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8: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专业基础课程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科角度而言
据我们对多所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查发展,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以及管理学是作为其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开设,我院自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开设以来也一直是这样开设的。就经济学本身而言,经济学理论不仅直接产生于现实经济生活,而且指导反作用于现实经济生活。学习的目的首先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懂得从多角度、多范围、多层面来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能从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把握经济问题的本质。而现有的微观经济学内容主要是需求、供给、均衡价格、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等以个体为研究对象展开阐述。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国民收入的相关内容、失业、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增长等。主要着眼于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了解国家的总体经济运行以及政府相关政策对这种经济运行的影响。从而达到提高经济资源整体运用效率的目的。通过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更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增强学生运用基本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基本经济理论和模型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管理学的主要内容是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活动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课程,是一门实用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管理学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企业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这课程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从西方经济学中学到货币政策,利率政策,才能在后面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中深刻了解到其对我们的企业的融资成本是有影响的。而且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里面也要求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内容。但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只是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而不是专业课程。
2.应用型本科专业基础课程的定位
专业基础课程是指某一专业的学生学习该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其作用是为学生掌握后续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及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应用型本科的特点是以应用能力为主,因此其专业基础课程也应该是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相互融合,以用能力为主。因此专业基础课程应该由由专业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理论课程两类构成。而现有的财务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程将经济学分成理论性很强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来进行开设和讲解。以及仅将就涉及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管理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开设。我院的财务管理专业自2009年设立以来也一直是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而对应用型本科的学生而言,仅掌握其管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是不够的,更需要去了解企业运行的一些管理知识。
3.从应用型本科的学生角度而言
应用型本科学生的特点由于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大多数是三本院校分数录取的学生,其文化素养本身低于一本,二本分数线录取的学生。并且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一般是录取的是文科出生的学生,其数学基本功底比较薄弱,综合抽象能力也不如一本、二本等院校的学生。但是现有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材,一般多是复杂和模型的推理和深奥的理论分析,并且在理论的分析和阐述中,大多是将理论逻辑分析与数学推理相结合,即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研究。同时还有抽象的概念和形象的图标,贾县民,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民办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甚至有些还涉及到复杂的概率统计等数学方面的知识。而管理学但是该课程市面上已经出版的教材里面,大多是抽象的语言阐述和一些形象的图表进行论述。
二、专业基础课程整合的方法以及整合的内容
1.专业基础课程整合的方法
专业基础课程体系设置的首要原则,笔者认为所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就是结合专业设置的原则,构成对专业的知识基础内容体系。因此所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必须符合几个基本要求:一是所设置的某一通识课程必须能够给予学生最必备的某一方面专业基础知识或专业基本训练:二是所设置的某一通识课程必须是内容覆盖面较广的,能够大致体现某个专业知识体系的课程;三是所设置的所有通识课程必须能够构该专业学生最基本的,同时又相对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框架。而对于专业基础课程的每一门课程的课程内容的确定对于应用型的本科学生而言,作为其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只需要掌握经济学当中的一些基本结论,懂得如何去应用这些基本结论就行即可,知道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去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同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对那些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一个基础。因此需要将较为抽象的基础理论和理解较具体的形象的专业理论知识,按照应用型本科的“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要求来进行.要针对课程整合的功能、结构和内容综合程度、课程整合方案的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虑将多门学科整合成一门专业基础课。既要考虑学生对专业技能课学习的特殊性又要能体现促进学生发展.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从而渗透到各个相关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
根据上述基本要求,我院在2014级级的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专业基础课程按照上述原则进行了修订,取消了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将线性代数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放回学校统一经管类开设的公共课程;将原来作为专业课程的财务管理概论和基础会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课程开设,取消原来的统计学,改成经济统计学,增加34课时的EXCEL在财会中的应用,保留原来的经济法课程,课时由原来的68课时变为51课时。将管理学改为企业管理学,将国家税收作为专业课程开设。对于各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的确定中,根据上述的原则和要求,我院重点对经济学和管理学做了很大的调整。以下就这两门课程进行阐我院对2014级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的改革。
2.1取消管理课程
将管理学和企业管理学内容整合在企业管理学课程中开设。根据应用型本科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定位可知,对于管理学,学生不仅需要了解管理学的一般理论,更需要了解企业经营的管理活动。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建立相应的知识框架,以便学生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逐渐把握企业管理的内在规律。因此需要将管理的基本原理、企业管理实务和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融会到一起。目的是通过计划、组织、领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理论学习,了解企业的资源如何进行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以便顺利实现企业的目标。因此我院在2014级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管理学课程改为企业管理学,课程内容即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管理学原理和企业管理学,其中管理学原理占40%,企业管理学内容占60%。另外,我们还开设了企业设立和运行这门选修课程进行强化对企业运行的相关的知识进行强化。
2.2取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课程
【关键词】互文性理论;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
互文性理论对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高校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还可以促进高校整体的英语能力的进步。互文性理论最早是由法国的学者提出的,他主要指的是每一句话语都是相互依赖的,每一句话语都不是独立的,他们之间存在某种依存关系,所以也被称作是互文性。现在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高校要针对高校的英语课程进行改革,基于互文性理论从教学的方法、内容以及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变革,争取从根本上促进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让学生的英语水平从根本上有所提高。
一、互文性理论的具体含义
互文性理论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高校的英语教学中了,所以,关于互文性的具体含义要清楚明白。互文性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它最初的提出者是一位来自法国的学者名字叫克里斯提亚,互文性理论最初是在符号学中被人们熟知的。互文性理论具体就是指一门语言是不可以独立存在的,语句也是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某种联系,无论是从词汇上还是从语句的用法上。当然,互文性理论也是依据不同情况发生改变的,让互文性理论有所改变的一大因素就是语言使用者的具体表述方法。所以,语句之间,语言之间等存在的各种依存关系组成了整个的互文性理论。当然,互文性理论也不是局限的,它不仅应用在文本之间的语句关系,更应用在文本和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对于互文性理论来说,文学领域是其发展的主要领域,但是,同样的,它也适用于各种非文学领域。所以,想要真正提高高校学生的英语能力,更好的进行高校英语教学,互文性理论就要有所应用,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需要逐渐的开展下去。
二、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基本上是顺利的,但是由于很多高校还没完全重视互文性理论,没有意识到互文性理论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所以,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高校英语课程建设对高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现在许多的高校的学生却没有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只是机械的学习英语没有做到掌握英语,所以,高校英语的教学需要改革,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需要提上日程。现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问题还有不少,首先,互文性理论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中不受重视,现在我国的很多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英语课程,在英语课堂上只是机械的进行词汇语法的教授,学生很少领悟到词汇之间语法之间的互文性,久而久之,学生的英语能力不可能有所提高。其次,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授过程中方法单一,内容死板。一般来说,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扮演教授的角色,学生只机械的死记硬背,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没有积极性,教学内容只以书本为重,没有任何的课外延伸,学生无法联系实际,对英语的学习没有融入互文性理论,学生不能把英语学以致用。所以,针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三、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具体举措
(一)引导学生掌握英语的具体语言特征。英语是应该灵活掌握的学科,把学到的内容学以致用的学科,所以,英语学习之前要先了解英语这门语言的具体需要特征。英语主要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所以,在高校英语课程教学中应该主要以这两点为重。对于词汇,讲解之后要注意延伸,根据英语的互文性进行课外延伸,可以让学生自由探讨,根据词汇和涉及的词组进行造句,让学生学以致用。另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词汇量,教师根据互文性理论选出适合学生的英语资料,选择地道的英语资料,让学生根据资料中的词汇语法进行研究,以此来让学生真正感受英语这门语言的魅力。
(二)改革英语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现在高校的英语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死板,这成为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想要促进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就需要改革英语教学形式,丰富英语教学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可以营造融洽的英语学习氛围,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分成讨论小组,根据互文性理论,让学生从课本中延伸,不仅是局限于课本,教学形式要多种多样,适当的时候可以播放一些英语原版电影,发放原版英语书籍,让学生从这些形式上更积极学习英语。让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更顺利的进行。
四、结语
英语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英语的基础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以互文性为根本进行拓展延伸,互文性不仅仅是语句之间互相关联,也是文本和社会之间的互相关联。所以,高校的英语教学要进行改革,把互文性理论融入英语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掌握英语,改掉英语学习的坏习惯,在英语学习中认识到互文性的重要性。互文性理论是长期以来众多学者研究出来的理论,所以它具备一定的权威性,所以,现在高校要重视互文性理论,解决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提高英语教师队伍素质和学生英语学习素质。
参考文献
[1].何文英,互文性理论视角上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探析[J],改革与实践,2014.01(10):117-119
关键词:毕业论文 课程教学 反拨效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35-01
该文拟论述毕业论文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本科阶段的课程教学,分析毕业论文培养与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从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来审视目前的英语本科教育,探索其对英语本科教育的指导性。
1 毕业论文培养环节与课程教学
教学计划上所谓毕业论文培养环节只是用来界定毕业前的最后学习阶段,而对学生的培养远不仅限于此阶段。《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也指出:“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2]由此可见,毕业论文的质量反映了本科阶段的教学质量。它表明了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实际应用外语的能力,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1]。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涉及到本科阶段的所有课程教学,远非短期的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所能及。另外,可以看出毕业论文是对本科教学质量的检测,而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也集中体现了常规教学中的弊端。分析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指导常规课程教学,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必将体现到毕业论文质量上。
2 存在主要问题
通过对某高校2007、2008级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综合分析,以及对这两界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英语语言能力较差,思路不清晰,语言缺乏逻辑性。学生英语行文能力差,语法错误多,文章可读性较低。写作目的不明确,陈述思路混乱,经常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很多同学虽然用英文行文但是却用汉语思维组织语言,使行文前后不连贯缺乏逻辑性,且不注重段与段之间的粘连,整篇文章呈现出零散,脱节,中心不明确的状态。
其次,缺乏问题意识;论证过程缺乏理论支撑。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对所学的知识大多是被动的接受,很少对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另外学生的知识积淀较少,无从发现问题。因此绝大部分学生的选题通过网上搜索,拼凑而来,这给论文写作带了极大的困难。再者,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被动接受,不能与实际相结合应用到论证过程中,这使得文章缺乏说服力,大多停留于感性层面的叙述。
根据以上两个方面问题,笔者将本科教育阶段的课程分为语言能力基础课程,高年级专业课程两类来探究毕业论文对课程教学的反拨效应。
3 对课程教学的反拨效应
3.1 语言能力基础课程
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表现出来的英语行文能力差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写作、语法或某一门课程。语言能力的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英语语言能力低是所有听说读写的基础课程的问题。反思一下这些基础课程就不难找出其中原因。阅读课和听力课上教师注重传授解题技巧,如何在考试中得高分。通常课程内容是大量解题训练,而不注重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综合分析和理解。语法课大多是教师孜孜不倦地讲解语法点然后做大量的应试练习,脱离了作为载体的语言,学习语法的意义也仅仅是卷子上一个高低不同的分数而已。写作课亦是如此,固定的框架,模式,句型一切都服务于考试。综合英语本是一门将听说读写整合并形成语言自主输出的课程,但学生被要求背单词,背课文,大部分时间是被动地接受,很少有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主语言输出的机会。不难看出,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课程的重心偏向于应试训练而忽略学生这个主体,久而久之,学生也习惯这样的被动接受。然而,要使教师所传授的这些语言规则支配的语言行为达到完全自由自主的程度,即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能力,是需要大量的自主的语言输出练习才能转化为语言技能,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就要将语言能力基础课程的重心转向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大量的自主语言输出训练中将输入,分析,理解,归纳,总结,输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能力。
3.2 高年级专业课程
高级专业课程主要是指语言学、文学、翻译方向的相关课程,以及一些行业英语课程。这些课程是学生毕业论文题目的主要来源。然而,学生在毕业论文阶段却表现出缺乏问题意识,不能发现问题,更不用说解决问题。而论文选题的动因是在于发现问题,这样才能就题而论,有话可说。[3]这与基础课程养成的被动接受的习惯不无关系,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激发学生的低级心里过程(lower mental process)。以文学课为例,老师讲授每个时期特点,文学贡献,某个作家的生平,著作,对文学理论进行介绍以及一些著名作品的分析,考试的内容也大致如此。学生只需要简单背诵,再现即可,背诵再现即是不需要思维的低级心里过程。而毕业论文写作恰恰需要调动学生的高级思维过程(higher mental process),需要学生有缜密的外语思维能力,批判的、系统的推理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4]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很难通过自主思维发现问题,即缺乏问题意识。因此,对于选题往往采取“拿来主义”,以至于论文写作时无话可说,只能继续采取“拿来主义”。由此可见,高级专业课程应该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高级心里过程,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如何发现问题,用缜密严谨的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结论
本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毕业论文项目和其它课程均为此系统的构成要素,它们不应是孤立存在而应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5]同时,毕业论文对本科教育进行综合检测,对本科教育起到有益的指导作用,促使高校改进并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反作用于毕业论文写作,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外语卷(修订版)[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1.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
[3] 张菁.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问题探讨[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62.
论文摘要本文适应我国东北地区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拟培养出适合我国东北的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1)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
(2)研究对象。是主要以吉林省的长春地区、吉林地区、白城地区为研究对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吉林省的各主要地区进行实际调查,各高校专业办学规模有了迅速的发展,虽然办学规模达到快速发展阶段,但是,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体系,适应我国东北地区体育发展需要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2.2 社会体育专业教育内容的总体框架
(1)教育内容的构成。根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包括普通教育、综合教育和专业教育三部分。由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包括普通教育知识体系、综合教育知识体系和专业教育知识体系。(2)学分、学时修读要求。建议本专业学士学位的修读总学分原则上位160-180学分。教育内容的学分比例见学分分配比例表,各类课程内容学时为2560-2880学时(可按16-18学时/学分计算,本规范以16学时/学分计算)。
2.3 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
(1)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框架。本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由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构成。基础知识包括体育科学基础知识、社会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主要由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管理和体育社会工作等知识构成;专业实践由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构成。
(2)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根据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本规范对专业教育内容知识体系中的不同知识领域做出相应的界定教育内容的设计如下:①基础知识: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技能、相关学科。②专业知识: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等。③专业实践:社会体育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2.4 专业教育内容的课程体系
按照本专业的知识(技能)领域要求,东北地区根据地区特色构建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
(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程,是专业教育内容的基础知识,为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专业基础课程及知识单元概括:课程名称: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科研方法、体能训练、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
基本要求:社会体育专业基础课程应按照上述内容设置。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应在健身类基本运动项目和球类运动项目中各选一项,每个项目课程建议2个学分。
(2)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重点突出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专业教育内容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应用操作能力。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专业方向课程(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79页)属于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偏重于社会体育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专业方向课程内容的涉及领域比较广泛,考虑到东北地区不同地区存在的较大差异性,以及社会体育发展状况的不平衡。本规范设置健身与娱乐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建议修读学分为25-30。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基本要求:在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根据培养方向规格的要求,以某一方向课程为主进行设置,也可以适当兼顾其他方向课程,形成本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
(3)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主要突出与本专业相关联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专业必修课程内容的拓展与补充,使学生具备较宽的适应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专业选修课程分为限制性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建议修读学分:35-45,限制性选修课程约20学分,任意选修课程约25学分。
(4)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
社会调查:在第一学期安排不少于1周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深入实地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了解社会体育发展情况、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状况、街道或社区体育开展情况、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运作机制与市场发展前景。完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在第二学年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见习。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体育企事业单位的机会,了解社会体育所涉及的各类工作岗位的情况。见习期间记录见习日志,完成一份见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践设计:在第三学期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实践设计。专业实践设计包括健身技术指导、体育营销与管理策划、全民健身活动推广、体育中介服务等内容。主要的目的是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应用机会,为专业实习奠定基础。建议学生结合专业学习的方向,最少选择一项内容,设计一份完整的策划书和计划书,通过一定的实践,最终形成一份为专业实践设计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习:在第四学期安排不少于10周的专业实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地安排专业实习岗位,实习岗位主要是管理岗位、技术指导岗位、销售岗位等。实习期间记录实习日志,完成一份实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毕业论文:在第四学年安排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根据学生的选题配备指导老师,并通过论文答辩。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3 结论
随着东北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健全和完善,社会体育的生活化主要体现在公益性和社区、单位福利型持续发展、准经营型大幅度增长、商业经营型逐步发展。因此,在此现状下,在高校建立一套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来培养符合东北地区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关键词:差别化;教学方法;研究生;课程教学
针对我院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开设的基础课“高等热力学”、专业基础课“材料化学”“火灾动力学”和专业课“消防功能材料”,研究了“差别化”教学方式在不同属性课程中的应用。
一、基础课教学
基础课教学主要强调基本科学方法和基本研究思路。由于学科专业的特殊性,我院本科课程的专业课发展起步较晚,与传统优势学科相比存在逻辑推理不太严密,有知识断裂等方面的不足。
在安全技术及工程研究生专业开设了基础课“高等热力学”,该课程特点鲜明、资源丰富,逻辑严密,推理严谨,是树立科学方法和培养研究思路的优秀课程之一。在该课程设计中,教学目的是扎实基础理论,培养学习方法,启发学员积极思考,从习惯听到习惯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注重培养学员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有意识地进行训练,纠正我院学员以往“想当然”的思想。
“高等热力学”教学中选取部分章节内容组织学生自己讲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员与消防工程等各相关学科进行关联,通过查资料、对比分析、撰写读书笔记、读书报告和论文等形式引导学员思考该课程在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体系中的作用,避免学员为了考试而学习。但教师不能置身事外,否则会造成个别学员简单地将教材内容读一遍而未能取得实际效果,要指导学员进行课程设计,查阅相关背景,对知识进行整理和组织,并清楚表达所授内容,其他学员参与讲评,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集思广益,提高学习效果。
二、专业基础课教学
“材料化学”是为我院材料学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本身具备比较完善的体系。该课程是专业方向的选修课,选课人数较少,此时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基本确定,部分同学已进入课题的前期研究阶段。因此,要立足为专业服务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关注学生研究方向,同时将课程内容结合研究生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探讨,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和运用专业基础知识的能力。
专业基础课“火灾动力学”在火灾科学理论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向全院消防各专业研究生开设。选用的教学参考书是火灾动力学研究领域的权威专著Drysdale编写的原版著作。与基础课教学方法不同,在教学中注重与本科的专业基础课“消防燃烧学”进行比较,同时重视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对于教学内容处理不能再采用原版著作系统学习,这会限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学时应课上进行理论分析讨论,课后组织学员查阅理论背景、实验背景条件以及理论的工程应用,拓宽研究生的视野,加深研究生学习中的思考意识。以专业理论与实际研究相关联为出发点,并通过研究生授课研讨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专业课教学
专业课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最基本部分,是提高研究生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直接途径。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研究生已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因此专业课教学的重点不再是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专业课教学必须具有前瞻性,要引导学生关注学科的发展动态,注意学科的交叉、延伸。 “消防功能材料”是为材料学专业研究生开设的专业课,课程讲授应该达到:①了解基础,了解技术的应用。即学习成熟的理论和技术,了解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可以参考专业领域学术论文和研究生已取得的成果。②了解消防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学院所培养的学员是从事消防实际工作的技术监督或建审人员,学员对工作领域的技术现状和规范有一个准确的了解,还要了解标准的渊源、背景和目前的状况,未来工作才能心中有数。③了解国内外专业领域研究动态和技术应用动态。作为专业领域的研究生不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未来研究就会没有方向,不知道目前存在的问题,工作中就不容易发现问题。④了解消防技术监督中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体现知识学有所用。专业课要达到的目的是重基础、重实际、重研究、重结合。
参考文献:
[ 1] 乔玉全.21 世纪美国高等教育 [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
课题项目:本文是“河北省研究生教育发展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以教材建设为核心,推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基金项目[编号:20090301]结题论文和河北省精品课程《桥梁墩台与基础工程》教学改革建设成果。
作者简介:张彦玲(1973―),女,河北吴桥人,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结构与组合结构;
张德莹(1975―),男,河北饶阳人,硕士,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桥梁结构分析;
张志国(1971―),男,河北秦皇岛人,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结构与组合结构;
殷春足(1968―),女,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结构与组合结构。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是前沿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是社会高级科技人才最强劲的后备力量。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水映了一个国家教育与科学技术、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设置好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并不断加强课程建设,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国内外各大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在培养计划的前1~2年一般都首先完成规定学分的课程学习,然后才进入实质性的论文研究阶段。当前研究生课程一般分为学位课和专业课程两大类,其中学位课程是研究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而专业课程则是在学位课程的基础上,针对研究生的专业学科领域所开设的集中在某一研究方向的学习课程。
课程建设的基础首先必须加强课程教学大纲与教材建设大纲建设,这是组织课程教学和选编教材的重要依据,是实现课程教学要求的基本教学要求。在国外,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建设,尤其是教材建设远比我们更系统、规范和完善。但目前国内的情况是:研究学位课程的教材建设相对比较成熟,但在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却出现教材建设滞后的情况。在硕士研究生教学中,有的尚无课程教学大纲,有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完善。各个学校相对封闭,比如一些名牌大学采取分专题多位教授共同完成一门课程模式,主要以讲义形式授课,或指定几本参考教材;也有的是以辅导方式授课,布置参考书自学;较多的是一位老师以讲稿形式授课。可见,缺少教材以及没有规范的教学内容致使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因此,从加强研究生教学合理的要求出发,凡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都应当逐步制订一套适合研究生教学特点的教学大纲,以明确各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内容、规范等,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则更应以教材建设为突破口进行研究,从而为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应针对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和培养目标,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个性培养,加强知识体系构建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使专业基础课程在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效发挥其连接基础学习和论文研究的纽带作用。
一、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达到“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因材施教,体现创新能力要求”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必须首先对其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合理设置,根据研究生的教学特点建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新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中应完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和设定原则
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中,首先应确定课程设置的目标。根据研究生的教育特点,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目标应确定为:学习并掌握本研究领域相关基础知识,为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课程教学中对某一问题的研究思路,训练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科学问题的研究范例和教师的人文魅力培养研究生严谨的学术作风。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设定原则为:
1.应有利于研究生完成从基础理论学习到专业研究的转变
专业基础课程应当是研究生从基础课程到专业应用研究的过渡桥梁,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选择既能够与研究生在本科期间的基础理论知识相衔接,又能够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在内容上更深,范围上更广,并且有一定系统性和应用性的课程,使研究生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后,就基本上能够顺利开展本专业的相关研究。
2.应在本研究领域内具有相对宽泛的专业基础知识平台
在研究生的培养与授课过程中,都应着重其独立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应该能够保证在本研究领域具有比较广泛的受众面,不能仅局限于某一个研究方向,应当与专业应用研究课程有所区别。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应该能够拓宽研究生在本研究领域内的视野,使思维更开阔,并且可以采用同一研究领域内其他研究方向的常用方法解决本研究方向的科学问题,便于启发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二)通过大量调研和实际教学的反馈,确定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内容的选择原则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应该从研究生教育目的出发,针对本专业研究生特点而选择。基于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应当在课程内容上既能与宽泛的基础知识相衔接,又能作为专业应用研究的前期基础。使学生能够顺利、自然地完成从单纯的知识储备到科研实践的过渡。因此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应充分反映出本专业领域对科学问题的一般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在内容选择上不但要有本研究领域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本着科研研究的思路以专题形式向学生渗透某一科学问题的全过程研究,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结果和结论。使学生在掌握本研究领域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学习掌握本专业研究所需的基本方法,建立起从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到专业应用研究的过渡桥梁,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开展科研工作。
2.应涉及本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研究热点
研究生专业课程内容应充分引用本研究领域的重要信息,包括在本领域的权威期刊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学科领军人物的著作和本领域的必读书目等等,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外能够获得更加深入和专业的阅读材料。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在完整讲述本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后,还应该给学生指出本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研究热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3.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以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为例,在内容选择上应注重基本原理与工程规范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对规范理解得更深入,了解当前各国规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当前规范的不足之处,指出本领域需要继续研究的方向。
(三)确定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而言,考核是督促学生学习、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是保证课程效果的重要环节。国家对硕士研究生的基本要求是:①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②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因此对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也应该以这两个基本要求为原则,选择合理的考核方式,既能考察研究生对本领域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考察其进行科学研究或技术工作的实践能力。
目前经常采用的考核方式包括笔试
(开卷或闭卷)、口试、专题报告、课堂讨论、大作业或论文等形式。笔试是最传统的考核手段,对于研究生课程而言,由于主要考查知识运用和解决问题能力,故应以开卷考试为主。这种方法客观、容易操作和实施,但过于强调书本上的知识,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科研实际能力;口试方法灵活,能直接掌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但当学生较多时操作不便;专题报告和课后论文是让学生自由选择本研究领域内的某一研究方法,针对专题从查阅资料开始,进行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的完整汇报,并针对简单的问题能自行解决,得到初步结论,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全面接触整个科研过程,能充分反映其科研实践能力,但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广度反映不够;课堂讨论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但无法准确给出每一个学生的成绩。因此上述各种考核方法各有利弊,单一的考核方式对研究生而言均不能达到满意的结果。
因此,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不但要重视最终考核方式的一次性结果,同时重视课程的过程,应将上述各种考核方式进行有机结合。专业基础课程不同于应用研究课程,因此对专业知识的笔试是必需的,但应以开卷为主,而且笔试成绩不能作为最终评定的唯一成绩。应同时结合专题报告或专题论文,进行多元化的考核。因此对于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应更多地采用笔试+专题报告+平时作业成绩的形式,笔试在课程完成后进行,专题报告在课程中间穿行,要求学生制作PPT,每堂课安排几个学生进行汇报,最终的考试成绩进行各项加权平均。这样既反映了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对其科研实践能力进行了考察。
二、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
(一)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授课方式的实践探讨
基于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覆盖面广,信息涵盖量大的特点,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清晰完整地向学生传达这些信息,就必须采取适合研究生本身和研究生专业课程特点的讲授方式,体现经典理论和现代方法手段的结合,将理论和规范结合,依托课程教学实现育人目标。
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课程中注重掌握基本理论,注重“知其然”,而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则更注重这些基本理论的发展背景和深层含义,注重“知其所以然”。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应该更注重启发式,在课程上多采用提问和课堂讨论的形式,让研究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热情。课程讲授手段可以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对结构工程专业中适于通过图形、图片、声音和视频展示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讲授,对原理性、基础性和需要推导的问题应结合板书进行讲授。
(二)开展专题讲座和讨论,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
针对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重点讲述这些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的来龙去脉,包括问题起源、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的现状以及相关的研究文献等等。在教学中开展讨论课,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列出当前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中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目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爱好自由选择,从查阅文献考试,全面总结其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研究思路,并制作成PPT在课上进行汇报,这种教学实践可使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得到加强。
结合课程教学,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依托教师及其科研小组承担的各种科研项目和试验研究,将其中涉及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并让学生对项目实施方案和试验方案进行讨论,让学生尽量参与项目的实施,在科研实践中锻炼能力。
三、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材建设
(一)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编写宗旨
教材建设是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一个方面,对于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必须至少有一种以上基本教材、讲义或主要参考书,并指定必读文献书目,以保证学习质量。因此,应组织力量编写供研究生使用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编写宗旨为:在课程体系框架内,将理论知识和规范基础相结合,体现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提出研究问题,突出思维过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习到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提升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育人功能。
(二)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的实践探索
本文依托“河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探索与实践”项目(以教材建设为核心,推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完成,课题组在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前期调研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完成了《钢结构理论》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已进行了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活动。
教材内容在结构上分理论篇和专题研究篇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钢结构基本原理理论,编写时在内容上注重了结构工程专业领域内各研究方向均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了广度和深度并重;第二部分为钢结构研究专题,注重了专题内容的前沿性和热点性,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从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方面的一整套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并进行了规范比较研究,体现基础理论和前沿工作的融合,起到了更好的指导性作用。
在教材编写上,一方面注重了本专业领域内通识的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及国内外不同规范的对比;另一方面,对钢结构科研领域内的研究热点问题,以研究专题的形式,以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为框架向学生进行了讲授,同时结合授课过程中正在进行的课题试验,着重培养了研究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在教材语言上力求简练通俗,很好地实践了构建的编写原则和编写方法。
参考文献:
[1]单庆晓,潘孟春,唐 莺.工程技术类研究生课程成绩的多元评定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4,27(3):85―87.
(1)重读一遍四大名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专业基础知识的拓展:细读《信息技术与应用导论》、《c++精髓-软件工程方法》,做好笔记,需要时查阅相关的论文和书籍,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课程知识的学习:专心学好本学年的所有课程,做到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复习并完成相关的作业与练习。
(4)课外知识的学习:多去图书馆阅读近期各类杂志,例如《程序员》、《软件学报》等,重点关注信息技术领域的相关报道和有关新技术新方法等的文章。
通过实行上面的计划,我想应该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进入大二后,我觉得重点就应该放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上了。因此,经过认真思考我制定了如下的计划:
(1)抽取时间阅读名家名篇,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专业基础知识的拓展:细读《80x86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c++语言实现》、《计算机组成原理》,掌握查阅相关的论文和书籍,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课程知识的学习:专心学好本学年的所有课程,加深对《离散数学》、《数字电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程的理解,掌握好相应的各类实践技能。
(4)课外知识的学习:登陆图书馆数据库阅读相关论文,提高自己的论文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经过前两年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我想自己应该对计算机领域有了整体的了解,也初步掌握了计算机领域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并拥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大三的学习过程中,我参照系里安排的课程做了如下的计划:
(1)阅读一些管理沟通方面的书籍,提高自己的沟通和管理组织能力。
(2)专业知识的拓展:细读《数据库系统导论》、《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掌握查阅相关的论文和书籍,掌握有关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及操作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3)课外知识的学习:查阅信息技术论文(特别是多阅读英语论文),扩展自己在专业领域的知识面,跟上当前最新的技术和应用。
首届中国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高层论坛将聘请教育部经济学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逢锦聚、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刘志鹏担任组委会主任,并邀请行业主管部门领导、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海内外知名经济学专家、管理学专家、高等学校一线教师等共同交流我国高等学校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的最新创新成果;研讨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促进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等,大会同时将展示近年来各高校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成果。
本届论坛主要内容包括:
11论坛主报告:行业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讲话,海内外知名经济学专家、管理学专家介绍经济管理学科教学的最新进展。
21论坛分报告:优秀论文作者、优秀课程资源主持人专题报告。
31高校优秀课程教学资源成果展示。本届大会将开辟专门场地,展示各高校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成果。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成果包括精品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仿真模拟系统等。
本届论坛专题主要内容:
(一)经济类基础课程教学
11经济学课程教学
21金融、贸易、财税、保险学课程教学
(二)管理类(含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教学
11管理学课程教学
21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
31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
(三)经济管理课程实验教学
计算机应用论文3000字(一):基于专业融合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探索论文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中职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如何将专业特性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之中,是需要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笔者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中职计算机课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鼓励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出发,提出了基于专业融合的优化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内容课程教学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
(一)课程内容陈旧,缺乏专业特征
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根据非计算机专业教学要求,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和《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大纲)》编写而成的。它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础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数据处理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和因特网应用(Internet)。
这些内容相对固定不变,局限于传统概念和理论知识,跟不上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速度。当前,多数中职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选用上述通用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但职业教育有着鲜明的专业特点,如护理、药学专业,选择通用的计算机教材,理论知识所占比重过大,应用技能比重偏小,与专业相关的实训内容几乎没有。这种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的课程,不能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阻碍教学有序开展
中职院校的学生有的来自条件较好的中学,有的来自乡村和欠发达地区;有的学生能熟练上网查找资料、下载文件、听歌看视频等;有的学生则基础薄弱,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不深,打字练习时“一指弹”现象普遍,甚至连双击鼠标或右击鼠标都存在困难。基础差距严重阻碍了计算机教学的有序进行。
(三)教师缺乏对学生专业特征的分析
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毕业于计算机相关专业,在日常教学中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教学,对学生所学专业或其他学科知识了解不深。“隔行如隔山。”例如,护理学和药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教师若不了解护理学和药学专业特征和岗位需求,在教学内容上一味地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将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将专业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
进行具体教学实施时,需将不同学科、专业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前期设计
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不能局限于传统理论知识和概念,要紧跟时展,依据社会需求,结合专业岗位要求进行。以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教师要定期深入医院和药房与专业教师商讨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专业岗位中的应用现状,及时体现到课堂内容教学中。例如,护理工作岗位中涉及哪些计算机应用技术、药房数据记录处理涉及哪些计算机应用知识等。
例如,Word图文混排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章节,内容包括文本框、图片和艺术字等。教师可以利用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海报”的方式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教师要对任务进行简要说明,明确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疑难问题时可采用的方法。具体如下:学校宣传部接到任务,要到海城镇10所小学开展“保护眼睛”宣传活动,请学生们为他们设计宣传海报,要求版面美观。在制作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掌握文本框、图片和艺术字等知识点的操作。其中,文本框像一个容器,可放置文本、图形和表格等内容。为了美化版面,突出设计内容,可以通过为海报添加图片来进一步解释说明文字内容,图片可以从剪贴画库、网站或本地磁盘中获取,再通过美化修饰图片增强排版效果;文档标题使用艺术字,可以使其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增强视觉效果。这样的综合实例不仅能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还能通过与专业结合的实际操作运用知识点,完成与专业相关的宣传海报制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二)课堂教学实施
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对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必须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避免出现传统教学中“吃不饱”和“吃不消”的现象。教师在了解班级情况的基础上,可使用分组互助教学方法,组内进行“一对一”帮扶对,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对教学课程和课堂作业根据难易程度进行不同层次划分,准备基础篇、提高篇和拓展篇的导学案和课后作业,学生则根据自己的水平完成相应的内容。基础篇是所有学生必修的,这是最低要求,提高篇是鼓励学生参与,拓展篇由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以便进一步提升和拓展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EXCEL创建工作表”教学时,教师通过学校网络平台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具体任务发送到学生端,要求学生编辑“住院费用一览表.xsl”的列宽和格式设置,并且完成序号和20位“合作医疗证号”的输入并提交给老师,教师收到作业并加以批改。课中教师将作业情况总结归纳,请完成作业较好的学生演示工作表格式化的操作步骤、演示合并单元格等;教師强调自动填充功能的使用方法,解决输入多位数字时不能在表中显示的问题。对于课前、课中、课下的个别问题,学生可以在学校网络平台发帖提问。
混合线上线下的教学手段已成为主流,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包括微视频、课件、导学案和网络资源等,也解决了传统课堂中学生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足的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注重对学生操作的能力培养,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开展线下课堂教学时要结合线上课程资源进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与沟通条件,鼓励学生整合问题,自行探究难点。
在课程实施环节,教师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演示,明确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并对技巧性的操作进行演示,将操作中的重点或难点设计成小任务,让学生模仿练习。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定期推出课程资源,包括与专业相关的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提供精品课程或相关教学实践项目,发挥线上线下教学手段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把抽象复杂的课程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和直观化,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质量。例如,运用因特网教学时,将药方搜索融入其中,运用幻灯片教学时,从未来的职业特点及职业道德入手制作幻灯片,把这些内容融入课堂,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己的专业角色,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课程评价反馈
灵活多元的考核方式是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需尽可能设计全面精准的反馈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进行考核,如结合学校网络平台中的平时学习记录、作业完成情况、专业教师的相关内容反馈等进行评价。合理设置分数比例,注重学生纵向发展,以鼓励学生提高自身综合实践素质为目的来设计评价方式。
三、小结
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已经形成了与专业融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但多样化的专业差异、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不同专业的发展诉求是客观存在,如何将不同领域的内容细化具体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还需要持续调查分析。
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专业融合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探索论文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中职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如何将专业特性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之中,是需要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笔者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中职计算机课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鼓励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出发,提出了基于专业融合的优化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内容课程教学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
(一)课程内容陈旧,缺乏专业特征
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根据非计算机专业教学要求,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和《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大纲)》编写而成的。它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础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数据处理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和因特网应用(Internet)。
这些内容相对固定不变,局限于传统概念和理论知识,跟不上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速度。当前,多数中职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选用上述通用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但职业教育有着鲜明的专业特点,如护理、药学专业,选择通用的计算机教材,理论知识所占比重过大,应用技能比重偏小,与专业相关的实训内容几乎没有。这种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的课程,不能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阻碍教学有序开展
中职院校的学生有的来自条件较好的中学,有的来自乡村和欠发达地区;有的学生能熟练上网查找资料、下载文件、听歌看视频等;有的学生则基础薄弱,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不深,打字练习时“一指弹”现象普遍,甚至连双击鼠标或右击鼠标都存在困难。基础差距严重阻碍了计算机教学的有序进行。
(三)教师缺乏对学生专业特征的分析
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毕业于计算机相关专业,在日常教学中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教学,对学生所学专业或其他学科知识了解不深。“隔行如隔山。”例如,护理学和药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教师若不了解护理学和药学专业特征和岗位需求,在教学内容上一味地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将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将专业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
进行具体教学实施时,需将不同学科、专业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前期设计
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不能局限于传统理论知识和概念,要紧跟时展,依据社会需求,结合专业岗位要求进行。以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教师要定期深入医院和药房与专业教师商讨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专业岗位中的应用现状,及时体现到课堂内容教学中。例如,护理工作岗位中涉及哪些计算机应用技术、药房数据记录处理涉及哪些计算机应用知识等。
例如,Word图文混排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章节,内容包括文本框、图片和艺术字等。教师可以利用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海报”的方式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教师要对任务进行简要说明,明确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疑难问题时可采用的方法。具体如下:学校宣传部接到任务,要到海城镇10所小学开展“保护眼睛”宣传活动,请学生们为他们设计宣传海报,要求版面美观。在制作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掌握文本框、图片和艺术字等知识点的操作。其中,文本框像一个容器,可放置文本、图形和表格等内容。为了美化版面,突出设计内容,可以通过为海报添加图片来进一步解释说明文字内容,图片可以从剪贴画库、网站或本地磁盘中获取,再通过美化修饰图片增强排版效果;文档标题使用艺术字,可以使其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增强视觉效果。这样的综合实例不仅能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还能通过与专业结合的实际操作运用知识点,完成与专业相关的宣传海报制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二)课堂教学实施
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对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必须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避免出现传统教学中“吃不饱”和“吃不消”的现象。教师在了解班级情况的基础上,可使用分组互助教学方法,组内进行“一对一”帮扶对,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对教学课程和课堂作业根据难易程度进行不同层次划分,准备基础篇、提高篇和拓展篇的导学案和课后作业,学生则根据自己的水平完成相应的内容。基础篇是所有学生必修的,这是最低要求,提高篇是鼓励学生参与,拓展篇由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以便进一步提升和拓展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EXCEL创建工作表”教学时,教师通过学校网络平台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具体任务发送到学生端,要求学生编辑“住院费用一览表.xsl”的列宽和格式设置,并且完成序号和20位“合作医疗证号”的输入并提交给老师,教师收到作业并加以批改。课中教师将作业情况总结归纳,请完成作业较好的学生演示工作表格式化的操作步骤、演示合并单元格等;教師强调自动填充功能的使用方法,解决输入多位数字时不能在表中显示的问题。对于课前、课中、课下的个别问题,学生可以在学校网络平台发帖提问。
混合线上线下的教学手段已成为主流,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包括微视频、课件、导学案和网络资源等,也解决了传统课堂中学生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足的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注重对学生操作的能力培养,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开展线下课堂教学时要结合线上课程资源进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与沟通条件,鼓励学生整合问题,自行探究难点。
在课程实施环节,教师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演示,明确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并对技巧性的操作进行演示,将操作中的重点或难点设计成小任务,让学生模仿练习。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定期推出课程资源,包括与专业相关的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提供精品课程或相关教学实践项目,发挥线上线下教学手段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把抽象复杂的课程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和直观化,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质量。例如,运用因特网教学时,将药方搜索融入其中,运用幻灯片教学时,从未来的职业特点及职业道德入手制作幻灯片,把这些内容融入课堂,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己的专业角色,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课程评价反馈
灵活多元的考核方式是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需尽可能设计全面精准的反馈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进行考核,如结合学校网络平台中的平时学习记录、作业完成情况、专业教师的相关内容反馈等进行评价。合理设置分数比例,注重学生纵向发展,以鼓励学生提高自身综合实践素质为目的来设计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