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级农艺师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2 17:46: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级农艺师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级农艺师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以色列高效节水农业的成效及对我国的启示

 

以色列是个干旱缺水的中东小国。位于地中海东岸,人口近600万,绝大多数是犹太人农业人口占4%左右。以色列自然生态条件很差,属于典型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国土50%以上被丘陵和沙漠所覆盖森林覆盖率仅为5.7%,人均每年可用水资源300立方米,不到全球平均量的33%约为我国的12.5%,面对如此的自然环境,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仅用50多年时间就建成了现代农业,解决了自身粮食需要,并有大量的蔬菜,水果,鲜花出口,被誉为[欧洲的菜蓝子]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农业奇迹。

以色列是如何在干旱缺水的恶劣条件下实现了农业奇迹的呢?

一摸清国情家底,树立农业以治水为本的国策

以色列属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类型,降水稀少,水资源匮乏。北部地区年降水量为700-800毫米,中部为400-600毫米,南部仅为25-40毫米。全国每年可资利用的水资源仅为20亿立方米为了解决中南部地区农业生产缺水的问题,以色列从1953年开始,利用世界银行的贷款,动工修建[国家输水工程]即把北部海拔208米的加利利湖的淡水向南一直输送到内格夫沙漠地区该工程历时14年农业论文,投资17亿美元于1967年完工这个[北水南调]的巨大工程为平衡用水发展农业奠定了初步基础。在输水管理方面由国家专门成立了MEKOROT国家输水公司来管理。该公司除了管理输水工程外还从事打井找水,淡化海水,,治理污水等有关工作论文提纲格式。

二以法治水管水

以色列议会于1955年制定了[水法]对全国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有效管理,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以色列[水法,规定全国境内所有水资源为国家所有,必须专门用于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和居民生活需求并设立水利委员会为全国水资源专门管理机构,负责水政策,发展规划,用水计划和供水份额。以及水土保护,防止污染,废水净化,海水淡化等有关水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具体工作。委员会内设有一个理事会,成员中的1/3位政府指派,2/3为各行业的水用户代表,每年水利委员会要把75%的用水份额分配给农业经营着,用于农业灌溉,然后由委员会的理事会根据农业生产中各种农作物,如蔬菜,水果,花卉的不同用水量,制定不同的用水分额

三利用高科技手段,发展节水农业

长期以来水资源问题始终是制约以色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以色列在积极挖掘水资源的同时,也不断开发出新的节水灌溉技术与方法,并及时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去,力争以少量的水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主要采取了以下农业节水技术;

1加大使用循环水力度。把工业与城市生产生活产生的废水,集中进行净化处理后二次使用,于农业生产灌溉。对海水谈化后的生活废水也同样如此如位于特拉维夫附近的沙夫丹污水净化厂最初由国家水公司于1987年投资建设的,主要用于处理特拉维夫市排出的工业和生活的污水,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污水处理中心,处理方式也由当初的大面积水池集水日晒分解污水中的化合物,发展到现在的的新型现代化处理净化方法,不仅大大减少污水处理装置的占的面积,,而且处理能力和生产效率也大为提高。1996年,采用现代化处理技术后,该场的处理设备和装置每天24小时运营,收集和处理各大城市产生的各种污水。日处理污水34万立方米生产过滤后的清水再注入地下宫农业灌溉时抽取用水。原来工厂是有国家水公司投资兴建,工厂只生产而不经营,现在规模扩大后工厂出资购买了股份产权农业论文,所以能够自主经营销售净化水,为鼓励农业经营者多使用二次净化水,净化水价格低廉现在以色列每年把2.3亿立方米的净化水用于农业生产,占农业用水总量12亿立方米的19%2010年农业用水的1/3使用的是净化污水这不仅节约了水资源同时也避免了各种废水的大量排入对有限的土地地资源和环境造成的污染与侵蚀因而大大有利于土地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不断增建节水设施,以最大限度地收集和储存在雨季的天然降水资源,在农耕时用于生产。

3灌溉时,农民不必守在田间,可以同时从事其他的施肥,剪枝,收割等工作。

4可减少农药的用量,从而节约了资金和劳力的投入,最终降低了耕种的生产成本。

滴灌技术的发明及其发展,是以色列最近几十年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以色列对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方法最大贡献。现在以色列全国灌溉土地都是用了这种压力灌溉技术和方法,是单位面积土地的耗水量下降了50%,而水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农业用水量大量减少以色列的耕地面积为34.7万hm2灌溉面积为18.7万hm2灌溉率为52%单位灌溉量390m3用水量很低。同时以色列80%的灌溉土地都在滴灌时使用水肥灌溉法,即将灌溉与施肥同时进行,一次完成,以色列每年都推出新的滴灌及设备,现在从滴灌技术中又派生出埋藏式灌溉,喷洒式灌溉,散布式灌溉方式,以色列在农业灌溉领域具有良好的经验,以此为基础还开发出了一系列新的灌溉技术并使这些技术成功的走入国际市场。如位于南部内格夫地区的哈采里姆的‘基布兹’农场内的netafim滴灌技术公司有员工1400名,现已发展成为以色列和国际上著名的滴灌设备的大型企业,除了在以色列本土设有4家设备工厂外还在,美国,法国,澳洲,中国,南非,,巴西,印度等20多个国家设立了办事处事处,拥有顾员4100多人,产品销售服务遍及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滴灌用滴头300多亿只,年销售额超过2亿美元,占全球灌溉设备市场总销售额70%现在以色列的滴灌设备生产者NE,FIN公司和污水过滤装置生产者ARKAL公司每年都要推出多种新产品,所生产的灌溉设备80%用于出口农业论文,1995年以色列农用物资出口额为12.18亿美元其中灌溉设备出口额为2.23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18.4%,仅次于化肥(出口额5.56亿美元)居第二位,以色列正是依靠这一整套节水制度和措施,建成了发达的农业,在沙漠中建起了片片绿州使以色列跻身于发达国家之列。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要想解决本世纪中叶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只有转向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而灌溉则是提高单产的重要途径,因为灌溉农田粮食产量要比非灌溉农田的产量高1-3倍论文提纲格式。例如我国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一半左右,但生产了70%的农产品,可是我国是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2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每公顷耕地平均占水量2832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数的80%

和以色列相似,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81%的水资源集中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长江以北地区人口和耕地分别占我国的45.3%和64.1%,而水资源仅占全国的19%,农业的季节性区域性干旱缺水问题十分突出。,地表水地下水的严重污染也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状况。目前全国农田的灌溉供水不足,使灌区每年缺水300多亿立方米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年均受旱扩大到2667万公顷,比50年代增加了1.5倍以上,我国每年因干旱缺水少产粮食1000亿千克,水资源短缺已威胁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节水有重大意义。目前,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3%,约为6000多亿立方米,为全国第一用水大户,但我国农业用水中浪费很大。

我国目前灌溉还存在以下问题;许多灌区只修了干,支渠道骨干工程。田间灌排工程不配套,土地不平整,灌溉技术落后,喷,微灌面积不足全国有效面积的5%,打水漫灌水利用效率很低,城市生活,工业生产污水排放无序,许多地方水资源受到污染,管理落后,法规不健全,缺乏鼓励农业合理农业论文,高效用水机制和调控手段,农民经济实力差,节水投入少例如1997年我国有效灌溉面积为5123.9万公顷占耕地面积54%这个比例与以色列相当,但节水灌溉面积只有150万公顷占灌溉面积30%而且标准比较低这与以色列有较大差距。全国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为40%还不到以色列的50%也就是说每年经过水利工程引灌得4000亿立方米的水在输水,配水和田间灌水过程中有60%的水浪费了。

例如我国80%以上的输水渠道没有防渗处理,从渠首到田间的引水有一半再输水过程中损失了,仅此一项每年损失高达1735亿元,难怪有‘先节水后调水’的呼声了。我国每方水的粮食生产能力只有0.87千克远低于以色列的2.32千克的水平,我国许多灌区的灌溉定额为10000-15000立方米/每公顷,高出农作物实际需要的2-5倍我国东部每公顷灌溉用水9000立米,西北地区为13500立米,个别地区高达22500-30000立米而以色列仅为每公顷用水5500立米,可见我国很多地区出现的水资源短缺现象不是资源型缺水而是工程型和管理型缺水,所以只要采取行之有效技术措施,农业灌溉节水的潜力是很大的。

中国和以色列,社会制度不同,幅员差距很大,发展程度不一,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色列在节水农业方面的很多管理和技术经验和措施还是对我国发展节水农业有可借鉴之处的。

第2篇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关于开展第八届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评审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58号)精神,现就做好全区20*年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推荐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聘范围

按照农业部、人事部《关于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教学科技人员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有关问题的通知》([l993]农(人)字第52号)和《印发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任职资格评审实施办法的通知》([1994]农(人技)字第4号)的精神,凡20*年12月31日前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从事农学、园艺、植保、土肥、畜牧、兽医、水产、农业机械化、农业工程等专业技术推广工作且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均可申报评审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职务。

二、申报条件

(一)基本条件

1、大学本科毕业担任高级农艺师职务(含高级畜牧师、高级兽医师、高级工程师,下同),并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5年以上,且具备下列条件者:

(1)能分析本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提出本学科推广研究方向,选定具有重要实际意义或开创性的推广课题。

(2)能创造性地解决重大、关键农业技术问题,并取得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推广成果。

(3)是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能够指导国家重大推广项目。

(4)培养出较高水平的推广科技人员,具有培养指导农业技术推广专业博士研究生的能力。

2、对于不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或未达到任职年限破格申报推广研究员任职资格者,必须在担任高级农艺师之后取得下列成就之一:

(1)获国家发明奖或科技进步二等奖,或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主要贡献者”是指在项目中承担主要工作或关键工作,或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人员,不论有无证书)。

(2)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二)专业理论要求

1、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理论和技术,了解相关专业及系统工程、计算机应用、经济管理等专业知识。

2、在本专业领域有较深造诣,是本专业学科带头人之一。

3、对本专业理论技术有创造性研究,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

4、熟悉有关前沿理论在本专业国内外应用情况。

5、具有指导博士研究生的理论水平。

(三)业务工作经历和能力要求

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须具备下列条件之2项:

1、曾提出过有重要学术和实用意义的推广课题,在推广科学前沿进行开创性的工作。

2、曾编写出具有较大影响的科学论著。

3、负责指导过国家重大推广项目或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

4、主持或为主参与制定本专业技术推广规划。

5、举办过高层次、高水平的科学讲座,能指导高中级农业技术人员工作。

6、解决过重大农业技术推广疑难问题。

(四)工作业绩要求

1、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主编公开出版的全国性或省级农业学术、技术推广教材20万字以上。

(2)在国家级学术技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的文章5篇以上。

(3)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并提交学术论文3篇以上。

(4)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全文4篇以上。

(5)正式出版过不少于10万字著作的作者。

2、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以上的等级内额定人员。

(2)获部、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以上的等级内额定人员。

(3)主持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取得显著成果,推广面积和技术水平达到规定要求,并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4)主持的国家级推广项目,经部级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5)主持研制开发的实用技术有2项以上重大改进,经部级专家鉴定通过,已在全国推广,并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推荐名额

全区推荐总名额为25名。县及县以下岗位职数核定内的申报人员原则上不占用推荐名额。

四、上报材料

(一)各县市在推荐上报人选时,需呈报下列材料:

l、由人事、农业行政部门正式行文的推荐报告2份。报告中应清楚介绍整个推荐过程,并注明推荐人选的排序、是否占用指标等情况。

2、20*年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推荐确认表(见附件1)1份。严格按单位类别和专业填写,由人事、农业行政部门共同签章。

3、20*年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推荐人选情况一览表(见附件2)1份。此表严格按照备注中说明逐项填写。

4、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20*年在岗情况统计表(见附件3)1份。认真按照表中要求逐项填写,由人事、农业行政部门审核并签章后上报。

上述文件、表格需文字性材料和软盘(1张)同时报送。所有表格采用统一格式。

(二)推荐人选的相关材料:

第3篇

男,高级农艺师,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病理研究室主任,湖北省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市青年岗位能手,农业部杀菌剂登记田间药效试验和室内生物测定试验技术负责人。主要从事蔬菜病害的诊断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目前承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等科研项目多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

近年来,晚疫病已成为番茄种植过程中为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2012年5~6月重庆大部分地区出现连续阴雨、高温高湿天气,本市璧山、铜梁、巴南等区县种植的番茄大面积暴发晚疫病,若不科学有效地防治和管理,将严重影响产量和菜农的收益。

1 发病条件

番茄晚疫病由低等真菌(属卵菌纲)引起,温度在18~22℃、湿度在70%~80%时,病害传播速度极快。另外种植密度过大、光照不足、通风性差、品种抗病力弱及肥水控制上把握不当也容易发生晚疫病。所以,在防治番茄晚疫病时,要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种植模式来全面管理和防治。

2 发病症状

番茄晚疫病主要为害叶、茎、果,初期从植株中下部叶片开始显症,病斑从叶尖、叶缘开始,为水浸状不规则暗绿色,在有露水或湿度偏高时能明显地看到叶片表面上有白色霉状物。茎蔓受害主要由叶脉向茎部蔓延,其表现为侵染处变为黑褐色,严重时会导致整个植株萎蔫或倒伏。一般是青果受害,初期为油浸状暗绿色病斑,后变成暗褐色至棕褐色,呈不规则云纹状,稍凹陷,边缘明显,果实一般不变软,湿度大时其上长少量白霉,迅速腐烂。

3 防治方法

3.1 农业防治

选择较抗晚疫病的番茄品种,如美国红帅、红之星、以色列红霸等。合理安排种植密度,重庆地区露地种植2 000~2 200株/667 m2(大、小行距分别为85 cm和50 cm,株距35 cm)。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用氮肥,氮肥过多也易发生晚疫病。挂果前后及时整枝打蔓,果实密度过大要合理疏果,增强通风透气性和光照,如遇连续雨天要注意疏沟排水。

第4篇

科技期刊评价理论和方法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日臻成熟,其应用也已得到大多数科研工作者及科研管理部门的认可。目前对学术期刊的评价,国际上比较权威的评价体系有《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国内科技期刊评价影响比较大的有北京大学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信息中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另外还有一些期刊管理部门组织的各类优秀科技期刊的评选。由于这类评选多采用专家评估,评价方式主观性大,没有形成固定的评价模式,影响日渐趋微,目前国家级的优秀期刊评选活动已经停止[2]。对科技期刊的评价一般分为三个方面:学术质量、编辑质量、期刊经营管理,根据这三个方面选取若干指标组成一个评价系统对期刊进行评价。目前影响比较广泛的评价体系有“科技期刊综合评价体系”(包含18项指标)和“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19项指标)。而在实际应用中,国内外期刊评价机构的评价报告只是偏重期刊的学术方面,对引文过于偏重,如: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五年影响因子、引用半衰期、H型指数、期刊SJR指数,所有的期刊评价模型都只能侧重反映期刊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性质,如影响力指标直接反映的属性是信息传播的强度、广度及速度,间接反映的属性是信息质量(学术水平)。现有的评价体系偏重于对引文的分析,重在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评价,而引文又不能完全反映出刊物的传播状况,以及文章在生产中的应用价值,因此这些评价体系只适用于与引文密切相关的学术性刊物。科技期刊按其性质分类可分为学术类、技术类、科普类、检索类,其中学术类和技术类占绝大部分。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所对国家农业图书馆收藏(2003年—2004年)的农业期刊有814种,其中科技类期刊393种,占比48.3%[7]。对于众多农业技术类科技期刊由于刊载的文章偏重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鲜有理论性的研究文章,因此引用的参考文献较少,如果仅以参考文献作为评价的重要因素,对技术类期刊既不合理也不公平。再加上技术类期刊,特别是农业技术类期刊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比如将一个优良品种引种到以前没有种过的地方,并摸索出配套栽培技术,将该品种与配套技术推广后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将该成果总结后发表就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正是农业技术类期刊的意义所在,但未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因此,用目前对学术类期刊的评价体系来评价技术类科技期刊是不科学的,需要结合技术类期刊的自身特点选取新的指标,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来进行分类评价。由于农业技术类期刊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其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对其实现的经济及社会价值影响巨大,而这些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基本没有体现。另外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有些指标已经陈旧落伍,重要性下降,比如装帧质量、印刷质量;而有些指标,如信息化建设对农业技术传播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对期刊编辑部的发展日益重要,应该在评价体系中体现出来。

2农业技术类期刊评价指标及其分析

期刊专业水平

作者职称及单位级别因技术类期刊的引文较少,因此引文不宜作为期刊专业水平评价指标,需要用其它的指标来代替。研究分析农业技术类期刊发现,作者分布较广,既有国家级、省级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也有市县一级的农业科研和管理人员,还有不少是县乡一级的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既有高级职称的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农艺师,也有不少初级职称的助理农艺师、研究实习员,不同职称和单位级别的文章水平相差悬殊。县乡一级的基层技术人员职称以助理农艺师和农艺师为主,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管理,他们的文章多是对当地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和一些简单的对比试验(比如品种、肥料、农药),没有条件和能力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对于市级科研机构、省级农业管理机构,多是高级农业推广人员和中高级的研究人员,能针对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其发表的文章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缺乏创新性。对于省级以上的科研单位,有科研条件也有科研经费,可以进行一些原创性的研究工作。也就是说所在单位级别越高、作者的职称水平越高,意味着其科研能力越强,写出文章的专业水平也越高。因此,将作者职称和工作单位级别作为期刊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稿件录取率录取率与稿源是否充足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质量高的期刊稿源充足,录取率相应就低,可以多选择优质稿源刊发,期刊的专业水平就高,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相互促进。高质量的科技期刊文章录取率都在20%以下,期刊有充足的优质稿源,从而保证了期刊的质量。一般来说,能够申请到基金项目,说明申请人具备较高的科研水平,也具备一定的科研条件,作为基金项目成果重要形式的科研论文也具备一定的水准。已有研究证明,基金论文比例与农业科技期刊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尽管在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期刊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引文数量从事科研以及科研的结果之一———科研论文需要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一定程度上,查阅文献的全面性与科学性决定了科研项目的水准和文章质量的高低,参考文献作为评价期刊的标准惟一指标是不合时宜的,但作为指标之一是完全合适的。

期刊信息化水平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已成潮流。期刊的信息化建设包括期刊网站建设、采用稿件管理系统,以及对期刊数字资源的整合利用[6]。期刊建立网站首先拉近了期刊与读者和作者的距离,方便作者投稿与查稿,也可给读者提供有用的行业资讯,提高期刊的影响力。不少编辑部的网站只是主办单位网站下的二级网站,不利于作者和读者查找和登录,建议申请顶级域名.cn,建立独立的网站。期刊网站的栏目设置要体现期刊的诉求。农业技术类期刊的网站除了提供作者录取信息、过刊浏览、文章检索外,还要为读者提供最新的农业信息,宣传广告客户并推广其产品。评价网站成功与否的指标是浏览量、下载量以及网站更新频率。随着期刊规模的扩大,来稿量与刊发文章越来越多,手工登记的方式比较繁琐且容易出错。因此采用稿件管理系统成为编辑部的最优选择。通过稿件管理系统实现了无纸化和远程办公,收稿通知、修改通知、录用通知、版面费通知、稿费发放通知、期刊寄出通知等各种通知均通过系统发出,简化了稿件管理的各种环节。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办刊成本,提高了对作者和读者的服务水平。主要指标是各流程的平均速度。对编辑部来说,期刊的文章以及作者的联系方式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经过合理加工可以取得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农业科技期刊的公益性体现在如果能把农业技术送到每个需求者手中,则可实现农业技术的效益最大化。面对当今社会信息传播途径网络化、获取方式免费化,科技期刊应该摒弃对纸质发行量的片面追求,及时调整思路,发行电子版期刊,而且是尽量免费多发行,每期出版后向所有的投稿者赠阅电子版,在网站提供期刊电子版下载,包括过刊。一方面实现了农业科技期刊的公益性,另一方面,电子版期刊发行量大,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广告征订也有积极意义的,而且还可以维持一部分作者,争取稿源。通过对作者投稿信息的整理,建立作者数据库,根据作者的专业定向广告推送;与各地方农业信息网合作,挑选一些适应当地的农业技术类文章在其网站上,同时要求合作网站链接期刊网站,通过编辑部网站提供最新刊发的文章以及过刊下载;这些均可以增加期刊网站的流量,以达到吸引读者、征订广告、争取稿源的目的。主要指标是数据库大小(包括作者和读者数据库以及数字化资源数据库)与外网的链接量。

编校质量

科技期刊编校质量是编辑业务能力的最基本体现。差错率反映了编辑校对能力,要求不能高于万分之三。组稿是对编辑办刊思路以及组织能力的要求,组稿比例越高,越能体现出编辑对期刊以及行业趋势的把握能力。科技期刊的出版周期呈现递减趋势,由原来的双月刊、月刊为主流变为现在的月刊半月刊为主,是稿源数量增加,编校效率提升以及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结果。目前高质量的科技期刊会提前出版数字化期刊,即在纸质版未印刷之前已将电子版上传至网站[11],这对于提高科研成果的时效性、缩短论文的发表周期、提高期刊自身影响因子是很有用的,是科技期刊发展的方向。优秀科技期刊评选一般由新闻出版单位或者行业协会组织,由专家评选产生,是对期刊的综合评价,可以作为编校质量的参考指标。

市场影响力

对于科技期刊来说,市场影响力体现其科技成果传播的广度,传播范围越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价值就越大。农业技术类期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刊发的文章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刊载的文章能满足农业生产和科研的需求,得到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以及农业主管部门领导的认可,也就是得到读者的肯定,期刊的影响力就大,那么期刊发行量就高。同时由于期刊的影响力加大,在上面投放广告的效果也就越好,会得到广告客户的青睐,广告收入带来的经济效益越明显,期刊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发行量是纸质期刊。目前随着期刊数字化的趋势,期刊的传播途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网络以数字形式进行传播将逐渐成为主流,纸质期刊的发行量下降是必然趋势。编辑应该做的是顺应潮流,加大期刊的数字化发行量,以保持期刊的影响力。一般来说农业技术有一定的地域性,在相似的生态区域内,作者分布越广泛,说明期刊的影响力越广。以《福建农业科技》为例,作者以福建省为主,但周边省份如浙江、广东、江西、广西的农业生产条件接近,因此这些地方作者发表的文章也适合在《福建农业科技》上刊登,同时《福建农业科技》也可以在这些地区发行期刊和广告征订。根据以上分析,针对农业技术类期刊自身特点,保证评价具有可操作性,数据易于获取,将评价体系分为4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附图)。

3应用评价体系对《福建农业科技》近几年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对近几年《福建农业科技》的作者特点(表1)进行统计分析,从作者的职称以及单位级别可以看出,作者以初级和中级职称为主,比例保持在75%左右,与作者单位75%左右为县级以下单位是一致的。来稿量逐年增加,录取率逐年降低,但仍高于30%(表2)。基金论文比例有所增加,但比例偏低。说明《福建农业科技》的投稿群体主要以县级以下的农业基层技术人员为主,由于其专业水平以及科研能力有限,发表的论文质量不高,限制了《福建农业科技》专业水平的提高。建议加强对市级以上农业科研机构的宣传与合作,实现优稿优酬,多争取优质稿源,以提高期刊的专业水平。

第5篇

男,高级农艺师,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病理研究室主任,湖北省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市青年岗位能手,农业部杀菌剂登记田间药效试验和室内生物测定试验技术负责人。主要从事蔬菜病害的诊断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目前承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等科研项目多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

吴仁锋,湖北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430065

杨绍丽,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收稿日期:2013-10-22

随着农业设施化水平的提升和栽培技术的提高,黄瓜已成为一种周年生产和周年供应的蔬菜,同时病害的发生也日益严重。黄瓜上的主要病害有叶斑类、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炭疽病、靶斑病等,在生产上常混合发生,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1 霜霉病

黄瓜霜霉病从中下部叶片开始发生,后向上部叶片扩展,最初出现水浸状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潮湿条件下叶背或叶面长出灰黑色稀疏霉层。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枯黄。

2 细菌性角斑病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病初期出现鲜绿色水浸状病斑,逐渐变为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灰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溢出乳白色浑浊水珠状菌脓,干后有白色痕迹,后期干燥时病斑易破裂穿孔。

3 炭疽病

黄瓜炭疽病发生初期出现水浸状小斑点,后扩大为近圆形灰褐色至红褐色病斑。干燥时,病斑中部易破裂穿孔,叶片干枯死亡。后期病斑上出现许多小黑点,潮湿时有红色黏稠物溢出。

4 靶斑病

近几年在武汉市黄陂区武湖农场、洪山区建设乡等地发生较重,为武汉地区新出现的病害之一。黄瓜靶斑病俗称“黄点子病”,发病初期为黄色水浸状斑点,后病斑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整体黄褐色,中央灰白色、半透明,病斑中央有一明显的眼状靶心,湿度大时病斑可见稀疏的灰褐色霉状物。黄瓜靶斑病致病菌为棒孢菌,病菌在PDA平板上培养,菌落为灰白色。

5 防治方法

5.1 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

5.2 实行轮作

与非瓜类作物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

5.3 加强栽培管理

培育无病壮苗,合理密植,适时中耕除草,浇水施肥,保护地栽培注意通风排湿,生长期及时清除病叶,收获后清除病残株,将其烧毁或深埋。

5.4 药剂防治

第6篇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作用;对策

农业综合开发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突破口,建设优质、高产、稳产、节水、高效农田,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广为重点,加强项目区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项目区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1]。自1995年以来,芜湖县先后在易太、六郞、陶辛、方村、花桥、红杨等14个乡镇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对芜湖县农业科技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农业综合开发的作用

1.1加速了新品种的应用推广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抓好良种引进和试验示范、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是提升优质粮油产业,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程度的基础。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平台,紧紧抓住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这根主线,积极与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大的种业集团协作,每年引进一定数量的新品种开展不同层次的试验,对试验中表现突出的品种,进一步扩大面积进行示范推广。15年中,先后引进水稻、油菜品种近400个,开展粮油新品种生产展示近800 hm2。根据大田生产用种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县95%以上的推广品种是在综合开发试验示范中筛选出来的。目前芜湖县水稻品种每2~3年就更换1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优质率达96%,油菜良种覆盖率100%,优质率达99%以上。由于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和引导,芜湖县新品种推广工作扎实有效,品种优良率和产量稳步提高,2000—2003年连续被安徽省农委评为优质良种示范推广和新技术应用先进县,2003年获省“农产品优质化创建十强县”称号,2006年被安徽省农委确定为优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示范县。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的基础上,2008年芜湖县实施芜湖市1.33万hm2超级稻推广工作,当年推广超级稻3 000 hm2,2007—2009袁隆平院士连续3年来芜湖县考察,目前芜湖县超级稻推广已过6 666.67 hm2。

1.2促进了新技术的应用

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启动下,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利用有限资金,先后引进推广了水稻旱育秧技术,1996年后进行改良推广,年推广面积8 000 hm2,最高年份应用面积1万hm2以上;1995年起示范推广软盘抛秧技术,并开展了水育旱管方面的技术研究,年推广面积3 333.33 hm2以上;1998年起重点推广水稻免耕直播技术,年推广面积达6 666.67 hm2;1998—2002年开展了优质双低油菜综合技术运用与高产攻关,年应用面积1.67万hm2,并获农业部一等奖;2004年起开展水稻集成技术的应用,2005年应用面积达2.67万hm2,2006年3.33万hm2以上;2005年引进无盘抛秧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2006年推广面积1 013.33 hm2;为适合集约化生产需要,2003年起与农机管理局协作,开展水稻机插秧技术研究与示范,2005年全面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2006年全程机械化应用率达90%以上;1997年实施推广油菜“一杀一封”免耕移栽高产配套技术,全县化除率已达98%以上,同年实施无草害、无螟害工程;1998年起开展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技术示范推广,同年引进推广农作物秸秆速腐技术、沼液肥料和有机肥增施技术;2000年起引进农业专家系统并在水稻、油菜生产上应用,累计应用面积达5.33万hm2;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起动下,2005年起芜湖县全面开展了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年推广应用面积4万hm2。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更改进了项目区内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普及,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

1.3为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注入了活力

为有效地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5年来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根据芜湖县耕作制度特点,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在项目区对主要农作物进行有效的组装配套,并开展高产高效模式的研制与示范推广,先后开展了“油-瓜-稻”三杂配套、“油-瓜-棉”立体种植、“早白菜薹-早熟毛豆-秋延西瓜”、“早白菜薹-土豆、西瓜-杂交水稻”、“油-棉套栽”、“烟叶-稻”一年两熟轮作等为主的高效栽培模式的研制与示范推广,2000年这些模式被县委确定为“傻瓜技术”,力倡在全县范围内应用推广,年推广种植面积达1万hm2以上,经济和社会效益极为显著。高效模式运用推广,有力地推动了芜湖县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粮经作物的协调种植[2],提高了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4推动了种植水平提高

开展高产攻关示范是推动全县整体种植水平提高的有力保证。多年来,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利用综合开发科技措施,在涉及到的项目乡镇坚持开展“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粮油无公害生产基地。15年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先后开展粮油高产攻关511.9 hm2,高产栽培示范近4 000 hm2,已建立镇级无公害生产基地5个,面积1.33万hm2。在抓攻关示范上,农技中心组织工作队进村驻点,高级农艺师主抓万亩示范基地建设,农艺师负责千亩示范片的具体指导;每个高级农艺师抓好1个66.67 hm2高产攻关点,在示范区内,县镇技术人员协助高中级农艺师抓好示范片、攻关点及上门入户的技术指导,不留技术推广死角。此外,在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每年每名农技人员联系10~15个科技示范户、3~5户种植大户、2~4个示范村,达到点面结合的示范效果。15年中,已累计培育科技示范户2 502个,种植大户668户,开展现场观摩91场,观摩1.94万人次。高产攻关示范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全县种植水平的整体提高。

1.5提高了农民素质

农业科技措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这也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在项目实施结束后,为造就一批稳定的土专家队伍,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从栽培、植保、土肥、环保等专业站所抽派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成立了科技培训“讲师团”,编印有针对性的乡土教材,在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开展技术培训,并根据农时季节特点,灵活机动地开展关键性技术应用培训,年办培训班100场次以上,培训咨询近2万人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15万~20万份。此外,利用项目实施契机,以乡镇为单位,县镇两级组成联合技术指导组,在农作物生产的关键时节,深入田间地头,在全县开展巡回指导,指导农民科学水肥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提高了农民科学种植素质。

1.6以项目实施为基础,组织开展订单农业生产

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提升了芜湖县优势农产品的品质和档次。为增加农技推广服务功能,做好农业综开发工作,2000年县农技推广中心以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为依托,创建了533.33 hm2六郞专用品种示范区,在专用品种示范区内单一品种区域化种植,做到一村一品、一乡一品[3],同时积极与加工企业合作,为企业与种植农户牵线搭桥,开展订单生产。在技术服务上,为他们筛选品种,通过测土配方,开展精准施肥,通过增施有机肥,进行科学水肥管理,达到健身栽培,通过植保技术承包,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在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力推动下,自2000年以来,先后与企业协作,创建无公害生产基地8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3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个,累计面积达1.87万hm2,创建无公害大米品牌8个、绿色食品品牌3个、无公害蔬菜和茶叶品牌6个,开展水稻订单生产近9.33万hm2、油菜订单近6.67万hm2。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品牌的创建,提高了芜湖县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水平。

1.7促进了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

运筹项目资金,在项目区创建和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一供种、统一栽培与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机收、统一收购加工”的“五统一”措施。在项目实施中芜湖县共组建配方肥销售网点36个,年供肥能力5 000~6 000t,直接供应配方肥1.33万~1.67万hm2,辐射采用配方施肥面积1.33万hm2,累计年采用配方施肥面积2.67万~3.00万hm2;创建机耕机收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10个,在水稻播栽与收获季节对全县水稻开展全程机械化服务;以全县668个生产大户、40个农资经营户为依托,组建了16个植保统防统治技术承包社会化服务队,年实施和辐射水稻病虫草害统防统治面积2.67万hm2以上,辐射带动清水、火龙岗两镇面积1万hm2,统防统治年累计面积3.67万hm2。利用协会+企业抓主推品种应用和提升粮油品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开展粮油订单生产超过20万hm2,其中开展水稻订单9.33万hm2,油菜订单6.67万hm2,小麦订单4万hm2。

1.8提高了农技人员服务水平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锻炼了农技推广队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技推广资金的不足,使得一批先进的实用技术得以运用推广。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县农技推广中心先后引进先进实用技术12项,同时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在这期间先后获得省部级一、二等奖4次,市县级科技进步奖19项,有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和3人获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安徽省学术和学科带头人称号,1人获安徽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4人获农业部先进个人,1人获全国粮食生产技术标兵;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中心技术人员15年中先后有92篇学术论文在省部级以上刊物上发表,50%的专业技术人员能独立编写项目论证,承担项目实施和撰写实施总结,并具备承上启下接纳培养后辈人才的能力,提高了农技人员为农服务的整体水平。

2发展对策

2.1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比例,建设展示中心

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在整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中所占比重过小,每年在项目实施面积、良种良法配套及新技术运用方面推广有限,建议提高农业科技措施资金比例。农业综合开发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展示每年随项目实施镇的变化而更替,虽然扩大了示范展示范围,但新技术的应用从农民接受到熟练应用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不断的变化地点,不利于项目区农户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巩固和提高。建议在农开项目中另辟一部分资金,用于扶持建设一个稳定的、面积在33.33 hm2以上的展示中心,重点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及新的科研成果。

2.2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继续学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开项目中对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及科技成果缺少应有的支持,建议在农开项目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鼓励农技人员参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对引进农业科研成果给予资金支持,对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将成果进行成功转化并取得显著业绩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

2.3创建社会化服务意识

加大对协会的扶持,利用项目实施契机,创建一些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在项目区扶持成立一些协会,如粮油种植协会、棉花生产协会、植保社会化服务协会、产业化协会等,构建“协会+农户+企业”的平台,开展“统一良种、统一栽培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订单、统一收购加工”的“五统一”措施[4],提升优质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2.4提高农民素质

狠抓农民素质的培养,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农业综合开发是综合性的,在农田基础设施上投入较大,在项目区核心农户培育上缺少应有的奖金扶持。建议在项目实施中把造就农业生产第一线专家,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技推广中心从种子、栽培、植保、土肥、环保等专业站所抽派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成立科技培训“讲师团”,对项目区内农民集中与分季节开展技术培训,对核心农户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术培训,加强生态意识和无公害生产意识的培养,全方位提高农民种植素质。

3参考文献

[1] 徐世明.搞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10):31-33.

[2] 刘大军,王解新.新田县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8(11):37-38.

第7篇

男,46岁,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园艺植物生物学实验室主任,兼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分室主任。1981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Wye学院园艺系,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亚洲马铃薯协会会员,农业部薯类作物品审专家。

谢从华教授一直从事马铃薯遗传育种、生理和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国际国内多项重大课题,取得科研成果六项,获各级科技成果奖励八项(次)。其中,马铃薯块茎大小分布预测和控制的数学模型获湖北省1995年科技进步一等奖。马铃薯试管块茎生产及脱毒种薯快繁技术获湖北省1997年科技进步二等奖。马铃薯块茎大小分布和控制的数学模型、马铃薯试管块茎生产及脱毒种薯快繁技术等研究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上均有重大突破,处于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创造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育成“鄂马铃薯1号”,“鄂马铃薯3号”等高抗晚疫病,食用品质和商品率均优的马铃薯新品种。主持研究的马铃薯试管薯产业化生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率先开展了我国马铃薯晚疫病水平抗性基因组研究和品质改良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已克隆4个抗病和淀粉代谢调控的关键基因,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和刊物上60多篇,其中SCI收录4篇。

谢从华教授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技术与马铃薯遗传改良。其主要课题有: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攻关、国家“948”、湖北省重点攻关项目资助的马铃薯细胞工程育种与分子标记技术研究、马铃薯试管块茎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马铃薯晚疫病水平抗性研究、马铃薯优良加工品质转基因新品种选。

尹江

男,1960年7月出生。1985年7月毕业于河北张家口高等农业专科学校农学系,同年分配到张家口坝上农科所工作至今。1990年被评为农艺师职称,1995年被评为高级农艺师,2001年晋升为农业研究员,1985年一1996年从事燕麦科研和推广工作,现任“农业部薯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张家口)”副主任兼质量保证负责人,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张家口市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量认证国家级评审员、河北省农作物品审委员会委员。1997-2001年均被考核优秀,2001年被评为“全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并荣立二等功,同年获得“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光荣称号,2002年被评为“全国星火计划先进个人”。

参加工作以来,作为主研,育成马铃薯和燕麦新品种12个,其中有7个被列为全国推广品种。获得各级科技奖13项,其中省部级以A7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4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星火二等奖1项,省丰收杯三等奖1项。

刘刚

男,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专业:环境材料与农业工程技术。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环境材料与生态化学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贮藏加工研究室主任,农业部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贮藏加工研究室废弃物利用和污染控制岗位专家。2000年甘肃省跨世纪人才“333工程”一、二层人选,甘肃省农业工程学会理事。

多年来从事农业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农用化工和高分子材料方面的设备研制、科技开发和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目前,承担着农业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甘肃省科技厅多项重大科技项目,负责全国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贮藏加工技术、废渣废水的资源化利用等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以及突发性、临时性问题的调研并提出解决措施。协助农业部掌握全国马铃薯产业贮藏加工发展情况、督促检查、科学试验和相关技术评估,完成农业部交办的临时性调查和各类突发事件专报以及应急预案草案制定任务等,为马铃薯贮藏加工企业和农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先后主持或参与实施的国列、省列和其他科研课题15项。其中:《葡萄试管繁殖技术研究》和《葡萄试管繁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先后在1986年、1992年分别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软包装水果罐头技术开发》1997年获甘肃省星火科技二等奖,《新型纳米硅基氧化物(siox)保鲜果蜡研制》2005年获甘肃省科技二等奖。申请国家专利12项,已获得国家专利六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40余篇。

第8篇

关键词:苜蓿蚜虫;发生规律;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072—1

随着西部大开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战略的推进,宁夏石嘴山市苜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苜蓿种植面积的大幅度增长,造成了苜蓿病虫害发生和流行的有利的生态条件。同时,对苜蓿蚜虫的防治一直不够重视,导致虫口基数逐年增大,加上近年来苜蓿种植品种比较单一、混杂,种植技术相对滞后,各方面因素共同导致苜蓿蚜虫逐年加重发生。

1 石嘴山市苜蓿蚜虫发生规律

1.1 为害症状

苜蓿蚜虫主要聚集在苜蓿植株嫩叶、嫩茎、幼芽和花器等部位为害,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植株细嫩部分的汁液。造成植株矮小、叶片卷缩、叶片变黄脱落,严重发生时,会造成植株大片枯死。

1.2 为害特点

在石嘴山市为害苜蓿的蚜虫种类主要为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l)和豆蚜(A.raccivoca)两种。石嘴山市以苜蓿斑蚜为优势种群,豆蚜在全市局部地区发生严重。

1.3 发生规律

根据2008—2010年苜蓿蚜虫田间消长动态(百枝条虫量)调查结果看(表1,图1),目前苜蓿蚜虫主要以越冬卵或雌蚜在苜蓿田土壤表面和苜蓿残茬上越冬,翌年4月中旬苜蓿开始返青时成蚜出现,5月中下旬蚜虫虫口数量迅速上升,在6月上旬虫口数达到最高,形成为害高峰期,为害严重的百枝条蚜量最高可达几千头。7月分虫口数下降,8月又形成第二个为害高峰期。苜蓿蚜虫为害的虫口数量与地区降雨量、温度关系紧密,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如果干旱少雨,气温偏高,蚜量就会迅速上升造成严重危害。

2 石嘴山市苜蓿蚜虫防治对策

2.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主要方法有:选用抗虫品种,目前有抗蚜虫苜蓿育种研究;在虫害没有蔓延时尽快刈割;合理施肥,施肥量不宜过多;清除田间的病株残体和杂草,控制翌年的初侵染源。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性。

2.2 生物防治

利用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来防治作物害虫。如利用瓢虫、食蚜蝇、草蛉、捕食螨来防治苜蓿蚜虫,昆虫病原线虫也可寄生蚜虫,达到防治效果。

2.3 物理防治

色板诱杀:利用蚜虫对黄色的趋性张挂粘虫色板来防治苜蓿蚜虫,早期使用,可减少虫口数量。

机械刈割:根据苜蓿病虫害发生特点和规律,适当调整机械刈割时间,可以有效降低苜蓿病虫害的发生蔓延、减少病虫害的抗药性、降低防治的成本。

2.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会造成病虫害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治难度;还会造成农药残留危害,影响动物和人类的安全。化学药剂的选用也要高效、低毒、低残留,几种不同成分的药剂轮换施用才够安全有效。两到三种药剂轮换施用,防止产生抗药性。喷药时应在田边周围的杂草上同时喷到。虫害严重时应尽早收获,以减少损失。

3 小结

根据本人调查结果和历史发生情况得出结论,苜蓿蚜虫在石嘴山的生高峰期分别为6月中下旬和8月下旬,两茬苜蓿均可受到严重危害,百枝条虫量最高可达1200头。在防治上要做到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在准确预测预报的前题下,采取综合防治方法,综合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方法,防止虫害的蔓延和为害,将损失控制在较低范围、较小变化幅度之内。

参考文献

[1] 杨彩霞,张蓉,刘浩,高立原,马建华.宁夏苜蓿昆虫资源的调查[C].宁夏草业,草业科学研究,1995—2004:263—267.

[2] 张蓉,马建华,杨芳,先晨钟.宁夏苜蓿主要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的初步研究[C].宁夏草业,草业科学研究,1995—2004:268—274.

[3] 张蓉,马建华,杨芳,常兆斌,李云,王秉锋,杨涛.宁夏苜蓿害虫天敌种类及其田间发生规律的初步研究[J].草业科学,2003年7期:60—62.

[4] 严林,梅洁人,裴海昆.青海省紫花苜蓿病虫害种类调查.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91,(2):20—23.

[5] 张伟东等.黄河三角洲地区苜蓿病虫杂草综合防治技术,会议论文,第二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及牧草种子、机械、产品展示会,2003年.

[6] 南京农学院.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M].北京: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第9篇

关键词:实践性;研究性;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32-02

园艺植物栽培学属园艺专业主干课程群,其涵盖的主要课程包括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木本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等,讲授包括蔬菜、果树、苗木花卉等不同园艺植物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种苗培育和栽培技术,是园艺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课程学习,着力培养园艺专业学生植物形态特征识别、田间整理操作、播种及种苗培育、植株调整和整形修剪、肥水调控、病虫害防治等综合生产管理的能力与素质,结合各种教学实践、专题调研、基地参观实习、校外专家进课堂、毕业论文等不同环节的训练与实践,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加强了实践性环节的训练,采用多种形式推进研究性教学,激发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显著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研究生报考录取、公务员考试录取等反映学生创业、就业竞争力等指标上得到明显提升,彰显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一、课程建设历史回顾

园艺植物栽培学的前身主要是蔬菜栽培学、果树栽培学和花卉栽培学。1982年,我校率先在全国将果树专业和蔬菜专业及观赏园艺合并成立园艺专业,由此开始了园艺专业相关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实践。园艺植物栽培学作物园艺专业的主干课程群,自然成为改革与实践的先导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按照园艺植物的基本特征特性归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探索创新研究性教学体系、不断加大开放开门办学力度、强调面向园艺产业实际需求,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006年开始在课程群内全面推进研究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鼓励以不同方式改变传统上灌输填鸭式的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代之以校外导师创业导师进入课堂、调研汇报、实践实训、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与考核,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与学的互动明显增强,学生对园艺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具有更多的一手资料,课堂教学效果现状提升,2010年,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被遴选为扬州大学精品建设课程。

二、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承担本课程的校内教学团队由5位教授、3位副教授和2名讲师共10人组成,5位教授年龄分布为40岁到56岁,3位副教授的年龄分布为30岁到51岁,在10人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为8人,由此不难看出,这是一支结构、年龄、学历学位结构十分合理的教学团队,其中1人获评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1人获得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校外教学团队由11位高级农艺师和12位农艺师及其他技术人员组成,他们中超过50%的人员具有较好的农学背景,在园艺产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具有清晰的认识,每年均结合课程需要邀请2~3位专家进入课堂进行拓展性教学及非教学大纲以内的知识,通过这些行业主管部门或产业一线的专家介绍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前景,产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创业经验等,激发了学习热情。

三、教材建设

十年来,在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探索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努力推进教材建设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主编教学参考书1部,副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5部。

四、教学方法改革

1.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施了“园艺专业技能证书”制度,它是一种对园艺专业主要实践环节操作技能的综合评价。这有利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积极性,也保证了指导教师制订实践教学内容的规范性。授予《园艺专业技能证书》的条件包括:(1)通过指定先修课程如《木本园艺植物栽培学》、《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2)生产实习成绩达到及格以上;(3)通过《园艺专业技能证书》考核。考核项目选择采用1+1形式,即整形修剪必考,在植物芽接和植物枝接中任选一项参加考核。参加植物芽接或枝接考核的同学需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20株苗以上的嫁接;以此计算成活率;参加整形修剪考核的同学需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一株成年果树的整形修剪任务;每个单项考核的完成时间不超过120分钟,每延迟10分钟,扣1分;单项50分,两项计100分,60分及格。

2.专业主干课程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性教学是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是一种鼓励、引导、支持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活动,它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塑造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学生按照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完成听课和考试。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向学生灌输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学生没有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欲望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实践动手能力没有根本提高,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关系不甚明了,对为什么要学以及知识的实用性及前景缺乏足够的认识。毕业生在从事相关实际工作时不能快速进入角色,面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提出有针对性和合理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从2006年开始对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群)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改革与探索,着力改革现有课程教学体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更紧密结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已经完成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课程包括《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木本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等。以《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改革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三个方面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考核形式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教学内容由基础知识、拓展性教学(又分为专题讲座和专题学习与讨论)、自学、实践实训和其他环节五个部分组成;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改革后的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除了原有的基础知识部分,增设了拓展性教学、自学、实践实训等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教与学融为一体;传统的考核方法是一卷定终身,而研究性教学的考核是按照理论考试50%,实践汇报20%,平时成绩20%,自主学习(开卷考核)10%的比例来最终进行成绩评定,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评定学生成绩采取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通过理论考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汇报则是检验学生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自主学习可以督促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知识点,而平时成绩则是主要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讲解以及问题辩论的情况。这种多侧面的成绩评定,不仅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促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学生讲解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对学生成绩的考核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除考查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优化的方面有:实践性环节尚需进一步加强;面向生产一线的考查和实习需要更为丰富的设计和思考;将部分课堂教学直接进入基地,结合田间园艺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现场教学和互动;将更多相关产业领域的专家、企业家甚至农民聘请作为专题讲课的老师,建立校外专题教师专家库。

五、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园艺植物栽培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主干课程(群),理论知识如何得到巩固、学以致用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与实训,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求知欲望。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不懈狠抓实践实训基地与条件建设,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实践性需求。在校内我们建设有包括环境控制温室和不同结构形式的薄膜大棚、苗圃及花房等设施在内的设施园艺基地近20亩,可以满足学生从播种育苗到定植、植株管理与调控、病虫害识别与防治、采收等不同环节的实习实践;结合学科特色与优势建有江苏省级水生蔬菜种质基因库,银杏、芍药和梨种质资源圃,让学生充分了解园艺学科的学科优势,吸引一部分优秀的同学通过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毕业论文和考研参与相关老师的科研项目。针对园艺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和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需求,我们积极与园艺产业相关企业和高水平基地合作建立产学研综合基地与研究生工作站,学生每年有大量的时间与机会进入基地或工作站进行参观、调研、实习和实训。

六、课程建设展望

园艺植物栽培学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在教学团队、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革、条件建设等方面具有了较好的积累和基础,为园艺专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园艺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技术、人才需求,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需要对几方面进行改革与建设。进一步加强校内外产学研基地及研究生工作站的内涵建设,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更优质的条件支持;加强实验室开放,结合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实施,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进入实验室;进一步加强课程的网络化建设,尽早面向社会进行远程网络教学;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及时总结教学教研的成果,编写教材或教学参考用书。

参考文献:

[1]张维德.高等农业教育实践性教学国内外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0,(6):29-31.

[2]胡虹文.农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J].信阳农专学报,1998,8(1):40-43.

[3]周桂生,林岩,陆建飞.作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师生行为探析[J].科教导刊,2011,7:132-133.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