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统计学原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3 15:18: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统计学原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统计学原理论文

第1篇

1.1独立学院学生的统计学学习现状

学生缺乏对于统计学的兴趣,很多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在思想上意识不到统计学的重要性,并不太重视统计学的学习。独立学院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比较差,并且经管类专业的生源大多是文科生,对于数据、公式、原理的理解和学习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也不善于数理类课程的学习。授课的普遍经验是学生对于描述统计学部分的学习很轻松,但是对于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推断统计学部分的学习则是“叫苦连天”。讲授推断统计学部分的内容时,可以看到学生茫然的表情,似乎完全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下课后,不少学生向老师抱怨“好难,好难”。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是36-54学时,在这有限的课时里,要完成经典统计学的大部分内容———描述统计学、概率分布、抽样分布、区间估计、假设检验、线性回归的授课,时间已然不太足够。更何况,学生在高中对于排列组合的学习并不深入,甚至很多文科生反映他们完全没有学习过排列组合的内容;在大一只学习了微积分,并没有开设概率论相关的课程。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还需要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基础知识,不仅时间不够用,而且学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1.2独立学院教师的统计学授课状况

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课时限制和学生基础薄弱,教师能够按计划完成教学计划已属不易;由于学生普遍反映统计学学习太难,一线的授课教师迫于教学质量评估的压力,不得不删减掉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这就使得教师讲课的内容不得不局限于教材基础知识,而缺乏对于基础知识的延伸和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手段方面,由于现在的年轻教师授课过度依赖于多媒体,虽然展示了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等,也能用动态的方式展示图形的变换。但是多媒体授课很难帮助教师把握好授课的节奏,尤其是统计学这种需要深入理解的学科,其结果是导致学生很难透彻理解基本原理和方法。

2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教材选用不太合适

独立学院的很多课程在教材使用方面都和母体院校保持一致,统计学教学使用的教材也不例外。然而,母体院校本身就是偏重科研,在教学方面也偏重于理论教学;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在教学方面也更应偏重于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且,独立学院的学生相比母体院校的学生来说,基础较差,学习同等难度的教材肯定会很吃力。因此,简单的套用母体院校使用的教材肯定会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冲突的现象。许多教材都是重理论、轻应用,太过注重讲述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推导和计算过程,而缺乏经济与管理领域的相关案例,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2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独立学院对于统计学的教学大多仍是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教师单向灌输式的向学生介绍基本方法及其推导,缺乏学生的全身参与,就会使得课程更加枯燥无聊。而现在的学生都是思想活跃、个性活波的90后,一味的“填鸭式”教学不仅会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2.3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由于课时或者教学条件的限制,在统计学教学方面,只注重课堂上教师的单向讲授,只是机械的向学生灌输理论和相关公式,没有把统计学的授课和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甚至出现很多个专业在统计学授课时用同样案例的现象。这导致学生们在学习了一个学期的统计学之后,对它的印象只有“和高数一样难”,“一大堆公式”,而不知道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该怎样用。

2.4考核方式简单

如今统计学课程的考核仍是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计算分析附带一堆数据的题目。这样的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理论和基础方法的掌握,却很难考察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挂科”和评奖学金的压力下,学生最关注的还是试卷上的一个分数,他们希望取得高分,所以在期末时会拼命的通过习题进行演练,这个过程当然也能带来强化基础理论的效果。但是更真实的情况是,只要学生练习足够多的习题,即使他完全不会运用这个知识点,仍然能在试卷上按照早已经熟记的步骤和公式写出解题过程,仍然能取得不错的分数。很显然,这样的考核方式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冲突的。

3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3.1选择或开发合适的教材

前几年的统计学教学采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写的统计学经典教材,该系列的教材内容全面、逻辑清楚,为很多高校所采用。然而该教材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难度偏大,偏重于对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的讲解,而缺乏详实的经济管理领域的例子。近两年来我们采用国外学者主编的《经济与商务统计》作为教材,该教材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并且包含有丰富案例,这些案例都是来源于经济与管理领域,有些案例是讲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了难题之后怎样运用统计学的思维进行解决的。较简单的教学内容能够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负担,丰富的案例能让学生真切地意识到统计学的实用性,并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2建设学生参与型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从教学方式上来说,要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树立“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行互动式教学。具体来说,在教学中不能单纯采用教师讲授的灌输式授课,要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方法。案例教学法中,通过精心准备的案例,对学生进行逐步引导,培养他们应用统计学的理念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项目教学法中,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项统计调查任务;让学生作为任务主体,通过独立完成任务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3.3改革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手段

统计学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工具,他们没有必要很清楚具体的统计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也没必要把公式背得滚瓜烂熟,更没必要擅长把数据套进公式进行计算。他们只需要知道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统计学方法解决问题,统计的结果代表什么含义就可以了。所以在经管类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强化基本原理的讲解,弱化公式的推导和统计计算。教学手段上,不应该过度依赖于多媒体教学,应当结和板书与多媒体教学,并增加上机课。统计学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难,如果全部采用幻灯片授课,学生对于上课内容无法深刻理解,当然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了。板书教学会放慢课堂节奏,给予学生更充分的思考和理解时间,并且步骤清晰,更方面学生进行复习。上机课主要着重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讲解相关统计软件的使用,并让学生动手操作,加强技能的训练。

3.4考核方式多样化

考核方式不应该只是期末闭卷考试,描述统计学部分可以采用书面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撰写格式规范、层次清晰、图表结合的报告是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求,可以找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和数据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整理并撰写分析报告,以此来培养和考核学生撰写规范的统计报告的能力,也可以考察学生对于统计图表的应用能力。

4总结

第2篇

首先,统计案例素材来自于石油院校的各院系的真实课题。整个解题过程涉及到大量的专业背景,完整的教学过程可以有效地将统计教学培养和专业教学培养结合起来,对于学生将来就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其次,案例分析是进行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辨析并得出自己结论的一种创造性教学活动。以石油为背景的案例教学过程,不仅可以作为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教学主体,还可以作为各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课题,同时也可以为毕业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最后,任何一个统计问题都需要论证和检验,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对于所选择的案例,结果都是客观存在的,这就促使学生思考自己所做的结论是否具有可行性。

如果学生所得到的结论比预期的结果要好,就可以适当考虑统计模型的可行性及与原始结论的差异性。3案例教学分类依照案例性质可分为解题型、分析型。解题型是指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统计原则和具体方法而采用的教学案例,其特点是通过实例性习题、例题进行具体的计算,简单地体现出多元统计学中的原则、定义、原理和方法。分析型案例是指由教师提供背景和材料,并具有明确针对性地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研究问题存在的状况、条件以及问题的发展演变趋势,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依照案例内容多少可分为专题型和综合型。专题型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或问题的某个方面的案例,也称专门型案例。综合型案例是对统计全局性关键性的问题进行全面研究或分析,涉及范围广泛,知识点含量多。综合型案例的特点是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和系统性。

2案例式教学法三个步骤

2.1提出问题。案例教学当中的案例必须具备真实性、可操作性、知识体现性这三个要素。真实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为将来处理实际问题做好有效的前期铺垫。可操作性是指案例应该有合适的解决办法,结果不能含糊,整个过程尽量思路清晰。知识体现性是充分考虑到我们的目的是教学,因此选择案例时候需要挑选能充分体现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知识点的案例。

2.2解决问题。整个过程的主体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对于陌生的问题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案,作为教师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思路想法去讲解,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总结利弊,再借助统计软件向学生演示,讲解问题的整个过程。讲解的同时注重理论的渗透和方法的总结。

2.3实验操作。通过案例的演示,明确具体要求,由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考虑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发表白己的意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讲评,并介绍在其他问题中的实际应用,以利于学生知识的升华。

3结论

第3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信息技术;传统文化;游戏化教学

一、引言

多元智能理论在世界教育教学改革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学习和研究这一理论,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历史的结晶[1]。对于我们来说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责无旁贷,毋庸置疑。

那么探索全新的传统文化教育之路刻不容缓。迎面袭来的多元智能理论与信息技术潮流带来更多可拓展的空间。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学生的多元智能,来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及重视程度大势所趋。最终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时代的主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有生力量当务之急。深入思考、探索,最终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之路迫在眉睫。

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刚刚胜利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给了传统文化明确的定义:“一个国家的历史、形象和尊严的代言是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的根蒂是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也必须以领悟、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为基本条件。近年来国家大力度进行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一直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着力点,从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三、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与国家的大力号召相反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却受到了“冷遇”,在教育中遭遇了“瓶颈”。全面分析当今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我们不难发现以下问题:

(一)忽略传统文化教育

1.家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断层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偏差,家长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识淡薄,子女受其影响而表现出来的消极和抵触情绪,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当前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力,甚至在很多方面都出现了缺失和断层。

2.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建设不完善

2012年,某教育机构对全国100家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设置进行统计,仅有30家高校开设了传统文化教育选修课程,其中配备对口专业教师的仅有20%。就学生学习情况来看,课程出席率小于35%。

(二)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过度的课程化,任务化,教育推广面狭窄单一。

灌输式教育,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真正理解。使传统文化的传承成为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介绍。

(三)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缺乏情景式教育

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适应性,产生于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也反作用于生活环境,与环境共融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其脱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成为无本之木,无根之水,空中楼阁,成为了书本的文化,“僵死”的文化。

四、多元智能理论与计算机网络支持下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

在计算机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多数新兴事物、外来文化迅速占领市场,成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除了关注这些“异”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面前,我们不能只是爱么能助,望洋兴叹,更应该看到的是他们带来的活力与生机。那么利用多元智能理论结合信息技术实施多元多维、情景性、发展性的教育模式,正适合传统文化的教育。

近年来,随着互连网走入千家万户,我们进入了“全城一家零距离,珠穆朗玛在身边”开放、虚拟的网络时代。那么,让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是下一步应该探索的问题。

(一)利用网络虚拟现实技术为传统文化安个“家”。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虚拟仿真出全世界的旅游胜地,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领略世界的风采,是经济旅游的新潮流。那么基于网络虚拟现实技术显著的技术特点为中国传统文化安个“家”,是初步探索的方向。

(二)传统文化教育利用多元智能原理与游戏化学习的“脸对脸”。

让网络游戏为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让传统文化为网络游戏填加丰富的内涵。网络游戏的虚拟环境成为传统文化教育赖以生存的土地。

网络游戏是网络虚拟现实技术中的一种,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日益成熟,传统的网络游戏也成了新兴产业。正引发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事件层出不穷。网络游戏设计的暴力,不规范占绝大部分因素。从网络游戏设计中入手改善网络游戏的不足,并在网络游戏设计中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网络游戏之中,赋予传统文化腾飞的羽翼,同时也赐予网络游戏以圣洁的灵魂,实现游戏化学习。

根据众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游戏化学习的难点主要在于游戏与学习之间相互融合的问题,游戏与学习之间的比重问题。

五、小结

根据游戏化学习的意义我们用情理的精神,利用传统的文化改造虚拟游戏的不足,填补虚拟游戏的漏洞。

利用多元智能理论使学生能无意识的在网络游戏中领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相反传统文化也在游戏中起到引导的作用,抑制其弊端,避免沉迷的现象。有机的将传统文化,网络环境,学生的意识结合到一起。三维一体的立体式隐性学习模式。

改变“填鸭式”教学,使学习成为一场有趣的游戏,从学习中感受快乐,使人们不再是对游戏成“瘾”,而是对学习成“瘾”。

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东西,在我们现代社会都有其重大的意义,通过多元智能理论与计算机网络的支持,我们更大程度的优化高等教育中的不足,并将传统文化传承,保存下来是非常必要的。

第4篇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开放式考核;毕业论文

0引言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这是每一个从事高等教育的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工作也在有序推进.高校应该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等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高校教师应该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工作,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其中,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尤显重要.下面将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统计学”课程如何改革考核方式进行一些探讨.

1“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数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学界的各种现象,对实验所获得的数据能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做出符合实际的推断,生物统计学已成为生物科学研究所必需的重要手段.实验设计本身并不是生物统计学的内容,但是,只知道统计分析方法,而不知道如何设计符合统计学要求的实验,知识并不系统、全面.因此,多数统计学教材都加入了实验设计的内容.通过学习实验设计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并掌握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简单实验设计、单因素实验设计、两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为完成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以及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这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按照目前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而这些能力需要通过扎实的科技知识训练和系统的能力培养来实现.此外,生物统计学也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由于生物统计学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较好的逻辑推理能力,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生物学专业虽然在大一时开设了高等数学这样的基础课,但是,数学基础仍然相对较差,所以,该课程一直被认为是生物学专业最具难度的课程之一.

2“生物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现状分析

课程考核是教学的必要环节,既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的考试制度缺乏合理性和灵活性,如在课程的期末考试中规定必须要通过完成试卷的方式来考核,有的高校还规定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题型.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考试(闭卷或开卷)为主,试题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期末考试成绩基本决定了课程的学期综合成绩.但是,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就生物统计学课程而言,考试的考核方式虽然可以通过让学生完成相应题目来考察学生对生物统计学原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但是,完成试题的过程需要使用计算器进行大量的运算,而在实际运用环节中,很少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都是通过相关的统计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由此可见,通过完成试卷来考核的方式与实际应用脱节,缺乏合理性.此外,由于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相关专业学生数学基础稍显薄弱,所以,这种传统的完成试题的考核方式会导致学生的考试分数不理想,不及格的学生比例较高.从生物统计学的教学目标来看,主要由试卷考核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显得不够全面.前述考核方式可能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首先,部分高校的课程总评成绩由考勤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各部分所占比例不同.

这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学生的课题出勤率和平时完成作业的情况,避免了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学期总成绩起主要作用的弊端.但是,部分同学在平时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学会相应的知识,无法独立完成作业,于是采用抄袭的方法来完成作业,这样就无法通过完成作业的过程来巩固相应的理论知识.其次,与多数课程一样,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考前通过突击复习,即便考试通过,但是对知识掌握不牢靠,一段时间后就会忘记所学知识,当然更谈不上会运用统计学知识来解决生物学问题,到做毕业论文需用到统计学知识时,很多学生显得毫无头绪.第三,学生虽然掌握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但缺乏基本的统计思维能力和实践经验,对理论知识不能灵活运用,也不能举一反三.这样的一些考核方式将学生引向了一种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的轨道,学生为了完成试题,需要花大量时间去进行计算,理论与实践脱节,当然会限制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对于“生物统计学”这种注重分析和应用能力并且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言,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够灵活,也不能使学生有较好的学习效果.

3“生物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探索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要求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创新性人才是当下时代的需求.这样就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的考核是教学活动的必要环节,灵活合理的考核方式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巩固教材上的学习内容,并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对生物统计学课程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必要的.在教学工作中,可以根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具体要求,按照教学目标,对考试观念、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充分发挥考核的功能.改变传统的课程总成绩的测评方式,将考勤成绩、平时成绩、统计软件应用成绩、期末考核成绩相结合而综合考核.考勤成绩可以督促学生进入教室听课;平时成绩可以督促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来加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只是,要避免学生为了平时作业的成绩较好而去抄袭作业的情况发生;统计软件的应用已经普及,通过统计软件应用这个项目的考核,可以督促学生掌握相应的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期末考核内容可以结合学生之前学过的专业知识以及将要进行的毕业论文内容,学生可以查阅有关参考资料后选择一个小的研究课题,独立设计实验,并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的统计分析内容,最后给予合理的生物学解释.生物统计学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如何收集并整理数据,并能用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出结果,最后得出相应的专业解释的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大趋势下进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必要性,认识到人才的培养模式要有所调整,认识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对于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原理和知识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用试卷进行考试的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并不是太大,这种考核方式要求学生使用计算器等工具进行大量的计算.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关的统计软件可以完成基本统计分析,因此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的实际应用价值并不太大.同时,由于该门课程本身较难,可能会导致学生花了太多的时间复习应考却并不能及格.大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如何发现科学问题以及如何对所要研究的课题进行设计和实施两个方面.而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正好可达到这一培养目标.“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两块大的内容.通过实验设计内容的学习,可培养学生独立设计研究课题的能力(实验因素与水平的选择、实验设计方法的选择);

通过统计学原理和相关统计分析方法的学习,培养其利用统计学知识解决生物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述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其科研能力.因此,考核方式和内容就应该通过改革来反应学生对这些能力的运用能力,摒弃单纯以理论知识的难度、深度和完成试卷的好坏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做法.经过在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多年的生物统计学教学实践,笔者提出如下针对期末考核方式的改革内容:可以采用开放式考核的方式,摈弃传统的试卷考试的方法.把生物统计学的考核与学生的毕业论文结合起来,毕业论文的前面一部分工作通过课程考核的方式来完成,让学生自己拟定实验计划书(包括题目选取、文献查阅、设计实验等).由于学生并没有实际开展实验,只能通过文献中的数据,列出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的计算步骤,再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这种开放式的考核,可以使学生在结合应用实际的基础上掌握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综合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达到能够独立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的目的.到了毕业论文的实验部分完成后,对数据的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就能轻车熟路,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具体内容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考虑:结合教材的两个大的方面的内容,统计分析和实验设计,让学生自己编制实验计划书,计划书包括选题、国内外研究动态、实验目的、预期结果、实验方法、实验设计(重点内容)、确定统计方法,并从文献中收集相关的数据来进行统计分析,列出分析步骤,最后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结果进行解释.通过上述考核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观念.学生选题后进行实验设计时知道需要遵循的随机、重复、设置对照等原则,通过这个过程,应该认识到实验所获得的数据是分析问题、解释问题的基础,所获得的任何数据和结果一定要经得起别人的检验,不能为了得到理想的结果而去修改或者编造数据.这对他们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或其他方面的工作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影响深远.

4结语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通过以上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没有了应付试卷的压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会有所提升.在完成期末考核内容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运用生物统计学原理和统计分析方法解决生物学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此外,还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使其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今后,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还需要进行如下的完善:更深层次将该课程考核与学生毕业论文进行融合,具体与学生的论文指导教师进行沟通,确定选题的大方向;可以将统计软件应用能力的考核与期末考核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上机分析从文献中获得的数据并给予适当的生物学解释.

参考文献:

[1]朱汉春,程龙.《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270-272.

[2]张恩盈,程丽巧,赵永厚,刘芳,宋希云.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149-150.

[3]丁建华.《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与技巧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9):171-172.

[4]叶子弘,崔海峰,陈春.《生物统计学》课程“全程评价、综合评定”考试模式的建立[J].高教论坛,2011(1):30-31.

第5篇

相关热搜:统计学  统计学原理

ThomsonScientific国家科学指标数据库2004年数据显示,中国数学论文在1999~2003年间篇均引文次数为1.03,同期国际数学论文篇均引文次数是1.3,这表明中国数学研究的影响力正在向世界平均水平靠近。相较于物理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国数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是最高的。

我们以美国《数学评论》(MR)光盘(1993-2005/05严为数据来源,用统计数据揭示国际数学论文的宏观产出结构。通过对《MR》收录中国学者发表数学论文每年的总量及其在63个分支上的分布统计,将中国数学论文的产出置于一个相对明晰的国际背景之下,借以观察中国数学的发展态势。此外,我们还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数学文献数据库》(CMDDP为数据来源,统计了中国数学论文在63个分支领域的分布,并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天元基金资助的论文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上述数据库均采用国际同行认可的《数学主题分类表》(MSC),分别在国际、国内数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相当规模的用户群。

《MR》光盘收录发表在专业期刊、大学学报及专著上的数学论文,其收录范围非常广泛。1993~2004年共收录论文769680篇,其中有74988篇是由中国学者参与完成的,我们称之为中国论文。这里中国论文是指《MR》的论文作者中至少有一位作者是来自于中国(即《MR》光盘中所标注的“PRC”)。12年中,中国论文数占世界论文总数的9.74%。

《CMDD》收录中国国内出版的约300种数学专业期刊、大学学报及专著上刊登的数学论文,此外,还收录了80种国外出版的专业期刊上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并对那些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天元基金资助的论文进行了特别标注。

2.1《MR》收录中国论文的统计分析

考虑到二次文献的收录时差,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选取的是1993~2004年的文献数据,检索结果如图1所示。数据显示,《MR》12年来收录的中国论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势头,中国论文的增长速度要大于《MR》总论文数的增长速度。

2.2《MR》收录论文在数学各分支上的分布

为避免重复计数,在对63个数学分支进行统计时,均按第一分类号统计。按2000年《MSC》提出的修订方案,将1993~1999年的数据进行了合并和调整。图2显示了国际数学论文在63个数学分支上的分布。

数学各分支占论文总产出的百分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规模,而相应分支学科的研究热点变化也是统计中着重揭示的问题。在实际统计中,跟踪热点变化主要是通过这63个数学分支的时间序列分析完成的。统计数据揭示的主要特征和趋势如下:1993〜2004年,国际数学或与数学相关论文产出百分比最高的前10个分支依次是:量子理论(81)、统计学(62)、计算机科学(68)、偏微分方程(35)、数值分析(65)、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组合论(05)、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系统论/控制(93)、常微分方程(34),这10个分支的产出占总体产出的42.5%。

隹某些分支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如统计学领域的论文数量近3~4年增长较快,有取代量子力学成为现代数学最大板块的趋势。对统计学进一步按照次级主题分类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论文产出主要集中在非参数推断(62G)方向(见图3)。

2.3《MR》〉收录中国论文在数学各分支上的分布

MR收录中国学者的数学论文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參1993~2004年论文产出百分比最髙的前10个分支领域依次是偏微分方程(35)、数值分析(65)、常微分方程(34)、系统论/控制(93),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统计学(62)、组合论(05)、概率论与随机随机过程(60)、动力系统和遍历理论(37)、算子理论(47),这10个分支的产出占总体产出的52.25%。

偏微分方程(35)是中国数学论文产出的最大分支,对偏微分方程的二级分类进行细分,结果见图5。

从图中可以看出数理方程及在其它领域的应用(35Q)所占比重较大。同时,根据对35Q的下一级分类的追踪发现,关于KdV-like方程(35Q53)、NLS-like方程(35Q55)的论文有增加的趋势。

差分方程(39)、Fourier分析(42)、计算机科学(68)、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系统论/控制(93)、信息和通讯/电路(94)表现出一定的增长势头。

结合环和结合代数(16)、逼近与展开(41)、一般拓扑学(54)、大范围分析/流形上的分析(58)、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等表现出下降趋势。

与《MR》收录数据的主题分布所不同的是中国的量子力学和统计学均没有进入前5名,量子力学排到了第12位,且有下降趋势。计算机科学(68)、常微分方程(34)在《MR》中分别排在第3位和第10位,而中国数学论文中,常微分方程位居第3,计算机科学位居第11。

1993~2004年《中国数学文献数据库》收录论文统计分析

1993~2004年《CMDD》收录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总数达到93139篇。从这些论文在63个数学分支上的分布中可以看出,这63个数学分支学科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对这63个数学分支的论文产出的时间序列分析发现,有些分支增长较快,如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有的变化不大,如几何学(51-52)。

通过对《CMDD》的数据统计,表明中国数学文献的学科分布有如下特点:

參1993〜2004年论文产出百分比最高的前10个数学分支依次是数值分析(65)、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常微分方程(34)、偏微分方程(35)、统计学(62)、系统论/控制(93)、计算机科学(68)、组合论(05)、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这10个分支的产出占总体产出的56.0%。

一些分支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如数理逻辑与基础(03)、矩阵论(15)、实函数(26)、测度与积分(28)、动力系统和遍历理论(37)、Fourier分析(42)、变分法与最优控制/最优化(49),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生物学和其它自然科学(92)、系统论/控制(93)、信息和通讯/电路(94)。

參一些分支所占比重下降。如逼近与展开(41)、一般拓扑学(54)、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统计学(62)、数值分析(65)等。

參在排名位于前10位的数学分支中,量子理论(81)在《MR》、PRC(《MR》的中国论文)和《CMDD》中所占比重有较大的差异,其余的9个分支尽管所占比重不同但基本上都能进人分布的前10名,例如,计算机科学(68〉在《MR》数据组的排名是第3位,到PRC和《CMDD》数据组就下降到第11位和第7位,在《MR»数据组的排名分别是第8位和第10位的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和常微分方程(34),在PRC数据组中,则上升到第5位和第3位,在《CMDD》数据组则为第2位和第3位。这些排名的变化可以部分地揭示出中国在量子理论、计算机科学的交叉研究等方面稍有欠缺,但在数值分析、运筹学(含数学规划)等方面,中国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

组合论(05)在《MR》、PRC和((CMDD》中所占比重较为一致,分别位居第7、第7和第8位。数据表明组合论中的二级分类图论(05C)的论文产出比例最高,对图论主题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这几年成长较快的图论领域的研究论文大多集中在图和超图的着色(05C15),其次是因子、匹配、覆盖和填装(05C70)。在图论的这两个三级分类上,中国学者的论文产出与国外非常吻合。

    本文中的“基金资助”指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天元基金的资助。为统计方便,二者统一按基金资助处理。1993~2004年《CMDD》收录的获基金资助的论文共计27662篇,受资助力度达到30%左右。表8显示,获基金资助的论文近年来有不断上升的趋势。2005年《中国数学文摘)>第6期附表1说明《中国数学文摘》和《CMDD》2005年收录的论文受基金资助的比例达40%以上。《CMDD》收录的获基金资助的中国论文在数学各分支上的分布特点如下:

在数量上,前10个分支领域为:数值分析(65)、系统论/控制(93)、偏微分方程(35)、运筹学和数学规划(90)、计算机科学(68)、常微分方程(34)、统计学(62)、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组合学(05)、对策论/经济/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91),这10个分支占总体产出的60.2%。

在63个分支领域上,基金资助比例最高的前10个分支是:K-理论(19)、多复变量与解析空间(32)、质点和系统力学(70)、大范围分析/流形上的分析(58)、拓扑群/Lie群(22)、动力系统和遍历理论(37)、经典热力学/热传导(80)、概率论与随机过程(60)、系统论/控制(93)、位势论(31)。

第6篇

关键词:旅游统计学;教学方法;应用型人才

旅游统计学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分科中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部门统计学也称专业统计学,它是研究旅游业领域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研究旅游部门指标体系的性质,以及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它是一门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问,从基础数据的采集到综合处理,从数据的分析研究到最终服务于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统计管理办法》的规定:旅游统计是国家统计的组成部分,是提供旅游信息的主体。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制定的旅游统计调查制度属于国家统计调查制度。旅游统计调查制度主要包括旅游定期报表制度、旅游抽样调查和旅游专项调查。实际上就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在旅游领域的应用。这门学科实践性很强,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进行理论上的研究还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几年旅游管理专业在各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等都陆续开设了旅游统计学课程,特别是高等教育在以培养适应旅游业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下,旅游统计学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我国旅游统计学开设的时间不长,在教学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问题,特别是近几年高校扩招以及教学环境的变化,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同样对旅游统计学学科的建设和改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根据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就旅游统计学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教材的建设、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以及关于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教材建设

该课程由于课程建设时间不长,教材缺乏,现有的教材中原创性教材很少。教材的发展明显落后于旅游业本身的发展,知识更新慢,教学内容陈腐,在教材的编写内容与形式上,剪辑性成果多,研究性成果少,理论内容多、操作性内容少,传统继承内容多、创新内容少。旅游统计学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它融合了两部分知识即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和旅游统计学,现有的教材结构基本都是分为两部分,前篇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的内容,后篇是旅游统计学的内容,只是将两部分内容分别罗列在一本书中,实质就是一册合订本。前篇讲述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基本的调查收集资料的方法、统计整理的方法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基本内容与一般的社会经济统计原理无实质性的差别,只是将原理中的内容冠以“旅游”的字样。而后篇旅游统计学部分则又将前篇所讲的原理内容,按例题的形式应用于旅游领域。前篇的公式、原理等理论内容枯燥无目的性,学生不感兴趣,后篇又独立讲述旅游统计领域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和内容上的重复性,前篇和后篇不能融合成一体,前篇和后篇内容相互脱离使学生难于理解。

教材应体现旅游业最新的发展前沿问题,体现实际发展状况,紧跟实践,注重基础应用型知识。为了使该课程前后贯通,建议在教材的编写上应充分体现作为一门完整学科的存在,以旅游业所涉及的内容为主线,以实际统计工作过程为顺序,按照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的顺序分别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并同时讲述在旅游业领域中的应用。

二、教学计划的安排

旅游统计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之一,目前该课程开设的学时数过少,而其内容又多,包括统计学原理部分、旅游统计学部分、数理统计学的部分内容。目前多数高校开设的课时数是32学时、48学时,在有限的课堂上不能深入讲解原理的内容又没有时间联系实际的应用问题,导致学生对理论的掌握不深入,对实际的应用能力差。在国家教委下达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中,包括54学时的旅游统计学课程,笔者认为这远远不够。建议增加学时设置。由于该课程涉及内容多,并且该学科作为专业基础课重在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方法论学科,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和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整个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总学分限定的情况下,往往加大专业课的比例,而专业基础课的比例偏少,这样会造成学生基础不扎实,对基本方法掌握的欠缺,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考虑到课程的衔接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建议该课程应安排在第2学年的春季,以64学时为宜。在专业课之前紧接基础课之后,为开设专业课提供一定的方法论基础知识。或者分别开设两门课:基础课统计学原理和专业基础课旅游统计学,学时分别为48学时和32学时。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

目前的旅游统计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即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旅游统计学、数理统计学的部分。在原理部分中往往是无所不包地介绍所有内容,不能体现旅游业的特点,而在旅游统计部分中又过多地介绍了旅游专业的术语,与一些专业课相冲突。在有限的学时内介绍过多内容,只能是泛泛而谈,不能有针对性地讲解重点内容。根据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应该紧紧围绕旅游业的统计范围,有选择地分重点地进行讲解。对于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的目的重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在教学中只要讲清统计学的基本方法以及能解读统计数据的含义即可,而大量的计算则由计算机完成,不必花费有限的课时进行讲解。在旅游统计学中计算技术不重要,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对指标和数据的解释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建议在教学内容上增加研究方法论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发挥统计学作为一种认识社会的工具的作用。建议加强对旅游市场统计调查相关内容的分量和学时分配,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完成从提出问题、调查项目的设计、调查问卷的编制、调查过程的实施、调查问卷的回收、问卷整理提纲的制定、整理汇总表的编制、统计分析表格的编制直到完成统计分析报告的全过程的练习。

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教师仅仅教授相对滞后的教材上的内容是不能培养出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要使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学以致用,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该行业的动向,及时地将最新的知识补充到教学中。目前一些大型的外资、合资饭店进行经理培训时,都增加了饭店管理的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内容,作为学校教育也要紧跟社会实践的需求。建议在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层次中增加关于统计软件的基本操作的内容,上机授课,讲授电子表格图形的处理、基本统计指标的应用,如:EXCEL、SPSS、SAS、MINITAB等软件的操作和应用统计软件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势必增加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目前多数高校鼓励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在实施的几年里对于大多数课程来说,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对于强调应用性的旅游统计学课程来讲,不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原因是该课程的特点是多有运算和公式的应用,采用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分步讲解,也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学生忙于记笔记,而不能集中精力理解老师对于指标的讲解。而采用传统的板书形式,虽然在板书上花费的时间较长,但更能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和二级学院的出现,高校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学校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往往是将多个班级合在一起上,对于一些公共课和纯理论课,较易自学的课程来讲效果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但是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自学理解有难度的课程来讲,适合进行小班制教学。笔者在实际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比较大班课和小班课也证明了其效果的差异。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课堂讲授多,讨论和案例少,练习少,学生是被动学习,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往往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建议学习国外的经验,使用案例教学,增加讨论课,开展“一小时教师体验活动”,让学生模拟教师,讲授一个问题、一个章节或者一个专题,然后回答学生和教师的提问。“一小时教师制”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开发和挖掘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次实践的机会。

五、实践环节

旅游管理专业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而目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要求。由于缺乏实际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练习,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的研究时,往往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论文题目,不善于发现问题,不能很好地分析、解决问题,不能够运用统计学的方法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这显然是缺少实践环节的锻炼,学到的书本知识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导致的。因此建议在该课程结束后增加1周的实践环节,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从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以及调查对象的确定,到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到分析指标的设计到完成分析报告的实践。这样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的锻炼,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模拟的实践中掌握实证研究的主要步骤和基本规范,并能够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问题的成因。

目前在饭店、旅行社的管理机构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统计报表制度,在大型旅游企业都设有专门的统计部门,有称统计部、计划统计部、统计规划部的,还有在财务部门设有专人负责的统计综合分析岗位的,教师可以利用或收集使用这些部门的具体工作资料,对学生进行实证教育,拉近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距离。

六、改革考核形式

第7篇

一、业论文的写作从一开始就得到重视,前期工作准备充分

客观上,毕业论文的写作应起到考察我院99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锻炼他们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作用,并同时达到以写代学、以写促学的目的。另外,通过论文的写作,可以对我院科学制定今后的统计教学、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等统计教育发展计划、促进我院统计教学科研发展目标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确保本次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的顺利进行,统计学院成立了毕业论文工作小组,并在2002年11月正式开始运作。按照学校的要求和指示,统计学院从11月6日起就着手开展2003年毕业论文的各项准备工作,具体如下:

1、用每周一次的集中时间,向全学院教职员工阐述本次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的重大意义

独立建院以来,在校党委和校行政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学院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基层建设持续发展,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尽管时间很短,但取得的进步和成效是显著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对的,不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进步和差距就无从谈起。较之以前的统计学系,今天的统计学院无论是从哪一方面都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在院领导的重视下,管理工作井井有条、师资力量越发雄厚、教育水平蒸蒸日上,无一不显示着统计学院朝气蓬勃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正在逐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在这种形势下,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深化统计教学改革,培养能说会写的复合型人才,无疑是经济发展对统计教育的新要求。毕业论文写作是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论文写作折射出教学单位的教学科研水平、教师素质和管理水平,是对一个教学单位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并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因此,要求各位教职员工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不得有丝毫松懈或疏忽。经过会上会下的多次强调,使全学院上下进一步认识到重视2003年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了思想认识。“众人拾柴火焰高”,相信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没有完不成的任务。

2、以毕业论文工作为契机,提高全学院的科研水准

众所周知,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自身科研素质和敬业精神,一个科研水准不高的教师是很难指导出高质量的论文的。为此,统计学院在独立建院伊始就规定,在一年内没有公开发表两篇学术论文的教师,即使有讲师以上职称,亦不得指导当年学生的毕业论文。事实证明,这条规定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统计学院2002——2003年科研水平的提高,而且为2003年的毕业论文写作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充分利用毕业实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准备素材

毕业实习是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毕业实习,一方面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本专业的实际操作过程;另一方面能检验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知识的程度,以及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毕业实习,为论文写作准备素材,除一般要求之外,统计专业的学生还要求学生在实习时注意做到:

(1)、实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创意思维

所谓创意思维亦称创新思维或创造思维,就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知识开拓本专业的新领域,或是对解决本专业问题所采用的新方法、新角度、新思路的总称。创意思维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思维的路子富有创意;其二:思维的结果富有创意,最关键的是要为其他学科和社会各界提供越来越多的、不同层次的统计信息产品。因此,要求学生学于统计,但决不能只局限于所学的课本上的知识,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长期磨合中,才会层出不穷地推陈出新,写出有新意的毕业论文。

(2)、学习过程中注意进一步掌握扎实的人文知识基础

有资料表明,二战以来国外的高等教育特别强调人文教育在整个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学科知识之间有着越来越密切的渗透趋势,如今光用某个专业知识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例如,学统计的要剖析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现象的诸矛盾,不仅要以统计特有的通过数量透视社会经济现象的思维方式来进行不同层次的、不同角度、不同方法的剖析,还要运用哲学上的一般原理对历史与现实的、国内与国外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既而提出改革与完善的举措等。经验表明:统计人员只有平日里博览群书,一旦碰到纷繁复杂的具体的统计问题时,才会具有“一览众山小”的大局观。因此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注意利用时间积累必要的知识,如此,才会大大增强解决统计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写出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除此之外,统计学院还通过全院总动员、班主任深入及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期工作,使广大师生均认识到毕业论文写作工作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统一了思想,协调了步骤。事实证明,前期准备工作的充分和细致是今年毕业论文写作工作进展顺利的重要原因。

二、持高标准、严要求,扎扎实实做好毕业论文写作阶段的工作

有了周密的工作计划和充分的前期工作,并不意味着就能产生高质量的学生毕业论文。要达到计划目标,确保工作计划的顺利实现,尚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扎扎实实做好各个阶段的工作。为此,统计学院要求每个指导老师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情况要摸准说到底,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所以最根本的问题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大家的创造性。做好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要求指导老师对学生情况要摸得准,问题要吃得准,原因要找得准,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

情况要摸准,就是要求每个指导老师对自己指导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透彻,彻底排除仅凭学生自述或大纲来进行指导的现象。而是应该了解学生的写作意图和新观点,针对这些实质性的内容提出问题,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统领全局,把握方向地给出合理性、可行性建议。问题要吃准,就是要求老师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分寸,切中要害,切实提高论文的质量。原因要找准,就必须进行科学分析,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切入角度,找出不足,进而弥补缺陷。由于各种原因,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知识范围不尽相同。要确保统计学院整体的论文水平,就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工作,只有对症下药,方能治百病。

(2)方法要灵活首先,要由“单一行”向“复合型”转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许多问题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影响而造成的。比如学生的协作态度、思想认识、思维模式等。因此,解决问题用某一种一成不变的方法是不能见效的,必须从多方面着手,采取标本兼治的方法,“多味配方下药”。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论文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论文分为“实践型“和“理论型”两类,对前一种论文,注重指导学生在理论上进行升华,避免陷入繁杂的数据之中,缺乏理论经验的总结,造成论文“只有肉体没有灵魂“的现象。对后一种情况,要求学生避免在报刊杂志上找结论,而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新意,如此较为有效地纠正了当前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两种主要倾向。其次,要由“静态型”向“动态型”转变。要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认识的对比、原因的分析、行为的修正、效果的证实,达到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水平的目的。从实习开始到论文写作的一稿、二稿,有一段较长的选题、构思和写作的过程,由于各种原因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论文选题的更换、写作到五稿、六稿还尚未定稿等等。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这是很正常的,因此要求指导老师充分意识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从动态的角度,不断探讨问题的原因,改换指导的方式方法,不要产生厌烦情绪。我们学院多名教师指导的学生论文,其写作都不止三稿,只要其质量不能令人满意,就得继续修改,直到满意为止。由于全学院指导教师认真负责,耐心指导,才使今年的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水平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

(3)计划要落实毕业论文工作必须实打实地做。首先,毕业论文工作的安排要“实”,要切实把毕业论文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其次,毕业论文工作的措施要“实”,毕业论文的指导形式和方法很多,但都必须切合实际,动真格用实招,切忌走过场应付检查。毕业论文工作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有重点地研讨问题。我院要求做到工作之前有计划,工作之中有交流,工作之后有考核。为此,根据学校的统一布置,先后拟订了《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2003届学生毕业实习安排》、《统计学专业论文指导老师和指导方向一览表(2002年)》、《九九级毕业论文工作计划》、《毕业论文评分标准及等级要求》、《九九级统计班毕业论文答辩分组方案》、《九九统计班毕业论文答辩佳话及安排》、《九九统计班毕业论文答辩须知》等。具体工作中,要求老师应经常了解、检查学生论文撰写的进展情况,及时指导解决存在的问题,每周至少一次汇报指导毕业论文的工作情况。以周为周期,考核每个指导老师的工作质量,与计划及要求及时对比,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不让问题拖过夜。再次,毕业论文工作的效果要“实”。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效果不明显则应及时总结教训,改进方法,调整措施。

(4)制度要严格毕业论文工作的严,首先要严在责任制上。即要明确责任范围,又要明确责任人;不但要有原则有界限,更要有奖惩措施配套。毕业论文工作出了问题,要按规定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其次,我院还建立了严密的组织体系,形成有机的毕业论文工作网络。做到左右促动、一呼皆应、相互沟通,应在浓厚的工作气氛。通过联系会议、每周集中、指导老师与答辩老师相互交流等形式,互通信息、统一步调,形成毕业论文工作的合力。

(5)工作要细致毕业论文工作要做细,首先必须心细,即考虑问题要周全,处理问题要审慎。不能简单浮躁,急功近利。我院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尽管他们的日常工作及其繁忙,但是在指导论文的工作上依然丝毫没有懈怠,他们在审阅论文的时候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都能找出来。这等的细致使学生们深为感动。另外,毕业论文工作还必须持之以恒,在“勤”上下工夫。有很多毕业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并没有放在心上,认为这只是个过场而已。有人认为毕业论文具有季节性、阶段性,所以它就具有某种权宜性。确实,毕业论文写作是一种季节性的工作,但是如果就简单的认为它是权宜性工作的话,那是犯了一个大忌。如果仅把论文当作一个季节性的任务来做的话,论文的质量绝对是提高不了的。“勤”,首先要勤在意识上,只有真正意识到论文协作的重要性,才可能会花时间花精力去努力完成它。其次,要勤在行动上,不能发生“光打雷不下雨”的现象。要掌握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动态,要时刻注意当前的焦点和实际形势的变化,要客观分析问题的原因和研究结局问题的方法。再次,毕业论文工作要勤总结。要在平时的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和总结,以提高毕业论文工作的水平,将可能出现的预期问题消灭在平时的工作中。这些经验将会给下一年的论文写作及指导工作以借鉴。

三、在毕业论文工作过程中的不足

第8篇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教学策略;案例教学;考试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86-03

生物统计学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学科。它不仅提供如何正确地进行试验设计、合理地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而且还提供合理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以及对计算结果的分析与应用[1-4]。不仅在传统的生物学、医学、药学和农学中被广泛应用,而且在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工具[5,6]。因此生物统计学是生命科学学科不同专业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一门重要的工具课,是许多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该课程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以及分析试验数据的能力,并能为今后学习各专业课程以及毕业论文设计与实施奠定一定的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8]。但生物统计学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且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内容多、公式多、概念多及教师难教、学生难懂、难记、难用的“三多”和“四难”的特点[9-11]。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决定该门课程的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应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针对该课程的特点,探索特色的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较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解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练掌握常用试验设计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及相关试验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急待解决的问题。作者结合自己近十年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实践,分析该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生物统计学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以期为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学科不同专业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一门重要的工具课,是许多高等院校生物学、农学、医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是现代生物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生物学等工作者必备的基础,同时该课程又是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因此该课程在生物学、农学、林学、医学、食品、环保等专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生物统计学需以生物材料进行研究,但通常所涉及的材料数量较大,很难也没有必要全部参加试验,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抽取有代表性的试验个体进行试验,以获得相关的数据,实现由样本推断总体的重要功能。因此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紧密联系,主要讲授数据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以及在概率论的基础上对统计结果做出科学的推断,从而帮助我们认识研究对象的现象和本质[13]。因此,生物统计学已成为生物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系统的能力培养和全面的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生物统计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物统计学教材方面。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也是教学最基本的工具,它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而且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资料,选择适合教师和学生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能够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4,15]。目前,国内所出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种类较多,各大高校由于教师和学生的情况不同,在教材方面的选择和使用也不一样。尽管如此,目前国内所出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大类完全是传统生物统计学的知识和内容,不涉及统计软件的介绍和使用,这一大类教材包含两小类,一类主要侧重理论教学,过分强调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理论讲授,注重公式的推导而忽视了实际应用例题的讲解。这类教材忽略了对大学生统计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有一定的缺陷。另一类是目前各大高校使用较多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该类教材虽然也存在一些必要的公式推导,但更侧重于统计学理论与实际结合,清楚介绍每一个统计原理理论后,再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和巩固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类教材比较适合现在生物科学等本科专业的使用。但这类生物统计学教材由于不涉及统计软件的内容,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涉及一些统计软件的介绍和使用,那么即使学生完全掌握了相关的统计原理和方法,学生在复杂的试验设计及庞大的数据面前可能也会束手无策,即使会计算,在复杂及庞大的数据计算中也可能会算错,因此可能会得出相反的结论。第二大类统计教材完全是统计软件的介绍和使用,如Excel软件、SAS统计软件、SPSS统计软件、DPS统计软件、R统计软件等的介绍和使用。生物科学、技术等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类统计软件发挥了很大的优势,给科技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这类教材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它只注重统计过程的运算和统计,没有统计原理的介绍,因此对没有相关统计学知识或统计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或老师来说,即使按照教材上的步骤计算出相应的结果,但也不知道具体的含义,也不知道怎么分析。因此这类教材不适合大学本科生的教学。另外,这两大类教材要么只注重数理统计方法的讲授,要么只重视统计软件的使用,而忽视了统计学中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是建立在正确的试验设计以及所获数据资料准确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正确的作用,这是这两大类生物统计学教材共同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目前市场上还未见有统计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试验设计与统计原理相结合,统计软件与统计学原理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生物统计学教材。笔者认为这类生物统计学教材是当前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农学专业、医学专业、食品专业等本科专业较为适合的教材。

2.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方面。①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开课时间上的不一致性。国内许多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等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把高等数学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学生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系统获得函数、极限、连续、导数、微积分及常微分方程等基础知识,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而且,通过各个知识点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较为熟练的基本运算能力和自学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高等数学课程是学习生物统计学的关键,生物统计学中的许多原理和方法都需要高等数学中相应的知识作为基础。②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教学上的脱节性。高等数学课程作为生物科学本科专业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各高校均认识到它在生物科学本科专业中的重要性。但长期以来,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均作为两名独立的课程开设,一般情况下,高等数学课程由数学专业教师讲授,由于数学专业的教师没有生物学专业的相关知识,不清楚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只注重数学知识的推导、讲授。因此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之间通常存在许多不衔之处,形成了不利于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的知识的断层。同样,这也是生物统计学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难用的原因之一。

3.生物统计学教师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方面。常言道,学生需要一滴水,教师至少要有一桶水。生物统计学的教学,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数学知识,较为渊博的统计学知识,还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渊博的统计学知识,才能很好把握生物统计学相关原理、理论、统计分析方法等。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才能很好将生物统计学相关原理、理论、统计分析方法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很好地进行案例教学。

4.考试制度方面。考试制度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考试是教学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既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反映,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考试制度是否合理,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否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调动[16]。但是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的考试制度较为死板,缺乏合理性和灵活性。如在学期期末考试中规定一定数量的题型,当然,这种考试制度对于规范考试是必须的,但是应该根据具体课程而定,而不能一概而论。就生物统计学课程而言,如果规定一定数量的考试题型(比如四种题型),那么教师只能根据考试规定勉为其难考虑四种题型。比如说名词解释、填空、问答、计算这四种题型。很明显,这种考试方式只是较为死板的考试,不能真证体现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本质,不能很好考察学生对生物统计学原理的掌握及运用。

三、生物统计学教学策略

针对目前生物统计学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近十年的生物统计学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生物统计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提出如下建议。

1.选择合适的教材并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工具,选择适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能够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并能提高教学质量。针对目前市场上的不同种类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统计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试验设计与统计原理相结合,统计软件与统计学原理相结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进行教学较为合适。据笔者过去的教学实践,该课程授课内容不宜过多和过深,授课内容过多学生精力会分散,分不清重点,而过深则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17]。因此应根据学生实际优化教学内容,坚持以试验研究实例为线索,以科学的试验研究方法为主线,理论原理和实际例子相结合,从试验研究的选题和设计、试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试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到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最后做出科学的推断等,尽可能把抽象的统计学概念和原理转变为具体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课程内容[7]。很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处理好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关系。高等数学作为生物科学本科专业的基础课,是学习生物统计学的关键。一方面,高等数学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因此生物统计学安排在第二学年开设为宜,这样能避免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课程开设在时间上形成的断层,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统计学的学习。另一方面,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不应分别让不同专业的教师讲授,而均应由生物学专业教师讲授,因为生物学专业的教师清楚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在讲授高等数学时,能够根据生物统计学的相关原理和内容,优化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有侧重点进行知识的讲授。从而能避免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教学在知识上的脱节性,也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统计学的学习。

3.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注重案例教学。生物统计学教材大多理论性强,内容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感。照本宣科的传统授课方法,更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十分不利。在现代教学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教师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18]。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对生物统计学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实践。另外,教师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科研工作或生产实践案例贯穿到教学中,以自身科研实例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学思维以及对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4.加强试验设计的教学和实践。试验设计又称为实验设计,它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为理论基础,科学地、经济地设计研究方案的一项技术。一个良好的试验设计,可以用最少的实验次数,得到足够的实验数据,从而能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6]。由于生物统计学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且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内容。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的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学生对生物统计学原理、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强化学生综合试验设计的锻炼及其应用。提高学生利用统计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统计学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该有渊博的统计学知识及其丰富的科研经历,另一方面,应让学生走出教室,加强实践,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统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而且可以解决一些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达到生物统计学教学的目的。

5.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物统计学知识的能力。很多学校传统的考试以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为主,试卷内容主要测重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基本决定了学期的成绩,这种考试方式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平时可以不听课,考试前通过突击,也能考合格,但考后就可能全忘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完生物统计学,学期考试后,都不知道学了些什么,更不知道怎么用,到做毕业论文需用到统计学原理和知识时,很多学生不会用或者乱用。一些高校期末考试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和期中考试成绩,避免了期末考试成绩基本决定了学期成绩的弊端,但是某些高校规定了每门考试课必须有四种以上的题型,对于一般的学科而言,这种规定也许是可行的,但对于生物统计学而言,这种规定是不合理的。因为生物统计学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原理和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如何进行试验设计、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对统计结果的解释等。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原理和知识为目标,合理讲授统计学的相关内容。期末考试以开卷考试为宜,学期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考试题型只需考察计算题和试验设计题两种题型,即重点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灵活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应用学科,涉及的内容多、公式多、概念多,对学生而言,难懂、难记、更难用,而且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因此在生物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材并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改变教学方法,加强试验设计的教学和实践,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物统计学原理和知识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统计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增加学生上机学习统计软件的操作,掌握EXCEL、SPSS、DPS等统计软件的使用,提高学生利用生物统计学的原理和相关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颖.《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5):219-220.

[2]李春喜,邵云,姜丽娜.生物统计学[M].第四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丁建华.《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与技巧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9):171-172,175.

[4]文静,郭小平,沈金雄,等.农业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浅谈[J].科教导刊,2012,(18):147-148.

[5]李春喜.生物统计学[M].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杜荣骞.生物统计学[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李六林.提高《生物统计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94-97.

[8]王永立,乔琳,樊淑华,等.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尝试[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28(5):82-84.

[9]李玉阁.“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初探[J].生物学杂志,2006,23(5):52-54,61.

[10]陈春,叶子弘,叶素丹.生物计量专业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1,(2):80-82.

[11]叶子弘,崔海峰,陈春,等.生物统计学课程“能力素质培训计划”的构建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6268-6269.

[12]陈庆富.生物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3]朱汉春,程龙.《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270-272.

[14]尹国友,孙婕,谢朝晖,等.《生物统计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科技,2010,19(20):52-53.

[15]张小辉,祁艳霞,曹平华.《生物统计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成功(教育版),2010,(11):37-38.

[16]王丽贤.浅论我国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及解决方法[J].中国电力教育,2009,(30):62-63.

[17]王伟,崔秀珍,吴世秀.生物统计学教学特点及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1):17-18.

[18]苗永旺,刘学洪,苟潇,等.《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效果探讨[J].家畜生态学报,2012,33(1):107-110.

第9篇

 

生物统计学(Biostatistics)学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应用,它贯穿于生物医学研究流程的始终,不仅提供试验设计、数据收集整理和数据描述的基本方法,还提供合理选择统计分析方法以及对统计结果的分析与应用的重要原则[1]。因此,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医学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和必修课。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统计思维,正确选择、应用统计方法解决生物医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为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毕业设计及科研论文撰写打好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运用数学工具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但生物统计学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包含大量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抽象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与其他专业课相比,普遍反映授课难度大、学生积极性不高、遗忘快。因此,必须针对该课程特点,改革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常用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的目的。作者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效果浅谈自己的体会,为提升生物统计学的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生物统计学的教学体系建立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直接反应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体系建立过程中,我们综合考虑课程特色和教学要求,从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环节入手,组织整合教材内容,精心提炼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以期给予学生在生物统计学的学习和应用中以科学、合理的引导。首先,理论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而教材则是教学体系是否完整而有效的基础与核心。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也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它是贯穿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教材的选择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教材选择方面我们主要考虑了教学内容覆盖的全面性,在教学中指定李春喜主编的《生物统计学》(第五版)作为教材,根据本科教学的实际需求选择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同时,授课教师归纳和融合其他参考书的优秀教学内容,透彻理解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打造适合本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

 

其次,生物统计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实践教学体系是生物统计学教学的另一关键,也是检验课程实际效果的最终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引入生物统计学的实践教学,向学生介绍Excel、SAS、SPSS等经典统计软件的特点,在不同章节教学中穿插具体统计方法的统计软件实现,讲解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的步骤,达到将抽象统计理论与直观形象操作相结合的目的。统计软件引入生物统计学教学既体现信息技术时代的特点,又适应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3]。另一方面,我们以具体的科研案例为基础,指导学生运用生物统计学知识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并将实验方案和统计方法运用到学科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中,不仅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环节,加强对学生论文中统计学方法运用的培训和规范化要求,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这些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真正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多元化教学,提高生物统计学教学效果

 

传统的生物统计教学以教师课堂理论讲授为主,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有利于教师掌控课程内容和进度,但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个人的课堂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由于生物统计学教学内容枯燥,抽象概念多、关联度高,公式多且难记忆,学生在被动听课的过程中易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对知识的掌握效果欠佳。同时,单一的讲授教学使学生在课后除完成习题外,无任何其他检测手段,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学生也难于感受该课程的现实意义。从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依靠传统教学模式,尽管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生不会灵活应用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结束一到两年后,学生会遗忘学过的大部分知识,面对毕业设计和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一筹莫展。因此,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富于变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板书教学

 

板书教学作为传统教学手段,在讲授大数定理、中心极限定理、方差分析的分解等重要的统计学原理和相关公式的证明和推导时,可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理解和消化讲授的知识,学生可在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因而在理论教学时具有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比拟的优势。

 

(二)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高校教学中已被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能给予学生直观的图形、图像,能使得一些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这对于生物统计学这样抽象概念众多的课程来说显得非常重要,通过我们精心制作的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课件,学生能多角度地直接观察对象,更好的理解抽象的生物统计学概念;而通过搭配课件中不同的背景、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使得课件图文声像并茂,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我们还利用多媒体教学交互性好的特点,基于本校课堂互动系统,要求学生接入该系统在线实时答题,师生共同批改检查并进行当堂评价,使大部分学生能在课内理解掌握重要知识点,有效解决了知识缺陷累加的问题。此外,在目前还没开设课内上机实验的情况下,我们还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实验,如:随机抽样分布中的随机数生成,介绍Excel、SAS、SPSS等统计软件在统计推断、方差分析、一元回归等方面的应用,讲解利用上述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图表绘制的要求和流程等,让学生清晰、直观的掌握抽象的概念及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呈现研究数据的综合能力。

 

(三)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该方法将工作中的真实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的教学案例,学生通过课前/后独立学习和课堂讨论的方式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生物统计学课程中我们遵照“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寻求解决—理论讲授—实践运用”的思路实施案例教学法。在讲授前将要分析讲解的案例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预先寻求解决方案,课堂上先由学生讲述自己的解决方案,然后再由教师分析讲授相关原理和正确方法。案例式教学可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分析案例,获取解决方案的学习过程,真正认识到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统计思维。此外,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学生要对材料进行消化并查阅各种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教师要对学生的解决方案给以引导,并不断整合新的教学内容,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生物统计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4]。

 

三、改革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作为评定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依据,考试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促进学生系统总结已学知识,也是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最有效的方法。目前,生物统计学的考核方式多以期末闭卷考核为主,考察内容侧重于基本概念、理论和计算。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平时听课作业不认真,考前突击也能通过考试;即使是掌握了知识点的学生也可能不会灵活解决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改革考核方式,结合平时含书面作业、案例分析口头讲述和期末考试综合评定学生成绩。期末考试形式为“一纸开卷”,学生可以将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梳理后归纳至“一纸”上供考试时参考。考试内容加入大量案例分析内容,更为灵活。实践证明,上述考核方式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四、总结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