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物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3 15:18: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物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物理论文

第1篇

(一)分类讨论的应用原则

解题的过程中,分类讨论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特例优先的原则.解决某些问题时,往往存在着一些特殊的情况,或者某些隐藏的个例,在已有的公式、方法以及结论上都不成立时.要求我们对这些特例具有高度的敏感度,进行分类讨论的时候,应当提高特例优先的意识.其次,不重不漏的原则.这一原则主要针对第一步说的,对象进行分类时,应当充分地理解题目设置的目的及其内涵,对讨论对象进行明确地分类,避免遗漏以及增根现象,实现不重不漏.再次,差异分析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分类讨论时,充分地抓住讨论对象的特性,对不同对象的差异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对象的分类参数.第四,逐层讨论的原则.进行分类讨论时,应当掌握好层次性.具体来说,对某一子问题分类讨论后,没能解决的问题,应当对问题继续进行分类讨论.对不同的子问题进行分类讨论时,做到不错位,不混乱,层次分明,逐级进行.

(二)分类讨论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运用

解决高中物理问题过程中,对于研究对象不明确、已知条件模糊、有“陷阱”时,通过合理的运用分类讨论思想,在已知条件或研究对象分类讨论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物理规律或原则对子问题进行解答,从而得到问题的全面、正确、严谨的答案.对于具体的物理问题进行运算时,应当先审题,审题后,明确该题目是否需要进行分类讨论.如果该题目需要进行分类讨论,那么分类讨论一般从研究对象或已知条件、物理状态、物理过程以及所得的结果等四个方面来分析.首先,对研究对象或已知的条件进行分类讨论.高中物理问题往往会存在几个研究对象.对问题进行解答时,往往出现解答不全面的现象,甚至有的学生解题时,感到茫然.因此,对于牵扯多个研究对象的物理题目,通过将研究对象分类明确研究对象,进而得到正解.另一方面,部分物理问题的已知条件不明确,比如仅知某一矢量的大小或方向,甚至部分题目的已知条件中没有具体的方向或大小的内容,仅用字母来代替.这要求解决问题时,对已知物理量的方向或大小等问题进行分类,然后依据相关的物理规律和原理进行讨论,求得相应问题的正解.其次,对物理状态进行的分类讨论.解决物理问题时,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对所分析问题里物体运动状态不明确,或该运动物体在某一个阶段的状态不明确.解决这类物理题目时,往往显得非常复杂,不容易得出正确答案.针对这一问题,在仔细研究题目的基础上,充分、全面考虑到该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所有状态,然后对这些状态进行分类和讨论.再次,对物理过程进行分类讨论.主要指物体运动过程中已知模糊的物理题目.针对这样问题,应当首先对物体运动过程进行仔细的分析,充分的考虑物体运动时可能发生的所有现象,然后对这些物理现象进行分类和讨论.第四,对所得的结果进行的分类讨论.对于子问题分类讨论后得出的结果往往存在着结论不唯一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对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从而让得出的结果更加的合理,更加的准确.

二、结语

第2篇

在差异化教学前,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基于其自身的思维能力、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学习能力等的不同,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在理解与接受上很可能会难度不一样.有的学生觉得很简单的内容,对于另一个部分学生而言理解上却有诸多障碍,这便是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最为直观的体现.因此,教师要真实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了解每一个层面的学生对于某一教学内容在理解与掌握上的障碍.这样才能够让教师为后续的教学过程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并且结合差异化的教学指导确保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例如,在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让小组长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来分配大家的学习任务,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连接实验器材,计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计算打点计时器上某点的瞬时速度,以及初末位置的动能,成绩较好、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指导其他学生有效展开实验,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观察学习,这样就很容易完成实验.实验完成后,每个小组内部的成员针对整个实验过程来相互交流经验,讲解实验过程,最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到相应的知识.差异化教学展开的一个重要前提,便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清晰的认识,并且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有意识地给予学生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才会看到每一个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不足,进而让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培养与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二、优化教学模式

要想让差异化教学得以进行,教师就要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一方面,教学中要充分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性,要创设更多引发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在教学活动的创设上,应当设计梯度性的学习任务,这样才能够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并且透过小组合作有效地完成整个任务.此外,在教学提问时,教师要注重提问内容与提问方式的合理选择,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让他们思考难易不同的问题,这既是差异化教学的直观体现,也能够给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促进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收获与进步.例如,在讲“动能定理”时,教师可以让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什么是动能定理,动能定理的基本公式;中等层次的学生,解决一个力做功情况下动能定理的应用;较高层次的学生,解决分析多个力做功情况下动能定理的题目.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提高,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教师只有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差异化教学的基本理念,进而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在课堂中得到应有的重视,让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升.

三、差异化教学评价方式

第3篇

1.利用多媒体演示物理规律。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有的课程知识是很抽象和枯燥的,这部分内容仅凭语言描述和实验演示,也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在原有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有满脑子的教学想法演示这些物理规律,但是却限于没有合适的教学辅助方式,只能是带着遗憾完成这些知识的教学。在把多媒体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把教师在教学中的想法付诸实现,从而有效的提高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教学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让知识中的难点更易掌握。

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抽象性强的电、磁等内容,又有形象性的加速度、重力等内容。在这些学习的内容中,有很多知识中的难点,既是教师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所学的高中物理重点和难点知识,这是高中物理教学的关键。在应用多媒体教学后,可以把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制作成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很容易就掌握了教学的内容,实现了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只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辅助教学,教学的主旋律还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原则。虽然多媒体可以实现吸引学生、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但是在教学中,把多媒体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就会产生喧宾夺主的效果,使学生失去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积极讨论的机会。只有在物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记忆充分掌握知识,才能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

2.双向互动原则。

利用多媒体辅助高中物理教学,就要掌握双向互动原则。这个双向互动,既可以是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还可以是利用多媒体与学生进行的互动。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多媒体只是把教师的一些教学思路和物理情景等演示出来,主导教学的还是物理教师。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互动的环节,可以是通过多媒体给学生进行测试,还可以是学生之间互相的讨论等。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

这也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带给学生的重要作用,正是多媒体具有的生动性、形象性,吸引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就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应用多媒体进行一些物理试验或物理情景的演示,并通过课堂上的互动环节,调动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学习课件,这样就可以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并通过制作课件产生成功后的喜悦,从而提高其学习物理的兴趣。

4.适度性原则。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也要把握好适度性这个原则,把握好使用的尺度,不能一味地使用多媒体,而忽视了原有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使用多媒体的确可以提高教学的速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学生接受知识也是有限度的,尤其是新知识的学习,学生要有一个消化的过程。所以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就要把握好尺度,做到以主导性教学为主,以多媒体辅助为辅,才能实现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价值。

三、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

高中物理的概念本身就是比较抽象的,只有经过学生充分的了解,并经过思维的转换,才能在学生的脑中形成物理概念。在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后,使这个过程变的相对简单,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容易。实例教学:比如进行“加速度”概念的学习,就是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飞机起飞的同时汽车起动的视频,并利用多媒体,把飞机离地和汽车加速的数据演示出来进行对比。

2.让学生掌握物理定律。

第4篇

“渗透式”教学法,则是将知识的大框教给学生,在学生刚刚掌握繁多的知识却又无法理解时,会觉得杂乱无章,无法入手。但是,随着自我知识储备的逐渐增加,在经过自我思考的过程之后,学生便可以逐渐懂得这些内容。现代物理知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可以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学习,这是促进学生大脑思维得到有效开发的良好途径。这种教学模式也非常有助于学生对于高中物理知识的理解与实践,这乃是促进我国高中物理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注重突出知识的实用性,从而将物理知识更好地渗透其中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宗旨不仅仅应该是牢记物理的知识概念及使用公式来应对各种考试,更重要的应该是注重物理内容的实用性。物理学科乃是起源于生活并且运用于生活的一个学科内容,所以在物理教学的过程当中,也应当使物理知识更为贴近于生活环境。要将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现代的物理知识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并且完全联系于实际的生活当中,从而既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高中物理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三、高中物理教师可以使用物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来有效地渗透入现代物理知识内容

阅读材料也是渗透现代物理知识的良好教材。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课堂当中,教师可以依照实际来让学生进行阅读,并给予正确的补充和引导。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联合教材当中的教学内容来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课外科普读物。并且,教师在课堂当中可以组建一些讨论小组,给学生自由充分的讨论实践,让学生大胆发表个人的见解与看法。虽然这些见解内容未必都是正确的,但是学生却可以借鉴着彼此的思维,取长补短,加深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通过实践研究的结果表明,在课堂当中充分利用阅读材料对高中生进行现代物理的知识渗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并且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分析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四、结语

第5篇

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对物理概念的正确的、科学的认识,非要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不可。例如,学习“功”时,创设送水工人肩扛水桶送水情境,告诉学生送水工做的是“工”而不是“功”。如果按“功”算报酬,送水工的“工”是白干了,一分钱也挣不到。这样的说辞,严重背离学生的经验与认识。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学习的渴望,即成为自然。第二个目的是促进学习主体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引发学生成功完成某项学习活动的渴望。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挑战性的任务,渴望成功的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学生有这样的特点,教师有希望学生成功的愿景,两者的良好结合促使教师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帮助与服务于学生对成功渴望的体验。做到这一点,设疑激趣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山重水复疑无路”可以激发学生在“疑”中思考、学习和探索不止,“柳暗花明又一村”则在欣慰学生的学习与付出,体验成功,积累成就感的同时,在更高的层次上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志趣。以对“自感”的学习为例,我以实验创设灯泡“通而不亮”和“断而不熄”现象,在为学生制造探索任务的同时,直接引发了学生“为什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帮助学生感受物理学习的价值是情境创设的另一个目的。学生有持久的学习意愿、动力并为之付出努力,是因为学生感到自己需要这种学习,所学的知识是有价值的、重要的。因而,教师借助情境创设,沟通日常生产生活中蕴含的大量的物理知识、现象与学生的物理课程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这种必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直指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生活与物理学习间融合,会形成庞大的教学资源并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例如,有学生在乘坐电梯时有头晕现象却不知原因,将此情景重现于“超重与失重”内容的学习,必将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

二、创设物理教学情境的方法

关于情境创设的方法,已经有很多研究,在不同的角度与标准下会有不同的方法。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我们大致可以“生活”为据,将情境创设氛围适度简化的生活情境和引人入胜的虚拟情境。

(一)适度简化的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与学生已经具备的一定的生活经验直接相关。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与高中物理学习直接对接,以此情景构建学生的认知背景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心向,对于提高高中生的物理学习效果,其影响是积极的。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这种情境创设也可以细分,一是直接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并调动学生的经验进入物理学习。这种生活现象为学生熟知却不一定作过全面而深刻的思考;二是利用某些生活情境的开放性提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三是将生活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四是模拟生活问题解决物理问题;五是直接利用部分学生的某些生活经验帮助其他学生理解某些物理现象与问题等。对此几点,在很多情况下相互间的分野并不十分清晰,而是相互交融。在物理教学与情境创设中,有些情境会兼具其中几者,很难说某一种情形是主要的。例如,前述乘坐电梯之例,既是生活问题又是物理问题;在利用其引入“超重与失重”教学时,并不是每一名学生都有相关经历与认知,也不是每一名学生都对其有所思考,学生经验的交流又会符合第五点的情形等。

(二)引人入胜的虚拟情境

第6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的前提。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魅力,让物理实验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通过物理实验,帮助学生了解物理世界的奥妙,奥妙引起兴趣,兴趣带动钻研劲头,于是学生的热情就燃烧起来。有了对物理知识的亲切感和好奇心,学习物理就变得轻松了许多。例如,在进行“动量定理”教学时,开始上课时我演示了如下的实验:找两根粗细均匀,但长短不同(差别应大些)的饮料吸管,将牙签放入吸管中,用嘴对准管口吹气,使牙签从吸管另一端飞出。学生凭经验往往会猜测在短吸管中的牙签飞得较远。事实上,在相同条件下,吸管越长则牙签飞得越远。这种现象引起了经验与事实的冲突,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有迫切解决问题的愿望,从而为本节课的教学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抓住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心理特点

鼓励他们大胆猜想物理问题,培养物理学习中的创新精神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占了主要地位,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批判性有所发展。这些变化表明他们拥有了一定的学习研究能力,他们越来越不喜欢人云亦云,喜欢自己独立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在教学中,我们物理教师要善于抓住高中生的这一心理特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对一些物理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上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形成和发挥。如在“探究影响单摆周期因素”的实验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猜想单摆的周期可能与振幅、摆球质量、摆长中哪些因素有关,并让学生针对每一猜测,分别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选用合理器材进行实验验证。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所思问题理解得会更透彻,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也会更灵活。

三、抓住高中学生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心理特点

把物理课堂交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中学生大多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开始对认识和评价自我有了浓厚兴趣,希望能在生活中、课堂上拥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把课堂表现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对物理问题和现象的见解,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地认识、主动地接受教育内容、主动地挖掘潜能,促进自身发展。如在“位移和时间关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某一位移时间图像,让两位学生来模拟物体的运动,而使学生深刻地领悟到图像并非轨迹。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又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要明显好于教师直接讲解。

四、抓住高中学生具有丰富情感的心理特点

在物理课上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物理课堂气氛,实现良好教学效果学生进入高中后,情感变得丰富起来。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情绪的变化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气氛,甚至影响教学的进程。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抓住并利用高中学生具有丰富情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地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师生间的关系,通过多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如讲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时可用成语“同生共死”来描述;机械波的特点可用“介质中各个质点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逐流”来表达;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可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类比。相信这样的语言一定可以让学生对物理学科中一些概念、规律有较深的印象,也可以较顺利地解决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五、抓住高中学生具有旺盛的活动力的特点,巧设物理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

第7篇

对高中物理来说,在强调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高中物理更侧重于观察和实验,侧重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感悟品德,强调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我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关注学生课堂上各个方面的表现,体现过程性评价对于学生的评价的重要性。根据评价的内容不同采用多种方式,比如,利用纸笔进行的测试是重要的评价形式,多用于对文化基础的检验。与此同时,我还用动手制作、实验操作、实践活动等重要的评价方式,用在学生获取知识过程表现能力的检查。

二、评价应从粗暴、严厉的批评变为表扬激励

1.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激励,多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绩,以及成长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常用的语言如:“你提的问题真好”“你的想法很创新”“错了没关系,重在参与”等等这样的激励性语言,即使在课堂中表现不好的学生也被教师认可,这样的激励会让学生以后做得更好,会使他们在课堂中终持有良好的情趣和最佳的学习状态,取得有效的学习效果。

2.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不能单纯地以成绩的高低来判断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要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来衡量和评价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缺点和长处,多表扬,少批评,表扬的时候要尽可能在公开的场合,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批评的时候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对事不对人,给学生改正的机会。总之,物理教师要用赏识教育来激励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会感到教师是重视自己、关爱自己的,这样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后会争取更好的成绩。

3.评价的不应是单一的书面考试,还应有观察与面谈、实践活动、个人成长记录方法激励。新课程评价中主张建立学生健康成长档案,用档案的形式记录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学习情况,比如,历次重大物理考试的成绩,参加各种物理竞赛的表现,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情况,与其他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情况等等。通过学生成长档案,将教师作出评价的有关材料以及学生的反思等有关材料收集起来,以展示学生学习和进步情况。

三、评价应关注主体互动

第8篇

新课标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获取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创新高中物理教育模式,提升物理教学有效性。笔者认为,这必须要求教师正确的解读新课标的要求,从创新物理教育的理念出发,不断创新物理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同时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协调师生关系,才能真正的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二、新课标背景提升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新课标强调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

1、实验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因为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中学物理的实验教学往往被看作是对物理现象的呈现和教授知识的手段,而就忽略了实验对学生所起到的启发、验证以及激发兴趣的功效。因此,教师应当利用好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实验当中,主动的去探索和研究。如在教学“圆周运动”中的“离心力”时,学生们对离心力的概念和形态都比较抽象,因此,通过自制实验来帮助学生进行了解,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对离心力有个形象的了解。实验需要学生准备一个塑料瓶、纱布条、一把锥子、铁丝、一个玩具电机、若干导线以及两节电池和开关。然后用锥子在瓶盖中心转一个孔,在瓶身周围转许多小洞(图1)。在瓶盖的孔上插上电机轴(图2),然后用导线将电机与电池、开关相连接(图3)。最后让学生将纱布条沾上水后放进瓶内,盖上瓶盖,打开开关,学生们就会看见有许多的水珠从孔里飞出。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既有兴趣去完成实验,又能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2、情景驱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高中物理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形象化教学情景来辅助教学。如在学习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时,学生很难通过想象来理解这些抽象知识,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使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一点,能够使学生感到形象、生动而变得容易理解。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虽然做了小车在不同材质上的运动试验,推出小车在光滑无摩擦的地面上永远不停的理论时,但是由于现实中不存在无摩擦的现象,学生很难理解透彻,这时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来演示一段小车在无摩擦地面的运动(图4),可以使学生映像更深刻,也更容易理解,这远比简单的用语言来来说明更具说服力。

3、任务驱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任务驱动就是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学生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进行对物理课程的主动探索和互助学习,并在学生完成任务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实践。如在“感应电流方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为方式来完成任务驱动教学,提出以下几个为题:

1.感应电流在闭合电流中如何产生?

2.怎样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3.使用左手定律的情况是什么?

4.已知导体中电流和磁场的方向,那么能否判断出导体的运动方向?

对于前面三道题学生可以通过以学过的知识而得到答案,而第四个问题学生就很难从以往的知识中得出答案。这时交给学生一个任务,就是带着观察试验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这个问题,去做“用磁体去插、拔来改变线圈中磁通量”的实验,并让学生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是由什么决定的。这样学生带着任务对实验进行探索研究,产生出各种疑问,如在实验中电流的方向与线圈的绕法有什么关联?线圈中的感应电流是从那里来的?等等问题,这样学生带着任务去主动探索、合作讨论,从而得出结论。

4、目标驱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

目标驱动教学就是将物理教学目标作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教学目标为主线进行教学,目的是通过将教学目标围绕在教学过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烈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如在教学“牛顿第三定律”时,其目标可以细分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1.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就是要通过“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以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试验方法与原理;通过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学习,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区别作用力、反作用力、平衡力,并能利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第9篇

1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学生想要学好物理,就必须具备探索精神,才能发现物理现象的规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讲解理论花费的时间就占一节课的四分之三,学生极缺乏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只能机械式地吸收理论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课后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掌握和巩固所学的内容.所以,教师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课堂上实验探究的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讨,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例题2小车上有一竖直杆,总质量为M,杆上套有一块质量为m的木块,杆与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小车静止时木块可沿杆自由滑下.问:必须对小车施加多大的水平力让车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时,木块才能匀速下滑.此题涉及到物理力学知识比较抽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先把解图画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打开解题的思路.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不同解题方法,根据力学的相关基本公式,一步步得出题目的答案.

2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

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过程,课堂上有效的互动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由于教师和学生掌握的物理储备知识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的接受能力受限于自身的基础知识水平,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与学生互动沟通的过程就是反复确认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所学知识的过程.因此,在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断加强教师和学生有效沟通的环节,为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打下基础.例题3在用打点计时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质量m=1.00kg的重物自由下落,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点.如图2所示为选取的一条符合实验要求的纸带,O为第一个点,A、B、C为从合适位置开始选取的三个连续点(其他点未画出).已知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打一次点,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9.80m/s2.那么:(1)纸带的端(选填“左”或“右”)与重物相连;(2)根据图上所得的数据,应取图中O点和点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3)从O点到所取点,重物重力势能减少量=J,动能增加量=J;(结果取3位有效数字)(4)实验的结是.这个例题是物理实验探究的例题,学生根据实验的问题和要求要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的数据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教师在实验课堂中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这一环节尤为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还要提醒学生实验要注意的事项和解答相关问题,才能确保实验课程顺利进行.综上所述,优化高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还是增强学生物理实验的探究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为了提高教学目标,实现质量教学,物理教师需要不断地总结课堂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结构,打造高质量的物理课堂教学.

作者:姚留兵 单位:江苏省口岸中学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