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育管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2 17:45: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育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教育管理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城市幼教资源随想

 

经济的发展让任何领域都有了不少进步与改善,其中也包括学前教育领域。十几年前的学前教育并不受重视,教育机构也较涣散,私立幼儿园占学前教育大半壁江山,然而当时的私立幼儿园多以盈利为目的,只管小孩吃喝拉撒睡,不受伤可以让父母放心即可。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不被重视。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不断重视教育管理论文,近年来在许多刊物上都看到有关于幼儿教育的文章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多数文章都是致力于如何改善农村幼教资源不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方面,城市与农村相比较,城市的幼教资源相对丰富,但总体利用率却较低,如何将这些优势资源加以更合理利用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城市,不管是在幼儿师资的软实力还是游戏材料等硬实力总体都优于农村。但是由于工资待遇、福利条件、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城市的幼教师资分布极不均衡,多数优秀的幼儿教师都集中在少量的公办园,而私立幼儿园的整体师资水平较低。

在不同幼教机构间由于竞争也导致园与园之间的闭锁,在同园内也存在师资的不合理利用和不均衡。有较长教学经验的幼儿教师多集中在保育和幼儿园行政教育方面,拥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没有很好的帮助新的幼儿教师的成长。这样既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保育与教育的完美结合。很多幼儿园的保育员已从事幼教事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论经验还是资历都远远优于新教师,因此形成了倚老卖老的心态,保育员没有及时将该班幼儿实际情况告诉新教师教育管理论文,导致新教师在处理问题时不太会“对症下药”。

在幼儿园中放眼望去,你不可否认的是,几乎都是女教师没有男老师。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幼儿园体育活动缺乏论文开题报告范例。虽然女老师比男老师更细心,更耐心,但在城市里的孩子本身运动场地缺乏,社区运动资源不全,加之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把孩子们当做宝贝,放在嘴里怕融了,捧在手心怕化了,舍不得让他们做任何的锻炼如:爬山,游泳等,幼儿正规体育锻炼就更少了教育管理论文,幼儿园中男孩也更加缺乏阳刚之气。这样我们就更需要幼儿园男老师这支队伍,现在当务之急的是在社会上大力宣传正确的观念,让有意从事幼教事业的男老师大胆光彩的走进来,齐心为幼教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在幼儿教育中,不仅教师资源分布不均,游戏材料也存在分布不均的现状。

由于幼儿园的经济实力不同,各园的硬件教学材料与游戏材料也存在差异。有些园所有大型玩具和共享材料区,宽广的游戏场地,但有些园所却由于地价等限制,无法扩大规模让幼儿有更大的游戏场地。有的幼儿园有很久没有用的或者旧的游戏材料。如在xx市机关幼儿园中,不仅有属于公有的活动玩具,也有属于各班的玩具,在班级间有些材料却没有合理利用。

既然城市幼教界存在着这么多急需改进的地方,我们应该如何去改进教育管理论文,如何去合理利用?

针对城市幼教师资力量丰富雄厚,各园有各园的特色,怎样才能将这些资源更合理的利用,以促进该地区幼儿园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呢?方法一,可以先由各园推选本园中优秀教师一名,将各园推选的优秀教师集中成三人一组,三名教师共同设计一个优秀的教案活动,到其他的幼儿园公开讲学,将各讲学实例实况录播,做成碟子,每个幼儿园一张碟子,甚至可以放到网上供大家学习,每年年末投票选出最优秀教案和教师。方法二,各园推荐一个优秀教案实况录播教育管理论文,在各碟中评选优秀教案公开讲学,这样既可以促进教师与教师竞争,也有利于幼儿得到更公平和更优秀的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总得来说就是采取优胜劣汰的方法,将最好的方法和经验公开给各地区借鉴。

在各园材料或教具的合理利用上,由教育部门用一辆车,在各园公讲时,发动该园小朋友将自己不爱的或者不常玩的玩具收集,拿到其他幼儿园让小朋友们自由挑选,让幼儿学会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会得到意外的欣喜,他们会乐于参与,年末再发动各园捐赠一些幼儿自己的玩具,与之前活动剩下的玩具一起捐赠给其他贫困农村教育管理论文,这样也更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

虽然学前教育是近几年才逐渐被重视,但幼儿园却早已存在数百年。有着上百年教学经验的幼儿教育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发现,有许多宝贵经验需要我们继承。作为一名最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师,应当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去证明理论,将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提高自己,努力促进每一位幼儿良好的发展,以共同促进幼教事业整体的发展为己任。

第2篇

面对知识社会和学习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国际21世纪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共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做人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做一个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有责任感、人格完善的人,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21世纪教育所关注的核心目标。

"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范式"观点的提出,着手于学生现状,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对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强调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使学生有话可说;还要启迪悟性,引导学生感悟社会、人生、自然及文学、艺术、现代科技,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性,使学生有话要说。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拓展学生的视野,力求体现"使生活成为作文的内容,使作文成为生活的载体"这一理念。

学作文就是要使学生铸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为此,教师要努力使学生作文过程中成为学生思想品德内化的过程。以教学艺术为支撑,引导学生把做人转化成自己的心理需求。

一、儿童作文心理发展。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儿童心理与所有其他事物一样,其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这个内部矛盾也就是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儿童作文心理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旧的、比较稳定一面的原有作文心理结构和水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是包含复杂构造的多种心理因素的总和。它大致由下列成分组成:1.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各种作文心理能力的发展水平;2.语文知识、写作知识的水平,语言理解、表达能力的水平;3.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习惯等非认知因素的水平;4.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表现;5.注意力、心境、态度等当时的心理状态。

原有的作文心理结构与水平既有积极的因素,又存在着不足的、或有待发展的一面。儿童作文心理内部矛盾的另一方面--儿童在实践中产生的种种作文新需要,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则是经常代表着新的、比较活跃的一面的。儿童的作文需要通常是由社会和教育对儿童的要求转化而来的。这种需要是多层面的,它主要有--完成学习任务、避免作文不合格或作文成绩下降威胁的需要;渴望同父母、老师、伙伴交流见闻感受的需要;完成集体交给自己汇报、总结、调查等任务的需要;希望自己作文成功,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他人公正的评价和称赞,获得同伴尊敬的需要等等。

二、通过作文教育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我们要抓好作文训练这个"流"就必须抓好生活这个"源"。所谓"生活"包括的面是很广的。让学生观察大自然是生活;让学生接触社会,与各种人打交道是生活,带学生参加各种班队活动也是生活。总之,我们应当把作文训练的触角伸向学生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生活中长知识、受教育、得到启发,用情感的波澜、生活的需要,激起他倾吐的欲望。

我们力主提倡学生"真实地做人,真实地思想。"学生在写作的艰苦劳动中,要随心所欲,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积极奋进,健康向上的,都可以大写特写。阳光明媚,春风轻拂可以写,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也可以写,一草一木,一颦一笑,一俯一仰,凡人凡事都可以写。整个写作过程中,应该要积要参与作者的感情体验,做到感同身受,撞击出心灵的火花。让一个活生生的人写出他自然而然的内心喷涌而出的生活感受来。

培养学生审美观,通过感知陶冶学生情操。教育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做好人。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习良好的道德是不可忽视的内容。把国情、养成教育同作文有机联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审美教育,使学生认识大自然和社会发展中美的潜力,不断鞭策自已创造价值的事。让学生在作文的构思中悟出真、善、丑恶,捕捉生活中的灵感在作文中,使作文不空假,写出自己独特的东西,从而突出作文的个性。

第3篇

使教育管理更具有美学价值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断调动各种因素开展音乐美育教育,进而又影响音乐教学,推动音乐教学理念更新,而这个过程恰恰值得教育管理工作借鉴。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与教学结合得越紧密,就越能体现教育发展的规律。而将音乐教学中美学教育加诸在教育管理过程,既能体现出音乐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美育作用,又能反映出教育管理艺术化的动态进程。教育管理工作事务性繁多,各种突况和有关部门的教学检查也时有发生,使得有的教师认为教育管理工作会影响到教学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并非如此,教育管理可以借鉴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加以改进,将美育功能引入到教育管理过程,使事务性工作按一定的原则如轻重缓急有序化管理,将各种突况预案逐一落实,并把教育管理责任目标明确到管理者个人,那么教育管理工作就呈现出有序化美学艺术管理的状态。各施其职又相互联系,犹如音乐中每一个音符律动所承担的功能一般,有机连接在一起,就能演奏出动听的乐章,而失之其一则韵味全无。音乐教学经验的转化,直接消化了音乐教师的教学心得,作用于教育管理工作,是音乐教学工作者即音乐教师走向更高舞台的必经之路,也是音乐教师由优转变为仕的过程。音乐教学是音乐老师成长的立足之本,立足教学才能可能得到同事和领导们的认可与信任,才有可能进入到教育管理者行列,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有所作为。所以,音乐教学的经验尤为宝贵,在教育管理艺术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美育功能的发挥能有效使教育管理工作效果更有艺术美感。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音乐教学固然能使教育管理具有了更强烈的审美意义,赋予了教育管理更多的美育元素,但实际上教育管理也对音乐教学产生了更深更广的影响。

二、教育管理促使音乐教师的个体成熟

使音乐教学与音乐学科的发展具有更广阔的视野教育管理工作虽然压缩了音乐教师的备课时间和教学时间,往往会造成影响音乐教学的负面印象。但事实并非如此,教育管理工作能使音乐教师跳出音乐学科的范围,更深刻地认识高中教育,从而摸索出高中教育的规律。这就使音乐教师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音乐教学,进而推动音乐教学的方法得到完善,授课语言日益凝练风趣,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元,教学效果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这种交互式影响带来的提高,能使音乐教师个体迅速成长起来,能更深邃地思考个人的价值与教师岗位的结合,思考教育管理对学生成长带来的影响,从而成熟起来找到自己在教育职业上的人生价值。而这种学习与思考的沉淀,又作用于音乐教学过程中,使音乐教学所承载的美育功能落到实处,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实现美育的教学目标。教育管理不仅促使音乐教师个体越来越成熟,还增强了音乐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教学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往往受到学生认可,但教学管理过程往往被人诟病,这主要是源自音乐教育重专业而轻教学管理。而教育管理特别是行政工作能够增强音乐教师的管理能力,使教学管理更科学合理,更富有人性化。这包含了教育管理对音乐教师个体的管理能力训练,又是音乐教师个体自觉成熟并接受教育管理影响的结果。因此,从教育管理上来看,管理目标对象成为管理者本身,即是教育管理的成功。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能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中积极承担一定的行政工作,也是教育管理使音乐教师获得成就感的表现之一。所以,教育管理对音乐教学的影响更不可小视。

三、音乐教学与教育管理艺术的交互影响

产生了一系列积极的效果音乐教学与教育管理艺术的交互影响,产生了一系列积极的效果,给教育工作者特别高中教师带来了很重要的启示。一方面,音乐教学是教育管理艺术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功能,能有效的补充、完善语文美学、绘画艺术所带来的影响,从而打破学科间的樊篱,打通了一条通过美育教育将语文、美术、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教育研究之路,更好地推动了高中基础学科的融合,从而达到美育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教育管理工作给更多的音乐教师有了梦想启航的机会。将教育管理和行政工作的大局观和开阔视野带到课堂教学及教学管理,教学效果会发生惊人的化学反应。这必然促使音乐教师需要获得更广阔的天地去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自己对音乐教学孜孜以求的目标。这两方面的影响,会给高中教育者带来较大的冲击,促使他们去思考如何将学科教学与教育管理结合起来,进而从单一学科中解放出来,将多学科特别是基础学科融会贯通并找到高中教育的本质,让施教者和受教者都能获得教育的快乐,进而实现高中教育的目的。这种启示,使高中教师获得了除高考成绩之外所带来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仅是来自于教育、教学本身。不仅如此,这种启示更能让教育管理者认识到,教育管理工作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坚强保障,使广大优秀教师认清教学与教育管理的关系,并能正确处理和对待。这不仅有利于和谐同事关系的构建,也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和和谐校园的建设。

四、总结

第4篇

但近些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却出现了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唯“应试而教”,不重视素质教育的现状,这是令人忧心的。语文教学怎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完成自己的使命,这是语文教育战线广大同仁不能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今天刊发这篇文章,目的在于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思考这一问题。

语文教学改革的情况怎样,主要看教学效果。检验教学,目前还主要看测评成绩。高中语文教学,则主要看高考成绩。高考语文成绩无疑成为检验语文教学效果的检测仪。于是,人们便在高考这根指挥棒所画的圈子内,探测着、研究着、品评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考评制度也相应地出现了。

国家教委虽曾三令五申不准片面追求升学率,可具体到教育业务部门的教学评估,却又往往失之偏颇。每年高考各中学甚至每个毕业班都有具体而明确的升学指标,所教学科也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譬如,所教学科成绩与地区、县、乡同类学校相比,位居哪几个名次可以获奖,位居哪些名次将要受到处罚。且高考所教学科成绩直接与年终评优、晋升职称、入党提干挂钩。更有甚者,除了正常的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外,一些地方和学校又相继出台了一些名目繁多的考试。诸如:第一轮摸底考,第二轮质量检测考,第三轮竞赛评比考,第四轮综合测试考——考,考,考,似乎考分是检测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是衡量教师工作成绩的唯一标准。不论语文教学进度如何,教学活动怎样安排,一切都要为考试让道。我们并不怀疑测试对教学质量具有评估作用,也不怀疑测评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督促作用,但这种名目繁多的考试是否有利于正常的语文教学工作?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为了应付各级各类考试,不少语文科老师不得不改变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要我的学生考高分,就说明我教得好。”于是急功近利“唯分而教”的现状出现了: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你不考的内容我一概不教。譬如:高考考多音字、形近字、多义词、近义词的辨识,那么我在授课中就教这方面的知识;高考考文段关键词语、关键语段的分析,那么我就索性把每册基本篇目课文中关键词语、关键语段挑出来,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考名言警句的识记,那么我就把名言警句收集在一起让学生背诵。近些年来,高考多考材料作文、看图作文,那么我就重点训练学生材料作文、看图作文。至于与高考干系不大的内容也只有束之高阁了。为了对付考试,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授课只重视考试的内容,不重视非考的内容;只重视基本篇目,不重视非基本篇目;只重视课内,不重视课外。原来以指导阅读、写作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变成了以做题、解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原来使用的引导式、启发式的思维训练方法,代之以填鸭式、点划式的训练模式。君不见,为了使学生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语文科老师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出题考查的知识范围、能力范围,研究不同内容、不同题型的应对策略;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翻阅资料、汇编试题、刻印试卷。并美其名曰:增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孰不知,针对性加强了,而学生负担加重了,阅读面、见识面却变狭了,读的内容、识的内容也变少了。

更有甚者,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在老师的眼里,也分为三六九等:有了拔尖生、希望生、提高生、后进生之别。高分生自然是教师的掌上明珠,百般娇宠,可给开小灶,给加餐;低分生一时半时难以提高,自然要受到冷遇,可熟视无睹放任自流,并美其名曰:集中精力保证重点。结果“重点”是保证了,却忽略了大部分学生。这样的应试教育何谈“有教无类”?何谈提高学生素质?怎么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呢?

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实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大目标?怎样才能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光靠课堂上读那几本语文教材,光靠课堂上做那些无穷无尽的语文练习题能行么?光靠培养班内为数极少的几个尖子生,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吗?在这种“应试教育”下,即便有些学生的语文高考能得高分,能升入高校就读,但又有谁能保证他的语文素质就一定能好?谁能保证他不是高分低能呢?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教学大纲》明确地阐明了语文的性质,阐明了语文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叶圣陶先生曾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就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叶老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出发,明确地阐述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如何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语文科承担了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教会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阅读文章,准确地获得信息;学会写作;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且以此为工具进而学好、用好其他学科。也只有如此,“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责任”。那么,目前的语文教学,能尽到这样的“份内责任”吗?光靠让学生死读那么几本教材,死记那么若干条文,怎么能使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仅让学生学会一些应试文章的写法,怎么能使学生一辈子随时随地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呢?可见,中学语文的应试教育再也不能“浓化”了。

通过1993年以来的"3+2"的新高考语文试卷,可以较好窥视出淡化中学语文应试教育的新动向。

首先,不从课本中出题,其本身就是对“应试语文教学”的巨大冲击。你死抠课本,死记教条,知识面狭窄,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是绝对答不好考卷的。

其次,语文命题基本纠正了过去只重视知识、不重视运用的考查偏向,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素质和思维素质测试。以第一卷中的知识题为例,过去高考侧重于对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考查,而现在虽也考查这些内容,但却是以这些知识点为对象,具体考查运用能力,考查学生的语言素质。阅读类试题,包括科技类说明文和文言文阅读,则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就阅读试题本身来说,无论是考查局部的判断或整体性的理解,考生要做好此类试题都需要经过一番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这不是我们仅让学生记几种阅读文章的模式,记几条“阅读理解的对策”所能了结的事。作文考查更是各种能力兼备的一种综合测试。特别是近些年来的分类给分,更能明确地体现这一点。文章用词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修辞是否妥贴,标点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这是考查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一些问题;审题是否准确,中心是否突出,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合理,联想是否丰富,推理是否严密,这是考查思维能力方面的问题;能否使文章有典型的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使其内容充实丰富有新意,这是考察知识经验方面的问题。高考所检测的这些内容,都不是仅靠我们讲十几篇“基本篇目”,靠学生做几本练习所能达到的。难怪,去年一位高考落榜的复读生不无感慨地说:“1995年高考,语文考了300多分(标准分),结果名落孙山;1996年全力学语文,做了几大本习题,结果高考语文还是不及格。”

第5篇

生活教育是语文教学高效之路。早在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已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语文是日用交际工具,生活中人们用它来学习文化知识、交流思想感情、传播信息经验。语文的这一实用工具性决定着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语文、使用语文。语文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之中。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语文学习的时间多得很,语文学习的空间也大得很。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如此,语文教学之效焉能不高?

生活教育,也就是给生活以教育,以提高生活的质量;用生活来教育,以保障教育的实施;为生活之需要而教育,以明确教育的宗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审美修养功莫大焉,任重而道远。那么,怎样用生活来教育以保障其切实有效呢?

不少人总是抱怨教材中现代的成份太少,离现实生活很遥远,以致语文教学有隔膜之感,,劳而寡效。其实未必。在学习《曹刿论战》、《信陵君窃符救赵》、《赤壁之战》等课文时,我们不难发现其崇尚智谋重视人才的共同点,而今这一点也正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贾谊云:“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这与当今以发展经济为中心、脱贫致富的政策可谓所见略同。秦孝公“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候”,与现在的国内国际形势何其相似乃尔!引入时代生活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虽仅尺水方塘,但古今中外的“天光云影”也都纷纷呈现了。如此施教,焉能不新鲜、生动而亲切呢?陶行知关于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主张对我们应无不启迪。

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知识传授,要想掌握语文工具非得历经练习不可,语文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心理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语言能力主要不是靠学获得的,而是习得的。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即教语文、学语文与用语文三位一体,在用中教、在用中学才是真教真学。具体地说来,就是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非一味地由教师越俎代庖,巨细无遗地分析讲解,钩深索隐。语文训练应密切地联系生活。因为只有在真实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语言才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适合的、得体的;学习者的心理姿态积极,其学习语言的潜能也得以最大限度地被激发,从而加快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课堂教学固然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课外的学习也不应放任自流。高明的教师总是努力地配合班级、学校、家长及社会,充分利用现代传媒之功效,让语文教育渗透现代生活,以现代生活进行语文教育,从而创设良好的语言语文学习环境。

第6篇

而不容忽视的是:优生毕竟是少数,中差生却是学生群体中占压倒多数的芸芸众生。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初中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对青少年进行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应属于为青少年身心两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为他们学会怎样做人和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全面地打基础的教育。素质教育主要的标志是:教师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由此看来,教育者如何对待中差生问题,中差生的境遇和状况如何,关系着我们教育者是否在全面育人,是否在实质性地进行素质教育

应该说不存在面向优生的问题,故而面向全体的关键就在于能否面向中差生。大量事实说明:今天的\"尖子\"明天不一定就是\"尖子\",今天的差生,不一定明天还是差生,更何况所谓\"优生\"与\"差生\"的评判标准本身就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比如许多在校的优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一定工作就很出色,而有一些所谓在校时的差生,倒还表现出了创造性。这说明:唯有坚持\"面向全体\",特别是面向中差生才是切切实实的素质教育。

不是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哪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因而对占相对多数的中差生,我们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

寻找一下中差生的原因(排除弱智儿童),是多方面的,普遍的认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要求自己不严格。为什么会这样呢?客观的原因是小学生本身就有的个别差异所至。有些人为的因素是:由于犯有某个缺点而遭老师严厉责问而自我调节力差产生厌烦情绪;或由于老师的误会蒙受过\"不白之冤\"产生心理失衡而自暴自弃和逆反;或由于家庭的负担或面对社会阴暗面时缺少应有的正确引导而形成不良习性。等等。

我认为,厚爱中差生,首先应有辨证的观点:

一、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中差生。

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即积极因素)和缺点(消极因素)两方面,只是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容易被老师关注,而对差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看不到优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学生进步;其实,与优生相比,中差生更需要理解与鼓励,需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本班有一个男生,母亲常年有病,父亲外地工作,平时就跟随外公生活,倍受老人疼爱与纵容,由于缺少合理的家庭管教与父母的关心呵护,从小养成了自由散漫的坏习惯,学习一塌糊涂,而且经常打架,去网吧,是一个很令老师头疼的学生。刚进我们班时,由于管教心切,经常气急之下严加批评,丝毫不考虑他的感受。后来班长告诉我,说每次批评之后,该生都非常消沉,有一次自己竟然在座位上偷哭起来。我心里不由一动,原来我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竟然忽视了他的自尊与感受。经过一番心平气和的反思,我发现这个学生其实有不少优点。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得过很多荣誉,而且集体荣誉感也较强。就因为他日常学习与纪律的散漫,我竟然完全否定了他。此后,我非常关注他平时的表现,经常表扬他,鼓励他,让他担任体育委员,重新树立他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并为他制定了一个三年目标,告诉他,老师对他极有信心,也相信他会做好。日常生活中我与其他同学一起帮助他,督促他的学习。一个学期下来,他的学习及行为习惯有了较大的转变,而且,再也没有与其他同学打过架。

二、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差生应当纵向地看到:差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对差生来说,他们最害怕老师听到他们以前的情况后,产生先入为主的想法。教师必须打消学生的疑虑,使他们能在新环境中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新接班后我在开学第一次班会上简短地说:“老师不知道你们的过去,也不想去了解它。你的成绩过去了,错误也过去了。老师不相信耳朵,只相信眼睛,只相信你们现在的表现。”那简短的几句话在学生中产生了影响。第二天一名学生的家长说她的孩子的基础差,成绩一向不好,逆反心理严重,越来越不爱学习,经常不完成作业。孩子昨天回家后特别高兴,说换老师了,老师说不去了解过去,只相信她看到的。并说从今以后要好好学习了。从家长的一番话里可以看到,这是学生萌生了进步的愿望,是十分可喜的事情。

想必是为了给老师留下好印象,开学后的一段时间里那名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由于他以前不完成作业的次数太多了,当班上偶尔有个别同学没有按时交作业,同学的目光都会集中到他的身上,这时他的脸涨得通红。看来,一个人要想改正缺点,转变别人的成见是多么不容易。当我把交了作业同学的名字一一念出来,其中包括他,他的脸上现出轻松的表情。几次之后,同学对他的看法开始有了转变。他的学习成绩不好,在同学中间没有尊严。帮助他找回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是使他进步的关键。在课堂上我把那些他有能力回答的问题留给他,多给他创造在同学面前表现的机会。第一单元检测结束了,他的成绩不好。之后的几天,他的情绪不高。我把他找来了解情况,十分诚恳地对他说:“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这是不切实际的。开学以来,老师看到了你在努力学习,我相信会看到你更精彩的表现。”这次谈话以后,不论是语文课,还是数学课,他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要求补课。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考试他语文、数学两科均取得了好成绩。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缺点或错误,但是他都有进步的愿望。作为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改正的契机,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他们,一成不变的漠视批评只会让他们更加自卑与消极。“不相信耳朵,只相信眼睛”的讲话就是一个契机。一些有这样那样毛病的孩子消除了精神负担,看到了重新塑造自己的机会,他们会克服困难,逐步改掉缺点,做一名受人尊重的好学生。

三、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帮助他们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其次应有平常的心态:差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享受到优秀学生在老师那儿得到的爱,作为一个教育者在对待中差生时应该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

第7篇

教化本体是指语文教育以教化为立足点,语文教育的存在以教化为基石。教化本体表明语文教育是建立在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之上。古代最为典型。《学记》中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在语文教育尚未独立设科的古代,教育包括文史哲的教育。有人说,一部中国教育史,就是一部中国语文教育史。“化民成俗”成为语文教育的基础和首要目的。古代儒家一贯主张:“诗书教化,所以明人伦也。”“明人伦”就是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但“明人伦”仅是教化的一个方面。中国古代,教化的内容是很广泛的,主要有“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安贫乐道思想,除暴安良思想,不畏、见义勇为思想,学无止境、精益求精思想,精兵简政、为政清廉思想,自强不息、人定胜天的思想,等等。”①为了实现教化的目标,中国古人将儒家经典著作选为教材。“四书”、“五经”是官方所定的蒙学之后的主要课本。《大学》是十分典型的一套自成体系的道德教育教材。全书提出了一个总纲“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讲修身,“亲民”讲爱民,“至善”则指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都是讲提高自身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属于治人的范围,涉及到道德的各个方面。《诗经》本是一部诗歌总集。虽然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的话,意思是要学会说话,就要学“诗”。然而,他仍然主要将它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本。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诗”有七大作用:一是感发兴趣,二是考见得失,三是团结和睦,四是怨而不怒,五是孝敬父母,六是效忠君王,七是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七大作用中,没有一条真正涉及语言文字教育,除第七条外,都是有关伦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见,在古人的心目中,《诗经》是进行全面教化的生动教材。即便是在近代初期,中国人仍然认为:“中小学堂注重读经以存圣教”,“中国之经书,即是中国之宗教”,“若学者不读经书,则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谓三纲五常者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矣。”②将读经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了能否立国的高度,教化本体深入人心。教化本体思想还体现在教与学的方法上。古代中国人很讲究“化”,怎样化?所谓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是“化”的方法,就是在和风细雨中潜移默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象春风那样亲切、温柔,象夏雨那样滋润心田,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将教化的内容“化”入内心,“化”进脑髓。从学的方面说,就是要得意忘言。言是获意的手段,获意后,言则可忘。在这里,“意”指思想内容,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这一点,柳宗元的论述较为典型。他将语文教育的目的定为“文以明道”。指出:“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要之之道已耳。”③很明显,道在文之上,学文的目的在于“明道,在于接受思想教育。“辞”只是“道”的载体,自然,“明道”之后,可以弃“辞”。根本不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更象是在接受政治思想教育。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的教化本体,是由中国社会的泛道德主义决定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伦理道德渗透于社会的一切方面,任何个人的言论或行为都严格地受道德价值的制约与牵制。整个社会,非常重视伦理道德,强调以道德标准来衡量事物或行为的好坏;而且,那一套伦理价值观念深入人心,能为一般社会成员普遍接受。伦理价值观的君临一切,独占鳌头,统治者自然就十分重视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语文教育中强调渗透伦理道德思想教育,这是语言的特点决定的。因为,“文”总是要载“道”的,故而,“教化”成了代“文”弃“辞”的本体。

二、智能本体

智能本体是指以培养语文能力、开发大脑智力为根本进行的语文教育。近代中国,国门大开,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有感于西方的坚船利炮,认识到开启民智的重要性,纷纷写文章作演说出书报,呼吁开发民众智力,教育成了他们关注的焦点。于是,“语文”独立设科,开辟了我国语文教育的新时代。独立设科后的语文教育,开初,虽然还在一定程度上将“诗书教化”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但社会的发展对人的才智的要求愈益迫切,渐渐地,以“教化”为主旨的语文教育,让位于以智能为本体的语言文字教育。1912年,《教育部颁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对语文教育在智能上提出了要求:“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兴趣,兼以启发智德。”将“智”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且位居“德”之前。这是在教化本体上的一个革命性的飞跃,表明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在不断加深,意味着语文教育以教化为本体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1923年,由叶圣陶起草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在突出智能这一点上旗帜更鲜明。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①使学生自由发表思想;②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③使学生能作文法通顺的文字;④使学生发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简单地说,就是会说,会读,会写,有兴趣。很明显,语文能力的培养已经占据了语文教育的主导地位。建国后,强调进行“双基”教学”。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提出中学的教育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获得“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双基”理论的提出,在语文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反响,广大语文教师以给学生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熟练的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为主要目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智力开发”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大课题。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知识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学校掌握的知识,形成的技能,能够终身管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反映在语文教育上,就是教学改革风起云涌,有教材的改革,有教法的改革,在全国形成了许多流派。如魏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刘月出月出的作文三级训练体系,陆继木春的双分体系等。这些改革,都紧紧围绕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这一核心。改革者们以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一改传统的以“灌”为主的方式方法,代之以“导”,以“练”,以学生智能的开发与培养为宗旨,将语文教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智能本体,还体现在建国后颁布的几个教学大纲中。1956年的《初级中学汉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教给学生有关汉语的基本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理解汉语和运用汉语的能力。”还提出了一些思想教育的要求。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提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明确指出:“中学语文必须用的观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识,进行严格的读写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980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教学目的规定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以为指导,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试用)》将教学目的表述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五个大纲,都有一条“能力”红线贯穿其中。特别需要强调的是,1992年的大纲和1996年大纲,单独提出了智力开发问题。不仅如此,在语文教育的内容上、方法上,近代以来,都以突出智能培养为主要特征,限于篇幅,此不论及。

三、人文本体

第8篇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造就人的三个主要方面。学校教育是根据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对少年儿童及年轻一代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的教育。因此,它处于造就人才的主体地位;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它可以为人才塑造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场所;家庭教育则是同孩子的生命一起开始的,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重要的基础,在孩子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的,对他将来都有着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中国有句俗语:“三岁看大,八岁看老”,就是指幼儿期留下的烙印,将会影响人的终身。所以说,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从家庭教育发展的历史渊源看,古今中外,重视家庭教育的良好经验不乏其例,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司马光的《家范》和颜之椎的《颜氏家训》等。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洛克、卢梭与裴斯泰洛齐等均阐述过资产阶级家庭教育的理论。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社会的要求也必然会反映到家庭教育中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期望总是反映一定时期,一定社会和一定阶层的要求,它是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的。当然家庭教育的具体任务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是有差异的,例如:我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家庭,主要是家长专制,其教育任务和内容是使子女从小形成“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和相应的行为规范,“唯命是从”是子女的本份,绝对服从家长命令是天经地义的,稍有异议则斥为大逆不道,动辄施以家法。《红楼梦》里贾母的宝贝孙子宝玉也不例外。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演变。如欧洲十七、十八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教育家洛克认为:“务使敬畏父母之心变得很自然,他们的心里要肯服从,没有一点点勉强”。有的教育家则认为,“把一切过失和困难全部归到儿童身上,而认为父母毫无责任,这是错误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比我国封建社会的家长专制式的家庭教育是有明显进步的。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家长和孩子既是家庭成员,又是社会的一分子。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往,便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孩子降生人世首先接触到的环境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随着孩子年龄逐渐增长,接触面也日益扩大。在父母的影响下,渐渐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处理好人际关系,这一过程也是孩子个性社会化的过程。孩子的处世态度、思想观念、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如何,总是受到家庭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因此,家庭环境中全部因素,包括家长的思想品德、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家庭成员结构和成员之间的关系,乃至家庭氛围等等均在孩子出生之日起,就不断地、潜移默化地、深刻地影响孩子,夸美纽斯说过:“一个人的整个生活既全以儿童时期受的教导为转移,所以除非每个人的心在小时候得到培养,能应付人生的一切意外,否则任何机会都会错过。

对孩子进行早期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对其一身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小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卢梭在教育名著《爱弥儿》一书中写道:“因为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十二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手段的话,他们就会发芽滋长,以至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他们已经是扎下了深根,以至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从小形成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积极的个性特征,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为他们将来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人们常讲:“先做人,后成才”,如果做不好人,也成不了才。一个无德之才,对社会是不可能做出什么贡献的,相反,损失性更大。联系当前社会实际情况,下面谈谈教育孩子“做人”的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道德意识的发展,既掌握道德信念;2、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即把所掌握的道德信念,在一定的场合付诸行动的能力。孩子在幼儿时期,在成年人的影响下,开始有一些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萌芽表现,他们能具体评价某些简单的行为是“好”或“坏”,有时会用“点头”或“摇头”的动作来表示某些行为“好”、“坏”的评价。它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但还没有形成道德意识。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会用这些判断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但这种调节还是不稳定地、易变化的,家长应从孩子幼时起,通过家庭的日常生活,逐步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诸如:诚恳、正直、忠实、谦让、有礼貌、公平和集体主义等等,并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社会物质生产的不丰富,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之间产生的矛盾,将会较长期的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并存,使人们的思想变得极为复杂。在当前国家需要安定、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需要人们齐心协力提高生产、发展经济。而人的素质又是最根本的。家庭为国家培养人才,首要是在思想品德方面打好基础,使孩子学会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应重视社会公德教育,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作为构成社会细胞的每个家庭是有责任的。家庭与社会两者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如果每个家庭都重视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那么社会风气也会随之变好的。在培养孩子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家长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大为重要。

第二,培养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

家长在关心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同时,还应十分重视孩子非智力因素如个性等的早期培养与训练。在心理学上,个性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如情感、意志、性格等的总和。它是在人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环境中(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通过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由于生理素质和具体生活条件的各不相同,所以每个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对情感方面的形成与发展,与他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密切有关,即在怎样的环境中,就能得到怎样的刺激和印象,从而发生与印象有关的动作、兴趣等。所谓音乐世家、教师世家、体育世家等等,都是由于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的缘故;反之,青少年犯罪的一些事例,也往往与家长的所作所为有关。

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一个人的成才密切相关。有些人智力发展中等,但他意志坚定、果断、有主见、有耐心、有毅力,最后终于成功。这些良好的意志品质并非与生俱来,也是从小到大逐渐培养形成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与家长朝夕相处,即使在日常生活细节中,也存在着意志的培养与锻炼。我认为,在家庭里也要让孩子去进行一些有一定困难的活动,使他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意志磨炼。

性格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核心意义。它是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恩格斯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如有人做事细致认真,有人粗心马虎;有的人刚强,有的人寡断;有的人勤奋,有的人懒惰等等。每个人的性格是个不相同的,所以千差万别。除了人的生理素质基础有区别外,主要是通过后天的实践活动逐渐形成、发展和变化的。性格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之分,积极的性格特征对一个人的成才能起极大的促进作用,如勤奋、勇敢、自信、谦虚、谨慎、细致、进取心、探究性等等,这些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特别有关,而消极的性格特征则会消蚀人的才能和潜能,如懒惰、胆怯、自卑、骄傲、粗心、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等,这些将会使人一事无成。家长要充分利用家庭环境、气氛乃至家庭成员中一些良好的精神面貌去影响孩子形成积极的性格特征,或改变那些消极的性格特征。孩子有好模仿,喜欢成功的特点,也很喜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当他做成事后,家长要给予赞许,孩子也会得到成功的喜悦,这种心理将激励他更喜欢做事。一有成就就很高兴,就有自信心,成就越多,自信心也越大。在这样的培养下,孩子就会勤劳,乐于做事,自信心也就逐渐得到发展。

第三,重视独立能力的锻炼。

第9篇

论文关键词:浅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

 

《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教育管理论文,义务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龙源期刊。本世纪初,我国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教育管理论文,首先解决法律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在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和免费之后,国家明确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管理论文,要努力实现让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都“上好学”的目标龙源期刊。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是这样认识的。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龙源期刊。无论是从教育系统内部,还是从教育系统外部教育管理论文,乃至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促进和保障义务教

育的均衡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把工作重心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管理论文,把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改造城镇薄弱学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教育管理论文,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龙源期刊。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艰巨性。必须看到,推进均衡发展的任务比起实现普及的任务来说教育管理论文,更艰巨、更复杂,用的时间会更长龙源期刊。当前教育管理论文,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的不均衡的矛盾仍较突出,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管理论文,将伴随着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异、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的全过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全过程;推进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管理论文,将伴随着解决区域经济社会不平衡问题、提高中西部教育水平的全过程。

三、《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措施

1、要求各地尽快制定本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最低保障线”,凡是低于标准的学校都纳入限期改造计划教育管理论文,保证辖区内薄弱学校逐年减少,逐步使当地所有学校都达到基本要求龙源期刊。2、加强县级政府对区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教育管理论文,通过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学科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等项制度,加大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力度教育管理论文,强化对农村教师的培训。3、是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保证所有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教育管理论文,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龙源期刊。4、落实各项政策,对弱势群体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

四、努力缩小、城乡老师之间的差距龙源期刊。

1、城乡老师之间的差距。教育部部长周济说:经过60年的努力教育管理论文,我们已经建立起一支有1600万人的教师队伍龙源期刊。现在城乡之间教育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硬件差距也有教育管理论文,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差距就是教师队伍的质量。

2、这几年来教育管理论文,党和政府特别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但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龙源期刊。我们正在继续努力教育管理论文,一个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周济还说:在很多措施当中,最根本的一条教育管理论文, 已经实施了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龙源期刊。第一,要求义务教育的老师教育管理论文,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老师的工资收入要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当然,绩效工资制度不仅仅是收入的提高教育管理论文,同时也是一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我们进行绩效考核教育管理论文,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龙源期刊。这项措施是根本性的,当然还有一系列的措施。我们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要吸引社会上优秀的人才当老师教育管理论文,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到基层长期从教教育管理论文,终身从教龙源期刊。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去从教教育管理论文,同时我们还动员了大批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援,还有师范生到农村实习支教教育管理论文,这样我们就组织了大批优秀教师到农村从事教学工作。下一步要把它制度化,要让老师都能够到农村接受锻炼,同时为农村输送更多的高质量的老师。

3、大力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我们农村现在有几百万老师,我们要大力提高我们的学习和培训力度,使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大大改进我们自身的质量,能够为农村的孩子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使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单位:南乐县福堪乡六合中心小学 教师;蔡合才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