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信息化系统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2 17:46: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信息化系统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信息化系统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信息孤岛EAI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信息融合

一、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企业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旨在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最终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构建和使用的应用系统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涉及到大量业务处理和数据处理的企业级应用系统,例如ERP系统、CRM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另一类是提供简单功能的供单个员工使用的桌面应用系统,例如用来进行文字处理、报表制作的办公应用系统等。

二、企业信息化中的问题

传统的企业由于缺少不同系统相互集成的技术,导致很多关键的信息被封闭在相互独立的系统中,部门间重复着冗余的工作,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工作效率的降低和运营成本的上升。

在一个单位的各个部门之间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部门与部门之间完全孤立,各种信息(如财务信息、各种计划信息等)无法或者无法顺畅地在部门与部门之间流动,这样就会形成信息孤岛。“信息孤岛”从在技术上带来的不良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数据的一致性无法保证,信息及时共享、反馈难,企业数据中存在很大的冗余、大量的垃圾信息,信息需要重复多次的输入。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重实施、轻规划,重技术、轻管理”的认识误区使得企业信息化缺乏清晰的主线,造成“有一个需求建一个系统”的直接需求式驱动的信息化建设模式,直接导致了企业“信息孤岛”的加剧、多种异构系统的同时运行。无论是从企业的现实需求,还是企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来看,如何实现异构系统的协同工作,实现企业资源整合,消除“信息孤岛”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EAI

EAI是将基于各种不同平台、用不同方案建立的异构应用集成的一种方法和技术。EAI通过建立底层结构,来联系横贯整个企业的异构系统、应用、数据源等,完成在企业内部的ERP、CRM、SCM、数据库、数据仓库,以及其他重要的内部系统之间无缝地共享和交换数据的需要。有了EAI,企业就可以将企业核心应用和新的Internet解决方案结合在一起。

随着企业各种应用的迅速增加以及更多地把自己的业务转向电子商务,EAI方案对企业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EAI解决方案将企业内部的应用软件与外部客户和供应商的应用软件进行链接,实现数据流和业务运作的自动化,从而令业务更实时与快速。

传统的EAI并不能够满足企业最根本的需要——快速构建IT系统以支撑企业业务的发展。当今的企业级分布式IT系统都在向共享服务方向发展,企业对传统EAI的需求仅限于将已经构建但并不支持服务共享的IT系统变成能够共享服务的IT系统,但是这一过程不应以放弃与未来的新应用共享服务为代价。

四、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

SOA是指为了解决在Internet环境下业务集成的需要,通过连接能完成特定任务的独立功能实体实现的一种软件系统架构。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

SOA凭借其松耦合的特性,使得企业可以按照模块化的方式来添加新服务或更新现有服务,以解决新的业务需要,提供选择从而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提供服务,并可以把企业现有的或已有的应用作为服务,从而保护了现有的IT基础建设投资。

传统的Web技术有效的解决了人与信息系统的交互和沟通问题。WEB服务技术则是要有效的解决信息系统之间的交互和沟通问题,促进B2B/EAI/CB2C的发展。SOA则是采用面向服务的商业建模技术和WEB服务技术,实现系统之间的松耦合,实现系统之间的整合与协同。WEB服务和SOA的本质思路在于使得信息系统个体在能够沟通的基础上形成协同工作。

对于面向同步和异步应用的,基于请求/响应模式的分布式计算来说,SOA是一场革命。一个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或某些单独的功能被模块化并作为服务呈现给消费者或客户端。这些服务的关键是他们的松耦合特性。例如,服务的接口和实现相独立。

五、信息融合技术

信息融合技术研究如何加工、联合来自众多信息源的信息,并使不同形式的信息相互补充,为各种模型方法和各领域的专家服务,使其信息量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按信息抽象程度不同,融合可分为三个层次:原始数据融合、目标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

1.原始数据融合是在采集到的原始信息层次上进行融合,在各种信息源的原始数据未经预处理之前,就进行信息的综合和分析。它的优点是保持了尽可能多的信息,缺点是处理的信息量大,所需的处理时间长,实时性差。

第2篇

论文摘要:在信息亿社会中,人类的传统认识问题得到了扩展,信息化带来了人类认识模式的改变。这主要表现为:认识主体由单一的人发展到“人——机联合体”;主体间关系复杂化、抽象化,构成了一种以平等合作为基础的共生关系;认识客体符号化,实践活动虚拟化。在信息化社会视野下,反思信息化给人类认识方式带来的改变,重新审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突破主客二元对立的研究方法,已经构成哲学认识论的当展路向。

在传统哲学的视域内,认识论研究基于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展开[f}l。这种把认识的主客关系作为重点的研究模式强调人作为认识主体是如何在实践中获得、检验认识以及认识之于实践的意义。换言之,该模式只是抽象地建构认识论体系,却忽视了认识论与现代科学的系统结合。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深人社会生活诸领域,社会实践的发展必然冲击并改变这种模式。对传统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表明,当代认识论发展的新路向渐成雏形。

一、信息化社会的创生

申农1948年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的《通讯的数学理论》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它与当时的系统论、控制论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基石。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催生信息社会化和社会信息化,信息化社会是什么?W.JMartin认为:信息化社会是一个生活质量、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及其开发利用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类生活的标准、工作或休闲的方式,教育系统和市场都明显地被信息和知识进步所影响r}0

信息化社会是工业化社会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独特形态。在这个以信息技术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社会生活各领域都信息化、符号化,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物质和能源是主要资源,所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基于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信息经济活动蓬勃发展,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导。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信息经济同时构成社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成为社会信息化的动力源泉。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广泛应用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深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概言之,在信息化社会,信息是重要的资源,信息和知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们以“加速度”方式积累,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提供多感官、多通道的信息。

二、信息化杜会对传统认识论的挑战

传统哲学认为,认识是人脑在实践基础上对外部现实的能动反映。在这里,认识内含三要素:作为主体的人脑、作为客体的外部现实和充当中介的实践。在哲学的文本研究中,实践中介论虽然频遭实践基础论和实践物质论的反对,但它一直以来还是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勿庸讳言,实践中介论的表述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是合理的。但是,科技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传统意义上的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实践活动都发生了不容忽视的巨大变化,变化的原因就是信息化社会的挑战。

人类的大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如此繁多的信息包围着。信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信息化相伴而生,人脑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已经超出了单一的时空,扩展到全球历史的范围。各认识主体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蝴蝶效应日益显著。具体而言,信息化社会对传统认识论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主体的改变

在信息化社会,认识主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经从单一的个体变成了由人和计算机构成的系统。人工智能的出现实现了人的部分智能的外化和虚拟化,扩展和增强了人的认识能力。众所周知,人类曾不断运用物质性工具来延伸和提高自己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如望远镜、显微镜等。但计算机的问世是对人的智能的扩展。这种扩展在有的部分已经超出了人脑,有些人工智能同人一样也充当着认识主体的角色。

当今时代只是信息爆炸的开端,人们却无时不在感受着信息爆炸所产生的威力。认识主体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多的挑战与机遇。信息化社会带来了自动化的工作和数字化的生活娱乐。人类不再需要像工业时代那样事必躬亲,而只要准备好大脑接受信息,信息爆炸产生的碎片俯拾皆是。有时候人们不得不被迫接受信息。人们在惊叹万维网信息海洋的绚烂多彩时,却又在迷失中乐此不疲。在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中,人类主体与人工智能的互动性关联已经造成了传统认识论认识主体的迅速改变。

2_主体间关系的改变

认识主体向人一机系统的拓展使主体认识能力增强,同时促使主体间关系发生擅变。主体间的交往最大限度地以信息交换的形式显现。在人一机一人的模式下,主体间关系进一步符号化、模式化与单一化,一种平等合作、共生共荣的关系是交往的现实注脚和诊释。个性在系统里被模糊处理,年龄、性别、身体状况之间的差异都被抹去。在0和1的交相映辉中,人们凭借信息能力攻城掠地。家庭、朋友、师长等传统人伦关系遭遇空前挑战。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丰富多变的交往主体,但交往都是在相同的信息规则下完成。个体的违规将会给自身和以自己相关主体带来连带影响。主体间关系的符号化无异于复杂现象中的分形,看似混沌无序,实则每一步都是同样规则的延伸和复制。相较于传统的主体间关系,信息化社会中的主体间关系更具广泛性,任何两个主体都能依信息技术手段发生联系。

3.认识客体的改变

传统认识论的认识客体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具体客体,信息化社会中的认识客体还包括信息世界。科技的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增强深化了人们对这三个世界的认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客体被不断符号化,转化成信息化的客体。这种符号化的客体既非物质亦非精神,是超越于传统二元哲学思维之外的。换言之,这种符号化了的客体是信息化(数字化)了的虚拟客体,它是对真实客体的抽象与模拟,能较全面地反映真实客体的各类特征。在这种情况下,认识主体与客体不再是一对一的间断性反映,而变成了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连续性反映。客体的信息化使对客体的连续认识和认识成果的长久保存成为可能,但信息化的客体在人机系统中不断被创生、修改、变换、传输和删除,使得它的生成、运化和发展已非模型能精测实握,个体的认知难度由此增大。这种矛盾只能通过技术进步和主体间合作的加强来逐渐缓解。

信息化社会认识客体的能动性增强了,认识客体不再像过去那样羞答答地等待被主体认识,而是主动地大量涌现到主体面前。这导致主体信息量剧增、认识难度加大,同时促使客体社会化。客体的涌现倘若利于主体的认识,就能很快被主体发现并认识,反之便会阻碍主体的认识活动。虚拟客体的能动性是以主体的能动性为前提的,主体对物质和精神客体的信息化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能动的改造过程,这一过程直接影响着虚拟客体的能动性。因此,在信息化社会中,客体的能动性归结于主体的能动性,并影响主体的认识。

4.人类实践方式的改变

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在传统意义上,认识是观念性的活动,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在信息化社会中,认识主体和客体的极大丰富和发展,必然带来实践活动的巨大变革。实践渐渐远离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生产活动,而代之以复杂信息的处理过程。信息构成了人们实践的对象。

信息化社会中的实践作为认识的来源,内涵和外延都已扩大。有人提出“虚拟实践”的概念,首先,引出了一个问题,即实践的客观性问题。传统的实践是主体有目的地改造外部世界的感性活动,外部世界是客观地呈现在主体面前等待改造的。信息化社会中的外部世界大部分被信息化处理,变成了高度符号化的信息,因此这种实践的客观性取决于对外部世界进行信息化处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其次,实践的客观性取决于主体的囚素,诸如主体的道德因素和技术熟练程度等。虚拟空间的主体一切都符号化,个体实践是跨时空的。相较于现实世界更广阔的虚拟世界并不是虚假的,实践的客观性取决于认识主体的道德因素。幻化的主体缺少了他人的道德注视,容易为所欲为。道德的外在约束似乎鞭长莫及,主体自身的道德内在约束尤显重要。最后,虚拟实践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实践。

三、哲学认识论研究的新路向

第3篇

(一)运营成本增大,企业获利空间缩小

首先,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劳动力价格明显提升,房租水电费上涨、工资上涨、用工难等成为众多企业老板“心中的痛”。其次,随着近年来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企业“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的竞争优势不断丧失,“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的代价逐步攀升。伴随着各项生产资料的通货膨胀,我国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多数企业家很难将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上升成本转嫁出去,造成利润下滑甚至亏损。再者,企业税负负担总体较重。我国税制以流转税为主体,导致盈利水平较低、占市场份额90%的中小企业实际税负偏重。虽然国家出台了企业税收相关优惠政策,但力度有限,而且一些减免税政策因认定成本高导致实际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二)融资困难,抗风险力低

为了应对国内外激烈的竞争环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融资政策,我国企业单位融资难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企业融资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探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企业自身资质特点引发金融机构担忧。传统企业虽然在宏观社会经济整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微观上细分,因需融资企业自身特性,属于数量众多、分布散乱、征信困难、风险难测的信贷行列。这引发了银行金融机构关于自身资金安全风险、强化企业资质核查内部管理更复杂等方面的担忧,贷方实施主体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其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社会金融机构本性,使得资本一度被大量转移甚至透支到投机领域,从而形成了明显的资源错配和价值倒挂。近年来,以房地产投机为主力,以资本炒作和金融暴利为侧翼,我国经济领域的价值倒挂日益明显,社会领域投机氛围日益浓厚,资源流出实体经济,部分地方甚至出现“产业空心化”的严重现象。企业资金链容易断裂,抗风险能力低。

(三)传统企业的需求

自身基础薄弱、运营成本增加、融资困难等传统企业的现实生存困难,迫使广大传统企业需要方便内部管理、低投入、高成效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及良好的商业模式,以助力企业良性发展。理想需求状态是零投入、零维护、零风险,简单实用,快速见效,帮助企业方便管理、省钱、赚钱的目的。

二、新形势下传统企业信息化转型的重要性

(一)宏观环境创造了信息社会的繁荣条件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的社会改革发展趋势,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终端的发展,带来了互联网分布连接和计算能力,推动了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阶段。《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指出: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新兴企业、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发挥现代信息化技术作用,走科技兴国之路已成为我国走出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的必备“法宝”。中国现代互联网产业、宽带中国、智慧城市正加速推进,信息化技术应用已成为社会趋势。云技术、通信运营商4G流量时代的开启,使新兴产业在信息化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方面迎合了传统企业的生存需求,创新应用,促生了大量新的商业机会。传统企业只有不断学习互联网新思维,运用信息化科技产品,实行新的商业模式,才能摆脱内外交困的生存环境,加速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目前,经济全球化、国家政策支持、适用的商业模式、良好的信息化技术支撑已为我国创造了信息化社会繁荣的条件。

(二)信息化商业新模式催生网络应用

热潮信息化技术引发全社会网络应用热潮。(1)网上购物。淘宝网--如星星之火,几年之内迅速燎原,引爆了中国全社会的新型消费模式:网上购物。目前,淘宝网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网购零售平台,拥有近5亿注册用户数,每天有超过6000万固定访客,同时每天在线商品数已经超过8亿件,平均每分钟售出4.8万件商品,网上购物已成为我国的一种社会消费习惯。(2)网络电商。马云创立的阿里巴巴(集团),运用互联网新思维、商业新模式、信息化技术应用,使阿里巴巴集团已吸纳全球1千多万家网络电商,方便、快捷地为企业搭建了网络交易平台,使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网上交易进行得如火如荼。目前,阿里巴巴(集团)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络公司、全球最大的网上贸易市场之一、美国上市公司。旗下包含淘宝网、天猫、支付宝、阿里云、中国雅虎等著名子公司。同期,由此引发的网络电商、虚拟电商的规模增长的将开始呈现“雪崩式”发展。

(三)巨量资金已转移到网络市场

支付宝以提供的第三方信用担保服务,让买家可在确认所购商品满意后才将款项支付给商家,降低了消费者网上购物的交易风险,率先获得了市场客户的认可,第三方支付的模式得以大力推广。6个月前,利用新的商业模式信息化概念,余额宝、财富通等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先后推出零风险、高利率、高灵活度的余额宝、财富通等新型网上融资存款模式,吸引了大量银行金融机构、邮政储蓄资金客户转帐到网上。短短几月,数亿资金已由实体银行转移到网络市场。在带动网络市场消费的同时,更是短瞬实现了资金市场的乾坤大转移。从而使网络市场具备了巨大的流通现金,为即将到来、更大规模的网络商战提供了充裕的网络资本市场运转基础。

三、结束语

第4篇

加强对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的目的在于开发应用,离开推进应用水平的提高,就脱离了实际。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一是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争取条件采用先进技术;二是要充分掌握系统的综合性、系统性、统一性,统筹兼顾,全面安排,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要从现实出发,循序渐进。如何提高应用水平,需要深入考察与自动化系统相关的诸多方面的情况及变化趋势,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本文试从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阐述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推进自动化,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和应用软件多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系统的主要矛盾不是硬件设备的缺乏,而是硬件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取得共识是系统建设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它使我们的观察视野从计算机系统扩大到整个档案信息管理。这一认识上的转变给我们的启示是: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档案自动化建设,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二、自动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

根据系统论思想和集成化要求,档案信息自动化建设的着眼点应是整个系统,组成系统的纵向和横向的各个节点都应达到一定水平,并通过网络加以联通,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部分节点甚至一个重要节点的障碍,都可能造成系统的梗阻。当然,要求每个节点的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齐头并进是不现实的,不可能“齐步走”。鼓励和支持先进单位提高水平,在一些单位进行较高水平的试点,以取得值得推广的经验,对整个系统是有利的,但其基本出发点应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只有少数先进的节点不可能组成先进的系统。

三、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

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是工程的主体。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经过试点,数据库经验中最主要的有: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建立“活库”,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突出重点,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等。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单位档案目录库建立起来,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大大提高一步。

四、慎重选定技术路线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当代技术革命的主要特征。目前,对我国档案信息自动化工程影响最大的技术是微机工作站、服务器性能的提高,网络技术的成熟及数据库技术和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局域网、广域网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开通。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条件下,选择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技术路线是十分重要的,应当推行适应的先进技术,使经济效益的合理性和技术的先进性相统一,技术路线的选择要符合我们的实际。档案部门对先进技术的潜在需求很大,但现实的需求又往往跟不上,宏观监测需要的信息量和使用频率同微观经济需求有很大差别,因此不断发生买了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建了网络而传输量很少的情况。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现状,充分考虑先进技术的发展,再进行每一项具体的决策。

五、实事求是地改进管理体制

集中统一是管理任何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方式,信息自动化这一高新技术系统也不例外。人机结合是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方针,其含义为档案业务人员直接使用微机开展工作,这亦是研究自动化系统管理时必须考虑的原则之一。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体制,要能使高度集中管理和方便使用相结合。目前我国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体制,同时存在集中统一管理不力和使用不方便的问题,主要方面是集中统一管理不力,这同我国档案工作是在各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和系统建设从“微机起步”有关。应下决心解决分散现象,从管理制度上保证业务技术规范、标准,硬软件的选用,上下各个层次和各专业办公自动化等都应纳入统一的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之中,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不能各行其是自建系统,造成信息分割和资源浪费。也要下决心解决方便使用的问题,如长期将档案部门的“硬任务”集中于一个部门,在档案部门这一信息系统之内再组建一个“档案信息系统”,就很难提高档案工作整体水平。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下的分散式系统,是较理想的模式,但这种高技术结构,必须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不具备这些条件,从集中向分散过渡,反倒有可能退回到分散式。

六、充分发挥系统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档案自动化系统建设是档案部门投资最大的项目,在资金筹集和管理使用方面,较好的做法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实行中央拨款、地方拨款、单位自筹和争取外援相结合,资金使用上做到按项目管理,进行项目论证并跟踪考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没有在国家和地方财政长期建设发展计划中立项,档案信息自动化项目资金大多通过领导特批解决,为此耗费了各级档案部门领导很大精力。“九五”建设规划被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作为国家经济信息化优先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定名为“金信工程”,为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打下了良好基础,但要落到实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各地也应及早积极争取。存在的问题之二是在资金管理上不够科学合理,有分散和浪费现象。如有的项目因各种原因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这都有待于今后注意改进。

七、重视人才管理

推进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关键是人才。加强培养教育,造就一大批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已被广泛关注。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骨干力量是计算机技术队伍,其素质水平直接影响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当前有些单位的队伍不稳,有人才流失现象。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是一个重要课题,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培育其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有计划组织进修,掌握信息技术的新知识;在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上给予关心和照顾,解除其后顾之忧;研究专门人才成长和流动的规律,以形成最佳人才结构等方面都需要给予重视。在管理上,还需要研究如何增强计算机机构和人员的活力,例如引入竞争机制,对某些项目实行项目管理,在保证完成档案建设的前提下,开展对社会有偿服务等等。

第5篇

对于配网自动化的系统功能没有深刻的认识了解,不能准确反映供电企业的实际需求情况。技术方案不合理。对配网自动化建设中的设计方案,没有根据不同的情况具体设计,缺乏合理性和可行性。系统效益低,许多试点规模小,能力低,缺乏规模效益。在馈线自动化方面,过分注重工作效率,忽视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缺乏根据实际情况对供电可靠性的不同要求,设计不同的修复方案。在配网自动化工程中,其组织实施和日常维护工作,缺乏统一的管理规则制度。部分设备和系统的性能不符合要求,不能满足长时间可靠稳定工作的需求。配网自动化和配网系统等相关方面的系统缺乏集成统一性。对于以上在配电自动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结合相关案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引进国内外先进供电企业的标准,改革和创新建设实用型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思路和建设原则。

2配网自动化及通信系统的规划建设原则

2.1建设原则

配网自动化及其通信系统在进行规划建设时,首先需要考虑到的是系统的可行性、扩展性和先进性原则。根据具体施工环境,在配网自动化和通信设施建设工作中,采取灵活的通信方式。确保工程项目规模化的原则,保证项目的先进性。在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中,采取点、面相结合的方案,达到通信三遥的功能。根据明确的目标,协调建设前、后之间的规划关系。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在建设时采取适宜的通信方式,如光纤通信适宜范围广、距离远的情况。在共用电力资源时,配网自动化通信系统的配电房通常不建设自身的通信系统,而是以其他方式通信,以便于日后维护工作的进行。

2.2系统的规划设计

通信系统在工程建设的各阶段工作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通信系统方案设计时,主要需要考虑其稳定性、实用性和可持续的问题。建设主站模式,能够实现对配网系统的管理、监控、运行及维护等工作,其主要任务是收集配网运行中的信息数据并保存到主系统的数据库中。配网终端建设的采用,极大程度上避免了建设中出现大范围整改的问题,提高了供电系统的稳定性。配网终端系统的建设,首要是以遥信的方式将故障信号回传到主系统工作台,减少排查时间;其次,借用遥测辅助,实现对共用变电器负荷的实时监控工作。

3规划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通信模式的选取

基于信息技术的配网管理是配网通信技术的基础,通信系统的优劣程度直接关系到自动化系统的完善与否。在考虑到配网实时通信对速度、安全、稳定性等的特色要求时,现阶段,可供选择的通信方式主要有:一、有线通信。如光纤通信,光纤通信具有可靠性高、保密性和抗干扰能力强、高代宽及传输距离远等优点,占据了配网通信方式中的主要位置,被广泛运用在生产生活中。光缆通信方式是规划、建设配网通信的基础所在,因地制宜对配网进行分布,可以进一步发展配网通信中的光缆技术,有效地提高光缆的可靠性和利用率;二、无线线通信。以公网通信为例,如CDMA、GPRS、EDGE等方式,主要有速度快、投资小、风险低、施工方便、维护简单等特点。

3.2终端设备的安装

在配网自动化通信系统的终端设备安装中,开关房、配电房及相关开关柜的规划和建设问题都需要考虑到。鉴于终端设备安装环境的复杂性,在对通信设备进行安装和选择时,需要根据当地气候、地形条件等具体实施。在选择电力行业的入网产品时,最好选择工业级别的产品,以保证其可靠性,并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3.3模块的设计通信模板设计对通信系统整体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保证终端设备安装工作的顺利,对于无线配电设备来说,模块设计需要采取内嵌式的安装方法。在使用到相关的无线网络通信时,首要的问题是,确定所在区域内的无线网络信号是否符合要求,其次是覆盖域的大小是否在预计范围内。

4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电厂;问题;建议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企业档案管理规定》、《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等国家文件的要求,电厂作为企业必须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传统档案工作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的结合,能够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利用效率。加快电厂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保证电力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必经之路。

1电厂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按照国家政府机关对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是构架现代化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活动的必要要求,电厂企业也不例外,必须按照规定落实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求将档案信息数学化处理并依靠档案管理软件与网络实现远程录入、查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无纸化办公的需要,通过信息化管理,档案信息存储量大、保存时间长、录入方便、档案信息分类清楚、查询快捷,是企业产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得力工具,是迎接各种评估检查以及企业政策制度决策的依据来源[1]。

2电厂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现存主要问题

目前,电厂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在不同企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现存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专项资金投入不足,硬件配备不齐备。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先进的、数量足够的硬件设备是开展各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需要确保各科室、车间有先进的办公电脑、打印机、碎纸机、扫描仪、网络、U盘、摄影机、照相机,保证配套数量,并根据技术更新情况和设备陈旧情况及时的报废更新。目前,普遍性的问题是:1)电脑的更新换代跟不上,大型的编辑、剪辑速度慢;2)打印机多为简易机,打印速度慢、硒鼓质量易损、打印机故障率高;3)扫面议扫面清晰度低、运行速度不满足大批量扫描需要;4)摄影机数量少,借用手续繁琐;5)领导总认为现在手机都有照相功能,不需要照相机,没有专业化的照相机,不可能拍出高质量的档案信息资料;6)U盘由职工自费自备,往往存储空间小,图价格低廉质量难以保证,一旦损坏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信息损失;7)无线网络覆盖率有限,很多信息化资料需要先传输到计算机电脑上,因为无线网络覆盖区域和传输速度有限,移动电脑、手机等不能在电厂任意位置输入录入信息;8)专业化的档案信息管理软件不先进,电厂具有自身特点的档案信息类别和内容,需要专业化的档案信息管理软件,并且具体项目与电厂的各项管理制度与生产实际相匹配[2]。2.2人动过程中,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交接不细致。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要各车间科室与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紧密协作。当出现人事职位变动时,往往会给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工作交接不细致,导致新人新岗不熟悉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业务流程,更容易出现档案信息的归档不及时与丢失。2.3档案信息化管理网站维护不够。很多企业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网站缺少维护,导致档案信息化管理网站的信息量少、内容陈旧,不能发挥网站的管理服务功能。具体分析原因如下:1)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而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工作量庞大。2)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技术人员专业性差,不是信息化管理专业背景,缺少技术功底。3)基层部门在落实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不落实。4)主管领导不重视,专业岗位人员工作作风有问题。2.4档案信息化管理规格不统一、指标不细致当前,很多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存在指标不细致、基层工作任务不明确,以及信息材料的规格要求模糊、不统一等现象,不利于档案信息的系统管理和查询使用。

3电厂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3.1电厂企业管理层要注重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专项资金投入。高水平的电厂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与专项资金的投入是呈现正比的关系。电厂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专项建设资金投入:1)在专项资金上确保各科室、车间有功能先进、且配套数量充足的办公电脑、打印机、碎纸机、扫描仪、网络、U盘、摄影机、照相机等。2)在预算中,做好信息化档案建设所需要的办公耗材、设备维护预算。3)采购专业化的档案信息管理软件,最好是能够与供应厂家定制符合电厂实际需要的专业化管理软件。4)进一步做好网络建设,实现电厂内网络覆盖无死角,方便档案信息化管理。3.2领导要高度注重具体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建立责任制。电厂应进一步完善档案信息化建设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狠抓档案信息化管理落实工作,将档案信息建设工作与日常的岗位工作紧密的结合起来,做到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工作进度同步[3]。要求全体员工具有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对不落实、私自销毁、归档不及时、不按规格要求的现象坚决追究其本人责任与部门主管领导责任。3.3人动,做好工作细致交接。电厂各部门人动时,不要匆忙,要树立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给予充分的时间以细致的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交接工作,避免出现新人新岗不熟悉档案信息化建设业务流程的现象。可以制定出结合岗位工作实际情况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手册,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流程、规格进行制度化建设,在新人履职新岗之前可以学习,在新人履职新岗初期可以按照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手册的内容来作为标准。3.4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网站维护。1)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招聘专业对口的专职化工作人员,配备足够数量的信息化管理建设队伍。2)对现有人员,应该定期的开展全员培训学习工作,组织全体职工学习档案信息化建设。3)要建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定期检查机制,通过细致化的评估检查指标体系检查、督促各部门落实好档案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任务。4)要通过制度,约束、强化网站维护与建设工作,并且注重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应用,提高使用率。3.5统一规格、细化指标。高质量的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要集团公司或电厂档案管理部门出具详细的工作方案,在工作方案中应该明确好各项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具体的要求。为了实现规范化的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统一并细化工作指标和验收检查标准。

4结束语

电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时间比较短,其建设过程是一个长久的系统工程,需要电厂领导、档案信息工作人员和基层部门统一思想、狠抓落实。

作者:李勇 单位:国能德惠生物发电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郭晓丹.如何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黑河学刊,2013(2):177.

第7篇

关键词:Excel;会计信息系统;系统设计;计算机

在实际企业会计工作中,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优化设计会计信息系统,以系统信息化方式管理企业会计工作,相较于传统手工管理方式,不仅可以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管理效率,也可以有效促使企业未来的会计信息管理向现代信息化方向发展,发挥积极影响。以下本篇将会对此做具体分析。

一、系统设计可行性分析

(一)技术可行性

我国当前企业办公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层面非常广泛,特别是在会计工作中,不仅常常会用到Excel软件,也会应用专门的会计信息系统处理公务。对此,基于Excel平台,优化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将Excel集成到系统设计中,在系统中可以应用Excel对信息数据的加工、提炼技术,也可以有力支持企业会计信息处理决策,并提升系统管理各种会计信息的决策分析能力,发挥技术应用优势。

(二)效益可行性

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中,基于Excel平台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可以运用Excel表格对会计管理信息数据进行相应的加工、提炼,并且可以挖掘分析出对企业未来战略发展有利的会计信息,从而能够为企业制定会计信息管理决策提供数据依据,制定更好的会计管理决策,提升应用该系统管理企业会计信息的工作效率。在实际中,可以使用Excel平台中的模拟运算表,对会计信息进行敏感性分析;也可以对企业会计信息数据运用计算公式进行统计,使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方式更加简便高效。基于Excel平台优化设计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提升会计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企业会计工作效率,提升企业发展效益,发挥积极影响。

二、基于Excel平台会计信息系统的软件设计实现

(一)优化设计系统架构体系

图2架构体系对于本次设计的会计信息系统中,基于Excel平台,优化设计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确保实际的系统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求。Excel平台下系统的分层架构体系如上图2所示。

(二)设置Excel服务器

基于Excel平台,设计的会计信息系统中,确保将会计信息数据存储到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之中,可以充分利用数据库的成熟、强大的管理数据功能,提升系统应用性能。在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中,用户能够根据需要自主的定义会计信息管理模板,并且能够将模板中的数据输入到数据库之中,发挥强大的数据保护功能。在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之中,Excel平台能够自动提醒待处理任务,还能够为用户提供方便的数据查询功能,让系统用户能够通过该系统随时追踪到会计报表单据流转的情况,提升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效益。

(三)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构成

会计信息系统包含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基本构成要素。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可以来自企业外部,也可以来自企业内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生成的信息同时提供给内、外部使用者,没有内、外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如下图3所示。图3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由上图可知,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是数据处理,因此可以在后续设计步骤中,优化设计系统数据库。

(四)数据库设计

在数据文件设计时,为增强系统安全性应采取一些控制技术,如文件被封设置文件存取权限。如某企业凭证库内.DBF数据格式,如下表1所示:数据库物理设计主要内容包括:1、确定数据的存储结构,从DBMS所提供的存储结构中选取合适的加以实现(确定存储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存取时间、存储空间利用率和维护代价三个方面);2、存取路径的选择和调整;3、优化确定会计信息系统中对于Excel表格数据的存放位置(在通常情况下,一般都会把数据表格中的易变部分以及稳定的数据部分进行分开管理,并且也分开存放系统中经常存取的数据与不常存取的数据);4、确定存储分配。

三、系统设计实现效益分析基于Excel

平台优化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管理效率,发挥积极应用效益。基于Excel平台优化设计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相较于直接编程开发的会计信息系统,也能够为系统用户提供更加直观的会计管理交互界面,这样不仅可以缩短系统的开发周期,也可以减少开发费用。同时,基于Excel平台开发系统,只需开发者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与Excel软件知识,即便系统开发者不是高级程序员,也不是数据分析员,依然可以开发出企业适用的会计信息系统,满足实际需求。同时,基于Excel开发设计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用户可以定期对系统自行维护,维护方法简单,不仅可以确保系统正常运行,也可以节省大量的系统维护费用,发挥积极经济效益。故此,在我国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中,随着未来Excel技术的不断提升,我国基于Excel平台设计的会计信息系统功能也会不断提升,不仅会加强对Excel数据表格的处理功能,也将会不断完善Excel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功能,提升会计信息处理效率,发挥积极影响。

四、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Excel平台优化设计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管理效率,也可以运用Excel平台技术,使设计的系统更具可用性,使用户更加青睐应用该系统,也可以有效促使企业未来的会计信息管理向现代信息化方向发展,发挥积极影响。

作者:冯长艳 单位:北京红牛饮料销售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

参考文献:

第8篇

伴随着当前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加强烟草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成为其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当前我国烟草企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在管理信息化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发展,ERP等信息化管理软件也开始普遍应用,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自动化方面,烟草企业的自动化程度比较高,自动化技术应用十分广泛,逐步实现了过程自动化和基础自动化的有机融合,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系统。但是,这些系统之间并没有有效结合起来,而是相对独立的,他们形成了各自独立的系统,都有自己的处理逻辑、数据模型、数据库等,缺乏系统之间的有效整合,缺乏生产过程的统一管理和生产信息的资源共享,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不利于烟草企业信息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也不利于烟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ERP作为当前烟草企业信息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它所关注的各项资源中,生产过程信息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始终都是离线存在的,生产过程信息缺乏一定的完整、自动和连续性,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断层,这势必会影响烟草企业的整体水平。

2MES系统在烟草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对于烟草企业而言,采用MES系统嫩巩固有效提升烟草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实现企业内部数据和信息的有序管理,进而提升烟草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MES系统作为烟草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必要平台,同时也是了解企业各个系统经营状况的关键所在。MES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能够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为企业良性运行提供决策依据。下面我们就MES系统在烟草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2.1实现烟草企业的自动化生产

自动化生产作为信息化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它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系统完成烟草生产的整体作业计划,进而根据系统调配进行自动优化排产,实现烟草企业生产的合理分配。例如,在烟草生产过程中,通过采用MES系统,能够实现丝线、卷接包制作等实时的数据监控,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问题分析和反馈,进而实现生产过程的合理调度。MES系统在可监视的环境下实现烟草企业生产的可视化,一方面保证了生产的有序运行,同时也提高了生产企业的运行效率。

2.2完善烟草企业生产的主要模块

前文我们曾经探讨过MES系统的主要模块,在MES系统前期工作做好之后,就需要构建烟草企业EMS系统的几个主要功能模块:第一,数据采集模块。在烟草企业运行中,数据采集模块非常重要,它能够为EMS系统提供及时有效的企业运行信息,然后烟草企业运行的各种调度指令、标准文件都会通过MES传输到各个设备现场,进而指导具体的生产过程;第二,生产监控模块。通过第一阶段的数据采集,以全企业数据为基础,通过一个完善的监控平台,对本烟草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在线、实时监控。同时,根据监控情况建立各种在线控制参数预警及时,如果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应对,保证生产的有序性;第三,烟草生产调度模块。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调度环节非常重要,通过引入MES系统,根据本烟草企业的产销计划,根据市场的需求,实现生产能力平衡报警和预测,对卷包作业计划进行下达,确保烟草生产能够按照计划和进度顺利完成;第四,过程质量控制模块:根据质量标准,对生产过程数据进行实时检验分析,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并将质量缺陷信息实时反馈到生产现场,以便卷包及时采取改进措施;第五,统计分析模块。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现场的具体数据,利用系统原理对生产、质量、设备以及消耗等信息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进而能够进一步完善质量控制标准,降低能源消耗,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益。

2.3强化烟草企业数据化分析水平

在烟草企业的运行过程中,数据化的分析指的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MES系统把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过程数字化,利用系统分析自动生成企业运行中各种数据分析和报表,进而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生产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调度和协调,为更好地实现企业快速发展,推进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的条件。所以说,科学化的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现实数据的整理和分析,通过MES系统的引入,通过对数据的采集,进而对数据进行分析,最终提高企业的整体决策水平。

2.4提高烟草企业生产的制造精度

MES系统下的生产管理,大大提高了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制造精度,提高了烟草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水平。MES系统在计算机平台上进行全面的系统化网络建设、全面整合数据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数据和设备,通过检测任务的发放,连贯性的追踪烟草生产过程中的严密度,进一步从工艺以及质量上提高烟草企业的制造精度。

3结论

第9篇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控制活动

一、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对控制活动的影响

1、内部控制的定义及要素

所谓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它包含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督五个要素。

2、电算化环境对控制活动的影响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许多传统的管理控制方式消失了,而代之以新的方式,给企业内部控制的控制活动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电算化环境对控制活动的影响有:

(1)控制范围扩大。在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原则是:职务相分离,职权不相容,不同的工作人员在各自确定的工作领域内工作,各司其职,各级主管依照相应的制度进行严格的监督。在电算化会计环境下,授权控制是最主要的组织原则。内部控制的形式已经由原来的制度控制转变为制度控制和程序软件控制。

(2)处理方式发生了变化。在电算化会计环境下,只需录入原始数据或通过外部系统转入记账凭证并在计算机财务软件的指导下进行会计分录,通过凭证的审核、修改、确认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打印输出,科目汇总、借贷平衡等工作均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同时可以根据需要生成会计报表。大大降低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也避免了计算加总等工作出现的错误。

(3)记录方式和保存介质的变化带动控制活动的变化。在电算化会计工作环境下,数据保存介质是磁盘,磁性介质。磁性介质的保存除了需要纸介质保存所需的部分工作外,还要进行防病毒、防磁化等工作。由于磁盘存在着物理易损性,需要对磁盘进行备份工作。

二、当前电算化环境下控制活动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系统取代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将是一种趋势。但与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相比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务相分离,职权不相容原则的重要性下降

电算化后,职务相分离,职权不相容这一原则的重要性下降甚至得不到遵循。由于系统操作的高度集中,许多岗位可以合并,许多手续合并到计算机统一执行,会计工作人员大大减少,从而使一些不相容的职务得不到分离,降低了工作人员相互牵制的效力。

2、会计电算化系统授权存在安全隐患

会计电算化系统授权方式是口令授权,口令授权存在于计算机系统内部。口令对于稍懂计算机操作知识的人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秘密,因为可以绕过财务软件的相关控制措施,通过打开计算机财务数据库进入财务报表等系统,则所有的财务秘密均可见。同时,业务人员可以利用特殊的文件或口令,获得某种权利或运行特定程序进行业务处理,从而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3、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执行主体和保存介质存在安全隐患

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执行主体是计算机。一旦硬件系统出现故障或因停电等其它非人为原因,将导致数据不能被处理,会计工作不能进行。一旦软件质量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到数据处理的准确和速度。一旦程序中出现严重的病毒,将会严重危害系统的安全,若不能及时排除病毒很有可能扩大损失。会计数据主要保存在计算机的磁盘或者外在软盘、光盘中,一旦磁介质由于受热、受潮、折损等原因出现损坏,保存的会计数据将会丢失,如果没有相关备份的话,将给会计电算化系统造成严重的损失,严重的影响到企业的会计工作。磁性介质以磁信号存储信息,如果数据被人为恶意修改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4、网络环境带来的新问题

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下,任何信息在理论上都有可能被访问到。会计电算化系统下,会计信息通过物理通信线路传输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网络信息很有可能在传输过程中被非法拦截或者被人为篡改;网络中存在的病毒和网络“黑客”的侵袭都可能给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带来危害。

电子商务给内部控制出难题。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网上交易愈加普遍,可以想象在不久后企业的全部原始凭证都将成为数字格式,这加强了企业对网上公证机构的依赖。

内部稽核难度加大。若要信息系统进行审核,则必须克服下列几项问题:企业可能会担心相关内部资料暴露于外,影响其竞争能力;稽核必须运用更复杂的查核技术,会计师必须培训具备复杂电脑资料处理能力,定能胜任此项工作;稽核将大幅增加查核所需的时间与成本。

网络环境下无形资产转移难以控制。知识经济形成后:会计控制的客体发生了变化,由部分有形资产转移到了无形资产。实务经济形态中的各种有形资产是一种静态资产,只有借助外界的力量才能转移。但无形资产是一种动态资产,如人力资产的转移无须借助外界的力量即可发生,在利益机制的驱使下在网上很容易转移。

5、会计电算化系统下差错的重复性和蔓延性

传统手工会计系统下,由于数据处理环节相对分散,一个环节数据出现错误,下一个环节还可以发现并更正。但是,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处理集中化、自动化,数据可以转入、拷贝,因此一个业务的数据错误往往会重复出现几次,从一个环节蔓延至其它环节,导致整个系统数据失真,使得错误的严重性加大。

三、加强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若干对策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内部控制的好坏成败将决定着企业经营管理的得失成败。

1、加强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1)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业务人员组织控制。在会计电算化系统环境下,对各类会计岗位进行重新的划分,在授权过程中运用内部审计,按照责、权、利相结合原则明确系统内各类人员的职责、权限,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2)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和维护控制。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和维护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一套完整而严格的操作和维护规程来实现的。规程应包括操作的具体流程,各环节的主要分工和职责,注意事项,维护的时间和方面,维护的程序等内容。

(3)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档案管理。会计电算化系统在处理业务时所产生的各种账簿、报表、凭证均应由专人管理,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磁性介质必须及时进行备份,并做好防止计算机病毒侵袭的工作。所有财务档案均应做好放火、防潮、防尘、防盗等工作,并定期盘点整理。磁性介质还要进行防磁工作。

2、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业务操作的控制

会计电算化系统业务操作主要包括数据的输入、数据的处理和数据的输出。对数据的输入、处理、输出过程的控制是保证会计核算系统有效的关键。只有经过核准的会计业务经过正确的输入,进恰当的处理和运行,并及时的输出,会计核算系统才能实现自身的目标。

此外,凭证格式标准化控制、凭证顺序号控制、凭证审核控制、重复输入控制、对应科目合法性控制、保留审计线索控制,修改痕迹控制、数据备份控制等都是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输入控制、处理控制、输出控制的有效方法。

四、电算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变化对审计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是会计事业发展史无前例的飞跃。但在这个飞跃也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

1、审计线索的变化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传统的账簿没有了,绝大部分的文字记录消失了,代之的是存有会计资料的磁盘等,这些磁性介质上的信息是以机器可读的形式存在的,肉眼不能识别。此外,从原始数据进入计算机,到财务报表的输出,这中间的全部会计处理集中由计算机按程序指令自动生成,传统的审计线索在这里中断了、消失了。

2、审计内容的变化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让的监督职能虽然没有改变,但审计内容却发生了变化。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如果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只会按给定的程序以同样错误的方法处理所有的有关会计事项,系统就可能被地嵌入非法的舞弊程序,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舞弊程序大量侵吞企业的财物。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和完整性,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

3、审计技术的变化

在手工会计处理的条件上审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审查一般采用审阅、核对、分析、比较、调查和证实等方法。所有审查工作都是由人工完成的。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的特点决定了审计的内容和技术的改变。虽然人工的各种审查技术仍是很重要的,但计算机辅助审计是必不可少的审计技术。

信息处理的电算化和信息存贮的电磁化,如果没有全部打印输出纸质的账表文件,磁性介质上的会计资料是肉眼所不能识别的,审计人员只能利用计算机对它进行审查。即使系统的全部账表都要硬拷贝,利用计算机比手工可以更迅速、更有效地完成审阅、核对、分析、比较等各项审查工作。例如,计算机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审查账务文件,找出满足指定条件的会计记录;可以对众多的会计事项进行统计抽样,以便审计员对缺抽出样本进一步审查;还可以根据系统所记录的会计资料计算出各种财务比率、变化率和进行各种分析比较等等。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既要对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进行审查,又要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计算机系统功能的审查,必须运行计算机,让计算机执行各种操作和处理,也就是利用计算机开展审计。此项审查是不能离开计算机仅由人工来完成的。

4、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更高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由于审计线索内容控制、内容和审计技术的改变,决对审计人员的要求高了。不懂得计算机的审计人员,因审计线索的改变而无法踊跃审计;不懂得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和风险而不能识别和审其内部控制;不懂得使有计算机而无法对计算机进行审查或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因此,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会计、审计理论和实务知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和电算化会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