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等教育大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2 17:46: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等教育大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等教育大学论文

第1篇

多媒体教学指将计算机、录像机、投影仪、教学软件等多种媒体集中于一体,由教师根据不同课型的要求,灵活地用相关的媒体进行教学。随着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现代外语教学正向着多媒体、综合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如果我们能在英语课堂上,合理有效的把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于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思考以及合作交流,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由于大学英语学时的不断压缩以及缺乏语言实践的英语语言环境,而语言学习又是一个日积月累耗时费力的工作,所以作为语言学习的英语学习仅仅靠有限的英语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每个学生都要在课后进行自学,而网络学习在今天已经完全成为可能。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灵活的安排学习时间和进度,同时利用互联网随时随地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互动。作为学校应该组织计算机专业人才和英语教师一起创建一个内容全面,更新及时,技术服务到位的网络学习系统—即网络自主学习平台。

第二,引进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通识教材及各专业的行业教材。

教材是课程之本。它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佳的语言样本,是有系统性、有针对性的语言实践活动的材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听说能力。因此,在教材引进和编写上,“要坚持语言有意义的信息输入,坚持输入内容在主题方面有机联系,互相映照,反复循环,争取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对同一主题的语言输入信息的多种形式的模仿、认知、交流和任务性语言实践活动的有意义展开,以此逐渐让学生形成以听说能力为基础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第三,改革考试测评和教师考核机制。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目前全国影响最大社会关注度最高的英语考试,许多学校都或明或暗把四六级是否通过和学生的学位证挂钩(尽管看不到任何明文规定)。为了通过四六级,有的学生荒废了专业,浪费了金钱(上培训班),这一方面反映了四六级考试对英语的考察得到了社会认可,另一方面又导致了高校大学英语走向了应试教育的极端。另外许多高校也用四六级的通过率作为考核英语教师的一项硬指标,这也使得老师在英语课堂上以教授语言知识点和语法点为主而忽视了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现在的高校早已不是过去的精英教育,而是平民化的大众教育,所以往往一个班的人数都很多,少则四五十,多则七八十上百的都有,加之学生分别来自天南海北,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而老师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度按部就班进行授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大量削减学生在课堂上的英语练习实践活动,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中学时老师逼得紧还凑合),所以老师搞好教学难度重重。

第2篇

(1)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抱有“铁饭碗”的就业观念,而且他们的就业观念也直接影响到了自己的孩子,所以很多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对于岗位的选择很挑剔,很多人选择去国企、外企或者事业单位就业,由于“铁饭碗”的就业观念也直接造就了中国的“第一考”——公务员考试,每年的公务员报名人数呈现出指数增长的趋势。对于就业区域的选择,76%的同学也是愿意选择毕业后能留在苏州工作,只有5.4%的同学选择回家乡就业,而剩余的同学对于就业区域的选择呈现出模糊的状态,但是没有同学选择去偏远的农村或者到西部去发展自己。就业单位和就业区域的选择都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和转变,放宽眼光,海空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也许只是一个思维的转变就可以让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式面前获取一线转机,甚至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2)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缺少实践环节目前我国高校课程设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失衡现象,学校多注重理论课程学习,且专业教材较为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适应不了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太注重应试理论教育,实践课程的比重不高,轻视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导致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比例过小,反而理论型学历型人才比例偏多,没有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很多高校没有以市场为导向,没有及时调整专业与课程,造成就业毕业生的优势和特色不明显,竞争力不强,致使大学毕业生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的现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缺乏实质、有效的沟通交流,供求之间没有建立相互了解的渠道,这日益成为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高校实践环节的缺乏也造成了大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工作和适应工作的问题。目前,我系在学生大二期间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进入企业开始进行工学交替,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问题。

2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多维度思考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随着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变,随着就业形势和压力的日益增大,我们也必须冷静面对这一系列的转变,认真思考对策加以适应和解决。

(1)就学生个人而言,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360度全方位认识自我专业知识的夯实有利用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弥足珍贵的大学时光,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考取自己专业的就业资格证书,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去涉猎一些其他专业知识或者其他资格证书,也为自身的就业增开一些渠道。在就业观念方面,不能拘泥于“白领”工作或者“铁饭碗”工作,有机会的话去更广阔的天地去锻炼自我,在繁华的大都市也许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二线城市也许自己就是城市的主人。观念只是一个转变,人生可能会是一片灿烂。在入学之初还应该对自我进行全方面的职业规划测评,从自己的性格测试、能力测试、兴趣测试等众多方面去全新的认识自己,360度全方面的认识自己有利于真正评估自己的实力和兴趣,更好地找到职业的切入点,避免毕业时择业的盲目性。

(2)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改变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对于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问题,高等教育也应该加以深思并试图去改革。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上面,应该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和自学式教育,少讲多做,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面可以加入实践环节,甚至可以在临近毕业的学期用一学期的时间让学生走向他们的工作岗位进行毕业实习。目前,我系的教学模式已经在加以改变,原本只是在毕业前的一个学期让学生出去进行毕业实习,现在,我系在大二期间就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工学交替。在实践的过程中去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发现不足,然后再重新回到课堂来继续学习和思考。这一教学模式的转变,势必会让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实现用人单位、高校和学生的三方共赢。

(3)发挥政府职能,调控高校招生规模,创造条件以创业带动就业在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式”教育的过程中,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99年开始,政府对于高等教育实行了扩招政策,每年的招生规模在逐年扩张,这直接导致了毕业大军的激增。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政府应该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指导高校的招生数量,对于一些面临饱和的专业应该指导高校减少招生规模,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人才浪费。以我系会计专业为例,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会计是一个很好的专业,尤其对于女孩子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择业选择,所以我系会计专业的招生人数逐年在增加,然后毕业后的就业形势却不容客观,相较于企业管理和物流专业来说,会计专业的学生并不容易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因此政府要做好宏观调控,对于就业不好的,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应该缩小招生规模或者停招,控制调配好招生人数和比例,做好市场调研,把高校的招生和就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自我创业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政府也在积极倡导通过创业来带动就业的政策,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毕业生对创业政策的了解不深入,尤其是对于创业的扶持政策不清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毕业生创业的人数。政府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对创业的鼓励政策进行宣传和动员,高校也要在相应的课程中贯穿创业政策的讲解,让更多的学生有创业意识和愿望,通过创业来带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3结束语

第3篇

一、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及相关问题分析

在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中,一审法院认为,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高等学校对受教育者有进行学籍管理等权力,有代表国家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职责。高等学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虽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行政机关,但是其对受教育者进行颁发学业证书与学位证书等的权力是国家法律所授予的,因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4项的规定,由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该组织是被告。[3] 下面,就将围绕学校的地位及由此产生的学生与学校的关系问题进行论述。

法国行政法上,认为学校属于公立公益机构。公立公益机构是一个人格化的公共行政机构,它在特定的范围内提供一种或多种专门的公共服务,其有三个要求:专门服务,公共服务及人格化。[4] 而法兰西研究院、各高等研究院、大学院校、公立中学和各中高教育学校等公立教育机构则均属于国属公立公益机构。[5] 因此,它们属于公务法人的范畴,和地方团体以及国家一样,是一个行政主体。[6] 那么,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的地位有什么区别呢?韦德在《行政法》一书中认为,如果大学是依法规设立的,可以将它作为法定公共机构对待,归入行政法的范畴,如果只是依章程或私自设立的,则不属于行政法的范畴,学生针对这种大学的权利便取决于契约。[7] 按照公私立标准来区别大学的不同地位,从而确定学校与学生的不同权利、义务关系及相应的救济途径,这一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挑战。在日本,1970年以后,认为将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对学生的法律关系加以区别,并不合理,并且与教育、研究之非权力性质发生矛盾,因此逐渐趋向于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其与学生间法律关系均属一种“在学契约关系”。[8] 目前,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是将大学作为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来对待的,[9] 这在前述引用的判决中已有清楚的表述。[10] 更早一点是,海淀区人民法院审理的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的判决书中有相同的表述。这一判决得到二审法院的维持,而且被最高人民法院将其选登于1999年第4期《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1] 这就实际上意味着最高人民法院对该案件判决所作出的认可和支持。不过随着今后私立大学的增加,其地位是否与公立大学有所区别,以及公立大学(或者包括私立大学)所实施的哪些行为属于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行为,这些问题都应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以期在这类案件的处理上有一个明确而统一的标准。

与高等学校法律地位密切相联的一个问题是:授予学位行为的性质。《教育法》第28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利:(一)按照章程自主管理;(二)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三)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四)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五)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六)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七)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八)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我们注意到,法律在这里使用的是“权利”这个词,而非“权力”。但是,第3项规定的招生权,第4项规定的学籍管理、奖励、处分权,第5项规定的颁发学业证书权,第6项规定的聘任教师及奖励、处分权等,无论是从行为的单方意志性、强制性,还是从对相对方的拘束力和权利、义务的巨大影响力来看,都更具有行政权力的性质。今后法律中应明确划分“权利”与“权力”,一方面利于保障学校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便于针对权力的行使设置相应的监督与救济机制,从而预防并减少权力的滥用,更好地维护学生、教师的合法权益。如果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1条规定:“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第22条规定:“国家实行学位制度。学位授予单位依法对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授予相应的学位,颁发学位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20条第1款规定:“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生,由所在高等学校或者经批准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科学研究机构根据其修业年限、学业成绩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相应的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第22条规定:“国家实行学位制度。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公民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或者自学,其学业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位标准,可以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3条规定“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第4、5、6条分别规定了授予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标准。第8条规定:“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及其可以授予学位的学科名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综上所述,我国实行国家学位制度,高等学校颁发学位证书的权力来源于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从这一点上来讲,高等学校的学位授予行为属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应纳入具体行政行为的范畴。当然,高等学校颁发毕业证书的行为亦属类似情况,在此不再赘述。

与高等学校法律地位密切相联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生与高等学校的关系问题。德国行政法传统上将学生、公务员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作为“特别权力关系”,从而区别于“一般权力关系”。特别权力关系的法律后果是:无法律保留、无基本权利的适用和无权利保护。[12] 可见,如果适用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在此种情形之下,学生的权利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而更多考虑的是学校管理的效率。但目前,德国行政法上,关于一般权力关系与特别权力关系的划分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特殊法律关系”。在教育关系、公务员关系等表现为紧密型持续法律关系的特殊设计的法律关系中,不仅存在基本的、涉及公民地位的决定,而且还存在大量的、日常性质的决定,其本身并不具有等同的重要性,不涉及国家与公民之间“原本的”法律关系,而只仅仅关乎机关的正常工作。因而,乌利教授从法律上将其分为基本关系与工作关系,其最重要的法律后果是:与基本权利相关的决定属于行政行为,而工作关系中的命令则不属于行政行为。[13] 而日本最高法院在昭和52年(1977年)的“富山大学不承认学分事件”中,则提出所谓的“部分社会说”,其判决认为,大学不论是国立或私立,基于其教育学生与研究之目的,即使在法令无特别规定时,大学具有以学校规则等付诸实施之自律性、概括性机能。故使大学形成与一般市民社会不同之特殊部分社会,对于其间所发生之争端,并非全部当然得成为法院司法审查之对象。[14] 公法学者兼子仁教授则提出所谓的“教育法特有之契约关系说”。这两者都放弃了传统的特别权力关系理论。[15] 我国目前在高等学校与学生关系方面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具体的制度设计方面,侧重于管理和规范,对于学生权利的保障和救济则相对薄弱,这是不争的事实。从一定程度上说,我国未有“特别权力关系”之名,却有“特别权力关系”之实,这对学生权利的保障实为不利,也不符合当今行政法的发展趋势。今后立法中宜明确学校与学生之关系,既不宜定为“特别权力关系”,也不宜划入纯粹的“契约关系”,应充分考虑学校与学生关系的特殊性和学校日常事务的复杂性,针对不同的事项确定不同的救济方式与途径,既给予学校以相当的自主管理权,又能对学生的权利予以充分有效的保障。

二、受案范围问题及教育领域的法律救济

“无救济则无权利”是一句古老的法律格言,而当把这句格言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时,就如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引发的议论,人们开始关注这样一个问题-法院是否可以和能够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为学生提供救济?司法审查的介入是否意味着对学术自由的侵犯?当人们为司法的阳光照进大学校园而欢欣鼓舞时,是否也想到司法所带来的可能不止是阳光,还可能引发暴风雨?

我们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即是:本案是否属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行政诉讼法》第11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四)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不予答复的;……(八)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第12条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一)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二)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三)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四)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本案不属于第12条规定的排除性情形,但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行为与颁发许可证和执照的行为是否属于同类行为呢?许可证和执照是直接赋予相对方从事某种职业或活动的资格,而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则主要涉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证明、学术水平的评价。当然,不可否认,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取得与否与学生将来的就业、收入、社会评价等息息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适用第11条第1款第8项的规定对于本案更为合适。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有更为明确的规定,其第42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以下权利:……(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对于这里的“依法提起诉讼”,应当包括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而在《学位条例》中,有关学位授予争议的规定,主要有第16条:“非学位授予单位和学术团体对于授予学位的决议和决定持有不同意见时,可以向学位授予单位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异议。学位授予单位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当对提出的异议进行研究和处理。”第17条:“学位授予单位对于已经授予的学位,如发现有舞弊作伪等严重违反本条例规定的情况,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复议,可以撤销。”第18条:“国务院对于已经批准授予学位的单位,在确认其不能保证所授学位的学术水平时,可以停止或撤销其授予学位的资格。”而对于学位申请者的学生,却无任何声明异议、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救济规定。应当说,《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为司法救济进入教育领域提供了一条路径。这条路径则是自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之后才得以真正凸现,[16] 而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则使这条路径进一步凸现和扩展。法院认为高等学校属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对其经授权而行使的行政行为,应当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在这里需要注意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认为拒绝颁发学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行为不属于“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行政行为,[17] 则该行为是否又符合《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2款规定的“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呢?如前所述,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实无明确规定有关学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争议,学生可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但是,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条-“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和第2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则在目前教育领域缺乏应有法律救济的情况下,将有关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学位的争议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是符合《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目的和立法精神的。进一步分析,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的行为属于羁束性行政行为,只要符合法定条件,如成绩合格,论文答辩通过,决议经全体成员过半数通过等,就应予以颁发,在此意义上讲,法院也有权对该种行为进行司法审查。

这里必须要提到的是2000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其第1条第1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这一规定没有沿袭“具体行政行为”的提法,而改用了“行政行为”,应当说对公民权利的保护更为有利。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为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纳入司法审查的行政行为必然日趋增多,甚至从根本上取消“受案范围”这一概念。但是,就目前而言,对于司法救济在教育领域到底能够走多远,宜在法律中作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学校针对学生所作出的哪些行为可以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除了“开除学籍”之外,“勒令退学”是否也应纳入?而对于学位授予这类学术性相对较强的行为,纳入司法审查是否合适?如果纳入,法院对此是否应当仅进行程序性审查?同时,相应地,在《国家赔偿法》中,是否也应当加入学生有权向学校求偿的规定?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及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它使人们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对学生作出的退学、开除等处分,以及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等决定,事实上与学生将来的就业机会、收入情况等有着密切关系,是有关学生重大切身利益的事项,在目前缺乏有力的行政救济的情况下,具有中立性、公开性的司法救济的介入就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当然,对于有关学生纪律惩戒的争议,是否可以考虑设置一个行政争议前置程序,而对于有关学位授予的争议,是否由有关的学术机构先行仲裁,或者由某类专门的行政裁判机构来予以裁决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探讨的问题。但关键的一点在于-教育领域中的行政救济应引入“准司法程序”,无论是复议还是仲裁,都应确保其中立性、透明性和及时有效性,以提高当事人对其公正性的信任度。而司法审查作为权利救济的最后一道屏障,其审查的范围,是仅限于合法性审查,还是将合理性审查也纳入其中?是仅限于程序性审查,还是包括对行为内容的实质性审查?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法律中加以明确规定。但司法救济介入教育领域势成必然,这极大地利于对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的权利加以保障。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国外的情况。在美国,美国宪法第5条、第14条修正案规定,未经正当程序,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不受剥夺。但人们长期认为,社会对于由税收支持的教育有一种特权,因此对于公立学校的学生,政府有权对其受教育的机会加以剥夺。直到1961年狄克逊诉阿拉巴马教育委员会案及之后的一系列案件,法院认为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根本性的需要,而必须被看作是一种实体权利,因而要求在这一领域中适用正当程序。[18] 施瓦茨认为,在有关学生纪律的案件中,受教育利益上的财产权和名誉上的自由权都处于危险之中。[19] 自狄克逊案后,美国法院确认,正当程序条款适用于公立学校作出的开除学生的决定。1975年的戈斯诉洛伯兹案的判决则把正当程序扩大到了暂停学业的处分。该案中,法院认为,一位被暂停学业达10天的公立学校学生具有充分的财产利益和充分的自由利益要求最低限度的正当程序。[20] 戈斯案件中所确立的原则在后来的案件中存在例外的情况。例如,在另一个案件中,法院认为, 一位因学业及临床的糟糕表现而被学校勒令退学的医学院三年级学生,并不具有要求听证的宪法上的权利。因此,学业失败是一种例外,除非学校存在欺诈或不良信用。[21] 在德国,长期以来联邦行政法院在考试事件内容上不加审查,但对考试机关的考试程序有无重大违规作审查,包括:是否遵守程序性规定,是否对具体事实有误认,是否有偏离一般公认的评断标准,是否参酌与考试事件无关因素之考虑。[22] 而1991年4月17日,德国联邦于同一天作成两项判决,改变了行政法院过去的保守见解,而主张应对考试争讼的实质内容作深入审查。联邦认为,联邦行政法院态度保守,过于尊重放任考试委员的判断余地,以至在判断余地的外衣下往往评分错误,排除了法院审查权,致使判断瑕疵造成的后果须由应考人自行承担,实属不公。[23]

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与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的一个不同之处是,刘案涉及博士学位授予这种学术性极强的行为,那么,法院的介入是否会损害学术自由呢?通常认为,学术自由是指独立地进行研究、教学的权利。德国汉堡大学教授Paul Kirchhof认为学术自由有五大内涵,即:不受驾驭,严谨地对知识进行探究及传播;共通联络的自由;学者的行为可以自我决定,并且对其行为自我负责;防止国家侵害;国家提供财力及机构支援。[24] 学术自由并不是无限制的自由,必然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对于学生学术水平的评价固然是学术自由的一个内容,但当这种评价与学位证书的授予联系在一起时,这种评价就不再仅仅限于学术自由的范围,它与学生的重大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这时就必然要求考虑对学生权利的保护,必然要求设置一个公开、公正的程序来实现这种保护。而当这种公开、公正的程序未被执行抑或根本上未建立起公开、公正的程序时,则法院的介入就无可非议,而更多应该考虑的问题仅仅是-法院介入到何种程度。

我们认为,与开除、勒令退学等针对学生的处分相比,高等学校授予学位的行为固然有其特殊性,但就目前而言,并没有专门针对学位授予的救济方式,在此种情况下,法院诉讼之门的开启势成必然。只有这样,学生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当然,法院对于高等学校的这类行为,是仅作合法性、程序性审查,还是包括合理性、实质性审查?针对高等学校的相关决定(是否授予学位、是否颁发毕业证书),法院可以作出哪些形式的判决?即是说,法院仅可以判决“撤销重作”,还是可以直接判决“责令颁发”?这些都是可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但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应该说,在目前并不妨碍有关学位授予、毕业证颁发的争议进入诉讼程序,毕竟,我们不能漠视学生的权利而轻易地关闭法院的大门。

第4篇

高等数学是大学很多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修科目。在专业要求不高、学时不多的情况下,教师应如何教好这门课程,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师,怎样做才能提高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尤其作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虽然他们的专业是初等教育(理科)方向,但大多数同学的数学基础还很薄弱,本文尝试探讨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高等数学教育教学。

 

1.学习数学的目的及作用

 

1.1初等教育理科大专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和内容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形式。学生如果对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就会丧失学习数学这门课程的动力,就会淡化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数学思想的教育无论是对数学学科的学习还是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是非常有益的。数学思想教育是直接影响到人的素质中的最基本的部分。加强数学思想教育有助于造就一大批创造型人才。应该说,通过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数学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人们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等。这就是学习数学的本质目的。

 

1.2初等教育理科生学习数学的作用

 

提到高等数学,很多学生就会想到抽象的概念、难记的公式、复杂的推理、大量的计算,因而望而却步。其实通过学习数学,不但可以培养人的科学素养,而且还可以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力,从而提高学习者的整体素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建模,再通过对模型的求解或者模拟来得到问题的解答。常用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建模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最优化思想等。学习数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数学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理、题目等)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数学方法和思维的学习。在教学中老师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第二方面的东西,初等教育理科生毕业后大都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在小学教育工作中,数学方法和思维的学习对小学生的学习也显得至关重要。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可以影响小学生的一生。

 

2. 协调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的做法

 

2.1.要建立一个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问答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希望老师通过启迪他们的智慧来达到获取知识的学习目的。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方法,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摆脱学生学习抽象性理论知识的枯燥感。同时教师还应重视师生的沟通。比如可通过电话、邮件、QQ、微信、面谈等途径与学生交流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把新鲜的感觉传递给学生,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概念史、定理发现史以及数学趣味题等,这样既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又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课堂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还可穿插一点小故事、小笑话、新闻消息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抓住学生的眼球,调动他们的思维。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对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要进行详细讲授,而对学生能够看书理解的内容尽量在课堂上不予讲授。

 

2.2.要善于启发引导和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

 

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网络化,让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由厚到薄再到厚。即先将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提炼概括,形成知识网络,再将知识拓展开来。

 

3.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方法

 

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习是学生踏入社会前的最后一次有老师指导的系统学习阶段。因此,学生们争相学习与教师技能有关的各项技能,为毕业后能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打下坚实基础。但是高等数学课程中的知识却看似与此无关,因此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了“学高等数学有什么用”的疑问。这种疑问是隐藏在部分学生心中的疙瘩,授课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做个解铃人来解开学生心中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

 

3.1联系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表明,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授课教师的知识传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以及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授课教师在高等数学开篇可以把握学生“学高等数学有什么用”的心状介绍一些内容,争取在源头上打消学生的疑问,使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学高等数学。如果有了坚定的信念,当以后学习遇到困难时,他们也不会轻言放弃。因此把高等数学与小学数学联系起来非常必要。在开学前几节课,教师可以通过例子讲明高等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联系。

 

一般人认为小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相差甚远,但它们之间不仅在内容方面,而且在思维形式方面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站在高等数学的高度来理解小学数学,会使人感到小学数学的博大和精深;但如果能把小学数学的内容放在高等数学这一背景中理解,那将会对小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起到非常积极的意义。小学数学和高等数学之间在思维形式和内容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3.1.1内容的互补性

 

内容的互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别和一般。比如小学数学中有平均数的计算,平均数在高等数学中就是数学期望值的特例。如果站在数学期望的高度来讲解平均数,教师就会着重强调平均数和各个数之间的差异,学生就会知道全班数学平均分数和每个学生的分数,虽然都是分数,但是它们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反之,如果学生只会计算平均分数,而没有把平均分数和每个学生的分数加以区别,那么学生只是多做了一些四则运算的习题。这样不仅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有限和无限。比如,在小学数学中无限循环小数和分数之间的互化问题,这一问题是高等数学中级数概念的应用,教师在教学中通过“0.9”、“0.99…9”和“1”之间关系的解释,就会让学生再一次体会极限的概念。

 

3.1.2思维形式的互补

 

思维形式的互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是数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曹冲称象”这则故事正是分析和综合方法应用的实例。七岁的小曹冲以“称石头代称象”,运用的就是一种把整体分成若干较小而简单的问题,逐个地加以解决,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的方法。二、比较和分类。在高等数学中可以利用同态、同构的方法把整数与多项式、矩阵与线性变换、多面体和平面图等建立联系。这就是比较、分类的方法。而小学数学中在学生掌握了自然数的四则运算法则的基础上,也是通过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小数的四则运算的。三、系统的方法。高等数学中的集合、向量空间、群等都是系统方法的应用。在小学数学中,如果利用这一思想方法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在解题时,可以化繁为简。

 

3.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适当增加练习和思考时间

 

高等数学内容多,逻辑性强、课时相对较少,教学难度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应以重、难点为主,其它内容不能很详尽讲解,这样便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学好这门课。当然,自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指导学生钻研教材和阅读参考书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意安排一部分内容和时间让学生自学,继而对自学内容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答以提问的形式向学生提出并与学生共同讨论,经过多次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会得到显著提高。授课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在课余时间选择一些教师讲解过的、自己认为已经理解的例题的解题过程再熟悉一遍。通过这些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弄明白出问题的环节从而想办法解决,而且还能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的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留有一定时间,解答学生疑难问题,帮助学生及时消化课堂教学内容。这是因为教学中教师讲解之后,学生学习了基本理论,看懂了例题,不一定具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课堂指导练习的方式,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以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这种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3.3合理把握知识的深度

 

对于初等教育理科专业的学生,我们的培养目标不应该和数学系的学生一样,在知识深度上必须把握适当的度。在不放松基础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对于性质、定理较难的证明应放弃,只做一些通俗易懂的解释。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难题太多,本身又难以学会,学生常常产生畏难情绪,他们就会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

第5篇

【摘要】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迈进了大众化阶段,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大众化阶段并不意味着抛弃精英高等教育, 相反, 在大众化阶段, 精英高等教育依然存在且将更加繁荣。

【关键词】大众化阶段、抛弃精英高等教育、更加繁荣

【本页关键词】论文写作、双刊号CN期刊

【正文】

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迈进了大众化阶段,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大众化阶段并不意味着抛弃精英高等教育, 相反, 在大众化阶段, 精英高等教育依然存在且将更加繁荣。美国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其精英高等教育也处在世界首位, 一流大学众多, 为美国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作为一个后发国家, 我国应该吸收、借鉴美国在发展精英高等教育上的经验, 避免其不足, 从而发挥后发优势, 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我国的精英高等教育,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一、大众化阶段精英高等教育的内涵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精英高等教育不仅代表高等教育发展阶段之一, 更表示一种高等教育理念, 这种理念存在于高等教育的所有阶段, 是国家培养英才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 是为了满足少数人( 特别是智力发展水平较高的人) 的教育需求而设的, 其面向少数具有极佳天赋和潜质的学生, 目的是让这些更容易成才的人尽早成才, 尽可能成为高水平人才。在大众型高等教育中学校仍然需要培养精英, 但这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精英, 包括所有经济和技术组织中的领导阶层。从学校类型上来区分,美国卡内基委员会提出的大学卡内基分类法得到世界广泛的认可,其中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研究型大学被认为是从事精英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我国具体体现在列入“985工程”建设的34 所大学, 而以北大、清华为首的前九所大学更是精英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美国精英高等教育的特点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之一, 也是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 同时还拥有最多的世界一流大学,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发展精英高等教育的一些成功经验, 加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文章来源】/list.asp?classid=43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第6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强国;排行榜;比较研究;21世纪大学协会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3)05-0069-05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既定目标。但是,何谓“高等教育强国”,学界众说纷纭,尚未有定论。虽然近二三十年国际上出现了若干世界大学排行榜,但这些排行的评估对象是具体的大学,并不涉及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整体。近年来开始有机构关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评估,21世纪大学协会funiversitas 2l,简称u21)就是其中之一。2012年5月,该协会推出了《u21国家高等教育系统排行榜》(简称u21排行榜),2013年5月又了新一年度的排名。这为我们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参照。

一、u21国家高等教育系统排行榜的基本框架

u21成立于1997年,由欧洲、北美、东亚和大洋洲的21所研究型重点大学组成,旨在协助成员学校实现全球化教育与科研。u21国家高等教育系统排行榜的目的,是通过设置与其他国家比较的国家系统基准,来改善高等教育的表现。2012年,u21总共对48个国家或地区进行了排名。这些国家和地区分布于欧洲、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北美、非洲以及中东地区。2013年,u21评估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了50个,同时,在评估指标中增强了网络测量的变量,并注意改善数据的质量,以保证方法的一致性。u21排行榜的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u21指出,鉴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国家需要一整套的指标,以用来评估该国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和价值。一个好的高等教育系统应是资源充足,且在有利的监管环境下运行。另外,国内外的联系也是十分重要。这一系统的成功与否是由输出变量来测量的,例如科研成果、入学率与就业率等。u21使用资源、环境、连接性和输出这四个指标测算出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排行榜。

二、u21排行榜中的中国高等教育

(一)资源

这一项指标主要是比较高等教育的投入。测量的指标包括政府支出比例、总支出比例、生均支出、研发支出比例和研发的人均支出。充足的资源投入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由于研发投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为了测量高等教育对一国研究工作的贡献,u21排名纳入了对高等教育的研发支出指标。资源的另一个重要测量指标是高等教育支出占gdp的份额。因为缺乏同家、地区间教学质量测量的可比性指标,u21用生均资源这一指标作为替代。

高等教育投入往往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图1比较了参评的50个国家的人均gdp排名(各国、地区人均gdp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3年4月16日所的报告)与u21排名的关系。从图1可以明显地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性,在u21排名比较靠前的国家人均gdp也较高。

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需要巨大资金投入的事业,高等教育连年扩招、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更加需要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量。高等教育在我国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然而相对短缺的高等教育经费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给国家及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极大挑战。根据《2011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数据,目前我国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0.63%,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0.99%),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0.74%)。这说明,我国各级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力度仍有待加强。

(二)环境

对高等教育的卓越发展来说,资源是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而环境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充分条件。这项指标中的政策和监管环境的定性测量有三个组件,即机构的多样性,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指数中的高等教育和培训指数,以及基于在u21成员学校调查所得的一个指数。该调查包括三个问题:高等教育机构监管及其透明度、教师就业自由度和学校ce0的选任,旨在测量高等教育自治情况。u21认为高等教育系统的理想特征应为:存在国家监管机构,尤其是那些公开他们研究结果的监管机构;学者不是政府雇员,且能在机构间自由移动;校长由大学挑选;以及有完全的灵活性来委任外国学者。

高等教育的监管环境对于确保资

使用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对雇佣条件的过度监管会限制学者的贡献和吸引留住具有全球竞争力人才的能力;对竞争的限制可能会阻碍教学方法的创新;高等教育替代形式的狭窄选择可能使参与率降低。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机构对一国高等教育发展有利;妇女或来自低社会阶层机会的缺乏意味着人才没有充分利用。”学历代表了人口及劳动力的技能,常被视为人力资本存量的替代指标。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员,广大女性群体拥有便利的高等教育参与机会,能够最大限度使用社会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便得到充分开发。“表现最好的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应该是政府设置主要参数和监视绩效制度,但允许机构独立操作不受政府直接干预。”

这一指标指向高等教育制度与其运行环境。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高等教育政策研究部主任ellenhazelkom曾在“高等教育排名与政策选择”论坛上指出,世界一流高等教育系统应该具备开放和竞争的教育,为最广泛的学生提供最广泛的机会,培养公民获得社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吸引国际人才;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实行有效治理,获得有利秩序下的自治。

从表2可以看出,与美、英、日、韩等国比较,我国在数据可获得性(e3)以及政策和监管环境(e4)方面得分较低,而在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比例(e1、e2)方面得分比较靠前,说明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人力资源相对来说得到了较好利用。

(三)连接性  如u21排名榜中所言,“如果一国能与该国社会的其他部分紧密联系,且在教育和研究方面与国际社会也有好的合作,那么该国高等教育体系价值会提升。”嗍连接性既是教学和研究质量的评估指标,同时也是吸收新发现和新想法的评估指标。

在强调知识创新的时代,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在吸引世界一流学生并挽留人才方面的能力,是一个高等教育强国的国际竞争力特征的核心表现。与外国合作者共同的数量,可以反映一国在国际上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程度。学术无国界,良好的合作能够促进本国学术水平的提高,也能够提升一国高等教育系统在国际上的位置。这一指标的意义在于不仅仅指出了学生的国际流动的重要性,也指出了科研人员跨国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外界了解自身情况以及自我宣传的窗口。

西班牙世界大学网络排名(webometrics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简称“wrwu”)基于各个大学在全球互联网上的资讯表现,衡量网页数量和链接数量等指标,旨在促进各大学与研究机构的学术知识与资料在互联网上的开放存取和公开出版。wrwu的最大特色在于其衡量的是“学术成果及其传播的网络表现”。这一排名与二级指标c3、c4相关联,测量网络可获取文本数量和第三方网页中高等教育机构网页的外部反向链接数量。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在网络上的活跃性与可见性尚属良好。但在整个连接性指标中,中国的得分最低,各项得分也均靠后。尤其是在国际学生比例、国际合作文章比例和网络可获取全文文本数量上,得分极低。这说明,中国的开放性以及与外界的连接性还远远不够。与英美国家相比,差距最为明显的是国际学生比例(c1)。图2是由oecd公布的在目的国注册的高等教育国际学生的百分比。排名前六的均是欧美发达国家。

根据《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2012》的数据,2012年共计有32.8万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以上数据均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比2011年增长了12.21%。但来华留学生的生源地分布不合理,留学生大多来自亚洲国家,来自欧美的留学生所占比例较小。按学生类别统计,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总计133509人,占来华生总人数的40.66%,其中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计36060人,硕士研究生27757人,博士研究生8303人。而根据oecd公布的《教育概览2011》,中国留学生占据oecd地区全部国际学生的18.2%(不包括来自中国香港地区的1.3%),总人数达到33.97万。与巨大的流出相比,我国的同际学生比例就显得微不足道。

(四)输出

为了捕捉高等教育的输出,u21排行榜使用了研究成果和影响、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和获得率、一国研究人员的存量、优秀大学的数量和毕业生就业能力等指标。其中,指标04使用的是2011年上海交大排行榜上前500名机构的数量除以国家总人口的均值,这项指标粗略测量了一国人均就读世界前500强大学的概率。指标05也是使用2011年上海交大指数并对每国三所最好

大学取均值,没有列入前500强的机构权重为零。

高产高质的研究成果是高等教育最为直观的贡献,也是适合国别比较的量化指标。世界一流大学的存在是一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卓越水平的代表,同时也是该国国际影响力与吸引力的彰显。高等教育的参与率常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最终它将转化成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因此具备一定规模的参与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为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方面。一个好的高等教育系统应该给国家提供一支训练有素,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队伍。给人们提供一系列满足不同兴趣和技能需要的受教育机会,不仅能够满足国家的发展需要,而且有助于知识的积累与传播。高等教育学历人员与中等教育学历人员失业率的比较,突出了高等教育的价值与适切性。

首先,从科研的最为直观的输出——论文(见表501、02、03)来看,后被引用的情况,可以反映论文的影响。2002年至2012年(截至2012年11月1日)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02.26万篇,排在世界第2位;论文共被引用665.34万次,排在世界第6位。但是,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6.51次,世界平均值则为10.60次。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与世界平均值还有不小的差距。

在2002-2012年间发表科技论文累计超过20万篇的国家共有17个,按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序,我国排在第14位(见表6)。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大于10次的国家有10个。瑞士、美国、荷兰的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达到16次左右。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论文在总量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一优势并没有体现在论文的影响力上,依然存在重量轻质的问题。

其次,从一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卓越表现——进入学术前五百强的数量(04、05)来说,进入前100名的中国大学数为零,进入前500名的中国大学有88所(见表7)。美国在这一指标上占据绝对优势。在亚洲地区,日本虽然进入前500名的大学数量大概只有我国的一半,但进入前200名的大学却多于我国,而且拥有几所前100名的大学。

总体来说,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学术表现卓越的大学较少,处于世界前200名的大学数量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高水平大学的存在,代表着一国高等教育的卓越发展水平,是高等教育实力的突出象征。拥有相当数量的高水平大学,也是高等教育强国的题中之意。

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努力方向

与美、英、日、韩等国比较,中国在五国中处于末位。即使在亚洲国家中,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在得分上与日韩也有不小的差距(见表8)。

这说明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程度还远远不够发达,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任重道远。要加快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还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加大资源投入,增强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

一直以来,我国用有限的教育经费支撑了大规模的教育。201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2.2万亿元人民币,如期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4%”的目标。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3781亿元,比2011年增长15.7%。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综合多位研究者对于教育财政投入的研究结果后指出,“2020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至少应达到4.5%”,因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4.5%-5%的目标是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在国家教育投入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要继续加大对于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支持力度。

在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性经费投入的同时,要促进资源投入多元化,拓宽资源投入途径,多吸引社会资源;还要合理利用、管理好高等教育资源,加强经费管理;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高等教育资源的管理和控制,组建专门监管机构对高等教育资源使用情况进行定期评估。

(二)改进大学治理,为高等教育发展营造更好的制度环境

高等教育发展的环境涉及高校治理环境和社会宏观环境。从大学治理的角度看,特别重要的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必须进一步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着力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在保证政府对大学必要的监管的前提下,给予大学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让高校拥有较大的自我发展空间。

(三)促进国际化办学,加强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u21排行榜“连接性”指标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以及在国际上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更体现出高等教育与外部社会系统之间的

联系。在这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显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是需要强化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促进知识与生产力之间的转化。高等教育机构作为知识创新的摇篮,应该走出象牙塔,承担起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积极促进知识技术的转化率和应用率,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二是要“走出去”,进一步加大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特别是要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包括跨国科研课题的共同探讨、邀请国外同行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协作研究等,加强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三是要“引进来”,要创造条件,吸收更多的国际留学生,提升国际学生的比例。具体说来,就是要提升学科专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学术水平,要做到学科专业设置多元化,课程设置与国外大学课程接轨,与国外大学实行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等等。

第7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转型

作者简介:李兴敏(1967-),男,黑龙江讷河人,深圳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在线教育、成人教育和教育评价;罗唱(1993-),女,湖南湘潭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林贻行(1978-),男,广东澄海人,深圳大学成人教育实验室实验员,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项目“网络课程动态评价研究”(编号:GKA113008),主持人:李兴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1-2012年度访学课题“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改革方向研究”(编号:201215),主持人:李兴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3-0052-06

利用知网期刊库做精确题名检索:“成人高等教育”与“改革”搜索得到630篇,“成人高等教育”与“创新”得210篇,“成人高等教育”与“转型”得78篇,“成人高等教育”与“创业”得5篇。可见,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和转型体现了成人高等教育研究的力度强弱次序,这个结论也被其它文献所证实[1],而成人教育创业这个话题几乎不被提及,搜索到的5篇学术论文内容均为探讨培养成人学生的创业能力。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改革”或“创新”或“转型”并“成人高等教育”做精确题名搜索知网期刊库得到883篇文献,下载其标引数据:题名、作者、单位、文献来源、关键词、发表时间、基金、刊发年份作为第一部分样本;为使研究结论更接近客观规律,本研究再以“改革”或“创新”或“转型”并“成人高等教育”做精确题名搜索知网引文库得到495篇文献,下载其标引数据:题名、作者、单位、文献来源、关键词、发表时间、基金、刊发年份作为第二部分样本。结合对于期刊库样本和引文库样本的分析,探索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与转型的客观规律。

二、被引周期

利用期刊库的刊发年份数据,绘制出该领域年度发文历史规模图,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自2006年开始,该领域年度发文呈缓慢上升趋势:1991-1998年,年均发文18篇;1999-2006年,年均发文40篇;2007-2014年,年均发文48篇(2015年样本不全缺乏统计意义),21年中每7年发文有一个明显提升。以上分析说明成人教育的改革、创新和转型二十多年来一直受到成人教育学者们的关注。

利用引文库的刊发年份数据,绘制出该领域文献、年度引文历史规模图(见图2)。对比图1,因为图1中年度发文是缓慢上升的,所以图2中被引峰值也应该是逐年刷新高度、并逐年后移的,目前绘制出图2中的峰值位于2010年(42篇),且正在向2011年过渡,可以根据当前日期2015年10月初步推测,该领域文献被引用周期在4-5年之间,学者研究时引用优秀文献周期偏长。

三、发文和被引平均时间

利用期刊库的发表时间数据,可以计算出所有883篇的平均时间为2005年4月24日;同理利用引文库的发表时间数据,可以计算出所有495篇被引的平均时间为2007年1月26日。这两个数据说明关于该领域研究十年前就开展得较为充分,然而该领域优秀的学术论文是延迟近两年之后大量出现的。

四、核心理论阵地

该领域核心理论阵地需要从引文库的文献来源数据分析获得[2],利用EXCEL的数据透视功能,统计出495篇被引论文刊自207种期刊,其中被引文献排名靠前的10本期刊见表1,这10本期刊是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必备和集中浏览期刊,虽然未必是刊载该领域文献数量最多的前十种期刊,但一定是发表该领域文献质量最高且数量也较多的期刊。

五、学术带头人

该领域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也由引文库作者数据列分析产生[2],将引文库作者信息分列后保留最多至论文第三作者(若有;第四作者及其排名更后作者、贡献量少而忽略),然后合并所有第一、第二和第三作者姓名列,进行数据透视得出被引排名前三的10个作者,填入表2中,他们均为业内人士所熟悉。虽然他们未必是该领域发文最多的学者(活跃作者),但一定是发文质量最高且数量也不少的学者。

六、权威机构

研究的权威机构也是由引文库单位数据列分析产生的[2],见表3中被引排名前六的10个机构,几乎都是成人教育学硕士点所在地,不乏教育部批准的68所远程教育试点高校[3]。虽然他们未必是该领域发文最多的机构(活跃机构),但一定是该领域最具话语权的机构。

七、研究获得基金资助规律

(一)年资助率

期刊库883篇论文中,137获得基金资助,资助率为15.5%。2000年(含)以前,相关研究几乎没有基金资助,将近15年中每年获得基金资助的研究论文数除以年发文数,可算出逐年资助率情况见表4。表中数据显示资金资助率以每五年一个台阶在上升,2001-2005年资助率在百分比的个位数,2006-2010年资助率近百分之二十,2011-2015年提升至百分之四十的水平。引文库中495篇文献中有94篇获得了基金资助,引文研究资助率近20%,客观说明了引文的研究质量较高。

(二)基金重点资助机构和学者

统计得到获得基金资助较多的前十家机构及其被资助论文数填入表5,这个表中的高校名单,对于成人教育工作者来说相对陌生,表中理工科技类院校占了相当比例,说明理工类院校的财政状况一般好于纯师范类院校,其基金资助的覆盖面较大,也覆盖到校内不占学科优势的成人教育改革、创新和转型领域研究。

同理可以得到研究获得基金资助靠前的学者及其被资助论文数,发现除长沙理工学院的学者余小波被资助3篇研究论文外,其他学者被资助的研究论文均在两篇以下,统计学意义上看,学者从事该领域研究获得的基金资助过少,不利于提高广大学者的整体研究水平。

八、改革、创新和转型的内容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高频关键词

期刊库883篇论文共有4848个不计频次的关键词,其中不同关键词1630个,计算得到高频关键词阀值为40.37,即词频数大于或者等于41的关键词,方可为高频关键词[4]。然而由于采用样本的局限,统计得到样本中的关键词其词频大于41的只有“成人高等教育”、“成人高校”、“改革”、“成人高教”、“成人教育”、“成人高等学校”、“创新”、“终身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合计10个满足条件,为分析的方便,将高频关键词的阀值设定为18,这样就扩大高频关键词范围至30个,填入高频关键词表,见表6。

(二)改革、创新和转型的内容

使用SPSS18.0的组建连接、OCHIAI二分类法,得到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树状图如图3所示,同时输出高频关键词的相似矩阵,再利用该相似矩阵中数据,换算成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见表7。

聚类分析树状图显示出30个高频关键词分为以下四类:

1.第一类关键词9个:高等教育、成人、成人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知识经济、转型和学分制。展现了研究热点一:首先可见其中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关系最密切、其次是创新、最后是转型;其次可见知识经济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知识经济的繁荣直接拉动了当地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甚至学习型社会的自发建设;最后可见实施学分制是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优选形式,在广大户籍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以下统称市民)当中实施学分银行制度创新,积累到一定分数后当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给予颁发相应资格证书予以肯定认证,必将调动市民学习的积极性。

2.第二类关键词6个:成人教育学院、办学机构、成人学员、工学矛盾、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展现了研究热点二:要求办学机构成人教育学院,解决好成人学员的工学矛盾,在课程设置等方面实施教学改革。

3.第三类关键词6个:市场经济体制、教育质量、普教化、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专业设置。展现了研究热点三:成人高等教育要避免普教化,融入市场经济体制倒逼其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改革专业设置,更好地为市民的终身教育服务。

4.第四类关键词9个:普通高校教育、成人高等院校、成人高等学校、大学后继续教育、成人高校、成人高教、成人高等教育、非学历教育、成人高考。展现了研究热点四:成人高等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教育,转型目标在于以非学历教育为代表的大学后继续教育,按这个观点,国内已经有学者在该热点覆盖文献中提议取消成人高考。

在对四类关键词具体分析后可以得出结论:成人高等教育要在自身体制上、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三方面进行改革;要在学分银行制度方面进行创新;要向成人非学历教育进行转型、取消成人高考。

(三)可视化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将高频关键词的相异矩阵(表7)代入SPSS18.0,进行多维尺度ALSCAL度量,系统输出战略坐标图如图4。

发展战略坐标图中所有30个高频关键词可以清晰地分成两个知识群,两个知识群距离较远,相互作用不明显。主于第一和第四象限的小群形状类似于一只小熊,而主于第二和第三象限的大群则像一只巨熊。“小熊”中仅含热点一,说明成人高等教育的创新即实施学分制仅仅是一种适应性变革,对于知识经济时代中成人高等教育的真正转型、学者期望值并不高,目前无论改革、创新和转型都局限在体制内,并不能全面代表蓬勃发展的成人高等教育。“巨熊”体现的三个研究热点才是学者关注的重点所在:成人高等教育迫切需要改变体制,体制改变了、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改革自然容易推进;尽快取消成人高考,将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推入教育市场中,逼迫它们向成人非学历教育转型,更好地为终身教育服务。

图4中,两只熊相互作用并不明显,说明各自尚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只是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大熊”已经壮大,很多民办成人教育机构成功境外上市就是案例,而代表体制内的“小熊”已呈弱势,正面临被大熊吃掉的势态。

九、改革、创新、转型和发展话题变迁

利用期刊库的题名和年份两列数据,可以通过对题名的内容分析,计算出改革、创新、转型和发展话题在历年发文题名中的出现频次,见表8。

利用表8中数据,进一步制作近15年来四个话题出现几率表,见表9。

利用几率表(表9)中数据,可绘制2001到2014年(2015年统计样本不全未计入)计14年来成人高等教育改革话题、创新话题和转型话题趋势图,分别见图5、图6和图7。可见14年来: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话题呈现缓慢降温趋势、成人高等教育创新话题呈现恒温趋势、成人高等教育转型话题呈现迅速升温趋势。

图7 成人高等教育转型话题趋势图

加之不断变化的成人教育生态环境,改革、创新和转型共三种手段共同作用的结果――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话题趋势图、绘制出如图8所示,我们为发展趋势添加了趋势线(短划线)并趋势公式Y=-0.0058X+0.2995,其中Y为话题出现几率,X为现公元年份与2001年之间的差。据此,可以推断2001年开始计时的52年后、即2053年成人高等教育即完成其历史使命。

作为长期成人教育工作者,都有切身的体会:在2000年前后达到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顶峰,高校中代表成人高等教育的业余教育和函授教育,受重视程度明显较高;之后在各地高校全面提升教学和科研质量的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的校内地位日益降低,985高校尤其明显,例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已经放弃业余和函授学历教育,相反它们的非学历高端培训(面向企业家和公务人员)反而蒸蒸日上,完全融入了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意义上说,即使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不作任何事先调整,成人高等教育在2053年自然完成其历史使命。当然并不是说成人教育发展江河日下、年轻的成人教育工作者要另做打算,反而是说成人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从事内容更为丰富的大学后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更能体现出个人价值。

研究结论

成人高等教育,传统意义上特指普通高校开展的业余和函授学历教育,其改革、创新与转型,二十多年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受到该领域学者们的长期关注;然而该领域学者浏览参考文献偏于陈旧、他们有待于紧密跟踪研究前沿;该领域研究的核心理论阵地、学术带头人和权威机构已经产生;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改变自身体制走市场化道路,课程改革和专业设置问题才会迎刃而解、才会脱去普教化色彩、才能创新学分银行制度,真正向非学历教育转型,作为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标志的成人高考制度应该尽快取消,以断奶促进转型;成人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预测显示:改革手段在降温、创新手段处于恒温、转型手段在升温,即使国家政策不作任何干预、在三种手段综合作用下成人高等教育(特指业余与函授教育)史也将于2053年结束。

参考文献:

[1]李兴敏.成人教育学院改革与发展方向探讨[J].职教论坛,2012(21):35-38.

[2]李兴敏.利用文献计量法分析国内成人教育管理改革方向[J].成人教育,2012(7):89-93.

第8篇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这些学校,特别是一百多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竞争性是相当强的, 可谓百里挑一, 而且这些学校的学费普遍较高。如此, 有利于避免整体高等教育质量的大众化。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的竞争性、可谓百里挑一

【本页关键词】核心期刊快速发表、国家级期刊征稿

【正文】

( 一) 多元化的入学选拔方式一流大学需要有一流的学生, 而精英高等教育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只能有少数人接受精英教育, 精英高等教育的规模较小, 因此对精英的选拔也是非常严格, 可以说是百里挑一、宁缺毋滥。美国高校的招生由大学自主决定, 社会专门机构提供学习能力和学术水平测试( SAT) 方面的全国性考试服务。不同类型的大学采取不同的招生录取办法。社区大学面向所有申请者, 开放式录取; 一般性大学根据情况进行最低限度的筛选; 实施精英教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则采取竞争性或选择性招生的办法。一般要通过考察申请者三方面的材料后择优录取: 一是SAT 成绩, 二是高中的学习成绩、论文写作和社会实践等情况, 三是有关人士的推荐信和面试情况。这些学校,特别是一百多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竞争性是相当强的, 可谓百里挑一, 而且这些学校的学费普遍较高。如此, 有利于避免整体高等教育质量的大众化。( 二) 灵活的教育培养方式美国高校主张自由教学, 普遍采用选课制和学分制, 开设大量跨学科课程, 强调学科的广度和深度, 给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教学方式上, 美国研究型大学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将教学重点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转移到以研究、探索为基础的教学上来, 采取灵活的教育培养方式, 以教学带动科研, 以研究促进教学。其一, 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为探索者, 本科生可以直接参与以前只有研究生才能参加的科研活动。如MIT 制定了“扩大大学生研究机会计划( UROP) ”、加州理工大学推出“ 夏季大学生研究计划( SURF) ”、纽约州立大学确定“大学生研究和创造活动”, 都要求100%的本科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参加研究活动。其二, 为每个本科生配备导师, 引进研究生教育中师生一对一的指导关系。耶鲁、MIT、斯坦福、加州各大学分校都建立了教师指导小组, 随时对本科生的学习、生活等予以指导、鼓励乃至批评。其三, 开展研讨式学习。各大学为各个年级本科生开设大量研讨式课程( seminar) , 在教师的指导下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开拓视野, 使其学会如何成为一名大学生及形成科学探索精神。( 三) 较高的淘汰率大众化阶段, 精英高等教育已由一种开始式确认转变为过程式确认, 进入了高等学府并不等于可以成为精英, 其还要经过大学的教育、选拔、淘汰。美国大学引进竞争机制,坚持学习标准以保证学习质量, 因此高等教育的淘汰率非常高, 达30%,学生必须努力学习,否则难以在大学“生存”。这也造成了很多年后有的学生取得很大成功而有的学生却一事无成, 学生之间的差距较大。一方面, 一些学生由于自主性较差或没有明确的目标, 最终不是被学校的各种理由除名就是因为无法完成他们的课程而不得不离开学校。

【文章来源】/article/43/6394.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第9篇

[论文摘要]考核评价机制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既能反馈重要的教育教学信息,又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即使到了高等教育阶段,我们依然需要依靠考核评价机制判断高等教育的效果和质量。自我国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问题就一直备受人们关注,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通过改革考核评价机制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高等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记忆能力进行考核。

随着高校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走进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我国高校培养的这些学生的质量,这些学生是不是高质量的人才?他们能不能满足社会各界对人才的需要?他们还是所谓的“天之骄子”吗?

这些疑问渐渐地不再是疑问了,人们看到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正在逐渐降低,一方面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失业。本科毕业不好找工作就考研,硕士毕业不好找工作就继续考博,博士毕业呢?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广受诟病,“读书无用论”一再泛滥,广大教育界师生一直在探讨如何能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如何让高等教育真正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我们知道,高考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即“考什么,就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学”。到了高等教育阶段之后,考试仍然发挥重要的作用,却已不是对学生考核的唯一方法,对学生的评价也不能仅仅看分数了。既然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有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我们首先要全面了解考核评价机制的含义、内容和作用。

考核评价机制包括考核和评价两方面内容,考核是考察核实、研究考证之义,评价是衡量、评估价值之义,一套完整的考核评价机制要有完善的考核方法,并根据考核的结果做出评价。考核评价机制的作用有三个方面:

第一,考核评价机制是测量教育教学效果的工具,教学质量的判定既有定性描述又有定量分析,考核评价机制就是教育效果的测量工具。举例来说,考试是一种重要的考核方法,分数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媒介。第二,考核评价的结果是对教育教学信息的反馈。考核评价的结果可以为教育教学系统反馈重要的信息。这种信息反馈给教研人员,能使教研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信息反馈给教师,能使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这种信息反馈给学生,为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供依据。第三,考核评价机制对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学生会根据考核评价机制的要求进行学习,教师会按照考核评价机制的要求进行教学,学校会按照考核评价机制的要求布置教学任务,什么样的考核评价机制就会使教育教学教学机构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导向作用的突出表现之一是高考的“指挥棒”作用。

因为考核评价机制对教育教学有如此重要的影响,所以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对教育质量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相比于初、中等教育,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更为关注,因为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向社会需要,完成高等教育的学生会直接进入社会、参与社会。因而,本文着重分析改革考核评级机制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这些不合理之处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考核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对学生的考核仍然以考试为主,而且多数是闭卷的笔试,除外语类的其他科目考试基本没有口试。笔试多是期末一次性考试,考试成绩的偶然性较大,很少有平时的考试,这种考核方式与应试教育的考核方式没有差别,并不能真正考察教育教学的效果。考试在期末进行,削弱了考试对教育教学信息反馈的作用。虽然许多高校都设有平时成绩这一项,但平时成绩名存实亡,平时成绩的多少由老师给定,有些老师以出勤定成绩,有些老师甚至不考虑出勤情况,完全忽视对平时成绩的考察,多数情况下平时成绩成为老师为不及格学生提分的工具。另一方面,增加平时的考核内容会增加老师的负担,由于学校缺少对平时考核的监督检查,在缺少监督的情况下,多数老师对平时的考核很懈怠,平时成绩俨然已成为“鸡肋”。论文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但仅有少数课程以论文的形式就行考核,而且论文多是期末交,缺乏对平时学习效果的考核。

(二)考试内容以记忆性知识为主,缺少对学生创新性和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闭卷考试的题型固定,分值固定,考试的知识点多为记忆性的。很多老师在考前为学生划重点,让学生加强记忆,甚至有些老师通过漏题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成绩。这样的考试形式使记忆能力强的学生能考得好成绩,很多学生依靠考前的突击式的背书就能考高分,而记忆能力差的学生就会吃亏,而且这样的考试也不能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性,对知识缺乏应用。

(三)我国严进宽出的高等教育模式使考核缺乏严格性。学生一旦进入大学,意味着不再需要像高中那样刻苦学习,“六十分万岁”的思想颇为流行,如果仅仅是为了拿毕业证和学位证,大学可以说无学习压力可言。对于辛辛苦苦考上大学的学生来说,如果因为考试不及格而无法毕业,别说学生,就是家长和老师恐怕都无法接受,因而老师自然而然就降低了考试判分的严格性。考试的严格性降低,再加上伸缩性极强的平时成绩,学生很容易就能及格,这样的考核根本不能真实反映高等教育的效果,教育质量怎能提升?此外,学生的自由选课权给老师造成一定的压力,如果一个老师给分低了学生就不选他的课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考试客观性和严格性受到影响。

(四)对学生的评价过度依赖考试成绩。学校评奖学金、保送研究生、评优秀班干部、推优入党都和考试成绩挂钩,这一方面使得成绩好的同学追求更好的成绩,造成类似应试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使得成绩不好的同学放弃对好成绩的追求,学生对待考试成绩的态度“两极分化”,使考试失去激励作用。无论是哪个结果,都无法发挥考试应有的作用,考核评价机制检测教育教学效果和反馈教育教学信息的作用严重削弱。

(五)对于期末一次性的考试,考完后学生只知道自己考了多少分,而究竟哪些题做错了,哪些知识点丢分则完全不知道,由于一门课考完后就不再学了,学生也就不去想到底哪儿出错了,这样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学校没有相关的规定要求老师向学生完整地反馈考试结果,学生也很少主动向老师索要,老师则更不会主动去劳神费心地为学生提供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考核评价机制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因而,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势在必行。根据我国高等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为了达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的目的,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注重平时成绩的考核。高校应该增加平时成绩在综合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并增加平时成绩考核的多样性,利用平时小论文、课堂展示、课程设计、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考核。平时成绩的考察能增强考核评价机制反馈教育教学信息的作用,并能减少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的偶然性,真实反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情况。利用口试的形式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期末考试应更多利用论文、案例分析、开卷考试等形式,综合考察学生的各项能力,尤其是注重利用论文作为考核的方式,论文的写作需要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能综合考核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写作能力。

(二)考核内容的全面性与科学性。要减少对记忆性知识的考核,增加对知识运用和分析能力的考核;试卷中减少客观题比例,增加主观题比例,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和案例分析的能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阶段对学生的考核很少涉及记忆性内容,更侧重综合能力的考核,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三)增强考核的严格性和客观性。要想通过考核检测教育教学效果和反馈教育教学信息,必须增强考核的严格性和客观性。要统一判分的标准,不能因人而异,判分要严格依照判分标准,对于主观题,老师要根据学生答题内容公平地给分,不能通融不及格的学生。考核严格了,学生们自然不敢懈怠,考核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不仅期末考试要严格,平时考核也要严格,考核方式一旦确定,老师和学生都要严格遵守考核规定,对于违反规定的,学校要依照规章制度予以惩罚。

(四)评价学生不能单纯依靠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固然是评价学生的重要工具,但是对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其综合素质不仅表现在学习成绩方面,还表现在思想上和道德上。评价学生要考虑其参与社会实践的程度,思想道德的发展和其他学术成果等,关注其综合素质。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自身兴趣爱好,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老师要把考核结果及学生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学生。大学生通常只知道自己考试得了多少分,至于哪些知识点上丢分则不知道,加之一门课只学一学期,考完后学生们也不想知道到底哪些知识点没学好。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必须把考核结果完整地反馈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明白。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而考核评价机制却没有跟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考核评价方式与初、中等教育阶段没有太大的区别,落后的考核评价机制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不符合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因而必须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高等教育发展,通过考核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公正、客观地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发挥高等教育培养高端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海霞,李钢.谈教学型高校考核评价机制下的考试制度[J].考试周刊(考试研究版),2010(9):1-3

[2]杨爱英,宋扬.高等教育考核方式改革初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9-20

[3]赵丽娟,孟宪国.浅论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之构建与创新[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151-152

[4]李秀军.改革考核办法健全评价体系强化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J].教育探索,1997(5):9-10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