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8: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要】 目的 了解石河子市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提高失能老人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应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石河子市529名失能老人进行入户调查。结果 石河子市失能老人与石河子市一般老年人群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显著(P
【关键词】 老年人;失能;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2005年底我国开展的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显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1.3%〔1〕,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可见我国的老年人口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老年人口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失能率和残障率将逐渐增高〔2〕。据统计,老年人中约有21.5%的人生活轻度不能自理〔3〕,5%~8%生活中度不能自理,2%~5%完全不能自理。因此,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对石河子市60岁及以上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以便为有关部门制定老年保健策略与措施,改进失能老人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石河子市529名失能老年人。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的老年人且丧失部分或者全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者(采用WHO推荐的ADL量表筛选);②在石河子市居住3年以上老年人;③对于神志不清、智力障碍、无法配合完成问卷者,均由照顾者代替回答。
1.2 方法
1.2.1 研究对象的收集 第一阶段: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考虑经济状况及老年人口分布特点,随机抽取石河子市3个小区(25小区、6小区、29小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应用ADL量表,对所抽取小区内的全部老年人群进行失能筛选。共抽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失能老年人550名。
1.2.2 调查工具 (1)ADL量表:本次研究中使用WHO推荐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判定老年人的失能程度。该量表由两部分组成:躯体活动(穿衣、吃饭、洗澡、室内活动、如厕和能否控制大小便)和日常家务活动(打电话、购物、备餐、做家务、洗衣、使用交通工具、服药和自理经济)。评定结果可根据总分、分量表分和单项分进行界定。总分为64分。
1.2.3 质量控制 调查员经统一培训,合格后方可入户调查。在调查现场,调查员一对一询问调查。调查完毕,随机抽取5%的问卷检查,发现错误和遗漏项目及时补充更正。
1.2.4 统计学方法 原始问卷经审核合格后由Epidata 2.0录入,录入过程中设计逻辑检错,发现问题及时核对,保证录入质量。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发出问卷550份,收回52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2%。529名失能老年人中男246人(46.5%),女283人(53.5%),年龄为60~96岁,平均(74.75±7.69)岁;汉族520人(98.3%),少数民族9人(1.7%);文化程度:文盲223人(42.2%),小学182人(34.3%),中学111人(21%),大专及以上13人(2.5%);婚姻状况:已婚415人(78.4%),非再婚(离婚、丧偶、分居)114人(21.6%);月经济收入:无收入者68人(12.9%),
2.2 不同因素对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 见表1。
2.3 失能老年与一般老年人群比较 根据SF36的评分标准〔4〕,得出失能老年人生命质量8个维度的得分,与石河子市一般老年人群研究结果的比较见表2。表1 不同因素对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表2 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一般老年人生活质量比较
3 讨 论
3.1 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 中国老年医学会认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指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身体、精神、家庭、社会生活满意的程度和老年人对生活的全面评价〔6,7〕,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SF36的中国老年人口常模〔8,9〕。本研究结果和石河子市一般老年人生活质量比较显示:失能老年人8个维度得分显著低于一般老年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2 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3.2.1 性别与年龄 表2示,男性失能老年人的8个维度得分普遍高于女性,在生理职能、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维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2.2 民族与婚姻状况 不同民族失能老年人中,汉族失能老年人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情感职能得分高于少数民族,其中生理职能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2.3 文化程度 表2示,文化程度不同的失能老年人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
3.2.4 经济收入 经济收入对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显著影响,调查发现:月收入
3.2.5 医疗保障与慢性疾病 享有医疗保障的失能老年人在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得分显著高于没有医疗保障者(均P
3.2.6 失能时间、失能原因及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 表2示 失能时间>3年组得分最低,
综上所述,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人口学特征、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各级政府、卫生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并通过政府主导、财政支持、家庭参与、社会援助等多方面配合,健全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
致谢 本文承蒙石河子市老龄办陈明兰主任和全体成员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06;3(16).
2 黄成礼.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负担及家庭照料〔J〕.中国卫生资源,2006;9(5):2089.
3 杜 鹏,武 超.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状况与变化〔J〕.人口研究,2006;30(1):501.
4 韦懿芸,颜 艳,王多劳,等.中文版SF36在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中南大学学报,2006;31(2):2178.
5 Scoring Demonstration for Sf36v2:http//sf36.com/demos/SF36v2. html
6 李杨春.石河子市老年人生活质量和护理需求现状研究〔D〕.石河子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66.
7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
8 李 俊,刘朝杰,李宁秀,等.生命质量评价量表SF36中国量化标准研究〔J〕.华西医科大学报,2001;32(1):368.
9 张 磊,徐德忠,黄久仪,等.SF36量表中文版的应用及分级截断点选择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1):6970.
10 王世俊.老年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8.
11 余昌妹,吴永琴,杨桦琴,等.温州社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8;23(15):578.
12 张 静.河南老年居民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32.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同时,老龄人口正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增长。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面对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如此迅速的增长速度,如何解决好城市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与社会养老负担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城市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概述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以社区为中心,养老服务由社区为依托的各种社会力量来提供的一种养老模式。它是介于老人家庭照顾和老人社会机构照顾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人照顾方式;由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援,使他们能在其熟悉的社区环境下维持自己的生活,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隔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日常生活能够自理或部分能够自理的老年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结构主要包括:(1)老人日间护理中心。主要是为白天缺乏家人照顾的体弱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护理、生活照顾等方面的服务,如膳食、个人卫生、健康护理、护送看病等。(2)老人医疗保健中心。为老人提供送药、体检、心理咨询及疏导、康复护理、健康调查跟踪及养身保健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服务。(3)老人家务服务中心。到老人家中提供各种家务服务,如做(送)饭、居家清洁、料理家务、帮助购物、维护维修等。(4)应急救援中心。主要是开通24小时老人服务热线,并建立事故预警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并紧急处理老人遭遇的各种意外生活事故,有效地进行危机的干预。(5)老人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是集文体、教育、社交与日常生活辅助于一体的服务场所,满足老年人对文体保健、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二、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得到日益重视,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实现福利社会化的意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民政部门以社区服务为平台,致力于推广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事业,鼓励社会承担部分养老责任,为社区养老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作体系,各地区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在管理、服务方面也已经具备了一套比较系统、规范的管理方法。各地正努力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了设施服务、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保健、文化娱乐、参与社会以及权益保护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截至2002年,我国的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已达到23.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15.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人员900多万名,民办社会福利机构1600余家。根据2005年全国范围的城乡老年人口的抽样调查,71.9%老人希望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
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还只是刚刚起步,处于初级阶段,各项职能还不完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
社区居家养老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支撑。比如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尚未得到承认(如在登记注册方面受到限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扶持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此外,为了促进民间资本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政府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二)社区居家观念落后,服务意识相对薄弱
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认识到我国城市养老职能已经由以家庭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社会为主;没有认识到社区居家养老是未富先老国情的需要;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认识不够,服务意识相对薄弱。
(三)政府职能不清,政社未能真正分开
由于我国的改革正在进行,社区服务发展在总体上仍属于政府推动型,社区养老服务还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同时,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中也出现职能缺位的现象。表现在:第一,基层社区组织责权不一致,街道办事处作为区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了许多本不应该由它承担的职责,又把居委会当作政府部门的延伸,经常给居委会分配任务,致使居委会没有精力为居民办实事。第二,政府职能缺位。从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状况来看,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主要表现在对非营利组织的培育不到位、投资社区养老服务的民间资本所应享有的相关优惠政策不完善等。
(四)资金短缺,资金来源方式单一
从目前的情况看,社区管理资金来源有限,主要是民政局投入,资金严重缺乏。这些经费对居家养老工作的启动,为一部分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若要提供较为全面的居家养老服务,无疑是“杯水车薪”。
(五)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及设施不完善
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设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老年服务设施设计不合理,适用性较差;其次,服务设施不够齐全,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第三,基础设施较差,配备也比较单一。
(六)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内容过于简单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区管理及服务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社区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社区工作的岗位培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第三,专业化的服务项目较少,医疗护理、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迫切需要开展。
三、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针对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应加快老年人权益和老年社区建设的立法,对其发展做出长期规划。同时,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的支持程度。政府应从宏观的角度制定各项支持社区养老的政策,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用房优惠政策、养老服务设施收费优惠政策、减征或免征社区兴办老年服务福利事业企业所得税、放宽注册条件、免交注册手续费等,政府应建立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项目的财政支持计划、城市公建配套法规、社区养老服务管理规章以及社区养老服务实施管理规章等。
(二)加强社区居家养老的理论研究,改善居家养老的观念
养老方式的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应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加强养老方式,尤其是新型居家养老方式的研究,从科学的角度和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分析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提供预测和规划的工具。同时要转换思维,改变居家养老的观念,增强对社区的主体感和责任感,使社区内的居民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产生一定的感情和归属感,自觉将自己融人到社区的集体中,并对自己居住的社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社区服务的思维模式的培养和转变将更有利于社区居家养老的健康发展。
(三)明确政府在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定位,政社分开
政府应退出社会福利服务生产领域,其角色转换为社会福利的推动者、提供者和监管者。政府要明确自身在开展社区养老中的职责,充分发挥其主导功能。同时,政府应摆正自己和社区的关系,政府只能是参与,并且其参与行为应该是启发式、动员式的政策引导,而不是替代。政府应当从不该管的职能中退出来,并将这些职能还给社区组织。政府要把社区养老服务所划拨的资金真接交给社区自己管理,政府只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社区要积极协调社区中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负责管理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事务,自主地开展各种活动,调动社区中的财力、物力、人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而非单纯地完成政府指派的任务。
(四)拓宽养老资金筹措渠道,形成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的发展机制
要建立以社会筹集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多层次、多途径、多渠道的投资发展体制。继续扩大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养老事业,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捐资、捐物或提供无偿服务。同时政府应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适当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入比例,兴建养老服务机构的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可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承受能力,形成不同档次的服务标准,实行有偿服务、抵偿服务。这样既实现了政府购买服务,又满足了社区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也能吸引私人投资,拓宽资金来源。
(五)完善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尤其是医疗康复设施
完善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改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使用功能;其次,要完善医疗保健康复设施,开展保健康复、常见病预防等知识讲座;再次,完善社区老年文化体育设施。
【关键词】机构养老;问题;现状
一、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的必要性
(一)老年人口越来越多,空巢家庭与日剧增。六普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年化速度加快,60岁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以上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比重分别上升2.93和1.91个百分比。据测算,2010年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有4150万人,未来将呈上升趋势,近十年来,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了近一倍,重度老年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此外,老年人群体随着年龄增加,慢性病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我国老年人口呈现出增速快、高龄化、病残化的现状并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样的现状势必会给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另外,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家庭结构的核心化,人口流动的加速等都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发起了挑战,使机构养老成为一种日趋重要的选择。
(二)老年人对于养老的需求日趋多元化。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导致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量将逐步增大,并且多层次、 多元化的机构养老市场也在逐步扩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求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的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当某一层级需要得到满足后,这种需求就不再成为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了。作为老年人群体,他们首先要满足的是基本的生活照料,包括日常的起居、基本的医疗护理等,从这个方面来看,当前绝大多数老年机构都能满足入住老人这一方面的共同需求,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些基本的生活照料需求固然重要,但不是老年人的唯一需求。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这些都是低层次的需要,而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除了这些低层次的需求外还有理解、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在当前老年服务机构开展的服务和工作中,这些需求的满足是相当匮乏的。
(三)机构养老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翟德华、陶立群指出,机构养老方式的优势在于:服务专业化;居住环境好;无障碍设计;休闲时间多,集体生活能排解孤独;减轻子女负担;符合老人独立生活的尊严感,甚至有再婚选择的可能。潘金洪认为,入住养老院主要有以下优势:1.可以减少孤独。2.生活有安全感。3.减轻家庭养老压力。4.提高老年生活质量。此外,养老机构可以向老人提供专业化、高效的老龄服务,尤其是临终老人,在养老机构可以得到更多关怀和专业护理 。.
二、有关机构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其主要问题的研究
我国关于机构养老现状及问题的研究近几年来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乡间的差距。张国平指出,常熟的机构养老开始形成城乡同步、分层分块管理新格局。但马红在湖南慈利县的研究中提到,有些乡镇还没有建立敬老院,农村有些新建的敬老院因缺乏资金而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
(二)机构养老总体供应量不足和入住率不高。一方面,总体的供养量不足,穆光宗在《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中指出,我国机构养老供不应求但资源利用率不高,按照国际标准“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50张”测算,全国老年人共需养老床位800万张,而目前仅有266.2万张,床位缺口达近540万张,远远不能适应机构养老的发展需要。李民通过对北京的养老机构的实地调查指出,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平均床位数为72张,只有个别养老机构达到500张床位的规模,半数的养老机构的床位低于32张。许华岑在《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养老机构总数多,就床位来说,不足老年人数的0.86%,较之于国际标准相差甚远。另外,满足老年人迫切需要的护理型需求得不到满足,何文炯等对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台州等地的调研发现,对于老年人需求量最大的护理服务,大多数养老机构都无法提供,或者护理服务能力很弱,护理型养老机构的床位数不到浙江省养老机构总床位的20%。而另一方面,某些地区的入住率不高。孙树菡在《我国社会机构养老发展探讨》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22所养老机构,入住率最高为93. 57%,最低为58. 82%,多数都在60%至70%左右。
(三)机构养老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住养老人对机构的养老服务,特别是对机构的医疗护理服务、生活照料服务、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慰籍服务有着强烈的需求。与这种需求相适应,机构养老的硬件设施、技术含量、服务水准应大幅度提高,尤其是专业化服务水平。然而,我国目前机构养老服务仍然面临着不少困境,距离老人身心的实际需要和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有很大差距,服务质量亟待提高。一是工作人员大多是非专业人员,而且很少参加职业培训。廖敏在《养老机构发展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指出,工作人员大都缺乏专业培训,工作人员队伍不稳定,临时人员占一定比例,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综合素质较低。二是我国养老机构服务功能、结构、内容单一,服务水平不高,老年人的康复护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难以满足。穆光宗在《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中指出,我国的机构养、护、医、送四大功能分离。农村的大部分机构只保障老人的最低生活标准,即包吃包住,医疗护理方面欠缺,很少关注老人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心理和精神慰藉层面。
(下转第43页)
(上接第47页)
(四)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穆光宗在《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中指出专业、负责的老年护工和管理人才短缺,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其中需要长期照料和护理的老年人将占到19.6% ,近400万。假定按照 1:4 的护理人员配置,需要1000万护理人员,但持证者现在只有2万左右。不仅如此,护理人员的周转率非常高,很多老年公寓的人员周转率高达100%,个别老年公寓甚至高达140%,政府部门需要有相关的行业职业规划,一些专业学校应在此方面加强人才培养。许爱花在《社会工作视阈下的机构养老服务》中指出专业服务人员严重短缺。现有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 一般都是农村来的临时工或下岗女工,文化素质偏低,未经过专业培训,缺乏基本技能,只能从事一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例如:给老人喂饭、 送水、清洗等。一些养老机构中的从业人员甚至身兼数职,服务意识淡薄。机构住养老人很难在机构养老中体会到与其他养老模式有别的专业服务,例如:康复、保健、精神慰藉服务等。
三、评述
综上所述,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机构养老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笔者发现存在几个方面的局限性:关于机构养老现状及问题的研究,忽视了特殊老年群体――五保老人无依无靠尴尬处境的研究;关于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养老机构层面,对老人现实需求现状研究较少,尤其是老年人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研究匮乏;另外,需高度护理的老年群体对养老机构服务需求的研究严重不足,调查发现,我国有近一半的养老机构表示只接收自理老人或以接收自理老人为主,不收住失能老人这一部分老年人群体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及入住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关于城市或农村机构养老服务现状及问题的独立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均是笼统概括为机构养老服务现状及问题,将城市机构养老服务与农村机构养老服务放在一个层面上讨论,实际是,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均存在差异性,需要分别对待。
【参考文献】
[1]刘红.中国机构养老需求与供给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9(4).
[2]姜,夏烨.家庭养老服务网VS机构养老――一种选择机制上的融合[J].西北人口,2006(4).
[3]黄文明.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精神健康维护的影响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李艳君,李B.养老机构中住养老人需求及社会工作的介入探索[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10):23――24.
[5]翟德华,陶立群. 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选择决策模型理论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1).
[6]潘金洪.江苏省机构养老床位总量不足和供需结构失衡问题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7]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8] 许华岑.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对城市养老模式的探讨[J].四川省情,2007,(2).
[9]何文炯,杨翠迎,刘晓婷.优化配置加快发展――浙江省机构养老资源配置状况调查分析[J].当代社科视野,2008(9)
[10]孙树菡,葛英.我国社会机构养老发展探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4).
[11]许爱花.社会工作视阈下的机构养老服务[J].江淮论坛,2010(1)
[12]廖敏,张蕾.养老机构发展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长沙市养老机构及入住老人的调查与思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分级护理制度内容相对陈旧,已不适应临床护理的发展,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医、护认知上存在差异;部分内容在临床执行困难;易引发医疗收费的困惑、护理纠纷、医疗诉讼问题等。建议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分级制度,或借鉴其他国家的分级护理方法,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分级制度。
分级护理是护理工作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是确定临床护理人员编制、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1],也是确定护理服务收费的标准[2],分级护理制度明确各级护理级别的病情依据与临床护理要求。它能反映护理工作量的多少、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及护理要求,对临床护理以及管理工作起着规范性与指导性作用[3]。我国的分级护理始于1956年,由张开秀、黎秀芳[4]所倡导,一直沿用至今。随着护理工作范围的扩大,现代护理理论不断地注入到护理实践中去,分级护理制度的内容显得相对陈旧,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制约了护理学科的发展。因此,我国现行的分级护理制度需要改进与完善。
1国内分级护理制度的现状
1.1分级护理的质量标准
特级护理:安排专人24h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制订护理计划,严格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准确逐项填写特级护理记录。备好急救所需药品和用物,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发生,确保患者安全。一级护理:15~30min巡视患者1次,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制订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填写特别护理记录。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满足患者身心需要。二级护理:每隔1-2h巡视患者1次,观察病情。按护理常规护理。给予必要的生活及心理协助,满足患者身心需要。三级护理:每天巡视患者2次,观察病情。按护理常规护理,给予卫生保健指导,督促患者遵守院规,满足患者身心需要[5]。
1.2我国现行分级护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2.1医、护在分级护理制度认知上存在差异
医生以医嘱形式下达护理级别。护士根据护理等级为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但当护理级别与该患者护理需求有差异时,护士也只能机械地去执行医嘱。王淑琴等[6]报道:某军队医院住院医师对分级护理内容中规定的临床护理要求,完全了解者仅为12.7%,部分了解者为86.51%,不了解者为1.59%。部分医生对护理级别的内容及要求不够清楚,仅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的角度出发,产生了医嘱护理级别与患者病情所需的护理级别不一致的问题。研究[6-8]报道,医嘱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9]及标准护理分级[10]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见,医嘱分级与患者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分级护理等级存在差异性,这是评估者对分级护理制度内容认知不同所致。
1.2.2分级护理制度部分内容在临床执行困难
分级护理制度有些内容过于细化,有的过于笼统模糊,执行有一定困难。例如一级护理每15-30min巡视患者1次,部分一级护理患者不需要每30min巡视1次,而危重、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又需随时巡视。又如一级护理中规定认真细致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实际工作中有些一级护理的患者无需提供饮食、排泄、卫生等方面的护理,但如果不做就违背了工作制度。上述问题在临床一线工作者中普遍存在。
1.2.3医疗收费的尴尬问题
分级护理制度在收费问题上也面临尴尬境地。有的患者根据一级护理的标准,质疑护士并未做到一级护理中规定的一切而拒绝交费。有时家属提出患者根本不需要进行一级护理,因而不应按此标准收费。这与医生理解的一级护理的标准和书面规定有一定的距离有关。此外,目前的分级护理收费标准与护理劳动价值不匹配。周荣慧、刘坤等[11]研究显示:一级护理患者每日劳动力成本为120.78-210.26元,每日材料消耗成本为36.49元。目前各省市物价局规定一级护理每日收费在6-10元左右[12-13],这与实际成本测算数据有很大差距,连最基本的消耗品支出(36.49元)都难以保证。
1.2.4护理纠纷、医疗诉讼问题
当发生医疗护理纠纷时,患方可能根据分级护理制度的书面资料,质疑护士提供的服务没有达到标准。例如,1例高血压患者,需每30min测1次血压,但并不需要每30min测量呼吸、体温。如果医嘱为一级护理,而护士没有按照一级护理的要求每30min测量呼吸、体温等并记录,那么在纠纷或法律诉讼中,医疗机构和护理人员将极为被动;而要求护士在平时工作中严格按照分级护理制度去做并不现实。李文清等[14]研究显示:某医院心内科改进分级护理制度,针对分级护理制度出现的问题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及措施,患者及家属质疑护理级别收费的次数明显减少,2003-2004年每年发生10-15例次,2005年全年仅有1例次。
2国外分级护理现状
杨洁[4]报道:日本分级护理是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的程度分A、B、C 3度,同时根据患者的生活自由度分1-4级。这两个方面组合为12个类别,分别为:A1-A4,B1-B4,C1-C4。具体划分标准为如下:A度: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心电监护,随时观察生命体征;B度:1-2h观察1次;C度:不需要经常观察。1级:禁止自己活动或自己不能活动,基本生活完全需要帮助;2级:允许床上活动,基本生活给予必要的帮助;3级:自己能室内行走,室外的基本生活需要帮助,如相关检查需护理人员陪送;4级:自己基本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行动。例如,护士评估一名骨折卧床、病情稳定的患者,可能为其下达C1级别的护理,表示此患者需卧床,自己不能活动,生活护理要求很高,但不需要经常观察。Weitl,Josef[15]报道,德国的分级护理视病情观察和生活护理为患者需求的两个不同方面,因此,将两者分而述之。根据患者的日常生活照护能力(A-bility of Daily Life,ADL)分为A1-A3共3级。A1:患者只需要健康指导与教育,自己具有完全补偿能力。A2:患者只有部分补偿能力,需要部分照护者,如年龄偏大易跌倒的患者。A3:患者自己没有补偿能力,完全需要照护者,如大小便失禁的患者。根据患者对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以及导管护理等方面的需求分为S1-S3共3级,类似于日本的A、B、C 3度。日本、德国的分级护理均从病情观察和生活护理两方面着手,体现护理工作的两个不同方面,明确、具体地将两个方面工作落实到位,全面满足患者的需求。英国没有将护理明确分级,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定为病危、病重或一般,护士非常细致地落实好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健康教育,真正满足患者各方面需求[16]。欧洲和亚洲发达国家的分级护理制度及不实行分级护理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3建议
分级护理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护理质量管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价值不容否认和低估。但是,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进步需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或被新的制度所替代。当今,针对我国目前的分级护理制度在临床实践中存在的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适宜临床护理实践的护理分级制度。 转贴于
3.1改进我国现行的分级护理制度
保留现有的分级护理制度,由资深护士再将每一等级分A、B、C共3个子级别。即:1A,1B,1C;2A,2B,2C;3A,3B,3C。在医嘱定为一级护理的患者中,将需要注重密切观察病情的患者分入1A类,将注重提供生活照顾的患者分入1B类,既要密切观察病情、又要提供生活照顾的患者分入1C类。同样可将特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各分为3个子级别。
3.2参照和借鉴已有的其他分级护理制度
香港的护理级别分为四级[12],Ⅰ级护理要求最低,Ⅳ级护理要求最高,护理级别由护士确定,护理标准比较客观、详尽,涵盖了患者心理、ADL、治疗情况、病情观察等方面的内容,原则性和操作性均较强,有利于保证护理质量,又避免引起护患纠纷。
日本和德国的分级护理制度,病情观察级别和护理级别分别开具。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缓、急确定病情观察级别,对护士提出要求,规定如何巡视病房、监测生命体征、护理记录频率及导管护理等。由资深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ADL分级,结合病情、心理等综合因素确定护理级别,规定护理内容,使护理更有针对性,同时体现护理工作的主动性。采用Barthel[17]指数分级法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此评估法是美国康复医疗机构常用的评估方法,在我国也广泛应用,评定简单,可信度及灵敏度高,主要用于治疗前后患者独立生活功能的变化,体现护理需要的程度。分为差、中、良3等级。差:Barthel指数计分≤40分者,生活上依赖较明显或完全依赖;中等:Barthel指数计分41-60分者,生活上部分依赖;良:Barthel指数计分>60分者,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生活能够自理。邵爱仙[18]等研究表明,根据ADL,采用Barthel指数分级标准,结论得出不同等级患者的护理时间呈递进关系,计算护理工作量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可行性,具有正确、客观、方便等优点。因此,根据Barthel指数分级标准制定护理级别、确定生活护理,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还可以应用奥瑞姆自理模式(orem self-care model),根据Barthel指数分级法评估得分,制定完全补偿、部分补偿和支持教育系统的标准护理计划。
3.3改进护理收费
综合病情观察级别和生活护理分级进行收费。以不同等级护理服务工作量为依据,即按实际服务项目及内容收费,综合病情观察级别和护理分级调整收费标准,合理收费,减少不必要的医患、护患纠纷,公平保证患者、医院、护士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梅祖懿,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5-29.
[2]王晓梅.护理收费标准对分级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02,2(2):l6.
[3]左月燃.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55.
[4]杨洁.介绍日本分级护理制度[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680.
[5]殷磊.基础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1.
[6]王淑琴,刘雁梅,汤红梅,等.军队医院患者分级护理差异性分析[J].护理
[7]卢慧芳,王慧珍,高钰琳.养老机构老年人分级护理差异性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22(1):68-69.
[8]毕慧敏,蒋兰芬,米桂英.住院患者护理分级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A):1394.
[9]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2-44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MZ008-2001)[S].民发[2001]24号,2001.
[11]周荣慧,刘坤,康占菊,等.一级护理费用成本测算的方法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2,2(4):6.
[12]胡斌春,黄丽华.分级护理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8.
[13]周荣慧,刘坤,朱丽颖,等.医院护理收费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措施的分析[J].当代护士,2003,11(4):31.
[14]李文清,刘筱咏,叶利军.改进分级护理制度以减少护患纠纷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3):266-267.
[15]Weitl J.Organisationsstandards der Pflegestationen-Allgemeine und spe-zielle Pflege[M].Hannover:Schlütersche,1997.
[16]Knowledge and Skills Framework outlines for nursing posts[OL].[2008-01-06].http:rcn.org.uk/agendaforchange.
一、前期准备
(一)资料准备
网站将要上传的与护理相关的知识内容、护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网站简介以及与护理和网站相关的护理论文、会员制度、护理百科知识等其它资料,这时充实网站内容的前提条件。
(二)软硬件准备
需要配备专门的机房,高性能的计算机设备,专用服务器、操作系统以及网页制作软件等,这是确保网站建设质量和建设速度的重要保证。
(三)人员准备
人员准备主要涉及到网站的设计人员、建设人员和维护人员,这需要网站设计与建设人员不仅对护理专业知识要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网站设计和建设技能,维护人员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网页制作经验,能够对一、二、三级网页进行开发和更新。
二、制作方法
在网页设计与开发过程中,使用以 FrontPage 2007 软件为 主 ,Flash 5.0 、 Adobe Photoshop CS4 、 MacromediaDreamweaver 8.0、Fireworks 8 等软件为辅,对护理信息网站的网页进行制作,并建立和完善网站,在制作过程中,通过普通模板的使用创建主页,然后借助超链接在主页上建立若干个子页的标题索引,子页的背景与相关标题对应,使其某一大项内容风格一致;编辑时,根据内容适当插入或处理一些与之相关的剪贴画或动画图片;文字标题采用与内容不同的字体、颜色及大小,使之一目了然、层次分明,便于选择查看。
三、栏目设计
网页的栏目设计主要由学习园地、整体护理、护理管理、护理百科等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能够为不同的人群提供护理信息方面的服务。
(一)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是护理信息网站最主要的栏目之一,一定要保证护理信息的全面性、专业性和前沿性,同时要将学习与娱乐进行有效的结合。首先,要有国内外最新的护理资讯,及时传播最新的护理专业知识,增强网站内容的前沿性;其次,要有丰富的基础护理知识和专业护理知识,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进行学习和交流的需要;再次,要设计专门的模块来收集优秀的护理论文、好人好事,搜集生活中的护理常识以及与护理相关的散文、诗歌等,增强网站的趣味性。此外,应当开辟会员专区,鼓励以护士为主的会员踊跃参与网站的各项活动,例如护理体会征稿活动、护考培训与交流活动、护士风采评选等。
(二)整体护理
整体护理栏目是护理信息网站的核心环节,主要涉及到各种护理知识的问答、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各项疾病的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健康护理知识的讲解等,可以按照母婴护理、老年护理、女性护理、男性护理几大模块进行归类,也可以按照各种疾病的类型进行划分,要详细介绍与各种疾病相关的饮食、心理、手术、护理、出院、康复等相关护理信息和指导方法,以更好的满足护士、患者、患者家属等不同护理需求人群的需要,增强网站的服务功能。
(三)护理管理与护理百科
该栏目主要是介绍各项护理工作的护理重点、护理难点、护理程序、护理质量标准、护理文书标准、常用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医院感染控制等;护理百科则应当重点介绍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一些护理知识和护理小技巧,如高血压的自我护理措施、正确的脸部护理措施等。四、护理信息网站的建设与维护要点
(一)设计目标
护理信息网站的设计应当坚持以护士、患者、患者家属为中心,本着“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建站原则,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准确把握社会的护理需求,坚持网站设计与建设的开放性、专业性和动态性。同时,护理信息网站所设计的内容,应当有着明确的分类,积极宣传科学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步骤,以便提供更前沿、更系统的信息和更便捷的服务。
(二)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主要包括网站的结构设计和脚本制作等环节,可以根据网站所要提供的功能和服务进行设计,即根据所要讲解的内容设计网页的具体功能和信息,制作页面蓝本。
(三)详细设计与建设
1.脚本设计
脚本设计主要包括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编写文字脚本时,主要依据设计目标与服务对象的需要,合理安排脚本的内容,突出新颖性和吸引力,确保网站框架的合理、有序。同时,对于图片、声音等媒体素材要进行精心设计,增强网站页面的视觉效果。
2.素材的设计与收集
在网站的详细设计阶段,素材主要来自于收集和制作两个环节,无论是哪个环节的素材准备工作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素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护理网站的质量和水平。例如,动画素材、声音素材、图片素材等都是吸引网站浏览者的关键环节,是吸引浏览者主动涉猎知识的重要因素。
3.互动交流设计
为有效丰富护理信息网站的交互功能,实现网站对象在学习上的交流与互动,网站建设者要充分重视互动交流设计,这主要涉及到学习设计、协调设计等环节,例如可以在网站中增加留言板、论坛热点、在线答疑等内容,增强护理知识的传播速度和利用效率。
(四)护理信息网站的维护
为保证护理信息网站的正常运转,实现对护理信息的及时更新,网站需要配备专门的维护人员,并定期对网站维护人员进行培训。首先,要增强网站维护人员的专业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保证网站工作的安全和畅通,例如单位可以通过学习有关文件、讲解典型事例等加强保密教育,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其次,要提高网站维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实现网站内容的及时更新,例如可以专门邀请有关专家对维护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或者定期举办有针对性的业务知识讲座等。再次,要制定完善的网站维护制度,明确划分相关人员的职责,做到对网站运行情况的定期巡查,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和处理机制,确保护理信息网站的正常运行。例如,要定期对专科护理、护理论坛、教育园地等栏目的内容进行更新。
关键词:老年人;抑郁症;社会工作;个案
一、 个案背景资料简介
案主张奶奶是A村的一位农村妇女,今年71岁,育有四个女儿,仅三女儿入赘留在家中和张奶奶及老伴一起生活。张奶奶原本开朗幽默,家中常有朋辈往来闲聊;自二女儿离婚后情绪发生变化,经常感到苦闷、忧郁,觉得命运不公平让自己的女儿连遭两次婚姻不幸。之后二女儿与另一比自己大将近10岁的男子(其妻前些年因病去世)相爱,张奶奶觉得女儿两次婚姻失败及现在这样的选择很丢脸,开始不愿意见人。张奶奶变得沉默少语,习惯性自我封闭,成天无所事事、不修边幅,每晚入睡前胡思乱想,老伴的震耳鼾声让张奶奶更加焦躁烦闷,偶尔还出现幻听、自言自语的症状,因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张奶奶体重明显下降,面部黧黑憔悴,长期下来张奶奶开始整日卧床不起,常有轻生的念头。
家人对张奶奶的情况是又心疼又着急,大女儿担心之余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母亲变得郁郁寡欢。张奶奶的老伴生性勤快,一直忙农活,他没有意识到抑郁症的严重性,很少陪张奶奶。张奶奶抱怨孩子们不理解自己、老伴也不关心自己,治疗过程多次出现排斥。
二、 问题分析与理论支撑
(一) 问题分析
通过与案主的接触及与其家人的沟通交流,归纳总结出案主的主要问题有:
1、认知偏差,抑郁寡欢。首先,案主对“离婚”存在认知偏差,认为离婚很丢人;认为处对象应该门当户对、年龄相仿,觉得二女儿在勉强自己。
2、自我否定,逃避社会交往。案主觉得自己现在无力做家务,是孩子的累赘,担心大家的嘲笑而不敢出门,不愿与人说话。
3、身体状况不佳,抵抗治疗。张奶奶因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引起身体状况不佳,接受治疗后短期效果不明显,张奶奶觉得是浪费钱而抵抗治疗。
4、自我意识丧失,自理能力减退。张奶奶由以前的勤快持家变为什么也不干,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对于自己的穿着也很随意,不修边幅;整日卧床不起、很消极。
(二)理论支撑
1、优势视角――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案主潜能的视角。借助该理论,针对本案例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应关注案主自身以及环境中的优势与资源,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案主的问题与劣势上,应注重激发案主的抗逆力及潜力,增强其社交能力,从而逐步提高案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2、社会支持理论――主要包括社会整合论、系统理论和社会支持网理论。在该案例中,笔者通过整合案主拥有的资源,使案主得到情感、物质方面的支持,借助朋辈网络提供必要的帮助,巧妙利用这一社会资源,得到朋辈的理解与支持,获取情感方面的帮助。
3、家庭结构治疗理论――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通过家庭成员内部促成谅解、增进情感交流和相互关心的做法,改善家庭功能,为案主构建良好的家庭支持氛围。在本案例中,笔者认识到虽然案主的家人很关爱张奶奶,但存在难以理解、不知道如何应对的局面,应该进一步优化家庭结构、提升家庭功能。
4、理性情绪治疗法――强调理性、认知的作用,在本案例中,案主抑郁源自一场“心灵的感冒”,因为对于女儿的婚姻失败存在非理性思维,长久下来导致抑郁,故把矫正案主偏差认知放在突出位置。
三、 介入目标
首先,减轻案主的焦虑与不安,增强自我适应能力;然后矫正案主不良认知,使其配合参加治疗过程;并发现自身优势和潜能,增强自信心;最后促进案主能够积极与人沟通,营造良好人际关系。
四、 方案实施
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接案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
与案主以及案主家属初步接触,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取得案主及家属的信任后,建立良好专业关系,之后确定案主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服务方法。具体而言,与张奶奶以及家属交流沟通,运用接纳、尊重和同理等介入技巧,降低张奶奶焦虑感与不安感,并建立信任关系;向张奶奶讲述其他抑郁症患者接受治疗后康复的案例,重新构建张奶奶对于抑郁症的看法,鼓励其积极接受治疗。
第二阶段:心理治疗阶段
基于优势视角理论,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指导下,通过访谈探究案主面临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帮助案主重建认知结构。同时,帮助案主挖掘自身潜能,发现自身优势,改变其焦虑自卑情绪。首先,采用理性情绪疗法协助张奶奶建立理性思考方式,正确看待离婚、爱情以及心理疾病,纠正其不良认知。运用怀旧的治疗技巧,与张奶奶一起探讨过去工作以及生活中的快乐,以及成功事件,帮助张奶奶发现自己的优点,找回尊严使其重新认识自我。同时配合肯定训练,使张奶奶在自我肯定的过程中重建自信。运用社会支持理论及增权理论引导张奶奶扩大活动范围,多与朋辈沟通交流,鼓励她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以此转移注意力,并增强其自身效能感。
第三阶段:结构家庭治疗阶段
基于结构家庭疗法,首先向张奶奶家属传授老年抑郁症病因、治疗及护理相关知识,纠正案主家属对张奶奶患病的不理解,并使之明白此阶段应比以往更关照张奶奶。提升家属对案主的理解,为其营造良好的家庭支持环境。然后与张奶奶的女儿们沟通,为了缓解老伴的呼噜声给张奶奶带来的焦躁,保证张奶奶的睡眠质量,暂时不与老伴与其在同一屋休息;为确保案主安全在征求张奶奶意见后确定照料的可行方案。还可以与张奶奶的老伴沟通,给予支持与陪伴,一起做一些张奶奶比较感兴趣的事。最后与张奶奶的二女儿沟通,让她向张奶奶证明自己是幸福的,使案主慢慢接受现实,真心感受到女儿的快乐,放下心中的牵挂。
第四阶段:结束和巩固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回顾和总结,了解案主的变化和案主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并且对案主的进步给予正性反馈与强化。帮助案主把整个过程中学到的认知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处理人际关系,鼓励案主正面评价自己,减少焦虑,使案主发现自己潜能以及价值感,从而提高自信心。
五、总结与反思
查阅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现有文献对社会工作介入抑郁症康复的研究比较少,针对老年抑郁症社会康复的研究关注更少。多数专家学者集中在对抑郁症诊断、病因、老年抑郁症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护理的研究上。对康复工作的研究也只是从宏观层面出发,并没有去深入分析直接服务在老年精神康复工作中的具体操作以及效果。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康复是全面性的,不仅要实现医疗康复和精神康复,更重要的是实现社会康复。当前,老年抑郁症的治疗方式常见的有三种,即:药物治疗法、心理治疗法及联合治疗法。
结合心理学及社会工作相关知识,笔者从社工的角度出发,将相关社工理论应用到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康复工作中,旨在研究直接服务介入老年抑郁症康复过程的作用,并期待对相关领域个案介入的优化及社工机制的完善有所帮助,但因专业水平及自身局限,本文还存在诸多不足,敬请谅解!(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业;供给侧改革;需求调查;推进措施
一、引言
21世纪作为我国两个百年目标实现的重要时期,却也是人口全面老龄化的艰难时代。
何谓老龄化?国际上的观点是指社会中超过10%的人口年龄超过60岁,或有超过7%的人口年龄超过65岁。随着世界人口数量的连年增长,人口的组成结构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以我国为例,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就已成为较早踏入老龄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
图1表示我国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截止2014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亿,在总人口占比15.5%。
而有关部门预测,到2040年老年人口将达4亿人,将有更多的老人失去自理能力。
老龄化下发酵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最直接的是养老课题,涉及到养老服务“怎么做”的两个侧面――由谁负担(支付养老金)和由谁提供(养老服务)两个问题,其实质是怎样解决好服务老年群体。
二、研究现状及评述
1.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部分学者对老龄化下的社会问题研究成果如下:
马楠(2013):传统养老模式的问题――居家养老:服务不健全、覆盖面小;机构养老:入住率低、公立养老机构数量少等。马晖(2012):传统养老模式问题重重: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传统养老模式已跟不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养老方式应愈加社会化。关今(2012):现代社会多元化的趋向使老年人群对养老的期望值增高,传统的机构养老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老人对生活品质的需求。
国内学者研究对现状描述较多,便于得出一般性的解释框架。但对一定范围、角度的问题在整体上把握不够,对实践指导较为有限。
本课题在借鉴理论成果和实证分析结论的基础上,力求做出更全面的理论解释,提出实施性强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2.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以下是国外养老服务研究现状:
(1)多功能服务计划澳大利亚农村居民养老服务实验中Neumayer Bob总结:农村社区养老院的舒适住宅,能提供超过标准传统养老服务体系的舒适程度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2)日本老年家庭服务形式化的日益扩展,源于日本的社会和政治力量创造的全面国家计划――“黄金计划”以家庭形式服务于老人。黄金计划立足于制度转变,将养老服务趋同为家庭服务,以扩大在家庭服务工人的数量为基本目标来切实改变养老服务体系。
(3)欧洲和其他世界国家正面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有研究结论:加速的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现象。拉脱维亚引入的新三级养老保险制度,旨在降低人口风险的影响,并展示该国意图提供可行的公共和私人在养老方面的组合。
国外养老服务业发展大多基于本国较高的经济水平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夯实基础,针对养老服务业提出并逐步推行相对完善的政策,刺激和推动居家养老模式发展,同时注重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人性化,重视其硬实力保持和软实力提升,彰显养老服务的人文关怀。
中国的经济欠发达,准备尚未充足就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阶段。欠缺的经济发展水平,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过早步入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决定了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养老服务模式。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养老服务业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三、成都市养老服务供给情况
四川是人口大省,更是老年人口大省。以成都市为例,老年人口逐年递增,60周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逐年上升,2013年至2015年,新增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30万人,其中2015年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59.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1.17%。据预测,到2020年,全市60周岁老年人将占比25.06%。成都正以加速度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形势十分紧迫,急需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
在养老机构和床位供给方面,据成都市民政局统计,市内社区养老服务设施c位分布零星,截至2014年底,成都市市域范围内共计886处现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含672处已建及在建设施,214处待建设施,全市共有养老机构257所,床位70414张。
在财政投入方面,2014年,一是投入6318余万元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建成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24个;二是投入9600余万元,率先抓好二圈层6个区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建设,优先为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点优抚对象、失独老年人、高龄老人等提供服务;三是投入资金1.3亿元,启动三圈层7个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建设。
四、成都市养老服务需求调查――以锦江区与龙泉驿区为例
我们采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上门拜访两种形式,以锦江区和龙泉驿区的社区及养老服务机构为调查点,针对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调查。问卷发放共300份,有效问卷276份。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1.基本情况
(1)文化程度不一。调查问卷显示,锦江区和龙泉驿区的老年人文化程度跨度较大。无教育经历的老人占比8.7%,小学文化程度的老人占比18.2%,初中、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分别为33.6%、19.8%,而大学本科(专科)及以上的为19.7%。
(21“空巢”老人较多。在居住方式方面,独居和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比分别为15.2%、40.1%,而与子女同住或与未成年孙辈同住的仅占36.3%,其他形式为8.4%。可见,老年人的“空巢”现象日趋严峻。
(3)经济收入及主要来源。在收入方面,仅有5.3%的老人月收入低于1000元,月收入在1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3500元阶段的老人比例为10.5%、57.9%、10.5%,月收入在3500元及以上的老人占15.8%。在生活来源方面,大部分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为离退休金和子女赡养,其次为养老保险和劳动所得。
(4)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从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来看,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占比56.2%,有慢性疾病或做过重大手术占比43.8%。在自理能力方面,能完全自理,能部分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比重分别为38.3%,44.9%和16.8%。
2.需求情况
(1)最重视精神需求。经调查,老年人对精神需求最强烈。随着社会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老年生活被基本保障,进而对精神关怀有更强的需求,子女关照和社会关注,都对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有帮助,使其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
f21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从具体养老服务项目来看,选择“医疗保健”的受访者占比最高:51.2%;其次是“锻炼身体”:41.3%;第三是“生活照料”:34.1%。调查显示,医疗卫生服务是老年人最直接、迫切的需求,多数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疾病,看病难,医药费高成为其难题。老年人需要的是有效、安全、方便、平价的医疗服务。
(3)日常生活的需求。家政服务对老年人至关重要。虽然大多数老人能够全部或部分自理,但对于日常生活的家政服务需求却日益增加,如打扫房间,洗衣做饭等。此外,送餐上门,家电维修等便利服务需求也逐日增大。
(4)休闲娱乐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以看电视,逛公园,打牌,跳广场舞等为主要娱乐,但被调查者多希望所在社区或机构能经常举办集体活动,并着力于社区的娱乐设施建设。
(5)养老模式的选择。调查了解受访者对养老模式的选择,57.7%的受访者表示,倾向于自行居家养老;34.3%的受访者倾向于居家式社区,其中年轻人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对此模式接受度更高,表明养老服务模式的未来趋势。
五、基于成都市实地调研情况推断我国养老服务业供给现状及问题
1.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侧政策乏力
近年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的政策指向性非常明确,比如优先保障用地供应、税费优惠、财政补贴供方等,都属于供给侧政策。然而公共政策的有效与否并不仅取决于决策者的良好意愿。现实反映,社会对供给侧政策的敏感度无预期高,政策性利好未得到有效回应。
一方面是政策红利不足以产生强烈的利益刺激共鸣,投资者举棋不定;另一方面,中国现阶段发展进程中人们对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匮乏。换言之,中国尚未形成一个具有规模的养老服务市场。
2.养老服务质量差,老年人得不到真正的精神慰藉
养老服务质量差,体现在养老设施硬件及养老服务体系软件两个方面。
养老设施硬件方面:以社区养老服务举例,基础设施在各社区之间差别较大,尚未形成制度化的统一规划与建设,硬件建设不完善。因资金、政策等限制,现有养老机构多存在设施简陋、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少数条件好的养老机构一位难求,大多条件较差的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如我们项目所调研的部分老年公寓管理不严,老人和陌生人随便进出,所承诺的“老有所养”堪忧,老年人身体康健和出行安全等问题亟待保障。
养老服务体系软件方面:产业服务人员大多文化程度低,护工行业评判标准参差不齐,行业准入门槛不健全,使多数养老服务业人员仅能完成简单的家政服务和日常护理,对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敷衍应对,基本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高级需求而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低级需求层面(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产业化结构单一,养老服务种类量少且趋同
对比国外发展较成熟的养老服务机构,我国养老服务产业问题表现为经营发展结构相对单一。国内的养老服务产业目前主要分两面:
(1)养老服务业是与居家养老合为一体的家政服务,能提供给老年人的服务项目一般水平较低、范较窄、价格自成一派,不规范合理,不能提供特殊性、个性化、专业性的服务;
(2)作为传统的养老机构,对老年人的服务只停留在衣食住行、简单医疗构成的统一模式服务,经营多样性匮乏,距实现个性化定制、专业化人才对口服务、医养合一等服务目标仍有较大距离。六、推进我国养老服务业供给侧改革的具体措施
经实地调研,各方取证,文献分析等,我们认为我国养老服务业供给侧改革需做到以下方面:
1.借鉴丹麦等国先进经验,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
实行分级管理,即中央政府起引导作用,负责制定养老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标准、计划和实施转移支付等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充分发挥群众优势,承担老年人社会保障的具体工作,推动社区落实养老具体服务。进一步,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有:(1)健全医疗护理和家庭服务制度。事先对老人评估并了解需求,据此配以专业护士和服务人员,按需提供医疗、清洁、护理等服务。(2)对老年病人进行复健护理、训练和日常评价,致力恢复老年患者的生活功能。(3)因地制宜地提供就餐饮服务,餐厅就餐,或按老人需求送餐。
2.充分有效利用社会公益资金
借助政府资金和社会公益资金,防患个人养老金收入影响养老服务质量,使老人能获得相同的基础服务。如阿姆斯特丹GGZ养老机构,兴建养老社区,政府批给建筑面积由私人投资,政府据安置人数给予补贴建设。
3.建立专业化服务团队
对养老服务行业的人力资源要求重量更重质――专业水准、服务爱心。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在人才培养、就业资格和机制、薪酬待遇等方面,建立实行更先进、合理的措施制度。可将养老服务产业模式企业化,运用“特色养老服务一企业年金”的激励效应,该制度的建立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服务业去产能,去库存的后顾之忧,为再就业人员提供保障,帮助养老服务业吸引留住优秀人才,通过投资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此外养老金管理行业作为金融业重要组成部分,应借助市场化手段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驾护航。
4.推行发展居家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和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供给侧改革供需矛盾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应相辅相成,统一于养老服务业的新发展方向和模式,关键措施在于转居家养老。
[关键词]日常生活信息查询人类信息行为信息用户
[分类号]G258.2
1引言
“日常生活信息查询”(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seeking,简称ELIS),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自我定位,并解决与完成工作任务没有直接关系的问题的各种(认知和表述)信息内容的获取活动。这一概念由芬兰学者萨佛雷连于1995年提出,而在此之前,“非工作信息查询(nonwork information seeking)”或“市民信息需求(citizen information seeking)是国外学者使用较为普遍的名词。萨佛雷连认为,信息查询行为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以及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查询行为,而两者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相较于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查询行为的研究,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研究的数量较少。虽然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相对复杂、不规律,但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也开始引起国外图书情报领域的逐渐关注。笔者希望通过文献调查,了解国外图书情报领域近10年来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研究的基本情况,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对比,分析两者间存在的差距,以期为我国今后这一主题的研究提供借鉴。
2历史沿革
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有学者开展了关于市民信息需求及信息查询行为的大规模调查研究。但到了70年代后期,相关的大规模调查开始减少。从80年代开始,定性研究方法被图书情报领域广泛接受,日常生活信息查询的实证研究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不过,研究对象的规模有所缩小,且更倾向于对某一特定人群的研究。
1995年,萨佛雷连正式提出“日常生活信息查询”(ELIS)这一名词,并被欧美学者广泛接受,ELIS领域的研究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①在国际会议方面,自1996年开始每两年举办的“基于情境的信息需求”(information seeking in context,简称ISIC)国际会议,其中一个固定议题便是“日常生活信息查询”;②在专业期刊方面,Library&InformationScience Research 2001年第4期为ELIS研究专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如 Information Science andTechnology 2004年第8期为健康信息查询及ELIS研究专刊。因此,尽管相较于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查询行为研究,ELIS研究的数量并不算多,但与过去相比,ELIS已成为国外学者研究的新热点。
3研究现状
为了解国外2001-2010年关于ELIS研究的进展情况,笔者采用文献调查法中的综合法进行研究。首先,利用Elsevier Science、EBSCOHost等英文数据库,以“everyday life”、“everyday”、“daily life”、“citizen”等分别与“information seeking”组配作为题名、关键词或摘要进行检索,检索时间限定于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检索的文献类型以图书情报领域的期刊论文为主。然后,笔者利用追溯法进一步检索。通过对检索到的该领域研究中引用较高的80多篇文献进行主题分析,笔者总结出国外近10年来有关ELIS研究的现状如下:
3.1研究对象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国外关于ELIS的研究对象多为某一特定人群,而对各类人群的划分主要采用两种标准:一是按人口统计特征划分,二是按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来划分。
3.1.1按人口统计特征划分
年龄。申顿和迪克森对4-18岁儿童和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他们发现,儿童和青少年在满足其日常生活信息需求的过程中,往往会求助于三类人:一是在需求产生时可以方便询问的人,二是与自己有相同经历或类似信息需求的同龄人,三是可以为之解决问题的专家。但迈耶斯等人认为,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的研究,应更多地考虑到年龄因素的影响。他们指出,9-13岁是人从儿童时期向青春期转变的阶段,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有其独特之处。因此,他们对这一年龄段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信息行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此外,阿冈斯托等人则对14-17岁年龄段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研究。他们针对这一年龄段青少年的特点,提出了专门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模型,并通过对贫民区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调查,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和完善。
与儿童和青少年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的研究相比,对于老年人的研究相对较少。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查特曼对退休女性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的研究是这方面研究的早期代表。而在2001年以后,美国学者威克斯采用角色理论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老年人在参加社区组织和俱乐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会利用人际交流渠道,而且还会利用社区组织的内部印刷资料;他们倾向于利用人际交流渠道获取医疗及金融信息,但在获取与业余爱好有关的信息时,则倾向于利用印刷资料。另有学者利用萨佛雷连的ELIS模型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信息行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健康和娱乐休闲信息是其重要的信息需求,而人际交流是其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方式。
性别。从性别的角度来看,国外学者更多地关注女性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例如,查特曼的早期研究对象是退休女性以及低收入女性,而麦肯齐则关注孕期女性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通过利用建构主义的话语分析法,她对孕期女性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以获取信息的行为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这类人群与医护人员沟通的障碍及其获取信息的策略。此外,麦肯齐还采用定位理论分析了孕期女性在与护理者沟通过程中的不同角色定位、具体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查询行为。男性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近年来也引起了图书情报界的关注。例如,威尔斯德以在人生过程中遭遇危机的男性为研究对象,试图发现其信息行为的特点。他建议澳大利亚图书馆与信息专业人员关注图书馆潜在用户信息需求的研究,并争取与其他相关机构合作,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信息需求。
种族。美国学者费希尔调查了纽约皇后区公共图书馆服务对移民人士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的影响,并重点探讨公共图书馆是否存在信息场的现象。
她认为,公共图书馆为移民人士提供的相关服务和培训有利于信息场的形成,而信息场的存在可满足移民人士心理、社会和实践等多种需求,并有利于他们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此外,留学生和非裔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也是学界探讨的重点。
社会经济地位。低收入者一直是欧美学者进行ELIS研究时非常重视的特殊群体。早在20世纪80年代,查特曼就曾先后对低收入女性、大学清洁工以及退休女性的日常生活信息行为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信息贫穷”、“圆周生活”等理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2001年,斯平克和科尔对美国德克萨斯州非裔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一个有关低收入者的信息环境模型。
赫什伯格对无家可归的父母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位学者分析了这一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最为需要的信息。他强调,大部分无家可归的父母都能清楚地讲出自己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但他们往往不能把他们的信息需求与能解决问题的信息源联系在一起。尽管他们面临的问题涉及多种类型的信息,但却较少会想到通过咨询图书馆之类的信息机构来解决问题。
韦斯特布鲁克对家庭暴力受害者如何通过获取相关信息摆脱困境的行为进行研究。她将这类人群查找信息的过程分为5个情境,并对每个情境中的信息需求、情感问题、所需知识以及信息源进行探讨。此外,她还具体分析了家庭暴力受害者在不同生活阶段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查找行为,并探讨图书馆应如何为之提供相关信息和帮助。
3.1.2按所承担的角色划分在一般信息查询行为研究领域,国外研究的对象可以是具有选民资格的普通百姓、发生购物行为的消费者,也可以是接受治疗的病人,或接受不同水平教育的学生。与之类似,国外ELIS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病人。约翰逊等学者对癌症患者及其亲属朋友查找癌症遗传信息的行为进行研究,并提出遗传信息查找技能模型,以帮助人们查找和评价癌症遗传信息。另有学者研究艾滋病患者及其朋友、家人的信息查找和交流行为。威格伦对病人通过网络获取健康信息的行为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讨论组成员引用的80%的信息源均为网络信息源。通过讨论组,他们不仅可以获取健康信息,还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此外,冰岛有学者对该国居民的健康信息查找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
业余爱好者。不少学者对业余爱好者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了研究。例如,雅克尔对族谱爱好者查找族谱信息的行为特点进行了研究,得出图书馆和档案馆并不是这一人群查找族谱信息的首选,他们更多地是依赖于族谱爱好者群组来获得信息和支持。此外,美食烹饪爱好者、硬币收藏爱好者心和针织爱好者如何获取与其爱好相关的信息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高校师生。曼索雷安对大学教师和博士生利用网络作为日常生活信息查找来源的行为进行研究,分析了他们利用网络查找信息的基本情况,并探讨他们利用网络获取与工作相关信息的行为与获取日常生活信息的行为之间存在哪些异同。除前面提到的留学生群体外,成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也受到了美国学者的关注。
3.2研究方法
尽管大部分文献在论述过程中都会对其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介绍,但对ELIS研究方法进行专门探讨的文献并不多见。笔者发现,访谈法在该领域研究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贝茨对访谈法在ELIS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她认为,在进行ELIS实证研究的过程中,叙述性访谈法比较适用于数据的搜集和分析,这种方法与目前该领域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视角相适应,并尤其适用于对社会弱势群体日常生活信息需求和信息查询行为的研究。
除了访谈法,学者们在ELIS研究中还常常利用日志法、摄影法、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日志法是参与者在规定时间段内,通过利用各种工具(如录音机、纸笔、网络等)记录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需要利用信息解决的各种问题以及信息获取的行为。摄影法是参与者或研究者利用相机记录参与者需要信息以及寻求信息的情境和行动。观察法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及日常生活环境,尤其是与信息查询相关的情境和行为进行观察,以接近和深入了解研究对象,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而问卷调查法则一般通过邮寄、实地发放、电子邮件等方法,了解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以及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基本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大部分的研究并非只是单一地应用某一研究方法,而是多种研究方法共用,尤其是与访谈法结合使用。
另有学者探讨如何获取目标群体的信任的方法。例如,凯里等学者曾研究孕期女性、自助支持小组和学龄前儿童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并认为获取目标群体的信任有助于图书情报理论的提高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此过程中,研究人员应考虑如下因素:①尊重参与者;②尊重和体谅参与者的生活世界;③灵活处理;④通过时间来赢得参与者的信任;⑤意识到相互信任的重要性;⑥对相互信任要加以维系;⑦角色的调整;③互惠措施。
迈耶斯等学者则认为,儿童、青少年与成年人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因此,对儿童和青少年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研究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对这一人群的研究要充分考虑到其生理、社会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另外,申顿等学者认为,对青少年信息需求的研究有助于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的提高,但这方面的研究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一是如何对青少年信息的需求进行清楚界定,二是研究人员如何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图书馆不仅要对青少年的馆藏利用情况和参考咨询问题的性质进行分析,而且还应以访谈的形式了解青少年的信息需求,其访谈的对象可以是青少年用户群体,也可以是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专业人士。
3.3理论与模型
3.3.1日常生活信息查询模型在信息行为研究中,模型的构建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的研究也不例外。萨佛雷连于1995年提出了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模型,该模型主要由“生活方式”(way of life)和“生活支配”(mastery of life)组成。“生活方式”指事物的次序,其中“事物’’代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活动,“次序”代表对各种活动的喜爱程度。事物的次序并非自然形成,而是由个人决定的,而个人决定各种事物的次序又受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人们对各种事物都有“认知次序”,表示他们对各种事物应如何进行的看法,且只要个人认为事物的次序有意义,这种次序就会维持下去。“生活支配”是指“维持事物的次序”,其与实际问题的解决相关,特别是当事物的次序受到威胁时。信息获取是生活支配不可或缺的部分,生活支配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事物的情况”和“事物应该怎样”之间的不一致性问题。ELIS模式表明,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人们选择和利用信息源的行为会产生很大影响,而诸如价值观、人生态度和心理倾向之类的个人因素,以及诸如时间、目前健康状况之类的情境因素,都会影响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信息
获取行为。该模型的提出对ELIS领域的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不少学者在研究中都会利用该模型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并有学者对该模型进行评价和完善。
3.3.2信息实践模型麦肯齐在已有信息查询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双胞胎孕期女性对其获取信息情境的话语描述,并提出一个有关日常生活信息实践的二维模型。该模型主要分成模式和阶段两个维度。从模式的角度来说,日常生活信息实践可分为积极的查找、积极的察看、无意识的观察和通过人4种类型;从阶段的角度来说,日常生活信息实践可分为建立联系和利用信息源两个主要阶段。必须说明的是,由于麦肯齐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是建构主义或自然主义的研究方法,其研究的成果只是局限于特定领域。换句话说,她所提出的模型只适用于双胞胎孕期女性,对其他人群的适用性有待测试和检验。麦肯齐的日常生活信息实践模型在图书情报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约曼采用该模型对更年期女性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尽管这一人群的日常生活信息实践也可用这一模型加以解释,但由于其个人处境的不同,相比双胞胎孕期女性来说,其信息行为特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适用于各类人群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特点的一般模型的探讨,是图书情报领域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主题之一。
3.3.3信息场理论费希尔最早于1998年提出了信息场(information ground)的概念,她通过对足疗诊所的护士、老年人和其他人之间如何获取和分享信息的现象进行分析,从情境的空间层面提出了这一概念。简单地说,人们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务而聚集在某个地方,但却无意识地、偶然地分享到信息,这一暂时形成的可供人们分享信息的社会环境就是一种信息场。信息场的特点是:①信息场可发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暂时存在的环境,但它必须以个人的存在为前提;②人们在信息场出现的主要目的不是信息分享和获取,而是出于其他更为重要的原因;③在信息场中,社会互动是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而信息流动只是社会互动的副产品;④人们参与到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信息分享中,而信息流动的方向则可以是多向的。虽然信息场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分享信息的需求,但信息场与信息获取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可能为了获取信息而有意识地参与到某一信息场当中,也可能在信息分享的过程中,无意识地获取到所需要的信息。近10年来,费希尔利用信息场理论探讨了各种相关现象,如家庭主妇、大学生、移民的信息场等。此外,也有不少学者利用信息场理论来对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研究。
以上理论和模型对ELIS领域的研究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此外,萨佛雷连还认为,更为早期的德尔文的意义建构模型、查特曼的小世界理论和威廉森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生态模型也是ELIS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和模型。此外,也有不少学者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模型。如前面提到的城市青少年日常生活信息需求模型和有关低收入者的信息环境模型。
4国内ELIS研究
1995年,张晓林等学者对成都市民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运作中查找信息的行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这被看作是我国有关ELIS研究的先河。但在之后的十几年间,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对市民信息需求方面的研究并未充分关注。直到近年来,李桂华引入“日常生活信息需求”的概念,并进行了一项有关市民信息需求的调查,探讨我国市民信息需求和信息查找行为在10余年间发生的变化。他还针对青少年、农民工、残疾人等群体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石德万等学者也开展了针对信息弱势群体信息行为的研究,并重点探讨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中信息弱势群体的信息行为特点。肖永英等学者则采用人户访谈的方式对城市低收入者的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
在台湾,近10年来也有不少学者对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研究。例如,张郁蔚对萨佛雷连的ELIS模式进行了较为客观的介绍和评价;不少学者则对社会某一类人群,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进行研究,如大学清洁、台湾的越南配偶、单身女性。此外,有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个人爱好信息的查找行为的研究,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例如,林珊如对背包族在旅行前、旅行中以及旅行后三个不同阶段中查找相关信息的行为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5总结
5.1ELIS研究国内外比较
综上所述,ELIS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外图书情报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相比之下,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但仍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具体来说,国内外ELIS研究的差异主要有:
从研究对象上看,国外研究涉及不同年龄、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角色,而国内研究的对象尽管也涉及不同性别和年龄层次,但对不同民族、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角色的人群的研究较为有限;对诸如农民工、城市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的关注较多,但对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信息(如个人爱好类信息)查询行为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外ELIS领域运用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访谈法、日志法、摄影法、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而国内研究采取的研究方法则相当有限,多为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其他方法的运用则比较少见。
从理论和模型上看,国外ELIS研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已形成了几种独立于一般信息查询行为模型的专门模型,这对日常生活信息查询实践活动的调查和研究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而国内研究多侧重于对国外模型和理论的介绍、评价和运用,目前尚未见到有学者提出专门适用于ELIS研究的理论模型。
5.2 ELIS研究今后发展趋势
“日常生活信息查询行为”(ELIS)在最新修订的《图书情报学百科全书》一书中已经作为独立的词条出现,其中对ELIS概念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并对其核心理论和模型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述。可以说,ELIS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开始走向成熟。ELIS研究今后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将ELIS研究置于更为广泛的人类信息活动背景下,与其他信息行为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和研究。例如,萨佛雷连在其2008年的著作中,就主张将ELIS研究置于信息实践(information practice)的背景下进行,在研究过程中应注意信息查询行为与信息利用、信息分享等行为的密切关系。
论文摘要:现代城市社区具有服务功能、管理功能、整合功能、文化建设功能和经济生活功能,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渡时期,城市居民由过去依赖单位变为更多的依赖社区,从而使社区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重要场所和实现社会整合的基础单元。这一变化无疑对探析我国城市社区功能的发展和社区制度的变革提出了要求。
社区是社会组织的一个层面,社会是由大大小小的社区组成的。社区是人生的驿站,社区是生活的港湾,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是城市发展的标志。社区作为地域型社会生活共同体,作为人美群聚生活的栖息地和群体心灵的归属地,其包含的各个系统和单位都分别担负着与当地社会生活相关联的各种社会功能。因此,有学者认为社区应该具有社会的一切功能。社区只有具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服务和环境等各项功能,才能成为社区成员社会生活的空间、参与的舞台、继续社会化的场所。只有功能齐全的社区,才能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才能成为原有“单位体制”和“街区体制”的替代组织。
1 对现代城市社区功能定位的几种观点
目前关于城市社区功能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万仁德副教授认为,在社会转型期社区发挥的主要是一种社会整合的功能;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李小明、王培刚认为,我国目前的城市:社l功能应包括固有功能和附加功能两个基本的框架。固有功能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经济生活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社会互助功能。附加功能则包括七个方面:学习功能、生态功能、社会交往功能、休闲娱乐功能、心理抚慰功能、文化延续功能、生命保障功能;浙江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刘玉能认为,城市社区的功能应该定位于为城市提供公共领域,这才是社区的独特功能。
2 现代城市社区功能探析
在讨论社区的功能之前,有必要先对社区的概念进行界定,本文中昕说的社区是按照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郭虹研究员所给出的关于社区的概念,即社是以居住地为纽带,遵从一定的制度和规范,在皮此保持互动的居民生活共同体。
笔者主要按照社区发展的历史脉络,对城市社区的功能进行的探柑行。下面将要介绍的社区若干功能中,有些是社区本身所具有的功能,阿些是政府部门赋予社区的功能,有些是社区正在发挥的功能,而有些轰社区应当具有,但实际上却并没有彰显出来的功能。
2.1社区服务的功能
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是从社区服务开始的,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共同付,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的各种生活需求总是第一位的任务,因此在社区的各项社会功能中,社区服务是现代社区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利上会功能。
社区服务是一个综合性的概食,是指在政府的资助、政策的扶持下,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由社区内的或介入社区的各种法人社团和机糯自以及志愿者所提供的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它通常情况下提供的延目一种公益性的无偿服务,这种服务既可以面向社区的弱势群体也可以面向整个社区居民。
我们可以从两大的方面来分析社区的服务功能
2.1.1为了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而提供的服务
社区服务的覆盖面很广,如社区就业服务,通过提供就业再就业咨询、再就业培训、就业岗位信息服务和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和援助。结合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开发就业岗位,挖掘社区就业潜力,提高就业稳定性。为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创造条件。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联动机制,促进和帮助享受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相关人员尽快实现就业。此外还有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文化、教育、体育服务、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安全服务等。
2.1.2发挥社会保障方面的服务功能
建立社区救助体系,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建立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制度。
(1)社区的养老服务功能。社区养老是辅助家庭养老的最佳载体。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生育率的下降,独生子女家庭增强,核心家崖已经成为主要家庭类型,家庭规模缩小,身边无子女的老年人空巢家崖增多,家庭蟾养功能削弱。同时随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和工作节奏邵加快,家庭中成年子女精力、时间有限,已越来越难照料和护理老年沐的生活与疾病,因些必须提供一种与居家养老相适应的环境氛围,走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道路,通过社区建立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是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是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的最佳结合。社区是老年人居住地所在,也是老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和空间。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也是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家庭养老有着深厚的经济社会基础,现代精神文明和伦理道德以及目俞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决定了现阶段家庭仍是我国养老的主要场所。尽管家庭结构迅速变革,提供养老困难很多,却改变不了老年人对家庭生活、家庭成员的依赖心理。调查显示,老年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去老年公寓和护理院。只要条件允许,首先选择亲属照料或上门服务。鉴于此,只能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家庭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这是实现养老社会化的第一步。社区的优势在于为老人服务就近方便,使老年人感到亲切、方便、放心。社区养老理所当然是承接家庭养老向养老社会化的重要载体。
(2)社区的医疗服务功能。社区医疗服务的功能是以著名的荷兰医疗体系为参考,提出的一个设想。国内的一些学者通过对荷兰社区医疗体系的研究,提出应该借鉴荷兰在医疗服务体系建构方面的成功经验,建议在我国的城市,社区内也能建构一个完善的社区医疗服务网络,使医院医生走进社区,就地解决社区居民的求医问药问题,以摆脱我国居民求医难这一困境。
发挥社区的医疗服务功能这原本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构想,但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城市如成都市、北京市已经将这一构想变成了现实,成都市的一些社区已经在实施这一方案,在社区内建立医疗服务网点,为居民就近求医提供便利。北京也正在筹划这一项目。以此为契机必将大大推动我国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功能的建设。
2.2社会管理功能
作为地方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下设的一个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一社区,它具有自治性和管理性这两重特性。社区在承载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必然要承载起管理的功能,可以说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是社区最主要的两大功能。
这里所说的社会管理功能包括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和对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两个方面。
2.2.1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
社区应当承载起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职能,但由于我国的特殊情况,政府部门并没有将这一职能授权给社区,目前仍然是由公安部门承担这一职能。但是笔者认为,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完善,社区必将担当起管理外来流动人口职能。
外来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是指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宏观调控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和指导下,基层社区以社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为基础,运用社区管理的机制和手段,促进社区整合与稳定,以达到管理好外来流动人口之目的的一种管理模式。与以往的管理模式相比,社区化管理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属地化管理,即实行的是“人住哪里,哪里负责”的原则;二是服务型管理,即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迫切必需的服务和保障,创造一个安定和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并培养相对一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参与式的管理即社区化的管理特别强调让外来人口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增强社区意识,促进社区整合。
2.2.2时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
社区是城市不可缺少的基层管理组织,因此,它必须承担对于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职能。社区是城市管理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由于城市规模和功能的迅速扩张,人口居住密集度的增加,各级政府管理幅度的增大,特别是对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来说,其有限的职权难以承载规模日益庞大的管理对象。而按照群众居住的自然地缘关系、资源配置、适度的管辖人口和人们的心理认同组建起来的社区则成为城市管理的一个必要的层次。城市管理的大量事务需要由社区承担。政府机构改革、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弱化了“单位”的复合功能,单位剥离出来的政治功能、服务功能、福利功能、保障功能等大量事务需要社区来承接。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阶层分化,社会组织结构的多样化,流动人口的增多,老龄人口问题的凸显,使得城市社会公共事务剧增。这些新增的问题大量沉淀在基层社会,尤其在社区。与居民面对面接触的特性使社区的管理更加直接有效。社区是城市的最基层细胞,是城市管理的微观重心,可以随时了解居民的需求、意见和问题,及时有效地把社会矛盾和冲突化解在第一线,充当社会的“减压阀,,起到维护城市社会稳定的作用。
2.3整合功能
2.3.1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功能
社区通过各种类别专业化分工的社区服务和服务设施,满足社区成员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多种需求。自前,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已经形成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幼少儿以及治安、救济、保健、教育、文化、就业、家务、环保等多个系列的服务内容。通过这些丰富的社区服务活动,可以为人们创造安全、优美、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使居民对社区产生出较强的社区依存意识和认同意识,发挥社区“生活共同体.,的整合功能。
2.3.2满足人们广泛的社会参与的功能
社区内存在着大量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自治性组织和老年书画社、拳操队、读书会等兴趣性团体,还可以开办市民学校、举办文艺晚会、组织联谊会、座谈会等等,这一切都有利于动员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开展频繁的交往和沟通,有利于社区居民形成对公共领域、公共事务的自觉认同,形成社区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使社区发挥“社会共同体”的整合功能。
2.3.3满足人们开展社会互助的功能
社区中大量存在着邻里互助、相互照顾的传统习俗,同时也不断发育出以社区公益性、福利性事业为目标的组织。如邻里之间安装的求助电话,居民双向结对服务,专业志愿者队伍等等,使居民生活在社区中难有所帮、困有所求、贫有所济。这不仅解决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而且营造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高尚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社区在“道德共同体”与“精意共同体”的深层意义上发挥着社会整合功能。
2.4文化建设功能
我国的基层社区担负着发展教育事业、组织开展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组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功能。此外,社区还担负着对社区居民进行社会化的功能。
2.4.1文化功能
社区文化是基层社会对群众寓管理和教育于服务之中的最好形式,是凝聚人心的工程,因此,文化功能也就是凝聚力功能。
开展社区的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标志性学习景观,可以提高居民的文化修养,培养其学习精神,增强其对社区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形成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2)通过学思想、学文化、学科学,可以有效提高居民现代素质,培养公民意识,有利于调动广大居民自觉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精神。
(3)通过创造人与人、户与户、单位与单位之间的互动式学习交流模式,培养参与精神,建设良好的社区关系,不断增强社区凝聚力。
(4)通过组织居民学专业、学技能,培养居民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和吸引特色人才,可以促进居民安居乐业和开创社区生活发展新局面。
(5)通过不断推进都市素质教育,培养以活力、效率、秩序为基本内容的都市精神,建设良好的社区生活秩序,促进社区安定和社会稳定,建设文明美好新家园。
2.4.2人的社会化的功能
社区是个体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尽管大众传媒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它们并不能取代社区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个体社会化的整个过程,都与社区紧密联系。儿童和青少年期的早期社会化(学习社会生活、接受社会规范、健全个性和人格,以融入社会关系体系)是在社区中进行的。成年后的继续社会化仍离不开社区,继续社会化的核心是学习和接受写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价值观念,学习扮演新角色所需要的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社会的进步,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必然不同程度地反映到人们社区生活中来,影响和改变着社区的组织、家庭、社群和文化,并通过社区的这些要素及其变化影响着人的继续社会化过程。
社区在个体的再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的是矫正功能。社区矫正是现代城市社区的一项重要功能。社区矫正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欧美等国,在美国,法院对违法情节较轻徽的犯罪嫌疑人大多判以缓刑,通过社区矫正的方法进行矫正,而并不是投入到监狱服刑。从2003年7月份起,社区矫正也开始成为我国一种新的行刑方式。社区矫正是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二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中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教育和改造工作。社区矫正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的监督。确保刑罚的有效实施;通过多种形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思想、法制和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的行为;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北京、上海社区矫正工作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其他省市的这项工作也在加紧启动。
2.5经济生活功能
经济生活功能也就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功能。这是社区的首要功能,这一功能表现为社区通过生产或出口,为其成员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必器品和服务。社区的经济功能在农村社区表现尤为明显。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