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水利信息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2 17:46: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水利信息化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水利信息化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中国水利在过去二十多年信息化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当今计算机、通信、网络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中国的“数字水利”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一、水利信息化发展分析

水利行业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同时也是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其信息化工作开始于“七五”期间,至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相对滞后

水利工作的三大任务是防治洪涝灾害,解决干旱缺水和治理改善保护水环境。主要表现在未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及信息化的质量还不能适应水利现代化的需要。

(二)对信息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水利系统的干部和职工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有一部分员工对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机制,水利信息化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甚至部分单位还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

(三)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

当前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表现为:(1)从事水利信息化规划的相关人员对IT技术发展把握不够深,大量信息化应用建设刚刚完成就成了落后产品。此外,整体性规划的不完善或实施不利而导致各个系统的兼容性差,信息流不畅,致使信息化的大量投入所建设的仅是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2)从事水利信息化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相关机构对行业应用理解不够深,造成了水利信息化产品的易用性、实用性差,甚至无法推广或交付使用。(3)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条件不足。水利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本身是一个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在水利系统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和管理办法。

二、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数字水利”是一个以空间信息为基础,融合各种水文模型和水利业务的专业化系统平台,是对真实水文水利过程的数字化重现,它把水活动的自然演变搬进了实验室和计算机,成为真实水利的虚拟对照体。它是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三、水利信息化的实施

(一)数字水利应用系统组成

数字水利应用系统主要由采集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表示层、接口层、支撑层七个部分组成。1、采集层。水利信息化系统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而这些信息的获得需要通过不同手段和措施;这些获得信息的手段和措施以及相应的采集点就组成了采集层。2、网络层。网络层为信息共享和数据传输提供基础,网络的建设一般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公网和专网相结合的方式。3、数据层。数据层通过建立所有与水利相关的数据的模型或结构,使应用层能够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得各种水利信息,产生各种水利应用。4、应用层。应用层建立在数据层的基础之上,通过建立各种应用模型如洪水演进模型、排水模型等,提供水利行业的各种应用功能。如水利信息服务、统计分析、虚拟仿真、预报决策等。5、表示层。表示层以浏览器为载体,直接向从事水利的各级人员提供其所需要的相关功能或信息服务。6、接口层。接口层通过向各级水利系统提供网络接口、数据接口和系统接口使各类信息得到充分共享,各级水利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形成“数字水利”。7、支撑层。支撑层通过相关的标准体系以及最新的技术,保证整个系统安全、稳定、有效的运行。

(二)决策支持系统

根据水利工作的实际情况,水利决策支持系统包括:

1、防汛决策支持系统。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是保障防汛抗洪工作有效和科学的前提条件,可以利用遥测数据、遥感图片等进行相应的暴雨预报、洪水预报、洪水调度等工作,提前为防汛抗洪工作做出指导性的预报、预警措施。洪水不仅是灾害,其调度使用已成为水资源研究的新课题,是“资源水利”的重要组成。2、抗旱决策支持系统。抗旱决策支持系统有两类数据源,一是遥感数据源、另一类是旱情监测站采集的旱情信息数据。抗旱决策支持系统在遥感图片基础上,结合相关的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可以快速、准确的获得同一时期内大范围的土壤含水量信息以提供第一手的辅助决策资料,同时,也可以根据地面旱情固定、流动监测站采集的地下水埋深、土壤含水量、土壤温湿度等数据,作为区域遥感数据校正的参考。

3、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是在水资源数据库及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评价水资源量、预测水资源量、对水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和科学调度。

4、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是在水环境数据库及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评价水质、预测模拟水质变化、计算水环境容量、控制规划污染物总量。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将成为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重要依据。

5、水土保持决策支持系统。水土保持决策支持系统是建立在水土流失数据库和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水土流失评价及治理数学模型技术,采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思想建立水土流失模型库,为水土流失的评价及预测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该系统与实时水保监测系统的集成将为保障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科学性,并指导水保工程的规划和实施。

第2篇

湖南省益阳市计算机网络初具规模。完成了对市水利局机关、局直属单位的综合布线,配备了网络交换机和网络服务器,开通了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局域网,不仅能通过专线上联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内网,而且能通过租用中国联通2M光纤出口接入互联网。

信息资源建设初见成效。已建成大东口、明山电排、茅草街船闸等防汛重点区域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全市工情信息数据库录入任务已完成过半。

建成防汛会商大屏幕投影室、电子水情显示屏。按省定标准建设了网络中心机房,添置了较为先进的网络设备,建成了现代化的防汛会商室。

公众服务信息系统初步建成。由市防汛办负责实施的市局信息网站建设工作基本完成,水利信息网站现已开通。

组织开发了“益阳防汛”应用软件,实现全市防汛重要点位雨情、水情自动汇总、累计贮存、分析比较。

各区县(市)信息化建设也取得很大的成绩。如南县组建县局域网、购置了电子水情显示屏、雨量自动测报仪、电子投影仪等现代设备。自主开发了南县防汛指挥系统软件、电子投影仪等现代设备。自主开发了南县防汛指挥系统软件,能通过拨号方式接入南县本地气象台、长委的网络获取信息。

二、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加大投入

由于水利行业战线长、信息量大,相当多的信息源分布在穷乡僻壤,信息的采集有相当难度,因而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要求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所以要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投入机制,充分利用“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防洪保安建设”等途径,加强信息化建设,逐年投入,逐步积累。

2.认真做好规划

规划工作是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基础,极其重要。鉴于规划工作一直是益阳市信息化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应将编制信息化规划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要按照《全国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10年远景规划》和水利部的统一要求,结合益阳的本地实际情况,加强深层次的调查分析研究,综合考虑,长远规划,科学地编制好信息化规划,杜绝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建设。

3.加强人才培训

人才是信息化工作的关键。水利信息系统庞大复杂、技术含量高,其建设、使用、维护维修、安全保护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精通信息技术和掌握现代水利知识的技术人员。因而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信息化队伍的综合素质,如组织熟悉计算机应用的水利技术人员进行传感微电子技术、3S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数字模拟技术、数据库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和进修深造。培养一大批能够跟踪国际先进水平、掌握信息系统应用开发技术、精通信息系统管理、熟悉水利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满足水利信息化和管理的需要。

第3篇

(1)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部分灌区对水利工程档案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单位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档案日常管理松懈,档案收集过程中,制度形同虚设。加之有的档案在立卷过程中没有按照卷内文件目录顺序进行排序组卷,卷内目录与实际整理文件不相符,卷内资料漏失现象比较普遍。由于只注重工程建设,没有相应的制度来管控工程档案的同步管理,因而造成工程档案缺失,对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提供有效的、科学的数据资料等,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

(2)档案现代化管理意识薄弱。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各种智能和应用APP已经普及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大部分灌区的水利工程档案资料还封闭在各自的档案资料室里,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意识还很薄弱,导致配备的档案管理设备和管理软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做好档案数字化和现代化管理工作,是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快速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3)档案管理与提供利用难以适应档案网络化的发展需要。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灌区水利工程档案数字化的程度很低,跟不上日益增长的档案利用需求。档案管理人员操作不熟练,配备的档案管理设备和管理软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虽有计算机和档案管理软件,但纸质档案没有实现数字化和进入数据库,还按手工方式在进行查找和查阅。

(4)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匮乏。目前,部分灌区为了节约成本,档案管理人员一般均为兼职人员,很少配备具有专业档案管理知识的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由于档案管理的专业性较强,若是单靠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来完成此项工作,失误和错误就难以避免,这样的档案也就不足以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科学的、完整的依据,必然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带来影响。部分灌区对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并没有严格按照“四同步”的要求展开工作。加之,由于工程建设期间的管理和环境因素等影响,使得水利工程档案的管理无法与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同步进行,因此造成档案质量偏低,可参考性和可依据性较差。

2加强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策措施

(1)提高认识,增强做好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关键要从三个方面提高认识:一是加强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利用,可以实现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为灌区建设提供必要的服务。二是完整、可靠的档案信息可以为灌区的综合分析、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三是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可以实现网络化服务,做到资源共享,提高灌区档案信息利用的效率。

(2)落实相关法规,建立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标准。一是要熟悉档案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标准,不仅要重视硬件投入,更要重视符合标准化档案管理软件的投入,使得档案信息化的流程符合国家和地方对于档案管理的标准和要求。二是现有纸质档案的数字化程度高低,决定了灌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模与水平,也是灌区下一步建设数字化档案馆的基础。三是采用统一的数据库,是档案数据库的基础,是有效管理档案系统的基石,是高效调用数字化档案的保障。

(3)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根据我省灌区的实际建设情况,首先应当配备档案信息化需要的相关基础设施设备,例如,津科JI-110档案管理系统、SQL2000数据库系统、大容量存储系统、高速扫描仪、管理计算机和打印机等设备,为做好档案信息化管理提高技术支持。同时,应对灌区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通过上述措施,可实现灌区水利档案管理的部分数字化和局域网网络化管理,大大降低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数字化加工后的档案资料信息能得到更好的保存,保证了灌区水利工程资料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4)加强环节管理,健全档案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要从项目开始立项时,搞清楚项目的隶属关系、完成方式以及项目将要形成哪些文档资料,初步确立收集文档资料的内容,做到确保关键性材料的有效控制。接收资料时,参照水利行业工程技术档案的要求,建立档案目录,根据目录来收集,最后检查收集的材料是否符合归档要求。在灌区水利工程建设中,可适当采用合同约定的方式,预留一定比例的工程合同价款,作为工程档案的保证金。工程参加单位应按照要求收集、整理、归档工程各环节的文档资料,在工程竣工时,经建设单位签发资料交接单后,才支付这笔尾留款项。

(5)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树立档案现代化管理意识。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将水利工程档案的收集、立卷、归档任务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各部门,纳入相关的管理程序和职责范围。做到有组织领导,有专业档案管理员,有合适的档案管理制度。管理观念现代化是档案现代化管理的灵魂,通过使档案管理人员现代化意识的提高,可使档案管理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将封闭式服务转变为开放式服务,使水利工程档案更好的服务于灌区经济的发展。

(6)积极争取资金,提高档案数字化水平。各灌区可利用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信息化资金,加大对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的数字化加工范围,开展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的整理、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数据挂接、数据验收、数据备份等工作,提高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的数字化程度。同时,利用计算机和软件技术,使用国家规定的档案管理软件,实现对档案的收文管理、行文管理、合同管理、档案管理、查询管理、用户管理、以及系统自身维护等功能。另外,可依据灌区自身需求和使用环境,建立档案网络版,实现局域网或广域网上档案的授权共享和调用。

(7)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一是要提高服务意识、树立服务思想,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二是定期让档案管理人员参加档案管理方面的培训和学习活动,促进业务交流。三是加强基层档案管理人员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等相关专业知识领域的学习,为下一步档案数字化建设,档案信息化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四是档案管理人员对使用的档案管理软件能进行熟练的操作和使用,通过一定的专业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3结语

第4篇

1.1在设备管理上思想比较陈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跟不上新技术和新设备发展的速度,设备和技术更新换代后逐步的应用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观念的陈旧难以真正的接受先进的管理经验。设备管理人员承担着生产与安全的责任,如果不深入现场及时掌握工程设备的运行信息并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就很难把工程设备的竞争能力提高起来,也就使得设备管理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

1.2工程施工与设备管理严重脱节设备管理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在大量的调查论证之后发现水电水利工程施工、生产组织经营和设备信息管理上不能有效结合。首先是在施工组织上缺乏设备管理人员的参与,第二点作为生产管理者也很少去考虑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情况,在只考虑生产的情况下做出的施工计划与设备管理的要求存在偏差。在设备管理中不能只注意购置、出厂及检验等表面性的资料,也要根据实际生产中设备的运行状况作出具体的分析,达到全面的设备管理要求。

1.3不能很好的落实管理职责作为室外作业大部分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都存在工程量大、工期紧张的困难。施工企业面对这样的恶劣条件还必须遵照国家相关的法规去制定和完善施工设备管理的相关措施并加强技术上的提高,这些虽然苛刻缺失必要的。但是现实情况却是缺乏管理责任的落实,设备的管理人员在设备管理中没有明确的责任,因为没有相应的责任心难以让他们去把设备保养的问题重视起来,难以使设备的寿命得到延长。

2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要科学合理

2.1前期管理模块设备信息前期管理主要包括采购、验收、供应商和采购合同等几项内容。设备管理的工作人员建立供应商信息库并从中快速读取审理与审批、采购与合同签订等方面的信息,使设备信息方面查询并实现共享。

2.2台帐管理模块设备的台帐管理包含设备标识卡、设备租赁与报废、变动预防措施等几个主要模块。

2.3运行和维修管理模块运行和维修管理模块的基础是日常维护与保养,主要就是对单体设备的审核与信息统计,详细记录下设备保养周期和运行时间,并可以根据保修时间设置报警系统定期警示使用者对设备去进行维修与保养,同时也可以详细的了解到常见故障的分析结果和解决措施,根据以往的经验及时的把故障排除,保障设备正常运转。此外,为了实现对工作人员对日常设备管理工作的知道和即时向上级反馈精确数据的需要,不仅要分析系统数据库中的档案数据更要分析其中的运行数据,大致上有以下几个方面:对比设备管理技术和费用指标以及设备机型、设备的使用周期和使用费用、设备的维修费用预测和事故情况,通过对上述几方面内容的分析,可以使管理人员清晰的明白不同类型设备的使用情况以及投资的效益,从而更好服务于为企业的发展战略。

2.4配件的管理方块对配件的入库与退货、盘点与查询以及报废等缓解进行全面安排配置是配件管理模块的内容。由于配件的库存涉及到大量资金,管理人员不得不面临着合理降低资金的难题。所以,库存管理预警设施和储存评价方面的机制应该加以设立,从而能够动态分析库存和计算机设备配件情况,根据库存制定合理的使用计划得以实现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的目的。

2.5特殊设备管理模块工程设备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基础数据的报表与统计、数据的查询、管理和运转等构成了特殊设备管理模块。经过对上述内容的协同,不同设备信息入库、维护的及时性得以保障,同时还可以达到使设备的即时运行情况和相关信息被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了解的效果。

2.6文档资料管理方块文书档案、设施档案和技术档案三者共同组成了文档管理,而针对设备实行该管理意义重大。实行对三者的统一管理,系统不仅能够实现数据管理的及时性,同时还能使设备各种报表如消耗报表、明细报表自动生成。这样的话,由于报表可以依据一定的规则自动生成,月尾或年末需要统计设备的台班、配件、耗料时可以大大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

3设备信息系统的优越性

设备信息系统能把公司的资金、物资和信息通过工作程序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公司各方面如维修、工作管理、管理统计等的需要均得以实现,还满足了不断改进和优化设备管理工作的需要。

4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非税管理;非税收入;财政收入

前言

非税收入的运作模式基本上采取“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统筹”的方式,以非税收入管理处(局)为主、其它科(局、股)室为为辅,分类操作、归口管理。缴入财政的各项非税收入除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外,全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但非税收入的具体操作中,笔者认为部分地方还未严格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财政部门对非税资金的总体概貌和规模不清、管理意识不强、监督力度欠缺,表现在:

一、征收力度不大,应收尽收不到位。

1、缺乏过硬的征收手段,征收成本大,效果差。如: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和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因执收主体自已征收效果甚微,只能采取委托代征方式,按征收数超额累进支付代征手续费,代征手续费一般要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2、行政干预大,随意减免。执收单位未按规定程序越权减免基(资)金收入,有的由领导出面批条子,随意减免或缓交,导致应收不收或少收。再加上各地政府为招商引资,确保重点项目而颁布的一系列规费减免的非税优惠政策,收入流失较大。

3、征管部门不重视、不跟踪问效,导致非税收入流失。部分征管部门对改制、转制和国有股本投资等国资企业无偿占有专营权、经营权及其他无形资产,擅自处置国有资产、降低国有股权比例、不同股同利分红等现象不及时关注、跟踪问效,致使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收益流失较大,有的甚至还将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任意处置,谋取小集体利益。

二、票据使用不规范。

1、混用票据。少数单位对收费(基金)票据和内部往来结算收据的使用规定的政策界限分不清楚,收费不开具规定的收费(基金)收据,而是用内部往来结算收据和地税部门的服务性统一结算收据收费,人为混用、串用票据。

2、自印票据。个别单位收费不按规定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而是自印票据或从市场上买来的收款收据收费。

3、票据填列不全。经抽查,相当部分票据未列明收费项目、代码、性质、标准等基本要素。

三、统计工作未建全,非税收入核算过于笼统。

1、未建立非税收入统计报告制度。财政部门对种类繁杂、管理分散的非税收入统计工作还未启动,没有形成专门的统计报告反映非税总体征管情况,对非税收入的总体概貌不清。

2、对非税收入核算不具体,欠科学。目前开发的非税收入管理核算模块,对非税收入的核算没有分清具体的收入性质、管理方式及收费明细项目,从数据库中无法识别某个单项收费的入库及管理情况,整个非税收入核算体系比较笼统、粗放。

四、资金管理分散,方式未定型。

1、统管范畴不清,资金管理分散。由于财政部门对非税资金的统管主要采取分类操作、归口管理的方式,有些管理人员对非税收入管理的总体概念不清晰,整个非税资金未完全纳入财政预算及专户管理的总盘子,相当部分非税资金游离于归口部门或直接坐支。

2、预算资金人为调剂。财政部门对国家规定要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不是依据资金性质划分确定管理范围,而是根据财政预算总规模和税负比重来确定非税收入的预算入库额,有意识地调剂非税收入预算管理规模。五、使用结构不合理,专款专用落实不到位。

1、用于投放生产性支出比例小,用于单位经费比例相对较高。所征收入基本用于养人,投放生产项目的比重很小。

2、人员经费挤占了专项基(资)金。按规定,专项基(资)金应设专帐,专款专用,但有些单位人员经费和专项基(资)金捆梆使用,人为地挤占了专项基(资)金。

以上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非税收入制度,规范资金管理行为:

(一)强化措施,进一步加大征收力度。

1、加大宣传力度。各执收单位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非税收入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进—步增强缴费义务人的缴费意识,为依法执收创造良好的环境。

2、全面推行非税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执收单位与市财政、银行联网,对非税收入征收过程中的票据填开、资金缴存、划解国库或财政专户的全过程,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实现财政部门与银行、执收单位之间的数获据共享和信息交换,以加强对非税收入征收监管,确保依法征收,应收尽收。

3、规范执收行为,从严减免。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法规,依法征收、依标准征收,规范非税收入缓减免审批程序,明确减免权限,坚决禁止随意减免、越权减免和收“人情费”、“关系费”的行为。未经财政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批准,执收单位不得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未经国务院或财政部批准,执收单位不得减免政府性基金。

4、对改制企业及重点项目进行一次专门的非税收入清理活动,对国有股权及资产进行评估确认,既要体现政策优惠,又要避免财政性资金流失,对恶意贱估国有资产价值的行为进行纠正,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改进非税收入核算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核算行为。

1、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库或统计台帐、报表制度。按照《<湖南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释义》规定的分类口径,把税收之外的财政性资金都纳入非税收入管理范畴,完善项目管理库和统计报告体系,提高收入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改进非税收入管理核算系统。通过系统升级,全面实现非税收入收缴、拨付、核算的信息化和具体化管理,改进收入明细核算和对账办法,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确保非税收入安全、公开、透明。

3、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票据使用与核销的日常管理,票据的开具必须规范、字迹清楚、项目齐全、内容完整,严把票据核销关,及时纠正票据使用中的违规行为。

4、加强非税收入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技能锻炼,熟悉国家政策法规,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核算水平。

(三)改进非税收入管理方式,进一步强化财政部门统管力度。

1、将目前分散在财政部门内部各职能处(科、股)室管理的非税收入逐步归口集中非税收入管理处(局)统一核算管理,提高资金管理效率。

2、对照非税收入的有关政策法规,按规定要求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要严格实行预算管理,未明确纳入预算管理的要逐步纳入预算管理。

3、结合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改善“谁收谁用、多收多用、多罚多返”的分配格局,统一编制部门预算和财政预算、统一支出口径和标准核定单位支出,将财政专户直接返拨逐步转为国库集中支付,由国库按使用计划或进度拨款,真正做到缴拨分离。

(四)合法使用专项资金,切实做到专款专用。

1、理顺财政体制,实行人事改革,定编定岗,将单位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部门预算管理并予以保障,从根本上解决因财力不足,“以费养人”运行现状,预防征收单位合理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2、加大专项资金生产性支出投放比重,规范资金使用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政府性基金统一由预算安排调配、按项目及其进度核拨,将资金真正用到实处。

第6篇

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各功能的设计是建立在精细化的设备管理标准上,通过电子工单的生成、反馈、审批是来完成各类设备管理任务,实现设备管理的流程化、信息化,并且整个设备管理的过程可见可控,所以提高了设备管理工作效率。顺德供水设备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远程监测模块、资产管理模块、养护管理模块、巡检管理模块、维修管理模块和统计分析模块6部分,具有系统消息和系统配置等功能。

1.1远程监测模块

顺德供水公司属下有10间水厂,远程监测模块显示主要生产设备的实时状态及运行数据,并且用不同的颜色和闪烁方式对设备运行、停止、故障这几种状态区别显示。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可通过互联网客户端实时监视水厂设备运行的动态情况,模块中的自动报警和历史曲线查询功能可及时提醒用户发现和处理问题或事后对各类故障进行分析判断。

1.2资产管理模块

设备资产管理模块是设备管理系统的基础模块,它对公司属下各水厂所有构筑物、机电设备与检测仪表等资产信息进行统一管理,该模块主要包括静态信息录入/修改、动态信息实时更新、资产信息查询、资产信息统计分析、报表输出、相关供应商信息管理、数据维护等一系列功能,使管理者能够全面掌握资产配备情况。首先各水厂设备都根据分属的水厂、车间、设备大、小类别及序号按一定的编号规则进行唯一编号,价值2000元以上的A、B类重要设备,还建立设备管理档案,并根据“定人定机原则”指派专责的设备管理员跟进维修和设备档案维护管理工作,并且设备管理档案中的动态信息是与系统的远程监测模块、设备养护模块、维修管理模块、设备年度评估功能模块中的相关内容自动关联,可自动生成设备的折旧性、维修性、可靠性等实时动态信息,给设备管理者提供分析、判断的参考依据。水厂24小时不间断生产,因此在设备管理工作中为缩短修理的停歇时间,需要根据设备运行特点与零件的失效规律,以及零件的购买周期,对易损零件按一定数量进行储备,因此资产管理模块中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备品备件管理。设备在建立基础档案时由设备管理员录入该设备常用的备品备件型号,水厂每次购买备品备件后仓管员在该模块的备品备件管理中找到相应型号的备件输入入库数量。由于10间水厂许多设备的备件通用,因此可以在系统中很方便查询到所需某一备件的库存情况及分布地点,非本水厂的库存可采用调拨的方式进行使用。维修人员在完成维修养护工作后回复工单时,需在【消耗备件】下拉栏中选择已使用的备件及规格,填写消耗数量,此时系统会自动将相应备件的库存数量减去。公司级设备管理员会根据各水厂备件的使用频率,对每一种型号的备件设置最低库存量,当实际库存量小于最低库存数量时,系统会发出提示,提醒相应采购部门进行购买,这样便可帮助公司减少备件的占用资金但又能确保维护工作对备件的需求。

1.3设备巡检管理

在全员参与的设备管理工作中,设备定期巡检是不可忽视的工作。系统根据水厂工作特点设计了生产值班员的设备巡检和维修员的设备巡检两种。生产值班员巡检是每班按规定的频率对运行的设备进行巡视,而维修员每天一次的设备巡检工作则更为专业和有针对性。值班员巡视过程中发现设备异常时,可在系统的“巡检异常填报”模块中进行填报,注明设备编号、问题类型(机械、电气、仪表、管道等)、异常现象描述、当值人员等信息,巡检异常上报后系统会转为设备维修工单自动派发给该设备的设备管理员跟进处理,同时反馈给厂级维修主管跟踪审批异常处理的结果。维修员巡检发现设备异常或故障隐患需要处理时,直接在系统的维修管理模块中填写“上报维修任务”,系统将自动生成维修工单,然后按照工单流程执行维修、反馈和审批工作。

1.4设备养护管理

合理制定设备的日常保养、检修(大修、中修、小修)与更换计划对于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降低设备故障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以满足设备定期检修需求,又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维修带来的拆卸磨损。水厂设备管理人员通过养护管理模块制定设备各类养护计划,系统根据养护计划中确定的养护周期和设备运行时间自动派发电子养护工单给指定养护人员,并发出提示督促其按时完成设备的维修与养护工作。通常水厂设备定期保养计划分为三级,一级保养主体是水厂生产值班员,主要是设备日常使用过程的清尘去污,添加油等简单保养工作;二级保养是维修员为主、运行人员配合,主要对设备进行部分解体检查,调整、修复设备的精度,紧固设备的松动部位,更换个别易损件或磨损到期的零部件;三级保养则是指设备全面检修活动,原则上由设备的运行时间确定,主体可以是设备管理员或专业的设备维修厂家,设备在经过三级保养后,应达到内外清洁、油路畅通、操作灵活、运转正常。设备养护模块主要包括养护计划制定,养护任务提醒、养护工单派发、反馈与审核,养护记录查看,养护信息统计汇总等功能。系统是采用电子工单流转模式实现了设备定期养护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养护人接到工单后根据养护内容完成相应对设备保养工作并填写回单,再提交设备负责人审核。系统将针对养护后设备运行效果反馈,以及对比多厂设备养护策略与养护手段,汲取设备养护经验方法与教训,生成养护优化建议,对设备养护计划的修订完善形成参考。

1.5设备维修管理

设备维修管理主要功能包括维修工单生成和派发,工单的反馈与审核,维修记录查看,维修信息统计汇总等,同样采用电子工单流转模式实现设备维修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对已生成的维修工单可以有执行、忽略、改派、回单等几种操作,工单的审核也有审核通过、审核不通过、撤回审核几种状态。对于公司自身维修力量难以完成而需要委外维修的任务,维修方式选择“委外维修”,并将审批后的“委外维修申请单”和“委外维修验收单”电子扫描后作为附件上传到系统保存。设备维修的记录是公司设备管理的经验积累,在设备维修知识共享模块中,各水厂的设备维修员均可以互相查看已经完成审批的设备维修信息,供维修参考使用。

1.6设备统计分析

设备统计分析模块主要包括在用设备统计、设备故障分析、设备完好率统计、年度设备评估等内容。在年度设备评估功能中,系统自动读取设备全年运行时间,同时计算全年故障次数、故障停机率,故障停机频率,列出完成养护次数、养护内容、维修内容及更换的零部件,设备管理员最终根据些信息对设备该年度的整体运行状况进行一个梳理和评估,再交水厂设备维修主管审核。统计分析模块通过设备运行模式及其运行工况条件分析,评估设备运行效率,并通过对比参考多厂相关设备运行历史经验数据,结合设备本身技术参数与工艺要求生成设备运行优化方案,实现在满足工艺需求的同时提高设备运行效率、降低设备运行能耗。

2.设备信息化管理的角色分配与实施

每一个系统的正常运行都不能缺少人的作用,设备管理也是同理,信息化管理仅仅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

2.1顺德供水公司的设备管理工作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层的水厂和分公司,该层次主要完成设备的日常监测、巡检和维护等具体操作,以及各类设备管理工单的填报、审批工作;第二个层次是指总公司运营层的设备管理,参与的主要是总公司财务、采购、技术管理、设备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公司经营管理者。总公司层次设备管理功能主要包括资产管理,全公司设备与备件的采购查询。负责水厂管理工作的供水管理部则负责本系统的维护和相关系统配置工作,同时还负责设备技改工作,监督、检查各水厂和分公司是否根据管理要求在系统上按时、按标准完成一系列设备管理工作,并协调各分公司之间的设备及备品备件的调拨,对各水厂的设备故障类型、设备完好率、设备停机时间等等进行横向、纵向统计分析,促使各水厂设备管理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

2.2“定人定机”制度是顺德供水设备管理工作的核心,顺德供水每台设备都有唯一的设备编号和指定的设备管理员。设备管理员是由维修厂长根据设备类型(例如机械、电气、自控、仪表等)指定厂内相关专业技术员或维修员担任,设备管理员工作一般包括设备基础档案的建立、动态与静态信息的编辑,设备的年度评估,负责分管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和电子工单的反馈填报(故障和保养时,系统默认将工单指派给该设备的设备管理员),因此设备管理员对设备从安装验收开始直到设备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跟踪管理。水厂维修厂长即设备维修主管,其工作包括设备工单的改派、审批等,以及设备巡检配置、设备调拨与变更等等管理事务。

3.设备信息化管理取得效果

3.1设备信息管理系统打通了水厂实时生产运行数据与生产数据填报、设备管理等之间的数据通路,数据从分钟级,到小时、日、月序列是逐级汇总。系统可通过实时监测数据中设备的累计运行时间和养护计划自动生成设备保养工单;运行人员在生产巡检过程中提交设备异常后系统自动生成并派发维修工单,所以系统的各功能业务相辅相成,对于某些关键设备可以做到更精准及时的保养维护。

3.2之前各水厂的设备档案都是以纸质的形式存在,但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后,设备的每一次保养、维修、改造的详细资料都通过工单的形式录入系统,方便分类查找。同时系统还记录了故障停机时间、维修时间、运行时间,设备更换的零部件名称和数量、以及备件的库存状态等等,每年的设备评估、设备年检情况也能在系统中快捷查询,使各级管理人员清楚的了解设备先前和目前的、整体的运行状况。这一系列精细化管理,可以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运行效率,节省维修更换成本。

3.3原来水厂设备日常维护和检修工作没有认真抓,对设备的包机制、点检制等基础工作做得不够,设备出现临时故障需要检修时只做临时处理,设备卫生也不能及时清理,整个设备管理工作非常被动,即不标准也无质量可言。现在系统根据功能和分工给每个用户名进行初始化设置,配置一个或若干个角色与权限。值班员、维修员、设备维修主管都是根据工单完成执行具体工作或审批任务,从而将设备管理制度转化为流程形式,并且各级管理人员能方便地在系统上跟进和审核,明显提高了设备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3.4设备管理系统在资源共享方面实现了设备信息的迅速传递,使各级设备管理人员能以最快速度得到所需要的信息,例如库存备件的查询、设备维修知识的共享,设备资料的查找等。而统计分析模块又有针对性地指导设备管理工作开展,使一些经验或习惯性的工作,更加符合标准化、系统化,同时对下一步的工作开展提出改进措施和指导建议。

4.结语

第7篇

1.利用业务开展,实现信息化税收管理建筑体系中国税收信息化实现的瓶颈是信息化应用方面的障碍,这种障碍限制了信息化税收管理体系的构建。因此解决此类问题,就要通过业务开展,实现信息化。中国目前的税收管理,存在着模式、业务经营单一的特点。打破这种格局,就要开展多种多样的业务,让业务的构建成为信息化开展的重要保障。例如浙江省的国税局根据市场中经营某些商品的企业每年、每季度、每月的营业收入、出货量、材料成本等的分析,制定出相应的税收管理体系,形成了186个行业或者商品的税源监控评估模式。这种利用信息化技术所构建的税源监控评估模式,可以有效地避免行业间不公平的纳税、漏税等现象的发生。这种信息化应用方向的发展,正是解决信息化只是停留在数据应用方面的不利条件,将信息化产品应用到税收管理工作当中去,正是税收信息化的重要目标。

2.业务打造高效电子税务格局通过对上述信息化应用到业务当中去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信息化业务可以打造高效的电子税务格局,解决税收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业务打造高效电子税务格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构建信息化业务平台:信息化业务平台是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收税工作中的相应业务进行结合,形成高效的业务处理、审批体系。例如在纳税人进行登记、税务稽查以及纳税人的审核等业务上,可以采用信息化处理平台,实现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以防止租税以及等现象的产生。二是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信息化服务平台是对信息进行快速的录入、审核以及批准的过程,同时解决纳税人所存在的困难。税务服务的中心是纳税人的税务管理工作,因此要以客户为中心,形成良好的服务态度与高效的服务体系。

二、合理建设税收管理部门,积极建构现代化管理组织机构

中国目前税收部门大大小小有很多,并且诸多小的税收管理部门建立在乡镇,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税收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税收管理人员是税收工作的真正实施者,对税收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然而目前乡镇小的地方税务部门,招收的税务人员文化水平、专业素质较低,大多数都是中专、大专毕业的。二是税收管理工作出现不规范化、违规的操作:对于乡镇的小的税务部门,往往出现将税收管理工作下放到当地的“地皮”手中,这些人员承包税收工作后,开始对集市进行纳税,纳税的标准由他们自己定,并且经常出现打架流血事件。针对上述两个突出问题,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首先要引进专业性、高水平的工作人员,提高业务办理的整体素质,对于人员聘用实现公开透明化招聘,防止内部人们自用的局面出现。其次规范工作,防止违规操作。税收管理工作尤其是乡镇部门的管理工作要做到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并且通过信息化技术将税收具体的工作全部录入到计算机中,实现信息的共享,防止他人在其中谋取私利。

三、通畅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多方信息共享与税收信息增值

中国税收目前存在的诸多弊端,其中最关键的解决措施就是实现信息的公开化。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通畅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多方信息共享与税收信息增值。一是建立税收联网体系。税收联网体系的建立基础是对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应用,该体系的建立可以避免信息的不公开、租税、漏税以及征收纳税两者的不一致等现象的发生,实现信息的共享。这种联网不仅局限于大的税务管理部门,还要拓展到小的乡镇税务管理部门,真正实现全国税务管理的一网通。二是公开税收信息服务体系。中国目前出现的很多税务部门的租税、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税务部门信息的不公开,导致缺少对其的监督、管理,因此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与广度,让广大群众对税收工作进行监督。三是实现税收信息增值。税收信息增值主要体现在将税收信息进行应用,减少偷税、漏税现象的发生,还可以利用税收风险评估,对纳税团体或个人进行风险评估与预防,实现税收信息的增值。通过上述三种方法,对于实现通畅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多方信息共享与税收信息增值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以信息化为基础,支持中介机构并建立以客

户管理为中心的纳税服务体系目前中国的纳税服务体系并不健全,存在着服务态度差、审批手续繁杂、征纳税不一致等现象。对于此种现象,应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支持中介机构的建立。中介机构即第三方,独立于纳税人,也不属于税收管理部门。中介机构在其中起到调节的作用,寻找征税、纳税之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而中介机构的成立是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享有多方面的信息资源,并且能够根据信息作出及时反馈、调节。二是以客户管理为中心。客户是纳税的主要承担者,中国由于税务管理部门隶属与国家,因此在纳税服务上疏于管理。很多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不能对客户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树立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客户既是纳税人同时也是服务对象,因此要树立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其次要改革传统的考核制度。对员工的工作采取量化的方式,根据员工服务态度、客户反馈、员工业绩等方面进行评估。最后是优化资源配置。对不同的税收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工作人员,提高办事效率。

五、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

1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回顾

1996年,中国水利学会农村水利专业委员会和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首次会面,共同达成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意向,开启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的篇章。至今,海峡两岸已经先后共同举办了13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组织了17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考察、参访活动,两岸农田水利专家和工作人员1211人参加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两岸交流有力地加强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事业发展,提升了两岸农田水利技术及农业生产,促进了两岸农田水利业务的相互了解,更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亲情融洽,共同推动了两岸农田水利的发展。

1.1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

近20年来,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的内容在不断丰富,涉及农田水利灌排与节水灌溉的规划、法规政策、建设管理、改革创新和工程运营,以及农田水利现代化和关键技术、农村生态环境等。1997年10月召开了第一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议题为农田水利管理、农田水利重点技术和农田水利发展趋势等。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李总集为团长一行23人来大陆成都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44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一行对四川都江堰、长江三峡、葛洲坝等著名水利工程进行了参访。1999年5月召开了第二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议题为农田水利组织及营运、农业灌溉制度与管理和节水灌溉技术等。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以冯广志为团长一行15人赴台湾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30篇。研讨会后,大陆考察团一行对鹿野大圳、明德水库、乌头山水库进行了考察,同时对台东农田水利会、苗栗农田水利会、嘉南农田水利会等水利会进行了参访。2000年11月召开了第三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主题为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水稻灌溉管理、农村水利现代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李总集为团长一行29人来广西桂林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32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一行对广西桂林灌溉实验中心站、灵渠,云南大理洱海灌区的茈碧湖水库、石岭泵站,丽江县白沙乡节水增效灌溉示范项目,石林县黑龙潭水库、维则供水工程等进行了考察。2002年5月召开了第四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议题为用水者参与灌溉管理、农田水利设施现代化工程和如何加强农业水资源调配等。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以姜开鹏为团长一行22人赴台湾南投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28篇。研讨会后,大陆考察团一行对乌头山水库、六甲工作站等工程进行了考察,同时对台湾高雄农田水利会、屏东农田水利会、嘉南农田水利会、桃园农田水利会、新竹农田水利会、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等水利会进行了参访。2004年6月召开了第五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主题为灌区管理组织体制与改革、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灌区信息化建设与水管理等。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李总集为团长一行26人来北京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29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一行考察了北京怀柔节水灌溉工程、翠湖湿地公园建设,赴新疆兵团对石河子垦区、吕吉州三屯河节水灌溉工程、喀什市疏附县农民用水者协会、吐鲁番市坎儿井等工程进行了考察;赴甘肃省对景电灌区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考察。2007年1月召开了第六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议题为农田水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农业水权转让等。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以吴守信为团长一行19人赴台湾南投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24篇。研讨会后,大陆考察团一行对白冷圳倒虹吸工程、乌山头水库、渠道系统、设施农业等工程进行了考察,同时对新竹、嘉南、云林、台中、七星、塯公、桃园、宜兰8个农田水利会、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农田水利文物陈列馆、农业工程研究中心进行了参访。2007年12月召开了第七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议题有农村水利投入政策与管理方式、农村水利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农田灌溉用水与水环境等。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黄炳煌为团长一行22人来湖北武汉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32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一行考察了湖北省水利厅节水灌溉示范基地、樊口泵站和福建省东张水库和水库供水厂、山美灌区等水利工程。2010年7月召开了第八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节水灌溉与新农村建设。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以王晓东为团长一行16人赴台湾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22篇。研讨会后,大陆考察团一行对台湾农田水利联合会、七星、花莲、台东、嘉南、新竹、瑠公、石门,台湾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及所辖的农田水利工程、渠道生态工程、喷微灌工程、渠道绿美化工程等进行了参访考察。2011年12月召开了第九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主题为农田水利现代化。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杨明风为团长一行24人来北京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27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一行对淮河水利委员会进行了参访,对茨淮新河灌区、蚌埠闸等工程进行考察,参观了中国水利博物馆。2013年3月召开了第十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节水灌溉与信息化建设。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以赵乐诗为团长一行10人赴台湾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10篇。研讨会后,大陆考察团先后拜访了嘉南、云林、南投、新竹、七星、桃园等6个农田水利会和台湾农田水利联合会、农业工程研究中心,以及相关水利会下属的基层工作站,实地考察了节水灌溉设施、水利会信息化建设、农村生态工程、水库等工程并进行了交流和座谈。2013年11月召开了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主题为农村水利现代化。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庄玉光为团长一行17人来广东广州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36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赴广东、广西两省进行了为期7天的考察活动。考察团参观了广州市增城市小楼镇农田水利工程、东境村污水处理站、初溪拦河坝水利枢纽、增江画廊、挂绿湖等项目。2014年9月召开了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以邓少波为团长一行18人赴台湾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30篇。研讨会后,大陆农田水利代表团参访了台湾石门水库、乌山头水库、新竹农田水利会、七星农田水利会、石门农田水利会-干线工作站等9个机构,实地考察了多处农田水利工程,召开了5次座谈会。2015年9月召开了第十三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主题为节水灌溉技术。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林文瑞为团长一行17人来重庆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38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参观了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参访了湖北省东风灌区东风三干渠农民用水者协会,与农民用水者协会进行了座谈。与湖南省水利厅、湖南省张家界市水利局进行了生态水利建设的座谈会。

1.2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考察交流

近20年来,台湾水利同仁共计244人借助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的平台,回到祖国怀抱,对祖国大陆16个省进行了参观学习。同样,大陆的水利专家们也多次赴台参访,足迹遍及台湾东西南北。1996年开展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商谈及座谈。4月30日,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首次来大陆在北京与中国水利学会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负责人会面,研讨、协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的有关事项,同年10月,大陆水利专家以顾斌杰为团长的考察团一行5人,首次赴台湾对台湾农田水利建设情况进行考察,并与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进一步商订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活动方案细节,为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奠定了基础。1999年9月台湾旱地节水灌溉技术考察团以蔡运煌为团长,一行25人,来祖国大陆考察了新疆、陕西和北京两省一市的节水灌溉工程情况并座谈。2001年6月大陆农田水利建设与投资管理考察团以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高安泽为顾问,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冯广志司长为团长,财政部农业司张红兵副司长等7人组成的农田水利考察团,到台湾进行了考察。考察团先后拜访了宜兰、苗栗、新竹、桃园、花莲、高雄和嘉南等7个农田水利会及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参观了水利安闸门制造公司、绿美化工程、雨水贮蓄设施、圳路(干渠)、抽水站、乌山头水库、农田水利会下属的基层工作站等多处水利工程。2001年12月台湾现行农田水利技术及管理制度考察团以花莲农田水利会会长蔡运煌为团长,一行25人,来祖国大陆考察了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的农田水利现代化管理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情况并座谈。2002年11月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赴大陆福建考察。以李总集会长为团长的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考察团一行23人对广东、福建两省的水利工程进行了考察并召开了座谈会。考察团先后考察了广东顺德北窖镇桂畔海水利排涝工程、堤防闸群自动化工程和福建泉州市的山美水库和金鸡拦河闸工程等。2003年2月大陆水利专家赴台交流考察。以水利部总工程师何文垣为顾问、中国水利学会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代鑫为团长的农田水利考察团,考察团一行8人先后考察了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桃园、新竹、嘉南、高雄、花莲、宜兰和台北瑠公、七星等8个农田水利会,听取了农田水利会的情况介绍,参观了水库、渠道、田间节水等设施。2005年1月大陆水利专家赴台交流考察。以水利部国科司高波司长为顾问,水利部农水司李仰斌副司长为团长,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一行9人赴台湾交流访问。考察团先后拜访了新竹、台中、嘉南、台东、花莲、宜兰6个农田水利会以及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农业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水利会下属的基层工作站;实地考察了渠道绿美化工程、雨水贮蓄设施、圳路(干渠)、抽水站、乌山头水库等灌溉工程、生态工程。2005年8月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赴大陆考察。台湾参访团一行16人对北京市、和山西省进行了为期11天的参访。考察大陆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制及营运,包括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制、工程建设与维护、灌区信息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运行。拜访了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山西省汾西灌区管理局以及夹马口引黄工程管理局等。2006年12月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赴大陆考察。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在张辉元团长的带领下,一行32人,对大川省、重庆市、湖北省和江西省进行了为期10天的交流、参访。在四川都江堰管理局的都江堰博物馆和水利调度中心,团员们听取了都江堰管理局的情况介绍并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湖北宜昌参观了提供宜昌市城区生产、生活用水的东风渠灌区官庄水库和著名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在江西参访了赣抚平原灌区进行访问考察,就灌区管理、工程设施建设与维护、灌区信息化管理和农民用水管理组织等内容进行交流。2008年12月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参访团以嘉南农田水利会会长徐金锡为团长一行23人来大陆安徽、浙江两省考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灌区管理和灌区信息化等情况,参访团访问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安徽省灌排总站、青弋江灌区管理局和浙江省灌溉试验站试验基地、中国水利博物馆,进行农田水利技术交流。2009年1月大陆农田水利信息化技术赴台交流考察团以部农水司李远华副司长为团长,部政法司赵伟司长为顾问的农田水利信息化技术交流考察团一行10人赴台湾交流访问。考察团先后拜访了宜兰、花莲、台东、屏东、嘉南、云林、新竹、桃园等8个农田水利会和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农业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有关水利会下属的基层工作站;实地考察了信息化建设、渠道绿美化工程、农村生态工程、节水灌溉设施、圳路(干渠)生态建设、抽水站、沉沙池、水库等工程,重点考察了新竹农田水利会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情况,并进行了交流和座谈。2009年12月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2009年大陆参访团一行18人来大陆北京、天津、山东进行为期10天的技术交流和参访,考察团就农田水利管理机制、工程设施建设与维护、灌区信息化管理、农民用水管理等内容进行了技术交流。2010年12月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2010年大陆参访团以农田水利会联合会林文瑞为团长的一行22人在北京市、重庆市和湖北省进行了为期9天的交流、参访。参访团一行围绕灌区管理体制和管理运行机制、灌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情况等内容进行了座谈,并结合座谈内容进行实地考察。2011年6月大陆水利专家赴台参访考察团以水利部总规划师周学文为团长,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为副团长,一行9人组成的2011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专家参访团赴台湾考察。考察团先后拜访了新竹、南投、嘉南、台东、台北瑠公等5个农田水利会和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农业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有关水利会下属的基层工作站。实地考察了水利会信息化建设、农村生态工程、节水灌溉设施、圳路(干渠)生态建设、水库等工程并进行了交流和座谈。2012年10月,以屏东农田水利会会长黄信茗为团长的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大陆参访团一行18人,对河南省、陕西省的有关水利工程进行参观考察。台湾考察团考察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管理局及交口泵站、泾惠渠管理局、李仪祉纪念馆及历代渠首等水利工程。2014年11月,以屏东农田水利会会长黄信茗为团长的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大陆参访团一行17人,赴大川省,对都江堰管理局、青衣江乐山灌区管理局,以及绵阳地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参访和实地考察。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活动,为两岸农田水利工作者搭建了一个广泛接触、深入了解、沟通信息、共谋发展的平台,对于推进海峡两岸农田水利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海峡两岸农田水利事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成就

通过近20年的两岸技术交流活动,我们对台湾的自然环境、水土资源、农田水利工程现状、投入政策、法规保障、制度建设、工程建设体制与运行机制、信息化建设与运用等情况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台湾农田水利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完备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健全的法规制度体系、配套的政策支持体系、适用的信息管理系统、长效良性的运行机制等,都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1深入了解两岸农田水利组织管理方式

台湾地区农田水利会是唯一具有“公法人”性质的地方农田水利事业管理组织,是农民参与灌溉排水工程的有效管理组织,属于农民自治的专业协作团体,民主选举及内部运行管理制度健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护充分体现和表达了农民意愿,农民主体地位突出,农田水利会服务意识强,服务水平和质量高,工程运行维护好。虽然大陆目前正在加快探索和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分级管理、分类管理、专业管理、群众管理模式及途径,但仍存在政府与农民责、权、利模糊,特别是农民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不清、建设管护主体缺位、管理薄弱等突出问题。建议借鉴台湾地区农田水利会组织管理方式与运行机制,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加快建立健全规划统筹、政府支持、民主决策、民办公助、社会参与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新机制,明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在足额落实灌区、泵站等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的同时,以乡镇(流域)水利站为主导、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为基础、专业化服务队伍为支撑,加快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用水计量设施建设,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建立水权有偿转换机制,切实落实财政对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补助政策,促进农业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农田灌排工程良性运行。

2.2深入了解两岸农田水利工程投资政策

台湾地区对农田水利工程投入机制主要是“农民主体、公共财政支助、社会捐助、多种经营弥补”。台湾地区新建农田灌溉水源工程、农田灌排骨干工程等公益性工程投资全部由财政承担,且投资标准、补助比例以及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均高于大陆总体水平。其次,台湾地区节水灌溉、田间工程配套政府资金补助对象为非都市土地或都市土地农业区、保护区范围内,依法供农作使用土地的农户,农户可自愿申请,经审核列入计划后,所需经费49%由财政予以补助,另外51%由受益农户自筹,田间工程所有权归农民。再次台湾农田灌排工程运行维护费财政负担政策落实较好。出于保护弱势产业、减轻农民负担的考虑,20世纪90年代以后,财政单列预算代替农民缴纳农田水利会的会费,农业灌排工程设施运行维护费用基本上由政府财政负担。而大陆对农田水利工程投入机制主要是“公共财政投入主导、社会支持、农民参与”。建议大陆尽快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化层次、多渠道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切实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及中央和省级统筹政策;进一步扩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范围,提高补助标准,依托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统筹整合力度;通过财政以奖代补及财政贴息、中长期政策贷款等方式,扩大农田水利使用金融资金规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确保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及新建、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和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节水灌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牧区水利等规划实施资金需求,加快扭转农业靠天吃饭的不利局面。

2.3深入了解两岸农田水利相关法规制度体系

为了又好又快地推进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维系人与自然的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存“四生”良好水环境,台湾地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从宏观管理到微观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继1942年公布《水利法》之后,陆续制定了《农业发展条例》、《农业发展条例施行细则》、《水利法实施细则》、《河川管理办法》、《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法实施细则》、《地下水管制办法》、《排水管理办法》等法律和规章。同时,还建立健全了包括《农田水利会组织通则》、《农田水利会监督辅导办法》、《台湾省灌溉事业管理规则》、《推广省水管路灌溉执行作业要点》、《农田水利建设应用生态工法规划设计与监督管理作业要点》、《农田水利会灌溉排水管理要点》、《农田水利会灌溉水质监视作业规范》、《农田水利会联合会组织章程》、《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办事细则》、《农田水利会组织规程》、《农田水利会人事管理规则》、《农田水利会会计制度》、《农田水利会财务处理办法》、《农田水利会统计规格》、《农田水利会会长遴选办法》、《农田水利会会务委员遴选办法》、《台湾省农田水利会会务委员会议事规则》、《农田水利会水利小组长选举办法》等在内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形成了涵盖农田水利事业发展、农田水利组织与管理、灌溉及排水管理、用水及水权登记管理、农田水利建筑物及设施管理、灾害应变处理、灌溉用水水污染防治、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等诸多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框架。这就是台湾地区农田水利事业之所以能够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以农田水利会为桥梁和纽带,发动群众参与农业灌排工程的有效管理方式成为世界农田水利管理典范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陆仅停留在相关配套政策制定和具体项目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层面,农田水利相关法律和规章尚处立法调研起草阶段。建议大陆借鉴台湾地区农田水利重视法规制度建设的经验,加快制订农田水利和节约用水方面的行政法规,逐步将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制度、做法和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指导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在总结本地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同时,健全适合农田水利工程特点的建设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促进农田水利的法制化、规范化,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4深入了解两岸农田水利生态建设

台湾地区非常重视农田灌排设施建设管理与生态环境、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的有机结合,坚持共同发展、持续发展。一方面注重灌溉水水质监管。为保护农业及生态环境,防止工商业、都市化快速发展及畜牧业规模化生产等所排放废污水影响灌溉水水质,导致农产品达不到卫生安全标准以及土壤劣化和乡村水环境恶化。从1978年起,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持续支助各农田水利会和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开展灌溉水监测、污染防治工作,目前已建立了功能完善的灌溉水水质监测站网,设立各级监测站(点)3000多个,农田水利会和工作站严格按照《农业灌溉用水水质标准》,常态化开展灌溉水质监测工作,有效防治了废污水和重金属对灌溉水质的污染。另一方面,为维护农村居民生活和水田生态环境,在雨季积极利用水利设施,将多余河川径流引入灌溉田间,增加土壤渗透以补充地下水资源,据统计,每年通过灌溉补充地下水约20亿m3。同时,在引水、蓄水、渠道周边人性化地建设生态休闲场所,促进水土资源有效利用及人水和谐,确保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维系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良好。另外,台湾地区不仅基本实现了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取用水情况、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信息化、自动化,特别是灌区管理具体到地块,实现了农田灌溉的精准化和实时化。同时,在农田水利实践中还妥善处理好与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生产发展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之路。而大陆农村水系紊乱、河道堰塘淤积堵塞、水质污染恶化,以及地下水超采和生态用水被挤占等问题较为突出,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另外,大陆农田水利管理信息化、现代化尚处起步试点阶段。建议大力推进农田水利信息化和现代,特别是优先推进国家灌区监测系统和大中型灌区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结合灌溉试验、推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提高灌区信息化、精准化管理水平和效益效率;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灌区节水配套改造与新建的全过程,统筹做好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短缺和生态脆弱地区严禁超采地下水扩大灌溉面积,加强大规模渠道防渗及节水后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地膜覆盖薄膜回收和残留降解研究及监测工作,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依托农田水利建设,积极开展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水环境和用水条件,建设美丽乡村。

3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展望

回首过去,我们思绪纷飞,感慨万千。每一次相见后依依不舍的分离,我们深深感受到两岸同种同根的亲情,感受到了台湾同胞对两岸关系向纵深发展的期盼。立足今日,我们胸有成竹,信心百倍。2015年,我们补充完善并正式签订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协议》,并积极拓展台湾农田水利联合会与大陆省级农村水利专业委员会之间的经常流与协作,我们坚信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会越办越好。展望未来,我们引吭高歌,一路欢笑。我们将充分利用两岸农田水利交流平台,加大交流频次,进一步深化、拓展两岸农田水利交流的领域和内容,加强两岸水利科研与技术推广合作,加深相互了解,增进情谊,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认同和自豪感,为推进祖国和平进程发挥新的更大作用。

作者:李娜 许建中 单位: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水利项目;信息化建设;评估;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F42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107-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建设开始在各个领域扮演重要的角色,也成为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发展程度的标志。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实现了有无到有,从局部到整体,从线下到线上的过程。通过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真实水平,有利于促进我国水利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的水利信息化评估工作开展历程

二零零九年底,为了全面了解水利信息化项目开展情况,本着总结经验,实现行业内部资源共享,提升系统内相关工作的效率,国家水利部门在相关领导的带领下开展了对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评估。通过评估情况来看,由于我国近年来着力于水利信息化建设,相关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未来信息化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坚实基础。具体来讲,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通过二级要素的形式进行了开展:首先,第一级要素中包含了项目完成和运行情况、发挥效益情况、资源整合情况、问题和设想等五个方面;其次,对于项目总体建设目标达到情况,建设任务是否按时完成,项目是否按时验收,资金使用是否按审批的概算执行,项目建设成果是否已投入使用,项目建设成果目前是否正常运行,项目软硬件详细配置情况,项目信息资源成果共享利用情况,项目安全体系成果共享情况,项目运行维护费用落实情况,项目成果应用推广情况,取得的社会和经济及工作效益,项目建设成果是否实施信息化资源整合,哪些资源得到整合和共享利用,存在的问题,今后的设想等18个第2级要素也参与到了评价体系的构成之中。

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其评估主要通过单位内部的自我评估以及外部专家组的评估。根据实践经验,目前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了防汛抗旱、水土保持、电子政务、资源管理、移民管理、城镇乡村水利设施建设、河道保护及开发等,其信息化建设内容主要涵盖了通讯、监控、数据采集与分析等。外部专家在进行评估时,其采取的评估形式多为听取评估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实际查看现场、观看信息化建设成果、查看文字材料、专家组内部讨论、专家打分等形式,能够在了解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下,较为客观的对所调研的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作出评价。

二、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过程中更发现的问题

1、基础薄弱,力度欠缺

由于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建立在工业水平较低的起点基础之上,所以水利信息化建设基础比较薄弱,从最开始的七十年代的水文信息汇总,到八十年代逐步开始的信息初级处理,再到九十年代计算机以及网络平台的介入,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时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因为先天不足的原因,我国目前一些水利信息系统还是依赖于国家的政策和技术支持,相关的维护管理和系统升级保障率较差。但是水利系统同时又是一项需要极高技术水平作为依托的项目,很多地区的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伴随着重复投资和低水平投资,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行业发展不均衡,资源共享尚未形成有效机制

由于我国疆域广阔,经济水平发展情况不均,所以初期的水利基础信息考核中,灵活性欠佳,同时受到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的制约,各单位之间沟通不畅,造成了水利信息化管理单位与公共服务单位区分不清,信息共享的壁垒一直存在。

三、水利信息化评估对未来项目发展意见与建议

1、加强资金管理,多渠道加大投入

资金投入目前已成为水利信息化建设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首要条件。要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项目建设资金与后期系统维护资金通盘考虑进去,并将该部分资金需要纳入水利建设部门的年度预算,确保严格执行,专款专用,使得资金发挥最大效能。

2、加快资源整合,建立共享机制

要认真研究建立树立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机制,集中组织立项,实施一些水利信息化重大工程,改造、完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实现水利基础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应用,增强水利业务应用的范围和功能,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撑。

3、尽快完成组机制构建设,加强人才培养

各地相关主管部门要充分履行自身职能,建立和健全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保障机制,理顺工作管理思路。同时,尽快落实管理和具体实施部门,建立健全管理和指导机构,并根据国家政策,制定相关的规章管理制度,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根据各地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培养和输送一批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建立起一支掌握核心技术的骨干力量。运用多种形式,活学活用信息化技术。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 水利部组织开展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成果评估工作[J]. 水利信息化,2010,02:66.

[2]余婧. 浅析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硅谷,2010,18:17.

[3]辛立勤,王爱莉.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研究与实践[J]. 水利信息化,2010,04:11-15.

[4]黄小辉.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几点思考――以江苏省苏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监控调度系统一期工程为例[J]. 水利经济,2012,05:52-54+77-78.

[5]葛召华,王茜. 山东省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因素思考[J]. 水利信息化,2012,05:58-61.

[6]胡四一. 全面实施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 全力提升水利信息化整体水平――在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暨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水利信息化,2012,06:1-6.

[7]黄毅. 浅析水利信息化建设[J]. 科技传播,2011,10:103.

[8]李洁. 水利信息化建设探讨[A]. 爱享经济与管理学院.2013年海峡两岸经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爱享经济与管理学院:,2013: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