课程领导小组有院领导,专业课程老师,和企业开发领导和技术指导老师共同组成。其中,企业经理负责资源协调和项目监管以及与校方沟通协调等工作。校方领导负责工作协调,组织实施和学生管理工作。企业技术指导人员负责项目规划,风险管理,过程管理以及项目开发指导。专业课程老师负责项目制定方案,跟踪监督学生开发进度以及项目开发指导。
4.2 项目总体实施
项目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纽带,将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引入到数据库课程项目式教学上,选取比较典型的《企业人事管理系统》作为实训项目,根据项目的规模、项目组人员组织情况,在项目负责人领导下,将一个完整的项目分解成多个开发设计小组,包括开发组长、项目设计人员,数据库设计人员、程序编写人员、项目测试员等角色。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分派项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派难度适中的《企业人事管理系统》为研发项目,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项目需求和项目开发意义。
分析项目:根据项目需求,由项目经理将项目分解成相对独立的子项目,初步拟定项目开发内容。
开发团队:教师确定开发团队,开发团队为整个班级的学生,并将团队根据项目开发的需要,由教师对团队进行分组,在企业技术指导人员的的指导下,开发团队撰写详细的开发设计方案,并根据各个小组的不同职责进行明确分工。
研发项目:首先项目负责人先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对《企业人事管理系统》项目进行讲解,讲解清楚项目开发背景、技术平台、需要实现难度目标、考核要求等。同时,以项目驱动的方式讲解所涉及到的每个数据库知识点,包括:建库建表,数据查询,数据插入删除和修改,索引和视图的创建,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设计,约束和游标的设计等内容。其次,学生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具体实施方案和关键技术的实现。最后,将方案初稿整合后与用户协商,是否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一旦方案通过,则正式开始项目研发。
关键词: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对日软件外包
中图分类号:TP3-4
我校软件学院经过几年教学改革实践,以校企合作为契机,面向软件外包人才需求,以“夯实基础、强化能力、明确方向、工程实践、服务东北亚”为指导,构建了“模块化”的理论课程体系和“突出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形成了“校企互动”型实践教学模式[1]。
1 构建“2.5+0.5+1”模式
我校软件学院对日软件外包(Java方向)的本科生,前2.5年以在校内学习为主,三年级下学期(0.5年)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校企合作项目的学习,四年级(1年)直接到企业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2.5+0.5+1”模式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2.5+0.5+1”模式示意图
2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我校软件学院对日软件外包(Java方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基础实践、工程认识、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和项目案例库5个方面。
2.1 基础实践
基础实践层次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日语会话、日语写作等实践环节。
2.2 工程认识
工程认识层次包括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专业基础类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企业认识实习等实践环节。
2.3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层次包括专业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IT日语实习、企业工程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2.4 创新实践
创新实践层次包括实践教学环节中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培养,以及课外进行的素质拓展、科技制作、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等。
2.5 项目案例库
项目案例库对工程认识层次和综合实践层次,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目前,我校软件学院所具有的案例库(Java方向)主要有:客户资源管理系统(日文)、人事管理系统(日文)、实训管理系统(中文)、计算机教研室精品网站(中文)、大连市政府外文网站(日文)、大连市政府新闻系统(中文)、日语能力考试模拟系统(日文)。
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实践教学体系图
3 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通过建立多个校企联合实训基地,使学生在不同实习阶段有不同的实习内容,能够完成实践教学内容。同时成立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指导工作委员会和工作小组,完善实训基地相应的质量监控与运行管理机制。
目前我校与海辉软件(大连)有限公司、 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现代高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国内外IT知名企业签订了共同培养方案,致力于利用地区优势和外语学校优势,打造东北亚软件人才培养的摇篮。
3.1 培养目标
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培养出 “基础厚、能力强、外语好”的新型软件外包人才。
3.2 教学安排
依托校企合作中的企业或者校内实训基地授课,指导学生在模拟企业或真实企业中,完成1-2个软件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任务。
对日软件外包(Java方向)按照既定的工程实践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校内实训和企业实训或实习教学计划,与毕设阶段的培养结合,具体的培养计划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校外实训培养计划
学年 企业教学安排 时间 学习内容 基本要求 建议企业 备注
第
6
学期 软件工程初步能力培养实训 4周 主要通过一个真实需求的软件项目,使学生在团队开发过程中感受企业文化,体验团队合作精神。 以真实企业应用软件系统为对象,实践软件工程过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 1.海辉软件(大连)有限公司
2.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以软件工程过程实践为主,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第
7
学期 软件工程实战能力培养实训 12周 主要进行企业文化教育;企业软件开发知识的培养;企业软件开发过程的培养;按角色组织软件开发的实践。 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以及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提交完整的软件开发文档(日文)。 1.海辉软件(大连)有限公司
2.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以企业为主进行实践环节教学,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和工程实践能力。
第7
-
8
学期 毕业论文(设计) 12周 以软件行业应用为背景,以文档编写和软件项目开发的质量为考核内容,强化软件项目开发过程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开发一个软件工程项目。除提供一个实际运行的真实系统实现一个模拟系统外,还必须提供规范化的主要文档(日文)。 1.海辉软件(大连)有限公司
2.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以自我学习为主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 “校企互动”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建议[2]
4.1 走出去,请进来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充实现有的专业教师队伍。
“走出去”是要求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进行短期培训,与企业一同进行项目的设计与开发,进一步提高教师的项目开发能力,促进教师“双师型”素质的整体结构的全面提高与优化。
“请进来”是建立学校与企业等单位合作教育的机制,聘请或引进软件外包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且有教学能力的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或毕业设计指导,开设有关行业新知识、新技能、新管理办法的课程或讲座。
4.2 “校企互动”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要以对日软件外包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校企互动”是教育适应区域发展,为区域发展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互动”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动机、过程、成果都应该和必须体现软件外包企业需求。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集中精力办好一些专业,并办出品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我校软件学院利用大连外国语大学的日语优势,集中精力办好“计算机+日语强化”专业,并为东北亚区域发展提供大量的、优质的对日软件外包人才,毕业生分配率连年达99%以上。
4.3 日语教育要以校内教育为核心
日语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漫长的积累过程。因此,在校内的几年里,既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计算机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读、写能力。
4.4 校企双方要互惠互利
“校企互动”使学校密切了与企业的联系,增强了办学实力,提高了社会影响力,也得到了充足的实践教学条件和科研条件,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水平。企业也获得了学校的人才、技术、培训、科研、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解决了企业技术革新、员工培训等问题,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参考文献:
[1]徐蓼芫.校企互动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134-135.
[2]谢文达,张宗福.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科教文汇,2013(2):110-111.
作者简介:陈恒(1982.10-),男,安徽太和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软件工程。
关键词:课题项目研发;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0-0039-02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是甘肃省第一所独立院校,为了增强办学竞争力,不断地创建专业特色鲜明、应用优势突出、就业需求看好的新专业,在传承和发扬西北师范大学百年老校的崇尚学术、追求卓越、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同时,积极研究和探索,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知行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是为适应西部大开发,加快培养信息技术人才而设置的,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改革教学模式着眼,有效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做了许多切实的工作。
第一,从社会需要定位培养目标,制定务实的办学思路,就是“面向社会、以人为本、任务激励、实践创新、多能多证、应试应市”。面向社会就是以社会的需求,和“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确定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为西部大开发培养信息技术人才。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师和管理人员要为学生的成才服务。实践创新,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其具有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素质。任务激励,就是以课题项目的研究、开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能多证是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拿到学校的毕业证,还要拿到国家相关的专业等级与职业资格证书。应试应市,表明素质教育不排斥考试能力,学生要能适应专升本的考试、研究生考试和国家机关凡进必考的形势,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应聘就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的新举措是“两手抓”:一手抓学生的搞课题项目实践,一手抓考取国家的专业技术等级和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在毕业时,每个人都搞出几个项目成果,获得几个资格证书。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了整个办学思路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际意义,已在增强学生素质,提高就业率方面凸现优势。
第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行教学改革,努力推进教学创新已势在必行。教学改革要落在实处,除了科学地制订教学计划外,在课程设置中,知行学院计算机系突出了这样几个方面:首先,瞄准技术发展应用领域的前沿,不断的选择增设实用性强的新课程,以适应计算机科学日益迅速的发展。几年来先后增设了大型数据库、ASP、EDA技术等课程;其次,着眼应用,增加实践性课程,制定了x+1学期的教学与实践计划,即专科生第六学期从事专业实习,本科生第八学期安排专业实习。为了加强毕业生专升本与就业工作,把专升本的辅导提早到第5学期,把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提前到第7学期,这一措施既可以保证上述工作有充分的时间来完成,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成果在就业应聘面试中派上用场。再次,面向社会,增设开发和研究性课题。对专职教师要求教学采用新技术、新手段,以全新的姿态走上讲台,教学效果普遍较好。
第三,为落实办学思路培养应用型人才,多年来的实践中认识到,应用型人才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既能创新,又能创业。能够搞项目与课题的研究和开发,所以培养学生从事课题、项目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依据动机理论,人们愿意做出努力的事情不外乎两种:一是他们指望做后能成功的事,一是能看到成功带来收益的事。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公布一系列有实际意义的课题任务,向学生说明实际意义,完成这些任务能学到什么技能,然后让他们报名选做,老师进行个别指导,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社会调查、搜集资料、进行实践和创造性的学习。通过任务激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采用课题、项目研究与开发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了使学生有较多的项目开发的体验与实践,在一部分应用性强的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学的目标、教学的过程、教学结果考核均与课题项目的研发相连接的教学模式。这样就改变了只靠毕业设计集中搞项目的办法,而让每一门专业课为新型人才培养做出贡献。笔者有幸承担了“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任务,率先进行“课题、项目研究与开发教学模式”的教学。第一步,改编写了教材,将VB课程学习中要做的课题一一列出。VB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习的核心必修课,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发挥重要作用,在学生整个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二步,设计一个全面全新的教学模式:“一个飞跃达标、两个阶段教学、三个层次要求、四个方面考核”。一个飞跃达标,就是实现从案例教学入门到项目开发的飞跃。由于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能搞课题项目研发,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把课题、项目研发的任务分解到相关课程教学中进行。这样,毕业时每个学生可以搞出三、四项成果,提高了就业竞争能力;两个阶段教学,就是把一个学期分成两个阶段,进行阶段教学。第一阶段,进行案例教学,以课题为主线,学习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做到由基本概念与案例入门。第二个阶段,进行项目研发。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做小项目,也能做功能相对完整的中等程度项目。实现由“案例”到“项目”的飞跃;整个阶段都是讲练结合,加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是:每个课题单元分两个阶段,教师讲解、演示为一个阶段(2学时),学生实训练习为一个阶段(4学时)。教师讲解、演示课题项目时,给出课题项目名称,说明课题目的、课题意义,讲解演示设计过程,(包括界面设计、属性设置、代码编写、运行调试、整理保存和注释详解)让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通过实训练习,使学生亲手完成一些案例和项目任务,获得成就感,从而引起继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任务激励”和“实践创新”的目的;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实训练习课题难度分一般、较难和难三个层次。一般的课题任务要求全体同学完成,较难的课题任务要求二分之一的学生完成,难的课题任务供少数优秀同学选做。考核成绩考虑到四个方面:学习态度、出勤情况、创新精神和成果业绩。期末考试,让学生分组选题,采用论文答辩的方式进行。看创新精神,看成果业绩。第三步,根据改革了的教学模式,进一步设计了改革要求,即为授课编写独具特色的讲稿,打印成册;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做出教学课件;汇编学生完成的课题成果,刻录成光盘并保存。按照上述的教学模式以及改革要求进行的教学,从教得方面来看,因为“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避免单调的理论讲解,笔者从多本辅导教材中精心挑选了多个有代表性的实例汇总为16个课题(如窗体程序设计、复选框程序设计、查询密码程序设计、菜单程序设计、多重文档程序设计、访问数据库技术、宾馆管理系统等)作为主导教材详细讲解,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进行实际演示,配合理论知识的强调,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比较感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强,在期末课题设计时也充分发挥了创造性思维。从学的方面来看,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比较感兴趣,因为这门课程实用性较强,但难度不算很大。学生们为了能学好VB这门课,借阅了多本相关资料,花费了大量业余时间来上机实践,进一步强化他们对一些VB实用例子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学习的效果也比较好。“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实用性较强,符合专业课学习的改革要求。达到了培养学生从事课题、项目的研究和开发能力,促进他们成为应用型人才的目的。2006年VB程序设计课题项目研发教学的成果比较显著,下半年期末考试中列出26个课题,学生分组进行研发,同学们设计出了“学籍管理系统”、“电子教务系统”、“评语管理系统”、“企业人事管理系统”、“小区物业管理系统”、“快捷Windows桌面操作系统”、“AMT模拟系统”、“黄河风采抽奖系统”、“多媒体播放器”等课题项目,一些同学的程序设计很具特色和创造性。
第五,知行学院计算机系又将“课题项目研发的教学模式”推广到EDA技术、数字图像处理、C程序设计、CAXA、多媒体技术、JAVA等课程,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数字图像处理期末列出了27个课题,同学们完成的“建立五官数据库为特征人物画像”、“运动员号码识别处理系统”独具特色。EDA出了20个课题,“三层电梯控制设计器”、“乒乓球游戏设计”、“智能函数发生器设计”、“数字钟”等课题学生们在创建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创造性,使同学们都很有成就感。2003年以来学生完成各类课题150多项,学生的专业技能显著提高。因此在一部分专业课程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很有实际意义。
收稿时间: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