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生物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3 15:18: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生物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生物论文

第1篇

构建模型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用于生物课堂的模型类型也多种多样.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模型的种类以及模型的构建方式,这样才能够让模型构建对课堂教学发挥辅助效用.生物课程中有着许多需要学生理解与体会的概念,很多概念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而言,理解上会存在一定的障碍.对于这一类教学知识点,教师可以尝试概念模型构建的方式来化解这些核心概念理解上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与体会这些教学内容.在借助概念模型的构建来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要让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地展开,模型的构建不能过于复杂,这样学生不仅接受起来障碍较大,也容易将相关联的概念混淆.合理地利用概念模型,才能够增进学生对于概念的体会,进而为知识教学提供辅助.例如,在讲“血糖调节”时,笔者介绍胰岛、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及分泌的激素、作用后,和学生一起通过模型建构理解“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平衡的过程”.首先我请一组学生利用事先做好的“糖卡、胰岛素卡、胰高血糖素卡”示范,接着全班学生分组活动,依次探究饭后半小时及运动时机体是怎样恢复正常血糖水平的,并用卡片进行演示.通过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学生根据活动中的体验,构建出了图解式概念模型,并且通过各组代表间的相互交流,最后将这几个核心概念归纳成图.对于很多关联概念以及理论性较强的概念而言,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透过概念模型的构建来化解知识点理解上的难度.这种教学方法,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透过灵活应用这些概念模型后,学生对于概念的记忆会更加牢固,对于这部分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也会更加深刻.

二、数学模型的构建

数学模型看似和生物课程间没有任何联系,学生也很难想象数学模型的构建对于生物教学的辅助效果.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对于课本知识的挖掘不够深入,对于数学模型的应用缺乏灵活性.对于生物课本中的有些知识点,数学模型的构建能够发挥积极的教学辅助功效,能够增进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体会.高中生物课程中涉及一些并不复杂的运算,对于这类知识点数学计算并不是难点,然而,找到正确的数学模型却是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因此,在知识讲解以及日常训练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数学模型构建能力,要让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更透彻的体会,并且能够熟练地应用数学模型来解答实际问题.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很多难点知识都可通过数学模型来化解,如酵母菌呼吸作用过程中随氧浓度变化所释放的CO2与吸收的O2之间的变化特点、恒定温度条件下测某植物随光照强度变化所释放或吸收的CO2、种群的“J”型增长与“S”型增长、单因子因素与多因子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构建数学模型,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也使学生认识到在生物学中有许多现象和规律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借助具体问题的讲解来培养学生的模型构建能力,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这也是让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难点问题的一种能力训练.

三、物理模型的构建

物理模型的构建是生物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模型构建形式.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以图画或者图表的形式来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意识到相关知识点间的联系,并且让学生形成更为完善的知识架构.物理模型的构建适用于较为复杂、知识点密集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内容通常是教学中的难点,而物理模型的构建则能够很大程度帮助教师突破这些教学难点,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知识点间的关联.以图画形式构建物理模型相当普遍,如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转录与翻译、噬菌体侵染细菌等过程模型,各种细胞器结构的静态模型,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等.通过多次模型的构建,学生养成了一种思维习惯,凡遇抽象的结构或过程,都会尝试用简易的图画帮助理解、思考.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识图能力极为重要.图表是生物科学研究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所以在生物高考中经常会看到考查学生读图、识图、析图和绘图能力的各种试题.正是因为如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深化对于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不仅能够为知识教学提供辅助,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四、结语

第2篇

一.注重错因分析

讲评时,教师不仅要指出“错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只有找出错误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才能使学生以后的复习、练习更具针对性,避免一错再错,常见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概念模糊不清

题1 由六倍体普通小麦的花粉培育而成的植株是( )

A.单倍体 B.二倍体 C.三倍体 D.六倍体

错解:C

错因:对单倍体、多倍体以及染色体组的概念和关系模糊不清,因而在解题时片面地理解为单倍体是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个体,误认为六倍体普通小麦的花粉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由它培育而成的植株为三倍体。正解:A

2.审题粗心大意

题2 蛋白质经消化后的终产物是( )

A.多种氨基酸 B.各种分子量不等的多肽

C.二氧化碳、水和尿素 D.以上所列均是消化后的终产物

错解:C

错因:此题所问的是蛋白质消化后的终产物,而很多学生审题时,粗心大意,把消化的终产物看作是代谢的终产物。正解:A

3.思维狭窄片面

题3 如果滑桃(aa)接受了毛桃(AA)花粉,那么在滑桃亲本植株上结的是 桃。

错解:毛桃

错因:认为杂交后基因型为Aa,故为毛桃。而没有考虑到Aa是其子代的基因型,果实是由母本的子房壁发育而来的,其基因型仍为aa,杂交并不能改变母本的基因型。正解:滑桃

4.干扰因素的影响

题4 500克黄豆制成2500克黄豆芽,在这个过程中有机物的变化是( )

A.增多 B.减少 C.不增加也不减少 D.以上都不对

错解:A

错因:很多学生仅从数据上看,认为有机物增加了,题目中2500克就是解题的干扰因素。正解:B

5.忽视潜在因素

如题4,潜在因素是:从黄豆发育成黄豆芽这一过程中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呼吸作用,即不能制造有机物还要消耗有机物,所以有机物是减少了。

6.语言表述含糊

很多学生不能用富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准确性的文字表述答案。

二.注重思路引导

在讲评中教师不能简单地对答案或纠正错误,而应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对考点进行分析,思考试题涉及了哪些知识点,要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抓住解题的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所以教师在讲评时,应时刻做好思路思维的示范,要将严谨、富有逻辑性的解题思路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解题思路、方法和规范要求等方面受到启发。

题5 一条含有1000个氨基酸的多肽链,合成它的RNA分子和DNA分子中,至少应含有的碱基数为( )

A.2000和4000 B.1000和2000 C.3000和3000 D.3000和6000

解题思路:首先明确本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DNA和RNA的结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密码子的概念;其次是思考这些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即DNA通常是双链结构,而信使RNA是单链结构;蛋白质是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的,信使RNA又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转录而成的;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称为密码子。最后形成氨基酸个数、信使RNA碱基数、DNA碱基数的对应关系为:136,所以答案应为D。

三.注重技巧传授

习题讲评时,教师要善于将题型分类,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并教会学生进行小结归纳。巧解问题要求学生对概念、规律、原理有深刻理解,对问题情景能分析透彻,对知识能综合、灵活运用。讲评时不能只停留在具体知识的得失上,而应注重解法的领会和技巧的传授,这样日积月累就能提高解题的速度。

题6: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则其子代基因型种类数为 。解这道题的常规方法是先写出遗传图解,再数出基因型种类数,这种解法比较麻烦。我们可指导学生根据分离规律来解,即Aa×Aa子代有3种基因型,Bb×bb子代有2种基因型,再进行自由组合,这样子代的基因型种类为2×3=6种。

四.注重思维发散

很多试题都是源于书本的,只是命题人在题设条件、问题的情境和设问方式上作了适当的变换,这样的试题给人一种似曾相识而又不落窠臼的感觉,很多学生由于思维定势造成失分,此时应变能力至关重要。因此,进行讲评时不能“就题论题”,而应引导学生深化习题,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所以,习题讲完之后,教师应把原题加以变化,进行“变式练习”,如可改变题设部分的某一条件,变换问题情境,变换设问方式,还可以把几条题目进行重组综合,这实际上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再练习”“再提高”的机会,如此对某知识点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进行合理的思维发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解题的积极性,拓展他们的思维,加强思维的变通。

题7 在正常情况下进行光合作用的某植物,若突然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则其叶肉细胞内五碳化合物含量会 ,原因是 。

变题如下:①改变设问方式:其叶肉细胞内三碳化合物含量会 ,原因是 。②改变题设条件:若突然撤去光照,则其叶肉细胞内五碳化合物含量会 ,原因是 ;三碳化合物含量会 ,原因是 。通过这样的变式练习,可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条件和过程、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关系,三碳化合物和五碳化合物的转变等知识的理解。

五.重策略训练

缺乏解题策略往往是学生不能正确解决具有新情景、重能力等特点的综合性题目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尤其是中等生,他们与学习较好的学生的差距往往不是要基础知识方面,而是在解题策略方面,所以在习题讲评,教师应注重解题策略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们可以从审题、答题等方面进行策略训练。

1.审题策略 审好题是成功解题的前提,审题的关键是要把题目中的有用信息提取出来,其中有的信息是题目中显现的,而有的信息是题目中隐含的,审题时尤其要把隐含的信息挖掘出来,使之显性化。要把题目的要点勾画出来,突出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删除影响思考的枝节与修饰,使题目简化,或可把题目用图表示出来,使问题直观化。

题8 一对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儿子和一个正常的女儿,该女子与一患白化病的男子婚配后,生一个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 。若根据题意画成下图就很清楚。

2.答题策略 很多学生失分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不会解题,而是因为其表述含糊不清,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答题的关键是要用准确、精炼的文字表述。所以应要求学生对答案的表述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严密的逻辑性,力求用专业理论、专业术语进行规范化的表述。

第3篇

1996年5月, 国家教委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新大纲)。 同年8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在山西省大同市召开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普教处主任和教研室主任 以及人教社有关负责人参加的“普通高级中学新课程方案研讨会”。会上宣布将于1997年秋季在山西、江西、 天津市开始使用新教材,进行新课程方案的试点工作。作为高中二年级开设的生物课,当前抓紧学习新大纲, 为在1998年秋季按照新大纲的要求来试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有着现实的意义。现就初学新大纲的一些体会,试 对高中生物新大纲的特点做一浅析,供同行参考。

新大纲分为五部分,即教学目的、课程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考试、考 查、教学评估及教学设备,内容突出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21世纪”的总体要求。

依据《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修订本)》(以下简称旧大纲)编写的现行高中生物(全一册·人教 版)教材内容,体系完整、知识系统性较强,内容与课时吻合。但更多讲述的是经典的生物学知识,较少联系 当前迅速发展的生物科学新成果;在实验课的安排上,仅有5 个实验,且有一实验为选做,实际只要求完成4个 实验, 因而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科学素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世界观的培养。新大纲所反 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则更新了部分传统的理论性内容,如删去了“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证据”等 专题,代之以“现代的生物进化观点简介”内容。此外,更扩展了有关环境、营养、保健等联系实际的知识, 且增强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教育。体现出了时代要求的特征。现从下列7个方面来浅析其特点。

1.知识体系作了较大调整

旧大纲对高中生物必修内容侧重的是讲述生命科学规律,对高三年级的选修内容则为复习高二年级的知识 和初中的生理卫生内容,不仅知识体系重复,更体现出是为适应高考的需要而学(选修教材内容系高考所划定 的考试范围)。新大纲将旧大纲的8个单元调整为10个单元, 又将“生命活动的调节”内容移至“生物的生殖 和发育”之前讲述,体系略有修改,使内容顺理成章,通过各单元间内在联系使学生接受新知识。而选修内容 体系则以全新的知识为主线,选取了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细 胞与细胞工程”“遗传与基因工程”等。反映出新大纲有着适应21世纪现代化科学的特色。

2.明确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三方面要求

旧大纲只是提出了教学内容,而无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新大纲则在教学目标问题上,首次从知识、思想 、能力3 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知识教育方面:要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 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并对现代生物科学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思想教育方面:要继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加强科学世界观教育,以形成生物的进化 观点和生态学观点;还要加强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促进对保护生物资源之重要性的认识。

能力培养方面: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动较活跃,思维方式即将定型,因而一方面要重视基本技能 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和自学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 理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3.教学的知识点有所更新

新大纲对教学的知识点有较多的更新。原则是:在突出基础性,对基础知识进行精选的前题下,要体现出 知识的先进性,要加强知识的实用性,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还要重视与九年义务教育知识的衔接性。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指出:“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开设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说明了高中仍应着眼于 基础教育。因此,新大纲对现行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点进行了选择,删去了当今学术界已经不用和使用价值不 大的,诸如原生质概念和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内容等,保留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结构的基本单位 、关于生命活动的本质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与环境关系等基础性的知识,还增添了动 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加强了与九年义务教育知识的衔接。此外,新大纲还选择了一些理论较浅且易被学生 接受的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先进知识,如细胞的分化和衰老、细胞的癌变、无公害绿色食品、生物净化等 ,填补了现行生物教材在知识先进性和实用性方面的不足。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新大纲选取补充的新知识点,普遍具有实用性。除重视教材内容与生产实际、生活实际的联系外,更从理 论联系实际出发,在讲解某个知识点后,配合安排了相应的学生实验或实习。有利于实现“要使学生……知道 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这一教学目的。例如,必修课中,在讲“组成生物体的化合 物”知识点后,配有“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在讲“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知识点 后,安排有“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实习;在讲“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知识点后,配合了“调查或观 察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实习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理论在实践应用上的示例。在选修课中联系生产和生 活的新知识则更多,如“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实验”“微生物的营养和生长” “学习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实验”“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和“几种果蔬V[,c] 含量的测定实验”等,都是教给 学生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典例,体现了国际上“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现代教育思想。

5.强调科学素质的培养

旧大纲在教学目的中仅提出了关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新大纲则提出了科学素质的培 养要求:“要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科学素质”。在教学目标中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要求。

科学素质的培养包括了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科学精神、科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对 于生物学科来说,通过实验和实习,能够兼顾多方面的科学素质培养,因而是培养科学素质的可行途径。

从数量来看,旧大纲安排的学生实验和实习,只有必修课的5 个(选修课的实验为初中生理卫生课和必修 课的重复)。新大纲的必修课则安排有25个实验和实习,选修课又安排有6个。 各种不同实验项目无疑是对各 种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的培养。

从类型来看,旧大纲安排的学生实验和实习只有一种定性的、验证性的观察实验类型。新大纲的实验类型 除保留了观察实验, 还增加了5种新实验类型:定性分析类型(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定量分析类型(几种果蔬V[c]含量的测定);模拟探究类型(性状分离比例几率的模拟,模拟通过分子杂交 鉴定人与猿间的亲缘关系);自行设计类型(植物向性和感应性现象的实验设计,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基 本技术类型(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些不同类型的实验必然有利于科学思维能力的培 养。

6.增加了灵活性

旧大纲对于每单元的知识点有较详细且具体的规定,限制了教学内容的拓展。新大纲则是概括性地提出了 应讲的知识点,并未明确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在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上有着较大的伸缩余地。例如,“高等动 物的个体发育”问题,教材应涉及哪些卵裂阶段和有关内容,新大纲不似旧大纲有详尽规定,因而教师教到何 种程度,就有了相当的灵活性。既有利于“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实施,还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各类学校和不 同学生学习情况的需要,进行灵活教学。

此外,对某些难度稍大的知识点(基因连锁与互换规律、光合作用碳代谢类型简介、酶工程简介等),新 大纲将之安排为选讲内容,对某些需用时较长的实验(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用当地某种生物做有性杂交试验 等),新大纲又将之列为供学生选作的内容,充分显示出新大纲有着弹性的特点。

7.完善了教学大纲的功能和作用

第4篇

分析高中生物复习课教学的特点,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复习教学方法,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质量。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推断出以下几个教学特征:重复性特点,全面系统性特点,能力的培养,及时查缺补漏。内容过多的重复,部分学生可能会因此产生厌烦的心理,对复习很排斥,这就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复习课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复习注重创新。其次,复习是对之前学过的知识的回顾,复习课的知识点多而且复杂,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教师提前将所要复习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上课的时候集中精力复习重点。

二、高考驱动下高中生物复习课教学模式的构建

高考即将到来,这给学生增添了很多压力。依据实际情况,构建高中生物复习课教学模式,学生的生物成绩才会切实得到提高。

(一)教师应提高生物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生物课本知识在前期学习时,已经被学生所认知,在复习的时候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或改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状况,可以讲解历年高考试题。高考题,题型新颖,视觉独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练量的生物习题,对所学生物知识进行巩固、深化以及查缺补漏,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生物复习课的教学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复习课教学的过程中,应对有代表性,出现可能性较大的试题进行细致、耐心、清楚的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解题方法,理解解题思路,从而达到提高生物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引导思考生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生物课的学习要求课程的学习讲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增添对复习课的学习兴趣。教师利用引导的方式,给学生详细解答,让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进行思考。从理论性知识到实践,要在短时间内增强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感兴趣,还需要运用多种方式练习,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有侧重点的开展复习工作

复习工作的开展对学生在高考前的学习很重要,教师在这一段时期的教学责任较大,在进行复习时,要有选择的进行复习。尤其是生物学习中的重点知识内容,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全面系统、详细的讲解,对于非重点内容,进行粗略的复习。高考这期间,学生的思想压力、精神压力、身体压力均比较大,精力消耗较大。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种情况,在复习课指导学习的过程中,明确复习课的目标,对所需复习的知识提取精华,重难点及时提出,减轻学生复习时的负担,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复习。同时应该注重教学实践,教师引导学生强化对生物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掌握基础的学科知识,理解基本概念,进而深度挖掘,理解应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注重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生物学科有大量的实验设计,而且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实验设计是复习的一个重点。通过对平时所学内容的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对重点、难点的攻破,以及讲解简单易懂的题目。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的做题能力可以在练习复杂的题目中得到提升,以致提高学生生物复习的效率。除此之外,教师在对学生讲解难点问题时,巧用举一反三的例题,巩固学生的生物知识,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做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运用能力,把握住做题的规律。

(五)复习模式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复习的过程漫长,持之以恒的态度必须具备,如若中间有间断,则不能达到最佳效果。复习过程中计划遇到困难,不要逃避,应及时沟通,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遇到困难就放弃,而且也不能盲目复习,要保证学生复习质量。同时复习计划也必不可少,按计划复习,才能达到预期目的。也应该在实践过程中增强知识点的记忆,针对知识点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复习计划。有问题应在课堂上及时反馈出来并及时解决,提高课堂效率。

三、结语

第5篇

从高中生的情感特点与高中生物学科的知识与教学特点来看,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都是可行的,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1生物学科性质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生物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而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人,应具有正确的科学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一定的探究能力,良好的习惯及理解力,并且在探究与认识生命世界的过程中,又能激发学习动机,使之热爱学习和学会学习,通过不断学习,跟上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善于抓住机遇,敢于迎接挑战。

1.2高中生自身特点

高中生对未来充满理想,思维活跃,比较理智,自尊心强烈,意志的坚强性与行为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处事比较果断,做事有明确的目标,但有时也会出现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有较高甚至是过高的情感期待与需要,这决定了情感教育是高中生身体、心理、学习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发展的必要内容。高中阶段的情感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面向全体的教育目标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从高中生情感特点出发,其情感教育的内容不仅要重视学习兴趣、动机和态度的培养,还应关注生命教育、道德教育、人生观、审美以及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的教育等多个方面,以促进高级社会情感深刻而持久的发展。

1.3生物教学内容

生物学科知识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生活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会感触鸟的反哺而学习感恩,感触蚁群组织而学习团结,感触牛马的耐劳而学习坚韧,也可以在领略生物世界的美妙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如果教学活动中融入师生的生活素材还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真善美感受与体验。教学内容中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生物进化、生物的新陈代谢与健康等知识,都能引起并激发学生热爱生物学科的情感。而且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很多内容都直接反映了人类在生物科学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情感。书本上几乎每个版块中,都有反映科学实践活动的语言文字材料、图示、课外读等,尤其是生物科学发展史的内容,均以具体的人和事为情感载体,大都反映了人类真、善、美的高尚情操,也展示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现了科学家对生物科学知识探究的执着情感,同时很多事例也包含着人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环境的破坏的反思,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直接的情感教育资源。

2高中生物情感教学的策略探讨

2.1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平日,教师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与他们成为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之间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巧妙拨动学生的情绪之弦,使学生愿意亲近老师,相信他讲的道理,喜欢听他的课。有价值的问题是形成良好教学氛围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要注意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设置要不能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现有的学习能力相适应。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同时又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如生物复习课,单靠教师的讲评,很多时候会使学生感到疲劳并产生厌烦情绪,教学中尽量放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主动地学,不但能激活思维,展现个性,还能拓展知识领域。如高三总复习开始,即根据学生能力的高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所学每个章节的知识进行归纳,使之形成体系,同时提倡用图、表等表现出来,并要求一组学生评价其他组的成果,与老师的归纳结果进行比较等,最后完善自己的总结。这种复习策略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在增强生物学知识同时,情感交流也得以较好的实施。

2.2提高教师素质

第一,教师要加强生物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认真思考,刻苦钻研,发掘教材中与情感教育相关的内容。如果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掌握的教材程度只能供学生体验他所知道的那点东西,那么学生的心灵对于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的,而在心灵没有参与到精神生活里去的地方,也就没有信念。第二,教师要研究青少年的智力发展和身体发展的个人特点,进行学科教学与情感教育。只有了解他们的生理条件和心理状态,了解在讲课与科学实验中认知规律,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把知识加以应用,激发其活跃的思维,使之体验到探索的乐趣。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对学生充满真挚的爱。第三,提高教师自身语言修养。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充满感情,生动形象,能感染每一个学生。多年来,我们的教育着重知识的传授,忽略情感的培养。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要启动学生的真情,课堂教学语言至关重要。

2.3充分利用生物学科资源

重视学科兴趣的培养,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如果我们生物教师能挖掘生物学科的情感教育优势进行学科兴趣与情感教育,就能促使有兴趣的学生走上科学探索的道路。众所周知,生物课本与课外读物中,有很多科学发展史、中国生物学成就展示,这些知识展现了科学家勇于实践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毅力、对科学探究的热爱,这些知识的教学通常以传统的人文方法,忠于史实,重视人物的主观心境和动机,不仅对学生进行相关情感教育,还能从科学发现的研究方法、思维品质、观念,理解科学模式,产生热爱科学、热爱探究的情感。如关于生物进化、生理与健康等常识,能体现对生命的关爱,使学生珍爱生命。而进行生物环境污染与遗传病调查,则可培养他们对自然与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只要善于利用,大多数教材资源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

2.4实施多元评价

生物学科在课堂教学外,还可采用多种实践手段促进学生情感的内化。如组织野外考察可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调查中学生视力,培养保护眼睛意识;还可通过制作标本、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等课外教学方式,开展情感教育。另外必须重视实验,通过实验,学会科学、客观地认识自然与社会。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激发兴趣,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智,使他们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可见,由于生物教学的多样化,以单一考试评价学生能力是难以实现其教育的全方位作用的,只有在教学中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才能达成教育目标。教师评价:教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水平是否提高,教师的评价应该多激励,少批评或不批评,立足于班级,既要将学生放在一个班级中做横向对比,同时与其本人的过去作纵向对比,找出优点加以表扬。学生自评:学生要自我反省,看自己的情感品质是否进步,存在哪些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改进。结果评价:教师通过分析、比较学生的情感状况,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过程评价:教师既要关注教育结果也要关注情感的形成过程,摸清情感发展规律。

第6篇

长此以往,中国的教学形式依然未能发展转变,仍然维持以往的形式,教师讲授,同学听从。教师身为课程的引导人员,同学处于被动地位,在此类形式之下,同学仅仅是听取学识,并未进行思索或者操作。此类状况直观阻碍了同学的发散性思路,削减了同学自主研究的动机。全新科目规范标明,同学是研究和进步的对象,科目应当面对全体同学,应当注重各个同学自己的特征,设定出顺应各个同学的教育策略,关注同学的差异性能够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同学能够全面发展,将同学从被动学习的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所以老师的课程教育面对着大量难题。老师必须研究如何在课程中提升讲授质量并且不增添同学的压力,不仅能够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完全运用同学的课程时间。

2新课改对教师角色的要求

2.1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生物科目规范》确立的科目观念是:面对全体同学,提升生物教学质量,倡导探索性学习。全新的生物科目系统不管是在观念和目的方面,或者是在范围、作用、评估和构造方面都产生了改变,此类繁琐的变革形式急切要求老师转变原本的教育理念,才可以以全新课程规范为中心进行转变,但是全新科目变革的教育范围最后还是需要老师首先把握前沿的教育观念,而且在往后的教育步骤中持续地深化与完成。因此,生物老师应当有所觉悟,努力去主动的寻求改变,减少自己教育形式与变革间的差距。

2.2要有驾驭教材挖掘教材的能力

作为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此记录的学识定理即使全是精确的成果,却针对首次触及有关定理的同学来说,老师不可以仅仅讲授书本上的学识,不能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此种方法并无教育价值,更不可能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在对课本的利用方面应当极其重视手段和途径,极力使同学们归纳出隶属于自己的想法,即使想法不正确也不可以完全否定,而是应当激励同学经过自主研究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此种学习方法可以使同学们真正地把握学识,使同学认识到虽然缺少教材的填充仍然能够探索得到一致的结果。此种精巧的教材运用不仅不会扼制同学的自主想法还会调动同学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向往往后的学习,使自主探索引导他们的学习形式并使之逐渐形成惯性。比如在讲解《植物激素》过程中,就能够试图地采用漫画的宣扬形式,第一步是画出漫画,并且取名为“果农的忧愁”,而农民的忧愁为:园林里养育的果树由于高度太大而不能摘得果实,而且果树的结果率同样很低,一些还没有成熟的果实还提早掉了下来;过生的果实摘下来卖不出去,熟透的又怕没法在第一时间卖掉而烂在地里;园林里杂草繁多等等。漫画不仅能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还能够经过同学自主探讨来找寻处理果农忧愁的办法,不仅保障了同学把握植物激素的有关学识,还对同学们开展了STS教学。

2.3要有创造性的教学能力

创造性思维在教师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是教师更好教授课程的重要手段。高中生物教师在对整个教材知识体系深入掌握的基础上,要深入研究教学方法,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要以更新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老师在平日的课程教育中就应当重视同学的思维发展,极力创建出比较和睦的问题氛围,对同学总结出的一切探讨性问题都给出正面回应,使他们积极地探究下去。比如在《从细胞到生物圈》章节中,老师必须激励同学在探讨中提出见解,见解的准确与否并不关键,由于在往后的研究进程中针对问题的准确回答同学马上会清楚,但是优良的见解发表却能够使同学感觉到教师的亲切、伙伴的关爱互助,进而为之后的教育奠定优良的基底。

3高中生物教师角色定位的策略

3.1要以研究者的角色审视教学过程

在实际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确立自身在整个课堂之中的定位与归属,不能单纯的将自身视为只是概念的传播者,要科学的将自己视为课堂教学工作的探究人员,以探究人员的角度研究与教学教育以及自我有关的所有主题,并寻求恰当的处理方案。同时详细分析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接受能力,力求增加教学操作的科学化比重。

3.2在教学过程中要反思认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老师应当在平日的任务中持续思考自身所承担的课身份职能,才可以深入推动同学开展高效地学习工作:①教育之前思考,将教育转变成一种自主的操作步骤;②教育过程中思考,在教育进程中准时地思考;保证反思可以不断提高教育的水平;③教育之后思考,开展批评性归纳,使教育阅历学术化;帮助今后的相关工作进一步开展。

3.3既做课程资源的利用者,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老师不仅是科目能源的运用人员,也是科目能源的发掘人员,为了完成调动同学学习热情的任务,就要尝试性地去开发利用一些校内外的相关课程资源。老师不仅应当极力开拓教材中的科目能源,还应当完全运用各种教育能源;①校内例如实验室、图书馆、标本室等课程资源;②校外例如科技馆、博物馆、动植物园、等课程资源;③媒体例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课程资源。

4结语

第7篇

探究目标的确立可以分层展开.浅层次的探究目标在于保障学生对于知识点有较好的理解与掌握,这是学生能够更好地应用这部分知识的基础.在此之上的探究目标可以落在对于知识的多方面、多角度应用上,这样的探究性学习过程,能够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体会.如果学生的知识掌握十分牢固,自身的基础水平也较为过硬,教师可以进一步设立发散性的探究性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探索不同知识点间的关联与共通,并且能够透过理论联系实际来论证教学知识点的深层次含义.例如,在讲“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时,这部分学习内容的最终意义在于让学生明白“植物具有向光性”,“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这些生物学规律.这部分知识,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性的生物学知识,也要求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充分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为了追求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我要求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以下两个学习目标: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理论联系实际,能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两个探究性学习目标具备梯度性,完成第一个目标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对于第二个目标的实现则能够让学生充分展开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并且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的能力.只有确立合理的且多层面的探究性学习目标,才能展开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深化学生对于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的一种方式.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探究性学习要想有效地展开,就需要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学生只有具备独立理解、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才能展开对于各类问题的探究,进而在探究性学习中有更多收获.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后不要急着问老师或者是和其他同学讨论,首先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来分析问题,能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基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够展开的根基,这也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养成的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讲“叶绿体中色素种类及其功能”时,为了深化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大棚蔬菜为什么要采用白色的薄膜来进行覆盖?这样做与植物的光合作用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在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并且让学生在探究中尝试解决问题,这对于提高学生在科研方面的能力同样很有帮助.探究性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关键.

三、创设生活化的探究情境

创设生活化的探究情境,对于学生有效展开探究性学习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效用.生活化的情境与内容,学生更为熟悉,很多生活实例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此外,生活化的探究情境的创设,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论结合实际的知识应用能力,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很有意义.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生活案例或者是生活中的疑难问题,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能够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深化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讲“细胞呼吸”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一些现象:酸菜怎么制作、在高原地区激烈运动后为什么会腰酸背痛、植物长期淹水为什么会烂根、粮食在储存前为什么要晾晒、水果密封在袋子里一段时间打开后为什么会有气味等.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析身边存在的现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意识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在无形中使学生留意身边的生活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不断探索知识的科学精神.在生物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探究情境,不仅是探究性学习的切入点,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四、结语

第8篇

奥苏伯尔(D.P.Ausubel)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于1963年提出了认知结构同化论,用以阐明认 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目前,这一理论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熟悉并认同。本文拟就这一理论在中学生物学教 学中的应用谈点认识和体会。

一、认知结构同化论的基本内容

认知结构同化论认为,学生从事新的有意义的学习时,必须有适于新知识学习的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学 习就是一个同化和发展自身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的实质是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它既是新知识习得的心理机 制,也是新知识被保持的心理机制。

奥苏伯尔根据新知识与认知结构原有知识(观念)的概括和包容水平不同,提出了三个不同的新旧知识相 互作用模式。

①上位学习。

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在概括和包容水平上低于要学习的新观念。例如,根据已知的小麦、水稻、玉米等 植物的特征,从中概括出单子叶植物的概念的学习。新旧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习得新的上位观念。

②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

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概括和包容水平高于要学习的新观念。例如,已知单子叶植物的概念,并已知水稻 、玉米、小麦是单子叶植物的实例,现在要进行高粱是单子叶植物的新例证的学习。

③并列学习。

要学习的新观念与原有观念无上位、下位关系,但在横向上有彼此吻合的关系(图1C)。例如,通过呼吸 作用与已知的光合作用的关系的比较,知道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与区别的学习。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 结果是产生一种新的联合的意义。

二、认知结构同化论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认知结构的转换与建构的过程,也是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因此,教师 必须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1.根据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教学

奥苏伯尔有句名言:“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 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且指出,要“根据学生原有知识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是运 用同化理论指导生物学教学的最基本的原则。在教学中,了解学生、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都必 须遵循这一条原则。

(1)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状况。在上课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尤其是与新知识有密切关 系的已有概念和原理掌握的情况,这是教学设计时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依据。同时,由于学生的认知 方式、学习风格、个性特征的差异,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这就使学生建构的认知结构具 有多样性或特异性。因此,教学设计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结构的个体差异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 法和教学策略,促使学生顺利地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学习。在教学中,一般可以通过课前提问、诊断性测试等 方式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状况,也可以通过日常观察、心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

(2)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中要善于从已有的知识过渡到新知识,讲清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内在联系与 区别,以利于学生进行同化学习。

首先,在设计引言时,不仅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采用温故知新 的方法引入。例如,学习呼吸作用时,可以设问,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 能,而植物的生命活动无时无刻都离不开能量的供应。那么,有机物中贮存的化学能又是怎样被释放出来,供 给植物生命活动的呢?由此引入呼吸作用。这样既总结了所学旧知识又引出新知识,承上启下,易于学生理解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联系。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对比方法,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以旧促新,以新带旧,帮助学 生掌握和理解知识,例如,高中生物“细胞”一节中描述了叶绿体与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但较抽象笼统,而 在后继的“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中则着重讲述了与之相关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 抓住新旧知识间的密切联系,在前面的学习中让学生重点掌握叶绿体和线粒体中酶和色素的分布和结构特点, 而后面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先用一定时间复习旧知识,从而使新旧知识两相结合,使学生更易于掌握 诸如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以及有氧呼吸的场所等知识,更易于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生物学的基本 原理。

(3)选择建构化教学模式

如果说学生的学习就是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那么教师的教学就应 该遵循认知结构建构化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找到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有关 知识,经过分析、推理等思维过程,使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而概括出新的规律性知识并重建新的 认知结构,然后通过运用新规律,进一步检验、巩固新知识,并实现知识的迁移。

运用此模式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具有大量相关的原有知识。另外,知识的内化或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是一个 复杂的思维活动,只有通过对知识的分析、综合、推理、重组等思维加工过程,才能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 系,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进而通过知识的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比如,学习基因的遗传规律时,一旦学生 认知结构中有了有关减数分裂、基因的分离规律等知识,就可以用于同化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和伴性遗传等知 识,学生再通过运用遗传规律解遗传习题,就可以进一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设计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提出并倡导的一种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为学 生设计一个能把握所授知识的本质,对新知识具有引导性、起同化作用的知识结构——组织者,并将其内化为 学生的认知结构。因为组织者必须在正式教授新知识之前呈现给学生,因此称为“先行组织者”。

其实,设计先行组织者,就是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提炼概括、拓宽引伸。例如,在根吸收矿质元素过 程的教学中,通过分析植物细胞膜的结构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知识(学生已有的),引导学生得出如下“先 行组织者”(学生原有)认知结构:(1)植物细胞具有呼吸作用;(2)植物细胞膜带有电荷,能吸附带相反电荷 的离子;(3)植物细胞膜上有运输离子的载体,能将离子进行跨膜运输等。一旦学生建立起这一先行组织者,教 学过程即可按上述(图2)的认知结构建构化教学模式展开。

2.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内化的知识的组织,也就是学生头脑里内化了的知识结构。衡量学生学习 质量的重要标志就在于学生头脑中是否建立了良好的认知结构,即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这些知识是否构 成了良好的组织结构。因此,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那么,如何才能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呢?

(1)重视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匹配

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建立,取决于教学中是否能为学生呈示良好的知识结构。因此,生物学教学必须重 视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匹配。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坚持按知识结构进行教学的原则。

进行知识结构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教科书,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把各章节的 中心内容及与之有联系的知识串联起来,按单元或章节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材、板书提纲,使学 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学习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第二,科学地设计知识结构网络。

要根据各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首先确定核心知识点(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在课堂教学中,时时都要 围绕这个核心知识点,通过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知识结构网络,学生只有通过这种知识结构网络的学习与内 化,才可能构建高层次的认知结构。

(2)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原则

奥苏伯尔认为,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必须遵循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才能促进知识的组织,从而促进 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建构。

①渐进分化,建立深层次的认知结构。

奥苏伯尔指出:“个人在一特殊学科的教学内容的组织是由其头脑中的一个层级构成的。而在这个层级结 构中,最概括的概念占据了结构的顶端位置,它们下面是较低概括水平的概念,比较高度分化的从属概念和具 体材料。”可见,渐进分化指认知结构上位、下位知识之间或一般与个别知识之间的组织。生物学教学中必须 按照这一原则呈示教材,才能促使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浅层向深层转化。比如,在讲述新陈代谢时,先讲新陈代 谢的一般概念,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新陈代谢的工具——酶;新陈代谢与ATP等。再讲植物的新陈代谢( 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动物的新陈代谢(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等。这样渐进分化, 使学生对新陈代谢的概念的认知不断深化。

②综合贯通,建立整体化的认知结构。

第9篇

几年来,我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渗透STS教育的初步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从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入手,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老师系统地讲述科学知识,学生静态地、被动地接收,实验课也主要是去证明已学的知识。STS教育要求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把学习方法传授给他们,使他们不但在学校通过老师能获得新知识,而且毕业以后,尤其是那些无机会再深造的学生,也能通过自学不断地、快速地获得新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改革。

(1)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注重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息息相关。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如果在学校里只掌握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不懂得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知识就得不到更新与发展,就不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我在讲高中《生物》中“生命活动的调节”时,首先让学生看书,然后再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几个步骤:观察到的事实(植物具有向光性)提出问题和设想(为什么?是具有芽尖的缘故)设计实验验证(排除影响因素,将芽尖切去)实验结果(不发生弯曲)结论(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是由于它具有尖端的缘故),并告诉他们很多生物学知识就是通过这种探索的过程获得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有了大致了解,同时,也明白了进行科学研究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

(2)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做课堂上的主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设置一些与要讲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如在讲膜的结构和功能时,我举了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现象:洗完苋菜的水仍是无色的,而将苋菜妙熟后,菜汤却是紫红色的,为什么?在了解细胞膜功能的基础上,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确定正确答案,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讲解。有疑问,可以随时提出。当双方都无充分理由说服对方时,我再适当加以点拨,使学生对细胞膜的功能有了深刻认识。另外,每一节课后,我都要布置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有些同学课后还主动翻阅一些书籍,收集资料,这往往使课堂讨论充实而热烈。

2.提高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使学生明确生物学知识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作用

现代生物学与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能源、人口、环境保护、国土整治、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都有直接联系,并可能为之提供理论、方法与技术,这说明生物科学对人类的未来及社会的发展有重大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适当拓宽教学内容,提高其社会针对性。如在讲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时,让他们回忆物理学中所学的能量转换知识,计算出线粒体中能量的利用率,并与机械效率相比;讲完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后,我介绍了基因工程,说明基因工程已经使工业、农业、医学等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必将影响世界的整个面貌;讲完生物与环境这一章时,我介绍了黄石市的生态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生态学知识,提出搞好黄石市环境保护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3.适当增加生物技术的讲授,使学生能自觉地将科学与社会联系起来

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目的是要为社会服务,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而知识应用于社会的桥梁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我适当增加了生物技术的讲授。如讲细胞膜的知识时,介绍了生物膜技术;在讲DNA的结构和功能时,介绍了DNA的提取与分离技术;在讲单倍体育种时,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

4.及时介绍现代生物学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