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8: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韩贸易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韩双边贸易发展可用贸易结合度来直观反映。贸易结合度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指标,用来衡量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贸易结合度是指一国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其数值越大,表明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贸易结合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TCDab=(Xab/Xa)/(Mb/Mw)(1)
式(1)中,TCDab表示a国对b国的贸易结合度,Xab表示a国对b国的出口额,Xa表示a国出口总额;Mb表示b国进口总额;MW表示世界进口总额。如果TCDab>1,表明a,b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紧密,如果TCDab<1,表明a,b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松散。
依据中韩两国建交以来历年贸易数据,分别算得自1992年至2004年间中国对韩国和韩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其中,建交的第一年(1992年),中国对韩国贸易结合度为1.33,以后各年份,数值逐年递增。到1997年,中国对韩国贸易结合度增至1.84。然而,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该数值下降至1.37,1999年又激增至2。到2000年,达到历年最高点,为2.88。2000年以后,该数值略有下降,但都在2附近波动。另一方面,韩国对中国的贸易度亦呈逐年递增趋势。1992年的数值为1.75,增至1997年的3.99,达历年最高点。1998年同样下降至3.33,而1999年又回增至3.81,以后各年均在3.3附近波动。
通过对12年间两国贸易结合度数值的分析,可以看出:
1992-2004年中韩两国相互贸易结合度远大于1,且与世界其他国家横向比较,属于高贸易结合度之列。以美国为例,2002年中国对美国贸易结合度为1.22,而美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为0.88,对比结果表明,目前中韩之间的贸易联系十分密切。
1992-2004年中韩之间贸易结合度呈稳步上升趋势(1998年除外)。说明1992年两国建交以来,两国贸易量突飞猛进,增长迅速。
两国贸易结合度数值的波动保持一致。但各年份的韩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均略高于中国对韩国的贸易结合度,说明韩国在商品贸易方面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要更高一些,这与中国在韩国主要贸易伙伴中的地位是相符合的。
1998年两国贸易结合度有所波动,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企业在这次危机中受到重创,韩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维持不变,导致对韩国出口大幅度下降,而中国进口总额对比上年仍有所增加,以至于对韩国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幅度大于韩国从中国进口在世界进口额比重下降的幅度。
2003年以后中韩两国贸易结合度趋于平缓,增幅有所减小,主要原因是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加剧,相互间的摩擦逐渐增多,而入世以后,中国出口总额大幅度提高,使对韩国出口额在总出口额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总进口额在世界进口额中的比重增加,从而对贸易结合度的数值产生影响。
中韩贸易的互补关系分析
对于互补关系,并不存在严格的定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A国的强项是B国的弱项,那么这两国就存在互补关系(关志雄,2002)。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一方集中出口的产品与另一方集中进口的产品相吻合,两国的贸易就具有互补性(于津平,2003)。但以上两种观点着重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显著的两国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垂直互补(或产业间互补),即两国通过贸易达到调剂余缺,取长补短的目的。而贸易互补应包括产业间互补和产业内互补。与产业间互补相比较,产业内互补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产业内互补的物质基础是在于产业内分工。一方面产业内分工使生产要素更容易适应环境,调整成本更低,另一方面,产业内分工使贸易双方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联系机制。贸易双方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就更紧密。为了更深入揭示中国与韩国双边贸易的互补性,本文使用贸易特化系数从产业间互补与产业内互补两个维度对其加以衡量,贸易特化系数(Tradespecializationcoefficient,TSC)反映的是一国某产品净出口额与该产品进出口总额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2)中,TSCi表示中国对韩国在i类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Xi表示中国对韩国出口i类产品的金额;Mi表示中国从韩国进口i类产品的金额。一般认为,-0.250.8时,表示中国在i类产品方面竞争力强;当TSCi<-0.8时表示中国在i类产品方面竞争力弱,以上两种情况表明中韩贸易处于产业内互补状态。
参考两国2004年商品贸易数据可得出在目前各类商品贸易中的中国对韩国的贸易特化系数。其中,中国在粮食,渔类以及其他食品和服装类商品的贸易特化系数均大于0.8,其中服装的贸易特化系数最高,达到0.93。而在化工,集成电路,汽车,机械,仪器等类商品上,中国的贸易特化系数均小于-0.8,其中,数值最小的是汽车和科学控制仪器产品,分别为-0.9和-0.89。数值处于-0.25和0.25之间的商品主要有矿石,燃料,有色金属,办公和电信设备,电机,发动机以及日用品等几类,除有色金属类数值为正外,其余各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均为负。从以上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中国在农产品和服装等低附加值的产品上的竞争力比韩国强,具有比较优势,而在机械,电子,化工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方面的竞争力弱,具有比较劣势。中韩两国在上述产业间互补。
中韩两国在相当一部分产品上具有产业内互补关系。具有产业内互补的商品的双边贸易额较大,共占总贸易额的43.5%。
具有产业内互补的各类产品绝大多数的TSC值为负,说明在韩国在这些类别的产品中对中国出口额要大于从中国进口额,在此类产品的贸易具有的竞争力略高于中国。
无论是产业内互补还是产业间互补,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在中韩双边贸易中均占有非常大的份额,占双边总贸易额的41.2%。
中韩贸易存在互补的原因
中韩在各自竞争力强的几个产业具有产业间互补关系,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与韩国资源禀赋的差异。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农产品,服装,电器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韩国的资本相对丰裕,技术水平先进,管理经验丰富,因此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两国在办公设备,电信及矿产类资源密集型产品方面产生产业内互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考虑:产业内分工。技术经济理论认为,工业化水平越高,产业分工就越密切,经济联系就越紧密。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中国与韩国产业内分工不断细化,异种产品的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从而促进了中韩在工业制成品方面的产业内贸易和产业内互补。中韩在矿产业的贸易互补度很高,双方都不具有比较优势。原因是中国是一个矿业进口国,进口量远远超过出口量,特别是近年中国工业迅猛发展,国内矿源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到2003年底,矿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逆差量,在从中国进口的大量矿产品中,从韩国进口的比例非常小,而在中国出口的少量矿产品中,向韩国出口的比例却很大。进口绝对值上的小差别和比例上的大差别造成TSC的值很小。消费需求的相似性和重叠性。根据林德尔(Linder,1961)的相似需求理论,具有相似购买力和产品消费偏好的国家之间会产生产业内贸易。尽管中韩两国人均收入还存在一定差距,但相似的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对双方产业内贸易和产业内互补
产生重要影响。文化的相近是一种特殊资源,厂商可以借此出口合乎邻国消费需求的产品。
本文通过结合两个指标对1992年来中韩贸易做了实证分析。由此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与韩国之间的双边贸易获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并且双方的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贸易结合度不断提高。
关键词:韩国;影视文化贸易;成功原因;启示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164-02
一、中韩影视文化贸易发展现状
(一)韩国影视文化贸易发展劲头强劲
在1998年韩国政府“文化立国”战略引领下,韩国影视文化作品成为了主打对外输出产品。韩国影视剧出口值屡创新高,长期处于贸易顺差的状态。数据显示,2013年韩国广电节目对外输出额高达2.42亿美元。其出口市场覆盖了亚洲、美洲、欧洲的33个国家和地区,以有相似文化底蕴的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为重要战略基地。韩国影视作品由于类型丰富,剧情生动,角色刻画细腻,内容积极向上,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韩剧版权价格也因此不断攀升。
(二)中国影视文化贸易发展状况不尽人意
中国影视文化贸易起步晚,虽每年都以较大幅度增长,但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影视剧的进出口过于聚集,主要从美、日、韩等国引进,向亚太地区输出,其中更以东南亚地区为主。影视剧类型、主题都过于单一,内容缺乏新意和国际化眼光。因此,相较于其他产业,中国影视文化产业无论国内外都处在较低位置。
二、韩国影视文化贸易成功的原因
(一)韩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
“文化立国”政策提出后,韩国政府逐步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计划》《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化产业被确立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影视文化成为重中之重。影视剧的发展拥有了优越的政策环境。韩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影视剧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术帮助。韩国政府还不断增加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支持,相关资金扶持额度不断增加,设立了“文化发展基金”,对特定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韩国贸易保险公社为了支持并协助那些新人导演以及拥有独特魅力的影片专门成立了“电影产业支援基金”。为推动影视文化产品的对外输出,韩国政府有专门的影音分轨公司,鼓励把韩文翻译成外语,对创造出新成品所花的费用给予补贴,还创立了“出口奖”,最多可以获得奖赏1 000万韩元。
(二)韩国影视文化将东西方文化兼容并蓄
1.借鉴西方文化使韩国影视作品向国际化迈进。韩国电视剧早年是以模仿美国起家的。通过韩国的影视作品,可以看到渐渐增多的西方崇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的意识形态,也能看到具有好莱坞特色的大投资、大场面、多国元素和精美特技效果。韩国已然成为全球观众的“亚洲好莱坞”。
2.保持儒家传统文化使韩国影视作品受国内外人民喜爱。儒家文化在东南亚地区有着较高的地位,其倡导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也已成为韩国人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在韩国影视文化作品中有诸多体现――以积极正面的形象为主人公,在困境中不屈服,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这样的影视作品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也让外国观众产生了价值认同感。
3.兼容并蓄是韩国影视作品迅速成长的主要原因。“和谐”是韩国影视作品中最关键的特点之一。韩国的影视作品将传统的价值观念与西方国家提倡的民主自由的观念相结合,打造出独特的当今韩国影视文化,韩国影视文化也因此得以推开世界文化市场的大门,实现影视文化的大繁荣。如红极一时的《大长今》,就唯美地弘扬了东方文化,赞美了东方女性;而《哈佛爱情故事》和《皇太子的初恋》这两部电视剧则巧妙地把东方和西方文化结合在一起。
(三)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能准确定位目标市场
因国内市场较小,韩国文化产业把世界文化市场当作主要的战略场地,并分进度,有选择性的开拓市场。把在周边并与其大致相同的价值理念的国家或地区,如中国、日本等作为突破口,进而打开东南亚和欧美市场的大门,并努力发掘潜在的中东和中南美市场。他们会根据出口市场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出口影片内容,对于欧洲市场,绚烂的视觉效果和惊险的动作场面较受欢迎,所以出口的影片大都是灾难片、动作片及战争片。而对于有着相同文化背景的中国和日本,则主要出口《大长今》《浪漫满屋》《太阳的后裔》等为代表的家庭伦理剧和浪漫爱情剧来让观众产生共鸣。
韩国还成立了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的境外办事处,以此来提升韩国影视文化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国际市场需求的研究与分析,有利于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
(四)韩国影视文化自身包装魅力
为了获得海外市场的认可,韩国影视公司特别重视塑造影视作品及其中演员的优质形象。韩国影视作品中的俊男美女、唯美的拍摄场景、最新款手机、服饰等物件的出现和使用,吸引了大量观众,也引领了时尚潮流。
近年来,韩国影视文化也逐渐向互联网传播的方式发展,以此增强国际市场运作。如《来自星星的你》和《太阳的后裔》,就是随着互联网的宣传和在世界各国的各大网站同时热播而被众人追捧,随之而火的不只是男女主角,还有啤酒和炸鸡等。
(五)建立开发影视文化产业链机制
韩国特别重视文化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使经济效益不仅局限于一个点。各产业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了非常坚固的产业链条。比如,韩国影视文化的进步就使得韩国各地的旅游业、饮食业等其他行业得到共同发展,促进了韩国经济的兴盛。
反观中国的影视文化贸易,无论在认识上或是政策措施、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影视节目制作等方面都与韩国有较大差距。中国影视文化贸易想要获得长足发展,借鉴韩国成功经验是可行的路径之一。
三、韩国影视文化贸易成功对中国的启示
(一)中国政府应加大对本国影视文化贸易的支持力度
政府的扶持与认同是影视文化产业贸易发展的首要保证。借鉴韩国经验,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应给影视文化贸易一定的政策支持,逐渐完善影视文化贸易的法律法规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设立资金支持影视文化贸易机制。应加大对影视文化贸易的投入,通过采取出口退税和补贴等政策措施鼓励和促进高品质影视作品的出口,缩小并消除我国影视文化贸易逆差。鼓励个人和企业赞助影视文化事业,建立各种影视文化基金会,实行专款专用,以利于影视文化贸易的繁荣。
政府在体制改革上还应着重解决发行渠道不畅通、打击盗版力度不够大、电影院瞒报票房等一系列问题。要不断推动有关影视方面的各项改革,努力提高影视工作者对工作的积极性并发挥出其创造力,并使文化和市场资源都能得到有效的配置。
(二)文化传承与融合并举,提高影视文化产业竞争力
影视业强调“内容为王”,在“文化折扣”和“文化壁垒”的影响下,我国很多的国产影视剧都不被海外市场所接受。而在这一问题上,韩国影视业就做得很好,他们把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让国内外观众都能接受,这是我国最应学习的地方。中国有着长达五千年的历史,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都是属于中国的宝藏,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本质、最具有特色的东西,必须保护与传承。同时,可以结合西方的审美和欣赏习惯,找到中华文化中最能被外国观众认同的部分,并且对不同的国家与市场,调整产品制作与包装的策略,打造出拥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精品,使中国的影视文化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拥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努力创建文化品牌,早日打入国际文化市场
拥有良好的口碑和品牌效应是影视文化产业进军国际市场的秘密武器。具备了品牌影响力才有市场号召力,才能吸引一线的演员、制作团队和发行团队进行合作,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与更通畅的发行渠道。美国电影中的变形金刚、迪士尼等就形成了世界知名的文化品牌。韩国影视作品也创造出了属于韩国独有的文化品牌,比如生日喝海带汤、汗蒸、扎羊角帽都让人第一时间想到韩国。
中国的影视文化产业必须增强品牌意识,积极提倡品牌战略,加强影视品牌宣传,并改变运营方式,开发与之相关的衍生产品,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创造出更理想的战略效益和经济利润,提升中国影视文化在海外市场上的地位。
(四)大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是发展各项产业最为关键的因素。我国可以学习韩国经验,在各大高校开设专门的影视文化专业或课程,积极推进人才在国际上的交流,定期与国外高校做相关的人才交流项目,定期让影视从业人员出国进行培训,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影视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与此同时,我国可以建立并完善影视人才激励机制,用物质奖励等积极留住国内影视人才,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影视人才从业环境,进而吸引大量的外国优秀影视文化产业人才进入中国,帮助我国的影视文化贸易不断繁荣。
(五)注重影视产品的原创性,努力建立完整的产业链
中国的影视文化产业处于中游和下游阶段,即销售产品的状态,与韩国注重原创开发相比,只能获取较低的经济利益;加之市场拓展意识不强,营销工作欠缺,中国的影视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未能形成完整产业链。为此,应学习韩国经验,变模仿为创造,鼓励影视专业人员发挥创意,打造出属于中国独有的影视作品类型;努力建立影视文化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联系,形成一条有效的产业链,推动不同产业间的配套工作,使得影视文化产业能与其他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中国影视文化贸易的发展,从而带来较高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 李丹丹.韩国文化产业贸易成功经验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3.
[2] 江曼.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出口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论文关键词:产业内贸易,收入水平,直接投资
一、前言
当代的国际贸易已经超脱了传统贸易理论中基于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禀赋的不同而导致国际贸易的概念,出现了同一类商品的相互贸易即产业内贸易的现象。这种现象最初出现在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而今由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演化,导致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部分贸易也成为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也由最初时用来解释要素禀赋相似国家得以发生贸易的原因,变为用产业内贸易水平来判断一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中韩产业内贸易现状
1、测算方法及数据说明
对产业内贸易的统计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现已存在很多的测量方法。本文采用格鲁伯和劳埃德在1975年建立的GL指数(格鲁伯—劳埃德指数)对中韩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计算。其表达式为,其中GLi表示i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和Mi分别表示i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GLi指数在0—1之间变动,GLi越接近0说明i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越低,GLi越接近1说明i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本文采用该指数在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时,对于“同类产品”的划分学术界的观点也不尽一致,目前较为普遍的意见是将SITC(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分类的前三位数相同的同组商品视为“同类产品”[①]。本文也暂遵循这种划分,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提供的中韩贸易数据先计算SITC(第三版)分类中前三位数相同的各组商品的GL指数[②]。
当衡量整体经济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时,通过对子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得到:。其中,j代表统计加总水平上的行业,i代表j行业中子部门的产品,Xji代表j行业中i商品的出口额,Mji代表j行业中i商品的进口额直接投资,IITj代表j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一般认为,指数大于0.5,即属于产业内贸易,指数越大,则一国该行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
2、中韩产业内贸易测算结果及其原因分析
通过对1992年——2007年中韩产业内贸易情况进行测算,结果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纵观中韩建交以来两国产业内贸易的总体状况(如图1所示),可以大致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高速发展阶段(1992年——1995年)。仅仅4年的时间,中韩产业内贸易从建交时不足0.13的水平跃升到了0.4,年均增长率达到了51.9%;第二阶段为稳定阶段(1996年——2007年)。除1998年之外,其余各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均在0.34——0.4之间浮动。
假设一:对于1998年中韩产业内贸易指数的突降,笔者认为是受到某种突发事件的影响,主要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7月,泰国爆发了金融危机,随后引起一个连锁反应,韩国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局面混乱的状况下,对外贸易自然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下挫[③]。但为什么对外贸易受到影响的是第二年,而非当年,也并没有持续到第三年,是因为:一方面,贸易合同的签订与其贸易实际发生是有时间差的,对外贸易一般是半年中国学术期刊网。因此,虽然1997年下半年韩国已经陷入金融危机状态,但其对外贸易执行的仍然是上半年甚至1996年的合同;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经济恢复得较快,商家对未来的市场持乐观态度。因此,金融危机对1999年韩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就大大削弱了,可以忽略。
第二,中韩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如图2所示,1992年——2007年中韩产业内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比重均在30%左右。在SITC分类的前三位数相同的257种同组商品中,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商品组数也均在90组以下,不足35%。
值得注意的是,在稳定阶段(前文有界定),不论是中韩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变化,还是中韩产业内贸易额占总贸易额比重的变动,亦或是进行产业内贸易商品组数的变动均未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单向变化趋势,而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导致这种波动的主要原因将成为后文探讨的重点。
第三,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远高于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从图1可见直接投资,近年来,中韩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处在0.36——0.41的区间内,而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却在0.1——0.2的区间内。此外,从一位数同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来看(如表1所示),农产品较为集中类别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很低,如第0类的食品及活动物。在工业制成品中,第6类按原料分类的产品和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均有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这两类产品的贸易在部分年份甚至出现了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现象。
表1 2000-2007年SITC0-8类商品的中韩产业内贸易指数
年份
IIT(0)
IIT(1)
IIT(2)
IIT(3)
IIT(4)
IIT(5)
IIT(6)
IIT(7)
IIT(8)
2000
0.11
0.456
0.089
0.209
0.257
0.164
0.351
0.561
0.436
2001
0.091
0.416
0.105
0.213
0.317
0.19
0.385
0.525
0.427
2002
0.062
0.516
0.131
0.323
0.213
0.203
0.443
0.492
0.323
2003
0.061
0.367
0.122
0.229
0.142
0.197
0.405
0.459
0.234
2004
0.115
0.347
0.15
0.096
0.189
0.172
0.472
0.452
0.184
2005
0.111
0.386
0.136
0.164
0.322
0.201
0.486
0.434
0.182
2006
0.1
0.351
0.196
0.125
0.396
0.26
0.481
0.467
0.193
2007
0.12
0.256
0.208
0.197
0.257
0.267
0.453
一、中韩FTA现状分析
中韩两国为了更有效发展双边贸易关系,为签订FTA付出了很大努力:2004年9月召开的ASEAN+3经济长官会谈上,为了签订FTA,两国着手研究和协商了具体事务;2006年11月召开的APEC长官会谈和中韩通商长官会谈上,双方就自2007年起召开中韩FTA产官学联合研究达成了协议,并依据该协议于2007-2008年间进行了五次FTA产官学联合研究活动;2010年5月28日,在两国首脑出席的活动中两国通商长官签署了产官学联合研究相关谅解备忘录;2010年9月28-2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韩FTA政府间第一次准备协商会谈;2011年4月11日举办了中韩通商长官会谈;2012年2月24日,韩国举行了关于开始韩中FTA谈判的听证会,正式启动推进中韩FTA的准备程序;2012年3月1-2日在首尔召开了中韩FTA相关事前务实会议;同年3月22日-23日以及4月5日,在北京又召开了中韩FTA推进相关事前务实会议,并于2012年5月2日在北京正式发表了开启FTA协商的宣言①。
中韩两国推进FTA的目标各不相同。韩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在目前国内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为寻求能搞活国内市场的通道,保证本国企业的稳定生产,确保海外投资国进一步扩大对韩国投资,以此达到国内经济发展目标。FTA是非常有效的应对方案。
这种战略要点是开拓出口市场,以求激活国内企业的出动;通过服务、投资领域一揽子协商,进一步扩大萎缩的韩国海外直接投资,增强国内经济增长动力,并通过中韩FTA进一步加强中日韩三国贸易的可能性,将最终构建能和EU、NAFTA抗衡的经济圈;在政治、外交领域,通过和中国的FTA加强外交关系,并针对和中国关系很密切的朝鲜,创造更多交流合作机会,加强东北亚三国经济合作,谋求东北亚局势的稳定发展。
与此对应,中国希望通过FTA吸收韩国先进的生产技术,以此来提升中国产品的竞争力;通过农产品、轻工产品、化工产品等和韩国相比占优势地位的产品出口开拓本国出口企业通道。在政治外交领域,考虑到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强势地位,通过和韩国的FTA来巩固中韩外交关系,并牵制美国,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外交秩序,不久的将来还可通过中日韩三国FTA来力争东北亚地区的主导权。
二、 中韩FTA相关损益展望分析
在韩国,我们以韩国企业为对象进行了实施中的中韩FTA损益展望和倾向性调查。调查对象共有3000家企业,按照贸易类型和贸易主要品种划分为多个领域,其中包括是否从事中国贸易一类。需要关注的是,在全部被调查企业中,19.2%的应答者回答对韩国有益,而24.6%的应答者回答对韩国不利。尽管如此,58.8%的应答者对中韩FTA表示赞同,36.8%的应答者表示反对,这充分说明中韩FTA协商的必要性。在中国出口企业中,37.4%的企业回答说有较大利益,只有12.2%的企业回答说不利,75.4%的赞成票远高于21.1%的反对票。从事对中国出口业务的企业反映,和中国做贸易时的最大困难是关税问题,这间接表明这些企业对FTA有所期待。而且,在韩国对华贸易进口企业的回答中,有33.7%的回答说有利,14.1%的回答说不利。可是,韩国对华出口企业中,75.2%表示赞同,23.7%表示反对,说明绝大多数企业希望FTA协商。
从产业类别来说,中国占有优势的农林水产行业和服装业以及目前竞争力急剧上升的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企业对中韩FTA相关损益展望的回答是有较大损害;而在韩国有较强优势的化工企业和塑胶企业也回答说对韩国不利,只有在精密机械相关企业的回答中,18.3%回答说有利,16.2%回答说不利,但差距不太明显。这种现象说明,中韩FTA签订后,会增强原本有价格竞争力的中国产品竞争优势,对韩国企业造成极大冲击。可是除化工产品、日用品和钢铁行业之外,所有行业的企业都对中韩FTA表示赞同。这种结果说明,和对自身企业不利的预测相比,大多数企业支持对整体经济产生积极影响的政策。
三、 中韩两国贸易竞争力比较
中韩FTA的成功签订,将推进两国拥有竞争力产业的发展。从这一点上讲,两国在协商FTA时需要慎重考虑两国有竞争力的产业。大体上,韩国的汽车业和化工产业较强。拿汽车业来讲,韩国不仅在整车领域,而且在汽车零部件领域也很强势。中国的汽车产业正处于稳步发展过程中,中国通过招商政策,可从先进汽车制造国得到技术转让的同时,大力支持本国品牌企业的成长。在电子产业领域,中国和韩国具有互补性。韩国在家电、手机、通讯设备及半导体、LCD等领域有较强优势,中国则在周边机器及信息自动处理机、有线电话等领域有优势,其竞争力也在不断加强,半导体等领域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在纤维化学领域,韩国占据整体优势,如上表显示,韩国占有中国20%石油化学进口市场份额。但中国充分发挥农业大国地位,在肥料等领域有较强优势。在纤维及服装类,韩国在中韩贸易初期占有优势地位,但随着价格竞争逐年加剧和中国服装产业技术研发水平的不断提升,目前韩国只有在高档及功能性服装类占有一定优势,而在中低端服装及纤维类,中国占据明显优势。在纤维及服装类国际市场上两国处于竞争状态。
近期朴番顺的研究论文表明,2010年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为14.8%,低于2011年19.0%的增长率。2005-2010年韩国对中国出口增长了25.1%,2011年下降到24.1%,2012年7月下降到23.3%。中国内需萎缩和韩国主要出口企业业绩低迷是韩国对中国出口下滑的两个主要因素,后者因素更为关键,主要原因是中韩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
另外,自2000年起,韩国对中国出口的高端技术产品数量迅速增长。2001年,韩国对中国工业品出口总额达到180亿美元,其中,高端技术产品40亿美元,占工业品总出口额的22.2%; 2004年,工业品出口额达到500亿美元,高端技术产品200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39.6%;2007年高端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370亿美元,占工业品总出口额的46.1%;2009年高端技术产品出口额400亿美元,在工业产品出口中占比最高,达到47.8%。
以上数据表明,韩国对中国出口结构变化很明显。高端技术产业出口额快速增长,中高端技术产业出口持续保持原有状态,中低端技术产业出口呈下滑趋势,低端技术产业出口额大幅下滑。这说明过去劳动密集型低端技术产业为主的出口转换成技术密集型高端技术产业。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只能用中国的技术发展来解释。
韩国对中国出口也因中国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贸易结构和交易金额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韩国对中国出口商品品种中,石油化学产品持续呈现强势。石油化学产品出口额1992年达到4亿6千万美元,在全部出口产品中居第二位;1997年出口额达到20亿美元,位居第一;2001年达到30亿美元,保持第一位;2006年达到110亿美元,位居第二位,2011年达到200亿美元,保持第二位。电子部件出口发展也很快,1992年达到6千8百万美元,仅位于第九位,但到1997年就已达到5亿8千万美元,一举上升到第六位;2001年达到16亿美元,位居第三位;2006年达到130亿美元,位居第一位;2011年达到380亿美元,保持第一位。很显然,中国的技术开发成果促成了这种现象的产生。中韩贸易初期,电子部件的对华出口额很小,但呈垂直上升态势,近年连续保持对中国出口业绩第一位,这说明中国的技术发展带动了电子产品的生产活动,即中国的技术发展使得中国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成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种变化为韩国对华出口产生了积极影响,最终改变了两国贸易结构。
可见,随着中国的生产技术高速发展和出口产品品质的不断提升,两国贸易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两国在产业结构上仍存在诸多问题。
四、 中韩FTA面临的问题
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很不稳定,FTA正是能打破这种局面的最佳应对方案。从这一点上讲,中韩FTA对两国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提案。朴番顺在其《韩中FTA意义和主要争议》中曾论述,中韩FTA开启后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将增长。徐小余在《建立中韩贸易自由贸易区(FTA)的探讨》中也曾论述,在汽车和钢铁产业,中国希望通过中韩FTA吸纳韩国技术,稳定中国的海外市场,提升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如此以来,中韩两国都迫切希望FTA成功开启,但中韩FTA中也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
第一,农业领域的协商在韩美FTA协商中经历了严峻考验。中国拥有比美国更强的农业竞争力,在这种状况下,农业领域的协商无疑会面临巨大挑战。朴番顺的《韩中FTA意义和主要争议》中表明,“汽车、纤维产品对中国的出口将大幅增长,农畜牧产品进口剧增,若将农畜牧产品的关税下调100%,其进口增长率会增至目前数据的两倍,这有可能对农业领域造成极大损害”。
第二,贸易不均衡问题。目前中国最关注的问题是中韩贸易不均衡问题,中国担心中韩FTA的签订会进一步恶化贸易不均衡。朱桂方在《从韩国对外贸易政策看中韩贸易逆差》研究论文中指出,中韩贸易不均衡状况日益加剧,解决方案是技术发展和中国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第三,服务市场、知识产权以及劳务市场开放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迄今为止,中国在FTA协商过程中采取渐进式方式,并不愿意开放服务市场,这说明中国想保护尚很脆弱的本国服务市场。可是,对拥有较强服务市场的韩国来说,则希望一揽子协商服务及知识产权市场。而且,劳务市场开放后,中国廉价、高质量的劳动力将大举进军韩国,这将成为两国FTA协商中一大障碍。在服务市场和劳务市场的开放问题上,两国会遭遇尖锐的对峙状态。拥有劳务市场价格竞争力的中国和拥有服务市场品质竞争力的韩国需要从互补原则出发,妥善解决劳务及服务市场问题。
总体而言,随着中国的技术发展,两国贸易产业互补性将日益增强。中韩贸易初期,两国贸易结构具有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形态,而今正转变成产业内贸易和横向产业内贸易形态,产业内贸易指标也呈上升态势。因此,两国产业互补性的不断加强,给中韩贸易结构带来良性变化,对中韩FTA谈判的期待值也会日益增大。
注释:
① 韩国外交通商部韩中FTA官方网站 fta.go.kr/china/.
参考文献:
[1]朴番顺著《韩中FTA意义和主要争议》,三星经济研究所研究报告2011年04月.
[2]崔秉日著《韩中FTA协商精确周密的接近必要》,韩国开发研究院政策提案2012年02月.
[3]赵胜大《关于韩、日、中FTA制造企业问卷调查结果》,国际贸易研究院2010.
论文摘要:随着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如何提高我国服务贸易水平,促进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做为同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韩国在服务贸易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一、中韩服务贸易的现状
1中国服务贸易现状
中国服务贸易近年快速发展,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达91.9亿美元,进口额达100亿美元。中国的跨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到2005年增长了35.5倍,其中服务贸易出口增长近29倍,年均增长15.9%,是同期世界服务贸易平均出口增速的两倍。但中国的服务业起步晚基础薄弱,虽然近10多年来发展速度增快,但与发达国家甚至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2韩国服务贸易现状
韩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世界服业经济升温的影响。在服务贸易方面,韩国发展速度很快,1993-2005年间,韩国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为超过10%,高于货物贸易8.42%的增长速度。2006年韩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225.1亿美元,其中,进口518.7亿美元,出口706.4亿美元,逆差187.6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4.9%,20.2%和37.4%。
二、中韩两国服务贸易比较
1993-1999年,韩国服务贸易总额略高于中国,但相差不多。1999年以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总额超过韩国,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是韩国的1.54倍。1993-2005年中韩两国在服务贸易上均表现为逆差,但可以看出韩国的贸易逆差远小于中国。1993年韩国服务贸易逆差是中国的3.9倍,而到了2003年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却是韩国的1.11倍,2005年韩国逆差明显加大,为中国逆差的1.53倍。1993-2005年中韩两国服务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表现为韩国高于中国。1993年韩国为14.08%,中国为10.33%到了2005年韩国为18.6%,中国为11.7%。
中国服务贸易增长的速度快于韩国,所以中国在服务贸易总量上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中国要想在未来的世界贸易中取得突破,必须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升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发展地位,提高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
三、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
目前关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的理论分析较为零散。概括起来,这些因素有政府的管理体制即制度安排;自然资源、文化传统;公司策略与服务基础设施等。
1政府管理体制
韩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从韩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来看,韩国政府的扶持政策是成功的。韩国的服务贸易在这一方面的优势在于政府制定了积极的服务业政策和规划。
在中国,尽管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但中国特色的体制性困境,仍严重制约中国服务业发展。当前中国服务业的问题在于政府监管过多,并且没有独立统一的管理机构。由于管理机构过多,手续办起来也太麻烦,盖章太多,程序太复杂。这种没有独立统一管理的机制,造成了我国服务领域的管理混乱、不利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通过借鉴韩国的经验能对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有所启发。
2健全法律法规
韩国服务贸易领域,金融服务,国际租赁业务,个人休闲文化服务及信息通信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些领域韩国都加大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调整。韩国政府1999年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提出振兴文化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为适应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近些年陆续对《影像振兴基本法》等原法进行修订,被废止或修改程度达70%左右;为保护主要IT基础设施,使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免于网络攻击,10个政府部门的96项设施被确定为核心战略IT基础设施,范围涵盖了金融、通讯、交通、能源及社会保障等部门。
而中国的实际情况是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近些年,在政府的推动下,出台了《著作权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由于中国建立现代版权制度的时间不长,在版权保护方面的经验还不丰富,现行的著作权法律制度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和飞速发展的社会各项事业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各种侵权盗版活动普遍存在,严重扰乱了社会市场经济秩序,更为严重的是将会阻碍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
3人才的培养
为了满足服务业专门人才的需求。韩国决定自2000年至2005年共投入2000多亿韩元,抓紧培养复合型人才。重点抓好电影、卡通等产业的高级人才培养。同时,加强艺术学科的实用性教育,扩大文化产业与纯艺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构建“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双赢”的人才培养机制。超级秘书网
4加大资金投入
目前韩国在加大对服务业研究投入的力度,对服务部门的研发支出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10%。我国服务业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相关投入较低。这直接影响到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高。因此,资金支持能为服务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奠定基础,增强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关键词]科技;外来语;科技外来语
中图分类号:F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324-01
1.研究目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日益发展。中韩两国的经贸往来频繁,科技交流和合作也日益扩大而且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著中韩贸易往来的快速发展。广东白云学院近几年蓬勃开展的“校企合作”,与诸多科技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学生进入这些企业实习和工作,也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科技术语及科技外来语的特点及翻译特征。而科技术语中的外来语占重要作用。因此,本论文从分析韩国科技外来语特征及翻译入手,通过具体例子进行阐释论述,从而努力得出韩语科技外来语的特征及翻译特点,以服务于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
2 韩语科技文体的特点
2.1.出现大量专业术语
科技文体要阐明和解释某一专业、某一领域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内在的本质要求,反映科学认识成果。因而出现了大量与之相关的专业术语。2
例如:
1888年,美国的发明家爱迪生把自己发明的留声机和活动照片结合起来,制造出每秒能拍摄48张照片的摄影机。
2.2.句子复杂、长句子较多
从韩国语科技文体的句子来看,复杂的句子较多,长句也居多。如修饰成分较多的单句、包孕句,以及由连接词尾
等构成的句子。究其缘由,这与韩国语自身语言结构特点有关。一般韩国语的长单句也较多,修饰成分较多。同时也与科技文体本身要求概括严谨、叙述全面、逻辑性强等方面密不可分。
例如:
1910年通用电器公司的威廉.大卫发明了能延长电灯寿命的钨灯丝。
2.3 无尊敬阶形式
一般的韩国语文体有显著的尊敬法和非尊敬法之分。如通过词汇的变化、助词等实现尊敬。如“ ”等
例如:
我早饭吃了面包。
爷爷早饭吃了面包。
而科技韩国语中不出现尊敬法和尊敬法,而用普通的基本阶“ ”进行结尾表达。这是由于科技文体基本以叙述和说明某一科学现象或事实为主要内容。
2.4.主语通常被省略或多为事物
科技文体韩国语与日常韩国语不同,除介绍科技发明的发明者外,大部分句子的主语为非生命体(人或动物以外)。这与科技文体的特征密不可分,科技文体主要介绍或研究历史上的重大科技发明或创造,主要是说明文文体,多以非主语形式存在。例如:
纸常常与指南针、火药等一起被看作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据传,于公元105年中国古史后汉时期的太监蔡伦发明了纸。汉语中的主语“蔡伦”在韩国语中“”充当了句子的状语。
2.5.被动语态使用较多
科技术语用于表达或描述科技发明。除非为强调某个事物由或者被某个人发明出来,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发明物作为主语,谓语动词大多采用被动形式或被动语态来表示。例如:
古代文明各国开启了青铜时代,希腊建立了铁器文明,罗马帝国开创了整理科学知识并将其付诸实践的时代。
2.6.较多使用过去时态
在科技韩国语文体中,大部分使用了过去时态。这是和科技发明创造已经完成有关,当然对于将来的预测,也可以使用将来时态。例如:
1940年4月尼龙长筒袜一经问世,仅4天内就火爆热销了400万双。
综上所述,韩国语科技文体具有鲜明的特征。通过以上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为下一步的翻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韩国语科技外来语的特征及翻译
韩国语科技外来语主要来源于英、日、德、法,而欧美居多,因此本文主要研究英源科技外来语。韩国语科技外来语具有科技术语和外来语二者特征。即科技术语的严谨性和外来语的标记方法。韩国语科技外来语的翻译特点如下:
3.1.意译
意译即借助韩国语外来语标记法进行音译。 [Plastic]塑料
3.2.音译、意译、半音译半意译
3.2.1.英语+汉字 [Card+读出器]读卡器
3.2.2.汉字词+英语 [终减速+gear]主减速器
3.2.3.固有词+英语 :[张+card] 一张张卡片
3.2.4.英语+固有词 :[Log+]对数值
3.3 缩语
缩语即英语转化来的外来语较多,专业术语较多,有时也会采用英文缩略语。字母词呈递增趋势由于字母词多是单义词,经济,简洁,便于交流,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语言系统中的一份子。近些年来,随着东西方科技文化交流的发展,外来字母词递增趋势明显。例如,MTV(Musietelevision)音乐电视
4.结论
通过对韩国语科技外来语的分析研究,探索出相关的特点及翻译特征。得出韩国语科技外来语既有科技语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同时也兼有外来语的意译、音译等特征。以期为下一步分析具体领域的科技外来语提供有力的翻译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俊植 孙东植,科技韩国语[M],延边大学出版社,2011.
[2] 富贵,中韩科技术语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3] 谭小蕾,刍议日语科技文翻译[D],浙江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14.
[7] [M], ,1999.
[8] [M],,2003.
注释
摘要:中韩双边贸易额稳定增长,但中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却始终保持顺差,韩国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通过分析两国的农产品贸易结构和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结构,结果表明韩国在农业生产技术上具有优势,而中国在劳动力资源方面具有优势。
关键词:中韩农产品贸易;市场结构;外贸依存度
中韩两国地理位置相邻,文化相似性强,相互交往历史悠久。自1992年8月两国建交以来,经贸关系迅猛发展[1],韩国已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而中国则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在双边贸易中,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值得关注:一是贸易规模高速增长。二是中国始终处于逆差状态,这一不平衡状态自中韩建交后就存在,在发展中非但没有改变,而且在近年来呈现显著扩大的态势。①。然而,在农产品贸易领域中国却始终保持顺差状态,韩国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在近10年的多数年份中,韩国是中国的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市场,两国间的农产品贸易关系逐步增强[2]。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的背景下,深入研究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扩大中国农产品对韩出口,对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农产品的范围定义为“WTO农业协议规定的农产品+水产品”,并且采用HS4位数编码,将农产品精确到225个类别,从中韩两国农业现状、两国农产品贸易结构、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结构等方面深入全面的分析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
一、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概况
中国和韩国虽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显著的差距,且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很大的差别[3],但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具有相似的文化习俗和消费偏好,同时两国都将农业经济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农产品贸易除出现三次波动外,总体呈温和增长趋势[4]。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农产品占从世界农产品进口的比重最低,而韩国恰恰相反,韩国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占从世界进口的比重最高,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农产品占对世界出口的比重近年来基本保持在10%左右的区间内。相对于韩国出口至中国的农产品占对世界出口的比重而言,中国要略高于韩国,但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这表明中国作为韩国的农产品出口市场显得越来越重要,且各自在对方农产品出口市场中的地位逐渐趋同。中国对韩农产品贸易总额占对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与韩国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占对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变化趋势相同,但韩国要高于中国。从比重上看,中韩农产品贸易对韩国而言显得更为重要。
二、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结构
中韩互为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近年来两国间农产品贸易额不断增长。支撑两国间农产品贸易不断增长的农产品主要类别是什么,这些农产品又具有何种属性,这是分析中韩两国农产品双边贸易结构的核心内容。
1.主要类别。2007年中国出口至韩国的农产品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玉米”(1005)、“冻鱼”(0303)、“制作或保藏的甲壳软体动物等水生无脊椎动物”(1605)、“小麦及混合麦”(1001)、“活鲜冷冻干盐腌渍的软体及水生无脊椎动物等”(0307)、“活鱼”(0301)、“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其他未冷冻蔬菜”(2005)、“冷冻蔬菜”(0710)、“用其他方法制作的未列名果品及食用植物”(2008)、“制作或保藏的鱼;鲟鱼子酱及鱼卵制的代用品”(1604)。2003-2007年间,(1005)、(0303)、(0307)和(0301)这四种产品一直稳居对韩出口前10的位置。
2007年中国从韩国进口农产品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活鲜冷冻干盐腌渍的软体及水生无脊椎动物等”(0307)、“固体甘蔗糖、甜菜糖及化学纯蔗糖”(1701)、“冻鱼”(0303)、“鲜或干的其他坚果”(0802)、“其他处未列名的食品”(2106)、“浓度<80%的未改性乙醇;蒸馏酒等酒精饮料”(2208)、“鲜、冷、冻鱼片及其他鱼肉”(0304)、“调味汁及其制品;混合调味品;芥子粉等”(2103)、“加味、加糖或其他甜物质的水”(2202)、“种植用的种子、果实及孢子”(1209)。2003-2007年间,产品(0307)、(1701)、(0303)和(0802)一直占据进口前4名。而产品(0307)、(1701)、(0303)、(0802)和(2106)五年来稳居进口前10的位置。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出口到韩国的主要农产品的贸易量较为稳定,所有产品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0,其中贸易量最为稳定的是“活鲜冷冻干盐腌渍的软体及水生无脊椎动物等”(0307)。2003-2007年中国从韩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的贸易量也非常稳定,所有产品的变异系数也均小于100,其中变异系数最小的是“鲜或干的其他坚果”(0802)。因此,中韩两国间主要贸易农产品的品种较为稳定,而且品种的波动幅度较小。
2.基本属性。本文借鉴卢锋等(2001)对农产品的分类,将农产品按照其“属性”分成6个子类,分别是:大宗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园艺类产品;饮料及烟草;其他农产品[5]。从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属性来看,2003-2006年间中韩两国进出口的主要农产品种类比较稳定。在出口排名前50的农产品中,出口产品种类最多的是“其他”,之后依次是“大宗农产品”、“园艺类产品”、“水产品”、“饮料及烟草”、“畜产品”;在进口排名前50的农产品中,进口产品种类最多的是“园艺类产品”,之后依次是“大宗农产品”、“其他”、“水产品”、“畜产品”、“饮料及烟草”。2007年中韩两国进出口产品的波动较大,在出口产品中“其他”类产品比上一年减少了7项,排在了出口的第二位;在进口产品中,“其他”类产品比上一年增加了7项,排在了进口第一的位置。可以看出,“大宗农产品”和“其他”类产品是中韩两国相互进出口最多的农产品种类。
三、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结构
中国一直是韩国重要的农产品进口市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中韩农产品贸易对韩国更为重要。中国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到底处于何种地位,主要竞争对手是哪些,了解这些问题对于扩大中国农产品的对韩出口具有重要作用。
1.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总体情况。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巴西、日本、俄罗斯、新西兰、加拿大、阿根廷和越南依次是2007年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排名前10位的国家。从时间序列上看,2003-2007年间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相对稳定,上述国家是韩国主要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国。从该表还可以看出,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排名前4位的国家基本没有变化,除2005年和2007年中国由第二升至第一外,其他年份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排名前4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和巴西。由此可见,美国、澳大利亚和巴西是中国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
2.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市场份额。2003-2007年间中国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所占份额维持在20%左右,美国和中国差不多。从这五年的平均值看,中国为21.70%,美国为21.85%,美国略高于中国。2007年澳大利亚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的比重为9.58%,约是中国和美国的一半份额。巴西是韩国农产品第四大进口国,所占份额虽然不高,但比较稳定,2003-2007年间的份额在4.38%-5.80%之间波动。从2003-2007年间各国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所占份额变化情况来看,中国和美国均呈现微弱的负增长状态,而澳大利亚和巴西均为正增长,其中澳大利亚的年均增长率达到7.75%,巴西为1.57%。可以得出,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上,美国是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澳大利亚和巴西所占份额虽然不高,但却不容忽视。
四、结论
总体而言,中韩两国耕地资源稀缺,韩国在农业生产技术上具有优势,而中国在劳动力资源方面具有优势,这是中韩两国农产品双边贸易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两国农产品贸易虽然出现三次较大的波动,但并没有改变总体呈温和增长的发展趋势,也没有改变中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的基本格局。从比重上看,中韩农产品贸易对韩国而言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中韩两国间主要贸易农产品的品种较为稳定,而且品种的波动幅度较小。从两国农产品贸易属性看,“大宗农产品”和“其他”类产品是中韩两国相互进出口最多的农产品种类。近年来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相对稳定,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和巴西是韩国最重要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巴西是中国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
参考文献:
[1]崔渶敦,王要武.中韩贸易的现存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8(3):118-122.
[2]商务部外贸司.农产品出口“十一五”发展规划[R].北京:商务部,2006.
[3]田维明.中日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和前景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07(5):4-11.
[关键词] 中韩 出版交流 现状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2) 02-0094-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 and Korea have been carrying out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in the publishing field more and more frequently. The cooperation has stridden forward from copyright trade to in-depth capitalization, which has yielded preliminary fruits. The mutual-visits between the people in political and publishing academic areas have provided favorable opportunity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Meanwhile, the book fairs and financial-aid programs have become significant platform for the publishing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the two countries. After in-depth rethinking on the above-mentioned situation of Sino-Korea publishing communicatio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Sino-Korea publishing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digitization of world publishing.
[Key words] Sino-Korea Publishing communication Current situation
1 中韩出版交流现状
近年来,中韩两国出版交流活动日趋频繁,互相成为重要的合作伙伴。虽然版权贸易仍是双方合作与交流的主要方式,但是目前两国出版业之间的合作开始由版权贸易合作向深度资本合作迈进,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两国政府、出版学术界的人员互访为两国出版交流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利契机。此外,两国书展平台和出版资助推广项目更是两国出版交流与合作的助推器。
1.1 版权贸易增长迅速
近年来,韩国一直是中国重要的版权贸易伙伴。2009年中国向韩国输出版权253种,从韩国引进版权799种,较2004年分别增长159%和134%。2004年―2009年中国向韩国输出版权数量的比重为10%―20%,韩国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版权输出国;同时期,中国从韩国引进版权数量的比重为3%―6%,位列美国、英国、日本之后,入围中国版权引进国榜单前五。
1.2 企业合作成效显著
中韩两国出版企业间的合作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报纸海外版印点在韩国开通,到与韩国当地出版机构合作出版报纸韩文版,中国出版企业“借船出海”实现出版、发行本土化运作;从两国图书出版机构合作出版,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合资或收购的方式落地韩国,实现中韩出版企业的“同舟共济”,策划出版两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
2004年7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文版)首尔印点开通, 2007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韩国周刊》(韩文版)在首尔创刊,《人民日报》海外版(中文版)还将继续在韩国出版发行。2009年7月1日,天津《今晚报》韩国版《新华报》在首尔创刊发行,是该报在1年前创办日本版后在亚洲地区创办的第二个海外版,是韩国发行量最大的主流华文报纸。
2007年中国出版集团所属人民文学出版社与韩国熊津出版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互相引进优秀当代文学作品,韩国已引进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小说《所以》和《月亮背面》。2008年4月,中国出版集团和熊津开始正式接触,5月首尔国际书展期间双方高层经协商决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9月第15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举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签约仪式。2009年6月,双方联手成立海外合资公司――中国出版(首尔)有限公司(木兰出版社),为韩国读者量身打造汉语学习教材和介绍中国的图书,计划每年出版图书20种以上。
2008年5月14日,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与韩国阿里泉株式会社(AREESEM)在首尔国际书展中国展馆举行股权战略合作备忘录签字仪式,以现金购买股权方式,实现同韩方的股权战略合作,6月13日完成此宗收购。作为双方合作的首批产品,阿里泉株式会社出版的《恰同学少年》《爱城》韩文版同时首发。
1.3 人员交流涉及面广
自20世纪80年代末,中韩两国出版学研究者在中日韩共同主办的国际出版学研讨会上有所接触、了解之后,经过中韩双方努力,中韩出版学术研讨会自1996年起至2010年已经顺利召开了十二届。自1997年起,中日韩三国轮流召开大学出版社研讨会,三国大学出版社之间的交流合作机制由此启动。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韩两国出版交流的深入开展,盗版问题也成为困扰两国出版从业者的一大顽疾,在中韩两国版权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自2006年起由两国版权保护相关机构组织召开中韩版权研讨会,至2010年已顺利举办六届。以2003年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物市场监管考察团访问韩国为契机,韩方递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与大韩民国文化观光部关于出版交流合作的合约(案)》,中韩两国新闻出版行政机关于2006年正式签订《出版交流合作协议》,为两国间的新闻出版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政策保证。
1.3.1 中韩出版学术研讨会
中韩出版学术研讨会(The Sino-korea Publishing Seminar)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韩国出版学会共同发起。1996年首届研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除第三届和第五届为隔年举办外,研讨会每年举办一次,由中韩双方轮流主办。截至2009年,中韩双方借助研讨会这一平台共近80篇。这些论文代表不同时期中韩出版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不仅为两国出版学术界相互了解研究动态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为两国出版业提供了宝贵信息和有益借鉴。
1.3.2 中日韩三国大学出版社研讨会
1997年8月,经中日韩三国大学出版社协会领导协商,第一届中日韩三国出版社研讨会在日本召开,三国交流合作机制开始启动。此后,按照日中韩的顺序轮流承办,每年召开研讨会。2006年第10届研讨会在日本举办,为进一步加强合作、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振兴大学出版事业,三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签署合作协议书。2007年第11届研讨会在中国杭州召开,三国出版社代表就体制改革、经营管理问题以及出版物市场的新变化进行深入研讨。2008年第12届研讨会在韩国召开,与会人员以“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的市场地位和发展战略”和“各国大学出版社间的版权交流”为主题,结合各国、各出版社实际进行互动交流。
1.3.3 中韩版权研讨会
中韩版权研讨会由中国国家版权局和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主办,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和韩国著作权委员会共同承办。2006年9月、11月分别在北京和首尔举办第一届和第二届研讨会。此后,研讨会每年举办一次,由中韩双方轮流主办。
2007年9月在第三届研讨会上,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与韩国著作权委员会签订《促进中韩版权贸易与保护合作机制建立倡议书》,旨在加强两国版权机构及企业间合作与交流,促进图书、音乐、电影、电视剧、卡通、网络游戏等版权产业核心领域的合作,共同探索促进两国版权保护及版权贸易发展合作方案。倡议书号召共同建立中韩版权法律信息、版权贸易相关信息及合作交流、专业版权法律服务“三个窗口”,向两国有关行业、企业、权利人提供优质专业的版权服务。
1.3.4 出版物市场监管考察团
2003年11月,以范卫平为团长的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物市场监管考察团对韩国出版业现况进行考察,先后拜访韩国文化观光部、大韩出版文化协会、韩国刊行物伦理委员会、韩国电子出版协会、韩国复印传送管理中心、教保书店、坡州出版文化园区。韩国文化观光部文化产业局局长李普京先生向范卫平先生递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与大韩民国文化观光部关于出版交流合作的合约(案)》(中、韩、英三种文本)。
2006年5月18日,中国国家版权局与韩国文化观光部签订《出版交流合作协议》。《协议》约定:将交换保护著作权的相关技术及法规信息;不定期举行司局长级会议,协商两国的著作权法及政策,交流防止著作权侵害信息;就著作权交流及合作交换意见,并就著作权领域的政策制定、人才培养及信息交流等进行磋商,不定期举办著作权保护问题论坛;加强两国著作权相关政府官员之间的交流及培训,并促进双方著作权团体之间的交流;在世界贸易组织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国际机构举办的会议及工作项目中互相协助,谋求两国共同利益。
1.4 书展平台作用明显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和首尔国际书展为中韩两国出版人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2008年首尔国际书展上,中国作为第一任主宾国参展,使两国的出版交流与合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笔者相信,2012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韩国的主宾国活动会为两国出版界带来更多惊喜。
1.4.1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由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文化部、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联合主办,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承办。1986年9月,首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成功举办。2005年第12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首次设 “主宾国”, 2012年韩国将作为主宾国参展。2005年―2010年韩国参展商数量从19家增至30家,其中大韩出版文化协会、建筑世界株式会社、PK版权公司、胡萝卜图书版权公司、韩国爱力阳公司、熊津出版集团、知耕社、艺林堂、大教出版、教元几乎每年都来参展。
1.4.2 首尔国际书展
首尔国际书展,在韩国文化旅游部和韩国书商联盟协会的支持下,由韩国出版文化协会、韩国文化广播公司和韩国展览中心联合举办。2008年5月书展首次设 “主宾国”,中国作为第一任主宾国参展。中国主宾国展台面积600平方米,共展出中国图书近1.5万册,来自国内89家出版单位的代表和作家代表、文艺团体代表共计260余人组成中国主宾国代表团,共接待韩国参观者5万余人。中国展团达成版权贸易协议、意向共计386项,中国展台现场销售图书2100余册,组委会组织各类活动43场。
1.5 资助推广项目粗具规模
进入新世纪,中韩两国政府非常重视两国图书在国外的推广工作,分别通过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韩国文学翻译院的相关资助推广项目向海外推介各自的优秀作品。
1.5.1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新闻出版总署发起并实施,2006年1月正式开始运行,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已经成为我国新闻出版业对外开放的品牌工程。该计划主要采取资助翻译费的方式,鼓励各国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通过作为文化载体和沟通桥梁的图书,为外国读者用自己熟悉的语言阅读关于中国的图书,使其更完整、更真实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截至2010年10月底,该计划工作小组已与黄梅、熊津、西格马、宇镛、多乐园、Darunsaenggak、Gimm-yong等近60家韩国出版机构签订124项资助出版协议,资助图书类别主要涉及传统文化、儿童图书、名人传记等。
1.5.2 韩国文学翻译院资助推广项目
韩国文学翻译院2001年4月成立,旨在推动韩国文学走向世界,积极援助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活动。2008年11月开通中英双语网站koreanbooks,具有韩国图书信息检索功能,提供韩国出版社与商的信息、韩国图书摘要与节选、国际书展参展信息等。该院自2008年参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设独立展台。据该院事业部本部长金允珍介绍,截至2009年9月底,该院已资助约70种韩国作品在中国出版。
2 中韩出版交流发展设想
在国际出版全球化、数字化这一大背景下,中韩出版交流要跟上国际新闻出版业发展步伐,以传统媒体和新兴数字媒体为载体,以中韩大型出版企业为龙头,以资本运作为纽带,促进中韩两国全方位的出版交流与合作。
2.1 重视新兴业态,扩大文化产品贸易
网络、手机、多媒体阅读器、电子期刊等新型媒体为国际出版交流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方式。中韩两国出版企业应该积极开发利用数字、网络等现代传播技术,通过网络出版、按需出版、数字图书馆和网上书店的建设,采取连锁经营和网上销售等多种方式扩大各类出版产品的实物和版权贸易。
2.2 培育市场主体,推动出版企业合作
鼓励和支持中韩两国有条件的新闻出版企业,通过融资、合资、合作、参股、收购兼并、企业重组等方式到对方国家去,实现两国新闻出版企业交流与合作的“本土化”运作,生产更多适销对路的外向型出版产品,丰富两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2.3 培养外向型人才,提升人员交流水平
加强面向中韩出版合作与交流的外向型、复合型、国际性新闻出版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力度,定期对专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队伍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借助中韩高校的力量,建立中韩翻译人才库,将对中韩文化兴趣浓厚、翻译水平高的人士纳入人才库,使翻译类图书更适合双方国民的阅读习惯。
2.4 利用好书展平台,深化出版项目交流
要继续利用好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首尔国际书展及其他国际书展,促进中韩两国出版企业、出版从业人员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中韩出版交流项目、示范园区和基地,通过重大项目带动更多的中韩新闻出版企业参与到合作交流活动中来。
论文关键词: 中国 韩国 文化交流
论文摘 要:本文在分析中韩文化交流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基础之上,试图在政府、企业以及民间交往等不同层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中韩文化交流的深入开展。
一、中韩文化交流现状
中韩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双方都有古老的文明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相互间的频繁的交流而取得许多优秀的成果。在历史上,两国属于一个文化圈,具有相近的价值观、伦理观和文化理念,这正是长期文化交流的结果,我们要加以珍惜。
近些年来,“韩流”在中国、“汉风”在韩国盛行,对两国人民的生活影响很大,原因之一可能是历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的某种同质性为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提供了有利条件。现在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在大众文化的普及方面取得很大成效,特别是电视、电影、音乐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比之下,在精英文化、学术研究领域内的交流则做得不够,需要大力加强,因为只有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中的深层因素之后,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使人民间的相互理解达到更高的水平。
二、加强中韩文化交流对策和建议
(一)中韩两国交往的历史之久,其间由于政治原因,两国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相互敌视和隔绝状态,尽管 1992 年中韩再次实现关系正常化,但由于恢复交往时间不长,两国民众之间还缺乏相互了解,在历史、文化、领土、政治、经济利益等问题上存在误解和分歧是不可避免的。
1.对于这些误解和分歧,两国政府必须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确定正确的政策基调。对于近年来韩国国内学术界以及部分网民、民间团体等关于高句丽历史问题和所谓的间岛领土问题等种种争端,韩国政府基本保持尊重事实的态度和立场,有效避免了民族主义情绪的再度升级。随着中韩两国交流的不断深入,难免还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双方应继续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互信互利,实现合作共赢。
2.为了消除中韩两国间的种种误解,不仅要协调好中韩两国政治关系,加强经济合作,还要积极利用文化的力量,大力开展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中韩两国应加强对对方国情、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研究和成果普及工作,对民间交流进行指导,努力办好2012 韩国访问年”。
3.两国政府应加强沟通和交流,使韩国政府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仅是中国自身的发展问题,而且也对韩国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韩国事实上已成为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在文化交流领域,韩国政府应进一步推动文化多元化,适当开放国内市场,引进中国一些现实题材的优秀作品,加深韩国民众对于中国现实生活的了解。
(二) 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化中韩文化交流
中韩文化贸易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导致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不对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韩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也反映出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紧迫性。
1.向韩国学习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目前,韩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已走在中国前面。中韩两国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也有相通之处,研究、学习和借鉴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无疑有利于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向韩国学习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的过程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2.必须在思想意识上改变对传统文化以及文化商品化的态度。长期以来中国对于传统文化重视不够,中国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之后,各种外国文化蜂拥而入,占领中国文化市场。在中国人的意识当中,文化与生意是两个领域的问题,没有认识到文化商品化的重要性,中国必须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并融合其他先进文化,加强自身品牌建设,以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打入韩国市场。
3.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政府应提供优惠的税收、补贴政策,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韩国建立文化产业基地,鼓励中小文化企业与韩国企业合作出口,推动不同层次的文化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我国的文化产业。政府还应利用金融危机背景下海外人才回流的有利时机,吸引了解国际文化市场运作的专业人才,推广中国的文化产品。同时,设置高层次教育机构,培养优秀文化艺术人才,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储备力量。
( 三) 推动中韩民间文化交流,减少误解和分歧
中韩两国建交初期,双方交流以政府为主导,官民并举。在两国文化主管部门通力合作下,双方的交流由官方主导扩大到民间,中韩两国应从下述方面着手,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和质量。
1.加强中韩学术界和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避免学术问题政治化和媒体歪曲、误导的倾向。中韩两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边界等问题上不存在严重的分歧,但在学术领域还存在有意无意的学术分歧政治化的倾向。中韩两国媒体间的交流也十分必要,应通过交流增加对彼此的了解,尽可能按照事实及早纠正毫无依据的虚假新闻和因相互了解不够而出现歪曲报道,特别需要通过韩国媒体让韩国民众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良好的发展形势,减少不必要的误解,消除敌对情绪。
2.重视青少年间的交流,加强双方理解和信任。中韩两国民众间的敌对情绪,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网络,在年轻人当中传播的。双方应根据年轻人的特点共同组织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建立多种多样的沟通和联系方式,以加强两国青少年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相互派遣留学生也是加强沟通和交流的一个重要而有效地途径。
3.推动中韩旅游事业合作发展,增加普通民众相互了解的机会。中韩两国地理位置相邻,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随着两国文化交流的增多,受“韩流”与“汉风”的影响,双方出境旅游人数逐年增加。中国的长白山、山东的儒家文化发祥地是初到中国的韩国旅游观光者必访之地。两国政府应进一步采取促进中韩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组织观光交流会,宣传旅游产品,积极创造条件开拓双方旅游市场,增进中韩两国普通民众之间的互访和交流。
总之,近年来尽管中韩两国关系受到历史问题、政治、经济、民间民族主义情绪蔓延等问题的困扰,但本着“尊重独特性,扩大共同性”的原则,两国文化交流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年是“中国访问年”和上海世博会举办之年,2012 年是“韩国访问年”和丽水世博会举办之年。中韩两国将以此为契机,加强文化交流与务实合作,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必将得到加深和巩固。
参考文献
[1]建交10年来全面迅速发展——从流行语解读中韩关系[Z].新华网,2002-08-27.
[2]沈定昌: 《中韩文化交流的快速升温及其原因》,《当代韩国》2004 年春季号。
[3]王东生: 《在华韩国企业的文化本土化战略》,《当代亚太》2003 年第 8 期。
[4]汝信: 《关于中韩文化交流》,《当代韩国》2006 年春季号。