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6: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活科技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生物科学实验设计创意的活动目标:①知识与技能:复习和巩固生物科学中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梳理和巩固生物教材中的实验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实验设计框架。②过程与方法: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发散思维、知识迁移能力;体验观察、对照实验、模拟实验和比较等方法的综合设计与运用;培养图表表达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简单易行的设计活动,在从材料选择、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意实验设计活动,可以实现预期的多项目标。
2创意设计活动的类型与组织形式
生物科学实验设计创意活动组织形式为笔试(闭卷和开卷的书面表达),这样操作方便简便,不受实验设备、材料等条件的限制。关键是注重看是否设计出新意来,设计出效果来。
2.1闭卷比赛部分
通过设计的比赛试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设计。通过批改以后,数量多、质量高者胜出。如在60min内,若能正确设计出20个以上的实验,还可以获“实验设计能手”的称号。该类型重点考查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发散思维能力。
2.2开卷比赛部分
通过布置实验设计活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设计。要求根据教材实验、借助书刊和网络等工具,对教材或某一实验的材料、方法过程进行创新改进;甚至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验设计,该类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实验设计时尽可能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3设计创意活动的实施
3.1活动方案设计和要求
为节省时间,要求学生用图表(简图或简笔画)的形式科学合理地表达,有针对性地训练图表、文字表达能力。当然最好能先给予一个范例,让学生先模仿,这样更具可操作性。
3.2活动方案具体设计
分三个层次,根据不同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层次设计,可通过初、复赛逐步推进。
3.2.1自由式实验设计
仅出现表达形式,自由设计,合理、科学即可,但不能相似。或半命题设计,如探究生物(自选)对环境(自选)的影响,探究环境(自选)对生物(自选)的影响。
3.2.2某主题实验设计
指定某一主题或某一实验材料,如基于蚯蚓的科学实验设计;或基于“某一实验方法”的科学实验设计,如模拟实验法,要设计出20个模拟实验,难度也是较大的。
3.2.3创新实验的设计
闭卷自由选题设计,学生有较开放的设计空间,但因时间限制,往往较难出高质量的设计。或者根据某一问题或某一材料,进行综合实验设计,要求实验过程或方法有具体的创新。通常采用开卷形式,给予一定的时间完成。
3.3活动实施的年级
一般借助每年一届的校园科技节,通过比赛推动,这样就较有执行力。学生要选择初二年级以上的,才有一定生物科学实验设计基础和能力积累;且一般以小组为单位,2人一组,体现合作学习,这样可较易实现预期目标。
3.4活动实施的组织
根据预期需要,可以组织全级或每班推荐若干代表,集中于一个阶梯课室进行限时纸笔测试,组织简单易行,有效且高效。
3.5活动评价和表彰
活动实施最难的环节是评价。如何评定实验设计的质量等级,需要提前准备一个评价量规,主要从科学性、严谨性、表达力、创新性来评定。创新性视要求而定,如初赛时为帮助学生梳理实验,对原创性无要求;复赛时已规定回避教材实验,要求对材料、方法或过程创新,进行严格把关。此外,注意类似实验的把关,如原理相似,第一个实验科学合理给5分;第二个至第N个均只给1分,其他类似得分类推。
3.6创意活动的拓展
一、导课的重要性
高尔基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导课好比二胡调弦,弦没调好,下面的演奏也难以成功。
导课是一堂课的开始,是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起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课要通过精心设置导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导课首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具体到每一堂课的导入,又有更具体的做法。比如,有时是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有时是为了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对新内容的思考;有时想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意境;有时是解决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疑问。
巧妙的导课设计能先声夺人,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为一堂课的成功开展铺下基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需要教师钻研,采用最完美的艺术来表现,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导课的尝试
1.深入学生生活———从实际出发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教师应该在不断更新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学习专业课外的其它知识,关注人文环境,关心国家大事。比如,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冬奥会无疑是今年的大事之一。比如在旱冰轮滑教学一课中,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2010冬奥会一定让同学们非常振奋,我们国家的体育健儿们终于在短道速滑中实现了包揽4枚金牌的梦想。冬奥会虽然已经过去,但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仿佛就在前,请同学们在这节课中和老师一起分享我们共同的骄傲。接着利用多媒体把一幅幅拼搏的场景再次展现在学生面前,就像看直播一样,一个个运动员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光辉形象不断映入同学们的眼帘。同学们立即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和热情,讲课也就得以顺利展开。这样的导课方式,很快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导课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导课内容丰富多彩,不仅充实了课的内容,而且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让学生感觉课堂教学的质感美。
2.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习自主性
教师和学生心理有很大差异,教师所熟知的事物,往往是学生所不感兴趣的。学生所关心的、所喜欢的到底是什么?
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在高中选项教学中尽量满足学生的意愿,就会使导课更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上起课来也更加顺利。如在上个学期笔者担任武术选项课教学,课前武术服装、运动鞋等装束的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导入。因为这是对视觉的冲击,使学生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感觉,可以让学生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3.提高自生修养———加强导课的艺术性
同一件事,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在导课中也一样,教师用丰富的表达方式会燃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提高审美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①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语言的亲和力。语言是一门艺术。有些人讲话比较生动,比较委婉,让人产生倾听的欲望,是一种听觉享受。而有些人讲话平铺直叙,比较生硬,让人有厌恶的感觉,好像是催眠曲。前者让学生马上能集中注意力进入课堂,而后者则让学生昏昏欲睡。为此,教师平时要多看一些关于演讲技巧方面的书籍,也可通过电视媒体等学习名人的成功经验,积极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平时上课中,对每一堂课,都要仔细斟酌应该用什么话语导课,可以与学生拉家常,可以讲一些故事,也可以将学生当成一个好朋友讲几句心里话等等。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氛围,要讲不同的话,争取所讲的每句话都能体现你的语言魅力,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往往几句话能征服学生浮躁的心,很快使学生融入课堂中。
②灵活运用肢体语言,提高导课的效率。导课可以说是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好了就有交往下去的信心。为了美化第一印象,我们要充分利用表情语言、手势语言,让导课生动有趣,活灵活现,就像是演员在表演,学生在欣赏精彩的演出。这些肢体语言有时要夸张、风趣,甚至将喜怒哀乐同时体现,这样可以增强课堂的动感美。
4.灵活运用多媒体———提高导课的科技含量
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于一体,它能让人的视觉听觉同时享受。恰当采用多媒体导课,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导课要求教师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制作多媒体课件。首先要搜集视频,可以从网上下载,也可以自己拍照,有时甚至要对图片利用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所选图片要符合审美观,音乐也要选择适当,能让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例如,在教学生力量练习的时候,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名教练的示范和讲解,同时配有音乐,学生边欣赏动作边听音乐。动感有力的音乐让原本枯燥的力量训练也变得很有魅力。接着可以在音乐的配合下,带领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三、导课注意的问题
导课主要是为了上好整堂课做准备,导课内容应当言简意赅,把握好节奏,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成,倘若导课花费的时间太长,有可能影响授课内容的完成。曾经有一次给学生上跨栏这节课时,笔者借用刘翔在北京奥运会的表现来介绍跨栏这个项目的基本情况,由于讲述刘翔很多的事迹,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但是这个导课就花去了7分钟的时间,最后整堂课内容没有完成,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的研究现状
在众多开展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的课题中,进行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改革尝试的还鲜有人为。
(2)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1、理论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是对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多元智能相关理论的细化和补充,同时是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充实。因此,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新的《数学课程标准》10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验。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的名言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道出了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教学应该与孩子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做到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1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的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中的学习问题,最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实践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有利于带动教师业务水平和教科研的水平提高。多元智能理论是1个开放的、不断生成中的理论,开展这样的研究,必然会使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获益匪浅。因为,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应更新知识结构,善于学习、接受新教育理念,了解新的教学动态。其次,教师应具备全能意识与技能,创设能鼓励各种智能发展的学习环境,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因为教学中教师的身教最有说服力、最具示范性。再则,教师之间必须加强团队合作。多元智能教学需要多元化教学技能,而教师个体能力毕竟有限,很难集全能、多面手于1身,客观上要求不同或相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共同探讨多元智能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案,集思广益,优势互补,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同时,研究有利于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
在研究中教师必将带来全新的课堂,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他们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构建数学生活化课堂的实验研究就是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学生能主动地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切实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生活;让学生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体验到数学能应用于生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在是实践上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学生的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的数学学习环境都具有重要的积极现实意义。
3、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
1、研究范围的界定:
研究对象:实验小学56年级
概念界定:
数学生活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研究的基本内容:
1。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不同的智能强项及学习数学的水平.
2。研究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数与代数。实践应用与解决问题几部分教学内容如何在课前向生活开放,在课上如何再现生活,在课后如何向生活延伸.
3。构建适合实验小学高年级学生实际的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4、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认真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学习陶行之生活即教育理论、《数学课程标准》等1些相关理论或文件精神,摘录对课题研究有借鉴的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供学习和研究借鉴,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工作。
2、问卷调查法: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的56年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数学发展现状与不同学生的智能强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
3、行动研究法:结合教学实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
4、个案分析法:重视对典型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
5、经验总结法.
5、研究假设和理论依据:
1、研究假设:通过研究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不同的智能强项及学习数学的水平,营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生活的数学与数学的生活,沟通数学解题方法与生活问题解决策略之间的联系.用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让每个学生的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且成就积极的自我.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数学课程理论、教育理论
6、研究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有:
1.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有关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作充分的论证。
3.做好对课题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收集理论依据,以保障课题的顺利开展。
本阶段是实验工作的关键阶段,必须认真组织实施,抓好每1个环节,这个阶段收集到的资料和得到的结论,对整个实验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有:
1.搜集材料,设计出针对高年级学生实际情况调查的智能光谱问卷
2.实施调查研究,对调查和测量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类统计,比较、寻找原因,提出教育设想,撰写各个子课题报告。
3、课题组成员分别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研究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数与代数。实践应用与 解决问题4部分教学内容如何在课前向生活开放,在课上如何再现生活,在课后如何向生活延伸的基本策略.构建适合实验小学高年级学生实际的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4、组织课题组有关成员进行课题研究的再次论述。
5、做好课题阶段小结,每学期1次,根据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正课题实施方案。
2、收集整理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个案、论文、学生成长追踪记录、家长学校教学情况等)。
3、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成果论证
4、成果推广。
7、成果的形式和课题组成员分工
1、成果的形式:
课题中期:完成《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论文
最终成果:《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2、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课题组负责人:王玉玲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曾经担任过国家级105重点课题的子课题研究任务和市级课题的研究。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赵凤君、李宏宇:研究在小学数学。实践应用与解决问题部分教学内容如何在课前向生活开放,在课上如何再现生活,在课后如何向生活延伸.
苏惠贤、刘素丰、王恩瑞:研究在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部分教学内容如何在课前向生活开放,在课上如何再现生活,在课后如何向生活延伸.
8、经费预算与设备条件要求:
1.学校领导班子对本课题的研究非常重视,通过必要的经费支持
关键词:语文;学习动力;高效课堂
近年来,我国对中华文化越来越重视,对中华文明内涵的认识也不断加强,从提高语文教学在我国的地位可以看出。语文高效课堂是指在很强的学习动力下,教师进行可以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语文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从这些年的教育经验来看,有些学生的语文学习动力不足是导致语文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所以笔者从这点出发,通过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来实现语文的高效课堂。
一、高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升学压力大,使得有些学生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学生大多是“90后”、甚至是“00后”,他们的日常汉语运用都是网络语言,对汉语的魅力认识不够,进而对语文学习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这也导致了语文学习动力的不足。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学生语文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语文学习自信心不足。学生认为汉语是天天都在听、说、读、写的,是日常生活最常用的内容,认为不学也应该取得良好的成绩,所以一旦成绩不理想,就会失去信心,导致学习的动力不足。(2)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不够妥当的话,就进一步导致了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感,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同时注意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否恰当。(3)学生本身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不大,存有厌学的情绪。虽然我国高中在语文教材、上课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更新,教师也努力让课堂变得更加的有趣,但是学生对语文的好奇心也随着学习时间变长而变得越来越弱。我国学生是小学、初中、高中一贯式语文学习,高中生经过了9年的语文课程学习,从一开始的好奇到高中的习惯,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时间是呈反比的,故而高中生的语文学习动力不足也是常见的情况。
二、激活学生学习动力,实现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笔者认为应该从学生内部和教师两方面同时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样才能够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构建学生内部的学习动力,应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语文的学习动机和端正语文的学习态度。通过这三个方面学习动力的构建,从而实现高中语文的高效课堂。一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发现乐趣,从而愿意上语文课,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二是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拥有学习的欲望,才能够使学生具有长期的学习动力,实现语文的高效课堂。高中语文学习的第一动机,自然是为学生以后的高考做准备,但是学生并不应该仅仅有这个功利的目的,还应该知道学习语文,对自己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只有学生了解到获得这些知识的好处后,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动机。三是端正语文的学习态度,只有端正态度才能够保证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现。语文学习态度是学习动力构成的最基本要素,通过端正语文的学习态度能够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从而能够实现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一、科技论文中结论存在的问题
1、摘要中的"结论”代替了正文中的“结论”。
由于部分作者不了解摘要的作用及如何撰写,为与正文区别,避免内容重复,则在摘要中提到的“结论”,在正文中一律删去,导致论文缺少重要“结论”。
摘要的作用主要是为读者提供论文的主要信息,使读者在最短时间内对论文整个内容的价值有初步了解,为其决定是否详细阅读全文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利用摘要检索比利用关键词检索具有更多的相关信息,可获得更多、范围更大的检索结果,尤其是各类数据库的出现,在大量的信息中为计算机检索提供方便。
摘要是对科技论文的高度概括,其本身具有的独立性使其与正文各自独立成文,但其内容则是以正文中重要的研究背景、条件、结果及结论等主要信息为基础,“摘”其“要”处独立成文,其撰写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对于没有结论的科技论文,其摘要中的结论就无从谈起,因此说不能用摘要中的“结论”替代正文中的“结论
2、“结果与分析”代替了“结论”中的内容
此类情况常出现在实验研究类论文中,由于其分标题--“结果与分析”中的内容包括得出的实验结果以及对这些结果所作出理论分析,正是因为这些内容,使得许多作者误认为已将结论内容详细列出并已说明,因此在接下来的分标题--“结论”中仅将分标题--“结果与分析”中的内容简单列项,未将“结论”应需体现的内容表述清楚,包括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提升,使其具有普遍性,揭示其原理,使得论文形式上有“结论”,实质上却缺乏有重要意义的“结论
3、结论与结语两个概念不清
据朱大明随机对16种不同专业学科的科技期刊采用“结论”或“结语”的统计结果与对比分析可知,“结论”与“结语”属于两个独立概念,前者是“从前提推论出来的判断”、“对人或事物所下的最后的判断”,而后者则是指“文章或正式讲话末了带有总结性的一句话结论需要在经过严谨的论证、推导、调查或实验之后才能够得出的具有创新性、客观性的论断,是对研究成果的进一步认识、升华.这个论断既有可能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迸一步推进,也有可能是与他人的研究成果相反,但无论是怎样的结果,却都要求是明确的、准确的,并具有普遍性,其篇幅根据论文具体情况可长可短.结语相对结论而言,在内容的表述上宽泛许多,可表达简单的推导结果,也可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深人研究、对未来应用前景的展望等等,语言表述上要求尽量简短。
4、结论内容与引言内容相互重复
结论内容与引言内容相互重复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引言中出现结论内容,在文末又再次重复结论内容.有的作者采用“倒推”方式,在引言部分开篇就将科研的研究背景、提出的问题、研究方法,包括得出的结论先给出,然后再展开详细论证,而在正文论证之后文末又再次给出结论,使前后内容重复.另一种情况是结论中出现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如研究背景、理论依据、实验基础等,把结论写得像引言。无论哪种情况,都是不应该出现的。
引言作为科技论文的开始,其目的更多是向读者交待本研究的历史背景,说明研究的起点、重点和价值,提出正文待解决的问题,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而结论除包括对结果作出的逻辑延伸外,还包括对引言中提出的问题作出相应回应,即综述所得结果.二者无论从作用,还是从撰写内容上都有严格区分。
二、结论的撰写内容及其在不同类型论文中的表现形式
1、结论的撰写内容
结论的撰写内容主要包括:(1)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验或考察得到结果所揭示出的原理或普遍性;(2)阐述研究中与前人研究结果的不同情况;(3)本文未解决的问题;(4)阐述本文在理论或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等等。
2、结论的多种形式
有很多作者、甚至部分编辑人员都认为结论应当在文末出现,这是一个认识误区.科技论文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众多,因此科技论文的写作体例也各不相同,论文中的结论所体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1)研究报告类、试验研究类等论文的结论通常在论文的文末位置;(2)数学推导类论文的结论往往是在正文开篇部分先给出,再进行详细推导证明;(3)综述类论文其结论则一般在每个层标题所列研究进展情况之后给出,即结论出现在行文中等各种情况.
正是由于不同类型科技论文的表述需要,决定了结论在论文整个文体结构中不必拘泥于“只在文末”的位置,对于在引言中已先给出结论或在综述类论文中论证部分已分层给出明确结论的论文,可不必另单列标题来表述,以提髙期刊的有效信息量。
三、科技工作者撰写结论时应把握的原则
科技论文不同于文学作品,通过各种修辞、夸张手法来吸引读者,它主要是通过科学研究手段真实反映客观世界的变化.结论作为整个科技论文的核心部分,更是有着严格的要求,它是作者在对观点经过反复论证、对公式进行严密推导、对数据反复实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应与引言所提出的问题遥相呼应,科技工作者撰写结论时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强调客观性
科技论文的结论所体现的客观性是以足够可靠的理论推导、实验数据作为立论基础的,应真实反映论文的研究成果,实事求是,以尊重科学为前提,所得结果要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实验结果可以重复.
2、内容准确
对结论的撰写应注意内容的准确性,其内容既不要夸大,也要避免遗漏科研创新点,切忌含糊不清、歧义和随意轻率.含糊不清会使结论语意不清、结论不明,结论中应避免出现“可能”、“也许”等含糊字样,以免降低论文的真实价值;歧义会误导读者理解错误,甚至影响实际生产生活,需根据论文的理论基础或实验条件加上适当的定语进行限定;随意轻率会降低论文学术质量及其有效传播率,应注意使用标准科学术语、计量符号,对于从某一侧面论证得出的结论,需注明其前提条件.
3、语言简练
结论应基本采用文字叙述,除个别论述实际需要,一般不再出现图、表,做到言简意赅,主要表达定量信息,必要时可将重要数据或结果引用到结论中.另外,结论体现的应是作者在本文中的重要研究成果,对于研究中所借鉴的他人文献资料应安排在正文部分,避免出现在结论中.再有,还应避免出现自我评价、自我批评的语句,减少无关语句.
4、层次分明
较长的结论可依据正文的研究所得结果的顺序依次列条排出,使读者阅读时条理淸晰,一目了然.如试验研究类论文的结论撰写可按:(1)简述试验所得的最终结果;(2)根据结果推出的规律、普适性;(3)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及其意义;(4)对未来前景的展望;(5)对本研究的进一步深人提出的建议等几方面来阐述.篇幅较短的结论可自成一段,不必列条,其包括的内容与较长结论的内容顺序相同,只是文字量要少一些,作者在撰写时同样要注意其层次表达要清晰。
四、结语
结论作为科技论文的总论点,是整篇论文的精华所在,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一个表达准确、简明扼要的结论除能体现作者高超的驾驭文字的水平外,更多反映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高超的概括能力,大大提髙科技论文的传播质量,实现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增效效应.因此,广大科技工作者要重视结论的撰写,进一步提升科技论文质量,促进科技事业的繁荣昌盛。
一、论《狗与人的关系》
1.狗与人为什么能生活在一起?狗天生就是与人生活在一起吗?
2.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狗的生活怎样?狗吃屎的毛病改了吗?
3.人类既然喜欢与狗生活在一起,狗对主人又特别忠诚,从不嫌贫爱富,一生从不背离主人,可人类为什么总是说狗的坏话?是狗眼看人低还是人眼看狗低?
该论文由狼家族撰写,狼与狗是亲戚,比较了解狗。当然,狗有责任提供有关资料。
二、论《果子狸在动物与人的战争的贡献》
1.在动物界名不见经传的果子狸,相对来说,与人类也没有深仇大恨,但它们在很艰难的生存环境下,独立完成了SARS病毒的科学研究,这种精神,值得动物界学习。
2.果子狸采用SARS病毒这个新武器,在较短的时间内,向人类发起了一场无硝烟的战争,使人类谈狸色变,为我们动物界赢得了声誉的同时,也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再也不敢放肆的把我们当作盘中餐了。在动物与人类的长期斗争中,果子狸起了一个模范带头作用。
3.果子狸正在着手研究SARS病毒种植在老鼠身上的可行性,如果成功,这将是动物界的伟大胜利。
由于果子狸科研工作太忙,该论文责成狐狸家族撰写。狐狸与果子狸是近亲,比较好沟通。
三、论《蚂蚁王国的有组织、有纪律性在动物界全面实行的可行性》
1.小小的蚂蚁,在世上却能生存了几万年,至今家族旺盛,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蚂蚁分工不同,地位不同,但为什么都毫无怨言的默默工作呢?
3.如果动物界都像蚂蚁王国那样,有组织、有纪律的生活,我们动物界会是什么状况呢?
该论文由大象家族撰写,听说大象与蚂蚁有一腿,由大象写最合适。
四、论《动物界最不受欢迎的动物是什么?》
1.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人类最烦老鼠了,这也是人类对动物没有什么好感的原因之一。
2.繁殖最快,吃东西最多,数量也不少,但近世纪却没有什么作为,什么东西?最主要的是,为什么没有把繁殖强盛的功夫教给老虎?
3.贼眉鼠眼,一看就不是好东西,特别是晚上那磨牙的声音,死难听。
该论文责成黄鼠狼完成。这些年,黄鼠狼给老鼠背了不少黑锅。
五、论《猪与鸡对动物界的贡献》
1.单纯在中国,一天就要吃掉160万头猪,2400万只鸡,几万吨鸡蛋。
2.如果没有猪与鸡,我们动物还会有现在的状况吗?
3.虽然知道早晚要献出了自己的肉体,但猪生活得是那么自在,那么惬意,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大无畏精神?
4.几万吨鸡蛋,能为鸡传下多少后代?
5.当然,在这里也不能排除牛、羊、鸭、兔的贡献。
该论文由狗家族撰写,狗和它们比较熟悉。
六、论《老虎,您的下场为什么这么惨 》
1.老虎太无能了?可蚂蚁、老鼠有什么本事?
2.老虎太厉害了?可人类比老虎差?
3.老虎,您的衣服为什么那么漂亮?您那个玩艺真能壮阳,骨头真能治病吗?
4.老虎,为什么不学习学习那憨厚猪,被人成批的饲养呢?
5.老虎,您做那个事,是一次就够吗?
该论文虎王是不能写了,它们大部分都被人类关在笼子里了。只好由虎王的老师猫先生了。
除了上述选题外,还有《狐狸最后吃到葡萄了吗?》、《探讨龟兔赛跑兔子失败之原因》、《老鼠的生存之道》、《黄鼠狼与东南亚大海啸的关系》等论文由主人公自己完成,在此就不做具体要求了。
十大科技论文选题已定,希望接受任务的动物各大家族,要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完成任务,明年底交动物科技协会,为明年的第十四届动物科技大会做准备。
[关键词] 地方院校;毕业论文;选题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4)01-19-1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提交的最后一门作业,是为检验学生大学期间学习知识的回顾和总结,以及进一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设置的。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提交的最后一门作业,是为检验学生大学期间学习知识的回顾和总结,以及进一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设置的。毕业论文的题目可以是指导老师提供,也可以自主命题。一个好的选题会使论文有生机,才会有好的内容;若选题不好论文就难以写好。很多综合性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多数是教师的科研课题,有鲜明的创新性和综合性;但对地方性院校,特别是新升本科院校,由于信息不畅、资源匮乏、前沿信息少、基础薄弱,教师科研能力差,科研课题很少,每到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时,学生发愁,老师苦恼,而且教育部要求必须有50%的研究型课题,这就给地方性本科院校的教师带来了选题困难。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学生论文质量水平是普遍关注的问题。我系教师团队十分注重学生的论文工作,多年来对选题的重点及具体做法也有一些探讨与实践,现把我系从07年第一届毕业生至今的一些论文选题工作,整理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1 从专业知识寻找论文课题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做好毕业论文的前提,论文的选题同样要围绕着“巩固专业知识能力”的这个中心。化工行业中的很多前沿性研究是需要建立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的。将专业知识与当前科技发展相联系,不但可巩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也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对于培养学生系统知识的连贯性是大有裨益的。
2 从生活实际中寻找论文课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衣食住行到“神七”升天无不和化学相关。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但要立足于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要关注生活,注重培养从生活实际中寻找论文课题的敏锐能力。如日常生活中食品防腐剂苯甲酸的制备、检测课题;生活用水硬度的测定方法与改进方法研究;以及生物质新能源、太阳板电池的研发技术进展等。
3 从科研项目中寻找论文课题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将自己的科研方向、体会、感受和兴趣,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跟踪教师的科研方向[1]。如教师正在从事水处理方面的研究,上课时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一些科研感受和体会传达给学生、安排或讲解相关科研实验、给学生布置一些综述类小论文,使学生尽早地树立科研、论文写作意识,给学生尽早地提供科研的机会。到了毕业论文选题时,由于有了前期的相关研究背景或相关实验经验积累,教师、学生都“心中有数”,从而可较快地进入论文选题阶段,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动手实践与创新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4 从与企业结合的角度寻找论文课题
地方性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其师资力量、设备条件、经费支持、生源质量均弱于重点大学;但地方院校立足和依托地方,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主线,坚持和体现地方特色,发挥因地域、文化所决定的优势,是其他大学不可比拟的[2]。利用此优势,地方性院校教师可积极与相关企业建立沟通平台、联合开发科研项目,项目中的相关内容可作为学生论文课题。如我系与本地区化工行业建立的联合研究项目,既提高了学校整体的科研能力,又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为学生论文的选题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5 从兴趣出发选择论文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论文的选题中,也可探索开设设计性和创新性综合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和设计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不但保证了论文的质量,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巩固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性教学手段,也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常规性的内容[3]。
参考文献:
[1]江腊生.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跟踪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18-20.
[2]钟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研究[J].江西化工,2007,2:82-84.
[3]钟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实践与探索[J].江西化工,2007,3:101-102.
关键词: 科技论文 英文摘要 常见问题 解决办法
人们的生活进入快车道时代,每天被海量科技信息包围,论文文摘因其高度概括、要点突出而在信息网络中有很高的价值,帮助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信息、了解研究的成果。但英语写作能力,与其他技能相比,是理科学生发展最慢是最薄弱的环节。
一、提高对摘要重要性的认识
一般作者较注重论文正文部分的写作,而忽视摘要的写作,更不愿意花精力写较费力的报道性摘要。审稿人也只是偏重于论文的学术价值审查,而很少对摘要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有的编辑往往也未能严格把关,忽视摘要的加工。大家更关心的是论文有无发表价值,而对后的影响和使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很难想象人们要在浩瀚的科技论文中,全文查阅相关内容。只有通过检索系统,对文题、摘要或关键词进行检索,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所需的信息。因此,摘要的质量直接影响论文的利用率。从这个意义上讲,摘要比论文本身更重要。
二、科技论文摘要常见的问题
(一)题目不规范。
题目应展现论文的中心内容和重要论点,包含的全部词汇不得超过10个实词;英文文题第一个单词首字母大写,其他全部小写,专有名词除外。例如不得出现如下情况:
1.如:一种、一类、研究、分析、初探、之我见,还有刍议、浅析之类谦词。
2.背离文题根本定义,忘记文题系反映全文特定内容的恰当、简明词语的逻辑组合,文题中“The study on”,“Development of”之类的句子或空话。
3.文题第一个词不得用冠词(A,An,The)及“And”等,避免出现多个介词“of”。
(二)结构残缺。
文摘要结构完整,通常包括以下四要素:(1)目的陈述(Purpose Statement)及主题阐述(Topic Specification);(2)方法(Methods);(3)研究结果(Results);(4)结论(Conclusions)。许多英文摘要结构残缺,严重影响到摘要该发挥的作用。
(三)人称语态时态问题。
以往人们认为,科技论文的撰写应使用第三人称、过去时和被动语态。但目前大多数期刊都提倡使用主动态,第一人称使用也十分普遍。由此可见,为了简洁清楚地表达研究成果,在论文摘要的撰写中不应刻意回避第一人称和主动语态及现在式。当然,摘要可以用第三人称写法,例如:“Studies on...show...”(对……的研究表明)﹑“The report reveals the situation of...”(报告反映了……的现状)等句型。也可以使用“This article”(本文) ﹑“The author”(作者)或“We“(我们)等作为主语。
(四)形式不当。
摘要可写成报道式(informative abstract)的,以便向读者提供原文中尽可能多的定量和定性的信息,如问题的提出﹑解决的手段﹑所得的结论或结果﹑与他人成果的比较等。报道式摘要必须有实质性内容,即应当包括主要结果和结论,报道式摘要一般在200~300字。而对综述性文章或以数字解析为主的论文,其摘要则可写成指示式(indicative abstract),也称为说明性摘要、描述性摘要(descriptive abstract)或论点摘要(topic abstract)。这类摘要仅仅指出文章讨论了什么问题,而一般不涉及方法﹑结果和结论,字数一般在100字左右。有的文章本应写成报道式摘要却写成指示式的,不能反映文章实质内容;有的文章摘要本应写成指示式的却写成报道式的,结果写了几百字,还是没有讲清楚文章的重要内容。
(五)独立性差。
摘要是可以单独发表的,因而基础须是独立的,无须依赖于其他任何补充而自明其义,应尽量避免引用文献、图表、公式,用词应该是读者熟悉的。若无法回避使用引文,应在引文出现的位置将引文的书目信息标注在方括号内。
(六)句子冗长,含义不清。
鉴于摘要的篇幅,建议使用简短的句子,表达要准确、简洁、清楚。注意表述的逻辑性,尽量使用指示性词语表达论文的不同部分(层次)。如使用“We found that...”表示结果,使用“We suggest that...”表示讨论结果的含义等。
(七)顺序颠倒。
有的学生把摘要当成作文提纲,先写摘要,后根据摘要下笔论述正文。摘要虽然置于正文之前,但却是论文写好之后,经过认真思考提炼出来的,其内容应是全篇文章的精华,文字高度精练。
三、其他注意事项
摘要不要太短,第一句话不要简单重复文章题目;
取消背景性情况介绍,取消对既有研究情况的陈述,仅限于表达新的研究进展信息;
以第三人称撰写,不使用第一人称,如“本文”、“我们”等;
用重要的事实开头,尽量用短句,避免用辅助从句开头;
在时态上,用过去式叙述作者的工作,用现在式叙述作者的结论;
在语态上,尽量用主动语态代替被动语态;
尽量少用缩略语;
注意冠词使用上泛指与特指的区分。单数名词必加冠词,复数名词少加或不加冠词。
学术论文摘要的撰写一般是完成正文以后才写成的,它是整篇论文要点的浓缩,摘要的逻辑结构是通篇论文论证结构的缩影。只有对摘要感兴趣,读者才会阅读整篇论文,因此,摘要对拔高论文的层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摘要的一般逻辑结构包括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和论文观点;摘要字数要根据论文篇幅大小而定,小论文字数一般在150~250字左右,学术性议论文字数一般在500字左右;关键词一般取自于摘要内容,而且关键词排列一般具有顺序性和逻辑性。常见的摘要动词有:present(阐述),describe(描述),address(讨论),deal with(论述),look at(考察),examine(研究),consider(考虑),discuss(讨论),analyze(分析),investigate(研讨),contain(包含),cover(涉及),include(包括),review(综述),summarize(总结),show(说明),demonstrate(证明),indicate(表明),base on(基础),take as reference(参考),conclude(结论),arrive at a conclusion(得出结论),sum up(总结)。
总之,英文摘要应将论文的研究体系、主要方法、重要发现、核心结论,用简明扼要语言加以概括,包括摘要的诸要素,要符合摘要的基本要求,避免犯格式错误,真正起到摘要的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一、高考生物学科命题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高考命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考命题包括考试内容规范表和试题规划表的制定,试题的编写及全卷试题修订和组配;1]狭义的指试题的编写,包括材料的选择、问题的设计与命题的表达三个环节。本文讨论狭义上的命题。试题规划表是命题专家根据考试内容规范表的需要事先制定的命题规范文件,命题教师应根据试题规范表开展具体的试题编制工作,期间应经过材料选择、问题设计、命题表达等阶段。其中,材料选取既是命题的起点,也是命题的关键,将直接影响和决定后续工作的开展;问题设计是命题的核心,科学思维是生物学问题设计的主线;命题表达是命题技术的体现和命题质量的深化。三者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均已成为当前编制高考试题的挑战和亟须规范的问题。
问题一:材料选取的挑战。随着高考命题权的下放,高考生物学科命题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受到极大的重视,尤其是试题本身的科学性被认为是评判合格试题的重要指标之一。科学性为生物学科命题素材的选取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即题干背景的来源和表达必须是真实、可靠、无歧义的。此外,高考生物学科命题应突出能力立意,公平性、科学性成为材料选取的难题。
问题二:问题设计的挑战。问题设计的出发点旨在考查考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新课程高考更注重能力立意。生物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生物学科活动(知识学习、实验操作、生活实践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固却不容易或不能被直接观测的一种心理特质。高考要考查和测量此类“隐蔽”目标,必须设置一定的情境刺激考生产生认知,通过考生的外显行为判断其思维或能力水平。问题设计还包括难度设计、区分度设计、参考答案设计等。显然,问题的设计是否恰当,能否起到刺激考生应试思维等问题,都是对命题者的极大考验。
问题三:命题表达的挑战。审视近几年全国高考生物试题,命题人员的试题编制技术日趋成熟,但也伴随着诸多问题,或题干信息冗余,或表述含糊不清,或表达存在歧义。诸如此类欠规范的命题表达方式严重影响了命题的质量。同时,后现代主义推崇者对高考命题工作提出自由化、个性化及人文关怀等要求,对命题表达环节也是一大挑战。
二、科技论文作为高考生物学科命题素材的理性思考
(-)科技论文的发展评述与内涵释析
科技论文起源于17世纪6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英国皇家学会创办的世界第一本学术期刊《哲学汇刊》。该刊集合了牛顿、伽利略等科学家的前沿性成果。18世纪至19世纪,随着多种自然科学类期刊的迅速增长,科技论文的内容几近覆盖科学的所有领域。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兴起使科技期刊的网络化检索变得十分强大,我国也形成了以中国期刊网、万方期刊网等为代表的期刊集群。2003年教育部成立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为推动科技交流、科技应用与科技再创造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流平台。
概念上,“科技”即科学技术,主要指自然科学方面的技术,“论文”即论证性的文章,是描述科研成果的书面文件。科技论文属于学术论文,因此具有学术论文的基本特性。中国国家标准GB7713—87明确指出:“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做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美国生物学编辑协会认为,科技论文必须“易于人们的感官接受、本质上持久、不加限制地为科学界所使用,并能为一种或多种公认的二级情报源所选用”。
由此可见,本质上,科技论文以学术理论为依据,以新思想或新进展为核心,以实验数据为例证,以书面语言为载体。在内容上必须具有科学性、创新性、权威性,在表述上必须具有准确性、严肃性和逻辑性。作为报道、交流、存储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科技论文是科技发展的总结,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都在应用科技论文所表达的科技成果。
(二)选用科技论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长期以来,高考命题或选择中学教材、中学教辅、大学教材及课外资料(报纸、参考书等)作为命题背景材料,或选择已有题目进行改编,也有少部分试题是命题专家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直接设计。这类传统选材方式在命题实践中存在许多纰漏,易在科学性、公平性、时效性,甚至安全保密性方面产生问题。以科技论文为试题背景的命题方式与传统选材有本质区别,不仅能提高试题各项属性水平,还能提高命题质量和命题效率。现将传统选材与科技论文选材方式进行比较(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科技论文选材具有许多优势,选用科技论文进行高考生物学科命题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分析
其一,保证了试题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时效性。科学性是评价高考试题的一项重要指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中学教辅、课外资料、旧题改编等方式无法比拟的。试题中引用的任何数据乃至成题后的文字表述,取自具有国家法定权威或专业权威的公开出版物[6],命题者往往心里很“坦然”。在此基础上,命题专家凭借自身专业技术对论文作出准确的评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避免高考试题公布后可能产生的各类负面影响。生物科技高速发展,试题应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应用生物学科技论文命制高考试题从根本上保证了试题内容的时效性,体现科学实践与教育教学的统一。
其二,体现了高考的公平性。若选材来自中学教材、中学教辅或是旧题改编,做过类似题目的考生自然受益,一方面产生不公平,另一方面进一步激发考生和教师的“题海战术”意识,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高校教材原本是_个良好的命题素材来源,只是由于经过多年的命题实践应用,特别是自分省自主命题以来,每年都要有十几套高考卷结果出现命题者辛辛苦苦命制出来的考题,一经检索才发现,早就有相似的考题了。而科技论文选材却可以有效避免此类情况发生,生命科学每年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巨大,海量的选材要能“撞上”是很困难的。这样不仅体现了选材公平,也能有效避免“撞题”。另外,高考命题前的资料准备是高考涉密内容,往往慎之又慎,若能将“海量”的科技论文替代有限的材料,岂不解决了安全保密问题?实践证明,这—做法在某些通过临时抽调命题专家入围命题组的省份,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安全措施。
其三,体现能力立意。高考试题强调能力考查。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才能考查其能力水平。[7]应用科技论文作为背景材料更易实现考核目标能力化,因为,大量生物学科技论文的特质就是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带有生物实验论证类的论文,不仅具有科学的、最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还有翔实的实验数据。而以中学教材等作为背景材料只会偏重考查知识目标,不利于能力立意。
其四,提高命题效率和命题质量。论文通常是以过程性方式呈现生物学实验研究成果,具有问题的提出、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数据及实验结果的讨论等,这与新课程强调的探究性学习是—致的。以科技论文作为命题起点,命题者具有呈现试题的科学思路和方法,同时免去一些对科学性疑问的论证,提高了命题效率。试题以图表、文字、数据等多样化的形式呈现,不仅体现了试题所蕴含的科学素养,也使卷面更加活泼、美观,提高试题的命题质量。
2.可行性分析
首先,持续、大量更新的生物科技论文和各种引文数据库为科技论文的选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高中生物学考查内容涉及生物学_级学科下的12个二级学科,同时可扩展到农、林、牧、医、渔等各个生命科学领域。编制如此广泛的生命科学高考试题,仅取自传统素材显得远远不够。丰富的论文来源和便捷的检索系统可以彻底改变命题者“江郎才尽”的窘境。
其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简称“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为“选用科技论文作为试题素材”这项新举措提供了改革的科学依据。基于新课程高考改革的大背景,选用科技论文不仅体现了生物科学素养,也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统一。
再次,大规模教育考试理论决定了将科技论文改编为局考试题是可行的。局考试题的本质是根据选拔人才的目的,按照一定的要求,通过考生解答问题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推测考生具备某一心理特征(知识、能力)的程度。基于科学性的保证,对科技论文素材进行基于考试测量要求的适当改编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丰富、灵活的命题技巧和命题手段是其重要的保证。
三、基于科技论文背景的高考生物命题实践
基于以上讨论,高考生物命题亟待构建一套基于科技论文背景的命题模式。2009年以来,本课题组开展了相关研究,并进行了四次高考命题实践,初步总结了一套基于科技论文背景的高考生物科命题解决方案。下面分别从三个维度讨论以科技论文为命题起点的尝试。
(一)材料选取的维度
1.背景材料的选择
理论分析:选择科技论文作为试题背景,在—定程度上保证了试题背景材料的科学性、权威性。考虑到科技论文在试题命制中的特殊用途,选择的科技论文应进行如下三个方面的有效性判定:(1)选择近期发表的较高水平的科技论文,以保证材料的科学性和时效性;(2)所选论文应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研究,以考查考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所选论文主题词应与考试大纲“生物知识内容表”中的“II”®要求一致,以突出考查考生对生物学核心知识体系的掌握,体现生物科学素养。
操作方法一:选择近期发表的较高水平的科技论文。一般来说,应检索来自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ScienceCitationDatabase,简称CSCD)的论文。CSCD内容丰富、结构科学、数据准确。收录有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上百种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以2010年全国高考福建生物卷第26题第I小题(简称“2010福建高考26—I题”)为例,试题背景选自“几种环境因子对高生物量赤潮甲藻——东海原甲藻光合作用的影响”(《海洋科学》2009年第12期)一文,是关于我国东海海洋污染中赤潮发生机理的研究,该题以“东海原甲藻引发我国东海赤潮”为情境,考查被试在真实背景中的知识迁移能力,涉及社会领域和学术领域的热点话题,所选背景材料角度新颖。
操作方法二:选择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生产、生活领域的热点话题。例如,2011年全国高考福建生物卷第26题第I小题(简称“2011福建高考26—I题”)选自两篇文章:《rhIL-18对核辐射诱导小鼠脾细胞凋亡的抑制机制研究》(《沈阳部队医药》2009年第1期);《rhIL-18对核辐射诱导小鼠脾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解剖科学进展》2008年第2期)。众所周知,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引发了核辐射危机,一时之间,核辐射在世人面前引起极大恐慌,科学地认识核辐射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该题避开人类灾难的宣扬,着眼于科学分析和科学利用核辐射,将核辐射与高中生物学涉及的免疫、细胞凋亡、诱变育种以及实验探究设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人们明白核辐射虽然可怕,但可以防治,也可以应用于农业生产,这样的考题具有测量选拔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统一。
操作方法三:结合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生物知识内容表”中的II层次要求。考试大纲对考查内容界定了层次要求。实际操作中应以II层次要求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一般来说,不用I层次关键词,但不代表I层次内容不作考查,而是在II层次主干知识和能力考查中常常可以衍生出对I层次的考查,体现试题对生物学核心知识的考查。如细胞代谢中“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关键词为“光合作用速率”和“环境”,由此检索到《几种环境因子对高生物量赤潮甲藻——东海原甲藻光合作用的影响》一文,编制试题时,可以衍生考查I层次的考点:赤潮的根本原因 海水富营养化。
2.试题情境的设置
理论分析:生物科技论文的撰写框架包括实验材料和方法、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讨论和总结等。由于科学研究是一项原理复杂、步骤繁琐、技术含量高的工作,论文表述的实验原理和步骤等可能涉及许多生物学科的专业性或前沿性内容,如信号通路、重组人白细胞介素、基因敲除等;呈现的数据大多经过SAS、SPSS等统计软件处理,如呈现的图表常常涉及^(显著性差异)、置信区间、姑(极显著)等统计学词汇或符号。我们将这些或是超纲或是不必在考查中出现的内容称为冗余信息,冗余信息会干扰考生正常答题思维,影响试题的信度和效度,甚至造成严重的系统测量误差。
操作方法一:简化复杂实验条件、方法的表述,以通俗易懂的文字高度概括复杂的实验原理
和步骤,体现实验条件的简约性。[9]例如,2011福建高考26—I题以“选取若干实验小鼠,随机分成4组”替代原文中“实验动物C57纯系雄性小鼠,18〜20g,购自中国医科大学动物室’’、“动物模型及分组,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等复杂的实验步骤,使考生对试题情境不感到陌生,能致力于核心问题的解答,从而保证试题的公平性和可读性,提高试题的效度。
操作方法二:剔除冗余信息,简化图表数据。生物学经常涉及实验图表数据,简化图表数据或对图表进行特殊处理变得非常必要。例如,2011福建高考26—I题,试题省略置信区间,以实验的样本平均值又代替总体平均值将实验检测处理方法省略,直接以“细胞凋亡相对值”替代;剔除差异显著性分析,默认实验数据均有差异显著性。以上处理,都是为了帮助考生快速从题干中获取与测量目标相关的信息,实现试题考查的目的。再如,2010福建高考26—I题,论文用散点图和回归线描述东海原甲藻光合作用随温度变化,由于高中没有对散点图作考试要求,试题剔除散点图这一冗余信息,直接以回归线呈现。当然,剔除和简化的操作应以科学性为前提,操作的手法往往就是用大概念笼统地描述小概念。例如,以“染色体变异”替代“染色体桥、微核、染色体断片”等超纲词语。
操作方法三:可对试题必须呈现的超纲内容做信息补充。例如,2009年全国高考山东生物卷第2题的题干是“细胞分化是奢侈基因选择表达的结果。下列属于奢侈基因的是()”。“奢侈基因”是考生未曾接触过的新名词,此处极易干扰、迷惑考生的思维,增加考生在高考考场上的心理压力,造成考生答题思维上的“眩晕”。若能在题干中提供“奢侈基因”的名词解释,将转化阻碍考生答题的瓶颈,避免超纲嫌疑,利于考生答题。
(二)问题设计的维度
1.认知水平和能力布局
理论分析:通常一道实验探究题可以设计3〜5个小问题,考查考生对多个生物学事实的认知水平和多种生物学能力。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是由抽象到具体、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问题设计的认知水平应由易到难、步步深入,考查能力测量目标的层次也应逐步提高,从而将相对独立的小题通过一个完整的问题链串联起来,形成一道有序的完整题目。1D]
操作方法一:将低层次的认知水平前置,高层次的认知水平后置,逐步形成认知的梯度布局。布卢姆(BiS.Bloom,1956)等将学生在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大类。[11]问题设计时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承受度,操作上可按照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编排不同认知水平的问题。
操作方法二:将低端能力前置、高端能力后置,逐步形成能力梯度布局。可按照考试大纲对生物学科能力要求的编排顺序,首先考查理解能力,其次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或获取信息能力,最后考查综合运用能力。如2011福建高考26—I题由四道独立的问题组成,四个小问题依次考查考生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形成能力的梯度布局。
2.基于能力立意的问题设计
理论分析:新课程高考倡导以能力立意为主导,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的命题思想。能力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能力的核心是思维。因此,高考试题的问题设计应强调在新情境中考查考生科学思维的品质,多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中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应用等迁移能力,少考查考生对知识的单纯记忆。设计的问题要结合题干背景材料,牵涉的知识应用要宽广,解题思路要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操作方法一:运用新情境,产生新问题。取材于科技论文的题干资料是考生尚未接触过的材料,可赋予这些材料新意以引申出新问题。例如,2011福建高考26—I题呈现的实验数据只有三组,将原论文的第四组数据隐藏,并设计成问题:“设置第四组实验的目的是(),要求考生通过对比分析第三组实验数据,分析设计第四组实验的意图。一方面考查考生实验与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操作方法二:围绕问题核心,尽可能延伸拓展多个知识点。2011福建局考26—I题是一道典型的实验探究题,以核辐射诱导细胞凋亡为切入点,融合考查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物质、细胞凋亡、诱变育种等多个跨模块、综合性知识。显然,试题不是单纯考查被试的记忆情况,也考查被试在复杂背景下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命题表达的维度
1.信息呈现的控制
理论分析:信息量过多过少都可能增加考生阅读负担,使部分考生思维无法产生趋同反应,影响试题的难度、信度和效度,特别是对答题毫无帮助的冗余信息更是如此。
操作方法一:从字数上控制试题信息量。试题信息包含题干信息和答案信息,设置与答案信息相当的题干信息量,有助于提高考生答题效率,同时提高试题与测量目标的相关程度。一般来说,可以依据该题所占分值来确定题干的字数以及答题的字数。统计近些年各地高考卷相似题型的字数,并将其作为信息量控制的参考是常常采用的有效办法。
操作方法二:采用文字和图表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信息。生物科学往往以生物绘图或图表方式呈现科学研究方法或成果。试题应尽可能采用图表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倡导理科科学思维和习惯,另一方面有效缩减阅读量,使考生读题更加准确,试题的直观性和美观性都得到较大的改善。例如,2011福建高考26—II题采用表格的方式呈现高中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染色方法,其字数要比纯文字表达少得多,且更直观、准确。
2. 语言表达的限定
理论分析:措辞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考生思维瓶颈,影响考生正常思维,不利于考生真实能力的体现。那些以增加试题难度为目的,采用增加阅读量或刁钻古怪、模棱两可的表述方式并不可取。此外,具有歧义的表述难以使考生达到趋同思维,可能导致考生答题不全面、不准确,且使答案多样化,加大阅卷难度。
操作方法一:修改模棱两可的表述方式,使试题清晰、明确。例如,2009年福建高考生物卷第27题第4小题:“以有氰、高茎与无氰、矮茎两个能稳定遗传的牧草为亲本,通过杂交育种,可能无法获得既无氰也无产氰糖苷的高茎牧草。请以遗传图解简要说明”,其中的“可能无法获得既无氰也无产氰糖苷的”,表述过于晦涩、模棱两可。一般来说,遗传育种常常是为了获得生产上需要的品种,但这里设问却是“可能无法获得”,导致许多考生无法理解题意,只好将各种情况的杂交组合都写出来。该小题抽样实测难度为0.16,与预测值相距甚远。
操作方法二:对于有歧义的表述应加入限定词。应用科技论文为背景命题,在题干表述上常常会出现与中学生物教学不一致的提法,可能来自较新的生物学研究方法,也可能来自生物学实践与中学生物教学理论的脱节,这时就需要对有歧义的表述加入必要的限定词。例如,2010福建高考26—I题增加了“净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一呼吸速率”的表述,因为高中生物学教材(人教版)中未提及“净光合速率”,从而避免产生歧义。
3.人文气息的渗透
理论分析:后现代主义对高考命题工作提出了自由化、个性化、人文关怀等要求。命题者应加强对考生的考场人文关怀,力求试题的叙述和设问方式贴近考生的思维习惯,保证考生一直拥有轻松、激励的应试心态。要努力避免刻意“挖陷阱”式的命题方式,有效保护考生正常的考场应试思维。
操作方法一:贴近考生思维,避免突兀设问。例如,仔细斟酌2011福建高考26—I题第
(1) 小题和(3)小题的表述,其中“已知IL一18是一种淋巴因子”与“与第③组相比”看似多余,实际是为了引导被试顺利作答;审视第
(2) 小题和第(4)小题的题目要求,其中“从(组别)两组数据可知”和“其特点是(至少答出两点)”,两处填空后均用括号补充说明,是为了贴近考生思维,减少答题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