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6: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朗读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好文本的情感。因为在学生朗读时,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就能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每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选择好训练的“点”,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方法,要因文而异、因情而异且因人而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也要讲求一个“精”字,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或者一些重要的段落精心地进行指导,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目标更加明确,品悟起来也会更加充分,在朗读中切实提高自己品悟语言的能力。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朗读如果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不够的,需要教师精心引导,让学生细心品味课文中的语言,让学生在朗读中养成好习惯,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大意。学生的悟在于教师的巧妙、适时的引导。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加以点拨和引导。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小鹿的玫瑰花》这篇文章时,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问学生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为什么没有白栽呢?很多学生的回答却是因为玫瑰花很美。这显然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够准确造成的。对此,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马上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先让学生去读,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一些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然后再让他们有感情地去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自己的合理想象,想象一下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话,还有一些其他的动物,它们又会说些什么话。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分角色进行朗读,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各自的角色当中,从小动物的角度去感受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能从中得到乐趣”的大道理,这种感受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领悟得到的,不是靠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得到的。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读中体悟
学习语文知识时,想象是领悟人物情感的前提,而领悟情感能够深化学生对情境的感知。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对于能揭示情境的一些词句,如描写神态、动作的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再现,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中体悟情感。比如,在教学《草船借箭》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地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让学生从语言中去揣摩、判断当时人物的内心动机和想法,然后再让学生在每一句话的提示语中添加一些自己内心活动的词语来辅助自己去理解课文内容。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生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例如教学《杨氏之子》,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此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使学生容易读破句。所以我在教学之前,首先进行示范朗读,要求学生边听边画出节奏。当我读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时,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禽”指的是飞鸟,我故意在“家”和“禽”之间做个较长的停顿,以引起学生注意,从而学生自然能把把短文读正确。理解“家”和“禽”的意思就容易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不但能使学生用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
新课标提倡“情境教学”,我大胆尝试将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到朗读教学上来。我结合文本的内容,努力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使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足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真实的朗读情感。例如我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第二句诗时,我边出示线路图,边描述:“这是渭城———这是阳关———这是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如果是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呀!”然后让学生看大屏幕,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阳关以西荒无人烟,黄沙满天,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只有那荒漠和无尽的荒草。再让学生说说元二即将远行了,好朋友要分别了,这一走,也许很长的时间不能相见。学生自然地走进情境,深入文本,用自己的心灵敲击作者的心灵,与作者心灵相通,此时,我再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诗句,学生读得情真意切,难舍难分,达到了语言与情境的融合,情感与体味的结合。
三、角色体验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语言仓库,锻炼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从而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读的兴趣
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领读、齐读、自由读、个人读、分角色朗读,等等。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每种形式读的特点,选择适当有效的方法来朗读。各种形式可以交替进行,富于变化,使学生感到新鲜,吸引人,充分地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如讲读《惊弓之鸟》一课时,我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不仅读出不同身份的人物特征,而且加入表情和动作。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把课文读熟,而且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便兴高采烈、津津有味地准备,争先恐后地表演,在欢笑中不仅锻炼朗读水平,而且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更增强朗读的兴趣。
二、朗读训练重在指导
1.指导口脑并用读。
教师应要求学生见于书,入于耳,显于脑,并诱其发于心,诵于口,表于声,使学生情有所动,心有所感,神游所悟。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感情吟诵,然后逐步领悟:(1)色彩美――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色彩鲜明;(2)恬静美――月光泻满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让学生尽情地想象、朗读。
2?郾抓住从整体到局部的方式进行朗读训练。
在教学中朗读的训练,应从整体入手,沿着篇、段、句子、词语的路子进行。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时,我是这样讲读的:(1)初读。让学生自由读全篇课文,初步领略一下“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学生读后对桂林山水总的感觉怎样。初读的目的在于了解课文内容的大概;(2)细读。让学生重点读三两个重点段引导学生抓住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通过反复的读,可知大海的动、西湖的静、与丽江的动而不觉动的对比,产生一种奇特的美,这就是细读产生的效果;(3)重点读。引导学生有重点地阅读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奇峰突兀,怪石嶙峋……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重点读课文,揣摩重点句段,词语,可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全面。
3.感受形象,体验情感。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感的关键。学生在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更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课文《美丽的武夷山》时,课文讲“武夷山山势险峻,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教师教学武夷山的山水时那种静、清,结合自己见过的湖水来想象,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再说一说自己身边对大自然的一些破坏的做法,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
关键词:阅读;方法;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235-01
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下面就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1.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课文《山中访友》,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2.选好训练的“点”。“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七月的天山》,在备课时,重点设计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文章写七月的天山,描写了哪些景物?请把觉得作者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好好读读,想想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七月天山的美。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描写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基本没问题了。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有效的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朗读训练也更有效。
二 感同身受酝酿情感
1、读书如见感同身受。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
正所谓“我口读我心”,当学生的脑海里有了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时,朗读在也变得“栩栩如生”了。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读书如见”,去想象、感受文本背后的画面,学生感同身受,唤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作者隐藏于字里行间的令人回味的感情。
2、静思默想酝酿情感。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 “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学生在读中把一颗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感情朗读奠定情感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读才会散发出灵动的气息。
3、技巧指导,锦上添花。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的。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1 教师范读,用情感感染学生
要想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课文内容。有时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深入研究朗读,正确朗读好课文,把握住课文的情感基调,才更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教师示范朗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地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渐渐进入课文中的意境。比如像《再见了,亲人!》和《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长安街的人民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心情,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也更难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依依惜别之情,更体会不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前,首先自己要把握住课文的基调,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也只有这样,才能用情感染学生,从而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2 根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必须根据教材,不同的课文进行不同的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去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准确的情感,恰当的节奏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一定要结合整篇课文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等方面的作用。如像《林海》、《可爱的草塘》、《草原》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们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带点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任何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
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新教材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须采用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3 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摘 要】对于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来说,朗读都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枯燥冗长的语言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出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朗读中,形成良好的个人风格和独特魅力。这一方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它的作用是多方面,多价值的。因此,本文将从朗读法的作用以及该如何实施对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探索。
关键词 朗读法;初中语文;教学;运用
朗读,并不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相反,早在几千年前它就已经出现在课堂上。翻阅老祖宗留下的至理名言和教学主张便可知道朗读是多么的重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一个“读”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在不断地进行尝试和改变,其中包括朗读式阅读教学方法。在教育部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大纲中对朗读有着明显的强调,它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中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说明朗读在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朗读教学方法的概念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认识教材内容的直观感受,正如心理学所强调的“直观教学”一样,语文的直观就体现在语言上,教师对课文的范读,学生自己的朗读,师生共同的分析都构成了语文朗读式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所谓朗读,就是指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有感情地读,是将无声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一个过程,其中包含学生在对作品主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在创作的成分。65而朗读式教学方法也恰恰是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往往会采用让学生先进行朗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然后进行讲解,挑字段进行分析,最后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分组或者单独式的朗读的教学模式。这种朗读训练可以调动学生身体多种器官,在朗读中找到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契合点,从而体验作品的审美意境,深层次地把握课本内容。
二、朗读式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上的运用方法
朗读式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法宝,也是老师的艰巨任务。在这一方法运用中,它的技巧是多样的,形式是多变的,因此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特殊矛盾特殊分析。首先,在朗读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师要注意培养班级朗读的良好习惯和风气,有了大环境的铺垫,学生才能更愿意地去进行朗读和体验。其次,在施教过程中,老师主要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说教者。朗读时,老师通常会根据课文的特点,题材来选择相应的朗读语调,朗读节奏,使学生掌握朗读要领,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在朗读时可以采用对比导读,理解导读,模仿跟读等等多种方法,旨在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真正内涵,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总结能力。最后,朗读的形式是多变的,有集体合读,个人朗读,配乐朗读和分角色朗读。对待感情细腻婉转的诗词,教师多采用配乐的方法,或者是吟唱,例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对待一些戏剧文字的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例如老舍的《茶馆》,的《雷雨》。总之在一系列的训练方式中,学生总能体验出语文的独特滋味。
三、朗读式阅读教学方法的重要影响
朗读式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身心结合的锻炼方式,而且朗读方法多样,技巧颇多,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朗读教学中,不是盲目乏味地让学生“死读”,而是由老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在不同程度地参加着活动。例如眼睛在看,耳朵在听,嘴巴在读,脑中在思考,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注意力被高度地集中着,多方面,多角度地感知课文,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朗读同时也是学生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只有多读,才能加深自己的感性认识最终发展到理性认识。因此说朗读式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初中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具有莫大的帮助。
四、朗读式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学习兴趣
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理解和表达能力。它只有通过长期的艰苦训练才能获得,如何训练?那就是朗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首要方法,是把握文章感情的基础。语感便是在学生坚持不懈的朗读下形成的,语感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在对我国古老的诗歌认识上,朗读和语感便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诗经》中的美丽诗词,也正是通过朗读的方式才将那温婉或者是凄凉的所感之情完整地体现出来。无论是“蒹葭苍苍,在水一方”的美好描写,还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低低,通过朗读,总能品出别的一番滋味。抑扬顿挫的语调,铿锵有力的节奏逐渐生成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快乐自由地学习,无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向健康的心态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朗读式教学可以提高初中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最难的部分就要数古诗词的鉴赏了,而古诗词的鉴赏也正是考验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体现。纵观初中教育的这一环节,学生们往往“谈诗色变”,诗歌真的很可怕吗?答案是否定的。诗歌作为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产物之一,它的节奏和韵律,它的意境和思想都被古今之人乐此不疲地探讨着,研究着。诗歌最初是靠音乐流传下来的,它被当成唱词,吟唱在大街小巷。所以,现代教育依然不能忽视诗歌的朗读的力量。引导学生通过朗诵把握诗歌的主题意境是老师的重大任务。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流露出作者对时间逝去的无限惋惜之情;一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道出诗人心里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凄凉。诸如此类的感情抒发,学生在朗读时自然有自己的深刻见解,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在朗诵时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这对中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具有极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蒋雅云.比较朗读教学法初探[J].语文学刊.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
[2]张晓梅.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课程教学 朗读能力 探究与讨论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162-01
1 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1.1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的朗读兴趣的培养
我们常说兴趣才是学生在学习中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培养学生们的朗读能力时,应重点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在现阶段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只是简单的将朗读看作知识传授过程中的一个“暖身”环节,并没有起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向学生讲述培养和提高朗读能力的重要性。这样就导致学生每次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地、机械性的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朗读,而这种朗读其实质只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性动作,并没有将学生们的朗读通过实际教学转化成为对教学内容的情感共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练习是根本起不到任务作用的。因此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转变原有的思想观念,对学生们的朗读训练起到应有的重视,那么终究是无法做好朗读教学工作的。
1.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时缺乏一定的提升技巧以及培养方法
在培养和提升学生朗读能力时,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其积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其自身能力的限制,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差,且知识结构也十分不健全,因此只凭他们自己是无法对朗读训练进行归纳和总结,所以在这个环节中需要教师从一旁进行有效指导和纠正,尤其是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一些具体发音以及情感运用等技巧是朗读训练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的让学生对所学教材进行朗读,而忽视了这些朗读技巧以及方法的培养与传授,那么他们的朗读能力是无法实现的质的提高的。
1.3没有努力的营造出一种适合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教学氛围
在小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们认知能力以及理解接收能力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还无法主动积极的去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及方法来提升他们的朗读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依据学生们的个体能力差异,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努力的营造出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但实际情况确实,在当前的教学中,有大部分教师只是一味的重视读法以及理论重视的传授与讲解,与学生之间很难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降。这种单向简单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是很难在当前的小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营造出一种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的。
2 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措施
2.1在朗读训练过程中,重点培养学习朗读兴趣
在当前小学生的实际朗读训练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从根本着手,重点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虽然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花费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我们也应看到培养孩子的朗读兴趣,对切实有效的实现他们朗读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训练过程中,要对学生认真讲述培养和提高朗读能力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加强朗读训练的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磁带或者亲自朗读示范等方式,来进行朗读训练,此外在播放磁带时,尽量选择一些语速柔缓的散文或者是诗歌,以保证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朗读的特殊魅力。而且要注意的是,在学生的朗读实践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他们进行有效性鼓励,对说一些鼓励性话语来调动学生的能力性,并帮助他们逐渐克服紧张心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2.2采取各种有效教学措施,努力的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
一、范读
由于诗歌据现代时间比较久远,有些读音已经发生了变化,或多音字的关系,或学生自身的原因,难免读错音。所以范读尤为重要,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间”是个多音字,这里根据诗歌的平仄变化应读“jiàn”四声,不少同学读成“jiān”一声。
二、领会节奏
诗歌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要注意诗歌节奏,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描绘的是与友人惜别时的场面,要用一种轻柔、深情的语气才能表达出作者与朋友依依不舍、深挚的惜别之情。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也是一首送别诗,但作者打破以往送别诗的悲情,“满天都是黄云,把太阳变得昏昏沉沉,北风吹来,大雁在落下的雪花中向南飞去,好朋友不要害怕你前去的路途中没有知己,凭你的修养和人品谁都会敬仰你的”。既有依依惜别之情,又表达作者开朗豪迈的胸襟。
三、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要想将作品朗读好就必须理解作品的内容,如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青山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是诗人林升在杭州的旅店里写的,当时金兵已经侵占北方的大片土地,而南宋集团却在苟且偷生、花天酒地。林升看在眼里,心里又痛又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重重叠叠的青山,重重叠叠的楼阁,杭州如此的美,西湖的歌舞何时才能停止?暖洋洋的风使那些权贵们沉醉其中,把杭州当成故都汴州。
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在岐王的宅子里经常看见你的表演,在崔九的堂前也经常欣赏到你那高超的艺术,如今在这美丽的江南,正值落后时节我又遇见了你。通过泛读,学生可以领会这种朋友相遇又悲喜交加的情感,喜的是终于与故人相见,悲的是如今各自的境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繁华景象,如今的国事沧桑,人生飘零,不禁让人感慨时代的沧桑、人生的巨变。
四、展现诗歌中表现的艺术美
诗歌是美的艺术,能给人美的享受,朗读时让学生从中体会出诗歌的美,进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诗歌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特点:
1.语言美
诗是语言的艺术,凝练、简洁、准确、生动是其特点,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让学生爱上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自然景物,太阳依傍着西山慢慢落下,滔滔不绝的黄河向东流去,语言朴素、浅显,画面却高远宽阔,后两句写意,想要看得更远,需登上更高的楼层,含义深远,耐人寻味。“更”字用得最巧妙,耐人寻味。
2.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歌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所谓的“诗情画意”,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幅美丽的秋山黄昏图,雨后的秋山,空气是那样清新,皎洁的月光充满了松林,清清的泉水从溪石上流过,竹林深处传来一群少女的欢声笑语,一支小巧玲珑的渔船顺着溪水顺流而下,掀起了一阵阵涟漪,这一切都好像历历在目,让人清晰可见。
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又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在“空山”、“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渔舟”等意象组成的秋夜图中,我们仿佛真的呼吸到了雨后的新鲜空气,月光照耀在身上的惬意,溪水的流动,还有诗人希望远离尘世、回归乡土质朴生活的心声,这种清新的、明净的暮秋意境,使人禁不住产生心胸荡涤之感。
再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朗读时可以从“风急”、“天高”、“猿啸哀”、“沙白”、“无边落木”、“滚滚长江”等词语中读出意境苍凉、悲壮,气势宏伟壮观,还有作者长年漂泊、忧国忧民、老病孤苦无依的景象,让人心中无比悲凉。
3.情感美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诗中蕴含的情感是诗的灵魂,没有情感的诗歌不会打动任何人,每首诗表现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者在剑南外忽然听到官军已经收复失地,喜极而泣,眼泪沾满了衣裳,看看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一点忧愁都没有了,收拾诗书和行李,趁着这美好的时节好返回家乡。全诗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喜”字,作者无比兴奋,可以说是情感的迸发,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这首诗不知感染了多少读者。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性、新颖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它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口、脑等器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荷”专题的活动开展前,我先播放了中央十套的绿色空间系列节目“都市花影——荷”,时间大约30分钟。影片系统介绍了荷花的历史、结构、名称、作用、品质、情韵等,美丽的画面、清扬的音乐、娓娓的谈吐等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学们赏荷、读荷、议荷、写荷的兴趣。对于学生领悟能力的培养,以及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课始展示,渲染学习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我们语文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知道,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会使学习变得更加有效。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荷”专题的学习伊始,我就投影出示了清丽脱俗的“清风荷影”图,让学生们感觉自己就在荷塘边上;在学习《老山界》一文时,我在白板上投影了一幅举着火把在崇山峻岭间攀登的图画,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和英勇豪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生动直观的画面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三、课中展示,突出重点难点
我们坚信,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重在“学”,“教”应服从“学”。杜郎口学生“自由、自主、自学”的课堂模式,在复习课、训练课上使用的确是很有效的,但在一些理解程度较高的新授课上就勉为其难了,如文言文教学。学生的预习有时只是教学参考书的搬抄,并不能真正弄懂弄透;学生的讲读有时也只是自顾自讲,至于其他学生有没听懂,主讲的学生也不闻不问。这样的学习效果必然要打一个折扣。课堂中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不仅能使整个学习环节流畅自然,而且能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突出重难点。毕竟在学生听、说的过程中课件展示,本身就有醒目的效果;何况这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课件呢?如果在多媒体展示的同时,教师再配上得体的肢体语言,强调效果会更显著!
四、课尾展示,小结启发升华
俗话说:“编篓编筐,重在收口;描龙描凤,重在点睛。”“收口”和“点睛”形象地概括了小结的重要性。在课堂结束前通过多媒体课件小结,简明扼要,提纲挈领,一目了然。既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总结规律,形成知识结构框架,也可在做小结时提出一个有启发性的思考题,造成悬念,为下一节课蓄势,做好铺垫。这样不仅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导向,而且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