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位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2 17:45: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护理学位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护理学位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质性研究;护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076-02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质性研究被美国护理学家引入护理领域之后,在各国发展得比较迅速。在护理领域,研究者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仅用量性研究已无法得到很好地解决和解释,而质性研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整体且深入的研究,通过揭示事物内涵来认识事物,因此护理研究人员逐渐开始运用质性研究来解决一些研究问题,质性研究在护理专业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突出。质性研究往往对研究者本身的要求较高,而护理研究生往往能代表该领域的较高研究水平,为此,本文通过分析质性研究在我国护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旨在为质性研究在我国护理领域的运用提供参考。

一、质性研究的定义及特征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的情境下从整体的高度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度探究和诠释的过程,它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要融入被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中,深入体会他们的感受与看法,并从被研究者的立场来诠释这些经验和现象的意义。因此,研究者在进行质性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理解社会现象的不确定,对研究对象有高度的敏锐性,通过与被研究者的密切互动,对社会现象或行为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质性研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平民意识,它需要研究者参与到研究情境中,与研究对象产生互动,从而对事物的复杂性和过程性进行长期深入的考察与体悟。

二、文献的纳入与排除

以“护理学”“护理领域”为检索词在万方数据库的学位论文、CNKI的博硕士论文中检索,检索截止至2014年5月的所有护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共检索2385篇。纳入标准为质性研究论文,包括个案法,参与观察法,访谈研究法,扎根理论法,内容分析法,德尔菲法。排除标准为仅出现质性研究等相关字眼而未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最终纳入429篇。

三、结果

对429篇论文进行分析的结果见表1~3。

四、讨论

护理学研究的范畴随着护理观念的转变将不断更新,护理领域的研究对象往往是人,这就导致了其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很多研究现象及内容仅通过量化指标是无法衡量且不能被解释。而质性研究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整体的、深入的、层层相扣的研究,揭示事物内涵认识事物。因此,运用质性研究来解决研究问题的研究者越来越多,但在质性研究发展较快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不足。

1.年份。由表1可以发现,我国护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质性研究应用较少,于2003年才出现在护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尽管护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质性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文献总量只有429篇,占所有护理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17.98%,可见质性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质性研究方法。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护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应加强其质性研究方法的学习。从文献分析结果显示,多数文献都运用的是德尔菲法,其次是访谈法。这可能与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的特性有关。一方面我国护理的很多研究领域才刚刚起步,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研究者往往需要去构建一个量表或者某种体系,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多数研究者运用德尔菲法就是为了达到构建量表或体系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德尔菲法的研究对象往往是某些领域的专家,资料来源主要是这些专家的想法和理念,而研究者能参与的研究过程就是对资料进行整理,不参与对研究现象或问题的探索和思考,因此,与其他质性研究方法相比,对研究者的要求较低,运用相对简单。护理学研究的范畴随着护理观念的转变不断更新,研究的内容也将更有深度,而质性研究中除除德尔菲法外还有多种研究方法,例如扎根理论,因它对研究者的自身素质要求较高,需要系统的培训,因此研究者运用的较少。由此表明,护理研究者在认识到质性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研究素质,能根据研究目的而选择合适的质性研究方法,从而能真正地解决研究问题。

3.培养单位。由表3可以发现,质性研究论文作者的培养单位区域分布局限。我国护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作者的培养单位,28.11%集中在第二军医大学,11.18%在山西医科大学,4.90%在福建医科大学,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质性研究的选择不但与研究者自身的素质有关,还和培养单位的学术氛围相关。就第二军医大学而论,20世纪90年代初第二军医大学第一次以联合培养的方式招收护理学研究生,现已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护理学人才。因此,有必要为护理学研究生开设专门的质性研究课程和系列专题讲座,各学校之间相互交流,提高护理学研究生综合素质,从而打开区域限制,使质性研究方法的运用在研究生中能够普及。

4.质性研究的伦理问题。质性研究中的伦理是指研究者在整个质性研究过程中道德上的考虑、选择和责任,尊重人的生命、权利和尊严。在质性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需要进入被研究者较为隐秘的生活领域,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内心世界,与他们有较多时间的密切互动,本研究分析发现,大部分的论文对伦理方面未提及或描述不全面,仅提到对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权和资料保密这两个问题,而对于质性研究过程中怎样避免对研究对象的伤害以及资料返回研究对象处核实这两方面很少涉及。因此,在设计课题的开始,研究者就要考虑到研究对象尊严的价值,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要遵守伦理原则,对研究结果进行客观且真实的报道。对研究者来说,保持足够的敏感,及时敏锐的加以识别,意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伦理责任,在科学方法与伦理价值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显得格外重要。

五、质性研究在护理科研中的前景展望

本文通过对国内护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回顾,可以发现,国内质性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虽然在我国的护理本科所学的《护理研究》教材中已涉及到质性研究,但仅是对质性研究进行了简单介绍,而且质性研究方法不是仅通过教科书的宣讲就能掌握,是需要研究者不断地加强与质性研究相关的培训以及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摸索而领悟的。作为护理领域中富于发展前景的研究方法之一,高等护理的教育者应重视护理质性研究培训的启动和实施,并在实施中探索、发展和完善质性研究的护理学应用,通过对质性研究方法更深入的分析及了解,采用多种质性研究方法为具体的研究问题服务,深入挖掘质性研究对护理学研究的独特意义,掌握科学的质性研究方法,为未来的护理科研队伍奠定基础,对促进护理学科发展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周荣慧,黄人健,李春玉,等.护理质性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护理管理杂志,2002,2(1):21-23.

[2]蒋逸民.质性研究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

[3]陈向民.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M].第一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4]胡雁.质性研究[J].护理进修杂志,2006,(21):579-581.

[5]朱海利,陈鸿华.我国护理硕士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护理研究,2006,20(8):1982-1984.

[6]张美芬,杨清秀.护理研究中的伦理要求[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6(1):52-53.

第2篇

为验证护生对知识掌握程度而客观评测,从信度、难度、区分度等方面首先对试卷进行评价。

1.1信度考试的信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科学的反映考试客观性及考试结果准确性,试卷的信度与考试结果受随机因素影响程度呈反比,信度的高低能保证学生考分真实可靠。根据教育测量学理论,试卷信度>0.50表明信度好,>0.80信度很好。信度系数采用克伦巴赫(Cronbach)α公式计算[2]。α=(k/k-1)(1-∑Si2/St2)(其中:k为试题总数目,Si2为第i题得分的方差,St2为考试总分的方差),α的范围为[-1,1]。本次试卷信度为0.53,可认为该试卷的信度良好,考试成绩可以信赖。

1.2难度试卷的难度系数P采用平均分方法计算,即P=x/W(x为学生的平均分,W为试卷的满分)。两个班级总人数为481,平均分为69.4分,难度为0.69,一般认为P值介于0.4~0.7之间,试题的难易程度较适中,该考试试卷难度较为适中。

1.3区分度将考生依照测验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把成绩列前27%和成绩居后27%的考生分别定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分别计算2组每题的难度,即PH和PL,则D=PH~PL(又称两端法)[3]。结果显示,本次考试区分度较好,能够将不同层次学生的成绩区分开。本次考试区分度统计及评价,见表1。

2ICU班与普护班考试成绩对比分析

2.1总体情况对比ICU班考试成绩及分布成绩为45~98分(73.10±10.99)分,全距54分;普护班考试成绩及分布成绩为39~96分(67.30±10.81)分,全距57分。结果显示,进行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的ICU班考试成绩总体优于未采取教学改革的普护班,见表2。

2.2各类型得分情况对比通过对比ICU班和普护班各题型最高分、最低分以及平均分的得分情况,发现进行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的ICU班在各个题型平均得分高于普护班。

3讨论

3.1教学改革成效明显根据ICU班和普护班卷面成绩显示,无论是平均成绩还是各题型平均分,ICU班明显优于普护班,表明进行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护理药理学教学改革以后,使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更贴近临床用药护理过程。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实践等方式,提高了护生学习护理药理学的兴趣,激发了护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使护生初步具备观察临床常用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的能力及用药监护的能力,具有对临床常用药物进行药物知识咨询、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的能力,具有对临床常用药品进行制剂的外观质量检查、配伍禁忌检查的能力,为步入临床护理一线工作岗位奠定基础[4]。今后,可以进一步将改革成果普及到所有的护生护理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

3.2知识点掌握情况有待提高根据ICU班和普护班各题型平均分统计结果可知,名词解释、单选、填空、简答平均成绩相差分别为1.4分、0.9分、0.8分、2.5分。名词解释和简答成绩相差较大,说明通过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护理药理学改革注重从宏观层面的知识串联,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单选和填空平均成绩相差较小说明对相关零散的、细节性的知识点强调不够,导致学生知识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3篇

1.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60名2012级护理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名,女58名,年龄为23至25岁。所有学生均参加实验考核。

2.方法

(1)分组。将学生随机分为两个团队,每队30名,学生自行选出一名总指挥来负责整个实验的组织。再将每个团队分成4组,分别是现场、院前、院内急救,以及重症监护,每组7-8名,并选出一名小组长来负责,小组成员共同查阅、收集资料。每个团队的总指挥及组长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对病例进行编写,并制定处理方案。完成病例编写后,组员进行讨论,并交由老师进行角色分配、练习、实施、总结汇报。同时,选派4-5名教师对每个团队进行临床指导。(2)安排时间。体验式课程安排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一个月,学生此时已完成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所有课程。教师在第三年开学时,将体验式教学的设计及相关要求详细告知学生,并让学生自行到医院对整个的急救流程进行观察,再查阅文献,设计出病例。学生在设计病例过程中,应充分结合急危重症护理学理论知识与急救技术,并通过设置情境、角色扮演等完成此项探究性实验。(3)体验式教学的内容。理论知识方面,要求学生熟练运用危急重症、内科、外科等护理学科及基础护理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操作方面,会使用简易呼吸器与心电监护仪,会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术,熟练掌握外伤止血、包扎、搬运,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静脉输液、吸氧等操作。(4)总结汇报。结束实验后,以团队为单位写一份实验报告,并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发展绘制相应的概念图。

3.效果评价

采用学校设计的调查问卷表对学生对体验式教学效果的评价进行调查。调查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巩固,急救意识增强、急救技能提升等项目,且每个项目均设有帮助很大、较大帮助、不确定及极少帮助4个选项。共发放6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二、结果

超过92%的学生认为体验式教学方式在理论知识巩固,急救技能、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方面,具有比较大或非常大的帮助。

三、结论

通过体验式教学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急危重症护理技术掌握和了解,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中的应用具有较大的意义。

1.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急救的综合能力。体验式教学主要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的,并通过合理的优化和演练,学生的急救意识在不断的增强。同时,增加了对ENSS知识,对急危重症救护技术的训练。通过本研究的实践表明,学生的急救意识和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培养有了很大提高。

2.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效的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素质。体验式教学整个流程需要将EMSS进行完整的演练,其中需要涉及到较多的内容,其操作比较复杂,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人员比较多,其教学场所比较广,学生在整个实验的设计、准备、演练以及反思的环节中,需要进行反复的讨论和修改,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思考,以便更好的完成实验任务。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扮演到不同的角色,同时,还需要进行大量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体验式教学主要是以团队式的方式进行的,考核的形式也是采用团队和个人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的,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共同的努力,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团结合作素质的提高。

第4篇

1.1对象

选取2013年6月—2013年11月在宁波市某三级专科医院儿内科3个病区实习的某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60名全日制护理专业高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儿科病房每轮实习学生4人,实习4周,共5轮完成儿科实习。病房的选择根据病房总带教老师对以学生为主体的床旁教学的把握程度确定。其中2名学生因身体原因延迟实习。实习生全部为女生;独生子25人(43.1%),非独生子33人(56.9%);省内生源52人(89.7%),省外生源6人(10.3%),年龄(20.21±0.70)岁,在校成绩(80.29±6.59)分。

1.2方法

1.2.1形成性评价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查房中的实施

每个科室的4名学生组成两个小组,每组2人,分别在实习的第2周和第4周各举行1次查房,第2次查房时两组学生的角色互换。整个护理查房由学生准备和主持,以其中一组学生所分管的患儿作为床边查房对象,过程涵盖采集患儿病史、护理体检、健康教育、现场专科操作等环节;另外一组学生以PPT形式汇报患儿主要病情,提出护理问题,制订护理计划和措施,然后采用学生自己、同伴和科室总带教老师分别现场反馈的方式,反馈内容为本次查房的组织管理,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对患儿的人文关怀,参与和合作程度,体检和操作的规范性,病例分析准确性,PPT汇报材料的制作质量等查房中表现好的方面和存在的不足。最后由科室总带教老师组织学生填写教学查房质量评价表评价本次学习质量。

1.2.2评价方法

由研究者自行设计教学查房质量评价表,共25个条目8个维度:教学准备(3个条目)、病史汇报(2个条目)、护理评估(4个条目)、护理问题(3个条目)、护理计划(4个条目)、护理效果评价(2个条目)、综合能力(2个条目)、教学效果(5个条目)。问卷辅以相应的指导用语,运用Likert5级计分法,4分为很好,3分为较好,2分为一般,1分为较差,0分为差。问卷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查房质量越高。经检验,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7,内容效度由5名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护理教育专家(1名学院老师,4名医院主管护理教学老师)2轮评定,CVI为0.98。每次查房完成后请学生填写,两次共发放评价表116份,回收有效表格11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

1.2.3统计学方法

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因收集的教学查房质量评价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Q)表示,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2.1形成性评价能促进学生形成结合病例深入分析的临床思维

Rolfe等强调,形成性评价目的是为了帮助或促进学习,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以学生为主体的床边教学查房是针对临床真实病例展开的教学活动,需将实践、讲解、讨论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全面护理患儿的学习机会,这是学生在院校学习期间所无法学到的,学生刚接触临床,查房既是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又难免会存在各种问题。为及时指出和纠正本次查房过程的不足,弥补学生知识的不全面,在查房结束后安排学生、同伴和老师进行现场反馈,以确保学生查房的质量,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现场反馈紧紧围绕所查病例展开,让学生对自己刚才的表现做出积极主动的反思和回顾,清楚自己当前的表现与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之间的差距,同时从其他同学身上学习和借鉴一些好经验,同伴评价能帮助对方发现错误,老师则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对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或未提及的内容进行补充指导。表1显示,前后2次查房质量中护理评估、护理问题、护理效果评价、教学效果和总得分差异经Z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现场反馈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明确的反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病例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深入分析的临床思维能力。

2.2形成性评价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2.2.1护理评估技能不熟练

面对一个不是十分合作的小患儿和关切的家属,学生在床边容易出现紧张、不自信,表现为体检时手法的不熟练,如囟门大小的定位不清楚,听诊时痰鸣音和湿啰音难以区别等。解决措施:引导学生在4周儿科实习中跟着老师学做体检,譬如在吸痰前后听诊呼吸音的变化,判断腹泻患儿的脱水程度等。另外,在医生收治新患儿时尽量让学生跟随查房,倾听医生如何向家属了解病史,观察医生如何做全面体检等。护理评估技能也作为学生出科操作考试项目,督促学生平时就要有意识的多看多问多做,不断提高护理评估能力。

2.2.2寻找护理问题准确性不够

某肺炎病例查房时体温已稳定3d,“体温过高”仍作为护理问题提出来显得不合适;某患儿咳嗽有痰但无气急症状,提出护理问题“气体交换受损”不妥,存在过分依赖教科书,未与实际病例紧密结合现象等。解决措施:护理问题是针对具体病例目前的健康问题提出的,告诉学生并不是每个患儿都按书上所写的症状、体征而发病的,应根据该病例的临床表现提出相应的护理诊断及措施,当患儿部分症状或体征经过治疗已经稳定或消失,要及时予以效果评价,不能继续作为当前的护理问题。

2.2.3健康宣教内容太笼统

如学生指导家属给10个月龄腹泻患儿的饮食要清谈,家属日常照料中会难以具体执行。解决措施:健康宣教活动可以增加患儿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促进康复。反馈时提醒学生,今后对腹泻患儿家属宣教清淡饮食时一定要具体说出来可以喂养的食物,如白粥、烂面条、馄饨皮等,便于家属选择和喂养,而且平时要多关注患儿的实际进食是否与医嘱相符。

2.2.4获取新知识能力不足

查房需要补充临床新进展,但学生的知识局限于学过的专科教材,偶然会搜索公众网站,对哪些专业网站或数据库可查找医学文献基本不知晓。如雾化吸入是肺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生不能解读各类雾化药物作用机制。学生在本次查房中利用和获取信息资源严重不足,与王丽娟的调查一致。解决措施:对每批新来实习生介绍本市图书馆开放的医学信息检索免费网络资源,并提前3d确定查房病例,便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检索文献,要求教学查房中有反映医学文献中最新的相关护理研究成果与动向的内容。高质量的形成性评价能够及时发现学生查房中的各种问题,反馈的内容做到清晰、专业、相关,并针对问题采用措施进行纠正,便于接受者理解和改进将来的学习和工作。Cotter等指出,学生的自我评价技巧和高质量的教师反馈可使整个评价更加完整。同时,带教老师在现场反馈时要做好引导,既要发现问题,又要鼓励学生多捕捉其他同学的每一点进步,避免互相评价氛围太紧张,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不减。

3小结

第5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①多元醇。肌醇途径(山梨醇增加肌醇减少);

②非酶蛋白糖基化;

③血脂代谢异常;

④氧自由基;

⑤微循环。此外,肌醇枯竭,免疫因素,以及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及其他代谢途径都或多或少在疾病过程中涉及的,最终导致线粒体中氧自由基和NADH氧化酶活性增加,神经营养因子的破坏增加,影响的轴浆运输和导致基因产物的表达。在神经病变,其病理改变以节段性脱髓鞘和轴索变性为主,常累及感觉神经,临床表现为烧灼感疼痛,麻木和针刺样疼痛症状。

现代医学理论认为,病理变化有两个方面:

①神经营养小血管的变化,主要是管腔狭窄,玻璃样变性和内膜沉积。糖尿病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胀,降解的外皮细胞碎片以及基底膜物质增多,导致血管壁增厚。而血小板聚集和沉积则会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神经病理改变。

②神经本身的变化。神经轴突消失,特别是神经末梢处,并且伴随有轴突背侧死亡。外周神经纤维丢失,主要为大的有髓鞘的神经,以及一部分无髓鞘的小神经纤维,并且存在有局灶性的脱髓鞘。

代谢紊乱的机理多见于山梨醇-肌醇代谢异常。山梨醇-肌醇代谢异常导致周围神经组织山梨醇、果糖堆积,肌醇含量和Na、K-ATP酶活性降低,轴流运输及轴突生长障碍,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严重程度与血糖的高低不完全平行。然而,血糖控制,将直接影响疾病的发展变化。由于长期高血糖引起的一系列代谢紊乱干扰神经组织的能量代谢,它改变了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此外维生素缺乏症和神经病变有一定的关系。

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护理现状

在临床中并无疗效确切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方法,故在治疗中必须结合多种护理措施。

2.1血糖监测

遵医嘱严格执行降糖治疗,按照药物作用的时间准确给予患者药物,并对血糖定时准确监测及记录。指导患者进行适当运动,如太极拳、餐后散步、做操等。按照患者年龄详细讲解控制血糖波动在理想范围的重要意义以及餐前、餐后的理想血糖值。

2.2足部护理

对于患者感觉要经常询问并做好记录。遵医嘱给予改善微循环和营养神经的药物,同时要将这些药物起效较慢的特点告知患者,并嘱其必须要坚持耐心治疗。在对患者进行合理的针灸治疗时,应当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足部按摩。患者可以听音乐、看书等,使注意力得到分散,由此来使不适感减轻。在按摩完毕后需要对局部皮肤情况进行观察,并嘱其保持30min的卧床休息,并且做好足部保暖,防止发生受凉,同时在休息时应当要将下肢抬高,饮一杯温开水,按摩后患者要避免盘腿而坐,防止发生下肢血运被压迫,对足部的血液供应造成影响。

2.3运动疗法

进行适量的运动,可使患者的体质得到增强,抵抗力增加,使组织和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度得到加强,并使血糖降低,微循环得到改善。故在临床中,护理人员可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步行、太极拳、慢跑、保健操、气功等运动。在锻炼过程中患者应当按照自身情况选择有规律的运动项目,并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在运动过程中轻度肌肉酸痛、有微汗、休息后很快恢复为宜。

2.4饮食护理

患者出院后需要自己对每餐食物进行选择,可遵医嘱给予患者一份出院饮食单,其中包括不可食用食物、少量食用食物以及可食用食物。同时具体规定每日食盐、食油、牛乳、鸡蛋等食物的用量,并对每日餐次分配方式以及加餐方法提出几种合理建议。

第6篇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护理方法。方法采用YL一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穿刺引流,术后心理护理,加强观察,保持呼吸道及引流管通畅,预防感染,防治并发症,早期康复护理。结果60例住院期间死亡5例,放弃治疗4例,生存病例随访6个月,继续从事原工作且状态良好者23例;生活自理者16例;在他人协助下能进行日常生活者12例。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通过合理的护理,有利于预防并发症和病情恢复,减少致残率,提高了治愈率,减少医疗费用。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大块出血,起病急,来势凶猛,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多见于50~60岁的病人,是高血压病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传统的颅外手术需在全麻下进行,时间长,损伤大,术后病死率高。我院自2002年8月开始应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取得满意的疗效,而术后护理在预防并发症和促进康复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46~75岁,平均63岁。60例病人均有数年高血压病史,合并糖尿病12例,冠心病14例。入院时血压140~225/90~130mmHg,发病至入院最短时间30min,最长72h,其中嗜睡31例,中度昏迷15例,深度昏迷14例。

1.2出血部位及血肿量出血部位位于外囊14例,内囊23例,脑室内出血13例,脑叶出血10例。根据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量[1],60例病人血肿量约为30~75ml,平均出血量53ml。

1.3手术方法采用YL一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将头颅CT测量定位点作为靶点,摆好患者,避开重要血管及皮层重要的功能区,常规消毒,局部麻醉,选择适当长度穿刺针。在电钻带动下钻透头皮、颅骨和硬脑膜后,去掉电钻,侧管连接引流管,拔掉盖帽,插入钝圆头塑料针芯,然后进行血肿穿刺,用20ml注射器,将液态部分血液抽出,一般首次抽吸50%,然后插入针形血肿粉碎器,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残余的液态血肿和半固态血肿,如遇有新鲜出血可用肾上腺素1mg+生理盐水100ml反复冲洗,待侧管排出液体澄清后注入液化剂。液化剂配制为生理盐水50ml+尿激酶25万U+肝素12500U,破入脑室者液化剂中不用肝素,每次注入液化剂3~5ml,保留4~6h后开放引流,2~3次/d,直到头颅CT复查显示血肿清除90%以上时即可拔针。术中、术后严格无菌操作,注意防止并发症。

2结果

60例住院期间死亡5例,放弃治疗4例,生存病例随访6个月,继续从事原工作且状态良好者23例,生活自理者16例,在他人协助下能进行日常生活者12例。

3术后护理

3.1心理护理[2]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失语、吞咽困难及头晕、头痛等症状,对疾病的预后有恐惧、焦虑心理。护士应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使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转归有所了解。关心、爱护患者,主动热情地做好各项护理工作,调整患者心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观察生命体征遵医嘱予以吸氧、心电监护,每30min测呼吸、脉搏、血压一次,每4h测体温1次,血压控制在(109~150)/(71~90)mmHg,防止血压过低引起脑血流量灌注不足,而加重脑缺血、脑水肿,常规头部置冰枕以减轻脑水肿。每1h观察意识瞳孔状态并记录,注意有无呕吐、抽搐等情况。3.3微创引流的护理头部引流管要妥善固定,高度不超过床沿,严防躁动患者将引流管自行拔出。搬动患者时,应先暂时夹管,以防逆行感染。更换接管、敷料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引流管畅通,严防引流管受压、成角、折叠。如引流管引流不畅,一般为血凝块堵塞,可用生理盐水、尿激酶冲洗。严密观测引流量及性质。术后引流液一般呈淡红色,如引流管内有新鲜血液流出,要考虑再出血的可能,如血量减少后突然出现无色液体,要考虑有引流出脑脊液的可能,应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3.4预防并发症①防止肺部感染,做好口腔护理,定时翻身叩背,鼓励病人咳嗽排痰,分泌物多时及时清理,保持呼吸道通畅[3]。意识障碍者予鼻饲,发生呕吐予侧卧,防误吸。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按气管切开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②防止消化道出血,密切观察血压及腹部情况,观察病人大小便颜色、性质,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消化道出血者暂禁食,予持续胃肠减压及冰盐水洗胃或胃内注入冰生理盐水l00ml+去甲肾上腺素4mg。留置胃管者每次注入流质前抽取少许胃液,观察判断有无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经口进食者避免食用刺激性强的生冷、过热、粗硬的食物。③颅内感染的预防引流管置管一般为2~5天,不超过7天,以防增加颅内感染的机会。冲洗及更换引流袋时严格无菌操作,限制人员流动,减少探视。④预防泌尿系感染留置尿管病人每日更换引流袋1次,并用0.5%碘伏棉球擦试消毒外阴及尿道口,每日2次。

3.5早期康复护理[4]早期康复是缩短住院日,减少致残率的关键。患者生命体征平稳,48h后即可进行康复护理。昏迷病人应多按摩肢体及被动活动,保持瘫痪侧肢体处于功能位,意识清醒者应进行详细的康复知识宣教,加强主动练习,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促进患者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4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起病凶险、死残率高,给家庭、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应用颅骨钻孔引流术,具有创伤小、对病人内环境干扰小、清除血肿完全、易于引流等优点,有利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特别适合年老体衰或者合并严重心、肺、肾疾患的患者。术前、术后病人病情的观察、护理,并发症的预防至关重要,保证患者早日康复。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有娴熟的业务水平、扎实的理论知识、高度的责任心、独到的急救意识及病情观察,评估及心理护理能力,才能有效地完成病人的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在护理过程中,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是关键,应根据患者的知识水平、社会地位、接受能力等采取不同的方式,尽量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诊断、治疗和护理措施及如何配合治疗、疾病预后及自己的配合对预后的直接影响等信息。患者对有关信息有了充分的知情认识,在治疗中的自信心、积极性、主动性,自然就会大大增强;为病情好转,病人康复,提供有力的保障,为降低病死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能力、生活质量创造可能,实现临床护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l]赵继宗.神经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302

[2]邱然,罗巧.脑出血患者的心理护理[J].华夏医学,2002,5:657

第7篇

关键词:模糊控制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站在讲台上,通过板书和自身的语言、表情、形体、手势以及目光交流向学生传授课程,即所谓的粉笔加黑板的经典教学方法。近几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多媒体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编制软件或课件,通过投影仪等投至屏幕上代替板书,不仅如此,还可添加音乐或背景声音等,将知识更加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带动学生视觉和听觉活力,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也丰富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

《模糊控制理论》对于我校的本科生是一门新兴课程,因为Zadeh先生确立模糊控制理论至今也仅有40多年的时间。它的知识层面高,应该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尤其是对集合理论的理解。因此,这门课程应该在掌握了基本控制理论的相关课程,以及良好的数学基础上来学习。它即需要掌握良好集合理论知识,又要理解基本控制理论知识,才能在学习模糊数学的基础上掌握如何应用模糊理论来设计模糊控制系统。可见传统的授课方式在讲授模糊控制课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光依靠口授和板书很难把授课内容按计划学时完成。因此,应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是模糊控制课程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改革,它简化了板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过,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授课模式在授课过程中的参与的比例不当,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因素,譬如青年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学生的实践机会相对减少以及师生交流减少等等。文章基于《模糊控制理论》几年的授课过程,阐述一下应用多媒体授课的体会。

1 模糊控制理论课程多媒体授课的优点

1.1多媒体课件是模糊控制理论授课过程不可或缺的部分

模糊控制理论课程以模糊数学为基础,首先讲授了集合论、模糊集合、集合运算、隶属函数的概念、计算等基本数学知识,接着就把模糊集合论应用到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整个课程内容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大,函数曲线图、模糊论域、区间图、控制系统框图以及规则表等等更是非常之多,所以仅仅依靠板书是无法保质保量完成授课任务的。引用多媒体,可以把很多所需要的图、表以及控制框图等用程序绘制出来, 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看到规范的图表,又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讲解。更为重要的是,模糊控制理论课会给学生讲授很多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如何设计模糊控制器,以及其控制效果的特性,所以我们会给学生设计很多控制系统程序并将运行结果给学生进行演示。这些都极大丰富了课程内容也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更清晰地理解学习的内容。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引入已是我们讲授模糊控制课必备内容。

1.2多媒体教学可以给与学生更多的信息量

模糊控制理论的提出主要是工业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的需要,更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提高的需求。模糊数学的产生更是在经典数学的基础上,根据生物学、心理学及社会科学等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客观规律上发展起来的数学,能够应用到更为广泛地学科领域中。因此,课程内容将为学生展示了更为丰富的学科知识、应用领域以及具体案例。因此,模糊控制是一门信息量非常大课程,完全依靠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把课程的内容及精髓传授给学生。引入多媒体正是这样的条件下采取的最为必要的教学手段。

2 模糊控制理论课程多媒体授课心得

虽然多媒体教学有着诸多优点,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应用方法,势必会带来一些不利因素。例如多媒体教学方法不当会减少了师生交流;多媒体教学速度易过快,影响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示教和实习机会等等。鉴于此,通过实践提出如下的授课心得:

2.1教师需要不断充电,提高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

教学管理部分需给广大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也需要不断给自己充电,积极参加现代化教学培训,能够系统了解和掌握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和既能。需要掌握的内容包括现代教学思想及教学理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教学设计的结构和设计原则;课件的制作;正确处理人、机和软件的关系;多媒体上课时的注意事项等。现在,高校都会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有关研讨会,针对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还会经常请一些校外人员来与大家分享经验,不断促进多媒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2.2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和谐统一

多媒体授课无论采用的教学手段多么先进,形式多么新颖,优点多么突出,都无法取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包括面对面的语言交流、目光交流。例如,我们讲授模糊数学中的经典集合论知识,以及过渡到模糊集合知识是模糊控制课的基础内容,也是重点内容。对于两类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模糊逻辑函数的基本运算,如果依靠多媒体课件传授,教师可以会减少很多板书内容,针对屏幕呈现的公式内容只是口头讲解一下即可,不需要板书,播放的速度也较快,这就形成了学生要听老师讲解就不能做笔记,要做笔记就不能很好地听课的状况。学生如果不做笔记就会减少他们对所授知识的感性接触,失去必要的笔记思维训练过程。但是对于这类基础知识是无法光凭语言授课让学生理解并记忆的,而针对这部分内容运用板书讲解、推导再加上语言手势、肢体语言甚至表情的交互传递等都会真正发挥极大作用。教授数学知识内容,教师应该始终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通过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多媒体辅助的有机结合穿插,既有利于调节学生记笔记的情绪,同时也可以随时调整学生的视觉角度,防止长时间注视屏幕而产生的眼睛疲劳和思维僵化、走神。利用语言授课、板书推导方式来调整教学的节奏、课堂气氛和学生情绪,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2.3 多媒体教学与实验的授课结合

多媒体教学的突出优点就是能够进行模拟。在模糊控制理论的数学内容部分,有很多隶属函数曲线、模糊论域及模糊集合等数学图形,都可以在计算机软件中应用数据比较精确地模拟出来。这样要比教师在黑板上手绘图形曲线要规范很多,而且节省时间防止学生溜号走神。模拟实验对于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来说,不乏为一种好形式,但应该符合以创新教育为主的素质教育,忽略实验演示无异于抹杀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将会导致学生潜能开发不充分,这就违背了高校教育的宗旨。应用多媒体文字、声音、图像、表格、动态试验可以唤起对旧知识的回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另外,应用多媒体可模拟一些限于条件而不能进行的实验,如应用模糊控制的电加热炉控制系统、蒸汽发动机的模糊控制系统、参数寻优模糊控制器在调速系统中的应用以及伺服电机自学习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等。可以通过专业软件,如MATLAB等来实现对控制系统的各个环节的程序设定,可以让学生抓住观察被控对象的主要特征和系统变化过程,明确观察控制系统结构框架和运行结果,而且针对控制器设置不同还可以观察到应用模糊控制器与应用传统PID控制器、PI控制器和P控制所产生的不同控制效果。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加理解模糊器的设计内容和控制优点。因此,可以看出这部分授课内容,多媒体介入成了必要条件。但是,不管是前面所说的隶属函数、模糊集合等数学表达式,还是程序中的各个环节的传递函数都有推导计算过程。这正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果这部分内容也靠课件观摩,那学生不会真正的理解其逻辑性和推导过程。毕竟,求解传递函数在考试中是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3 结论

鉴于上面的分析,传统教学模式有其传统的特长,多媒体教学以其现代化的优势接入,并不能取代传统的精华。面对新事物、新思路,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否则会把高校的教学引向另一个极端。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载入模糊控制理论课程中,并且随着教改的深入和规模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广大教师在重视的同时,还应采取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并通过大量的实践去探索、去验证,并不断加以改善,使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辅相成、和谐统一,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俞远富. 改进高校多媒体教学的路径思考[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5): 15-18.

[2] 彭秀卿. 试论高校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J]. 中国校外教育,2010(2):59

第8篇

    1我国护理学学位授予情况

    1.1我国的学位制度我同学位制度是在1980年建立的学位分学上、硕上、博士_一级。围家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规定,授丁学位的学科门类为12类,医学为其中之一。医学门类一级学科有8个,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巾医学、中药学。护理学同内、外、妇JL等临床学科一样,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

    1.2学研究生培养类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8年下达“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嚣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规定学研究生培养类型分为“医学科学学位”(科研型)和“医学专业学位”(临床)两种。医学科学学位主要侧重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目标是培养从事基础理沦和应用基础理论的人员;而学专业学位主要侧重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实际丁作能力,目标是培养高级临床医师、口腔医师、牛防疫和新药研制与开发的应人才。

    2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方法

    2.1培养目标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护理教育、科研和临床能力,在护理专业领域学有专长的高级专业人才。该目标与护理本科生、博士牛的培养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别。相对言,本科牛毕业后是面向大临床的专业人才,而硕士生更强调专业特长,博1:生更侧晕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2.2招生学制脱产学习和在职学研究生学制有所不同。前者为3~4年,研究生入学需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考试科目为英语、政治、基础课(内外科护理学、病理生理学)和专业基础课(基础护理学)。在职学者入学考试科目为英语、护理综合(内外科护理学、基础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成绩合格者6年内可申请在职硕士学位。

    2,3培养流程脱产学习的研究生在3年的培养时间内,须按期完成下列任务:第一、二学期制定培养计划,参加学位课程学习;第三学期参加教学(临床)实践,继续专业课学,完成预实验和开题;第四学期参加教学(临床)实践,开始课题研究,发表文章,进行中期考核,符合条件者可申请提前攻博;第五学期继续课题研究;第六学期撰写论文,完成毕业答辩。

    2.4获得学位条件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学位,获得学位的条件包括:(1)学分积满:科研型学位、专业型学位的学分均不得低于34分,且各类课程学分均不能低于规定标准;(2)答辩合格;(3)通过国家大学生英语6级考试;(4)。

    3提高培养质量的主要环节

    3.1建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整个专业教学汁划的核心,因而构建科学的、富有护理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是提高护理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2004年,我们调整课程设置,力争逐步建没和形成体现护理发展主流、符合高层次护理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课程体系,开设公共必修课4门、专业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9门。鉴于部分专业必修课教材存在知识老化、内容简单、不符合研究生需要等问题,我们编写专业教材3本,其中《危重症护理学》获2004年国家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3.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要培养出高层次的跨世纪护理人才,就必须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选好导师,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是保证研究生质量的关键。

    3.2.1严格导师遴选和资格审杏,确保导师质量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必须严格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和资格审查。首先,导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献身护理事业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德,有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其次,导师要求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在研科研项目和研究经费;最后,实行导师资格的滚动管理,改革导师终身制,以保持导师队伍的高水平,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2.2加强导师培养,提高导师质量教育乃终身之事,并}一劳永逸。导师也要不断接受教育才能适应指导研究生的需要。因此,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导师纠高水平的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交流和学习,以加强其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提高其综合素质。我们提供的培训途径包括:(1)面上培训:1—2次/年;(2)学历教育;(3)出国进修:3—5人次/年,时间3个月至两年。这些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导师的视野,丰富完善了导师的知识结构,提高r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能力。

    3.3规范课程学存研究生课程学习当中,选课是关键,突出一个“用”字;学习是重点,突出一个“思”字;教学是保障,突出一个“精”字;考试是检验,突出一个“活”字。

    3.3.1选课开学一周内,导师根据研究生所学具体专业要求,以加深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研究生最佳知识结构为准则指导研究生选课。选课在网上进行,不得随意变更。由于特殊原因必须变动已选课程,研究生需在开学1个月内提出书面申请,经导师同意。部(院、系)批准后方可到研究生院办理。

    3.3.2教与学提倡研究型学习,鼓励学员多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以提高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张开放性教学,实行教授负责制,授课形式多采用小班课、方法多采用PBL、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3.3.3考试考试实行教考分离,形式灵活多样,一门课程综合运用几种考试方式。常用的考试方式有:(开)卷、撰写论文、口头答辩、小组竞赛等。学员即使免修某些课程但仍须参加该门考试;无故缺课时间超过规定学时三分之一或研究生院抽查点名2次不到者取消其考试资格。

    3.4严格培养流程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是全程管理,也是有重点的管理。从第二学年开始,管理主抓3个环节:开题、中期考核、答辩。

    3.4.1注莺选题,使研究生迈好科研第一步研究生在广泛阅读文献,把握本研究领域内国内外现状及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和导师商定具体研究课题。开题在护理学科内集中组织,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委员会成员至少5名,而且其中至少1名为外校专家。委员会成员根据开题报告表和研究生本人的报告从课题的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可行性4个方面对课题进行评价,判断研究生是否能够研究该课题。

    3.4.2按期进行中期考核,提高研究生科研过程质量考核的内容主要为政治思想品德、理论知识水平、科学研究工作情况。考核的方法是由护理学科成立中期考评组,然后集中进行考核。考核程序为,首先导师介绍研究生简历、培养情况,并对研究生进行评价;其次研究生汇报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科研情况;冉次考评组在广泛听取意见和查看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生进行评议。综合评定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不合格者按照考评小组的意见进行整改。半年后再次考评,若仍不合格,则终止培养或延期毕业。

    3.4.3认真把好答辩关,保证研究生终末质量学位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最后和最莺要的一个环节,把好答辩关对保证研究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把答辩关时我们主要守住两个关口:申请答辩条件审查和答辩。

    3.4.3.1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条件(1)修满规定学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2)开题通过,资料齐全;(3)中期考核合格;(4)专业课考试7O分以上;(5)完成研究论文;(6)论文盲审通过。论文评阅对论文答辩能否通过起重要的作用。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论义,保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审核质量,我们聘请校内外在护理学上有较高造诣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并实行匿名评审机制,由研究生院在申请答辩的论文中随机抽取并送外单位匿名评审。经评阅专家认真评阅审核后,未达到答辩基本要求的论文,要认真修改,经修改仍达不到要求则不予答辩。

    3.4.3.2答辩的组织形式在科室或教研室安排预答辩的基础上,护理学科集中组织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5—7名成员组成,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2名。研究生导师在答辩委员会成员中指定2名书面评审员,以进一步详细审阅论文。答辩时采取导师回避制度。委员会成员提出各种问题必须由研究生回答,以考核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等。答辩结束后,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获半数以上通过时,才能通过答辩。

第9篇

关键词 言语行为理论 跨文化交际 医护专业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16

On the Speech Act Theory and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Medical Students

ZHU Liping, HOU Xiaojing

(Basic Department of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Taizhou, Jiangsu 225300)

Abstract Speech act theory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 in pragmatics, and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ech act theory and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students' abilit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discuss how to impro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cultivat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awareness, medical professional students' pragmatic competenc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peech act theory.

Key words speech act theory;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medical students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及医学事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医学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医患之间的跨文化沟通也日渐增多。良好的医学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有利于建立我国医学卫生事业的良好国际形象。言语行为理论是跨文化言语交际的重要哲学基础,对跨文化交际活动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将简单论述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及发展轨迹,研究言语行为理论及跨文化交际之间的重大影响,并从培养医护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语用能力及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三方面讨论言语行为理论对高职医护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启发。

1 言语行为理论综述

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的重要课题,它为语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哲学理论基础。当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交际双方能正确理解说话者言语行为的深层含义对确保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关键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的文化差异,更能正确地掌握言语行为尤为重要。

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先后经历了从1923年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Malinowsk)提出“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到1957年英国哲学家奥斯丁(J.L.Austin)明确提出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在“以言行事”,后来又提出“言语行为三分说”,即言内行为(the 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the 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the perlocutionary act)。在这三个行为中,言外行为一直是学者们长期以来研究的重点,在这个研究焦点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言外之力”。奥斯丁认为,在特定的语境中,人们的交际话语具有一定的言外之力,如承诺、命令等。后又把言外行为分为判定、裁定、承诺、阐述、行为这五类。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奥斯丁的门生美国哲学家塞尔批判继承又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也认为实施言语行为的同时就是做出陈述,发出命令,提出问题,做出承诺等,后又进一步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可以理解为“通过施行了一个言外行为间接地施行了另一个言外行为”。此理论研究的是听话者如何从说话者的言语“字面意思”推断出其间接表达的“言外之力”。

2 言语行为理论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交际行为受制于不同的社会规范,语言使用规则亦不同。同样的一句话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推测出不同的言外之力,因此难免会导致许多语用失误现象。所以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应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对方文化背景下语言规约来理解对方语言的正确意图。最典型的例子比如“你吃饭了吗?”(Haven you eaten yet?)在中国人理解为寒暄语,功能正如英语中的“Hello”,可西方人却很有可能理解为“你想请我吃饭吗?”再如中国人说的“去哪儿呀?”亦是熟人之间打招呼,而西方人则认为是你在打探他的隐私。这样的话,交际就会陷入尴尬境地。

将言语行为理论运用于跨文化交际有利于促进交际双方对言外之力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掌握对方交际意图,实现交际目的,也可以通过了解言语行为理论去选择恰当的符合语用规则的言语形式,从而避免上例中“你去哪儿?”这样的交际僵局。

言语行为理论可以说是贯穿于跨文化言语交际的全过程,不仅具有言语本体意义,还具有交际意义,可以在交际双方之间建立起特定的人际关系。所以,正确认识言语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紧密关联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3 言语行为理论对高职医护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启发

言语行为理论指导我们言语交际的语境同时受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的制约。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话语的真实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把握在不同情境下的说话人的言外之意。要切实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3.1 培养高职医护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交际的发生离不开特定的语境。医护交际的特定语境就是医学环境,交际双方可以是医护人员之间,也可以是医患之间,它包括了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医学伦理背景、交际双方身份背景、语言发生的情景背景等多方面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交际双方对对方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交际双方才能够正确地把握言语的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交际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利用课内课外多种教学方式,多种教学途径来向学生灌输交际双方不同的医学伦理知识,社会文化知识,引导学生重视语言交际的背景和情境。

3.2 培养高职医护学生的语用能力

由于受我国外语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将外语作为一种知识来学,课堂教学偏重词汇和语法,学生只是机械化操练,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虽然学习外语多年,但耳不能听,口不能说,交际频频失误,常受母语的负迁移影响。这主要是因为除了学生欠缺跨文化意识外,学生不熟悉外语的语用功能,在平时学习中也缺乏在真实语境中的听说训练。因此,在对医护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尽可能提供给学生真实或仿真的跨文化医学交际语境,让学生在这样的语境中多听多说,教师不断对学生予以指导纠正,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重视语音语调教学,注意不同的语音语调表达出的不同感情、情绪、态度和言外之意。

3.3 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

在学生对外语的听、说、读、写、译各能力的培养训练中,教师应渗透言语行为理论对其的影响。比如在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训练时,教师可设计一个交际任务,如用言语行为达到让患者脱去外套做体检的目的时,学生可能会给出各种说法, 如“Take off your coat!”“Take off your coat, please!”“Would you like to take off your coat?”等句式。教师应对“请求”的言语行为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影响说话人对请求策略进行选择时,受社会权力(social power)、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和行为的难易程度(rank of imposition)的影响。

4 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交际对方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交际中所使用语言的社会文化规约是否了解是正确理解言语行为的关键。交际双方只有具备充足的语境知识,才可以对言语背后所隐藏的“言外之力”进行正确的推理。所以本文首先在理论上简单陈述了言语行为理论从提出到发展成熟的过程,进而进一步分析言语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言语行为理论对跨文化交际的指导意义,最后结合高职医护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特点,总结出对医护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启示,希望广大师生能重视言语行为理论对医护学生跨文化交际学习的重大影响,并在课堂上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 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医患会话及医类学生职业语言能力的培养》,项目编号:2013SDJ740033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职业教育课题《高职高专院校医护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阶段论文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81.

[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奥斯丁.如何以言行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哈佛大学出版社,1962.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