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6: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态环保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心一意缔造和谐环保家居空间。让我们共同来营造环保、健康的室内居住环境,是一个很让人关注的话题。我认为节能环保“生态住宅”将成未来家居主流。
二、为搞好好看、好装、健康、环保的室内居住环境
共同来营造环保、健康的室内居住环境,全国各地政府机关和社会组织历来高度重视绿色健康低碳环保“生态住宅”的建设设计服务及推广工作。历年来举办了不少绿色家装建材联宜展销会。建设殷实文明和谐幸福美好家园的礼仪之邦、才子之乡家乡抚州,今年也举办家装建材联宜展销会。为营造美好环保人居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家乡各主流好家居装修建材联公司都参与展销会。春满人间,把森林氧吧带回家。家乡主流新闻媒体都尽心尽力对活动进行精心监督策划。将让好家居装修公司认真轻松友善和谐地搞好“生态住宅”装修工作。我们装潢行业是家居的美容室,装潢的魔术师。“生态住宅”将成未来家居主流。企业该如何为营造绿色环保人居环境提供服务。让我们共同来营造环保、健康的绿色室内居住环境,是一个很让人关注的话题。“共同营造我们健康的室内居住环境,这也是我们家装建材公司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三、引领未来健康新空间
我们装潢行业美容师,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群策群力、群防群控。我们装潢当中要采用各类的装饰建材,包括装饰产品。在整个施工设计采购和最后装潢售后服务当中,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污染源。(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的相关统计数字显示,我们现在每年大概要装修的量是达到2千亿元,但由于设计和施工的失误,造成的浪费现象非常的严重,统计的数字是达到了300亿元浪费量)面临这么严峻的形势,作为中国顶级企业家俱乐部成员,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些富有社会责任感企业家他们也是中国公益环保的先锋力量。远离家装建材暴利,规范市场从我做起,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节水、节电、节材、节资,推广应用绿色健康环保型建材,以有效避免家装引起的两次污染。加强污染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排放。为更多的人造更多的好房子,建设“节能、节材和生态环保”住宅。祖国各地社会利益高于经济效益的真善美高科家装建材公司您们应承诺可以做到:
第一要学习国标从严要求。因为国家了很多的有关的文件,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的污染控制规范,以及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的有害物质限量的有关标准。我们要从严的进行要求。
第二我们要模范的贯标,我必先行。
第三规范市场从我做起。
第四共同来创建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您们应多邀请生态环保科研学者跟您们出最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科研管理尤其是节能环保生态住宅装修设计方案,以有效避免家装引起的两次污染。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为国为民,科技、哲理学术高人他们可轻而易举跟家乡有高社会道德风尚的家居装修公司出最节能环保型住宅经管方案及其它经营管理方针政策。幸福中国梦!志同则道合,道合则事成。同心同德心齐力更和前程最辽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远离家装建材暴利。共同创建健康的生活环境,最大限度避免家装引起的两次污染。您们多邀请生态环保科研学者参与您们公司企业的节能环保生态住宅装修设计、经营管理。将让富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企业家您们节能环保生态住宅装修人人喜爱,家乡同仁、亲朋好友有新住宅需装修设计,都将尽请真善美的你们参与。众手浇开幸福花。今后您们的商业活动更具有竞争力与活力,您们将产销两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尊重专家学者、教授所付出的劳动。
含氟嘧啶活性染料价格昂贵,用量很少。Ciba公司(现Huntsman公司)的含氟活性染料主要是一氟均三嗪与其他活性基复合成双或三活性基染料。其比含一氯均三嗪活性染料固色率高,染色温度低,符合节能减排要求,染料利用率高,废水色度低。但是含氟均三嗪活性染料的原料三聚氟氰毒性大,沸点为73~74℃,蒸气压大,容易逸出反应设备。很少量氟蒸气吸入后,就会引起呼吸不畅,严重时会导致肺水肿。生产中要求设备与管道密封。而含氯均三嗪染料的原料三聚氰氯虽然也有毒,因沸点高(190℃),蒸气压低,对设备和生产要求没有含氟活性染料高,且三聚氟氰的价格比三聚氯氰高出4倍。因此,含氟三嗪活性染料比含氯三嗪活性染料贵很多。其次是含氟三嗪的离基为氟离子,在碱性介质中生成氟化钠;而含氯三嗪活性染料的离基为氯离子,在碱性介质中生成氯化钠。两者生成物的毒性大相径庭,氟化钠的急性毒性老鼠口服半致死量LD50为180mg/kg,而氯化钠的急性毒性老鼠口服半致死量LD50为3750mg/kg。氟化钠是神经性沙林毒气的主要原料,足见其毒性之大。含氟三嗪活性染料在碱性介质中与纤维素纤维羟基阴离子进行亲核取代反应形成酯键共价键,离基F-必然生成氟化钠。而氟化钠对人的毒性如摄入量1g以下,将出现恶心、呕吐、下腹疼痛,甚至昏迷,身体衰弱,同时肌肉萎缩断裂,呼吸困难,致心衰直至死亡。若摄入量5~10g将很快致死。其常见的症状是牙齿珐琅质表面脱落。氟化钠和氯化钠水溶性差异很大。氯化钠水溶性为34.79%(25℃),氟化钠水溶性只有4.3%(25℃),比重为2.79。这给废水处理带来困难。
通常,活性染料合成完毕,采用盐析法使染料析出。为了提高染料水溶性,都需进行脱盐。膜分离技术以其高效脱盐提纯的优异特点得到广泛使用。膜分离分为超滤、纳滤、微滤和反渗透滤4种。纳滤是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的一种压力驱动型膜滤分离过程,可以截留绝大部分活性染料,有效分离去除氯化钠和小分子有机物质。合成结束后,含盐等染料水溶液经膜分离,使氯化钠水溶液通过膜排放,被截留的染料浓缩物喷雾干燥得到粉状较纯染料。但是,由于氟化钠水溶性太低,有可能与染料一起被截留,致使染料中可能含有少量的氟化钠。而作为染料应用的下游企业则更为麻烦。废水中含有大量氟化钠,且其比重大而沉积于废水处理沉淀池底,如何处理氯化钠,迄今未见相关较好方法的资料报道。
2含氟三嗪活性染料是否为AOX
日新月异的科技帮助建筑师解决了许多建筑难题,不断涌现出来的新型材料有助于设计师们设计出多元化的作品。这不仅为设计新的艺术形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还为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以及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创造了可能。新科技和新材料的出现使得很多设计理念得以实现,它们还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室内环境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有利于创造出新的生态环境和艺术形式。生态环保绿色理念如果想要在室内设计行业中绽放光彩,那么就必须依靠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支持,比如利用室内构造实现通风和降温,利用材料实现降温等都是当前一些室内设计师正在尝试的新技术,这种新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降低建筑设备的运行和投资成本,还可以使室内空间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都获得较大的改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建筑技术的持续进步,加上层出不穷的新型建筑材料,设计师们就能够拥有更加广阔的设计天地。有了这种坚实的物质基础,设计师们就能够突破和创新以往的艺术形象,并且能够实现室内设计的生态环保化。
二、在室内设计中运用生态环保理念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环境材料的使用率,降低能源消耗
环境污染这种现象在近些年出现了愈演愈烈的趋势。当前室内中使用的很多东西都是用塑料制成的,这种塑料制品很受人们的欢迎,因为塑料具备制造简便以及成本低廉等特点。但是塑料这种制成品实质上是一种消费品,一旦被使用之后就会被丢弃,塑料在被丢弃之后很难进行自然分解,于是就变成了污染物,塑料也因此被人们评定为是“最糟糕的发明”。当前,很多人都开始针对塑料积极探索减少环境污染的措施:第一,降低塑料制品的使用率。第二,用一些能够自行分解的材料代替塑料制品的使用。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利用各种措施来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量。例如,我国对超市购物的塑料袋实施收费措施,并且对生产厂家做出了相关要求,即要生产出能够被自然分解的塑料袋;意大利的都林地方政府为当地超市提供政府补贴,目的就在于鼓励消费者对家用品的包装物进行重复使用;在美国,很多大型超市出售的购物袋都是可以被重复使用的,同时还借助抽奖的方式鼓励人们在购物时自带购物袋。这些措施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塑料的使用量。那么在进行室内装修和设计上也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这种塑料制成品,生态环保的室内装修理念要求不仅不能使用带有任何危险性的材料,同时还必须对材料的分解性和可循环使用性形成重视。此外,在设计和装修室内环境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对建筑物的原有面貌加以利用,对自然环境的通风和采光条件进行充分利用,有助于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能源的消耗量。所以,在室内设计中运用生态环保理念,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环境材料的使用率,还可以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又可以节省能源。
三、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所谓的绿色设计并不是指颜色上的变化,而指的是室内设计师树立了高度关注环境问题的意识,在进行室内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利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经验,在这种条件下设计出来的精美绿色作品。比如,我国是生产自行车的大国之一,我国自行车的贸易量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达到世界自行车贸易总量的七八成。因为自行车的生产数量不断增加,自行车的价格也变得越来越低廉,这就导致人们通常都不会过于重视废弃自行车的处理问题,很多已经废旧的自行车被车主当成垃圾丢掉,这是一种极为浪费的行为。然而美国密歇根的家具设计行业却能够别出心裁变废为宝,将废旧的自行车设计成创意家具。这种类型的创意家具一般都是使用一些废弃的零件设计而成的。再比如,我国成都地区有一家公司推出的一款取名为水井坊的酒包装设计,这种包装设计不仅结合了传统的五行文化和现代设计,并且设计包装盒所选择的是工业纸板这种可再生材料,不仅能够节约生产成本,还有利于实现回收与循环再利用。然而最为出彩的还是酒瓶木基底座的设计,这种底座所发挥的不仅是酒瓶基座的基本作用,同时因为其造型比较优美,摆在室内还可以起到美化室内环境的作用,因此广大男性同胞也乐于将其当成烟灰缸进行重复使用。由此看来,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如果能够坚持运用生态环保绿色理念,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再利用,避免出现浪费资源的现象。
四、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绿色设计需要用到的材料除了一部分能够从大自然中选取的天然有机材料之外,很多设计师在设计作品的时候还可以使用能够代替非环保材料的绿色材料。当前,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废弃物、新的可回收再利用或者是可循环的环保型材料都已经成为现代众多设计师的新宠。比如,曾经在丹麦有两位名叫PeterHiort—Lorenzen和JohannesFoersom的设计师就在利用树木纤维材料代替塑料材料的前提下,设计出了一把椅子,因为所使用的这种树木纤维材料具有可回收再利用或者是可循环的性质,所以,这种椅子一出现,就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关注。目前室内设计中大部分使用的绿色材料其实都是从大自然中得来的,依靠新技术能够让旧物被重新利用在室内环境中,那么自然而然地这种再利用或者是再循环的绿色材料就会受到各行各业的欢迎。所以说在室内设计中一定要对材料的重新利用形成重视,这不仅能够节约资源,还有助于实现人类的长远发展;并且对于室内设计师来说,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将自身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五、美化了居民的生活
“绿”字往往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然而,这种“绿”却已经离人们实际的生活越来越远,在日常所处的生活环境中,难以看到清澈的河水与蔚蓝的天空。当前气候的变化导致人们越来越担忧未来的生活环境,人们对全球变暖等生态问题投入了更大的关注度。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环保问题给予了重视,他们开始追求绿色生活。低碳对于广大群众而言不是一种责任而是一种态度,只需要大家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身的衣食住行做起。低碳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更安全和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这种低碳生活还意味着低成本。为了实现这种低碳的生态环保理念,当前有很多设计师会利用一些绿色植物作为室内装饰品,同时在进行室内装修的时候会倾向于选择一些低碳材料。绿色植物能够对室内二氧化碳的含量以及空气的湿度进行调节,不仅能够起到美化居民生活环境的作用,还能够改善生活环境的质量。此外,室内的家具、墙面材料、板材等的选择上都要注重低碳理念。首先是在选择板材的时候应尽量避免选择夹心板,夹心板中不仅含有较多的可挥发性有机物,同时还会释放出甲醛,假如室内必须要铺设夹心板,那么在一百平方米的范围内一定不能铺设超过30块的夹心板。其次是墙面材料,应该尽可能采用一些二次再生原料类的壁纸或者是以纯木浆为原料的壁纸作为墙面材料,这样能够有效地体现环保生态理念,当然如果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硅藻泥作为墙面材料,这种材料不仅能够发挥清除甲醛和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释放远红外线和负离子,具备杀菌消毒和消除异味的功效。最后是家具的选择,人们可以选择一些藤制材料的家具,这种材料的家具会给人一种亲切感,不仅经济实惠,并且外表美观。因为这种藤制家具一般都是手工制品,所以通常不会含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果能够在进行室内设计和装修的过程中,遵循以上这些低碳环保绿色理念,那么不仅能够美化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还能够保护人们免受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六、结语
关键词:媒介;生态;技术
2000年,尼尔?波兹曼在《媒介生态学的人文主义》一文中解释为什么采用媒介生态一词来命名这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时说道:“我们把‘媒介’放在‘生态’的前面,就是为了说明我们感兴趣的不仅仅是媒介,还有媒介和人类之问的互动给予文化以特性的方式,也可以帮助说明文化保持象征意义的平衡。”那么,何谓“象征意义的平衡”?笔者认为,所谓“象征意义的平衡”强调的正是媒介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问的一种和谐状态,即媒介技术的变革带来人类互动方式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人类文化的平衡机制,从而实现了文明的更替。因此,“一个关于大众传播的历史的观点是必须的”,我们希望由此获知在媒介发展的历史语境中媒介技术究竟如何定义世界,定义文化。
一、媒介生态
所谓生态,通常是指在一个生物群落及其生存发展的系统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联制约所达到的相对的平衡结构。生态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首先意味着对环境的研究——它们的结构、内容及对周围各种生命的影响。当然,这并非说生态与环境是等同的。环境是自然的存在物。它包括作为影响一个生物体生长、发展和生存的外界物质条件的自然环境,以及作为影响个人和社会本质的社会文化条件的社会环境。而生态不仅指自然的存在方式,还包括人与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亲和关系,更多的是体现一种相互依存的整体化的系统联系。当然,作为一种环境,必然会产生某种影响。媒介环境的影响不仅仅是指每种媒介对于自身信息接收者的影响,还必然包含媒介之问的竞争与影响。同时在广义上,媒介环境的影响还必然涉及到媒介技术和信息传播对自然和文化的影响。当媒介环境发生影响时,就不可避免会形成一种媒介生态。媒介生态指向一种系统的和谐结构,主要关注人与媒介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探讨如何在人的参与下维持媒介环境的健康,平衡,从而使人与媒介、媒介与媒介之间保持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并以此为前提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那么,媒介生态如何对人类的文化施加影响,从而实现自身系统的不断演进?像绝大多数的自我作用系统一样,媒介生态系统对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作用在历史中发生了相当巨大的变化。首先我们要认识的是,媒介并非单纯作为一种传播的介质而存在,当我们抽取其中的技术因子来考察其对人类和文化的影响时,就会发现:媒介存在于某种传播环境中,当它通过自身所处的传播环境与人和文化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时,必然产生某种媒介生态。因此,媒介生态必然是一种在媒介与人和文化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发生变化的动态的环境。当我们沿着历史的河流溯源,试图发现的正是媒介技术如何一面冲破了人类联通的各种阻断,利用其强烈的渗透力创造了一种全球化的社会和谐;另一方面,技术的快速更替又创造了各种各样对于传播声音的阻隔,同时,个人思想与社会制度也逐渐经历着巨大的断裂。
二、语言的实践——口语和文字
在洪堡(Humboldt)和卡西勒(Cassirer)看来,语言的功能就是表达我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并且赋予这种经验以形式。也就是说,语言是我们经验的形式化。语言始终交织在思想、活动、行为之中,语词的意义就来源于此。我们学会使用语言也就是在认识世界,语言的形成及表达都隐含着一种认识世界时树立起来的行为习惯和思想传统。
每一个人类社会都占有一种完全为其使用者而发展的语言。说话是大众传播的最为简单的上具,但也是最重要的上具;它是人类不何于其他生命的关键性标志,它也是人类出现至今唯一贯穿始终的传播工具。尽管如此,在以口头传播为传统的社会里,说话就是为了完成交流从而实现生存。说话作为语言最基本的实践形式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也是语言的唯一实践。
在口语媒介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整个人际传播促进了说话和动作,思考和感情的结合。由于声音所传递的语言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明,这种面对面的特性也便承认了大量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同时无法记录这些赦事就使得记忆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作为对自身转瞬即逝特性的补偿,口语传统在另一方面又是最稳固和保守的媒介传统。正如许多研究者所信奉的:口语和声音是社会民主最为理想的代表性媒介技术。事实上,直到电子媒介横行的今天,最具说服力的思想仍然是通过口头语言形成和表达的,因此,“这种灵活而古老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任何既定的秩序都是一个威胁”。
尽管说话一直是人类最广泛使用的符号工具,也是社会融合的最基本机制,人类仍就很难想象在一个社会中说话是语言的唯一实践。因此,在大约公元前1500年,巴勒斯垣的闪米特人发明了字母,并由腓基特人逐渐将其表意功能进行完善。如果说话是对生活中的事件、过程和事物进行符号化的话,那么文字书写就是对说话的再符号化,是有关符号的符号。也就是说,人类试图用图解式的文字符号来表现说话的声音符号。这在某种程度上拓宽了语言的使用。通过书写,说话所引起的声音流动就可以像照相一样被截取并保持静止。由此,人类语言就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自然局限。人类把符号粘、刻、印在几乎所有物体的表面以期能永久保存。但是,这种语言形式的变化并没有引起人们的一致赞同。在人类传播史上,一个经常出现的事实就是怀疑,焦虑和悲观总是伴随着传播技术的改变一起出现。所以,一开始人们总会抱怨新的传播媒介的入侵,总是很迫切地想要保护旧有的媒介以防御新媒介带来的竞争和变化。苏格拉底是最突出的口语文化的捍卫者。苏格拉底反对书写文字,认为它会削弱我们的记忆力,使那些属于私人的事情公开化,而且会改变教育实践。当然,个人的偏见并不会改变历史的进程。书写的发明还是在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影响。例如,书写有助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书写材料的轻便性导致了城邦向帝国的扩张。它促进了人类在科学上的兴趣,有助于罗马法律的发展和基督教的扩展。
另一方面,在整个“非机械化”的书写阶段——从粘士写字板到手抄书,口语文字的发展仍旧很突出,不容忽视。毕竟一个社会的传播习惯属于其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不可能轻易发生改变。因此,口语表达仍然是政治指示、文学表达和思想传播的主要工具。事实上,所有经典的文学作品,不管是诗歌、戏剧,还是哲学、历史都倾向于听而不是看。即使到了中世纪,谓言也还是基本的听说工具,几乎所有有组织的学习,不管在校内还是校外,都是通过听说的渠道来获得。除了老师口头所说的话,没有其他的信息或是思想的来源。在口语传统占据强势的传播环境中,人们一直保持者发出声音的阅读习惯,同时记忆也成为语言和思想保存的重要手段。总之,即使面临着手抄体的竞争,口头语言仍然是传播的主要渠道,直到印刷文字的出现。
三、传递文明与思想的媒介——印刷
不可否认,强势的西方文明往往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总体进程。尽管造纸术、印刷术这些具有重大影响的技术最早出现于中国,但传播学者还是普遍接受这样一个观点,即谷登堡在1456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artificialscrtpt)。在技术上,我们可以说,印刷术最初的出现是为了适应书写文字的普及而发生的变化。由于书写文字对于书写上具的要求极高,不能满足普通民众对知识的获得,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书写技术和工具的人便成为社会的文化权贵,而书写工具也成为权力的工具。因此,印刷术的出现是为了打破对书写技术的垄断。于是印刷术的出现与政治和宗教的变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新教改革与活字印刷几乎发生在同一时期,这似乎并不是巧合。马丁?路德在1517年发表了他的文章《九十五条论纲》,捍卫圣经权威,反对教皇绝对权威,从此,印刷术总是被用来发表一些具有争论性的,甚至煽动性的宗教小册子。因此,从历史角度来说,我们现代的思想和哲学植根于印刷媒介。
同时,印刷术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成功的商业性投机,书籍开始以一种廉价而普及的形式获得了普通民众的支持。书籍可以使个人脱离家庭、老师和神父的强大口语影响。印刷术的出现,尤其是书籍的普及,使得个人思想能够以更快的时间,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这就使得个人思想不再局限于上流社会,也不再仅仅限于少数人的专利,而在公共的领域内获得了培养。由此,印刷术创造了一种自我和自我利益的新观念。同时,印刷术为创造本土语言的民族文学和民族自尊提供了广阔的流通需要。由此,印刷术一方面促进了个人主义,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族主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印刷术改变了文明的所有形式,比书写文字具有更强的革命性。
当然,印刷术最主要的功绩还在于,它促成了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这样,所有的人都可以加入到读写的线性逻辑中来。在学校里,更多的人掌握了阅读的能力,进而培养了逻辑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培养人们的理性精神,利用理性来综合各种感官知识,从而用清晰、有序、严肃的语言来指导人类的行动。文化从口语文字向阅读的转变把教育扩展到整个欧洲,最终建立了现代西方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个人思想和逻辑思维才能成为有文化的人,也正是这种个人思想和逻辑思维才使得文字和书籍成为传统意义上文化的代名词。
四、电子时代的文化中心:电视与网络
可以肯定的是,印刷媒介,特别是印刷书籍对我们的社会施加了强烈的影响。一旦变成了有文化的人,大多数人都会获得一种理性和情感的力量。但是,电视媒介的出现迅速压制了印刷媒介所培养起来的认识论。
电视所带来的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它成了我们文化的指挥中心。电视的出现,冲击着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促进了人类感觉器官的平衡,并对人采取包围之势,促使人深深参与其中。我们要在电视那里寻求关于政治、大众文学、宗教、新闻和经济的叙述,于是电视就几乎成了十四、五世纪的教堂。通讯卫星和其它高级媒介消灭了空间和时间的距离,使人类重新回到了部落时代。由此,建立在电磁媒介(如收音机,电视机,互联网)基础上的传播形成一种新的世界秩序的开端。因为电磁信号是以光的速度来传播的,能达到几乎无法想象的速度。这就意味着空间和时间被克服了,真实世界的社会就建立在电视所创造的拟态环境中。因此,人类的感觉被淹没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已经成了一个电视人。你必须蛰看电视才能成为一个社会人,因为你要和文化中所发生的一切有联系就必须受熟悉电视上的内容。于是,“看电视”几乎成了现代人的生活常态。生活被电视所律化,行为趋于一致,思想趋于扁平。
实验方法
草场建植后定期对该草地进行除杂、补播、施维持肥、控制放牧等管理。同时自2008年~2011年每年对12个放牧区监测改良草地产草量。
1除杂
昆明小哨杂草以苦蒿和刺类较多。草场主要通过人工除杂草、机械除杂草和放牧控制几种方法,除杂在每年施用维持肥料之前进行。人工法是采用手工拔除和使用简单农具除出杂草的方法。每年或两年根据改良草地上的杂草生长情况适时进行除杂。机械法是使用履带或轮式拖拉机牵引的割草机等机械对改良草地上的杂草进行多次刈割。放牧控制法是把牛群放牧于杂草较多的区域,让其反复采食践踏和宿营。
2补播
本草地的补播以免耕补播为主,在雨季来临前或第一场雨后,把牛集于杂草多必须补播的区域进行重牧,选择适宜的牧草品种在重牧后补播,以撒播或模拟飞播都可以。补播后休牧一段时间,经过查看补播牧草生长到20cm高时可以轻牧或刈割补饲,并特别注意适时除杂,不能让杂草与播种牧草抢阳光及营养等,为补播牧草创造量很高的生长条件。在免耕补播中,牛的宿营法效果很好。将牛群放牧于较好的改良草地上,特别是籽种成熟期,让牛群采食了牧草种子后轮牧到要补播的区域,达到用牛的宿营法来补播牧草。
3施肥
施肥有建植肥和维持肥两种。建植肥是在草地改良时即播种时使用的肥料。而维持费是根据草地使用情况每年按时使用的肥料。施建植肥种类及数量:根据草场的土壤性质,播种牧草种子前施于建植肥。建植肥为钙镁磷500kg/hm2,硫酸钾200kg/hm2,硫酸铜5kg/hm2,硫酸锌5kg/hm2,硼砂5kg/hm2,钼酸铵200g/hm2(接种根瘤菌时拌入)。
维持肥料种类及数量:放牧的改良草地主要是考虑豆科牧草的生长,利用豆科牧草固氮为禾本科补充氮的原理,所有在每年雨季来临前或第一场雨后对改良草地施于钙镁磷300kg/hm2;考虑是改良的放牧草地,微量元素肥料每五年使用一次为宜,种类和数量与建植肥相同。
4牛群放牧控制
该草地在改良时就主要以放牧草地的利用方向进行改良,放牧的牛群是云南从加拿大引进的肉用西门塔尔牛,该品种牛头方而长,眼大有神;颈中等长,并与肩部结合良好;长体躯,胸部发育良好;四肢结实,蹄质好;发育良好,乳静脉明显;以黄白花和红白花为多见,在美国也培育出了纯黄色的群体。成年公牛为1100kg,母牛700kg。为了避免近亲繁殖和扩大家系,牛群全部采用人工授精技术,不饲养种公牛。牛群采用24h轮牧制,严格控制放牧,当牧草高度在10cm时进行轮牧。
结果
1效果
人工除杂法的除草效果好,特别是局部残存杂草清除。但是消耗劳力多、工效低,不适应大面积的及时清除。机械法刈割的饲草通过清除有毒有害杂草后还可饲喂牛群,此方法工效高、劳动强度低。放牧控制法特别对灌木的控制十分有效,家畜的选择性采食和践踏作用对草场群落的组成、结构影响很大,适当的放牧,增加草地群落资源的丰富度,维持草地植物群落的稳定,有利于提高群落的生产力。
本草地的补播表明改良草地再次翻耕更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杂草,特别是一年生的植物,很难控制,原则上一旦草场建植后就以免耕补播为主。根据草地使用情况每年按时使用的维持肥料是改善土壤营养状况,提高了牧草产量和改变草地群落结构。通过牛群放牧控制促进了豆科牧草的生长和禾本科牧草的分蘖,促进了牧草生长,让草地有很好的休牧期,达到草地的持续利用。
2草地产草量
根据随机采样测产结果,云南省种畜场西门塔尔牛场草地的四年平均干物质(DM)产草量为5368.84±624.25kg/hm2。见表1。
3肉牛生产
3.1牛群驯化及繁殖
自1996年从加拿大引进76头肉用西门塔尔牛在该改良草地放牧的情况看,其驯化率93.4%,犊牛成活率为91.1%,繁殖成活率为68.9%。2012年8月底存栏240头。2008年~2011年犊牛平均成活率94.43%,群体繁殖成活率85.19%。见表2。
3.2生长状况
在全放牧条件下,西门塔尔牛的公母牛平均体重初生45.25kg,6月龄245.70kg,12月龄325.03kg,18月龄405.61kg,24月龄465.63kg,36月龄604.33kg,成年793.07kg。各阶段体尺等详见表3。
在美国开发中西部进程中,有两个大规模集中开发的时期:一是1860-1890年,这一时期开发西部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皮货贸易、土地投机以及奴隶主庄园的扩张。二是1930-1970年,在大规模开发时期内,美国联邦政府陆续出台了有关中、西部开发的法律和政策,极大地加快了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开发的速度。
19世纪中叶,美国联邦政府为了鼓励西部农业开发者,除制定了灵活多样的土地开发政策外,还陆续颁发了《沙漠土地法》、《鼓励西部植树法》等法律。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明确了只要在西部地区植树、种草或修筑灌溉沟渠达到一定面积和一定时间,就可以免费或低价获得一定面积的土地。这些法律和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土地开垦和农业的发展。从1836年到1985年,美国中西部新开垦的耕地面积为2.45亿英亩,相当于原有耕地面积(1.6亿英亩)的1.53倍。随着耕地的增加,粮食产量倍增;玉米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1061.3万t,增加到1989年的1亿9120万t,增加了约17倍;小麦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389.5万t,增加到1989年的5540.7万t,增加了14.2倍;大豆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23.3万t,增加到1989年的5244万t,增加了224倍。使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的粮食出口国;美国主要畜产品的平均年产量:1961~1965年期间,肉类335.28万t,牛奶1139.9万t,鸡蛋78.4万t。到了1989年,肉类(不含鸡肉)、牛奶、鸡蛋的平均年产量,分别增加到1818.9万t、6543.2万t、397.4万t,分别比1961~1965年期间增加4.43倍、4.74倍、4.07倍。
但是,大规模的垦荒活动,在中、西部开发初期,一些农场主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农牧业利润,对那里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使该地区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失去平衡。
2农业生产与资源、生态环境问题
在美国,由于农业的开发而引起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等等。
下面讨论在美国由于农业开发引起的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4个方面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
2.1土壤侵蚀
美国联邦农业部的最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农业生产力低下的土壤侵蚀面积达6900万英亩,约占耕地总面积3亿4500万英亩的20%。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长期不断地种植较单一的农作物的耕地,即不实行轮作、不实行休耕的农地,机械化大农场。此外,美国政府以往的农产品价格扶持政策、增加农户收入的各项优惠政策,导致农户以垦荒的途径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农产品产量,维持较高水平的收入。
由于对土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由于受风和水的侵蚀,美国全国的农地每年土壤流失量高达27亿-31亿t;造成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面积达1亿1800万英亩。
2.2一些主要农业生产地区水资源枯竭
根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统计资料:1949年美国可灌溉耕地面积为2500万英亩,到了1978年则增加到了5000万英亩,稍后减少到了现在的4500万英亩,其中包括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1200万英亩可灌溉耕地和1340万英亩地下水位下降的耕地,分布在北部平原、南部平原、丘陵地区、太平洋沿岸的17个州;例如,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中央的溪谷地区,地下水位的降低,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另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1980-1984年,有1400万英亩的可灌溉耕地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0.5~5.0英尺。
2.3盐害
美国西部的干旱地区,是“灌溉农业区”,引起盐害的危险性极高。在这里不但有钠盐,还有钙盐、镁盐等各种盐类。加利福尼亚州受盐害最严重,加州的中部及南部帝国峡谷等主要农业区,降水极少,在那里若不进行灌溉,进行农业生产是不可能的。那里灌溉用水的水源是:地下水、圣礼河水、科罗拉多河水。因为科罗拉多河水含盐,加州中部、南部地区的土壤也含盐,所以,用含盐的水灌溉农田导致了耕地表面盐分过度积累,农作物因受盐害而枯死,耕地也逐渐变成了荒漠。现在,对此采取的对策是:用自动撒水器撒大量的水来希释盐分,使盐分流入地下。但是,这样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时间一长,地下水盐分含量增高,当盐分含量高的地下水位上升到农作物的根系部位时,就会导致农作物枯死;或用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灌溉农田使农作物枯死。为解决这些问题,也曾采用抽水机抽取地下水的方法,来降低地下水位。但是,盐分较高的水,向何处排放?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例如,为降低地下水位,曾将盐分较高的地下水排放到Gustafson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发生了水鸟和水生植物受害事件,如水生动、植物生长畸形,以水生动物为食的水鸟因吃了这里的畸形动物也生长畸形,水鸟不下蛋,或生了蛋也孵不出小鸟。由于发生了这类事件,排水处于被禁止状态。如果在今后的10年中,这里仍禁止排放地下水,随着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位的上升,将有100万英亩的耕作,因盐害而充耕,变为荒漠。到目前为止,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的排放问题仍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
2.4水质污染
由于农业开发、生产活动而引起的水质污染,是众多损害大而且涉及范围广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之一。水质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地表土流失,这些流失的地表土沉积在湖底或河底,恶化有关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此外,美国的农民为扩大耕作面积,将湿地转化为农田,也使那里的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就农业生产而言,大量使用氮和磷随地表水流失到河流及湖泊中,使河水及湖水产生富营养化问题,给动植物的生存带来负面影响;杀虫剂会使水生动、植物产生畸形,乃至死亡。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资料显示:在美国,流入河流湖泊地表水的水质污染物约有50%来自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由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造成的。其中有50%-70%为氮和磷,主要来源于耕地上的化肥与围栏育肥方式所聚集的家畜粪便。水质污染不仅使地表水质恶化,而且对地下水资源的水质也有重大影响。如果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化学物质一旦污染了地下水,就会污染整个地下水水脉。地下水质污染,危及着农业生产地区人口总数的97%,占美国总人口50%的居民健康。因为,这些居民要饮用地下水,所以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3美国的农业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面对农业生产、开发资源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联邦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注重与农业生产、开发相关的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耕地、水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法规和长期计划,特别是联邦政府1985年制定的“农地保护计划”,大规模地实施退耕还草、退耕植树、或休耕;到1990年共将1亿1800万英亩的农地纳入,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1农业立法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
美国联邦政府于1985年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主要内容是:①为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出口,政府对农民支付农产品出口补助金;②为减少农产品库存积压,扩大农户对农产品市场的选择权(交易条件、方式等);③通过实施农地保护计划(CRP),贯彻对农地进行保护的方针。此外,该法还包含了有关资源、环境保护的条款、草地保护、沼泽地保护等条款,制定这些条款的目标是:持续地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保护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为实现该目标,政府制定了长期性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即与该法相辅相成。
1990年美国联邦政府再次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目标是:通过实施农地、水等资源的保护及水质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系统保护、食品安全性保障对策,以保证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保证向消费者供给“绿色”的农产品。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农业法中还增添了关于“持续农业”和推行新的耕作方法的条款。
修订后的《农业法》,沿袭了食品安全保障法的方针,增加了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该法的主要政策目标是:市场理论的应用;提高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农地、水资源)。该法由9项条款组成,有关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条款是第2项和第7项。
3.2农地保护计划
就其内容来看,可以说是荒漠化防治计划。其主要内容是:针对农业生产给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在容易发生荒漠化的地区,实行有计划的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及休耕(如种植以改良土壤为目的的豆科植物等),即在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监督下,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行为期10年的休耕或永久性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同时,作为补偿,由联邦农业部每年向该计划的参加者(农户),支付一定数量的补助金(按每英亩一定的单价乘以退耕、休耕地面积的方法计算,并被称为地租,下同):联邦农业部退耕还草或退耕还林的农民支付树木和草的种植费用总额一半的补助金(一次性的补助)。
农地保护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农地土壤侵蚀量,防止荒漠化蔓延。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五个较具体的目的:①通过农地保护计划的实施,长期保持美国农业的食品及天然纤维的生产能力;②减少由农业生产而产生的环境污染物质的数量;③改善水资源质量;④保护野生动、植物;⑤通过减少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方法,抑制农产品生产过剩,通过总量控制来保证农户增加收入(稳定和提高农产品价格)。
根据联邦政府统计,1989年联邦农业部对大约6300万英亩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达8亿t;到1990年,联邦农业部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1亿1800万英亩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
在美国,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遇到阻力。例如,是参加会减少收入的农地保护计划(CRP)、还是维持以前那种较大耕作面积的农业生产活动之间进行选择时,农民更偏好后者。
在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区域内,如果农户不参加农地保护计划,则取消该农户享受政府扶持及参加联邦农业部“农产品计划”的资格。
到了1996年,最初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耕地(休耕、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已经过了10年的保护期,也就是说已经失去了向农业部领取地租的资格,一部分休耕的农地可以从新进行农作物种植了。但是,拥有这些耕地的主人,必须严格遵守1985年及1990年修改后的农业法中有关农地保护的条款来耕作。否则,他们将不得不同农业部的“农产品计划”说“再见”了。那些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的农地,则永久地退出农作物的生产。
3.3防止水质污染对策
1987年美国颁布并实施的《水质法》、《水质净化法》,根据该法的规定,各地方(州)政府有义务每年向联邦政府报告关于缓解农业水源水质污染问题的对策及成果。1988年美国联邦农业部公布了“土壤、水资源保护全国计划”及“区域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并通过该计划的落实,管理着全国22个区域性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的实施。现在看来,全国各地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证明,上述各项法律和计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4耕作方法的资源、环境保护对策
3.4.1可持续农业
所谓“可持续农业”,一般是指“能够持续地利用资源进行农业再生产或能够进行资源的再利用,把农药、化学废料的投入量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在实现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生产安全农产品(食品)的同时,保持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力和收益性的耕作方式及其农业管理体系。”
实现可持续农业的手段是:①改革现行的农业种植、养殖体系中不利于农地、水等资源保护的部分;②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方式;③促进家畜粪尿等农家有机肥料及豆科植物等绿肥的利用;④实施保护农地、水资源的保护性耕作方式;⑤采用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复合经营模式。
通过上述手段来防止土壤侵蚀、荒漠化蔓延、水资源水质污染的目的,并且在保护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生产,提供安全的(卫生的)农产品。
3.4.2关于“保护性耕作方法”
集约型持续单作经营方式农业,容易发生土壤侵蚀,导致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水质污染。
虽然我国的经济与社会都始终保持快速发展的状态,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生态旅游的起步也要比发达国家晚,但是我国极其重视对生态旅游的发展,在国家法律法规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使得人们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促进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正是因为生态旅游发展迅速,逐渐出现了一些滥竽充数的生态旅游给我国生态旅游的法律保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1.1生态旅游法律的不健全
虽然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很多,但是相应的却缺少一部专门的生态旅游法,一般的关于我国环境保护的问题,相关的工作人员都是在其他环境保护的法律中寻求依据,而且不是每一部环境保护法中都会涉及到生态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只有一些小部分会涉及,缺乏法律的完整性,这给后期相关工作人员处理这类问题时没有有效的依据执行,使整个管理过程更加困难,另外我国一直都是以“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为骄傲,所以在相关环境保护法律中没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模式,缺乏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在相关环境法的制定中,一般是由各部委的,立法水平也因立法部门的不同而高低不同,这给相关法律的执行带来极大的阻碍。
1.2人们环境保护的意识薄弱
不管法律的如何制定,只有法律的有效执行才算做到起到保护环境的真正目的,这就对执行法律的相关管理机构与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跟高的要求,但是近年来,关于法律的执行工作的机构日益混乱,执行人员专业素质低下、管理机制不够健全、责任制体制混乱,另外人们的环保意识也是极其重要的,但是现在公民保护环境的意识极差,只是一味的指望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的管理,这些都给生态旅游相关法律的执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3对法律的执行不全面
对于整个国家来说,不管有多门健全的法律法规,没有切实有效的执行法律就等于形同虚设,只有让制定的法律真正起到相应的作用,这样的法律才有意义,但是实际上近年来,在环境保护的问题是法律的执行情况并不乐观,我国的司法部门对法律的执行力度不足,导致法律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其主要的制约作用,阻碍了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2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完善生态旅游法律的设立
我国建立法律法规的目的就是通过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的手段达到人们预期的目标与结果,一个国家健全的法律与法规是保护环境的基本保障,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除了要达到促进人们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突出对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环境作为生态旅游的基础,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给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但是自然环境的自我保护能力与再生能力都相对较弱,尤其是近年来人类生产生活的快速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这使得自然环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国应该为生态旅游行业的管理制定相对比较完善的法律体制,使得人们在对生态旅游的管理方面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避免自然环境遭到更大的破坏,促进我国的生态旅游更加快速发展。
2.2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
人们的环保意识对环境保护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在自然环境的保护方面我国应该做到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在环境保护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多种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自身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开辟出一条既有利于自然生态整体的利益同时有对人类个人精神生活得到满足,真正达到共赢的局面。
2.3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的执行
所谓的管理机制就是说相关的工作人员按照一定的方法来实现人民预期的管理效果,但是近年来我国生态旅游业的管理机制相对混乱,人员管理复杂,各个部门之间缺少全面的沟通与交流,对于这种现象国家应该重视起来,按照国家标准建立合理、有序的管理机制,按照相关的法律有序的对工作进行管理,建立合理的责任机制,把一级任务具体到具体的工作人员的身上,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真正做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积极的执行。
3结语
我国的环境立法注重在行政管理领域对环境保护制度的构建,但对包括检察机关实施监督在内的环境司法保护制度的确立却颇为不足,最高司法机关同样也面临规则贫困的问题。在最高法院已经颁布的司法解释中,与环境案件审判相关的极少,而且针对的也主要是环境刑事案件,环境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涉及的更少。相对检察机关环保监督职能而言,现有刑事规范与环保法律法规的相互渗透尽管令人欣喜,但其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如环境污染犯罪的相关规定刑罚宽泛,处罚偏轻,常陷入适度性把握的困境,与《环境保护法》中侧重针对超标超量排污、未进行建设项目环评、未履行环境信息公开等制度的规范不同,目前的刑事法规更多地将视角投向对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非法开采自然资源等行为的制裁。在量刑幅度上,虽规定视具体情形而定有一定的科学性,但相对于行为可能和已经造成的危害度,实际刑罚却显得过于宽泛。司法实践中,基于环境刑事案件客体的特殊性,偏重从轻处罚,即使是造成巨大损失的重大环境污染案件量刑也较轻,处以重罚的并不多见,相对于危害行为本身其刑事责任显得非常轻微。但是,环境权益不同于一般的权利,其客体具有特殊性,它涉及的水源、森林、大气等环境元素属于公共物品,需要通过许可证或规定限额等方式来管理,一旦超出合理限度就给以严厉的刑事处罚,则又显得处罚过于严苛。尤其是以“生态立本”为理念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保护领域若抛开对轻微污染环境犯罪从轻从宽的处理政策则会带来更多的社会和司法困境。
二、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提升环保监督意识
1.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指南,如果不为人知而且也无法为人所知,那么就会成为一纸空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对大气、水源等涉及民生的污染有所认识,但对于哪些情况涉及到犯罪还不清楚或是比较模糊。因此,检察机关要结合自身职责,与有关单位配合,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深入到企业、社区、乡镇等宣传和引导了解生态环境资源犯罪的相关问题,通过以案说法、发放宣传资料,判决书上网、典型案件报道宣传,定期公布一些生态环境资源案例等形式,进行有关法规及有关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树立环境保护司法意识。每一名检察人员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责任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并贯穿整个司法实践活动中。检察机关应会同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等部门,深入环境保护一线执法部门,宣传环境保护中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教育和引导环境保护监管人员严格、公正、高效、廉洁地适用法律,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观念,提高环境保护监管人员的司法意识。
3.拓宽环境保护参与意识。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环节、多领域,贯穿于整个社会。要实现全民治理,参与环境保护人人有责,这个责任首先是政府的责任、企业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在环境保护监管方面,环境保护执法部门积极工作,加强环境保护监管,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国环境整体状况令人担忧,如水源、大气污染等等,这就要求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保护我们的环境。检察机关应密切与人大、政协、环境保护等部门配合,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畅通公众参与举报、揭发环境资源犯罪的渠道,让环境违法犯罪付出巨大成本,以提高全社会的法制、环境保护意识。
(二)建立机制,提升环境保护监督水平
1.建立环境保护监督机构。目前,检察机关针对环境保护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机制,应结合司法改革和各地实际,考虑建立与人民法院环境保护对接的机构。在环境保护问题突出及案件量大的地区,检察机关内部应成立专门环境保护的监督机构,全程负责此类案件。其他地区检察机关成立非常设机构,建立一套涉及环境保护案件近似于“绿色通道”的制度和工作流程,每个部门都确定专人具体负责,以提高处理环境保护犯罪行为的工作效率。
2.强化环境保护监督责任制。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保护问题,检察机关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将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机制建设、人财物投入、犯罪案件办理情况及管辖地区的环境状况等指标予以量化,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进行奖惩和作为晋升提拔的依据之一,对违反相关规定造成一定后果的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行“环境保护工作一票否决制”,取消其年度的评先评优资格,并追究其相应的责任,以提高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制度的权威性。
3.落实环境保护监督公开性。环境保护监督的公开性就是保证其合法、公正,增强环境保护监督的透明度,把工作置于阳光下,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检察机关应增强全体工作人员参与环境保护监督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全面推行环境保护监督的政务公开,向公众公开环境保护监督的依据、政策界限、具体程序等,建立环境保护案件的回访制度,多方面、多渠道征求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见和建议,以提升公众对环境保护监督的知情权、参与权。
4.加强环境保护监督队伍建设。加大环境保护监督投入力度,在人财物的投入上向环境保护监督工作倾斜,改变环境保护监督工作能力弱,装备差,侦查监控手段落后的现状,增强环境保护监督队伍的执法能力。加大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注重招录环境保护法学专业人才,积极开展专题培训,努力培养一批精通环境案件办理的专家型、复合型人才。在人民监督员中选任具有专业知识或业务背景的人员参与检察机关办案。根据工作需要,聘请专家、技术人员组成专家委员会,帮助解决检察工作中遇到的专业性、技术性难题。同时,要加强检察队伍的业务素质建设和廉政建设,严把“人情关”、“金钱关”和“权力关”,杜绝环境保护监督人员与环境违法企业有金钱来往或在执法过程中的现象,将环境保护监督队伍打造成一支敢作敢为、敢打硬仗、善打困难仗的强兵。
(三)发挥职能,加大环境保护司法监督
1.依法打击环境保护领域的犯罪活动。在查处环境保护领域违法行为过程中,单凭某个部门之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公安、环境保护、国土、林业、农业、交通、工商等职能部门应整合执法资源,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建立健全以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共同配合、共同预防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制度,形成合力。作为国家赋予检察职能的检察机关,其检察职能几乎贯穿于查处违法犯罪整个过程。如何有效地发挥自身职能,是打击环境保护领域违法犯罪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检察机关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掌握本地基本情况,围绕项目建设审批、环境保护监管等方面,排查案源。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党委政府关注、损失后果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环境污染及妨碍环境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犯罪案件,要积极履行批捕、职能,依法从重从快予以打击。对于督办的有重大影响的案件,检察机关要及时介入引导侦查,提出取证意见。同时,准确把握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的界限,在案件移送标准、证据收集审查、犯罪数额认定、法律适用、管辖设置等方面达成共识,统一执法尺度和证据标准,形成打击合力,提高执法效果。
2.查办和预防环境保护领域的职务犯罪。当前,检察机关在查办环境保护领域职务犯罪时,要结合本地实际,重点查处和严惩国土、水利、环境保护等重点部门、、贪污贿赂、失职渎职,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犯罪行为。在查办环境保护领域的犯罪案件过程中,检察机关还应当研究危害生态环境职务犯罪发生的重点领域、部位、环节、人群、案发特点和规律,查找相关政策、规定和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监督管理存在的漏洞,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此外,环境检察工作也要坚持“惩防并重、综合治理”方针,发挥预防犯罪的先期屏障作用,促使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重点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在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方面,环境检察预防工作应当密切关注有关开发行为的行政规划和审批环节,开展专题调研,找准此类环境问题症结,提出预防对策,督促落实检察建议。
3.开展对环境保护领域犯罪案件的诉讼监督。检察机关查办环境保护领域的犯罪案件,需要内部反污、反渎、侦监、公诉等多个部门紧密配合,依法运用立案监督、检察建议、查办职务犯罪等手段,督促环境行政执法机关及时移送涉嫌犯罪的案件,加强对涉及环境保护领域的犯罪案件、妨碍环境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犯罪案件的立案监督。同时,充分发挥追捕、追诉职能,切实解决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等问题,加强对审判活动和刑事、民事、行政判决裁定的监督,依法对人民法院确有错误的涉及环境领域侵权案件的刑事、民事、行政判决裁定提出抗诉。依法支持人民法院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执行工作,规范执行行为,促进判决裁定的有效执行。
(四)完善法规,健全环境司法保障
1.在刑法中扩大行为犯,增设危险犯、过失犯的刑法责任追究。由于有的危害环境行为与其危害结果之间有空间与时间距离,而且危害结果一旦发生,则无法挽回。如果刑法只是惩治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后果的行为而不惩治危险犯,则会削弱刑法在预防生态环境资源犯罪方面的作用。为了有效地预防生态环境资源犯罪,在环境刑事立法中,对一些诸如污染环境罪、破坏自然资源罪等罪名,以行为犯来追究刑事责任,只要发生了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行为,不论是否造成实际的危害结果,只要危害行为属实,达到一定的持续时间、数量或程度,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以便更加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不仅对污染和破坏环境并已造成严重结果的行为进行制裁,还要规定处罚危害环境的危险犯。
2.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由于现代化生产发展所引起的对环境的严重危害,加之证明生态环境资源犯罪的主观罪过比证明犯罪本身更加困难,可改变传统刑法中“无罪过即无犯罪”的原则,借鉴英美一些国家将“无过错责任”引入环境刑事立法中,确立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法律禁止的某种行为或造成了法律所禁止的某种结果,即使其主观上没有过错,也应对此承担刑事责任。由于生态环境资源犯罪的特殊性及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应在环境资源保护相关刑法中使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即建立刑事严格责任制度,以适应现实需要。
在美国开发中西部进程中,有两个大规模集中开发的时期:一是1860-1890年,这一时期开发西部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皮货贸易、土地投机以及奴隶主庄园的扩张。二是1930-1970年,在大规模开发时期内,美国联邦政府陆续出台了有关中、西部开发的法律和政策,极大地加快了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开发的速度。
19世纪中叶,美国联邦政府为了鼓励西部农业开发者,除制定了灵活多样的土地开发政策外,还陆续颁发了《沙漠土地法》、《鼓励西部植树法》等法律。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明确了只要在西部地区植树、种草或修筑灌溉沟渠达到一定面积和一定时间,就可以免费或低价获得一定面积的土地。这些法律和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土地开垦和农业的发展。从1836年到1985年,美国中西部新开垦的耕地面积为2.45亿英亩,相当于原有耕地面积(1.6亿英亩)的1.53倍。随着耕地的增加,粮食产量倍增;玉米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1061.3万t,增加到1989年的1亿9120万t,增加了约17倍;小麦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389.5万t,增加到1989年的5540.7万t,增加了14.2倍;大豆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23.3万t,增加到1989年的5244万t,增加了224倍。使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的粮食出口国;美国主要畜产品的平均年产量:1961~1965年期间,肉类335.28万t,牛奶1139.9万t,鸡蛋78.4万t。到了1989年,肉类(不含鸡肉)、牛奶、鸡蛋的平均年产量,分别增加到1818.9万t、6543.2万t、397.4万t,分别比1961~1965年期间增加4.43倍、4.74倍、4.07倍。
但是,大规模的垦荒活动,在中、西部开发初期,一些农场主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农牧业利润,对那里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使该地区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失去平衡。
2农业生产与资源、生态环境问题
在美国,由于农业的开发而引起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等等。
下面讨论在美国由于农业开发引起的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4个方面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
2.1土壤侵蚀
美国联邦农业部的最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农业生产力低下的土壤侵蚀面积达6900万英亩,约占耕地总面积3亿4500万英亩的20%。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长期不断地种植较单一的农作物的耕地,即不实行轮作、不实行休耕的农地,机械化大农场。此外,美国政府以往的农产品价格扶持政策、增加农户收入的各项优惠政策,导致农户以垦荒的途径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农产品产量,维持较高水平的收入。
由于对土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由于受风和水的侵蚀,美国全国的农地每年土壤流失量高达27亿-31亿t;造成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面积达1亿1800万英亩。
2.2一些主要农业生产地区水资源枯竭
根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统计资料:1949年美国可灌溉耕地面积为2500万英亩,到了1978年则增加到了5000万英亩,稍后减少到了现在的4500万英亩,其中包括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1200万英亩可灌溉耕地和1340万英亩地下水位下降的耕地,分布在北部平原、南部平原、丘陵地区、太平洋沿岸的17个州;例如,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中央的溪谷地区,地下水位的降低,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另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1980-1984年,有1400万英亩的可灌溉耕地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0.5~5.0英尺。
2.3盐害
美国西部的干旱地区,是“灌溉农业区”,引起盐害的危险性极高。在这里不但有钠盐,还有钙盐、镁盐等各种盐类。加利福尼亚州受盐害最严重,加州的中部及南部帝国峡谷等主要农业区,降水极少,在那里若不进行灌溉,进行农业生产是不可能的。那里灌溉用水的水源是:地下水、圣礼河水、科罗拉多河水。因为科罗拉多河水含盐,加州中部、南部地区的土壤也含盐,所以,用含盐的水灌溉农田导致了耕地表面盐分过度积累,农作物因受盐害而枯死,耕地也逐渐变成了荒漠。现在,对此采取的对策是:用自动撒水器撒大量的水来希释盐分,使盐分流入地下。但是,这样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时间一长,地下水盐分含量增高,当盐分含量高的地下水位上升到农作物的根系部位时,就会导致农作物枯死;或用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灌溉农田使农作物枯死。为解决这些问题,也曾采用抽水机抽取地下水的方法,来降低地下水位。但是,盐分较高的水,向何处排放?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例如,为降低地下水位,曾将盐分较高的地下水排放到Gustafson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发生了水鸟和水生植物受害事件,如水生动、植物生长畸形,以水生动物为食的水鸟因吃了这里的畸形动物也生长畸形,水鸟不下蛋,或生了蛋也孵不出小鸟。由于发生了这类事件,排水处于被禁止状态。如果在今后的10年中,这里仍禁止排放地下水,随着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位的上升,将有100万英亩的耕作,因盐害而充耕,变为荒漠。到目前为止,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的排放问题仍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
2.4水质污染
由于农业开发、生产活动而引起的水质污染,是众多损害大而且涉及范围广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之一。水质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地表土流失,这些流失的地表土沉积在湖底或河底,恶化有关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此外,美国的农民为扩大耕作面积,将湿地转化为农田,也使那里的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就农业生产而言,大量使用氮和磷随地表水流失到河流及湖泊中,使河水及湖水产生富营养化问题,给动植物的生存带来负面影响;杀虫剂会使水生动、植物产生畸形,乃至死亡。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资料显示:在美国,流入河流湖泊地表水的水质污染物约有50%来自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由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造成的。其中有50%-70%为氮和磷,主要来源于耕地上的化肥与围栏育肥方式所聚集的家畜粪便。水质污染不仅使地表水质恶化,而且对地下水资源的水质也有重大影响。如果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化学物质一旦污染了地下水,就会污染整个地下水水脉。地下水质污染,危及着农业生产地区人口总数的97%,占美国总人口50%的居民健康。因为,这些居民要饮用地下水,所以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3美国的农业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面对农业生产、开发资源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联邦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注重与农业生产、开发相关的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耕地、水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法规和长期计划,特别是联邦政府1985年制定的“农地保护计划”,大规模地实施退耕还草、退耕植树、或休耕;到1990年共将1亿1800万英亩的农地纳入,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1农业立法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
美国联邦政府于1985年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主要内容是:①为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出口,政府对农民支付农产品出口补助金;②为减少农产品库存积压,扩大农户对农产品市场的选择权(交易条件、方式等);③通过实施农地保护计划(CRP),贯彻对农地进行保护的方针。此外,该法还包含了有关资源、环境保护的条款、草地保护、沼泽地保护等条款,制定这些条款的目标是:持续地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保护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为实现该目标,政府制定了长期性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即与该法相辅相成。
1990年美国联邦政府再次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目标是:通过实施农地、水等资源的保护及水质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系统保护、食品安全性保障对策,以保证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保证向消费者供给“绿色”的农产品。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农业法中还增添了关于“持续农业”和推行新的耕作方法的条款。
修订后的《农业法》,沿袭了食品安全保障法的方针,增加了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该法的主要政策目标是:市场理论的应用;提高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农地、水资源)。该法由9项条款组成,有关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条款是第2项和第7项。
3.2农地保护计划
就其内容来看,可以说是荒漠化防治计划。其主要内容是:针对农业生产给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在容易发生荒漠化的地区,实行有计划的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及休耕(如种植以改良土壤为目的的豆科植物等),即在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监督下,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行为期10年的休耕或永久性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同时,作为补偿,由联邦农业部每年向该计划的参加者(农户),支付一定数量的补助金(按每英亩一定的单价乘以退耕、休耕地面积的方法计算,并被称为地租,下同):联邦农业部退耕还草或退耕还林的农民支付树木和草的种植费用总额一半的补助金(一次性的补助)。
农地保护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农地土壤侵蚀量,防止荒漠化蔓延。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五个较具体的目的:①通过农地保护计划的实施,长期保持美国农业的食品及天然纤维的生产能力;②减少由农业生产而产生的环境污染物质的数量;③改善水资源质量;④保护野生动、植物;⑤通过减少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方法,抑制农产品生产过剩,通过总量控制来保证农户增加收入(稳定和提高农产品价格)。
根据联邦政府统计,1989年联邦农业部对大约6300万英亩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达8亿t;到1990年,联邦农业部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1亿1800万英亩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
在美国,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遇到阻力。例如,是参加会减少收入的农地保护计划(CRP)、还是维持以前那种较大耕作面积的农业生产活动之间进行选择时,农民更偏好后者。
在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区域内,如果农户不参加农地保护计划,则取消该农户享受政府扶持及参加联邦农业部“农产品计划”的资格。
到了1996年,最初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耕地(休耕、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已经过了10年的保护期,也就是说已经失去了向农业部领取地租的资格,一部分休耕的农地可以从新进行农作物种植了。但是,拥有这些耕地的主人,必须严格遵守1985年及1990年修改后的农业法中有关农地保护的条款来耕作。否则,他们将不得不同农业部的“农产品计划”说“再见”了。那些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的农地,则永久地退出农作物的生产。
3.3防止水质污染对策
1987年美国颁布并实施的《水质法》、《水质净化法》,根据该法的规定,各地方(州)政府有义务每年向联邦政府报告关于缓解农业水源水质污染问题的对策及成果。1988年美国联邦农业部公布了“土壤、水资源保护全国计划”及“区域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并通过该计划的落实,管理着全国22个区域性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的实施。现在看来,全国各地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证明,上述各项法律和计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4耕作方法的资源、环境保护对策
3.4.1可持续农业
所谓“可持续农业”,一般是指“能够持续地利用资源进行农业再生产或能够进行资源的再利用,把农药、化学废料的投入量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在实现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生产安全农产品(食品)的同时,保持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力和收益性的耕作方式及其农业管理体系。”
实现可持续农业的手段是:①改革现行的农业种植、养殖体系中不利于农地、水等资源保护的部分;②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方式;③促进家畜粪尿等农家有机肥料及豆科植物等绿肥的利用;④实施保护农地、水资源的保护性耕作方式;⑤采用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复合经营模式。
通过上述手段来防止土壤侵蚀、荒漠化蔓延、水资源水质污染的目的,并且在保护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生产,提供安全的(卫生的)农产品。
3.4.2关于“保护性耕作方法”
集约型持续单作经营方式农业,容易发生土壤侵蚀,导致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水质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