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2 17:46: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内部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企业内部管理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内部控制;控制理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

Abstract:Asabusinessmanagementsystem''''sinsub-system---internalcontrol,producesfromituntilnow,hasexperiencedhasdevelopedandconsummatestwostages.Byitshistoricaldevelopment,maydiscoverthattheinternalcontroltheproductionandthedevelopmenthaveitsprofoundroot,namely:Economicalrootandsocialroot.

keyword:Inenterprise;Internalcontrol;Controltheory;Controlenvironment;Riskassessment

一、内部控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回溯

20世纪4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实践与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突飞猛进的发展,内部控制完成了其主体内容的构建,其各项构成要素和控制措施也零星可见,散布于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实务中,但未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把内部控制当作管理的附属。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特别报告中,承认内部控制超越了与财务部门直接相关的事项。1958年10月,该委员会的第29号审计程序公告《独立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对内部控制的定义重新进行了表述,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西方学术界在对内部控制理论进行研究时,亦已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不可分割性和相互联系性,但重点逐步从一般含义向具体内容深化。这一变化的标志是1988年4月AICPA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规定从1990年1月起以文告取代1972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该公告的颁布和实施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它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一词代替原有的“内部控制”。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明确解释了内部控制结构的三要素,即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及它们的具体内容。20世纪90年代后,由美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人员协会等组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简称为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全面接受COSO报告的内容,并从1997年1月起取代1988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公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一个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等目标提供保证。将内部控制结构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5个要素。

纵观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轨迹,其理论和概念的演变就本质而言,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形成阶段和发展与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源于内部牵制的理论假设,这一阶段的特点为: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内部控制措施、程序和方法,基本上形成了业务处理程序化、业务分工标准化、企业员工间协作与制约制度化,以及与经营目标关联化的理论格局。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一理论在于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重点集中在如何防弊纠错上,使内部控制在面对企业管理实际时显得过于消极和狭窄。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系统论、控制论等理论的影响,以及90年代信息产业和高风险行业兴起的冲击,学术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两种观点。虽然二者存在有一定的差异,但这一阶段的理论特点则反映了人们对内部控制研究重点的转移,即逐步从一般向具体深化,并将内部控制“要素化”,体现了内部控制源于管理阶层的经营方式与管理过程相结合的特点。

二、内部控制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根源

(一)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理论是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的方法论

20世纪40年代起,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生产技术的空前提高,其结果导致了生产迅速增长。一方面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形成了跨越地域的经济垄断集团;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模扩大,内部职能部门增加,更需要从企业内部进行协调,以达到节约资源、防止差错和舞弊、提高经营效率等经营目标。因此,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建立包括组织机构、业务程序等在内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机制。而此时的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的形成恰好为内部控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支持。就控制论而言,它是一种研究由各种耦合元素组成的系统的调节和控制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尤其是以研究系统和经济过程如何发挥其功能、如何控制经济过程为目的的经济控制论,成为内部控制的理论依据之一。这是因为内部控制理论在研究每个具体组织的内部经营管理过程,研究每个单位如何发挥它们应有的管理功能及如何对管理过程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时所设立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机制和控制的方法与手段,正是依照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信息论也是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从信息论的角度分析,控制实质上就是一个通过收集、筛选、加工、传输的信息反馈的过程,以指导物流和资金流,按预定目标运行的有效调控机制,其中信息是控制的源泉和依据。它的真实性、及时性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系统论的诞生,不仅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结出了累累硕果,而且给人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引起了管理方式的巨大变化。依照这一理论观点,把企业当作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而内部控制则是这一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二)审计方法的改变和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增强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推进器

在审计发展的初期,审计方法主要采取详细审查,详细检查企业全部会计凭证,计算复核所有账户余额,进行账证、账账核对。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业务活动日趋繁杂,无疑于对传统的审计方法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抽样审计的方法便应运而生。抽样审计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益增加的审计任务带来的难以进行详细审计的问题,但却带来了由于审计人员主观判断而形成的审计结论可信度下降的现实情况。另外,如前所述,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净资产的拥有者(投资者和债权人)迫切要求企业管理阶层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为此,许多国家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来督促企业外部审计人员更加注重内部控制的审查,一系列案件的发生和有关法令的颁布,在增强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同时,也使企业注重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以尽量避免注册会计师拒绝接受委托审计或提出保留性的审计意见。

(三)委托理论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和完善的内在根源

按委托理论涉及的领域来分析,它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下,人根据委托人的委托,在其授权范围内,以人的名义进行相应的活动。从这一理论形成的现实背景可以看出,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企业从个体业主形式转向合伙制,最后变成公司制形式,是委托———这一问题产生的源头;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资本高度聚集和经营职能的高度专业化为其产生创造了条件;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是该理论最终形成的内在原因。从企业总体发展的趋势及实际运行的效果来看,公司制企业是一种最高的企业组织形式,即,投资人或股东将企业资产的经营活动权交由经营管理阶层承担,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特别是它们与控制权的分离,使委托———关系存在成为必然。可见,企业作为一张由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组织,是多种委托———关系的集合,为使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建立健全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是解决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内部机理。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实践也证实了委托理论是其发展和完善的内在根源。

(四)政府是内部控制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从内部控制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之所以如此迅速,除企业内部管理要求的一系列因素外,政府是推动其发展的一种主要外部力量。20世纪70至80年代,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如1977年的《反国外行贿法案》中规定了每个企业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针对80年代美国出现的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招致了国会一些议员对财务报告制度提出了质疑,其中所关注之一,是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恰当性。为此,成立了“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增加内部控制标准和指南,其工作成果就是著名的COSO报告。从报告的内容来看,既对以往内部控制定义进行了修正,又为设计更广泛的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了指南。我国政府于1996年12月,由财政部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以及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等一系列规定和通知,在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实践的同时,也大大地推动了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和完善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高建兵。委托关系与会计控制权浅论[J].财会月刊,2000(4)。

[2]马崇明,贾成。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与完善[J].当代财经,2000(12)。

[3]史金平。现代企业的委托[J].经济史,2000(2)。

[4]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论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J].会计研究,2000(9)。

[5]李风鸣,韩晓梅。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7)。

[6]周晓蓉。我国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探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7)。

第2篇

因此,从企业内部管理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前提上来看,会计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的不足导致企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改变现行企业会计管理对企业的影响,企事业会计的积极作用,然而,从企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利害关系构成上来看,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与会计管理信息相关会计在行使权力与义务相关,能够有效地及时准确处理会计相关的工作可以给企业所有者带来高效的管理和具体任务与目标的实现。如果不能完整准确有效地进行会计业务的事情,则会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经营使得企业内部管理出现相对发展缓慢,责任混乱难以实现经济效益的优先化与最佳发展,导致目标的实现难以完成。通过对现行企业会计管理的观察,发现企业与会计处于相互影响的地位。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期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在多元性新旧体制交换的特殊时期,企业缺少专业性会计从而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失调,从而导致企业内部会计业务相对混乱,效率相对久的难以产生较好的效果。在会计工作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违规进行一系列财务经济的操作。

2.提高企业会计管理人员的素质

对于会计的管理,在近年来才走向正轨。会计管理混乱导致企业自身经济效益收到损伤部分会计出现私设金库账务混乱甚至影响到高层领导的管理。对政府进行参与,容易导致公司财务报告失策,种种行为使得企业与个人的利益受损的同时,也使得国家法律条文难以宏观的调控经济的发展,导致企业内部经济秩序的混乱,因此,会计核算成为会计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会计进行规范以及相关信息的强化,相关会计对财务知识的认知以及会计对所执行业务的合理准确有效,对会计的业务操作进行有效的实现。

会计真正的为企业内部发展而服务。因此,对企业的发展来说,企业内部经济的发展与企业会计的管理。企业通常要建立有效合理的管控机制。到企业会计进行规范性操作,会计经验主义和习惯操作方式进行会计相关业务,会计相关业务的处理使得企业资产失去完整安全性企业的经营方针,同时,容易受到会计管理混乱的影响,使得企业内部的评价控制与规划失去有力的保障。企业内部会计的管理要注重强化会计不到,严格会计在日常操作的规范性,使得财政与物资信息进行详细的划分,对于会计的管理要进行证件与操作流程和认知能力三方面进行,通常对会计控制进行管理。

现行企业内部对会计管理的意识相对薄弱,大多数管理层人员及管理思想主要集中在下层管理,忽视了负责财政金融相关业务的会计管理,通常会计管理应当在高层,高层管理的范围之内,由于现行企业进行转轨自主经营,以自我为主体的经济活动的相对较多。如果缺乏对会计管理,那么一系列的企业条例和文件将会由于会计管理的,会计管理的不规范而失去其实用性有效性和准确性,甚至导致财务信息泄露内部成本的混乱,竞争者和同行商家获取将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危险。

因此,企业会计管理规章条例的制定,但是规则的制定相对操作环节的管控,则是企业管理者对会计管理的有效手段,从而提高办事效率,企业会计有章可循,遵照流程对会计和金融相关的业务获得落实到具体操作中,把会计的财务能力与人员素质提高。对于会计相关的管理层要及时给予重视,对会计经营管理要从企业根本立场出发,进行企业合理结构的改造,但是要突出企业会计的合理地位。

人员素质强成为提高企业会计管理的重要方面,不相关的企业人员和不专业的会计管理人员则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坚决杜绝不专业的会计人员上岗,从事相关财务人员在进行工作负责的过程中,用更为专业的眼光和能力,并且在合适的时机给予会计相对的轮换岗位。适当的提高会计的薪资,然而,最根本的方式和方法是进行会计人员素质的定期培训,会计在执行会计工作的过程中运用其专业的水准财务的知识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在环境适应和自身能力的不断发掘提高其财务管理的能力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发挥其企业中的作用。

3.结语

第3篇

1.内部审计能够观察到企业管理的效力

企业管理的实际目的是协调企业运营中的各项事务,使企业经营目的得以实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内部审计的工作目的和企业管理是一致的。企业管理的效力表现在企业管理的人员、资源投入以及企业活动效率的提高方面,有很多企业管理行为在初期并不能看到明显效果,却能够通过内部审计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处于观测企业管理效力的地位。

2.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方向的指示器

企业管理是以企业规划和企业政策为执行基础的,而企业规划和企业政策的产生,则是以企业利益实现为根本目的的。企业的经营利润如何,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哪些方面出现问题,都可以通过对财务工作的整理和观察得出结论,而对企业财务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整理,反馈企业资金运用的结果、发现企业资金运用中的问题,则都是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从这个角度则不难看出,企业内部审计的结果直接指向企业利益实现的程度,而企业管理则以企业内部审计结果所体现出的企业经营问题为核心,内部审计实际上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方向指示器的地位。

3.内部审计与企业文化结合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内部审计除了针对企业资金应用进行监督和反馈之外,其工作性质本身还能够彰显出企业文化,内部审计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来看,企业文化建设从要求员工对企业负责,转为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为主流的文化,在要求员工对企业诚信,对工作负责的同时,企业也给予员工相应的承诺。内部审计作为公平、公正地监督、核对并反馈企业资金和企业运营状况的工作,无论是审计工作本身还是审计工作员工,无疑都是企业公正、诚信的形象化身,企业内部审计做得好,企业内部文化基础就越扎实,员工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就越高,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就越顺利。由此可见,内部审计工作还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建设,并同企业文化一起,直接进入了企业管理的核心。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内部审计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效力

在国际通用的内部审计职业说明中,对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之间的责任关系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内部审计.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个表述确切地说明了内部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即内部审计对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之效果显现,有评价和改进的作用。在企业实际管理中,风险管理已发展成为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而风险管理则是内部审计的一项新的内容、一个新的领域。目前,内部审计更强调确认经营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由对交易事项和政策的遵循的评价,转变为对目标、战略和风险管理程序的关注;内部审计的建议更加强调风险的规避、风险转移和风险控制,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提高组织整体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2.内部审计协调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各种关系

内部审计本身就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独立于具体操作和管理之外的控制层,直接对最高决策人员负责,对具体操作和管理部门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价,并提出审计建议,以降低内部控制无效而产生的风险。在这个工程中,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始终站在既非企业决策者的角度,也非企业员工的角度进行审计工作,内部审计的结果可以说是完全公正、公平的,一切企业决策的正确与否、员工对企业工作的责任履行效果怎样,都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客观地表现出来,在内部审计中,企业各部门和企业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层之间的关系,能够清楚地理顺;与此同时,内部审计还帮助企业进行“软控制”环境的营造,在内部审计工作中,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责任的履行效果的评估,能够充分展现企业内部控制的力度,进而使企业对内部控制过程以及员工的工作进行重新安排,使内部控制的关系更加清楚、员工之间的工作关系更加明确、和谐。

3.内部审计能够帮助企业进行内部结构调整

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对企业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进行独立的评价,例如检查单位内部各项既定的政策、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企业的目标是否达到等等。另外,内部审计还能为改进内部结构调整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应该说,在企业不断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强化内部审计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作用正显得越来越重要。首先,内部审计是评价和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基础;其次,通过内部审计能够测试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内部审计的这两个工作结果,直接指向了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建设和变化,一旦内部审计的结果表示企业某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存在责任问题,则企业领导者和管理层就能够通过部门绩效分析该部门是否存在人员冗余或者行为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而进行部门裁撤或增员的决定,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结构变动的作用也因此显示出来。

三、结语

第4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

一、内部控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回溯

20世纪4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实践与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突飞猛进的发展,内部控制完成了其主体内容的构建,其各项构成要素和控制措施也零星可见,散布于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实务中,但未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把内部控制当作管理的附属。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特别报告中,承认内部控制超越了与财务部门直接相关的事项。1958年10月,该委员会的第29号审计程序公告《独立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对内部控制的定义重新进行了表述,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西方学术界在对内部控制理论进行研究时,亦已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不可分割性和相互联系性,但重点逐步从一般含义向具体内容深化。这一变化的标志是1988年4月AICPA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规定从1990年1月起以文告取代1972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该公告的颁布和实施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它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一词代替原有的“内部控制”。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明确解释了内部控制结构的三要素,即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及它们的具体内容。20世纪90年代后,由美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人员协会等组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简称为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全面接受COSO报告的内容,并从1997年1月起取代1988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公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一个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等目标提供保证。将内部控制结构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5个要素。

纵观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轨迹,其理论和概念的演变就本质而言,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形成阶段和发展与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源于内部牵制的理论假设,这一阶段的特点为: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内部控制措施、程序和方法,基本上形成了业务处理程序化、业务分工标准化、企业员工间协作与制约制度化,以及与经营目标关联化的理论格局。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一理论在于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重点集中在如何防弊纠错上,使内部控制在面对企业管理实际时显得过于消极和狭窄。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系统论、控制论等理论的影响,以及90年代信息产业和高风险行业兴起的冲击,学术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两种观点。虽然二者存在有一定的差异,但这一阶段的理论特点则反映了人们对内部控制研究重点的转移,即逐步从一般向具体深化,并将内部控制“要素化”,体现了内部控制源于管理阶层的经营方式与管理过程相结合的特点。

二、内部控制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根源

(一)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理论是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的方法论

20世纪40年代起,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生产技术的空前提高,其结果导致了生产迅速增长。一方面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形成了跨越地域的经济垄断集团;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模扩大,内部职能部门增加,更需要从企业内部进行协调,以达到节约资源、防止差错和舞弊、提高经营效率等经营目标。因此,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建立包括组织机构、业务程序等在内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机制。而此时的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的形成恰好为内部控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支持。就控制论而言,它是一种研究由各种耦合元素组成的系统的调节和控制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尤其是以研究系统和经济过程如何发挥其功能、如何控制经济过程为目的的经济控制论,成为内部控制的理论依据之一。这是因为内部控制理论在研究每个具体组织的内部经营管理过程,研究每个单位如何发挥它们应有的管理功能及如何对管理过程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时所设立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机制和控制的方法与手段,正是依照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信息论也是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从信息论的角度分析,控制实质上就是一个通过收集、筛选、加工、传输的信息反馈的过程,以指导物流和资金流,按预定目标运行的有效调控机制,其中信息是控制的源泉和依据。它的真实性、及时性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系统论的诞生,不仅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结出了累累硕果,而且给人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引起了管理方式的巨大变化。依照这一理论观点,把企业当作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而内部控制则是这一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二)委托理论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和完善的内在根源

按委托理论涉及的领域来分析,它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下,人根据委托人的委托,在其授权范围内,以人的名义进行相应的活动。从这一理论形成的现实背景可以看出,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企业从个体业主形式转向合伙制,最后变成公司制形式,是委托———这一问题产生的源头;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资本高度聚集和经营职能的高度专业化为其产生创造了条件;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是该理论最终形成的内在原因。从企业总体发展的趋势及实际运行的效果来看,公司制企业是一种最高的企业组织形式,即,投资人或股东将企业资产的经营活动权交由经营管理阶层承担,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特别是它们与控制权的分离,使委托———关系存在成为必然。可见,企业作为一张由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组织,是多种委托———关系的集合,为使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建立健全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是解决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内部机理。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实践也证实了委托理论是其发展和完善的内在根源。

(三)审计方法的改变和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增强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推进器

在审计发展的初期,审计方法主要采取详细审查,详细检查企业全部会计凭证,计算复核所有账户余额,进行账证、账账核对。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业务活动日趋繁杂,无疑于对传统的审计方法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抽样审计的方法便应运而生。抽样审计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益增加的审计任务带来的难以进行详细审计的问题,但却带来了由于审计人员主观判断而形成的审计结论可信度下降的现实情况。另外,如前所述,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净资产的拥有者(投资者和债权人)迫切要求企业管理阶层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为此,许多国家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来督促企业外部审计人员更加注重内部控制的审查,一系列案件的发生和有关法令的颁布,在增强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同时,也使企业注重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以尽量避免注册会计师拒绝接受委托审计或提出保留性的审计意见。

(四)政府是内部控制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从内部控制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之所以如此迅速,除企业内部管理要求的一系列因素外,政府是推动其发展的一种主要外部力量。20世纪70至80年代,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如1977年的《反国外行贿法案》中规定了每个企业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针对80年代美国出现的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招致了国会一些议员对财务报告制度提出了质疑,其中所关注之一,是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恰当性。为此,成立了“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增加内部控制标准和指南,其工作成果就是著名的COSO报告。从报告的内容来看,既对以往内部控制定义进行了修正,又为设计更广泛的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了指南。我国政府于1996年12月,由财政部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以及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等一系列规定和通知,在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实践的同时,也大大地推动了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和完善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高建兵。委托关系与会计控制权浅论[J].财会月刊,2000(4)。

[2]马崇明,贾成。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与完善[J].当代财经,2000(12)。

[3]史金平。现代企业的委托[J].经济史,2000(2)。

[4]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论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J].会计研究,2000(9)。

[5]李风鸣,韩晓梅。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7)。

[6]周晓蓉。我国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探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7)。

[7]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3,5(2)。

第5篇

1.1企业建设缺乏以人为本的观念

企业建设中,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人力资源管理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对专业人才管理引起重视,无法明确“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以企业领导决策为主,忽视了尽量保持企业领导层与内部员工层的平等,导致一些阶级观念的出现,不利于企业全体员工之间的团结协作,难以形成企业和谐的共同进步。

1.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很多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一直沿用传统的管理机制和理念,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全面诠释,只是简单进行人才的配置管理,并没有对人才进行充分的重视利用,缺少专业素质的激励和培养,局限人才的价值发挥,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管理机制的不完善,无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在人才配置上,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没有根据人才素质特点与企业岗位需求进行匹配,录用的技术人才的水平不高,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更是屈指可数,人力资源规划和配置的不全面导致企业整体水平一般,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1.3企业薪酬分配机制缺少创新

很多的煤炭企业在进行薪酬计算时,都采用定岗定薪制,这种薪酬核算的方式容易导致一些不好的现象出现,例如看人定薪、看学历定薪等,不利于员工实际价值的体现。另外,缺乏绩效考核机制的创新,企业评价员工的绩效没有制定规范的标准,主观地根据印象或经验表现进行绩效考核,还可能出现绩效多少和员工与领导的关系有关等现象,不利于对企业员工的激励,也无法实现绩效考核的真正目的。

2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企业人才管理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实现人才的合理分配、利用和管理,维护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关系,促进彼此的沟通和交流,保证企业人才的价值充分发挥效果。其次,企业人才绩效方面。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创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保证人才价值得以实现,还能促进员工的积极开拓创造性,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实现个人绩效的提高。最后,企业发展方面。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贡献,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会完善优秀的组织体系,通过恰当的员工布置,提供员工创造价值的平台,共同协作,可以为企业创造巨大的财富,促进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

3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改进措施

3.1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理念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价值观体现,对员工的行为和思想都有良好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加以重视,通过加强宣讲,将人本思想在企业内部进行有效灌输,将理论思想运用到企业发展的建设中。只有加强人本思想建设,企业才能营造一种和谐、友好、团结的文化氛围,不断培养、完善企业员工的基础意识,尊重员工的思想和态度,将企业团队意识、协作意识进行关注,充分发挥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帮助下,让员工更好的为企业创造发展。

3.2创新并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要进行创新,要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企业管理的办事效率。在人才的录用方面,煤炭企业要树立公平公正的招聘选拔机制,严格根据企业实际需要,扩大招聘渠道,不断选拔更多综合型技术人才为企业所用,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充沛。另外,加强企业内部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工作,通过举办各种学习交流会、技术培训等,完善企业技术人员的素质与技术,壮大企业人才建设队伍,为企业的进步和发展创造可靠保障。在进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时,要综合考虑企业发展现状,判断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合理配置岗位需求,实现技术人才的价值,制定具有战略发展意识的长久规划,为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而进行人力资源储备和管理。

3.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考核以及薪资结算机制

煤炭企业的绩效考核要以保障技术人员的基本利益、不断实现自我提升和突破为前提,制定公平、公正、标准的考核机制以及有发展性的薪酬结算机制,激励员工积极、自主地创造绩效,也要制定相应的处罚规则,监督员工的工作效率,实现企业员工的共同进步,避免不求上进。创新企业薪资结算机制,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按照岗位和技能的不同制定薪资分配标准,拓展多元化的薪资待遇,对员工的福利方面要有相应的保障,如医疗、保险等,激励员工向上,创造更多的企业效益。

3.4健全企业人才培训体系

要加强企业的人才竞争实力,就要不断健全企业的人才培训体系。企业培训机制不仅仅是要对技术人员的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进行培训,还要从日常生活中注重人才能力状态的了解,培训内容要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根据员工不同的水平状态和学习能力进行不同的教学培训课件的制定,保证培训机制的多样性,真正实现培训的价值。另外,要不断注重人才能力的培养和重视,避免人才的流失,增强企业综合实力。

4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改革“三年两个目标”基本实现后,如何进一步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促进管理素质和层次的全面提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迎接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竞争的挑战,已经成为新形势下企业改革与的当务之急。

一、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是企业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五届四中全会以来,企业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从我省的情况看,各级政府普遍对国有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大部分国有企业实行了公司制改革,部分优势企业相继组建了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的大型企业集团。随着企业改革形势的发展,原来与单一工厂制相适应的、以成本控制为中心的传统财务管理制度和,已远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原有的单纯依靠经营者个人素质为主的管理控制体系,也已无法适应庞大的集团管理要求。还有部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工作始终摆不上重要位置,外部环境宽松时,就忽视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外部环境严峻时,抓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又起不了多大作用。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大量的事实反复证明,每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机制;反之,经营失败的企业,它的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工作往往也是滞后的,甚至是混乱的。因此,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需要进行管理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以完善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体系取代传统的个人决策模式,实行分级授权、决策,提高决策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二是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是迎接国际挑战的迫切需要。我国已经加入WTO,企业面临空前激烈和残酷的市场竞争,从世界范围看,当今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从技术竞争、资本竞争逐渐转向管理竞争。重视和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是市场国家的通行做法,尤其是近几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管理逐渐出现了财务导向的趋势。而我国当前企业的管理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加入WTO后,我国企业管理要与国际接轨,必须尽快实现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要以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为重点,全面提高自身的理财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在企业管理上的差距,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

三是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内在要求。现代企业制度最显著的特征,是企业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但是,由于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追求的目标不完全一致,部分经营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利用种种手段损害所有者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有的企业经营者和主要管理人员携巨额公款外逃,到国外办理“投资移民”;有的挪用公款赌博,将巨额资金调到境外进行豪赌;有的用公款炒股,动用巨额资金在资本市场上买卖股票,谋取个人私利;有的利用改组、改制、拍卖、租赁等产权变动的机会中饱私囊;还有的在办理采购、销售、投资、工程项目等业务中损公肥私,捞取巨额回扣,等等。这些现象几乎无一不是内部控制薄弱、财务管理松弛的结果。为了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在新的形势下,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机制的建立健全,运用内部牵制、授权管理、不相容职务分离、岗位轮换、回避等有效措施,强化制约和监督。

四是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是落实企业负责人责任的必然选择。当前,由于种种原因,企业信息质量不高的还比较严重。8月底,财政部了会计信息质量抽查第6号公告,据对159家企业和为其出具审计报告的117家会计师事务所的检查,查出不实资产4323亿元,不实负债3415亿元,主要是许多企业的会计信息不实,甚至虚报利润、虚减负债或伪造会计报表,16户企业的42名责任人员和13家会计师事务所及21位注册会计师受到了财政部和司法机关的严肃处理。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加强企业负责人的法律意识,新的《会计法》中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并明确了单位负责人是单位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这一法律责任是十分重大的,企业负责人靠什么担当得起这样的法律责任?关键应抓住两点:一靠自己加强,掌握必要的财务管理知识;二靠建立起一套完善、严密的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制度和机制,用制度和机制来保证企业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完整性。

二、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

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各企业应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采取措施,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形成以法人治理结构为依托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与控制,搞好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的控制和管理,防范和减少财务风险,促进企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具体的措施需要从实际出发,因企制宜,但基本要求和一般却是共同的,我们认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要理顺财务组织结构。企业对各项经济活动控制得好坏,关键取决于其组织是否有效。企业组织结构既是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规模、内部条件和财务战略,决定其适宜的组织体制,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减少内部摩擦和降低组织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要结合自身的法人治理结构、生产经营特点和区域分布状况,确定统一集中控制还是适度分散管理?建立立体化的组织结构还是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按管理控制成本与效率相适应的原则确定合理的组织结构,进行的职务分工、严格的职位设置和严密的授权管理,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做到“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确保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的有效运行。

二要强化全面预算的硬约束机制。好的企业预算制度,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机制产生的管理效益,是检验企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预算管理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企业综合的、全面的管理。从国际惯例看,预算指标在现代企业中被视为强有力的硬约束指标。西方先进企业衡量各项财务指标的完成程度时,不是与“去年同期”相比,而是与“预算指标”相比增加或减少了多少幅度,因为预算指标经过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测算、论证、汇集,是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是实施管理和控制、考评和奖惩的科学的依据。鉴于全面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执行的强制约束性和奖惩激励机制,实施后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管理层次,增强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发展和效益的提高。

三要增强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经营中的风险无处不在,大批企业的衰退都是缘于财务风险的控制不当。因此,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通过对资金筹措、重大投资、营运资金、债务清偿、资产损失和税收支出等关键环节的控制制度,加强风险预警和识别,及时评估、预防、控制和分散财务风险,在实现经营目标的同时力求化解财务风险或实现损失最小化。

第7篇

我国烟草企业中的内部控制制度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主要是依靠着会计信息的及时反馈与监督。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没有进行配套的落实措施,这种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在将手工会计系统转换成电算化系统的过程中,应当对电算化岗位进行相应的设置,例如:相关数据信息文件保密、数据运行、系统安全等相关系统安装与维护进行严格管理制度,但是在实行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过程中,若出现未能真正落实到位出现问题后,容易影响电算化系统的实际运行效率以及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在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中,由于缺少其他部门的配合。只有将内部控制与会计系统、企业中各个部门进行合理结合,才能够真正解决内部存在问题。

2形成内部问题的主要原因

企业的领导层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程度不够。例如:企业领导层不能将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组织使其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相应的修改,将工作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修改,并在第一时间内为与企业找到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此之前应当对企业的岗位划分、所属权限、资金审批等情况进行考虑是否符合企业内电算化会计的相关要求;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落实的过程中,企业内部相关领导不能够进行合理的人员协调,影响内部重要部门所提供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涉及的部门较多,只有各个部门进行配合才能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真正落实;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到位也是原因之一,不能建立起有效的考核机制做到相对公平。

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改进与措施

根据以上文章提到的关键点,企业内部人员应当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改进,在进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改进时应当注意遵守以下原则;第一,实施改进计划时应当按照合法合理性原则进行改进,在建立与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国家所颁布的各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相应处理,根据企业内部情况与整体行业的发展状况制定符合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第二,进行改进是应当按照全面性原则进行改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工作中主要涉及到的就是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这时相关专业人员应当为企业提供短期或长期的一种可以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的战略方针,目的是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与行业整体常规管理保持一致。当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评估时应当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考虑;第三,进行改进是应当按照战略性原则进行改进,在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与完善后,要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与整体行业的发展战略要求达到一致或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地将企业的成本效益、财务管理标准、会计信息、资源合理配置等各个方面纳入到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规定范围内,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这一制度。

4结语

第8篇

企业要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是企业内部必须制定的制度。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的资金越来越雄厚,人员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大。这时企业要不断调整,设置新的机构、招聘新的员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如果不这样做,企业就不能很好的控制资金、人员等,使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甚至出现危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管理要更加严格,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通过管理创新,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实现现代企业管理。

二、内部控制的意义

在现代化企业中,内部控制十分重要,相当于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企业通过这种内在机制调节和制约经营活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否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经营。具体讲,企业内部控制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使会计信息真实、准确

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监督会计信息的采集企业的经营活动的信息是否全面,归类是否正确,记录是否准确,汇总是否有遗漏,及时发现不真实的情况,并立即纠正,使会计信息真实、准确。

(二)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

企业要防患于未然,当风险未出现时,企业必须提前预防,当各类风险降临时,要善于控制,这样企业才能生存发展。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内部控制,能防范企业风险,将它们化解于无形。它通过评估可能存在的企业风险,发现企业经营薄弱环节,有针对性改进这些环节,在企业的各种风险刚刚产生时就消灭它们,达到企业风险防范的目的。

(三)保证财产安全,合理利用资源

内部控制健全完善后,能够有效地监督财产的收入和支出,制约物资的购进和使用,合理、安全地使用财产物资,减少各种浪费,降低企业成本。

(四)帮助企业经营,取得好的效果

会计、业务等各部门都制定了各自的规划,内部控制通过分析他们提供的规划实施情况,了解各部门的现状,合理安排其工作,从而使各部门形成一个系统,在工作中互相帮助、互相配合,依靠团队的力量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监督各个部门的工作,考核各个部门的业绩,根据业绩的好坏进行合理的奖惩,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使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建立并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要建立、修正和维护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营造有利于内部控制的环境

第一,企业领导必须转变观念,具有创造性。1.企业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而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企业管理的方式包括内部控制也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2.企业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感情的,企业领导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要发挥创造性,使内部控制制度与具体的管理对象相结合,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认同感。3.企业领导要以身作则,一方面借助内部控制加强管理,同时领导要自觉遵守这些内控制度,带动其他人员开展内部控制。第二,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做到责权分明,使组织机构中的每个部门、每个人都能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一旦出现偏差就能及时纠正,保证内控职能得以有效的实现。第三,借助审计改进内部控制制度。会计资料提供了大部分的管理信息,会计资料的真实程度决定着管理信息的真实程度。因此,要专门选定一个审计委员,在企业进行重大决策时,检查会计报表是否真实,沟通企业领导与公司外部审计人员。审计委员帮助企业建立一个好的控制环境,同时根据自己的体会提出意见,改进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的内部控制保持良好的状态。第四,灵活运用各种管理控制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控制方法,有的采用计划控制、有的时候采取目标控制等。

(二)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

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实施会计控制。国家对会计的管理体制要求是企业以会计准则为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会计系统也就是设计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制度的设计不仅要明确如何编制会计账户、账簿、会计报表等,还要设计会计处理程序,指导企业各部门间各类经营管理活动,使抽象性、要素性的内部控制方法和程序变得具体,能够在企业经营中实施。

(三)建立内控监督机构,确保内控质量

内控监督机构要全面监督每个岗位、每个部门,与行政管理部门配合,共同控制企业内部的各项业务。监督不能停止,要持续地进行下去,不断评估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根据质量的高低加以调整,及时发现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防止问题积累。

第9篇

1.监督作用。

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企业对自身财经行为的监督,他不等于外部审计,而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可以找到企业自身的财经问题,从而有利于企业进行决策。内部审计主要是以相关的财经法规和制度规定为依据,对被审计的对象进行经济活动的检查和评估,从而督促被审计对象进行纠正,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2.服务作用。

内部审计可以找到企业存在的经济问题,从而为企业管理层的决策、计划和控制提供有效的依据,从此方面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随着内部审计的进行,企业和审计人员会不断的自我完善和提高,内部审计所起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

3.控制作用。

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当中一个独立于其它部门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控制职能,这种控制作用不同于其它的控制部门的作用,它更具独立性、权威性和全面性。内部审计是对企业经营效果和成绩的评价,这个评价的内容直接关系到高层的决策,所以它本身是构成内部控制的特殊要素。

4.评价作用。

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其它部门之外,它对于企业内部评价更具客观性和公正性,内部审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实际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的计划、预算和决策方案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从而达到评价企业经济活动和经营方式的目的。

二、保险企业风险剖析

1.市场风险。

只要是企业,都存在着市场风险,保险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由于恶性竞争或者企业自身经营不善可能出现过多的“垃圾业务”,从而给企业的财务、经营带来较大的风险。部分上市保险企业,在运作过程当中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企业负债过多,致使企业面临较大的风险。

2.系统风险。

大多数保险企业是采取集团形式出现的,因此总公司与下属子公司、机构之间具有极其强烈的利益、声誉关联性。一旦子公司或者机构因为经营事故发生倒闭或者保险事故,如果企业与下属经营单位间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管理机制,那么就会直接导致企业总体经营受到阻碍,致使企业产生严重的生存危机。

3.精算风险。

精算风险指的是预计风险带来的损失与实际损失相差较大而带来的经济风险,在保险企业主要表现在保单筹集的资金及其带来的收益小于承保责任带来的经济损失。精算风险主要因为保险费率的精算假设与实际值之间的偏差,因此精算方法在风险的评估上存在着较大的缺憾。

4.资本风险。

资本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原因导致资金紧张从而影响保险企业的赔付能力而产生的,这类风险出自承保和投资两个方面,有时候企业也可能因为较大的市场波动而产生此类风险。

5.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保险企业和客户之间不能或者不愿履行义务而产生的,这类风险的产生会影响企业的信誉,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6.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一方面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当中不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产生的风险;另一方面是指在保险行业法律法规发生变化的时候一般都缺乏明确的变动时间表,从而影响企业对未来的预测,导致风险的产生。

三、内部审计对于保险企业的意义

内部审计通过不断检查、评估、调整、修正、反馈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完成情况,从而为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完善,将规范与准则融入到企业的内部管理当中,使风险意识、风险管理完全结合到企业的文化当中。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特殊的评估、监督机构,其本身在企业管理当中扮演着参谋和顾问的角色;内部审计的结果,有助于企业对自身情况的认识,从而影响企业的决策、组织以及协调工作;同时,它还可以将企业存在的问题呈现给管理者,以便于管理者做出相应的整改,从而使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不断的优化、完善。

四、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